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檢測
」 快篩試劑 自我檢測 確診 腎臟 帕金森氏症躺平族注意!青少年體態養成關乎未來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現代許多青少年喜愛觀看手機影片、長時間缺乏良好的姿勢習慣或足夠的運動訓練,使得成長關鍵期沒有正確的骨骼發展,造成駝背、脊椎側彎或高低肩等問題,嚴重時甚至影響肺部和內臟,對於日常生活和學習效率造成負面影響。青少年成長期變化迅速 不能輕忽失衡的力量人體骨骼和肌肉發展尤為重要,沁安整合醫學診所的潘天健醫師指出,青少年的骨骼和肌肉結構在成長期間變化迅速,女性在18歲時達到峰值骨量;男性則在20歲時達到峰值骨量的90%,因此青少年時期是促使骨骼健康的最佳時期,任何不良習慣的養成都會導致肌肉骨骼結構上的異常,脊椎側彎和駝背尤為常見,特別是10至15歲的青少年,且女性也較男性高。 通常會引起脊椎側彎或駝背腰酸背痛的因素很多,除了先天性發育不良,長時間不良姿勢例如經常性單側肩背包、斜坐躺平沙發等不平衡的負荷,由於這些全靠頸部及下背部在支撐身體的重量,長久下來會造成不對稱的肌肉力量,容易導致頸部緊繃及下背部疼痛的情形產生;或是長時間低頭使用電子產品,也會加重了脊椎問題。骨骼肌肉問題不易察覺 用對工具隨時警惕脊椎問題早期通常不易察覺,潘天健醫師建議家長應定期觀察孩子的姿勢,進行簡單的自我檢測,請孩子前彎觀察背部是否對稱或脊椎是否呈直線,請孩子站在鏡子前觀察自己的肩膀是否等高、以及單側腰部是否隆起、從側面看是否有駝背情況,此外,請孩子可以嘗試平躺在地上,檢查腰部是否能平貼地面,如果腰部離地較高,可能存在骨盆前傾的問題。 有些女孩經常習慣性駝背,這時選擇合適內衣相對重要,為青少女宜挑選背部有加強包覆的設計,可以固定按壓肩胛骨,以及肩帶特別設計過的結構,尤其需要可調整的款式,可以協助改善姿勢不良造成的駝背,減輕肩膀穿戴內衣的束縛感。青少年的姿勢問題不僅影響外觀,對於長期更會產生深遠影響,家人應重視青少年的正確體態養成,並鼓勵他們多運動,像是游泳、跳繩、球類運動或舞蹈、阻力訓練等來增強核心肌力、骨骼、改善姿勢、平衡和協調能力的運動,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久坐讀書一小時起來走動、減少使用電子設備,幫助他們在青春期奠定健康基礎,越早發現能預防和調整,減少未來多走「彎曲」路途。
公車衝上分隔島撞路樹釀2傷!司機上路「酒測值0.14」 他出勤前酒測0
新北市蘆洲區18日午間因不明原因,失控衝撞中央分隔島,導致路樹、路燈和反光鏡斷裂,公車甚至卡在分隔島上,駕張姓男子駛(43歲)和1名車上乘客余姓老婦(68歲)受傷,所幸送醫後無大礙,張男經酒測,酒測值為0.14 MG/L,對此,張男喊冤,出勤前酒測值為0,整起車禍事故確切發生原因、肇事責任及後續賠償問題還有待警方後續調查釐清。公車撞上集賢路中央分隔島,一座路燈連根拔起。(圖/新北市消防局提供)警方接獲報案,隨即派員到場疏導交通,事後對司機進行酒測,竟發現駕駛酒測值0.14MG/L;對此,警方指出,雖然駕駛酒測低於0.15MG/L,但由於此次事故為公車釀禍,且有人受傷送醫,目前正請示檢察官是否需要移送地檢署偵辦。據了解,這名張姓司機,駕駛三重客運811路線往重陽橋方向行駛,未料在蘆洲區集賢路尼加拉瓜公園附近,張姓駕駛突感暈眩,隨後公車失控竟衝上中央分隔島,造成路樹應聲倒下,公車擋風玻璃也碎裂成蜘蛛網狀,車上68歲的余姓女乘客腰痛,而張姓司機本人則持續頭暈,張男及余婦送醫後均無無大礙。張男事後坦承,前一晚有喝酒,但今天在出車勤務前,在客運公司進行例行酒測,酒測值則是0,他才能正常出勤,雖然張男的酒測值低於酒測罰則的0.15MG/L,警方認為,由於張男出車勤務前的日常酒測僅僅是內部自我檢測,本案不排除公車司機駕駛上路前 「找人代吹」,或是酒測器未歸0校正,後續將由客運公司內部調查,警方主要針對肇事者進行咎責。另據蘆洲警分局第三大隊大隊長陳志德表示,若駕駛有感覺精神不濟或身體不適時,應將車輛停放於路邊稍作休息或打電話請人前來接應處理,若不適狀況未改善,應立即撥打119救護人員協助就醫,切勿勉強自身不適情況繼續駕駛而造成後續憾事發生。CTWANT提醒您: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6月很反常…發燒、喉嚨痛、咳嗽 醫驚呼:病人多到不像夏季
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表示,6月很反常,因為通常夏天上呼吸道感染案例會少於冬天,「但身為家長的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與小孩怎麼夏季感冒發燒這麼頻繁!」而診斷時也要用快篩協助鑒別診斷。醫師張益豪在臉書發文,「不要覺得醫師就不會生病,最近也是喉嚨痛痛,差一點發燒!六月很不像六月,夏天上呼吸道感染是會比冬天少很多的但身為家長的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與小孩怎麼夏季感冒發燒這麼頻繁!最近門診確實不管兒童或者小孩,發燒、喉嚨痛、咳嗽的就診病人多到不像是夏季,過往夏天都是耳鼻喉科小兒科的淡季,也就是病人數會比冬天少30%左右。」張益豪說,「這些上呼吸道症狀的民眾,確實不乏有『流感病毒』與『新冠病毒』的確診者,流感來說,上呼吸症狀通常比較齊全,大多有身體酸軟、咳嗽、鼻塞、流鼻水較多項的上呼吸道表現。」張益豪指出,「至於新冠的話,症狀還是跟過往一樣變化多端、排列組合蠻多的,有的單純流鼻水、鼻子痛,而有的是以頭暈、甚至噁心嘔吐為表現,但也有部分民眾就只有喉嚨痛。」張益豪說,「流感與新冠病毒感染有沒有很相識的表現,有的!那就是,大多都會有高燒、疲倦、喉嚨疼痛或咳嗽,也因為很相似,所以醫師在診斷時,還是需要以快篩來當作協助鑒別診斷。」張益豪指出,「新冠疫情已經三年多了,民眾對於快篩其實把握度都蠻高的,可以自我檢測,但如果是流感病毒,就需要透過醫師的檢查技巧來幫民眾做快篩,民眾是無法在外面取得流感病毒的快篩產品的,需要到醫療院所接受檢查,甚至流感季節盛行的季節,公費抗流感病毒藥物的給予,是只需要醫師的臨床檢查經驗判斷,認為民眾是流感,就可以直接給予,不需要有快篩陽性。」張益豪說,「新冠確診之後,目前治療方式有西醫的抗病毒藥物跟中醫的清冠一號。流感部分呢?有抗病毒藥物,不管是一次服用兩顆服用一次即可的劑型、早晚一次五天的劑型,效果都不錯,建議跟醫師討論之後再來使用公費或自費抗流感病毒藥物。」
久咳不癒恐罹氣喘!峮峮分享心路歷程 「3要點4字口訣」守護健康
今年的世界氣喘日是5月7日,健保署、國健署偕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於世界氣喘日記者會,聯合首推易懂的掌握氣喘3大要點與4字口訣。衛教大使峮峮也現身分享自身氣喘經驗。2022年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指引調查指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大概是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有15%。換言之,全台灣仍有約140萬的氣喘病人尚未被診斷或持續追蹤氣喘。根據2024年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氣喘遵醫囑性的大型醫院普查發現,氣喘病人中有加入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的門診回診率相較於未加入此方案的氣喘病患有差距20%。其中統計未加入氣喘照護方案的病患,其氣喘基礎抗發炎吸入劑之用藥遵從性僅33%。相當於一年僅有120天使用藥物。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部主任陳育民教授表示從此普查中觀察到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有助於提升氣喘病人病識感與回診率。 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表示過去幾年來,透過「全民健康保險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的論質計酬機制,搭配雙向轉診制度,已使得氣喘急診與住院比例逐年改善,並有降低。未來希望持續與學會、醫院以及基層合作,落實氣喘用藥的衛教持續教育,強化規律回診降低氣喘惡化風險,讓資源花在更多需要幫助的氣喘病人。後疫情時代,大部分民眾皆有染疫經歷,即便喜獲「一條線」也深受長新冠所擾,咳個不停。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廖文鎮理事長表示,許多患者皆久咳難耐才就診,如果出現久咳兩週以上、咳嗽有咻咻聲、胸口緊、以及反覆感冒等4大症狀,很可能就是「氣喘」的典型症狀。有感於現今氣喘照護治療處境,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協同全台百位胸腔科醫師一致認同,於世界氣喘日公布強調「氣喘三大要點」:1、發現:民眾需熟記4字口訣「咻、閉、久、哇」,分別對應咳嗽咻咻叫、胸口閉緊感、久咳不癒、反覆出現感冒症狀,提升自我檢測是否有氣喘症狀。2、監測:除了4字口訣對照常見的四種氣喘症狀外,民眾也可使用氣喘居家監測尖峰呼氣流速器,輕鬆掌握氣喘狀況。呼氣流速紅、黃、綠,紅燈代表為60%的「危險範圍」、黃燈代表為60%~80%的「需注意範圍」,以及綠燈代表為80%~100%的「安全範圍」。3、控制氣喘不發作:欲使氣喘穩定不發作,使用抗發炎吸入型類固醇是關鍵!切勿依賴短效緩解用吸入劑「救急」,年用逾3支,可能增加惡化、死亡風險。一同與會的氣喘衛教大使峮峮也分享過去經驗:「小的時候氣喘狀況非常嚴重,一點點刺激都能讓我咳得痛苦不已。起初以為是過敏,結果竟然是氣喘!」峮峮也指出,光靠改變生活作息並非長久之計,「後來我也是經過與醫師討論後隨身常備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抗發炎,除了備不時之需之外,規律使用下來真的狀況好轉非常多。」現在即使季初季末等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巨大的環境也能照常活力滿滿上球場應援,再也不必承受氣喘之苦!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理事長再次呼籲國人,如果有四個症狀「咻(咳嗽咻咻叫)、閉(胸口閉緊感)、久(久咳不癒)、哇(哇!反覆出現感冒症狀)」應要遵循醫囑,規律回診找專業胸腔科醫師來做診斷,維持安心健康生活品質。
40歲男養生愛運動卻缺鈣? 醫揭2原因導致
缺鈣並非長者特有!一名40歲的男子近期突然出現代謝及抽筋問題,甚至只要咬到硬物,就容易造成牙齒碎一角,嚇得他趕緊就醫,醫師經檢查後發現,男子因為飲食偏頗,加上很少曬太陽,長期缺乏維生素D才導致缺鈣。對此,他也列出缺鈣易出現的「5大症狀」。外科醫師陳榮堅在臉書粉專《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PO文分享一缺鈣病例,一名40歲的男子發現自己最近開車很容易抽筋,甚至在吃飯時,只要稍微咬到像是甲殼類的硬物,牙齒就很容易崩掉一小塊,結果經檢測後,鈣離子果然低於正常值。雖然患者才正值壯年,平時也有運動習慣,經分析後發現,由於飲食偏頗,導致鈣質攝取不足,再加上很少曬太陽,在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下,造成缺鈣的問題。至於該如何自我檢測是否缺鈣,陳榮堅也列出缺鈣容易出現的「5大症狀」:1. 抽筋:鈣離子和許多神經活性與代謝有關,抽筋就是神經不自主放電,引發肌肉出現不正常的收縮。2. 心悸:由於心臟跳動須由神經傳導,缺乏鈣離子時,就會導致心臟亂跳,產生心悸的狀況。3. 牙齒易裂:牙齒組成成分中有高達99%都是鈣質,若長期鈣攝取不足,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4. 情緒不穩定:缺鈣對於腦神經而言,容易產生情緒不穩定的情形。5. 皮膚變差:鈣在皮膚細胞中發揮著調節保濕的關鍵角色,因此缺鈣可能會導致皮膚乾燥或代謝問題,容易出現一些皮膚症狀。
小兄弟力不從心怕就醫?醫揭7種「自我檢測法」 角度有變當心了
根據調查顯示,台灣每2人中就有1人可能面臨不舉的問題,然而這關係到男人雄風,因此不少人即便有性功能方面的困擾,也往往因難以啟齒拒絕就醫。泌尿科醫師黃冠鈞透露,自己常在診間被問到「醫師…我這樣算陽痿嗎?」他理解這事男人間不能說的秘密,因此特別提供7種自我檢測方式,判斷陽痿前兆。1.晨勃頻率減少:陰莖在早晨自然勃起的頻率逐漸減少,反映血液循環發生了變化。2.夜尿、頻尿、尿不乾淨:當攝護腺肥大時,通常伴隨著夜尿、頻尿和尿液排出不暢順的症狀,攝護腺的問題可能進一步影響到陰莖的正常功能。3.勃起角度、長度、粗度變化:勃起時的角度下降,長度和粗度相較於年輕時有所減少,這可能與充血狀況變化相關。這樣的變化可能反映了陰莖組織的功能性改變,是性功能問題的體現。4.勃起硬度和持久度減少:勃起時可能不再像以前那麼堅硬,且難以維持足夠的時間,可能伴隨著性行為持久度下降的困擾。5.性慾減退:對性刺激的反應變得較弱,伴隨著對性行為的興趣減少,可能與男性賀爾蒙濃度下降有關。性慾的降低可能影響到性生活的品質,是潛在的陽痿前兆之一。6.壓力、焦慮、失眠:長期的情緒壓力、焦慮和失眠可能影響陰莖血管的循環,進而導致患者感到沮喪、焦慮和自卑。這些心理因素可能與陽痿的發展有直接關聯。7.肥胖與慢性病出現:當其他慢性疾病影響血管功能時,陽痿的症狀可能會最先在全身細小血管上表現出來。另外,肥胖可能引起男性荷爾蒙下降,進而影響勃起功能,增加陽痿風險。(圖/翻攝自黃冠鈞醫師-泌尿科診間日誌臉輸)
跨年約砲增恐爆「性病就診潮」 感染醫曝「往年觀察」:淋病、梅毒會先出現
現代許多人會利用交友軟體約會,甚至進一步發生性關係,但在進行人與人的連結前,一定要做好自我保護措施。感染科醫師根據經驗指出,像是跨年、情人節等特殊節日過後,通常會出現一波性病就診潮,大多數是淋病、梅毒患者。日前有國外網紅到台灣找網友約砲,甚至可能與愛滋病患有過親密接觸,醫師對此呼籲,性行為一定要戴保險套,做好安全措施,以降低感染風險。綜合媒體報導,根據基隆長庚醫院感染科主任蔡忠智觀察指出,過去在跨年後大約2到3週就會有一波性病就診潮,以潛伏期到發病時間來看,以泌尿道性病發作時間比較早,感染淋病及梅毒病患會先跑出來。日前有國外網紅到台灣頻繁找網友約砲,還被爆料出曾與HIV的跨性別者有過親密接觸,對此蔡忠智表示,俗稱愛滋病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強調即便無症狀,仍可能具傳染性,若懷疑曾暴露於愛滋病毒下,及時採取PEP(暴露後預防性投藥)可降低感染風險,但仍強調做好防護措施更為關鍵,另有「PrEP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是指暴露於愛滋病毒後的72小時內,需連續28日每日服藥的預防性藥物。蔡忠智說明,目前快篩可以在6週內驗出病毒,建議有疑慮民眾可以至衛生局買快篩檢驗,在危險性行為後2周、4周到6周自我檢測,3個月後仍驗不出病毒,即可排除感染,若是能提早發現,就可以在發病前用藥控制。最後他也表示,HIV男傳女機率會高於女傳男,還是建議落實安全性行為,採取保險套和其他安全措施,也要減少和不特定對象發生親密關係。
「這些」COVID-19高風險群不可大意 疫情日常化應3步驟最好防範準備
相較過去COVID-19疫情已趨緩,在許多人眼中新冠疫情已日常化、流感化,不過,臺大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古世基表示,民眾不應將COVID-19和流感畫上等號,雖然2者的症狀表現確實有點相似,但高風險族群,感染COVID-19後病毒其實並不會像流感一樣完全被清除。古世基醫師提醒,現在新冠病毒並未消失,而且重症、死亡風險依舊存在,COVID-19傳染力、重症風險甚至比流感還要高一點,民眾不可大意,應依3步驟做好4防範措施。COVID-19輕、中、重症 該如何區別、及早發現?現在感染COVID-19後,患者會有輕、中、重不同的表現。古世基醫師提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臨床上對於輕中重症有明確定義,會以「血氧」作為標準定義感染者的嚴重度,在自然情況下,若血氧濃度掉到94%以下就屬於「中症」,如果已經使用氧氣但血氧濃度仍低於94%就屬於「重症」。古世基醫師表示,中重症通常肺部會有發炎的情形,就是所謂的「新冠肺炎」,會影響到呼吸及血氧濃度、出現較嚴重的呼吸症狀,建議民眾可以自我監測血氧,尤其是高風險族群。「這些」都是高風險族群 注意4措施依3步驟防範COVID-19重症高風險族群與流感相似,古世基醫師提到,包括年長者(65歲以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BMI≧30、慢性腎病、慢性肺疾、慢性肝病、精神疾病、吸菸(或已戒菸者)、懷孕(或產後六周內)、氣喘、結核病、失能、失智症、癌症、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等,都是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古世基醫師強調,目前來講雖然一般健康的民眾,以應付流感的態度來防範新冠病毒是可以的,但對於上述這些高風險族群應該要特別注意以下4防範措施:戴口罩:除了政府規定須配戴口罩的場所外,民眾須有自我防範意識,建議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往公共場所、人潮聚集處等,都應配戴口罩,若是聚會、聚餐等不得不拿下口罩的場域,建議民眾應考量自身身體狀況決定是否前往或配戴口罩。接種疫苗:特別是有出國需求、高風險群,建議應接種疫苗減輕感染嚴重度。自我監測:有症狀或接觸潛在感染者時,可利用快篩試劑篩檢,建議快篩2次,並間隔1-2天,如果快篩結果為陽性,應觀察症狀、自我監測血氧濃度。就醫:不論快篩與否,若症狀持續很久、自我監測血氧為94%以下,出現警訊時應前往就醫,尤其高風險族群更應盡快就醫。而民眾可以依「Know-Plan-Go」三步驟做好以上防範措施,古世基醫師說明,「Know」就是要自我警覺,主動了解危險因子、高風險族群、症狀等,自我警覺並做好防範。「Plan」就有如準備緊急救難包、做好完整計畫。古世基醫師表示,民眾應準備血氧監測器、快篩工具等2樣工具,並善用這些工具自我篩檢、自我檢測。至於「GO」就是就醫,古世基醫師提到,若自我篩檢後為陽性而且又是高風險族群就應盡快就醫,如果血氧不穩定掉到94%以下,更要趕快前往急診就醫,依不同的嚴重度前往診所、醫院、急診進行診斷治療。
全台23萬人罹糖尿病不自知 陷心腎多重共病危機
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統計,全台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1%,推估目前糖尿病患者已突破250萬。然而近期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台灣2012到2020年人體生物資料庫及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數據的研究,發現未診斷糖尿病的標準化盛行率平均約落在1%,意即每年平均約有1%未確診的潛在糖尿病患者,照此比例推算,以現年截至9月底、全國2340萬的人口數預估,恐約有23萬人實際未察覺自己已罹患糖尿病。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提醒,糖尿病事實上為一全身性疾病,容易引發心衰竭及腎臟病等多重共病!據統計,台灣每3位糖友就有1位衍生慢性腎臟病;每5位就有1位合併心衰竭問題,這三者疾病不但名列國人前十大死因,更是全民健保醫療支出的前20大疾病,糖尿病及相關共病已然成為全民健康最大危機。健康識能在慢性疾病照護與預防上有舉足輕重的關係,然而,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過去兩年針對全台近7000位糖尿病患者的調查發現,其中約76%糖友雖已可列為慢性腎臟病的中高風險族群,但卻有高達51.1%的糖友從未認知自身風險7,顯見糖尿病患者的共病認知明顯不足!有鑑於此,今年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提出「Goal 50+超越50」升級計畫,將提升疾病識能率,列入糖腎共病照護指標之一。蔡世澤指出,防治共病需要醫病及各界共同努力,然而,每位糖尿病患者的共病風險、病況嚴重程度各不相同,血糖控制目標、用藥、自我健康管理方式都須量身打造,加上在糖友自身認知不足的情況下,醫事人員在診間往往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來回溝通,自我管理及支持的成效也就因而大打折扣。若能提早建立患者對於疾病的完整認知,就有機會縮短醫病間資訊落差、大幅提升溝通效率,讓防治措施發揮最好的效果。為了提醒糖友控制血糖之餘、也要及早預防腎心併發症發生的風險,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近年推動「今天你有控嗎?請問糖三臟」宣導運動,鼓勵糖友於回診時主動與醫護人員詢問三臟狀況,確實追蹤共病風險及照護績效:第一問「胰臟」:血糖控制狀況?第二問「腎臟」:腎臟功能如何?蛋白尿與腎絲球過濾率落在哪個分級?第三問「心臟」:如何預防心臟衰竭?平常是否有出現喘、累、腫等症狀?適逢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為了響應今年由國際糖尿病聯盟訂定的「知所風險,知所應對(KNOW YOUR RISK, KNOW YOUR RESPONSE)」主題,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特別推出「快向糖三臟取經」升級版衛教網站,除了可自我檢測共病風險外,糖友亦可透過「周遊糖腎心照護地圖」的問答方式,一步步掌握飲食、運動、治療等面向的錦囊妙計,知曉適合自己風險的照護方法,並進一步與醫護團隊討論出最適治療選擇,及早建立控糖、顧腎、護心的全方位照護實力!
王心凌化身Pink Power粉紅天使透露想維持少女體態一定要靠『運動』!有氧、重訓、皮拉提斯就是她的鏟肉3招!
應Pink Power台灣粉紅力量公益協會之邀,甜蜜教主王心凌出席2023 粉紅力量公益記者會,這次王心凌不談感情,反而全力宣導Pink Power台灣粉紅力量公益協會倡導的:「關心個人健康,定期進行乳房檢測,勇敢表達,積極面對,愛自己就從健康做起」。Pink Power台灣粉紅力量公益協會為了在乳癌防治領域貢獻更多心力,長期攜手Motiva Taiwan與乳癌防治基金會和沃醫學集團,全方位致力於乳癌防治各相關領域。除了不停歇的宣導正確的健康自我關注概念外,在治療項目上也始終不遺餘力。Pink Power台灣粉紅力量公益協會創辦理事長黃千容Jessie也說:「期待透過王心凌充滿正能量的甜美呼籲,讓更多女性透過自我關注與重視健康,擁抱更好的自己」。Pink Power台灣粉紅力量公益協會創辦理事長黃千容Jessie與王心凌合影 (圖/品牌提供) 今天在記者會現場,王心凌身穿一件粉紅力量T-shirt俏麗現身,少女感十足的完美體態,讓人驚呼連連怎麼可能是過4的年紀!全場大家也超級關注她的激瘦鏟肉秘訣!王心凌說其實想要提升基礎代謝率,真的沒有別的辦法,「運動」就是不二法則,她自己平常會做的運動通常就是重訓、皮拉提斯跟有氧,重訓主要是訓練外層肌肉、皮拉提斯是著重在核心肌力跟整體線條,而有氧則能幫助心肺功能,對她舞台上的唱跳很有幫助。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王心凌 Cyndi Wang (@cyndiloves2sing)而且運動除了能讓身材更緊實之外,對於身體健康也有很大的助益!平時也很重視養身的王心凌就說,像她現在每周都要飛不同城市開演唱會,真的沒有時間能生病XD,所以可以戴口罩的時候她都會戴好口罩,也盡量少碰冰飲,就算天氣再熱都是喝常溫水或熱茶、熱拿鐵、熱咖啡。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王心凌 Cyndi Wang (@cyndiloves2sing)另外王心凌也提醒女孩一定要記得定期預約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尤其現在女性罹患乳癌比例的數字居高不下,在台灣乳癌患者也開始有年輕化的趨勢,所以她自己在家也會找時間做乳房自我檢測,畢竟別人不會比自己更熟悉自己的身體,也不會有人比自己更在乎自己的健康,所以自我乳房檢測在日常生活中真的不能遺漏。
年紀增長視力變差正常? 醫:每10位長輩約有1位失明源於黃斑部病變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威脅國人眼睛健康、甚至造成失明的主因之一就是黃斑部病變,其中又與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nAMD )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 )有關。為了提升國人對黃斑部病變的重視,中華民國愛盲協會特別於112年10月12日世界視覺日前,喊出「擊退Eye的威脅,就靠愛的力量」口號,提醒國人關心另一半或家中長輩的視力健康,並鼓勵穩定回診、治療,確保治療不中斷,助其擺脫疾病的威脅,奪回美麗新「視」界。輕視黃斑部病變症狀、日常生活危機四伏有視力障礙的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是黃斑部病變引起,此外,每10位長輩中約有1位的失明源於黃斑部病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黃奕修部長說明,黃斑部病變可依據其致病原因分為許多種,常見的類型包含: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前者的發病機率隨年齡增長而提升,後者則是好發於糖尿病患者。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患者因脈絡膜中的血管異常增生且結構不緊密,所以水分、血液容易從細胞間的縫隙漏出,造成水腫、出血。隨著病程發展,我們的視野將變得模糊、扭曲、出現黑點、顏色黯淡。也提醒民眾,千萬別以為視線變差一點點沒關係,若視野受到限制,不僅駕駛交通工具時容易有危險,可能連走樓梯都會踩空,閱讀、工作等也都會受到衝擊,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與安全。64歲的病友劉先生,4年前發現右眼視野扭曲,不僅拜拜插香插不準,連倒茶都會倒到杯子外面。因為知道疾病容易導致失明,因此積極接受治療,定時回診追蹤,至今非常穩定,也對生活沒有造成其他影響。黃奕修部長指出,儘管黃斑部病變的健康衝擊劇烈,但患者卻很容易放棄治療,為了揭開關鍵原因,特別與羅氏大藥廠共同進行收案研究。此研究中,收案患者年齡坐落在56至88歲,以接受眼內注射治療的患者為主,諮詢15位長期且穩定治療的患者,以及14位中斷治療超過四個月的患者,藉由比較兩族群,對於黃斑部病變的治療認知與態度,從中統整出「2大常見迷思」與「3大改變契機」。迷思1—黃斑部病變健康衝擊不大?! 專家憂:不治療的患者視力有受損風險研究指出,對於消極治療的患者而言,56%患者不認為黃斑部病變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且儘管超過4個月沒有回診追蹤、治療,仍有71%患者並不擔心視力受損,甚至認為病況會自然好轉。黃奕修部長說,事實上,中斷治療可能導致療程功虧一簣,有一定的視力受損風險。迷思2—有治療視力就會快速變好?! 專家:眼內注射為長期治療過程、患者等不到成果就放棄消極治療的患者57%不確定其治療成效好壞與否。黃奕修部長進一步說明,這樣的結果呼應了眾多醫師的臨床經驗,治療成效是否讓患者有感,是影響其後續治療穩定度的關鍵點。然而,眼內注射為長期治療過程,有高機率幫助患者避免視力受損,部分患者也可提升視力。但治療成果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見效,在對治療有高度期待之下,患者容易主觀判定治療無效而放棄治療。關鍵1:患者抗病之路孤立無援 伴侶、家人以愛相伴、鼓勵回診治療黃奕修部長指出,觀察研究中的兩類患者,可發現雖然86%患者與家人同住,但卻有高達31%患者無人可照顧,無論是回診或是日常自我照護,都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不僅如此,每五位約有一位患者認為無法從親友間獲得足夠的支持。關鍵2:年長者慢性病齊發 交通與候診就要花掉7小時隨著年紀的增長,不只是黃斑部病變,許多患者也陸續確診慢性病,黃奕修部長依研究分析,高達62%患者罹患其他慢性病。然而,為了維持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患者不僅在交通往返上需要花費1.8個小時,候診的平均時間更是耗時4.7小時,也就是說,每一次的回診治療,需要花掉6.5個小時的時間,幾乎等於上班族工作一日的時間。不難想像為何研究也指出,有36%消極治療的患者認為回診很麻煩與不方便,也因此,降低回診治療次數,也是減輕治療障礙的一大重點。關鍵3:9成患者期待治療新選擇 醫師:新一代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可依治療反應減少注射次數研究也顯示,高達90%患者期盼能夠了解最新的治療選擇。黃奕修部長鼓勵,除了眼內注射藥物,今日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治療,已有新一代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有機會可幫助減少不正常血管增生並讓血管更穩定。透過藥物新選擇,患者可依據醫囑及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療程。待治療穩定後,更可依據治療反應,有望將治療頻率延長至每4個月一次,減少眼內注射次數,還有機會改善病況。黃奕修部長說,及時治療黃斑部病變很重要,當「視」界變得模糊、扭曲、出現黑點、顏色黯淡時,就要尋求眼科醫師的協助。也提醒家中有長輩的國人,在世界視覺日前夕,與長輩一起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檢測,用30秒快速檢測自己是否有黃斑部病變風險。
視力變差勿輕忽!黃斑部病變不治療恐失明 本土研究揭「患者中斷回診原因」
根據110年健保數據,我國約有678萬人次因眼科疾病就診,約佔全國就醫人口3成。視力受損與失明的衝擊,不只會衝擊患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對於社會與家庭也是不容忽視的經濟負擔。舉例而言,光是110年健保用於眼科治療的開銷就上看181億元。威脅國人眼睛健康、甚至造成失明的主因之一就是黃斑部病變,其中又與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有關。有視力障礙的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是黃斑部病變引起,此外,每10位長輩中約有1位的失明源於黃斑部病變。林口長庚眼科部黃奕修部長強調,千萬別把黃斑部病變當成正常的老化結果,及時且穩定的治療格外重要。然而,逾半數患者在治療2年後停止療程,若無持續回診可能暴露於視力受損與失明的危機中。為了探究其中斷回診的原因,愛盲協會與羅氏大藥廠因此進行黃斑部病變醫囑遵從性的收案研究。此研究中,收案患者年齡坐落在56至88歲,以接受眼內注射治療的患者為主,諮詢15位長期且穩定治療的患者,以及14位中斷治療超過4個月的患者,藉由比較兩族群,顯示台灣患者「2大常見迷思」:認為黃斑部病變健康衝擊不大、有治療視力就會快速變好,且對眼內注射治療存有過高的期待,導致容易受挫而放棄治療。黃奕修說,研究顯示,對於消極治療的患者而言,56%患者不認為黃斑部病變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且儘管超過4個月沒有回診追蹤、治療,仍有71%患者對自身的病況保持著正面態度,並不擔心視力受損,甚至認為病況會自然好轉。黃奕修部長說,積極治療的患者,80%患者重視黃斑部病變的衝擊,且儘管穩定治療,仍有33%患者感到擔心。研究也顯示,雖然86%患者與家人同住,但卻有高達31%患者無人可照顧,無論是回診或是日常自我照護,都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不僅如此,每5位約有1位患者認為無法從親友間獲得足夠的支持,獨自治療黃斑部病變也為他們的內心帶來孤獨。此外,高達62%患者罹患其他慢性病。然而,為了維持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患者不僅在交通往返上需要花費1.8個小時,候診的平均時間更是耗時4.7小時,也就是說,每一次的回診治療,需要花掉6.5個小時的時間,幾乎等於上班族工作一日的時間。不難想像為何研究也指出,有36%消極治療的患者認為回診很麻煩與不方便,黃奕修表示,除了眼內注射藥物,今日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治療,已有新一代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有機會可幫助減少不正常血管增生並讓血管更穩定。透過藥物新選擇,患者可依據醫囑及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療程。待治療穩定後,更可依據治療反應,有望將治療頻率延長至每4個月一次,減少眼內注射次數,幫助患者在治療前期就建立信心,促使其未來治療更穩定,同時也減輕了照護者的負擔,需要上班的其他家庭成員也可以輕鬆陪伴患者抗病。
眼睛乾澀、發紅可能是乾眼症? 用「乾眼症檢查量表」自我檢測!
現代人離不開3C產品,長時間用眼過度可能會導致眼睛乾澀,許多人常常不以為意,認為眼睛眨一眨就好,但經過檢查後才發現是「乾眼症」導致的症狀。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孫啟欽表示,民眾若為高風險族群可先透過「自我檢查量表」初步評估,若判斷為乾眼症,應積極就診評估。黏液、淚水、脂質層問題 「這些」乾眼症狀「淚膜」是眼球表面結構之一,由內而外可分為黏液層、淚水層、脂質層,3者缺一不可。孫啟欽理事長提到,很多人以為乾眼症就是眼睛中淚液分泌不足才導致的,但事實上其中一層分泌不足或是分布不均勻,都會造成乾眼的症狀。而乾眼症事實上也不只有乾眼症狀,孫啟欽理事長表示,眼睛痛、有灼熱感、經常流淚、畏光、視力模糊、有絲狀物黏附、眼睛容易疲倦、紅眼等都是乾眼症常見症狀,若不積極治療,長期下來可能會嚴重影響視力。乾眼症高風險族群注意 快用檢測量表自我評估孫啟欽理事長提到,65歲以上長者、長期暴露於空調環境者、長期配戴隱形眼鏡者、長期使用藥物、荷爾蒙改變(如:更年期女性)、剛接受過近視雷射或白內障手術者等都是乾眼症高風險群,可以依「眼表疾病指數量表(OSDI)」自我評估:過去一週是否感覺: 眼睛乾澀(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畏光(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發紅有血絲(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痠痛(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有異物感(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分泌物很黏稠(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視力模糊(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視力不佳(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 眼睛乾澀(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畏光(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發紅有血絲(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痠痛(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有異物感(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分泌物很黏稠(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視力模糊(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視力不佳(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過去一週是否有因眼睛不適對下列活動產生影響:閱讀(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不適用N/A)使用電腦/手機(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不適用N/A)夜間開車(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不適用N/A)看電視(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不適用N/A)過去一週眼睛是否在以下狀況下感覺不舒服:刮風時、眼睛怕風(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不適用N/A)在乾燥的環境(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不適用N/A)在冷氣房(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不適用N/A)以「OSDI=(分數總合X25)/答題數總和」作為乾眼症評估分數,0-12分為「正常」;13-22分為「輕度乾眼症」;23-32分為「中度乾眼症」;33-100分則為「重度乾眼症」。孫啟欽理事長表示,若初步評估為乾眼症,應積極就診尋求專業諮詢。
四肢無法動「鬼壓床」其實是睡眠障礙 醫曝真實原因「4種人」最常發生
許多人在睡眠過程中會遇到疑似半夢半醒,身體卻動彈不得的情況發生,甚至懷疑自己遇到「鬼壓床」,對此,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就表示,在醫學中通常會用「睡眠障礙」來解釋,且跟心理疾病、生病引起之身體疼痛、日夜顛倒、工作壓力大有關。一般俗稱的「鬼壓床」在精神科中被解釋為「睡眠麻痺」,歸類在睡眠障礙的一部份,根據調查,就有約30%的民眾有過類似經歷。「睡眠麻痺」意指身體仍處睡眠中,但意識已清醒,卻造成四肢無法自由活動的狀態。潘建志指出,人們對於睡眠障礙的理解,與民俗信仰有關,若是使用較迷信眼光去看待,就會認為自己被「鬼壓床」。潘建志醫師表示,導致睡眠障礙的原因通常有4種,第1種是各種原因造成的身體疼痛;第2種是刺激性物質引起,因為部分人有抽菸、喝酒、打電動、追據等的習慣;第3種是生活作息引起,像是熬夜,亦或是作息日夜顛倒,最後則是人們因久待室內辦公等等,較少到戶外曬太陽,且缺乏運動,以上這些都有可能是造成睡眠障礙的主要原因。潘建志進一步說明,偶爾有睡眠障礙問題均是正常現象,只要作息調整、多運動、多曬太陽,就能改善。不過要是超過兩周都尚未改善,就需要注意有無其他症狀,因為長期有睡眠障礙可能就是精神疾病作祟,像是: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等等,醫師建議應盡速就醫,及時治療。另外,醫師提醒若是有出現除了睡眠障礙之外的情況出現,例如情緒不穩、食慾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煩燥等情形,可以上網填寫「心理健康量表」或是「台灣人憂鬱症量表」實施自我檢測,若分數偏高就有看精神科的必要,切勿拖延治療。
13歲少女長到170公分…竟是天才病「平均壽命30歲」 醫曝自我檢測法
正常情況下,身高和手臂長的比例是1:1,假如雙手伸直比身體長,要小心可能罹患「馬凡氏症候群」。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暑假收治許多脊椎側彎的孩子,其中以13歲的少女最為特殊,因為她身高超過170公分,檢查才發現是「天才病」。根據《都市快報》報導,少女4年前出現站立時脊椎歪斜,到醫院檢查診斷是脊椎側彎,當時進行保守治療,但效果不好,因此父母帶她到浙大兒院骨科動手術,卻意外發現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她的四肢比同年齡的人還要修長,雙手下垂甚至能高過膝蓋,家人以為她只是長得快,並沒有太在意。不過,醫生懷疑可能是馬凡氏症候群,果然透過基因檢測,顯示有FBN1基因,另外心血管也有問題,包括主動脈竇增寬、二尖瓣增厚、脫垂,伴隨輕中度關閉不全,好在經過手術後,達到預期效果。少女罹患馬凡氏症候群。(圖/翻攝自都市快報)醫生分享自我檢測馬凡氏症候群的方法,讓孩子把大拇指包住握拳,如果大拇指不能完全被包住,而是露出前面關節,就要特別注意,建議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據了解,馬凡氏症候群又被稱為「天才病」,是一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最明顯的特徵是身高超出常人,四肢、手指、腳趾細長不對稱,雙臂平伸指距大於身長,雙手下垂過膝,上半身比下半身長,普通人發病率為10萬分之一。患者可能存在血管系統異常、脊椎側彎等骨骼異常,平均壽命僅30多歲,死亡原因主要是病變造成的心肺功能衰竭。
進出無塵室分秒必爭 腸躁症工程師提肛快跑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壓力大的時候,就會想要跑廁所,進出無塵室穿脫隔離衣需要花很多時間,造成工作上很大的困擾。」桃園長庚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提及腸躁症很常發生在高壓力的族群,又或是工作壓力較大的產業,例如律師、工程師、醫師身上。這位讓他印象深刻的腸躁症工程師患者,在接受藥物的治療三個月到半年,復發頻率大幅下降。李柏賢醫師提醒,適當的心情放鬆、飲食、藥物治療,三者合一,可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大腸急躁症最主要症狀有腹痛、腹脹、便秘、跟腹瀉,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可能會交替出現,有些病人偏重拉肚子、便秘,又或是兩個交替混合出現。腸躁症的成因非常複雜,跟腸道裡腸道菌叢失調,又或是造成我們情緒壓力緊張都非常相關,如果沒經過好好的治療或調適,就可能會有反覆發作的問題,對病患的生活會造成一定程度影響。懷疑腸躁症?自我檢測六三一基本、次要三取二李柏賢醫師說明,腸躁症是一個功能性的疾病,症狀需要完全符合基本條件,以及次要條件三個中需符合其中兩個。基本條件:至少要六個月以上時間,在三個月內至少一週每天都有肚子痛情況。次要條件:第一項是排便與腹痛有關,腸躁症的特色是肚子痛便完就好,是典型的腸躁症疼痛。第二項是排便的頻率改變。第三項則是排便的形狀改變,變稀、變軟、變糊,或變小條。腸躁症需要與另兩個大類族群做區分,在年輕族群,腸躁症需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做區分,在年長族群,則需要區分腸躁症或是大腸癌。腸躁症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癌完全不同,後兩項都是屬於器質性病變,內視鏡檢查會真正有問題的病變,若有出現血便、體重減輕、貧血這三個警示症狀,則需要特別注意,可能不單是腸躁症。透過胃鏡或是腸鏡檢查,確認「三沒」沒發炎、沒腫瘤、沒潰瘍,才能診斷為腸躁症。腸躁症的藥物治療 連續15週服藥降低復發頻率李柏賢醫師說明,腸躁症在心情與飲食調適之外,藥物有非常大的幫忙,尤其連續服用一段期間再停藥,可以讓復發頻率下降。若腸躁症患者能連續15週依照醫囑服藥,10位患者有9位情況能穩定。在台灣,腸躁症的盛行率偏高,約五人就有一人罹患。腸躁症病人就診時,要提醒醫師有沒有其它慢性疾病或是習慣用藥,醫師才能幫忙調整適合的處方用藥,避免交互作用。如果出現口乾、或是心跳加速、便秘症狀,記得要回診跟醫師告知,醫師會調整劑量或是更換藥物。肚子痛影響學業 高中女學生受腸躁症之苦大約一年前有位女學生患者,是由爸爸陪著女兒看診,女兒在讀台北市某知名高中就讀,準備要考大學,要考試就會肚子痛到無法上課,絞痛想要跑廁所,吃止痛藥才能去考試,對她學業成績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她的症狀在半夜都不會發生,都是一醒來要去上課時特別嚴重。「腸躁症是有家族性的,如果父母兄弟姐妹裡有出現過,很有可能你會有腸躁症體質,這位女學生的父親即是如此。」李柏賢醫師分享,除了叫她避開刺激性食物以外,這位女學生喜歡打籃球抒發壓力,也有服用腸躁症用藥,在連續吃了半年後進行停藥,目前到現在都沒有復發。李柏賢醫師提醒,至少在前面兩三個月,希望病患可以連續用藥,讓藥物劑量或濃度較穩定,狀況穩定再去減藥或停藥。讓病患腸躁症復發頻率下降,在工作或學校都能有良好的表現,對病人的生活品質也會明顯提升。
平常沒症狀、一發作就中風! 心律不整如何揪出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心律不整最常見的類型為心房顫動,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的資料及健保資料庫的研究顯示,台灣約有1-2%的人患有心房顫動,其中男性多於女性,且隨著年紀增長,罹病率會提高。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暨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陳永隆表示,台灣約有30-40萬人診斷出心律不整,但因疾患無症狀難以抓出,實際上的患者人數恐更高,當心「平常沒症狀、一發作就中風!」4成患者無症狀 6成患者忽略徵兆心律不整簡單說就是心臟發生不正常跳動,包括心跳太快、太慢或跳動不規律,症狀包括胸悶、心悸、呼吸喘,嚴重的甚至會中風或猝死。陳永隆表示,4成患者無症狀,甚至6成患者已習以為常且忽略徵兆。有時候病患並不一定會有症狀,因此在檢測不夠普及的狀況下,人數極有可能被低估。長期下來,也可能累積中風的風險,是國內外醫界關切的議題。根據研究顯示,有心房顫動相對於無心房顫動會增加2倍死亡率與3倍心衰竭的機率,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更是常人的5倍。若病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病史、心衰竭、冠狀動脈或周邊血管阻塞疾病,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也將大幅提升。嚴重影響預後。陳永隆表示,目前關於心律不整的診斷方式,標準的工具還是心電圖,然而一般十二導程心電圖由於記錄的時間短只有10秒,因此診斷率不高,醫師常常需要安排較長期的心電圖追蹤才有辦法抓到心律不整的發生,也才有辦法確定診斷。此外,臨床上常常會發生發作時無法及時到醫院檢查,而到醫院做檢查時又因為沒有發作而找不出問題。他建議民眾平時可以進行自我檢測,例如定期偵測脈搏、測量血壓心跳或是使用智慧型裝置或手錶來檢視心律情形,24小時甚至72小時長時間監測,以抓出心律不整。只要發現有心律不整的紀錄或是出現相關症狀,應積極尋求醫師協助。及早以藥物與手術治療 可降低中風風險臨床上若已經診斷出心律不整,心臟科醫師會針對不同的心律不整種類建議不同的處理方式。其中常見的包含藥物治療和經導管燒灼手術。目前最新的研究顯示針對早期發現的心房顫動患者,如能儘早以藥物治療或經導管燒灼手術的方式來恢復正常心律,不僅日常生活作息能不受心悸不適的影響,還能降低死亡率、腦中風、心衰竭及冠心症的風險。陳永隆最後呼籲,由於心律不整難以察覺,民眾要多注意自己的心血管健康,若是家族中有心律不整,甚至猝死病史者,都是心律不整高危險群。目前坊間有各式各樣檢測心律不整的智慧型裝置,其中最好還是要選擇能夠做心電圖的紀錄的儀器,比較能夠幫助醫師做正確的判斷。此外,平常要養成規律作息與運動、調整飲食、遠離菸酒的傷害也是心血管保養保健的重要法門。
輔導長內內西門町宣導乳癌防治 鄧佳華踩場邀合作被打槍
前國軍八軍團女輔導長陳芮芹(內內)轉戰當直播主,今(26)日現身西門町「愛乳多一點」乳癌防治公益活動,未料活動尚未開始,就引來網紅鄧佳華親至現場,藉著媒體向內內喊話邀合作,「我今天就是想來跟內內打個招呼,看有沒有機會可以合作」。內內受訪時則直接回絕:「現在沒有這個打算」內內為宣導乳癌防治,大方戴上一對義乳,讓民眾伸手觸摸,體驗「乳房腫塊」的觸感。(圖/侯世駿攝)宣導活動上內內大方戴上一對義乳,讓民眾伸手觸摸,體驗「乳房腫塊」的觸感,她自爆:「我2、3年前胸部有長過纖維囊腫,而且是男友發現的,他有摸到異物,甚至已經影響外觀,所以直接去開刀手術。希望藉由這個活動,讓女性知道自我檢測的重要,還有另一半也可以多點細心,幫伴侶檢查。」她認為不管男女都要懂得自我檢查,保護健康。網紅鄧佳華親至內內公益活動現場,向對方喊話邀合作,立即遭到內內拒絕。(圖/侯世駿攝)內內說,目前工作先以直播為主,至於先前提到拍片的計畫則先暫緩。 爆紅至今,內內說自己很珍惜跟粉絲們相處的時光,今天也很開心可以公開與大家互動,先前3次直播都獲得眾多粉絲上線支持,還讓網路一度當機,更有鐵粉在直播時幫她說話,力克酸民,「只要有人叫我脫,他們就會出來幫我說話,因為我現在最大尺度就是穿比基尼,沒有再更多了,之後再請大家關注我的直播」,而過去的軍中同袍也覺得她跑道轉換得不錯,非常支持她的決定。
一沾枕頭就秒睡別得意「好睡體質」!有沒有睡眠債? 測7題秒知
你每天睡覺,有越睡越累,怎麼睡都睡不夠的問題嗎?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透過臉書粉專提醒民眾,睡眠與人體的免疫力、健康息息相關,長時間睡不夠、睡不好都很傷身,而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欠睡眠債?可以透過7個問題自我檢測,看看自己的睡面品質好不好。開業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張益豪醫師,透過粉專發文,提出了7個問題,幫助民眾檢視自己的睡眠品質:1、假日的睡眠時間比平日多2小時以上(3分)2、時常發現自己在大眾運輸工具或沙發上打瞌睡(1分)3、一沾床便立刻入睡(1分)4、早上起不來,睡醒後沒有神清氣爽的感覺(1分)5、上班時常昏昏欲睡(1分)6、必須設鬧鐘才能起床(1分)7、每周至少有3天在不同時段就寢(1分)張益豪醫師說,如果睡眠檢測成績是達滿分9分的人,代表需要立刻進行充分的休息;而達到6分以上,則是睡眠負債嚴重,也必須馬上調整生活模式;分數落在3分至5分的人,代表正在累積睡眠負債;1分以上,則是代表你擁有良好睡眠;若為0分,是呈現完全沒有睡眠負債的理想睡眠健康狀態。另外,張益豪醫師也提出了一般民眾對睡眠常見的誤解,包括有人以為,一躺下來沾到床就秒睡,代表是個睡眠品質好的人,但他解釋,健康的成年人,平均躺在床上要7至8分鐘才能入睡,一沾床就秒睡的人,其實代表身體是「缺乏睡眠」的狀態;而「周五熬夜、周末晚點睡」的習慣,很容易破壞睡眠習慣,長期對睡眠品質來說,並不是好事。
女性更年期免煩惱! 症狀、診斷、治療與保健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更年期幾乎是每個女性都會遇到的階段,不僅生理上會產生不舒服的症狀,心理也會受到影響,嚴重甚至會影響到生活。但許多人對於更年期並不了解,更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更年期帶來的身心變化。什麼是更年期?更年期有哪些症狀?更年期婦女若有不適症狀又該怎麼辦呢?中壢長榮醫院婦產科醫師謝立忠一一說明,並告訴民眾如何正確面對更年期的來臨。什麼是更年期? 如何界定更年期開始、結束?「更年期」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卵巢功能開始衰退,導致女性荷爾蒙不足而產生的生理或心理變化。但是實際上,各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卵巢功能衰退,謝立忠醫師表示,在醫學上,會以40歲作為界定標準,判斷卵巢功能衰退是不是屬於正常現象。醫學上,40歲以後卵巢功能衰退都是正常的,也就是所謂的進入「更年期」; 而40歲以前則叫作「卵巢衰竭」。謝立忠醫師提到,每個人進入更年期的年齡並不相同,根據統計,美國人進入更年期的平均年齡約為50歲,馬來西亞約為45歲,會因為營養、基因等不同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更年期」並不會完全以年齡作為界定標準。那到底該如何定義更年期呢?謝立忠醫師表示,簡單來說,更年期的定義就是停經前後,尤其是停經之前生理、心理發生改變的這段時間,就叫作「更年期」,所以臨床上會以「症狀」來看什麼時候開始慢慢進入更年期。更年期有哪些症狀? 症狀會有多嚴重?由於女性荷爾蒙缺乏,更年期的常見症狀包括月經改變、陰道乾澀、心悸、盜汗、熱潮紅、骨質疏鬆、失眠、情緒變化大等。泌尿道生殖系統、骨骼系統、心血管系統等都會受到影響,而皮膚也會因為荷爾蒙缺乏不像過去一樣水潤飽滿,變得較乾癟、易產生皺紋。謝立忠醫師指出,在更年期的常見症狀中,最容易先感受到的就是「月經變化」,本來很規律28-30天來1次,變成3個月、半年來1次,或是本來月經來5天變成2天、3天,月經頻率或天數的改變都是很常見的症狀。不過,謝立忠醫師強調,更年期症狀因人而異,有些人很幸運沒有什麼症狀,但有些人對荷爾蒙的變化很敏感,一有變化就渾身不舒服,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有症狀,不是每個人的症狀都很嚴重,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所有的症狀。如何面對更年期? 步驟一、以症狀自我檢測民眾可以先透過國健署的「更年期症狀自我檢測量表」或「更年期不適症狀評估表」看看自己是否有可能已進入更年期階段。檢測表以以下症狀作為評估項目,包含:熱潮紅頭暈眼花頭痛暴躁情緒抑鬱失落感覺精神緊張失眠異常疲倦背痛關節痠痛肌肉疼痛面毛增多皮膚異常乾燥性慾減低性接受度降低陰道乾澀性交疼痛上述症狀若未出現則評為0分,症狀輕微則為1分,症狀中等為2分,症狀嚴重為3分。總積分如果超過15分,就有可能代表自己已步入更年期。但是,謝立忠醫師提醒,心臟、甲狀腺功能出現問題,或是生活壓力大、憂鬱症等也都會有類似的症狀,自我檢測量表是幫助民眾了解自己身體有症狀應該就醫的方式,而不是作為自我診斷的工具。醫師建議,如果有症狀應該前往醫療院所抽血檢驗,找出正確的病因,再對症下藥才是正確的方法。如何面對更年期? 步驟二、抽血檢測排除疾病可能由於更年期的症狀和心血管疾病、甲狀腺疾病、身心疾病等症狀類似,因此若有症狀應進一步抽血,排除其他疾病可能。謝立忠醫師表示,民眾可以至婦產科做基本的抽血檢查、荷爾蒙抽血檢測,確定是其他疾病,還是荷爾蒙缺乏造成的更年期症狀。當人步入更年期時,體內有4個重要的荷爾蒙會產生變化,包含促濾泡生成素(FSH)、黃體生成素(LH)、雌性素、黃體素。一般情況下,人的大腦腦下垂體會分泌促濾泡生成素(FSH)、黃體生成素(LH)去刺激卵巢分泌雌性素、黃體素。但到了更年期,因為卵巢功能衰退,無法產出足夠的雌性素、黃體素,此時,大腦腦下垂體便會分泌更多促濾泡生成素、黃體生成素想去刺激卵巢分泌。謝立忠醫師以工廠比喻卵巢的功能,雌性素、黃體素就像是卵巢的產品,當產品不足時,身為老闆的大腦便會放更多的指令,也就是促濾泡生成素(FSH)、黃體生成素(LH)給工廠,要求製造出更多的產品。不過,卵巢工廠進入更年期,功能已經下降,即使有更多指令也無法產生更多產品。謝立忠醫師提到,此時抽血檢驗就會發現促濾泡生成素(FSH)、黃體生成素(LH)濃度增加,可是真正的雌性素也就是女性荷爾蒙,反而濃度減少的情形。如何面對更年期? 步驟三、更年期治療與保健關於更年期症狀的治療,謝立忠醫師表示,如果症狀嚴重程度已經影響到生活,可能就需要靠荷爾蒙治療,但目前荷爾蒙的補充傾向於沒有特別症狀、症狀還過得去時未必要特別補充。醫師提醒,現在坊間有很多類似荷爾蒙或天然植物性荷爾蒙製劑,但其實用久了有其危險性,像台灣婦女十大癌症之一的子宮體癌,以前排名非常後面,現在已經來到第5名還有一直佔據第1名的乳癌,這都跟荷爾蒙補充、體內濃度過高等很有關聯。如果需要補充荷爾蒙,建議還是先經由醫師開立,並依照醫師指示進行補充,因為補充過度反而會提升其他疾病的發生風險。而更年期症狀很多都是暫時性的症狀,若未嚴重到需要用藥物治療時,可以透過規律的運動來改善。不過,謝立忠醫師指出,有一個症狀是一旦來了就很難回去的,也就是「骨質疏鬆」。因此,醫師提醒,更年期要注意鈣質的補充、蛋白質的補充,均衡飲食並多曬太陽,顧好身體的骨本,此外,最重要的還是規律運動,可以協助女性度過更年期這段時間的不舒服,也可以保有骨本,防止骨質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