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鴞
」 草鴞 濁水溪瀕絕種貓頭鷹受困獲救! 草鴞「小蘋果」超萌模樣曝光
今年2月中旬有鳥友在濁水溪出海口發現1隻被鳥網受困的未成年草鴞,為爭取救援時效,由麥寮鄉民代表吳明宜親自送往野生動物急救站進行救治,經檢傷後發現草鴞腿部脫臼,經過野生動物急救站3個月細心照養下已經完全恢復。雲林縣政府表示,22日第四河川分署長李友平、麥寮鄉民代表吳明宜、野生動物急救站、雲林縣野鳥學會、臺灣野鳥保育協會、台塑企業Formosa樂活圈及彰化縣湖埔社區大學共同於麥寮鄉三盛村參與草鴞野放。第四河川分署長李友平表示,野放現場原本佈滿沙塵,經整治後現已綠意盎然,甚至在此發現受傷的草鴞,如今草鴞救傷恢復且成功野放,著實感到非常感動,也顯示出濁水溪出海口保育有成。雲林縣政府農業處長魏勝德表示,縣府時常接獲民眾通報,發現農民為防止鳥類危害農作物在田間架設鳥網,經會同警察單位到場處理,發現鳥網上面掛著不少鳥屍,甚至誤傷不會危害農作物鳥種,例如紅尾伯勞和大卷尾等肉食性鳥類,甚至保育類鳥類也可能遭圍網纏住受傷,因為無法脫困而死亡,此次受困草鴞是保育類一級瀕臨絕種貓頭鷹,多虧鳥友即時發現,送往野生動物急救站救治,才得以救回一命。雲林縣政府農業處提醒,民眾私架鳥網或設置陷阱,無論是刻意捕捉或為防止鳥類侵害農作物,皆已涉及野生動物保育法相關規定,若獵捕到一般類野生動物,將面臨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若是獵捕到保育類野生動物,更須面臨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20萬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金,若民眾發現有私設鳥網情形,可逕向農業處森林及保育科進行通報。
唯一在草叢中築巢的貓頭鷹!瀕危「蘋果鳥」南台灣有158對 台南曾文溪、鹽水溪為重要棲地
草鴞因臉圓如蘋果又獲喻「蘋果鳥」,是臺灣的12種貓頭鷹當中唯一在地面草叢中築巢的物種,屬第一級瀕臨絕種之保育類野生動物,林業署嘉義分署監測發現台南市曾文溪中下游及鹽水溪中山游為草鴞分布重要區域。因國內缺乏草鴞科學調查紀錄,嘉義分署已善保存相關影音數據,作為推動保育草鴞的珍貴依據。瀕臨絕種的保育類草鴞有張呆萌可愛的蘋果臉。(圖/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寶智華台南傳真)為建立更多草鴞基礎資訊,研究團隊經常使用棲架及自動相機調查草鴞的生活行為。(圖/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寶智華台南傳真)林業署嘉義分署指出,草鴞分布於亞、澳洲,在台灣屬於稀有留鳥,多半棲息於地面,白天隱藏於高草叢底部的空間休息,會在草叢底部鑽出一條條的隧道,可作為獵食、進出或緊急逃生之用。嘉義分署表示,草鴞的生活範圍與人類活動的重疊性高,生存受到極大威脅,在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屬第一級瀕臨絕種之保育類野生動物。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方偉宏於《臺灣受脅鳥種圖鑑》裡提到全台數量少於100隻。嘉義分署指出,2021年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蔡若詩利用草鴞分布預測模型,於臺灣南部四縣市進行系統性調查,估算臺灣南部地區有158對草鴞。河灘地上一整片的草原及周邊鑲嵌的農田是草鴞喜愛使用的棲地。(圖/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寶智華台南傳真)嘉義分署表示,草鴞生存正面臨五大威脅,包含棲地持續喪失、鼠藥毒害、非刻意獵捕、研究不足、社會支持不足等,嘉義分署推動草鴞保育計畫,針對各項威脅訂定短中長程的改善方針,盤點掌握草鴞棲地,而臺南地區的河川流域以及丘陵地大面積草生地即是實施的重點區域之一。嘉義分署監測發現曾文溪中下游及鹽水溪中上游為草鴞分布的重要區域,監測團隊並於已知草鴞重要棲地架設棲架及錄音機監測草鴞活動共8組,每一處均記錄到草鴞活動,但部分僅由錄音機記錄到,由於國內極度缺乏草鴞科學調查資料,嘉義分署珍貴保留這些紀錄,作為持續推動保育草鴞的依據。
雲林濁水溪出海口貓頭鷹落難獲救 竟是瀕危「草鴞」
雲林縣麥寮鄉民代表吳明宜接獲鳥友通報,指濁水溪出海口有1隻受傷貓頭鷹落難,經送往野生動物急救站醫治,確認是列為瀕危等級的「草鴞」。吳明宜表示,19日中午1名鳥友送來1隻虛弱草鴞,因草鴞是極珍貴瀕臨絕種動物,即刻通野生動物急救站救治。她還說,草鴞是台灣特有亞種,臉部遠看像猴子又被稱為「猴面鷹」,草鴞的棲地與人類開發土地的重疊性高,棲地持續喪失、破碎化、劣化,影響草鴞生存,目前已被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農業部生物多樣所組指出,濁水溪出海口兩岸都是適合草鴞棲息的草原,幾年前就有草鴞紀錄,這幾年也監測、錄音、錄影到,但並未真正目睹,民眾拾獲的這隻幼鳥,推測應有在當地繁殖。鑑於草鴞幼鳥受困太久顯得虛弱,經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救治後,將視狀況原地野放。農業部生物多樣所組還說,草鴞不是在樹上活動,主要是在平原草生地活動;由於濁水溪南、北岸都有廣大草生地,只是不知道族群數量有多少,需要有一個比較好的系統性調查。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表示,此次發現草鴞的地點,位於彰雲海岸溼地保育軸帶內濁水溪口南岸,該區一直有穩定的草鴞族群分布,南投分署已透過國土綠網計畫與在地協會合作,共同辦理草鴞族群監測調查,並於平台會議與河川治理機關討論保留其可利用的棲地。南投分署說,目前草鴞出現及棲地預測分布區域,以嘉義、台南、高雄、屏東4縣市的淺山與平原草生地為主要分布熱點,主要棲地類型為草生地,包含休耕的農耕地、都會區廢耕草地、河流演替頻繁的草生地都可能發現草鴞的蹤跡,濁水溪出海口過去亦有監測紀錄。
濁水溪出海口成鳥類樂園 瀕危珍鳥「東方白鸛」築巢繁殖
水利署第4河川局在雲林縣麥寮鄉濁水溪出海口營造生態園區,去年啟用後成為鳥類樂園,麥仔簝文化協會17日表示,今年發現6隻東方白鸛常駐濁水溪出海口,有繁殖紀錄,幾乎可視為留鳥。鑑於東方白鸛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將加強觀察,營造更適合東方白鸛的棲息地。雲林縣麥寮鄉濁水溪出海口今年發現6隻東方白鸛,還有琵嘴鴨、旱頭鴨等各種鳥類,麥仔簝文化協會17日表示歡迎大家來賞鳥。(圖/吳明宜提供)第4河川局為降低雲林揚塵空汙,除進行濁水溪沿岸揚塵防制計畫,也進行環境改善工程,規畫「濁水溪出海口生態園區」,吸引200多種鳥類棲息,包括黑面琵鷺、東方白鸛、花嘴鴨等珍貴鳥種,並針對東方白鸛設置3個棲息平台,以利築巢繁衍,希望將候鳥變成留鳥。麥仔簝文化協會負責人吳明宜表示,今年觀察到6隻東方白鸛常駐濁水溪出海口,經常在溪中浮地活動,因喜愛高飛,偶爾也會飛到六輕工業區的氣流區,目前已發現東方白鸛築巢繁殖,可惜未成功孵育,應是還在適應環境中,將持續觀察並設法營造最適合的棲地。吳明宜說,目前全世界的東方白鸛僅剩不到2000隻,相當珍貴,濁水溪出海口最多曾發現13隻,其中6隻已把出海口當成家,吸引許多鳥友前來拍照。台灣現今針對草鴞、石虎成立保育條例,希望相關單位也能把東方白鸛列入,甚至比照日本,設法進行人工繁殖。鳥友指出,東方白鸛被稱為「送子鳥」,代表祥和與喜氣,飛行姿態優雅,是大家最喜愛拍攝的大型水鳥之一;大陸還把東方白鸛視為國鳥,開闢專區供其棲息,目前全台只有濁水溪有東方白鸛的蹤跡,希望大家欣賞拍照時能保持距離,盡量不要干擾牠們的生態。
濁水溪口友善工法建堤 蘇治芬推賞鳥觀蟹秘境
立委蘇治芬昨(7)日勘查去年底開工的「濁水溪許厝寮堤段整體環境改善工程」進度,她指出,濁水溪出海口生態豐富,是賞鳥、觀蟹等生態愛好者探訪的秘境,但相關設施付諸闕如,經過向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爭取,以節能減碳的友善工法建置生態島、生態池、賞鳥區、賞鳥亭、自行車道、步道與多功能停車場等,預計今年底可以完工。蘇治芬與前麥寮鄉長許忠富、水利署長賴建信、第四河川局長李友平等共同踏勘「濁水溪許厝寮堤段整體環境改善工程」進度,該工程是許忠富在鄉長任內經由蘇治芬向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爭取,總工程費4800萬元,預計今年底完工。賴建信表示,該工程配合河川環境營造規劃,結合地景、生態、歷史文化及地方意見,以友善工法施作,利用濁水溪出海口疏浚起來的2萬立方土方做為工程填築,省工省錢又節能減碳,改善6.3公頃濁水溪高灘地及周邊環境,提 升河川環境休憩功能,並善用11.7公頃廢棄魚塭為生態池。蘇治芬說,非常肯定四河局友善和減碳的工法,也讚許在生硬的混凝土牆面融入在地特色,如蛤貝養殖產業及廟宇等,結合在地藝術家紙漿創作美化牆面,提升越堤入口整體景觀,同時周延考量到以RCP管打造賞鳥區及生態廊道,隔絕人群,減少擾動動物生態棲息環境。許忠富說,濁水溪河口邊雖然是六輕工業區,但近幾年來環境改善有成,更活絡了生態,台塑企業委託專業團隊駐地調查,發現有200多種候鳥及本土鳥類,紅樹林茂盛,招潮蟹也非常多元活躍,其中不乏稀有或瀕危的鳥種,例如東方草鴞、東方白鸛、沙丘鶴、黑面琵鷺,以及台灣招潮蟹等,林務局也將濁水溪麥寮段列為國土綠網先行區。蘇治芬強調,六輕經過總體檢後,工安事件大幅減少,相對助益周遭環境提升,河口溼地動植物的活絡與否,堪稱生態環保的重要指標,濁水溪出海口生態愈來愈豐富,足見她當初提出六輕工廠總體檢的主張是正確的,也已在實際的環境生態中看見成果,這是麥寮工業城另一個永續發展的契機。
不到500隻!「台灣精靈」草鴞右翅骨折墜落田邊 住院月餘將重新練飛
第一類保育類動物草鴞物種珍貴、瀕臨絕種,更有「台灣的精靈」美稱,專家預估剩不到500隻,而上月5日又有民眾在高雄田間發現受傷草鴞,其右翅骨折無法起飛,所幸在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悉心治療下,目前恢復情況穩定,預計下周就可以拆除包紮、開始練飛,希望牠能早日回歸野外。據了解,草鴞外表特殊奇異,在民間有「蘋果臉」、「猴面鷹」、「猴子臉怪鳥」俗稱,該物種棲地在田間及近山處,與人類生活圈接近,棲地卻因開發而破碎,更常因其外表而遭驅趕,在野外生活尤為困難,全台目前剩不到500隻,被列為第一類保育類動物。草鴞外表特殊奇異,在民間有「蘋果臉」、「猴面鷹」、「猴子臉怪鳥」俗稱。(圖/翻攝畫面)上月5日,有民眾在高雄田間發現受傷草鴞,該草鴞當時奄奄一息、無法起飛,由「社團法人台灣鳥類救援協會」秘書長吳珺毅接手,再轉交給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獸醫診治後發現,草鴞右翅尺骨遠端閉鎖性骨折,情況相當嚴重,立刻氣體麻醉並進行治療。而獸醫發現,該草鴞骨折處較為整齊,可透過外部固定進行治療,身體健檢後也確認其生命跡象穩定,在X光檢驗和雷射治療下,目前骨頭已逐漸癒合,預計下周就能拆除包紮,並開始進行下一階段的練飛,希望牠能早日重回大自然的家園。
世界地球日希望永續 台灣稀有物種貓頭鷹生態首度曝光
1970年4月22日開始的地球日環保活動,至今已屆滿50週年,每年都有超過10億人投身參與這項極具意義、全球最大的環境保護運動。國家地理頻道特別於地球日當天首播由導演楊守義與萬俊明攜手、緯創人文基金會支持拍攝製作,林務局與特生中心、台南野保學會協助,耗時兩年半製作生態紀錄片《夜行獵手:台灣草鴞》,將瀕危的台灣東方草鴞的生態史首度呈現在螢幕上。《珍古德:點燃希望》拍攝珍古德3百多天貼身紀錄,紀錄超過70年珍藏影像。(圖/國家地理提供)「台灣草鴞」是台灣瀕臨絕種、唯一住在草叢的草生性貓頭鷹,世界各國對於草鴞野外生態幾乎一片空白,是極為珍貴、神秘難尋的生態物種。這些美麗的夜間狩獵者在臺灣西南部熱帶草原只剩下不到500隻,過往連專家學者也找不到的野外草鴞,遑論完整的攝影紀錄,本片導演楊守義談到拍攝的契機說:「因為科學家與鳥類專家都很難在野外與牠有機會驚鴻一瞥,又是面臨瀕危的物種,因此我們開始收集臺灣草鴞的資料。2017年的冬天,林務局與學者專家開始進行臺灣草鴞的衛星追蹤計畫,讓我們紀錄片團隊有了一個『好的生態保育故事』的開始。」國家地理頻道在4月22日地球日當天凌晨1點開始播出「世界地球日希望永續」特輯24小時馬拉松節目;包括《珍古德:點燃希望》、《影像方舟》,以及由台灣製作團隊金鐘導演楊守義與萬俊明攜手再一鉅作《夜行獵手:台灣草鴞》。將大自然生態透視帶到人們眼前,啟發大家更多對於地球的希望與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