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爾蒙治療
」 乳癌 攝護腺癌 癌症 AZ疫苗 變性被酸沒男人會娶「不能生的」 小A辣大方反擊:一個人也可以享受人生
百萬網紅小A辣於2020年9月前往泰國進行性別重置手術,正式由男變女,勇敢做自己後卻還是屢屢遭到酸民攻擊,近日她分享收到的私訊,寫著「沒有男人會娶你這種當老婆,又沒辦法生小孩」。對此,她則大方反擊自己沒有後悔變性,「即便沒有男人要娶我,一個人也可以享受人生不被束縛」。小A辣稍早在臉書PO出一張聊天室截圖,可看到有名網友私訊她,內容寫著「變得漂亮又怎樣,還不是整出來的,沒有男人會娶你這種當老婆,又沒辦法生小孩」。對此,小A辣則表示,當有能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樣貌,整型並沒有不對,她也沒有後悔變性,且「是在我之前開始性別轉換荷爾蒙治療的時候,我沒有去做精子冷凍,不然其實可以在國外找合法代理孕母,能夠擁有自己的孩子」。但小A辣強調,不要覺得女生責任就是要生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該走的人生課題旅程,「即便沒有男人要娶我一個人也可以享受人生不被束縛」。此文一出,網友紛紛力挺「女生本來沒有一定要生小孩!!這種人到底是從哪個朝代穿越來的?該回去囉」、「每一個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認知,人生短短數10年,不必為別人而活,好好為自己而活,不必太在意別人的話」。
50歲以上男性要注意 專業醫:攝護腺癌6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
癌症身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男性特有的攝護腺癌是排名第5。泌尿科醫師王建勝就表示,攝護腺癌有9成患者都是50歲以上的男性,也由於攝護腺癌早期沒有徵兆,所以有6成患者當注意到確診時,已經進入到晚期階段。王建勝也提到,如果男性出現頻尿、排尿困難、尿液異常等情況時,記得要馬上就醫尋求幫助。王建勝醫師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攝護腺癌在男性中非常普遍,尤其是老年人群體中。事實上,近九成的患者都是五十歲以上的男性。為了早期發現潛在問題,建議定期進行攝護腺篩檢,其中包括PSA血液檢測,這對於及時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然而,攝護腺癌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這導致許多患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因此,了解並注意一些可能的症狀變得尤為重要。例如,尿頻、排尿困難以及尿液異常等跡象,都是可能的警示信號。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該及早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幫助。王建勝醫師也提到,處理攝護腺癌的方法多種多樣,具體取決於患者的情況。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和荷爾蒙治療等。關鍵是與醫生密切合作,制定最適合個人情況的治療計劃,確保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王建勝醫師最後也呼籲,無論年齡大小,男性都應該關注自己的攝護腺健康。定期檢查是預防攝護腺癌的有效措施,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並隨時注意任何異常症狀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這些預防措施,我們可以共同守護健康,減少攝護腺癌的風險。
女性停經罹患代謝症候群機率大增! 教你「5大飲食秘訣」有效預防
婦女在停經前心臟病的發生率較男性低,但停經後的風險則與男性相近,可能是因為女性荷爾蒙雌二醇在停經後便減少,失去保護心臟的作用,也因此產生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五大指標 停經後婦女罹患風險達50%代謝症候群可預防也可治療,要是不及早檢查治療,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糖尿病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變成慢性病病人。下列五項中符合任三項就是代謝症候群:(1)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 mmHg或舒張壓≧85 mmHg(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 mg/dL(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 mg/dL(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 mg/dL、女性<50 mg/dL預防代謝症候群 改善飲食成效優於補充荷爾蒙治療停經後因為缺乏女性荷爾蒙,低密度膽固醇(壞的膽固醇)及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會升高,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將降低,這就是荷爾蒙缺乏的影響而提高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使其發生率增至50%。而停經後,改善代謝症候群的方法,除了多運動外,應從飲食方面著手:依每日飲食指南,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婦女每天所需熱量約1600-1900大卡,建議限制高碳水化合物和高油脂食物,鼓勵適量、均衡飲食,以及多攝取高纖食物,例如全榖雜糧及蔬菜。增加蛋白質:為避免肌少症,蛋白質攝取建議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1克蛋白質。豆類製品(豆腐、豆漿)、白肉(魚、雞、鴨)、雞蛋、牛奶、優酪乳等都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維他命D:停經後婦女補充維他命D可以改變脂肪代謝,缺乏者會產生高血壓和三酸甘油酯,並減少高密度膽固醇,尤其在肥胖和糖尿病者。主要食物來源為魚肝油、高油脂魚肉(鮭魚、秋刀魚等),目前建議停經後婦女每日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D為10-15微克(400-600 IU)。Omega-3脂肪酸:建議停經後婦女每天從飲食中攝取Omega-3脂肪酸含量佔總熱量0.6-1.2%(約1-2.5克),如油性魚(鮭魚、沙丁魚、鯖魚等)、魚油、亞麻仁油。抗氧化營養素:停經後婦女多攝取具抗氧化營養素,如維他命A、維他命C、維他命E、多酚和異黃酮(包含新鮮蔬菜水果、未精製全榖雜糧、堅果、黃豆等),可有效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血糖。藉由飲食來改善更年期的代謝症候群,比補充荷爾蒙治療更為有效。出處:國民健康署慢性疾病防治組
跨性別男變性手術醫師突發現「已懷孕5個月」! 成義大利首例海馬爸爸
義大利有名跨性別男子正處於變性過程的後期階段,而日前他在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後,醫生竟發現男子已經懷有身孕5個月了,這項意外發現也成為義大利首起海馬爸爸(Seahorse dads)的案例。對此,醫生建議立即暫停他的賀爾蒙治療,男子則將以女性的身分生下孩子,但將合法登記為嬰兒的父親。據《每日電訊報》報導,這名跨性別男子名為馬可(Marco),他正處於變性過程的後期階段,豈料日前他在接受乳房切除術後,醫生發現他已經懷有身孕5個月了,被發現懷孕前,他本來應該接受子宮切除手術。這項意外發現被認為是義大利首起海馬爸爸(Seahorse dads)的案例,這也引發了人們擔憂變性手術是否會影響胎兒的健康。對此,內分泌學家、性別治療專家塞諾豐特(Giulia Senofonte)說「一旦發現懷孕,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暫停荷爾蒙治療,如果不立即停止治療,可能會產生後續影響,特別是在懷孕的前3個月,這是嬰兒器官發育的重要時期。」塞諾豐特接著解釋,荷爾蒙療法雖然會停止經期,但沒有避孕功能,患者可以繼續排卵,因此還是有懷孕的可能性,專家通常會建議在治療期間服用避孕藥。而一些專家認為,突然停止相關治療會帶來健康上的影響,因為人體內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水平過高,可能會帶來心臟病風險,並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可能性。目前馬可則預計生下孩子,並將以女性的身分產子,但將合法登記為嬰兒的父親。
中年男血尿確診攝護腺癌晚期 搭配精準治療重拾人生
6旬鄭先生因血尿、半夜頻尿至泌尿科就診,一診斷竟是攝護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轉移到淋巴系統及骨頭,恐活不到2年!由於有癌症家族病史,患者接受基因檢測,找出BRCA致病性基因缺陷,從化療改用PARP抑制劑治療,不僅穩定存活4年多,打球、游泳、跑步都沒問題。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呼籲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11月起健保擴大給付標靶新藥,及早基因檢測搭配第一線精準治療,仍有機會重拾人生。攝護腺癌是年長男性殺手,美國影集《六人行》男星詹姆斯邁克爾泰勒(James Michael Tyler)、名媛孫芸芸父親、前太平洋董座孫道存皆因攝護腺癌過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馮思中理事長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高居男性十大好發癌症第5名,死亡第6名,發生人數7481位,年新增個案以4%速度成長,相當可怕。多數患者常在排尿異常、雙腿無力,甚至是背痛才求醫,此時可能已為晚期骨轉移,臨床約有3成患者被診斷為轉移性攝護腺癌,若家中親人曾罹患癌症、有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更高,應小心預防。及早基因檢測 掌握前「腺」治療關鍵攝護腺癌藥物治療選項多,不同的治療策略對於後續疾病發展及病友存活期影響甚鉅。臨床治療大多是給予荷爾蒙藥物以抑制雄性激素,但病友通常治療幾年後會產生抗藥性,發展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疾病惡化程度及死亡率高。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健保擴大給付標靶新藥黃昭淵分享,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罹患攝護腺癌後,死亡率則為一般人的2.5倍,主要因為病程進展較快、對傳統治療的反應比較差,因此預後也比較不好;在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中,約12%具有BRCA基因突變[i],若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可讓具有受損BRCA基因的癌細胞無法被修復,導致癌細胞死亡進而可延緩或停止腫瘤生長[ii]。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 健保擴大給付標靶新藥根據研究,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針對BRCA基因突變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治療上,可降低近8成疾病惡化風險[iii],今年11月也獲得健保給付,成為有BRCA1/2基因突變且曾使用過新型荷爾蒙治療惡化病友的治療新選擇。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科郭威廷醫師指出,以往自費使用PARP抑制劑在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每月約需耗費10萬元,擴大給付後估計每年約有296位患者受惠。曾使用荷爾蒙療法仍惡化的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患者,經BRCA基因檢測後,具有BRCA1/2或與DNA修復相關基因的基因突變皆受惠,可在第一線治療就獲得較佳的成效,大幅減輕經濟負擔。郭威廷進一步說明,現今轉移性攝護腺癌邁入精準治療,一線治療會影響預後。根據研究,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相比,若使用PARP抑制劑可以減少近8成的疾病惡化風險,以及死亡風險降低近4成[iv]。相較單用新一代荷爾蒙藥物,PARP抑制劑亦可與新一代荷爾蒙療法合併使用,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近1年以上[v],有效縮小腫瘤、降低PSA指數,四期攝護腺癌雖無法治癒,但穩定控制症狀,有望和疾病和平共處,維持生活品質。馮思中呼籲,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病友們,可及早進行基因檢測、掌握精準治療,現健保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在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讓患者獲得最好的治療成效。男性朋友也應更加注意自我的健康,50歲以上的男性應定期進行PSA篩檢,若家族中有癌症病史者應格外注意,及早篩檢不僅有助於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也有助於提前預防、及早應對,增加早期發現治療的機會,掌握前「腺」才是掌握人生自由關鍵。 [i]https://www.astrazeneca.com/media-centre/press-releases/2020/lynparza-approved-in-the-eu-for-prostate-cancer.html#.
蟬連19年女性殺手 勿輕忽這一型乳癌的高復發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乳癌連續19年攻佔女性十大癌症之首,一般認為荷爾蒙接受體陽性(HR+,HER2-)早期乳癌預後較佳,但其中的「高復發風險族群」絕對不可輕忽,一旦復發預後和三陰性乳癌一樣糟!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趙大中呼籲女性定期篩檢、及早治療,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早期乳癌治療重點是在尚未復發之前就予以預防,預防復發的輔助性治療新趨勢為荷爾蒙治療加上細胞週期抑制劑,可降低32%的復發風險,效果顯著。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好發的癌症,近30多年來發生率持續上升,台灣每年新增約1萬5千名患者。根據國健署最新十大癌症顯示,乳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7歲,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更早發生。當心這些特徵有高復發風險 一旦捲土重來就難纏!乳癌依據荷爾蒙接受體(ER/PR)以及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分為多種亞型,每一型之臨床特徵、存活率和治療策略各不相同。其中,最大宗為荷爾蒙接受體陽性(HR+,HER2-)占約6成。一般認為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早期乳癌預後較佳,但若是高復發風險族群,其預後與惡名昭彰的三陰性乳癌一樣棘手,不可不慎。 趙醫師說明,乳癌亞型中的管腔B型患者儘管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但復發風險比較高,無論管腔B1型或管腔B2(三陽性)型都比管腔A型預後差。其中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早期乳癌患者中的高復發風險族群佔所有乳癌患者約2-3成。研究顯示,復發患者中約8成以上在手術後5年內發生,約3成是在手術後2年內就復發。目前乳癌的標準治療流程是先切片檢查確認病理報告,接著進行手術治療,但若腫瘤較大者常會先進行手術前輔助化學治療,手術後接續評估復發風險。高復發風險族群特徵如下,建議及早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策略:淋巴結轉移4顆以上淋巴結轉移1-3顆加下列其中1項條件:腫瘤≥5公分、腫瘤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大於20%。細胞週期抑制劑加上標準荷爾蒙治療 手術後輔助治療預防復發趙醫師表示,無論復發風險高低,治療重點是在患者尚未復發之前就予以預防,在完整的手術後,對於高復發風險族群,就有下列輔助治療策略:第一、化學治療現今醫學發達,化療被列為標準治療的一環,有助降低復發風險。第二、荷爾蒙治療若患者能耐受副作用,可進行5-10年療程,可依復發風險決定服藥多久。第三、局部放射治療若腋下淋巴結轉移超過4顆、腫瘤大於5公分,以及接受標準乳房保留手術的病患,建議在化療後接受放射治療。第四、細胞週期抑制劑最新發展出的細胞週期抑制劑可與荷爾蒙治療合併使用,也可算是標靶治療的一種,療程為2年。完整的荷爾蒙治療加上細胞週期抑制劑,根據研究可再降低32%的復發風險,效果非常顯著,優於僅使用荷爾蒙治療,因此細胞週期抑制劑扮演了關鍵角色。此療法目前為自費,猶如預先買保險,治療越完整,復發風險就越低。2年1次乳癌篩檢+個人化精準治療 綻放粉紅人生「每個病人都非常珍貴」,趙大中醫師呼籲,女性身為家庭、社會、職場的中堅分子,面對乳癌頭號殺手,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台灣乳癌患者9成為早期,可跟醫師討論個人化治療策略,且台灣治療技術先進,醫療團隊會盡其所能讓患者接受最完整的治療。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實證醫學證明,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並可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 。政府針對下述女性同胞也有補助2年1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服務,國人應善加利用。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
攝護腺癌標靶新藥獲健保給付 一線治療可降近8成惡化風險
根據衛生福利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已高居男性十大好發癌症第五名,像是美國經典電視影集《六人行》中的男星詹姆斯邁克爾泰勒(James Michael Tyler)以及名媛孫芸芸父親、前太平洋董座孫道存皆因攝護腺癌過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馮思中理事長表示,攝護腺癌多數患者常在排尿異常、雙腿無力,甚至是背痛後才進行診斷,而此時可能已為晚期骨轉移,臨床觀察病患進入診間約有三成患者被診斷為轉移性攝護腺癌,若家中有親人曾罹患癌症、有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更高應小心預防。攝護腺癌藥物治療選項多,但不同的治療策略對於後續疾病發展及病友存活期影響重大。臨床治療,大多是給予荷爾蒙藥物以抑制雄性激素,但病友通常在治療幾年後會產生抗藥性,而發展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疾病惡化程度及死亡率高。根據研究,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針對BRCA基因突變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治療上,可降低近八成疾病惡化風險,今年11月也獲得健保給付,成為有BRCA1/2基因突變且曾使用過新型荷爾蒙治療惡化病友的治療新選擇!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黃昭淵主委分享,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罹患攝護腺癌後,死亡率則為一般人的2.5倍,主要因為病程進展較快、對傳統治療的反應比較差,因此預後也比較不好;在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中,約12%具有BRCA基因突變,若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則可讓具有受損BRCA基因的癌細胞無法被修復,導致癌細胞死亡進而可延緩或停止腫瘤生長,因此PARP抑制劑是精準對抗BRCA基因突變相關癌症的利器。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科郭威廷醫師指出,今年11月起健保署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在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上,曾使用過賀爾蒙療法且惡化的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患者,經BRCA基因檢測後,具有BRCA1/2或與DNA修復相關基因的基因突變皆受惠,可在第一線治療就獲得較佳的成效,也大幅減輕患者經濟上的負擔,而轉移性攝護腺癌惡性程度高,年長患者多體力不足接受二線治療,故一線藥物選擇相當重要,可以延長整體存活時間。郭威廷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今轉移性攝護腺癌已邁入精準治療,一線治療也會影響預後。根據研究,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相比,若使用PARP抑制劑可以減少近八成的疾病惡化風險,以及死亡風險降低近四成。相較單用新一代荷爾蒙藥物,PARP抑制劑亦可與新一代賀爾蒙療法合併使用,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近一年以上,有效縮小腫瘤、降低PSA指數,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與攝護腺癌抗戰將近四年的鄭先生也現身分享,當初因為血尿、半夜頻尿而至泌尿科就診,卻被醫師診斷時已是攝護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系統及骨頭,可能僅剩不到兩年的存活期。因鄭先生也有癌症家族病史,父親因肺癌過世,二哥及爺爺皆為胃癌,在接受過攝護腺癌的標準治療後,也跟從醫師建議進行基因檢測,找出BRCA致病性的基因缺陷,並調整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鄭先生現已60歲,穩定跟攝護腺癌共處4年多,早已突破一開始被宣告的存活期,也讓他更珍惜生病後的每一天。比起初期化療讓他體力迅速下滑像是80歲老爺爺,精準化的治療下能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不論是打高爾夫還是游泳、慢跑都可正常的進行。台灣泌尿科醫學會馮思中理事長更再次呼籲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病友們,第一線治療選擇相當重要!可及早進行基因檢測掌握精準治療關鍵,現健保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在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後,讓患者可以獲得最好的治療成效。男性朋友也應更加注意自我的健康,50歲以上的男性應定期進行PSA篩檢,若家族中有癌症病史者應格外注意,及早篩檢不僅有助於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也有助於提前預防、及早應對。
年輕女性罹癌易轉移 乳癌年紀有下探趨勢
林小姐34歲時罹患第3期乳癌,接受治療後以為擺脫癌細胞,沒想到46歲時突然發現右眼不能動,就醫檢查竟是乳癌復發且罕見轉移至眼睛!經由切除雙側卵巢與輸卵管,接著口服標靶藥物,終於找回健康。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乳癌年紀有下探趨勢,亞洲人年輕乳癌比例較歐美高,雖然40歲以下極年輕乳癌預後差,但隨著醫療進步,現已有許多新藥已可延長存活期。年輕型乳癌高達3成 容易轉移與擴散乳癌高居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歌手朱俐靜等年輕女星皆因乳癌病逝。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109年新確診乳癌患者有17,371人,其中不到50歲的年輕型個案有5,541人,約占整體31.89%[1]。而且年輕患者中,有1,300名病人確診時已處於第四期[2],也稱晚期乳癌或稱轉移性乳癌。陳守棟說明,年輕型乳癌主因是未及早發現、積極治療,加上年輕女性罹癌易轉移、擴散速度快,患者普遍預後也較差。亞洲人停經前就罹患乳癌的比率較歐美高,而且台灣乳癌存活率比歐美日韓低。隨著醫學不斷進步,乳癌已經有多元的精準治療方式,包括近年興起的「抗體藥物複合體」與「細胞週期抑制劑」。即便復發轉移,也可透過區分亞型,對症下藥。對於不同型別的癌細胞基因突變,能透過基因檢測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幫助延緩疾病惡化。7成為荷爾蒙陽性 年輕型乳癌5大特性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馮安捷表示,根據癌細胞受體對不同激素表現,乳癌區分成4種亞型,其中7成為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病患。年輕型乳癌的5大特性包括:約70%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腫瘤較大,惡性度高不易診斷初診斷為晚期比例約占7%死亡率較高細胞週期抑制劑 精準治療助延緩惡化乳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還有荷爾蒙治療等。研究顯示,停經後乳癌病患,治療效果與預後較好;針對停經前病患,可藉由藥物讓卵巢休息、停止經期,透過口服細胞週期抑制劑(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搭配荷爾蒙療法,抑制生長週期不受控制且異常快速分裂的癌細胞,副作相對較低。此治療方式獲得美國國家癌症(NCCN)治療指引方式推薦[3],並經由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評比生活品質提升及整體存活期延長[4]。過半數患者恐復發 基因檢測為治療趨勢馮安捷提醒,在醫學期刊研究中發現,乳癌患者每4人就有1人,在治療5至10年後發生復發或轉移[5]。世界外科腫瘤期刊研究中也提到,過半數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患者,診斷5年後可能轉移復發[6]。若患者帶有特殊基因突變,研究顯示具有較高的復發率且更容易產生抗藥性,使治療效果不佳[7]。她呼籲,基因檢測是癌症治療必要過程,能協助區分癌症不同亞型,找出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也有助於評估治療後狀況。尤其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病患有高復發風險,治療後必須按照醫生指示定期檢查,就算出現轉移復發或抗藥性,也應趁早介入控制癌細胞,讓患者繼續陪伴最愛家人與完成夢想。為了防治乳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45歲至未滿70歲女性,每2年1次乳房篩檢,如果有家族史,能夠提前至40歲開始。越早治療癌細胞威脅越小,治療成果也越好。女星Lulu(黃路梓茵)出席相挺乳癌病友,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和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也呼籲面對疾病不輕易放棄,積極治療、定期追蹤,轉身後依然能持續閃耀花漾人生。[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https://www.hpa.gov.tw/File/Attach/16434/File_21196.pdf
婦罹乳癌怕化療 1年內早期變晚期、HRE2陽性轉陰性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名50歲婦人2年前確診乳癌時僅是早期,但因受不了化療副作用而中斷治療,沒想到一年後癌細胞轉移至肺部與腋下淋巴結,後續又快速惡化,癌細胞再轉移至皮膚,出現約巴掌大紅腫;HER2表現量更從早期陽性、轉移後的陰性變成弱陽性,確診為「轉移性HER2弱陽性乳癌」,差點以為無藥可醫!幸好婦人最終在醫師評估與建議下接受「魔術子彈」ADC藥物治療,腫瘤明顯縮小,且副作用低,生活品質大幅改善。HER2乳癌新分類—HER2弱陽性乳癌維馨乳房外科醫院乳房外科歐陽賦醫師表示,乳癌是台灣女性第一好發癌症,而在全部乳癌病友中,約1/5屬於「HER2陽性」乳癌類型,適用鎖定HER2受體、抑制癌細胞快速分裂與生長的HER2標靶治療。然而,近年臨床發現,有一群乳癌病友,為「HER2弱陽性乳癌」,是乳癌的一種新分類,占轉移性乳癌病友的一半左右,其HER2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HC)檢測為2+,但螢光原位雜交法(FISH)檢測為陰性,或者是IHC檢測只有1+,有HER2表現但表現量卻不高,使用抗荷爾蒙治療、免疫治療或是單純使用化療,仍有機會復發。歐陽賦醫師表示,這群病友對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全稱Antibody-Drug Conjugates)治療的反應良好。研究顯示,轉移性HER弱陽性乳癌在醫師評估下接受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與整體存活期皆獲得有意義的改善。翻轉轉移性HER2弱陽性乳癌 ADC藥物是趨勢義大癌治療醫院洪朝明院長進一步說明,抗體藥物複合體(ADC)係以「連接子」結合標靶藥物與細胞毒殺藥物,利用標靶藥物的專一性,將細胞毒殺藥物精準地送進癌細胞,其作用就像特洛伊木馬屠城記的巨型木馬(標靶藥物),偷偷裝載著威力強大的武士(細胞毒殺藥物),進入城堡後就悄悄發動攻擊,此舉相較於傳統化療屠殺式攻擊或單用標靶,作用更精準,副作用較傳統化療小。部分ADC藥物所搭載之細胞毒殺藥物,細胞膜通透性佳且數量多,可以穿透腫瘤細胞膜而對鄰近的癌細胞產生毒殺效果,引發「旁觀者效應」,改善癌腫瘤異質性導致的抗藥性問題,降低復發風險,是轉移性HER2弱陽性乳癌症病友的治療選擇之一。洪朝明院長強調,ADC藥物是未來5至10年乳癌治療的重要趨勢,關鍵就在於「旁觀者效應」!罹患晚期乳癌,別怕!專業精準治療+先進藥物助延命台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巫承哲秘書長表示,精準治療,需先精準分類!當HER2乳癌不再只是「陽性」與「陰性」,而在中間多了「弱陽性」,治療策略就需重新做綜合性評估。如同前述的50歲轉移性HER2乳癌病友,HER2表現量從「強陽性」變成「弱陽性」,用藥也將跟著調整。而經過ADC藥物治療,該名癌友的預後良好,更有信心持續面對治療與定期追蹤。長期關懷乳癌病友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女性朋友「即使罹患乳癌,也不要怕!」拜醫療科技發展所賜,無論早期或晚期乳癌,臨床上的治療選擇越來越多,且新藥也陸續研發問世,因此確診乳癌時千萬不要沮喪,勇敢面對,及早與醫療團隊討論,盡早治療,搭配規律運動與健康飲食,才是戰勝乳癌的不敗法門。
「只盼活到孩子結婚」 5旬婦晚期乳癌積極治療救回一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一位5旬單親媽因家庭債務拼命工作而延誤就醫 ,確診時已為乳癌4期,不僅兩邊乳房都有癌細胞,而且分別為三陽性與HER2陽性不同亞型,並且已轉移到骨頭與肺部,情況告急、相當棘手!該癌友得知病情眼淚潰堤,只期盼「想看到我的孩子結婚」。恩主公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黃星華率領團隊治療,該癌友也積極配合,如今疾病控制良好,還迎來寶貝孫子。黃星華鼓勵民眾及早檢查、勇於治療,都有機會重返人生。乳癌年輕化 出現腫塊、異常分泌物是警訊黃星華表示,近年乳癌年輕化,不少患者30幾歲就罹癌,收治最年輕患者甚至僅26歲。乳癌年輕化因素包括環境變化導致基因突變、不正確的使用含有荷爾蒙的藥物、高糖高膽固醇飲食、抽菸喝酒、晚生或不生育等因素。建議有乳癌家族史者、長期服用避孕藥、更年期補充過量荷爾蒙、長期生活習慣不正常、初經早、停經晚、未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肥胖、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女性都應特別注意。他提醒,一旦摸到乳房有腫塊、乳房皮膚色澤暗沉、表皮粗糙如橘皮、乳暈顏色變化、單側乳頭出現顏色異常分泌物、兩側乳房大小差異加劇等,恐為乳癌警訊,建議盡早就醫檢查。▲恩主公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黃星華如何揪出乳癌? 依不同亞型擬定治療策略乳房X光攝影:政府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2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費用。乳房超音波檢查:非侵入性,利用超音波反射篩檢,需搭配醫師觸診或X光攝影,精準度達8成。乳房核磁共振檢查:目前敏感度最高、精準度佳的檢測。穿刺切片檢查:當影像診斷有高度罹患乳癌機率,透過穿刺切片進一步檢測,取出組織做切片化驗,準確度達99%。現今乳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射療法、標靶治療、荷爾蒙療法、免疫治療治療等。黃星華說明,近年乳癌治療技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早期乳癌以手術為主,近5年隨著分子生物學發展,根據不同亞型擬定治療策略。例如荷爾蒙陽性乳癌可選擇直接動手術,後續以荷爾蒙治療或放療輔助治療;三陰性或標靶陽性乳癌,尤其腫瘤大於2公分、淋巴結受侵犯,則建議做前導性化療,另加上標靶或免疫治療,縮小腫瘤再開刀,可降低5年疾病復發率、提升存活率。依循國際最新指引 集結多科團隊就近照顧根據衛福部統計,每36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 。乳癌發生率高,但只要早期發現,透過正規治療,5年整體存活率可高達9成 。不少癌友認為到大型醫學中心才能得到完善照顧,但黃星華表示,其實區域型醫院與大型醫學中心在醫院架構與治療水準並無太大差異。以恩主公醫院為例,遵循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與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歐洲腫瘤學學會(ESMO)三大國際最新治療指引,已可處理9成乳癌患者狀況。前院長吳志雄本身也是乳癌專家,因此恩主公醫院的目標是成為桃園地區乳癌治療中心。而且患者就近到區域型醫院就診,可省卻舟車勞頓、排隊檢查之時間,減緩體力消耗更能好好休養。三總出身的黃星華擁有逾20年治療乳癌經驗,收治過數百位女性癌友。團隊成員包括乳房外科、腫瘤科、放射科、個管師、護理部等,提供癌友多方面照顧。他表示,現今治療技術與藥物日異月新,癌友保持正常作息、健康飲食,適度運動,都有助於維持體能、應對化療。也呼籲女性及早檢查與治療,別因年輕而忽視乳癌風險,高風險族群於20-23歲即可進行超音波檢查,及早揪出乳癌並治療,預後會比晚期確診來的更佳。
新型ADC藥物問世! 乳癌患者治療組合更多元
乳癌一直是國內女性民眾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經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多年推行的乳癌篩檢,對於乳癌早期的診斷有相當的助益,進而改善其存活率,但仍有少數女性患者面臨著乳癌的復發而影響其健康。多樣性乳癌治療組合 減少復發率、延長存活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血液腫瘤科部長鄭企峰表示,通常乳癌可依病理狀況大致分為乳管型Her-2型及三陰性乳癌。而其治療方式也會根據其種類型式而有所不同,包含外科手術、傳統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及各種標靶治療。多樣性的治療組合提供乳癌患者更個人化及更精準的治療方式,也確實減少乳癌的復發率及延長復發後的存活期。新型ADC藥物 對弱Her-2陽性也有效果鄭企峰說明,轉移性乳癌一直是乳癌治療的重要課題,除了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外,精準醫療現在是個人化治療的首要工作。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是結合抗體和化學治療藥物於一體的新型藥品。雖然此類藥品約於20多年前便開始有新的進展,在2013年也有第一個此類藥物的問市,提供了Her-2陽性乳癌病患的另一個選擇。最近幾年有更新型的ADC藥物被研發上市,而且有相當明確的療效。新型的ADC藥物除了針對Her-2陽性的乳癌有良好的療效,對於弱Her-2陽性的患者也有效果。三陰性乳癌治療最新進展 ADC藥物臨床應用除了針對Her-2型患者,有新型的ADC藥物外,在最棘手的三陰性乳癌,目前也有ADC藥物的發展甚至應用於臨床的治療,此類藥物提供了乳癌治療一個新的方向。
女性更年期免煩惱! 症狀、診斷、治療與保健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更年期幾乎是每個女性都會遇到的階段,不僅生理上會產生不舒服的症狀,心理也會受到影響,嚴重甚至會影響到生活。但許多人對於更年期並不了解,更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更年期帶來的身心變化。什麼是更年期?更年期有哪些症狀?更年期婦女若有不適症狀又該怎麼辦呢?中壢長榮醫院婦產科醫師謝立忠一一說明,並告訴民眾如何正確面對更年期的來臨。什麼是更年期? 如何界定更年期開始、結束?「更年期」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卵巢功能開始衰退,導致女性荷爾蒙不足而產生的生理或心理變化。但是實際上,各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卵巢功能衰退,謝立忠醫師表示,在醫學上,會以40歲作為界定標準,判斷卵巢功能衰退是不是屬於正常現象。醫學上,40歲以後卵巢功能衰退都是正常的,也就是所謂的進入「更年期」; 而40歲以前則叫作「卵巢衰竭」。謝立忠醫師提到,每個人進入更年期的年齡並不相同,根據統計,美國人進入更年期的平均年齡約為50歲,馬來西亞約為45歲,會因為營養、基因等不同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更年期」並不會完全以年齡作為界定標準。那到底該如何定義更年期呢?謝立忠醫師表示,簡單來說,更年期的定義就是停經前後,尤其是停經之前生理、心理發生改變的這段時間,就叫作「更年期」,所以臨床上會以「症狀」來看什麼時候開始慢慢進入更年期。更年期有哪些症狀? 症狀會有多嚴重?由於女性荷爾蒙缺乏,更年期的常見症狀包括月經改變、陰道乾澀、心悸、盜汗、熱潮紅、骨質疏鬆、失眠、情緒變化大等。泌尿道生殖系統、骨骼系統、心血管系統等都會受到影響,而皮膚也會因為荷爾蒙缺乏不像過去一樣水潤飽滿,變得較乾癟、易產生皺紋。謝立忠醫師指出,在更年期的常見症狀中,最容易先感受到的就是「月經變化」,本來很規律28-30天來1次,變成3個月、半年來1次,或是本來月經來5天變成2天、3天,月經頻率或天數的改變都是很常見的症狀。不過,謝立忠醫師強調,更年期症狀因人而異,有些人很幸運沒有什麼症狀,但有些人對荷爾蒙的變化很敏感,一有變化就渾身不舒服,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有症狀,不是每個人的症狀都很嚴重,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所有的症狀。如何面對更年期? 步驟一、以症狀自我檢測民眾可以先透過國健署的「更年期症狀自我檢測量表」或「更年期不適症狀評估表」看看自己是否有可能已進入更年期階段。檢測表以以下症狀作為評估項目,包含:熱潮紅頭暈眼花頭痛暴躁情緒抑鬱失落感覺精神緊張失眠異常疲倦背痛關節痠痛肌肉疼痛面毛增多皮膚異常乾燥性慾減低性接受度降低陰道乾澀性交疼痛上述症狀若未出現則評為0分,症狀輕微則為1分,症狀中等為2分,症狀嚴重為3分。總積分如果超過15分,就有可能代表自己已步入更年期。但是,謝立忠醫師提醒,心臟、甲狀腺功能出現問題,或是生活壓力大、憂鬱症等也都會有類似的症狀,自我檢測量表是幫助民眾了解自己身體有症狀應該就醫的方式,而不是作為自我診斷的工具。醫師建議,如果有症狀應該前往醫療院所抽血檢驗,找出正確的病因,再對症下藥才是正確的方法。如何面對更年期? 步驟二、抽血檢測排除疾病可能由於更年期的症狀和心血管疾病、甲狀腺疾病、身心疾病等症狀類似,因此若有症狀應進一步抽血,排除其他疾病可能。謝立忠醫師表示,民眾可以至婦產科做基本的抽血檢查、荷爾蒙抽血檢測,確定是其他疾病,還是荷爾蒙缺乏造成的更年期症狀。當人步入更年期時,體內有4個重要的荷爾蒙會產生變化,包含促濾泡生成素(FSH)、黃體生成素(LH)、雌性素、黃體素。一般情況下,人的大腦腦下垂體會分泌促濾泡生成素(FSH)、黃體生成素(LH)去刺激卵巢分泌雌性素、黃體素。但到了更年期,因為卵巢功能衰退,無法產出足夠的雌性素、黃體素,此時,大腦腦下垂體便會分泌更多促濾泡生成素、黃體生成素想去刺激卵巢分泌。謝立忠醫師以工廠比喻卵巢的功能,雌性素、黃體素就像是卵巢的產品,當產品不足時,身為老闆的大腦便會放更多的指令,也就是促濾泡生成素(FSH)、黃體生成素(LH)給工廠,要求製造出更多的產品。不過,卵巢工廠進入更年期,功能已經下降,即使有更多指令也無法產生更多產品。謝立忠醫師提到,此時抽血檢驗就會發現促濾泡生成素(FSH)、黃體生成素(LH)濃度增加,可是真正的雌性素也就是女性荷爾蒙,反而濃度減少的情形。如何面對更年期? 步驟三、更年期治療與保健關於更年期症狀的治療,謝立忠醫師表示,如果症狀嚴重程度已經影響到生活,可能就需要靠荷爾蒙治療,但目前荷爾蒙的補充傾向於沒有特別症狀、症狀還過得去時未必要特別補充。醫師提醒,現在坊間有很多類似荷爾蒙或天然植物性荷爾蒙製劑,但其實用久了有其危險性,像台灣婦女十大癌症之一的子宮體癌,以前排名非常後面,現在已經來到第5名還有一直佔據第1名的乳癌,這都跟荷爾蒙補充、體內濃度過高等很有關聯。如果需要補充荷爾蒙,建議還是先經由醫師開立,並依照醫師指示進行補充,因為補充過度反而會提升其他疾病的發生風險。而更年期症狀很多都是暫時性的症狀,若未嚴重到需要用藥物治療時,可以透過規律的運動來改善。不過,謝立忠醫師指出,有一個症狀是一旦來了就很難回去的,也就是「骨質疏鬆」。因此,醫師提醒,更年期要注意鈣質的補充、蛋白質的補充,均衡飲食並多曬太陽,顧好身體的骨本,此外,最重要的還是規律運動,可以協助女性度過更年期這段時間的不舒服,也可以保有骨本,防止骨質受損。
割包皮被燒掉GG!他慘當「變性實驗品」 結局超悲傷
性別認同是否在出生時就決定,在過去曾引起激烈辯論,卻也引發大衛‧利馬(David Reimer)的悲劇。大衛在6個月大時因為陰莖的燒傷太過嚴重,父母在心理學家莫尼(John Money)建議下摘除睪丸並進行女性荷爾蒙治療,導致大衛在沒認知到自己生而為男情況下被當成女孩扶養長大,最後結束悲劇一生。大衛與父母、雙胞胎兄弟合照。(圖/翻攝自推特)原名布魯斯(Bruce)並於1965年出生的大衛,在包皮環切手術的燒灼治療時被意外燒掉陰莖,由於當時陰莖重建手術遠比陰道重建手術落後,加上大衛父母當時求助的電視名人莫尼博士是「性別認同是種社會建構」的信仰者,莫尼說服大衛父母,讓大衛在22個月大進行睪丸移除手術、改女性名布倫達(Brenda)與女性化打扮,完全把他當女孩子扶養。大衛恢復男兒身後與一名女子結婚。(圖/翻攝自推特)然而,被視為「樣本」看待的大衛,卻超出莫尼的預期,因為他雖然接受女性荷爾蒙治療,卻一直不認為自己是女生,還因此遭到同學排擠,而大衛直到嘗試自殺,才在14歲時被告知變性的真相,並於同年進行乳房切除、男性荷爾蒙注射及陽具重建手術,重新作為男人生活。儘管莫尼把大衛當成實驗品的行為遭到嚴厲撻伐,大衛也在1990年與一名女子結婚,收養對方的3個孩子,嘗試過上正常人生活,但與父母艱難的關係、長期失業,以及雙胞胎兄弟的自殺,讓大衛的精神再次陷於幽暗中,最終在2004年走上絕路,享年38歲。
醫建議有乳癌家族史應及早篩檢 提高警覺注意風險因子
乳癌對女性健康威脅不容小覷,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資料,女性乳癌發生率已是10大癌症之首,每年新發個案超過1.8萬人;在台灣女性10大腫瘤死因排名中,乳癌也名列第二。三軍總醫院血液科主任戴明燊說,近年乳癌新診斷人數持續上升,也不乏新診斷就已轉移個案,女性應更關注乳房健康,尤其若母系親屬如媽媽、阿姨、姊妹或表姊妹曾有乳癌,應養成定期篩檢習慣。乳癌致病原因仍不明 提高警覺注意風險因子戴明燊表示,乳癌的致病成因目前尚不明確,但已知風險因子如西化、高油脂高熱量的飲食習慣、環境中致癌物質;也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像是停經後補充女性荷爾蒙、初經早但停經較晚者;或有家族風險者罹患乳癌的風險也可能較高。但大部分乳癌病人不見得有接觸危險因子,也沒有很好的預測工具,因此提高警覺、定期篩檢、早期發現異常症狀,是乳癌治療重要的關鍵。臨床觀察發現,有些乳癌病人的腫瘤基因分型比較高度惡性,可能乳癌一發現就進展快速惡化;另有一些則是早就發現乳房有異狀,卻因害怕現實、擔心治療而遲於診斷,等到症狀嚴重惡化,就醫才確診乳癌,癌細胞也早已慢慢擴散到其他器官。初診斷就轉移莫慌 治療武器多元治療有希望根據台灣的統計,乳癌病人以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管腔型乳癌為多,約占6成多;戴明燊說,多數初診斷的病人處在第一、二期階段,開刀治療後搭配荷爾蒙治療,預後不錯;但有一部份病人是初診斷即發現轉移。雖然一般病人聽到轉移就會聯想到「末期」,也對治療感到無望;其實數據顯示,轉移性乳癌患者經穩定治療,平均存活在3、4年以上,甚至不乏存活10、20年者,病人無須聽到「轉移」就失去希望。戴明燊說,荷爾蒙陽性的轉移性乳癌病友需要的是治療方便、療效好、副作用少的治療方案;過去藥物選擇還不多的時候,轉移性乳癌病人為求快速控制疾病,會先用化學治療,但化療對正常細胞也會有傷害,強大副作用往往令人難以承受,也可能對治療萌生退意。荷爾蒙療法搭配標靶藥物 免於化療苦乳癌治療日新月異,戴明燊表示,現在荷爾蒙陽性轉移性乳癌病人第一線治療以荷爾蒙治療搭配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藥物只需口服,治療方便,副作用也輕微,且根據臨床試驗結果,治療效果不錯,維持穩定的無疾病惡化期比接受化療者好一些,病人也不用面對乳癌確診就要化療的恐懼。戴明燊說,目前針對已停經、荷爾蒙陽性、轉移至肝、腎等其他內臟器官的乳癌病人,健保給付2年的荷爾蒙合併CDK4/6標靶治療。因治療效果好,大多數病人都可維持2至3年以上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但臨床試驗和臨床使用經驗也顯示,對於還沒有停經的病人,使用荷爾蒙合併標靶治療的效果也很好,甚至優於化學治療。戴明燊提醒,45歲以上女性每2年應至少做一次乳房攝影,若有家族病史,則注意篩檢的時間更要提早,除了應定期篩檢,若乳房發現硬塊、乳頭有不正常分泌物、胸部皮膚凹陷等,應及時做超音波檢查。
她40歲乳癌復發又轉移 憑1療法改善腫瘤惡化
40歲的劉小姐十年前因觸摸到胸部不明腫塊而至他院就醫,並接受手術及荷爾蒙治療,很不幸的在2021年復發;經由胸壁上復發腫瘤的切片檢查得知屬於三陽性乳癌,已擴散至肺、肝、骨骼以及腦部,導致劉小姐經常抽筋而造成行動不便,甚至某次行走不慎造成病理性骨折須開刀治療。新型抗體複合藥物效果佳 癌指數半年回到正常範圍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一般外科醫師張耀仁指出,上述患者先使用一線、二線甚至三線標靶藥物治療,評估病情後,也建議給予新型的抗體複合藥物,加上放射性治療,半年後,腦部轉移腫瘤明顯縮小,劉小姐已能自由行走,癌指數也回到正常範圍內。早期篩檢、診治幾乎可治癒 先導性治療也可縮小腫瘤張耀仁指出,零期(原位癌)或一期乳癌光靠手術治療,就可以達到幾乎治癒的效果。有別於以往的手術治療,新式內視鏡導引乳頭乳暈保留術適合早期發現的年輕女性,透過乳房外科及整形外科合作,不僅傷口小、復原速度快,而且術後病人滿意度高。除此之外,標靶型或三陰性乳癌亦能利用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調節抑制劑等進行先導性的治療,讓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手術的範圍也會縮小,甚至可採取乳房保留手術。高風險族群 務必兩年一次定期乳癌篩檢多半的乳癌患者都是在觸摸到乳房腫塊後才發現,但通常已進展成第二期以上,要透過手術及藥物治療才能根除病灶。張耀仁提醒,一側乳房曾得過乳癌、家人曾罹患乳癌、未曾生育者、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都是乳癌的危險族群,需定期追蹤;而國民健康署每兩年一次,免費提供45到69歲的婦女、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以上女性進行乳癌篩檢,早期發現,正確治療,乳癌是有可能治癒的。
老翁半夜頻尿輾轉難眠 就醫竟發現罹患攝護腺癌!
一名70歲退休的王姓老翁(化名),平常有運動習慣且身體相當硬朗,但最近起床上廁所發現有解尿不順問題,起初只是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以為意,後來開始出現夜尿、頻尿,晚上幾乎無法好好睡覺,造成白天精神變差。家人發現後陪同他到醫院泌尿科檢查,竟確診罹患了攝護腺癌!經過放射線及荷爾蒙治療後,PSA指數有明顯降低,但術後幾個月指數又再度升高,與醫師討論後使用「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治療,目前又重拾良好生活品質。攝護腺癌早期無感 PSA指數高需提高警覺台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魏子鈞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是近年男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都快速增加的癌症之一,由於腫瘤進展較緩慢,且初期會出現的解尿急迫、解尿次數變多及解尿困難等問題都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相似,因此容易被民眾輕忽而延誤就診時間。魏子鈞醫師補充,PSA為評判攝護腺癌指標之一,但民眾常會誤以為PSA指數高就代表罹癌,然而實際上攝護腺肥大、尿道或攝護腺發炎都有可能造成PSA指數升高,因此建議民眾除了要提高警覺外,建議還是要經過泌尿科醫師檢查,若在肛門指診有摸到硬塊的話,就應進一步安排攝護腺切片,才能更精準判斷是否罹患攝護腺癌。攝護腺癌治療新選擇 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擺脫不適魏子鈞醫師指出,目前攝護腺癌共分四期:若屬於一、二期代表還侷限在攝護腺包膜裡面,這類患者大部分都是經由健康檢查而意外被發現,因此除了可接受攝護腺根除手術及放射線治療外,積極追蹤並且監控病情也是一個選項。若屬於第三期的患者,此時腫瘤已經侵犯到攝護腺外但尚未轉移,會建議以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同時搭配荷爾蒙治療來控制病情,通常治療後病情會得到良好控制,PSA指數也會明顯降低。但仍有些患者在病情獲得控制一段時間之後,PSA會再度升高,且經影像檢查未發現有轉移狀況,這時就稱為『非轉移去勢抗性攝護腺癌』。魏子鈞醫師進一步說明,過去針對荷爾蒙治療無效的非轉移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患者,能夠治療的方式較少,儘管可以降低PSA指數,但延緩轉移的時間較短,所幸目前已有『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提供患者新選擇,除了副作用不明顯外,也能夠更有效延緩轉移時間並有效控制癌指數,提供患者更好的生活品質及延長存活期。醫師呼籲誤信網路謠言 應積極治療對抗攝護腺癌魏子鈞醫師提醒,男性朋友們平時若想保養攝護腺的話,其實可以多攝取富含茄紅素的食物,另外網路上對於攝護腺癌的治療與預防仍然有許多迷思,醫師呼籲民眾千萬不要誤信網路謠言,錯過黃金治療期,建議有症狀應儘早至醫院接受檢查及治療,才是對抗攝護腺癌的最佳途逕。
「放射線合併荷爾蒙治療」可控制乳癌 首度證實!新研究登國際期刊
乳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一直高居台灣女性癌症的首位。隨著醫療技術日漸進步,治療乳癌的方式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radiotherapy)、化學治療 (chemotherapy)、荷爾蒙抑制劑、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過去研究已證實,乳癌術後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可有效降低癌症復發與轉移之機率;國外臨床試驗也發現,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後續接受放射治療,能夠明顯降低局部癌症復發的風險,並增加存活率。此外,接受荷爾蒙療法的乳癌患者不只有效降低乳癌復發風險,在往後的15年內,也能有效降低因乳癌而死亡的風險。不過,針對荷爾蒙抑制劑:泰莫西芬 (Tamoxifen)合併放射治療的成效,在過去文獻並沒有明確定論,使得荷爾蒙抑制劑與放射線合併治療的結合使用在臨床上仍有爭論。為了瞭解放射線與泰莫西芬合併治療的有效性,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也是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教授的謝忱希醫師研究團隊透過動物活體研究,發現無論是低劑量或是一般劑量的放射線治療,都能促進母鼠體內的泰莫西芬轉換成有效的治療成分: Endoxifen,有效控制乳癌。本次的研究成果也刊登於國際腫瘤醫學頂尖期刊《Front Oncology》。謝忱希表示,研究發現與單純口服泰莫西芬相比,若同時給予母鼠放射與荷爾蒙治療,其體內的Endoxifen濃度明顯提升5~6倍;若改成先進行放射治療,再給予泰莫西芬,母鼠體內Endoxifen濃度也明顯提升3~5倍。謝忱希補充,本次研究首度證實局部放射線治療可以有效調控體內荷爾蒙抑制劑濃度,另外,無論是低劑量或一般治療劑量,其調控體內荷爾蒙抑制劑的能力也相似。謝忱希說明,透過本次的動物實驗發現,若是針對乳癌患者採取不同治療策略,結果都能有效提升體內荷爾蒙抑制劑的成分有效轉換成Endoxifen,進而控制癌症病況,為未來的癌症治療策略提供寶貴的實證結果,並在未來應用於臨床實務與治療策略決策上。
吃海鮮腿痛不是痛風 竟是晚期攝護腺癌骨轉移
68歲黃姓老翁平時都很有朝氣與活力,儘管已屆退休年齡仍閒不住外出工作。某日上午外出工作時,發現左腳水腫嚴重,行走時伴有刺痛感。一開始只在家裡附近醫院就診拿藥,漸有好轉後也無多加注意,直到某天晚上左下肢發生劇烈疼痛,驚覺大事不妙,懷疑是不是前天吃了海鮮大餐,結果痛風找上自己,便緊急到醫院掛急診,經醫師檢查後發現老翁疼痛狀況並不是痛風,而是晚期攝護腺癌骨轉移,陪同的家人們聽聞後也都震驚萬分!沈默的癌症 三成攝護腺癌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黃志平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是一個安靜的癌症,在初期及中期幾乎沒有症狀,少數人則會出現解尿困難的情況,因此在台灣大約有三成的病患,來到診間都已經是末期,癌細胞都已經轉移至骨頭、淋巴、肺、肝,其中又以骨轉移最為常見,因此病患通常都是因為骨頭疼痛來醫院求診。黃志平醫師補充,臨床上攝護腺癌骨轉移的患者,常常會經由骨科轉介至泌尿科,病患會以為自己是坐骨神經疼痛,醫師也提醒,兩者的差別在於,坐骨神經疼痛可能會對全身都有影響,會出現手麻或腳麻的狀況,但攝護腺癌骨轉移多半都是局部性疼痛。攝護腺癌複合式治療 維持患者生活品質黃志平醫師說明,目前攝護腺癌的診斷方式為,抽血檢測攝護腺PSA指數,或是肛門指診,直接觸摸攝護腺是否有異常的硬塊,若攝護腺PSA指數大於4以及肛門指診有摸到硬塊的話,就會進一步安排取出攝護腺的切片,能夠更準確的判斷是否為攝護腺癌。黃志平醫師進一步說明,攝護腺癌若早期發現的話,其實有高機會透過局部性治療,來根除攝護腺癌細胞,但假如癌細胞已發生轉移,就一定要接受全身性的荷爾蒙治療,倘若荷爾蒙治療無效,則可以使用細胞治療及放射治療,但要是患者發生的是多發性骨轉移,並伴有難以忍受的骨頭疼痛時,建議搭配健保給付的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利用安全又短距離的輻射線,鎖定骨頭中的癌細胞,在不傷及其他器官的前提下,精準治療轉移骨頭的癌細胞,降低患者骨頭疼痛感,提升後續治療與日常生活品質。疼痛症狀可能不是老毛病 主動諮詢醫師及早診斷治療黃志平醫師提醒,50歲以上男性應定期檢查PSA指數,若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者,則建議在40歲後定期檢查PSA;另外,若發現骨頭疼痛,或是持續性的疼痛、坐立難安,建議可主動諮詢泌尿科醫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攝護腺癌早期無症狀! 醫籲45 歲且符合「1條件」就該定期檢查
知名兩性作家H昨天宣布罹患攝護腺癌。74歲許伯伯日前出現血尿情形,初步就醫檢查懷疑是結石,服藥一週多症狀仍無改善,在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膀胱底部有一腫瘤,且PSA指數極高,懷疑是攝護腺腫瘤侵犯膀胱,住院透過內視鏡刮除後確診為攝護腺癌晚期,所幸透過賀爾蒙及放射線治療,病情終獲控制。早期攝護腺癌無症狀 出現這些症狀快立即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震波碎石室主任石欣衛表示,早期攝護腺癌多半無症狀,且鮮少有血尿的病症,因此這位患者初期才會懷疑結石所造成血尿有關,但此病患攝護腺腫瘤逐漸侵犯尿道、膀胱頸時,進而造成血尿以及解尿不順、頻尿、尿失禁等症狀,一旦癌細胞轉移至骨頭,就會造成疼痛、行動不便等問題。攝護腺癌致病因多 手術僅限早期患者攝護腺癌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因素包括年紀大、家族史、飲食及環境等,由於患者的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結,手術治療僅限於早期患者,故採荷爾蒙治療和放射線治療;荷爾蒙治療可以抑制男性賀爾蒙的作用,抑制癌細胞生長,而放射線治療可精準殺死癌細胞,並避免傷害正常組織。年滿50男性應定期檢查 有家族病史45歲就該開始石欣衛醫師提醒,攝護腺癌為男性的隱形殺手,年滿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務必至醫院接受PSA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則應提早至45歲檢查,若出現頻尿、夜尿、急尿、尿流細小等類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也不能輕忽,應赴醫進一步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男性出現頻尿且排尿困難 恐是攝護腺癌徵兆
知名兩性作家H昨天宣布罹患攝護腺癌,攝護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又稱為男人癌,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加上擴散慢,導致容易被忽略病情。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暨灣橋分院泌尿外科賴谷順主任指出,臨床上許多患者都因出現排尿困難、頻尿、尿急等症狀才就診,但可能都已是攝護腺肥大或是腫瘤壓迫到尿道造成的。40歲男連日來尿急症 竟是攝護腺癌惹禍一名40歲林先生,連日來頻尿加上尿急症嚴重影響日常,就醫檢查後發現攝護腺有肥大情形,且抽血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異常升高,切片結果確診為攝護腺癌,所幸無轉移情形,經腹腔鏡攝護腺切除手術後,目前病況已穩定。賴谷順主任表示,在台灣,攝護腺癌是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三位,尤其多數患者發現症狀已在第三、四期,死亡率相對高,不得輕忽嚴重性。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攝護腺癌根治率高賴谷順主任解釋,治療上,因攝護腺不是一個均質性,少數人會轉移,因此醫師會判斷且安排一連串療程,若屬於早期且根除性,會藉由手術或是放射線治療、積極監控等方式;若為中期或已轉移現象,則使用全身性的荷爾蒙治療,至於晚期則利用全身性的荷爾蒙治療合併標靶治療或是化學治療等都是可能的治療方式。遠離攝護腺癌 高危險族群應定期檢查 攝護腺癌的原因目前尚未清楚,可能與遺傳、老化、飲食習慣有關,但攝護腺癌的癌細胞進展、擴散較慢,若能早期發現、治療,根治率高,因此如何提前預防與治療是主要關鍵。賴谷順主任強調,男性40歲以上、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都為高危險族群,應每年一次定期身體檢查,一旦出現任何症狀時都應盡快就醫檢查,把握黃金時機治療,才不會造成遺憾。本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報導,點此查看原始文章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4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