蕭敦仁
」 蕭敦仁 大腸癌 減重 早餐 熱量29歲男「長期胃食道逆流」買成藥緩解 醫照胃鏡驚覺「食道癌」
食道是食物進入胃腸的必經之道,也因此常暴露於致癌因子及病菌當中,進而產生病變。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死亡人數約1800名,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而胃腸肝膽科醫師蕭敦仁也提醒,除了基因影響外,食道癌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新增約2700名食道癌病例,約1800人因此病過世,且九成以上為男性。食道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中排名第6,死亡原因則排第5。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長期吸菸、嚼食檳榔和飲酒過量等不良習慣,以及口腔衛生不良的人長期食用高溫或太燙、醃燻燒烤、醃漬、加工肉類等食物,都是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的危險因子。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菸、酒、檳對食道癌之終身風險,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分別是沒有者的3.80、2.29、2.62倍。胃腸肝膽科醫師蕭敦仁在《醫點不誇張》節目中指出,除了基因影響外,食道癌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抽菸、喝酒、嚼檳榔及過燙飲食(超過攝氏65度)都是高危險因子。此外,胃食道逆流也是食道癌的風險之一。蕭敦仁解釋,食道癌患者年齡多集中在50至70歲之間,年齡中位數為59歲,但該病有年輕化趨勢。蕭敦仁也分享自己經手的個案,最年輕的病例是一名29歲男子,他沒有抽菸、喝酒或嚼檳榔等不良習慣,卻因長期受到胃食道逆流困擾,選擇自行購買成藥緩解症狀。直到某次病情加劇,感到不適才前往就醫,結果經胃鏡檢查發現已罹患食道癌。蕭敦仁說明,胃酸持續逆流會損傷食道黏膜,導致不同於其他危險因子引發的癌細胞類型。大多數食道癌為鱗狀細胞癌,但胃食道逆流引發的食道癌多為腺癌。儘管腺癌僅佔食道癌病例的10%,台灣每四人中就有一人罹患胃食道逆流,因此這類風險不容忽視。
早餐熱量炸彈大公開!減重名醫驚吐「必點1品項」超NG:我特別有意見
中西合併、琳瑯滿目的早餐選擇,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不過若是吃錯早餐,不僅容易導致水腫的發生,一整天還會昏昏欲睡。對此,減重名醫也直言,民眾常吃的「巧克力吐司」是NG早餐之一,恐引發低血糖不適症狀。「巧克力吐司我特別有意見!」減重名醫、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最近在節目《健康零距離》分享飲食相關健康知識,透露許多人喜歡吃巧克力吐司當早餐,但含有醣類的吐司加上甜膩的巧克力醬,若是又搭配一杯含糖飲料,整份吃下血糖就會大幅度飆升,直至幾小時過後血糖急速下降,便容易引發手抖、冒冷汗等低血糖症狀,而有些重口味的早餐因「鈉含量」過高,身體內的水分來不及排出,整個人就會呈現水腫狀態。蕭敦仁提醒,早餐吃太多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大量食物堆積在胃裡等待消化,血液便會湧進胃部作業,這時大腦就會「暫時性缺血」,因此導致腦袋昏昏沉沉哈欠連連,還沒到中午就精神不濟。對此,蕭敦仁也教戰完美早餐「3比例原則」,主食份量占比控制在50%~60%、脂肪30%、蛋白質20%,像是地瓜、一把堅果、無糖豆漿或是茶葉蛋,都是非常不錯的早餐選擇。營養師高敏敏分享「中式早餐熱量圖鑑」,示警許多看似健康的早餐,實則暗藏熱量炸彈。(圖/擷取自Facebook/高敏敏 營養師)事實上,營養師高敏敏曾分享,許多看似健康的早餐,實則暗藏熱量炸彈,以下為「中式早餐熱量圖鑑」:飯糰/一份185g(熱量357kcal)、燒餅夾油條/一份(熱量554kcal)、蔥抓餅/一份53g(熱量480kcal)、小籠包/8顆(熱量440kcal)、炒麵/一份410g(熱量415kcal)、蘿蔔糕/一份115g(熱量357kcal)、鍋貼/一份5顆135g(熱量350kcal)、油條/一根54g(熱量298kcal)、韭菜盒子/一個138g(熱量295kcal) 、原味蛋餅/一份115g(熱量265kcal)、燒餅/一片80g(熱量256kcal)、饅頭/一顆100g(熱量246kcal)、水煎包/一顆116g(熱量193kcal)、鹹豆漿/一碗500ml(熱量185kcal)、荷包蛋/一顆50g(熱量96kcal)。
2親人罹患大腸癌 譚敦慈揭3種「NG食物」不要吃
在台灣, 大腸癌1年會奪走6000條人命。無毒教母譚敦慈透露,家族中2名親人都曾罹患大腸癌,婆婆於發病前因節儉不浪費,常吃重複加熱的剩菜,而表妹婿的飲食習慣則重油重鹹,2人後來都不幸罹患大腸癌。她也示警,要預防大腸癌,不新鮮的剩飯剩菜、醃漬類食品與高溫燒烤食物,都是「NG食物」,要盡量避免。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日前上健康談話節目「健康晚點名」,被主持人問及生活中是否有很多「NG食物」會吃出大腸癌,譚敦慈表示,自己的婆婆與表妹婿都是大腸癌患者,而他們發病前「確實有吃比較不健康的食物」。譚敦慈表示,婆婆生性節儉,平時又很忙碌,常常煮了一鍋食物就重複加熱。而公公很聰明,還會教婆婆「若是菜酸掉,加點小蘇打,煮沸了酸味會不見」。譚敦慈回憶,丈夫林杰樑醫生看到這種情形「簡直嚇壞」,趕緊告訴公公婆婆,說加小蘇打後剩菜酸味雖然不見,但「細菌還在裡面,千萬不能吃!」她表示,有些人覺得在食物有點變味時「就要趕快吃掉」,這種想法其實是錯誤的,會產生很多問題,並再三強調「食物一定要保持新鮮!」再來,譚敦慈指出儘量不要吃醃漬類的東西。譚敦慈說,她有一個表妹婿,20幾歲就得了大腸癌。這名表妹女是川菜師傅,所以食物都重油重鹹,他很喜歡吃豆腐乳,直誇豆腐乳上面那層辣油是人間美味,「拿來炒菜很好吃」,但她真的不建議這樣吃。譚敦慈還說,第3個要避免的是高溫烹調食物,所有高溫烹調的食物都會有致癌物質,所以不要動不動就加熱到攝氏200度以上。她建議烤箱、氣炸鍋溫度最高就是設定到「攝氏120度」,如果想要料理的酥脆點,就拉長烹調時間。她提到很多人喜歡在鍋子很熱時下牛排,但是煙全部跑出來時,會有很多致癌物「丙烯醯胺」。譚敦慈表示,婆婆被發現罹患大腸癌時已經第3期,但經過開刀治療後,至今仍很健康。她認為關鍵在於「飲食改變」,婆婆罹癌後煮的食物都會在當天吃完,並攝取大量蔬菜,蛋白質就從魚類、雞肉中取得,甚至吃雞腿還會特意去皮、去油,最後再搭配多做運動,目前90多歲的她身體還相當硬朗。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則補充,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曾做過的調查,發現有70%的大腸癌患者,一週會吃2次重新加熱的剩菜剩飯;另有38%的人一週甚至吃到4次。他直言,飯菜不斷反覆加熱,確實可能對腸子造成傷害。
馬桶有血當痔瘡...37歲工程師「半年就過世」 醫嘆:整圈都腫瘤
「糞便有血」的症狀,常被當作痔瘡,不過日前一名37歲工程師時常解出血便,每次都當是痔瘡擦藥治療,半年後一檢查,才確診罹患大腸癌,且已擴散至腹腔,在半年後就過世了。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近日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分享病例,表示過去曾收治一名37歲的電子業工程師,他自述已經血便了一段時間,每次上完大號馬桶裡都留有血滴。他曾問廠護(勞工健康服務護理人員),對方熱心解釋「大部分是痔瘡」,建議他先以藥膏治療,詭異的是怎麼擦都擦不好。蕭醫師表示,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大半年,男子終於到醫院照大腸鏡檢查,怎知鏡頭才推進肛門口沒幾公分,「幾乎整片都是腫瘤癌症,一切片果然是大腸癌。」蕭醫師緊急將他轉介至醫院進一步治療,很可惜地癌細胞已擴散到整個腹腔,外科醫師開完刀又關上,表示自己無能為力,而患者在半年後就過世了。蕭敦仁示警,「看到血便千萬不要以為一定是痔瘡!」他以該名男子為例,提醒雖說糞便潛血大部分都是痔瘡,但萬一不是,狀況或許就很嚴重。他呼籲國人不要抱持僥倖的心態,應謹慎一點即時照大腸鏡,若有狀況,很快就能揪出病灶。蕭敦仁說明,在台灣,大腸癌曾連續蟬聯15年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大腸癌分為0期、第1期至4期,雖然0期、1期的存活率很高,但當下幾乎是沒有症狀的,很難發現。一旦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是不規則腹痛、便秘、無緣無故貧血「通常都比較後期了」,再次呼籲不要等到有症狀才檢查。蕭敦仁列出有7大症狀,恐是大腸癌已上身:一、排便習慣改變。二、不規則腹痛。三、經常腹脹便秘。四、不明原因貧血。五、大便中有血、有黏液。六、體重減輕。七、排便排不乾淨。蕭敦仁補充,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假如糞便潛血呈現陽性,需立刻照大腸鏡,千萬不要以為「沒症狀」就不在意。「本來檢查就是在沒有症狀時趕緊檢查,當有問題趕快把早期病灶抓出來,不要等到有這些症狀才去做,通常比較晚了。」
60歲婦服用「日止痛神藥」慘胃潰瘍 醫見「像被霰彈槍打到」示警:非常傷
許多人在出現疼痛症狀時,會選擇吃些止痛藥,然而止痛藥並不能隨便亂吃。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近日就分享自己經手的案例,表示有一名婦人最近突然出現胃痛症狀,甚至在睡夢中被痛醒,檢查後發現胃內潰瘍嚴重到「像被霰彈槍打到一樣」,詢問之下才知道是因為吃止痛藥害的。蕭敦仁醫師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案例,表示一名60歲婦人最近突然出現胃痛症狀,甚至在睡夢中被劇痛驚醒,情況相當嚴重,但她其實以前從未出現過胃痛的情況,於是決定就醫求助。蕭敦仁也說明,一般而言,病患如果在半夜被胃痛驚醒或在空腹時感到疼痛,腸胃科醫師會懷疑可能是胃潰瘍,因此立即為她安排了胃鏡檢查。經過檢查後,蕭敦仁發現病患的胃內出現了大量潰瘍,胃壁上有超過10個破洞,嚴重到讓醫生驚訝不已,形容「好像被霰彈槍打到一樣」。蕭敦仁解釋,通常如果胃內出現一個破洞,那多半是由於幽門桿菌感染所致,但是這名婦人出現了超過10個破洞,因此可能是由於外力造成的。蕭敦仁也追問婦人近期是否有服用其他藥物,詢問後婦人透露她最近因背痛就醫到骨科看診,醫生有開了止痛藥讓她服用,雖然有加胃藥一起服用,但還是保護不住,才會造成這個結果。蕭敦仁醫師進一步解釋,胃內有一層重要的黏液層可以保護胃黏膜,以免受到胃酸的侵蝕。然而當服用止痛藥後,這層黏液層會變薄,使胃酸更容易侵蝕胃壁,造成潰瘍形成,「導致胃酸碰到胃壁,就會一次破好幾個洞」。蕭敦仁也提醒,婦人就是服用「赴日必買的止痛神藥」,成分為(布洛芬 Ibuprofen),屬於「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像這樣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對胃黏膜的傷害特別大,呼籲大眾不要隨意自行購買和服用這類藥物。
賀一航大腸癌拒化療成遺憾 曾治豪兩個月減10公斤「想牽女兒的手進禮堂」
曾治豪(小賀)近日上《聚焦2.0》分享自己有大腸癌和心肌梗塞的家族史,表示父親賀一航生前被診斷罹患大腸癌,後續追求自然療法拒絕化療,最終沒能戰勝病魔,錯過抱孫女的機會,也成為他心中的遺憾。曾治豪去年與「黑澀會美眉」Meggy結婚後生下女兒小樂,升格當爸,重視飲食的他不僅戒菸、戒酒,也戒除宵夜習慣,更在兩個月內減掉十公斤,健檢數值也回歸正常,他感性地說:「想活久一點,未來要牽女兒的手走進禮堂。」曾治豪重視飲食,不僅戒菸、戒酒,也戒除宵夜習慣,他感性喊話:「想活久一點,未來要牽女兒的手走進禮堂。」(圖/年代)秀場兩大天王豬哥亮與賀一航都曾受大腸癌折磨,曾治豪回憶拍攝電影《大釣哥》期間,豬哥亮精神狀態明顯下降、胃口變差,還必須自備行動廁所隨時待命,讓他看了十分不捨,而父親賀一航在2011年宣布罹患大腸癌第二期,開刀後僅回診一次便拒絕安排化療,決心與癌症和平相處。豬哥亮和賀一航生前都沒有積極治療,導致病程快速惡化,讓曾治豪坦言,若有機會時光倒轉,一定會勸父親賀一航接受化療,擁有更長的時間再與家人相處。蕭敦仁醫師透露曾與賀一航同台探討大腸癌議題,當時也苦勸賀一航應該接受化療,可惜最終沒成功說服,蕭醫師表示若積極治療八年存活率可提高60%,「目前大腸直腸癌患者平均年齡六十八歲,建議五十歲以上民眾可安排糞便潛血檢查,檢驗陽性再做大腸鏡,平時飲食也該減少『收菜尾』習慣,反覆加熱剩菜剩飯容易將細菌吃下肚、破壞腸胃健康。」該集內容將於明(4日 )晚間八點在年代新聞50頻道播出。
炫富網紅惹議3/真的不怕!2年罰7次照把產品捧成仙丹 減肥名醫:賺更多
網紅品牌HBD負責人夏筠婷公開宣揚自家產品有減肥神效,她服用後在13天瘦了5公斤而引發熱議,而這非HBD首次爭議,該品牌在過去2年遭7度開罰,「鉑金董事」和副總們仍將其捧成仙丹,宣揚產品有燃燒內臟脂肪和降三高等神奇成效,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蕭敦仁則表示,這些業者早已將裁罰金額視為「成本」,提醒民眾控制體重是一生的功課,沒有「一顆」就能達成的神藥。夏筠婷個人品牌「HBD」在2022年和2023年間被7度開罰,但該品牌似乎被罰不怕,至今仍大方宣傳療效。(圖/翻攝畫面)據了解,HBD販售的保健食品包括號稱能幫助排便順暢和促進新陳代謝的「X.S清新纖萃」,能養顏美容、營養補給的「66.5°N極光植萃」和守護靈魂之窗的「LUNA 夜皙晶萃」等,且每樣都要價不斐。「X.S清新纖萃」的官網價格為每盒3280元,每盒有60顆,而官方建議是午餐前2顆、晚餐前1顆,加強吃法還能午餐前2顆、晚餐前2顆,等同一盒吃約半個月就會見底,美麗的代價便是每月至少6000元起跳,昂貴卻不一定有官方認證的效果。這些產品並沒有取得健康食品的「小綠人」標章,僅能稱它們為「保健食品」,也就是能補充每日營養、幫助調節體質的「一般食品」,法規明定不得宣稱療效,HBD的員工們卻似乎把法令「當成塑膠」。除了夏筠婷近日在自己的頁面公開稱自己吃纖萃飲食,在13天瘦了5公斤之外,該品牌顏姓鉑金董事更在網路上把這款「食品」捧成仙丹,囂張表示「我就是要講療效」,稱此款膠囊能抑制多餘脂肪形成和燃燒內臟脂肪,還能把白色脂肪轉為褐色脂肪,增加基礎代謝率外,更有排水腫、降三高等種種功效,似乎他所吃的不是食品膠囊,而是能拯救全球肥胖患者的神藥。「如果真的有藥這麼有效,早就賣到富可帝國、股票上市,賣成丹麥台積電了。」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蕭敦仁表示,他身為減肥專科醫生,常在診間遇到病人拿各種所謂的「減肥藥」來跟他詢問,但這種藥倘若真的有效,早就進入醫界被廣泛使用,「怎麼會只在這種小地方賣」。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蕭敦仁提醒,沒有一種藥是吃了就會瘦,養成好習慣才是維持體態的根本。(圖/蕭敦仁提供)「沒有一種藥是吃了就會瘦,真的要學的是習慣。」蕭敦仁提到,醫學界目前沒有人能掛保證「哪種藥吃了就會瘦」,而減重門診其實是行為矯正門診,醫生會教導患者如何吃、如何動跟如何睡覺,藥物只是初期的媒介,真正有幫助的好觀念養成才能有效控制體態。蕭敦仁提醒,從過去的電視賣藥到如今的網路購物套路都沒有變,一樣都是對男生推薦壯陽藥,對女生銷售減肥藥,患者可能會認為這兩種病症看醫生麻煩或諱疾忌醫,但尋求專業醫療往往才能對症下藥,得到最好的幫助。面對宣稱療效爭議,夏筠婷在4月2日發布聲明,強調產品皆由台灣代工廠製造,擁有ISO及HACCP等國際認證,所有成分均為合法進口,且有完善進出口報單,以供相關部門進行稽查,而她也承認過去曾遇過廣告違規事件,對於消費者監督表示感謝,並承諾今後將更加謹慎於產品文案的撰寫和廣告發布及教育訓練。
吃火鍋可以減肥嗎? 減重名醫:掌握3關鍵也可吃到飽
下雨後氣溫跟著遛滑梯,只要天氣稍稍變涼,火鍋店裡就是擠得滿滿都是人,三五好友大多相約到吃到飽火鍋店來個大進補,不管是香辣有味的麻辣鍋、泡菜鍋,或是香醇可口的涮涮鍋、起司鍋、臭臭鍋……,每一種都很受歡迎,各種口味滿足不同的喜好與選擇。不過,這溫度一降,可真是減重者的一大考驗,因為隨隨便便一頓火鍋餐舒服吃完,心裡可就不舒服了,一頓熱量少說800大卡起跳,稍有不慎「嘴一滑」,攝取熱量就破千卡警戒線,這可怎麼了得!做好熱量總量管制「減重者真的碰不得火鍋嗎」?腸胃肝膽科醫師蕭敦仁表示,口腹之慾每個人都需要得到滿足,火鍋當然不是減重世界的洪水猛獸,就連長年重視控制飲食的他,也偶爾會吃吃火鍋變換口味。減重的人照樣可以吃火鍋,只是方式要稍微改變,在享受美食的時候,也要有所節制,必須「有計畫」的聰明吃火鍋,才不會吃得過多或暴飲暴食,讓腸胃受不了,或是身材變了調。在吃火鍋的時候必須做到「熱量總量管制」!蕭敦仁表示,一般而言,我們將早餐設定在300大卡到400大卡之間,午晚餐約可500大卡到600大卡左右,以這標準來檢視食物的熱量,比較容易判斷哪些食物熱量過高該少吃,哪些食材熱量低,就算吃到飽也無所謂。跟著做,盡情享受美味以自身享受美食的經驗為例,蕭敦仁指出,想盡情享受火鍋美味的人,可以針對湯頭、食材、醬料三方面加以選擇:湯頭:在湯底的部分是基本,原則上,味道愈清淡、添加物愈少的,熱量就愈低,市面上有很多店家推出新口味的豆漿鍋、牛奶鍋,甚至是起士鍋,基本上是敬謝不敏,尤其是很多人喜歡的麻辣鍋、巧克力鍋等,都屬於高熱量的湯頭。這些湯頭都會讓你在吃一樣的食材同時,不知不覺中比別人多吃進到熱量下肚,控制體重者應該是要選擇熱量最低的湯頭為優先,才可減少熱量攝取。在家自製湯頭時,建議以蔬菜代替雞骨或大骨當底。蕭敦仁進一步說明,很多人都知道自製湯頭較能掌控健康及衛生,但卻忽略了過濾掉高湯的油脂這個步驟。建議平常在家製作高湯時,不要立刻食用,先將高湯放涼冷凍起來,之後在冷凍狀態下,將凍結在上層的油脂及殘渣刮除,這樣做出來的湯底會更加清甜。食材:加工食品像各式各樣的餃類和丸子類等,少碰是大原則,因為其中蛋白質含量較少,但脂肪含量卻很高。蕭敦仁表示,真的想嚐味道的話,也以花枝餃和鱈魚丸為佳,至於火鍋中不可少的主角肉類部分,也建議以雞鴨魚這類「白肉」取代豬牛羊這類「紅肉」。主要是因為白肉含有較少的飽和脂肪,同時油脂也比較低,當然也並非一定要吃肉,在沒有膽固醇等健康顧慮下,也可將主食改點海鮮類,熱量相對較低營養也是足夠的。增加纖維質的蔬菜可多吃,是減重者不可或缺的食材,想增加飽足感也可藉由白菜、香菇、金針、玉米或蘿蔔等來增添。通常在吃火鍋時,都有飯、麵和冬粉等澱粉類作為主食,建議以蒟蒻麵或其他低熱量替代物來取代,亦可減少過多的熱量。醬料:吃火鍋的沾料也要特別注意,涮涮鍋因為味道清淡,常會習慣搭配重口味的醬料,這可是熱量攝取的大陷阱。不要小看很多人愛吃的沙茶醬,蕭敦仁表示,小小的一湯匙熱量就破百,其他常見的沾醬如花生粉、麻油、辣油等,這些調料都有著超高熱量,而且都能刺激人的味蕾,使食慾更加旺盛,讓人不知不覺又多吃了一些預期外的食物。建議用蔥、蒜、薑、香菜等天然辛香料,加少許醬油或薄鹽醬油來代替醬料,或者選擇用醋或醬油來沾取,至少熱量不會那麼高。掌握原則,美味無負擔吃火鍋時,一人一鍋的涮涮鍋,比起大家共鍋更容易控制熱量攝取,同時建議準備一個小湯匙,當火鍋湯大滾時,中間部分的油跑到鍋緣時,用湯匙撈除浮油。雖然只是小小的動作,卻可幫減少熱量。蕭敦仁強調,執行減重計畫當中,火鍋不是不能吃,是量的問題。掌握吃火鍋熱量總量管制原則,記住湯頭選清湯、食物吃原味、沾醬盡量少,把握以上「教戰守則」,今年秋冬,你也可以聰明無負擔的享受「溫暖火鍋趴」囉!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70歲婦人解黑便 照胃鏡才驚覺「破了快30個洞」畫面慘不忍睹
胃藥是為了減緩胃酸對胃部的傷害,但也要吃對胃藥才有用!腸胃科醫師透露,一名70歲的老太太胃痛求醫,結果胃鏡一照,才驚覺胃部已經破了快30個洞,一問之下才知道她吃了一個月的止痛藥,卻沒搭配強效胃藥來保護胃部,導致嚴重胃潰瘍。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在《醫師好辣》節目上分享,有一名70歲的老太太已經連續幾天都排出黑便,他當時一聽推測可能胃出血,立即安排照胃鏡,沒想到胃部竟然破了20~30個洞,慘不忍睹的畫面讓現場來賓形容「像被散彈槍打到」,後來一問之下才得知老太太在一個月前,因為膝蓋痛去看了骨科,醫師開給她消炎止痛藥、胃藥和肌肉鬆弛劑,她都有按時一次服用3種藥,但還是感到胃痛,令她相當困惑。蕭敦仁指出,正是因為這名骨科醫師開的並非強效胃藥,導致胃部沒有受到全面保護,因此他後來建議老太太,止痛藥不痛就不要吃,改吃PPI(質子幫浦抑制劑)以減少胃酸分泌,再用護膝稍微顧一下,結果四個月後,老太太的胃痛就痊癒了。不過,有哪些藥物需搭配胃藥來吃呢?蕭敦仁提醒,例如消炎止痛藥、阿斯匹靈、類固醇都容易傷到胃,不僅要搭配胃藥,更要選擇「好的胃藥」,但他也特別強調,鐵劑絕對不能跟胃藥一起吃,「胃藥裡面有很多鈣、鋁、鎂等礦物質,若是同時服用鐵劑的話,會互相競爭吸收的位置,反而會讓吸收效果變差」。
工程師同時爽吃「這2種鍋」竟吐血 醫驚:胃大出血
最近天氣變冷,不少人會吃麻辣鍋或薑母鴨,暖身又暖心。近日醫師表示,一位35歲工程師吃薑母鴨又吃麻辣鍋,回家竟然吐血,送醫後發現胃出血,他有出血性胃潰瘍,胃也發炎。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在節目《健康好生活》說,工程師跟朋友吃完麻辣鍋,吃得很開心,回家突然身體不舒服,肚子劇痛,吐出鮮血送急診。蕭敦仁表示,檢查後發現患者沒有胃穿孔風險,先給他降胃酸、解痙攣暫時穩定下來,隔天照胃鏡,發現胃整片出血,原來他吃薑母鴨又配麻辣鍋。蕭敦仁解釋,大家都以為自己可以承受,事實上量太大胃黏膜不能承受,患者是吐血才來,他有出血性胃潰瘍,胃也發炎。蕭敦仁提醒,冬天吃麻辣鍋,尤其是辛辣食物要小心。辛辣食物對腸胃影響。(圖/翻攝YouTube頻道年代MUCH台健康好生活)此外,蕭敦仁也談到另一個案例,一名63歲婦人吃完薑母鴨後吐血,她本來肝就不好,送急診後緊急做胃鏡,因為食道靜脈曲張導致吐血,而婦人本來就有B肝,已經肝硬化了,只是平常沒有症狀,這次吃薑母鴨才出事。至於吃鍋也要注意熱量超標,衛福部曾說,許多民眾吃火鍋時偏愛重口味的湯頭,如麻辣鍋、酸菜白肉鍋等,但其熱量及含鈉量都高得驚人,外加醬料也是超標的重要關鍵。衛福部說,麻辣鍋常加入許多辣油、牛油、辣椒醬,一人份麻辣鍋加上一碟沙茶沾醬熱量可高達2400大卡,已超過一個成人1天的熱量建議量(體重60公斤的健康體重成人一天所需熱量1800大卡),含鈉量更高達6400毫克,為國人每日鈉攝取量應小於2400毫克門檻的2.5倍以上。
他「腹瀉3天」吃藥繼續拉!一查竟是「急性心肌梗塞」 醫師示警:牙疼也要小心
近日入秋早晚溫差大,季節轉換也導致不少人生病就醫,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在節目中分享案例,透露一名中年男子連續拉了好幾天,奇怪的是吃藥也不見好轉,直到就醫檢查才發現,竟是罹患「急性心肌梗塞」。醫師蕭敦仁近日在節目《健康好生活》中分享,一名年約50歲的生意人到台南出差後,連續拉了3天肚子,自行購買成藥服用卻還是拉不停,最後只好到醫院掛急診,所幸急診室醫師十分警覺,一檢查竟發現原來病患是「急性心肌梗塞」,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後才救回一命。蕭敦仁說明,大眾普遍認為拉肚子與心血管疾病扯不上關係,但該名病患剛好是右心室梗塞,血管連接橫隔膜,導致副交感神經被激化,引起腸胃快速蠕動,出現不斷拉肚子的情形,因此腹瀉也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之一。對此,急診科醫師白永嘉也曾提醒,心肌梗塞的常見症狀包含胸悶、胸痛、冒冷汗、肩膀痛、咽喉部乾燥或緊縮感,甚至是牙齦或下巴有麻木感等都是警訊切勿輕忽,一旦發生上述徵兆請立即就醫檢查,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女子經痛狂吞止痛藥 1習慣慘讓「胃破15個洞」
許多人若身體出現疼痛,會習慣吃止痛藥緩解。不過,曾有一名女子因為經痛,狂吃止痛藥,豈料完全沒起色,只好緊急就醫,結果照胃鏡驚見「胃出血破了15個洞」,相當嚇人。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在《醫師好辣》分享,過去有一名35歲女子,平常經痛就會吃1、2顆止痛藥,狀況就會好轉,但某次痛到不行,吃了1顆沒用,所以又繼續吞,總共吃了4、5顆止痛藥,沒想到痛感從下腹部延伸到上腹部,女子發覺不對勁立刻就診。醫師警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不能亂吃。(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蕭敦仁問診才知,女子吃了日本買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裡面含有布洛芬,該成分相當傷胃,結果一照胃鏡,發現胃破了15個洞,還伴隨出血,因此他提醒這種藥不要亂吃,一定要有醫師處方。蕭敦仁解釋,這種藥不是直接傷害胃壁,是因為吃下去時,胃的黏液層不見,胃酸就像散彈槍打下去,一次就破10幾個洞。身為醫師的他,家中會備好各種藥,但止痛藥只備「乙醯胺酚」,其他像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會鎖起來,家人沒有經過他同意不准吃,因為對胃很傷。
醫分享「完美早餐」照著吃 3個月瘦10公斤又改善脂肪肝
一日之計在於晨,營養均衡的早餐也是新陳代謝的鑰匙。而一名40歲的電子工程師有輕度肥胖、不喝酒,但有肝功能低下的症狀,報名減肥班卻遲遲未見效果,醫師調查診斷才知有吃宵夜、不吃早餐的壞習慣,後經過3個月的「早睡早起吃早餐」訓練後,不僅成功瘦了10公斤,更改善了肝功能問題。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於節目「健康好生活」介紹,早餐能夠使得人體能正常的運作,均衡的飲食更是關鍵,而完美早餐應遵守3比例原則,包括:主食(全穀類)50至60%、蛋白質20%、油脂30%。對此,他也公布了自己維持5年之久的早餐食譜,如高纖無糖豆漿、地瓜等等,以及1把堅果,能夠有效降低三酸甘油脂。蕭敦仁醫師分享了自己的均衡早餐食譜。(圖/翻攝自YouTube/蕭敦年代MUCH台 健康好生活)對於早餐的重要性,蕭敦仁醫師分享了一個案例,有位40歲的電子工程師,身高160公分、體重70公斤,還有輕微脂肪肝發炎,因為報名了減重班體重卻掉不下來,求助醫師後,便被要求記錄1周21餐的飲食內容。了解後才知道,男子因為工作寫程式的關係,總是晚睡又吃宵夜,並在隔天捨棄掉早餐便跑去上班,7天就有5天沒吃早餐,導致肝功能不好又減不了重。後來,蕭敦仁醫師強烈要求男子早睡早起,並且一定要吃完早餐才去上班,而起初男子對養成新的習慣感到相當痛苦,但在堅持了3個月後,便成功瘦了將近10公斤,肝功能也恢復正常。另外,蕭敦仁醫師參考了美國網站的數據,是關於減重成功且1年無復胖者的心得分享,發現他們會至少每周1次量測體重,並計算食物熱量(低熱量、低脂飲食),再加上每周需有大於300分鐘的運動,而「每天都吃早餐」更為長期成功控制體重者的重要關鍵。
她168斷食竟養出「2公分膽結石」 醫教2招正常吃一樣減肥
雖然許多人減肥都會推薦168斷食法,也就是把進食時間限縮在一天8小時內,剩餘16小時只喝水。但胃腸肝膽科醫師蕭敦仁也指出,一名藉由不吃早餐來實行168斷食的40歲女子,就是因為3年來長時間空腹讓膽汁無法排出,才養出2公分大的膽結石。醫師建議,健康的飲食方式為照3餐進食、有充足且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脂,以降低膽結石風險。蕭敦仁醫師17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一位40歲女病患藉由168斷食法減肥,3年來成效不錯,但因為曾聽聞蕭敦仁在一次受訪時提到,「早餐不吃會增加2成膽結石風險」,女子擔心自己的膽恐出問題,「所以特地來做腹超,超音波一看,哇!有膽結石,而且2公分大,她很驚訝,怎麼會這樣?」對此,蕭敦仁也解釋,空腹時間長,膽汁不排出,本就會增加膽結石風險!因此「3餐都要吃,而且要有30%的油脂,最好是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否則石頭會越養越大顆,到時就非開刀不可了!」至於不斷食如何控制體重呢?蕭敦仁則建議,可以3餐都吃7分飽的方式,控制總熱量的攝取,仍可達到減重效果,「為了減肥168要深思呀!!!」
不是中風!嬤突說話不清楚 醫揭「這食物」吃太多害肝腦病變:久了恐叫不醒
蛋白質是維持人類生命的必要生物分子,但也和其他營養素一樣過猶不及。一名有肝硬化的70多歲婦人,突然出現答非所問等異常行為,經檢測血氨值遠超正常上限100,達到200多ug/dL,已處於「肝腦病變」,造成她肝腦病變併發症原因,正是肝臟無法代謝進食過多肉類產生的氨。胃腸肝膽科醫師蕭敦仁在節目《健康好生活》表示,人體每1公斤體重1天需1公克的蛋白質,老人則至少要1.2公克,而肉類便是大多數人補充蛋白質主要來源。但肝臟代謝肉類產生的氨不只有毒,進入腦部還容易使人感到模糊不清,肝腎功能不佳者應避免過量攝取。(圖/翻攝自《健康好生活》節目YouTube)而該名有長期C肝病史,導致肝硬化無法順利排毒的婦人,就被家人發現「最近怪怪的」,出現意識混亂、講話不清楚或答非所問,白天還會一直嗜睡而被帶來就醫,經檢測除發現血氨過高,婦人也因便秘問題,導致毒素更難排除,於是緊急灌腸並限制她的蛋白質攝取量。蕭敦仁指出,婦人出現的肝腦病變可分為個性改變、答非所問、日夜顛倒的1級混亂;說話判斷力差、手及身體不自覺顫抖的2級嗜睡;大部分時間都在睡眠狀態,但可叫醒的3級半昏迷;以及最嚴重的叫不醒4級。
張惠妹結合「2飲食法」瘦成鉛筆腿! 醫示警「長期」恐引發心肌病變致死
天后張惠妹睽違6年重返高雄開唱,靠著演唱會專屬菜單,也就是1碗燙青菜、1碗蛤蠣、4片燙牛肉,並在下午3點前完食,目測瘦了至少10公斤。對此,減重名醫蕭敦仁表示,該做法同時結合了168斷食和生酮飲食,雖然可在短期內大幅減重,但若長期執行,可能會導致營養素「硒」缺乏,增加心肌病變等風險,嚴重恐致死。張惠妹團隊先前透露,演唱會專屬菜單主要以蛋白質和纖維質為主,盡量不攝取澱粉,只吃1碗燙青菜、1碗蛤蠣、4片燙牛肉,加上早睡早起、維持運動習慣,不僅瘦得快,也能維持好身材。對此,蕭敦仁醫師受訪時也指出,該做法是把目前最流行的「168斷食、生酮」2項減重法結合。首先「168減肥法又稱修道院減肥法」,僧人在修行時須遵守過午不食原則,清晨4時起床、中午12時吃完最後一餐後,下午就進入修行,入夜後就寢。但這是因為僧人入夜後沒有其他體力活動,通常可貫徹持行,但對於一般有社交需求的民眾,通常難以執行,就算改採中午吃第一餐、晚上8點後不吃,依然有不少民眾反應「一直168快沒朋友。」至於生酮飲食又被稱為「阿金博士減肥法」,原理就是採取高蛋白、高油脂、低碳水等作法,以抑制胰島素生成。蕭敦仁表示,胰島素分泌可促進脂肪、肌肉生成,所以「胰島素出不來,自然就會瘦下來」,但該做法若長期施行,就有可能因微量元素缺乏,引發心肌病變。蕭敦仁依據世界各國流行病學的調查指出,每天攝取碳水化合物比例至少要佔5成,才能降低死亡率,其中又以穀類含量較高的微量元素「硒」影響最大。極端生酮飲食過去常用於治療癌症、兒童癲癇,但韓國就曾有1至2名兒童在執行後因為硒缺乏,年僅7至8歲就因心臟衰竭離世。最後,蕭敦仁呼籲,極端減重法最多只能施行2週,若想長期維持體重,還是得採低熱量均衡飲食法,譬如每一餐都吃6至7分飽、少吃精緻澱粉,都能達到控制體重之效。生酮飲食危險性高,還是建議找醫師與營養師進行飲食調配。
名醫愛吃這食物 54歲竟罹肝癌「腫瘤破裂出血」
日常飲食若不控制,會對肝臟造成很大的負擔。有一名肝膽科名醫,平常有吃花生的習慣,直到某天右上腹不適,超音波檢查才驚覺罹患肝癌,而且腫瘤已經破裂出血。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土豆伯」的故事,對方是自己的肝膽腸胃科老師,每次看診都很認真,「假設在早上8點看,他就會看到下午3、4點;假設晚上6點的門診,人家9點就結束,他要看到晚上12點、1點」,每當肚子餓的時候,跟診的護理師就會拿出一整盤花生讓他吃。怎料在54歲那年,突然覺得右上腹怪怪的,做超音波發現肝臟長了一個腫瘤,而且還破裂出血,最後確診罹患肝癌。醫師呼籲花生沒吃完一定要放冰箱。(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他的故事讓我們很震驚,因為他本身就是肝膽科醫師」,蕭敦仁透露,後來探究原因得知,老師本身有B型肝炎,檢查只顧著抽血,忘了做超音波,等到不舒服的時候,腫瘤已經變大了。同時指出,花生放太久會產生黃麴毒素,有2種肝病加起來,就很容易得到肝腫瘤。蕭敦仁提醒,花生放在超過12度以上的環境,就容易產生黃麴毒素,所以花生一拆封未吃完,一定要冰進冰箱。他解釋,黃麴毒素在食品研究所,做過很多花生採樣,只要是放在室溫下的幾乎都有。
台灣愈來愈胖!10年後恐破231萬人 「百人新調查」減重失敗原因出爐
根據世界概況(The World Factbook)指出,在同以米飯、麵條等精緻澱粉為主食的東亞及東南亞國家中,台灣成人為第四胖!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劉燦宏理事長表示,根據國健署110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台灣成人的過重、肥胖率逐年攀升,18歲以上國人過重(BMI大於24)或肥胖(BMI大於27)率高達50.3%,相當於全台千萬成年人陷體重危機,其中又以35歲以上中壯年占比最高,世界肥胖聯盟更指出,10年後台灣BMI大於30的人口將突破10%,推估超過231萬人。力安妥診所蔡詩力院長表示,肥胖會引發三高、增加腦中風、冠心症等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研究也顯示,肥胖者每增加5單位的BMI,就會提升4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甚至誘發至少10種癌症,肥胖也會提升成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大幅降低整體生活品質。蔡詩力呼籲若有肥胖或體重問題,應積極進行體重管理、有研究顯示降低5-10%體重,便能有效改善肥胖帶來的健康影響,避免對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敦仁診所蕭敦仁院長表示,多數人都曾經想過或實際減重過,但使用的方法會影響到成效,根據一項最新的「肥胖世代-百人減重行為調查」結果,顯示7成以上受訪者為了保持勻稱體型而減重,或已危害健康才進行體重控制,顯示多數民眾對肥胖的認知仍停留在體態層面,卻沒有意識肥胖為一種疾病。另外,近8成受訪者採飲食調整、運動解決肥胖問題,但滿意度卻不盡人意,近4成受訪者會於減重前先諮詢專業人士,6成不曾諮詢專業人士,受訪者平均減重期間為5.2個月,未見成效或復胖就放棄。減重失敗的受訪者中,以「缺乏意志力(42.8%)」、「無法克制食慾(35%)」、「太過忙碌(32%)」為主因。蕭敦仁表示,從臨床經驗和百人減重行為調查結果來看,減重會失敗通常都是因為以「缺乏意志力」和「無法克制食慾」。會產生食慾除了生理上的需求產生飢餓感,也會因為壓力或情緒關係而產生想吃東西的慾望,當想吃的慾望被過度壓抑,食慾就會慢慢膨脹,最終變成「食慾怪獸」反撲,導致復胖惡夢連連,減重失敗!台灣現有的合法減重藥物有抑制食慾及減少油脂代謝兩種機轉,目前以抑制食慾為機轉的口服藥物是複方成分,能同時降低飢餓感與對食物的渴望,直接從腦部多巴胺迴路系統抑制對食物的慾望,幫助減重者更輕鬆、安全的打敗腦中的「食慾怪獸」。口服複方減重藥物不僅能達到減重效果,更被證實搭配行為調整,可達到4年以上的減重成效,幫助民眾真正擺脫復胖惡夢,且透過長期的體重管理,能改善糖化血色素、血脂、血壓等心血管參數,並提升體能、工作等整體生活品質,幫助民眾找回身心健康。35歲的陳小姐育有二子,家族肥胖史與不良的飲食習慣讓她在青春期時便有過重問題;生產完後身材更有如吹氣球般不斷膨脹,體重近乎破百100公斤、BMI逼近40。雖想減重,卻無法下定決心戒掉喜愛的甜食、含糖飲料!不斷增加的體重將她逼到崩潰邊緣,連身體健康都出狀況,引發了睡眠呼吸中止症;嚴重的打呼聲讓枕邊伴侶夜不能寐、夫妻間甚至為此爭吵不休。因為體重過重而引發一系列問題讓陳小姐身心俱疲,在親友建議下終於求助減重專科醫師,希望透過專業醫療團隊幫助她做好體重管理。蕭敦仁院長表示,門診中常見此類反覆減重的個案,醫療團隊通常會先協助調整生活型態,搭配飲食、運動以及適當的藥物輔助,幫助個案控制體重並鼓勵其堅持,找回健康、良好的家人關係以及生活品質。為了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減重觀念,成功達到減重目標,蕭敦仁院長提出最新的「幸福減重計劃H.O.P.E.」觀念,首要從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Healthy life)做起、保持正向的減重態度(Open mind)、與專業醫療團隊合作,保持意志力 (Partner&Persist),即可掌握輕鬆減重,重拾幸福有希望的人生(Easy)。蕭敦仁院長呼籲有減重需求的民眾應採取專業的減重方式,透過專業醫療的協助,從改善生活習慣做起,搭配營養和運動,必要時輔以適當藥物,在專業團隊的協助與持續堅持下,就能安心、輕鬆地達到減重目標,且能維持長期持續的體重管理,擁有健康、幸福有希望的人生。
他GG 翻開驚爛掉了 「體重破百+包皮過長」有如雙層夾心夾擊
泌尿科醫師歸家豪近日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自己收治一名20多歲男子因為GG潰爛就醫,醫師發現體重破百公斤的他,不只包皮過長,還挺著超巨肚皮,加上高溫「GG有如雙層夾心」被封閉,整根生殖器自然被悶到發炎。不過這名患者多次回診體重只升不降,真相曝光連醫師也好無奈。男子下體潰爛心急找上泌尿科醫師。(圖/翻攝自醫師好辣 YouTube)根據歸家豪表示,由於男子肚皮比包皮還長,割包皮也無濟於事,面對男子不減反增的體重,追問才得知對方家裡開水果行,自畢業後就在家幫忙,每天從事體力活,沒吃飯就沒力氣;加上水果不新鮮無法再販售,只能自己吃下肚,但果糖到了體內若沒有馬上用掉,就會變成脂肪囤積。由於肥胖是萬病根源,已被認為會增加13種癌症風險,還可能危害性器官健康。對此,歸家豪向男子表示,肥胖除了會罹患心臟病外、高血壓、高血脂、甚至連勃起功能都會受影響,「這麼快就『不行』怎麼辦」,這名20多歲的男子還沒結婚生育,事後轉科別進行胃繞道手術,成功瘦身20公斤,其後也替他預約割包皮手術,一解GG發炎的窘境。另外,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補充,一般BMI值超過40者會建議先接受內科治療半年,萬一減重失敗再考慮開刀,因手術會改變生理結構,可先給自己半年嘗試,若成功減重則不需要接受手術。
春節吃9天發福 專家提醒「謹記1原則」:把握2周黃金期
春節是肥胖高危險時機,國健署過去統計顯示,在春節大吃大喝後,民眾往往會增加1.5~2公斤的體重。專家表示,春節有2危險之處,1是冬季氣溫低更想進食,2是聚餐多,不免導致體重上升;一旦不小心吃太多,務必把握2周到1個月時間恢復原來的體重,把脂肪的「活存」領出,否則時間一長,就會變成「定存」,減重將更困難。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榮譽理事長蕭敦仁表示,過年有2種導致肥胖的效應,首先是氣溫低,民眾容易想要多吃,另一則是節慶效應,從跨年一路到春節,尾牙、春酒等餐敘多,有時光是9天年假,民眾就能胖上幾公斤。蕭敦仁表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4就算過重,而大於27則是肥胖。3分之2的人天生就有肥胖基因,這樣的基因導致遠古時代的人們不需依賴太多熱量就能存活,若要得知自己是否有肥胖基因,可觀察父母親、祖父母、兄弟姐妹的BMI,肥胖比例越高,自身肥胖的機率也越大。除先天的基因問題,後天因素也相當關鍵。蕭敦仁表示,民眾平時上班趕著搭車、走路,活動量高,但過年期間就會吃得多、動的少,有時一起床、刷完牙就坐下吃飯,還會久坐看電視、通宵打麻將等,如果要避免變胖,年前就該規畫好假期要從事什麼活動、和什麼人見面、吃什麼東西。假如民眾不小心吃太多,想趁年後補救,蕭敦仁提醒須把握2周到1個月的時間瘦身,恢復原來的體重,將脂肪的「活存」領出,否則一旦時間拉長,「活存」就會變成「定存」,要減重也更困難。蕭敦仁表示,年後瘦身要謹記「75210」原則,每天睡滿7小時,協助降低食慾;天天攝取5蔬果,即3份蔬菜、2份水果;下班後看電腦、電視時間別超過2小時,多起身活動,例如做家事;每天中度運動1小時,快走、跑步、爬山、游泳都很好;另喝飲料必須選擇0卡飲料,如黑咖啡、無糖茶等,並避免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