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感染
」 新冠肺炎 疫苗 疫情 林氏璧 確診高雄首例麻疹「隱匿足跡」遭重罰20萬 衛生局急匡列171人
高雄市出現首例境外移入德國麻疹病例,該名1日自柬埔寨返國20多歲男性,確診期間在高雄及台南留下多處足跡,卻隱匿活動史直到第3次疫調才坦承。衛生局今(16日)除公布男子足跡、匡列171名接觸者,也依法對男子開罰20萬元。該名男子4月1日入境桃園機場,再搭乘高鐵0675車次第6節車廂到左營;4月2日到海底撈高雄大遠百店;4月3日到漢神本館可瑞安韓式料理;4月4日到王氏魚皮、同記安平豆花安平總店。衛生局表示,男子疫調時未如實告知可傳染期間活動史,只說除回到高雄後因身體不適就醫外,期間都未出家門,直到11日第3度疫調才坦承傳染期間出入多處公共場所。衛生局呼籲與男子有活動足跡重疊民眾,在4月19日到22日自主健康監測結束前,如有發燒、出疹、咳嗽、鼻炎、結膜炎等症狀,應佩戴口罩並儘速聯絡衛生單位安排就醫,同時主動告知接觸史及旅遊史。另衛生局也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43條對男子裁處20萬元罰鍰。請民眾進行傳染病疫調時,務請詳實提供疫調資訊,切勿隱匿或提供不實資訊,以免誤導疫情而致風險擴散及裁罰。衛生局指出,台灣50歲以上民眾大多曾自然感染麻疹,染後即終身免疫。台灣自1981年全面實施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後,目前20歲至40歲民眾雖有抗體,但抗體可能隨年齡減少。
羅一鈞曝台灣10月檢出「新冠變異株JN.1」 不排除成為大陸優勢流行株
新冠肺炎疫情恐怕再度延燒,要多注意!近期多國發現新冠肺炎變異株JN.1,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監測到,對此,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台灣在10月20日就有檢出JN.1,是日本境外移入,目前台灣主流病毒株仍是EG.5。羅一鈞表示,台灣最早在10月20日就檢出一例日本境外移入的JN.1,本土是在10月30日檢出,與BA.2.86合併計算,本土占比低於5%、境外移入占比低於20%,目前都還沒成為主流病毒株,現在台灣的主流病毒株仍是XBB的EG.5。另外,從各國流行情況看,近期JN.1變異株在多國增長迅速,但研究顯示,在傳播方面JN.1與XBB變異株差異不明顯,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含有XBB.1.5成份的新冠病毒疫苗仍對JN.1變異株有效。因此在人群對Omicron變異株廣泛免疫(包括疫苗接種和自然感染)的前提下,JN.1變異株的傳播能力可能相對有限。不過中國大陸自11月首次發現本土JN.1變異株後,截至12月10日,大陸本土病例共監測到7例JN.1變異株。雖然當前JN.1變異株在大陸流行水準極低,但後續受國際流行株和輸入病例影響,不排除JN.1變異株成為大陸優勢流行株的可能。據了解,JN.1是新冠病毒OmicronBA.2.86變異株的第二代亞分支,也是BA.2.86變異株中具有較強傳播優勢的一個亞分支,該變異株於在8月25日於盧森堡採集的樣本中首次監測到,自11月以來,JN.1在全球流行毒株中的占比增長較快,世衛組織11月21日已將BA.2.86變異株從「需要監測的變異株」(VUM)升級為「需要關注的變異株」(VOI)。
免疫負債發威!「天選之人」第一個遭殃 多重病毒夾擊…兒科病房佔床率達100%
新冠疫情至今已經3年,近期台灣已經口罩解封,在防疫全面鬆綁的情況下,有些在疫情最嚴重期間,完全沒有確診過的「天選之人」,最近紛紛開始中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就觀察小兒科急診室的病患分布,發現除了新冠肺炎外,感染其他像是流感、腸病毒、腺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等小病患也不少,顯示過去這段時間,小小病患被過度保護,現在免疫負債發威,兒童急診人滿為患,兒科病房每天占床率,更已達到100%。謝宗學最近在臉書發文指出,過去一周的小兒急診室,罹患新冠肺炎的小病人數急速上升,多數是3歲以下,還沒到幼兒園接觸團體生活的孩子染疫,這些孩子多半都是被同住的家人傳染,且家庭成員包括病人本身,都是過去沒染疫過的「天選之人」。隨著疫情解封鬆綁,這些天選之人一一浮上檯面,「這一波疫情基本上是將過去3年防護做得很好的『天選之人』一一挑出來,掃蕩沒有自然感染過的族群。」而除了新冠肺炎,謝宗學還觀察,近期包括A型、B型流感,還有其他像是腸病毒、腺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鼻病毒等,也在兒科診間活躍。他指出,這些病毒共同特色,就是會讓孩子發高燒,導致最近兒童急診人滿為患,兒科病房每天占床率,更高達100%。謝宗學直言,只要兒童高燒、感染的人數增加,那麼併發的重症的小病患就會跟著上升,這很考驗當前兒童的急重症量能;「當病房占床率高到無病床可用的時候,病人最後的歸處只能是兒童急診留觀區,小兒急診室變成防疫解封、各種病毒橫行無阻時,最終也是唯一的防線。」
新冠改類有望在5月實施 專家籲同時鬆綁醫院口罩令
後疫情時代來臨,世界衛生組織(WHO)4月底召開委員會後,極可能解除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這將成為新冠走向地方流行的標誌性里程碑。世界走向正常生活之際,台灣也在時隔867天後,於明日解除大眾運輸口罩令,專家估計,下一步的新冠改類很可能在5月實施,專家呼籲醫療機構口罩令可同時解除。新冠肺炎列為PHEIC迄今已3年多,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WHO極可能在委員會後解除PHEIC,這對世界將是標誌性的里程碑。除WHO,日本、美國先前已預告在5月8日、11日解除緊急狀態,這意味著新冠走向地方性疾病,雖疾病存在,但已不是大流行狀態。目前台灣個案數,加上未通報的感染數約7成以上,洪子仁表示,從自然感染加上疫苗覆蓋率來看,再掀起大規模感染的可能性很低。另每日中重症數平均85例,如以過去輕症及無症狀感染者占9成以上的數據回推,每日總感染數應為1萬多人,代表社區正處於低度流行。洪子仁認為,依現有情況,台灣可將新冠肺炎從第5類法定傳染病降為第4類,推估5月就能實施,在改類之際,可一併將醫療機構的口罩令從強制改為建議,回歸正常生活。由於新冠仍是無法預期的新興傳染病,他呼籲在改類後,中重症的醫療申報費用仍應照特別條例支應,且至少實施到年底,別推給健保吸收,以免醫療點值被稀釋。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則表示,防疫期間,台灣出現免疫債務問題,尤其這3年出生的新生兒,面對流感、腺病毒、腸病毒的威脅都沒有抵抗力,醫療機構口罩令仍應繼續維持,民眾也要落實勤洗手等防疫措施。洪子仁則提醒民眾,至少都應打滿3劑疫苗,做好防疫基本功。
疫情降級…各國已鬆綁防疫措施 專家:可開始解除室內口罩令
新冠肺炎疫情進入第3年,各國已開始鬆綁口罩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預計在明日公布最新措施。公衛學者指出,台灣已有自然感染產生54%免疫保護力,部分人群也受到雙價疫苗保護,已可開始解除室內口罩令,但醫療及長照機構等特定場所仍應繼續維持。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提出新的健康照護解封指數,取代過去的流行疫情解封指數,考慮了兩個重要因素,1是使中重症降低,住院病人人數減少,存活率也就跟著升高,2是鬆綁防疫措施,讓自然感染保護形成。健康照護解封應低於一定標準,台灣曾在去年9月、10月達標,但隨後又出現新變異株、BA.5兩波流行,導致後來的健康解封指數再度升高,目前尚未達到標準,因此還無法解封。陳秀熙指出,聖誕節、元旦群聚後,部分醫療能量產生負擔,都會讓健康解封指數往上升,因此台灣尚未低於標準。為了要低於標準,我們必須要鬆綁一些措施,第一措施就是口罩以及隔離檢疫調整。韓國已於1月30日解除室內口罩令,但對於確診者仍需要隔離;日本也考慮在5月解除室內口罩令以及解除確診者隔離。香港則是從1月30日起取消確診者隔離措施,但仍需要配戴口罩。陳秀熙表示,雖然不同國家針對防疫措施鬆綁有不同的思維,但不管是在口罩或者是隔離方面,隔離措施的解除能解決人力短缺問題,特別是醫療業,可減少因健康照護能量不足所造成的損失。至於解除口罩,則代表了警戒措施的解除,口罩令從硬性變成軟性,對於大家具有很大的象徵意義。台灣因有自然感染產生54%的免疫保護力,以及部分人群受到雙價疫苗保護,陳秀熙認為,已可開始逐漸解除室內口罩令,但某些特定場所以及特定族群除外,例如醫療及長照機構仍要繼續維持。台灣從受到BA.5感染慢慢轉變成受到BA.2.75影響以及未來BQ.1的入侵,陳秀熙團隊也預測,台灣的流行將會變成小波的類地方流行,這對中重症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若不鬆綁防疫措施,未來健康照護指標的解封指數可能無法到達應有的標準,這部分仍需繼續思考。面對新型Omicron亞變種病毒,陳秀熙表示,我們要有新思維,對於強制防疫的3個重要措施,確診通報、室內口罩令、隔離政策,應考慮鬆綁。除口罩的接觸外,未來確診者可不需要再做輕症通報,使健康照護能量回到正常標準、連同衛生體系也可以一併恢復正常。另外,陳秀熙表示,當免疫防火牆所產生的安全保護,尤其是在台灣疫苗覆蓋力高的情況下,確診個案也可從原本的5+N 改成0+N自主防疫,就如同監測感冒,視身體情況進行自主防疫。如此一來才能讓醫療人力、各行各業的人力恢復正常。
台商返鄉疫情恐升溫 專家籲「密切接觸者」應盡速打疫苗
年節將近,受到中國嚴峻疫情影響,台商返台恐為台灣疫情添變數。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4日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直播表示,過年期間台商返台、民眾出國旅遊,屆時將有小波流行,呼籲台商在台家人、密切接觸者把握本週黃金週,盡快接種BA.5次世代疫苗,「變種病毒流行,最好出國或回台灣前都要施打疫苗!」境外解封+變種病毒 疫情攀升陳秀熙解析目前台灣疫情,從去年12月底感染趨勢來看,隨著境外解封加上新變種病毒增加,各年齡層感染人數皆微幅上升,尤其5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感染率攀升較快,年長族群也需嚴防合併慢性病導致死亡率提高。同時,先前曾感染過也有可能再被感染,但台灣受到第三劑疫苗、BA.2/BA.5感染保護,估計不至於造成更大波流行。估3萬人次台商返鄉 衝擊不大 面對台商過年返鄉,陳秀熙說明,若以3萬人數、50%高陽性率來推估,將產生75名中症和44名重症病人,約占台灣ICU(加護病房)量能0.8%;如果是25%的低陽性率,則會產生38名中症和22名重症病人,占ICU量能0.4%。雖然台灣醫療量能受衝擊不大,但他仍建議台商在台家人、密切接觸者,以及曾確診但超過3個月的民眾,把握過年前1到2週的「黃金週」,即1月2日到8日,施打疫苗提升保護力,「最重要的黃金週,可以施打疫苗,施打疫苗之後,如果家人、台商返台,如果萬一真的是確診,那我們施打了現在的BA.4、BA.5疫苗,至少對於中國大陸的BA.5、BF.7可能會有很好的防止作用。」年假出國旅遊 應盡速施打疫苗除了台商返台,民眾若想出國旅遊,陳秀熙也建議出國前1到2週施打疫苗,提前部署提升免疫保護力,預防感染COVID-19或加重為中重症。陳秀熙表示,雖然台灣已有社區保護力,但隨著境外解封、新變種病毒增加,加上新春團聚即將到來,仍會有小波流行。想要抵禦變種病毒,堅實的自然感染社區防火牆與高覆蓋的疫苗接種率,都相當重要。
次世代疫苗接種應適可而止(王任賢)
新冠次世代疫苗絕對不是第5劑疫苗,應定位於年度追加疫苗。台灣已預約到2000萬劑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不能因為錯誤的政策,不但浪費更多的民脂民膏,還會步上想打疫苗的人打不到,不好的疫苗又沒人要的雙重窘境,為未來的總統大選,增加被民眾唾棄的話題。疫苗不管第幾劑,都是為加強第一劑的持久效果。即所謂1劑反應,2劑著床。老的疫苗作用為追加只需要打1劑。至於疫苗要打幾劑才標準,完全要看3期臨床的結果,對新冠疫苗而言2劑最正規。國光公司的新冠疫苗在修訂送審時,就是因為提出接種3劑的方案遭到指揮中心否決,整個疫苗的研發被迫移轉國外。可見指揮中心對於新冠疫苗應該打2劑是早有定見。後來怎麼又催打3至4劑,甚至高端戰士還可能要打到6劑。原因當然是疫苗買太多,必須打完,盡量不能銷毀。更不能像高端疫苗一樣在面臨銷毀大限前,還必須夜奔陳時中競選總部,商量統一對策,共同擘畫度過政治難關的方法。當然廠商推銷,也是重要原因,利用對老抗原反應,吹噓對新變種病毒的效果,欺騙群眾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人多打幾劑。台灣的效果,疫苗打越多劑的月份,新冠疫情越嚴重。所以新冠疫苗接種還是應該適可而止,加上國內目前已有800萬人感染,黑數可能更多。這些自然感染過的人,比打人工疫苗還有效,台灣的群體免疫在3、4波大疫情的折騰下,及將近8成的疫苗覆蓋,大致上已經完成。因為依據流感的經驗,每次大流行來襲約可侵犯20%的人,接連3、4波再加上疫苗接種應該就可讓疫情走入流感化。新冠此時已經完全具備流感化的條件了,大流行也可仿效拜登總統大方的宣布結束。面對後續仍會出現的變種病毒,在群體免疫完善的情況下,只要醫療機構完善運作,死亡率就能壓低至季節性流感的萬分之一。此時針對新變種的次世代疫苗,只需接種1劑,當作追加。任務為降低死亡率,接種族群為弱勢容易致死族群。依據流感的經驗,每年約僅需300萬至600萬劑疫苗。但是蘇貞昌院長在去年大筆一揮就買過多的2000萬劑莫德納疫苗,又在銷售壓力之下,看來要把錯的疫苗先用完才能多元採購。讓需要次世代疫苗的弱勢族群,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必須要接受自己不合適的疫苗,這是踐踏弱勢族群的霸道行為。政府不該老看到訂購的2000萬劑今年要全部用完,是可以分多年採購,每年留下部分份額給其他廠牌的次世代疫苗,特殊族群的特殊需求才能獲得滿足,跟流感疫苗一樣。照顧弱勢是政府的責任,疫苗打不完還可用高端模式搪塞,更何況只是分期採買,犯不著就如此糟蹋弱勢。(作者為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
RSV更狡猾…急診醫揭「兒童免疫債」問題顯現:比新冠凶險 8症狀曝光
隨著國內COVID-19疫情稍緩,各項防疫措施鬆綁。不過,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透露,因應COVID-19疫情的一系列防護措施,使得兒童的免疫系統錯過了成長過程中的免疫力訓練,對包括RSV(人類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內的多種呼吸道病毒傳播,產生了顯著影響,如今防疫鬆綁,「兒童免疫債問題開始顯現」。吳昌騰在臉書粉專表示,過去2年多,世界各國為控制疫情,實施了一系列的非藥物干預措施,包括居家隔離、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隔離、網路視訊上課等方式,「這些措施除了防止及減緩新冠病毒的傳播,也對包括RSV在內的多種呼吸道病毒的傳播產生了顯著影響,但絕大多數在冬季流行的呼吸道病毒並沒有消失」。醫師說明,RSV是肺炎病毒屬(Pneumovirus)的成員,因為它與呼吸道感染有關,並能把感染的鄰近細胞融合起來,所以稱為「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途徑包括鼻黏膜或眼結膜接觸被病毒污染的分泌物、吸入感染患者含病毒的呼吸道飛沫等,「接觸傳播中,RSV在皮膚上保持有傳染性的時間為20分鐘,在衣服和紙巾上能維持20~30分鐘,在物體檯面可長達6小時」。吳昌騰示警,「單就疾病嚴重度來說,RSV對於兒童威脅要比新冠病毒Omicron病毒株更凶險的。兒童人群普遍容易感染RSV,一旦感染,最容易侵襲影響呼吸系統,常常表現是,發燒、咳嗽、食慾下降、活動力不好,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甚至出現呼吸衰竭或呼吸暫停。其主要致病機制為呼吸道阻塞、細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及隨後的氣道超敏反應。」「RSV很狡猾的!」吳昌騰提醒,「人類獲得免疫保護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自然感染的被動免疫,其次是疫苗接種。但RSV具有一個血清型,可分為A、B 兩種亞型,多數情況下,在一個流行季節中,孩子感染一次,但是有些不幸的孩子確實會感染2次。原因是,孩子感染後雖然能產生抗體,但是因為RSV兩種亞型之間的抗體缺乏交叉保護性,孩子是會感染了不同型的病毒。」醫師強調,「過去兩三年,由於這些呼吸道病毒流行規律被打亂,兒童可能會面臨免疫負債,而免疫負債仍會不斷累積,未來日子,對兒童來說,呼吸道病毒傳染會不會更頻繁,目前還無法預測,真的需要我們密切觀察注意。」
確診康復者接種次世代疫苗 公衛學者:可形成雙層防護
本月11日起開放18歲以上民眾接種莫德納BA.1雙價次世代疫苗,首日接種接種人次創新高,共6.8萬人次,目前次世代疫苗累計接種52萬1659人次。公衛學者指出,確診康復者接種次世代疫苗,可形成雙層防護,打造全民免疫防火牆,防範年底前BA.5大型群聚感染。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根據美國最新回溯性大型研究,接種原始株疫苗追加劑的族群,預防住院急診效益會在接種6個月後降到5成;由於台灣民眾普遍接種原始株疫苗追加劑已超過6個月,推估疫苗的重症保護力已經降到一半以下,此時需仰賴次世代疫苗以避免疫苗失效。陳秀熙指出,國內感染BA.2人數眾多,自然感染加上次世代疫苗接種,可以形成雙層防護,打造全民免疫防火牆,可避免10至12月BA.5流行造成社區或職場大型群聚感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賴昭智也說,感染康復者接種疫苗產生的免疫力,比未曾感染者增加25到100倍,對變種病毒有更廣泛的交叉保護力,可預防再感染。另台南市一名里長接種次世代疫苗隔日猝逝,快篩結果為陽性,民眾是否要在接種疫苗前先快篩,避免不良反應?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建議確診者間隔3個月再接種疫苗,主要是考量感染後短時間重複感染機率低,且擔心接種後症狀和確診症狀混淆,並沒有建議接種疫苗前要先快篩。
BF.7新變異株竄升恐掀另一波流行 專家籲加強入境定序
明起邊境解封0+7上路,但最近國際間又有BF.7新變異株竄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目前國內僅驗出3例BF.7境外移入個案,本土並未驗出。專家指出,由於BF.7在體蛋白出現重要突變,造成免疫逃脫,現有的疫苗和自然感染恐無效,可能在國際間造成另一波流行,但國內還處在BA.5疫情中,BF.7變異株應不會同時流行。BF.7新變異株近來在國際間崛起,在比利時驗出比例達25%,德國、法國和丹麥約10%,在美國檢出比例竄升至第三,中國大陸目前至少有5地通報發現BF.7個案,分別是廣東韶關、深圳,內蒙古呼和浩特、烏蘭浩特及山東煙台。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國內曾在今年8、9月驗出3例BF.7境外移入個案,分別來自荷蘭、法國、美國,本土目前未驗出。BF.7是BA.5.2.1.7變異株的簡稱,是Omicron BA.5的亞種病毒株,目前認為比BA.4或BA.5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染力更強。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李建璋說明,BF.7的體蛋白有一個重要位置突變,造成免疫逃脫,代表目前的疫苗和自然感染恐無法完整保護;但由於BF.7仍屬於Omicron的分支,可預期重症比例低,死亡率應該會介於千分之1到2。李建璋表示,目前BF.7是否會造成國際另一波大流行,仍有待觀察,歐美國家都是BA.5疫情結束後,新一波BF.7才攀升,且每波疫情高峰有越來越低的趨勢;由於國內目前還處於BA.5疫情,應不會兩種變異株同時流行。李建璋指出,目前尚不須擔心BF.7造成本土大規模疫情,但建議可針對比利時、德國、英國、美國等BF.7檢出較多的國家地區,加強入境檢驗的基因定序,更有效監測及防範BF.7進入本土。
「抹片篩檢」與「疫苗施打率」雙降 疫情恐致超額子宮頸癌!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公布延燒全球三年的COVID-19疫情大流行結束在望,不過,因為疫情造成的額外公共衛生衝擊,恐怕是接下來的重要議題!資料顯示,我國在COVID-19疫情期間,不僅子宮頸抹片篩檢人數一年降低13萬人,部分縣市抹片篩檢人數甚至在2年間下滑近2成;我國自107年啟動的國中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政策,109年接種率也較前一年低。抹片檢查與疫苗接種都是預防子宮頸癌的重要方法,日前國健署宣布自9月起,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從原本的2價轉換為9價,然而,不同價數的HPV疫苗對於子宮頸癌的保護有何差異?可以滿足台灣婦女的需求嗎?後疫情時代,HPV疫苗與COVID-19疫苗可以一起接種嗎?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婦癌醫學會和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共同主辦媒體工作坊,分享HPV疫苗預防子宮頸癌的正確觀念。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根據民國108年癌症登記資料,子宮頸癌排名我國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九名,一年新增1393人罹患子宮頸癌症。統計顯示,110年有608人死於子宮頸癌,平均每天有1.6人死於子宮頸癌。「但其實,子宮頸癌是可以有效預防的!」透過提高HPV疫苗接種涵蓋率,增加子宮頸抹片等檢查篩檢率,及早發現、確實治療,就能有效預防子宮頸癌。對此,WHO發佈了一項《加速消除子宮頸癌全球戰略》,目標於2030年加速消除子宮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過去幾年也持續投入協助相關政策推動。不過,這兩項能有效防杜子宮頸癌發生的利器,卻意外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張志隆表示,雖然台灣未像其他國家有長時間的居家隔離措施,但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在COVID-19疫情期間,不僅子宮頸抹片篩檢人數一年降低13萬人,部分縣市抹片篩檢人數甚至下滑近2成(18.4%);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率也往下掉。國外研究根據美國COVID-19疫情期間HPV施打率下滑情況推估,未來百年至少有超過13萬名菜花(生殖器疣)、七萬名子宮頸癌前病變,以及逾2880名子宮頸癌患者,原因可能就是疫情造成的疫苗漏打、晚打!該如何面對這「疫」外衝擊呢?張志隆理事長表示:「趕快依醫囑接種HPV疫苗!」雖然短期內未必會馬上看到施打率下滑造成的效應,但是長久來看,確實有研究推算可能影響未來包括子宮頸癌、子宮頸癌前病變的發生。為預防我國女性罹患子宮頸癌,國健署自107年即推動國中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往年以2價疫苗為主,但今年9月起改為9價HPV疫苗,提供更多型別的預防!張志隆指出,大部分的HPV感染會自行清除,長期持續感染HPV且無法自行清除則是造成罹患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先前的公費2價疫苗涵蓋常見致癌型別HPV16、18。不過,有鑒於在台灣和東南亞地區,HPV52、58也是常見致癌型別,部分研究更顯示在這些地區,HPV52、58影響甚至不亞於HPV18,因此,如果疫苗能夠協助給予保護,當然更好。HPV疫苗可否與COVID-19、流感等疫苗一起接種呢?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表示,HPV疫苗屬於非活性疫苗,可以與其他非活性疫苗如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疫苗同時於不同部位接種。至於先前若因為疫情未到校等因素,而有漏打HPV疫苗的情況,如果已經在15歲前打過第一劑,只要間隔超過五個月,可以於建議接種時程內依醫囑施打第二劑。若是沒來得及在滿15歲前打第一劑,接下來就必須依醫囑施打三劑,同樣的,應按照建議施打時間完成接種!有些人誤以為HPV跟新冠病毒一樣,就算不小心自然感染也可以獲得充足的保護抗體。對此,黃玉成理事長指出,即使感染過HPV也不一定能產生抗體;即便產生抗體,抗體濃度也非常低,跟施打疫苗所產生的抗體相差甚多。黃玉成指出,HPV疫苗全世界自2006年起開打至今超過上億劑,在有性行為前接種HPV疫苗效益是最高的。雖有人憂心施打疫苗後可能產生嚴重不良反應,或特發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問題,不過,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疫苗安全委員會(GACVS) 評估HPV疫苗的安全性數據後,認為並無科學證據證明嚴重不良事件與接種HPV疫苗有關。截至2020年6月,已經有107個國家將HPV疫苗納入女性的公費疫苗接種計畫,其中有33個國家將男性也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畫。日本政府於2010年推動青少年女性公費施打HPV疫苗政策,但因為民眾對HPV疫苗的安全疑慮,2013年6月起宣布暫停積極鼓勵接種HPV疫苗後,疫苗覆蓋率由91%下降到28%,且這群女性到了20歲篩檢時,發現HPV 16/18感染率從0.3%上升到2.1%,引發該國政府討論,並且在審視相關安全性後,於今年恢復對於青少年女性依醫囑施打HPV疫苗的建議。
南韓口罩令26日起鬆綁 戶外全面免戴口罩
南韓今(23日)稍早宣布,從26日起,將完全解除戶外戴口罩的義務,參加50人以上的戶外聚會、觀看表演或體育賽事時,也無需戴口罩,不過室內戴口罩的義務將暫時保持不變。根據韓聯社報導,國務總理韓悳洙今(23日)發表談話指出,將從風險較低的防疫政策開始一一解封,感謝一直在共同努力防止疾病傳播的人們。針對室內仍保持戴口罩,韓悳洙說明,採取這些措施是考慮到流感患者人數的增加以及冬季COVID-19重新出現的可能性。他也提及,在對1萬人的 COVID-19抗體陽性率的調查中,大約97%的人通過疫苗接種和自然感染產生了抗體。韓悳洙說,「自然感染導致的抗體陽性率約為57%,比同期38%的累計發病率高出約19個百分點,未來,我們將繼續積累長期追蹤抗體水平變化等數據,並以此制訂應對措施。」
專家:再不打滿2劑 9月底每周死亡將破百
次世代疫苗要來了,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提醒,打完基礎劑的人,才能打次世代疫苗,而全國還有320萬人未完成基礎劑,分別是65歲以上長者、50到64歲、未滿12歲兒童三大族群,若無完整接種感染BA.5,較容易發生重症、死亡、長新冠、兒童MIS-C,且九月底疫情高峰,每周死亡數將破百例。BA.5來勢洶洶,台大公衛學院今天舉辦線上防疫記者會,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截至9月10日,全國重症率上升2%,中症率和死亡率上升14%。其中50到64歲的重症率上升13%、65歲以上上升3%;50到64歲死亡率更上升28%,65歲以上上升13%。上述現象與自然感染和疫苗的保護力失效有關,沒打過疫苗的風險也有重大差別,0到19歲中症率上升了70%,65歲以上上升11%,50-64歲上升7%,也值得留意。陳秀熙表示,接種疫苗是減少重症死亡最重要的策略,但根據最新統計,台灣目前還有320萬人沒完成基礎劑,以三大族群為多,分別是65歲以上長者(62萬人),50到64歲(60萬人),未滿12歲兒童(163.6萬人)。另外有260萬人則只打完基礎劑,50到64歲有49萬人、65歲以上有近35萬人九月底疫情高峰將至,陳秀熙預估屆時每天約落在4萬~5萬人間確診,疫苗沒打滿的族群,每周將新增51至125人死亡,但若符合資格的人都接種基礎劑、第3劑或追加劑,每周死亡人數則可分別降低到19至53人之間。若已感染過的人,還需要繼續打疫苗嗎?陳秀熙指出,不論什麼年齡層,感染過都還可以再打疫苗,如此即便之後再次感染BA.5,絕大多數都是輕症,發生長新冠、MIS-C的機會也很低,且接種追加劑發生心肌炎等副作用的機會也低於基礎劑,可以放心接種。
確診數增15% 王必勝:下周單日恐破3萬例
國內昨天新增2萬8397例本土個案,較上周三增加15.1%,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疫情升溫已經確定,預估下周二、三可能突破3萬例,疫情高峰可能落在9月中下旬。台大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提醒,BA.5疫情有如重啟一場新牌局,曾染疫者仍須完整接種疫苗。前一波本土疫情趨緩,但新一波疫情正在悄悄升溫,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新增病例數較上周三增加3728例、約15.1%,預估本周病例數將會比上周多。近期有葡萄牙研究指出,曾感染BA.1或BA.2超過5個月者,約有2成機率再感染BA.5。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重複感染是下一波感染的特徵」,由於BA.5有免疫逃脫特性,雖然今年4到6月有很多人確診,仍可能再度感染BA.5,不過相較於沒有感染過的人,機率減少8成左右。羅一鈞指出,目前國內約有5000多例通報重複感染,其中2500多例都發生在今年7月之後,佔目前500萬例確診的萬分之5;隨著疫情攀升,加上民眾感染時間慢慢拉長,重複感染人數也會持續增加。黃立民認為,面對BA.5疫情,等於是重新玩一次牌局,以前的感染通通不算數。他形容自然感染就像是「打了半次疫苗」,因為有些病毒基因會壓制人體的免疫反應,而接種疫苗產生的抗體,比自然感染高出許多。黃立民提醒,近期兒童腸胃道和呼吸道感染情形增加,顯示國人的生活型態已經逐漸恢復,當下一波疫情來臨,兒童將難逃感染風險,因此提醒家長,即使孩子曾經感染,仍需要完整接種疫苗。
呼籲確診者也要打疫苗 李秉穎曝「沒有無敵星星」:自然抗體會隨時間消失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日表示,目前國內疫情雖然持平穩定,惟社區陸續出現Omicron變異株BA.4/BA.5個案,且邊境政策逐漸開放,未來社區感染風險提升,呼籲年齡滿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COVID-19疫苗之民眾儘速完成建議接種劑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ACIP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也呼籲確診者也要打疫苗,因為自然感染的抗體,過了幾個月後仍會像打疫苗ㄧ樣慢慢消失,沒有所謂「無敵」這件事。李秉穎指出,一開始大家認為確診過新冠病毒者就獲得「無敵星星」,但其實只是免疫力會增強一點,第二次感染病毒依然有穿透力,且自然的抗體也會像疫苗一樣,隨著時間消失,因此呼籲確診者也要打疫苗。另外,李秉穎指出,建議長者接種四劑疫苗,是因為疫苗抗體效價會隨著時間逐漸下降,且病毒變異後,接種疫苗劑次較少者,保護力也會打折扣;以色列研究指出,雖然接種第4劑至第8週時,一般保護會消失,不過仍比僅接種第三劑在第六週的保護效果增加3~4倍左右,保護效果也有明顯的附加反應,在面對BA.4、BA.5病毒時,也會有附加效果。李秉穎表示,確診者打疫苗的好處在於「免疫系統可有效被激發到更高程度」,因此鼓勵確診者在確診後3個月接種疫苗,以延長疫苗保護力,而一般民眾打3劑,長者等高風險族群更要打到第4劑。指揮中心已開放50歲以上成人、機構住民、免疫力低下或不全者等對象接種第二次追加劑,尤其65歲以上長者感染後導致重症風險高,應儘速接種,以提升免疫保護力。此外,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等相關工作人員,亦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及意願接種。
BA.5再爆社區感染!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揭流行時間點 單日病例恐破3萬
最近國內又出現了第2起本土社區感染的BA.5個案,目前已累積有12人陽性確診。對此,台大醫院今天(26日)上午舉辦了「面對新型亞變種病毒BA.4及BA.5威脅大流行後的新冠肺炎防疫新思維記者會」加以因應,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也受邀參加並表示,BA.4、BA.5的流行時間點約在8月15日至8月底之間,且若發生大規模流行,單日病例可能會再度突破3萬例大關。台大醫院今天(26日)上午舉辦記者會,並邀請陳秀熙分析BA.4、BA.5可能帶給台灣防疫的衝擊。他在記者會指出,台灣的自然感染與追加劑接種,已經築起免疫防火牆,本來在沒有BA.4、BA.5侵襲的情況下,台灣病例應該可以在8月底降至萬例以下,但是BA.2與BA.4、BA.5目前都已侵入台灣,單日病例應該會繼續維持在1~2萬,且若發生大規模流行,單日病例可能再次突破3萬例大關。同時陳秀熙還以世界流行趨勢推估,以往BA.4、BA.5的病例占比從20%升至40%需要約26天,從40%升至60%則只需要11天,因此推算BA.4、BA.5在台灣的流行時間點約莫在8月15日到8月底之間。陳秀熙強調,台灣的自然感染、追加劑接種,已經築起新冠免疫防火牆,對台灣威脅不至於太大,雖然仍有少數群聚感染,但大多也會屬於無症狀、輕症個案,不會造成太多重症病例。不過國外研究發現,BA.5以及更新的亞變種BA.2.75擁有免疫逃脫能力,可能會出現更多重複感染的現象。至於邊境解封方面,新上任的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兒童疫苗覆蓋率需要達到一定程度才會進一步考慮出入境解封的問題。陳秀熙也指出,台灣對於兒童疫苗的施打、高危險族群的追加劑施打是有必要的,尤其是BA.4、BA.5在全球許多國家的染疫占比都超過了70%,感染人數若增加,自然免疫保護力也會形成,所以台灣其實可以效法國際的邊境解封,並盡快跟上腳步與其接軌。
通膨壓力趨緩了嗎? 星展:6月已觸頂
星展集團公布最新預測,認為CPI已在6月觸頂,下半年溫和回落,第3季會在3%以上,年底前有望降到3%以下,全年CPI估為3%,明年降至1.8%。俄烏戰事推升全球通膨,台灣6月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飆上3.59%,創近14年新高。星展集團昨日公布第3季經濟展望,最受關注的物價,星展集團資深經濟學家馬鐵英認為,俄烏戰事推高全球能源與食品價格,台灣上半年CPI增幅超過預期,包括穀物、肉類及蛋類價格均明顯上漲,不過結合原油、食品價格、通膨預期及貨幣供應量的預測模型顯示,6月應是高點。經濟表現方面,星展小幅下修台灣GDP(經濟成長率)預測,將今年GDP從3.8%下調至3.4%,並將2023年GDP預測自3%下調至2.8%。由於中國大陸與台灣本土疫情的負面影響消退,下半年與上半年相比,有可能出現經濟成長的溫和反彈。馬鐵英指出,雖然疫情仍在,但台灣本土疫情總體影響與預期相差不大,且多數人透過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種獲得抗體,做好與病毒共存的準備,加上政府可能進一步重新開放邊境,因此預計民間消費會在第3季觸底反彈,並於第4季進一步復甦。反觀中國大陸,馬鐵英說,大陸疫情管控對供需造成的干擾比預期嚴重,清零政策發生重大轉變之前,未來幾季仍將存在零散的供應鏈中斷風險,並繼續從企業利潤、就業、收入等管道對需求端造成不利影響。至於聯準會為對抗通膨採取暴力升息,馬鐵英說,利率上升速度超過預期,美國經濟2023年大幅放緩的風險正在增加,且因美國是台灣最大的終端出口需求來源地,加上全球主要經濟體成長不如預期,半導體庫存調整風險正在上升。
BA.4、BA.5已有本土個案? 羅一鈞坦言:不敢說沒有
新冠病毒超級變變變!隨著Omicron變異株BA.4、BA.5威脅漸增,外界也擔心國內可能已經有隱藏本土個案,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坦言「不敢說一定沒有」,畢竟BA.4、BA.5也是Omicron的一種,也有可能透過境外移入進入台灣社區,不過如果現階段不至於產生大流行,推測如果要產生流行,也要到8、9月。今日防疫記者會僅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出席,針對記者提問BA.4、BA.5在境內的狀況,羅一鈞指出每週一指揮中心都會報告上週的病毒定序結果,以目前的統計來說,上週確實有新增BA.4、BA.5病例,本土尚未驗出感染個案,但也不敢說一定沒有本土個案,「因為這個病毒畢竟它也是種Omicron,它有可能透過境外移入的方式沒有驗到,或是說已經有無症狀或輕症的方式,已經進入到我們社區」。不過羅一鈞也表示,社區內自然感染後康復個案所擁有的自然免疫力,加上疫苗第3、4劑保護力也在逐漸加強中,形成社區中的「自然防火牆」,對於抵抗BA.4、BA.5入侵還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力。「大部分的專家是認為說,有可能有進入社區,但是不至於說會在現階段產生這個比較大規模的一個流行」,羅一鈞接著補充指出,目前專家評估,BA.4、BA.5目前仍不致於會產生大規模流行,如果要產生流行,可能是要到8、9月的事情。
BA.4、BA.5已入侵 莊人祥稱恐再造一波流行
本土疫情昨日新增5萬2213例,並未降至指揮中心先前預測的4字頭,死亡新增171例,包含1名4歲腦炎重症女童,從發病到死亡僅4天,全國致死率攀升至萬分之14。中央流行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對疫情走向「感到樂觀」,不過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和BA.5已入侵國內,兩大新型變異株恐再造成一波流行,他參考其他國家疫情,預測7~8月可能有一波會上升。昨個案新增以台中7909例最多,其餘依序為高雄6992例、新北6444例。莊人祥表示,除新竹、宜蘭、連江,其他縣市皆在下降,且個案較前一天下降7.3%,打破過去周三都是最高趨勢,今應會降到5萬例以下。另外,中重症新增281例、171人死亡,且又添兒童死亡個案,為1名4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14日發燒、抽搐,後因腦炎入住加護病房,17日突發性肺出血,當天病逝,從發病到死亡僅短短4天。為國內第19例兒童重症死亡案,腦炎死亡第6例。截至目前,國內共累計343萬9279例確診、5651例死亡。今年以來的本土重症個案中4798人死亡,致死率為萬分之14。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說,台灣整體流行曲線下降,20~49歲年輕族群流行下降速度最快,依自然感染、突破性感染以及疫苗保護計算,該年齡層「免疫防火牆」達72%,保護中老年族群,是疫情下降最大原動力。他也預估,6月底北北基將達成單日個案少於萬例,逐步進入「地方流行平原期」,台灣每日新增個案將控制在全人口的0.2%,即約單日約4.6萬例,走入地方流行。莊人祥回應,月底能否降到單日確診1萬例需持續關注,但「對疫情走向樂觀」。不過,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已經入侵國內,專家也紛紛預警兩大新型變異株恐再造成一波流行。莊人祥指出,國內整體疫情都在下降,針對變異株,參考其他國家疫情,大概7~8月後才可能有一波上升,指揮中心也正在關注。
台灣「免疫防火牆」築7成 專家提醒:中南部70歲以上感染率還在高點
我國今(22)日公布,國內新增5萬2213例本土,另增171例確診病歿,而在染疫死亡個案中有111人未打滿3劑疫苗。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已逐漸步入平原期,將走向地方性流行和流感化監測。他也進一步指出,隨著20至49歲年輕族群保護力提升,台灣「免疫防火牆」已築起約72%,其中北北基桃已達79%最高。陳秀熙說明,預估北北基桃將率先於6月底達成單日新增感染率小於2%、個案少於萬例,全國將逐步進入「地方流行平原期」,而長遠防疫決勝點,將在於追加劑施打率。至於中重症高危險族群,陳秀熙表示,6月中以後50歲以上中重症趨勢會降緩,隨著年輕族群免疫屏障的提升,高風險群在6月底、7月上旬可望受到更多保護。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南部70歲以上長者,感染率還在高點附近,還需一段時間才會下降;年輕成年人及兒童青少年,也要嚴防康復後出現MIC-C或MIS-A的可能性。陳秀熙在舉行防疫科學直播時也說明,即使全球疫苗覆蓋率已達61%,但病毒仍然有相當高的機會進行突變,原因是疫苗施打率的提高產生「免疫逃脫」或疫苗施打不平均等狀況,皆會造成病毒變異。他也以流感為例,過去從大流行到透過疫苗控制,病毒即使沒有消失,但高覆蓋率也達成族群免疫,雖然病毒開始突變,但傳播率會降低,因此流行可受控制。陳秀熙認為,台灣適應期較長,但流行曲線已下降,隨著疫苗施打率的增加與自然感染產生的免疫抗體,預估6月底到7月上旬保護力還會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