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球菌
」 抗生素 抗藥性沉默疫情!抗生素抗藥性持續升高 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少1.8年
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已成全人類健康的重大隱憂,若抗藥性問題持續,預計到了2035年,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將縮短1.8年;而至2050年,每年將造成1,000萬人因感染抗藥性細菌而死亡,甚至高於癌症死亡人數,可以說是「沉默疫情」。近年來,臨床觀察到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比例逐年升高趨勢,以台灣加護病房中最常見的屎腸球菌為例,從2007年到今年,抗生素抗藥性比例上成長了1.88倍;第二常見的肺炎克雷白氏菌抗藥性比例,甚至成長了10倍之多,導致臨床治療困難,經常需要用到後線的抗生素治療。更有研究顯示,抗藥性細菌感染比一般細菌感染更具威脅性、致死機率相對高出66%,患者住院天數也因此增加7.5天。和20年前相較,70歲以上長者因抗藥性細菌感染死亡人數大幅上升80%。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王復德理事長指出,「抗生素抗藥性不但會讓可以治療的藥變少、增加住院天數與療程,導致醫療費用的上升,最令人擔憂的是促使對多種抗生素具有抗性的『超級細菌』出現,讓感染變得難以控制,甚至不治。」他指出,耐碳青黴烯類細菌日益嚴重,特別是鮑氏不動桿菌(CRAB)被認為是台灣的頭號超級細菌,其抗藥性高達7-8成,患者常面臨無藥可醫的窘境,嚴重影響病人的預後。因應抗生素抗藥性嚴重威脅,行政院也將於明年正式啟動「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期望達到5年內抗生素使用量下降5%與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CRAB)住院病人感染發生率下降10%等兩大主要目標。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邱政洵理事長提醒,抗生素是用來治療細菌感染,並不是消炎藥或是退燒藥,民眾一定要遵守抗生素使用「四不一要」原則,以及透過「診間三問」詢問醫師,以減少抗生素抗藥性風險產生。「四不一要」原則是「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診間三問」,第一是「需不需要?這次的症狀與診斷需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第二是「小心什麼?本次服用抗生素該注意什麼?」第三是「吃多久?處方中的抗生素應該服用幾天?」邱政洵理事長同時也強調預防重於治療,呼籲民眾透過日常預防措施來降低病菌引起的感染,間接減少使用抗生素的機會。他建議民眾平時應勤洗手保持雙手清潔,注意身體感染徵兆及其併發症,若有持續發燒、呼吸困難、血壓降低等症狀出現時,應立即就醫不拖延。此外,他也提醒民眾根據國家公衛政策接種相關疫苗,如流感、肺炎鏈球菌、新冠疫苗,來獲得專一性抗體以預防感染。
抗藥性細菌威脅日益嚴峻 感染科醫師憂「恐面臨無治療武器可用」
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的藥物,但不當使用將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國內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加護病房的抗藥性細菌比率,近10年不斷攀升,最高增加至3倍,且多重抗藥性問題也延燒至門診和兒童病人。感染科醫師憂心,若新藥研發趕不上抗藥性產生的速度,恐面臨無治療武器可用的危機。抗藥性細菌的威脅日益嚴峻,世衛組織(WHO)稱為「無聲的大流行」,並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脅。抗藥性細菌會導致病人住院天數增加、醫療費用上升,如果抗藥性危機未能有效遏制,推估至2050年,每年有3.3萬人因抗藥性感染死亡,占台灣每年總死亡人數的2成,財產損失估計3000億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莊涵琄指出,過去10年來,國內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抗藥性細菌比率持續攀升。2023年第1季和2014年相比,具有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抗藥性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上升231%,腸桿菌上升198%,腸球菌上升了62%。過去認為抗藥性問題較常出現在年長者或重症加護病房,其實多重抗藥性問題已延燒至門診和小兒科。莊涵琄說,今年發現不少黴漿菌感染的成人或兒童,抗藥性約有6到7成,須使用到第二線藥物才行;門診也發現,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蜂窩性組織炎,一線藥物盤尼西林效果越來越差。新竹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林千裕指出,抗藥性是整個群體的問題,去醫院探望重病患者之後,就可能把抗藥性細菌帶回家。林千裕說明,當病人診斷為細菌感染,通常會一次做8、9種藥物敏感性測試,判讀哪種抗生素對病人最有效,但臨床上偶爾會遇到病人測了全部抗生素,卻找不到哪種可有效對治,等於束手無策,須嘗試是否有第10種抗生素可用,或是加大劑量、合併使用等做法,希望克服抗藥性問題。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抗生素研發困難,成本和收穫不成比例,需要珍惜使用,他提醒民眾實踐「四不一要」原則,即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行購買抗生素、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以及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食藥署要查乳酸飲料抗藥性 衛福部打臉:不太可能
行政院會26日核定投入19億,建立國家級防治平台,減緩相關危害,但近期食藥署宣布將針對如養樂多、優格、優酪乳等乳酸菌產品,定期抽驗相關菌種的抗藥性,引發關注。不過,衛福部昨指出,乳酸菌不太可能造成抗藥性。衛福部與農業部共同執行「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目標5年內減少5%的抗生素用量,其中「食媒微生物抗藥特性研析」是調查分析市售即食食品中沙門氏桿菌等特定食媒病原,以及市售乳酸菌產品中腸球菌等潛在抗藥菌種的抗藥特性,評估潛在食安危害及消費風險。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簡報指出,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10大健康威脅,與全球每年約500萬人的死亡有關,持續惡化將造成全球至2035的平均壽命將縮短1.8年,至2050年經濟損失可達GDP的2%至3.5%。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3000億元。針對食藥署要查乳酸飲料抗藥性,衛福部次長周志浩解釋,食藥署主要針對食品當中有哪些致病菌,以及是否有抗藥性,再跟人體做對照比較,這屬經常性計畫,都會抽檢並比對,人體端也經常會做監測。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說明,「食媒微生物抗藥特性研析」屬於調查分析研究,並非作為食品稽查的標準,目的是建立背景值,具體做法是透過例行稽查專案取得檢體,如果成功培養出細菌,再送到國家實驗室分析是否具有抗藥性。過去曾在2種腸球菌發現有抗藥性,因此食藥署2019年公告限制不得作為食品原料。王德原進一步說明,希望藉由這次計畫,了解其他菌種是否有抗藥性,因此針對即食產品(如生魚片、三明治等)及乳酸菌產品(如優酪乳、益生菌膠囊等),配合原有的稽查專案去分析,如有發現抗藥性情形,將提供給該計畫主政機關疾管署。不過,周志浩強調,一般而言,乳酸菌不太可能會造成抗藥性,因為其他細菌要在這裡面生長其實並不容易,他個人還沒有看到乳酸菌有產生抗藥性的現象,但衛福部會持續做好把關工作。
巴黎奧運/鐵人三項登場選手完賽後竟狂吐!他不洗手適應塞納河汙水 女選手:有太多不應該看到的東西
巴黎奧運鐵人三項(Triathlete)7月31日登場,巴黎當局為在塞納河(RiverSeine)舉辦賽事,花費14億歐元(約499億新台幣)改善河水水質,市長還特別在開幕前跳進河游泳,證明水已足夠乾淨,好不容易賽事終於登場,卻影選手完賽後仍劇烈嘔吐,甚至有女選手直言「聞到並看到太多不應該看到的東西」,再度引發質疑。加拿大男子選手完賽後,居然在終點處劇烈嘔吐,畫面也在網路瘋傳引發熱議。(圖/翻攝自X) 巴黎奧運鐵人三項在7月31日下午登場,不過從社群平台上的畫面可見,加拿大男子選手米斯洛楚克(Tyler Mislawchuk)完賽後,居然在終點處劇烈嘔吐,畫面也在網路瘋傳引發熱議。巴黎奧運鐵人三項,一度因為塞納河水質問題而延。(圖/達志/美聯社) 根據外媒報導,29歲的米斯洛楚克,賽後精疲力盡並當眾狂吐,他坦承「至少吐了10次」,引發塞納河水質安全質疑,事實上,直到比賽前一天,塞納河水質檢測結果依然「不安全」,據了解,塞納河已經禁止游泳超過1個世紀,而污染問題源自當地人過去一直將未經處理的污水倒入河中,導致河水充滿大腸桿菌(E.coli)和腸球菌(enterococcus bacteria);1923年,法國政府因水質不佳、化學污染物過多及河道安全為由,禁止在塞納河中游泳。巴黎奧運鐵人三項,一度因為塞納河水質問題而延。(圖/達志/美聯社) 為了迎接奧運,巴黎方面在2015年斥資14億歐元,約新台幣490億治水,不過,由於開幕式當天降下暴雨,導致未經處理的污水流入,塞納河水質再度惡化,導致鐵人三項被迫延期。巴黎方面在2015年斥資14億歐元,約新台幣490億治水。(圖/達志/美聯社) 除此之外,包括比利時選手維爾梅倫(Jolien Vermeylen)也表示,「我喝了很多水,所以明天就會知道我是否生病了」,對於塞納河的味道,她指出「不像可樂或雪碧」,維爾梅倫還表示,游泳過程中聞到並看到太多「不應該看到的東西」。為了適應塞納河中的大腸桿菌值,美國選手甚至刻意「不洗手」應對。(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為了適應塞納河中的大腸桿菌值,美國選手萊德(Seth Rider)甚至刻意「不洗手」應對,「我知道將接觸到一些大腸桿菌。因此,我一直在嘗試通過日常生活中接觸一點大腸桿菌,提高我的大腸桿菌值」,針對選手賽後狂吐的情況,主辦單位表示,由於鐵人三項賽相當激烈,包括1.5公里游泳、40公里自行車、10公里跑步,且當天巴黎氣溫還到攝氏30度,不排除米斯洛楚克是因比賽關係感到不適。比利時選手維爾梅倫也表示,游泳過程中聞到並看到太多「不應該看到的東西」。(圖/翻攝自X)
注意疾病進化!WHO公布新版「抗藥性細菌名單」
世界衛生組織17日發布新版《2024年細菌類重點病原體目錄》,其中包括15種抗藥性細菌,依重要性分為關鍵、高度和中度3類。該目錄旨在為開發新型治療方法以阻止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傳播提供參考。新版目錄刪除2017年版包含的5種病原體與抗生素組合,並增加4種新組合。其中,耐頭孢地尼腸球菌被列為關鍵級病原體中的獨立項目,因為這種細菌在中低收入國家造成的負擔格外嚴重,需要採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其他「關鍵」級病原體,包含容易產生多重抗藥性的革蘭氏陰性菌,以及對抗生素利福平(Rifampicin)具有抗藥性的結核分枝桿菌。由於上述兩項病原體可將抗藥性傳播給其他細菌,是全球目前面臨的最主要威脅。革蘭氏陰性菌可以透過轉移遺傳物質,使其他細菌也產生抗藥性。「高度」級病原體包括沙門氏菌、志賀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淋病雙球菌以及屎腸球菌。「中度」級病原體包括A型和B型鏈球菌(皆為2024年新列入名單)、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抵抗力較弱的群體,例如兒童和高齡者,需要格外留意上述病原體。當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不再對藥物產生反應,就是所謂的「出現抗藥性」,抗藥性將大幅提高疾病傳播、發病和死亡的風險,然而,抗藥性相當程度上由錯誤和濫用抗微生物藥物造成。新版目錄納入了新的科學證據和專家見解,用於指導新抗生素的研究和開發,並促進國際協調。
黴漿菌之亂3/抗藥性細菌成隱形殺手 12歲男童肺栓塞膿腫「1個月才康復」
許多人擔心癌症、新冠肺炎致死,卻不知抗藥性細菌已悄悄成為可怕的隱形殺手。一名12歲男童因持續發燒、右臀疼痛就醫,發現是感染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果造成肺衰塞、關節膿腫,經過長達1個月的手術與藥物治療才康復。台灣感染醫學會示警,若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惡化,推估台灣每年將有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肺癌等6大致命癌症的死亡總和。美國傳染病學會在2004年提出6種無藥可用的抗藥性細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綠膿桿菌、屎腸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腸內菌屬。經歷過新冠疫情後,國際研究顯示,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2倍,台灣也出現同樣狀況。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新冠疫情期間醫院加護病房檢出的抗藥性細菌比例升高,特別是區域醫院加護病房增幅較大,例如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的抗藥性比率,2013年的14.3%增加至2022年第2季的17.2%。王復德說,推測此狀況與抗生素新藥補給不足、替代藥物效果未達預期等有關。不只是醫院加護病房,社區中可能也有抗藥性細菌風險。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邱政洵曾指出,一名12歲男童因右臀部疼痛和間歇性發燒4天赴急診就醫,檢查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此菌不僅造成男童肺栓塞,還合併化膿性髖關節膿腫,經長達1個月的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才得以出院回家。據疾管署資料,台灣今年的肺炎黴漿菌病例數高於過去3年,其中近7成患者都是兒童,會有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圖/報系資料照)另一名51歲女性因為新冠確診,高燒4天、肺部浸潤,身上驗出綠膿桿菌、革蘭氏陰性菌、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為了對抗這3種抗藥性細菌,用上最後一線抗生素Colistin,住院近一個月才康復。一般使用抗生素時,會先以第一線藥物為優先,若第一線有抗藥性之後才改用第二線,而「最後一線藥物」則代表最後的希望,若無效就無藥可醫。Colistin是1947年研發,1970年在美國上市,到了21世紀,還被視為最後一線抗生素,由此可見抗生素新藥研發的困難,也跟不上細菌抗藥的速度。1950年代是抗生素研發的黃金年代,共有9種抗生素新藥問世,但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調查,1960年至2000年間,長達40年期間竟沒有任何新型抗生素問世;投入抗生素研發的藥廠,從1990年代的18家到2016年僅剩6家,少了三分之二。最關鍵的原因是「無利可圖」,因為抗生素須慎防抗藥性,所以每次使用時間不能太長,最多7~14天;而抗生素新藥物往往又被放在後線使用,基於以上原因,各家藥廠因此逐漸不把重心放在研發抗生素新藥上。若放任抗藥性細菌的盛行率持續惡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000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相當全年因為癌症死亡的人數。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也推估,屆時台灣每年將有超過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6大致命癌症所造成的死亡總和。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有鑑於抗藥性問題日益增加,我國2016年訂定「2050衛生政策白皮書」,目前已加入抗生素管理計劃,預計2025年開跑,醫院內部管理二線以後的抗生素,必須經感染科醫師開立,也會與食藥署、農業部跨部會共同研擬計畫,針對醫療用、動物用及抗生素相關產品,從更多角度做合理使用及管理。
被細沙磨出0.5cm傷口 老婦海灘戲水「慘染3細菌」…被迫截肢保命
到海灘遊玩千萬要小心!一名到長灘島度假的台中70歲婦人,因穿夾腳拖在沙灘行走時不慎磨破腳皮,傷口又浸入海水,隔天就出現發燒、畏寒症狀。返國後更診斷出感染海洋弧菌、綠膿桿菌、糞腸球菌等多種細菌,且因出現壞死,不得不截肢保命。據《中時新聞網》報導,該名在暑假期間旅遊的陳姓婦人,起初對被細沙磨破的0.5公分傷口不以為意而繼續戲水,豈料隔天出現畏寒、發燒症狀,卻因國外就醫不便,直到2天後才返國看診。然而,傷口此時已因遭海洋弧菌、綠膿桿菌、糞腸球菌感染,出現組織壞死腫脹現象。(圖/報系資料照)最先收治陳婦的醫院雖採用抗生素治療,但治療19天效果仍不佳,便建議陳婦先確認腳部血管有無活化可能,轉診至光田綜合醫院。不過,陳婦仍因組織、血管已嚴重壞死,腳趾內仍有綠膿桿菌、糞腸球菌等多種細菌,被建議截去左腳食指,以避免情況更惡化。負責收治的謝逸樵醫師指出,由於陳婦有糖尿病,末稍神經感覺差、傷口不易癒合,幸好術後恢復良好,還能活動與行走,表示以婦人感染「非常危險」、處理不當容易造成器官衰竭,死亡率達5成以上的海洋弧菌,能讓感染沒惡化到腳的其他部位已是非常幸運。
51歲婦確診住院…又染「超級細菌」敗血症險喪命 醫示警這件事
除了新冠疫情,國內抗藥性細菌感染也不容忽視。台灣2大感染醫學會示警,若輕忽抗藥性細菌惡化,推估到2050年,台灣每年恐將有3.3萬人因感染導致死亡。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分享,日前收治一名51歲女性,因發燒、咳嗽住院,經篩檢確診為新冠肺炎,不料住院期間驗出被稱為「超級細菌」的克雷伯氏肺炎菌(KP菌),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症狀,所幸更換抗生素治療後才脫險。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示警,如果漠視抗藥性細菌惡化,預估2050年,台灣每年恐將有3.3萬人因感染導致死亡。此外,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2倍。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也點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與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腸內菌屬(Enterobacter species),取其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是全球公認的6大恐面臨無藥可用的抗藥菌,極需被重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建議,國內應加速抗生素新藥審核與合理納健保,並且及時補充感染專業人力。
內褲竟帶有「超級抗藥性細菌」! 醫:正確5步驟「這樣洗」才乾淨
貼身衣物每天長時間接觸私密部位,容易藏有各種微生物及細菌。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列出正確清洗內褲保持衛生的5步驟,更指出熱水(60°C)洗滌搭配洗衣粉更能明顯減少細菌數量。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內褲,是一件與身體持續接觸的基本衣物,因此,它可能藏有各種微生物。」近年來人們對內褲在傳染病傳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對健康的潛在影響越來越感興趣。例如在2020年《醫院感染期刊》(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的1篇論文中,研究住院病人內褲上細菌和真菌存在情況。研究人員發現,大量病人的內褲被有害細菌污染,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這項研究強調,醫療設施中適當的洗衣程序,對降低交叉污染、細菌傳播風險非常重要。黃軒補充,2019年《應用微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1篇研究指出,身體健康者的內褲中,仍有超級抗藥性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腸球菌。該研究指出內褲在超級抗藥性細菌的傳播中可能發揮的作用,以及在該領域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對此,黃軒也列出正確清洗內褲保持衛生的5步驟:內褲、內衣分開洗,以免交叉感染。使用冷水清洗內褲,浸泡於洗滌水中約5至10分鐘即可。以輕柔的方式搓洗內褲,由後慢慢往前搓洗。用清水將內褲洗滌劑清洗乾淨,再脫水或用乾毛巾將多餘水分除去,最後晾乾。若用洗衣機洗內褲,應定期清潔洗衣機維持乾淨,可使用洗衣機的槽洗淨功能或浸泡消毒。另外,黃軒也援引2021年《臨床微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1項最新研究指出,與用冷水(20°C)洗滌或不使用洗滌劑相比,用熱水(60°C)洗滌並使用洗衣粉能明顯減少細菌數量。他指出,這些最新研究強調了內褲在細菌傳播方面可能發揮的作用,以及正確洗滌方法對減少交叉污染、傳播風險的重要性。因此使用正確洗滌方法減少內褲的細菌量,對於防止細菌感染、傳播很重要,「未來我們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這些內褲細菌引發的傳播機制,以及內褲,可能對人類健康,所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