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藥物
」 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2024臺北生技獎」得獎名單揭曉! 跨域科技助攻,開創國際市場版圖
生技產業奧斯卡級榮耀「2024臺北生技獎」今(9/24)由蔣萬安市長親自揭獎頒發「創新技術獎_製藥暨應用生技組」、「創新技術獎_醫療器材組」、「國際躍進獎」、「技轉合作獎」及「跨域卓越獎」五大獎項及特別獎-臺北生技之星獲獎企業單位,頒發總獎金600萬元。臺北市蔣萬安市長致詞表示,臺北市具有生醫產業發展所需高端人才、創新研發、資金融通等關鍵條件,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等生技產業重要推手,與內科、南港生技產業聚落、北士科園區串接的臺北市科技產業廊帶,充分支持生醫產業跨域資通訊發展趨勢,臺北市超過580家生技廠商,十年來營收已翻倍成長超過2,700億元,立足生技之都的領航角色,市府支持生技產業發展,持續投注資金補助、人才引進、土地空間及全球市場拓展等資源,以成為企業最佳戰友為目標,歡迎全台生技企業來臺北投資設立據點,成為生技臺北最強戰隊!臺北生技獎頒獎典禮蔣萬安市長致詞(圖/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蔣市長說,臺北生技獎邁入第21屆,透過嚴謹的評比制度與專業的審查團隊,已成為生技產業重要指標,至今吸引逾1,600件績優產品技術參賽,並選拔273件標的頒發總獎金1.1億元,得獎企業優異表現,讓臺北生技獎成為生技產業爭相競逐的奧斯卡級榮耀,也成為生技企業品牌打造最佳指標!今年度除為鼓勵更多企業投入創新研發,將創新技術獎分為醫療器材、製藥暨應用生技兩組,增加獎勵名額之外,另新設專屬臺北市生技企業的臺北生技之星特別獎,表揚具有亮眼佳績及發展特色的企業,提供海外拓展商機及交流場域等資源,希望透過臺北市生技之都與本市標竿企業,共同領航生技產業布建全球市場!2024臺北生技獎共計有5大獎項23件獲獎標的及特別獎-臺北生技之星1名,產品技術從疾病治療、預防診斷、即時監測、醫療防錯…等多元領域,展現生技企業堅實的生技量能,跨域發展的創新思維,及全球佈局的積極戰鬥力,金獎企業單位成就,更展現出台灣生醫產業從預防到治療全面性守護民眾的用心。臺北生技獎頒獎典禮大合照(圖/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創新技術獎_製藥暨應用生技組 金獎暨臺北生技之星國邑藥品科技(股)公司】L606:吸入長效緩釋曲前列環素新藥 大幅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國邑藥品研發之微脂體緩釋配方-L606新藥劑型設計,搭配新一代霧化器,讓藥物達到穩定的長效緩釋效果,使用便利可大幅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以北美和全球市場為主的間質性肺病為目標市場,已授權美國上市公司。國邑藥品以藥械合一的劑型創新整合技術獲得「創新技術獎_製藥暨應用生技組」金獎,同時也榮獲今年「臺北生技之星」獎項,為臺北市生技產業亮眼佳績指標。【創新技術獎_醫療器材組 金獎 華廣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首家獲得衛福部核准製售國產CGM 下一步進軍國際市場華廣生技研發之瑞特安活連續葡萄糖監測(CGM)系統,為第一家獲得製售許可的國產CGM,有別於傳統以指尖採血量測即時血糖數據,瑞特安活CGM監測系統透過植入器將感測器軟針植入皮下,並藉由手機App,可連續10天監測患者皮下組織液中葡萄糖濃度指數,讓使用者與照護者可隨時掌握血糖變化,即時採取措施,並減少傳統即時檢測頻繁扎針的不適。產品橫跨80多種技術領域,超過400項全球專利。其領先的血糖創新研發技術和穩健的經營成績獲得「創新技術獎_醫療器材組」金獎肯定。【國際躍進獎金獎 台新藥股份有限公司】眼科手術後併發症治療新藥 獲得美國FDA批准使用APP13007是奈米懸浮低眼液為一類固醇眼藥水,用於治療白內障等眼科術後之發炎及疼痛治療,以台新藥專屬之APNT®奈米微粒製劑技術,使超強抗發炎類固醇可穩定分散於藥液,減少患者點藥次數及療程,是全球近15年來獨創用於眼科的類固醇新成份,對外授權美國、巴西、中國、中東及非洲等國,且持續積極擴展海外市場,於2024年3月取得美國藥證上市許可,獲得「國際躍進獎」金獎,為台灣生技產業躍上國際舞台展現新實力。【技轉合作獎金獎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新穎多靶點激酶抑制劑DBPR114 產學合作創新藥開發競爭力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術移轉朗齊生物醫學股份有限公司,所開發之「多靶點激酶臨床藥物DBPR114」,在8種腫瘤動物模型具有顯著藥效,在療效、控制耐受性和抗藥性方面具有發展優勢。透過技術合作,對產業創新動能注入實質效益, DBPR114已取得美國和台灣試驗中新藥審查通過,而在產學技術合作之下預定2024年底進入人體第一期臨床試驗,獲得本屆「技轉合作獎」金獎肯定。【跨域卓越獎金獎 仲智數位健康股份有限公司】AI輔助智能提升胰臟癌偵測率 突破性醫材造福早期胰臟癌患者仲智數位「助胰見PANCREASaver」,為一以AI智慧科技結合醫學專業,設計建置的人工智慧胰臟癌輔助偵測系統,透過深度學習,可快速且自動辨識電腦斷層影像中胰臟腫瘤,減輕醫師閱片負擔,且對於小於2公分的早期胰臟癌敏感度達8成以上,提升早期胰臟癌偵測率,使患者可即早接受治療,提高存活率。「助胰見」已取得台灣衛福部醫材許可證,並獲美國FDA認證為突破性醫材 (Breakthrough Device),榮獲「跨域卓越獎」金獎。「臺北生技獎」持續鼓舞企業及學研單位投入產業發展,領航企業開拓全球生技市場版圖! 有關2024臺北生技獎得獎企業單位介紹,請至生技臺北主題網(http://www.biodriven.taipei)查詢!
台灣麻醉死亡率「比日本高12倍」 7類人風險最高
根據2010年台灣麻醉學雜誌發表的論文報告指出,台灣麻醉相關死亡率高達十萬分之十二,是美國和日本的12倍。其中年齡大於65歲、體重過重、多重慢性病、心血管病史(糖尿病、高血壓等)、睡眠呼吸中止症、肝腎功能不佳、曾發生術後呼吸困難等7類高風險者尤其要注意。不過,如今隨麻醉技術、藥物、儀器的進步,麻醉醫療安全性也持續提升。為解除民眾對麻醉的恐懼,台灣進行首次「台灣麻醉警世大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在簽署術前麻醉同意書時,有67%的民眾沒有注意麻醉醫師姓名,近7成民眾會因門診或健檢須要麻醉而會感到擔憂,進一步詢問發現「怕麻醉後會醒不過來(37.2%)」、「麻醉後不適症狀強烈(36.8%)」、「害怕手術中意外醒來(33.0%)」是民眾對麻醉的三大擔憂。本次調查更發現,有高達近6成民眾因擔心麻醉藥物有傷害器官的疑慮(54.8%) 或認為麻醉容易導致死亡(54.4%)而想要儘量避免接受麻醉;甚至有4成民眾(39.8%)可能因為擔心麻醉副作用而拒絕醫師提出的手術或檢查。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余黃平醫師表示,確實有民眾因為自身或親友是高風險族群,對麻醉有很多擔憂進而影響治療意願,但他提醒隨醫學進步,不僅麻醉專科醫師愈來愈被倚重,麻醉藥物安全性也有提升。例如,有心血管病史容易低血壓的病人,或睡覺常打呼、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易缺氧的病人,目前在臨床領域就有更安全的新型麻醉藥物可以使用,跟傳統麻醉藥物相比,發生低血壓機率減少75%、缺氧機率更減少85%,是相對有較高安全係數、降低風險的臨床藥物;此外,肝腎功能較差的病人,使用新型麻醉藥物也較能降低器官負擔;在常見的胃鏡檢查中,發生呼吸抑制可能性也能大幅減少。常見的術後噁心嘔吐,除使用止吐藥外,現在也可透過新型麻醉藥物來減少近8成的發生率,幫助病人有好的術後恢復品質。一般而言,健康條件愈差的病患其麻醉風險愈高,但隨醫學條件進步,理想的麻醉藥物陸續出現,讓即使是重大疾病患也有機會獲得更安全的治療。有研究指出,合併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慢性心衰竭等慢性疾病的高齡病患,搭配新型麻醉藥物投入手術治療,該病患術後恢復過程良好也未有嚴重副作用。廖文進醫師建議,健康條件較差的病患更應主動向麻醉專科醫師諮詢、評估合適的麻醉藥物以降低不同病患的麻醉風險並提升術後恢復品質。麻醉不僅高度複雜也攸關治療品質,台灣麻醉醫學會建議病患主動向麻醉專科醫師說明病史、與麻醉專科醫師討論合適的麻醉給藥計畫並建立正確的麻醉安全認知,以安心平緩的心情接受安全與舒適兼顧的麻醉醫療與照護。
專家聯手打造「毒物快篩」 中毒患者不再需花4小時才知中了什麼毒!
許多中毒患者在家屬陪同下被送入急診,家屬急著希望醫師趕快搶救,但對中毒原因、中了什麼毒卻一問三不知,林口長庚醫院毒物中心顏宗海主任提到,醫師經常面對未知的毒化物,過去通常需要經過實驗室至少4小時以上的檢測才能得知結果,不管是時效性和應用性都明顯不足。而患者也有可能因此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因此,長庚醫院、清華大學、台灣大學、馬偕醫院合作開發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概念如同快篩,30分鐘內就能分析出人體內毒化物,速度加快8倍,讓醫師有更充裕的時間救回病人寶貴的生命。平台可快速辨識毒化物 還可知毒物劑量助精準治療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由清華大學醫工所萬德輝教授、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顏宗海醫師、台灣大學材料系陳學禮教授與台北馬偕神經外科林新曜醫師聯手打造,可以幫助醫師快速辨識毒化物,還可知道毒物的劑量,讓醫師能夠更精準地給予治療。長庚醫院表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又被暱稱為「阿湯哥」。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新曜指出,除了毒物之外,精準的藥物濃度監測,對於臨床病人的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藉由此平台,可以達到腦脊髓液中藥物濃度的即時監測,提升病人治療的安全性與效率。清華大學醫工所萬德輝教授表示,檢測平台結合最新分析化學與奈米科技,具有多熱點、深景深、濃縮效應等特點,可大幅增強可疑分子之特徵訊號,同時兼具低成本、可撓曲、高穩定性等優點,進行快篩檢測時,僅需少量檢體(2-5 微升)30分鐘內即可得到結果,而且跟醫院端的臨床判讀結果比對完全吻合。毒物辨識範圍廣 食品添加物、毒品一篩便知有無目前,國內常見的中毒物質以農藥、有毒金屬、毒品濫用、安眠藥、清潔用品等為主。顏宗海醫師表示,檢測平台可辨識的範圍相當廣,包含農藥(福美雙、陶斯松、大滅松、達馬松、巴拉刈、加保利等)、食品添加物(桃紅精、紅色6, 40號、黃色4, 5號等)、臨床藥物(抗生素、抗癲癇藥等)、新興毒品(安非他命、甲基安非他命、喵喵、浴鹽等)等都難逃法眼。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不僅有助醫療,對於食安、司法科技等或許也將產生重大的進展。而這項突破性的成果已發表在2023年7月「小(Small)」和2023年9月國際知名期刊「感測器和致動器B:化學(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備受國際肯定。
每年65萬人創傷性腦損傷! 「降血脂老藥」成治療新曙光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台灣每年約有65萬創傷性腦損傷案例,其中約10萬人為中重度腦損傷,倖存者長期後遺症嚴重,包括神經功能受損及認知功能障礙等,失智症風險亦高於一般人4倍以上,但目前仍缺乏治療藥物。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林秀芳與研究團隊以「老藥新用」策略,發現降血脂藥「普羅布考」(Probucol)有促進神經可塑性及神經發育之特質,可促進腦神經細胞突起之生長,獲刊於國際知名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創傷性腦損傷極度不可逆 目前仍缺乏治療藥物國衛院副院長陳為堅表示,創傷性腦損傷泛指外力撞擊所造成的腦部傷害,常見於交通事故、摔倒和暴力事件等。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陳倩玫說明,創傷性腦損傷可能導致長期後遺症包含頭痛、暈眩、嘔吐、感覺障礙等神經功能症狀,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障礙、失智、失語等認知功能障礙;住院復健患者5年預後僅26%改善,另有22%不變、30%惡化與22%死亡。▲台灣每年約有65萬創傷性腦損傷案例,其中約10萬人為中重度腦損傷,倖存者長期後遺症嚴重。(圖/國衛院提供)頭部遭外力撞擊當下,除了局部腦神經細胞死亡,更恐造成腦神經網絡大範圍受損,包含瀰漫性軸突損傷、神經樹突退化、和突觸消亡等。但成年人大腦神經元新生能力及可塑性有限,若由其他未死亡之神經細胞來產生替代作用,也需要修復軸突和樹突,並重組腦神經網絡,速度緩慢,難見明顯功能性改善。因此,尋找及研發藥物刻不容緩。腦壞死區域減小、神經功能改善 成果登國際期刊林秀芳研究團隊以老藥新用策略,尋找可促進神經再生的臨床藥物,並探討其擴大應用至創傷性腦損傷的潛力。降血脂藥普羅布考是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藥物,研究團隊於離體細胞實驗發現:普羅布考有促進神經可塑性及神經發育之特質,可促進腦神經細胞突起之生長。▲在創傷性腦損傷之動物模式中,降血脂藥普羅布考可促進大腦神經新生及神經可塑性,可改善創傷性腦損傷,降低神經及認知功能障礙。(圖/國衛院提供)研究團隊於小鼠模式發現:在腦損傷後給予普羅布考,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之表現增加,新生神經細胞及增殖中之神經前驅細胞增加一倍,腦壞死區域減小33%;腦神經網絡修復及重組亦受到促進,壞死腦區四周神經樹突及突觸皆大幅增加,並和腦損傷後運動功能成正比,顯示普羅布考可透過促進腦神經可塑性,改善腦損傷後之神經功能。同時,普羅布考也可以降低腦損傷所引之認知障礙,記憶功能大幅改善,有望降低倖存者罹患失智症之風險。此研究成果於今(112)年6月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本項研究於小鼠模式發現降血脂藥物普羅布考可促進腦損傷後腦神經再生及可塑性,可改善腦損傷造成之神經及認知功能障礙,如未來於臨床試驗建立合適人體的劑量及療程,將有望擴大應用於創傷性腦損傷之治療。陳倩玫指出,這項研究為「老藥新用」,有助省下研發新藥的大量成本,讓藥物更快速且安全的應用於患者。不過根據現階段研究顯示,若創傷後3-7天才給藥,效果較為不明顯,因此需把握黃金用藥時間;且先前研究指出,若腦神經短時間發展太多,可能會促進癲癇,因此仍需要更多臨床資訊。 研究論文全文之網址:https://bps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ph.16157
30分鐘就搞定!國內4院聯手打造「驗毒快篩」 救命速度快8倍
「醫師!快快快!」家屬抱著病患衝入急診室,只說病患中了毒,卻一問三不知,這是急診室常見情形,往往令醫師、家屬急跳腳。面對未知的中毒原因,醫師往往得仰賴問診,加上4小時的檢驗才能辨識毒物,就怕犧牲了搶救時間。長庚醫院、清大、台大、馬偕醫院共用打造「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半小時就能對毒物做「快篩」,類似《不可能的任務》中阿湯哥的虹膜辨識技術,準確度逼近標準作法,將救命速度提高8倍,力拚3~4年內正式問世。清大醫工所教授萬德輝指出,傳統拉曼光譜技術多用於警察的毒品搜查,是透過探頭儀辨識毒物。而「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則透過奈米結構增強訊號1兆倍,即便是低濃度的毒物,也能檢出。萬德輝表示,毒物都有屬於自己特性的光譜,研究團隊開發了獨到的鍍膜技術,對實驗室常用濾紙進行圖案化,結合桌上型的拉曼光譜,幾秒鐘到幾十秒就可量測。約半小時,就能得出結果,比標準的檢驗快8倍,有助爭取搶救時間。研究團隊以「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為10名中毒患者進行檢測,發現7人為巴拉刈中毒、3人為陶斯松中毒,經對比醫院的標準檢驗,結果吻合,濃度也接近。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過去面對中毒的患者,若無法透過血液檢測,醫師多得靠問診摸索原因,但該平台問世後,半小時就能識毒。「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辨識範圍廣泛,包含農藥(福美雙、陶斯松、大滅松、達馬松、巴拉刈、加保利)、食品添加物(桃紅精、紅色6, 40號、黃色4, 5號)、臨床藥物(抗生素、抗癲癇藥等)、新興毒品(安非他命、喵喵、浴鹽)等超過50種毒物都難逃法眼。這項成果已發表在今年7月「小(Small)」、9月國際知名期刊「感測器和致動器B:化學(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救人速度增8倍! 「識毒阿湯哥」快速分析出人體內毒化物
「醫生!快快快!」家屬抱著病患衝進急診室,只說中毒了卻一問三不知。急診室醫師和家屬其實一樣著急,因為面臨未知毒化物的醫療問題。過去抽血檢驗曠日費時,至少要4小時以上才能真正辨識出毒化物,犧牲了病患黃金救治時間。現在長庚醫院、清華大學、台灣大學、馬偕醫院合作開發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概念如同快篩,30分鐘內就能分析出人體內毒化物,速度加快8倍,讓醫師有更充裕的時間救回病人寶貴的生命。林口長庚醫院毒物中心顏宗海主任表示,國內常見的中毒物質以農藥、有毒金屬、毒品濫用、安眠藥、清潔用品等等為主。但大多數病患被緊急送到急診時,醫師經常面對的是未知的毒化物,過去通常需要經過實驗室至少4小時以上的檢測,才能得知結果,不管是時效性和應用性都明顯不足。醫師無法第一時間找出到底讓病人滿地打滾或者生命垂危的元兇,彷彿只能像老警察一樣,一頁一頁的翻找嫌疑犯紙本圖片。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新曜指出,除了毒物之外,精準的藥物濃度監測,對於臨床病人的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藉由此平台,可以達到腦脊髓液中藥物濃度的即時監測,提升病人治療的安全性與效率。由清華大學醫工所萬德輝教授、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顏宗海醫師、台灣大學材料系陳學禮教授與台北馬偕神經外科林新曜醫師聯手打造的「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則是賦予急診室醫師如同電影《不可能的任務》中阿湯哥的虹膜辨識技術,立即掃描就能快速的辨識毒化物,不只找出眼前的敵人到底是什麼身份,還可以知道毒物的劑量,讓醫師可以更精準的給予治療,因此「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又被暱稱為「阿湯哥」。清華大學醫工所萬德輝教授指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從臨床需求出發,結合最新分析化學與奈米科技,開發出這個新穎的拉曼光譜檢測平台。此檢測平台,具有多熱點、深景深、濃縮效應等特點,可大幅增強可疑分子之特徵訊號,同時兼具低成本、可撓曲、高穩定性等特點。進行快篩檢測時,僅需少量檢體(2-5 微升),在30分鐘之內即可得到結果,跟醫院端的臨床判讀結果比對完全吻合。這項突破性的成果已發表在2023年7月「小(Small)」和2023年9月國際知名期刊「感測器和致動器B:化學(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備受國際肯定。顏宗海醫師表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可辨識的範圍相當廣泛,包含農藥(福美雙、陶斯松、大滅松、達馬松、巴拉刈、加保利等)、食品添加物(桃紅精、紅色6, 40號、黃色4, 5號等)、臨床藥物(抗生素、抗癲癇藥等)、新興毒品(安非他命、甲基安非他命、喵喵、浴鹽等)等都難逃法眼,不僅有助醫療,可望也對食安、司法科技產生重大的進展。
新北幼兒質譜儀均未檢出藥物 醫:事件可落幕
新北幼兒園疑似餵藥案,繼1幼童驗出微量苯二氮平類(BZD)經北榮以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檢測確定為陰性後,有4位先前尿液驗出巴比妥類的兒童,也到北榮檢驗,經北榮以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 、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LC-MS/MS)及液相層析四極柱串聯時間飛行質譜儀(LC-QTOF)三種方法擴大檢驗後,亦確定未檢出,且也無其他安眠鎮靜藥物反應,相關人員表示,這起案件,最後在認清了檢驗結果錯誤的判讀,應可以落幕。據瞭解,北榮近日有7位兒童求診,並進行尿液檢驗,7人經GC-MS等三種方法檢驗,均未檢出,其中有4位是這次新北幼兒園先前檢尿液檢出有巴比妥類藥的兒童,相關人員表示,擴大檢驗,是要進一步釐清除了苯二氮平類及巴比妥類之外,是否可能還有其他安眠鎮靜藥物反應,結果是均未檢出。近日新北市也決將幼兒園第一波驗出苯巴比妥的血液樣本,送往北榮檢驗,結果不久後應會出來。而為了協助調查,北榮也已緊急採購相關標準品和頭髮研磨器,提供有疑慮的民眾,進行巴比妥藥物的確認試驗。相關專業人士指出,這次新北幼兒園案初步檢驗方法是以酵素免疫檢驗法,因方法簡易、成本低且結果迅速,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藥物測試方法,但特異性較差,可能會導致假陽性結果。一般來說,在酵素免疫檢驗法初步驗出後,還需GC-MS或LC-MS/MS等特異性高的方法進行驗證,及臨床藥物使用來做綜合判定,以初驗結果來做推論,是非常危險的。雖然有部分醫師認為檢測時已超過藥物代謝時間,推測先前的藥物濃度可能很高,然而更有可能是根本沒有使用巴比妥藥物的情況,而是過度推論。相關專業人士說明,巴比妥類藥物測試假陽性的原因,包括與其他藥物的交叉反應,部分文獻指出可能導致假陽性的藥物包括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 (如naproxen ibuprofen),也有一些非正式網站資料指出抗組織胺、抗抑鬱和抗精神病藥物可能有交叉反應,另污染的樣本及實驗室誤差也是存在的。此次新北市餵藥案,相關專業人士認為是檢驗出了問題,且有些檢驗的方法都會有干擾物質存在,再加上幼兒們在冷氣房,多數人因為感冒服用了感冒藥,都會影響偵測的結果。最終檢驗結果,當然須待確認試驗法做確認,以及司法調查結果來判定,在結果未確定前,不應臆測幼兒園已確定有餵藥事實。
黃金大咖挺進2/癌友福音?細胞免疫治療提前上市 生技股看漲縮短投資回收也有風險
再生醫療概念股這三個月的漲幅近5%,其中向榮生技(6794)就有131.79%驚人,亞果生醫(6748)超過四成,訊聯(1784)、三顧(3224)、樂迦再生(6891)、台寶生醫(6892)、路迦生醫(6814)也都超過20%以上,長聖(6712)最新股價來到213元,2021年最高曾來到496元。以上皆為投入細胞治療為主的生技個股,另可見大集團投資身影,像是宏碁(Acer)為三顧與樂迦再生(二家為關係企業)的跨域開發合作夥伴,與三顧合作首案即瞄準個人化樹突細胞的癌症免疫治療開發,並以AI助攻三顧個人化「腫瘤新抗原DC」篩選。佳世達(2352)去年5月宣布,以5.45億元投資大江生醫集團旗下的大江基因(6879)私募案,就是以基因檢測、幹細胞及免疫細胞等產品的研發及製造為主。路迦生醫(6814)醫療長劉炳中告訴CTWANT記者,由於細胞免疫再生療法的研發費用太高,再生醫療雙法若通過,有了法源依據,有助於鼓勵更多醫院、企業投入這個領域,增加競爭力,建立價值鏈,並且隨著多元化產品上市也可以降低費用門檻。路迦生醫以免疫細胞治療培養技術提供為主,從其股價來看,今年2月行政院通過衛福部《再生醫療雙法》草案,包括《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以來,股價從30元逐步上升,最高到43.15元,目前在38元上下起伏。路迦生醫醫療長劉炳中,因為父母、親友罹癌而投入免疫細胞治療領域投資成立路迦。(圖/CTWANT資料照)劉炳中說,路迦在癌症細胞治療特管法部分,已從原本合作的花蓮慈濟、柳營奇美、新光、板橋中興、亞東紀念等醫院再增加臺北榮民總醫院就是做自體免疫細胞(CIK)治療第一至第三期實體癌,經標準治療無效或實體癌第四期之細胞治療技術施行計畫,近半年來累計收案治療人數,應用在大腸癌、肺癌、胃癌、胰臟癌及鼻咽癌上。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則說,目前關注再生雙法通過焦點之一,是可使二期臨床藥物提前於國內上市,未來已完成第二期臨床試驗的再生醫療藥品可有提件提早上市,將針對急迫性且沒有其他治療方式的疾病小範圍使用,許可期限將不超過五年。意味CAR-T、CAR-NK等細胞治療法經過基因改造,不適用於特管辦法,風險高但療效顯著的細胞治療藥物只要通過二期臨床試驗就可於台灣上市,也就是目前各界關注對於病患、藥廠的影響性,因此觀察生技個股可多加了解該再生醫療藥物的「投資報酬回收年數的縮短情況」。近期受到股民熱議的長聖,是由董事長劉銖淇醫師與醫界朋友於2016年共同創立,以幹細胞與癌症免疫細胞新藥研發為主,已連續兩年獲利,2022年營收6.28億元,獲利2億元,每股盈餘EPS為2.95元。黃文清說,業界多認為長聖為國內特管法細胞治療龍頭,主要是以中國醫藥大學、中研院等研究機構授權的技術,開發免疫細胞療法與幹細胞療法的新藥,與特管法下的細胞治療服務。目前多家醫院、生技業投入細胞治療,圖為台大醫院就CD19 CAR-T細胞治療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發表成功個案說明。(圖/報系資料照)以長聖為例,可觀察其主要業務兩大塊,「新藥開發」有5項pipelines臨床技畫通過TFDA或FDA的核准正在執行中,以及「細胞委託製造服務」有45件細胞治療計畫通過特管辦法核准執行中。向榮生技股價4月28日以76.8元作收,研發幹細胞新藥、幹細胞技術應用與再生醫學領域細胞治療,今年3月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三期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核准執行,異體細胞庫登記申請也在去年12月獲得美國FDA來函通知核可通過,有利細胞產品推展到海外。亞果生醫研發生產人體組織器官修護用之生醫材料為主,從骨科、牙科、心血管專科、眼科、外科手術、傷口照護到運動傷害等專科使用之醫療器材,有膠原蛋白、超臨界二氧化碳技術,再生醫學細胞治療部分,再生細胞醫學上,以「膠原蛋白顆粒於促進毛囊生成或血管生成之用途」毛髮增生技術取得專利等。黃文清說,這一波再生醫療概念股的股價上漲,是股民對於未來再生雙法通過帶給的想像空間龐大,可多了解該個股在細胞療法研發進度,觀察授權的機會,評估公司長期營收挹注來源與可期的獲利。但他也提醒,投資人很難預測臨床試驗結果、醫療成效,待報告出爐揭曉恐有所震盪,還是要審慎評估自己的承受風險能力與財務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