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覺察
」 青光眼 理科太太 陳映彤 自我覺察 吳若權鍾欣凌不當歐巴桑展現女人味 嘗試偷情緊張到失眠
《拜六禮拜》舉辦開鏡儀式,鍾欣凌、丁寧、孫淑媚、李李仁、連晨翔、劉書宏等實力派演員,共同呈現彰化小鎮的溫馨故事。劇情以三位女主角為主軸,透過她們在人生不同階段的迷惘、自我覺察與情感糾葛,深刻探討現代人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展現了小鎮的慢活日常,強調陪伴與支持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並傳遞了暫停腳步、重新找回自我價值的深刻意涵。談到這次和鍾欣凌、丁寧、孫淑媚三位主演合作的契機,導演杜政哲說:「想要看三位主演跳脫過往的戲路,挑戰和過往不同的角色,像是丁寧過去都常扮演一些媽媽或者都會感比較強的角色,這次就讓她成為更接地氣的水電工,孫淑媚過去則多以苦情的媽媽角色被人銘記,這次則是出演充滿時尚感的女明星,而身為國民婆婆的鍾欣凌,誰能想到竟成為人見人愛的偷情小三。」主演們挑戰和過往出演角色的落差感,也是本劇的亮點之一。鍾欣凌、丁寧、孫淑媚、李李仁共同呈現彰化小鎮的溫馨故事。(圖/華視、公視台語台提供)本劇中扮演感情風暴中心的鍾欣凌,壓力甚至大到失眠,透露劇中角色和現實生活中差距巨大,一想到扮演的角色要去偷情了,心情就很緊張,這次劇中也把自己平時「歐巴桑」的一面收起來,展現更多的女人味。面對劇中眾多帥哥們的追求,鍾欣凌笑稱:「已經很久沒跟愛情見到面了,希望可以再把心裡小女孩的東西展現出來,大家都說喜歡胖胖的,都非常努力想要說服我,我真的很難決定。」飾演女明星的孫淑媚,聊到此次演出的挑戰,表示角色和自己的節奏不太一樣,要放慢自己的生活節奏來去匹配角色,戲裡更挑戰出演床戲,她打趣的說希望能不NG一次挑戰就成功。而接手水電行的丁寧,表示自己非常喜愛這個寫實、貼近生活的角色,「一直認為自己很有喜感,想去挑戰喜劇,宇宙彷彿聽到了我的聲音,讓我拿到了這個角色。」
68%民眾反對「高中以下學生」禁愛令 主張加強情感教育
近年來私立高中推行的「禁愛令」引發了廣泛討論,黃昆輝基金會於今(14日)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民調結果,有高達68%的民眾反對這項政策。此外,79.1%民眾在成長過程中曾經遭遇排擠或孤立,65%民眾則擔心青少年面對人際挫折時處理能力不足,主張應加強情感教育並將其列為必修課程。在私立高中「禁愛令」的爭議中,教育部曾經要求各校重新檢視相關規定,避免過於籠統地以情感交往和情感行為不檢作為懲處依據。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的調查透過網路問卷進行,調查時間為7月15日至8月15日,共收集了1萬3191份有效樣本。基金會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調查結果。調查顯示,對這類禁令,68%的民眾表示反對,其中37.8%表示「不同意」,30.2%則「非常不同意」。調查還指出,男性和高學歷民眾對此反對的比率較高。調查還指出,78.6%的民眾認為青少年在面對人際挫折或關係困難時,情緒管理能力不足;81.4%的民眾擔心當前流行的網路交友模式可能對青少年造成負面影響;有79.1%的人表示在成長過程中曾經遭遇排擠或孤立;60.5%的人支持將情感教育納入必修課程。此外,民眾普遍認為青少年在友伴關係方面表現良好,但與家人的關係較差。家人間的衝突常見於學業表現、交友狀況、沉迷網路及升學就業等方面。黃昆輝基金會民調小組召集人郭生玉指出,各級學校應重視情感教育,雖然台灣尚無專門設立情感教育科目,但這應該納入性別教育的重要內容。郭生玉還提到,家長對青少年情緒的處理能力常常不足,而青少年在遭遇情感挫折時最期待家人的支持和接納,因此教育單位應加強家長的情感教育知能,並從親子教育著手,改善家庭關係。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田秀蘭分析指出,民眾普遍不贊成禁戀政策,但對青少年情緒管理能力的擔憂顯示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田秀蘭建議,可透過寫日記、靜坐等方法幫助學生自我覺察和情緒調節,並逐步培養自律習慣,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同理他人。
《沙丘》男主角提摩西.夏勒梅成為全新香奈兒藍色男性香氛系列形象大使! 最新帥氣形象影片花絮搶先釋出!
美法混血的實力派演員提摩西夏勒梅,一出道就被讚嘆為絕世美顏,擁有細緻五官以及奇妙的陰柔氣質,讓他極具辨識度,也造就他日後的演藝之路演什麼像什麼,今年,他更憑藉著《沙丘2》讓事業來到顛峰!今年,香奈兒更簽下《沙丘》男主角提摩西.夏勒梅 (TIMOTHÉE CHALAMET) 成為全新藍色男性香氛系列形象大使! 全新代言影片,邀請影壇巨擘馬丁.史柯西斯 (Martin Scorsese)執導,新任形象大使提摩西.夏勒梅 (TIMOTHÉE CHALAMET) 精采詮釋,全新形象影片以「清新明亮香氣承載著誘人魅力與雋永調性」為靈感,演繹出當代自由不羈、大膽堅毅的自我覺察之旅,只能說提摩西.夏勒梅帥翻了。(圖/品牌提供) 全新形象影片,導演透過黑白分明的場景,讓劇中身為名人提摩西夏勒梅的光鮮亮麗一面陰暗面兩面性交錯貫穿,並帶出他想面對的真實內心,透過香氣傳達希望他勇於展現自己的真實一面,找到屬於你的藍色男性香氛,找到自我!https://www.chanel.com/tw/(圖/品牌提供)(圖/品牌提供)
警察身心亮紅燈!4月沒過完6警自殺「最年輕僅25歲」 警政署說話了
台北市警察局中正一分局25日午間傳出員警自戕,局下忠孝西路派出所一名37歲徐姓員警,在巡邏期間返回分局,獨自前往地下4樓停車場開槍朝頭部自轟,送醫急救40分鐘宣告不治。而這已是4個月來第6起警察自戕案。警政署25日下午發布公告,表示近期已拜會衛生福利部及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並召開專家會議。而警政署長責請各級幹部多關懷同仁,發現異狀應積極介入處理,有諮商需求者協助轉介合作諮商機構,並要求關老師落實巡廻走訪各單位,加強宣導各項諮商管道及諮詢專線。2024年1月10日,新北市三重區厚德派出所27歲李姓員警在臉書痛斥6名同事,後於租屋處自戕身亡。同月1月18日,國道公路警察局木柵分隊30歲林姓警員,被發現在寢室廁所舉槍自戕,頭部中彈已無生命跡象。2月3日,台中第三分局勤工派出所52歲裘姓所長,因取締酒駕挨告,初步和解不成,情緒低落,自戕前曾傳訊息予妻子「太太,對不起」,最後被發現已於寢室自戕身亡。3月31日,台南麻豆警分局田分駐所31歲梁姓女警,因遭控偷竊千元而被警大勒令退學,行政救濟處理中卻因身心崩潰,最終被發現渾身是血,倒臥車內明顯死亡。彰化和美警分局26歲鍾姓警員,因4月11日未到班,警方連續多日調閱其住處附近的監視畫面,在4月14日發現,鍾員於4月10日前晚間,疑似從其胞兄住處附近11公尺高的橋墜入河中,警方出動人員搜尋,果然在河床發現鍾警員,救起時已無生命跡象。4月25日中午,台北市忠孝西路派出所37歲徐姓員警在巡邏期間返回分局,獨自前往地下4樓停車場開槍朝頭部自轟,送醫急救40分鐘宣告不治。警界憾事層出不窮,反映近年警察超長工時、工作量暴增、動輒遭放大鏡檢視等常態性高壓,造成基層員警身心健康出現嚴重問題。警政署25日發布公告,表示已要求各級幹部多關懷同仁,提升辨識高關懷人員之敏感度,發現異狀應積極介入處理,有諮商需求者協助轉介合作諮商機構,並要求關老師落實巡廻走訪各單位,加強宣導各項諮商管道及諮詢專線,也鼓勵同仁善加運用。警政署在公告中提到,為了強化員警身心健康照護及自殺防治作為,近期已拜會衛生福利部及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建立多元諮商管道。期使同仁在遭遇挫折或壓力時,能夠自我覺察並尋求資源協助,以更健康的方式來面對及解決問題。警政署說明,為了讓員警能在不受標籤疑慮下求助專業人員,紓解其心理壓力及情緒困擾,近年各警察機關均已遴聘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提供「身心健康諮詢」及「委外預約諮商」服務,還有「委外預約諮商服務」,不用再透過關老師轉介,可以自行向各機關合作的諮商機構預約。另外,為落實保密機制,個案姓名係以代號取代, 晤談資料由心理師或諮商機構留存(不提供機關),相關服務流程及內容亦均予保密作法,希望能提升同仁信賴感及使用意願。◎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致盲殺手」青光眼年輕化!醫曝7大危險族群:早期眼睛症狀不明顯
青光眼是不可逆的眼睛疾病,更是世界第二大致盲原因,且近年來青光眼已有年輕化的趨勢,一不小心無聲的視力殺手恐找上門,就有眼科醫師示警,年齡超過40歲、糖尿病患者、有青光眼家族病史等7類人,均是罹患青光眼的高風險族群,更可怕的是早期眼睛並無明顯症狀。根據醫院衛教資訊顯示,青光眼(Glaucoma)是一種可導致眼盲的眼部疾病,臨床特徵為眼壓升高、視神經盤凹陷萎縮、視野缺損及縮小,且由於多數青光眼病患通常難以自我覺察,直到視神經嚴重損傷時才會發現異樣,因此導致後天失明的風險相當高。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郭哲源表示,除了眼壓過高容易造成青光眼外,包括眼睛受過外傷、高度近視及遠視者、年齡超過40歲、長期使用類固醇、糖尿病患者、患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以及家族有青光眼病史者等7類人,均是罹患青光眼的高風險族群。值得關注的是,高眼壓普遍被認為是引起青光眼的主因,醫師也會透過測量眼壓協助診斷是否患病,不過即使是眼壓正常的人,仍有可能罹患青光眼,而此類病患則是所謂的「低壓性青光眼」,因此高眼壓並非是誘發病變的唯一條件。
青光眼不可逆! 七種人有失明危機應小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青光眼是世界第2大致盲原因。而在台灣青光眼患者已超過34萬人,人數可謂相當可觀,近年來由於高度近視人口比例增加,再加上診斷科技的進步,青光眼的發生率逐年提高,且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青光眼破壞視神經不可逆 眼壓過高是主因青光眼是一種會造成視力持續惡化且無法恢復的視神經病變,臨床上會呈現視神經盤凹陷擴大、視神經退化及視覺功能受損,視神經一旦遭到破壞會造成不可逆的視覺功能喪失。因青光眼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等到察覺異狀時,視神經通常已遭相當程度破壞,因此若太晚發現,才接受治療,視神經難以恢復,會增加失明的風險。然而大眾普遍對青光眼認知意識不足,仍有許多民眾認為青光眼疾病是可以恢復治癒的。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科主任柯玉潔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種會導致眼盲的疾病,確診青光眼的患者也逐漸年輕化,將對個人、家人與社會造成嚴重衝擊。」造成青光眼的原因很多,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眼球內部壓力過高。眼球內部充滿了房水,負責維持眼球內正常的壓力,而當眼球內作為排水管的「隅角」塞住,房水排不出去,就會引起眼壓升高,因而造成青光眼的風險。但高眼壓並不是青光眼的必要條件,即使眼壓正常,仍然可能患有青光眼。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郭哲源分享,青光眼除了眼壓影響之外,還有下列危險因子。1. 家族有青光眼病史者2. 年齡超過40歲3. 糖尿病患者4. 患有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疾病者5. 高度近視者與高度遠視者6. 長期使用類固醇7. 眼睛受過外傷者青光眼規律點藥水未改善 應考慮手術介入青光眼雖是不可逆眼睛疾病,但仍然可以透過治療延緩疾病的惡化。現在對於青光眼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以及雷射或手術治療。在藥物治療上,治療青光眼可以使用眼藥水或服用口服藥,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減少房水的生成或促進房水的排出,進而降低眼壓,使青光眼得到良好的控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部主治醫師蕭雅娟醫師說:「藥物治療通常是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點眼藥水的確是青光眼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但若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可以透過雷射或青光眼手術達成眼壓控制。」青光眼治療手段其中之一為手術治療,但仍有許多患者第一反應會感到擔心害怕,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美如分享:「當藥物及雷射治療無法控制眼壓時,便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現階段廣被採用的手術叫小樑網切除術,是在眼睛黑白交界的輪部開一洞口,將房水引流到結膜下。適時的手術介入可以達到更低與更平穩的眼壓,減緩疾病惡化,掌握治療黃金期守護靈魂之窗。」對於青光眼的治療頻率計畫,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張毓帆醫師說到:「患有青光眼的患者,初期就診時,需觀察用藥反應,約1~3個月需回診,兩年內約4~6月安排一次相關檢查評估,兩年後若病況穩定,檢查的頻率就可延長,但最終仍須依據主治醫師的評估診斷為主。」民眾熱烈響應世界青光眼週 拯救視界刻不容緩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任級主治醫師劉瑞玲醫師說到:「世界青光眼週就是要讓大家多認識青光眼,青光眼會導致失明,但積極治療可以避免失明,與青光眼共存,定期追蹤,才是最好的方式。」青光眼雖然是一個可能導致失明的疾病,但只要及早發現,以正向的心態面對疾病與治療,與醫師同心協力運用可行的治療方式,儘可能穩定控制眼壓,並不必然會導致失明。定期回診追蹤檢查,掌握疾病的進程以調整治療策略,是青光眼治療必經之路,期望青光眼病友能以正向的心態與醫師共同努力守護靈魂之窗。
恢單不孤單2/爆紅後爭議不斷 理科太太吐金句「潑髒水只是暫時的」
百萬YouTuber理科太太陳映彤與台裔美籍理科先生John於2021年12月離婚,結束兩人5年婚姻,當時她接受時報周刊CTWANT專訪時透露已和John做了長時間的婚姻諮詢,才決定走到這一步,也直言:「我們也諮商了好一陣子,雙方都是理性的人,婚姻問題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如好好地面對處理、無法解決就接受放下。」理科太太曾透露跟前夫做了很長時間的婚姻諮詢,才決定結束兩人5年婚姻。(圖/取自理科太太臉書)理科太太在YT開箱新辦公室後,曾搞笑指稱讓白癡公主進駐是一個錯誤。(圖/翻攝自理科太太YT)過去理科太太曾被台北市衛生局以未具藥商資格,從事藥物廣告而未事先申請,判定「代言(薦證)」行為遭罰20萬元,成為首位因違反「藥事法」被開罰的YouTuber。一路走來批評與質疑的聲浪不少的她,去年又因「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從自我覺察到自我療癒」在網路上販售惹議,最後宣布停止課程,並退費給消費者。對於自己爭議不斷,理科太太曾語重心長地坦言:「潑髒水只是暫時的,時間永遠戰勝一切。」白癡公主感謝有理科太太這個「金主」,才能讓自己與員工有這麼漂亮的工作環境。(圖/翻攝自白癡公主YT)11月9日本刊也曾直擊理科太太與白癡公主相約晚餐,形影不離。(圖/本刊攝影組)去年理科太太與白癡公主合作網綜《多理多知》默契十足,兩人粉絲順勢喊話「在一起」,煞有其事地列出兩人可能有什麼的蛛絲馬跡,例如理科在祝白癡公主生日快樂時,貼文最後一句原本是寫「最棒的另一半」,但後來才改成「最棒的夥伴」。.與友人用餐結束後又去續攤,白癡公主看起來很嗨。(圖/本刊攝影組)由於兩人在業務上有許多合作,且同屬於一個團隊,而為了方便共同處理公事,理科太太才從敦化南路原本僅有40幾坪大小、擠了數十人的工作室,搬移到內湖110坪的超美辦公空間。理科太太在YT開箱新辦公室時,還搞笑指稱讓白癡公主進駐是一個錯誤。而同時間白癡公主也在自己的YT頻道開箱新辦公室,直說感謝理科太太這個「金主」,才能讓自己與員工有這麼漂亮的工作環境。 此外,11月9日下午5點半左右,本刊曾直擊理科太太開車返家,沒多久後再出門時身旁則多了白癡公主相陪,一起到大直一家米其林一星的餐廳用餐,感情相當不錯。而兩人除了1111的台中輕旅行外,之前更作伴到美國、日本等地旅遊,加上節目上的合作默契等等,難怪粉絲喜歡將於理科太太與白癡公主,一起送作堆。雖然兩人於私感情都非常要好,不過先前理科太太對於粉絲將她和白癡公主配對一事,則是當成笑話不回應。理科太太與白癡公主因交情匪淺,不時會有粉絲喊要兩人在一起。(圖/取自理科太太臉書).白癡公主曾在社群上傳和理科太太親吻的截圖畫面,許多粉絲激動驚呼「這對CP我可以」。(圖/翻攝自白癡公主IG)
近視500度以上要注意! 恐造成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訂為「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於12日舉辦「World Sight Day 2023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多位醫師表示,高度近視是許多眼疾的成因,包括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出「護眼123」守則,呼籲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幫助孩子遠離惡視力的威脅。今年世界視覺日主題「愛你眼睛健康」Love Your Eyes,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中華民國台灣眼科視覺光學及屈調驗光醫學會、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中華民國愛盲協會、財團法人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及社團法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共襄盛舉。▲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為「世界視覺日」,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舉辦「World Sight Day 2023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小1視力不良率高達26.2% 每年級以6至9%攀升WHO於2020年發表「世界視覺報」指出,全球有至少22億人有視力障礙,其中超過10億人的眼疾原本是可預防或治療。其中老花眼導致的近視力障礙佔比最多,已矯正和未矯正分別為9.7億及8.3億人,主要導致失明或視力障礙的屈光不正和白內障則有約1.9億人,其餘成因包括老年性黃斑病變、青光眼、角膜混濁、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沙眼等。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宇旋表示,依據國健署2021年發布的《世界視覺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學生裸視視力不良率(含近視、散光、弱視等),國小1年級為26.2%,即每4位學生就有1位視力不良,隨後每年級都以6至9%迅速向上攀升。從小近視者,隨著度數日益增加,日後容易成為高度近視,更是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的高風險族群。因此國健署特別提出「護眼123」守則: 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做好視力存款。 未滿2歲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 每日戶外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人口高齡化、3C時代 全民眼睛面臨退化 社會高齡化,眼睛老化所帶來的眼疾問題是全民需要面對的課題,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建同提到:「近年來科技的快速發展與近期疫情影響,加速了民眾對於3C產品的依賴性提升,首當其衝的便是我們的眼睛健康,這使眼睛疾病不再是老年時才會面臨到的問題。」現今因為長時間使用3C產品,導致眼睛疲勞,調節焦距的睫狀肌及控制眼球運動的眼外肌疲乏而使眼睛加速退化,加上若對眼疾的認知不足夠時,就容易錯失最佳治療時間。白內障宛如霧裡看花 「等熟透才治療就晚了」「如果在看東西時覺得好像在霧裡看花一樣,就要留意是否有白內障的可能性。」眼科診所院長蕭裕泉表示,白內障主要是隨著年紀,水晶體因為長期接受光線下逐漸變得混濁,導致光線無法穿透水晶體,相對視網膜接受到的光線也會變少,進而影響到視力。目前臨床上治療白內障使用藥水僅能「延緩」白內障的發生,因此進行手術搭配換上人工水晶體是目前臨床上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然而,一般大眾對於白內障有著「等熟透了才能開刀」這樣的迷思,醫師指出,過熟的白內障反而會增加手術的困難與風險,建議民眾應定期檢查眼睛,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手術才能降低術後風險。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如今白內障手術大多都使用小傷口的微創手術,加上人工水晶體功能性愈來愈多元,民眾不需害怕手術帶來的疼痛不適感,以及選用適合自己日常生活習慣的人工水晶體,也能找回水晶體受損前的視力。青光眼是「視力小偷」 拖延治療恐導致失明有「視力小偷」之稱的青光眼,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而且為慢性、不可逆的視神經病變,等到察覺異狀時,視力恐已大部分受損。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呂大文表示,治療青光眼除了普遍所知使用眼藥水降低眼壓,當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透過手術治療可達到更低或更穩定的眼壓控制,「在初期適時的手術介入,可以減少長期用藥的副作用,並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生活品質,不要因為畏懼手術錯過黃金治療期,導致不可逆的失明。」提醒民眾應定期篩檢,才能及時發現青光眼,避免疾病快速惡化。24歲就視網膜剝離! 3大治療方式搶救視力現代人慣性長期使用眼睛,導致眼睛乾澀、疲勞甚至近視都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許多孩童在年紀尚小時就接觸3C產品,孩童較缺乏自制力容易成癮3C產品,年紀輕輕就看出了近視,成了眼疾產生的隱患。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黃德光分享:「曾經有位24歲的年輕人,在唸書時發生了視網膜剝離,原因在病患本身為高度近視,所以近視度數愈深,眼軸愈長,眼球壁變得薄且脆弱,先會產生破洞,再慢慢滲水至視網膜下方產生剝離現象,因此視網膜發生的機會就會比一般人相對來說高出許多。」視網膜剝離狀況危急!醫師提醒民眾在眼睛發出警訊時應盡速就醫,目前治療方式有3大類:冷凍療法、鞏膜扣壓術與玻璃體切除術。特展現場並展出白內障手術與水晶體發展,以及現在常見的眼睛疾病,透過導覽的方式讓民眾獲取眼睛知識。多位醫師呼籲用正確的方式面對眼睛老化的健康問題,及早檢查與治療才能「LOVE YOUR EYES愛你眼睛健康」。
青少年患精神疾病人數增加 雙北推藝術展助自我覺察
據2016至2021年健保就醫資料顯示,15至30歲年輕族群,有精神科相關診斷者就醫人數成長47%。數位資訊超載加上選擇多元,引發現代人焦慮,校園內被列為高關懷和高風險的學生比例更是逐年上升。為協助青年增進自我覺察,雙北近期紛紛推出藝術展覽,透過視覺藝術作品欣賞與互動,釋放壓力、舒展青年的身心靈。陪伴、覺察、指引:關於情緒的日常對話台北市青少年發展暨家庭教育中心「陪伴、覺察、指引:關於情緒的日常對話」展覽,由創作者林家安發想黃、藍、紅三種顏色的人物,分別代表陪伴者、覺察者及指引者,利用具象的圖像帶領觀眾認識如何與情緒相處,並透過自我覺察、接受、紓解來轉化情緒,學習檢視自我內心、好好對待自己,也善加傾聽他人、陪伴彼此。林家安分享,起初因友人向他吐露憂鬱情緒的經驗,進而發覺許多人其實都擁有不同的情緒困擾,因此在蒐集心理健康議題的資料後,希望透過本次展覽能讓大眾看見情緒的多元性。此外,為引導大眾增進心理健康知識、增加人際互動,展期間亦將舉辦實體與線上講座,營造互助支持的關係「陪伴、覺察、指引:關於情緒的日常對話」展覽即日起至112年9月24日止在青發家教中心1樓展覽區展出,展覽及講座等活動詳情可至青發家教中心官網[連結]查詢。悄悄話小森說 協助諮詢職涯疑惑新北市青年局局長邱兆梅表示,從近期舉辦的多場青年交流活動中,查覺到許多年輕人都對生涯前景既期待又惶恐,不少人疑惑自己的職涯方向,甚至不知道有職涯諮詢服務可以運用。鼓勵民眾24日前到青職基地欣賞「悄悄話小森說」展覽,透過視覺藝術作品欣賞與互動,釋放壓力、舒展青年的身心靈。另外,年輕人若是有職涯方向的疑惑,也歡迎事先預約一對一的「職涯諮詢服務」,將會有適性測驗、專業諮詢師進行深度職涯諮詢,在尋求生涯目標上助青年一臂之力。
禁忌多!鬼月手術死亡率並沒比較高 醫籲「勿迷信」而延誤治療
農曆7月鬼門開,不少民眾的日常生活也開始有顧忌,會提早回家、避免戲水等,也有病人不敢在這個月分動手術,不過,根據醫師觀察,近年來,拒絕在7月動刀者有減少跡象,但仍有約1至2成病人有這樣的想法。醫師表示,曾有1名70多歲有心血管問題的老翁,常常胸悶、喘,卻因鬼月拒絕手術,最後在院外心臟病發,靠電擊才救回一命。鬼月動刀是否真有風險?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依他臨床20多年的經驗來看,並沒有發現這樣的現象,無論是手術併發症、出意外的比例,都沒有因鬼月到來而有所提高,而抱持鬼月忌動刀想法將手術時間推遲的病人,近年來也已越來越少。「有些手術具有急迫性,有些則可擇日再做」,王宗道表示,心臟科的手術會根據病人狀況來決定,假設病人的胸悶、氣喘症狀,在活動時加劇,一周出現2次或以上,甚至要使用舌下含片來緩解,這樣的病人,手術絕對不能拖;若在穩定用藥下,症狀未因活動而加劇,每周發生次數低於2次,則不具急迫性,可在3個月至半年內接受手術,避開忌諱的日子。曾有1名70多歲老翁,稍微活動就會喘,且每周發生次數已超過2次,經醫師評估具有急迫性,應盡速接受心導管手術。然而,老翁因遇上鬼月抗拒手術,最後在院外心臟病發緊急送醫,得靠電擊才搶救回來。王宗道說,雖然抗拒在鬼月動刀的病人已減少,但他實際碰到、具有這類想法的病人仍有1至2成左右。他提醒病人,穩定的用藥非常重要,也要做好自我覺察,一旦發現活動時胸悶、氣喘,耐力越來越差,爬一點樓梯就不舒服,就應接受醫師評估、治療。長庚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趙盈凱表示,鬼月動刀的死亡率並沒有比較高,反而因著部分病人不敢動刀,病人數減少,醫療品質更好。他提醒病人,期別越高的癌症,手術越不能拖,而消化道癌症患者,如有進食困難問題,越拖營養也會越差,恐影響預後,建議及時治療,避免憾事發生。
「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8/1上路! 「這些人」享3次免費心理諮商
「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上路了!衛福部與七大公、學、協會共同聯袂規劃本方案,鼓勵有心理諮商需求的年輕朋友勇於求助,並加強心理諮商與精神醫療資源的可近性、建立正確就醫觀念,以促進心理健康。厭世代情緒風暴 憂鬱症年輕化+就醫率低成隱憂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1世紀人類健康頭號殺手之一,且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根據2016至2021年健保就醫資料顯示,15-30歲年輕族群,有精神科相關診斷者,自22.1萬人成長至29.2萬人,總健保就醫人數占率,由4.8%成長至7.0%,整體成長率為47%。而年輕族群撥打安心專線的原因,其中憂鬱傾向、家庭、人際困擾等問題就占了7成;此外,根據統計,年輕族群憂鬱症近4成應就醫未就醫。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 3大重點一次看112年8月1日起,衛福部提供15歲到30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年輕朋友,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心理健康司陳亮妤司長指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三大重點包括:一、鼓勵年輕人勇於求助二、尋求及認識心理諮商三、加強高風險個案醫療轉介衛福部期望透過此次方案鼓勵遭遇心理困境的年輕人勇於求助,認識與善用心理諮商。同時積極走在預防更前端,讓每一個案都能以心情溫度計評估,及時找出高風險個案加以預防處理,加強轉介醫療。加強高風險個案醫療轉介 年輕人勇於求助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指出,心理諮商可以幫助年輕朋友自我覺察,也具有傾訴情緒、釐清想法等功能,讓當事人可以透過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協助,幫助年輕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陳亮妤司長強調,年輕族群的憂鬱症常被貼上「抗壓性太差」或「只是叛逆期」的標籤,而錯失諮商與第一時間治療的良機,而家人也可能認為他們只是一時心情不好,而忽略其他的徵兆。同時也呼籲周邊的家人朋友們一起關心、陪伴,支持有心理諮商需求者善用資源,追求自己的健康心生活!
壞掉的大人1/親職專家也差點對女兒家暴 沒人天生就會!父母必上「第一堂課」揭曉
暑假剛放,兒科醫師打小孩事件就引發社會譁然,對於不少「從小被打大的」的台灣人,多以為管教孩子就是棍子伺候,更令家長社群吃驚的是,「原來高知識、兒童專業人士也會如此。」曾出版《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一書的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表示,「每一位壞掉的大人,當年都曾是受傷的孩子」,半夜面對哭鬧的女兒曾衝動想「給她一巴掌」,幸好他自我覺察及時踩煞車,這是父母必備的第一個情緒調控能力。陳志恆說,那時年幼的女兒在半夜三點醒來,開始鬧脾氣,怎麼安撫都沒用。「眼看情況失控,顧不得睡眼惺忪,我只好放大絕,一把將她抱在懷裡,站起來在床邊搖呀搖。幾分鐘後,女兒沈沈睡去。接著,我把她放回床上,在碰觸到床的那一刻,女兒像被針扎到一般,又跳了起來,放聲大哭。」同樣的劇情不斷上演,如同跳針一般,不知道來回多少遍,直到最後父女兩人都睡著了。一早起床,陳志恆送女兒去保母家之後,便跟老婆說:「晚上,我差點對女兒家暴了!」陳志恆說,當父母的都知道,孩子總會在我們身心俱疲時出功課,考驗我們的耐性,但人是有極限的。「當我抱著女兒,站在床邊搖到天荒地老、永無止境時,我的精神狀態正瀕臨崩潰。當下,我真想狠狠一巴掌,往她臉上送去。但是,我忍住了!因為我知道,這麼做沒有用;因為我知道,這麼做只會造成傷害;而我更清楚,這麼做只是在發洩我的情緒。」忍住不出手、不暴怒、不失控,這就是「踩煞車」的功夫。你需要在心裡對自己喊「停!」,然後立即轉移注意力到別處去,爭取讓理智線再度接回來的時間。小兒科醫師管教兒子採取激烈的手段,在孩子臉頰上留下明顯掌摑痕跡。(圖/翻攝自網路)「這就是自我覺察!」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自我覺察可從認知、行為、情緒3點著手,隨時去感知現在的心理狀態是如何。其次,要學習如何控制情緒,黃宜靜建議採取「情緒紅綠燈」的方式。「當父母被孩子激怒時,就是紅燈,此時需要避開刺激來源,例如離開與孩子共處的房間,或去廚房倒水轉移注意力,避免產生更大的衝突;當情緒稍微緩和來到黃燈,此時需要整理一下思緒,進行自我覺察,例如孩子總是亂丟襪子才引發怒火,家長可以思考:我是因為不耐煩才生氣?還是因為感覺不被尊重?」整理好自己的情緒後,家長也可以去想想孩子可能有的感受,以丟襪子為例,家長看到的是孩子「又」亂丟,但孩子可能想「累了整天想休息一下,等一會兒再放好」,家長若能站在孩子立場去想,情緒就會穩定很多。此時就進入綠燈,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溝通,如何做才能避免下一次的衝突再次發生,例如孩子可以先告訴爸媽「我需要休息10分鐘,等一下我會把襪子放好」。黃宜靜說,這是需要反覆練習的,一開始難免生氣就立刻罵人或想動手,再次發生時,試著讓自己可以深呼吸、數3秒後再開口,接下來就可以逐漸熟練。陳志恆則認為,自我接納是情緒調節的重點,能夠允許自己當下出現的狀態,就能慢慢消化這些情緒感受。「在育兒路上,孩子會激怒父母的機會還多的是,『家暴』的念頭可能再度被激起,但因為先前的情緒能被安頓,下一次,我就更有能力,也會更快地幫助自己踩煞車,甚至,採取更適切、更有效的方式處理當前的問題。」當父母的如何保持心平氣和?陳志恆說,如果做不到心平氣和,那就先接納自己做不到;如果對自己的情緒失控感到自責或懊惱,那就接納自己正處在自責和懊惱之中。接納當下的自己,才能穩穩地把自己接住。
壞掉的大人3/動手背後藏「家長的無力憂心」 諮商後轉變!家暴父:孩子說我變可愛
家暴父母也有其不為外人道的沮喪,專家表示,沒有人天生知道如何當父母,因此在擔心孩子變壞時,才會復刻過去上一輩的打罵教育,只希望孩子不要走歪。「家暴父母的怒氣背後,其實充滿挫折與無力,因為他們不知道還有別的方法!」專家分享,在針對家暴父母的強制性親職教育上,透過諮商讓這些爸媽整理情緒之後,有一名父親開心透露:「孩子說我變可愛了!」修復親子關係,正是彌平家暴傷害的第一步。兒科醫師一開始在臉書自揭打小孩的心路歷程時,曾有不少網友留言「加油」,許多人雖然認為打耳光不對,但認為教孩子難免需要體罰。日前新北市也有一位父親PO打女兒的影片,小女孩腿上怵目驚心的藤條烙印,原因是她「只」考了第五名,父親事後受訪表示,只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自稱母親的女子也PO文說,「都是挑有肉的地方打,難道一個家不用有規矩嗎?」目前新北市社會局則已介入處理。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我曾幫家暴父母進行強制性親職教育,他們多數是過度擔心孩子,例如可能會變壞、不負責任、沒有生活能力等,所以當孩子講不聽時才會以打罵的方式管教孩子,那些怒氣的背後,其實顯示的是父母的無力與挫折,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孩子,所以才選擇這樣的方式。」願意學習的父母,黃宜靜會帶領他們整理自己的情緒,同時釐清生氣的點是什麼?最後再討論是不是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其實光是整理情緒,父母就會有明顯改變,就曾有家暴父親分享孩子覺得他變可愛了。」發生家暴事件後,若情節尚屬輕微,最重要的就是修復親子關係,除了彌平傷口,也要讓親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才能避免憾事再發生。(示意圖/123RF)但也會有不願改變的父母,黃宜靜說,這時候除陪伴他們探討經驗外,需要給他們多一些同理,鼓勵他們提升調整的動力。嚴重的家暴被害人會被庇護安置,若家暴屬於輕微,修復親子關係則是最重要的事,但畢竟傷害已經造成,所以一開始要視家長與孩子的狀況,如果親子狀態還不穩定,此時要分別進行諮商,家長必須練習自我覺察跟同理孩子的能力,情緒調節能力也要穩定,此時再詢問孩子意願,若同意就可進行親子諮商。「親子一起諮商,修復關係的速度會更快!」黃宜靜說,專家可以在現場直接協助家長去理解孩子的內在動機,也可以幫助孩子表達想法跟感受,有助於親子之間更互相理解,家長會了解原來孩子那天的行為,背後是這樣的道理,孩子也會明白爸媽如此會生氣,是因為對他的擔心。透過這樣的過程,親子不只修復關係,還能進一步去溝通未來更好的互動方式。以兒科醫師的例子來說,由於牽扯到離婚、再婚,可能還會有爭奪監護權的問題,但無論如何都需要修復親子關係,因為兒科醫師擁有親權,始終是孩子的父親,唯有彌平傷口之後,大人與小孩才能一起攜手向前。黃宜靜說,單親家長可能會承擔過多的教養壓力,應避免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適度地尋求支援、讓自己有機會喘口氣,當負荷過重時一定要主動尋求諮商等專業資源協助,穩定個人情緒,才能提升親子互動品質。
李玟驟逝 醫師供專業建議解方
近期「Metoo風暴」狂燒演藝圈,5日更發生藝人李玟輕生憾事, TVBS《健康2.0》邀請醫師、專家針對近期2大議題進行討論,並現場邀請國家級武術教練李筱娟,教導民眾如何透過呼吸調息及簡單招式,讓身心恢復寧靜,更加碼示範極具殺傷力的防身術,主持人江坤俊體驗後更是嚇得驚喊「這裡是頸動脈!會眼冒金星!」對於自我要求完美的李玟來說,憂鬱症是大家意想不到的,精神科醫師楊聰財直言,輕生未必會有徵兆,都是一個「衝動的決定」,建議大家多關心身旁親朋好友,若出現無助、焦躁以及自我傷害等症狀,一定要多多留意,江坤俊也不禁感慨表示「在快樂形象背後,都承受著極大的壓力」,而李玟同時深受憂鬱症及乳癌所擾,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補充,科學研究發現,癌症與負面情緒有很大的關聯,呼籲大家時常保持心情愉悅,並適時尋求外界協助。除發生李玟憾事,「Metoo風暴」也讓所有人跌破眼鏡,造成受害者極大的心理創傷,陳欣湄分享曾遇到一案例,身體有著非常多的小病痛,不過處方藥開了越來越多依舊毫無改善,她決定同時轉介身心科,自從案例開始心理諮商之後,服藥大量減少,了解之後才發現是跟心理創傷有關,陳欣湄表示病患需進行自我覺察,也認為「Metoo事件」對受害者、加害者,甚至是加害者的親人,大家都會受傷,主持人韋汝也再次呼籲大家要「勇敢說不」。
高血脂初期症狀不明顯 掌握3習慣助防三高危害
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三高」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極大的關係,從2018年台灣三高追蹤資料發現,三高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是一般人的1.43倍至1.78倍!然而高血脂症狀不明顯,宛如隱形殺手。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攝取均衡健康飲食」、「提高身體活動量」、「戒菸少酒」可遠離三高危害。依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分別為27%、11%及26%。然而,三高中的「高血脂」的初期症狀不明顯,且民眾無法自行測量,較難自我覺察與控制。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國人要定期健康檢查,如大專院校新生健康檢查、職場勞工健檢、成人健康檢查及自費檢查等,不要輕忽任何的紅字或身體異狀,要積極掌握自身狀況,採取預防措施或改善不良生活習慣。高低密度血脂好壞不同 影響心腦血管健康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肪,主要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由腸道吸收食物中的脂肪及由肝臟合成而來,過多就會囤積在肝臟變成脂肪肝,也會堆積於血液中;血液中的膽固醇是合成荷爾蒙的重要成分,主要分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作用是運送膽固醇至各組織或器官,以及將組織器官的膽固醇運回肝臟。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指數過高可能造成血管阻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好」膽固醇,高指數能幫助清理血管壁多餘的膽固醇,送回肝臟分解或利用。血脂異常是指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不僅會增加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等的機率,長期下來會導致器官損壞及衰竭,造成永久性傷害。定期健康檢查 改變3習慣預防高血脂國民健康署免費提供40-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定期透過「抽血」檢查,幫助民眾儘早掌握自身血脂數據(血脂正常值:總膽固醇<200 mg/dl、三酸甘油脂<15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30 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40 mg/dl 、女性>50 mg/dl)。1. 攝取均衡健康飲食: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例如紅肉和奶油,會增加壞膽固醇,建議使用豆類和魚類的不飽和脂肪,替代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食用富含纖維質的食物,例如全麥製品、豆類、豌豆、水果和蔬菜;避免高糖、高油的食物或飲料。2. 提高身體活動量:成人每週應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之身體活動,加速代謝脂肪,減少壞膽固醇並增加好膽固醇,可預防肥胖及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改善高血壓的現象,並能釋放壓力,常保好心情。3. 戒菸、少酒:吸菸會增加「壞」膽固醇,長期吸菸易導致心肌梗塞,完全戒菸能增加「好」膽固醇的濃度,降低對心血管的傷害,還能讓嗅覺變得更靈敏;另外,酒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機率,建議儘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代酒是更聰明的選擇。
外傳劉文正心肌梗塞逝「6大危險因子」曝 醫:搶救期僅10分鐘
傳奇巨星劉文正驚傳於今(15)日驚傳過世,經紀人夏玉順悲痛證實,劉文正於2022年11月的生日前夕因心肌梗塞離世,享壽70歲。衛福部統計,近幾年心臟疾病已成為國人10大死因前2名,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塞最可怕,心臟科醫師表示,造成心肌梗塞主要有6大原因,其中2類無法改善,除了留意天冷外也要注意溫差變化,誤踩「恐怖地雷」也易暴露於風險中。根據台北榮總內科部心臟科特約醫師陳雲亮表示,心肌梗塞是心臟冠狀動脈組塞引發的結果,一旦心臟血管阻塞,會在很短的時間造成心律不整(VT、VF),可能會在幾分鐘或1小時內死亡。「黃金救援期只有10分鐘」,陳雲亮表示,當大腦完全無血流輸入的話,6分鐘就會失去功能,超過10分鐘小腦、延腦就會停擺。陳雲亮提到,現在許多公共場合都設有心臟去顫器(AED),當心律不整發生時,民眾可透過電擊救援,或者施作體外心臟按摩(CPR)等待救護人員到來。至於心肌梗塞好發原因,有2項無法透過改善,像是家族遺傳史與年齡。陳雲亮提到,高齡者若有菸癮又有高膽固醇、高血壓與糖尿病,「血管就會被沈澱物堆積起來」,建議民眾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透過勞動性活動自我覺察,譬如打球或爬山等運動時,胸口感到壓力或絞痛,就要提高警覺。另外據《今健康》引述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的說法,心肌梗塞發生主因在於血管受阻或血管因收縮而狹窄阻塞,除了氣溫變化所引起外,相關風險族群還包括不可避免的老化、家族遺傳、三高糖尿病族群等慢性病及心臟疾病族群;另外,喜愛高油高糖高鹽、不愛喝水等飲習慣,或是無運動習慣、抽菸酗酒等生活習慣不佳者須要多留意,包括年輕人。《健談》也曾提到,心肌梗塞隱藏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家族遺傳、抽菸、肥胖、相關疾病」,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及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書平醫師指出,由於40歲以上因冠狀動脈逐漸硬化,患病率相對提高,其中男性發生率略高,而女性停經後患病率也會提升;此外,像是也菸癮者因尼古丁加速冠狀動脈粥狀硬化需要多注意,還有肥胖者則會加重心臟負荷,加速動脈硬化。
挺過風波1/沈澱心情後首發聲 理科太太「潑髒水只是暫時的」
百萬YouTuber陳映彤(理科太太)原定去年底將自己接受婚姻心理諮商過程的筆記,以「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從自我覺察到自我療癒」之名,在網路上販售,卻因內容可能涉及「心理諮詢」引發多方論戰。經過一個多月的沈澱心情,理科太太獨家接受時報周刊CTWANT專訪,提到未來計畫與心境,坦言:「潑髒水只是暫時的,時間永遠戰勝一切。」理科太太以自己過往2年接受1百多個小時的心理諮商經驗,在線上學習平台Hahow,用「學姊」身分將筆記內容募資販售,內容預計為總時長150分鐘的錄播影音課程,由理科太太教授並錄製,課程中也會涵蓋實作練習、講義等幫助學習的延伸服務。上線僅10多天共獲得2千7百多人贊助,募資金額更高達3百多萬元,同時間也引發網路論戰,而面對各界支持與不支持的看法,甚至是是否違法的部分?理科太太解釋:「『諮商』這兩個字在很傳統體系裡是很嚴重的字,雖然不犯法,但我會避免盡量用別的詞彙代替來表示尊重。」理科太太曾因「販售心理諮商課程」引發喧然大波。(圖/取自理科太太臉書)當時理科太太親上火線,在社群媒體上發文反擊「酸民惦惦啦」,然而在經過多方考量後,在2022年12月21日宣布停止課程,將退費給消費者,理科太太發出聲明表示,選擇不再讓盈利與否、未知的內容模糊初衷;她也不認為「諮商筆記」內容可以取代心理專業,而是鼓勵大家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師,至於原本的網路課程,未來調整內容後,將免費釋出在Podcast上,平息爭端。提到當初分享筆記的初衷,理科太太說:「其實寫作過程剛好整理了我這兩年從第一次到最近和心理師對談所發現的事,過程中察覺到自己階段性的改變,和對我自己人生的幫助,還有看見自己的人生。很少有人有機會可以有時間剖析自己之後,最後自己串起來的過程我學到很多,這是我非常寶貴的經驗。」但後來整件事的發展則是她始料未及。理科太太曾親上火線要酸民「惦惦」。(圖/取自理科太太臉書)
挺過風波2/理科太太與白癡公主合作益智節目 被粉絲許願兩人「在一起」
百萬YouTuber陳映彤(理科太太)接受時報周刊CTWANT獨家專訪,除了提到她因「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從自我覺察到自我療癒」引發軒然大波之外,其實去年她也做了很多新的嘗試或改變,例如換了新的辦公室,給員工更大的空間,或是第一次嘗試製作益智節目《多理多知》,甚至拖延三年的《理科最近學到的事》Podcast也上架了,在她的斜槓人生中再添數筆。理科太太與白癡公主合作默契極佳,還被粉絲認為兩人有機會「在一起」。(圖/取自理科太太臉書)去年理科太太與白癡公主合作,一起製作大型益智節目《多理多知》,兩人默契十足,有趣的是有兩人的粉絲竟覺得她們可以「在一起」,煞有其事地列出兩人可能有什麼的蛛絲馬跡,例如理科在祝白癡公主生日快樂時,貼文最後一句原本是寫「最棒的另一半」,但後來才改成「最棒的夥伴」,此外,理科太太也曾表示白癡公主的貓Mac會監視她,甚至白癡公主挑戰去私密處雷射除毛,從影片聲音中可聽出是由理科太太掌鏡,也被認為兩人關係十分親密。雖然先前恢單的理科太太多次表示「感情就隨緣了,現階段對我不是最重要的事」,不過對於粉絲將她和白癡公主配對,她似乎當成笑話一般並未回應。此外,拖延三年的《理科最近學到的事》Podcast也上架了,這節目還被理科太太形容是「突然頭被洗下去了」,她坦言面對相機鏡頭還是會不自覺僵硬,期許能說出更多在錄影時說不出的話,能更貼近她自己,除了有她近期學到可能是理科但通常也很不理科的內容外,受到大眾關注的諮商筆記網路課程,未來調整內容後,也將免費釋出在Podcast上。第一次製作益智節目《多理多知》,理科太太還邀請到博恩(中)上節目。(圖/取自理科太太臉書)而理科太太過去一路從三人小組變成十人團隊,過去位於台北市敦化南路的小辦公室空間非常狹小,她曾開玩笑表示:「我只能為員工準備可以坐穩的椅子。」但事實上辦公椅不但是知名昂貴舒適座椅,為了要給這些同事更寬敞的工作空間,去年十一月該團隊搬進位於台北市大直附近的新辦公室,他說:「之前的辦公室因為人員擴編,大家都很克難地擠在很小的辦公室,現在的大家有很大的窗戶跟陽光,有健康的身心靈才會更有前進的動力。希望可以在這個辦公室裏再創下幾個里程碑。」未來的Podcast都將在新辦公室錄製,還有多用途場景、另有療癒小物、功能完備的豪華茶水間、大魚缸供電商、剪接設計部門同事解悶,洗手間還有能看到河堤景色的view,至於白癡公主的團隊也進駐在這個辦公室裡。去年理科太太團隊搬到新辦公室,有更大更寬敞的工作空間。(圖/取自理科太太臉書)
柯朋宇敏感體質自比海綿 遇難題突破舒適圈
柯朋宇推出單曲〈海綿〉,比喻擁有「敏感體質」的他時常會吸取各種養分、總會不自覺在意各式各樣的聲音,在追求夢想的同時不只要跟自己打仗,更要學習分辨、過濾不屬於內心的雜質,專注於本質中的模樣。柯朋宇在製作過程不斷追求「誠實」,以最坦誠赤裸的方式將真實的自己放入歌曲當中,也在歌聲的詮釋中不過度要求「所謂的完美」,即使有瑕疵但只要符合歌曲訴說便原汁原味保留。這讓一向有完美主義的柯朋宇面臨艱難的課題,透過反覆嘗試並成功突破舒適圈,「對於創作人來說,我的音樂能被理解、被接受是天大的福氣,也希望選擇誠實而有的不完美,能陪伴更多正在摸索自我的人們,要更勇敢地相信自己。」柯朋宇的新作品突破舒適圈。(圖/光與澈音樂提供)〈海綿〉邀請曾與王心凌、周興哲等歌手合作的音樂人張學瀚擔任編曲,以沈靜略為銳利的鋼琴音鍵作為起頭,牽引旋律從至小的自我覺察,迎向逐漸剛強壯闊的星際銀河,猶如向著心出發、找回自己後越自由的人生嚮往。與編曲人張學瀚相識超過十年卻是第一次合作的柯朋宇笑說:「張學瀚真的很可怕,從他一次次的編曲版本中聽得出來他非常了解我,有時候甚至比我還了解自己,有種被看透透的感覺但內心同時很感動。」
超高齡社會超前部屬 醫界推「認知牌卡工具」促進長者自我認識
迎接2025年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故宮樂齡教育推廣服務「超前部署」再升級,攜手臺北榮民總醫院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高齡醫學中心,推出「今牌人生」認知牌卡,融合藝術文化與醫療專業跨域合作,適用於一般民眾、家族、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極輕度失智症患者及其照護者,作為分享生命歷程、促進認知功能與自我覺察過程的藝術輔療工具。「今牌人生」套票 長者認知遊戲「今牌人生」每套60張,附有文物介紹及操作指引手冊,由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和故宮教育人員以長者認知需求為中心,共同精選故宮經典文物,涵蓋嬰幼兒、青壯年、老年、美食佳餚、植物花卉、飛禽走獸、生活用品、節慶四季、神話人物及經典選件十大主題。卡面特別設計為大字、色彩鮮豔、厚度適中的大尺寸牌卡,便於長者閱讀、分辨與操作。故宮強調,有別於一般桌遊或牌卡遊戲,「今牌人生」認知牌卡是臨床實務上非藥物介入活動的多元應用,經專業醫事人員及受訓者帶領,鼓勵參與者將藝術帶入日常經驗與生命故事,回顧生命中無數難忘而美好的「金牌」時刻,開啟自我對話、自我療癒的練習,作為失智長者、一般長者認知功能訓練、人際互動、活躍老化的另一途徑。友善長輩卡片 搭配典藏文物臺北榮總陳威明院長表示,隨著社會高齡化,預期失智症發生率將逐漸增加。臺北榮總自1989年致力失智症的診斷、治療與研究,除了阿茲海默症藥物試驗,也成立臺灣第一個記憶門診,今年更通過失智症疾病照護品質認證。臺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王培寧主任提及,此次與故宮跨域合作推出「今牌人生」牌卡,應用於多場工作坊活動,從個案及家屬皆獲得良好的反映回饋。「今牌人生」是國內首創由博物館與國家級醫學中心深度合作,將文物寓意及意象充分融入長者復能過程中。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獨特的生命歷程都是自己人生的「金牌」。故宮從典藏文物為始,攜手專業醫學團隊,共同打造貼近長者需求與生活經驗的樂齡友善服務。未來也將徵稿募集更多創意的牌卡用法並培訓種子教師,擴大服務多元觀眾,實踐文化近用、友善平權與社會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