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發炎
」小心失智症年輕化!營養師激推「麥得飲食」10大健腦食物曝
小心失智症年輕化!預防失智越早越好。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平時可多吃10種健腦食物預防失智,包括深色及各色蔬菜、堅果、莓果類、豆製品、全穀雜糧類、雞肉、魚類、橄欖油和紅酒,能幫助控制血壓、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維持大腦健康、改善認知功能、減緩阿滋海默症等疾病。高敏敏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預防失智建議可採用「麥得飲食」(Mediterranean-DASH diet interventio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elay,MIND),是結合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而延伸的一種飲食型態,被認為能改善認知功能減緩阿滋海默症病程,又稱為心智飲食,也就是「以多吃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為主」,能幫助控制血壓、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維持大腦健康、改善認知功能、減緩阿滋海默症等疾病。高敏敏也舉例,採用麥得飲食的話,平時可多吃10種「健腦食物」,包括花椰菜、菠菜等深色蔬菜;茄子、胡蘿蔔、彩椒等各色蔬菜;每天1湯匙的堅果;莓果類,藍莓為佳,1週至少吃2次;以非油炸的豆腐、豆漿為主的豆製品,1週至少吃3次;燕麥、全麥麵包等全穀雜糧類,每天至少3份;1週至少吃2次雞肉、1次魚肉,如果不吃雞和魚,可用植物性蛋白質代替;每日30c.c的橄欖油等植物油;每天1小杯紅酒,約30c.c到40c.c,最多不超過150 c.c。高敏敏還提醒,飲食上要盡量避開傷腦食物,像是奶油或人造奶油,1天應攝取少於1茶匙的奶油,可以的話就用橄欖油來取代奶油,不論涼拌或炒菜都可以替換;起司的攝取1週不要超過1次;1週不要攝取超過2份的紅肉、加工肉品;油炸、速食應該限制在1週少於1次;糕點和甜點,包括垃圾食物和所有的甜品,像是冰淇淋、餅乾、蛋糕、甜甜圈或糖果等零食,都應該盡量少吃,1週少於4次較為理想。高敏敏還列出10個「預防失智的生活習慣」,幫助活化大腦:飲酒勿過量:酒精過量加速身體老化,也會增加失智風險。運動習慣:提高肌肉量、代謝,有效防止老化。良好作息:使皮膚、大腦充分休息,維持正常認知能力。充足水分:維持體液平衡狀態、降低老化速度。外出載口罩:空污易增加失智風險,加速認知功能衰退。保持好心情:憂鬱狀態易增加失智症風險。適當學習:學習新事物,幫助刺激認知能力。避免肥胖:脂肪使腦部發炎、受損,使認知功能衰退。避免頭部外傷:腦震湯、腦部腫瘤等等,會增加失智風險。避免噪音環境:長期在高壓、不安的環境,會增加失智風險。
唱歌走音大翻車還不自知「可能是種病」! 醫生:常見原因有3種
歌手唱歌走音大翻車是難免的事,但事實上其可能真的是一種病,這種病的名字就叫「失歌症」,其常見的原因主要有三種,先天性、後天性失歌症、假性失歌症。浙中醫大二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陳旭東說,失歌症屬於失語症的一種,這是一種對音樂感知出現障礙的病症,部分或全部喪失認知音符、歌唱、演奏和欣賞樂曲等能力。失歌症常見的原因主要有三種,先天性、後天性失歌症、假性失歌症。有些人是先天性的失歌症,根據國外一些研究發現,這是由於先天性的大腦功能區域發育異常所致,也可能與大腦某個區域的蛋白質有關,這個區域與辨別高音和記憶旋律有關,這些人同時也表現為對空間的處理能力較差。後天性失歌症則是指一些疾病涉及大腦語言中樞及音樂處理功能區域,如腦部發炎、出血、外傷、梗塞、腫瘤等;「假性」失歌症可能是由於緊張的突發可逆的原因所致。但失歌症本身只是一種病症,而不是一種疾病,因此「五音不全」的「病人」不需要過度擔心和焦慮,但可以根據失歌症的症狀和程度,進行進一步的醫學檢查或改善性治療。
13歲男童染A流後「急性腦病變」 行為異常、性格改變仍在治療中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上週(11月12日-18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56,049人,較前一週下降,不過仍高於往年同期。此外,上週更新增23例流感併發重症個案,其中1名13歲男童,更在發病後出現「急性腦病變」,出現異常行為、性格改變,目前仍在持續治療、觀察中。新增23例流感併發重症 北部13歲男童併發腦病變疾管署表示,上週(11月14日-20日)新增23例流感併發重症,分別為6例A型H1N1、17例A型H3N2,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有21例未接種流感疫苗,有19例具慢性病史;另外,新增5例死亡個案,均未接種過流感疫苗,且均具慢性病史。在重症個案中有2例未滿10歲的個案,其中1名為北部13歲男童,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這名個案本身沒有先天潛在疾病,也沒有接種過本季流感疫苗,在11月上旬開始出現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就醫服藥後雖有改善但又陸續出現呼吸道症狀,再次就醫經過流感快篩確認感染A型流感。醫師開立流感抗病毒藥物予以治療,不過發病後約一週家長發現男童開始出現異常行為、性格改變,除此之外也有嗜睡、下肢抽動等症狀。林詠青醫師表示,就醫後經醫師研判可能是流感相關的急性腦病變,也有可能是因為腦部發炎的症狀造成腦病變。腦炎、腦病變有何不同? 需注意哪些警訊?目前這名男童還在醫院繼續治療、觀察中。林詠青醫師提到,急性腦病變其實也是一種腦部發炎的狀況,每個個案的表現會不太一樣,如果發炎有控制下來,多半是可以恢復的,大部分不會有後遺症。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腦炎、腦病變其實這2個名詞有時是通用的,腦炎這一類的症狀雖然不是那麼常見,可是一旦遇到其實蠻嚴重的,如果感染流感後有意識不清、昏睡叫不醒、抽搐、出現個性或行為上的變化等情形,應前往醫療院所尋求醫療協助。另外,由於這2名年齡較小的流感重症個案皆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但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因此,林詠青醫師呼籲,民眾應及早接種流感疫苗,目前公費流感疫苗數量充足還可以提供接種,符合條件者應盡速接種減少重症、死亡風險。
流感疫情蔓延「13歲少年急性腦病變」 疾管署:出現異常行為、性格改變
疾病管制署21日公布上周新增23例流感併發重症個案、另增5起流感死亡,其中一名13歲的重症個案,沒有潛在疾病、沒有接種疫苗,11月上旬感染A型流感,發病後就醫治療一度改善,沒想到一周後出現異常行為、性格改變、嗜睡、下肢抽動,醫師研判是流感相關急性腦病變,目前持續收治住院觀察。根據疾管署表示,上周(14日至20日)新增23例流感併發重症 (6例A型H1N1、17例A型H3N2),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本月6日至19日,其中21例未接種流感疫苗,19例具慢性病史;另新增5例死亡 (3例A型H1N1、1例A型H3N2、1例B型),年齡介於5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10月9日至11月12日,均未接種流感疫苗,均具慢性病史。另外,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重症個案當中有兩名較為年輕,其中一名是北部13歲少年,本身沒有潛在疾病,沒有接種疫苗,11月上旬出現發燒、頭暈、嘔吐症狀,就醫服藥後改善,後來又陸續出現一些呼吸道症狀,再次就醫快篩A流,開立抗病毒藥物治療。不過發病1周後,個案出現異常行為、性格改變、嗜睡、下肢抽動症狀,再次就醫,醫師研判是流感相關急性腦病變,可能是流感病毒造成,也可能是流感恢復期腦部發炎狀況造成腦病變,還要繼續收治住院觀察。林詠青接著表示,另一名是來自中部的7歲男童,個案沒有潛在疾病,沒有打疫苗,11月中旬陸陸續續發燒、咳嗽有痰、流鼻涕,發病隔天家屬注意到意識狀況改變,前往急診就醫,醫師診斷疑似腦炎,流感快篩為A流,研判是流感併發腦炎,胸部X光顯示有肺炎症狀表現,收治加護病房,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住院6天症狀緩解,順利出院。疾管署統計,第46周(12日至18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5萬6049人次,近期呈下降趨勢;近四周合約實驗室分離出流感病毒以A型H3N2為多,目前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於社區活動度持續,且近期氣溫變化大,須持續觀察疫情變化。疾管署說明,這次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 11月20日累計158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63%),其中19例死亡,均未接種流感疫苗,均具慢性病史。另,本流感季累積流感併發重症病例中有4例學齡前幼兒(0-6歲),均未接種流感疫苗,其中1例重症死亡個案。
營養師推麥得飲食 有效預防失智症
9月是國際失智症月,常自覺健忘的民眾,多半憂心會不會引起失智症而求診,門諾醫院壽豐分院失智照護中心主任王迺燕表示,健忘雖不會直接引起失智症,但2者的風險因子多半與腦部發炎有關,建議日常可透過麥得飲食攝取營養,防範腦部發炎、退化。預防失智症 尋求專業診斷隨著人口老化,預防失智症議題越來越受到民眾重視,中年後忘東忘西雖是常見症狀,但仍有許多人擔心「健忘」恐是失智症前兆。護理師賴莉卉說,經旁人提醒能夠記起來的多半是健忘,若遲遲想不起來或1個月內發生3次忘記關瓦斯、出門曾忘記回家的路1次以及健保卡掉了5、6次等狀況發生,就要懷疑是失智症前兆,建議就醫診斷。響應國際失智症月,營養師張矞婷進行多道麥得飲食料理教學。將雜糧米、櫛瓜、玉米粒、高麗菜、雞蛋、蝦仁等食材混和其中,再加入胡椒鹽、七味粉等適當調味,以小火慢煎至焦黃,美味又兼顧營養的蔬菜小米餅就此完成。推廣麥得飲食 營養又抗氧化營養師張矞婷說,麥得飲食結合地中海和得舒飲食,以高纖維質、抗氧化食物為主,食材取得容易、做法簡單,生活飲食中遵守麥得飲食10大健腦食物,以白肉取代紅肉、多吃深綠色蔬菜及富含植物素的水果、適量堅果並使用橄欖油烹調等原則,並搭配規律運動,預防腦部發炎、退化,避免失智的發生。「吃對食物、預防失智」,王迺燕主任指出選擇好的油品、多補充蛋白質,不僅有助於防範腦部發炎、退化,還可預防失智症,降低罹患慢性病風險、延緩飢餓及穩定血糖,達到控制三高目標。
大嗑炸薯條好解壓!醫揭「越吃越憂鬱」邪惡陷阱 網驚喊:明明吃完心情變好
心情不好時來點炸物好紓壓,但研究證實經常食用竟會增加罹患憂鬱症風險!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表示,若是長期吃下炸薯條等油炸食物,焦慮症風險增加12%、憂鬱症風險增加7%,而原因可能與「腦部發炎」有關。黃軒在臉書發文表示,有研究發現,特別是炸薯條等高油炸食物,人體攝取越多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就越高,「焦慮症風險增加了12%,憂鬱症風險增加了7%,吃炸薯條如果和吃炸雞相比,其憂鬱症風險也高出了2%」,而原因可能與食品在高溫烹調下,產生的化學物質「丙烯酰胺」(Acrylamide)有關,「丙烯酰胺與大腦發炎反應,容易會影響到焦慮症和憂鬱行為。」黃軒說明,胺基酸與糖類加熱至120度以上,便會產生化學物質「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是一種神經毒素,能夠在大腦的任何區域引起氧化和發炎反應,導致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發生神經變性和神經傳遞的損傷」,提醒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的族群,最好減少高油炸食物的攝取量,並多吃水果和蔬菜調整飲食習慣。至於常聽到「吃炸物紓壓」一事,黃軒則透露,當人們長期待在高壓環境下,交感神經受到刺激便會釋放「神經胜肽Y」,增加人們想攝取油炸食物的慾望,「如果長期在壓力下,我們另外一些荷爾蒙『飢餓素』(ghrelin)增加,瘦體素(leptin)減少,更容易感到飢餓,你的食慾會增加,尤其是對高脂、高熱的食物慾會不知覺會有很大的強烈需求!」對此,黃軒也建議,若是突然想吃炸物可透過4方法降低口腹之慾,第一、思考容易肥胖、憂鬱等食用的「惡性循環」後果;第二、多嘗試聽音樂、看電影、慢跑、騎單車等簡單休閒活動;第三、可與好友聊聊天,吐吐悶氣;第四、多喝白開水解嘴饞。然而,貼文曝光後,引起網友留言哀號,「慘了!慘了!就是鬱足才想吃炸物...」、「很多人吃完薯條後心情會比較好耶」、「可是我有時候(偶而)吃麥當當薯條,心情會突然變好」、「我也覺得吃薯條會開心。」
肝臟淋巴瘤竟釀失智症狀 醫師細心發現「70歲老翁重拾人生」
今年70歲的范伯伯,原本年紀到了準備要過著清閒的退休生活,但此時范伯伯卻出現走路不穩、四肢僵硬、記憶力和理解力開始變差。赴醫診治後,醫師認為范伯伯是阿茲海默症,由於患者已70歲,家人也坦然接受父親腦部退化的狀況,然而范伯伯的狀況卻不似一般患者呈現緩慢退化狀態,反而是短期內急遽惡化,爾後住院檢查時,醫師懷疑范伯伯的失智「案情不單純」,在經過各種檢驗後,發現竟是淋巴瘤引起腦炎而出現退化症狀,在透過化療控制癌症後,范伯伯的失智症狀已大幅好轉。臺中醫院神經內科王星翰醫師表示,大多數人都以為失智症是不可逆的,尤其老人家的腦部退化,醫師跟家屬都會覺得「很正常」。「這位伯伯因為已經70歲了,所以剛出現失智症狀時,家屬與醫師都沒有想過其他的可能,就是認真讓患者復健、休養。」爾後因家屬決定要將患者送至機構照顧,因此轉至王星翰醫師門診追蹤治療。「我覺得伯伯的退化速度太快了,不是很合理,就思考了一下是否有其他的可能。」王星翰發現范伯伯的腦脊髓液有發炎,而且體力非常差,幾乎全天臥床,甚至還出現水腫現象,因此再度安排范伯伯做檢查,發現肝臟出現竟有腫瘤,化驗後確認為肝臟淋巴癌。對此,王星翰醫師特別解釋,失智症是指大腦多面向的認知功能退化,使人在社交、記憶、行為、判斷力等功能出現障礙。其中,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占了約7至8成的原因,儘管大多數的失智症病程無法改變,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有5%失智原因是源自於身體內科疾病所造成,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缺乏、腦部感染或發炎等。「像這位范伯伯就是因為淋巴癌引起腦部發炎,而出現失智症狀,若是這些原因能夠即時找出,則失智症的狀態或許有機會逆轉,讓患者和家屬重回美好人生。」王星翰醫師如此說道。而為何肝臟的淋巴瘤,會讓患者出現類似失智的症狀呢?王星翰醫師補充,雖然患者的腫瘤部位不在神經系統,然而在臨床上,卻也有不少由腫瘤引起「腫瘤神經伴生症候群」的案例,即在癌症初期時,腫瘤分泌的神經蛋白會讓免疫系統去攻擊自身的神經系統,進而引起腦部或脊髓等處的發炎或神經異常。「這時候腫瘤往往還檢查不出來,加上出現的症狀又跟神經系統的其他疾病很相似,所以很容易被搞混。」最後,范伯伯會診腫瘤科,開始進行化療,化療做了幾次後,范伯伯不但體力變好,臥床時間縮短,就連失智的現象也大幅改善。現在已經可以拄枴杖走路並跟家人聊天,身體狀況恢復得很不錯,讓醫師與家屬都終於放下心頭大石。王星翰醫師呼籲,雖然失智對長輩來說,退化是不可逆的,但在臨床上,還是有可能因疾病而引起,若是這些因素引起的失智,就有可能隨著病情的控制而逐漸改善,建議家屬還是需要多確認患者的身體狀況,定期健康檢查,才有機會找出確切的病因。
腦霧忘很大3/「異常疲倦」刷牙如廁都好累 20歲女乾脆包尿布度日
「隨著4、5月大量確診潮,推估國內將在7月中陸續出現『長新冠潮』!」中醫師吳俞璇表示。哪些人會得到「長新冠」?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表示,「確診初期就能判斷,據英國醫學研究,染疫第一周若出現頭痛、疲憊、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和呼吸困難5大症狀,未來發生長新冠風險會增加3.53倍。」根據健保署資料,綜合各國數據,在確診新冠肺炎60天後,仍有30~60%患者持續出現症狀,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也就是說,長新冠症候群可能是一種多重器官發炎,若為腦部發炎就會造成腦霧、心臟發炎則造成心肌炎、心血管疾病等;而若是呼吸道發炎,則會出現容易有痰、慢性咳嗽的症狀,此外,肌肉酸痛、腹瀉、關節痛也是常見的長新冠症狀。三軍總醫院今年初也曾公布調查,院內有72.7%病人在康復後體能低於平均值,另外有63.6%出現肺功能缺損問題。日本厚生勞動省也發布調查結果,發現感染新冠病毒住院的患者中,約10%在出院1年後仍留有後遺症,在東京開業的診所醫師平畑光一指出,Omicron患者最常出現的後遺症是疲倦,而且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有患者會拿不動吹風機,或是覺得刷牙太累,必須分次進行的情況,這種情況就連年輕人也無法倖免,平畑醫師表示,有一名20多歲確診女性康復後,竟然連走去廁所都覺得累,只能每天包尿布,並由母親幫忙擦屁股;另一名14歲國中生,確診時只有輕微發燒與喉嚨痛,但康復後卻出現全身倦怠的後遺症,甚至曾經一口氣睡17個小時,導致他無法回到學校正常上課。研究顯示,因為香菸本身就容易導致身體發炎,所以會讓長新冠症候群更加嚴重。(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庫)此外,研究也指出,年長者染疫更容易得到長新冠症候群,18至49歲的病人得長新冠的機率是9.9%、超過70歲以上得長新冠的機率則增加至21.9%;此外,女生得到長新冠的機率是14.9%,比男生的9.5%高了將近1.6倍的風險。黃軒表示,另一個澳洲研究則發現,抽煙易加強長新冠症狀群惡化,因為抽煙本身就含有大量的化學物質,會加強全身的發炎反應。吳俞璇則分享提升免疫力的藥浴方法,準備乾燥桑葉半斤、大風草5錢、香薷葉5錢,放入棉布包煮水3分鐘後,放涼加入居家泡澡桶,熱水泡澡20分鐘,大人小孩皆宜。另外,也可喝茶飲調養身體,以下提供配方與泡法(如附圖)。(《CTWANT》提醒您,抽菸影響口腔衛生且有礙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
胎兒在子宮染新冠病毒首例!男嬰出生後腦部發炎、肌肉痙攣
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發布的一項研究指出,法國醫生報告一起,他們認為這是第一例經證實的胎兒在產婦子宮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例。新生男嬰在出生後幾天內出現腦部發炎,這是病毒在出生前穿過胎盤並形成感染後帶來的症狀,所幸他出生後恢復情況良好。根據《衛報》報導,這項病例研究被發布在「自然-通訊」期刊,一些患有新冠肺炎的嬰兒出生後,醫生推測他們在子宮內就已感染了病毒。到目前為止,他們還無法排除這些嬰兒在分娩過程中或分娩後不久被感染的可能性。這位23歲的母親在懷孕3個月後期感染新冠病毒,並於3月24日因發燒和嚴重咳嗽的症狀住院,她到院後不久就被檢測出新冠肺炎陽性。她入院3天後,監測發現嬰兒有窘迫疼痛跡象,醫生在產婦全身麻醉的情況下為其緊急剖腹產。由於嬰兒受到全身麻醉的影響,立即被隔離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並進行了插管治療。醫療人員對嬰兒的血液和從肺部提取的液體進行檢測,發現嬰兒感染了新冠肺炎,但排除了其他病毒、細菌和真菌感染。更廣泛的測試顯示,病毒已經從母親的血液中擴散到胎盤,在那裡複製並引起發炎,再傳到嬰兒身上。巴黎Antoine Béclère醫院兒科與新生兒重症護理醫學主任丹尼爾˙德盧卡(DanieleDe Luca)表示,之前無法證明胎兒在子宮染疫,是因為需要大量樣本,「你需要產婦的血液、新生兒的血液、臍帶血、胎盤、羊水」,然而在緊急狀況下其實很難取得所有樣本。「已經有一些疑似病例,但仍有不確定之處,因為沒有人有機會對這些進行全部的檢測、檢查胎盤的病理狀況。」而胎盤中的病毒含量最高,是因為胎盤中富含與肺部相同的受體,而病毒正是利用這些受體來入侵人體細胞。雖然嬰兒起初看起來很健康,但在第3天,他開始變得煩躁不安、不好餵養,甚至出現了肌肉痙攣,使他的頭、頸部和背部都向後拱起,這是一些腦膜發炎病例中出現的神經系統症狀。隨後,核磁共振掃描發現了膠質增生的跡象,這是神經系統損傷的副作用,會導致大腦出現疤痕。這名男嬰出生時,臨床上沒有關於如何治療新冠肺炎嬰兒的指導意見,醫生曾考慮給男嬰服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但由於男嬰在沒有幫助之下逐漸康復,所以沒有給他服用特殊藥物。德盧卡說,最近的後續掃描結果「幾乎正常」。德盧卡補充「孕婦可以放心」,「如果妳發生這樣的事情,是可以控制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對寶寶造成傷害。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我們不能說這是永遠不會發生的。」當被問及孕婦是否應該特別注意社交距離和洗手,以降低感染風險時,德盧卡表示「這是非常普遍且重要的常識,無論妳是否懷孕都很重要」。倫敦國王學院產科教授安德魯˙申南(Andrew Shennan)說,母親將新冠肺炎傳染給嬰兒的情況很少,「在英國244名感染母親的活產嬰兒中,95%沒有病毒的跡象,結果與未感染的嬰兒相似,女性可以放心,懷孕對她們或她們的嬰兒來說,新冠肺炎並不是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
法國發現全新未知病毒!疑似「蚊蟲傳播」 感染恐引起腦炎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法國疫情才剛趨向穩定,準備著手振興旅遊業重啟經濟,沒想到現在竟傳出又發現了一種從未在全球出現過的全新病毒,而這種病毒與新冠病毒傳播方式不同,可能是透過蚊蟲叮咬來傳播,若是感染此種病毒,可能會引起腦部發炎。根據外媒報導,位於巴黎近郊的亨利蒙多醫院與埃斯特· 克雷泰伊大學的病毒學家團隊宣布,他們利用和中國檢測新冠肺炎病毒相同的基因檢測技術,發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新病毒,稱為克里斯托里病毒,該病毒是在一名已經死亡的58歲女病患身上所發現,這名病患生前曾多次出現高燒症狀,入院後被診斷為腦炎,專家研判引起腦炎的原因與該病毒脫不了干係。目前可以初步確定的是,這種新型病毒與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不同,新型病毒很可能是透過蚊蟲叮咬來傳播;另外也有專家推測,新型病毒出現的原因可能與全球暖化導致蚊蟲在數量及種類上發生變化,不過目前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該病毒已開始在法國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