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昕霖
」亞洲首例!北榮器官移植「分肝種腎」 助8歲女童擺脫洗腎
吳小妹在2歲半時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的腎臟惡性腫瘤「雙側威爾姆氏腫瘤」,這也導致吳小妹年紀輕輕就必須進行洗腎治療。後來北榮腎臟移植團隊在克服重重困難後,成功將成人腎臟移植到她的肝臟內,使其擺脫終身洗腎的命運。這樣「分肝種腎」的器官移植手術,不僅是國內首例,也是亞洲首例,同時也是全球第三例。綜合媒體報導指出,北榮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解釋,「雙側威爾姆氏腫瘤」是一種與基因突變相關的疾病,通常在幼兒中發現。這種腫瘤多為無症狀的巨大腹腔腫瘤,晚期可能壓迫其他器官,導致腹痛或無法進食。面對「雙側威爾姆氏腫瘤」,蔡昕霖表示,唯一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整個腎臟,再配合化療。但吳小妹因腎臟切除的關係,需要進行腹膜和血液透析來排出尿毒,所以導致其從1歲到8歲一直在洗腎。台北榮總副院長曾令民表示,孩子進入洗腎階段時,會面臨許多健康問題,包括新陳代謝障礙、骨質疏鬆,甚至有影響智力發展的可能。曾令民認為,面對此情況,換腎是最佳解決方式。曾令民也提到,全台有200多位小朋友正在洗腎,但僅有20人登記等待換腎,主要原因是家長對手術的擔憂和孩子體重過小,腎臟和泌尿系統結構精密,增加了手術難度。吳小妹的媽媽受訪時表示,吳小妹在高雄榮總檢查發現腎臟兩邊有大腫瘤,之後進行了切除手術,並從1歲多開始洗腎直到8歲。後來因下腔靜脈因巨大被威爾姆氏腫瘤壓迫而纖維化,使吳小妹錯失第一次的腎臟移植機會。就連北榮團隊也表示,這真的是十分罕見的情況。即便有過失敗紀錄,但北榮團隊並沒有因此放棄,後續更找出了新的治療方法,團隊將吳小妹的肝臟分開,找到僅存的健康血管,並使用捐贈者的血管作為「延長線」,最終成功將成人腎臟移植到吳小妹的肝臟內。在11位醫護人員的協助下,手術歷時12小時,創下亞洲首例高難度多重接力移植手術的紀錄,而這項手術,目前僅在美國有2例。吳媽媽表示,吳小妹出生不久就住院8個月,從1歲到8歲多都在洗腎,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度過,甚至回家也會感到害怕。但吳小妹非常堅強,她堅持上學,成績名列班上前3名。吳媽媽也因此堅持下去,即使第一次手術失敗,也沒有放棄,終於在第二次機會中成功。如今,吳小妹已經順利完成手術,身體機能恢復正常。吳小妹也特地寫了一張卡片給捐贈者,感謝對方的大愛,使其能夠擺脫洗腎的命運,吳小妹也承諾會好好保護、愛惜這顆腎臟。北榮醫療團隊也送給吳小妹一台超跑樂高,希望他未來的的新生活,將如超跑般充滿活力和希望。
挑戰醫術!成人腎臟移植3歲女童 歷經7小時完成不可能任務
3歲許小妹罹患罕見隱性遺傳腎臟疾病,逐漸出現食慾差與電解質異常的症狀,2歲起接受常規腹膜透析治療,每次腹腔注入透析液300-350CC,利用體內的腹膜,清除血液中新陳代謝的廢物及多餘水分,同時將腹腔慢慢撐大,是國內罕見如此年幼接受腹膜透析且病情穩定的成功案例。由於疾病因素,移植前身高只有86.3公分體重11.5公斤,比同齡孩童至少矮了10公分。經過一年等待,於今年1月獲得一名14歲女童大愛捐贈,惟腎臟大小已是成年的尺寸(12x5x6公分),對於如何植入許小妹狹小的腹腔,是移植手術所要面臨的第一個最大的挑戰。臺北榮總移植團隊精密計算許小妹腹腔的3D容積,發現原本的腎臟已經整個呈現嚴重的囊泡變化,要先摘除右腎爭取更多空間來接受成人的腎臟,為了同時讓植入的成年尺寸新腎臟獲得充足的血流供應,因此血管將吻合在高難度的主動脈與下腔靜脈置。移植外科陳正彥醫師摘取大愛器捐腎臟確定順利後,兒童外科蔡昕霖主任帶領的北榮團隊就依照計畫開始進行許小妹妹的同時右腎切除與移植手術。由於病童體型過於嬌小,王審之醫師在麻醉過程中所必須置入的中央靜脈導管與預防性血液透析管路就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團隊採取正中切開約20公分的傷口,進入腹腔,再將腹腔右側的肝臟,十二指腸,以及右側大腸整個游離至左側,然後切除右側腎臟。再將捐贈的新腎臟,吻合血管於許小妹妹的主動脈與下腔靜脈,輸尿管則是利用許小妹妹右側的輸尿管原地重建。歷經7個小時,克服麻醉等種種困難,手術順利完成,術中移植的腎臟立即發揮功能,術後第二天,腎功能恢復正常,經由嚴密的術後血壓與水份調控,復原狀況十分良好,不再需要任何透析治療,術後幾天康復出院。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資料,目前臺灣只有22位病童及青少年登記等候腎臟移植。然而,每年小於20歲新增透析案例約20-40人;相較之下,全國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中,接受透析治療的數目遠大於願意接受腎臟移植者。臺北榮總兒童外科蔡昕霖主任說明,兒童末期腎臟病多因先天腎臟疾病,或是先天泌尿道系統發育異常,與成人完全不同。由於病童身形過於嬌小,泌尿結構相對複雜,從小經歷多次手術留下的陰影,對於兒童腎臟移植的瞭解不完整等等諸多因素,往往錯過登記腎臟移植的最佳時機。臺北榮總兒童一般兒科張瑞文表示,腎臟移植是末期腎臟病孩童最好的治療,不僅可以得到最佳的預後,對於原本落後的身高、體重甚至智力發育,移植成功後都可明顯追上同齡兒童,需把握移植的黃金時間。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登錄中心也比照國外器官分配原則,經多次修訂,逐步提高18歲以下青少年孩童等候腎臟的積分,協助病童及早獲得腎臟移植的機會。
全台首例!1歲童器捐雙腎 「15小時手術煎熬」2位女童終於脫離病痛
臺北榮總外科部與兒童醫學部團隊合作,克服手術困難與腎臟移植後急性排斥種種挑戰,成功完成1歲3個月、9.8公斤幼兒器捐雙腎移植手術,幫助4歲李小妹妹(12公斤)及8歲許小妹妹(18公斤)脫離終生洗腎的痛苦,也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並將兩顆腎臟分別植入的新紀錄!8歲許小妹妹,因先天性心臟病術後引發急性腎臟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接受腹膜透析長達3年。4歲李小妹妹,出生後第三天即因自發性胃破裂導致敗血性休克,引發急性腎臟衰竭需終身洗腎,並因多次腸穿孔手術併發嚴重腹腔沾黏,無法進行腹膜透析,在洗腎團隊悉心照護下,為國內年紀最小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個案,又因經常輸血,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極高的抗體,是移植後急性排斥的高風險族群。二位病童因長期洗腎,僅能維持基本生理代謝,導致發育嚴重遲滯,腎臟移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一般兒科張瑞文主任表示,腹膜透析雖然是兒童慢性腎臟衰竭首選治療方法,但有些病童會因多次腹部手術病史或反覆腹膜發炎感染,導致腹膜透析效果不佳,甚至無法使用,而需改以血液透析的方式替代。另受限於病童體重太輕及洗腎管路建立困難,使得血液透析治療對於嬰幼兒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些多重因素惡性循環,易產生致命的併發症,並且嚴重阻礙病童身心發育與學習,及早接受腎臟移植是最好的治療選擇。兒童外科蔡昕霖主任說明,最理想的腎臟移植,除血型與組織配對吻合之外,器官大小的選擇也極為重要。腎臟衰竭的病童植入年齡相近的腎臟是最適合的配對,植入的腎臟會隨著受贈兒童成長發育有較好的適應,而達到較佳的長期腎功能。由於年幼的大愛腎臟捐贈者極為稀少,且摘取與植入的手術極為困難,移植後的併發症遠高於成人族群,成功率極低。另一方面,受限幼童身形較小,身體血量或血壓無法充足供應成人捐贈的腎臟,父母年紀太大或有慢性病等問題,即使父母有意願也無法進行活體捐贈,因此幼兒可以盡早獲得腎臟移植的機會是不高的。考量到二位病童腎臟移植的迫切性,移植外科劉君恕主任與器官移植團隊擬定完善的手術治療計畫。首先,由兒童外科蔡昕霖主任、移植外科鍾孟軒醫師摘取兩顆腎臟,由於捐贈者的年紀極小,在摘取的過程必須格外謹慎;在此同時,一般兒科張瑞文主任為李小妹妹進行血漿置換與去敏治療,避免產生超急性排斥的併發症。為爭取時效,由移植外科陳正彥醫師與一般外科石柏威醫師、蔡昕霖主任與葉奕廷醫師二組團隊,分別為許小妹妹及李小妹妹植入新腎。從摘取到植入,手術時間長達15個小時,動員團隊達20人,順利完成此高度困難手術,也是幼兒捐贈兩顆腎臟分別植入兩位幼兒的創舉。術後3個星期許小妹妹順利出院;李小妹妹雖已於術前接受許多預防措施與治療,仍發生嚴重急性抗體排斥。醫療團隊用盡所有治療方法,歷經12次的血漿置換與抗排斥藥物多管齊下,終於在術後1個月,成功脫離透析治療。在移植一年後的追蹤,原本6公分的捐贈腎臟,隨著兩位受贈者一起成長,目前已長成10.5公分與8公分。這份得來不易的愛,陪伴受贈者一起成長茁壯,守護健康且戰「腎」疾病,迎向美好人生!
1歲男嬰大愛「捐雙腎助2童重生」 台北榮總:國內幼兒首例
台北榮總今日發表一項困難度相當高的腎臟移植手術,成功完成1歲3個月、體重僅9公斤的幼兒進行雙腎捐贈移植,讓兩名小妹妹重獲新生,脫離終生洗腎的痛苦與辛勞。北榮指出,此項腎臟移植不但打破國內體重最輕的大愛器捐紀錄,也是國內首例幼兒同時捐出兩顆腎臟的案例。接受捐贈的分別是9歲的許小妹,以及4歲的李小妹,許小妹因先天性心臟病,出生16天就動了開心手術,結果術後引發急性腎臟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最終引發腎衰竭,6歲開始接受腹膜透析治療,每天都要洗5次腎,雖然可以出去旅行,但依然有發育遲滯的問題。李小妹則是出生第3天就自發性胃破裂,導致敗血性休克,引起急性腎衰竭,不但出生第4天就開始洗腎,還得接受多次的腹腔手術,出生6個月內就開刀7次,併發嚴重的腹腔沾黏,無法進行腹膜透析。就在一年前,許、李兩位小妹妹終於盼到曙光,一名1歲3個月的小男孩因病離世,但卻願意將愛延續下去,北榮外科部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表示,雖然盼到捐贈者,但由於男童身高僅83公分,體重9.8公斤,實施手術上仍然困難重重。蔡昕霖指出,最大的困難在於幼兒器官組織脆弱纖細,難以摘取,加上2名受贈者都是兒童,2顆腎臟該如何分配,植入器官後的排斥效應,都是極為困難的過程,一有差錯恐會釀血栓、器官壞死等問題。北榮為此召集移植外科、兒童外科、一般兒科共7名醫師、3名護理師的移植工作小組,最終團隊在動員20人、18小時的努力下,完成摘取到植入的艱辛過程,不但創下國內體重最輕的捐贈手術,也是國內首例幼兒捐贈2顆腎臟的成功案例。蔡昕霖說,術後3周許小妹就順利出院,但李小妹雖然術前接受多項預防措施與治療,仍然引發嚴重的急性排斥反應,最後仍接受12次的血漿置換與抗排斥藥物,終於在術後1個月脫離透析治療,2人術後追蹤1年,原本捐贈者的5.8公分腎臟,已成長至10.5公分與8公分,逼近成年人正常大小。
首例小腸移植成功 北榮創器官移植紀錄
臺北榮總器官移植團隊成功完成建院六十年來首例小腸移植,創下全國唯一醫學中心所有器官移植,包括心、肺、肝、腎、胰及小腸皆完備的嶄新紀錄。移植團隊兒童外科蔡昕霖醫師表示,小腸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為複雜且艱鉅的治療,每年全世界執行的個案數目總合約為100例,遠低於其他器官,主因在於受贈者嚴格的篩選條件(短腸症患者必須能夠長期存活,並且通過移植評估,沒有任何惡性腫瘤),以及醫療團隊執行的能力與規模(具有照顧腸道衰竭患者的能力,包括居家全靜脈營養照護團隊;還有移植團隊,術後照顧團隊,內視鏡專科醫師與病理科醫師等等)。今(108)年8月所進行的小腸移植手術,就是由移植外科龍藉泉主任率領團隊經過多次推演擬定計畫,由兒童外科劉君恕主任、蔡昕霖醫師及鍾孟軒醫師負責執行。期間麻醉團隊與移植團隊合作無間,讓長達9個多小時的移植手術穩定而平順地完成。術後由重症醫學部重症外科王鑑瀛主任與多專科團隊悉心照護,內視鏡中心王彥博醫師與李沛璋醫師負責定期的內視鏡檢查與腸道切片,病檢部外科病理科李芬瑤主任迅速判讀病理組織,以期預防術後常見而且往往來勢洶洶的急性排斥,也讓進食節奏與免疫抑制藥物劑量調整有所依據。今日適逢器官捐贈感恩會,醫療團隊回憶起手術當時,在血管夾放開的那一剎那,溫暖的血流觸發了腸道綿延不絕的蠕動,植入的小腸發出充滿活力的腸音,盡責地吸收水分與營養,病人與整個醫護團隊除了充滿信心與感動之外,也充分體現捐贈者無私大愛讓生命永續茁壯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