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炎弧菌
」 食物中毒 烤肉 腹瀉 中秋節 諾羅病毒中秋小心中毒!「烤蚵」釀47起諾羅群聚腹瀉 營養師揭3吃法:對環境、健康都友善
中秋節將至,是親朋好友歡聚烤肉的好時機,但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表示,今年上半年諾羅病毒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中,就有47件與食用烤蚵相關,這類型帶殼海鮮若沒有烤熟,可能攝入比海水高出數十倍、數千倍的病毒。營養師提醒,「無煙烤肉」逐漸成為現代人烤肉的新選擇,也有不少人會直接購買現烤串燒替代,但水產貝類等一定要徹底加熱再吃,器具生熟分開,以確保食用安全。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9月1日至7日全台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萬472人次,較前一周略降1.5%,但高於近5年同期;全國近4周更接獲共101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也是5年同期新高,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的78件最多。為預防感染諾羅病毒以致腹瀉,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提醒,貝類食材除了應該新鮮、注意保存,也要避免生食,開殼後要再烤3至5分鐘,確保中心溫度有加熱到超過攝氏66度才可食用,調理食物前也要先洗手。食藥署先前也在官網強調,烤肉已成為全民運動,由於海鮮水產品易在生長過程中受水域中的霍亂弧菌、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等病原性生物污染,故在烤蛤蜊等貝類產品時,慢烤至殼張開後,務必要再多烤一會兒再行食用,其他海鮮及肉類產品也務必要徹底加熱,切勿因追求生鮮的口感,卻忽略潛在的中毒風險。此外,營養師夏子雯表示,若想在食用烤肉時對環境、健康更加友善,建議烤肉一定要搭配蔬菜,加入彩椒、菇類、筊白筍、茄子等含有膳食纖維的蔬菜,不僅能攝取到豐富的膳食纖維和營養素,還能平衡肉類的油膩感,干擾油脂的吸收。夏子雯說到,醬料部分可選擇低鹽,或是使用無加鹽的調味粉,甚至是少用醬料,就能減少不必要的鹽分攝取。她認為,為了個人健康,無煙、低碳成為現代趨勢,其中無煙烤肉不僅減少燃燒碳所產生的有害物質,還能避免過多的油煙。夏子雯提醒,水產貝類應盡量避免生食,確認徹底加熱再食用,使用器具也一定要採取生熟分開,除了留意烤肉食材保存,料理前後也要記得用肥皂勤洗手,才能有效避免病毒或細菌找上門。
中秋烤肉要注意!秋季腹瀉疫情上漲 就診人次近13萬
近期全國腹瀉疫情仍未趨緩,近5週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近四週腹瀉群聚通報數有90多件,為5年來同期新高,顯示這一波腹瀉疫情有可能來勢洶洶。依照往年資料來看,國內秋季腹瀉疫情通常在中秋節前後會有一波高峰出現,羅一鈞發言人預估要到中秋後,觀察腹瀉疫情上升的情形,才能確定疫情是否在9月下旬會有反轉,提醒民眾在中秋節時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引起腸胃炎、腹瀉問題。腹瀉就診近13萬人次 群聚通報近百件、細菌性病原增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第35週(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9,536人次,較前一週12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只低於去(2023)年同期。另外,全國近四週(第32至35週)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提到,腹瀉群聚發生場所最主要是在餐飲旅宿業,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共有48起,檢出病毒以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仍以諾羅病毒為多,但疾管署表示,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提醒民眾也要留意。中秋烤肉避免生食 食物應澈底烤熟、注意保存等食用受汙染的食物/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感染等,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中秋節將至,許多民眾會與親友歡聚烤肉,羅一鈞發言人表示,特別在中秋烤肉的時候,民眾常會拿魚貝海鮮、肉類等來烤,如果沒有澈底烤熟或煮熟,吃下去就有可能感染到食材所帶有的病原而引起腸胃炎或腹瀉等,因此呼籲民眾烤肉開心團聚,但是務必儘量避免生食,並要烤熟,以免將病菌吃下肚。另外疾管署也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都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也需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須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
「烤蚵」釀腹瀉…諾羅群聚驗出47起 疾管署籲中秋2步驟預防
近期全台腹瀉門診就診人數爆增,是5年同期最高,尤其中秋節將至,疾病管制署提醒民眾烤肉或烤蚵時,必須注意手部清潔和飲食衛生,若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也應落實聲並在家休息,以降低腸道傳染病感染或傳播的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國內第36周(9月1日至7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0472人次,較前一周132443 人次略降1.5%,高於2020至2023年同期,與2019年同期相當。另外,全國近4周(第33至36周)共接獲101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同樣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6件,占55.3%)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6件,占34%)。疾管署指出,今年1~6月諾羅病毒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中,有47件為食用烤蚵相關,中秋燒烤除肉類、蔬菜外,蚵、貝等帶殼水產亦為民眾喜歡之食材,提醒民眾燒烤時應做好留意食材新鮮,勿有腥臭味;烹調或餐前以肥皂洗手,保持手部清潔;不可生食,以免食入病毒或細菌;食物要充分加熱並徹底烤熟;食材及器具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污染等5措施,安心享受美食。此外,疾管署也特別呼籲,烹烤蚵類務必於殼打開後再繼續烹煮3~5分鐘至全熟,勿追求口感而殼未開或未熟即食用,造成腸胃不適或感染腸胃炎。
上周近13萬人腹瀉!醫曝濕紙巾擦沒用 最有效方法是這個
疾病管制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籲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對此,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9,536人次,較前一周12萬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近5周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周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應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且須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蛋、肉類及魚貝類等),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向《ETtoday新聞雲》表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還是要用肥皂濕洗手。至於何時手部清潔,黃高彬直言,多數人認為「飯前便後」,但應該要擴增為「飯前飯後,便前便後」等4個時間點。另外,中秋節將至,許多人都會舉辦烤肉活動。黃高彬提醒,諾羅主要和海鮮、飲水污染有關,民眾吃海鮮一定要煮熟。
中秋相約烤肉賞月要注意!腹瀉、腸病毒疫情創5年新高
開學才3天,已經有學校傳出因腸病毒停課!疾管署公布國內上周就診人次逾1.4萬人次,創下五年同期最高,疫情預期將持續上升至中秋後;另國人腹瀉疫情也高居不下,上周全台有13萬人慘拉,其中高達6成都是諾羅作怪,群聚腹瀉同樣寫下五年同期新高,疾管署提醒,再來就是中秋烤肉旺季,預估兩疫情都將在九月下旬燒至最高峰。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萬4279人次,較前一周1萬3946人次略升2.4%,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腸病毒就診人次已連續3周上升,上周1萬4279人次,創下五年同期最高,預估疫情將持續上升至中秋後,高峰落在9月下旬。腸病毒型別也已經正式轉換,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克沙奇A10型次之。羅一鈞表示,今年初開始就有過A16型疫情,因此預估這波幅度不會像前一波那麼高,目前增加幅度已經縮小,逐漸進入高原期,預估疫情會在中秋節後開始反轉。另外,國內上周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9536人次,較前一周12萬7876人次升1.3%,同樣創下近五年來最高。全國近4周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占84%),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檢出諾羅病毒29件、超過6成都是諾羅在搞怪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羅一鈞表示,腹瀉疫情短期只會更多不會少,因為9月正值國人中秋烤肉旺季,預估疫情將持續上升,尤其,中秋節後難逃再燒一波高峰,請民眾務必注意洗手和飲食衛生,魚貝海鮮和肉類必須煮熟或烤熟再吃。
近13萬人上周腹瀉急診就醫! 腸病毒上周亦破1.4萬就診「創5年新高」
疾病管制署於3日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達近13萬人次,較前一周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2023年同期,近5周整體呈上升趨勢。疾管署亦表示,8月25日至8月31日腸病毒急診就診計14萬人次,較前一周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5週(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9,536人次,較前一週12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2023)年同期,近5週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週(第32至35週)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疾管署強調,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感染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且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此外,餐飲、團膳業者應落實備餐環境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衛生及健康情形,如出現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症狀請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疾管署亦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高於流行閾值,隨著開學季到來,學童間密切互動頻繁,使得腸病毒更易於校園間傳播,且可能成為社區及家庭之間疾病傳播的管道,增加群聚風險。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加強教導學童落實「濕、搓、沖、捧、擦」正確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確保學童健康。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25日至8月31日門急診就診計14,279人次,較前一週13,946人次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克沙奇A10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惟感染個案均為輕症。而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本周各級學校已陸續開學,須注意學童間互動將增加腸病毒群聚與疫情傳播風險,呼籲民眾留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今年腸病毒「病例異常」 台大醫示警開學慎防6大傳染疾病
今(30日)是全國中小學開學日,感染科專家、台大醫師黃立民也提醒,開學後預期有6種疾病將會增多,其中腸病毒尤為棘手,因為今年的疫情趨勢「非常異常」。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也要注意腸胃炎威脅。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期兒科因腸病毒就診的病例增加,「情況相當異常」,因為過往腸病毒會在暑假期間脫離流行,直到開學以後才又有一小波疫情,沒想到今年卻反常。黃立民指出,隨著開學病例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且目前已經出現重症病例,尚不確定是病毒變異變強,還是民眾抵抗力下降所致。黃立民也提醒,腸病毒容易變異,若病毒不斷重組,可能會變得更強,而經歷新冠疫情後,民眾的免疫反應也有可能減弱。黃立民強調,預防腸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徹底做好手部衛生。黃立民說明,學校和家長應加強教育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落實勤洗手,生病時應在家休息。學校方面則應加強環境消毒,並考慮在教室內放置紫外線消毒設備,以降低傳染風險。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要注意腸胃炎威脅。疾管署指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暑假進入尾聲,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的密切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後也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32.4%)。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開學注意!腸病毒、腹瀉就醫人數雙攀升 疾管署:疫情恐燒至9月底
全台中小學將於本週五(30)開學,疾病管制署27日示警,近期監測發現腸病毒與腹瀉疫情雙雙上升,其中腸病毒反常在暑假期間沒有脫離流行,另一方面,上週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121905人次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開學加上中秋連假,疾管署預期這兩大疫情將延燒至9月底,提醒民眾注意。疾管署疫情中心監測顯示,腸病毒疫情在上週門急診就診計13701人次,較前一週上升5.8%,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仍處流行期。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0型為多,克沙奇A16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的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不過感染個案均為輕症。另一方面,上週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12萬1905 人次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1件,占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2件,占32.4%)。疾病管制署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呼籲教托育機構人員與家長,務必加強教導學童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以及生病在家休息的防疫觀念,確保自身、同學及周遭親友的健康。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日將近,籲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
南港鵝肉老店爆發食物中毒 疑為人員交叉感染
台北市南港40年老店「鵝肉周」7月疑似爆發食物中毒事件,11人身體不適就醫,台北市衛生局派員稽查並勒令停業,衛生局在患者的排泄物中驗出腸炎弧菌,推測應為人員交叉感染;另外台北市中正區的1家連鎖便當店「梁社漢排骨」,近日也被民眾發現便當裡藏衛生紙,27日衛生局稽查發現衛生缺失,要求限期改善。南港「鵝肉周」遭勒令停業後,11日曾申請復業,但因資料不全,衛生局請其補件,不過業者15日已張貼歇業公告。衛生局昨指出,16日接獲通知3位病人糞便檢體檢出腸炎弧菌;17日廚師手部檢體及炒鍋、炒匙、刀子、砧板等環境檢體檢驗結果均為陰性,不過因該餐廳供應海鮮,推測為人員交叉汙染。台北市中正區1家連鎖便當店「梁社漢排骨」近日遭網友爆料在便當裡面吃到「蔬菜衛生紙」;該網友表示,以為菜怎那麼「韌」,結果仔細一看才發現這不是菜,竟是擦手紙。衛生局獲報後,27日派人到事發店家稽查,衛生局食藥科長林冠蓁表示,稽查後發現店家有「未能提供病媒防治紀錄」的衛生缺失事項,已責令其在本月30日前改善,複查如仍不符合規定,將依違反《食安法》處6萬到2億元罰鍰。她指出,業者表示是因員工拿取擦手紙時不慎掉入,且擦手紙顏色與菜色相近,導致員工沒有發現,後續會加強員工訓練,並將擦手紙移至別處,後續會妥善向該顧客處理消費爭議。
南港40年老店「鵝肉周」爆食物中毒驗出腸炎弧菌 業者自行張貼歇業公告
台北市南港40年老店「鵝肉周」7月疑似爆發食物中毒事件,共有11人用餐後身體不適就醫,事發後遭台北市衛生局勒令停業,不過業者在15日自行張貼歇業公告;衛生局表示,16日接獲通知3名病患排泄物驗出腸炎弧菌,推測應為人員交叉感染。衛生局表示,該業者本月11日申請復業,但因資料不全,請其補件,後續該業者15日自行張貼歇業公告。衛生局指出,16日接獲通知3位病人糞便檢體檢出腸炎弧菌;17日廚師手部檢體2件及炒鍋、炒匙、刀子、砧板4件環境檢體檢驗結果食品中毒菌均為陰性;不過因該餐廳有供應海鮮,推測為人員交叉污染。
疑吃到不新鮮烤鮮蚵…他「1天狂拉7次血便」 6人食物中毒相繼住院
台中市林姓男子上周和朋友到熱炒店用餐,自行烤生蚵吃海鮮,事後卻出現腹瀉、腹痛、嘔吐等症狀,甚至在1天就狂拉7次。後來,他趕緊至急診報到,疑似因食物中毒住院治療,沒想到同行友人也出現類似症狀,總共6人相繼住院,此時醫院也驚覺事態嚴重,立即通報衛生局。大甲李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醫師賴大豊表示,林姓男子在本月18日上午因為身體不適至急診就醫,身體相當虛弱,自述不斷拉肚子、腹痛、噁心,檢查後發現身體發炎指數過高,還有血便狀況。經醫師詢問飲食狀況後,林男才想起前2天和朋友去吃熱炒、烤鮮蚵吃到飽,醫師則研判是吃到不新鮮或沒烤熟的海鮮所致,疑似感染腸炎弧菌的食物中毒。林男住院隔天一早,他的2名友人也陸續至醫院就診,病情還與林男一樣,院方發現他們為朋友關係,又是在同一家餐廳吃飯,擔心食物中毒擴大,便趕緊通報衛生局。 據了解,3人當時在用餐時巧遇親戚,林男住院期間曾打電話給對方詢問狀況,不料親戚也有出現相同腹瀉問題,而雖然當天熱炒吃得菜色都不同,卻都剛好吃了烤鮮蚵。不過,由於對方是年紀較長的長輩,並不知道食物中毒,情況早已持續好幾天都沒改善,21日就醫進行抗生素治療,總共6人皆已平安出院回家賴大豊強調,天氣炎熱最怕吃到不新鮮的海鮮,更要注意小心食品衛生,而感染性常見的食物中毒,包括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其中最常見的腸炎弧菌,就是吃下未煮熟的海鮮導致,潛伏期約在4至90小時,平均約17小時,感染後常會出現腹瀉、腹痛或伴隨發燒、頭痛、噁心、嘔吐,少數有血便,比較輕微則會自行康復。(圖/大甲李綜合醫院提供)賴大豊進一步表示,腸炎弧菌不耐熱,經高溫烹煮就會被殺滅,建議在食用前充分煮熟才能預防;由於最近天氣炎熱,如果鮮蚵沒有低溫保存,尤其放在高溫30多度的環境下,就很容易就腐壞,提醒民眾在食用海鮮前,除注意食材本身的新鮮度,也要煮熟後再吃。對此,台中市食安處接獲醫院通報表示,獲報當日立即派員至該餐廳稽查,現場計有生熟食刀具及砧板混用、冰箱中的生熟食材混放及餐具籃積塵等缺失事項,當場便責令業者限期改善,若後續複查不合格,將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處6萬元至2億元罰鍰;另外,當下也採集了相關食物、環境等檢體送驗,預計最快2周後就能有初步結果。
藏在海鮮裡的危機! 食物中毒竟是因腸炎弧菌
海鮮當中常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在臺灣食品中毒案件中,屬腸炎弧菌造成的佔比相當高,可是究竟腸炎弧菌是何方神聖?又該如何預防?食藥署來為大家解答。小心腸炎弧菌 引起食物中毒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主要生長於溫暖的海域,多分布於近海或出海口水域,容易棲息在底泥、懸浮物、浮游生物及魚貝類中。這些海鮮要注意:魚、蝦、蟹、貝類等常見的近海海鮮都容易帶有腸炎弧菌,甚至接觸過這些海鮮的刀具、器皿,都可能會交叉污染引起食品中毒。這些症狀要注意: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發冷與發燒等,潛伏期約4至90小時,輕微者可於數天後自行痊癒,死亡率約0.1%,腸炎弧菌在30℃至37℃時繁殖速度快,約15分鐘內可增加1倍的數量。因此,食品只要經少量的腸炎弧菌污染,短時間即可達到致病菌量。預防三原則 清潔、加熱、冷藏腸炎弧菌在淡水中不易存活,因此生鮮魚貝類可使用大量自來水清洗,腸炎弧菌對低溫敏感,在10℃以下,不但不生長且易致死,因此可用低溫冷藏抑制其繁殖。此外腸炎弧菌也不耐熱,在60℃下加熱15分鐘即易被殺滅,故在食用前充分加熱煮熟是最好的預防方法,並儘量避免生食。若生鮮食品與熟食同時存放於冰箱中,熟食應覆蓋完整並置於上層,以免受到生鮮食品的污染。食藥署提醒,預防腸炎弧菌食品中毒,應遵守「清潔、加熱、冷藏」三大原則,才能讓您在大啖海鮮之餘,吃得安心又放心。
食安炸裂3/打敗腸炎弧菌!諾羅病毒近9年稱冠 傳染途徑多又會變異
食物中毒案件層出不窮,根據食藥署資料,1980年代大約每年68件食物中毒,2020年卻激增為534件,案件量暴增近8倍,推測可能是外食人口增加所導致。 在這些食安案件中,最常見的禍首就是諾羅病毒,根據疾管署統計,全國近一個月共接獲203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是去年同期近4倍,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8成驗出都是諾羅病毒。例如最近王品旗下的「初瓦」跟「嚮辣」、藏壽司、北市溪山里群聚食物中毒事件,都有諾羅病毒的蹤跡。 過去造成食物中毒的首要原因是腸炎弧菌,其次才是諾羅病毒,但從2015年起,諾羅病毒發生率超車腸炎弧菌,造成的食物中毒比率從10.1%快速增加到2023年的29.5%,成長3倍,而腸炎弧菌已經退居第四。 「腸炎弧菌主要引起中毒的原因食品為生鮮海產、魚貝類,諾羅病毒傳染途徑廣比較多,像是食物、器皿、飛沫、水,相較之下傳染力更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諾羅病毒可藉由排泄物或嘔吐物人傳人,有些人感染恢復後2周內,其糞便內尚有病毒,仍然具有感染力,所以很容易引發群聚感染。 2020年8月,宜蘭礁溪老爺飯店雲天自助餐爆發164人大規模食物中毒,元凶就是諾羅病毒。檢方調查發現,餐廳廚工在8月1日~2日之前,就陸續感染諾羅病毒,卻仍持續工作,以致汙染食物,造成多人上吐下瀉、腹痛、噁心、發燒與頭暈等症狀。 程涵宇說,依據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評估,諾羅病毒57% 經由食物傳播、16% 為人傳人、3% 藉由被病毒污染的水傳播。「諾羅病毒因基因變異大,所以能產生多種型別病毒株,單一次的感染並無法對其他型別之諾羅病毒產生完全的保護力,未來仍有遭受感染的可能。另外,諾羅病毒目前尚無疫苗可以施打。」接觸過諾羅病毒感染者之後,一定要以肥皂或洗手乳洗手,才能避免感染。(圖/CTWANT資料照) 預防諾羅病毒,程涵宇建議以下5種方式。首先,備餐前、進食前、如廁後及照顧病人後(包括為嬰幼兒或老年人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之後),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 其次是避免生食生飲,尤其是貝類水產品應澈底煮熟再食用;與他人共食應使用公筷母匙。第三,受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並以漂白水消毒環境或器物表面;病患應於腹瀉或嘔吐症狀解除後2日再接觸健康的人或調理食物。第四,新生兒餵哺母奶可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第五,清理消毒病患之排泄物或嘔吐物時,應戴口罩以避免飛沫傳染。 感染諾羅病毒目前無藥物可治療,生病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建議可透過少量多餐的方式食用清淡飲食,避免過油或高糖分的食物刺激腸道蠕動,加劇腹瀉的情況;但同時也必須注意營養的攝取,以幫助腸胃道細胞的修復。
溪山里自設水源系統疑水質不佳…多位居民上吐下瀉 醫研判與地震有關
台北市士林區溪山里自設水源系統發生疑似水質不佳,8日造成多位居民上吐下瀉,北水處8日獲報也趕抵現場檢驗水質,但由於過去該水源長期有大腸桿菌超標的問題,為何如今才發生居民身體不適的狀況,令北水處人員不解;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科醫師姜冠宇認為,由事件發生在地震後,可能是地震導致含有細菌、病毒的地下水滲漏汙染水源導致。北水處指出,檢測結果長期大腸桿菌群超標,2022年1月迄今數值介於100至1萬0000 MPN/100mL,本次接獲里民反映後,自來水處於8日及10日至溪山里辦公處檢驗水龍頭水,大腸桿菌群檢驗結果分別為3900MPN/100ml及1700 MPN/100mL。北水處表示,12日再進行追蹤檢測結果大腸桿菌群數值為2400MPN/100ml,仍偏高,當日另增加溪山里水源系統採樣兩處及溪山實驗國民小學,水源兩處分別為天溪二橋水質採驗出5800MPN/100ml及帕米爾公園水質採驗出1400MPN/100ml。北水處說明,士林區溪山里居民日常用水並非使用自來水系統,而是當地居民自行成立供水組織所自設水源系統,平常自行管理,供水是取自未經加藥消毒處理的山泉水,此次地震可能遭受汙染,故有大腸桿菌群過高的情況不過該水源過去的大腸桿菌群數值一度落在上萬左右,如今數值皆不到一半卻導致居民上吐下瀉,也讓北水處人員相當納悶,懷疑可能有別的原因。台北市衛生局疾管科長張惠美表示,目前針對當地的住戶展開回溯性調查的結果,發現都是溪山里的居民,且出現身體不適的時間點都落在4月2日至近日,另外調查過程中當地居民也沒有共同的攝食來源,當地也沒有大型的餐飲店或共同飲食。她指出,目前唯一的共同風險,即「事件有地緣性、大部分人都飲用過該處的山泉水、山泉水的大腸桿菌超標」,但還是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因此山泉水已採檢送去化驗,檢視是否有常見的細菌跟病毒,比如說諾羅病毒、輪狀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腸炎弧菌等等。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科醫師姜冠宇指出,該處水源雖然大腸桿菌群數值超高,但由於事件是在發生在地震後,可能是因為地震導致地質出現變化,使別處沒有流動、呈死水狀態的地下水帶著其他細菌、病毒滲漏進水源中,致使居民攝入產生上吐下瀉的症狀,該水源後續要做進一步檢驗,以釐清原因。
寶林茶室「都素食很安全」? 洪素卿斥「大錯特錯」:病原菌吃葷也吃素
「寶林茶室信義A13」疑食物中毒案件擴大,累計通報案例至少10例,2人死亡、2人命危。針對寶林餐飲事業董事長黎仿軒表示「都是素食所以很安全」的說法,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直呼,大錯特錯。洪素卿在臉書粉專《洪素卿的食品醫藥資訊網》提到,寶林茶室爆發疑似食品中毒案件,新聞指出,寶林餐飲事業董事長不解地說「所有配料都是蔬菜」,都是素食所以很安全;對此她直言,都是素食所以很安全的說法大錯特錯,其實病原菌吃葷也吃素。洪素卿指出,在台灣細菌性食物中毒以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最為常見,然後是金黃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然後是沙門氏菌(salmonella)、腸炎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a),這些菌未必只出現在肉、蛋或海鮮。洪素卿表示,工作人員也可以是污染源,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來源也可能是化膿的傷口,過去曾有爆發集體食品中毒事件,引發53人食物中毒,後來發現是廚工手上傷口滲出液惹禍;蔬果也可能有致病性大腸桿菌,例如,病原性大腸桿菌,2012日本北海道上百位民眾疑似食用札幌市「岩井食品」製造的醃白菜後集體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造成至少七人死亡,禍首就是大腸桿菌O157,以及2006年美國菠菜事件,超過一百起案例通報(至少53人住院、1人死亡)也是大腸桿菌O157。洪素卿也說,仙人掌桿菌常見在米飯、澱粉類製品、香腸、肉汁中,先前比利時一名20歲男大生,吃不完的義大利麵,放了5天後微波加熱食用,結果肝衰竭死亡,體內驗出仙人掌桿菌;2021年新北市某女中校園超過兩百人,食用完學校供應的晚餐後,陸續出現身體不適症狀,包括拉肚子、腹痛等,食物中毒跡象,原因證實是當日校園便當菜色檢出「仙人掌桿菌」900 CFU/g,(正常標準為100 CFU/g),超標9倍。洪素卿直言,保存不當的米飯、澱粉類食物很容易滋生仙人掌桿菌,所以說,如果粿條炊好之後,放在室溫下冷卻,環境不夠乾淨、放置的時間太長,就可能是仙人掌桿菌的溫床。她提醒,食物放在室溫時間不可太長,記得要冷藏在7度以下,或者降低PH值也能降低風險,所以壽司醋飯是有道理的。
中秋節狂吃慘中「急性腸胃炎」 營養師示警「4大類食物」先別碰:恐繼續拉
中秋連假,不少人都會相聚烤肉,大吃大喝,一不小心就成了急性腸胃炎苦主。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如果不小心得到腸胃炎,4大類食物應避免。高敏敏在粉專《高敏敏 營養師》表示,吃到不新鮮的食物、暴飲暴食可能是細菌性腸胃炎,發燒可能持續2-3天,一天拉3次以上肚子,並且可能有血便、水狀黏液糞便以及有嘔吐症狀,療程通常需要7-10天、在夏季比較盛行,病原體可能來自沙門氏菌、志賀氏菌、腸炎弧菌、霍亂弧菌、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高敏敏指出,聚在人多的地方可能中了病毒型腸胃炎,或許會發燒,但拉肚子較不會出現血便或黏液狀糞便,而染上諾羅病毒較常出現嘔吐之症狀亦伴隨噁心,療程通常需要2-3天、一年四季都盛行,病原體可能來自諾羅病毒、腺病毒、輪狀病毒、星狀病毒。腸胃炎4大類食物應避免。(圖/翻攝自臉書/高敏敏 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很多人都以為腸胃炎就是吃到不乾淨的食物,但其實暴飲暴食、吃太油等,都可能會有一些腸胃道不舒服的症狀,若真的得了腸胃炎,飲食重點就要注意,包括多喝水、可以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飲食清淡、少量多餐,如果一直無法改善,請儘速就醫。至於腸胃炎只能吃粥嗎?高敏敏說明,其實只要掌握好消化的清淡飲食以及衡量自己腸道狀況,還可以吃含果膠、可止瀉的水果,如蘋果、香蕉,水煮清湯類,如蛋花湯、清湯麵、粥品,好消化的,如蒸蛋、吐司、蘇打餅乾以及少粗纖維的菜。另外,要避免吃高糖飲料、甜食、辛辣刺激食物、油煎油炸,高敏敏提醒,有糖的會影響滲透壓,可能繼續拉。
中秋連假迎腸胃炎高峰! 醫曝「烤肉飲食重點」防急性腸胃炎
每逢中秋節便迎來的急性腸胃炎高峰,不容小覷!安南醫院肝病中心主任吳奕霆提醒,期盼著應景大啖烤肉、柚子、月餅的同時,也需留心飲食衛生及腸胃保健。烤肉最忌三點 這樣做防腸胃炎上身吳奕霆主任表示,短時間內不會烤到的食材,應放入冰箱或戶外冰桶保存,並務必確認食材已充分加熱,避免吃進生食或無法判斷新鮮與否的海鮮及加工食品。另外,善用公筷母匙降低感染風險、落實正確勤洗手等細節亦十分重要。至於腸胃保健部分,吳奕霆主任指出,應遠離太多、太油、太辣,這不僅限於中秋節享用烤肉、柚子、月餅的當下,平時也別吃得過飽或暴飲暴食,並減少攝取高油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急性腸胃炎找上門。急性腸胃炎 這1種恐致命吳奕霆主任進一步說明,急性腸胃炎主要可分為細菌性、病毒性兩種,僅極少數為寄生蟲引起。細菌性腸胃炎常見的致病菌有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腸炎弧菌及霍亂弧菌等;由於細菌性腸胃炎症狀較為嚴重,可能會出現高燒、腹痛、血便或膿便等症狀,嚴重恐導致死亡,需立即就醫。而病毒性腸胃炎則較為常見,致病原為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等,其中輪狀病毒大多感染6歲以下兒童,且容易造成群聚感染。感染急性腸胃炎 遵循這些守則減緩不適「如果感染急性腸胃炎,要注意水分及電解質的攝取,特別是嘔吐或腹瀉嚴重的患者。」吳奕霆主任建議,可少量多餐、清淡飲食,若仍然一吃就感到極度不適,便考慮禁食一至兩餐,並多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直至病況緩解再進食即可;若是情況嚴重未獲改善,則切勿拖延病情,盡速就醫為宜。
爭鮮買到「發光壽司」憂食安疑慮 衛生局公布3檢查數據:無違規
有民眾前陣子買壽司到電影院吃,卻發現壽司和白飯會發光,擔心會吃到不好的東西。台北市衛生局派員稽查,今(26日)公布檢驗結果,經查未見衛生不良或有不明食品添加物,螢光增白劑、沙門氏桿菌、腸炎弧菌等項目皆符合規定,也就是說沒有食安疑慮。本站曾報導《爭鮮出面認領「發光蝦壽司」稱無人工添加劑與細菌 北市衛生局仍要查》,女網友在臉書《爆料公社》透露,5月4日外帶壽司去電影院,意外發現壽司和白飯會發光,難以想像之前吃下去的有無其他問題,懷疑受到發光細菌感染,或是蝦在被捕前吃進浮游生物或發光細菌,也有可能是店家處理時加入含磷成分的化學物質,但因為不確定原因,只能等客服確認。衛生局檢驗沒發現違規。(圖/翻攝自爆料公社)雖然女網友未指明,但爭鮮主動出面解釋,該批結果顯示無危害人體的菌種存於蝦子內,這批蝦子的沙門氏桿菌、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腸炎弧菌等測驗結果都是陰性,供應商也發出聲明,證明食材並無添加螢光增白劑,且自然界許多物質本身就有「螢光反應」,是正常現象。台北市衛生局5月9日派員前往稽查,今天公布結果,檢驗未見食品衛生不良或有不明食品添加物之情事,現場抽驗「開背赤蝦壽司」所使用之蝦肉原料,檢驗螢光增白劑、沙門氏桿菌、腸炎弧菌,檢驗結果皆符合規定。台北市衛生局呼籲,消費者挑選生鮮食品時應選擇有良好信譽的商家外,再以「看顏色、聞味道、挑外觀」來判斷新鮮程度。
爭鮮出面認領「發光蝦壽司」稱無人工添加劑與細菌 北市衛生局仍要查
日前有女網友發文指出,5月4日時她買了1盒壽司帶進電影院裡吃,當電影院熄燈時她赫然發現蝦壽司竟然發出藍藍的螢光,令女網友相當傻眼。事後,爭鮮出面表示這盒壽司為他們公司的產品,蝦子會發出螢光事是自然界生物的「螢光反應」,並非添加人工螢光增白劑所致。女網友5月6日在臉書社團「爆料公社」爆料,4日時她外帶壽司想要一邊看電影一邊享用,沒想到電影院熄燈時,她卻發現大蝦壽司莫名的在發光,連下面的醋飯也是,而小蝦壽司卻沒有。女網友懷疑是否是蝦子被捕前吃進了浮游生物,或是發光細菌,也有可能是店家在處理食材時加入了含磷成分的化學物質才會導致蝦子發光。雖然女網友發文時並未指出是在哪家壽司店買的,不過8日時,爭鮮出面證實該盒壽司為他們公司的產品。根據媒體報導,爭鮮表示,該批赤蝦經SGS測試報告,結果顯示無危害人體的菌種存於蝦子內,這批蝦子的沙門氏桿菌、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腸炎弧菌等測驗結果都是陰性。爭鮮也表示,供應商已發出聲明證實食材並無添加螢光增白劑,且自然界中許多物質本身就有「螢光反應」,在366NM波長的光下,蝦殼會出現紫色螢光,蝦肉則略帶藍色。雖然爭鮮已出面說明情況,不過北市衛生局表示仍會對售出該盒壽司的店面進行稽查,以確保無食安疑慮。
吃鴨肉會中毒? 營養師破迷思揭這種蔬菜才要小心
不少食物都有相生相剋的性質,有些若吃太多還會累積毒性,營養師張宜婷就指出坊間謠傳的食物毒性,分析其毒性與化解方法,並透露颱風天過後常見冒出土的「出青」竹筍,含有高毒性的氰化氫,會抑制呼吸嚴重會讓人呼吸困難而死亡。營養師透露出青的竹筍反而恐讓你中毒。(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營養師張宜婷透露,最常被提出可能導致過敏,或是長輩告誡有毒不能吃太多的芒果。肉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可能因果皮沾到樹的汁液導致,芒果樹屬於漆樹科類植物,芒果外皮若沾染到果樹汁液裡漆酚致敏成分,皮膚敏感碰到易感染接觸性皮膚炎,尤其直接剝皮啃土芒果時更容易發生。需特別注意,芒果因糖分較高,需要控制體重或血糖狀況時,請控制一天食用份量,不然雖不中毒,但會血糖、體重飆高。常被傳有毒的鴨肉,蛋白質含量豐富,且含鐵質高,其實適合闔家食用。但以中醫角度來說,鴨肉味甘、性涼;除非平時容易拉肚子要注意食用狀況外,一般民眾可以不用太緊張。至於鴨肉會讓皮膚不容易癒合的說法,這也並非事實喔。出青的竹筍容易發苦,若真的要料理記得多換幾次水來煮。(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她指出,竹筍是真的有可能會有毒,已經冒出土表、開始行光合作用的「出青」竹筍,會產生含氰配醣體成分,這除了是造成竹筍苦苦的來源,遇到破壞(外力或消化過程時)容易產生具有高毒性的氰酸(HCN),氫酸可能導致呼吸作用抑制、細胞缺氧的情形,真的中毒時會出現呼吸短促、頭痛、噁心、嘔吐、痙攣等,最後甚至可能因呼吸困難而死亡。挑選竹筍要選筍尖未出青並且烹調到熟透就不用太擔心這個狀況。另外,樹薯也有類似的化學物質,一樣記得要完全煮熟再吃。不新鮮的海鮮會導致身體產生過敏反應,若是處理不恰當,也可能出現腸炎弧菌的污染導致食物中毒。甚至部分熱帶魚種本身也有毒性,所以一樣是「真的有毒」,食用時要特別注意。若是對魚蝦類、海鮮容易過敏族群,請記得選擇品質新鮮、較有保障的食材喔!香蕉有黑斑是自然現象,並非發霉。(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網路瘋傳香蕉有黑斑就是有黴菌或是有亞硝酸鹽,基本上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情。黑斑是香蕉熟成自然現象,但黑斑過多、過度成熟也有可能導致香蕉容易發霉影響後續食用安全,但這只要避免食用腐壞、有傷口水果就可不受影響。她也提醒,某些食物確實對於敏感族群來說要特別注意,多多留心,避開真正可能造成食物中毒的情境才是最重要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