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麻
」迷人的台東成功美食 就由在地人的早餐開始吧
造訪小鎮,若想了解在地風土人情,當地菜市場以及小吃往往最能輕易能感受到。透過在地人的引路,一大早,就循線來到沒有扛棒,僅靠著毛筆在張貼無名肉羹四個字的小店。在地人才知的無名肉羹,一早就有買完菜的民眾聚集聊天。店頭前方停滿摩托車,都是在地人早起專程來吃,也能看見民眾買完菜後隨手將菜往桌上一放,捧著羹湯的碗站著,邊吃邊跟熟人聊天,生活味十足。店家以柴魚當湯底,搭配富咬感的新鮮豬肉,淋上蛋花並芶上薄芡,上桌後再澆上烏醋與一匙店家特製的辣椒,鮮味與香氣十足。以新鮮豬肉、柴魚湯底與蛋花為骨架,搭配黑醋與自製辣椒更對味。離無名肉羹不遠就到成功公有市場,市場門口有個販售草仔粿、碗粿的小攤車,那便是在成功赫赫有名的東粄香。東粄香是擁有七十多年歷史的老店,以口感特殊且不偷工減料聞明。東粄香每日限量的碗粿,便是除了在來米外,又多添了地瓜粉增加Q度,讓這碗看似平凡的碗粿入口不凡。此外,紅龜粿的外皮更是捨棄大多店家使用的糯米粉,堅持以每日磨漿現做的糯米漿製成,新鮮的糯米糰入口時沁出屬於米香的甜味,是他地方找不到的迷人。東粄香的碗粿加入地瓜粉,讓口感更加彈Q。台東人還有一項外地人無法招架的早餐,那便是生魚片。有著每日新鮮上岸、隨季節有不同選擇的鮮魚,是上天給成功鎮居民最豐盛的禮物,鎮上最知名的店當屬旗遇海味,店老闆是鎮上知名的喊魚人,任何魚在拖上岸的第一秒他就可以決定並喊價,是所有船長都服氣的專業人士。也因此,旗遇海味的生魚片也以滋味豐滿新鮮且不需太多沾醬便能得滿口鮮甜出名。將能顯著染色的植物鋪上後加以擊打拓印並定色,便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作品。蘭調織女的作品多以植物染色或拓印,色彩斑斕繽紛,極富藝術感。成功鎮上飽足早餐之後,不妨來到鄰近的都蘭,在都蘭的新東糖廠對面間蘭調織女,由一群熱愛染、鉤、織的阿美族女性所組成,以苧麻、棉布為底,並以植物染色或拓印,編織出一件件絕美的作品,並且透過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輔導,讓部落婦女有更多就業機會,重現阿美族女性擅長的編織,也帶動台東沿海一帶的藝術氣息。無名肉羹台東縣成功鎮光復路80號東粄香台東縣成功鎮中華路187號08-9851327旗遇海味台東縣成功鎮港邊路19之8號08-9852889蘭調織女都蘭新東糖廠對面貨櫃屋
到台東金崙放空2/參訪排灣族風格天主堂 體驗傳統羊角勾手作
當旅人漫步在台東金崙街道上,很容易看到兩個有趣景象,一是此處貓狗不少,尤其「貓皇」們常慢悠悠地從街道走過,有的甚至會蹭到旅人腳邊討摸,路邊更常見「請減速,不要撞到貓狗」告示。二是因為在地人以排灣族為大宗,因此常能看見排灣族圖騰元素,而且還有個具有強烈原民風格的地標「金崙聖若瑟天主堂」,連藍皮解憂號停留金崙時,車上旅客也會把握僅有1小時的逗留時間,來此參觀、拍照。天主堂內部有大量木雕,並可見耶穌、聖母與聖若瑟像穿著排灣族傳統服飾。(圖/魏妤靜攝)室內有許多魚形裝飾,上頭都繪有《聖經》的故事。(圖/魏妤靜攝)甫靠近天主堂,便會發現外牆是以黑色石板打造,大門上刻有穿著傳統服飾的原住民男女及陶甕、百步蛇等圖案,一旁圍繞著階梯的菱形紋路,還以黑、紅、黃、白四色交織,配色相當鮮豔。當旅客循著指標從右側門入內參觀,還會發現耶穌、聖母與聖若瑟像皆入境隨俗,穿著排灣族傳統服飾,內外都透露著一般教堂少有的排灣族工藝美學。總是笑容滿面的多美在接觸到羊角勾勾織後,便透過體驗課程希望能將文化傳承下去。(圖/魏妤靜攝)若對排灣族傳統工藝感興趣,還可以到結合背包客棧與手作課程的「線織屋」,體驗排灣族的羊角勾勾織。經營線織屋的多美本身是阿美族,嫁來排灣族部落後,才從部落長輩這裡認識到這項傳統技藝。早期排灣族耆老因沒有金屬製鉤針,都使用長鬃山羊的羊角來勾織,因而有此名稱。用這種織法做成的織物即便因不可抗力因素破洞,破洞通常不會再擴大,能長久維持形狀,相當神奇。現在已用改良版鉤針取代長鬃山羊羊角。(圖/魏妤靜攝)店內除了展示長鬃山羊角與現代羊角勾,也有如苧麻與製作束口袋細環的柚葉藤等早期常見勾織材料。(圖/魏妤靜攝)若像記者一樣首次嘗試羊角勾勾織的人,即便做個小吊飾,也得注意用鐵絲固定、棉線鬆緊與網目洞口要盡量一致等工序,很難不手忙腳亂,彷彿在做手部復健。當初多美更是四處央求部落vuvu(長者)教學,「vuvu也不會特別指出要怎麼穿線,他們就是直接做給你看,讓你慢慢體會。」因為不忍技藝失傳,多美努力學習也開課推廣,但手拙者也不用擔心,因為知道看似簡單的技藝究竟有多難,多美總是採取瘋狂鼓勵模式,讓旅人總能在輕鬆氛圍中,做出一個小巧紀念品帶回家。賓茂社區處處可見原民風彩繪牆面。(圖/魏妤靜攝)另外喜歡散步的人,還可到離金崙聖若瑟天主堂不到10分鐘腳程的「賓茂社區」走走,穿過有排灣族意象的社區入口牌坊,沿途能看到關於排灣族故事的彩繪牆,以及許多繪有原民圖騰的家屋外牆,不過若要拍攝相關圖像,可別打擾在地居民喔!若是運氣好,由於每年12月至4月為紅藜成熟期,賓茂社區所在的金峰鄉也是紅藜產區之一,還有機會抓住賞藜時節的尾巴,在路邊看到轉紅的紅藜田景象呢。在賓茂社區入口正好瞧見尚未完全採收的紅藜,提醒若要拍照,未經允許切勿隨意入田。(圖/魏妤靜攝)DATA金崙聖若瑟天主堂地址:台東縣太麻里鄉8鄰354號線織屋電話:0912-700-058地址:台東縣太麻里鄉金崙村1鄰7號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ZXWTomi/營業時間:平日09:00~17:00備註:羊角勾吊飾手作體驗250元,有與打個蛋海旅合作,住客可將一泊三食方案改為選擇早餐+羊角勾體驗方案,體驗時間固定為平日09:00~10:00,假日不排課賓茂社區位置:台東縣金峰鄉賓茂村,位於金崙溪北端來去台東金崙開車:走國道3號,在南州出口下交流道,走屏鵝公路/縱貫公路/台1線和台9線前往,轉進南迴公路、金崙部落聯絡道路可抵搭車:搭乘台鐵在金崙車站下車,即可抵達
小燈泡粉底液再推全新微霧版,這次更高持妝、一樣自然輕透,今年最好用底妝就是它!
最近底妝荒?女人對於追求底妝就像買牛仔褲一樣,不知道為什麼,梳妝台永遠少一瓶底妝!終於2021年開春,嬌蘭就先發推出全新法國嬌蘭恆時微霧純萃粉底液,其實這瓶就是小燈泡粉底液的全新微霧版! GUERLAIN恆時微霧純萃粉底液_#微霧小燈30ml/2350元(圖/黃筱婷攝影) 2019年法國嬌蘭推出系列第一代之「嬌蘭亮顏裸光純萃粉底液」(小燈泡粉底液),打造粉霧柔亮肌,一推出就受到全球女生的喜愛,一度賣到瘋狂缺貨的狀態。2021年,法國嬌蘭再次出擊,強勢推出「嬌蘭恆時微霧純萃粉底液」(微霧小燈泡)強打自然妝感與超高妝效兼具!持妝度再升級! 比起第一代,全新微霧版更加擁有精緻妝感,霧感卻很自然的輕透感,讓肌膚的瑕疵一次通通可以被遮掉,長效持妝,肌膚的泛紅、痘疤、毛孔等瑕疵通通可以隱形! 全新「嬌蘭恆時微霧純萃粉底液」透過96%天然來源成分,透過關鍵成分苧麻(ramie)中萃取出的植物絲,可幫助霧化肌膚,打造精緻妝感,持妝一整天,不乾裂,也不厚重。GUERLAIN恆時微霧純萃粉底液_#微霧小燈30ml/2350元(圖/黃筱婷攝影) 同樣搭配嬌蘭專屬的天然竹炭無痕粉底刷,輕巧好攜帶,斜角設計符合人體工學,上妝零死角、容易推勻,好上手。柔軟的纖維刷毛由竹炭製成,可輕鬆推勻修容產品,再不好掃到的區域都難不倒。圖1:GUERLAIN天然竹炭無痕粉底刷/2000元(圖/黃筱婷攝影)
苗栗泰安 麻必浩部落 「苧」守傳統技藝
苗栗泰安鄉的泰雅族部落麻必浩,尋回失傳百年的手工苧麻製線技藝,以不同的呈現方式在土地上扎根、茁壯,並提供珍貴的部落文化體驗。連綿細雨下了數日,這天我們沿著大安溪往苗栗泰安鄉的途中,雲霧散去,豁然開朗。一抵達泰雅族北勢群的麻必浩部落,就聽見族人吆喝:「大家都到齊的話,頭目要升火祈福了!」九十四歲的頭目達利(高春輝),在廣場備上小米酒,以族語低聲向祖先及山林的生靈告知將有客人造訪,並為眾人祈求二天的生活節體驗一切順利。晚間可參與營火晚宴,跟著身穿傳統服飾的族人們熱情跳舞,感受快樂氛圍。(圖/林士傑攝)藤橋過河 解封歷史前有大安溪、後有麻必浩溪環抱的麻必浩部落,第一代頭目啦必浩將此地取為「麻必魯浩社」,台灣光復後再改名為麻必浩。不料,民國五十二年該處遭葛樂禮颱風洪水沖失、一戶不留,居民認為麻必浩字意不祥,恐有麻煩必大之意,因而申請改名為「永安社區」,有永順安樂之意。頭目達利親手製作的藤編藝術,展示於苧麻文化園區當中。(圖/麻必浩部落提供)近年部落積極尋根,用回原本的名字麻必浩,重新種植苧麻、尋回製線技藝,並成立「線藝師」認證,一如由大地破土而出的苧麻般,也讓塵封多年的文化破繭。重拾苧麻編織技藝,部落也找回自己的生命觀。在泛泰雅族傳說中,離世的族人會回到彩虹橋,透過歷史文獻、耆老口傳,在麻必浩部落文物館展示的大型壁畫,呈現了麻必浩的婦女死後靈魂將回到苧麻莖裡面,猶如祖靈通過一針一線的織布過程,繼續溫暖著後代子孫;男人則會回到竹管,像是搭建起的竹屋、竹製武器守護家園。在頭目的帶領下,部落族人們合力完成近乎失傳的藤橋模型,也讓遊客親自穿越體驗。(圖/林士傑攝)首站來到苧麻文化園區,展示了頭目達利帶領族人一起製作的藤橋模型,見證早年為了跨越大安溪至象鼻部落,必須使用藤橋過河的歷史,幾近失傳的搭建藤橋技術,深具傳承意義,也開放讓遊客親自穿越體驗。(圖/林士傑攝)園區內的苧麻田,除了可以親自採摘,也能跟著「刮麻師」利用傳統竹器,將苧麻剝皮、取莖後,留下中間最強韌的纖維,再從部落耆老布滿皺紋的雙手接過纖維,隨著「續麻師」示範如何積麻、搓揉、捻出細線。族人不時熱情分享苧麻和部落之間的故事:「女人出門就在肩上掛著苧麻,邊走邊捻線,回家就是完好的一捆,她們負責織出全家人的衣服;男人用較粗的纖維搓成繩子,做出狩獵陷阱、漁網,或是網袋等生活器具。」男獵女織分工合作,脫離不了苧麻,後續還要曬乾、染色到編織成布,過程相當繁複,織布只是一隅,更重要的是,麻必浩的族人們織出共同的生活記憶。去年才落成的「苧麻文化園區」,是旅人認識此部落文化的第一站。(圖/林士傑攝)苧麻野宴 風味獨具黃昏時分,廣場中央的營火炊煙裊裊,部落媽媽以巧手將苧麻和當季的野菜結合,做成美味料理。秋冬之際,可品嘗當季脆又甜的柿子做開胃涼菜、炸苧麻葉及香酥可口的地瓜,另外,以苧麻葉搭配獨特醬料包覆五花豬蒸製,更是下飯。瞧瞧一旁的大鍋爐,燒著苧麻根、樹豆與排骨熬煮的一鍋美味熱湯,每一道料理都能看見苧麻的身影,填飽大夥們的肚腹。將苧麻葉、根莖處理過的全苧麻野宴,也是體驗營當中的一大特色。(圖/林士傑攝)部落市集 買好買滿隔日一早恰好是周末,周六、日才有的「麻必浩部落市集」十分有趣,攤位都是擺在自家門前,等待外地來的遊客上門。這裡的攤位大多展示以苧麻線製作的物品,桌墊、揹籃、提袋等物品,實用又具紀念意義。像是「薆繞原創設計工作室」,都是張爸與張媽的手工藝,如耳環、手鍊和袋包,耳環以深淺不同的苧麻線,結合了銅料和木材等,造型、款式獨一無二,也有染上不同色彩或是條紋的小包和置物籃可供購買。以苧麻線製作的耳飾、袋包,都能在周六、日的「麻必浩部落市集」買到。(圖/林士傑攝)部落的農特產品隨著季節不同更替,自家農園栽種的甜柿、百香果、野菜等,擺放在各自精心設計的攤位上,都使用苧麻繩網包裝,漂亮又環保,不知不覺就讓大家買好買滿,豐收賦歸。
玩家帶路/台東池上 暢遊藝想世界
左擁大山、右抱大海的台東池上,今年以印度詩聖泰戈爾詩集《漂鳥集》為主題的藝術季新作,矗立於田野與縱谷之間,療癒仲夏遊人的身心。「我的思緒閃閃發光如葉,我的心隨著陽光輕撫而唱,我的生命與萬物浮沉於藍天或時光的深邃。」──泰戈爾《漂鳥集》隱身於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的「197縣道」,從台東縣池上鄉向南綿延至卑南鄉,沿途一望無際的稻田,時而豔陽高照,時而山嵐繚繞,在去年「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邀請藝術家駐村創作後,更增添了許多年輕人的足跡。今年該藝術季以泰戈爾詩集《漂鳥集》為主題,誕生不少新作,並串聯沿線村莊的小店食堂,譜出縱谷的動人故事,成為年輕人今夏騎單車追逐的焦點。懸掛的雕塑《溯土》,讓形狀不一的陶片互相撞擊,發出清脆聲響。(圖/于魯光攝)賞 老穀倉壁畫在這些藝術品中,以池上農會後方的舊穀倉壁畫最受矚目,年僅二十八歲的新銳壁畫家紀人豪,以某次和原住民泡冷泉的情景為靈感,融入金色稻浪、白鷺鷥及山嵐等意象,揮灑出台東首見的街頭藝術《供給與需求》。穀倉內則有加拿大籍藝術家葉海地的立體雕塑《溯土》,葉海地周遊世界後回到台灣,重拾阿美族古老的製陶技法,燒製出數百件陶片,再以苧麻線懸掛於舊穀倉中,陶片互擊時發出清脆的聲響,同時衝擊視覺與聽覺。以多個鏡面呈現的《生命的反思》,讓遊客的影像融入作品。(圖/于魯光攝)拍 人文好風景想拍夢幻打卡照的遊人,一定要前往「大坡池」,不少作品都集中在荷花綻放的池畔。來自英國的藝術家貝馬丁,回收台灣常見的反光鏡,創作出《生命的反思》,多面鏡子與琉璃片在陽光下閃閃發亮,並以反射影像的方式,將遊客與作品巧妙地融為一體。池畔東側三公尺高的垂釣老人塑像《何時》,則有如姜太公釣魚般,吸引遊客上勾;仔細一瞧,塑像臉上的皺紋與明顯的肌理,是用漂流木、斗笠、蓑衣及麻布袋拼貼而成,阿美族藝術家范志明談起製作過程時表示:「就像拼圖一般,把流逝的歲月拼湊其中。」以日、月為意象的《自然療癒》,將絕美鞦韆設置於「天堂路」口。(圖/于魯光攝)蜿蜒的田野小徑「天堂路」,風光靜美如詩。(圖/于魯光攝)玩 手作紀念品欣賞藝術作品後,想動手製作獨一無二的紀念品嗎?手工藝空間「漂流223」的店主,擅長木雕、水泥、原住民編織與石藝,為了把自己的創作留在故鄉池上,將老家的中藥櫃作為展示台,盛放一件件飾品與擺設,遊人也能體驗石膏字母、花器、燭台等課程,親手留下不一樣的快樂回憶。另一種青年返鄉的故事,則是用池上米在餐盤上書寫而成。位在中華路上的「水也上居」,雖緊鄰鬧區,卻不是觀光客必經的路段,很適合來場清幽的下午茶。二位年輕老闆阿文和阿哲,把舊柑仔店改裝成自己喜愛的風格,將自家米廠的池上米融入麵製品,製作出米漢堡、米吐司、舒芙蕾與米奶酪等鹹、甜食,餐廳右側的半開放區域,還有現做的糙米蛋捲,飄香誘人。3公尺高的塑像《何時》,呈現人類對歲月的靜思。(圖/于魯光攝)遊客在「水也上居」可體驗手作石膏字母,作為獨一無二的紀念品。(300元/人)(圖/于魯光攝)吃 鮮味巧料理來到池上這片食材富饒之地,當然得試試在地佳餚,預定「池上豐禾日麗」無菜單料理準沒錯。老闆夫妻請來有二十多年經驗的老師傅,依時節與當日食材變化菜色,用客家、原住民及台菜等作法,端出一道道美味。這天,老師傅以泰式涼拌稀有的月光螺,作為酸辣開胃的前菜,而肥瘦恰好的東坡肉,用老酒慢悶,再以葫蘆乾取代麻繩綁上,濃郁的滋味最是下飯;看似平凡的老菜脯蛋,則加了魩仔魚與飛魚卵,噗滋噗滋的口感令人驚喜。最後,老闆端出壓軸好菜「荷香玉米雞」,一邊緩緩打開荷葉,一邊告訴我們:「荷葉是早上在大坡池畔摘的,滿滿精華全在湯裡……。」好手藝與用心,讓每道料理都成了白飯殺手。「韓式辣雞米舒芙蕾」以韓式辣雞搭配香氣獨特的米舒芙蕾,非常開胃。(280元/套餐)(圖/于魯光攝)2020年《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日期:2020年6月起地點:池上農會後方舊穀倉、大坡池周邊日本藝術家阿部乳坊的木雕《永恆的旅者》,身著白鷺鷥裝,手指著故鄉日本新潟縣。(圖/于魯光攝)漂流223地址:台東縣池上鄉新生路223號電話:0953-233-348營業時間:周日至周四10:30~20:00、周五與周六10:30~21:00水也上居地址:台東縣池上鄉中華路2號電話:0933-081-045營業時間:周一至周五10:30~22:00、周五與周六08:30~22:00柑仔店改裝而成的「水也上居」,以池上米為主要食材,製作米漢堡和米吐司。(圖/于魯光攝)池上豐禾日麗地址:台東縣池上鄉文田路3-3 號電話:0955-895-288營業時間:每日11:30~20:30備註:無菜單料理,僅接受預訂,每人600元起。不油不膩的老酒東坡肉,配上當季最新鮮的燜桂筍,十分下飯。(圖/于魯光攝)野生月光螺產量稀少,是當地人用來款待客人的食材。(圖/于魯光攝)住宿推薦:日暉國際渡假村地址:台東縣池上鄉新興路107號電話:(08)986 1111(圖/日暉國際渡假村提供)
【進軍國際情報】原民會三度進軍東京國際禮品展 成果斐然
原住民族委員會自106年度起參加東京國際禮品展,每年現場接洽高達300筆洽購單,今年趁勝追擊,持續率原住民族品牌業者深耕日本市場,希望透過國際舞台,展現原住民族特色商品。2019東京國際禮品展「阿優依Ayoi」是雅美(達悟)族語中,「歡迎」、「感謝」的問候語,以最熱情的問候,迎接國內外的朋友們,一同感受原住民族的文化、藝術與創意。今年「Ayoi阿優依原住民族文創館」徵選8家優質原住民族品牌業者,包含種植高海拔的茶葉及水蜜桃果醬的「林山農選企業社」、將部落藝術及生活融入鐵雕工藝品的「璞瓦麓」、致力檳榔葉鞘再生設計的「拿鞘」、堅持用古法製茶確保茶葉品質的「武茶事業」、從原住民族傳統刀藝開發系列文創商品的「芙萊創意」、以漂流木結合藤編作品延續傳統工藝的「當漂流木遇見陶工作室」、極力研發月桃與不同材質結合的「桃布里」、以電繡為主要元素分享部落文化特色與生活風格的「iNAKATA」,展現出嚴選好禮、生活配件、裝飾用品、漂流木家飾及精工鐵件等,每一件商品含有多元豐富的創意及文化。2019東京國際禮品展 另外,館內主題區特別陳列原住民族常使用的天然材質,如:月桃、竹、林投葉、苧麻、逆羽裏白、香蕉絲、鐵件等,展現原住民族生活智慧的美學及手作精緻文創商品。展期有運用Chatbot(聊天機器人)與現場買家互動,以數位操作搭配展場導覽功能,提供中文、英文及日文三個語版,傳達參展品牌的故事與更多的文創商品,讓原住民族文創商品進一步的邁向國際舞台。更多相關活動訊息可至「看見‧太陽」FB粉絲團掌握展覽活動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explorethesun
【生活美學情報】原民會文創Life Style
原住民族委員會第3度參與「臺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今年4月24日一連5天在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設置「Ayoi阿優依原住民族文創館」,以「原住民族文創x Life Style」為定位,集結10家優質原住民族文創品牌,透過每一個物件,分享豐沛的文化與部落生活美學。Ayoi阿優依原住民族文創館主題區融合九種材質傳遞原鄉生活智慧「阿優依Ayoi」是雅美(達悟)族語中,「歡迎」、「感謝」的問候語,也是Ayoi阿優依原住民族文創館的創辦精神,以最熱情的問候,迎接國內外的朋友們,一同感受原住民族的文化、藝術與創意。本次Ayoi原住民族文創館展館設計,融合了大海天空藍、高山平原綠、溫暖日光黃等色調,如同原住民族取用天然材質為素材,將鮮明美麗的自然色彩呈現在各類服飾及工藝上一樣,「Ayoi阿優依原住民族文創館」展館設計與文創業者品牌商品完美呈現部落生活時尚美學。原民會表示,本次參展的10家文創品牌,包含卡塔文化工作室、芙萊創意、原味台南、原風時尚、高吳惠琴原創藝術設計、暖石心、當漂流木遇見陶工作室、iNAKATA、LIHIYA、LOKAH等,展出漂流木家飾、設計服飾、生活配件及裝飾用品等各類商品,每一件貼近日常生活好物,含有多元、豐富且深刻的文化脈絡。另外,館內主題區特別陳列原住民族常使用的天然材質,如:月桃、竹、林投葉、苧麻、逆羽裏白、香蕉絲、構樹、檳榔、黃藤等,及以天然材質所設計的生活物件。在參展期間更邀請原住民族工藝師進行植物纖維編織與染織示範。讓民眾對於原住民族工藝與人文智慧有進一步的了解。原民會「Ayoi阿優依原住民族文創館」今年透過4月的台灣文博、9月三度參加在東京舉辦的「東京國際禮品展」,以及10月首度參加於泰國曼谷舉辦的「泰國曼谷國際家飾禮品展」,在國內與海外拓展原住民族文創品牌,不僅贏得美譽,更在整年度累積超過1200萬產值,成果斐然!更多相關活動訊息可至「看見‧太陽」FB粉絲團掌握展覽活動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explorethesun
縱情花蓮山水 旅行正夯
山海壯闊的花蓮,從太魯閣所在的秀林往南,沿著海岸到豐濱靜浦,循著縱谷至卓溪、富里,各自爭豔的原住民族風情與文化特色,帶給人們全新的旅行元素,體驗多元的豐美容顏。南北全長137.5公里的花蓮,原住民族包括太魯閣族、阿美族、賽德克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與布農族,源於身處環境與族群歷史與生活屬性,各有各的特色,多年的尋根、深耕,以及行政部門的協助,讓部落更具自信、更有活力,從蘇花公路南端進入花蓮,無論傍著太平洋岸,或穿梭在縱谷平原山區,「花蓮部落遊」,越來越為旅人所鍾愛。太魯閣族 編織音樂俱佳 蘇花公路往南穿過崇德隧道後,通常都會讓人鬆了一口氣,歡喜地進入處處宜人的花蓮。以往多半扮演開車者中繼休憩站的崇德,太魯閣族人開設的「達基力部落屋」,以在地新鮮食材料理的風味餐,讓人專程停駐享受。過了太魯閣大橋,新城、秀林、景美也不再是匆匆奔馳而過的台9線而已,人們可以拐進新城看看連美惠以太魯閣織紋創作的Yuli Taki時尚提包。往南左轉進入秀林鄉公所不遠處的那都蘭工作室,跟著胡秀蘭與兒子胡俊傑學習編織,帶著自己的作品,滿足地繼續旅程。過了三棧,景美村內的加灣部落有著傳統的祖屋、鳥居仍在的加灣神社,沿著清澈的水圳回到部落,親手做個手工皂、品嚐野菜料理。續往南沿「花9鄉道」來到佳民村的葛都桑音樂工作室,文面、蓄髮、著傳統服裝的彼得洛,打獵、製作樂器,過著太魯閣式的生活,旅人可透過學做獵首笛、口簧琴,以及彼得洛的音樂、述說,認識該族群的種種樣貌。山刀樹皮都成 精湛工藝去過沙婆石當溯溪嗎?秀林鄉水源村非常靠近花蓮市,村內的采晴媽媽擅長織布、植物染、拼布創作,兒子則做皮雕,旅人可到「Mwaray da美織工作室」跟著學習體驗地機織布。東邊隔壁的國福社區,撒奇萊雅族的撒固兒部落,走一趟瀑布聽聽加禮宛事件的故事,踏行佐倉步道眺望花蓮市區全景,火神祭典、彩繪陀螺則可進一步認識撒奇萊雅的傳奇色彩。回到市區,朝鯉魚潭方向前進,提到銅門就會讓人連結到太魯閣族的山刀,當地除了許有祥、許保祿父子,鍾明智的「鄉野鐵店」也有悠久歷史傳承,女婿趙泓碩承襲制刀技術,皮雕搭小刀成獨特紀念品,與妻子鍾曉娟一起闢出新出路。繞到鯉魚潭南側,池南部落的阿美族人,以構樹樹皮製衣的傳統技法,創作出衣飾、提包、燈具等工藝品,旅人可親手體驗製作,樹屋餐廳的在地食材美食,也已頗具知名度。來到縱谷的中段,光復糖廠東邊的太巴塱部落,阿美族文化重要發揚地,積極推廣各項傳統工藝、歌謠吟唱,並復育種植紅糯米、咖啡、製作風味餐,呈現一股活力新氣象。盡顯縱谷中段 農作滋味 富源國家森林區邊的馬遠部落,黑色為底的服飾顯示他們是花蓮境內唯一的丹社群布農,秉持著「分享」過生活,傳統杵音、八部合音描述著族群遷徙的故事,山裡有像電影龍貓居住的巨樹群,流水清澈的溪谷瀑布,環境迷人。沿著193縣道往南,知名的鶴岡文旦產區,屋拉力部落的阿美族人從柚子開花滿園香的季節開始,便有一連串製作柚子醬、柚餅的產業體驗活動;瑞穗泛舟中心南邊的春日織羅部落,葛鬱金、金多耳筍、織羅米是三大農產,聽過「葛鬱金」嗎?到部落的「禮辦供處」瞧瞧吧。過了瑞穗的舞鶴地區,阿美族加納納部落的黃正宏、陳玉英,以友善農法經營合作農場,從日據時期便引入的咖啡也再度復興,綠生米等農產都在假日咖啡館重現生命力。保存傳統 落實里山精神 舞鶴往南在三民轉入深山,卓溪鄉山里部落是越過能高山而來的賽德克聚落,部落的老人家還能從事編織,樂於分享農耕、狩獵、工藝的種種,11月的苧麻節維繫著織布的傳統。玉里南邊、東竹之前,台9線東側的富里鄉達蘭埠部落從六十石山遷徙而來,青年們為了保持舊部落的樣貌,過著沒有電、點油燈的生活,來到部落,可盡覽金針花風光,「黑暗部落」反而藉完好生態讓產業發光。「花75鄉道」連接玉里與富里,是條沒有台9縣車流的清幽道路,其間的古風是個布農族部落,卓楓國小的石板傳統屋展現傳統生活氛圍,竹製的風鈴成了熱門的文創商品,卡路里步道不僅可健身,更可眺望縱谷成片稻田美景。欣賞山谷梯田的稻浪,富東公路上的吉拉米代部落(豐南社區)絕對值得專程前往,北邊聚落吉哈拉艾因著水圳、梯田、次生林、池塘等被登錄為文化景觀區,同時保存著客家風情的吉拉米代也是台灣少數實踐「里山」精神的聚落。海岸部落藝術 能量驚人 從花蓮市區往東海岸線上的部落,應該是最為人所熟悉的,其中水璉部落,那片礫石海灘,去過絕對跟看到海邊的水牛一樣,絕對不會忘。年輕人回鄉又帶給部落新的活力,獵人學校讓阿美的山林智慧充分表現,也帶來越來越多的遊客。磯崎的海水浴場和南邊登頂眺望的海景,同樣讓人難忘,撒奇萊雅、阿美、噶瑪蘭、布農,甚至客家,讓這個聚落的文化相互輝映,烤飛魚、野菜海產都很有味道。因為「香蕉絲工藝」,噶瑪蘭族的新社部落已經不再陌生,在更高一點的山上的復興部落則是個無菸酒、檳榔的阿美族部落,適合慢慢走逛、看山看海。秀姑巒溪出海口一帶的幾個部落也是早富名氣。奇美位於秀姑巒溪北側山間的瑞港公路上,被喻為阿美族「活的博物館」,嚴謹的年齡階層文化、各時期的祭典,部落推出的水上思路文化泛舟活動,也與其他商業泛舟更帶有文化的內涵。沿海的部落,事實上從石梯坪開始就很有看頭,電影「太陽的孩子」、面海水梯田復耕、升火工作室;往南到港口部落的項鍊海岸藝術之路「藝術pakongko」,尋找觀賞每一件創作,就能逛上部落一整天。跨過秀姑巒溪,每天看著奚卜蘭島的靜浦部落,乘坐竹筏、學習撒八卦網、看看海灘上的浪花蟹、品嚐主廚陳耀忠採自「大海冰箱」的料理,在在宜人。(花蓮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