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內
」 大腸癌 雞蛋 抗生素肉食主義者要當心!他才35歲就大腸癌3期 醫曝罹癌關鍵
肉食主義者要當心!1名35歲年輕工程師罹患大腸癌第3期,手術後又併發肝臟轉移。對此,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指出,這名病患的罹癌原因,可能與他愛吃紅肉及加工肉品有密切相關。劉博仁昨(13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他記得10年前1位科技公司35歲年輕工程師,因為罹患大腸癌第三期,手術後,又併發肝臟轉移,心灰意冷的來到他的門診討論營養療法,因為他是典型的肉食主義者,無肉不歡的他在罹患大腸癌後開始吃素,「他告訴我說,他罹患大腸癌應該跟他喜歡吃肉有關,尤其是牛排、牛肉麵都是他的最愛,其實他也喜歡吃培根、香腸等加工肉品,我想這些都跟他的大腸癌脫不了關係。」劉博仁也強調,當總蛋白質量攝取不足時,可能就不要太強調動物性蛋白或是植物性蛋白了,「因為當你的攝取量不足,身體許多功能是維持不下去了。當總蛋白質攝取量無虞的時候,就值得探討動物性蛋白及植物性蛋白的分別了。」他續稱,大家對於動物性蛋白最大的疑慮是來自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品,像是培根、香腸、臘肉、熱狗、火腿等列為一級致癌物,而未加工紅肉,例如牛肉、豬肉、羊肉、馬肉等被列為二A級可能致癌物。所謂的一級致癌物是證據確定對人體顯著致癌,而二A級是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但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一些流行病學調查認為紅肉與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甚至是乳癌有關。劉博仁也解釋,紅肉之所以跟腫瘤有關,可能是因為裡頭的血紅素(heme)、亞硝胺(nitrosamine)、多環芳香烴(polycyst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或是異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HCAs)等,其中血紅素的鐵因為會產生較高的自由基反應,可能跟細胞的癌變有關,另外,紅肉過量油脂會刺激消化脂肪的膽酸分泌,而膽酸會被腸道壞菌轉變成致癌的次級膽酸,這也是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之一。姑且不論這些流行病學調查的準確性如何,劉博仁認為,這些肉類能少吃就少吃,最起碼,加工肉品能不碰就不碰,而紅肉總量不要超過每星期500克,如果平均下來每天不要超過1個手掌大小的量。劉博仁也提醒,大家記得每日一定要吃至少5份蔬菜以及至多2份水果,因為蔬菜包含了可溶性及非可溶性纖維,這些纖維的好處是可以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內容物快速移動,降低紅肉裡頭致癌物質與大腸黏膜接觸時間,還可增加腸內良好菌相,幫助代謝致癌物質。至於有癌友疑問,在接受化放療時,醫師及營養師一直建議患者大量吃紅肉來補血補體力,尤其是牛肉,因為裡頭的蛋白質、鐵、鋅、鎂、維生素B6、B12、飽和脂肪高,可是流行病學又告訴他們少吃紅肉,那怎麼辦?對此,劉博仁也建議,癌友可以先補充雞蛋及白肉優先,也就是去皮雞肉、中小型深海魚、蝦肉等,加上足量的豆類穀類植物蛋白,如果此時血紅素以及白血球仍然維持的不錯,那當然就不必吃紅肉了,「除非化療結束後,血紅素降到10以下或是白血球降到3000以下,那再吃一些紅肉來補充也是OK的,這時候的紅肉就算是必要之惡吧!」
天冷吃火鍋「7大傷腎地雷」曝光 醫示警:超過30分鐘不要再喝了
除了珍珠奶茶、雞排,不少台灣人也很喜歡吃火鍋,儘管夏天,火鍋店依舊生意滿滿。然而錯誤的吃火鍋習慣,可能3顆腎臟都不夠用。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列出吃火鍋傷腎7大地雷,讓大家健康吃鍋沒負擔。1.愛吃麻辣鍋麻辣鍋不單是辣椒,其主要原料高湯、中藥材、另添加沙茶醬、咖哩粉、起司、奶油、及豆瓣醬等高脂調味料提味,屬於高鈉高飽和油脂與高熱量湯底,熱量更是高達800kal,相當於3碗白飯的熱量,熱量是所有鍋底的第一名,2碗湯含鈉量高達4942毫克。2.愛挑選濃醇香火鍋醬料火鍋無論湯底與食材已經是熱量與油鹽糖爆炸的一餐,如果你吃火鍋醬料習慣是選擇濃醇香醬料如沙茶醬、胡麻醬、豆乳醬、沙拉醬、醬油膏等,且一餐火鍋下來你添加醬料次數超過一次,經年累月下來你的腎臟功能將備受摧殘。選擇醬料有一個大原則就是「越稀越好、避掉濃醇香三合一」,薄醬油、烏醋、白醋都可以較安心添加,像是蔥花、蒜末、香菜、蘿蔔泥、碎洋蔥等這類天然的辛香料,可以放心吃。3.愛吃吃到飽且要吃回本吃高檔的和牛、海鮮、甜點,代表的就是高熱量高油鹽糖與高普林,有統計一頓吃到飽的火鍋下來可以攝取高達3900大卡熱量,相當於14碗白飯的熱量,吃一頓需爬8座101大樓,才能將多餘的熱量消耗,遠超過成年人中餐或晚餐建議熱量700大卡,吃一頓就半公斤。除了熱量問題,一頓吃到飽火鍋鈉攝取量高達6600毫克,吃完非常口渴就會拼命喝含糖飲料或啤酒,不但超傷腎,可能隔天痛風就發作了。4.吃超長時間吃火鍋一餐吃下來可能是原來的2到5倍時間,除了熱量的問題,火鍋湯不斷的加進食材與滾煮,30分鐘後那鍋湯底裡頭的食品添加物、鈉離子、重金屬、磷酸鹽、硝酸鹽等物質會濃縮,尤其亞硝酸鹽濃度就開始暴增,一旦持續煮了超過90分鐘,鍋內的「亞硝酸鹽」濃度就會飆升近10倍,過量亞硝酸鹽會引發急性中毒,症狀為缺氧、呼吸困難。高濃度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經腸內細菌分解,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不只傷腎臟過量將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肝、大腸及胃部的癌症,超過30分鐘的火鍋湯不要再喝了。另外一個問題是喝酒,酒精不但會傷代謝,更是誘發癌症與痛風的危險因子,喝酒又會想要喝火鍋湯,不只傷血管肝腎,更是致癌的危險因子。5.生食熟食餐具沒區分吃完麻辣鍋很多人隔天就拉肚子,除了過辣與高油鹽糖造成腸胃道過量負荷外,不乾淨的火鍋飲食習慣通常是主因,除了生食未煮熟就吃進肚外,揪團吃火鍋一群人生食、熟食的筷子、湯匙根本未分開使用,或大家的筷子直接伸進鍋裡夾食物,沒有用公筷母匙等地雷行為都是導因。病毒細菌在火鍋內大傳染,導致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每一次的拉肚子腸胃炎傷的不僅是腸胃道,腎臟負責水分與電解質的調控,每一次腸胃炎更是對腎臟一次嚴重的負荷與傷害不可不慎。6.王子麵與冰淇淋最後儀式感想一想那一碗王子麵加2球冰淇淋就等於一餐的熱量了,除了又吃進去過多的熱量外,最後王子麵與冬粉的問題是,王子麵與冬粉都是超吸湯汁的食材,前面不是提到越後面的湯汁越危險,那坨麵食吸滿了滾燙了2小時以上的濃縮火鍋毒湯汁,然後又吃進了你的肚子,你的該有儀式感又給腎臟帶來更多的負荷。7.湯底打包帶回去煮消夜有些節省的美食愛好者總會吩咐老闆把鍋內湯底打包帶走,加個麵與食材又變成一餐美味消夜,除了過餐食物的滋生細菌問題外,相信大家看到這裡都已經了解火鍋湯底煮越久是越不能喝。
父突蹲牆角找聲音…「想聽更清楚」竟把耳朵挖到血流如注 醫揭真相
有網友分享,家中父親還在時,因經常酗酒,所以常發生幻聽、行為異常等症狀,有天父親酒後清醒的隔天,突然問他有沒有聽到什麼,父親還在屋內尋找聲音來源,並把耳朵往桌腳湊過去,蹲在那裡,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該舉動越來越頻繁,家人眼看情況逐漸失控,甚至請過法師來家裡做法也沒用,所幸父親戒酒後才沒再出現類似行為。該名網友於近日在PTT媽佛板版以「老爸的撞邪經驗」發文指出,爸爸因常常酗酒,所以常發生幻聽、行為異常等症狀,有天爸爸一如往常的在酒後清醒的隔天看著電視,突然問原PO有沒有聽到什麼,但他除了電視聲什麼也沒聽到,爸爸便在屋內尋找聲音來源,把耳朵往桌腳湊過去,便蹲在那裡,家人起初以為是幻聽不以為意,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這舉動竟越來越頻繁,爸爸自己也說不上來是什麼聲音,只說聲音很小聲聽不清楚。不僅如此,爸爸甚至開始做些讓人錯愕的舉動,像是拿掏耳棒把耳朵挖到流血,只因為想聽清楚點,此後媽媽開始帶爸爸去附近各大廟宇收驚拜拜,但情況也不見好轉,且在開始去廟宇後,情況開始惡化,甚至請過法師來家裡做法也沒用,有天爸爸還拿著菜刀切自己的左食指。所幸爸爸出院後情況好轉,後來也把酒戒了,此後沒做出奇怪的舉動,聲音也沒再出現了。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有名自稱是醫師的網友解釋,肝臟喪失正常功能後會無法代謝腸內菌消化食物產生的含氮廢物,而廢物透過血管進入腦部後會傷害腦細胞,造成肝腦病變併發症,症狀有睡眠失調、情緒異常、注意力不佳、嗜睡等,甚至會昏迷,常見的原因則包括過量飲酒。
便宜貨大健康2/「雞蛋富翁」6類人不能當 15種平價蔬果補營養缺口
端午節後雞蛋買氣不佳,國內蛋價近2個月來5度調降,產地價砍到每台斤27.5元為近2年新低,超商盒裝平價蛋一盒只要47元,不少民眾當起「雞蛋富翁」拼命做各式蛋料理,專家提醒膽固醇高、心血管病史等6類人,一天最好只吃一顆蛋,專家並推薦15種營養滿滿的平價蔬果,例如金針菇具有豐富膳食纖維,一包最低只要9元,以及平價蔬菜天王地瓜葉,一大包頂多20元!蛋價創下2年來的新低紀錄,回想過去全台大缺蛋時的天價,許多消費者如今買蛋更完全無心理負擔。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雞蛋含有豐富蛋白質,有助於組織的修復、肌肉生長,而且研究證明攝取雞蛋可以顯著提高運動後肌肉蛋白質合成率,是適合一家老小經濟又營養的食物。營養師劉怡里建議成年人一天以攝取2至3顆蛋為主,且建議民眾食用全蛋,尤其是蛋黃,因為其中含有維生素A、D、E,以及葉黃素、玉米黃素等,對於眼睛和身體健康都有極大助益。另外應以吃熟蛋為主,因為以水煮蛋而言,其營養吸收率高達99%,遠勝於生蛋的50%,不但營養豐富,且相對更加衛生。其他如炒嫩蛋、煎蛋、蒸蛋、荷包蛋等,吸收率也都在80%以上。程涵宇解釋,水煮蛋吸收率較高原因在於蛋白質的變性,加熱過程可以減少雞蛋中存在的不同胰蛋白酶抑制劑的作用,所以溫度最高的水煮蛋吸收率最高。程涵宇提醒以下6類人最好一天吃一顆蛋為上限,包括膽固醇超標者、族性心血管病史、肥胖、脂肪肝、脂肪肝、血脂異常、天生代謝膽固醇能力不佳或合成膽固醇量偏多者。「對這些人來說,還是盡量攝取少一點膽固醇比較好!」程涵宇說。另外,程涵宇也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推薦15種平價蔬果。「地瓜葉含有蛋白質、膳食纖維、鉀、鈣、鐵、維生素A等營養素,營養CP值很高,其他還包括金針菇、黃豆芽、板豆腐、豆漿、豆干、雞蛋、秋刀魚、鯖魚、胡蘿蔔、地瓜、香蕉、空心菜、木瓜、鳳梨,都是非常推薦的蔬果。」地瓜葉堪稱平價蔬菜的健康天王,一次能攝取到6種營養素,CP值相當高。(圖/報系資料照)程涵宇說,上述15種蔬果大多含有豐富蛋白質、膳食纖維、EPA、DHA、鈣、鉀、鐵、維生素C,都是國人較為缺乏的營養,其中金針菇既便宜又具有豐富膳食纖維,可說是很好的配菜之一,而一大包才20元左右的地瓜葉,不但價格便宜,還能一次攝取蛋白質、高纖、高鉀、高鈣、高鐵、豐富維生素A等營養素,具有促進消化、穩定血壓、骨骼健康、增進皮膚與黏膜的健康等優點。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同樣認為各式菇類的健康益處極多,可說是「超級食物」,包括增強免疫力、抗發炎、穩定血糖、抗癌、改善腸內菌叢、預防失智、延長壽命等。「它們可能是最接近藥物的食物之一。」李思賢也建議以大火、短時間的方式烹飪菇類,因為菇類90%都是水分,如此可以避免過多水分流出和營養流失。至於最近漲價最驚人的水果,目前西瓜一台斤甚至可達40元,程涵宇則推薦木瓜、香蕉、鳳梨這些相對較為平價的水果,例如木瓜目前每台斤大約僅18元,但擁有豐富維生素C,抗氧化能力極佳,建議民眾可以多選擇這類水果品嘗。家事達人楊賢英曾分享如何吃得健康又省錢,她認為要把握3個原則。第一,購買當季盛產的蔬果,一定健康安全又便宜;第二,要妥善保存食材,例如白花椰菜可以直接冷藏,但綠花椰菜就要保持濕度,可以用紗布巾濕敷包裹冷藏,就能延長賞味期;第三,平時烹飪時可以將昂貴、便宜的食材混合使用,這樣就能降低每道菜餚的單價。
超奇葩走私!他搭機5小半拒用飛機餐 海關驚見腸內藏「1千克黃金」
印度航空日前發生了一起離奇事件!一名男子搭乘由沙烏地阿拉伯的吉達(Jeddah)飛往德里(Delhi)的航班,婉拒機上提供的餐點,引發空服員起疑,並立刻向上通報,這名男子下機後立刻被海關攔截,經攔查發現,男子的腸內竟藏有價值約新台幣269萬元的黃金!印度航空有乘客走私黃金遭攔查。(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根據印度媒體報導,該名男子搭乘印度航空編號AI 992的班機,航程預計5個半小時,過程中,他拒絕機上的餐點,包括開水、飲料也全部婉拒,引發空服員認為「事情不單純」,於是通報了機長,併由機長向德里方面通報。當飛機抵達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DEL)後,海關找上該男子並且盤查,偵訊中得知男子竟然攜帶黃金搭機,不過「攜帶方式」相當特殊,據男子表示,他在登機前先吞下4顆藏滿黃金的膠囊,總價值大約超過690萬盧比,折合新台幣約新269萬元。據海關表示,他們最後從男子體內起出約1096.76公克的黃金,這名男子事後也坦承從吉達走私黃金,依法被捕。當地官方後續也展開走私相關調查,並與航空公司合作防範類似非法活動。類似狀況也發生在今年5月底,印度稅務情報局(DRI)於坎努爾機場(Kannur International Airport ),成功攔截印度快運航空(AirIndia Express)IX714航班,並在26歲空姐素那比(Surabhi Khatun)的直腸內發現960克重的黃金。根據報導,素那比此次原要從馬斯喀特(Muscat)運送黃金到坎努爾(Kannur),沒想到有消息人士提供線報,執法人員早在機場等候,素那比一下飛機就被逮捕。素那比曾多次犯下同樣罪行,只要走私成功便能獲得佣金,印度稅務情報局懷疑,此案與喀拉拉邦(Kerala)的黃金走私組織有關,去年3月,印度快捷航空公司也有一名機組員走私1.45公斤重的黃金被抓到,但素那比是印度首位將黃金塞入直腸走私被逮的空服員。印度航空有乘客走私黃金遭攔查。(圖/翻攝自X)
美廉社冷藏蛋出包! 遭驗出「乃卡巴精」
台北市衛生局抽驗生鮮禽肉、蛋品、市售包裝油品、茶葉及花草茶,2日公布抽驗結果,共有17件不符合規定,其中美廉社萬華雙園店雞蛋驗出不能檢出的乃卡巴精、新東南海鮮餐廳松山館烏骨雞檢出三甲氧芐氨嘧啶超標,衛生局對不符規定產品皆已通知業者立即下架,如違反動物用藥殘留標準規定者,將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最高可處2億元罰鍰。衛生局共抽驗181項產品,包含100件生鮮禽肉及蛋品、30件市售包裝油品、51件茶葉及花草茶。衛生局食藥科長林冠蓁指出,3件違規烏骨雞產品抽驗地點為新東南海鮮餐廳松山館、武昌市場無市招攤販和環南市場家禽區健業生鮮肉品,檢出三甲氧芐氨嘧啶;2件違規雞蛋包括「美廉社萬華雙園店」檢出乃卡巴精、中山區「有利蛋行」驗出甲磺氯黴素與氟滅菌含量不符;2件雞胗則是「永春市場65號攤」和「南門市場光揚家禽畜產」,檢出脫氧羥四環黴素。林冠蓁說,三甲氧芐氨嘧啶屬合法殺菌劑,長期過量食用可能導致噁心、嘔吐、腸胃不適,脫氧羥四環黴素雖急毒性不高,但超量會造成腸內細菌抗藥性。茶葉及花草茶不合格產品中,蝶豆花有4件、玫瑰花3件、洋甘菊和薰衣草各1件,分別檢出1至5項農藥殘留超出容許量標準。另外,衛生局在北市松智路微風超市販售的「葡萄籽油」,檢出反式脂肪酸甲基酯與標示不符,涉及標示不實,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負責廠商4萬元罰鍰並要求限期改正,且改正前不得販售。
吃生蛋會害禿頭? 專家:比起禿頭你更該擔心「這件事」
經典電影《洛基》中席威斯史特龍一口灌下5顆生雞蛋的畫面,常讓人把「生雞蛋」和「健身」連結在一起。不過也有傳言「吃生蛋會害禿頭」,究竟是否為真?雞蛋又該怎麼吃才好?營養師們表示,吃蛋會禿頭的傳言只是一種迷思,但是如果可以的話,雞蛋真的還是生吃比較好。《中時新聞網》報導,營養師林世航以「吃生蛋到底會不會禿頭?」為題發布影片,他在片中指出,其實吃生蛋並不會造成禿頭,之所會有此說法,主要是因生蛋白中含有一種名叫Avidin的物質,會抑制維生素中生物素的吸收,因此當生物素在缺乏的情況下,就會使毛囊生長有問題,所以才會演變成「吃生蛋會禿頭」的迷思。但由於我們並非每餐都在吃生蛋,且所攝入的生蛋量也沒那麼多,生物素也還有很多來源,因此基本上不會造成禿頭的問題。林世航強調,除非是每天吃、大量吃,才可能有禿頭的風險。林世航還表示,與其在意吃生蛋恐害禿頭,更該擔心是會不會有污染的疑慮。由於雞蛋存在著沙門氏桿菌污染的潛在危險,而沙門氏桿菌不耐熱,若以食安角度來說,吃熟蛋還是比生蛋來得更衛生安全。沙門氏桿菌是台灣常見的食物中毒原因之一,一旦不慎誤食受污染的食物,沙門氏桿菌會在腸內迅速增生,通常在12小時至24小時之內會發病。具體症狀是發高燒攝氏39度以上、腹痛、嘔吐、腹瀉等。且腹瀉物呈黃綠色的稀狀或稠狀,有時會便出未消化的食物,亦可能帶血絲,而有些菌種,還會使身上出現紅斑、脈搏微弱的現象。醫師提醒,沙門氏桿菌對抵抗力弱的幼兒,卻有相當嚴重的影響,做家長應特別留心。營養師呂美寶則指出,雞蛋最佳烹飪方式是水煮,關鍵就在於溫度。用高溫煎、炸過的蛋,可能導致油品和膽固醇氧化變質,對人體有害;而水煮的方式,溫度最高只有100度,可減少因加熱而流失的營養,且不會產生氧化的膽固醇,也不需要額外添加油脂。因此,包括蒸蛋、水煮蛋、水波蛋等,都是低脂、高蛋白的營養烹飪方式。
一吃就吐、體重不斷下降! 檢查竟是罕見「十二指腸阻塞」
9歲的小明1年多前開始無法正常進食,常常吃一點就覺得飽,甚至吃東西就會馬上有噁吐感,最近3個月症狀加劇,吃東西吐不停且體重驟降,從21公斤掉到18.5公斤!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級醫師林隆煌安排患者住院檢查,研判為十二指腸腸阻塞,罹患「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並指出此病若不進行治療,嚴重可能會致殘。十二指腸被夾住 又痛又噁心林隆煌表示,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是罕見的上消化道阻塞疾病。當上腸繫膜動脈(SMA)壓迫腹主動脈(AA),會導致十二指腸內容物不能順利排入空腸,無法獲得適當的營養,導致體重減輕和營養不良。病因與後腹腔脂肪或結締組織流失有關,例如癌症、嚴重外傷、營養吸收不良症,或厭食症等,人變得太瘦、脂肪消失,使得腸子被血管夾住;在受傷或脊柱手術後被放置在身體石膏中的患者也會出現SMA綜合症,又稱為石膏症候群;另外也有解剖位置異常,使得十二指腸懸吊太高或上腸繫膜動脈起源處過低,都增加十二指腸被夾住的機率。▲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是罕見的上消化道阻塞疾病。(國泰綜合醫院提供)壓迫引起的疼痛會使人虛弱,引起「食物恐懼症」並加重病情。當十二指腸受壓會讓人噁心、嘔吐,當體重持續下降時,導致SMA和AA之間的角度減小,從而加重壓迫和阻塞。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的正常夾角約為38-56度,小明的夾角卻只有26.4度,壓迫到十二指腸,造成十二指腸阻塞及急性胃擴張。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消化不良和早飽,儘管吃下的食物或飲料很少,但由於胃沒有排空,患者仍會感到飽,胃裡充滿了數小時前攝入的液體或食物,當胃排空延遲時會發生便秘,未消化的食物可能會嘔吐,當阻塞變得嚴重時可能會變成膽汁。攝入食物或飲料後腹痛可能會很嚴重,因為SMA的搏動變得更強並撞擊十二指腸。臨床症狀因人而異,有時症狀輕微,隨著時間推移會慢慢加重,如果不進行治療,某些人的症狀可能會嚴重致殘。噁心嘔吐腹痛消化不良早飽便秘致殘早期保守療法 嚴重需動手術林隆煌解說,治療方案包括藥物和手術干預,初期可以通過胃減壓、電解質校正和營養支持等保守療法進行管理。患有飲食失調症的人需要進行精神病學評估,當不能經口餵養時,可以通過放置在梗阻遠端的鼻空腸管進行腸內餵養,首先嘗試使用補充性高熱量液體進行頻繁的少量餵養,然後進行姿勢療法。接下來,從鼻子插入一根管子到空腸(鼻空腸管),特殊配方用於通過泵輸送16至20小時的餵養,提供患者所需的足夠卡路里和液體,這圍繞著通過鼻胃管以幫助實現胃和十二指腸減壓,通過靜脈輸液復甦,以及監測和更換血清電解質,經由全胃腸外營養以提供足夠的營養實現體重增加。而促運動劑有益於提升體重,對於病程較短的患者,保守治療最能解決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的症狀和體重,對於具有急性表現的兒科患者能受益於單獨的保守治療,體重增加的目標是恢復腸系膜脂肪墊和扭轉角度損失並減少AA和SMA之間的距離。如果保守措施在6至8週內無效並且症狀惡化,特別是患者有劇烈疼痛且無法耐受胃腸道餵養,則需要進行手術。目前最常用的是腹腔鏡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讓十二指腸的有效減壓,具有恢復快、腸蠕動功能改善和患者健康、小腸粘連和術後切口疝發生率降低、失血量最少、術後疼痛減輕以及最終美容效果好的優點。醫師最後提醒,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是腸梗阻的一種罕見原因,延誤診斷會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早期診斷時可以對患者進行保守治療,但如果診斷延遲或藥物治療失敗,則需要手術干預。
黴漿菌之亂3/抗藥性細菌成隱形殺手 12歲男童肺栓塞膿腫「1個月才康復」
許多人擔心癌症、新冠肺炎致死,卻不知抗藥性細菌已悄悄成為可怕的隱形殺手。一名12歲男童因持續發燒、右臀疼痛就醫,發現是感染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果造成肺衰塞、關節膿腫,經過長達1個月的手術與藥物治療才康復。台灣感染醫學會示警,若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惡化,推估台灣每年將有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肺癌等6大致命癌症的死亡總和。美國傳染病學會在2004年提出6種無藥可用的抗藥性細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綠膿桿菌、屎腸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腸內菌屬。經歷過新冠疫情後,國際研究顯示,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2倍,台灣也出現同樣狀況。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新冠疫情期間醫院加護病房檢出的抗藥性細菌比例升高,特別是區域醫院加護病房增幅較大,例如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的抗藥性比率,2013年的14.3%增加至2022年第2季的17.2%。王復德說,推測此狀況與抗生素新藥補給不足、替代藥物效果未達預期等有關。不只是醫院加護病房,社區中可能也有抗藥性細菌風險。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邱政洵曾指出,一名12歲男童因右臀部疼痛和間歇性發燒4天赴急診就醫,檢查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此菌不僅造成男童肺栓塞,還合併化膿性髖關節膿腫,經長達1個月的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才得以出院回家。據疾管署資料,台灣今年的肺炎黴漿菌病例數高於過去3年,其中近7成患者都是兒童,會有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圖/報系資料照)另一名51歲女性因為新冠確診,高燒4天、肺部浸潤,身上驗出綠膿桿菌、革蘭氏陰性菌、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為了對抗這3種抗藥性細菌,用上最後一線抗生素Colistin,住院近一個月才康復。一般使用抗生素時,會先以第一線藥物為優先,若第一線有抗藥性之後才改用第二線,而「最後一線藥物」則代表最後的希望,若無效就無藥可醫。Colistin是1947年研發,1970年在美國上市,到了21世紀,還被視為最後一線抗生素,由此可見抗生素新藥研發的困難,也跟不上細菌抗藥的速度。1950年代是抗生素研發的黃金年代,共有9種抗生素新藥問世,但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調查,1960年至2000年間,長達40年期間竟沒有任何新型抗生素問世;投入抗生素研發的藥廠,從1990年代的18家到2016年僅剩6家,少了三分之二。最關鍵的原因是「無利可圖」,因為抗生素須慎防抗藥性,所以每次使用時間不能太長,最多7~14天;而抗生素新藥物往往又被放在後線使用,基於以上原因,各家藥廠因此逐漸不把重心放在研發抗生素新藥上。若放任抗藥性細菌的盛行率持續惡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000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相當全年因為癌症死亡的人數。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也推估,屆時台灣每年將有超過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6大致命癌症所造成的死亡總和。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有鑑於抗藥性問題日益增加,我國2016年訂定「2050衛生政策白皮書」,目前已加入抗生素管理計劃,預計2025年開跑,醫院內部管理二線以後的抗生素,必須經感染科醫師開立,也會與食藥署、農業部跨部會共同研擬計畫,針對醫療用、動物用及抗生素相關產品,從更多角度做合理使用及管理。
天兵醫師割闌尾「拿出其他東西」 72歲男爆敗血症險死
美國發生離譜醫療疏失,72歲男子皮安諾(George Piano)接受闌尾切除手術後,赫然發現被割除「其他東西」,闌尾卻安好的留在體內,之後還因為後遺症與感染住院長達53天,氣得向院方提告求償。據《鏡報》報導,皮安諾去年12月因胃痛到華盛頓大學西北醫學中心急診,隨後被診斷罹患闌尾炎並接受切除手術。但皮安諾醒來後,發現「情況比去醫院前糟多了」。更令他傻眼的是,醫師雖然取出部分結腸,卻說「找不到闌尾」,但手術2天後的電腦斷層掃描,居然顯示闌尾還好端端的留在體內。雪上加霜的是,由於少了一段結腸,導致皮安諾罹患腸漏症,進而引發感染與敗血症,加上醫師手術時刺穿了結腸,造成腸內的物質溢到腹腔,之後又進行了3次手術。皮安諾經過53天折磨出院後,體重減輕了18公斤,腹部留有撞球大小的傷口長達數個月之久。皮安諾不滿醫院造成他遭受不必要身體痛苦,又因此罹患焦慮症、短期失憶,原本治療他的醫師還輕描淡寫地看待他的情況,氣得向法院提告。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經過長時間沉默後,終於發表聲明回應訴訟,「我們致力於為所有患者提供最好照護;患者的安全和福祉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減脂補鈣不適合! 營養師推燕麥奶「3特色」可補醣降膽固醇
健康健身風氣漸長,有不少人會選擇以「燕麥奶」來取代一般傳統牛乳,而營養師蔡孟融則提醒,燕麥奶確實健康好喝,還可以用來增肌增重,但事實上,其蛋白質與含鈣量比牛奶更低,所以在選擇飲用前,應先對燕麥奶有所認識。營養師蔡孟融日前在臉書粉專「營養師麥麥」分享,介紹了如同「液體麵包」般燕麥奶的3項特色,包括:跟飯、麵、麵包一樣富含碳水,可以用來補碳;研磨加工浸泡後,易升血糖、吸收速度很快,運動前後適合喝;含β-葡聚醣這種水溶性膳食纖維,對提高免疫、降膽固醇很有幫助。蔡孟融也直言,燕麥奶並不適合用來減脂、補蛋白、補鈣。首先,燕麥奶的主體為碳水,容易誘使胰島素分泌,反而妨礙脂肪分解;其次,燕麥奶的蛋白質僅牛奶的3分之1,且穀物蛋白質的品質較差,並且,燕麥奶的鈣含量其實只有牛奶的26分之1。對此,蔡孟融表示,燕麥奶適合用於修補肌肉、填補肝醣,得以補充能量,才有體力運動增肌,而內含的β-葡聚醣則能調整腸內菌相、影響膽酸組成,改善體膽固醇、助膽固醇排出。另外,由於燕麥奶不含乳糖,且口感類似牛乳,乳糖不耐者可作為替代使用,免於腹瀉之擾。而食藥署也提醒,燕麥奶屬於全榖雜糧類,而牛奶為乳品類,兩者能攝取到的營養成分不盡相同,無法完全互相取代。此外,一般人較容易攝取過量醣類,在喝燕麥奶食,需特別注意一天已攝取的醣類總量,避免造成身體負擔。
精準醫學成功戰勝 多重抗藥陰溝腸桿菌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自20世紀初期抗生素問世後,在現代醫學拯救無數病患免於細菌性感染死亡。然而,也由於抗生素大量的使用,多重抗藥性細菌於全世界各地逐漸增加,多重抗藥性菌株成為臨床醫師與病患最大的夢魘之一。惡性淋巴瘤傷口潰爛 多重抗藥性致病菌 根據統計指出,在醫療院所內常見之腸桿菌(Enterobacterales)當中,除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p.)、大腸桿菌(Escherichia spp.)之外,陰溝腸桿菌(Enterobacter cloacae complex)為第三大抗藥性腸內菌菌種。多重抗藥性陰溝腸桿菌易造成肺炎、腹內感染、泌尿道感染、傷口感染等感染症。若進展至血流感染,可能會出現持續高燒、畏寒,甚至意識不清或休克的情況。一位中年男性因久未癒合的膝蓋傷口潰爛以及膝蓋腫塊前來台中榮總求診,經組織切片發現為惡性淋巴瘤,其傷口潰爛部分以及骨切片的細菌培養,皆發現多重抗藥性的致病菌。經實驗室鑑定後發現,該臨床菌株屬陰溝腸桿菌下的Enterobacter hormaechei,並且攜帶特殊的β-內醯胺酶抗藥基因,在治療上相對棘手,往往需要後線抗生素如碳青黴烯、黏菌素或是同時合併多種抗生素治療,依臨床病人狀況判定。多重抗藥性細菌 增加診治困難感染科葉庭光醫師表示,抗藥基因的出現會增加臨床感染症病患治療上的困難,需要有更多的研究與了解。由於前述個案的臨床重要性不容忽視,團隊便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統合陰溝腸桿菌常見抗藥性之菌種Enterobacter hormaechei於台灣以及全世界之抗藥基因分布,發現Enterobacter hormaechei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種類的β-內醯胺酶抗藥基因,而台灣也有類似的抗藥基因分布。此系統性回顧論文也於2022年10月份發表於高分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影響分數(Impact Factor) 15.44分。未來在面對陰溝腸桿菌的感染,臨床人員需要更加警覺,因為致病的菌株可能是高度抗藥、更加棘手。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是近年為全球矚目的公共衛生議題,在新冠肺炎後疫情時代,多重抗藥性細菌對於醫療人員仍舊是一大挑戰,也是未來診治上將持續面臨的課題。深入對於抗藥性細菌機轉的探討,將給予未來感染症的精準治療鋪奠基石,會是病人的一大福音。
男子罹患肝病30年內多次昏迷! 改吃素成功控制肝腦病變
六十二歲男子罹患肝病長達卅年,等待肝臟移植期間發現蛋白質攝取量太高無法代謝,體內氨濃度過高造成多次肝昏迷。台中慈濟醫院致力於推廣素食,營養師以植物性蛋白質替代動物性蛋白質為病人調整飲食,有效控制住肝腦病變,終於撐到肝臟移植而重獲新生。專屬素食餐食 改善身體不適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鄭紹彬觀察病人氨濃度過高,轉請營養師介入後發現洪先生愛吃魚,但過高的動物性蛋白質攝取會使肝腦病變惡化,故營養師陳筠涵以植物性飲食為主,搭配病人所需營養設計專屬素食餐食,並廿四小時記錄飲食日誌,調整每日蛋白質及熱量的攝取量,試行半個月後,洪先生身體顯著改善,甚至能出院回家休養,等待肝臟移植。肝昏迷應限制蛋白質攝取量 植物性蛋白質可加速代謝氨氨是造成肝昏迷的主要因素之一,營養師陳筠涵建議,肝昏迷病人應限制蛋白質攝取量,最好控制在每日每公斤體重0.6∼0.8公克。他表示,植物性蛋白質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排便,改善腸道菌叢,降低腸內有害菌滋生而產生過量的氨。此外,植物性蛋白質含有精胺酸可加速代謝氨,且含硫胺基酸比例較低,代謝後較不易引起肝性腦病變。健康飲食改善生活品質 順利等到大愛肝臟捐贈洪先生出院後持續堅持少葷多素飲食,遵從醫師和營養師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雜糧和豆類,限制攝取肉類和高脂肪食物,確保蛋白質與熱量來源均衡。健康飲食不僅提供足夠營養也減輕肝臟負擔,讓他未再出現肝腦病變,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一個半月後,洪先生幸運等到適合的大愛肝臟捐贈,鄭紹彬主任帶領醫療團隊執行長達十小時的移植手術,讓病人重獲新的人生。
51歲婦確診住院…又染「超級細菌」敗血症險喪命 醫示警這件事
除了新冠疫情,國內抗藥性細菌感染也不容忽視。台灣2大感染醫學會示警,若輕忽抗藥性細菌惡化,推估到2050年,台灣每年恐將有3.3萬人因感染導致死亡。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分享,日前收治一名51歲女性,因發燒、咳嗽住院,經篩檢確診為新冠肺炎,不料住院期間驗出被稱為「超級細菌」的克雷伯氏肺炎菌(KP菌),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症狀,所幸更換抗生素治療後才脫險。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示警,如果漠視抗藥性細菌惡化,預估2050年,台灣每年恐將有3.3萬人因感染導致死亡。此外,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2倍。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也點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與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腸內菌屬(Enterobacter species),取其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是全球公認的6大恐面臨無藥可用的抗藥菌,極需被重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建議,國內應加速抗生素新藥審核與合理納健保,並且及時補充感染專業人力。
2歲童腹痛就醫 驚見腸內藏7顆巴克球
新北市1名2歲男童因腹部劇痛送醫,到醫院急診照X光檢查後發現,腸道內竟有7顆具強力磁性的「巴克球」,且分布在不同腸道,腸壁也因強力磁性相互吸引而出現缺血壞死導致穿孔,最後醫院以微創手術成功移除,並修補破洞的腸壁,男童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小兒外科暨外傷科主任蔡煥文表示,巴克球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益智玩具,因顏色鮮艷、體積小,幼童誤吞事件層出不窮,加上具有強力磁性,球體間會緊密相吸,不慎吞入後不易自行排出,容易造成腸穿孔、腹膜炎等情形,嚴重時則會導致敗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大多需要藉由手術取出。蔡煥文說明,該名男童到急診室時有腹膜炎症狀,幸好沒有休克的跡象,安排照射X光檢查後,看見7顆巴克球連成一直線,若經驗不足,很可能誤判在同一腸段,以一般異物吞入處理原則處置,慢慢等待其自行排出,如此很可能造成延誤治療,後果更嚴重。蔡煥文表示,腸道中的巴克球有3顆在小腸內、4顆在大腸,每顆互相吸引造成腸扭轉而阻塞,而過強的吸力也進一步導致腸穿孔,因此院方以微創手術取出,並修補破洞的腸壁,術後1周男童順利出院,後續回診觀察也恢復良好,可正常進食。蔡煥文提醒家長,選擇玩具時須多加留意,並盡可能在孩子遊玩時陪伴在身旁,避免誤食的情況發生,目前各國都有呼籲嚴禁幼兒玩耍強力磁鐵,若家長發現孩子真的不幸吞嚥,或觀察到嘔吐、劇烈腹痛等異常跡象時,應盡速送醫處理將異物取出。
新北粵菜餐廳融舊於新 牛肝菌搭龍膽石斑、松露配叉燒超美味
經過時代淘洗仍傳承下來的老菜,有時候因時、因地制宜,微調其中的部分食材,未必就會此失去原有的風貌,反而可能讓新一代食客起心動念追溯這道老菜。在新北頗負盛名的粵菜餐廳「望月樓」,由實力港廚蘇權暉坐鎮掌杓,源自父輩的家學傳承、和年少出道的多方磨練,使他精通食料、嫻熟烹藝,也擅長在傳統中另闢新徑,加上餐廳另二位同為港籍的主廚並肩打拚,一是擁有近50年資歷的港點主廚徐金有,另一則是近40年經驗的燒臘師傅伍來勝,三人「融舊於新」,反而讓菜單中的惹味燒臘、佳美粵餚、造型港點等,化為融入時代記憶的當代滋味。「咖哩龍膽頭腩」加入炸頭腩塊燜煮入味,再與時蔬和花枝片拌炒,放入洋蔥鋪底的熱砂鍋中,一掀蓋便有香甜咖哩味撲鼻而來。(580元,圖/望月樓提供)像近期望月樓推出的新菜亦可見此特色,蘇權暉特選在台有「石斑王」稱號、每隻重達7、8公斤的活魚進貨的龍膽石斑,將魚身和頭腩(指魚頭和魚肚)拆解、一魚二烹,其中使用魚身的「牛肝菌炆龍膽斑塊」,師法傳統老菜「蒜子火腩燜斑球」,除了有別香港常以青衣魚入菜,又再加上氣味鮮野的牛肝菌,而稍加醃拌,便沾蛋液、太白粉輕炸的厚實魚塊,吸附了蠔油、醬油、紹酒和牛肝菌等滋味燜香,既濃郁又軟滑;另一道「咖哩龍膽頭腩」則使用富含膠質的魚頭和油香潤滑的魚肚,並以懷舊的港式咖哩為重點,使用泰國黃咖哩醬和印度咖哩粉炒製而成,椰漿與奶水還需加足,才能突顯香滑帶甜、辣度溫和的港式咖哩風味。「豉椒炒鵝腸」。(480元,圖/魏妤靜攝)當來客點用「松露蜜汁叉燒」,師傅會將叉燒先去皮再切成一吋厚度,淋上主廚調整過的義大利松露醬,可吃到肉的腴潤、醬的鮮香。(520元,圖/魏妤靜攝)而「豉椒炒鵝腸」則突顯一位港廚基本功,據蘇權暉表示,港廚面試新人時,這道菜就是隨堂測驗必考題。例如鵝腸內的油脂若剝除太多會被責罵,鵝腸剪太短也會被罵,需得每段30公分才是標準。而且「手速」亦很重要,不僅要先快速汆燙,稍微捲曲就撈起過涼水瀝乾;其後與爆香過的陳皮、蒜蓉、和自製的油豆豉,以及青紅椒、蠔油、老抽等拌炒時,全程可得大火猛炒、每盤約20秒便得上桌,才能炒出肥嫩爽脆又不會太老的的鵝腸口感。另外像經典的叉燒隨時代推演,慢慢也有了一些改變,望月樓之前使用肉質偏瘦的梅頭肉,但內行人還是喜歡吃「半肥瘦」,因此主廚便決定改用五花肉,同時建議在蜜汁風味之外再加入松露妝點。新菜「松露蜜汁叉燒」由有近40年資歷的港籍燒臘主廚伍來勝操刀,其強調叉燒要烤而非燜,一開始就要大膽用火,當爐中高溫達300度,將醃好的豬肉烤個10來分鐘,就能產生邊緣烤焦的效果。之後將靜置過的整條叉燒浸入特調的麥芽糖漿裡,讓光澤上身、回爐再烤,先低溫再扯火拉高,才能帶出焦糖化又帶火氣的上乘風味。「蛤蜊薑蔥牛肉煲」是在湯汁即將收乾之際才加入蛤蜊肉和勻,因此仍可吃到飽滿蛤蜊口感。(580元,圖/魏妤靜攝)還有一道記者推薦的「蛤蜊薑蔥牛肉煲」,主廚說港人稱蛤蜊為「蜆」,在廣東中山市小欖鎮盛產泥蜆,以風乾蜆肉、鹽、汾酒、加上炒過的薑絲和陳皮製成的「蜆蚧醬」是當地特產,滋味鹹鮮,可做沾醬或拿來與雞肉、牛肉入菜,然而台灣人對蜆蚧醬接受度並不算高,因此主廚改以新鮮蛤蜊取代,使老菜以另一種方式重現。做法是將嘉義文蛤入籠乾蒸到開口,另於鍋中爆香薑、蔥,再將簡單醃過的美國去骨牛小排與牛油拌炒,且以蠔油、老抽、紹酒、糖和蛤蜊汁賦味,加入蛤蜊肉後與牛肉達到鮮上加鮮的效果;另一道適合下酒的「麻辣乾拌牛舌」,則取用粵菜少見、但主廚私心偏愛的食材-牛舌,這道菜有三大前置作業、缺一不可,一是動用老滷滷製牛舌;二是煉妥紅油;三是再以此川式紅油燒熱,潑入炒乾打碎的乾辣椒中,做成油潑辣子,之後將切片滷牛舌加上油潑辣子、花生碎、白芝麻與香菜拌勻,入口時辛辣會環繞舌尖、頗為過癮。「麻辣乾拌牛舌」(左,680元,圖/望月樓提供)、「香菜皮蛋湯浸蛤蜊」。(520元,圖/魏妤靜攝)「黨蔘當歸燒鵝」(左,560元)、「翼豆年糕蔥爆和牛」(右上,1,880元)、「孢子甘藍炒蘆筍」。(圖/魏妤靜攝)若想試試其他經典菜色,以現煮鯽魚湯取代清水湯底的「香菜皮蛋湯浸蛤蜊」,奶白濃郁、湯鮮料美;還有蔥爆牛肉升級版的「翼豆年糕蔥爆和牛」,採用歐洲進口的韮蔥、原民料理常見的翼豆與韓式年糕,搭配切成骰子狀的頂級澳洲9+級黑毛和牛肉,倒也口感、層次豐富。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 營養師教你靠「吃」擺脫負面情緒
今年3月不只沒有連假,還須因應清明連假補班補課,是2023年最累的一個月,3月更被戲稱是「補班大魔王」,讓許多人覺得心情非常的不好。營養師程涵宇整理了10大快樂食物,希望幫助民眾擺脫負面情緒,對抗憂鬱。不僅在補班日,平時民眾若心情不佳,或許可以試試這10種快樂食物,拿回生命的主導權,當個每天情緒穩定的快樂之人。從「飲食」獲得療癒 10種快樂食物清單心情不好時,吃什麼會變好?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有10種快樂食物,可以療癒大腦,擺脫負面情緒並感到幸福快樂。第一,「鮭魚」。營養師程涵宇指出,吃鮭魚心情會變好跟大腦信號正確傳遞有關,有研究發現,飲食中若富含Omega-3脂肪酸,能幫助降低憂鬱情緒。第二,「70%以上的黑巧克力」。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巧克力含有類黃酮,能促進大腦健康幫助情緒調節,而黑巧克力中的咖啡因、可可鹼、N酰基乙醇胺,還能幫助改善情緒,讓人更開心。第三,「發酵食物」。如:泡菜、味增、酸黃瓜等。第四,「益生菌」。如:優格、優酪乳、起司等。營養師程涵宇提醒,腸道健康跟情緒有關,因為有90%的血清素是在腸道中產生的,而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會影響人的情緒、壓力、食慾,因此健康的腸道更可以有好心情。第六,「燕麥」。營養師程涵宇提到,燕麥含有膳食纖維,讓血糖更平穩,還能幫助穩定情緒,也含有鐵質,能減少缺鐵時出現的症狀,例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勞、情緒障礙等。第七,「莓果」。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莓果含有豐富抗氧化植化素、酚類花青素植化素,研究發現富含花青素的飲食能降低39%憂鬱風險,如果買不到新鮮莓果,冷凍莓果也是好選擇。第八,「堅果種子」。營養師程涵宇指出,堅果種子類含有植物性蛋白質、膳食纖維、健康的好油,且具有色胺酸、鋅、硒等,可支持大腦健康、降低憂鬱風險,過去也有研究發現,攝取適量堅果可以降低23%憂鬱風險。第九,「咖啡」。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咖啡提供多種化合物像是綠原酸、咖啡因,可促進多巴胺釋放幫助改善情緒。第十,「豆類」。豆類富含植物性蛋白質及膳食纖維,同時含有維生素B群可以增加血清素、多巴胺改善情緒。營養師程涵宇提醒,如果常常覺得憂鬱,維生素B12及葉酸特別要攝取足夠。「吃」可獲得快樂 但營養師提醒別這樣吃許多人心情不佳會靠「吃」來發洩,尤其是甜食、高熱量食物等,暴飲暴食一頓後覺得心情好轉,對改變心情超有效果。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偶爾吃高熱量食物、大吃甜食心情好,其實沒有什麼不可以,但要注意不要長期這樣吃。營養師程涵宇提到,長期下來反而會抑制大腦神經的突觸發展,降低記憶力,此外,長期的高糖狀態,更會讓人感到疲勞、煩躁、好憂鬱,同時也會改變腸內菌相,進而引發負面憂鬱狀況。她提醒,壓力、環境、睡眠、遺傳、情緒、營養都會影響心理健康,除了吃以外,情緒上也能試試看這樣做,想想過去的自己,找出一件事情來謝謝過去的自己,就算是很小的事情也沒關係。資料來源:程涵宇營養師-十大快樂食物,擺脫負面情緒抗憂鬱
「臭藥丸」一吞就止瀉!專家驚曝:正露丸主成分是瀉藥
百年經典老牌、家戶必備的藥品「正露丸」,是不少人對付消化不良及腹瀉的「腸胃仙丹」。不過,有專家指出,正露丸的主要成分「木餾油」其實是瀉藥,大大顛覆了民眾對於「止瀉」功效的認知。擁有40年的醫學研究經驗,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退休教授林慶順,近日在其經營的網站「科學的養生保健」,分享正露丸的成分及療效,他透露從成分標示中可得知,正露丸的最重要成分是木餾油,而台灣網站也特別說明,「日本藥典木餾油為天然成分,在不停止腸道運動的同時調整腸內水分的平衡,從而發揮其功效。」林慶順引用美國CDC聲明指出,櫸木餾油中的主要化學物質是苯酚、甲酚和癒創木酚,常被當成消毒劑、瀉藥和止咳藥使用。根據大幸藥品的官網介紹,腸道運動與功能異常或腸炎,都會造成腸道無法順利調節水分,因此才引起腹瀉,而以木餾油為主要成分的正露丸、正露丸糖衣A,不單只是抑制大小腸的運動來減緩症狀,而是透過恢復腸道功能改善腹瀉問題,因此正露丸「不會讓腸道的正常蠕動停止」,所以腸內的細菌、病毒、毒素也會被排出腸道外。
姿勢錯誤害便秘!物理治療師曝「順暢6步驟」:必備這1物
相信不少民眾都有便秘的困擾,若每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或有其他排便問題像是疼痛、肛裂等都可以稱為便秘,且排便困難不僅會讓有毒物質影響情緒、食慾,嚴重甚至還會危害健康,國外就有一名物理治療師提醒,錯誤的上廁所姿勢也會釀成便秘問題。一名澳洲物理治療師喬治亞(Georgia)經常在抖音分享衛教健康知識,指出現代人的文明病「便秘」可能是「上廁所姿勢錯誤」造成,並拍片親自示範「正確排便姿勢」6步驟。首先,先坐在馬桶上,雙腳平踩地面、放鬆張開;第二步「墊高雙腳」,腸道和肛門最容易排便的姿勢,就是蹲姿角度,所以藉由雙腳踩在矮凳或能幫助墊高的物體上,就能幫助「左右膝蓋高過大腿」形成最佳蹲姿;第三步「身體前傾」,當身體向前微傾時,有助於腹部加壓也能放鬆恥骨直腸肌,幫助順利排便;第四步「腹部放鬆」,避免讓骨盆肌肉變得緊繃,否則難以排出任何東西;第五步「腹式呼吸」,輕輕吸氣讓空氣進入腹腔,此時感受到腹部微微隆起後再緩慢吐氣,重複以上步驟數次,就能放鬆腸內肌肉,使糞便推進更順利;第六步「避免用力過度」,大便時肌肉會產生推力以推動糞便,但若用力過猛、過久,容易引發痔瘡以及黏膜腫脹。
抗生素、農藥吃太多「害便祕」!醫曝5大狀況:吃再多纖維也沒效
相信不少民眾都有便秘的困擾,且明明已經多吃蔬果卻還是無法改善,就有醫師指出,多吃纖維的確對部分人有效用,但若還是一樣沒效果,有可能是水份攝取不足,或是抗生素及農藥吃太多。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臉書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分享,一個禮拜排便次數少於三次,或有其他排便問題像是疼痛、肛裂都可以稱為便秘,而這也是臨床上最常見到但最難治療的病症,且若無法順利排便,有毒物質會影響情緒、食慾及健康。李思賢表示,大家都知道想改善便秘問題須多吃纖維,但偏偏對有些人來說就是發揮不了效果,他也列出5大「吃纖維還是便秘」的原因。第一、「脫水」,一天的水喝不夠就有很大的可能會便秘。所以這個時候你只要多喝水就可以改善,咖啡和茶的水分也包含在內。第二、吃進太多的「抗生素」和「農藥」,抗生素不只指醫生開的抗生素,還包括食物中的抗生素,因為抗生素可能隨著食物鏈累積到體內,且腸內菌也是細菌,所以也會受到抗生素和農藥影響。第三、「腸內菌數量太少」,腸內菌數太少將導致人體無法排出漂亮的便便,多吃益生菌及發酵食物有助於改善便秘症狀。第四、「正在改變飲食」,在改變飲食習慣的過程中,人體的腸道菌還沒「習慣」新的食物,經過大約一個月以上的「轉變期」後,排便就會恢復正常。第五、「壓力」,壓力太大會抑制腸道蠕動,若能透過瑜珈、冥想、呼吸練習等放鬆緊繃情緒的活動,就能讓排便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