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 中醫 四神湯 中藥 養生 健康嗑鍋養生2/你該進補嗎?專家推薦3時機 2神湯老少通包、四季皆宜
颱風過後氣溫逐漸轉冷,人體開始進入冬季的「閉藏」階段,正是適合進補的最佳時機。專家建議掌握3時機進補,分別是氣溫攝氏23~26度時、持續下雨時、疲倦睡不好時,另外,藥燉排骨、四神湯是專家認為四季都可吃、同時適合所有人的補湯,建議適時滋養身體。「很多人愛亂進補!」鄒瑋倫中醫師告訴CTWANT記者,她曾有病人在中秋節後吃薑母鴨進補,當時氣溫直逼攝氏38度,所以吃完身體非常躁熱。「攝氏38度時,人體的血液非常暢旺,根本不需要進補,當溫度降到攝氏23~26度時,就是適合溫補的時機。」鄒瑋倫說,古人多以節氣、季節作為進補時機,但如今氣候暖化,四季變得愈來愈不分明。「過去遵循的『秋收冬藏』已難貼合現況,所以看時機很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個人體質與狀況。」鄒瑋倫舉例,她有一位病人在夏天高溫38度時大啖麻油雞,身體卻沒有過分燥熱,原因是她長時間待在極度寒冷的冷氣房工作,所以她可以在夏天進補也沒問題。此外,天氣寒冷時也不能天天進補,建議每周一次或一個月2~3次即可。除了氣溫變冷,長時間下雨也適合進補。《黃帝內經》中記載,「因於濕,首如裹」,就說明濕氣過重時,身體會出現沉重不適感。「此時你會覺得四肢沉重、頭痛倦怠,這時也適合進補。」鄒瑋倫補充,許多上班族頻繁加班,極度疲累下精神渙散,卻又睡不好,這時也可以喝一下補湯恢復體力。台灣人熱愛吃鍋進補,但專家提醒要注意氣溫、體質,以免補過頭反而更燥熱。(圖/報系資料照)在四大名補中,鄒瑋倫最推薦藥燉排骨,除了它適合四季溫補之外,從0歲到99歲都可食用,而且多數人也不會再加其他火鍋料入湯。李思儀中醫師則推薦四神湯。「四神湯中包含山藥、蓮子、茯苓、芡實,其中山藥、蓮子健脾益胃;茯苓健脾胃、利濕氣;芡實補腎氣。此外,山藥、茯苓可養肺氣;芡實可緩解夜尿、頻尿;蓮子有助減緩腸胃敏感、拉肚子等症狀。」李思儀說,四神湯屬於平性藥材,適合所有人食用,而且四季皆宜,就連感冒都能吃,不過,唯一要注意的是,部分四神湯會添加薏仁,屬性偏寒涼、且具活血功效,所以女性生理期時不適合吃。鄒瑋倫認為一個好的藥膳補湯,不用挑最珍貴的藥材,只要挑選喜歡得宜就好。「例如喜歡子排、肋排,就挑選品質好的子排,同時搭配認真處理過的中藥材。」鄒瑋倫以生地為例,要蒸一次、曬一次,總共9蒸9曬後才是品質好的熟地,而不是價格高就代表一定好,建議找信譽較好的商家,可以多方聽取建,或找較知名的品牌或診所購買藥材較有保障。
「重陽節」最強祈福日 開運方法一次看
2024年10月11日為農曆9月9日九九「重陽節」,傳統上把一、三、五、七、九這些奇數視為陽數,把二、四、六、八則為陰數,九是這裡面最大的陽數,因此也稱為“老陽”。於是農曆九月九日此節的月、日皆為九,故稱為“重陽節”或“敬老節”。由於“九”與“久”同音,有長久長壽之意,故政府將重陽節訂為“老人節”,提醒為人子女者,要孝順及重視家中的高齡長者,並發揚我國傳統孝道的美德,敬老尊賢,取之長長久久(九九)、福壽延綿之意。 皇帝就是「九五至尊」,農曆9月9日為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古代是驅凶避邪之日,「9」為陽數之最,當天也是陽氣最重的日子,在重陽節利用簡單的開運方法如下:一、淨宅: 農曆9月9日當天11點至13點,中午取「午時水」來灑淨家中每一角落,可達到淨宅的效果,要由內而外、由上而下灑淨。二、驅除「瘟神」:2024年「瘟神」在西方,「五黃星」又稱「瘟神」,主宰疾厄、意外、血光、官訟,宜靜不可動,動之必有凶禍,不可在此方位動工、裝修,輕則災病,重者損人丁。若遇此方位必須動工、裝修,則要拜「地基主」,以免太歲頭上動土,帶來不幸。若睡床在此方位,則可放置葫蘆、六帝錢、羅盤制化,葫蘆必須要有瓶蓋及瓶口才有效。可在當天11點至13點,中午取「午時水」,由東南方「瘟神」向門口灑淨,達到驅除「瘟神」的效果,減輕疾厄、意外、血光、官訟。三、旺財:大門斜方45度角位置為財位,若擺放水晶洞、彌勒佛等招財吉祥物,可在當天用午時水擦拭乾淨,增加財運。四、提升宅運:重陽節一早把家中電燈全部打開,一直開到夜晚就寢才熄燈,可增加房子的陽氣,提升宅運。五、泡澡去霉運:官司纏身,犯小人,運勢低迷而且很倒楣的人,可以準備菊花、龍眼乾、米、鹽、艾草、榕樹葉加陰陽水(陰水:沒有煮過的礦泉水或自來水。陽水:煮開的熱水。)、重陽節當天取用的午時水,在當天泡澡,可除去晦氣,達到開運的效用。六、點「藥師燈」:藥師佛,又稱作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其第七大願是:「消除一切眾生的病痛,使身心靈平安快樂。」祈求身體健康、疾病消除、心靈平和、增福延壽、延年益壽、身心安樂,子女常會幫長輩及家人到寺廟點藥師燈或華陀燈祈求護佑。七、佩帶「茱萸」趨吉避凶:「茱萸」可入藥,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佩戴茱萸可以防蚊蟲叮咬。據周處的《風土記》中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禦初寒」。茱萸雅號「辟邪翁」身上佩帶「茱萸」,驅邪避凶,防止小人陷害。八、喝菊花酒:菊花又名「延壽客」,菊花酒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疏肺、益陰滋腎之效”。《太清記》雲:“九月九日探菊花與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按照中醫的說法,菊花酒還可以明目、治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氣的功效。也可用菊花酒來擦拭身體,增加免疫能力。九、吃「糕」「高」升:在唐宋時期,重陽節特別講究吃糕餅,就如同中秋節吃月餅一樣,屬應景食物,現代人仍可在當天吃些重陽糕或米糕,取其諧音「高」之音,達到步步「高」升的好官運,考試的人可以「高」中。十、登高吸收陽氣:高為「陽」,低為「陰」,到戶外走走,登高爬山,吸收陽氣,增強運勢。十一、 孝敬老人:古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想要運勢好,孝敬老人、善待老人才能給我們增加正能量,才能風生水起好運來。
小吃逆轉術2/台灣5美食「連專家都說健康」 營養師誇:簡直減糖救星!
別以為營養師一定反對夜市小吃!專家表示,其實仔細探究台灣美食的內容,會發現其中有不少藏有豐富營養,而且大多製作相當費工,一般人難以在家烹調,所以若能選對小吃還能幫健康加分。四神湯、滷味、鹹水雞、潤餅、木瓜牛奶就是專家認為最推薦的台灣小吃,其中潤餅的餅皮只有半碗飯的澱粉量,再加上充滿纖維質的內餡,被專家誇獎「簡直是減糖救星」!中醫師胡乃文曾分享一位78歲患者的故事,這位患者有三高問題,他於是建議患者多喝四神湯,其中的山藥放多一點降血糖,薏仁也多放一點降尿酸,患者天天服用,2年後竟然逆轉三高問題。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四神湯是山藥、茯苓、芡實、蓮子組合而成,可以吃到天然的全穀根莖類補充膳食纖維,其中山藥比一般澱粉熱量更低,同時含有豐富山藥皂苷、黏多醣,能降血糖、維持消化道健康。不過,四神湯常搭配豬腸等內臟食物,建議換成排骨較為健康。滷味也是台灣小吃的健康選擇,程涵宇說,滷味的組合多變、選擇多樣化,超級容易達到營養均衡,當正餐也沒問題!「我建議選擇全穀雜糧的蓮藕、馬鈴薯;蔬菜類的菇類、木耳、海帶、花椰菜高纖必點;豆魚蛋肉類選豆乾、滷蛋、豬腱、牛腱;堅果類選花生,這樣營養非常多元。」專家建議挑選有脫油處理的鹹酥雞店家,藉此減少油脂的攝取。(圖/翻攝自童小紫臉書)鄒瑋倫中醫師尤其推薦加熱滷味,「加熱滷味的油脂會溶於湯汁中,只要不喝湯,熱量會比冷滷味略低一些,再挑選青菜、肉類,不要點油豆腐、雞腳這類油脂高的食物,就會非常清爽好吃。」程涵宇也提醒別挑火鍋料、百頁豆腐,然後掌握「蔥多醬少」,就會更健康。「鹹水雞和滷味一樣,選擇也非常多元,尤其夏天吃更覺得清爽,我建議蔬菜量可以多一點,至少要是整體的一半!」程涵宇非常喜歡吃鹹水雞,她提醒吃雞肉就好,不要吃雞皮,同時也不要選內臟,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她自己偏愛搭配「高纖三寶」茭白筍、菇類、花椰菜,吃來非常清爽!另一個令程涵宇大為讚賞的台灣小吃是潤餅。「它根本是減糖外食救星啊!餅皮只有約半碗飯的澱粉量,搭配豐富的蔬菜、又有飽足感,還會加入肉絲或蛋皮豆乾等蛋白質來源,營養非常均衡。」不過,許多潤餅裡面會撒上含糖花生粉,程涵宇建議不灑、或是撒一點點就好,避免攝取過多糖分。口渴了,別急著喝珍珠奶茶,程涵宇建議喝木瓜牛奶,除了是天然水果,並且含有豐富維生素A、C及葉酸,搭配高鈣的鮮奶,對健康非常加分,而且台灣木瓜的甜度很高,不加糖也非常好喝。程涵宇也愛邪惡的鹹酥雞,但會特別挑選使用脫油機的店家,將剛油炸過後的食物放入脫油機內桶,利用旋轉產生離心力甩出油分,盡量減少一些油脂,同時一定至少會點2份蔬菜,尤其優先選不裹粉的四季豆、玉米筍,這樣比較不會吸油,然後一定要加香氣十足的九層塔,最重要的是,程涵宇絕對不自己獨食,一定會找親朋好友一起吃,以免自己一不小心吃過頭囉。
台灣每30分鐘多1名「失智者」! 中藥、針灸治療有效改善輕、中度症狀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每30分鐘就會增加1名失智者,另在衛生福利部112年全國社區失智症調查報告中,年齡層越高失智症盛行率則越高,65歲以上盛行率為7.99%,但到85歲以上時盛行率已高達20.04%。中醫治療失智症 針灸明顯改善輕中度症狀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俞生表示,中醫歷代對失智症(痴呆)的認識及治療,已發展出多樣的治療方式,其中可透過中藥補氣化痰特性來改善腦部海馬迴神經損傷,亦可藉由減少細胞氧化和改善神經退化達到改善認知,以及透過抑制鐵誘導細胞死亡來改善學習及記憶力。目前已知能夠有拮抗壞死過程的中藥萃取物,如連翹酯苷A(Forsythoside A)有抗鐵引發細胞死亡效果、紅景天苷(Salidroside)透過抑制神經性的鐵誘發細胞凋亡改善失智症狀。另外,針灸穴道也能達到改善失智症狀的效果,特別是在輕度及中度失智症的階段,其療效較明顯。失智症分為四種類型 對症下藥方式一次看李俞生進一步說明,臨床上失智症可分為下列四種類型,「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性失智症,為腦部神經微纖維糾結及老年性斑塊形成,在唐朝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藥方》中記載的開心散,其組成包括人參、遠志、石菖蒲、茯苓等,經動物實驗行為觀察評估以及顯微鏡觀察腦神經組織,發現服用開心散後腦神經纖維糾結的數量和斑塊有效減少,能達到緩解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會出現漸進性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異常,合併語言障礙,透過針灸穴道,百會穴、四神聰穴、太衝穴、神庭穴、本神穴,改善腦部血流治療症狀。「路易氏體失智症」:是由於路易氏體沉積,出現認知功能波動、視幻覺和運動障礙,帕金森氏症、情緒不穩或妄想等,治療方式以開心散加上疏肝解鬱、醒腦開竅中藥加減,並搭配每週2~3次針灸,能夠緩解症狀。「血管性失智症」:因腦部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部細胞損害,使認知功能減退,常見症狀如情緒及人格改變、尿失禁、吞嚥困難、構音困難和步態不穩(失足跌倒),治療方式透過針灸為主,服用中藥為輔,讓前期及中期患者可以持續恢復至正常狀況,後期患者能夠維持原先狀況減緩退化。失智症早即診斷治療 以利延緩病程李俞生表示,中醫依循病人不同體質與病理條件而處方用藥及針灸外,尚有按摩、導引(八段錦)、吐納、氣功、太極拳等治療方法,都是治療失智症病人的利器。另外,失智症若能早期診斷及治療,將能有助於延緩病程,因此當家中長輩有出現失智的症狀(可透過AD-8量表或SPMSQ量表檢測),千萬別輕忽,應盡速就醫,以利後續病情的控制。
把握春末養生好時節 中醫授「食療與自製茶湯」調身體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會對人體產生各種影響,從立春開始,春季歷經六個節氣,天氣由寒轉暖,萬物萌發,正是適合養生、調理身體的好時節。春季養生食療 遵循三重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吳炫璋主任指出,所有生物都會去適應四時氣候的變化,這是正常的規律,而人們若能順應自然變化,適時養生,就能避免或減輕疾病發生。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春季是人體肝氣最暢旺之時,也是調養肝臟的好時機,春夏養陽要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和調暢。1.宜辛甘性溫,避酸味、生冷黏滑的食物辛甘味食物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有發散效果,能順應季節扶助陽氣升發,所以春季適合食用。而酸味入肝,且具收斂之性,生冷黏滑的食物也有傷害脾胃的可能,所以都不宜於春天食用。2.飲食以清淡平和為宜由於冬季人們食用較多膏梁厚味的食物,少補充維生素,因此到了春天,要多補充新鮮綠色的蔬菜水果,並減少高脂肪食物或辛辣的調味品及烈酒。3.養生茶飲避免感冒春天後母面,溫差變化大,所以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抵抗力弱的小孩及老人除了注意保暖,也可以煮橘子皮、金桔、蘿蔔、梨子或荸薺入茶,幫助理氣化痰,清熱潤肺,提高對呼吸道的保護。補氣養生湯 健康製作方春季養肝,吳炫璋主任分享,可以自行製作老少咸宜的補氣養生湯,選用補脾燥濕、扶助正氣的藥物如黃耆、太子參、山藥、茯苓,藉此補氣健脾,一方面增加代謝,一方面去除體內濕邪。此外,也可以加入當歸、枸杞子、紅棗來養血補血,再配合麥門冬養陰化痰。其作法為準備當歸1錢、枸杞3錢、蜜炙黃耆5錢、太子參3錢、懷山藥2錢、茯苓3錢、生甘草3錢、麥門冬3錢、紅棗10顆、冰糖一茶匙,之後先以3000C.C.水加入當歸、蜜炙黃耆、太子參、懷山藥、茯苓、生甘草和麥門冬煮沸10分鐘後,再加入紅棗與枸杞煮5分鐘,關火,放置微溫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其中紅棗與枸杞可以一併食用。春季健康養生 增加抵抗力吳炫璋主任建議,在春天多從事「緩」的運動,使身心舒暢、活潑,適應春生之氣,包括早起到空氣清新的公園、廣場做運動,舒緩全身筋骨,亦可到郊外踏青,放鬆情緒,消除疲勞;平常也可自行做足三里、風池、迎香等穴位按摩,強化身體免疫力。而最重要的是切忌惱怒、殺奪等念頭,以免損傷肝氣,導致夏季罹患寒性疾病。
天熱汗臭味相當困擾! 這方式改善狐臭體質
天氣逐漸變熱,在外面活動一下很容易就汗流浹背,流汗雖是身體重要的散熱機制,然而有汗臭味的民眾在此時就會感到十分難為情,甚至影響到社交。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中醫師表示,人體的汗腺分為小汗腺與大汗腺,一般所講的汗水是由小汗腺所分泌,主要受到溫度影響。小汗腺幾乎分泌全身,其分泌出來的汗水成分99%為水分,其餘則是少量的鈉、鉀和尿素,因此正常的汗水是沒有什麼味道的。之所以會產生狐臭,是因為有些人的大汗腺特別發達,在腋下分布的密度高,範圍廣。其分泌出比較濃稠的汗水,成分帶有蛋白質和脂肪等物質,若遇到高溫的情況,皮膚表面細菌容易孳生,而汗水和皮膚上的細菌作用過後,就會產生特定的味道,除了異味以外,衣服上也容易出現黃色的汗漬,耳道也會呈現較為濕黏的狀態。狐臭患者以女性多於男性,青春期最為明顯。此外,緊張壓力大、運動後流汗或悶熱的環境下也會使異味加劇。改善「狐臭」,去除「濕熱」是核心狐臭除了受到體質遺傳影響,更與「濕熱」鬱積在皮膚有關。「狐臭」雖然症狀表現在皮膚,卻與內在臟腑失衡息息相關,賴睿昕中醫師說明,治「濕」是核心。平素飲食皆無節制,喜冰涼或嗜辛辣無度,脾胃日漸損傷,當脾胃運化功能轉差,體內濕氣累積,濕性重濁,纏綿難解,久而久之轉化成為濕熱之邪醞釀體內,身體形成容易產生皮膚病的「濕熱性體質」。現代人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又經常熬夜,過度消耗下,容易引起肝火或虛火堆積。在身體內熱旺盛的狀況下,汗液更容易透過毛孔宣洩而出,加重多汗與狐臭的症狀。「狐臭」病患平日可多飲用以下茶飲、湯品【清熱解毒金銀花茶】金銀花3錢、生甘草3錢,以1000c.c水煮15-20分鐘後放涼飲用,有清熱解毒抗菌的作用。【健脾利濕薏仁湯】薏仁半斤、荷葉3錢、茯苓3錢,先將中藥材加入1000c.c水煮15-20分鐘,去渣取汁,再將藥汁合薏仁同放入電鍋中煮熟即可。有健脾利溼,芳香理氣作用。遠離狐臭,飲食忌口很重要!1.濕熱體質飲食應以清熱祛濕、健脾和胃、清肝利膽為主。飲食要清淡,常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綠豆、赤小豆、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冬瓜、藕、西瓜等,但應注意用量和搭配,不可太過,因為吃太多寒涼食物會損傷脾胃、凝滯氣血,反而不利於代謝體內的濕熱。濕熱體質的人夏秋季節或濕熱較重引起不適時,可以適當喝些涼茶。2.應戒煙戒酒、少吃辛溫助熱的食物,如燒烤、油炸食物,和羊肉、韭菜、生薑、芫荽、辣椒、胡椒、花椒、荔枝、龍眼、榴槤等。許多濕熱體質的人有身體沉重、精神不濟、疲勞感強的感覺,但一定不可盲目進補,反而會加重濕熱。
路邊攤販驚見「四臣湯」 網一查狂道歉:我無知…真相大逆轉
長知識了!有民眾經過路邊攤販,看到其中一個品項為「四臣湯」,原以為是打錯字,結果真相曝光後,才發現錯了好多年,掀起一陣議論。一名網友在臉書「路上觀察學院」社團PO文,可以看到餐車旁邊寫著「高家燒賣四臣湯」,販售的品項有燒賣50元、四臣湯50元、肉包20元、肉粽40元,不過四臣湯卻沒聽過,也懷疑是把「四神湯」打錯,直呼:「這湯…」。四神湯原名四臣湯。(圖/翻攝自路上觀察學院臉書)然而貼文一出,大批網友卻表示:「終於有人取對名了」、「四臣才是對的,四神是積非成是的結果」、「Google了一下,發現無知的是自己」、「老闆有文化」、「其實這才是正確的用字」。事實上,四神湯原名「四臣湯」,相傳乾隆下江南時,同行的4位大臣日夜操勞全都累倒。因此,乾隆下命重賞尋覓良醫妙方,有位高人開出「芡實、蓮子、淮山、茯苓」燉煮豬肚,4人服用後隨即立即康復,讓皇帝龍心大悅,昭告天下「四臣,事成!」。從此,「四臣湯」在民間廣為流傳,閩南、台灣的百姓也愛用這藥膳來調理身體,因為閩南語的「臣」和「神」發音相同,長久口耳相傳,加上這藥膳傳聞的「神」效,「四臣湯」就變成大家熟知的「四神湯」了。
「冬至」注意身體!飲食禁忌大公開
2023年12月22日11點28分「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因為這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後,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來愈長,黑夜愈來愈短。陽氣漸始,一陽來復,古人說:「冬至一陽生」,意思就是陰氣到冬至時盛極而衰,陽氣則從此開始萌芽。古代甚至有【冬至大如年】,“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諺語:冬至在月頭,無被不用愁;冬至在月中,霜雪兩頭空;冬至在月尾;賣牛來買被。今年冬至國曆12/22農曆11/10在月頭,所以今年冬天不會非常寒冷,但要注意冷熱交加,反而容易感冒! 2023年「冬至」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鼠、牛、馬、羊,注意飲食衛生,戒吃生冷油炸食物,避免病從口入。身體要慎防心臟、及血管方面的疾病,平時要多做檢查,杜絕後患;不宜參加刺激性或危險性的運動,容易從高處摔倒,導致頭部或身體流血受傷。 以下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的「冬至」開運養生及禁忌:一、食的開運大法:1. 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醫認為此時陰氣盛極而衰,陽氣漸長,是養身重要的轉變點,只要冬至調養正確,未來一年皆可收其效。以肉類加上滋補中藥材,烹煮成麻油雞、燒酒雞、羊肉爐、薑母鴨等,除了祛寒,也補元氣。但須注意自己的體質適不適合,也忌補過頭,對不敢吃羊肉、或吃素的人來說,可以改喝由茯苓、蓮子、山藥、芡實(或薏仁)煮成的四神湯,進補的效果溫和不燥熱,適合所有人食用。2. 冬天有兩個大日子必須吃羊肉,一個是立冬、另一個就是冬至,只要在冬至補對,對未來一整年身體調養都有幫助。而羊肉是溫熱的補品,還含有豐富脂肪、蛋白質、鈣、鐵等營養,有祛寒保暖、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二、衣的開運大法:1.上了年紀的人,一般都有肌肉萎縮及動作乏力的現象,因此,選擇寬大鬆軟、穿脫方便的冬裝也很重要。有關節炎、風濕病患者,可在貼近肩胛、膝蓋等關節部位用棉層或皮毛加厚。患有氣管炎、哮喘、胃潰瘍的人,最好再增加一件厚背心,有利於保護心、胃和肺部,不致受寒。2.冬季,人在睡眠期間因肌體抵抗力和對寒冷環境的適應能力降低,很容易患感冒及引起中風等症狀,穿睡衣應以無拘無束、寬柔自如為宜。因為睡衣直接與皮膚接觸,因此不宜穿化纖製品,其面料以自然織物為佳,如透氣吸潮性能良好的棉布、針織布,柔軟的絲質料子。3.冠心病容易發生於秋冬之交和冬季,提醒高危險群和患者注意自身保暖與疾病控制,容易有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注意保暖,如穿戴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三、住的開運大法: 天氣溫低寒,很多人喜歡緊閉門窗,應注意門窗應保持通風,如果因天氣寒冷而緊閉門窗,反而會因空氣不流通,造成生病。房間溫度太高而濕度太低,也會引起身體不適,極易發生疾病。四、行的開運大法: 傳說這天會有天狗到人間尋找化身,如果撞上祂可能會被抓走,但以科學角度來看,是因為這天夜長天冷,不建議在外遊玩逗留,早點回家休息才有利於養生。五、育的開運大法: 冬天常晒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功效,對調節情緒、改善人體狀態有很好的作用,有益身心健康。適當的戶外活動,能促進身體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抗病免疫力。六、樂的開運大法: 華人重視家族團圓,所以冬至當天全家一起搓湯圓、吃湯圓,代表圓滿的意思,湯圓占卜法以視湯圓數量為偶數為吉,因此若碗裡的湯圓為偶數,那麼吃湯圓的人那一個月就會運勢昌隆,反之,如果碗裡湯圓數是奇數,就要低調保守,以退為進。此外,也據說如果計算碗裡的湯圓數,未婚的人那碗總會是奇數,而已婚的人則會是偶數,這占卜是吃湯圓時一面進行的餘興小遊戲。
中醫藥介入癌治療效果提升! 中醫辨證分段減輕副作用
根據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已連續41年佔據榜首,是威脅現代人健康最主要的病因。根據健保統計,約有3成的成人癌症病患會尋求中醫治療,兒童癌症則有6成。面對癌症治療過程中,中醫藥可以提供多面向的介入,協助患者提升整體的治療效果。中西醫藥治療癌症 發揮不同作用前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中醫科林慶鐘主任指出,在治療癌症過程中,中西醫藥可各自發揮不同的作用,西醫的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均擔負了主要的治癌作用,而中藥善於體質調理、扶正固本減輕西藥的副作用。中醫治療有2種 依辨證再區分中醫認為癌症的發生與正氣虛損及邪毒入侵關係密切,治療上分為扶正與祛邪。「扶正」即通過調解免疫增強自身抗病能力,達到抗癌的目的;「祛邪」即祛除病邪,抑制腫瘤生長。依辨證區分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化痰等方法:.清熱解毒:能抑制腫瘤周邊發炎反應,代表藥物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魚腥草、土茯苓、苦參等。.活血化瘀:能活絡氣血,尤其部分癌症後期會有皮膚乾燥暗沉及角質過度的現象,代表藥物有乳香、沒藥、延胡索、紅花、三七等。.軟堅化痰:能化開痰或濕聚集而成的病理產物,若四肢困乏或喘咳痰鳴也可以使用。代表藥物有夏枯草、全瓜蔞、半夏、牡蠣等。經由專業醫師評估 勿自行服用林慶鐘主任提醒,癌症種類繁多,各有不同的症狀表現。若採用了中醫治癌,須遵循中醫辨證施治原則,並根據所採用的西醫手段,症狀發展階段,以及患者的體質等分析,來擬定特定的治療方案。了解具體癌症病情及適合的療法,必須由專業的醫師評估,不可擅自服用抗癌藥。
打造不生病體質3/決戰冬季!7大營養素提升免疫力 溫暖藥膳顧脾胃補腎氣
各式病毒近日輪番上陣,其中又以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新冠病毒最受矚目,醫師們紛紛示警「進入冬天將更嚴重」,為提升免疫力以抵擋病毒,專家建議補充抗氧化維生素、益生菌、兒茶素等7大營養素;中醫師則推薦以四神湯為基底的藥膳,具有顧脾胃的功效,建議每周吃1~2次,就能降低生病機率。流感季已經到來,但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警告,今年冬天還需要堤防呼吸道融合病毒與新冠病毒,而且臨床上發現很多患者不只感染一種病毒,2~3成皆發生多重感染,「以100分滿分來看,感染一種病毒病況大概40~50分,兩種就會上升到60~70分。」台大急診科醫師李建璋也提醒,「現階段天氣尚未萬全轉涼,新冠病毒就已流行,冬天恐怕會有一波更大的流行」。「我建議多攝取抗氧化維生素、益生菌、益生元、蔬果、兒茶素、大蒜、紫錐菊等7大營養素,藉此提升免疫力。」營養師程涵宇說,抗氧化維生素如維生素E(堅果)和C(柑橘、奇異果、芭樂、聖女番茄),是天然存在的抗氧化劑,可讓身體降低發炎反應與減少自由基的傷害,降低感冒機率;另外,也建議多曬太陽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濃度,也能提升免疫力。益生菌與益生元不僅有助於腸道環境,如今更有許多研究證實能幫助免疫力健康。「因為益生菌可以增強腸道黏膜健康,藉此阻斷病原體與加強屏障功能,進一步提升免疫力,建議多吃含有活性菌的優格、發酵蔬菜、康普茶、泡菜和味噌等。」要讓益生菌永久存活,也要多補充益生元,包括大蒜、洋蔥、韭菜、蘆筍、香蕉等,或是吃各種水果、蔬菜、豆類和全穀物,都可獲取豐富的膳食益生元。飲食均衡就能攝取到更多元的營養素,除了抗氧化維生素之外,也能同時攝取益生菌、益生元。(圖/報系資料照)此外,程涵宇也建議多吃蔬果、大蒜與喝適量的綠茶,因為蔬果含有多酚,可防止病原體入侵;大蒜中的大蒜素具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而綠茶中的兒茶素能預防流感和減少病毒複製,並且可以增強免疫活性。「另外也建議喝含紫錐菊的花草茶,研究顯示,紫錐菊可降低普通感冒的發生率58%,並將病程縮短約1.4天。」李思儀中醫師認為健脾胃可提升免疫力,推薦一道以四神湯為基底的藥膳。「先準備適量山藥、茯苓9克、蓮子25克、芡實20~30克、大薏仁25~30克、當歸2片約10克左右、川芎6克,把上述藥材搭配雞湯或排骨湯一起煮,最後再放幾片生薑即可。」李思儀說,所謂的藥膳就是飲食,所以不必糾結一天喝幾碗等問題,只要把它當成一般湯品就好,藥材可吃也可不吃,但建議沒喝完的湯再加米變成熱粥,這道藥膳具有顧脾胃、補腎氣、調節免疫力的功效,很適合老人小孩、腸胃敏感者吃,建議一周吃1~2次。
九九重陽即將到來 命理師分享11招驅瘟旺財開運法
10月23日,也是農曆九月九日,同時也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命理老師楊登嵙表示,重陽節是一年中陽氣最重的日子,他也分享11招開運法門,用來驅除瘟神、提高財運最為好用。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命理老師楊登嵙表示,傳統觀念認為一、三、五、七、九為陽數,其中九又是最大的陽數,因此也稱為老陽,是故農曆九月九日被稱為重陽節。也因為「九」與「久」有長壽長久之意,所以政府又將這日訂為敬老節。楊登嵙也表示,重陽節這天是陽氣最重的日子,同時也是驅凶避邪之日,因此也分享了11招適用於重陽節的開運法門,方便民眾達到驅除瘟神、招財入門。1、淨宅重陽節當天11點至13點(午時),中午取「午時水」來灑淨家中每一角落,可達到淨宅的效果,要由內而外、由上而下灑淨。2、驅除「瘟神」2023年「瘟神」在西北方,「五黃星」又稱「瘟神」,主宰疾厄、意外、血光、官訟,宜靜不可動,動之必有凶禍,不可在此方位動工、裝修,輕則災病,重者損人丁。若遇此方位必須動工、裝修,則要拜「地基主」,以免太歲頭上動土,帶來不幸。若睡床在此方位,則可放置葫蘆、六帝錢、羅盤制化,葫蘆必須要有瓶蓋及瓶口才有效。可在當天11點至13點,中午取「午時水」,由東南方「瘟神」向門口灑淨,達到驅除「瘟神」的效果,減輕疾厄、意外、血光、官訟。3、旺財大門斜方45度角位置為財位,若擺放水晶洞、彌勒佛等招財吉祥物,可在當天用午時水擦拭乾淨,增加財運。4、提升宅運重陽節一早把家中電燈全部打開,一直開到夜晚就寢才熄燈,可增加房子的陽氣,提升宅運。5、泡澡去霉官司纏身,犯小人,運勢低迷而且很倒楣的人,可以準備菊花、龍眼乾、米、鹽、艾草、榕樹葉加陰陽水(陰水:沒有煮過的礦泉水或自來水。陽水:煮開的熱水。)、重陽節當天取用的午時水,在當天泡澡,可除去晦氣,達到開運的效用。6、點「藥師燈」藥師佛,又稱作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其第七大願是,「消除一切眾生的病痛,使身心靈平安快樂。」祈求身體健康、疾病消除、心靈平和、增福延壽、延年益壽、身心安樂,子女常會幫長輩及家人到寺廟點藥師燈祈求護佑。7、佩帶「茱萸」趨吉避凶「茱萸」可入藥,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佩戴茱萸可以防蚊蟲叮咬。據周處的《風土記》中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禦初寒」。茱萸雅號「辟邪翁」身上佩帶「茱萸」,驅邪避凶,防止小人陷害。8、喝菊花酒菊花又名「延壽客」,菊花酒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疏肺、益陰滋腎之效。《太清記》提到,九月九日探菊花與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按照中醫的說法,菊花酒還可以明目、治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氣的功效。也可用菊花酒來擦拭身體,增加免疫能力。9、吃「糕」「高」升在唐宋時期,重陽節特別講究吃糕餅,就如同中秋節吃月餅一樣,屬應景食物,現代人仍可在當天吃些重陽糕或米糕,取其諧音「高」之音,達到步步「高」升的好官運,考試的人可以「高」中。10、登高吸收陽氣高為「陽」,低為「陰」,到戶外走走,登高爬山,吸收陽氣,增強運勢。11、孝敬老人古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想要運勢好,孝敬老人、善待老人才能給我們增加正能量,才能風生水起好運來。
出現異常劇烈下腹痛 小心是畸卵巢胎瘤作祟!
新聞報導時有耳聞,年輕女性在劇烈跳動及運動後,下腹突然劇烈疼痛就診,經診察才發現骨盆腔腫瘤,檢查出原因竟然是畸胎瘤合併卵巢扭轉兩圈,畸胎瘤到底是甚麼樣的疾病?會造成甚麼嚴重後果?畸胎瘤是雙胞手足? 多半是細胞分化形成的瘤畸胎瘤(Teratoma),屬於先天性疾病,出生時就存在,但不一定立刻被發現,胚胎時期的細胞分化上出了問題,經過很久的時間才表現出來,源自於原始生殖細胞或胚胎幹細胞向胚層組織分化所形成的瘤;中醫師周宗翰指出,其成分包含已分化胚層組織和未分化細胞,兩者雜亂聚集造成結構錯亂排列,腫瘤中甚至生成毛髮、牙齒還有一些未成熟組織結構。好發於卵巢、睪丸、尾骨、縱隔、腹膜後,曾出現於腦、顱、鼻、頸、舌,但畸胎瘤卻很少出現在實質器官(肝、心等)及管道器官(消化道、膀胱)。畸胎瘤如果是成熟的,往往生長很慢,所以大多數均在扭轉、腹脹及疼痛時才被發現。周宗翰中醫師表示,畸胎瘤的發生位置會帶來不同的症狀:1.長在卵巢會造成腹部骨盆腔附近疼痛,起因於卵巢韌帶的扭曲;2.畸胎瘤造成的腦炎起因於身體對畸胎瘤細胞的受器產生抗體,這種受器在腦部也有,因而造成卵巢畸胎瘤腦炎,3.其他區域的畸胎瘤造成的症狀主要由其壓迫導致,如呼吸困難、疼痛等。一般畸胎瘤沒什麼特殊症狀,大多是在例行性的身體檢查中無意發現,或因為運動、性行為或身體姿勢改變而造成扭轉,導致因器官缺血壞死引發劇烈的疼痛發現。若腫瘤體積更大時,扭轉的機會變小,反而因為腫瘤的體積壓迫周圍組織造成腹脹、下腹痛、頻尿等非特異性的症狀。治療「畸胎瘤」核心思維 由「癥瘕積聚」規化療程中醫將這類非器官正常組成的錯誤組織結構歸類為「癥瘕積聚」,因此,中醫在治療「畸胎瘤」的核心思維會從「癥瘕積聚」去規劃療程,周宗翰中醫師解釋,身體病發處堆積危害身體的異常組織,造成局部氣血瘀滯、慢性炎症、周圍其他實質組織受到壓迫等影響,此類良性腫瘤若沒有正確用藥治療及正確生活作息飲食方式搭配,嚴重可能導致腫瘤擴大,甚至轉變成惡性而轉移。中醫在處理這類積聚將從三個面向去處理局部錯誤組織結構:1.降低局部及整體發炎反應。2.透過軟堅散結藥物作用去改變組織錯誤存在狀態,藉以導正身體氣血平衡系統修復身體。3.運用通瘀原則,改變受到畸胎瘤壓迫的組織微循環代謝,緩解周圍受到壓迫的微循環不良。周宗翰中醫師說明,中醫將容易引起良性腫塊的病因包括寒邪、熱邪、虛證、氣滯血瘀、痰濕內阻等,其中造成「癥瘕積聚」的核心病因病機為「氣滯血瘀」,寒邪、熱邪、虛證、痰濕及情至因素等會加重「氣滯血瘀」對身體的影響。臨床上西醫處置多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急性期且遇影響生命安全情況下多數需要緊急手術處理,若畸胎瘤位置位於危險區域導致手術風險過高,在無生命危險情況下,醫師多建議和平共處。中醫門診治療會根據患者病情及體質狀態給予針灸及藥物治療,從核心病因「氣滯血瘀」給予藥物,軟堅散結消癥用藥如夏枯草、牡蠣、昆布、海藻、丹參、莪朮、鱉甲、穿山甲、三棱等,搭配化痰結、袪痰濕藥物如半夏、茯苓、浙貝母、枳實、陳皮、蒼朮等,透過化痰散結軟堅方式解除局部瘀阻狀態,藥物使用上中醫師會小心活血化瘀藥物劑量使用,避免過度活化局部氣血導致腫塊迅速加大,適合劑量及適當時機巧妙使用可以有效幫助積聚減小,另外,根據患者病情,寒邪、熱邪、虛證等加重因素適當給予加減藥物來處置。畸胎瘤屬於先天性疾病,但後天飲食、作息方式及心情調適會影響病況是否加重,周宗翰中醫師建議規律睡眠及早睡早起習慣、清淡少油少鹽少辣低糖飲食、適度運動保持良好心情來維持身心良好狀態,因畸胎瘤屬於特殊疾病,影響身體面相廣泛且複雜,建議尋求合格醫師正確治療確保病情能夠改善。
肝火旺不等於肝指數升高 中醫師詳解肝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中醫與西醫最大的不同是中醫往往看的是整體,中醫所談的五臟---肝、心、脾、肺、腎,與現代醫學的肝臟、心臟、脾臟、肺臟、腎臟五種器官(organ)是不同的。中醫的五臟是「藏象」的概念。中醫師賴睿昕解釋,「藏象」就是將人體的生命現象用「功能系統」來分類,與現代醫學主要用「器官組織」來分類有所不同。熬夜易惹「肝火旺」,注意這些症狀!肝的功能系統主要為疏通、生發、升散等生理功能,而運用現代醫學則是代表,消化系統的蠕動、分泌與吸收、水分的新陳代謝、血液的運行、女性的月事與賀爾蒙分泌穩定、以及情緒的控管等。如果要對應西醫的器官則為大腦的邊緣系統,下視丘與腦下垂體,以及肝膽消化分泌則較為相關,換言之,中醫的肝涉及現代醫學的神經、精神、內分泌、消化、生殖、乃至於免疫等諸多系統的功能,其中又以自律神經與內分泌功能最為主要。中醫常常講肝火旺,並不是指GOT、GPT升高,賴睿昕中醫師表示,所謂的肝火就是體內「促進機體功能活動的能量」用「火」來稱呼。當體內的火若太大,失去控制或造成傷害,就成了病理性的火。例如「肝」臟腑的機能過度亢進,影響正常生理,就稱作「肝火」。通常與壓力或是過度亢奮的情緒有關係。而熬夜也會導致肝火旺,常常會伴隨有頭痛、眼紅眼屎多、口乾口苦、冒痘痘、肩膀僵硬、胸悶、心煩、躁熱、小便黃熱、便秘,月經不調、或睡眠品質不佳等症狀。而熬夜晚睡,生活作息不正常使當肝的機能過亢化作「肝火」,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內分泌失調與新陳代謝不平衡,而俗稱的「爆肝」並不等於「肝臟發炎」,除非本身有肝炎帶原,肝火與肝功能異常也沒有絕對的關係,但是卻是惡化的主要因子之一。若真的需要熬夜,賴睿昕中醫師提醒,應避免吃泡麵等含有防腐劑過多的加工食品,以避免再讓肝臟產生更多的負擔。長期熬夜或是需要值班的民眾,一旦人體能量透支到一定的程度時,就容易造成陰陽失衡、陰虛火旺等口乾舌燥、口臭口苦、眼睛酸澀,紅腫發癢等不適症狀產生,而本身肝臟有問題的患者熬夜會加重肝功能的惡化這是無庸置疑的。蘆薈治肝炎非良方,肝病與肝炎不同病變!當發現自己有肝炎,很多民眾會用蘆薈當偏方來治療。賴睿昕中醫師指出,蘆薈比較常用於外用,內服的話容易傷胃,中醫常常使用煅蘆會來治療病毒性肝炎,也就是把生蘆會用火煅燒成炭,以降低它寒涼之性。而治療肝炎與肝病其實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在中醫來看,肝的功能是主疏洩、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鬱。主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與膽互為表裏。故中醫肝病可表現為血液、筋脈、消化、情志、眼睛等方面的疾病。於中醫的肝系統個性外向、活潑、亢奮,像是「過動兒」,對外在環境及身體情緒變化常反應過度,因此疏通調節的功能一旦出現異常,肝火一路順著肝的經脈延燒,就會有眩暈、頭痛、中風、失眠、耳鳴、口乾、口苦等肝火旺盛、肝陽上亢的現象。不同於現代醫學所指的「肝炎」是傳染性病毒性肝炎的簡稱,主要是由肝炎病毒入侵,使肝細胞的功能發生障礙,或損害肝細胞而出現的肝臟本身的一種病變。所以中醫的肝病不能與現代醫學的肝炎劃等號。中醫的肝病有虛實之分。實證中,臨床表現為頭痛暈眩、耳鳴如潮、面紅目赤、口苦咽乾、脇肋灼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紅苔黃糙、脈弦數等就可以使用蘆薈等清熱瀉火的中藥治療,但是中醫使用不會用生蘆薈,通常會用煅蘆薈來治療急性肝炎,因為煅蘆薈抑制發炎的效果是很好的,但是要配合其他的中藥調理,治肝病或是肝炎絕對沒有什麼特效藥。護肝守則 生理與心靈修養同等重要在台灣有90%以上的人都已感染過B型肝炎,且有20%的人是B型肝炎的帶原者。雖然其中的一部份人會有肝炎的發作,但大部份的人是所謂的健康帶原者,也就是體內一直存有B型肝炎病毒,但病毒並未對肝臟有危害,可以和平相處到人死亡;只是有一小部份的健康帶原者,會有急性發作或慢性肝硬化的可能,這通常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係。不管是中醫的肝病還是肝發炎,休養是很重要的,賴睿昕中醫師提到,生理與心靈的修養都很重要,對肝最好的飲食方式就是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去「激怒」它。例如油炸、燒烤等,咖啡跟茶也太燥,容易上火。但是也不能過度的食用青草藥或蘆薈,這樣對消化系統來說過於寒涼,使用過多反而會讓肝病症狀更糟。讓扮演人體除濕機的脾胃機能受寒,更不容易去濕解熱。中醫治療肝病效果是肯定,但是中醫治療肝炎與肝纖維化是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患者在治療的同時應注意起居飲食,保持心情愉悅,避免過度勞累和熬夜等將對治療起到促進的作用。B肝患者平常也可透過按壓穴位,達到保護肝臟,疏肝理氣與提升正氣之功效:太衝穴:位置:腳背第一、二足趾跖骨連接部位凹陷處。作用:屬肝經的原穴,具有疏肝理氣作用,可緩解急慢性肝炎所造成的不適。曲泉穴:位置:膝關節內側橫紋端上方凹陷處。作用:屬肝經的合穴,具有清肝火、利濕熱的作用,還可協助調節肝臟血流。足三里穴:位置:膝蓋外膝眼處下三寸,脛骨旁開一寸處即是穴。作用:屬胃經的合穴,由於肝炎病人經常會覺得腹脹噁心,可藉由足三里穴改善脾胃機能,並進一步提升後天之本,增強免疫力。清肝茶飲別亂喝 良好作息飲食更重要B肝患者病況穩定時期平常若想喝些茶飲調養,要小心切勿自行服用坊間清肝火、解肝毒的藥物,因為長期喝太多清熱解毒的中藥茶,反而容易傷害正氣、損及脾胃。可以選擇喝性質較為平和的保肝健脾茶,藉由扶正去改善肝功能。保肝健脾茶材料:黨參6g、白朮6g、茯苓6g、枸杞子9g、五味子6g、紅棗5顆作法:將上述藥材清洗過後稍作浸泡軟化,放入1000c.c.的清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煮15-20分鐘,將藥渣濾出取汁放溫後飲用。作用:黨參搭配白朮與茯苓可健脾補氣,提升免疫力,枸杞子能夠滋補肝腎,搭配五味子可促進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紅棗補中益氣以外,其內含有三萜類化合物的成分,可以協助抑制肝炎病毒的活性。
端午節前後腸病毒來勢洶洶 中醫師曝「驅毒避邪法」降感染風險
根據疾管署的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持續上升,已高於2017年以來的同期。而農曆五月初五為一年一度端午節,端午前後,由於氣候愈加悶熱潮濕,也是腸病毒等許多濕熱疫病蠢蠢欲動的時節,中醫因此發展出一套驅毒避邪的方法。腸病毒不一定有腸胃道症狀 5歲以下較易感染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莊照宇表示,中醫認為腸病毒屬於溫病疫癘,風邪熱毒兼夾濕邪侵犯人體而發病。感染腸病毒雖然可能出現腸胃道症狀,例如腹痛、腹瀉,但比例並不高;腸病毒的「腸」,是代表此類病毒經由「腸道」感染,大多透過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播,故不一定有腸胃道症狀。而腸病毒一般潛伏期約3至5天,最常出現的症狀反而是咽喉痛、發燒,甚至合併口腔黏膜、牙齦、舌頭以及手腳掌出現水泡潰瘍等疱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症之典型特徵。最容易感染腸病毒的年齡層落在5歲以下小朋友,同時這階段也需特別留意腸病毒重症的出現。中醫採清熱、解毒治療 緩解不適、縮短療程莊照宇總醫師指出,針對腸病毒的治療,中醫常採用「瀉脾清熱、解毒透疹」的治療原則,初期發燒、咽喉紅痛,選擇銀翹散合麻杏甘石湯;若咽喉腫痛明顯,影響進食吞嚥,可改為普濟消毒飲,配合外用的吹喉散,以有效縮短病程,避免小朋友脫水或營養失衡;針對口咽及手足部的水泡,若合併腹悶脹、胃口不佳,則可用甘露消毒丹合藿香正氣散,酌加薏仁、茯苓、桑白皮化水濕,以及銀花、牡丹皮、清血熱。若小朋友原先有癲癇、熱性痙攣病史,甚至處方可提前加入鉤藤、燈心草等清心肝鬱熱,穩定神經系統。做好腸胃保健、增強免疫力 有效降低腸病毒傳播腸病毒的預防方面,由於酒精對腸病毒無效,因此,莊照宇總醫師建議,洗手、戴口罩,甚至用漂白水做居家消毒,預防效果會更佳。由於腸病毒經由腸道感染繁殖,故平素加強腸胃道的免疫防護很是重要,在中藥保健茶飲方面,可選擇金銀花、連翹、藿香、扁豆、薄荷等解熱毒化腸胃濕氣;並配合穴道按摩,如合谷、曲池、魚際、神門、陰陵泉等通暢身體循環;飲食方面,也要盡量少食用烤、炸、辣、甜食等高熱量食物,並配合適當運動與水分補充,方能有助於免疫力提升,降低腸病毒感染與傳播的風險。
腦中風最新曙光! 研究揭7藥材中藥複方有望治療
台灣每年新增逾3-5萬名腦中風病人,其中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患者的比例佔了腦中風病患的7-8成。但目前FDA核准的治療藥物僅一種且有限制,研發新藥治療是當務之急。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枸杞等藥材萃取的中藥複方「PM012」經動物試驗證實對神經細胞具有保護功能,有望應用於腦中風患者的治療,將進一步進行臨床試驗。FDA核准腦中風藥物僅一種腦中風(腦血管疾病)長年盤據我國十大死因第4名,造成失能的後遺症是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目前主要且唯一為FDA核准的治療藥物是使用血栓溶解劑(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僅限於治療發病3小時內的缺血性腦中風患者,使用上還有諸多限制,且已受損的神經細胞與周邊組織無法恢復,必須藉由物理職能訓練復健使其他未受損的神經細胞產生替代作用,使身體恢復部份的機能,非常辛苦且成效及復原速度都慢。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誠珍說明,缺血性腦中風會引發大量谷氨酸(glutamic acid)釋放,造成鈣離子大量進入細胞及神經細胞凋亡。經研究發現,中藥複方PM012可減少興奮性胺基酸誘導的細胞內鈣離子流,降低神經細胞死亡,在動物實驗中發現PM012明顯減少腦梗塞面積,改善腦中風引起的運動行為障礙。在阿茲海默症動物模式中,PM012也增強了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表現,提高保護能力,並改善了記憶障礙。相關研究成果已於今年2月刊登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期望能對腦中風患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誠珍(左2)說明,中藥複方PM012在動物實驗中明顯減少腦梗塞面積,改善腦中風引起的運動行為障礙。PM012由7種藥材萃取而成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枸杞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藥理學科教授陳玉芳表示,PM012的藥材與坊間「六味地黃丸」有6藥相同,包含可滋陰補腎、生血生精的熟地黃,瀉腎利濕的澤瀉,補益脾陰而固精的山藥,淡腎脾濕的茯苓,滋養肝腎、收澀精氣的山茱萸,以及清瀉肝火的牡丹皮。另外增加的藥方為枸杞,富含豐富維生素,有助於黏膜修復。陳玉芳強調,中藥不像西藥一體適用,須視每個人的體質與病況調配,成分比例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提醒民眾不可自行拿此藥方到中藥房抓藥。PM012對於腦中風的治療功效仍需經人體臨床試驗、取得藥品許可證等程序,且使用要經中醫師判斷,才能確保安全。
今迎小滿…養生重祛溼除熱、健脾胃 醫推薦適合飲用「這湯品」
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四神湯」是小滿最宜飲用的湯品。(圖/中國時報林周義攝)今天是24節氣中的小滿,是夏季的第2個節氣,有句諺語說「小滿雨水相趕」,這表示台灣正式進入了梅雨季節。中醫師表示,此時的養生要點是祛溼除熱、健脾胃,最適合飲用四神湯。天氣溼熱時,1周可服2~3次。另外,小滿節氣,也是溼熱邪侵襲人體,皮膚病好發的時期,要避免肥甘厚味的飲食,可多吃絲瓜、冬瓜、苦瓜等,也可以用藿香、金銀花、生甘草等,泡壺「祛溼熱止癢茶」,減緩皮膚紅、腫、癢問題。小滿是萬物繁茂、人體生理機能活動最旺盛的時期。中醫師周宗翰表示,此時的天氣將比「立夏」時更溼、更熱、更悶,尤其雨量會明顯增加,人們經常會感覺體內熱氣及溼氣悶住,散不出去。面對逐漸溼熱的天氣,養生要點是祛溼除熱、健脾胃。周宗翰說,若民眾飲食不節制,加上天氣潮溼悶熱,會出現胃悶脹、食慾不振、身體沉重感、大便軟黏、蕁麻疹、溼疹、香港腳等問題。而小滿節氣,氣血灌注於脾,正是一個增強脾胃運化功能的大好時機,所謂脾胃運化,就是把吃進去的食物轉變為氣血,脾胃運化佳,免疫力也會增強。周宗翰表示,大家所熟知的「四神湯」就是此時最宜飲用的湯品。四神湯,顧名思義是由四味藥材所組成,包括山藥、茯苓、芡實、蓮子。這些藥材溫和,皆有平補脾胃的功能,是適合全家大小食用的藥膳。民眾可準備山藥、茯苓、芡實、蓮子、薏苡仁各5錢,適量的排骨及少許鹽,將排骨汆燙去血水備用、藥材洗淨泡水30分鐘,再將處理好的排骨及藥材放入鍋中,加入約3000c.c.清水,煮滾後轉小火,燉煮1小時即可食用。《金匱要略》指出,「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小滿節氣是溼熱邪侵襲人體,皮膚病的好發時期。因此周宗翰建議民眾多注重清潔、飲食宜清淡,可多吃祛溼清熱的食物,如絲瓜、冬瓜、綠豆和苦瓜。出汗時,需及時擦乾,以免吹到風導致皮膚搔癢加重,平時也可泡「祛溼熱止癢茶」減緩皮膚紅、腫、癢的狀況,可準備藿香1錢,金銀花、生甘草、白蘚皮各3錢,簡單沖洗後瀝乾,放入鍋中,加入800c.c.熱水沖泡,放涼後即可飲用。
飯前吃藥要提早多久?飯後吃又要等多久?藥師解密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面對藥品,您是否曾對服用時間感到困惑?為了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服藥時間觀,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請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的吳柏翰藥師來為民眾加以說明。吳柏翰藥師指出,不只是西藥,中藥的服藥時間也有許多注意事項,民眾可從飯前服藥、飯後服藥與飯中服藥三個時間點加以了解:1.飯後服藥:飯後是指吃飯後1小時內要吃藥。因為有些藥品吃完後會有腸胃相關副作用,若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副作用發生,例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另外,維生素、鐵質補給也應在飯後服用,可達到更好的吸收效果。中藥類藥品如屬祛風濕、清熱解毒類藥品,建議在飯後服用,降低腸胃道的刺激,若是治療胸膈以上部位(如:心、肺)的中藥方藥,在飯後服用可增加藥效。2.飯前服藥:飯前是指吃飯前30分鐘至1小時或飯後2小時以上。有些藥品容易被食物影響吸收,所以需飯前吃,如:甲狀腺素藥品(levothyroxine)。有些藥品需空腹吃,與藥效發揮時間有關,如:血糖藥在飯前吃以降低餐後血糖。中藥補氣、補益藥,驅蟲劑,建議在飯前吃以增加藥效發揮及吸收。3.飯中服藥:有些藥品隨餐服用可增加效果(在吃完藥後立刻吃飯或是吃第一口飯之後吃藥),如部分血糖藥(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另外也有部分藥品和食物併服時吸收效果更好,例如,部分抗肝炎藥品(Tenofovir alafenamide)。中藥有些方劑與食材一起烹煮食用,更加相輔相成,可促進藥效抵達作用部位,如四神湯(山藥、芡實、茯苓、蓮子等)。食藥署提醒,了解不同時間的服藥原理,可幫助民眾建立良好的服藥觀念,更可在服用後提高藥效,幫助您儘早恢復健康。文章連結:https://reurl.cc/qk7kOD (文章來源/食藥署)
女子長期偏頭痛到吐 靠「中藥+針灸」揮別止痛藥
42歲王小姐,個性易緊張焦慮,時常於下午發生雙邊顳側頭痛,尤其在精神狀況不佳或是情緒起伏較大時更容易發生,嚴重時甚至伴隨噁心嘔吐,服用普拿疼可緩解但效果有限。近日因頭痛頻繁發作,至台南市立醫院求診中醫,希望能改善並減少服用西藥。因工作壓力大 影響睡眠品質中醫部鍾奕璇醫師診斷王小姐為偏頭痛,並給予中藥及針灸治療,經過針藥雙管齊下的治療後,王小姐的頭痛頻率與程度大幅降低,也不需要服用西藥緩解疼痛。鍾奕璇醫師指出,王小姐平時工作壓力大,並自述情緒緊張時易食慾不佳及腹瀉,為肝鬱脾虛之證,治療上給予疏肝理氣健脾的柴胡疏肝散加茯苓、白朮、黃耆等中藥依體質加減,並針灸百會、四神聰、神庭、風池、完骨、翳風、率谷等穴道。持續治療兩週後,除了頭痛頻率及程度明顯降低,同時也改善了睡眠品質、食慾不佳及緊張時腹瀉等症狀。確切機轉無定論 遺傳也可能導致鍾奕璇醫師表示,偏頭痛已是正式的病名,並非一種症狀,有其完整的臨床診斷標準,因此,並非所有單側頭痛都是偏頭痛,偏頭痛也不完全只會痛在單側。雖然偏頭痛的確切機轉目前尚未定論,但可能因氣候變化、飲食、壓力、賀爾蒙等誘發因子而反覆發作,甚至也有遺傳的因素。偏頭痛發作 對症下藥是關鍵若為慢性偏頭痛患者(病程超過三個月以上,每月至少發生15天頭痛,且其中有8天以上屬於偏頭痛),建議設法找出可能誘發自身偏頭痛的食物(如:巧克力、柑橘類、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品等),並養成良好作息、保持愉悅的心情、調適壓力。若有長期頭痛症狀,建議先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排除重大病因,並及早治療,擺脫惱人的頭痛。
過年飲食肆無忌憚! 中醫授「消脂清肝」妙招
過年攝取大魚大肉又暢飲酒飲,要如何消除滿出來的肚腩呢?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內科主任林經偉說明,中醫觀點認為「病從口入」,首先避免攝取高熱量食物與酒類,搭配飲用菊花茶、山楂決明子茶或四神湯等食補飲品,都有助於消脂清肝。消脂祛溼想要避免「病從口入」,首先少吃油炸食物、高熱量食物、辛辣刺激的食物。酒精性飲品也應盡量避免,若是飲酒過度或是藥膳料理內酒精過多,都會影響肝的代謝。搭配攝取具有消脂祛溼的食材,有助於年後減肥。1消脂食材:將菊花、決明子、山楂等食材煮成800至1000 c.c.的茶飲,一整天都可以飲用,具有祛溼、清肝火、養肝之效。蔬菜如白蘿蔔、紅蘿蔔也有助於消脂。2中藥食補:四神湯當中的芡實、山藥、薏仁、茯苓,都可以幫助消化、健脾氣去溼氣。3補充纖維:深綠蔬菜如蘆筍、絲瓜、青椒等,有助於祛溼氣消水腫。食補養肝中醫自古以來提倡「藥食同源」,《黃帝內經》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是很重要的養生觀念。飲酒過度要如何靠食補養肝呢?根據五行養生理論,春天對應五色中的「青」色,林經偉醫師推薦民眾可多攝取深綠色蔬果、南瓜、青椒等,能促進肝氣循環和人體代謝,幫助肝臟排毒。同時,飲用花草藥材茶飲也可達到養生之效。例如將薄荷、桑葉、菊花與枸杞,用熱開水泡800至1000 c.c.的水,具有芳香祛溼、清肝火解毒、養肝明目之效。尤其容易上火的民眾,多喝桑葉菊花茶可以降火氣。一年之計在於春,順應四時養生、天人合一的養生觀,從飲食、生活作息與情緒方面管控與調養,掌握肝膽腸胃的養生好機會,養生又享瘦。
天冷養生藥膳進補 中醫師籲「1事」須注意才能避免傷身
67歲的吳阿姨最近常感到口乾、煩躁難入睡,經中醫四診辯治,發現本身是寒熱夾雜體質,近日適逢寒流,連續多日與家人聚餐吃羊肉爐及薑母鴨,多日溫補產生煩悶、口乾、失眠的上火症狀。經醫師以中藥及穴位雙管齊下調理,再給予飲食調整建議,吳阿姨身體不適的症狀很快地消除了。非補性食材適應任何人 應先認識自己體質嘉榮傳統醫學科中醫師唐佑任表示,台灣人冬天常吃含有人參、當歸、肉桂、熟地等藥材調製的補湯,希望能氣血雙補,驅風散寒,但此種溫補藥膳僅適合少數體質偏寒涼者;現代人營養過剩、運動不足,作息不正常,體質多偏濕熱,若一味溫補容易長痘子或引發紅疹過敏,使痰飲體質加重,導致腸胃不適,影響消化功能;若是寒熱或虛實夾雜的體質,純粹溫補也容易導致有口乾舌燥、失眠多夢、心煩盜汗等上火症狀。藥膳區分3類 各體質對應進補建議一次看針對不同體質,唐佑任醫師給予對應的進補建議,中醫理論將藥膳區分溫補、平補與清補3類,市面上的薑母鴨、羊肉爐、大補湯多屬「溫補」藥膳,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暖活身體,適合寒涼體質的人適量進補,平日亦可善用丁香、紅參、天麻、五味子、何首烏、熟地黃、當歸、小茴香等藥材入菜溫補。氣血充足且運行順暢的健康體質,可採用性味平和、容易吸收的食材「平補」,例如秋天用百合、白木耳、茯苓、蓮子入菜,寒冬在菜餚中加入黃耆、大棗及枸杞燉補,達到補氣養血及禦寒作用;至於易口乾上火的燥熱體質,就更適合使用「清補」藥材,例如石斛、沙參、玉竹、天門冬、女貞子、生地黃等寒涼退火、清熱解毒的藥膳入菜。牢記進補忌宜 避免反害其身冬令時節賣場調配好的藥燉包(組成為當歸、熟地、黨參、黃耆和陳皮等),兼具美味及藥效,性味平和,適合大部分人使用。唐佑任醫師建議,除了單獨煎煮飲用,也能加入排骨、雞肉或菇類、蔬菜,熬煮成藥膳湯品進補;但須注意高血脂、痛風等慢性疾病患者,不宜添加海鮮或動物內臟等配料;腸胃功能虛弱,容易腹瀉、腹脹者更要小心用量,避免過於滋膩而引起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