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道疾病
」 腹瀉 血便男子肚子悶痛!就醫檢查竟是巨大腫瘤阻塞腸道 醫曝:是免疫疾病造成
一名40歲壯男,近兩年上腹持續悶痛,藥物治療未見好轉,因為腹痛合併噁心嘔吐就醫,檢查發現腹腔有顆5公分大腫瘤造成腸道阻塞,治療過程出現全身性發炎反應,進一步檢查確定罹患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合併布納氏腺瘤。肚子悶痛多年 原以為是腫瘤臺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指出,患者自訴2年前就開始出現肚子悶痛的感覺,不舒服就就近到附近診所就醫拿藥,但症狀不見好轉,因為噁心嘔吐就醫,檢查時發現除胰臟發炎指數偏高,超音波發現十二指腸腸壁異常增厚,胃鏡檢查更驚覺十二指腸前端有1顆至少5公分大的腫瘤,嚴重懷疑是惡性腫瘤。由於斷層掃描顯示腫瘤造成十二指腸嚴重狹窄導致腸阻塞,經與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十二指腸切除手術,並進一步進行檢體化驗﹔切片檢查解果並未發現癌細胞,反而發現患者出現布納氏腺瘤Brunner's gland adenoma BGA」合併一種全身性發炎纖維化、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IgG4相關疾病 為免疫失調造成 吳明駿醫師說明,IgG4相關疾病是一種免疫失調造成的全身性發炎反應,從頭到腳都可能受影響,好發在唾腺、淚腺、淋巴、或胰臟,腸道IgG4相關疾病很罕見,主要以腹痛、腹瀉、或黃疸等腸胃道症狀為主,因為與腸胃道疾病症狀相類似而容易被忽略,直到出現腸道嚴重阻塞或巨大纖維性腫瘤時才會被發現﹔治療包括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B細胞清除療法(B-cell depletion therapy)。患有布納氏腺瘤 是因胃部感染所致至於同時出現的布納氏腺瘤是十二指腸黏膜下腺體,主要功能是分泌鹼性黏液來中和胃酸,並產生消化酵素幫助蛋白質的吸收,發生布納氏腺瘤可能與胃酸過多或幽門桿菌感染有關。吳明駿醫師提醒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的警訊,早期發現並診治,及早找病因,避免不必要的治療也減少遺憾。
巴黎奧運/「我在塞納河大便」真有用?三鐵比賽游完泳就生病 比利時、瑞士宣布2選手退賽
這次巴黎奧運鐵人三項的比賽,其中游泳項目是在巴黎塞納河進行。但在完賽之後,目前傳出比利時、瑞士兩國有三鐵選手因為身體出現狀況,宣布退出後面的比賽。目前雖未直指選手身病的原因是與塞納河有關,但不免讓人想起在奧運之前,有法國民眾架設網站「我在塞納河大便」,甚至透過計算,來推斷自己所在地該在何時進行便溺,才能讓糞便抵達開幕式的現場。根據《CNN》報導指出,在鐵人三項的比賽結束後,目前傳出比利時運動員米歇爾(Claire Michel)因為生病的關係,宣布退出後續的比賽。比利時國家奧委會聲明指出,米歇爾在參加女子鐵人三項比賽後病倒,無法繼續參賽。聲明中還提到,運動員及其團隊已共同決定退出比賽,並希望未來的比賽,能確保運動員訓練、比賽的安排更加清楚,以免運動員和支持人員感到不安。除此之外,瑞士三鐵選手布里福德(Adrien Briffod),也因為感染腸胃道疾病的關係,宣布退出後續比賽,瑞士也改派韋斯特曼(Simon Westermann)參賽。瑞士隊的首席醫療官漢斯貝茨哈特(Hanspeter Betschart)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布里福德的感染,是否與塞納河的水質有關。貝茨哈特表示,目前其他國家的三鐵選手中,並未有人出現類似的腸胃疾病。報導中也提到,早在巴黎奧運舉辦之前,法國政府就斥資1.5億美元整頓塞納河,後續巴黎市長伊達爾戈(Anne Hidalgo)與法國運動部長都曾親自下水,親身展示水質沒有問題。但在巴黎奧運之前,連日的降雨導致塞納河中的大腸桿菌數量直線上升,根據紀錄,6月30日的降雨後,大腸桿菌水平達到2000 CFU/100mL,這是世界鐵人三項聯盟標準的兩倍。也因為大腸桿菌的關係,男子鐵人三項也曾因此被迫延期。而巴黎奧運組委會也發出聲明,表示在個人鐵人三項比賽當天早上有進行水質檢測,塞納河的水質被評為「非常好」,並強調基於保護運動員健康的立場,每日都會進行水質測試。而面對到有2名運動員生病,但世界鐵人三項聯盟和巴黎2024奧運組委會討論後決定,混合接力鐵人三項比賽還是會如期進行,當中也強調,近期水質測試結果顯示,塞納河水質已經有明顯改善。
大便顏色可了解腸胃道疾病 出現這4顏色是「警訊」!快自我檢視
大便不只是身體排泄出來的廢物,從糞便的顏色中其實也可以推敲出可能的消化道疾病。正常的糞便顏色為何?哪些糞便顏色又是身體的警訊呢?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一一說明。民眾在大號時也不妨觀察一下,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為什麼大便會是黃棕色? 醫:與「膽汁」有關一般正常大便的顏色會呈現黃棕色、咖啡色,陳俊欽主任表示,這主要是因為「膽汁」,剛從肝臟製造出來的新鮮膽汁為黃棕色,之後會進入膽囊儲存,存積一段時間後會慢慢轉為綠色,最後經由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小腸,幫助消化分解脂肪。但並不是所有膽汁最後都會進入大腸隨著糞便排出。陳俊欽主任指出,約有90%的膽汁會從小腸末端再吸收回肝臟,僅有10%的膽汁會進入大腸和未消化的食物混合,當食物顏色和這些黃棕色或帶點淺綠色的膽汁混在一起時,就會使糞便以黃棕色、咖啡色的顏色呈現。大便顏色會受飲食影響 4顏色可能是身體警訊由此可知,糞便其實有可能會因為吃下的食物、藥物等影響而有不同的顏色,如:使用鐵劑或吃大量黑芝麻、內臟/豬血湯等,可能會解出黑便;吃紅色火龍果,可能會解出鮮紅色的糞便。不過,陳俊欽主任表示,如果排除食物、藥物等因素,大便呈現以下顏色時,就有可能是「疾病」,需要進一步檢查:深綠色、墨綠色大便:大便顏色越綠,代表膽汁濃度越高,這可能是小腸出問題,使得膽汁再吸收的量少、進入大腸的量高,如果又拉肚子伴隨右下腹疼痛,那腸發炎、腫瘤等都是可能的疾病,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急性腸胃炎」,當小腸發炎時無法進行再吸收,就會使大便呈現深綠色、墨綠色。灰白便:與深綠色、墨綠色大便正好相反,大便呈現灰白色代表糞便中沒有膽汁,可能是通道阻塞導致膽汁無法進入十二指腸。如果有眼睛變黃、皮膚變黃、茶色尿等症狀,就是「阻塞性黃疸」,大多數都是因為「胰臟癌」、「膽管癌」所致,少數是因為「總膽管結石」造成阻塞性黃疸產生灰白便。黑便:大便如瀝青、柏油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食道、胃、十二指腸出血都有可能使大便顏色變成黑色。主要是因為血液中的紅血球若遭到胃酸破壞,會釋放出鐵質,高濃度的鐵就會使大便呈現黑色。鮮紅便:若解出大便為鮮紅色,則有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除顏色外也要注意「這些」 及早發現大腸癌風險除了顏色之外,陳俊欽主任提醒,如果排便習慣改變、粗細/形狀改變、頻率改變、有裡急後重或解不乾淨的感覺等,很有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民眾應該要放在心上,及早就醫檢查,若早期發現大腸癌的前驅「大腸息肉」並進行切除,將可避免大腸癌風險。而現在,國健署也有提供50-74歲民眾公費大腸癌篩檢服務,每2年可進行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善加利用。另外陳俊欽主任也建議,年滿50歲的民眾應接受1次標準化大腸鏡檢查,平時也應多吃蔬菜水果、新鮮食材,避免高油脂類、西化飲食等,對腸道健康、預防保健才能更有幫助。
食藥署指王品案驗出諾羅病毒 廚師若抱病上班將依食安法開罰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王品」集團餐廳爆發疑似中毒案件,到目前為止,疑似出現症狀向衛生機關通報者已經有82人,經過食藥署、疾管署及地方衛生局檢測,已經從完成採檢的20人的人體檢體中檢測出有「諾羅病毒」,地方衛生局也對患者檢體及廚工進行人體採樣,手部及廚具刀具的環境採樣,目前都仍持續檢驗中。由於諾羅病毒常見在腸胃道疾病感染者身上出現,外傳王品疑似有身體症狀的廚師抱病上班才導致此次中毒事件,媒體今日也詢問食藥署。林金富說明,食安法規定,如果廚工或食品從業人員生病,就是應該請假、不得上班,以免發生傳染病傳給消費者,如果稽查確有廚工抱病上班情況,將按食安法開罰,這也是地方衛生局稽查、檢體採樣的重點。林金富說,目前的季節是諾羅病毒好發季節,至於外界一度懷疑的仙人掌桿菌則是好發在炎熱的夏季,例如煮好的飯,容易讓仙人掌桿菌孢子活化,若儲存環境不當或者煮好後很久才食用,被活化的桿菌就容易產生毒素,因此要特別提醒餐飲業者及消費者注意,防治諾羅病毒及細菌性引起的食品中毒,尤其諾羅病毒宿主是人,很容易傳染到即時食品,食品業員工健康管理相當重要。王品集團旗下的韓式料理「初瓦」、和牛麻辣鍋「嚮辣」日前爆出食物中毒事件,截至目前為止已累積82人通報身體不適。此外,針對日本小林製藥紅麴原料致死事件,林金富也表示,到目前為止,日本小林製藥生產的有問題紅麴原料,進入台灣的共有兩批,分別是320-23711R及320-23308R,分別由兩家國內業者引進,目前相關產品已經下架24,205盒。林金富說,目前業者多願意配合食藥署規定,將有問題的產品下架,他也感謝業者的配合。他也說,日本小林已在小林製藥台灣分公司設立聯繫窗口,消費者可以向使用小林紅麴做為原料的生產業者及台灣小林進行諮詢,如果無法得到令消費者滿意的結果,也可以向全國的消保官尋求協助。未來消費者如果要打團體訴訟,行政院消保處會提供必要協助,衛福部食安基金也會提供律師費補助。
他嘴唇突冒黑點!醫曝「黑色素沉澱」身體5部位:癌變機率高12倍
皮膚突然冒出不明物要小心了!一名男子的唇部莫名出現「一顆黑點」於是前往醫院看診,沒想到卻被醫生示警,這是「黑斑息肉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的症狀之一,癌變機率比普通人高出12倍。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在臉書分享診間病例,透露前陣子一名男性患者因為嘴唇出現「黑色點狀樣」先去皮膚科就醫,但竟被皮膚科醫師提醒恐罹患腸胃道疾病,於是輾轉前來找他看診,所幸做了胃鏡、大腸鏡、膠囊內視鏡等檢查並未發現異樣,也沒有腸道多發息肉的家族病史,才讓病患鬆了一口氣。詹宜學說明,「黑斑息肉症候群」是一種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包括嘴巴周圍皮膚、嘴唇黏膜、生殖器黏膜、肛門黏膜、手指腳趾末端等,都有可能出現黑色素沉澱,以及消化道多發性息肉,且患者經常伴隨腸套疊、腹痛、腹脹、血便及貧血等不適症狀。詹宜學表示,胃、小腸、大腸等「全腸道」都有可能發生腸道息肉,其中又以小腸的空腸、迴腸發生率最高,可怕的是患者發生癌變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12倍之多,提醒民眾定期安排健康檢查,一旦發生腹部急症、腸套疊,應儘早切除息肉以免癌變,預防勝於治療。
胃潰瘍發作疼痛不堪! 食養調理幫助養好胃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情緒壓力值破錶,經常出現消化問題,而胃潰瘍即為臨床相當常見的腸胃道疾病之一。胃潰瘍是指胃部黏膜受到胃酸或其他刺激物的破壞而產生傷口,若是置之不理,甚至可能導致胃穿孔或進一步演變成腹膜炎,產生生命危險。症狀包括上腹疼痛、飯後腹脹、噁心嘔吐以及胃食道逆流。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康涵菁中醫師說明,近八成的胃潰瘍與幽門桿菌感染相關,而其他像是常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物、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以及錯誤的飲食習慣,也都是可能導致胃潰瘍的原因。由於大多數的幽門桿菌感染不一定會出現症狀,因此需要透過碳十三尿素呼氣測試、抽血檢驗抗體、糞便檢測抗原或是胃鏡切片等檢查確認。一旦確定是由幽門桿菌引發的胃潰瘍,西醫會採取抗生素搭配氫離子幫浦阻斷劑、H2抗組織胺與制酸劑的四合一療法治療,然而有些民眾服用抗生素後會產生噁心、腹瀉或是腹痛等不良反應,或是治療後胃潰瘍仍反覆發生難以根治,便會前來中醫求診。中醫分期對應治療 標本兼顧恢復快康涵菁中醫師將胃潰瘍歸於「胃脘痛」、「心下痞」、「吞酸嘈雜」的範疇之中,脾胃屬於人體中焦系統,一旦胃失和降,上下氣機逆亂,便可能發生胃酸逆流、脹氣以及腹痛等症狀,臨床治療會針對不同時期,去開立對應的藥方。1. 急性發作期急性期通常會出現胃酸過多,心下疼痛,食道灼熱,以及噁心脹氣等不適,經常會使用海螵蛸和浙貝母所組成的烏貝散治療。烏貝散屬於治標藥物,制酸止痛的效果很好,但仍需評估病人的不同體質用藥,才會治療到根本。舉例來說,熱性體質可加入黃連、黃芩等清胃熱藥物,寒性體質則可加入吳茱萸、乾薑等散寒止痛藥物。若併有情緒壓力問題,還需加入鬱金、香附等疏肝解鬱藥物,才不會加重潰瘍嚴重程度。2. 緩解恢復期當疼痛減緩,酸水減少,用藥上可加強使用補中益氣湯或四君子湯來補益脾胃之氣,並可搭配白芨來修復黏膜,預防日後復發。白芨雖然是昂貴的藥材,但對於黏膜修復的效果良好,同時也具有很好的止血功能,因此臨床上經常用在消化性潰瘍的病人身上。3. 反覆發作期康涵菁中醫認為久病必瘀,若經常發作,除了上述的藥物使用以外,還需要另外加上像是血府逐瘀湯與川七這類活血祛瘀的藥物,並且需囑咐病人正確的生活作息與飲食方式,才能夠阻斷胃潰瘍的不斷發生。飲食做好調整 兩款食療保養胃飲食調整會是胃潰瘍病人最需要注意的部分,三餐最好定時吃,並將吃飯速度放慢,控制在七分飽,切勿暴飲暴食。康涵菁中醫師建議,胃潰瘍患者的飲食原則要選擇較好消化的低渣與低纖維的食物,避開過多的碳水化合物,以免刺激胃酸分泌過多。烹調方式則以蒸煮為主,可食用質地較軟的食物,例如蒸蛋或魚肉,以及能夠保護胃部黏膜的高麗菜、木耳、苦茶油、蓮藕粉及秋葵,並避開燒烤辣炸及油膩肉類,以防造成胃部負擔。此外,康涵菁中醫師推薦以下兩個食譜,可供平日養胃食用。1. 鮭魚豆腐雞蛋羹做法:將鮭魚片小火煎過後剝成小塊狀備用,把盒裝豆腐切丁後放在鍋中並注入高湯熬煮,至水滾後加入鮭魚。接著將適量蓮藕粉用冷水化開後,慢慢加入鍋中並持續攪拌,最後倒入蛋液即可完成。2. 苦茶油拌秋葵做法:利用少量鹽巴搓揉秋葵外皮去除絨毛,再用清水沖洗乾淨,將其放入沸水中汆燙1-2分鐘後撈起,放入冰水冰鎮後取出,淋上苦茶油後即可食用。禁忌:若有腎臟疾患不建議多吃。
狂打嗝3個月不止!醫掃斷層傻住:全是腫瘤 他確診「肝癌」沒任何症狀
吃完飯或是吃太飽等都造成打嗝的原因。一名40歲的患者就因長期打嗝所困,吃藥也不見狀況好轉,前後尋求多名醫師也找不到原因。最後他找到肝膽腸胃科醫師葉秉威,結果電腦斷層依照才發現該名患者罹患「浸潤性肝癌」,且肝臟全是腫瘤。葉秉威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臨床遇到的診斷困難患者,該名患者連續2至3個月不停打嗝,不僅長期吃藥沒改善,後來找了2為醫生看診也查不到原因,最後才找到葉秉威。在排除腸胃道疾病後,葉秉威心想是否為肝臟方面病變,因為前一位醫師謹慎地替患者照超音波,但是因為對方體型肥胖,又有嚴重脂肪肝,因此導致超音波畫面模糊,反而是葉秉威進一步照電腦斷層才有新的發現。葉秉威醫師在節目中分享「浸潤性肝癌」案例。(圖/翻攝YouTube頻道/醫師好辣)根據超音波片子中顯示,在肝臟及橫膈膜處看起來有點陰暗,掃描電腦斷層後才發現患者其實是確診浸潤性肝癌,而且腫瘤長在肝臟最上處靠近橫膈膜的地方。之所以會連續打嗝,是因為腫瘤頂到橫膈膜刺激到膈神經所致。令人驚訝的是,葉秉威發現患者罹癌時,整個肝臟都不滿腫瘤,病況已經非常嚴重,除了明顯的打嗝之外,完全沒有像是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狀況。葉秉威也說,該病患是他從業以來見過最困難診斷的案例。另外,外科醫師江坤俊也說,有些疾病也會出現不停打嗝症狀,例如腦瘤、食道癌、胃食道逆流、胃癌、肺炎、胸膜炎、糖尿病及尿毒症,若是不知原因出現不停打嗝超過2天,就必須馬上就醫。
家裡工作壓力導致夜難眠? 新研究:調整消化道機能有助舒眠
一位5旬家庭主婦生活壓力大、長期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夜夜難眠,服用安眠藥長達8年,最近更出現脹氣與胃食道逆流,導致半夜經常醒來後就睡不著!知名藥師周雅楹表示,9成腸胃道疾病患者都睡不好,若長期睡眠不足,恐造成身心健康危害。根據近年科學界新興的「腦腸軸」理論,當腸道菌相平衡,就能夠讓代謝、神經與免疫更完善。她建議主婦攝取專利益生菌,改善腸胃道機能,終於能一夜好眠。壓力山大、情緒障礙 長期睡眠不足危害多雅楹藥師分享,三明治族群壓力源主要在於工作壓力、家庭事務責任,接送小孩也很考驗時間管理,與長輩易有教養衝突都會造成生活不平衡,這些都會干擾睡眠。不僅如此,腸胃道疾病患者高達9成都睡不好。壓力一旦演變成慢性焦慮,對睡眠的影響包括入睡困難、夜間醒來後難以再次入睡、夢靨症狀、睡眠不深,無法達到身體所需的恢復效果。認知功能下降:影響記憶、學習和注意力。情緒不穩: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情緒波動。免疫功能下降:充足的睡眠對免疫系統功能至關重要,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影響免疫功能。代謝問題:例如肥胖、過瘦等代謝問題。不只能改善腸道健康 益生菌還有新興好處「三明治族群」蠟燭兩頭燒!面對工作壓力與養育家庭的焦慮,女性容易增加自身壓力、帶給小孩壓力。男性也有類似狀況,雖然能較快入睡,但隔日精神未必好,恐因深層睡眠不夠及睡眠品質不佳所致。尤其升學期的孩子更會因家人及考試壓力而出現慢性焦慮狀況、影響學業。親子都情緒纏身,睡眠品質大受影響!家長要如何為自己與孩子解決睡眠障礙呢? 專利益生菌有望成為解開困境的關鍵。雅楹藥師說明,目前治療失眠的方式包括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CBT)能夠協助解決源頭問題、藥物治療與改善生活習慣。民眾若擔心服用安眠藥成癮,可攝取能夠改善睡眠的營養素,例如益生菌、益生菌發酵粉、γ-胺基丁酸(GABA)、鈣、鎂、維生素群如B2、B6、B12。針對兒少失眠,建議攝取鈣、鎂或是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可提升血清素讓人愉悅,若嚴重失眠者仍需就醫,醫師會依孩子狀態評估治療方式,她也呼籲家長別給予升學期的孩子過高期望,以免造成孩子情緒壓力。▲周雅楹藥師壓力與腸道健康、睡眠障礙環環相扣,解開失眠關鍵在於「腦腸軸」。雅楹藥師提及近年研究發現,除了大腦,全身第2個擁有最多神經元的器官就是腸道神經系統,它也能思考、有感覺、表達情緒。此外,腸道也負責分泌體內需要的95%血清素及50%多巴胺,因此,維持腸道健康有助於讓人心情愉悅與放鬆。適當的攝取專利益生菌與益萃質 ,能夠提升腸胃抵抗力,透過調節腸腦軸影響神經傳遞和免疫功能,幫助入睡,提升睡眠品質,且成分相當安全,並無禁忌症,沒有限制特定族群不適合服用。「充足的休息是健康之本」,雅楹藥師最後提醒民眾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幫助入睡,白天交感神經活絡、晚上轉成副交感神經的運作,傍晚4-6點是切換時間,建議民眾避免跑步等激烈運動或是燒腦工作,可藉由拉筋等活動放鬆身心。另外睡前也可泡澡、聽音樂、調暗燈光,每人每天應睡滿6-8小時,搭配攝取機能保健食品為身體施加肥料,治療失眠才能事半功倍。
35歲女便祕10年突噴血…檢查驚「病灶不在腸胃」 醫曝:很多女生都得這病
忙碌的現代生活,讓不少人有便秘困擾。但中國湖北一名便祕長達10年的35歲女子,最近因排便更加困難且有大出血情形,嚇得趕緊到醫院檢查,怎知病灶竟與腸胃無關,而是子宮發生病變。據《極目新聞》報導,薇薇(化名)今年9月因排便困難伴隨大出血、嚴重影響生活,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直腸肛門外科就醫。江主任觸診發現她「直腸內長了一顆硬質腫物」,且這不明物體的活動性很差,手指很難往直腸更上方移動,糞便自然難以通過,造成便祕。江主任進一步檢查發現,造成薇薇便祕的不是腸胃道疾病,而是屬於良性、但又像惡性腫瘤一樣向周圍浸潤生長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薇薇就是因為異位浸潤到直腸周圍,導致直腸腸道狹窄、結腸有不同程度梗阻擴張,後期還可能發展成腸梗阻。所幸,醫師團隊切除子宮內膜異位症病灶、已病變直腸,並將兩端正常腸道接合後,薇薇住院2週就能出院,之後只需定期用藥、檢查即可。江主任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常見的婦女病,有經痛、性交痛、卵巢巧克力囊腫及不孕症病史女性,如出現排便困難、血便、腸梗塞等症狀,就要注意並及時檢查治療。
喝淨水、吃熟食仍食物中毒! 連假出國當心「一瀉千里」
一位職場人士出國開會,為了避免生病影響工作,用餐相當小心,飲用瓶裝水、在合格餐廳用餐、吃全熟食、水果也都自己剝,沒想到還是中標狂腹瀉!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醫科醫師陳信儒仔細詢問旅遊史,揪出嫌犯疑為「冰塊」,由於無法確定冰塊使用何種水製成、是否為煮熟水,「這個東西太容易出漏了!」建議國人若前往衛生條件不佳的國家進食務必謹慎,尤其避免飲用含有冰塊的飲料。WHO食品安全5要訣保持食品清潔。生食熟食要分開。食物要完全煮熟(尤其是雞蛋與家禽肉類)。食物保存在安全的溫度。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何為「旅遊者腹瀉」?陳信儒表示,當旅客到了不熟悉的地方,1天腹瀉超過3次以上,而且糞便沒辦法成型,加上噁心、嘔吐、發燒其中一種腸胃道症狀,便診斷是「旅遊者腹瀉」。根據醫學研究,旅遊者腹瀉主要造成細菌與病毒感染。預防原則是避免生食、餐前洗手,尤其是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衛生條件較差、感染疾病風險較高,建議民眾吃水果自己剝皮,到合格的餐廳用餐,並且避免喝含有冰塊的飲料。若家長帶寶寶出國,盡量使用70度以上熱水沖泡奶粉,可殺死大部分的細菌,較為安全。事先查好國際旅遊疫情醫師提醒,出國飲食的衛生原則跟在家烹調相同,不過要注意的事項較多一些,民眾可於出發前查詢國際旅遊建議等級,例如國人常去的日本衛生良好,屬於低風險區域,至於未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例如東南亞、中東、非洲、中南美洲等地區,衛生條件差,被列為高風險區域。不過,疫情解封加上全球化影響,世界各國無論是工作或旅遊,人員的交流相當頻繁,無法確保低風險地區一定不會引發感染,因此即使到低風險國家仍須留意衛生。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止瀉3大治療策略萬一出國食物中毒、上吐下瀉怎麼辦?陳信儒表示,大部分民眾免疫力正常,可自行痊癒,除非是碰到特別凶猛的細菌侵襲,或是免疫力較弱的年長者與小孩、腸胃道較差的族群等,一中標可能就會非常嚴重,建議事先備妥藥物。第1招:基本藥物例如一般的腸胃用藥、止瀉藥,針對症狀治療。第2招:口服補充液民眾可在一般藥局買到電解質水等口服補充液。不建議喝市售運動飲料,因為其中的糖份和電解質,比較不適合人體腹瀉脫水時所需補充的營養。第3招:施打疫苗若民眾需前往衛生條條件不佳的國家,可事前到旅遊醫學門診自費施打傷寒疫苗。另外A肝病毒雖然不會造成腹瀉,但糞口傳染仍會引發發燒、噁心、黃疸,建議30-40歲中壯年族群若需出遊或工作,可自費補打A肝疫苗。各旅遊醫學門診合約醫院據點及服務班表我適合預先用抗生素嗎?至於是否需要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陳信儒說明,這個議題目前在旅遊醫學界比較不建議。第一,抗生素可能把體內正常菌種殺死,好菌宛如天然益生菌,在腸胃道裡具有保護效果,若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殺死正常菌種可能導致外來病菌更易入侵;第二,出國前尚不知道可能感染何種細菌,使用不對的抗生素,反而會導致抗生素的抗藥性變強,因此目前醫學界不建議用預防性使用。除非民眾必須前往極端環境,或是運動員出國比賽,特殊情況才會考慮使用此方式。出現3大症狀不要忍! 盡速就醫症狀1:嚴重脫水當發現口乾舌燥、眼睛淚液分泌非常少,甚至眼眶凹陷、上廁所沒尿液等,這並非泌尿道出問題,而是體內水分嚴重不足,建議到醫院施打點滴補充水分。症狀2:拉個不停輕微的旅行者腹瀉,通常3天內即可改善,但若出國7天就拉了5天,像這樣不正常的狀況,「該去醫院還是去醫院」醫師叮嚀。症狀3:排出血便一旦感染入侵性較高的病原體導致血便,代表腸胃道黏膜受到嚴重侵害,有可能連帶發燒畏寒,建議在當地就醫。國人出國就醫可申請健保補助,民眾不用擔心高額費用。出國在外緊急就醫,可申請健保自墊醫療費用核退醫師最後呼籲,民眾出國前可到藥局購買成藥,或是到旅遊醫學門診施打疫苗。旅遊醫學門診由家醫科醫師組成,是一個綜合性門診,可根據民眾行程判斷感染腸胃道疾病、暈機暈車、高山症、潛水夫病等風險,給予行程意見、常備用藥或施打疫苗,例如針對爬富士山開立高山症預防用藥,民眾都可妥善利用。出國小心謹慎,才能好好享受旅遊。
孩子腹瀉如何照顧 補充水分是關鍵
兒童腹瀉是最為常見的兒科腸胃道疾病之一,尤其在臺灣季節交替,氣溫不穩定、溫差大、陰雨綿綿氣候潮濕,這樣的天氣容易使得食物變質發酵或細菌、病毒滋生,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提醒家長或家中照護者,急性腹瀉好發於兒童及嬰幼兒,然而解稀水便不一定就是腹瀉,需伴隨次數增多、氣味或顏色改變才算數,另外兒童腹瀉時也應注意:一、瞭解引起腹瀉原因:最常見的急性腹瀉發生原因是腸胃道受到細菌或病毒(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沙門氏桿菌)感染,而造成腸道發炎,此外不新鮮的食物、牛奶或飲食過敏,以及接受抗生素藥品治療也可能導致腹瀉。二、注意腹瀉時的飲食,適時就醫治療:急性腹瀉的首要處置為即時補充水分及預防電解質失衡,以避免脫水。須以清淡飲食為主,避免高油食物及含糖飲料、果汁、茶飲等食物刺激腸胃,造成腹瀉或嘔吐加劇。而市售運動飲料因糖含量高、電解質含量低,一般不能用來代替「口服電解質水溶液」。如果糞便有血絲、嚴重脫水、持續腹痛併有發燒等症狀未改善則應就醫,切勿擅自服用未經醫師指示之止瀉劑。若需服用藥品,請遵照醫師指示,另外服用數日後,症狀若不見好轉,或更加惡化,也應再儘速就醫。三、養成良好飲食衛生習慣,避免腹瀉情形發生:預防細菌或病毒性腸胃炎,應注意飲食衛生,家長於處理食物前應勤洗手,食物食用前應充分加熱煮熟,避免生食、生飲。另外,如果家中有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性腸胃炎的孩童,家長應特別注意環境消毒,接觸到孩童之嘔吐物或病菌殘餘物,應小心處理,可使用適當稀釋後之漂白水,清潔與消毒被污染之環境,避免交叉感染。另提醒,針對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等無套膜之病毒,酒精乾洗手效果不佳,應加強用肥皂濕洗手,才能達到預防的效果。文章連結:https://ssur.cc/CM45BN7 (文章來源/食藥署)
止痛藥並非萬能 身體有疼痛異狀應審慎面對
部分民眾覺得身體有疼痛異狀,不論是頭痛、胃痛或生理痛時,習慣先服用止痛藥再說。但是,這樣真的能有效解決您疼痛的問題嗎?疼痛是身體出現異狀警訊 應審慎面對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表示,疼痛,是身體出現異狀時所發出的警訊,提醒我們應該要審視自己的生理狀況,嚴重時甚至要就醫尋求治療!然而,現代社會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繁重,許多人總是草草服用止痛藥了事。止痛藥分兩類 腸胃道疾病者應避免這1種止痛藥是經常使用的藥品之一,民眾可在藥局購買各式止痛藥的指示藥,或是經由醫師診斷開立處方箋,就能在藥局領取。我國常見的市售止痛藥主要有兩種,一是中樞止痛藥(乙醯胺酚類,Acetaminophen),另一為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s),包含阿斯匹靈(Aspirin)及布洛芬(Ibuprofen)等。1、中樞止痛藥(乙醯胺酚類)大部分的綜合感冒藥、感冒藥水及退燒藥含有此成分,主要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中前列腺素合成,具有退燒、止痛作用,但服用時要小心過量問題,可能會對肝臟造成損傷。2、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則是透過抑制體內的環氧化酶 (Cyclooxygenase),進而導致前列腺素之合成降低,達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不過該類藥品可能有腸胃道的副作用,所以本身有腸胃道問題,或是想服用止痛藥來治療胃痛的民眾,應避免使用這類型的止痛藥。止痛藥並非萬能 用藥應與醫師、藥師討論食藥署強調,止痛藥並非萬能,每個人對於藥品的反應不同,建議民眾在購買止痛指示藥前時,應與醫師、藥師或藥劑生討論,清楚表達自己身體的狀況,讓專業醫藥人員可以做出最合適的評估與建議,及瞭解藥品正確的使用方式,如每天、每次最大服用量,並主動告知當下是否有正在使用其他藥品,避免相互影響藥效或造成其他不良反應的風險,以找到最適合當下症狀的止痛藥。
頭暈、臉發白恐缺鐵性貧血 醫師揭「補鐵劑忌宜」
妳有缺鐵性貧血嗎?根據2022年國民健康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每百位19-44歲女性中,就有14人有缺鐵性貧血問題!臉色發白、頭暈疲倦 恐有缺鐵性貧血黃農茵醫師說明,「鐵」是組成血紅素的必須元素,血紅素則是組成紅血球的重要物質。紅血球的功能是將氧氣運送至全身供細胞代謝,因此當血紅素不足時,紅血球的正常功能就會受影響,進而導致組織器官缺氧,常見有頭暈、臉色發白、疲倦等症狀。而造成缺鐵性貧血常見的原因為:飲食不均衡、鐵質吸收不良導致血紅素缺乏足夠製造原料,或是月經量過多、腸胃道內出血等;此外,實行嚴格純素飲食者,也容易因鐵質攝取不足而導致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補充「鐵劑」,有哪些種類?當有缺鐵性貧血時,可補充製造血紅素所需的鐵,進而改善貧血。黃農茵醫師表示,鐵劑可分為二價鐵、三價鐵,二價鐵在腸胃道的吸收較不易受到食物影響,但副作用較強;三價鐵副作用較輕微,是常用的類型,貧血患者比較不會因副作用而自行停藥。口服型鐵劑是最常見、最方便的型態;而注射型鐵劑適合病況較嚴重、洗腎病患,或有腸胃道疾病、腸胃道出血導致鐵質吸收效果差的患者。吃鐵劑不喝茶、牛奶、穀物飲料 避免含鐵保健品黃農茵醫師提醒,過量補充鐵可能會產生嚴重副作用,例如:黑便、嘔吐、噁心、腹瀉等,另外少部分特殊疾病患者則是禁止使用鐵劑。若無法忍受其副作用時,可請醫師評估、調整劑量。而服用鐵劑時,建議可同時服用維生素C,幫助鐵質吸收。此外,鐵劑應儘量在空腹或餐前一小時服用,避免食物干擾吸收效率;並避免在服用鐵劑時喝茶、牛奶或穀物飲料,也應與鈣補充劑錯開,以免干擾鐵吸收。如原本有吃含鐵保健品,則必須停止使用,以免過量攝取。日常飲食這樣吃 避免鐵質不足食藥署提醒,若經醫師評估為缺鐵性貧血並開立鐵劑,應規律服藥、勿任意停藥,才能讓治療達最大效果。日常飲食中,也可多攝取紅肉、肝臟、文蛤、牡蠣等含鐵量高的食物;素食者則可多攝取紅鳳菜、紅莧菜、九層塔等鐵質含量較高的蔬菜,避免鐵質不足導致缺鐵性貧血問題。
春節連假「急重症飆7成」!屏基示警:「這1病」患者湧急診
過年期間,不僅各地景點湧入人潮,醫院急診室也是擠滿人,屏東基督教醫院統計,除夕21日至初五26日,6天內共有2136人掛急診,症狀以呼吸道及腸胃道疾病居多,且急重症病人比去年多7成,當中心肌梗塞多達12人,還有人插管、裝葉克膜急救,醫護人員疲於奔命。屏基指出,今年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咽炎、流感、急性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求診的民眾,占了4成(891人),因飲食過量造成腸胃道不適就醫的則近3成(597人),以胃腸炎、腹痛、急性胃炎居多,頭暈目眩、泌尿道感染的病人也較平日增加。屏東基督教醫院統計,除夕21日至初五26日,6天內共有2136人掛急診。(圖/報系資料照)屏東基督教醫院統計,除夕21日至初五26日,6天內共有2136人掛急診。(圖/報系資料照)屏基表示,較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心肌梗塞多達12人,其中有病人因為心肌梗塞併發心室顫動而失去生命徵象,緊急在急診室插管急救並安裝葉克膜。據屏基統計,21至26日共有2136人掛急診,急診檢傷分類屬第一級需復甦急救有31人,屬第二級危急的有341人,急重症病人比去年多7成,而確認covid-19病毒感染的則有426人,另外,21至24日的類流感門診則有204人。屏基急診部主任王建銘提醒抵抗力較弱的小孩及老人,最好避免出入人擠人的公共場所,即使到戶外最好還是戴上口罩,以免遭到傳染,而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病人,仍要注意天氣變化及飲食,要按醫囑服藥,切勿因為出遊、聚餐而停藥,導致血壓血糖忽高忽低。
7歲身高108公分「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 醫推解方助改善
七歲的黃小弟,因身材矮小由媽媽帶至醫院就診,黃媽媽表示黃小弟過去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門診測量身高為108.1公分(小於第三百分位),體重18.4公斤(小於第三百分位),進一步骨齡檢查,發現七歲的他骨齡僅兩歲,明顯落後,讓媽媽擔心不已。正常變異、病理性生長遲緩 皆可能致身材矮小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陳毓劭說明,造成身材矮小的原因有很多,藉由問診、身體評估、骨齡、抽血等檢查,區分為「正常的變異」及「病理性的生長遲緩」二項;其中「正常的變異」係指家族遺傳性生長發育遲緩,以及體質性生長遲緩。而病理性的生長遲緩則包括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低下、生長激素缺乏症等)、遺傳性疾病(如:透納氏症、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等)、慢性疾病(如:腎臟、腸胃道疾病等)、營養不良、低出生體重兒之生長障礙以及特發性身材矮小。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均衡飲食、運動為成長關鍵找出造成身材矮小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舉例來說,若為營養不良或體重過輕的孩童,需要的是營養評估,改善其營養攝取;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兒童,則可給予甲狀腺素補充;而符合生長激素適應症的小朋友(如:生長激素缺乏症、透納氏症、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等),則提供適合的生長激素治療。除了醫療用藥,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早睡不熬夜、均衡的飲食以及維持運動的好習慣,都是影響兒童成長的關鍵因素。生長方面疑慮 就醫檢查把握成長期陳毓劭提醒家長,如果孩子身高不足(身高小於第三百分位)或是身高增加的速度不足(兩三歲後每年長不到四公分)或是其他關於生長方面的疑慮,都可以帶孩子來門診與醫師討論,及早治療把握成長關鍵期。
蔡小虎腸阻塞送醫…這2天是關鍵期 醫揭「嚴重可致命」曝5大徵兆
資深台語歌手蔡小虎昨(21日)深夜因「小腸阻塞」緊急送醫,接受插鼻胃管引流治療,所幸經紀人透露他病況穩定、恢復尚可,才讓外界放心。值得注意的是,小腸阻塞的臨床表現有腹脹、腹痛與沒有排便,感受與其他腸胃道疾病類似,有醫師提醒,若脹氣伴隨這「5種症狀」,應立即就醫以免有致命風險。肝膽腸胃科醫師葉秉威曾在節目《醫師好辣》表示,如脹氣伴隨持續性嘔吐、無法忍受的腹痛、解黑血便、發高燒或發抖、突然多天沒有排便等5項症狀,就要留心可能是警訊,尤其「劇烈腹痛代表身體發炎,輕忽可能有生命危險」,而高燒或發抖則顯示感染可能相當嚴重,甚至有機會引發敗血症致命,民眾若有前述症狀應盡速就醫。衛福部台中醫院衛教資訊則指出,造成小腸阻塞的原因多為腹部手術後的腸沾黏,其次為疝氣、腫瘤、糞石、膽結石等,且「任何腹內手術後都有可能發生」,患者除有腹脹、腹痛、沒有排便、沒有排氣及反覆嘔吐等病症外,若發展至腸壞死,則會有腹膜炎症狀,如腸音消失、腹部明顯壓痛與反彈痛、發燒、血壓不穩等症狀據悉,蔡小虎昨深夜打給經紀人求救時,就表示有頭痛、暈眩、想吐等症狀,之後蔡小虎姪子及鄰居代經紀人查看時,就見到他痛苦哀嚎並不斷嘔吐,趕緊將他送醫。好在經紀人稍早指出,蔡小虎暫時不必做插管,只需在接受治療同時,靜待未來2天的觀察期結果。
女子睡到一半臉濕濕…睜眼驚見「吉娃娃在大便」 事後嚴重腹瀉慘住院3天
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51歲女子亞曼達(Amanda Gommo)日前和吉娃娃愛犬貝兒(Belle)一起睡午覺時,突然感到「有東西跑進嘴裡」,沒想到她睜眼一看,竟是愛犬在她臉上烙賽,儘管亞曼達立刻清潔口腔,最後還是因為腸胃道感染而住院3天。據《鏡報》報導,育有3個小孩的亞曼達,當天一如往常和愛犬一起睡午覺,怎知不久後就感覺「有東西往臉上和嘴裡噴」,等她張眼並意識到是貝兒在她臉上腹瀉時,已不小心吞下一些排泄物,且事後帶愛犬看醫生的女兒也告訴她,貝兒罹患嚴重的腸胃道疾病「克羅恩病」。亞曼達嘴邊留下許多液態黃金。(圖經變色處理/翻攝自推特)幾小時後,亞曼達也出現嚴重腹瀉與抽筋症狀,救護單位接到她的求救電話後,雖派出救護車與醫護人員看診,不過醫護人員僅開止痛藥與告知大量飲水後就離去。症狀逐漸加重的亞曼達,則在48小時後再次撥打急救電話,而這次救護人員則認定她必須立刻住院治療。醫師向病床上的亞曼達表示,她的腎臟已因為嚴重腹瀉脫水而萎縮了一半,同時也確認她罹患克羅恩病,致病源就是寵物的糞便,直言「我們也沒看過有人因為狗的便便而染病」。所幸亞曼達在住院3天後好轉並出院,她也強調自己對貝兒的愛不會改變,唯一改變的是,現在已經習慣每天喝大量的水和茶。
女子狂打嗝影響工作 藥師曝可能是「這些原因」
打嗝是普通的生理現象,但打嗝打得不停,卻很有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藥師玲玲在臉書上分享,有位女子去藥物諮詢,並表示自己的工作室總機,時常需要接聽電話,但最近卻常打嗝打得不停,讓她在接聽電話時很尷尬,女子詢問該怎麼處理。據藥師表示,打嗝是種非自主、間歇性的橫膈肌與肋間肌痙攣性收縮,打嗝的情況可能斷斷續續,也有可能會持續數周。而引起打嗝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6種:與飲食有關,可能是吃太多、吃太甜;和人體有關,可能是迷走神經或膈神經異常;和腸胃道疾病有關,可能是胃脹、胃炎、消化性潰瘍或是胃癌等;和生活習慣有關,可能是思覺失調症、過度興奮、壓力等;和生活習慣有關,如吞入空氣;和藥物有關,有服用類固醇、苯二氮平類鎮靜安眠藥、中樞神經系統鎮靜劑巴比妥類藥物,都有可能引起打嗝。後來女子表示最近有服用安眠藥,且腸胃常感到不適,有脹氣的感覺,再加上最近常常打嗝,讓她備感困擾。藥師也與女子確認安眠藥和腸胃不適的時間,再比對女子打嗝的時間,發現兩者是吻合的,所以女子的打嗝狀況,可能與服用安眠藥引起的腸胃不適有關。藥師也建議女子,如果失眠的情況有改善,可以減低安眠藥的用量,或是請醫師更改藥物的種類,而腸胃的問題,可以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做治療。如果持續出現打嗝的情況,藥師也有建議大家可以使用3種方法,打斷正常呼吸模式法:暫時憋氣以破壞正常呼吸,緩解打嗝。冰涼冷卻法:喝冷水或用冷水漱口刺激鼻咽及食道,以緩解打嗝。抵制橫膈刺激法:打嗝時蹲下抱膝,壓迫胸部給橫膈壓力,也可以改善打嗝。藥師也提醒,如果以上方法都沒有用,可以服用藥物來改善,如果去除打嗝的可能原因後,仍無改善且持續48小時,藥師建議可以就診處理,但也表示無須擔心,因為打嗝是可以恢復的。
發霉蔬果還能吃? 專家:直接丟掉不要捨不得
很多時候水果或食物放太久,一不注意就發霉了。近日毒理專家說,如果水果發霉建議直接丟掉別吃下肚,而堅果、玉米類等食物如果發霉更要注意,吃了恐導致肝癌。毒理專家招名威近日在臉書發文說,許多人都有水果發霉要不要丟掉的疑問。他表示,當然要丟掉不要捨不得,而老人、小孩、孕婦等和免疫力較弱的人,更是不能吃腐爛發霉的食物,「切記,若是發霉了,無論是何種顏色的黴菌,都建議立馬扔掉,決不食用,既使是富含豐富維生素的蘋果、橘子、小黃瓜、胡蘿葡、十字花科蔬菜等,都不要再食用。」招名威說,如果發霉的蔬果吃太多,不僅會造成腹瀉,長期食用還可能會有腸胃道疾病,「而堅果類、玉米類的食材若發霉了話,更需格外的注意,因為可能會含有黃麴霉菌。」如果吃下肚會讓黃麴毒素累積在肝臟,累積到一定的量,可能會引發肝癌。招名威表示,民眾也不用太恐慌,在購買堅果或玉米時如果外觀沒發霉,還在保存期限就能安全食用。他也提到另一種食物「麵包」,發霉了千萬不能吃,「如果發現麵包上有黑色、橘黃色或黃色的發霉斑塊,這種黴菌的菌絲較長,比較容易遍佈整個麵包,切掉一部分我們肉眼也無法確定這些菌絲是否已經長到麵包其他地方了,所以不能吃,必須扔掉。」招名威呼籲,霉菌的種類五花八門還會產生毒素,對人體有害,「面對發霉的食物,我們的確可選擇將發霉部分去除,但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仍可能存在著毒素。」
二次染疫抗體會更多?專家打臉「只會更糟」…罹患這10種疾病風險翻倍
儘管台灣本土疫情最近有下降趨勢,但美國一項最新研究卻顯示,人類面對新冠病毒依然沒有大意的本錢。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透過分析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U.S. Veterans Administration)的570萬人健康數據,「確認」一旦發生重複染疫,則再次感染的機率將會增加,且患者的後遺症與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同樣也會隨著染疫次數上升。據《Daily Beast》報導,研究人員發現,數據庫裡的染疫者約有26萬人「只感染一次」,另有4萬人「至少再染疫一次」,團隊再追蹤與比對染疫者和另外540萬名無染疫者的半年健康數據,發現「染疫次數越多,則重複感染的風險越高」。團隊也發現,就算重複染疫者的體內會產生抗體,但新冠後遺症與心血管疾病、凝血問題、糖尿病、疲勞、腸胃道疾病、腎臟疾病、精神問題、肌肉疾病、骨骼疾病和神經系統的損傷風險,都會「隨染疫次數增加」。儘管研究人員尚未找到重複感染與罹患上述疾病風險增加的原因與機制,但數據已確認罹病風險和染疫次數呈現正相關。研究人員指出,這代表「全球已知重複感染的10億人」暴露在心臟、凝血問題、身體疲勞和肺部損傷的風險中,且罹病機率「比別人多1倍」。華盛頓大學健康研究所教授莫克達(Ali Mokdad)則認為,重複染疫對身體危害的另一關鍵在於「罹病時間長短」,兩次染疫但短時間內康復的危害,可能比只感染一次但長時間罹病來得低。不過,有其他專家認為研究結論可能過於草率,也不認同重複感染對健康的風險呈正比,指出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數據庫中的患者可能多為老年人或身體狀況不佳者,導致團隊從相對單一的數據中推導出相對偏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