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頭潰瘍
」 疾管署 脫水 猴痘開學腸病毒爆發!病童沒食慾暴瘦 醫提醒:家長請留意「1問題」
近來國小學童媽媽之間最流行的打招呼語,可能就是「你家孩子也中了嗎」?原因是腸病毒邁入高峰期,學童因開學後交叉感染,導致患者人數突增,其中有多位學童食慾差導致脫水嚴重,不得不住院治療!腸病毒常見這些症狀 嚴重有致命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表示,腸病毒好發於五歲以下兒童,症狀常見有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同時合併發燒、嘔吐等症狀,一般感染後潛伏期平均約3至5天就會出現症狀,病程約7到10天左右會逐漸好轉,不過仍有極少數患者病情會惡化,出現抽搐、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情形,甚至會有致死風險。當心脫水問題 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加以警覺不過,鄭詩橤強調,腸病毒重症的發生比例不高,家長們更要當心的是脫水問題,她表示,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導致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對多數孩子來說,可能連吞一口飯都是折磨,以致於食慾降低、營養吸收變差,造成身體脫水、體重減輕。鄭詩橤也指出,脫水前往往會先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心跳加快、眼窩凹陷、尿量減少及四肢微涼等徵兆,所以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尿量是否變少及尿液顏色是否變深等,判斷是否有脫水現象,並可透過補充白開水、含糖量低運動飲料或者電解水改善症狀,切忌飲用碳酸飲料或過甜飲料,避免脫水症狀更加嚴重。預防腸病毒 這些方法最關鍵鄭詩橤也提醒,如果孩童脫水情形持續惡化,最佳方式就是儘速住院打點滴補充身體水分,等待體力稍稍恢復後,再補充冰涼、軟質食物,可有助於增加抵抗力、加速復原腳步。但最重要的預防關鍵,仍是勤洗手、周邊環境消毒、避免共用物品,尤其病童務必在家休養,以免引起群聚感染,才能讓這波疫情早日消退。
腸病毒單周就診1.4萬人! 兒科醫示警:家長要當心脫水問題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25日至8月31日門急診就診計1萬4,279人次,較前一周1萬3,946人次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台中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提醒,家長更要當心的是脫水問題,因為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導致食慾降低,造成身體脫水。鄭詩橤說明,腸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兒童,常有包括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同時合併發燒、嘔吐等症,一般感染後潛伏期平均約3至5天就會出現症狀,病程約7到10天左右會逐漸好轉,然而仍有極少數患者病情會惡化,出現抽搐、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甚至有致死風險。鄭詩橤指出,事實上,家長更要當心的是脫水問題,因為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對孩子來說可能連吞一口飯都是折磨,導致食慾降低、營養吸收變差,造成身體脫水、體重減輕。鄭詩橤進一步說明,脫水前會先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心跳加快、眼窩凹陷、尿量減少及四肢微涼等徵兆,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尿量是否變少,及尿液顏色是否變深等,判斷是否有脫水現象,並補充白開水、含糖量低的運動飲料或者電解水改善症狀,切忌飲用碳酸飲料或過甜飲料,避免症狀更加嚴重。她表示,若孩童脫水情形持續惡化,要儘速住院打點滴補充身體水分,等待體力稍稍恢復後,再補充冰涼、軟質食物,有助於增加抵抗力、加速復原腳步,最重要的預防關鍵仍是勤洗手、周邊環境消毒、避免共用物品,尤其病童務必在家休養,以免引起群聚感染。
猴痘2本土個案擴散關鍵曝光 若異性族群間傳播「後續防治恐複雜」
猴痘(MPOX)殺進台灣!疾病管制署(疾管署)在1日公布國內出現首2例本土猴痘個案,對此,台大醫師表示,恐怕已經有群聚,民眾進行親密行為時要特別注意,免得染病上身。另外,專家直言,若是在異性族群間傳播,後續的防治恐會較複雜,目前看來還不需緊張;而疾管署2日也會討論曝露前預防對象疫苗接種規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圖/指揮中心提供)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1日表示,國內新增2例本土猴痘病例,分別為居住在新竹40多歲男姓及高雄20多歲本國籍男性,兩人2月下旬身體出現發燒、丘狀癢疹、水泡、淋巴結腫大、舌頭潰瘍等症狀,分別於2月26、27日確診陽性,2人近日都沒出國旅遊史,所以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感染源還不明,對此,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認為,這代表病毒至少存在在2個區域,這也代表國內可能已經出現了傳播鏈。猴痘注意事項。(圖/疾管署提供)由於猴痘感染者99%以上是男性,若出現非醫護的女性感染者,社區傳染的風險就會大大提高。黃立民也表示,要評論猴痘疫情風險,首先得確認個案是否為同性族群,因猴痘主要是經過性行為接觸身體的接觸傳染,而目前各國發現,疫情會比較侷限在同性族群,若本土個案為異性族群,代表疫情往非同性族群蔓延,這樣後續控制會比較嚴重。黃立民也指出,除非和猴痘個案待在同空間長達數小時,或共用浴巾、棉被、枕頭等,亦或是身體密切接觸,才比較需要擔心感染風險。至於疫苗接種,黃立民表示,未固定性伴侶的高風險族群,會建議施打疫苗,至於如何找出高風險者,則需透過疫調。不過她也認為目前不用緊張,推測猴痘還沒有在社區流行。猴痘注意事項。(圖/疾管署提供針對國內猴痘抗病毒藥物剩下約500人份,另疫苗則剩下1100劑左右,是否考慮再添購?羅一鈞表示,隨著本土感染風險增加,疫苗數量是一定會添購,目前與藥廠聯繫,不過還是要與專家討論接種對象要擴大到什麼範圍,以及可能需要接種人數,才會有詳細採購計畫。另外,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也補充,增購多少仍要視接種對象為何,必須掌握最有效的抑制方法,待下午的專家會議及明天與相關團體討論後,應該就會有定案。至於前一天公布的另外6名高風險接觸者,是否出現症狀、有無進行採檢?羅一鈞回應,目前匡列的接觸者總人數都維持25人,6名接觸者目前也尚未出現症狀,由於需要監測到3月20日,出現症狀都會按照工作手冊進行相關採檢。
終於攻陷!猴痘首度出現本土案例 2男陸續發燒淋巴結腫大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我國第6、7例猴痘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40多歲及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分別為新竹縣及高雄市,於2月下旬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丘狀癢疹、水泡、淋巴結腫大、舌頭潰瘍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2月26、27日確診陽性。2名個案近期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接觸者共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兩名男子彼此之間沒有關聯性,且與先前國內確診的境外移入個案亦無關聯,為零星、散發的本土個案,目前正在釐清可能的感染途徑。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病例數主要分布於美洲(58,367例)及歐洲(25,849例),其中美國累計30,193例占全球總數35.1%為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新增病例數分佈以美洲(183例)為多。鄰近國家中以日本累計22例病例、新加坡21例及泰國15例為多,另韓國、菲律賓、越南、香港及中國等亦有報告病例,其中日本本土疫情近期有增加趨勢。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年2月14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5%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7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68.7%。WHO於去年7月23日宣布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迄今仍維持。疾管署說明,我國已於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通報疑似病例47例,其中確診2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1例、美國3例、1例奧地利),餘40例均排除。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快訊/國內爆2起猴痘病例 感染源待釐清
疾病管制署1日表示,國內有2起猴痘病例,病患為居住在新竹縣和高雄市的2名男性,2月下旬出現症狀,研判應為本土個案,感染源待釐清。疾管署公布,我國第6、7例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40多歲及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分別為新竹縣及高雄市,於2月下旬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丘狀癢疹、水泡、淋巴結腫大、舌頭潰瘍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2月26、27日確診陽性,2名個案近期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接觸者共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說明,我國已於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通報疑似病例47例,其中確診2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1例、美國3例、1例奧地利),餘40例均排除。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該署除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亦已採購並配置抗病毒藥物及猴痘疫苗供符合條件者使用,及加強監測、通報及適時調整相關防治政策。
舌頭破一直沒好 她就醫驚知「是乳癌」…治療不到半年就病逝
不起眼的舌頭破,竟是癌症的病徵展現。一名因頭暈就醫的50歲婦人,無意間告知醫師舌頭破很久都沒好,卻在檢查後被告知是「乳癌細胞轉移」所致,且由於癌細胞已侵犯到腦部、肝臟等器官,婦人雖積極治療,仍在不到半年內病逝。據《壹蘋新聞網》報導,該名有乳癌病史,治療後恢復正常生活與工作的婦人,因突然感到頭暈並有走路不穩情形掛急診。檢查期間,婦人告知醫師有舌頭潰瘍數周卻未癒合的問題,結果院方查出婦人頭暈和舌頭破皮的病因,都與癌症有關。醫師指出,婦人的頭部不適感及舌頭潰瘍,肇因於乳癌細胞轉移,且乳癌細胞最常經血液、淋巴轉移至肝臟、肺臟及骨頭,因此婦人腦部、舌頭遭侵犯的情形實屬相對少見。雖然婦人再度進行放射治療,但因癌細胞已轉移到肺臟、肝臟、腦部、舌頭,最後仍在治療不到半年內離世。此外,婦人雖曾接受乳癌治療和定期追蹤,不過她罹患的乳癌類型為三陰性乳癌,是預後相對較差的一種。醫師也指出,女性自行觸摸發現乳癌時,病程可能在2、3期之後,建議45至69歲女性,每2年進行1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
82歲嬤「不菸不酒不檳榔」竟罹舌癌 一查竟是「這個」肇禍:都變形了
口腔內癌症通常和菸、檳榔、酒有關,但一名82歲林姓阿嬤不菸、不酒、不檳榔,作息正常,卻罹患舌癌。對此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阿嬷假牙的內鉤變形後不斷磨擦刺激右舌,使得舌頭潰瘍,一再反覆發生,誘發基因突變,導致舌癌。許嘉方表示,為林姓阿嬤進行口腔觸摸,懷疑是半口假牙的內鉤變形,與舌頭不斷磨擦肇禍,另一方面,林姓阿嬤也說她有感受到右邊的舌頭會被磨擦,但沒有很不舒服,就不去理它,因此先請林姓阿嬤先不要再戴假牙,情況才沒再惡化。許嘉方指出,臨床上有不少假牙不合或變形導致舌癌、口腔癌的病例。(圖/翻攝自臉書/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進一步病理切片檢查及正子攝影,確認了林姓阿嬤右舌潰瘍處有2公分大的腫瘤,頸部淋巴結也有2個小腫瘤,之後進行手術清除,所幸林姓阿嬤恢復狀況很好,接下來將進行化療和放射線治療。許嘉方指出,臨床上有不少假牙不合或變形導致舌癌、口腔癌的病例,但一直被戴假牙的老人家忽略,因為上一代的老人家通常很能忍,再者,因為節儉不想要換假牙,所以將就使用,類似情況而導致口腔癌的案例已經不少。其實,不只是假牙,真牙也有同樣的可能性。許嘉方說,有些口腔癌的原因是因為真牙崩裂產生尖銳角度,與舌頭或口腔黏膜摩擦導致,簡而言之,不管假牙或真牙,都不應該造成刺激的尖銳界面與其他部位摩擦接觸。許嘉方提醒,絕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有舌頭或口腔黏膜潰瘍(俗稱舌破、嘴破)的經驗,大部分1個星期就會好,但林姓阿嬤長達數月都沒好,這是不尋常的警訊,民眾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或嘴破反覆發生,一定要趕快就醫。
女舌頭潰瘍拖延2個月險變癌末 醫告誡:切勿自行判斷延誤病情
疫情期間許多民眾身體有狀況卻不敢就醫,小心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暨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穆寬分享,近期收治的一名病例,該名女病患因為疫情期間不敢就醫,差點演變成舌癌末期,所幸經過手術後已無大礙。醫師陳穆寬分享一位舌癌女性患者,從今年4月就出現舌頭潰瘍症狀,超過1個月都未見好轉,計畫前往醫院就醫時,適逢疫情爆發只好暫緩。又過1個月後,該名病患的潰瘍仍未好轉,甚至變成硬塊,患者擔心是口腔癌,急忙前往彰化基督教醫院就醫治療。陳穆寬表示,門診時就發現,病患的舌頭潰瘍已經演變成舌癌,必須迅速進行手術。醫師憂心,可能會轉移到頸部淋巴結、甚至遠端轉移,1週內安排所有檢查後,迅速動手術將患者腫瘤移除,所幸經過手術後患者已無大礙。對此,陳穆寬醫師提醒,如果有口腔疼痛、口腔潰瘍、口腔不明出血、口腔腫塊、頸部腫塊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切勿自行判斷而延誤病情,將小問題拖成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