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批判
」與自己和解 別人的氣話也別往心裡去
照顧自己身體的需要,練習不忍耐「有不好的情緒?忍一時海闊天空!身體感覺有點疲勞?再撐一下就有彩虹!」這些想法有時候會讓人對自己的感受越來越遲鈍,也會讓人離自己越來越遠。我們大部分的人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學習忍耐,長大以後很習慣壓抑自己的感受。但是,不管是心理的忍耐還是生理的忍耐,壓抑感受會讓自己更容易煩躁,這個道理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懂。不過,我們很多時候無法察覺自己正在忍耐,是因為忽略感受已經變成一種自動化行為,即在無意識時發生,尤其是對身體的感受,我們常常用自己的意志力,選擇忽略它們,像是明明覺得肩膀很痠痛,卻因為工作還沒完成,就強迫自己靠意志力,忍耐地做完;或是追劇到眼睛很痠了,卻因為心情亢奮,告訴自己再看一集、再看一集……可怕的是,壓抑身體感受帶來的煩躁感是很容易累積的,這些藏在內心陰暗角落的感情,會如黑洞般影響你的好心情、削弱專注力。當你沒來由地想對人發脾氣,或是想要粗魯地對待人事物,那就是累積到快滿出來的徵兆了!請好好照顧身體的需要,練習不要過度忍耐身體感受。例如感覺皮膚黏膩時,就趕快去洗個澡;肩頸痠痛時就中斷工作一分鐘,起來伸展身體。當你開始練習不忍耐,每次在第一時間照顧好身體的感受,身體回饋給你的舒適感,會與好心情互相加持,讓你整個人神清氣爽,就算心情不好,照顧好身體感受時,會得到安慰,也可以更快地將不好的內在感受轉化掉。忍耐不是不行,但如果你是有意識地忍耐,並且在忍過之後,能回頭來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那麼我們離自己的心就能更靠近一些。表達獨處的需求只要是人,都會有各式各樣的需求,比方說填飽肚子、獲得成就感與歸屬感、擁有自由去做選擇等等,我們做了很多努力,都是為了讓自己有能力去滿足更多的需求,但是有一種需求卻很容易被忽略,就是「自己獨處」的需求。尤其是當兩個人相處在一起的時候,會花費更多的心力去照顧對方的感受,實在沒有餘裕看見自己獨處的需要。如果你的伴侶生活中,很少「自己」而只有「我們」,就容易感到不平衡、沒耐心,最後就會對這段關係感到厭煩了。我們常常特意留時間給「我們」,像是空出時段來約會,或是安排紀念日之類的儀式性活動,卻很少留時間給「自己」,不太會特意察看行事曆,保留和自己約會的時間,或是給自己每週或每個月一次的「Me Time」。生活中的獨處時刻,往往是忽然降臨的,像是另一半臨時被工作抓走,你忽然有了一段空檔,或是孩子提早睡著了,你多了一點時間可以利用。但,這種忽然降臨的空檔,我們往往不知道怎麼利用,甚至很多時候才剛意識到「是時候可以好好做自己了!」的瞬間,獨處的時間就忽然被打斷了,像是一通電話讓你也被工作抓走,或是孩子忽然醒來大哭。不完整的獨處時間,就不會有好的獨處品質。如果你與自己相處的時間總是品質很差,有一天會發現,你對世界的一切都感到很不耐煩,總是容易生氣、怪罪他人,那不是因為世界不好,而是因為你變得不喜歡你自己了。我跟慧玲有一個常用的暗號,就是「貓咪時間」(可見《從我開始的關係功課》Chapter2第五篇),透過這個暗號,我們可以很好地知道對方的狀況不太好,但對方現在無法整理出原因,所以需要自己獨處一下、調適心情。同時,也因為我們都對於獨處的需要很有共識,所以都不會過問細節、尊重對方的需要,讓對方去「貓咪」一下。你能跟另一半表達獨處的需要嗎?你能讓對方知道「獨處」對彼此關係的重要性嗎?邀請你的伴侶和你對焦一下,討論該如何互相配合,試著找到屬於你們的獨處暗號吧!培養「翻譯氣話」的能力生活中還是難免會有情緒化的時候,像是做不好某件事而感到挫折,實在很難不發個脾氣,解解心頭的火。我們自己會這樣,別人當然也會有這樣的狀況。當別人生氣,說了氣話,可能會讓你感到很受傷或是很不公平,覺得對方情緒的責任又不是在你,自己是被遷怒的。過去人們常說:「別把別人的氣話聽到心裡去。」這可不是一句話就能讓人做到的事,如果可以,這世界哪來那麼多的委屈和不愉快,是吧?因為當你聽到那些氣話時,你已經感到難過了,這時候卻告訴自己不要受傷,這樣不是很衝突嗎?因為內在的感覺已經很不好了,外在的道德標準卻自我批判:「你的感受不好,是因為情商不夠,所以不應該這樣,現在趕快把它收起來!」這時候,你的感受可能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跟理智抗衡到底,直到證明自己有資格感到受傷為止;第二種就是暫時忍讓,但是躲在陰暗處等著對自己復仇。無論是哪一種,都是消耗內在。我們的大腦,都有內建「翻譯功能」,在職場打滾多年的你,應該有能力去翻譯老闆的話中有話、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對吧?好消息是,它其實還能做到一件偉大的事情:翻譯別人的氣話。只不過,你得自行更新它的翻譯資料庫,如果資料庫不夠大,遇到它不會翻的,就不會起作用囉!要怎麼更新翻譯他人氣話的資料庫呢?這並不難,「觀察」就是了。我們總是能從對方的長期行為中觀察到各種模式,例如,某人只要肚子餓了就會很沒有耐心。你只要知道這個模式,就能在那個人很沒耐心,開始用不好的語氣催促人做事的時候,把對方的「吼唷,你怎麼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會!」翻譯成「唉唷,我的肚子好餓了!」如此一來,就能擋住那些情緒化的語言,不讓它們跑進你內心柔軟的地方搞怪。同樣的道理,每個人在說氣話的時候,都會有背後的某些原因,像是對方跟你吵架吵不贏,就說:「我們乾脆分手吧!」對方肯定不是真的想分手,只是一時氣頭上做出了不理智的發言,但是這句話可能會讓苦苦經營這段關係的你感到很受傷:「我們為這段關係努力了那麼久,怎麼就為這種小事說分就分?太過分了!」請用回想過去的方式來觀察,對方在氣頭上,說出分手或類似「不理你了」之類的氣話,都有著什麼樣的脈絡呢?你有沒有發現,這種類似的氣話,其實都可以簡單翻譯成:「我那麼喜歡你、那麼在乎你,我就希望被你疼愛嘛!」之類的撒嬌語言。所以,當你聽到「我們乾脆分手吧!」的時候,如果第一時間冒出的念頭是:「唉呀,又在撒嬌!」你的腦袋就比較不會一直往「對方動不動就說分手,好傷心!」去想,而是放更多心思在怎麼去回應對方的撒嬌上面。不過,如果你有受傷的感覺,請一定要在回應完對方的撒嬌,情緒回復平靜的時候,好好地告訴對方,畢竟人們往往無法注意到自己的語言是怎麼傷害到他人的,這當然是有其必要去要求對方改變的習慣。本文摘選自《從我開始的關係功課:先和自己打好關係,才能與他人建立好感連結》,圓神出版
台南正副議長選舉 林宜瑾:親赴坐鎮,跑票將開除黨籍
明(25)日為各縣市正副議長選舉日,這次台南正副議長選舉風波不斷,陷入黑色風暴,民進黨立委林宜瑾指出,將與中評會主委賴瑞隆親赴現場,監督黨紀的落實。林宜瑾指出,明天就是要改選的日子,民進黨是懂得自我批判以及反省的政黨,在選後集體檢視錯誤的氛圍下,台南市議會黨團也透過了黨內民主機制推選出了角逐正副議長人選,期待上任能為故鄉改革。林宜瑾表示,明天將與中評會主委賴瑞隆親赴現場監督黨紀的落實,所以呼籲黨員依照民進黨團的決議投票並與民進黨友好議員加起來實質過半。只要堅定的支持黨團提出的候選人並一致性投票就能讓民進黨推派的正副議長在市議會為民服務。林宜瑾強調,跑票不僅違背黨紀律也背叛理念以及市民期待,「唯有開除黨籍處分」。另外,反威權、護民主一直以來都是民進黨的標記,但近期卻接連爆出88槍案、光電弊案及正副議長選舉糾紛。面對這些有害民主價值並損傷民進黨品牌形象的惡質事件絕不寬貸也不會跟黑金妥協,將全力支持檢調偵辦、勿枉勿縱,期排除黑金污染正副議長選舉。
呼吸也會胖3/大腦根本來不及踩煞車! 醫:遠離這2類「食物包裝」
慢性壓力會阻礙消化功能,所以少吃多動也難以變瘦,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張瀞方認為,保持「正念」也是方法之一。「所謂正念,簡單說便是『有意識的察覺當下的狀態』」張瀞方說,許多人將吃東西變成一種機械式行為,邊吃邊滑手機、看電視,總讓我們回過神來時才發現已經吃下比預期更多的食物。所以專心吃最重要,避開3C產品,在進食當下專注於眼前的食物,放慢速度品嚐每一口食物。另外,張瀞方建議進食之前,先感受自己目前的狀態,例如「我有多餓?」、「我需要吃多少食物?」、「眼前的食物能滿足我的慾望嗎?」只要花幾秒鐘的時間,先思考以上問題,就能減少無謂的過量進食。進食之前,不妨先問自己「預計要吃多少食物」,同時使用小碟子盛裝固定分量,才能避免吃下過多食物或零食。(圖/報系資料庫)還有,務必遠離大包裝、無分裝的食物,否則大腦還沒來不及踩煞車,你就已經吃完一大包家庭號洋芋片了,張瀞方建議選擇小包裝、固定份量的零食,或準備小碗事先取好自己預期的份量,可以幫助你適時喊卡。如果上述方法都難以做到,也千萬不要責怪自己,因為過度的自我批判、甚至出現懲罰自己的念頭,都是讓飲食開始失衡的關鍵。「醫學上有所謂的『飲食障礙症』,除了厭食之外,也會有失控的暴食或嗜食行為,無論有沒有催吐,患者吃東西都有極大的罪惡感,但又無法控制自己。」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單家祁說,如果一周出現2次以上類似行為,同時持續3個月,就建議諮詢專業醫師。醫師張瀞方表示,就算吃下過多食物,也不要過度責怪自己,以免增加壓力,讓飲食習慣失衡。(圖/翻攝自聯合醫院官網)
不學傳統文化得胃癌!陸推「女德班」夏令營 教導女孩「逆來順受絕不離婚」
中國大陸山東省曲阜一個夏令營活動中,驚傳「女德班」重現江湖,在課程中充斥著大量不符合現今社會現況、愚昧陳腐的內容,甚至要求學員自我批判。如今,該夏令營已遭責令停辦,當地公安機關也介入調查。綜合中國大陸媒體報導指出,女德班主要是以宣傳「女德」為主,早在2014年就遍布中國大陸北京、山東、河北、陝西、廣東、海南,該班主要倡導女性應「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後經媒體報導後,在當地公安局介入下而消失。而在2018年時,女德班又在溫州死灰復燃,而且這次針對未成年女性開班,溫州市第一時間成立調查小組,責令即刻停班,並且關閉培訓地點。在2020年7月29日,有媒體報導指稱,曾開辦女德班的「遼寧撫順傳統文化研究會」在山東曲阜舉辦夏令營,在課堂中不斷出現各種不符合現代社會價值的驚人之語,諸如「穿著時尚暴露,等於叫人強姦」、「戴放大片的女生不正經」,甚至有女成員在影片中自我批判,表示「我不要臉,還給我的父母丟臉,更讓我的祖宗蒙羞」、「因為邪淫導致我整天萎靡不振、無精打采,特別昏沉。因為腎精大量地流失導致脊髓液的下流,導致我的腦子非常不好使」、「幸虧我學習傳統文化了,如果沒有學習傳統文化,我現在指定已經得胃癌了。」等驚世駭俗的言論。據查,「遼寧撫順傳統文化研究會」是在2011年由康金勝創辦,他在中國大陸各地打著學習傳統國學的名義開設女德班。康金勝自稱自己曾是黑幫份子,在受到傳統文化感朝后,改邪歸正成為企業家。而這次在山東曲阜所舉辦的夏令營,每位孩童的報名費用是人民幣5250元(折合新台幣約2.2萬元),如家長要陪同的話,則額外收費人民幣1500元(折合新台幣約6300元)。該夏令營從7月25日開始,有22位學童報名,13位家長陪同,現場工作人員14位,共計49人。目前該夏令營已在當地是政府的介入下停班。雖然女德班主要是學習《弟子規》、《了凡四訓》、《孝經》、《群書治要》、《大學》、《論語》等儒家經典,但由於其宣揚陳腐的觀點、扭曲現戴的價值觀,甚至讓中國大陸官媒《人民日報》痛批,「明為女德班,實為坑女班,這種班為何未曾斷絕且仍有市場?放任這種機構存在就是監管失職,把孩子送到這種班就是坑害孩子。」
曾被嫌「只會露奶的綜藝通告咖」 丁寧挺過10年演藝黑暗期
曾獲金馬獎女配角獎肯定的丁寧,近年演技大躍進,在Netflix獨家影集《誰是被害者》中飾演過氣女星蘇可芸,每場大魔王級的高難度戲皆演出精湛,被誇神演技。回憶來時路,她透露當年為了爭取演戲,第一次當臨演就在中影文化城的破廟吹了8小時的冷風,只為了講一句「是,夫人」的台詞,領了酬勞800元還要扣稅。從綜藝轉戰戲劇圈之初,更曾被羞辱:「幹麻找一個露奶的來演戲?」但她認為這些痛苦的成長過程,都成為日後身為演員的養分,「演員在愈年輕時過得苦一點愈好」。她說自己進演藝圈的前10幾年都過得沮喪黑暗,曾有一段生命經驗的情緒與「蘇可芸」差不多,演出這角色時就是再次回到那段回憶裡,把當時崩潰、憤怒的情緒抓出來,「我知道每個痛苦回憶、經歷都可能會在將來拍戲時用得到,所以特別痛苦的事 ,我總是記得特別清楚!」她劇中在超商看到週刊報導她整形失敗負面新聞進而歇斯底里崩潰的那場戲,原本劇本上只是三言兩語帶過,她也以為只是不重要的過場戲,完全沒預做準備,但這場她的殺青戲,最後卻演到連自己都很難過也被感動,她認為這場關鍵戲就是壓倒蘇可芸的最後一根稻草,「當下就是覺得,妳真的去死吧, 妳沒路走了!」詮釋蘇可芸,她沒有遺憾、是舒服的,自認對得起這角色,該有的情緒都有做到,「蘇可芸的確是我繼《幸福城市》的王姐之後,近期遇到最困難的角色,困難到我會害怕、緊張、怕搞砸。畢竟我以前是非常會自我批判的人,但現在不會了,覺得有什麼就什麼了,以前自我要求高並沒有讓我比較好,反而痛苦。現在的我非常享受工作,也接受我的好與不好,如果演得不好 ,我就告訴自己,就當這是這個角色的命運,我就是無法演到那高度。每個角色、每部電影都有它的命運」。丁寧回憶她的求學生涯以及進入演藝圈的前10幾年,都是處在很黑暗的狀態,因為她進演藝圈的過程其實非常辛苦,「我是擠破頭才進演藝圈,不是走在路上被星探發掘,而是因為我非常想從事表演工作」。當時她自知長相不是標準美女,眼睛小、鼻子大、嘴巴也大又不會化妝,覺得要當明星「還是省省吧」,但又有一種聲音告訴自己:「沒關係,我就去接觸,證明我真的不適合!」於是她23歲大學還沒畢業就先去滾石傳播從擔任演唱會製作助理做起,「我參與的第一個演唱會,是陳昇、伍佰老師。看到他們站在舞台上面表演覺得很棒,也覺得自己應該在上面,而不該在那裡遞麥克風」。24歲的她告訴自己, 如果這樣下去,她到60歲會恨自己當初為何沒做自己想做的事,她希望這輩子不要有悔恨的事,就算失敗還是要拼了,因此毅然辭掉工作,幾乎每一家模特兒經紀公司都主動寄資料,開始了她的臨演、大特生涯,從一句、兩句台詞,慢慢變成有一場戲、兩場戲。她說,那些年雖然拍寫真集、接很多綜藝節目通告,錢是賺了不少,但其實發展沒有很順,上節目會被要求穿少一點,被嫌不夠露,有時又自覺沒節目效果、根本不好笑,因此過得很不開心,經常一回家就痛哭。她想去演戲,被當時經紀公司嫌賺不到錢,後來真的有機會演戲了,卻又讓戲劇圈瞧不起,覺得她不過就是個拍寫真集出道、只會露奶的綜藝通告咖。丁寧在《誰是被害者》飾演過氣女星蘇可芸。(圖/Netflix提供)當時的她很不快樂,亂談戀愛,喝酒喝一堆,處在一種「人生好沒意思喔」的沮喪,認為自己做了這麼多、做喜歡的工作也沒得到快樂,懷疑自己是個這輩子沒資格得到快樂的人。她說,蘇可芸會自殺,是因為對世界充滿憤怒 、覺得不公平 。「我那時就是沮喪、暴怒,覺得自己是衰人,埋怨老天爺為什麼整我、看我不爽」,後來才發現 這就是吸引力法則,「你相信嗎?我練壘球練了8年、一路跟著球隊保送上高中、大學,但我從沒下場比賽過!我只是長得高大、看起來很厲害,握手一定是站第一個,卻一直是板凳球員!原因在於我一上打擊區就發抖,只要我想著球不要打到我,那球就一定會打到我。我站外野時祈禱球不要飛過來,球就一定會飛過來,然後漏接!」她說自己其實球技差,球感也非常差,根本任何球都過不了關,大學每一科球類運動都是60分低空飛過!丁寧過去的痛苦黑暗都成她現在成為一個好演員的養分。(圖/中國時報粘耿豪攝)36歲後,她因為開始練習瑜伽、接觸身心靈療癒能量課程,生命另開了一條路,才進入另一階段。她真正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發現生命走向不一定要跟演藝圈任何東西連在一起,開始慢慢接受「我就是奇怪孤僻的人」、「我是沒有閨蜜的人」,放過自己後,她不再強烈自我批判,情緒也不再被外在影響,才開始找到快樂。「蘇可芸就是無法接受年華老去 ,不再是玉女、不再活在掌聲 ,所以對自己暴力、自殘,一切都是因為她無法接受、所以抵抗,結果更加嚴重」。而現實中的丁寧早已體悟到,對於生命應該站在學習的角度,才能好好處理所有來到你面前的事,而不致情緒崩潰。
【舒心BAR】吳若權:活在當下 享受過程
在所有練習的過程當中,不要只是將眼光緊緊地聚焦在目標上,而是更要專注於過程,透過覺察,平靜自己,你將發現:練習的真正樂趣,其實是學會生命!技能,常被用來當作是某一個人的資產,同時也因此而得到某種被社會肯定的價值。但是我們卻常常忽略了,如果我們可以用最少的努力、和最快的速度,發展出任何的技巧,而且在這整個過程中,是心情平靜、而且愉快!這個練習過程的本身,就是一種技能!如果,你學會這種在練習過程中,經驗到因為專注覺察,而帶來的平靜與愉快,你就可以應用這個練習的技能,來精通其他任何你想要學習到的才藝或技術。應用這個道理,當你能夠專注於體驗人生的過程,無論是追求你個人的理想,或正在面對逆境,原本因為過於執著於目標,而產生的壓力和焦慮,都會大大地減輕。因此我為你整理《練習的心境》,這本書中的三個重點,希望能夠幫助你,快速而有效地認識練習的意義與技術,並且很自然地融入生活之中:一、練習真正的目的:活在當下練習的真正目的,不是獲得技能,而是學會生命!請你回想一下,從小到大,是不是有很多機會,主動地、或是被動地去練習一些才藝或是技能,比如說,學畫畫、學作文、學鋼琴、學游泳、學瑜珈。這些練習的過程,有時候令你覺得枯燥乏味,甚至到了痛不欲生的地步,那很可能是因為你把設定的目標,凌駕於整過程之上,所以沒有機會好好體驗過程中,因為專注而帶來的愉悅感。在練習的過程中,當你專注於當下,就能夠體驗在練習過程中,因為心無旁騖的專注,所帶來的愉悅感。生命中,真正的平靜和滿足,來自於了解:生命的意義,其實就是投入於當下的每一個過程!只要你能夠在所有練習的過程當中,不要只是將眼光緊緊地聚焦在目標上,而是更要專注於達成目標的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透過覺察,平靜自己,同時發現其中的樂趣。此後,你就會以最少的努力、最快的速度、和最愉悅的心情,無痛地精通你所想要學到的任何技能,將來你還可以應用這一套心法,去做任何的練習,而獲得其他的技能。而最終你將會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技能,不是才藝、吉他、高爾夫、英數理化,而是練習生命的本身,也就是:活在當下,好好過日子,專注於體驗每一分、每一秒。二、關鍵四個S,把練習生活化學習掌控練習的心境,有四個技巧可以幫助我們融入每天的生活之中,更輕鬆而自在地,處於練習的過程,這四個關鍵S,就是簡化(simplify)、縮小(small)、減短(short)和放慢(slow) 第一個S:簡化(simplify):你可以把某個特定的大計畫,簡化成幾個小部分。每個簡單目標的達成,都能產生讓自己繼續向前的動力,而且不會因為負擔過度而心力交瘁。第二個S:縮小(small):將整體目標切割,例如,你想要進行居住空間的斷捨離,可以先選擇書房的某個角落開始清理,聚焦在這些縮小標的上,過程會感到更輕鬆簡單,也能持續獲得成就感。第三個S:減短(short):如果你決定要整理書房,就告訴自己:「接下來的幾天,我就每天花四十五分鐘清理書房,直到書房完全整潔為止。」先將整體工作簡化、縮小成幾塊,要求自己,在短時間之內專注於其中,這就是簡短的藝術。第四個S:放慢(slow):放慢,是指:努力的速度,應該要能夠覺察自己的一舉一動。只要能保持覺察、注意自身行動,大概就是理想的工作速度。因為沒有浪費精力,反而能更事半功倍地完成工作。三、透過覺察的練習,達到靜心在所有練習的過程中,「覺察」是最核心的概念,練習高度的專注,將會帶來全然的放鬆,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一種境界,叫做「靜心」。真正的主動練習,是在練習中感覺到平靜。以我練習彈吉他為例,無論是正式上課、或課後練習,所有的過程我都覺得平靜,而且時間過得很快。即使按壓尼龍弦的手指頭有點痛、部分的和弦有點難度,我都會因為專注,而幾乎忘了這些不舒服的事情,並且感覺時間過得飛快。以上只是練習彈吉他而已,如果像前面提到的,我們所練習的主題是人生,是活在當下的每一刻,所以我們更要專心地去經歷所有的事件與情緒,但不要緊緊抓住這些該離開、或放下的東西。最後,再提醒你一個重點,無論進行何種計畫,設定目標,都像是雙面刃,因為目標雖然能夠有激勵的效果,使人努力行動,卻又容易迫使正在努力的我們,對進度或成效進行自我批判。所以,要克服目標的副作用力,就是既要清楚自己想達成的目標,認真記住必須刻意重複哪些動作,同時也必須不帶情緒或批判,讓自己可以安心地執行每一個動作,才不會因為焦慮或壓力,而導致事與願違。以上為你摘要的是,我閱讀完方智出版《練習的心境》這本書,所為你整理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最想練習的技能是什麼?你是不是更懂得如何練習覺察,而達到靜心?《練習的心境》書封(圖/方智出版社提供)《練習的心境》本書分享如何以簡單的方法,培養練習的心境。在追求目標時,以正念專注於過程,輕輕鬆鬆地帶著「刻意而有心」的態度重複練習,就會獲得很大的成果!———————————————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憤怒中療癒痛苦
當你願意負起教養自己的責任,願意學習在憤怒中療癒己身,對自己有足夠的同理心,就能以同情、甚至是慈悲的態度,來感知自己痛苦的根源。雖然在朋友眼中,我看起來算是好脾氣的人,但其實在青少年時期,我曾經因為和家人吵架,一時無法控制憤怒的情緒,隨手拿起一個藥罐子,打破家中的隔間玻璃。由於裝潢上有點巧思,修復起來也非常困難,只好用一幅圖畫暫時遮蓋。每次看到那一塊被我打破的玻璃,憤怒的情緒雖然早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卻是深深的內疚。或許是對這次失控的憤怒情緒,印象太過深刻,成長過程中的我慢慢學會提醒自己:要控制自己的憤怒,類似的失控行為就減少很多。截至目前為止,我人生中唯一一次在公開場合和別人大吵一架的經驗,是在微軟公司擔任行銷經理時,那時候公司剛成立公關部門,來了一個問題人物,經常在內部招惹是非、挑撥離間。某天他鬥完其他同事,沒事來招惹我,刻意捏造不實事件誣賴給我。忍無可忍之下,我在辦公室大發雷霆,狠狠跟他大吵一架。連總經理出來勸我都不給面子,摔了手中的文件就下班走人。留下一群錯愕的同事,驚訝地發現原來我也是一個會發脾氣的人。幾個月之後,他在其他公務出了私德問題,最後被迫離職,但和他大吵一架的事件也重挫我的日常形象。原來在辦公室發脾氣,破壞虛矯的和諧氣氛,真正受害的人還是自己。釋放情緒 免於暴力你常常發脾氣嗎?或是你表面上看起來平靜,但心中已經嚷嚷過無數次的「氣死我了!」「真是氣死我了!」其實,生氣並不是壞事,過度壓抑情緒,反而會讓你身心受創。我們之所以害怕面對憤怒的情緒,是因為在過往經歷中,憤怒大多會帶來攻擊性的破壞行為,嚴格說起來我們真正恐懼的是:憤怒所帶來的破壞行為,而不是憤怒的本身。《憤怒療癒力》依據心理學研究,將憤怒歸納幾種表達方式,包括攻擊式憤怒、消極的攻擊式憤怒、沉默式憤怒、否認式憤怒與自我導向式憤怒。其中,「攻擊式憤怒」,常爆發言語、肢體衝突及破壞物品等行為,更可能因為暴力而需要法律介入。「消極的攻擊式憤怒」並不容易察覺,有時會以「沒有做到答應對方的事情,而為自己或他人帶來麻煩」這種方式表現出來,例如忘了替另外一半跑腿,或是在會議前沒有準備周延,而拖累其他的同事。「沉默式憤怒」比較像是生悶氣,至於會生氣多久呢?從數小時、數天、數個星期到數個月,甚至是好幾年。「否認式憤怒」是刻意壓抑憤怒的情緒,「自我導向式憤怒」,則將憤怒的情緒指向自己,因此產生過度的自我批判,甚至是自我懲罰,最後轉變為抑鬱寡歡的情緒。這些憤怒的情緒,究竟是怎麼來的?根據研究顯示,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獨特的基因組合,決定脾氣是好是壞。而其實童年時期負責照顧你的人,如何滿足你的需求,對你長大後的情緒管理能力,也會有關鍵性的影響。心理學的「依附理論」說明,如果父母有時候滿足孩子的需求,有時候又冷落他們,孩子沒辦法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他會表現出較強的焦慮感,碰到某些事件時,引發憤怒的情緒。憤怒,固然可能帶來攻擊性的行為,破壞物品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你只要學習觀察、感知憤怒,明白憤怒只是一種訊號,引導自己去探索內在的感受、思緒及身體的反應,這個處理憤怒的過程反而是有益的。教養自己 平靜溝通我認為主動學習處理憤怒的情緒,可以讓自己從「受害者」的角色跳脫出來,轉而成為生命的「主控者」。《憤怒療癒力》提到一個很寶貴的觀點,「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家長,你必須對教養自己,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當你願意學習在憤怒中療癒自己,對自己有足夠的同理心,就能夠以同情、甚至是慈悲的態度,來感知痛苦的根源。是因為羞愧、內疚、焦慮、挫折還是恐懼而憤怒?或是因為感覺遭遇背叛而受傷,感覺遭受排斥而害怕被遺棄。你也可以用心寫下「憤怒日記」,日後用來跟對方心平氣和的討論,有助於你在憤怒過後和別人溝通與相處。學習面對憤怒,並不是為了讓自己永遠不再發脾氣,但可以在每一次快要發脾氣時,清楚且明確的察覺引發憤怒的痛苦來自何處。只要知道自己在痛苦些什麼,就不會以憤怒來轉移對痛苦的注意力,當你能夠反覆做察覺練習,就不會在憤怒的情緒中失控,反而能在憤怒當中療癒自己。———————————————《憤怒療癒力》從事心理學、諮商工作長達40年的伯納‧高登(Bernard Golden)著作《憤怒療癒力》指出,透過練習掌控情緒,便能和更好的自己相遇。———————————————關於吳若權身兼暢銷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企管顧問、生涯顧問、情感與親子專家,以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為無數人帶來激勵與療癒的力量。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4期《周刊王》和2160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7/10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雜誌內附超商折價券,幫您激省997元,粉絲切勿錯過。想追蹤周刊王最勁爆消息,請進最新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119wantweekly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時報周刊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