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電影
」 林青霞 終身成就獎 金馬60 金馬獎 陳坤厚《牯嶺街》幕後推手余為彥辭世享壽71歲 3天前才舉辦告別音樂會張小燕也到場
曾執導《月光少年》、《童黨萬歲》,以及《嫐》的導演余為彥,於今天凌晨因病逝世,享壽71歲。他是台灣新電影時期的關鍵人物,過去曾擔任楊德昌執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麻將》、《一一》等片的監製與製片,是經典作品不可缺少的幕後推手。據了解余為彥先前就因病臥床,住進安寧病房療養,17日特地舉辦告別音樂會,邀請好友們齊聚歡唱,包括藝人陶傳正、張小燕、黃仲崑,以及音樂人王治平都到場,他人雖未能到場,僅能透過直播觀看,但現場氣氛相當溫馨。陶傳正也透過臉書紀錄當天音樂會,並為余為彥的病情加油打氣,但遺憾的是,余為彥過幾天就告別人世,於20日凌晨離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預算吃緊,要還原故事中民國五〇年代的台灣頗有難度,余為彥竭盡一切的造就其場景氛圍。(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余為彥擁有編劇、導演、製片三項製作實力,他在1993年就以《月光少年》拿下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威尼斯影展的獨立單元,國際影評人週「最佳影片」的殊榮;而在1989年執導的《童黨萬歲》,更是獲得該年度金馬獎「最佳影片」的提名。余為彥和哥哥余為政都是台灣新電影時期的關鍵人物,兩位更曾在2022年一同出席國家影視聽中心舉辦的「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臺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影展,在《一九零五的冬天》電影映後與觀眾分享拍攝回憶。過去在受訪中,余為彥曾表示自己是篤信「道具就在身邊」的人。當初《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預算吃緊,卻要在這樣的製作條件下還原民國五〇年代的台灣,余為彥就從建中的倉庫挖出不要的課桌椅、教具、制服配件,竭盡一切的造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場景氛圍,讓他成功入圍1991年第28屆金馬獎的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兩項大獎。2017年余為彥推出極具爭議的作品《嫐》,用奇幻的敘事手法描述一對夫妻的婚姻關係,進而刻劃人心最深層的渴求。他同時擔任本片編導,利用傳說故事穿插描繪,遊走於寫實和虛幻之間,開創前所未見的愛情故事類型。余為彥導演曾說,「關於電影作品我只在乎大家想不想討論,我最怕的是沒人說你好,也沒人說你不好。」與其說要讓所有人都喜歡,他更期盼觀眾能在一、兩個小時的觀影期間,擁有全新的生命經歷。
「臺灣新電影」導演楊德昌回顧展 遺孀談數位修復成推手
臺灣電影導演楊德昌全球首次完整回顧展「一一重構:楊德昌」將於7月開展,同步於國家影視聽中心、北美館進行。該計畫緣於2019年,楊德昌導演遺孀彭鎧立與影視聽中心洽談《獨立時代》與《麻將》的數位修復事宜,並寄存一萬多件從未公開的珍貴楊德昌相關電影文物,當中完整保存楊導從中央電影公司,到自立門戶開設公司時期的電影筆記、作品企劃書、劇本、書信、製作文件及眾多影音資料等,銘刻著已故導演各個生命階段的特殊性與重要印記。「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影展,將在「理性的靈魂:再見楊德昌」單元重映大師經典。圖為《一一》劇照。(圖/傳影互動提供)楊德昌為1980年代標誌臺灣獨特電影文化開端的「臺灣新電影」中,最具代表性、且最為國際矚目與認識的電影導演之一。他身處現代性進程下的變動時代,關注都會生活情狀及經驗,對普世價值的探問與省思引人反響。楊德昌作品獲獎無數,包括《恐怖份子》(1986)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原著劇本及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獨立時代》(1994)曾獲第31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麻將》(1996)獲第46屆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及第9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一一》(2000)則讓楊德昌一舉成為首位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臺灣影人。2007年他獲頒第44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一一》則名列英國電影協會(BFI)影史百大片單之中。影視聽中心歷經近三年相關文物的造冊、整飭、數位化及研究後,攜手北美館合作,由彭鎧立擔任首席創意顧問,回顧展覽由王俊傑館長與電影學者孫松榮教授擔任策展人,影展則由影視聽中心策展人林木材策劃。「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將於2023年7月22日至10月22日於國家影視聽中心、北美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