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醫療器材
」實支實付停售潮3/本想提高住院日額卻遇一窘困 「保單下架」要增額就太遲了
「現在手術自費項目變多,醫材費也墊高,原本想在已買的『實支實付醫療險』提高住院日額、限額給付,結果去電問業務員才知道已經下架停賣,想增額也來不及,得改買其他張,保費也變貴了。」一名保戶感慨地說。「實支實付險」是一種醫療險,多為一年期附約險,分醫療險實支實付、意外險實支實付這兩種,2019年11月8日起,保險局規定每人最多各可購買3張實支實付險及1張自負額實支實付;至於參加公司團體醫療險、旅平險、學生平安保險等,皆不計入上述規定內。基本上,這兩種類型的實支實付險各有不同給付條件、理賠上限、購買限制等,大部分都有每日病房費用、手術費用、住院醫療費用(俗稱雜費)等三大項保險金給付,理賠範圍包括病房差額費用、醫療雜費、自費醫療器材、手術費用等。很多民眾問,有健保還需要實支實付醫療險嗎?要買多少才夠?「答案其實在評估自己財力,不僅買一張實支實付、雙實支或到三實支,每年要支付為數不少的保費;若想用新型且昂貴的治療,例如上百萬元的免疫細胞治療,還要看買的額度真的夠用嗎?」壽險公司主管說。CTWANT調查,從壽險公會統計個人險有效契約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底,保戶購買個人醫療險實支實付「日額給付」1千元以下、2千元、3千元、3千元以上者,佔比平均各約25%上下;「限額給付」10萬元以下則佔46%,10萬元~50萬元的佔39%;個人傷害險實支實付限額給付10萬元以下則高達96%。「這幾年來疫情爆發後,提升民眾健康醫療觀念,帶動商業醫療保險投保率,民眾規劃的『實支實付』限額有調高到30萬元以上趨勢,經濟較佳的甚至買到50萬元。」磊山保經公司業務總監林玲慧說。過往直腸癌切除肛門的患者,現在透過達文西第4代Xi機器手臂手術能成功保肛,圖為中醫大新竹附醫。(圖/報系資料照)一名保險界主管分享買的實支實付險,「限額給付」就超過30萬元,「我看到現在很常見自費醫材或是高手術費用,覺得額度恐怕要20萬元以上,才比較足夠。」華瀚保經副總經理蘇桔明說,「常聽到的達文西手術基本上約15萬元或者更高,人工椎間盤一片也要20萬元起跳,人工髖、膝關節至少10萬元,鈦合金骨釘一支5到8萬元,每支心臟塗藥支架、一隻眼睛人工水晶體也約3到8萬元等,這些都是健保之外須由保戶額外自費可選擇的醫材。」至於很多民眾以為買了「實支實付險」,只要住院醫療所做的任何開銷都會全部理賠,這個解讀就大錯特錯,也造成許多理賠爭議案。蘇桔明說,根據實支實付保險單示範條款規定,「住院醫療費用保險金給付(即雜費給付)」,是指被保險人住院期間內發生,且依全民健保規定「應自行負擔及不屬全民健保給付範圍」的費用。保戶申請「雜費」給付時,首要,須符合住院期間內的「必要性醫療自費支出」,譬如自費癌症標靶用藥,就是在保單條款定義理賠範圍內;像是看護費、衛生用品費、營養品、個人用品、購買的輪椅、拐杖等輔具費用,就非雜費給付必要項目。
自費醫材訂上限!醫怒轟「健保砍價」趕跑神藥:救命不可殺價
由於醫療院所自費醫療器材收費不一,為了解決爭議,衛福部健保署9日公告八大類、352項醫材8月起開始有收費上限,消息一出,醫界罵聲一片,外科醫師劉宗瑀也在臉書針對此事發表看法,她表示「救命、治病本就不該是可殺價省錢的專業」,同時也直呼「真的很可怕!」外科醫師劉宗瑀在臉書粉絲團《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針對健保署9日公告醫材訂定差額收費上限一事表示「真的很可怕」,她指出台灣民眾就醫花費比起全世界異常過低,其餘國家是GDP 9-14%起跳,而台灣僅4%,比其他國家砍半還低,「而傲視全球的醫療品質都是靠整個醫療界苦撐,但卻敵不過主管機關健保署定價的砍殺見骨。」(圖/翻攝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劉宗瑀指出,過敏神藥曼陀珠(Clarinase)以及之前抗生素界「藍波」之稱的泰寧注射劑(Tienam)曾驚傳退出台灣,還有數不盡的外科精密器械、耗材,先前都因台灣健保砍價,廠商直接退出台灣市場,讓劉宗瑀怒斥「不要說什麼壓縮人家獲利空間才生氣」、「救命治病本就不該是可殺價省錢的專業!」更別說不受健保管制的自費醫療如今在一線醫療人員都不知情、不被尊重的情況下直接管制。劉宗瑀表示,如今疫情趨緩,醫界才互相鼓勵打氣撐過,沒想到轉身就遇到這消息,因此令她懷疑「真正受益者是誰?絕非民眾、更非醫界,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