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中風
」 中風 腳中風腳是第二個心臟!冰冷、疼痛、麻木恐「中風」了 醫授1招防截肢
一名七旬婦人突然出現下肢冰冷、疼痛、蒼白及麻木等症狀,安排了血管攝影檢查發現是俗稱「腳中風」的急性下肢動脈栓塞,因此緊急聯繫周邊血管團隊進行導管介入治療,來搶救這個危在旦夕的肢體。下肢血管阻塞 寒流肢體「凍未條」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教授表示,過往大家對於心血管疾病的認知,主要在冠狀動脈疾病和腦血管疾病,往往忽略周邊血管疾病也是重要的環節,以嚴重肢體缺血病人為例,如果肢體傷口不易癒合,據文獻資料,三年後的死亡率可高達五成。周邊靜脈疾病方面,常見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其主要症狀是單側患肢腫脹,嚴重者會因血栓跑到肺部造成可能致命的肺栓塞,若無好好治療,長期下來也可能造成栓塞後症候群,如靜脈潰瘍、肺高壓等問題。腳是第二心臟 幫助保肢救命緊急周邊血管團隊主要召集人許栢超教授進一步表示,一般通稱的心血管疾病,包含了心臟血管、腦血管,以及周邊血管疾病等,只是民眾常把周邊血管疾病給忽略了,然而這部分是維持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過往因為民眾對於周邊血管疾病的認知有限,再加上早期導管的治療效果不佳,且設備不夠精良,因此最後患者常面臨截肢的悲慘命運,甚至可能因此失去生命。導管介入治療 控制病情惡化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指出,周邊動脈疾病與心臟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危險因子,因此在危險因子的控制(如治療三高、戒菸等)就非常重要,一旦診斷確定,醫師除了會給予抗血小板藥物外,同時也會將危險因子控制好;而導管的介入主要是針對有跛行或是傷口無法癒合的病患,藉由打通血管來改善跛行症狀,並使傷口能夠癒合。
冷氣團報到!四肢「凍未條」 醫:小心「腳中風」恐變「烏骨雞」
隨著冷氣團不停報到,民眾經常出現四肢「凍未條」的狀況。一名七旬婦人日前發生下肢冰冷、疼痛、蒼白及麻木等症狀,因此轉院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經過醫院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婦人是「腳中風」的急性下肢動脈栓塞,醫師團隊立即藉由機械性血栓抽吸設備及溶栓術,將婦人慘變「烏骨雞」的下肢搶救回來。一名七旬婦人因下肢冰冷、疼痛、蒼白及麻木等症狀到他院就醫,經過外院醫院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婦人有下肢動脈栓塞情況,因此轉院到高醫進行處置,高醫團隊經確認婦人狀況後,藉由機械性血栓抽吸設備及溶栓術將婦人栓塞的腳部搶救回來。「腳是人的第二心臟」高醫緊急周邊血管團隊主要召集人許栢超強調,周邊血管疾病不是只靠心臟科打通血管就好 它是需要跨領域團隊來共同照護的疾病,心臟血管內科這些年在周邊導管治療的進步,幫助民眾保肢且救命,就是希望能讓民眾的2個心臟都一樣強大。許栢超教授進一步表示,一般通稱的心血管疾病,包含了心臟血管、腦血管,以及周邊血管疾病等,只是民眾常把周邊血管疾病給忽略了,過往因為民眾對於周邊血管疾病的認知有限,再加上早期導管的治療效果不佳,且設備不夠精良,因此最後患者常面臨截肢的悲慘命運,甚至可能因此失去生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過往大家對於心血管疾病的認知,主要在冠狀動脈疾病和腦血管疾病,往往忽略周邊血管疾病也是重要的環節,以嚴重肢體缺血病人為例,如果肢體傷口不易癒合,據文獻資料,3年後的死亡率可高達5成。但常見下肢深層靜脈栓塞也可能致命,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的主要症狀是單側患肢腫脹,嚴重者會因血栓跑到肺部造成可能致命的肺栓塞,若無好好治療,長期下來也可能造成栓塞後症候群,如靜脈潰瘍、肺高壓等問題,緊急的導管搶救就成了拯救肢體和生命的關鍵。
冬天「腳中風」恐截肢命危 自我檢查4症狀!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血管阻塞發生的機會大幅增加,長輩們除了要小心天冷引發心臟血管硬化,可能併發的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外,也要高度警戒包括下肢的「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輕者影響走路、跑步痠麻無力,重度阻塞者則面臨壞疽(乾枯發黑)、截肢,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 72歲的張奶奶,有高血壓、 心臟冠狀動脈阻塞,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 並出現陣發性心房顫動情形,然而,張奶奶還出現右下肢冰冷,並且出現異常疼痛,一週後家人帶張奶奶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求診,心臟血管中心周邊血管科主任、下肢動脈阻塞治療團隊召集人徐中和醫師檢查後,在郭奶奶的右下肢膕動脈發現血栓,造成下肢血液循環嚴重阻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召集「24小時溶栓團隊」啟動,立即緊急導管溶栓手術,在黃金時間雙管齊下搶救:運用「機械性取栓」與「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張奶奶血液循環獲得大幅改善,成功避免截肢的危機,徐中和主任特別提醒,罹患心房顫動的病人, 平常一定要規則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血栓事件的形成。另一個搶救下肢成功的治療個案,是80歲的郭伯伯,郭伯伯為多重慢性病人: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持續性心房顫動並心衰竭,並且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多重病史, 郭伯伯因為右下肢冰冷且劇痛一天,警覺情況不對到中國附醫急診,徐中和主任檢查,在郭伯伯右下肢前脛動脈發現血栓, 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經過緊急導管溶栓手術, 並再經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 以及藥物氣球及支架得使用, 血栓順利移除, 血流也恢復正常,避免重殘被截肢的命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徐中和主任指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發生在下肢最為常見,臨床出現的症狀包括患肢溫度降低(常感覺冰冷)、麻木、不良於行、走路疼痛、腿部潰瘍,「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最嚴重時,肌肉組織會發生缺血性壞死,病人甚至被迫截肢,而病人截肢後,也容易再面臨命危風險,是非常棘手的疾病。「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高風險因子,包括老化、家族病史、吸菸、糖尿病、肥胖和三高等,國外研究統計顯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發生率約12%, 尤以步入中年45歲以上的人居多,台灣人口步入高齡社會,臨床疾病也呈現上升趨勢。徐主任指出,醫護團隊務必搶在病人動脈血管阻塞的黃金6到8小時內,確定病人下肢血管阻塞位置後,緊急進行血栓清除、血管繞道等血管重建手術,才能避免造成肌肉組織永久性壞死。至於該如何辨別自己或家人可能罹患「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徐中和主任說明,依嚴重度,臨床病徵大致分成四期:第一期(輕微或無症狀):偶爾感覺患肢溫度較低,有輕微麻木感。第二期:行走當中腿部容易疲勞無力,休息片刻又能繼續往前走,之後重複出現同樣症狀,稱之為間歇性跛行。第三期:血管阻塞嚴重連靜止休息時局部循環不足,已出現持續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第四期:皮膚因缺血而由粉紅色轉為暗紫色,且在腳趾頭發生潰瘍和壞死,逐漸延伸到足部及腳踝。徐中和主任分析,張奶奶和郭伯伯,都是屬於急性「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常常是由於心房顫動,導致血栓由心臟打出掉落到下肢動脈血管,而突發急性阻塞。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治療後,「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仍有20-30%。針對此重大疾病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2016年成立了「24小時溶栓團隊」, 投入研究治療,以緊急導管溶栓手術後,雙管進行「機械性取栓」手術,以及「超音波震碎血栓」手術,搶救治療急性下肢動脈重度阻塞的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大幅下降到3%,臨床成果發表在今年(2022年)4月醫學期刊「國際血管學」《International Angiology》, 成績斐然。
當心腳中風1/男子扭傷!醫師一看「竟宣告中風」 原來漏了這警訊
55歲男子某日突然覺得腳踝扭到,於是便到國術館請跌打損傷師傅「喬一下」,也在扭傷部位貼上藥布,後來覺得好多了就不以為意,但雙腳摸起來卻愈來愈冰冷,男子雖然覺得奇怪,但也沒多想,直到雙腳突然劇烈疼痛才趕緊赴急診,醫師以超音波檢查後發現男子腳部的血管堵塞,爆發「腳中風」。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張嘉修醫師表示,腳中風是指腳部血管阻塞,其實頗為常見,但這位男子的特別之處在於急性發作,檢查後發現元凶是腿部的大動脈內有一個不穩定的斑塊,再加上最近天氣冷,血管一收縮,就導致斑塊掉落卡在腳部血管造成阻塞。張嘉修醫師緊急將男子腳部的血栓吸出、溶解,目前男子恢復健康,服用藥物穩定病況。示意圖 報系資料照 這位男子過去從來沒有任何心血管疾病,所以從未想過自己是腳部血管阻塞,「過去沒有發生過心血管疾病,並不代表未來不會發生!」張嘉修說,並非所有的心血管疾病症狀都是典型的胸悶、胸痛,這位男子或許一開始真的是腳部扭傷,但後來腳部變得愈來愈冰冷,卻沒有及時警覺,因為這是血液無法暢通的警訊,幸好最後沒有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張嘉修說,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原因幾乎都來自於動脈硬化,以這位患者來說,他的膽固醇偏高卻不自知,長期下來導致動脈硬化,進而在血管中形成斑塊,這次爆發腳中風之後,先透過導管將腳部的血栓溶解、吸出,為了預防未來血管再次阻塞,也讓男子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抗血小板藥物,藉此讓腿部動脈中的斑塊更穩定。氣象局預告今年將是寒冬,醫師警告要特別提防心血管疾病,若出現相關症狀要趕緊就醫。(圖/方萬民攝)張嘉修提醒,冬天一向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相較於夏天,患者人數增加近3~4倍,主要是因為血管收縮劇烈的關係,尤其寒流來襲、或是溫差極大時,更容易爆發心血管疾病,建議民眾要多注意保暖。
當心腳中風2/心肌梗塞竟會牙痛? 脊椎問題也可能引發致命血栓
「研究顯示,溫度若是突然下降攝氏3度以上,爆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就會增加3倍!」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張嘉修醫師表示,氣象局預告今年冬天將會很冷,因此更要多多注意頸部、軀幹部位的保暖。心血管疾病的症狀千變萬化,但大多數人總認為胸悶、胸痛才是警訊,事實上,有些乍看之下不相干的症狀如腳扭傷,最後竟然確診是腳中風。「很多人牙齒痛、肩膀痛、胃痛,因此去看牙科或腸胃科,結果沒想到竟然是心臟出了問題!」張嘉修說,心臟右側的血管若是阻塞,會出現一種反射性的疼痛,常常會讓患者感到牙齒、下巴、肩膀、胃痛,殊不知已經發生心肌梗塞!其實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大約有10~15%的心肌梗塞患者出現這樣的情形。該如何分辨是心肌梗塞?張嘉修說,如果疼痛到冒冷汗、噁心嘔吐,甚至出現氣喘吁吁的狀況,就要小心是心臟問題,要立刻到急診就醫,以免發生憾事。張嘉修醫師表示,心肌梗塞患者中有10~15%會出現反射性疼痛,患者可能會感到牙痛、肩膀痛。(圖/翻攝自張嘉修臉書)另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心血管疾病症狀,則是腳腫。張嘉修說,如果是兩隻腳腫,通常會初步判斷是由於心臟、肝臟、腎臟引起的水腫,若是單隻腳腫,則可能懷疑是血管栓塞,但其實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就是「髂靜脈壓迫症候群」。髂靜脈位於骨盆腔內部,上方有一條動脈,髂靜脈與動脈併行,當腹腔空間被擠壓時,就可能壓迫到動脈再壓迫到髂靜脈。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張嘉修說,有些患者甚至會誤以為是靜脈曲張,直到手術無效之後,最後才發現是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如果脊椎有問題,例如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骨盆腔前傾,由於容易造成血管壓迫,所以特別容易罹患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尤其好發於65歲後停經的女性,主要是因為老化,再加上懷孕後易造成骨盆前傾所致,而男性則大多是由於體重過重造成血管壓迫。輕微的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可穿著彈性襪改善病況,嚴重則要放置支架,才能讓血流暢通。(示意圖/報系資料庫)雖然病因與一般心血管疾病不同,但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同樣也會發生血栓等致命危機,建議可查看雙腿的水腫是否不對稱,通常髂靜脈壓迫症候群會發生在單側腳,若有所懷疑,可到心臟內科照超音波確認。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初期會建議患者穿著彈性襪,藉此對抗血管壓力,病況較嚴重者,則可在靜脈內放支架,讓血流保持暢通,另外,髂靜脈壓迫症候群經常合併靜脈血栓,冬天時要多補充水分,促進血液循環,才能避免發生。
當心腳中風3/醫師示警「2時間點」最易索命 冬天運動前後必做這件事
氣象局預告今年冬天很冷,醫師警告要特別當心心血管疾病!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張嘉修醫師表示,尤其要注意清晨、半夜兩個時間點,因為溫差特別大,所以特別容易爆發心血管疾病,以醫院來說,這兩個時段也是急診患者最多的時刻。張嘉修說,溫差過大時,會讓血管收縮得較為劇烈,如果動脈中有斑塊就容易破碎形成血栓,尤其冬天時千萬不要一大清晨就外出運動,建議至少等太陽出來後再出門,另外,運動前要先熱身,運動結束後也要和緩收操,讓血管的收縮、舒張都能循序漸進。冬天泡溫泉也要特別當心,如果已經爆發過心血管疾病,建議不要泡溫泉,如果身體狀況允許泡溫泉,冷熱差距也不要太大,尤其不要貿然就進入溫泉或冷池,建議先半身浸泡、再慢慢全身下水,結束時也要同樣漸進式離開溫泉池。冬天外出運動時,一定要先暖身,結束也要和緩收操,才不會造成身體過大的負擔。(示意圖/林士傑攝)如何察覺心血管危機?張嘉修說,如果是非典型症狀,例如腳中風、或心肌梗塞引發的反射性疼痛,就要觀察疼痛是否造成冒冷汗、嘔吐等症狀,而以最常見的心肌梗塞來說,如果發現爬樓梯、或稍微活動時,會突然感到胸悶,就要有所警覺。「平常一般的活動,血管大約只需要供應20~30%的血流,所以就算血管已經狹窄50%,也沒有絲毫感覺,但如果稍微運動一下,此時就會無法供應心臟充足的血液,所以就會出現胸悶的症狀。」除此之外,血壓起伏也是一個觀察的重點,例如白天的收縮壓是160毫米汞柱,下午卻變成120毫米汞柱,相差20毫米汞柱以上時,最好要就醫檢查。張嘉修說,這顯示心臟的負擔過大、且交感神經過於興奮,可能會導致血管劇烈收縮,進而增加風險。如果平時沒有量血壓的習慣,也可以觀察自己是否脖子緊繃、肩頸僵硬,甚至頭痛,這都可能代表血壓已經飆高。若有高血壓問題,建議要定期量血壓,一旦發現收縮壓起伏超過20毫米汞柱,就要趕緊就醫。(示意圖/報系資料庫)張嘉修說,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分為先天與後天,先天包括性別、家族史,例如男性的風險高於女性,如果家人在65歲前曾爆發心血管疾病,就代表有家族史,建議要超前部署、定期檢查。後天則來自於體重、三高、吸菸習慣等,其中低密度膽固醇是其中關鍵,研究顯示,若是低密度膽固醇長期過高,爆發心血管疾病的年齡就會愈低,而低密度膽固醇的數值與遺傳十分相關,如果家族中許多人都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就要特別當心。
腿痠麻、腳底疼痛要注意! 腳中風嚴重恐截肢
苗栗90歲謝姓老婦因為左腳痠麻、腳底疼痛到醫院就診,經電腦斷層,發現大腿動脈有嚴重阻塞,為俗稱「腳中風」的下肢缺血症。幸好在接受「微創導管支架手術」後,成功打通血管,並置放專門針對大腿動脈設計的新型專用支架,術後康復良好也不再疼痛。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大腿動脈主要有兩條,第一條動脈接續到小腿,第二條則到大腿,老婦的第一條動脈幾乎全塞住,只靠第二條動脈的小血管支援,因此血流完全不夠用,「就如同高速公路塞車,只能改走一般道路,浪費更多時間,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高速公路不塞車」。大千醫院指出,目前針對腿部動脈狹窄、阻塞的治療,與心臟血管阻塞類似,以「球囊擴張+支架」導管治療為主,只有少部分不適合導管治療的病人,才會開刀做繞道手術。另,對超過20公分長段阻塞的腿部動脈,因大多出現嚴重鈣化的問題,需要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楊智鈞提醒,高齡、糖尿病、高血壓、抽菸或過去有其他動脈疾病的民眾,為腿部動脈阻塞症號發族群,常有腳痛、腳麻、末梢冰冷等症狀,若出現足部發炎、潰爛、腳趾頭發黑,必須馬上打通血管,否則截肢的風險很高。大千綜合醫院引進「腿部血管健檢儀器」,可精確診斷腿部動脈阻塞的問題,若家中長輩有上述症狀,可至心臟外科門診接受評估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