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攝取量
」3C使用過度好負擔!「葉黃素+蝦紅素」雙游離型膠囊保養再升級
現代人人手一台3C,無論讀書、工作或是休閒娛樂都會用到,這對我們造成不小負擔,更嚴重可能需要就醫。也因此不少人會選擇補充葉黃素,但是市面上產品這麼多,要如何選到合適的保健機能食品才是關鍵。擁有26年保健機能食品經驗的「穩眾企業」董事長李先生及研發技術總監邱先生和我們談談關於葉黃素、蝦紅素保健機能食品的重要性。「穩眾企業」董事長李建鴻先生和我們聊聊日常補充保健機能食品的重要性。(圖/黃耀徵攝)李先生有感於家人因癌症化療十分痛苦,認為:「預防勝於治療,在日常就該進行營養補充」。他幾年前在因緣際會之下認識研發技術團隊,體驗之後也決定創立公司,造福更多人的健康。穩眾企業位於桃園的研發廠,以密閉的生物發酵系統生產,可以免除生產過程中環境污染的風險,同時又具備永續生產特質。(圖/黃耀徵攝)查看更多詳細介紹:https://lihi.cc/MeWG9加入line好友了解更多資訊:https://lin.ee/9tKpmsO根據《台大醫院》vol.177專題報導提到,葉黃素是類胡蘿蔔素的一種,但是人類無法自行合成類胡蘿蔔素,必須得從飲食中取得,深綠色蔬菜像是菠菜、甘藍、南瓜等。但由於日常飲食中蔬果攝取量經常不足,加上葉黃素是脂溶性營養素,飲食中若含有太多膳食纖維反而會影響吸收,導致血中類胡蘿蔔素的濃度下降,也因此許多人會直接選擇補充保健食品。穩眾研發技術團隊擁有多年研發經驗,除取得美國FDA新膳食成份核准上市,產品在台灣亦獲得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的殊榮。(圖/黃耀徵攝)「穩眾」攜手技術團隊研發出市面首款「雙游離型」葉黃素FloraGLO®+蝦紅素LemnaRed®膠囊。比起知名度已經很高的葉黃素,「蝦紅素」還比較少人知道。蝦紅素也是類胡蘿蔔素家族的一員,主要存在於藻類及海洋動物上,但其實鮭魚、甲殼類動物是因為攝取富含蝦紅素的紅球藻,才會讓身體自然形成紅色。「穩眾」透過皿培精煉生物發酵技術(生物合成),不會破壞生物鏈,可以達到友善地球效果。「穩眾」雙游離型葉黃素FloraGLO®+蝦紅素LemnaRed®膠囊較市面上常見的酯化型葉黃素Xangold®吸收率高出23%。(圖/穩眾提供)「穩眾」雙游離型葉黃素FloraGLO®+蝦紅素LemnaRed®膠囊和市面上常見的酯化型葉黃素Xangold®,最大的差異在於分子大小,游離型分子較小不需轉換就可以被人體直接吸收,吸收率高出23%。不僅如此,該產品同時添加MIT高純化印加果油,幫助營養補給。左:游離型蝦紅素分子較酯化型小、右:穩眾游離型蝦紅素未檢測出酯化型蝦紅素成分。(圖/穩眾提供)查看更多詳細介紹:https://lihi.cc/MeWG9加入line好友了解更多資訊:https://lin.ee/9tKpmsO
早上忙到像打仗! 營養師設計3種兒童快樂早餐
許多爸媽忙於工作,常買包子、三明治、麵包等碳水化合物給孩子當早餐。根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9成孩子蔬菜水果攝取不足。台灣癌症基金會徐桂婷營養師設計3種菜單,呼籲家長重視孩童養成每日「3蔬2果」的良好飲食習慣,只要在早餐加入蔬果,就能讓孩子身體更「快樂」。徐桂婷表示,根據調查顯示,近8成的國小孩童每天都有吃早餐的習慣,但忙碌的家長經常為了方便,選擇以外食作為早餐來源,像是包子、銀絲卷、三明治、麵包等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早餐組合,其實容易使孩童血糖快速上升,造成上學期間腦袋昏沉、易睏、情緒不穩等問題而影響孩童學習表現;再加上進入暑假,調查也顯示有將近5成家長擔心暑期孩子蔬果攝取量可能更加不足。國小學童蔬果攝取量不足3大原因,包括小孩挑食不愛吃蔬菜、生活忙碌,家長準備蔬果過程較麻煩,以及外食居多。前述原因讓家長最常準備的早餐為:西點麵包、吐司與三明治、中式包子饅頭與銀絲卷。蔬果防癌原理:植化素八大生物效應攝食足量蔬果,不僅能抑制癌細胞,還能預防文明病,是預防各種疾病最健康的飲食方式。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蔬果中所含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s),可用來對抗疾病,亦具有防癌、抗癌效果。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人每天應攝取足量蔬果(400~800公克) ,不僅可預防癌症,同時還可以減少許多文明病的發生,包括痛風、心臟血管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肥胖症、關節炎、便秘以及老化等。增強免疫力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抑制癌血管增生促進癌細胞凋亡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抑制癌細胞訊息的傳遞植物類雌激素之拮抗作用膳食纖維可降低腸道致癌物之影響維持身體「快樂四力」 從早餐開始徐桂婷表示,「身體快樂指數」是由「順暢力、免疫力、舒活力與愉悅力」四力平均分數來構成,國小孩童整體在順暢力、舒活力表現較佳,免疫力分數表現則稍低。蔬果攝取量的多寡與身體快樂指數呈現高度正相關,每天吃水果的國小孩童當中,身體快樂四力及格比例高達96%。而在一天當中水果攝取的時機與身體快樂指數也有關,在「早餐」時段食用水果的孩童,身體快樂指數及格者比晚餐時段來得高出許多。她進一步說明,其實多數孩子的蔬果量只差一點就達標。蔬果含有豐富的植化素、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早餐加入蔬果對孩子有許多益處,除了促進消化機能幫助蛋白質消化,也可增加飽足感,避免多吃其他高熱量食物,也可穩定血糖、提升孩童活力及學習力。順暢力蔬果富含膳食纖維、酵素, 可以增進成腸胃蠕動免疫力蔬果富含維生素C、植化素, 有助於提升身體保護力舒活力蔬果中的維生素C、鎂、B群有 助於提升活力愉悅力蔬果富含維生素C 、鎂、B群、鈣 有助於提振好心情挑食、忙碌、外食族 吃足5蔬果有解方快樂放暑假,孩子營養不放假!營養師分享「快樂早餐組合」讓孩子活力成長。徐桂婷分別針對挑食族、忙碌族、外食族大方分享適合的「快樂早餐組合」,並說明幫助各族群建立健康飲食習慣的快樂早餐策略,輕鬆滿足早餐均衡營養的需求。
逾9成兒童蔬果攝取不足! 恐影響發育與學業、造成免疫力降低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最新的國小孩童蔬果攝取量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逾9成國小孩童未達國健署公布之國人每日蔬果攝取建議量「3蔬2果」[i]。小兒科醫師陳木榮(柚子醫師)指出,國小孩童處於發育階段,蔬果攝取不足會造成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營養素缺失,容易造成免疫力降低、影響發育、睡眠、情緒及學業表現等問題。台癌調查:僅7%國小學童每日攝取足量蔬果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兒童每日至少要吃3份蔬菜(1份為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2份水果(1份為單個拳頭大小)。然而高達8成的國人有每日蔬果攝取不足的問題,其中又以學生比例最高[ii],而且6-12歲兒童每天消耗的冷飲佔其總熱量攝入的6.8%以上。從台癌調查結果顯示,僅7%國小學童每日攝取足量蔬果,近9成國小孩童只有在午晚餐才攝取蔬果,導致每日蔬果攝取離足量總是差那一點!而孩童蔬果攝取不足的3大外在因素為:孩子挑食生活忙碌,家長難以準備外食居多,外食提供蔬果量不足/較少提供水果兒科醫師:孩子蔬果攝取不足 成長影響巨大陳木榮說明,不少孩子喜愛炸雞等香噴噴的肉類,乳製品、蔬菜和水果攝入不足,診間甚至有家長以為「孩子胖嘟嘟的很可愛」。現代的早餐無論是中式或西式,大部分都是碳水化合物為主的外食早餐組合,鮮少有蔬果。若長期只吃碳水化合物、缺乏膳食纖維,不僅血糖容易快速上升,也會出現腦袋昏沉、易睏、情緒不穩等影響孩童學習表現,也會伴隨肥胖、免疫力不佳等問題。離達標不遠 吃足5蔬果有解方!台灣癌症基金會徐桂婷營養師呼籲,家長應重視孩童養成每日「3蔬2果」的良好飲食習慣,可以從早餐加入蔬果開始。早餐加入蔬果有許多益處,除了促進消化機能幫助蛋白質消化,也可增加飽足感,避免吃進許多高熱量食物,也可穩定血糖、提升孩童活力及學習力。徐桂婷分析,其實國內學童的蔬果攝取不足沒有那麼糟糕,平均攝取蔬菜量約1.72份、水果1.55份,距3蔬2果的目標沒有很遠。近9成國小學童蔬果攝取時間僅有午餐、晚餐,早餐攝取的比相對低,所以從早餐加入蔬果,很有機會達成目標。陳木榮進一步分享,蔬果中含有多種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像是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其中維生素C是維持良好免疫力的關鍵,尤其近期仍處流感高原期、新冠肺炎確診數再度攀高,攝取適量維生素C可加強身體保護力、提升活力感。而膳食纖維可以幫助維持腸胃道健康、促進消化機能。不過現代生活忙碌,家長常苦惱如何讓孩子每日攝取均衡營養,尤其早餐較難提供足量蔬果。陳木榮建議家長只要從平時為孩子準備的早餐中,再加入一份水果,就能輕鬆幫孩子建立習慣、均衡營養。例如有「營養小金礦」之稱的奇異果或芭樂等,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營養價值高,而且容易食用,均衡營養便能從「早」開始。[i]台灣癌症基金會。國小孩童蔬果攝取量問卷調查
全台近8成員工蔬果攝取量不足 國健署推3活動促進職場健康!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顯示,近8成職場員工蔬果攝取不足,近5成運動量未達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標準。為促進職場安全與健康,5月1日勞動節前,國健署舉辦「健康職場動吃動」記者會,希望推動職場健康促進。而國健署也舉辦了3項職場健康促進活動。其中,各行業大中小型職場之健康促進推動人員,今年若有填寫「職場健康促進表現計分表」,可以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1,000元便利商店商品卡,每月總獎金1萬元。8成員工蔬果攝取不足 5成運動量不夠根據行政院主計處112年3月勞動調查資料顯示,台灣超過1千1百萬人都在職場工作,勞動參與率近6成,民眾每天至少有1/3的時間都待在工作場所。因此,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職場是民眾健康促進重要的一部份,職場安全、健康需要被重視。勞動部職業安全署副署長朱金龍也表示,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員工的健康不只是個人,更是企業的財富,若能維持職場安全與健康,對企業而言,不僅能維持勞動力,也能讓產業永續發展,呼籲企業主與政府攜手合作推動職場健康。然而,根據「110年工作人口健康促進現況電話調查」顯示,近8成每日食用蔬果量未達3蔬2果的建議量,近5成員工未達WHO「成年人每週應至少有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量」的建議標準。7成缺乏設備了解員工健康 3活動促進職場健康此外,調查也發現,國內職場員工慢性病呈正成長,高血壓比例約14%,而且近4成5面臨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4(含)以上有體重超標的問題。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黃巧文表示,調查發現70%的職場缺乏體重計、血壓計等設備,也讓職場企業未能幫助員工了解其健康狀況。因此,國健署期待更多的職場能一起推動健康促進計畫。而為了促進職場員工的健康,衛福部國健署與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跨部會合作,由勞工健康服務四中心、三區健康職場推動三中心及地方政府衛生局共同提供職場輔導及諮詢等相關協助。更舉辦3項職場健康促進活動,包含:「職場健康促進表現計分表」抽獎今年有填「職場健康促進表現計分表」的職場,可以參加抽獎活動,5-11月每月抽10名得獎者,每筆發放1,000元便利商店商品卡,每月總獎金1萬。「112年健康職場認證」申請112年5月1日起至10月31日止,凡合法設立之公、民營事業單位或機關(構), 都可參加認證,須至健康職場資訊網(https://health.hpa.gov.tw), 健康職場認證申請專區申請。「績優健康職場與優良推動人員」徵選徵選活動由112年5月1日起至7月31日止,相關資訊可至健康職場資訊網查詢。國健署表示,希望企業主更重視員工健康權益,一同推動職場健康,創造更多健康幸福職場。
「疫情性增肥」全球爆發!1年胖13公斤 醫師推「85210」習慣抗宅胖
新冠疫情持續延燒,國內外民眾居家時間增長,導致身體與心理狀態下滑,引爆「宅胖」隱憂!根據美國一項APA調查顯示,新冠疫情延燒一年後,高達42%美國成年人體重增加、且平均增幅達13公斤。美商賀寶芙2022年關鍵營養報告也顯示,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因為缺乏運動、飲食不均、宅家時間長、缺乏社交互動,高達6成民眾對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感到擔憂。台中佳鴻診所唐子涵醫師表示,根據國內外數據統計發現,約有40%民眾在疫情期間因缺乏運動、飲食不正常等導致體重增加,普遍稱為「疫情性增肥」。「疫情性增肥」在臨床上有不少連帶導致心理壓力升高的案例,唐子涵醫師提醒,疫情間體重與心理壓力增加,背後隱含慢性病與憂鬱症風險,近期臨床上也時常遇到家長求助,因為父母居家上班、孩子居家上課,在家除了正餐吃飽、零食也少不了,導致短短幾週過去,體重就增長10公斤!當父母跟孩子因爲長期宅家出現疫情性增肥症狀,醫師會建議民眾建立「健康85210」習慣,也就是每日睡足8小時;每日均衡5蔬果;每日觀看3C螢幕時間少於2小時;每日運動1小時;每日0糖飲、喝足水。唐子涵醫師建議,疫情間飲食仍以自行烹調為佳,外食族則盡量挑選原型、精緻澱粉較少的食品,注意蔬果攝取量,或增加蛋白質攝取。蛋白質不僅可以維持健康的身體肌肉量、還能延長飽足感,減少宅家暴飲暴食機率,養成均衡飲食習慣。如有需求,民眾也可透過補充維他命A、C、D、E等營養素幫助維持健康。
女性肺癌3/家族因素要注意 父母一人得病子女風險高5倍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前理事長高尚志表示,「研究發現,年輕女性肺癌患者中,有比較高的比例帶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與間變性淋巴瘤激酶 ALK(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融合基因,其中又以ALK基因在年輕女性、未抽菸者中較為常見。」高尚志提醒,如果父母其中有1人罹患肺癌,子女會比一般人有高出5倍的風險。他在臨床上看過不少50歲前就發現肺癌的女性,幾乎都是沒症狀也沒有抽菸習慣。「這些年輕女性8成都是罹患非小細胞癌,這類肺癌通常生長得很慢,而且都是長在周邊;當出現長期咳嗽、喘、咳血等明顯症狀時,通常腫瘤都已經長得很大,治療已經來不及。」年輕女性荷爾蒙分泌旺盛,若長期接觸二手菸,會增加細胞癌化的可能。(圖/周志龍攝)至於讓女性可能得到肺癌的6大因素有:1. 家族史:特別是沒有抽菸習慣的女性,在家族遺傳的表現上特別明顯。統計顯示,父母親若有1人罹患肺癌,子女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增加5倍以上。2. 菸害:雖然女性抽菸者少,但身體卻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影響。統計顯示,女性抽菸者甚至比男性抽菸者要多出2倍的機會得到肺癌。3. 炒菜油煙與廚房空調:高溫熱炒會產生大量變質的霧化油煙,如果加上空調不良,都讓婦女同胞暴露在致癌油煙的危險之下。(圖/報系資料照)4. 空氣汙染:不論是室內燃香或是戶外的PM2.5,對於肺部來說都是極凶險的致癌物,平時就應該盡量避免暴露在這些環境下。5. 內分泌:女性因為基因的關係,較容易受到荷爾蒙影響,造成細胞容易癌化。統計顯示,較早停經的女性發生肺癌的機率比較低。6. 蔬果攝食不足:蔬果因為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可以對抗自由基與細胞氧化,進而降低癌化的風險。統計顯示蔬果攝取量越高,罹癌機率越低。(圖/黃威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