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科
」 癌症 腫瘤 肺腺癌 肺癌 胰臟癌七旬翁胸骨疼痛!就醫檢查意外發現肺腺癌四期 「細胞治療」順利控制病情
70多歲的賴先生,退休後積極參與社區里內的公益及登山健行活動,身體健康硬朗,半年前因胸骨疼痛前往就醫,經胸部X光及切片檢查確診為肺腺癌四期,身體也因腫瘤快速變化壓迫到肺部而出現胸悶、嚴重氣喘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在醫療團隊的評估與建議下,賴先生先進行肺部腫瘤切除手術,同時安排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標靶藥物,並規劃為期三個月的DC-CIK細胞治療,透過合併療程終於讓腫瘤在短時間內縮小,如今已不須使用止痛藥及專人照護,每天早晚能夠健走及簡易運動。細胞治療應用 癌症治療與再生醫學細胞治療可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應用為癌症治療,是將自體免疫細胞,從體內分離出來並在實驗室大量培養,再輸回病人體內來達到對抗癌細胞的目的;第二種應用則為再生醫學,是利用幹細胞分化的特性,誘導幹細胞分化出想要治療的細胞種類,達到器官修復或組織再生的結果,其應用包含退化性關節炎或軟骨細胞再生,或是燒燙傷時表皮或皮下組織的修補,以及阿茲罕默症及帕金森氏症神經細胞再生。賴先生的案例就屬於第一種應用,是目前癌症治療的新契機。DC-CIK細胞治療攻擊癌細胞並活化免疫系統 是癌症治療新選擇雙和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莊博雅醫師表示,DC-CIK細胞治療原理是結合具有辨識抗原及呈現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DC)與毒殺能力的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在體外共同培養並大量擴增後,將活化的免疫細胞回輸到患者體內進行癌細胞毒殺作用。DC-CIK不僅能攻擊癌細胞,同時也會活化自身的免疫系統,對於長期接受癌症治療的癌友是一個可嘗試的新選擇。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燿宇醫師指出,從治療前的影像檢查中可明顯看到賴先生肺部腫瘤持續擴大,除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合適的標靶藥物外,合併搭配每劑間隔兩周,共六劑的DC-CIK細胞回輸治療也是關鍵,後續透過電腦斷層檢查可明顯看到腫瘤縮小,部分腫瘤甚至消失。除療效顯著外,更重要的是幾乎無副作用產生,精神與體力並無影響,未來只需按照醫囑定期回診即可。
力促安樂死合法化 前法務部長:台灣早晚要面對
近來受作家瓊瑤事件影響,安樂死能否合法,再掀爭議。曾任法務部長的亞洲大學講座教授邱太三直言,「安樂死」攸關家庭結構改變,是台灣早晚要面對的問題,他在擔任法務部長時就曾私下與衛福部官員討論此議題,最近也曾向衛福部長邱泰源提出建言。電視主播傅達仁癌末時選擇到瑞士安樂死,最近翩然而去的作家瓊瑤也曾表態支持安樂死,但各界仍有不同見解。邱太三說,現在社會兩代親情趨於薄弱,更不用說三代情感,即使夫妻遇到另一半生病,照顧問題也會是考驗。邱太三說,前立委江綺雯提「緩和醫療」時,他對安樂死議題就有想法;任法務部長時,曾與衛福部官員提過安樂死合法問題,並建議可由法務部提出相關法律支持,但台灣社會仍未正視此問題。他估算,未來約有8成至9成台灣人要面臨是否安樂死的選擇,但社會上少數道德情懷高的人一定反對。他認為,在生命尊嚴被折磨的過程中,多數人應該擁有選擇權。國民黨台中市議員楊大鋐支持安樂死合法化,但前提是當事者在有自我意識下,可以選擇接受安寧照護或安樂死,除非當事人是腦死或無意識,否則不應由子女為他決定。民進黨台中市議員周永鴻認為,台灣應研擬法案政策,讓每個人可選擇是否要尊嚴的離開。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活得久也應該活得有品質,安樂死必須要有完整的法律和流程才能執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巫康熙雖「不反對」安樂死,但必須在「成人、意識清楚、自己決定」前提,以及成立委員會,討論後獲得共識,謹慎執行,否則恐有自殺、殺人疑慮。他強調,安寧療法、預立醫囑和安樂死並不相同,許多末期病患活著只剩痛,他看過太多這樣的病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周希諴則持反對態度,他強調,安樂死是主動結束生命,並非簡單一個概念就能執行,目前法律並不完備;生命的結束不可逆,透過安寧緩和醫療和《病人自主法》簽訂預立醫囑,仍可在生命末期以非積極治療善終。邱太三直言,安樂死最關鍵在於政治面,要看政府與立法院如何看待,立法過程一定會面臨許多問題,即使合法化,部分醫師未必願意執行安樂死。社會若有共識,就必須成立第三方獨立機關,後續有許多配套問題待解決。(愛護生命 安心專線1925)
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防出血 血友病患職場不卡「關」
【健康醫療網/林宗憲報導】「血友病」是一種因X染色體基因突變,導致體內無法正常製造凝血因子,常在肌肉或關節處出現自發性或週期性出血的罕見疾病,因為屬於性聯遺傳疾病,因此主要影響男性,女性則通常為帶因者,但少數女性可能有輕微症狀。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賴學緯醫師表示,許多老年族群或是需久站的病友,因關節處受力較大或是退化,容易出血導致腫脹疼痛,若未接受預防性注射治療,恐造成關節受損,嚴重甚至需置換人工關節,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先天性血液凝血異常 體內自發性出血賴學緯醫師說明,因患者體內缺乏第八凝血因子(A型)或第九凝血因子(B型),必須終身注射凝血因子來維持自身的健康與活動力。最常見的是A型血友病,目前盛行率約為每十萬人中有15至20人,這意味著在台灣約有400-500患者。症狀包括肌肉、肘關節、膝關節等部位出血、腫脹疼痛,以及自發性的黏膜出血、血尿、牙齦、外傷及腸胃道出血等,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反覆出血恐造成關節損傷,嚴重者需置換人工關節,影響日常生活。久站關節易出血 預防性注射保護關節在過去預防醫學觀念不完善的情況下,曾有病友因為職業需久站,關節受力較大造成容易出血,出現腫脹痠痛影響到日常工作的情形。另外,老年族群可能因髖關節出血疼痛而不良於行,排斥外出運動,影響到日常生活與社交能力,加上可能同時發生骨質疏鬆,等到要接受治療時,關節可能已損壞至需要換人工關節。賴學緯醫師強調,接受預防性注射治療能維持病友體內凝血因子在下一次注射前的低點濃度維持在3-5%,可有效降低自發性出血現象,減少關節壞損的機率,因此,及早接受注射控制疾病的預防性治療相當重要。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只需每周注射一次傳統凝血因子可分為短效型與長效型,但是因為活性衰退速度快且容易被人體代謝掉,約2至3天就必須再次注射,對於上班族或老年族群來說,每週前往醫院兩次以上注射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最新研究顯示,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透過藥物結構做構型的改良,比較不容易被人體代謝掉。因此,在接受注射後三至四天內,凝血因子有機會維持在40%以上,而在進入五至七天的半衰期後,凝血因子濃度仍可維持在18至20%,讓病友一樣能外出工作,維持日常活動,因此每週只需注射一次,減輕治療負擔。預防性注射減少出血現象賴學緯醫師表示,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除了減少關節出血與耗損之外,更重要的是減少難以察覺的微型出血,甚至達到零出血。另外,針對上班族或有高度活動需求的病友,就能減少治療的時間與注射頻率,不論對於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學業上來講,都會方便很多。讓患者都能夠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過去,病友常擔心體內凝血因子濃度過低,除了要隨時注射以外,更因為害怕受傷、出血等情形發生而不願外出。賴學緯醫師指出,對於血友病的治療最終目標在於能讓血友病患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無論是工作或是外出運動等日常生活,不再因疾病而受限。另外,選擇注射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後,病友也能進行碰撞強度低或風險較低的運動,例如:游泳、健走、騎單車、瑜伽等。也能向復健科醫師或專業的教練諮詢肌肉訓練及抗阻力運動,有助於改善體態及控制體重。A型血友病可依個人考量施打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根據國外使用經驗,施打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目前未增加抗體產生或嚴重併發症等問題。賴學緯醫師建議,目前治療上有因子補充及非因子治療, 選擇上可能取決於個別因素,例如血友病的嚴重程度、是否存在抗體、對先前治療的反應以及整體健康狀況。與專門從事血友病的醫療提供者諮詢,可以幫助患者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而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研發無疑是在因子補充方法的一大進步,不僅可讓體內長時間保有高濃度凝血因子,降低出血現象,且能有效降低病友心理焦慮並提升運動意願及習慣的養成。在目前健保的條件給付下,相信未來可解決許多病友及家屬長期的困擾與負擔。
波波醫霸凌本土醫「那麼笨怎麼當醫師」害輕生 母淚訴:不甘心!還我一個公道
台北國泰醫院一名放射腫瘤科林姓醫師,5年前突然結束生命,事後家屬發現,他疑似遭同事波波女醫師(波蘭醫科大學畢業)言語霸凌長達半年,最終不堪壓力輕生,年僅29歲。此案雖於109年檢方偵結不起訴,但近日因波波醫師相關議題再度延燒,林醫師父母重新站出來為兒子討回公道。林醫師的母親昨(3)日來到台北國泰醫院前,穿著兒子生前的醫師袍,控訴波波女醫師對其子多次當眾辱罵「那麼笨怎麼當醫師」等貶低詞語,導致林醫師罹患輕度憂鬱症,並於2019年結束生命。她淚崩表示「我不甘心,國泰還我一個公道」。林母透露,兒子在世時忍受長期壓力,甚至不得不向身心科求助,醫囑中清楚記載「長期受責罵壓力極大」,但案發後的調查卻因缺乏直接證據,檢方最終以罪證不足為由不起訴,林母淚訴「告也告不贏,我們該怎麼辦」。知名眼科醫師黃宥嘉在臉書爆料女醫師時,醫院竟撤下女醫師的官網照片和學歷,黃宥嘉質疑「醫師間的對話常發生在診間、醫師休息室、護理站、會議室等,這些地方難道有設監視器嗎」。林母表示在網路上都找不到女醫師的資料,且事發至今她從未現身,也從未表達任何歉意。對此,國泰醫院表示,醫院珍惜每位同仁,致力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當年林醫師事件發生後,醫院全力配合檢調調查,並於109年地檢署偵結,認定無不法情事,全案不起訴確定。醫院強調,醫療場所應是安寧的環境,呼籲外界給予醫療同仁及病人空間。
8旬翁血尿持續兩個月!就醫檢查竟是侵犯性膀胱癌 「三模式治療」保住膀胱
85歲陳伯伯今年初因出現血尿近2個月,到醫院求治,診查無小便疼痛、腰及腹部疼痛,診斷為無痛性血尿。經由尿路顯影斷層掃描發現陳伯伯右側膀胱壁有一個超過6公分大型腫瘤,內視鏡切片檢查發現腫瘤充滿右側膀胱憩室,因體積巨大而無法以內視鏡完全刮除乾淨,腫瘤切片病理報告顯示為「高度惡性尿路上皮癌」,且已侵犯到膀胱肌肉層。評估年紀與體能狀況 目標改善血尿症狀、控制腫瘤由於腫瘤表現高度惡性,有極易侵犯及轉移之風險,臨床上標準治療應安排膀胱全切除手術,但考量陳伯伯有許多內科疾病,接受大型手術發生併發症機率極高。經泌尿科、放射腫瘤科和血液腫瘤科團隊研究討論後,安排接受三模式治療,希望能改善血尿症狀及控制腫瘤。醫師團隊評估陳伯伯的年紀與體能狀況,以膀胱腫瘤為放射治療的主要重點,輔以適合其體況的化學治療配方,順利完成同步化學放射治療的完整療程,治療效果評估也達成團隊原先設立的目標,後續並未再發現血尿症狀或殘留顯著副作用。三模式治療需審慎評估 安全治療並提升生活品質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黃文冠指出,對高齡膀胱癌病人而言,根除性膀胱切除術雖然是標準治療方式,但可能對生活品質造成顯著影響,三模式治療(TMT, Trimodality Treatment)是值得考慮的替代選擇。TMT結合了經尿道腫瘤切除術(TURBT)、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目的是保留膀胱功能並有效控制腫瘤,選擇TMT需要謹慎評估,並與多學科診治團隊進行深入討論,確定對特定病人的適用性,在治療後必須接受長期定期追蹤,以及時發現可能的復發或進展。這種平衡療效和生活品質的治療方式,為許多不適合接受根除性手術的老年膀胱癌病人提供新的希望。放射腫瘤科主任盧皓維強調,膀胱癌的三模式治療需仰賴泌尿腫瘤團隊多專科醫師的合作。先經泌尿科醫師執行最大限度且安全的經尿道腫瘤切除術,再經放射腫瘤科醫師標示膀胱內殘餘腫瘤、膀胱全體積和區域淋巴結等區域,依序給予適當的放射線劑量,期間還需腫瘤科醫師輔以同步化學治療。如此才能達到安全治療膀胱腫瘤,同時仍保有生活品質的目標。中老年人為膀胱癌高危險群 有相關症狀應謹慎就醫泌尿科劉緯陽主任表示,中老年人都屬於罹患膀胱癌的高危險群,如果解尿時發現有無痛性血尿,甚至解血塊,不分男女都應儘快到泌尿科就診,接受詳細完整的尿路系統檢查,例如:電腦斷層尿路顯影及膀胱鏡等。另外,老年病人如果罹患侵犯性膀胱癌,當身體狀況已無法承受手術風險時,可考慮同時接受低劑量化療及放射治療,以達到控制和縮小腫瘤的目標,進一步改善生活品質。
文壇天后小彤最後兩次化療倒數 手臂發麻樂觀自嘲是「獨臂神尼」
文壇暢銷天后小彤年初診斷出胰臟癌後,從開刀、化療都展現極高的生命鬥志,她今(22日)入院進行第11次化療,卸下心防坦言:「確實想過放棄,比想像中辛苦太多。」但面對最後2次化療和即將到來的2025年,小彤說:「如果可以用2億換5年,我會毫不考慮拿錢去換,換算下來一天是十萬,我現在每天醒來都覺得自己賺了十萬。」新年新希望就是好好活下去。小彤胰臟癌手術後要做12次化療,她坦言療程的最後一哩路越來越辛苦:「所有的副作用我幾乎都遇上了。」最明顯的是手臂發麻越來越嚴重,加上右側裝有人工血管,為了避免人工血管損傷,她盡量讓右手不提重物、不劇烈擺動,和老公苦中作樂開玩笑說整隻右手就像廢掉的感覺,加上預期中的落髮,讓樂觀的小彤忍不住自嘲:「我現在是獨臂神尼。」只好用左手打字,吃飯時筷子拿不穩,大部分用湯匙進食,減少手指過度用力而抽筋的機會。總是保持高度鬥志的小彤說:「血液腫瘤科醫生告訴我,確實很多人撐不過12次中途放棄,但他們鼓勵我撐下去,所以我就撐撐看。」另一個副作用是經常反胃想吐,小彤的應變之道就是「想吐時少吃,食慾好就拚命吃」,所以相較於很多病友化療後暴瘦,小彤竟然胖了兩公斤,讓她開心又有幾分得意,表示她把自己照顧得很好。小彤表示以前的願望都是賺大錢,現在只希望好好活下去。(圖/馬可孛羅公關提供)面對「癌王」,小彤展現無與倫比的生命力,但她坦言擔心還是有的:「擔心的不是化療帶來的不舒服,不舒服撐過去就好了,誰怕誰!比較會提心吊膽的是每三個月要做一次電腦斷層,檢查有沒有復發或轉移。因為『癌王』的復發和轉移率是最高的,所以我每三個月就要開一次盲盒,希望每次打開都沒有中獎。」談到對2025年的展望,小彤說:「以前都是說賺大錢,現在只希望好好活下去。」她認為,老天留著她這條命一定有其意義,除了一直在持續的公益捐款之外,這段日子因為新聞報導,很多不認識的臉友私訊她、告訴她因為她的正能量鼓勵了他們正在抗癌的家人。前陣子,她和一位臉友的姊姊視訊,對方正在和病魔搏鬥:「看到對方虛弱的樣子,一掛完電話我就潰堤了。」小彤也想謝謝這段時間鼓勵她的讀者與粉絲,讓她在抗癌的路上不孤單:「療程結束後,我想做更多的事情幫助癌友,也想讓自己好好去環遊世界,我會努力拚存活率,讓自己有一個開心的2025。」
被幸運之神眷顧!曾祖母才剛被診斷4期腦癌 竟刮中324萬元刮刮樂
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名女子診斷出第4期腦癌後,一位朋友來探望時送了一張刮刮樂,沒想到卻意外讓她贏得美金10萬元頭獎(約新台幣324萬元),也使她忍不住直呼「感覺生活會變得更美好,一切都是命中註定」。根據外媒《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ABC7 WWSB》報導,居住在明尼蘇達州伊登普雷里市(Eden Prairie)的女子黛比(Debbie Bury),已經成為了曾祖母,日前她去到當地醫院Methodist Hospital檢查時,意外發現腦中有3顆腫瘤,也被診斷出是第4期腦癌。「我當時眼前一片黑,眼中只看得到死亡」黛比回憶道,儘管感到相當震驚,仍有許多朋友給予愛和支持,光是入院第1天,就有大約26個朋友來探望她。後來,其中1位朋友去探望黛比時,送給她1張明尼蘇達維京人隊主題的刮刮樂,希望她能振作起來。怎料,黛比剛將其刮開,就發現自己贏了頭獎美金10萬元。黛比表示,當時她以為自己只是中美金100元(約台幣3246元),仔細一瞧才確定是美金10萬元。腫瘤科護理經理安德里亞(Andrea O'Hern)也說到,當黛比的病房爆發出歡呼聲後,消息也迅速傳遍醫院,使黛比不禁感嘆「感覺生活現在變得更美好了,一切都是命中註定」。報導指出,另一個好消息是,黛比的手術相當成功,醫生預估她還能再活6年,即使腫瘤有復發的可能性,她還是堅定地說到「我會活到80歲」。
當12年的胖子減肥瘦到營養不良「肚子卻原封不動」 開刀才發現是27公斤巨瘤
挪威有名59歲的男子有整整12年的時間都深受體重問題所苦,醫生甚至為他報名了減肥和營養課程,還服用了減肥藥,他的體重也明顯下降,臉和手臂都看得出改變,肚子卻依然很大,到了2023年,醫生即將為他進行胃袖狀切除手術,未料醫生卻發覺他胃的堅硬表面並不是脂肪,經掃描顯示,他的腹腔內有個68公分、重超過27公斤的巨大腫瘤。而後,醫生花了10個小時切除腫瘤,儘管腫瘤已被完全切除,但他的腹部仍有一部分惡性組織,需要持續觀察。目前,他正在起訴十多年來未能檢測到癌腫塊的醫生,儘管訴訟最初被駁回,但律師提出了異議。據《每日郵報》報導,來自德國的59歲克勞特(Thomas Kraut)是名配鏡師,後於2008年移居挪威,他花了整整12年的時間與體重作鬥爭,並於2012年被診斷出患有2型糖尿病,醫生起初也一直認為他只是肥胖,並為他報名了減肥和營養課程,而後他也服用了減肥藥。克勞特表示,他透過飲食的改變和減肥藥,體重確實減輕了很多,臉和手臂都變得很瘦,醫生甚至說他營養不良,奇怪的是,他的肚子依然很大。到了2023年,克勞特即將接受胃袖狀切除手術,其中涉及切除大部分的胃,這時醫生竟發覺到他胃的堅硬表面並不是脂肪,而後花了2周的時間才診斷出他患有罕見的脂肪瘤,經掃描顯示,他的腹腔內有個68公分、重超過27公斤的巨大腫瘤,該腫瘤由較小的癌症區域組成,周圍被脂肪包圍,它也擴散到了他的右腎和部分小腸。 9月26日,醫生花了10個小時切除了腫瘤、腎臟和部分小腸,儘管腫瘤已被完全切除,但醫生無法從克勞特的體內取出所有癌組織,因他的腹部仍有一部分的惡性組織,醫生表示由於壓迫了多個重要器官,因此切除太危險。59歲的克勞特。(圖/Instagram)對此,克勞特說自己真的很震驚,「腫瘤被切除讓我鬆了口氣,但知道我體內仍然有一些癌組織,這讓我感到不安。」他現在每2週會去看心理師進行治療,且因為體內仍有正在生長的腫瘤組織,所以他每年還必須去看腫瘤科醫生2次。另外,克勞特現在正在起訴十多年來未能檢測到癌腫塊的醫生,他和妻子聲稱如果早點發現腫瘤,他本可以得到充分治療,儘管訴訟最初被駁回,但克勞特的律師提出了異議,克勞特也說,「一切總會有結果的。」
8旬翁騎腳踏車暈眩跌倒! 送醫檢查竟是「急性血癌」
一名80歲葉老先生日前在路上騎腳踏車時,突然一陣暈眩而不慎跌倒在地,被路人叫救護車送往醫院,經醫師檢查後發現老翁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隨即安排住院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於65歲以上男性 初期症狀不顯著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白血病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第9位、女性為第12位,診斷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患者佔了三成以上。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陳筠方主任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好發於65歲以上男性長者,初期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被誤以為是感冒而忽視,因此許多患者是透過健康檢查等意外發現。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常見貧血、疲倦、莫名瘀青陳筠方主任說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主要是因為骨髓母細胞產生癌變,導致骨髓中芽細胞(Blast cell)大量增生。而芽細胞是白血球的前身,不具備正常白血球的功能,它的大量增加會擠壓到其他正常造血細胞的生存空間,導致紅血球及血小板的數量下降,患者進而出現貧血(疲倦、臉色蒼白、頭暈無力)、凝血功能下降(身體異常瘀青、流鼻血、牙齦流血)等症狀。不明原因發燒不退應盡快就醫治療 才有機會控制白血病由於白血病病程發展相當快速,盡快治療才有機會獲得控制。醫師會根據病人的整體狀況來做治療選擇,有化學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標靶治療及CAR-T等不同的治療方式。陳筠方主任表示,60歲以下會安排強度較高且密集的治療方式,並會考慮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而年紀較大且身體機能較不佳的患者則採取相對緩和的治療及輸血,達到病情控制並且改善生活品質。
不吸菸肺癌2/空汙傷害不輸香菸 2時段勿戶外運動「機車族要戴口罩」
肺癌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已取代肝癌成為新國病。根據台大公衛學院研究,若持續30年暴露在一定濃度以上的空汙細懸浮微粒(PM2.5)中,罹患肺腺癌風險比每天抽一包菸還高,這或許是近來不吸菸肺癌患者激增的原因之一,醫師建議上下班時間最好別進行戶外運動,以免吸入大量空汙,而機車族也要佩戴附加活性碳的拋棄式防塵口罩,才能過濾廢氣裡的微粒與道路揚塵。「不只是台灣,全世界不吸菸的肺癌患者都增加!」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告訴CTWANT記者,肺癌是全球及台灣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9,700人死於肺癌,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近五分之一。雖然台灣近十年來肺癌的標準化死亡率有下降趨勢,但其發生率仍在增加,尤其是女性和未吸菸者的肺腺癌比例顯著上升,顯示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空汙正是原因之一,台大公衛學院今年5月發表研究發現,若持續30年暴露於PM2.5(懸浮微粒直徑小於或等於 2.5 微米的粒子)空汙環境中,罹患肺腺癌風險,會比每天吸超過一包菸的人風險高出1.044倍。此研究利用環境部2005至2020年全國PM2.5監測資料,再以空汙能見度、PM10推測1968至2004年各地區空汙PM2.5濃度,比對國內1997至2020年肺癌登記資料,此為全球首篇分析30年空汙與肺腺癌相關性研究,研究刊登於《環境研究》國際期刊。根據環境部統計,2023年各項空氣污染指標,PM2.5年平均濃度以雲林縣19.3微克/立方公尺(μg/m3)最高,主要是少雨、弱風天數多。其次為嘉義縣市及金門的18.8μg/m3,離環境部所訂中南部年平均值15μg/m3仍有一段差距。PM 2.5 已被證實是致癌物,肺部自然是首當其衝、最先受害的器官。長期關注空污的北醫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曾建議,民眾可先自我審視,平常最容易暴露到髒空氣的來源是什麼?例如鄰近工業區的居民須注意工業排放空氣污染物,都會區居民則受交通廢氣影響較多,因此必須從住家環境開始了解可能的污染物質,再以適當的方法排除或減少空氣污染物的來源,例如簡單的把窗戶關上、減少揮發性化學產品的使用、烹調習慣的改變、室內植物的擺設、空氣清淨設備的裝設等方法。至於交通,為了方便逼不得一定得騎摩托車時,莊凱任強調「口罩絕對是必備!」國健署建議機車族配戴附加活性碳的拋棄式防塵口罩(符合 CNS14756),除了吸附車輛廢氣中的有害氣體,也能過濾掉混合在廢氣裡的微粒和道路揚塵。由於這類口罩的活性碳會吸附污染物,長期使用後可能失效,因此不建議長時間重複使用。戶外運動的地點很重要,研究顯示公園比馬路旁更好,比較不會影響肺功能。(圖/記者方萬民攝)在《空汙世代的肺部養護全書》一書中,台大公衛學院陳保中教授提到自身的運動方法,「我通常早上6點多到醫院,避開高空汙時段;下班時我會走比較少空汙的『路線』,盡量避開大馬路,改走小巷弄」。運動也是同樣道理,盡量避開交通尖峰的上、下班時段,避免吸到廢氣。對於場地,陳保中教授也有一番見解,「河濱公園是蠻好的運動場地,車少、空曠,河道旁風大,有風流動能加速改善空汙;另外,台灣山林豐富,不必特別去挑戰大山岳,鄰近的小山丘也不錯,像台北近郊就有很多條親山步道,也是假日運動的好選擇。」「英國曾有一項研究顯示,長期在馬路附近運動的人肺功能較差,而公園運動的人則較好。」方昱宏認為空汙是長時間的影響,雖能「趨吉避凶」,但很難靠著短時間的措施,如空氣清淨機、口罩來達到完全預防的效果,還是必須由政府來改善空汙問題,才能根本解決問題。不過,方昱宏建議若要進行戶外運動,可到環境部的「空氣品質監測網」查詢空氣品質狀態,若出現紅色警報、甚至紫爆,就不要外出活動,才可以較有效的避免空汙危害。若必須外出上班或上學,國健署則建議配戴防霾(PM2.5)口罩(符合 CNS15980),以濾除空氣中的 PM2.5 微粒。
不吸菸肺癌3/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唯一篩檢方式 濫用恐增加輻射量與風險
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驟逝,引發外界震撼,也讓更多民眾迫切想知道「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坦言近來大批民眾要求進行篩檢,他認為若符合高風險族群是「實證醫學」,若不符合就是「商業行為」,不必要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不僅會因為偽陽性帶來精神壓力,後續可能也會接觸過多的輻射傷害,顯然弊大於利。低劑量電腦斷層被視為早期檢測肺癌的最有效方式,國健署也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只要是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審核通過的肺癌篩檢醫院接受2年1次免費的LDCT篩檢。若想自費篩檢,價格大約5000元左右,並不便宜,但近年來自費篩檢人數持續增加。「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做LDCT檢查!」方昱宏說,LDCT已被證實能夠有效發現早期肺癌病變,特別對於重度吸菸者能降低約20%的肺癌死亡率。然而,篩檢並非沒有風險,若不屬於高風險族群,可能會引發過度診斷及過度治療問題。方昱宏說,LDCT檢查目前的篩檢率不到5%,也就是100個人中僅找出1~4人肺結節有惡性腫瘤,實證醫學的數據無法證明篩檢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何況LDCT檢查的偽陽性很高,很多人檢查後發現有肺結節,首先結節不一定是癌症,大部分的結節屬於良性,可能是良性腫瘤、感染後的疤痕或纖維化,但民眾得知後大多會心情相當沉重。」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認為,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做LDCT檢查,建議有相關風險再進一步考慮。(圖/長庚提供)方昱宏說,為了知道結節到底是否為惡性腫瘤,就必須切片或進一步做正子攝影。「有些民眾可能有服用某些藥物或身體條件不好,切片手術可能會有一定的風險;而正子攝影雖可進一步看清楚,卻有更強的輻射。」更何況許多肺結節非常小,甚至只有0.4公分,按照常理來看根本無需切片。「但許多民眾已經自費做LDCT檢查了,發現有結節一定會堅持除掉,這麼執著的例子不少,也看得出民眾對肺癌的恐懼。」方昱宏說,其實醫界對於LDCT檢查的態度也分兩派,反對一方不贊同過度診斷、過度治療,但反對方也承認LDCT檢查是目前唯一可早期篩檢肺癌的方法。「所以我反對普篩、但也反對甚麼都不做!」方昱宏認為高危險族群應在醫師的專業建議下,定期篩檢和追蹤;若篩檢發現有肺結節,對於不同大小和型態的結節,醫師會依據病史及影像特徵制定適當的追蹤和處置計畫,回歸理性判斷,才能真正對症下藥。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熊佩韋表示,副總統陳建仁、柯文哲太太陳佩琪醫師都因LDCT檢查,而找到小於1公分且無症狀的早期肺癌,進而手術切除痊癒。不過,熊佩韋也認為LDCT的確有偽陽性高、過度診斷等疑慮,非危險族群無醫學證據應做篩檢。至於輻射量,若屬於高風險族群仍然是利大於弊。另外,熊佩韋建議LDCT檢查宜在篩檢經驗豐富、且有多專科肺癌診治的醫療機構進行,較能精準判斷篩檢結果。
為了減肥!她暗網交易吃下「絛蟲卵膠囊」開始頭痛、健忘 還拉出「長條褐色蟲體」
國外一名21歲女子為了減肥,便在暗網購買了「絛蟲卵」膠囊,起初她食用後,體重確實明顯下降,卻也出現胃痛和脹氣等症狀,而在某天如廁完,她突然感覺「有東西在拍打屁股」,仔細一看才發現,馬桶裡浮著一些長條形的褐色蟲體。後來,她的下巴長出腫塊,伴隨著持續性的頭痛,趕緊至醫院檢查後,才知道是寄生蟲感染。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腫瘤科醫師伯納德(Dr. Bernard Hsu)在YouTube頻道「Chubbyemu」說到,近期他在節目中分享了一個「吃蟲減肥」的案例,這名21歲的女子因無法藉由飲食和運動達到減重的目標,決定在網路上購買含「絛蟲卵」的膠囊。伯納德接著表示,女子吃下膠囊後,體重確實開始減輕,雖然偶爾會有胃痙攣的問題,但她選擇暫時忍受。某天晚上,她去上廁所時,她覺得「有東西在拍打屁股」,回頭一看,竟看見馬桶裡漂浮著一些長條形的褐色蟲體。伯納德說,女子一開始以為,這是「脂肪塊離開身體」的證據,但在幾周過後,她的下巴長出腫塊、身體狀況愈來愈差,還出現劇烈的頭痛症狀,她只好掛急診求醫。經過初步檢查,醫生僅給予她控制腫脹的藥物,女子也被送了回家。然而,自女子開始食用「絛蟲卵」以來,已經1年過去,她的精神逐漸衰弱,更會在中午突然醒來時,記不起過去幾小時內發生的任何事情,因此她選擇再次就醫。醫生仔細檢查後才發現,她的大腦、舌頭和肝臟都出現病變,並檢驗出寄生蟲感染女子向醫生承認自己食用了「絛蟲卵」後,醫生分析,她感染了「牛肉絛蟲」(Taenia saginata)和「豬肉絛蟲」(Taenia solium),其中「豬肉絛蟲」會在血液中產卵,寄生到大腦和其他身體組織裡,讓她的下巴出現腫塊。伯納德指出,這種病症被稱為「囊蟲病」(cysticercosis),感染者可能會因蟲卵導致視力改變、記憶喪失、認知功能下降等等。幸運的是,該女子住院3周過後,接受驅蟲藥物治療,並服用類固醇控制減低大腦發炎症狀,最後順利康復出院。報導指出,這種食用絛蟲卵的減肥方法,最早能追溯到維多利亞時期(1830年代至1900年代),由於這種蟲會吸取宿主的營養,因此導致宿主體重下降,但這種蟲會在人體腸道內繁殖,最長甚至能長到9公尺。對此,伯納德呼籲,「對於一個身體健全的人來說,通過飲食和鍛煉來減肥,在身體上是可行的,而且這比讓『額外的有機體』故意生活在你體內的風險要小得多」。
男子吞嚥困難狂瘦7公斤!檢查竟是「雙癌」 醫「三階段治療」成功保命
50歲李先生因工作壓力大,每天抽菸、喝酒及嚼檳榔達廿多年,直到察覺吞嚥食物時總會卡住甚至反溢吐出,加上短期暴瘦7公斤,讓他決定就醫,結果醫師先查出下咽處有腫瘤,深入檢查又揪出中段食道惡性腫瘤,原來李先生同時罹患兩種惡性腫瘤,分別是第四期上的下咽癌及第三期的食道癌。下咽癌及食道癌好發50-60歲男性 這些都是危險因子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吳偉榤指出,下咽癌及食道癌都好發於50至60歲的男性,常見的危險因子包含抽菸、吃檳榔跟酗酒,由於整個口腔、喉嚨、食道都會接觸到同樣致癌物質的刺激誘發,容易造成「區域癌化效應」(Field Cancerization),因此約有1到2成的病人會同時或接續罹患頭頸部及食道惡性腫瘤,因此多半會建議患者務必接受進一步檢查,這才順利揪出雙癌病灶。跨團隊擬定三階段治療計畫:化療、放療、手術為了讓這類多癌症病患能得到較佳的癌症照護品質,院方安排頭頸癌及食道癌跨團隊溝通,由耳鼻喉科徐俊傑醫師、胸腔外科呂庭聿醫師、消化內科陳政國醫師、血液腫瘤科醫師及放射腫瘤科吳偉榤醫師等人,共同擬定並執行三階段治療計畫。首先是針對下咽腫瘤及食道腫瘤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化學合併放射治療,後續再針對治療反應良好的食道腫瘤,安排食道切除及重建手術,最後再以口服化療藥物鞏固治療效果。預防勝於治療 定期檢查、疫苗接種莫輕忽該名患者治療後迄今定期回診,追蹤三年也無復發,同時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也讓他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吳偉榤也呼籲,頭頸癌與食道癌都十分注重預防勝於治療,尤其遠離致癌因子更是必要且有效的防癌方式,包括拒絕菸檳酒、均衡飲食、控制體重,同時定期口腔篩檢(可預防口腔癌),必要時可考慮接種HPV疫苗(可預防咽喉癌)等,如發現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診治,以免遺憾終生。
汪建民病逝/不是感冒!肺腺癌7大警訊要當心 死亡率最高!免疫治療是救命解方
藝人汪建民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至頸椎、腦內,他的妹妹今(8)日午間證實,汪建民已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肺癌連續19年居國內死亡人數第一名,資料顯示,每5位癌症死者中就有1名肺癌患者,不只如此,肺癌也超越大腸癌、肺癌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不只癮君子,更多生活健康的人也罹患肺腺癌,甚至誤以為是感冒而延誤治療。65歲的黃女士愛運動、生活也規律,沒想到8年前竟確診肺腺癌第三期,她以為只是感冒咳嗽,沒想到卻是癌症,確診當天就立即決定動手術,接著再進行化療,2年後以為已經沒事時,卻又發現復發,而且已經轉移到腦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與確診時的期別有關,由於多數患者確診都是晚期,由110年癌登觀察,首次治療為手術者僅佔4成左右,可見大多患者發現時已是無法手術的病況。隨著肺癌備受重視,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從3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這也是台灣首度於肺癌領域獲得健保給付。黃女士接受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至今已近5年,目前病況良好。台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表示,高風險族群如吸菸、二手菸、家族史應定期檢查,如果出現肺癌常見症狀如久咳不癒、呼吸急促,如果發生持續2周以上咳嗽且未見好轉、咳血、呼吸急促、持續胸悶胸痛、聲音沙啞、莫名的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等症狀,若有以上7大警訊便要有所警惕,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國內想要實現「晚期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倍增」,首先要擴大免疫藥物的給付和應用。健保署去年12月將肺鱗癌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醫界呼籲應將給付擴及患者更廣大的肺腺癌,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受訪表示,肺癌免疫藥物費用高昂,是否擴大給付還有待相關評估,和廠商議價也持續進行,他透露「應該很快會有好消息」。
汪建民病逝/「肺腺癌四期」撐病體颱風天錄影 汪建民最後公開身影曝
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逝世,享年56歲,他的妹妹也於今(8日)中午透過其臉書證實汪建民過世,「建民哥於10/7晚間離開了我們,很謝謝最後這段時間幫忙的朋友們」。事實上,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四期,近期也經常在節目上分享抗癌的經歷,甚至冒著颱風天上通告。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四期,令他的親朋好友都相當擔心。原本汪建民在經過10個月的治療後,有逐漸好轉的跡象,近期更是經常上節目分享抗癌經歷,像是7月底凱米颱風襲台時,汪建民冒著風雨,撐著病體錄製節目《單身行不行》,能看得出來臉頰和身形明顯瘦了一圈。汪建民也在節目中表示,自己一開始不知道為何會罹癌,醫生僅推測可能是家族史的關係,而他媽媽過去確實罹患淋巴癌。當時女星顧婕也在臉書貼出和汪建民的合照,並寫下「下午五點的通告,東風衛視單身行不行,颱風天還有工作,真是恩典⋯⋯第一次跟汪建民上通告,想不到他是肺腺癌四期,醫藥記者洪素卿懂得好多喔,也認識很多醫生,自己真的是惡性腫瘤科的幼稚園生」。然而汪建民於9月初再度住院治療,沒想到如今卻傳出不幸的消息,汪建民於昨日晚間病逝於新光醫院。汪建民的妹妹8日也在臉書上指出,汪建民在7日晚間因病過世,「很謝謝最後這段時間幫忙的朋友們,包含所有細心照顧的醫療人員、社工朋友。」汪建民的妹妹也表示,「謝謝一直以來支持建民哥的朋友們!也對所有被建民哥虧欠的朋友們,致上最深最深的歉意,這輩子虧欠的讓他下輩子還給各位。」
女子視力突變模糊!就醫檢查竟是「肺癌」 醫曝:是轉移性腫瘤惹禍
31歲的A小姐過去沒有什麼疾病,某天發現左眼視力模糊,因而至眼科門診就診,經過詳細的檢查,發現在左眼脈絡膜下有腫瘤轉移,造成黃斑部積水,產生視力模糊與視野暗點的現象,轉介至腫瘤科之後,確診為肺癌合併眼部脈絡膜轉移。患轉移性腫瘤 恐導致視力模糊新竹臺大分院腫瘤醫學部陳奕崙醫師說明,癌症可以轉移到眼睛或其周圍組織,常見的轉移包括來自乳癌、肺癌和黑色素瘤。這些轉移性腫瘤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痛、視野缺損或眼球突出的症狀。建議病人如果出現視力模糊或喪失、眼球疼痛或不適、視野中出現暗點或閃光、甚至眼球突出的現象。另外,某些癌症會引發自體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系統攻擊眼睛的組織,特別是視網膜細胞,這種情況稱為癌症相關視網膜病變,自體免疫反應也可能誘發葡萄膜炎,可能的症狀包括視野缺損和視力逐漸減退。建議有這些情況應迅速就醫治療,以減少視力損失。癌症治療免疫力醬 恐增眼部感染風險陳奕崙醫師表示,化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療過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會直接影響眼睛,造成視力模糊、乾眼症、黃斑部水腫、視神經病變等。因此,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眼部問題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生活型態,並在有任何眼部不適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預防和管理並重 定期眼科檢查不能輕忽 陳奕崙醫師提醒,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預防和管理策略相當重要,癌症病人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眼部問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當運動,以增強免疫力,並與醫生隨時討論所有藥物的副作用,詢問是否有替代方案,減少眼部風險,才能在戰勝癌症的路上前進,還能擁有清晰、健康的視力。
31歲輕熟女「視力突然模糊」 就醫才知「肺癌轉移」
注意身體給出的警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腫瘤醫學部陳奕崙醫師指出,先前有一名輕熟女因突然視力模糊,前往眼科就診,結果發現是肺癌轉移的徵兆,提醒民眾若出現這類症狀務必及早就醫診治。據了解,日前陳奕崙醫師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個案,一名31歲的女子過去健康良好,然而某天她發現自己的左眼視力模糊,於是前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眼科門診,經檢查發現她因黃斑部積水導致視力模糊和視野暗點,進一步檢查後確認是左眼脈絡膜下的腫瘤轉移引起壓迫所致。隨後該名女子也被轉介至腫瘤科進一步檢查,最終確診為肺癌轉移。所幸經過肺癌治療後,她的黃斑部積水得到改善,視力也有所恢復。陳奕崙解釋,癌症可能轉移至眼部或其周圍組織,乳癌、肺癌和黑色素瘤是常見的轉移來源,這些轉移性腫瘤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球疼痛、視野中出現暗點或閃光,甚至眼球突出。陳奕崙也說明,某些癌症引發的自體免疫反應可能攻擊視網膜細胞,導致「癌症相關視網膜病變」或葡萄膜炎,引發視野缺損和視力減退。陳奕崙表示,化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療過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會直接影響眼睛,造成視力模糊、乾眼症、黃斑部水腫、視神經病變等。陳奕崙說明,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眼部問題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生活型態,並在有任何眼部不適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陳奕崙也提醒,另放射線治療可以有效地縮小腫瘤和殺死癌細胞,但也會對眼睛造成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白內障和乾眼症。白內障是指晶狀體變得混濁,導致視力模糊,當白內障程度影響視力與生活時進行手術介入,並建議病人在接受頭部與眼周放射線治療時,應與眼科醫生密切合作,以監控和管理眼部健康。
70歲老翁用餐噎到誤信1招 失去呼吸心跳送醫插管救命
吃東西噎到用錯急救方法恐有生命危險!有一名年紀近70歲的老翁,和家人一起用餐時食物卡在喉嚨,於是吞些白飯想讓卡住的食物一起吞下去,卻馬上昏倒失去心跳,送醫急救插管搶命。醫師強調,噎到最正確的2個方法,分別是咳嗽和就醫,千萬勿信民間偏方,否則嚴重恐致命。知名外科醫師陳榮堅在個人粉絲專頁提到,有碰過一名年紀近70歲的老翁,被送到急診時已經沒有呼吸心跳,需要馬上進行CPR和插管治療;在插管的時候,陳榮堅醫師發現老翁嘴裡都是白飯,起初認為他是吃白飯嗆到,經詢問才發現是老翁誤信偏方。老翁家屬表示,他們一家人用餐時,老翁吃一道類似蒟蒻的素菜後,感覺有東西卡在喉嚨,當下還能講話,只有一點不舒服的感覺,他就請家人給他一點白飯,想用白飯讓卡住的食物一起吞下;結果老翁才吃一口飯,馬上昏倒且失去呼吸心跳,被家人送到急診搶救,所幸老翁幸運被搶救回來,但還是導致吸入性肺炎,住在加護病房治療近1個月。對此,陳榮堅醫師呼籲,人體構造食道在氣管後面,當有東西卡在中間,食道會往前推,導致呼吸道變狹窄,產生不適感;最好的兩個解決方法,「一是嘗試著自己咳出來,二是等待後仍不舒服就馬上就醫」,陳榮堅醫師強調,千萬不要用手挖,或者再進食,他說這樣非常危險,因為還是很多案例是沒搶救回來的。日前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巫康熙也再節目上分享噎到後解決的正確觀念,說明吃下去的食物本來該從食道進入胃部,噎到就是因為食物掉進氣管,這時候要藉著咳嗽增加體內腹壓,食物就能從氣管被推出;避免喝水或拍打背部,因為可能導致食物往裡面掉,容易造成嚴重阻塞,非常危險。
13年3度罹肝癌!彰化75歲婦連續抗癌成功 全靠「1習慣」戰勝病魔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並不是絕症!75歲楊女士患有C型肝炎,13年前發現肝癌,5年後又被發現肝癌,再8年後的今年5月又肝癌,13年間先後3度發現不同位置的初期肝癌,3度戰勝肝癌,最大的關鍵在於她定期追蹤檢查,在身體都沒有不舒服的情況下就發現肝癌,充分詮釋並實踐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句話。衛福部彰化醫院個案管理師游雅方表示,住彰化溪湖鎮務農的楊女士,在民國96年健檢發現C型肝炎,醫師囑咐她每3個月追蹤一次,民國100年在定期健檢時發現早期肝癌約1公分大,透過無線射頻燒灼術M(RFA,簡稱電燒)殺死癌細胞,到了民國105年定檢時,發現1.3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再次電燒。彰化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林伯儒指出,楊女士在今年5月定期檢查發現其肝臟有一顆2.5公分大的惡性腫瘤,沒有擴散到肝外淋巴結,而這次的腫瘤比較大一點,位於在橫隔膜下方,不適合電燒,也考量到楊女士年紀漸長,於是肝膽腸胃科轉介到放射腫瘤科,進行俗稱光子刀的「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法(SBRT)」,也通過健保審查,由健保支應,經過1個星期5天密集的治療,過程順利,目前還在觀察後續情況。衛福部彰化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林伯儒。(圖/衛福部彰化醫院提供)楊女士說,聽到肝癌又來了,會感到憂心,所幸她每次都是在初期即發現,沒有對外擴散。其實,13年間3次肝癌的發現都是透過定期檢查,她本身都沒有不舒服,如果等到不舒服才就醫,可能病情就不樂觀了。楊女士都由丈夫陪同到醫院做治療,有愛相隨,她雖然有點緊張,卻顯得很安心。她說,治療過程不需要麻醉,舒適無痛感,沒有不舒服。林伯儒表示,要進行光子刀治療必須有先進的軟硬體設備、呼吸調控定位、4D電腦斷層攝影等,彰化醫院在4年前耗資1.8億元,引進最新的高精準度直線加速器,可以對病灶精確定位,同時透過呼吸調控,減少腫瘤隨著呼吸移動,因此可以提高放射劑量,確保每次治療都能夠準確破壞腫瘤,避免傷害正常組織。游雅方指出,肝臟是沈默的器官,在臨床上,很多人因為身體出現異狀到醫院檢查時,往往因肝癌末期而為時已晚,這種個案太多了,呼籲民眾最好要定期檢查肝臟,尤其是患有慢性肝炎者。
亞太醫院專科評比「台大獲8個台灣第一」 小兒科名次最高
美國《Newsweek》新聞周刊與統計資料庫公司Statista合作進行了第二屆年度亞太地區最佳專科醫院排名。針對澳洲、印度、印尼、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臺灣和泰國的領先醫療機構的九個專業領域進行排名,包含心臟外科、心臟內科、內分泌科、神經科、神經外科、腫瘤科、骨科、小兒科和胸腔科。臺大醫院在此次專科評比中,高達八項位居臺灣第一,胸腔科更是亞太地區中,唯一入圍的臺灣醫院。排名評分標準來自30個國家的8萬5000多名醫學專家,包括醫師、醫院管理人員等參與線上調查、病人滿意度以及納入世界最佳醫院計畫評分模型的PROMs調查。臺大醫院名次最高的專科是小兒科,在臺灣排名第一,亞太地區排名第十六,臺大醫院兒童醫院李旺祚院長表示:「臺大兒童醫院目標就是亞洲兒童醫療的領航者,感謝國際的肯定。」骨科及神經科也是臺灣第一,在亞太地區則為第十八名,骨科部王廷明主任表示:「很榮幸臺大醫院骨科部在Newsweek亞太區最佳專科醫院排名中榮獲第十八名。我們深知這項殊榮的背後有著嚴謹的評分系統,不僅需要獲得來自國內外醫療專業人士的推薦,更重要的是病患的滿意度調查也是評分的重要項目之一。」神經部說明:「臺大醫院神經部除了提供病患更有效的治療外,也深入研究神經疾病的基礎醫學,本次很感謝獲得國際肯定,未來也將繼續致力於神經醫學的研究與發展。」腫瘤科一樣在臺灣排名第一,亞太地區第十九,腫瘤醫學部葉坤輝主任表示:「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是『臺灣第一個』腫瘤醫學部,秉承臺大優良傳統,具體實踐『醫療卓越、培育良才、創新研究』的三大使命,持續追求『健康守護、華人頂尖、世界一流』的永恆願景。」美國Newsweek新聞周刊提到亞太地區(APAC)是地球上最多元化、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人口約有47億,約佔全球人口的60%,根據報告顯示亞太地區醫療保健產業具有強勁的成長潛力。臺大醫院本次在醫院專科排名中,獲得八項臺灣第一,醫療實力受到國際肯定,未來也將立足臺灣與亞太地區,放眼國際,在守護臺灣民眾健康及推廣國際醫療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