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原因
」 食物中毒 高血壓 胰臟癌 寶林茶室 乳癌長期美甲女子指甲長出「三叉戟」肉球 醫一看驚:趕快切!
中國大陸杭州24歲女子姍姍是位美甲愛好者,她幾乎不能接受指甲有「空窗期」,每隔一陣子就會嘗試不同的美甲風格,豈料不久前她突然發現指甲上長了一塊多餘的肉,且形狀非常奇怪還越長越大,漸漸變成了三叉戟的樣子。眼看情況不妙,她到皮膚科就診,醫生檢查後發現,姍姍的指甲上長出的其實是一種增生的肉芽組織,認為她的主要致病原因就是長期美甲,並建議「趕緊切!」據陸媒報導,不久前,姍姍忽然發現指甲上長了一塊多餘的肉,這塊肉越長越大,且形狀怪異漸漸變成了三叉戟的樣子,朋友還跟她開玩笑說,形狀神似汽車品牌「瑪莎拉蒂」的標誌。眼看情況不妙,姍姍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皮膚科就診,副主任醫師鐘劍波檢查後發現,指甲上長出的是種增生的肉芽組織,並診斷屬於甲週纖維瘤,建議要趕緊切除,甲週纖維瘤大部分是創傷所導致,結合姍姍的經歷,鐘劍波認為主要致病原因就是長期美甲。鐘劍波表示,美甲時往往會在指甲上覆蓋上一層穿戴甲,「一片穿戴甲看似沒有什麼重量,但其實對指甲會產生很大的負擔。而且美甲過程中,不管是指甲油還是操作手法,都會對指甲造成傷害。」在穿戴甲的長期壓迫下,指甲底部就容易出現裂縫,同時不恰當的美甲或過度頻繁會傷害到甲母質及甲母質週邊的組織,容易形成組織發炎和異常增生,增生的組織就會從縫隙中長出來。鐘劍波建議,美甲最好間隔半個月到一個月,給指甲恢復的時間。另外,盡量少用穿戴甲、不要暴力卸甲,且美甲時盡可能使用個人美甲設備或一次性用品,降低感染風險。
泰國爆豬型鏈球菌…台男也感染「1疏忽險致命」 醫揭預防方法
泰國東北部4個省份接連爆出12起因感染豬鏈球菌死亡、上百人失去聽力的案例,就連台灣也傳出病情。一名53歲男子因出現感冒症狀、高燒不退、脖子僵硬、劇烈頭痛與雙耳耳鳴等症狀,被送到醫院急救,到院時人已經昏迷、意識不清,診斷證實受到豬型鏈球菌感染導致腦膜炎。據了解,男子是飼養豬隻的業者,罹患糖尿病、高血脂慢性疾病,免疫力較弱,發病前曾拔牙有傷口,到養豬場接觸豬隻後沒洗手就碰觸口腔,以致於細菌經由口腔傷口侵犯腦部,造成腦膜炎並右邊聽力受損,所幸進行抗生素治療,住院18天後順利返家休養。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自強說明,豬型鏈球菌腦膜炎是因為豬型鏈球菌侵入人體腦部腦脊髓液,造成腦膜炎發生,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心內膜炎、關節炎及支氣管肺炎等,感染途徑主要透過人體傷口、黏膜接觸病菌,或食用未煮熟的豬肉,潛伏期為數小時到3天就會發病。楊自強提醒,豬肉切勿生食,豬肉、豬內臟或豬血應煮熟,料理過程也要使用不同砧板或器皿來避免生、熟食混雜導致交叉感染,處理時也要注意接觸的皮膚,應做好防護避免傷口直接接觸,處理後也要徹底洗手;若身體出現任何不適症狀,要儘快就醫,找出致病原因,才能獲得良好的預後效果。
徐少強罹患食道癌病逝 癌症基金會:早期無症狀「發現時多是晚期」
香港演員徐少強近日傳出因罹患食道癌而不幸病逝,享年73歲。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食道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發現時幾乎已經是局部晚期狀態,且存活率偏低,民眾日常都要特別留意。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食道癌的形成大多是食道管腔內襯黏膜的「鱗狀上皮細胞」癌化病變後形成「鱗狀細胞癌」;少部分由食道下段與胃之間的「腺體細胞」癌化病變後形成「腺癌」。在台灣,鱗狀細胞癌在食道癌病理分類中佔大多數(約90%),致病原因和抽煙、喝酒、含亞硝胺之食物、過熱的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有關;而歐美常見的食道腺癌,在台灣並不常見(小於10%),成因則可能和肥胖、胃食道逆流有關。在症狀方面,食道癌在發生初期因食物尚能通過,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至晚期,食道腫瘤持續變大造成管腔狹小阻塞,而出現吞嚥困難症狀。在臨床上,90%以上食道癌的病人最早發現的症狀為吞嚥困難以及體重減輕,大多數病人在吞嚥時會感到食物卡在喉部至上腹部之間。食道癌的症狀還包括吞嚥疼痛、食物逆流、心窩灼熱感(胃酸逆流)、胸骨後面疼痛或上腹部疼痛。食道癌發展至晚期,則可能會出現食道出血、吐血、解黑便,以及因食道氣管瘻管引起的咳血、咳嗽等症狀。腫瘤侵犯到鄰近的主動脈或大血管,甚至會發生大出血的嚴重狀況。若轉移至遠端部位會表現不同的症狀: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會表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轉移到肺部,會表現出咳嗽、胸痛、咳血,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轉移至骨骼,會出現骨骼疼痛的症狀;轉移至肝臟,可能會出現黃疸、腹脹、腹痛等症狀。食道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病患出現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症狀就醫時往往已是局部晚期或已有遠端轉移。因此,若持續出現上述食道癌的症狀,建議至腸胃科或耳鼻喉科等相關科就診,以便早期發現癌病並儘早治療。除了難以發現外,食道癌的預後不佳,最主要原因是不容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數病患就醫確診時往往已是局部晚期或已有遠端轉移。台灣食道癌的平均五年存活率僅12-15%,僅稍高於十大癌症中預後最差的肺癌(五年存活率10-13%)。食道癌五年存活率分別為第一期60~70%、第二期40%、第三期20%、第四期小於5%。因此,民眾若有疑似食道癌的症狀需儘早就醫,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提升食道癌的控制率與存活率。而資料中也提到,目前已知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有下列數種: 抽煙、喝酒、檳榔、含亞硝胺之食物(醃漬、煙燻食物)、過熱的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食道弛緩不能(吞嚥功能疾病)、肥胖、胃食道逆流等等。而其中抽菸、喝酒同時也是頭頸癌(口腔癌)的高危險因子。在預防食道癌方面,首先要避免上述的危險因子,少吃太燙熱之食品,尤其是不抽菸、不喝酒及不嚼檳榔更可預防多種癌症的發生。另外多吃蔬菜、水果、含維他命C食物等,可以降低食道癌的發生。吞嚥感覺異常雖然並非食道癌特有的症狀,若超過兩參週仍未消失,就應儘快就醫,以便釐清病因獲得正確治療。
孩子突然變乖要小心!8歲調皮妹狂睡不說話 就醫檢查竟是「腦炎」
1名8歲女童連續2天頭暈,第3天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送醫後發現電腦斷層有輕微腦水腫,並轉入加護病房給予降壓藥與預防性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後續檢查診斷小女孩是因為感染造成腦病變,經與中醫合併治療及積極復健,住院一個月後總算可以活蹦亂跳的出院,回到原本古靈精怪、調皮搗蛋的樣子。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腦炎可能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正常或過度反應,也可能因為自體免疫因素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攻擊健康組織所產生;腦炎的預後很難評估,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有些可能出現癲癇和更長期的學習問題,也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或有致命的危險。黃佳雲指出,個案自急診轉入加護病房後,團隊第一時間即給予高劑量類固醇及靜脈免疫球蛋白,因觀察腦波有異常放電現象,因此也採取預防性抗癲癇藥,經腦部磁振攝影疑似發現雙側大腦,右側橋腦及部分胼胝體有多處影像增強,懷疑是「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在治療後,除在病房即掌握時間安排復健外,更同時會診中醫科進行針灸治療。馬偕紀念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說明,針灸對於中風、腦外傷、腦炎等神經系統疾病已有非常多臨床經驗,為搶治療時機,在病童進入加護病房後即合併中醫針灸治療,由針傷科醫師團隊針對腦炎所造成意識不清的問題,以「開竅醒神」效果的穴位,包括腳底「湧泉穴」,針對手腳無力的狀況,以「足三里穴」及「合谷穴」等穴位合併治療,1週3次,1次15至20分鐘。一般而言,急性期以開竅清熱醒神為主要治療方式,待意識逐漸改善後,則以疏通經絡改善肢體活動功能等為主。相較於病人住院時一度只能靠鼻胃管進食,脊髓磁振攝影也顯示有急性橫斷性脊髓炎,在進行血漿置換後肢體動作逐漸好轉,住院一個月期間接受中西醫及復健合併治療的情況下,病情獲得改善,出院後一個月的門診追蹤,小女孩跑跳、說話及吞嚥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醫師解釋,部分病人的腦炎是自來於自體免疫原因所引起,此次個案的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通常發生在感冒之後,透過對抗自己的神經髓磷脂造成所謂「脫髓鞘」疾病。治療方式採取高劑量皮質類固醇,大多數兒童對藥物反應很好且大都能完全或接近完全康復,如果此法效果不佳,也可以改用血漿置換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療方式。黃佳雲提到,診斷腦炎需要結合一系列病史詢問(包括免疫史)以及檢查,包括大腦影像來排除其他腦部結構的問題、腰椎穿刺檢查來檢查是否有細菌和病毒等感染、腦波可以偵測潛在癲癇發作、血液、尿液和糞便檢查看有沒有其他感染跡象,這些都有助於病人的治療決策。據了解,腦炎一開始可能因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症狀而加深診斷的難度,但仍有幾點觀察方向值得家長注意,臨床表現包括發燒、頭痛、對光敏感度、頸部僵硬、皮疹、噁心、嘔吐、活力/食慾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癲癇發作。醫生提醒,由於腦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也需要注意到與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狀同時出現或隨後出現的症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如腹瀉、噁心、嘔吐或皮疹。也可能在被攜帶疾病的病原體感染後發生,包括蜱蟲(萊姆病)、蚊子(西尼羅河病毒)和貓(巴爾通體,也稱為貓抓病),或其他動物暴露、環境暴露(例如在水中游泳)。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為各種類型神經系統和發展障礙的嬰兒、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照護,由於腦炎造成腦組織無法正常運作,病人可能會出現癲癇發作、精神錯亂或行為改變。而腦炎在臨床上常常無法找到明確的致病原因,治療目標會從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讓大腦在發炎情況中慢慢恢復,急性期之後,仍需要定期門診追蹤,接受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
25歲男高血壓「胰島素嚴重阻抗」 靠改變1飲食習慣5個月瘦20公斤
現代人飲食中普遍含有高脂肪、高糖、高鹽,導致血脂、血糖、血壓升高,「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越來越普遍。日前家醫科醫師魏士航就分享,有名年輕患者年僅25歲就有高血壓和嚴重的胰島素阻抗,所幸在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後,5個月就減了20公斤,血壓也順利降下來。魏士航在臉書粉專「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指出,高血壓的成因複雜,鈉鹽更多是加重因子,而非致病原因,現代飲食促成的大量胰島素分泌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他也引述2018年一篇發表在《Hypertesion》期刊的文章指出,胰島素能刺激腎小管的鈉重吸收,導致鈉滯留和高血壓。魏士航分享案例,表示有一位25歲、體重125公斤的男病人,血壓達163/97,檢查發現他的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為5.8,遠超過2的嚴重胰島素阻抗標準,所幸透過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胰島素阻抗改善,血壓也下降。該病患也在5個月後,順利減重20公斤,BMI降至36.3,HOMA-IR降至1.7,不再需要血壓藥,血壓維持在理想狀態。魏士航指出,對於沒有高血壓的人來說,飲食限鹽未必必要,而對高血壓患者而言,除了避免過多鈉鹽攝取,更重要的是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只要改善高胰島素分泌問題,高血壓問題也能得到解決。魏士航提醒,市售肉醬通常含鹽量較高,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過量攝取鈉鹽是一個重要的健康風險因素。過量的鹽分攝取會破壞體內鈉與水分的平衡,加重心臟和血管的負擔,導致血壓上升,因此傳統健康飲食建議少油少鹽,然而隨著時間推進,研究發現攝取油脂的品質比攝取量更為關鍵。「那麼鹽呢?真的吃越少越好嗎?」魏士航又引用2016年發表在《Lancet》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說明,通過對四項大型研究數據的分析,涵蓋來自49個國家,共13萬名個案,探討了鈉攝入與心血管疾病事件和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高鈉鹽攝取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然而在非高血壓患者中,鈉鹽攝取的影響卻不明顯,且不管是否有高血壓,過低的鈉鹽攝取反而會大幅提升死亡風險,因此適當的鈉鹽攝取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
4天14人吃涼麵腹瀉不止 高雄「翠紅冷麵」遭勒令停業7日
高雄左營區當地知名店家「翠紅冷麵」,近期傳出在短短4天內,有14個人食用該店涼麵等產品後,發生腹瀉等腸胃道症狀。目前高雄衛生局在接獲通報後,已前往翠紅冷麵進行疫調採檢,同時下令翠紅冷麵停業7日進行整頓。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近日有網友在PTT發文爆料,指稱自己在2日晚間時用翠紅冷麵的產品後,3日凌晨開始出現發燒、嘔吐和腹瀉等症狀,甚至排出血便。而實際觀看翠紅冷麵的Google地標評論,也是在近期出現不少民眾反應食用後發生腹瀉等問題,甚至有消費者因此被迫住院治療。高雄市衛生局表示,3日至6日這4天內,接獲14起相關案例,衛生局在接獲通報後立即派員進行現場稽查,稽查人員也在現場發現店家在食材處理方面存在多項違規情況,諸如無冷藏冷凍溫度記錄、分裝食材未標示品名及日期、垃圾桶未加蓋等問題。後續稽查人員對可疑的食材進行採檢,其中包含半熟蛋、皮蛋醬汁、涼麵等共10件食材,並對廚工及就醫者進行人體檢體檢驗,以查明致病原因。目前高雄市衛生局已要求業者自4日起停業7日,期間必須徹底清潔消毒並改進相關問題。衛生局強調,若業者未能在複查時達到標準,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8條和第44條處以6萬到2億元罰款。若情節嚴重,足以危害人體健康,將移送地檢署偵辦。此外,衛生局向廣大的業者呼籲,夏季高溫期間,食品易腐敗,應嚴格遵守食品安全衛生規範,避免使用未完全煮熟的蛋類和肉類,確保食品處理過程中的清潔衛生,以保障消費者健康。整起事件爆發後,目前店家對於此次事件已公開致歉,表示會全面改進,並暫停販售皮蛋口味的產品,承諾會盡全力負責處理受影響顧客的問題。高雄市衛生局也提醒,近期若有民眾購買該店食品後出現疑似食物中毒症狀,應立即通報衛生局,以便及時處理。
天天吃豬油「一家3口全中風」孩童高血壓!無毒教母曝3好油:不要一油用到底
比起減少油脂攝取,慎選好油更加關鍵!一名年僅10幾歲的小男童被驗出罹患高血壓,家中也有3人陸續中風,致病原因竟是「餐餐都吃豬油」。對此,有「無毒教母」之稱的毒物專家譚敦慈分享,建議使用「3種油」才能提升人體好的膽固醇。譚敦慈近日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診間案例,表示曾有一戶賣豬肉的人家,不僅天天都吃豬肉,就連料理也都用豬油烹煮,長期以往導致家中已有2、3人相繼中風,甚至連10多歲的男童也罹患高血壓。譚敦慈指出,由於豬油內含的「飽和脂肪酸」較高,會讓壞的膽固醇上升,過量攝取恐危害人體健康,不過偶爾提個風味並無大礙,但千萬不要餐餐都使用同種油類,「油沒有絕對的好跟壞,不能夠一油到底」,這是因為每種食用油在烹煮時能承受的溫度不同,像是煎魚她就會使用葡萄籽油,因為「起煙點」很高。對此,譚敦慈提醒,料理食物時盡量選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有助於提升人體好的膽固醇,依據美國心臟科醫學會建議,包括苦茶油、橄欖油及芥花油等3種油類,均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民眾可以多加選用。
不是甲溝炎也不是灰指甲!指甲異常可能是潛在惡性腫瘤
當指甲出現奇怪外觀或有紅腫、疼痛等異常時,多數人可能會認為是常見的甲溝炎或灰指甲等疾病。然而這些症狀有可能是更嚴重的問題,例如皮膚腫瘤所引起。最近有位76歲的陳先生因右手食指指甲長期疼痛腫脹,就醫後發現患有甲溝炎,但治療後只有部分改善、效果不佳,經進一步切片檢查,診斷發現他竟患有甲床鱗狀細胞癌,經手術治療後恢復良好。指甲常見的惡性腫瘤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雅棠指出,甲床鱗狀細胞癌是指甲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尤其多見於中老年男性,且手指比腳趾更為常見。此類腫瘤的致病原因與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長期暴露於輻射或砷中毒等有關。雖然甲床鱗狀細胞癌的局部侵犯進展較快,但極少發生遠端轉移。臨床症狀包括有腫瘤造成的指甲外觀異常或長期無法癒合的傷口,容易與其他常見的指甲疾病如甲溝炎、灰指甲或病毒疣混淆,因此若是發現指甲異常或傷口久未癒合應及早就醫。治療以為外科手術為主治療甲床鱗狀細胞癌的主要方式是外科手術,依腫瘤深度可採用不同的手術方法,包括局部清除皮膚癌病灶,術後進行局部皮瓣重建、植皮重建或是二級癒合的方式照顧傷口,若在較晚期腫瘤已侵犯骨頭時則需考慮截肢手術。楊雅棠醫師提醒,指甲也是皮膚系統的一部分,除常見的甲溝炎、灰指甲等,各類良性及惡性皮膚腫瘤都可能發生在甲床及周圍皮膚,一般民眾常難以區分其中差異。建議如發現指甲有異常或有長期傷口沒癒合,應尋求皮膚科專家評估,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男子退休常「睡不好、關節痛」 擔心得重病!檢查竟是憂鬱症惹禍
67歲徐先生2年前退休後,因睡不好服用安眠藥,之後又因肩膀關節疼痛吃了許多止痛藥、做復健,但都沒有明顯改善。且相較以前經常跟同事親人外出活動,徐先生退休後逐漸提不起勁,不想出門,更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重大疾病。他到家庭醫學科求診,確定身體沒大礙,轉診到身心醫學科門診,發現原來是憂鬱症。在規律服藥下,徐先生的疼痛敏感度降低,生活品質明顯改善。10%長者有憂鬱症 6%有自殺傾向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增加,退休的老年人是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之一。根據國外統計,每100個長者會有10個有憂鬱症狀,其中1至2個會符合憂鬱症診斷。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張芳瑜表示,一般10到20個有自殺企圖的成年人中會有1個自殺死亡,但在65歲以上的長者中,4個有自殺企圖者中就有1個死亡,且一般高齡族群中約有6%長者有自殺的想法,因此長者的情緒不可忽視。女性患者數是男性2倍 7種人要當心張芳瑜指出,65歲以上老年人因為屆齡退休,失去生活重心,身體疾病增加,身邊親友陸續離世等多重原因,發生憂鬱症的機率高。此外,憂鬱症無論發生在哪個年齡層,女性的發生率都較男性高出1倍,且除了遺傳原因外,致病原因也與中風、巴金森氏症、紅斑性狼瘡和部分藥物的副作用有關。另外,對自己要求高、情緒時常處於緊繃狀態、社會家庭支持度不足的人也是好發族群。而老年人跟一般成年人憂鬱症狀的不同,在於老人不會表達內心的鬱悶情緒,所以會將身體的不舒服放大,以身體症狀表現出來,最常見的是疼痛。因此當相關檢查都正常或與他感覺痛苦的程度不成比例時,就會進一步評估是否為心理作用造成。憂鬱是失智前兆 及早檢查、規律治療張芳瑜提醒,憂鬱症是失智前兆,若遲遲未治療,不僅病情會加重,更可能影響病人的認知功能,演變成失智症;若病人本身就有失智情況而又未治療憂鬱症,就會加速退化程度。由於失智症與憂鬱症有許多症狀重疊,因此老年人憂鬱症評估必須更完整,要涵蓋抽血檢查排除內外科疾病、藥物、營養的影響,還要有醫師的會談評估。治療則以血清素藥物為主,原則上若是病人這輩子第1次發病,建議至少維持1年的治療,直到病情穩定;但若是反覆發病3次以上就會建議拉長時間,至少治療3年。照顧身心健康 5撇步遠離憂鬱症張芳瑜最後呼籲,憂鬱症是可以治癒的疾病,延誤治療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認知能力和身體狀況,必須盡快就醫。長者要預防憂鬱症,可以在退休前預先規劃好未來的生活,藉由規律的社團活動轉移生活重心,而維持均衡飲食、適當運動並戒除菸酒等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對憂鬱症有一定程度的預防。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生命線專線:1995
19歲女大生無致病危險因子…車禍意外發現肺癌 醫揭可能原因
肺癌在台灣是頭號殺手,發生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冠軍,有超過6成的病例是出現久咳不癒、疲倦或體重減輕才就醫,但這時症狀多已經晚期,存活率很低。過去有一名19歲女大生,因為車禍送急診,結果電腦斷層檢查出1期肺腺癌,幸好及早發現,術後恢復良好。肺癌蟬聯台灣癌症死因首位,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很容易忽略,等到發現時,往往是無法手術的晚期,造成的致病原因很多,甚至不抽菸也可能罹患。肺癌位居台灣癌症死因首位,早期症狀不明顯,很難察覺。(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胸腔外科醫師陳聿接受《中時新聞網》採訪透露,曾有一名女大生車禍被送急診,安排做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肺部有陰影,因此轉到胸腔外科,經手術採檢證實是1期肺腺癌,幸好腫瘤不到1公分,手術後隔周就回校園正常上課。由於女大生沒有咳嗽等不適,也沒有家族史、抽菸、二手菸、曝露於石棉環境等肺癌危險因子,若不是因為車禍,就不會及早發現肺癌,並動手術切除乾淨,算是不幸中的大幸。陳聿說明,年輕型肺癌多是基因影響,研判女大生本身基因有缺陷,因此造成肺癌病變,台灣女性最常見就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簡稱EGFR),這類人也較容易罹患肺癌。陳聿指出,肺癌若能在1期發現,治療以手術切除病兆為主,5年存活率可逾9成,若等到4期,腫瘤已轉移,這時即使經治療,5年存活率僅剩1成5,他提醒民眾若有持續咳血、胸痛、聲音沙啞、感覺喘或疲倦、體重莫名減輕等肺癌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或定期檢查,以利及早發現身體異狀。
70歲男啃完「整顆芭樂」送醫 部分小腸慘遭切除…醫生揭致病原因
1名70歲男性有大腸手術病史,因腹脹腸沾黏阻塞接受二級緊急手術治療,當時腸沾黏阻塞嚴重,甚至造成腸壞死穿孔,必須做部分小腸切除。醫生看了手術照片後,詢問病患到底吃了什麼東西?對方回答,「這裡面有芭樂籽,我吃了一整顆的芭樂啊!」醫生提醒,植物性結石相當常見,吃水果時要多注意。彰化秀傳醫院外科醫師黃漢斌在臉書粉專表示,該名男性有大腸手術病史,因腹脹腸沾黏阻塞接受二級緊急手術治療,腸沾黏阻塞嚴重,甚至造成腸壞死穿孔,必須做部分小腸切除,事後他讓病人看了看手術照片,問他到底吃了什麼東西。「這裡面有芭樂籽,我吃了一整顆的芭樂啊!」病人立即回答道。醫生說明,「胃腸結石」根據其成分,通常分為4個類型,分別是植物性結石(phytobezoars,由蔬菜或水果纖維中發現的難以消化的食物顆粒組成)、毛髮結石(trichobezoars,由毛髮和食物顆粒的聚集體組成)、奶結石(lactobezoars,由牛奶蛋白組成)或藥結石(pharmacobezoars,各種藥物的凝結物)。其中以植物性結石是最常見,約佔所有已報告過胃腸結石的40%。黃漢斌進一步指出,最常在醫學期刊上提到的「柿子」,因為含有單寧酸,遇到酸時會形成一種類似黏合劑的物質,並黏住其他食物殘渣,導致糞石形成。在日本也有系列報告梅子、琵琶、柿子、楊梅的種子造成腸阻塞。台灣飲食常見的破布子、黑棗、山楂,也都是醫師們會告誡怕造成腸阻塞的食物。「沒什麼東西是絕對不能吃的,醫生不會叫人偏食!」黃漢斌強調,國外也有吃西瓜不吐籽導致腸阻塞的,重點是以後吃西瓜記得吐籽,而不是叫人家以後不要吃西瓜;相對的,吃芭樂把籽挖掉,而且全家分享,一人吃個幾片無傷大雅。此外,吃水果解暑,也還是要多喝水,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而不是什麼都不能吃。
全大運選手疑食物中毒!10人上吐下瀉 飯店遭停止供餐2天
全大運5月4日將在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開幕,不過多場賽事提前展開。沒想到27、28日兩天卻傳出疑似食物中毒的情況,有10學名生吃完飯店早餐後,陸續出現嘔吐症狀,10人身體不適,9人就醫。對此,台中市衛生局前往飯店稽查,並要求暫停供餐2天,採集環境檢體送驗,釐清是否為食物中毒。全大運多場賽事提前展開,沒想到在27日、28日陸續傳出選手疑似出現食物中毒的情況,包括頭痛、嘔吐、拉肚子、發燒、反胃、噁心等症狀。衛生局在29日接獲通報後,了解到這10名選手,其中9人為政治大學擊劍隊選手,另一人則是文化大學擊劍隊選手。而他們在28日上午吃了飯店餐廳自助式早餐後,陸陸續續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根據衛生局統計,截至29日晚間9點,有10人身體不適、9人就醫,目前尚有2人急診觀察,7人返抵飯店休息。食安處長傅瓊慧表示,食安處接獲通報後,立即啟動食品中毒調查小組,針對個案、供膳場所進行調查,並採集環境檢體。至於人體(患者、廚工)檢體的部分,目前仍持續採樣中,結果最快2星期後會出爐。食安處長傅瓊慧還透露,若食品中毒案成立,案情嚴重將移送地檢署偵辦。現為防止案情擴大,已依食安法第41條規定,要求飯店停止供餐2天(4/30、5/1),需待檢驗結果出爐後,才能確認致病原因。
台北「泡芙阿姨」愛吃甜+油炸食物 健檢驚覺罹胰臟癌
許多人喜歡吃精緻甜點及油炸等高油食物,台北有一名55歲婦人特別喜歡吃,又有抽菸習慣,但因為體型與年齡相仿的親友相比不算肥胖,就沒有太加控制,怎料健檢發現肌肉量偏低、體脂肪高達35%,也就是所謂的「泡芙人」,檢查更發現罹患胰臟癌。這名婦人即使看到健檢發現胰臟有異常,身體也沒有太明顯不適,頂多偶爾感覺腹部有些微悶脹感,也只是覺得是吃飯吃太多,才會造成肚子脹脹的,但經過腹部磁振造影(MRI)橫切面影像,赫見胰臟有腫塊,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胰臟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指出,胰臟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即使有又因為位置在胃部後方,常被誤以為是上腹悶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非特異性症狀,很容易被當作一般腸胃消化不良問題,也因此很難靠症狀早期發現,大多是健檢意外發現。錢政平解釋,胰臟癌的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確,民眾日常應飲食均衡、戒菸戒酒、作息正常,來降低發生機率。尤其「肥胖」是健康慢性殺手,不僅是外表上的肥胖,也要留意體脂是否過高,形成的「隱性肥胖」,男性體脂肪率正常約15~25%,女性約20~30%,過高容易造成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也會增加其他慢性病風險。錢政平提醒,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務必提高警覺,包括肥胖、吸菸、遺傳慢性胰臟炎、糖尿病,以及家族中有遺傳性結腸癌、乳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家族史,都比較容易發生,應主動安排檢查,及早發現才能爭取較好的治療時機。
左眼皮狂跳以為發財…樂透全槓龜「雙眼跳到張不開」 竟是疾病找上門
俗話說「左跳財右跳災」,許多人左眼皮不自覺跳動時,都認為是好運降臨的徵兆,然而也有可能是疾病找上門。1名50多歲的男性電腦工程師近期發現左眼皮常自行跳動,以為是發財的預兆,於是買了好幾張彩券盼望一夕致富,不料樂透沒中就算了,眼皮還越跳越嚴重,甚至蔓延到右眼,最後雙眼幾乎張不開。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分享收治個案,該名男姓工程師數月前發現左眼皮不時跳動,心想「左跳財右跳災」,並沒有太在意,還在農曆春節期間買了好幾張樂透,希望一夕致富,誰知彩券完全沒中獎,眼皮還越跳越嚴重,就連右眼皮也開始狂跳,最後雙眼幾乎張不開,就醫後才得知罹患「眼瞼痙攣症」。醫師說明,眼瞼痙攣是指全眼輪匝肌發生痙攣性收縮,造成上下眼瞼閉合,以致無法張開眼睛的狀態。眼瞼痙攣依有無眼部或三叉神經疾病存在,分為自發性及病發性眼瞼痙攣;自發性眼瞼痙攣,經常兩眼都有,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女性較多(女男之比約三比一)。症狀開始時可能只是久久才一次眼輪匝肌的痙攣性收縮,並不影響視力及日常生活;但隨著病情加重,眼輪匝肌收縮的力道及頻率逐漸增加,到最後可能導致眼瞼閉合,面部的表情扭曲,視力嚴重受損,影響日常生活。醫師提到,自發性眼瞼痙攣的致病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但精神的壓力及倦怠可能會使症狀更加重,在休息睡覺時眼瞼痙攣會消失。有少部份患者的痙攣,是腦內基底核發生病變所造成,而有些病人是因為長期服用神經內科或精神科的藥物,引起錐體外神經傳導路徑有障礙,因而發生類似症狀,稱為遲發性運動困難,這時只要減藥就可以恢復。至於治療自發性眼瞼痙攣的方法,首先是藥物治療,雖然很多藥物被報導可以減輕症狀,不過藥效並不是很顯著;或以肉毒桿菌素局部注射痙攣的肌肉,可以達到暫時緩解的功效,但是大多數患者需要3至4個月就重複注射一次,副作用包括眼瞼閉合不全、眼瞼內外翻、眼瞼下垂、複視等。若以上治療皆無效,則可考慮用手術的方式將眼輪匝肌摘除。
食物中毒案件增8倍 最常見的病菌前兩名出爐
王品集團旗下餐廳「初瓦」、「嚮辣」爆發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今(8)日再增34人發生嘔吐、腹瀉症狀並至醫院就醫,目前累積共56人,台北市衛生局已於6日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1條命2家業者暫停作業、停止供應餐點,後續業者需提出改善措施且經衛生局審查、複查合格才可復業。台北市衛生局表示,多數民眾皆在新聞報導出來後就醫,但是狀況都不嚴重,已與醫院個別採集人體檢體、環境檢體及飲用水等檢體,待醫院採集的人體檢體及衛生局採集之檢體結果出爐,才能判定是否為食品中毒事件,如果屬實,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新台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台北市衛生局呼籲為預防食品中毒事件發生,不論外食或自行烹煮,都需特別注意餐飲場所之衛生狀況,避免生食,且食材充分煮熟,迅速食用完畢,並確實遵守「清潔」、「迅速」、「加熱或冷藏」、「避免疏忽」四大原則,以確保食品衛生安全。民眾如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應至醫院就醫,以利醫師判別是否為疑似食品中毒案件通報衛生單位調查,並協助採樣。根據食藥署分析,隨著外食人口增加,食物中毒統計事件也逐漸增加。最近40年來,從1980年代平均每年68案增加到2020年代平均534件,增加了7.85倍,將近8倍。食藥署分析,民眾健康意識提升,加上醫療人員、學校老師對食品中毒敏感度增加,因此造成食物中毒統計案件逐年上升。整體而言,近年食物中毒致病原因以細菌及病毒汙染為主,症狀輕則腸胃不適,包括腹痛、噁心,重則發燒、上吐下瀉。根據食藥署資料顯示,最常見的食物中毒前兩名細菌為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都廣泛存在於環境中,仙人掌桿菌屬於孢子型態,存活時間可長達數周;金黃色葡萄球菌會釋放腸毒素,加熱也無法除去毒性,預防之道應該從衛生條件做起,例如注意外食環境、勤洗手等。
寶林案31例爆不停 蔣萬安侯友宜預告雙北加強稽查
北市信義區餐廳「寶林茶室」涉入食安風暴問題延燒,統計至1日凌晨,累計通報31人,其中2人死亡、5人住加護病房、3人住一般病房、其餘21人已返家休養。對此,台北市長蔣萬安在與新北市長侯友宜1日同框出席活動時預告,1日中午美食街大食代保險承保公司新安東京保險,將赴北市法務局商討寶林案可能的賠償事宜。蔣萬安強調,北市府目前掌握的91筆消費紀錄,都已經全部上傳,再次呼籲民眾可以自行上網比對,若近期到寶林用餐,身體不適請即刻跟市府聯繫,或是到醫療院所就醫、即刻通報。蔣萬安重申,衛生局已經整理專家學者小組,會聯繫包含感染、食安以及毒物等領域專家,對於全市所有的百貨、賣場,1日起也啟動下階段全面專案稽查。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1日上午向CTWANT說明,當日有望針對米酵菌酸進一步以新標準品進行優化檢驗。楊振昌強調,目前檢驗僅是確定患者體內「有」米酵菌酸,但是否導致疾病「不能直接下定論」,必須透過定量檢驗進一步確認濃度,才有助釐清患者體內米酵菌酸濃度與病況間的關係,假設在102小時半衰期內採檢,但回推原始濃度卻低於國際文獻中可能致病的門檻,「那致病原因恐怕不只於此」。
食安連環爆2/專家一度認為「仙人掌桿菌更像兇手」 米酵菌竟可在人體繁殖
這周台灣壟罩在寶林茶室奪命食物中毒案的食安風暴下,在毒素真凶未確認前,專家一度懷疑「仙人掌桿菌」,甚至有疫調專家認為「仙人掌桿菌的孢子可在人體內繁殖,但米酵菌不行」,28日晚證實米酵菌酸是禍首後,也間接證實米酵菌也能在人體內繁殖,未來恐怕更難對付!寶林茶室案持續擴大,由於患者皆曾食用粿條(粄條)或河粉,台北市衛生局因此針對食材供應鏈稽查。衛生局長陳彥元說,已查獲上游供應商位於新北,此廠商另供貨至南港的中盤商「鴻祈食品行」,一共供應雙北10家小吃店,目前已停止供貨,所以消費者不會再吃到有風險的食材。目前致病原因仍在檢驗中,疫情調查專家何美鄉也針對米酵菌酸、仙人掌桿菌毒素進行分析,她在臉書撰文表示,「這兩種毒素的毒性標的都是細胞粒腺體,所造成的多重器官衰竭的臨床症狀很類似。兩者最大的不同是米酵菌是植物的病原體,而仙人掌桿菌則是人類的病原體,所以米酵菌的繁殖環境是在不高於32度的室溫,文獻上沒有它是否曾經在人體內繁殖的紀錄,但推測是不會的。」而仙人掌桿菌則完全可以在人類的腸胃道內繁殖,何美鄉說,第二例死亡的66歲男子病程變化,和繁殖環境非常相關。「這位66歲的男性病程相當曲折,依據女兒的敘述,在寶林用餐後數小時就有腸胃道的症狀,隔日又有暈眩肢體無力等全身性的症狀,到醫院後看似症狀緩和後,卻忽然極速惡化,最後多重器官衰竭。」何美鄉認為可以提出以下的假說:第一波腸胃道症狀是來自食物中攝取進去少量的毒素,但可能在食物裡面也含有病原體,譬如耐溫的孢子,這些孢子在體內的37度厭氧的環境下是可以被活化而繁殖,同時產生毒素。因此何美鄉認為仙人掌菌機率較大。如今檢驗確認死者體內有米酵菌酸,恐怕也間接證實米酵菌可在人體內繁殖。對於檢驗結果,何美鄉隨後受訪時表示,過去米酵菌酸中毒很少被看到,文獻上也是有限,米酵菌酸是由Burkholderia gladioli(唐菖蒲伯克氏菌)汙染,因此現在要找出這個菌,現在不確定是哪一個食材或醬料有,但可以確定是在寶林廚房內有。何美鄉說,應溯源找到產生此毒素的病菌,追尋食物的源頭,並評估是否可以控制其擴散,希望能盡量減低此病原體進入台灣植物生態的風險,這是當務之急。其實仙人掌桿菌毒素也頗具威力,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仙人掌桿菌會分泌一種嘔吐毒素cereulide,它對熱和酸具有高度抵抗力,因此不怕胃酸,加熱也無法破壞。當毒素到達胃和十二指腸,會透過結合5-HT3受體刺激迷走神經引起嘔吐,還透過抑制脂肪酸氧化、細胞損傷和抑制人類自然殺手細胞來改變線粒體活性,進而造成急性肝衰竭和橫紋肌溶解症。沒有即時治療的話,患者可能會出現多器官衰竭,伴有瀰漫性凝血異常、低血糖、急性腎衰竭和代謝性酸中毒,死亡率高達5成。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仙人掌桿菌可在10~50℃中繁殖,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30℃,最常發生在沒有冷藏的澱粉類食物,例如米飯、義大利麵等,尤其在夏天,食物於20℃以上的環境中放置時間過長,使該菌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再加上食用前未經徹底加熱,因而導致中毒。」沒吃完的白飯若是冷藏過久,同樣會孳生仙人掌桿菌,建議放置冷凍較為安全。(圖/123RF)程涵宇說,《美國臨床微生物學雜誌》曾刊登一名仙人掌桿菌中毒案例,20歲的比利時男大生為了避免在空腹的狀態下運動,因此將自己5天前吃剩、放置在室溫狀態下的義大利麵加熱食用,男大生隨即出現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隔天家人察覺兒子沒踏出房間,開門查看時才發現男大生躺在床上,已無生命跡象,後來證實是仙人掌桿菌中毒。程涵宇說,飯、麵、板條等食物烹調後要儘速食用,如果沒有馬上吃,應保溫在60℃以上(放在電鍋要確定電鍋溫度有高於60℃),若不確定,建議不吃就要立刻放冰箱,不要放在室溫過久,如果這類澱粉食物已經預估會存放超過2天以上,務必冷凍保存,再盡速吃完。程涵宇提醒,仙人掌桿菌的芽孢非常耐高溫,在水煮、小火煮、煮、燜、燉、燉、蒸這種有水的加熱方法中,孢子需要在121 °C下持續5分鐘以上才能被消滅。如果是用燒烤、炙烤、烘烤、烘烤、灼熱、炒這種沒有額外加水的加熱方法,120 °C下要1小時才可殺死孢子,所以還是事先預防較為妥當。
炎亞綸「半年前吃寶林」也出事!爆3症狀不適2天…喊話:給社會一個交代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疑似食物中毒釀成2死5命危,掀起各界譁然。藝人炎亞綸今(28日)在臉書驚爆,自己去年(2023)下半年茹素時曾透過外送平台向寶林點餐,未料用餐當晚就出現呼吸困難、頭暈、噁心等症狀,且不適感持續2天,懷疑寶林的食物「長期以來有需要更慎重檢查的地方」。炎亞綸表示,過去因為減重及健身有紀錄餐點的習慣,因此這次寶林茶室中毒事件發生後,「確認過曾經點的寶林咖啡館就是現在食安問題的寶林」。他指出,當時吃素且想念馬來西亞的椰香飯,怎知吃完的當晚出現呼吸困難、頭暈目眩和噁心感。經過新冠試劑檢測陰性和排除其他因素後,炎亞綸認為「第一次吃」的寶林「叉燒椰香飯」、「素炸雞」就是致病原因。只是他雖經歷2天頭暈到爆炸、噁心感極重不適,卻沒去醫院就診,還當成是自己的過敏反應,「我只覺得是我自己不適合吃,完全沒想到其他可能」。炎亞綸表示,這幾天與朋友聊新聞時才想起此事,再翻平台紀錄確定曾點過寶林的餐點。「時間過了很久了,當然不能就此做過多的連結,但卻能有合理的懷疑其產品是否長期以來就有需要更慎重檢查的地方」。炎亞綸強調,他發這篇文不是想製造「噪音」,但這關係到大眾的日常且已經導致多人不幸,「希望提供一些親身經歷過程,給相關人事物不論是警惕還是一個查核的方向都好,希望能盡快讓事情原委被重視、給社會一個交代」,讓大家吃飯時不用提心吊膽。
漸凍症治療重大發現! 中研院成功以「硫酸雙醣分子」減緩神經元退
在臺灣被稱作「漸凍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以及全球罹患人數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都是好發於中年人口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致病原因迄今不明。兩者皆屬偶發型 多自C9ORF72基因突變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陳韻如長期深耕與蛋白質錯誤折疊相關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究。她表示,儘管此二疾病的臨床表現不同,卻共享相當多病理特徵和基因變異。臨床數據顯示,逾90%漸凍症以及約70%額顳葉失智症患者屬偶發型,不易分析與致病機轉有著密切關連性的基因變異來源。然而,家族性遺傳患者最常見的基因突變,皆來自C9ORF72基因中,DNA重複擴增GGGGCC(G4C2)序列的突變。poly-GR/-PR蛋白質干擾細胞核苷酸致病機制首獲驗證研究團隊首先以人工化學合成方法,製作出不同重複序列的poly-GR/-PR蛋白質。實驗證實,重複超過25-30次的poly-GR會降低神經細胞存活率,也會破壞細胞膜和核膜。本研究更首次發現,藉由與核苷酸的交互作用,其將使細胞內重要核苷酸機制如DNA複製、轉錄和蛋白質轉譯等皆無法運作。團隊另以細胞表達poly-GR/-PR進行實驗,亦獲相同結果,此致病機制首次獲得驗證。研究結果提供了存在於病患中G4C2重複次數的病理機制。研究團隊進一步與國家同步幅射研究中心(National Synchrotron Radiation Research Center, NSRRC)鄭有舜研究員團隊合作,利用先進TPS13A 生物結構小角X光散射(SAXS)光束線,結合分子模擬,發現poly-GR蛋白質重複次數超過25-30次,才能形成軟螺旋的結構特徵。螺旋結構會破壞細胞膜,由此可證實特定長度的poly-GR才具有穿膜及細胞毒性。硫酸雙醣分子可中和蛋白質 增益毒性由於神經細胞無法再生,提高細胞存活率是一種治療方向。研究團隊自基因體研究中心洪上程特聘研究員建置的硫酸乙醯肝素分子庫,篩選出一個硫酸雙醣分子(Sucrose Octasulfate, SOS),並作用於神經母瘤細胞、漸凍症病人多功能幹細胞分化的運動神經細胞,成功減緩由poly-GR/-PR所引發的神經毒性。此外,再於果蠅和小鼠實驗中,發現硫酸雙醣分子確可改善運動行為,驗證硫酸雙醣類的化合物可中和poly-GR/-PR毒性,為未來的漸凍症及額顳葉失智症治療策略提供新方向。
婦人喉嚨痛長達半年 醫一看:喉嚨長「骨刺」了
喉嚨痛的煩惱,對許多人來說都不陌生,導致喉嚨痛的原因也有許多種,近期高雄一名婦人因右邊喉嚨長期劇痛,在多次求診後才發現自己會喉嚨痛是因為喉嚨「長骨刺」所導致。這位婦人表示,痛楚已經伴隨她超過半年,多次就診都得到相同的診斷——慢性咽喉炎,並被認為是胃酸逆流引起,不過經過藥物治療數個月後,或是自行服用益生菌,希望改善腸胃健康避免胃酸逆流,她的喉嚨狀況依然沒有好轉,反而每次進食或轉頭時的疼痛感還會更加明顯。直到她尋求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診治時,透過仔細檢查後才發現,婦人的喉嚨痛並非胃酸逆流所導致,而是由於一根長骨刺在作祟。婦人一聽嚇傻,想說「原來我不是要看耳鼻喉科,是要看骨科喔?」,陳亮宇醫師連忙解釋,這種罕見症狀稱為「莖突過長症候群」又名「老鷹症候群」,該症候群的致病原因是「莖突」,原本是一種正常的骨頭,附著在喉嚨的肌肉上。然而,由於某些原因,這些莖突可能變得過長或是韌帶硬化,形成類似骨刺的結構,引發嚥咽時的刺痛感,即所謂的「老鷹症候群」,是一種相當特殊的耳鼻喉科疾病。隨後,婦人接受手術,成功將有邊扁條線中過長的莖突骨取出,翌日喉嚨症狀完全消失。陳亮宇強調,「喉嚨卡卡」的困擾相當普遍,而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造成此症的原因也因人而異,他呼籲患者要有耐心,主動尋找病因,積極接受治療,相信總有一天能夠擺脫喉嚨上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