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鏡
」「間質性膀胱炎」與泌尿道感染、膀胱炎不同! 有哪些症狀?如何治療?
間質性膀胱炎又叫作「膀胱疼痛症候群」,它和細菌感染引起的泌尿道發炎、膀胱炎不同,其確切病因目前醫學上也不是非常瞭解,而且沒有根治的方式,患者常會因為疼痛、頻尿而影響生活、工作等。這樣的疾病該怎麼治療?又該如何與疾病和平共存呢?透過衛生福利部台中及苗栗醫院泌尿科李明輝醫師分享多年的臨床經驗,以及間質性膀胱炎病友范小姐分享自身治療經歷,一同了解「間質性膀胱炎」。間質性膀胱炎病因不明 常有下腹痛、頻尿症狀「間質性膀胱炎」主要是因為膀胱黏膜保護受損而引起各種相關症狀。李明輝醫師表示,當膀胱黏膜出現破損,刺激性物質會由膀胱滲到膀胱壁外,刺激膀胱神經產生疼痛的感覺。這些神經又與大腦相互連結,若是膀胱長期刺激可能會導致「中樞神經敏感化」。李明輝醫師說明,中樞神經敏感化有知覺敏感化、痛覺提升化等2特徵,當遠端膀胱受到刺激時,大腦就會產生疼痛刺激物質,長期下來病人只要有壓力、煩惱、憂鬱,就會產生刺激物質引起下腹部疼痛。下腹疼痛是間質性膀胱炎最核心的症狀,李明輝醫師提到,當膀胱有尿的時候,病人如果不去上廁所解尿,接下來就會覺得膀胱不舒服、下腹不適疼痛,因此病人會一直跑廁所,連帶會有頻尿的現象。間質性膀胱炎無客觀診斷標準 約10年才可確立診斷由於間質性膀胱炎下腹不適、頻尿的症狀,與尿路結石、細菌性膀胱炎等相似,而且診斷上又不像癌症一樣,有切片病理檢查等客觀標準,因此患者往往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確立診斷。病友范小姐表示,自己因為頻尿、夜尿,一個晚上需上4-5次廁所,造成非常大的痛苦,原以為是泌尿道發炎感染,經過長時間的不對症下藥,折騰很久後才終於確診為間質性膀胱炎。李明輝醫師也指出,從2018年以健保資料庫為依據發表的資料來看,間質性膀胱炎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21.8人,但這數字是遠遠低於它實際的發生人數,因為有些病人不會求醫,甚至有些是還未被診斷的,研究顯示這類病人可能要經過10年、5到6個醫師的診斷後,才能夠得到最終診斷。間質性膀胱炎無法根治 需治療+日常照護控制症狀另外,目前間質性膀胱炎也沒有根治的方法,治療的目的是讓嚴重度降低、發作頻率減緩。不過隨著醫學進步,現在病人其實有許多不同的治療選擇,可以透過手術、藥物等治療方式,配合日常照護控制症狀,與疾病和平共存。李明輝醫師提到,像玻尿酸膀胱灌注,主要是將藥物灌入膀胱,將破損的地方修補起來以達到治療效果,目前食藥署(TFDA)核准的藥物經多國醫學中心研究,製作過程步驟都很清楚,療效很被醫學界肯定,經過5-6個療程後,約80%的病人都會得到改善。而病友范小姐也是使用玻尿酸膀胱灌注的個案之一,李明輝醫師表示,范小姐本來要吃很重的止痛藥、安眠藥等,但現在只要透過灌藥的程序,就能控制得很好。范莉婷小姐也表示,接受了大概12次的藥物治療後,目前效果非常良好,只要定期追蹤、灌藥即可。不過,李明輝醫師表示,目前在臺灣如果要使用特殊藥物(如:玻尿酸等)灌注,一定要先過膀胱擴張術加上膀胱鏡,了解膀胱、尿量的情形後,將資料送到健保署審核通過才可使用。因此,治療其實可以分為2階段,第一,先進行手術「膀胱擴張術」,第二,膀胱內的玻尿酸灌注,再加上飲食、壓力的控制。李明輝醫師提到,這3個是間質性膀胱炎最基本的治療原則。注意「這些」警訊早期診斷 配合治療避免影響生活現在間質性膀胱炎有許多治療方式,病人若能早期發現、治療,也能避免生活品質受到更大的影響。李明輝醫師提醒,特別是30-50歲女性,如果小便次數越來越多、不上廁所就覺得下腹不適,就要懷疑可能是間質性膀胱炎,應進一步診斷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信對疾病的預後一定會有美好的結果。病友范小姐也鼓勵病友應積極診斷、治療,保持心情愉快,改變生活型態、飲食,相信一定可以獲得非常好的生活品質,和她一樣與疾病和平共存12年。
孫德榮過年緊急再度住院 全身麻醉插尿管動膀胱鏡手術
資深經紀人孫德榮在2013年發現罹患膀胱癌,隨後歷經手術與化療,甚至切除膀胱必須使用人工膀胱維生,如今他再度住院,透露做了全身麻醉,將做膀胱鏡手術,並樂觀表示幾天後他依舊是一尾活龍。孫德榮住院動手術,樂觀表示自己幾天後還是一尾活龍。(圖/翻攝自孫德榮臉書)孫德榮近年自己經營YouTube頻道受到歡迎,15日他在臉書透露,他已在過年期間住進榮總準備「開工了」,由於再度出現無法小便的問題,加上平常的看診醫師過年期間休診的緣故,只能等到開工後重回榮總給熟悉的醫生看診。孫德榮也向《TVBS新聞網》透露,自己遇到幾個醫師「尿管插三次失敗,插得滿地血!」對於即將再度動手術,他坦言「做任何事情都做最壞打算」,但如今樂觀表示,醫生已經安排很多檢查,幾天後他還是一尾活龍,要大家等著。孫德榮初四邀請子弟兵與眾藝人在家聚會。(圖/翻攝自孫德榮臉書)而住院前一天初四他還邀集子弟兵,包含羅志祥、GINO、小甜甜等人,不乏過去的藝人一起到家裡團圓,也透露當時身體就已經不舒服,「是掛尿袋宴客的」。
五種含馬兜鈴酸中藥材禁用 恐增膀胱癌風險
一名85歲女士,長期斷斷續續服用中草藥調理身體,近3個月偶而發現有血尿情形。趕緊前往門診就醫,首先檢查腎臟和膀胱超音波,後續接受膀胱鏡檢查,確診膀胱泌尿上皮癌(膀胱癌)。膀胱癌九成有血尿 兩成五有頻尿、急尿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醫師賴明志指出,泌尿道上皮癌可發生在腎、輸尿管及膀胱,95%的泌尿道上皮癌發生在膀胱,90%的患者會有血尿現象,25%的患者會頻尿、急尿。女性發生率為第十六位而死亡率為第十二位;早期膀胱癌病變,最常從膀胱內壁的上皮細胞開始發生。恐增膀胱癌風險 五種中藥材禁用賴明志說,現階段台灣膀胱癌主要危險因子,包括:抽菸、中草藥(馬兜鈴酸)和環境毒素(苯環類物質:裝潢工、油漆工)。中草藥馬兜鈴科植物的主要作用在於清肺、活血、止咳、止痛和利尿,也被當作減肥藥使用;馬兜鈴科植物含馬兜鈴酸,現今已被證實是非常強的致癌物,有引發膀胱泌尿上皮癌的風險,衛生福利部於2003年將含馬兜鈴酸之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及其製劑公告禁用。尿道膀胱腫瘤切除 電刀加上雷射添安全性膀胱的任何位置都可能長出癌症,初步要先施行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手術,來建立膀胱癌的分期。如果發生大範圍的膀胱側壁腫瘤,施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刀切除會產生閉孔神經反射,增加手術中膀胱破裂的風險,可以利用雷射輔助腫瘤切除來減少閉孔神經反射。再者,靠近輸尿管開口的腫瘤也無法用電刀切除,必須借助雷射來做小範圍的精準腫瘤切除,方可保存輸尿管開口的完整。遠離菸酒、拒絕不明中藥 高風險者需定期檢查賴明志提醒,不吸菸、避開二手菸、不要服用標示不明中藥、避開環境化學毒素。如果有長期接觸膀胱癌危險因子的患者,請定期泌尿科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85歲婦長期服草藥現血尿 醫檢查見「大範圍花椰菜」嘆:膀胱癌
一名85歲女士,長期斷斷續續服用中草藥調理身體,近3個月偶而發現有血尿情形。趕緊前往門診就醫,首先檢查腎臟和膀胱超音波,發現膀胱有一個腫瘤,立即安排膀胱鏡檢查,發現有大範圍花椰菜狀的腫瘤在膀胱右側壁和右輸尿管開口,嚴重到右輸尿管開口已無法確認,明顯看起來是膀胱泌尿上皮癌(膀胱癌)。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刀切除合併雷射輔助腫瘤切除手術,病理報告為淺層膀胱癌,術後接受膀胱化學藥物灌注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賴明志指出,泌尿道上皮癌可發生在腎、輸尿管及膀胱,95%的泌尿道上皮癌發生在膀胱,90%的患者會有血尿現象,25%的患者會頻尿、急尿。女性發生率為第十六位而死亡率為第十二位。早期膀胱癌病變,最常從膀胱內壁的上皮細胞開始發生。賴明志說,現階段台灣膀胱癌主要危險因子,包括:抽菸、中草藥(馬兜鈴酸)和環境毒素(苯環類物質:裝潢工、油漆工)。中草藥馬兜鈴科植物的主要作用在於清肺、活血、止咳、止痛和利尿,也被當作減肥藥使用。馬兜鈴科植物含馬兜鈴酸,現今已被證實是非常強的致癌物,有引發膀胱泌尿上皮癌的風險,衛生福利部於2003年將含馬兜鈴酸之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及其製劑公告禁用。膀胱的任何位置都可能長出癌症,初步要先施行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手術,來建立膀胱癌的分期。如果發生大範圍的膀胱側壁腫瘤,施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刀切除會產生閉孔神經反射,增加手術中膀胱破裂的風險,可以利用雷射輔助腫瘤切除來減少閉孔神經反射。再者,靠近輸尿管開口的腫瘤也無法用電刀切除,必須借助雷射來做小範圍的精準腫瘤切除,方可保存輸尿管開口的完整。賴明志提醒民眾,不吸菸、避開二手菸、不要服用標示不明中藥、避開環境化學毒素。如果有長期接觸膀胱癌危險因子的患者,請定期泌尿科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台日合作「尿沉渣影像特徵辨識」 10分鐘揪出腎病與泌尿疾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日本知名臨床醫學檢測集團sysmex(希森美康),宣布投入合作「尿沉渣影像特徵辨識」,雙方透過雲端平台,由sysmex 提供尿沉渣醫學影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則運用AI圖像大數據,協助sysmex(希森美康)醫學集團就其檢體影像上,找出難以辨識的疾病特徵並加以標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指出,與sysmex 合作可望進一步實現智慧醫療,將中國附醫人工智慧AI和臨床收集之尿沉渣影像辨識結合,藉由人工標記、機器深度學習,有效縮短實驗室檢驗流程提升效率,雙方期待從尿液檢體,就能快速精準找出病人的泌尿疾病、腎病與癌症等疾病,共同為國人的健康把關。根據健保署國民健康保險實驗室數據庫近五年來(2015年至 2020年)的統計,台灣醫院最常進行的五項檢查,依序分別是「血液常規檢驗」、「尿液常規檢驗」、「白血球細胞分類計數」、「血糖和血中的肌酐酸」;尿液常規檢驗高居第二,並且也是各醫療機構與健檢單位,提供作為一般健康檢查、門診檢查與住院治療前的常規檢驗項目,目前實驗室皆有自動化儀器可以快速分析尿液成分,並且能夠快速取得報告。值得注意的是,尿液沉渣的圓柱體、結晶體及細胞形態,往往是諸多疾病的重要指標,然而一般醫學實驗室對於較具難度的形態卻可能無法立即辨識。周德陽院長指出,本合作透過AI圖像,能進一步優化尿沉渣影像特徵,提升其辨識能力,根據尿液不同菌種的不同特徵來進行辨別,使其猶如人臉辨識般,透過影像即能辨識出分析物件的正確名稱並進行分類,有助於提升整體檢驗流程之效率與準確度,並在疾病的早期即快速檢測出異常,給予病人正確的治療及減少抗生素的過度使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透析科郭慧亮主任舉例說明,尿液由腎臟製造,尿液中所含的物質也可以提供許多的臨床訊息:腎臟將血液中廢棄的物質連同多餘的水分形成尿液儲存在膀胱,達到一定量再經由尿道排出體外,如果某個器官出現異常,則可藉由分析尿液找出端倪,像是含有大量白血球的膿尿可能出現在急性腎盂腎炎或泌尿道感染;血尿則可能出現在腎絲球性出血或非腎絲球性出血;近期研究更顯示,血尿中觀察到變形紅血球,則與腎絲球腎炎有顯著相關;此外,腎臟發炎會在尿中發現腎小管上皮細胞;至於尿路感染或是膀胱癌,則可能發現於尿路上皮細胞或惡性細胞,其中藉由惡性細胞的不同排列方式及形態,來區分上皮細胞癌或腺癌等。除了上述的血球與細胞,尿中圓柱體與結晶體的存在,亦是腎臟病變、尿路結石等相當重要的指標,如重度慢性腎病在尿中可能出現大量草酸鈣晶體、透明圓柱體或臘狀圓柱體。另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副院長薛博仁也舉例說明,念珠菌菌尿症是一不算少見但卻也常困惑著諸多臨床醫師的問題,它不同於細菌性菌尿症已有著普遍共識的臨床診斷指引和處置,念珠菌菌尿症尚缺乏著一確定性的診斷與處置流程,且因使用抗生素的影響,目前具抗藥性的念珠菌種Candida. glabrata也逐漸增加。從以上敘述便可窺見尿液檢查的重要性,藉由不同的細胞形態可以協助診斷泌尿系統的許多疾病,亦可在尿液細菌培養尚未有結果前,即時提供醫師診斷依據。日本sysmex醫學集團是全球IVD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IVD)領域前10名的亞洲企業,其在血球,血凝,以及尿沉渣檢驗的領域都獲得全球市佔率第一位,並曾連續兩年被富比士(Forbes)列入全球最具創新「保健器械&服務」公司的行列,以及被Corporate Knights四次評選為「Global 100」(世界最可持續發展的100家公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透過與日本sysmex集團台灣分公司合作研究,共同幫助讓病人透過非侵入性且操作快速方便的尿液常規檢查及早診斷,免除像是膀胱鏡檢查、患部活體切片等侵入性檢查。台灣泌尿道癌症發生率大約每年每十萬人有4人,相當全台灣每年新增800例,若能早期發現,可以在癌症初期就診斷出來,治癒的機會將大大提升。期待為未來的檢驗流程、制度及社會衛生經濟價值帶來全面性助益。
男子輕忽無痛血尿要 一檢查發現膀胱竟有3公分腫瘤
63歲的蕭先生抽菸超過30年,身體還算硬朗且無慢性疾病。一年前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血尿,由於不會痛且並非每次都出現,就不特別在意。但今年開始血尿變得越來越頻繁,小便顏色甚至由淡紅轉為深紅,除此之外也開始出現頻尿、尿不乾淨與急尿等症狀,在太太力勸之下才來門診就醫。經門診安排的尿液檢查及尿液細胞學檢查,發現到大量紅血球及惡性細胞,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後顯示膀胱底部有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最後在醫師經膀胱鏡確認後,發現靠近膀胱頸的位置有一顆乳突腫瘤,且病理報告證實為第一期高惡性度膀胱癌。幸運的是沒有發現局部淋巴結侵犯或是遠端轉移,蕭先生在接受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手術,以及幾次膀胱化學藥物灌注之後恢復良好,並持續於門診追蹤。根據107年國民健康署癌症年報指出,男性膀胱癌的發生率排名為第11位、女性為第16位。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像是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的物質,以及慢性膀胱發炎都可能與膀胱癌有關。亞東醫院泌尿科醫師鄭百諭表示,臨床上大約有85%的膀胱癌患者會出現無痛性血尿,但也因不會疼痛,病人往往會選擇性忽略而延誤就醫;除此之外,膀胱癌也會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鄭百諭醫師指出,雖然診斷上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對於偵測膀胱癌有一些幫助,但是目前診斷上的黃金標準仍然以膀胱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為主,依據病理報告中癌細胞的惡性度以及侵犯的深度來決定癌症期別及預後發展。鄭百諭醫師說,非侵襲性的膀胱癌若非原位癌,可透過內視鏡腫瘤刮除合併術後膀胱藥物灌注,但因為復發率高,術後需要定期以膀胱鏡追蹤;若癌症已經侵犯膀胱肌肉層,內視鏡刮除也無法完全切除腫瘤,此時需考慮膀胱切除手術或者全身性化學治療合併膀胱放射線治療。另外,若腫瘤已經出現其他器官轉移,此時建議接受全身性化學治療或者免疫治療才有機會延長存活時間。鄭百諭醫師強調,膀胱癌治療針對不同期別、細胞分化以及腫瘤惡性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需要臨床醫師針對病人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治療決策。此外,無痛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統疾病或膀胱腫瘤唯一的臨床表現,呼籲若有相關症狀的民眾,需儘早至泌尿科門診接受評估及進一步檢查,才能降低疾病或腫瘤惡化的風險。
女教師一晚要8次! 「膀胱過動症」影響和老公床第之歡
台北一名30歲女教師,在教學上相當嚴謹、對自己也要求甚高,1年多前她竟發覺自己尿憋不住,45分鐘的課程,每到休息時間一定要上廁所,甚至在課堂上忍不住尿意,頻尿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就連性生活也出現困擾,經過問診、解尿日記的觀察,還有其他理學檢查,發現這名女教師竟罹患了「膀胱過動症」。根據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表示,這名女老師哭訴,最近越來越容易尿急,每次尿意總是來得又快又急,出門在外更是每到一個新地點就要找廁所,跟丈夫親熱到一半也突然想小便,還曾經半夜睡覺時起床上8次廁所,但每次的尿量卻很少,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女教師在教學上相當嚴謹、對自己要求甚高,1年多前她竟發覺自己尿憋不住。(圖/Pixabay)由於女老師的膀胱已嚴重萎縮,每次排尿只有100ml左右,因此為她進行「膀胱鏡水擴張手術」,也就是從尿道端灌注食鹽水,直到膀胱內壓介於80公分水柱,將病人的膀胱容量撐大,恢復彈性,改善過度敏感的膀胱。張宇琪指出,一般人每日排尿次數以不超過8次為佳,尿量標準則是每次約300到400ml,而膀胱過動症的好發率在女性族群約佔3、4成,根據她的觀察,一半以上的患者,大多個性急迫、求好心切、凡事追求完美,遇到事情容易焦慮,由於常處在高壓狀態,才會導致膀胱不停收縮,即便只有一點點尿液,也會想小便。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圖/翻攝自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網頁)除此之外,若從小被教育不要憋尿,一有尿意就上廁所,這樣的行為也易造成膀胱萎縮,其他像是膀胱逼尿肌活性過强,都有可能致病。張宇琪呼籲,女性朋友水分攝取量要足夠,最好採少量多次喝水方式,每次飲水量約50cc即可;且最好隔2到3個小時上一次廁所,練習「撐」一下膀胱,同時避免油炸和辛辣飲食的過度攝取,睡眠也要充足,就可避免膀胱過動症。
她一咳嗽下面「射出濕濕液體」 醫尷尬:噴得我全身都是
不少女性在產後,因為懷孕、生產過程子宮壓迫,多少都有漏尿、頻尿等問題。泌尿科醫師提醒,女性泌尿問題不容小覷,臨床上曾有醫師收治過一名女性看護,因為搬病人身體出力,就會出現下體「射出濕濕液體」的尷尬漏尿問題,甚至嚴重到檢查時一個咳嗽,就直接噴尿到醫師身上。最後是靠手術,利用「人工編織網」把尿道「吊起來」,增加尿道阻力,才徹底解決咳嗽漏尿的問題。泌尿科醫師黃煒軒,近期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臨床上收治過婦女漏尿的病例。他提到,曾遇過一位女患者,職業是醫院的看護,工作必須常常幫病人翻身、移動,因為身體一出力就會漏尿,導致身體時常飄出尿騷味而影響生活。(圖/翻攝自youtube)黃煒軒說,這名看護一開始就醫時,醫師先是建議她透過吃藥、做凱格爾運動改善,但一陣子過去了,還是收不到效果,最後找上了他。黃煒軒提到,這名女看護症狀嚴重到,替她做膀胱鏡檢查時,對方只是一個咳嗽,「尿就噴出來,噴得我全身都是」。由於症狀嚴重,黃煒軒最後是透過手術,像處理男性疝氣一樣,以「人工編織網」將看護的尿道吊起來,增加尿道的阻力,進而改善漏尿問題。後來這名看護經過3個月的休養後,現在不管是咳嗽還是搬運病人,都不會再出現漏尿噴得都是的窘境了。
血尿常見4原因!醫曝:疼起來像生孩子,「無痛出血」最危險
多數民眾若看到小便顏色呈現鮮紅色,都會相當緊張,立刻到門診求助,但泌尿科醫師蘇士銘在節目《健康2.0》上透露,若看見小便顏色出現紅色,首先應先釐清是否為真的血尿,因為某些食物或藥物都會改變尿液的顏色,例如火龍果等,若是將這些因素排除後,尿液顏色仍是紅色,那就要注意了。蘇士銘表示,造成血尿的常見原因有4種,第一就是尿路感染,若是此種狀況,會建議病人多喝水或給口服抗生素,若沒有出現發燒症狀,一般3~5天就能痊癒;但如果是血尿結合蛋白尿的情形,就要考慮是不是腎臟出現問題。第二為結石,一般會出現疼痛感,有病患表示結石的疼痛和婦女生產的疼痛不相上下,此情形可以透過X光和超音波找到結石位置,加以治療。另外兩種為撞傷造成的泌尿系統出血及泌尿系統的惡性腫瘤,若是病人出現血尿,甚至血塊,但又查不到原因,那就要進一步做膀胱鏡檢查或是靜脈腎盂攝影,最令人擔心的情況,就是罹患泌尿道的惡性腫瘤,且通常是無痛性,較難察覺。蘇士銘指出,很多年長者或是視力不佳的民眾經常沒有注意到血尿情形,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他也提醒民眾,若是小便時出現血尿或是血塊的情形,要盡快就醫,讓醫生找出原因,避免延誤病情。
40歲女主管愛憋尿 膀胱憋成「鐘乳石洞」…醫生驚:沒救了
再怎麼忙,也要記得起身解尿,不亂憋尿!很多人常常因為忙碌,沒時間上廁所,會習慣性憋尿,但有腎臟科醫師在臨床上遇過一名年約40多歲女主管,因為工作忙碌,沒時間喝水又愛憋尿,某天發現尿液變混濁,雖然就醫但沒按時吃藥,等到真的膀胱脹到「尿不出來」求診,醫師膀胱鏡一看,發現膀胱已經變得像「鐘乳石洞」,只能大嘆:「沒救了」。收致病力的腎臟科醫師陳俊宇,日前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就分享這個案例。他提到,日前遇過一名40多歲外商女主管,因為工作忙,時常上班一整個早上都忙著開會、聯絡外國的客戶等,導致上半天都過完了,一口水都沒喝到,但女主管居然認為:「不喝水也好,可以省去上廁所時間」。一名女主管愛憋尿,結果膀胱呈現像鐘乳石洞的「梁柱化」。(圖/翻攝自YouTube)更誇張的是,這個女主管甚至在上班長達8、9小時的時間,都沒去上廁所,因為這名女主管有糖尿病史,本身疾病控制不好,已經造成她膀胱神經病變,但她卻沒感覺,以為自己很有「忍尿的天分」,上班一天都不會想尿尿,原來這是因為膀胱出現病變,膀胱明明很脹卻沒有尿意。後來女主管因為發現小便混濁就醫,醫師一開始先以抗生素治療,並提醒「抗生素治療還是得多喝水,細菌才排得出來」,結果這名女主管,抗生素不但沒有認真吃,更沒有抽空多喝水。直到有天晚上,女主管「完全尿不出來」,肚子脹到很不舒服,才趕緊掛急診放導尿管,導出多達1500CC的尿。後來泌尿科醫師檢查膀胱,坦言「慘不忍睹」,因為患者的膀胱已經呈現「梁柱化」,就像「鐘乳石洞」一樣,到處都是突出物、白色黴菌球,陳俊宇醫師大嘆:「一看就知道膀胱已經沒救了」,裡頭甚至還有白色的黴菌球。雖然後來泌尿科醫師幫她沖洗膀胱,把膀胱內的黴菌球、感染源都沖洗掉,但這名40多歲的女主管剩餘的人生,已經脫離不了尿管,之後每4小時,就要到廁所自己拿鏡子照尿道,自己幫自己放導尿管導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