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卡病毒
」 茲卡病毒 登革熱 蚊子 病媒蚊 屈公病20歲男出國染「屈公病」 衛生局急規劃化學防治
台南市21日再新增1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患者為善化區小新里一名20多歲的男性,於10月5日至20日間前往泰國及印度旅遊,返國後出現發燒症狀。經檢驗,21日由高雄實驗室確認為屈公病陽性,目前正住院治療。疾病管制署於113年10月21日公布台南市新增屈公病境外確診病例,個案為善化區小新里20多歲本國籍男性,10月5日至10月20日至泰國及印度旅遊,自香港轉機於高雄機場入境,因有出現發燒症狀,機場予以登革熱NS1快篩陰性,10月21日高雄實驗室檢驗結果為屈公病陽性確診,本案為台南市屈公病境外第二例,目前住院治療中,衛生單位及區公所於當日已針對居住地室內進行緊急噴霧罐防治、環境孳生源清除及病蚊媒密度調查,並規劃化學防治作業。屈公病在台灣屬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傳播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茲卡病毒感染症很相似,主要包含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部分感染者倦怠感和關節痛會持續數週至數月,此與登革熱表現不同。依據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今年截至10月22日,我國共12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菲律賓(5例)、印度(5例)、馬來西亞(1例)及印尼(1例)。市長黃偉哲呼籲,無論是屈公病或登革熱,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均為清除孳生源,民眾應定期檢視戶內外環境,落實「巡、倒、清、刷」,並澈底清除積水容器,防止病媒蚊孳生。另提醒計劃前往東南亞國家或流行地區的民眾應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居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台南市衛生局提醒,返國後14日內,應密切留意自身健康情況,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痠痛、皮膚出疹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活動史及接觸史等,以利及早通報、診斷及治療,相關資訊請參閱台南市政府登革熱防治中心或 06-3366366防疫專線。
海島國家訂婚被蚊子叮咬!37歲女「染神祕疾病」慘禿頭、皮膚大面積脫落
位於加勒比海島國的多明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是不少歐美旅客的度假勝地,不過就有一名英國女子威爾斯(Amy Wells)前往當地旅遊時,只因被「蚊子咬了一口」竟全身過敏長水泡,甚至嚴重掉髮禿一片,讓她飽受折磨。根據《每日鏡報》報導,一名37歲英國女子威爾斯去年1月與男友飛往多明尼加度假,並在當地舉行浪漫的海外訂婚儀式,怎料她無意間被蚊子叮咬後,竟全身冒出大片紅腫皮疹,嚇得她立即前往島上的醫院就診。沒想到服用抗生素藥物治療後,症狀不但沒減緩,皮膚還開始起水泡、大面積脫皮,讓威爾斯看起來就像是歷經嚴重燒燙傷的患者,直至2月1日她被允許搭機返回英國治療,一到醫院便立馬被送往急診室,且身上的水泡還破掉流出湯汁,她才驚覺病情正在惡化,「我知道事情不太妙,我感覺身體從內而外都在燃燒。」醫師檢查發現,威爾斯的腿部有蚊子叮咬的痕跡,認為皮膚的皮疹是遭到攜帶登革熱和茲卡病毒的病媒蚊所感染,然而後續一連串的灼熱反應則是因抗生素引起的藥物衝突導致。不僅如此,治療過程中威爾斯還經歷了慘痛的副作用,她的手腳指甲及頭髮開始脫落,不到1個月頭頂已經禿了一大塊,雖然這場突如其來的疾病並未奪走她的生命,但卻在她身上留下無數難看的傷疤,讓她忍不住悲吐,「你永遠不會預料到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是一種罕見疾病,而我的身體一向很健康。」
茲卡病毒今年首例出現 感染後注意5要點「做好防蚊措施」
12日疾病管制署公告,國內今年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出現,是一名外國籍男性6月27日自菲律賓入境後,身體不適經二次採驗確診茲卡病毒。而茲卡病毒一般透過病媒蚊傳染,疾管署也呼籲民眾做好防蚊措施,另外也提醒感染後應注意事項。疾管署表示,自2016年迄今台灣確診30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均為境外移入,而感染地區多為東南亞國家,如今今年首例出現,疾管署也呼籲民眾應做好防蚊措施,目前地方衛生單位也已針對感染者活動地進行環境孳生源清除及員工健康監測,社區監測至8月2日。而疾管署不僅呼籲民眾做好防蚊措施,也提及感染茲卡病毒應注意5要點,像是防蚊隔離,患者要避免被蚊子叮咬,以防茲卡病毒傳播;也要安全性行為,男性在感染3個月內、女性則是2個月內,都應該採取安全措施或避免性行為。另外從茲卡病毒流行地區返台的女性,如果計畫懷孕得諮詢醫師;感染者也必須暫緩捐血行動,待痊癒無症狀後28日或血液病毒核酸檢驗陰性,才能捐血。萬一懷孕的婦女受感染,則每4週要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追蹤胎兒生長情形,因為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甚至死亡。
國內爆今年首起茲卡病毒!外籍男「菲律賓返台」發燒確診
國內爆發今年首起「茲卡病毒」案例!北部一名20多歲外籍男子從菲律賓返台後開始發燒,經採檢送驗後,確認其為茲卡病毒感染症。對此,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呼籲,民眾若從東南亞等流行地區返國入境時,2周內如出現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疾管署今(12日)表示,北部一名20多歲外國籍男子,6月27日自菲律賓入境時因發燒、肌肉酸痛等症狀由桃園機場檢疫站採檢送驗,經二次採檢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而這也是我國今年首例境外移入的茲卡病毒確定病例。疾管署指出,自2016年起截至今年,我國共確診30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且均為境外移入,分別為泰國7例、越南6例、菲律賓、緬甸及馬來西亞各3例、馬爾地夫2例、印尼、新加坡、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及安哥拉各1例,高達80%的確診個案都是在東南亞國家被感染。疾管署示警,一般成人感染茲卡病毒後症狀輕微,但孕婦若感染茲卡病毒後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民眾如需前往,應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並住在有紗窗、紗門或空調的房舍。對此,疾管署也提醒,民眾自流行地區返國後,無論是否出現疑似症狀,男性在3個月內及女性在2個月內均應使用保險套,採取安全性行為,或避免性行為,男性之性伴侶若為孕婦,則性行為時應戴保險套或避免性行為至性伴侶分娩;另請落實自主防蚊措施至少3周,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
歐洲旅遊要小心!除登革熱、茲卡病毒爆發 病媒蚊再攜致命「西尼羅病毒」出現
今年上半年登革熱、茲卡病毒在歐洲爆發,導致觀光客處在紅色警戒狀態,而另一種可能致命、經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可能再度出現了。西班牙和義大利各有1人檢測出「西尼羅病毒」(WNV),而這種病毒有20%機率發展為「西尼羅熱」症狀,使人出現高燒、頭痛,甚至癲癇、肌肉無力和癱瘓等症狀。根據外媒《歐洲新聞台》(Euro News)的報導,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表示,西班牙塞維亞(Seville)於今年3月通報了1例「西尼羅病毒」個案,義大利北部城市摩德納(Modena)也出現1例,這2例均是在當地被感染,而非前往熱帶地區旅行時才受到影響。「西尼羅病毒」以鳥類為天然宿主,但通常透過蚊子傳播,少數情況下會經由輸血、器官捐贈或懷孕途徑感染。其中,80%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但有20%患者將發展為「西尼羅熱」,症狀包括高燒、頭痛、頸部僵硬、皮疹等,更嚴重者會造成癲癇、肌肉無力和癱瘓。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警告,50歲以上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者為高危險族群,不到1%會在後續罹患腦炎、腦膜炎等神經系統感染,並有10%機率致命;症狀通常在感染後2至6天出現,也可能需要14天或更長時間,一旦開始發病,通常會在3到6天之內痊癒。報導指出,「西尼羅病毒」於1937年在非洲烏干達西尼羅地區被首次發現,後來影響到非洲其他地區、中東、西亞、中亞、北美、南歐、東歐等地帶,由於目前還沒有相關疫苗出現,保護自己的最佳方法便是防止蚊蟲叮咬。另外,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主任安德里亞(Andrea Ammon)提到,2022年至2023年間,歐洲本土感染的登革熱病例幾乎翻倍成長,氣候變遷使得病媒蚊入侵到過去從未被影響過的地區,而今年3月西班牙病例出現得太早,可能就是異常溫暖天氣所造成。
疫後國外旅遊大爆發!看「動物大遷徙」超夯 疫苗清單高達8針
新冠疫情解封後國外旅遊大爆發,其中被列為即將消失的生態遊程「動物大遷徙」夯到團團爆滿,遊客也提早在出發前2到3個月展開防疫大作戰,預約接種黃熱病、A肝、小兒麻痺等疫苗,最多達7至8針,自費約2萬元。醫師提醒,目前非洲除黃熱病,還有霍亂、炭疽病、茲卡病毒等多種傳染病,計畫出遊的民眾要做好防疫準備,不要讓生態獵遊變成終生遺憾。非洲動物大遷徙是世界上最壯觀的野生動物遷徙奇景,成千上萬動物每年6月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出發,向北遷徙至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晴天旅遊總經理蕭世華指出,動物遷徙的數量之多,讓人深刻體驗數大便是美,而不同物種在遷徙過程狹路相逢、甚至上演殺戮景象就在遊客眼前震撼上演。曾帶兒子參加「動物大遷徙」10日遊的林洺鍒說,她把這場遊程當成兒子國小的畢業禮物,遊程中母子倆住在國家公園的豪華營帳,四周就是動物的家,而搭熱氣球鳥瞰多樣的生物遷徙動態更是此生難忘,此行也開啟兒子對生物、生態學習的熱情。衛福部台中醫院旅遊門診醫師蕭誌毅說,近年許多民眾為參與動物遷徙遊程,會提早在3月到旅遊門診諮詢並預約接種疫苗,除了黃熱病疫苗是入境必備,不少民眾接種包括黃熱病、A型肝炎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小兒麻痺疫苗及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等。感染科權威、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則提醒,瘧疾預防用藥也不能漏掉,非洲蚊蟲和台灣大不同,一旦被叮咬不能等閒視之。蕭誌毅說,在旅遊門診中除預先了解當地各種傳染病,如回國後出現症狀也應回診或就醫時告知醫師旅遊史。
巴西建「蚊子工廠」對抗登革熱 每年生5億隻
今年巴西登革隔熱病例已破390萬,死亡人數破1800人,創下歷史新高,為了防堵疫情,巴西衛生部3月在里約熱內盧建了一座蚊子工廠,培育帶特殊細菌的蚊子,每年約可生5億隻。據《極目新聞》報導,這些蚊子身上的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在自然界6成的昆蟲體內都有,而研究發現,沃爾巴克氏菌可以阻止登革熱等病毒。巴西建蚊子工廠,培養有特殊細菌的蚊子。有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被生產出來後,每年可以生約5億隻,被放到自然環境中,跟其他蚊子交配後,能產出無傳播能力的蚊子。「蚊子工廠」計畫負責人稱,沃爾巴克氏菌不會讓人類和哺乳動物受感染,成本低又能短時間取代原有的蚊子群。不過,負責人強調,沃爾巴克氏菌蚊子並不是理想的防登革熱方式,只是一種預防措施,不能解決正在爆發的疫情,效果要2年後才能看到。據了解,目前巴西計畫擴大沃爾巴克氏菌蚊子的投放範圍,盼10年內能覆蓋1/3的全國人口,除了這計畫,熱內盧的城市水域也放了孔雀魚,讓牠們吞水域中的蚊子幼蟲。據悉,登革熱透過蚊媒傳播,多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症狀有發燒、頭痛、肌肉痛等。此外,報導也提及,即將舉行的巴黎奧運可能也有登革受困擾,因為全球暖化,蚊子開始出現歐洲大部分地區,可能會傳播登革病毒、茲卡病毒等,讓運動員無法上場比賽。
出國旅遊當心病媒蚊叮咬! 專家授「3大招」防範蟲媒威脅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20多歲男性,因為雙腳腳踝及腳掌疼痛且覺得雙下肢無力三周就診,經醫師問診得知,個案在緬甸工作,前一日剛返臺,於三周前有發燒、全身痠痛且出疹,檢查後雙下肢骨頭並無異常,皮疹已消退,同事也有跟他一樣類似症狀,因此幫他通報及採檢登革熱及屈公病,最終確診屈公病。屈公病為蚊子叮咬而感染 不會人傳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黃馨慧指出,屈公病在台灣是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當人被帶有屈公病毒的蚊子叮咬而感染,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可傳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疫情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南美洲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但由於交通發達等因素,流行區已逐漸擴大。發病初期常見症狀一次看 與登革熱、茲卡病毒相似屈公病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茲卡病毒感染症很相似。症狀主要包含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屈公病較少見致死案例,大部分患者可自行康復。不過,部分感染者倦怠感和關節痛會持續數週至數月,此與登革熱表現不同。此外,屈公病較少出現死亡,但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當罹患屈公病有可能會病況嚴重。日常3招防媒蚊 避免急性傳染病上身黃馨慧說,屈公病為病媒蚊叮咬而感染的急性傳染病,因此,平時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不但能預防登革熱,同時能防止屈公病。預防方法包括:一、做好防蚊措施,包含:選擇裝有紗窗、紗門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二、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於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的防蚊液,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如有防曬需求,建議先塗抹防曬乳,間隔15分鐘後再使用防蚊液。三、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澈底落實「巡、倒、清、刷」,讓病媒蚊不出現。
只因「蚊子叮咬」!少年巴西探親身體不適 送醫不治身亡
義大利烏迪內(Udine)一名14歲少年,6月去巴西帕拉州(Pará)探親,結果身體被蚊子叮咬導致疼痛,後遭送醫宣告不治。雖然他的確切死因尚未公布,但因巴西位於熱帶氣候,尤其雨林周遭的蚊子,會向人類傳播包括登革熱和瘧疾等疾病,因此不少打算前往當地的遊客,都會被建議注射或服用抗瘧疾藥物。根據《每日鏡報》報導,14歲的馬修(Matteo Chieu)連續2年趁著暑假,陪同母親回到巴西薩利諾波利斯(Salinópolis)探親。不料,此次他在當地因被一隻蚊子叮咬,皮膚開始紅腫、疼痛,接著身體越發不適,送醫急救卻仍不見好轉。之後父親羅伯托(Roberto)得知來龍去脈,立刻放下位於烏迪內省 (Provincia di Udine)托爾梅佐(Tolmezzo)的鞋店生意,搭機飛往巴西。不幸的是,馬修的病情急轉直下,7月28日便在雙親的陪伴之下不治身亡。雖然馬修的確切死因尚未公布,但因巴西地處熱帶氣候,東北部更被大塊雨林覆蓋,周遭的蚊子會向人類傳播包括茲卡病毒、登革熱、黃熱病和瘧疾等疾病,因此不少準備前往當地的遊客,臨行之際都會被建議注射或服用抗瘧疾藥物。
登革熱狂燒南台灣!高雄新增2疑似登革熱個案 衛生局:2人到過台南
南台灣、東南亞登革熱持續延燒,高雄市衛生局今日公布2例高度疑似登革熱個案,一名30多歲男子上周返回台南老家,昨日上午至旗津區工作,下午出現發燒,肌肉酸痛等症狀,至醫院檢現NS1快篩陽性;另1位為20歲國際移工,6月底前往台南訪友,6月30日出現發燒等症狀,昨日就醫採檢NS1快篩陽性,目前中央疾管署檢驗中;據最新統計,高雄本土累積4例登革熱確診。衛生局指出,今日新增高度疑似登革熱個案2例,其一為左營區30多歲男性,7月3日上午前往旗津區工作地,當日下午出現發燒,肌肉酸痛、關節痛及口乾舌燥等症狀,至醫院就醫檢驗NS1快篩陽性,疫調該案發病前曾於6月30日至7月2日返回台南市仁德區老家(疫情群聚熱點),同戶接觸者3人中2人快篩陽性。另一位為居住湖內區20多歲男性國際移工,於今年4月回越南,6月18日自越南入境,6月23日曾至台南訪友,6月30日出現發燒、頭痛、噁心嘔吐、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7月3日就醫後採檢NS1快篩陽性,目前中央疾管署檢驗中。防疫團隊人員檢查盆栽是否有孑孓孳生。(高雄市衛生局提供/崔正綱高雄傳真)衛生局表示,防疫團隊接獲通報,今日已針對個案居住地及工作地半徑100公尺範圍進行強制地毯式孳生源檢查、化學防治噴藥滅蚊及掛蚊燈監測等緊急防治工作,並個案周邊400公尺範圍高風險場域及列管點進行孳生源巡檢。衛生局指出,登革熱潛伏期約3-14天(平均4-7天),該名國際移工出現症狀後第3天才就醫(可傳染期4天),評估病毒於社區擴散風險高。提醒國際移工仲介及雇主,如移工出現任何登革熱疑似症狀務必協助就醫採檢,請國際移工宿舍管理者妥善維護環境,並依據「高雄市各行政區國際移工(含船員漁工/勞工)之集中住宿地點結核病、登革熱/茲卡病毒感染症/屈公病、類流感及腹瀉通報規定」加強通報,違反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處3000至1萬5000元罰鍰。此外,衛生局也提醒國際移工仲介及雇主、事業單位、工廠或其他公共場所負責人或管理人,發現疑似傳染病病人,未經醫師診斷或檢驗者,應於24小時內通知當地主管機關,違反規定者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69條處1萬至15萬元罰鍰。衛生局呼籲,避免積水、減少病媒蚊孳生,是防範登革熱疫情擴散蔓延的基本功。民眾如發現積水無法清除,可利用漂白水、洗衣粉(打起泡)、粗鹽等方式投入積水中防止孳生病媒蚊孑孓。近期如自東南亞國家入境或有台南市疫情發生地區活動史、工作史,倘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症狀,應儘速前往高雄市530家登革熱合約診所( https://gov.tw/146 )就醫,進行公費登革熱NS1快篩。高雄市衛生局呼籲,若近期行經台南市、東南亞等地,出現發燒等症狀時,應盡速就醫並進行公費NS1快篩。(高雄市衛生局提供/崔正綱高雄傳真)
WHO:下一場大流行「恐比新冠更致命」 譚德賽:世界須做好準備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賽(TedrosAdhanom Ghebreyesus)於22日在為期10天的世界衛生大會(WHA)上示警,比新冠疫情「更致命」的大流行可能即將到來,世界必須做好準備,「當下一場疫情襲來時,我們必須集體制定出果斷且公平的應對措施」,並強調「它勢必會降臨」。綜合《路透社》、UN News的報導,譚德賽22日在瑞士日內瓦(Genève)舉行的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上表示,「全球衛生緊急事件的取消並不是COVID-19威脅的終結。另一種變異株的出現,都會引發新的疫情與死亡。其他更致命的病原體也可能深具威脅」。報導指出,在20日的世界衛生大會會議上,WHO及其合作夥伴已正式啟動一個新型的傳染病監測平臺——國際病原體監測網路(IPSN),旨在快速識別包括新冠病毒等各類傳染病的潛在風險,並推動各國傳染病監測資料的共享和利用。WHO認為,雖然新冠大流行促使一些國家提高了在基因組測序領域的能力,但其他國家仍缺乏收集和分析樣本的方法,同時全球在公共衛生領域的資料共用仍然不足。與此同時,WHO成員國近期也決定起草一份流行病條約,同時批准提高預算。譚德賽對此表示讚賞,更呼籲針對《國際衛生條例》(IHR)進行最新談判,IHR概述了面對公衛危機時應該進行的準備及應對,「如此一來,世界將永遠不再面臨像新冠這樣的疫情大流行的破壞。」此外,WHO已列出目前威脅最大、應該優先研究的「重點傳染疾病」,包括伊波拉病毒(Ebolavirus)、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新冠肺炎、茲卡病毒(Zika virus),以及WHO對尚未發現的病菌所引發之疾病的統稱X疾病(Disease X)。公衛專家一致認同,下一場大流行很可能又是肇因於人畜共通疾病,也就是起源於動物,後來才傳染給人類的病原體,而伊波拉、愛滋病及新冠肺炎都屬於這個類別。
今年首度2例「茲卡」!遊馬爾地夫染疫 疾管署提升該國旅遊建議等級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新冠疫情趨緩邊境開放,許多民眾都會出國旅遊,但遊玩期間仍要小心傳染病感染。除了猴痘、新冠病毒以外,「茲卡病毒」也是民眾需要注意的。5月9日疾管署就宣布,國內今(2023)年首度出現2例茲卡病毒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皆來自馬爾地夫,並已將該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茲卡病毒2例境外移入 家人出國旅遊確診疾管署公布,國內今(2023)年首2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兩人是家人,為北部30多歲本國籍男性(案1)、女性(案2),4月19日至26日曾一同前往馬爾地夫旅遊。不過,返台後案1於4月27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喉嚨痛、出疹、骨頭肌肉痠痛等症狀,就醫經醫院通報檢驗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而案2也於5月1日出現症狀,檢驗後通報為確定病例。疾管署表示,目前2名個案均已出院,同行者也都沒有相關症狀,另外地方衛生單位也已針對個案活動地,進行孳生源調查與清除,並給予個案衛教。馬爾地夫旅遊建議等級 提升至第2級由於,國內新增2例自馬爾地夫移入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顯示當地可能具環境暴露風險。因此,疾管署自今年5月8日起提升該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二級:警示(Alert)。我國自2016年以來累計共有28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多為東南亞國家,6例越南、6例泰國、3例緬甸、3例馬來西亞、2例菲律賓、2例馬爾地夫,印尼、新加坡、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及安哥拉各1例。疾管署指出,鄰近台灣的東南亞國家中,泰國疫情持續,今年截至第17週累計48例,高於去(2022)年同期,而美洲地區疫情也持續中,累計報告超過7千例,以南美洲巴西逾6千例報告數為多。茲卡病毒有哪些症狀? 如何預防?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是由茲卡病毒(Zik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主要是經由蚊子叮咬傳播。一般成人感染茲卡病毒後症狀輕微,但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後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疾管署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應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此外,一般民眾如需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應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住在有紗窗、紗門或空調的房舍等。疾管署也提醒,民眾自流行地區返國後,無論是否出現疑似症狀,應落實自主防蚊措施至少3週,並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而男性3個月內、女性2個月內應使用保險套採取安全性行為,或避免性行為,伴侶若為孕婦,則性行為時應戴保險套或避免性行為至分娩。疾管署呼籲,民眾自流行地區返國入境時,若自覺可能感染茲卡病毒,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2週內如果身體不適,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以降低疫情風險。
茲卡病毒又在台現蹤 台大醫警告:2年內恐釀本土疫情
疾管署昨天(9日)公布今年首2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病例,是北部本國籍男性及女性,兩人為家人,曾前往馬爾地夫旅遊,返台後因出現發燒、喉嚨痛等症狀就醫,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由於茲卡病毒感染後懷孕,容易造成畸胎,傷害性不容小覷。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過去以為茲卡病毒,只會在中南美洲國家現蹤,但現在已有往亞洲國家轉移的趨勢,不排除在未來1至2年內,茲卡病毒可能出現像登革熱般的本土疫情,民眾要小心防範。疾管署昨天公布自2021年以來,台灣首例茲卡境外移入個案,分別為北部30多歲的夫妻,曾於4月19日至26日期間到馬爾地夫旅遊,返台後相繼出現發燒、喉嚨痛、出疹、骨頭肌肉痠痛等症狀,經檢驗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由於同行者均無症狀,推測可能是在馬爾地夫遭蚊蟲叮咬感染後,再經性行為造成家庭群聚。疾管署表示,一般成人感染茲卡病毒後症狀輕微,但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後,可能會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最好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民眾如需前往,最好要完整進行防蚊措施。而台灣自2016年到目前為止,共確診過28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清一色都是境外移入個案。感染地大多是東南亞國家,今年的個案,是自2021年來的首起案例。黃立民醫師表示,過去大家多以為,茲卡病毒只侷限在中南美洲國家,近年已有向亞洲國家轉移的趨勢。而現在正是蚊蟲繁殖季節,國內過去的登革熱疫情,也都是境外移入造成,要防範國內蚊蟲叮咬感染者後,成為病媒蚊,這就有可能會釀成本土疫情,所以提醒大眾現在就要開始防蚊,以免茲卡病毒在台灣,會衍生出像登革熱般的本土疫情。
茲卡病毒「今年首2例」現蹤 馬爾地夫出遊後「發燒全身痠痛」
今年首2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出現,為北部30多歲本國籍男性及女性(案1及案2),兩人為家人,4月19日至26日一同前往馬爾地夫旅遊,返台後案1於4月27日起陸續因發燒、喉嚨痛、出疹、骨頭肌肉痠痛等症狀就醫,經醫院通報檢驗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案2於5月1日亦出現症狀,並檢驗為確定病例。目前2名個案均已出院,同行者均無症狀;地方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活動地進行孳生源調查與清除,並給予個案衛教。我國自2016年迄今共確診28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多為東南亞國家,分別為越南及泰國各6例、緬甸及馬來西亞各3例、菲律賓及馬爾地夫各2例,印尼、新加坡、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及安哥拉各1例。2016年累計13例,2017年至2022年每年均為5例以下;今年個案係自2021年來首起。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中,泰國疫情持續,今年截至第17週累計48例,高於去(2022)年同期。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累計報告超過7千例,以南美洲巴西逾6千例報告數為多,惟低於去年同期,瓜地馬拉、貝里斯疫情亦嚴峻。基於國內新增2例自馬爾地夫移入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當地可能具環境暴露風險,疾管署自今年5月8日起提升該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二級:警示(Alert),目前我國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之國家有88國,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國家有1國。疾管署表示,一般成人感染茲卡病毒後症狀輕微,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後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民眾如需前往,應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住在有紗窗、紗門或空調的房舍等。自流行地區返國後,無論是否出現疑似症狀,男性在3個月內及女性在2個月內均應使用保險套,採取安全性行為,或避免性行為,男性之性伴侶若為孕婦,則性行為時應戴保險套或避免性行為至性伴侶分娩。另請落實自主防蚊措施至少3週,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疾管署呼籲,民眾自流行地區返國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茲卡病毒,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兩週內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個案,應詢問旅遊活動史並依法通報,以降低疫情風險。
想去東南亞旅遊 當心這些疾病!
各國邊境開放、防疫措施鬆綁,長時間未出國旅遊的民眾也紛紛趁現在「報復性出國」。台灣自去(2022)年10月13日起實施入境0+7免隔離政策後,出國旅遊人數也逐漸上升。根據交通部觀光局資料顯示,去年11月起國人出國人數便逐漸上升,12月出國人數近40萬人,1月更是超過60萬人。其中,國人出國旅遊地前10名一半都是東南亞國家,泰國更排行第二,僅次於日本。但民眾前往東南亞旅遊可要注意了!雖然COVID-19疫情趨緩,但當地仍有許多傳染病疫情。疾管署提醒,國人赴東南亞旅遊應注意防疫,讓出遊更安心。而當地各個傳染病疫情如何預防呢?《健康醫療網》為民眾整理了相關資訊。傳染病一:麻疹 出國前接種疫苗疾管署4月11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麻疹病例,為北部30多歲男性,今(2023)年3月17日至22日至泰國旅遊,4月3日發燒,4月5日出現紅疹等症狀,於4月5日就醫並住院隔離治療,經通報檢驗於4月11日確診。目前,個案已出院返家,其密切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初步掌握個案接觸者共36人(含醫療院所接觸者32人),將監測至4月23日。麻疹是傳染力很強的病毒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可經由空氣、飛沫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感染,常見症狀包含發燒、出疹、鼻炎、結膜炎、咳嗽,以及發燒3-4天後口腔內出現柯式斑點。在疫苗尚未使用前,超過99%的人都會被感染,而接種疫苗也是目前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因此,疾管署呼籲,應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疫苗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傳染病二:登革熱、屈公病、茲卡 預防蚊蟲叮咬根據疾管署疫情統計,泰國、緬甸等多數東南亞國家均有登革熱、屈公病及茲卡病毒感染症等病媒蚊傳染病疫情,截至4月10日,累計23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高於去年、前年同期,感染地均為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登革熱會發燒、出疹,嚴重會肝臟腫大、嚴重出血等。屈公病的症狀與登革熱類似,但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個月。而茲卡病毒型症狀為發燒合併紅疹、關節疼痛或結膜炎等,婦女若於懷孕期間感染茲卡病毒,可能會產下神經異常的新生兒。由於3種傳染病都是由蚊子叮咬傳播,新南向人員健康服務中心執行長彭仁奎呼籲,國人赴東南亞國家旅遊期間,於戶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包鞋及長襪,儘量減少裸露部位,並正確使用含敵避(DEET)成分的防蚊蟲藥劑,預防病媒蚊叮咬。傳染病三:A型肝炎 注意飲食、衛生此外,A型肝炎雖然在國內發生率已大幅下降,但卻是東南亞國家相當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也是旅遊者在東南亞地區常見的感染症之一。30歲以下民眾大部分沒有抗體,目前有A肝疫苗,民眾也可經由醫師評估進行施打以預防感染。而A型肝炎主要經由糞口傳染,疾管署呼籲,國人前往衛生條件較不佳的地區,應留意飲水食物及環境衛生,避免生飲、生食,尤其生蠔或水產貝類,應澈底煮熟再食用,並常以肥皂、乾洗手液洗手,以免感染A型肝炎或其他腸道傳染病。傳染病四:猴痘 避免高風險場域、密切接觸近日,泰國也出現猴痘(Mpox)確診案例。目前,猴痘疫情以密切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疾管署建議,民眾出國旅遊應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高風險場域,旅遊期間也應避免接觸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共通傳播風險。若有出現發燒、皮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務必於入境時主動洽疾管署檢疫站協助評估,入境後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另外,民眾自我風險評估「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可至疾管署「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進行接種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意願登記,及選擇欲前往接種之醫院。前往東南亞旅遊前 尋求旅遊醫療諮詢一年一度的潑水節慶典也即將到來,在東南亞眾多國家,潑水節等同於新年節日,隨著各國國境開放,今年預計也將吸引大批旅客湧入泰國及鄰近國家,共同歡慶。最後,彭仁奎執行長提醒,國人如欲前往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可於出發前2至4週向新南向人員健康服務中心進行聯繫,或至旅遊醫學門診合約醫院尋求專業旅遊醫療諮詢、疫苗接種及預防用藥等評估,以增加自身保護力。
殺蟲劑沒效了? 日研究警告:亞洲出現「抗藥性強1000倍」蚊子
新的研究警告,在亞洲部分地區,傳播登革熱和其他病毒的蚊子對殺蟲劑的抵抗力越來越強,迫切需要新的方法來控制它們。衛生當局通常在蚊子出沒的地區噴灑殺蟲劑,抗藥性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問題,但問題的嚴重性尚不清楚。法新社報導,日本科學家葛西真治(Shinji Kasai)和他的團隊檢查了來自亞洲幾個國家以及非洲迦納的蚊子,發現一系列突變使一些蚊子幾乎不受流行的如氯菊酯殺蟲劑(permethrin)的影響。葛西真治說,「在柬埔寨,超過90%的埃及斑蚊具有導致極高抵抗力的突變組合。」他發現,一些蚊子變異株具有強1000倍的抗藥性,而之前看到的是強100倍。這意味著通常可以殺死樣本中幾乎100%的蚊子的殺蟲劑水平只能殺死大約7%的昆蟲,即使劑量增加10倍,也只能殺死30%的超級抗藥性蚊子。葛西真治說,「我們在柬埔寨和越南的蚊子身上發現的抗藥性程度完全不同。」抗藥性突變出現的時間和地點仍然是個謎,但葛西真治正在亞洲其他地方擴大研究,並檢查來自柬埔寨和越南的更多最新樣本,看看2016年至2019年研究期間是否有任何變化。葛西真治說,「我們擔心,我們在這項研究中發現的具有突變的蚊子會在不久的將來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在那之前,我們得想辦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登革熱可引起出血熱,估計每年感染1至4億人,但超過80%的病例為輕度或無症狀。目前已開發了幾種登革熱疫苗,研究人員還使用了一種能使蚊子絕育的細菌來對付這種病毒。但這兩種選擇都離根除登革熱很遠,而且埃及斑蚊會攜帶其他疾病,包括茲卡病毒(Zika virus)和黃熱病(yellow fever)。在白線斑蚊中也檢測到抗藥性,但抗藥性較低,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它傾向於在戶外覓食,通常以動物為食,接觸到殺蟲劑的機會少於埃及斑蚊。抗藥性水平不同,來自加納以及印尼和台灣部分地區的蚊子仍然相對容易受到現有化學物質的影響,尤其是在較高劑量的情況下。但研究表明,常用的策略可能不再有效。新南威爾斯州健康病理學和雪梨大學副教授兼蚊子研究員韋伯(Cameron Webb)直言,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目前的殺蟲劑配方可能無法控制主要害蟲的數量,需要新的化學品,但當局和研究人員還需要考慮其他保護社區的方法,包括疫苗,其他選擇則是包括加大力度清除繁殖地。
抗疫38年 81歲美防疫大將佛奇年底退休
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佛奇(Dr. Anthony Fauci)22日(當地時間)說,他計畫今年年底退休。退休後他將追尋事業的下一個篇章、激勵和輔導下一代的科學領袖,為應對未來的傳染病威脅做好準備。美國之音報導,今年81歲的佛奇自1984年以來一直領導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新冠疫情在美國爆發初期,他是美國前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醫療顧問,在美國家喻戶曉,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抗疫代言人之一。佛奇一再敦促美國人接種疫苗,但有幾百萬雖占少數但卻高調發聲的美國人宣稱,接種疫苗是侵犯他們的個人自由。在很多否認疫苗有效性的人去世後,這些人臨終之際經常承認自己錯了。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總統也任命佛奇為總統首席醫療顧問。在大流行病最初的幾個月裡,佛奇支持關閉健身房、酒吧和餐廳以及學校,引起一些保守派州和地方政府官員的不滿。但佛奇也曾低估新冠大流行所造成美國後來的實際死亡人數。目前美國已有超過100萬人被新冠病毒奪去生命,死亡人數超過任何國家。與其他衛生官員一樣,他最開始曾說,人們在公共場合不需要戴口罩,他最初也沒有認識到無症狀者也能傳播病毒。批評者嘲笑他的錯誤,川普也在總統任期的最後階段對佛奇的專長、有關口罩的決定以及病毒在中國的起源問題提出質疑。但仍然有很多衛生專家依賴他在傳染病方面的知識,他也經常在電視新聞節目上露面,就如何應對新冠向美國人提供最新建議。歷年來,佛奇擔任過七位美國總統的醫療顧問,既有民主黨總統,也有共和黨總統。在佛奇宣布退休決定後,拜登讚揚他為美國政府半個世紀的辛勞。在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執政時期,拜登作為副總統,曾與佛奇共事,領導美國應對伊波拉和茲卡病毒。拜登說:「由於佛奇醫生對公共衛生諸多貢獻,美國和全世界的生命得到了拯救。不管你是否見過他本人,他的工作觸及了所有美國人的人生。」
生物科技公司解決登革熱出大招 將野放20億隻基因改造雄蚊
登革熱、茲卡病毒與黃熱病等令人聞之色變的可怕傳染病,都依靠病媒蚊傳播,而人類與病媒蚊的戰鬥持續了幾百年,英國牛津生物技術公司「牛津昆蟲技術」(Oxitec)開發新技術,打算「以蚊攻蚊」,決定將進行過基因改造的雄蚊放到野外,讓其與雌蚊交配後,生下「非雌非雄、無法性成熟」的後代。該計畫已經被美國環境保護署(EPA)批准,將在佛羅里達州、加利福尼亞州釋放20億隻轉基因雄性蚊子。根據外媒「UNILAD」報導,Oxitec利用現有的埃及斑蚊,對不會叮咬人的雄蚊進行基因改造,這些「轉基因雄蚊」與野外的雌蚊交配後,將生下不是雄性、亦不是雌性的後代,這些蚊子也永遠無法存活到性成熟期;Oxitec認為,從理論上而言,這些基因改造雄蚊被放到野外後,將會導致蚊子數量隨著時間而下降。該計畫去年在佛羅里達礁島群進行首次的試驗,後也獲得EPA授權,將計畫項目擴展到加利福尼亞州4個郡,目前正在等待該州監管機構核准。Oxitec執行長佛蘭森(Gray Frandsen)表示「我們的團隊非常自豪能獲得EPA批准,對我們而言是一個里程碑」,團隊計畫在上述美國2州投放超過20億個轉基因雄蚊。不過此計畫引起部分環境保護人士反對,非營利組織「地球之友」(Friends ofthe Earth)高級食品和農業部門公關皮爾斯(Dana Perls)指出,該計畫對公眾健康有害,且尚未經過同行審慎評估;但佛蘭森則表示,埃及斑蚊只佔佛州蚊子總數一小部分,同時釋放轉基因雄蚊,也將提供研究人員研究蚊子的生態。
全球疫苗分配不均 執行長表示「確保此事不再發生」⋯莫德納斥資5億赴非洲建廠
美國生技大廠莫德納(Moderna)7日宣布,該公司計畫斥資5億美元在非洲興建一座mRNA先進技術的新工廠,目標是每年生產5億劑疫苗。莫德納目前唯一產品是mRNA新冠疫苗,但該公司正在研發對抗流感與茲卡病毒(Zika)等疾病的疫苗。莫德納將利用此工廠生產旗下各式疫苗並滿足非洲需求。工廠完工預計耗費2~4年。莫德納表示,這座工廠除了負責原料藥生產外,也將具備疫苗灌裝與包裝能力。莫德納將很快展開遴選國家與地點的程序。莫德納執行長班塞爾(Stephane Bancel)回應,全球疫苗分配不均現象確實存在,他們將拿出具體行動「確保此事不再發生」。莫德納今年計畫生產10億劑新冠疫苗,明年產能預估大幅成長至30億劑。
印度這地方爆首例「茲卡病毒」!24歲孕婦發燒住院 累計14人感染
印度飽受新冠肺炎肆虐,至今已累計超過3000萬例確診,疫情尚未趨緩,西南部的喀拉拉邦(Kerala)卻爆出其他病毒,衛生當局證實出現首例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infection)患者,總共有14個病例,已宣布進入戒備狀態。根據《BBC》報導,喀拉拉邦衛生部長維娜(Veena George)指出,第一個感染茲卡病毒的確診者是一名24歲孕婦,在6月28日出現發燒、頭痛和皮疹因而住院,7月7日時產下寶寶,「她的情況穩定,生產過程正常,沒有到該州以外的旅遊史」。她透露,持續下雨使得這些地區變成「蚊子的溫床」。喀拉拉邦衛生部長拉詹(Rajan Khobragade)則表示,政府已派出小組,在病毒爆發的地區進行強力的監控,讓人民了解這個疾病。茲卡病毒主要透過蚊子傳播。(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據悉,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Gujarat)在2016至2017年曾爆發茲卡病毒,這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病毒,也可以透過性行為傳播,最早在1947年從烏干達的資卡森林的猴子身上分離出來,1954年在西非奈及利亞發現首例人類感染,隨後在非洲、東南亞等地爆發。研究人員發現,印度有大量民眾接觸過這種病毒,在接受病毒檢測的196人中,其中有33人具有免疫力,1953年的一篇論文中總結「茲卡病毒會侵襲印度」。只有5分之一的感染者會出現症狀,包括發燒、皮疹和關節痛,但是2015年5月在巴西迅速傳播,由於目前沒有治療方法,只能盡量避免被蚊子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