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草心
」 芒草心慈善協會社會救助補丁1/戶籍與實居地不符難獲政府救助 民團促修10多年未修法令
被視為弱勢族群救命丹的《社會救助法》已經10多年未修法,民團與部份民代均認為在社會結構快速變遷下,該法已經不符當今社會的需求,尤其許多需要被「接住」的社會底層民眾只能被法令排除在外,層層疊疊的條件設限,他們疾呼「該是修法的時刻了」。施行44年的《社會救助法》上次大幅修法已是2010年的事,由社運團體「芒草心」、「人生百味」、「社區實踐協會」及「興隆會所」社工團隊組成的「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倡議修改逾10年社會救助法,修法重點將鎖定「放寬限制,即時扶助貧窮者」,包含家戶人口計算方式、戶籍地與實居地認定方式,以及是否該將法定有工作能力者加計虛擬收入等修法重點。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共同創辦人巫彥德表示,他們最常接觸到的是流離失所的街友,服務逾600位無家者中,能取得(中)低收入戶資格不到10%,原因在於現行的《社會救助法》規定,申請者的戶籍地與實居地要一致才符合申請資格,但現代人大量移居到都市中,當民眾搬離戶籍地到其他縣市租屋工作,那就一定申請不到社會救助。「大多數的街友已經貧窮到連實居地都沒有」巫彥德說,個案陳大哥(化名)平常住在台北車站,為了申請低收回到戶籍地,但當承辦人員詢問實居地時,他回答「我一直在流浪,沒有住的地方」,就是因為法令規定要有實居地的事實,陳大哥無法受到政府補助;不僅如此,陳大哥接連在找工作、辦電話也都在「實居地」卡關,雖然最後人生百味出面協助,同意人生百味的服務據點作為陳大哥的暫居住址,但巫彥德也感慨地說:「如果他沒有遇到我們呢?他人生就是在一個死循環裡。」巫彥德說,台灣詐騙猖獗,檢調追查許多人頭戶最終都是無家街友,這些街友經常在面對「會不會被逮」與「活下去」之間作抉擇,前者是機率問題,後者在眼皮底下就得面對,「沒有人喜歡過驚心的犯罪生活」他強調,如果社會救助制度能有效地支持這些貧困的人,他們不會放棄選擇自己的命運,甚至拒絕成為被支配的工具。此外,現行的《社會救助法》在財力計算時採用「家戶合計」的方式,包括配偶、父母、孩子、阿公阿嬤等家庭成員的收入和資產都會計入,這使得急需救助的民眾,因為受制於許多早已無往來的家人也被合併計算,進而無法申請救助。嘉義市議員張秀華服務的案例中,一名阿莉小姐(化名)有過三段婚姻,前後總共生了五個小孩,她的人生就只負責生小孩,並沒有負到養育的責任,小孩最後多跟隨父親或是交由阿公阿嬤撫養長大,等到阿莉老了需要人照顧時,小孩也沒有人要理她,而當她要申請社會救助,名下的五個小孩的所得及資產也都計算在內,造成她申請不到補助。張秀華也無奈地表示,能說這些小孩不孝順嗎,好像也說不過去,畢竟她沒有負到養育之責,但阿莉打零工的流浪生活過得貧苦是事實。從20多年的服務案例經驗中,嘉義市議員秀華體認到《社會救助法》中有不少需要修正之處,唯有透過檢討改善,人民才有好日子過。(圖/非新聞當事人;翻攝自張秀華臉書)民進黨立委陳冠廷認為,現行《社會救助法》許多規定已無法有效回應民眾的需求,未來國會修法提案,首先將《社會救助法》改為《適足生活權利保障法》,宣示我國社福體制從殘補式救助轉換為權利保障的決心。此外,現行法令針對戶籍的限制,對無戶籍者與不在戶籍地居住者已經實質構成歧視,使部分亟待救助的貧困人民無法申請低收入戶,應該修法容許人民向「實際居住地」主管機關申請低收入戶認定及相關公共補助,以積極保障貧困人民的生存權。民進黨立委陳冠廷主張,將朝向容許民眾向「實際居住地」主管機關申請救助修法,家戶所得認定也應依實際狀況認列,讓社會救助更貼近真實生活。(圖/非新聞當事人;翻攝自陳冠廷臉書)陳冠廷進一步表示,許多家庭的實際居住狀況與戶籍上的家庭成員可能不符,比如外出工作的子女可能多年都沒有跟父母同住,但現行法規卻認為他們「同屬一戶」,要統一計算家庭所得收入,所以這些長輩要申請低收入戶就非常困難,因此,修法將提出「家戶應依實際狀況認列」,讓社會救助更貼近真實生活。
流浪人數變多了 疫情影響露宿台北車站人數增3成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十年來登記在冊的無家者人數為3000多人,近2年來因疫情的影響,服務單位發現,流浪人數更出現明顯上升的趨勢,如自 2021 年 6 月起,台北車站附近的露宿人數便增加3成之多,芒草心慈善協會發起「扶持無家者自立計畫」,希望透過群眾集資成立「友善宿舍」、「心手村培力中心」等項目,讓無家者擁有自立租屋及習得專業技能的機會,同時也能提供更完整的人際關係鏈結。多數民眾對於無家者存在刻板印象,認為無家者流浪街頭原因皆出自不夠努力或是擁有不良嗜好,導致無家者在尋找住所及求職上遭遇諸多困難。據芒草心調查,有高達 7 成以上的無家者,都有一份甚至以上的工作,但因年紀、生理、社會歧視等因素,大多只能從事月薪5000至1萬元的臨時工,綿薄的收入使「租房」成為遙遙無期的夢想,房東擔心無家者無法負擔房租,或為規避賦稅而不願提供無家者設立戶籍,使無家者無法申請低收入租屋補助,都使無家者在租屋上更加艱難。芒草心也發現,還有許多無家者即便覓得租屋棲身之處,仍會因「缺乏情感連結」選擇返回街頭,原因就在於當隻身一人回到孤伶伶的住所,反倒不如過去在街頭時時有同儕的陪伴,能夠即時獲得關懷與社交需求,強烈的孤獨感使無家者不願待在租屋空間,寧願在外遊蕩到深夜才返家,更有無家者在找到租屋後不久,希望放棄補助及租屋,返回收容中心或街上居住,僅求重拾過往的人際網路。因此,芒草心慈善協會於 2020 年提出「友善宿舍」計畫,便是希望藉由芒草心擔任「中間人」的角色,由芒草心聯繫包租代管業主與屋主租賃房屋,並由社工進行管理及安排無家者共居,不僅能增添房東信心,更能透過社工的協助及共居於友善宿舍中的無家者互相陪伴,建立感情鏈結,不再重回孤單流浪的生活,讓友善宿舍成為無家者重返社會的堅實港灣。「扶持無家者自立計畫」共有四階段集資目標,第一階段目標便是擴大「友善宿舍」規模,接著希望陸續開辦培養無家者專業技能的「心手村培力中心」、維運提供無家者盥洗的「香香澡堂」及芒草心「日常運營經費」等共四階段任務,希望透過計畫協助百位以上的無家者擁有再次自立的機會。
愛心包英雄1/店家相挺里長動起來 無名英雄調度愛心物資助弱勢
新冠疫情持續嚴峻,當民眾瘋搶物資之際,有群「甘苦人」在經濟重創下工作銳減,連最基本的溫飽都成困難,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里長方荷生無懼疫情,堅持提供午餐便當,至今更送出4000份物資包。開業超過60年的「萬華涼粉伯」則暫停生意,無償讓出店內空間存放愛心物資,由社福團體包裝成袋贈與街友。在此危急的時刻,許多無名英雄一起扛,散發出最溫暖的光輝。5月26中午,本刊記者抵達台北市中華路二段的「臻佶祥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臻佶祥食物銀行),在多數類似關懷據點都陸續停止共餐和供餐時,臻佶祥食物銀行依然擔心弱勢民眾食不果腹,堅持每天製作上百份熱騰騰的餐點,將融合著關懷與愛的飯菜裝進便當,分送給每一位需要的人。為確保弱勢民眾在疫情期間能維持溫飽,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南機場)里長方荷生以長年扶弱經驗設計物資包,至今已募得逾4000份愛心物資包。(圖/王永泰攝)「阿嬤進來要先洗手,大家距離要分開一點,別離太近喔。」「飯後甜點要鹹光餅還是蜂蜜蛋糕?」一看到來領餐的長者,工作人員親暱的語氣就像對待自家長輩,殷切希望自己能替這些弱勢者準備好一天所需的食物,以避免他們為了覓食而趴趴走,增加染疫風險。方荷生此時則忙的足不點地,他要處理里內確診者和居家隔離者的請託,更以自身長年扶弱經驗設計愛心物資包,內含罐頭、麵條、餅乾、保久乳、土豆麵筋和調理包等十多種食品贈與弱勢。方荷生原打算目前1000份物資包,他首度向大眾開口,在4天內湧入500萬善款,大眾認領超過4000份物資包,臻佶祥食物銀行逐一分送給照顧弱勢兒少的「三峽小草書屋」、關懷問題少年的「逆風劇團」等社福團體;近日將與「家樂福」大賣場合作,分享給台中、台南、高雄和花蓮等地的食物銀行。而萬華在這波疫情下成為受害者,病毒更嚴重佔據街友生存空間,無家者連莊水都要碰運氣,經營超過60年的「萬華涼粉伯」不捨街友受苦,第二代老闆辜凱鈴自主歇業後空出店面,借給「芒草心慈善協會」、「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等街友守護團體,當作臨時倉庫存放各界的善心物資。為避免街友行走覓食,社福團體也將物資裝包,每包的內容物視當週物資而略有差異,一定會包含口罩、水和乾糧,八寶粥、牛奶花生能解渴又有飽足感,則被歸類為「奢侈品」。辜凱鈴說,即使食物並不精緻好吃,口罩對年邁生病的街友更是負擔,他們仍乖乖聽社工的話而戴好口罩、減少移動,希望大眾能給無家者多一點同理心,而目前社工的防護帽和防護鞋數量遠遠不足,期盼大眾慌亂後能平定心神、傾聽需求,在最危急的時刻伸出援手,讓各界民眾都能一同度過難關。
愛心包英雄4/街友也「自主管理」少移動 60年老店歇業轉型物資站助萬華重生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台北市萬華區也成為情況最慘烈的受害者之一,街友的生活空間更被病毒佔據,廟宇、圖書館和活動中心對一般人而言是娛樂,對街友卻是重要生活場域,這些公共場所如今關閉,街頭求生愈發艱辛,地方店家不捨這些無家者受苦,開始以自發性的行動照顧弱勢。「萬華涼粉伯」的招牌涼粉被譽為台版和果子,60年來堅持只賣一種商品,目前由第二代辜凱鈴接手,她在疫情升溫時就有警覺,第三級警戒後自主歇業,開始大量購買瓶裝水、罐頭和各式乾糧送給社工,之後乾脆將店面空出來,作為芒草心慈善協會、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等街友守護團體的臨時倉庫。芒草心慈善協會的社工員,會在深夜穿著全套防護衣,親自將物資包送到街友手中,他們的防護帽和防護鞋的數量卻遠遠不夠。(圖/芒草心慈善協會提供)「現在天氣這麼熱,又要戴著口罩,其實水真的很不夠。」辜凱鈴坦言,街友在此次疫情下遭受最直接的衝擊,舉牌工、陣頭等臨時工作完全消失,街友失去重要經濟來源,如今萬華社福中心又因社工染疫關閉,他們可以領物資和洗澡的據點又少了一個,連找地方裝水都要碰運氣。辜凱鈴說,為避免街友行走覓食,社福團體也將物資裝包,每包的內容物視當週物資而略有差異,一定會包含口罩、水和乾糧,八寶粥、牛奶花生能解渴又有飽足感,則被歸類為「奢侈品」,即使食物並不精緻好吃,口罩對年邁生病的街友更是負擔,他們仍乖乖聽社工的話而戴好口罩、減少移動,希望大眾能給這些無家者多一點同理心。辜凱鈴也提到,除了乾糧和飲水之外,最缺乏的是社工們的防護設備,社工們總在深夜穿著全套防護衣親自配送物資包,他們的防護帽和防護鞋的數量卻遠遠不夠,期盼大眾慌亂後能平定心神、傾聽需求,在最危急的時刻伸出援手,讓各界民眾都能一同度過難關。萬華60年老店「涼粉伯」將店面借給街友守護團體改為物資集中區,雖然物資看起來好像很多,但店主辜凱鈴坦言,這些「還是不夠」。(圖/王永泰攝)
無家者如何在街頭求生? 社工驚訝:原來洗澡水是這樣來的!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尤其許多弱勢團體都深受大環境變動的影響而改變了生活的狀態,其中不乏一些原先在生計上就有困難的族群,更是受到劇烈的打擊。為了提升在疫情下大眾對無家者議題的關注與重視,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在吉立亞醫藥基金的支持下,舉辦「防疫下的弱勢 — 無家者攝影展」,預計展出至本週日,透過展覽中設計的四個展區與真人圖書館講座,除了希望能夠為無家者創造就業機會,也能喚醒更多社會大眾對弱勢族群的關懷,去除刻板印象。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長李盈姿表示:「在一般民眾的心裡,對無家者可能有很多的想像,但其實一個人落入流浪,背後的原因有千百種,但無疑人的狀態在來到街頭後,會變得更加惡劣」。根據調查,將近7成的無家者是有工作的,只是多半為易被取代的臨時工,微薄的收入,迫使他們必須放棄某些生活物質,成為人們口中的「遊民」,而當席捲世界的傳染病來襲,生活會變得更加艱辛。「遊民一定是喝酒才會路倒送進急診,浪費醫療資源!」可能是大家腦海的印象,李盈姿呼籲,有時候,不能只看到結果,在這個畫面的背後,可能是無家者在街頭無法安穩入睡使得精神狀況及免疫力變差、生病了卻因為貧困而將就醫排在工作之後,直到撐不住路倒被送進急診室。為了讓大眾更了解在疫情的局勢下,這群無家者的過去與現在,特別將攝影展從對話與醫療的圖像與文字,引著看展者走入四個展區,分別為「行李、居住、露宿、工作」,為讓大家更進一步想像無家者的生活狀態下,也特別蒐集與無家者相關的物品,像是睡袋、偷水神器等。李盈姿表示「很難想像洗澡的水是那樣一點一滴收集而來」。在展覽期間,芒草心更直接邀請無家者來分享他們在疫情下的處境。為了幫無家者創造更多工作機會,芒草心持續以不同的形式幫助無家者重建生活,得到就業機會,包含真人圖書館、街遊導覽、自立支援中心等,但在疫情之下,這群底層的勞動者在經濟上受到重創,像是減少了舉牌、發傳單、工地派遣的工作機會,這讓重振的心,再次墜落。賈西亞即是接受過芒草心訓練的無家者導覽員之一,受到疫情影響,導覽預約減少至六成,嚴重衝擊生活,賈西亞苦笑說,當然也知道大家生活都很「甘苦」,疫情期間也不想跟太多人接觸,不過心裡還是期待疫情過後可以回復之前的光景。活動資訊展覽:防疫下的弱勢-無家者攝影展時間:即日起至9/13(日) 11:00- 18:00地點:剝皮寮演藝廳(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5號)活動網頁:https://www.homeless-epidemic-exhibitio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