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病變
」 團團 腦部病變 大貓熊 台北市立動物園中國女星趙露思驚傳罹患「失語症」 身心內科醫曝3種常見原因
中國女星趙露思近日因健康問題全面停工,閨蜜更對外宣稱她罹患了「失語症」,無法與人對談。對此,身心內科醫師胡學錦表示,若排除腦部病變所造成的語言表達能力喪失,可能是因情緒障礙造成「心因性失語症」(Psychogenic Aphasia),這包括選擇性緘默症、僵直症與轉化症,都可能使患者喪失說話能力或選擇性緘默,以此來抵禦外界。趙露思近日因健康問題頻頻登上版面,先是傳出她因為身陷網暴、工作壓力等原因罹患重度憂鬱症,如今又有閨密爆出她罹患失語症,無法行走、說話。對此,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任胡學錦表示,失語症(Aphasia)是大腦皮質語言功能區發生病變或外傷,導致言語表達能力出現障礙、喪失,最常見是中風的病人,另外像是大腦退化像失智症病人,或腦腫瘤、感染也可能引起失語症。胡學錦指出,上述的失語症皆為「生理性」原因所造成,可做腦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來釐清。但若檢查無異常,那就必須考慮是否為「心因性」因素造成失語表現,例如「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僵直症」(catatonia)與「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胡學錦表示,「選擇性緘默症」屬於社交焦慮症的一種。患有這種症狀者,能正常說話和理解語言,但在某些社交場合卻無法說話。例如在家裡和家人可正常對話,但在學校或公司卻無法說話。事實上不是他們「不能」說話,而是因為大腦將「說話」跟「危險」連結在了一起,他們也想開口進行表達,但是恐懼鎖住了喉嚨,就連笑都笑不出聲。胡學錦表示,選擇性緘默症患者會注意周遭的人事物與事情,但是他們的表情恐懼、僵硬,在被要求講話的時候,他們可能為了戰勝心理的恐懼,面部出現諸多怪異表情。此外,「僵直症」患者也會出現不講話的緘默狀態,它是身心疾病引起的精神運動障礙症候群,病人經常保持緘默且身體僵直,像嚴重的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等都可能誘發僵直症,進而表現出失語症的症狀。至於「轉化症」則是較特別的心理疾病,病人突然表現出某種身體功能的缺失。症狀像是偏癱、感覺喪失、昏厥、眼盲、言語表達困難等,但在生理上卻檢查不出任何問題,這在臨床上稱為功能性或心因性缺失。胡學錦表示,轉化症確切的成因不明,患者可能是情緒上有壓力,或曾有心理受創,轉化症症狀不是故意裝出來的,如果他們說看不見,真的就是看不見;如果他們說手沒力,就是真的一點力氣也沒有,在那個當下,是真實的存在的失能與困難。胡學錦表示,對於失語症病人,醫生可透過向家屬問診,了解病人現在和過去病史,先排除生理疾病,才考慮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在急性期可提供藥物治療,若患者可言語或寫字表達時,也可提供心理治療。但要治療多久才能見效就「很難說」,像是嚴重憂鬱造成的僵直症,療程可能需數周、數個月,甚至1年以上。此外,胡學錦也提醒,不說話也可能是因為情緒、壓力或個性,單純的「不想說話」。這時要尊重對方沉默的需求,別急於逼迫對方說話。給對方自由安靜的空間,也讓對方有時間整理自己的情緒。
WHO闢謠「手機電磁波與腦癌無關」 國內專家建議這樣做較安心
手機電磁波可能影響人體、造成腦部病變的說法流傳多年,但世界衛生組織(WHO)委託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長期使用手機與罹患腦癌風險之間沒有關聯。不過,國內專家表示,雖然發現沒有實證指出會造成腦癌,但不代表不會,只是還沒找到證據,若真的擔心電磁波對腦部造成影響,可用低功率藍芽耳機,並縮短手機使用時間。《華盛頓郵報》4日報導,來自10個國家的11名研究人員審查了1994年至2022年間發表的電磁輻射影響人體的5000項關聯研究,最終將其篩查、總結出一份與腦部相關的63項研究,並於3日發布。結果顯示,長時間打電話或使用手機的人,罹患腦癌的風險不會增加,使用手機超過10年的人亦是如此。而接觸無線電廣播、電視訊號發射器或手機訊號塔的兒童,罹患白血病或腦癌的風險也並未增加。台灣腫瘤消融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外科醫師黃凱文表示,世衛底下研究機構「IARC」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今年3月的一份報告指出,針對25萬名手機用戶追蹤15年發現,其中一生使用手機總時數最多的10%參與者,其腦癌的發生率與使用手機時間明顯較少的參與者相比,發生率沒有差異;然而,IARC沒將手機從「致癌物」從列表上消去,他認為原因可能在於,雖然發現沒有實證指出會造成腦癌,但不代表不會,只是還沒找到證據。林口長庚醫院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放射腫瘤部主任曾振淦則表示,由於手機使用的位置,正好貼近耳朵和唾液腺處,而引起腦癌多位在神經內耳的位置,因此外界以為與使用手機有關,但臨床上發現腫瘤時,只能說是看到「結果」,很難追溯原因,無法證實罹癌和使用手機有關,罹癌原因仍與個人體質有關。曾振淦表示,這兩處的腫瘤多半都是良性,且算很好處理,至於兒童腫瘤,則很少長在這幾個部位,若真的擔心電磁波對腦部造成影響,建議使用時可以選擇使用較為低功率的藍芽耳機,或使用擴音功能,並縮短手機直接貼近身體的距離。
第2隻小貓熊不幸離世 台北動物園14歲「YaYa」腦病變奪命
繼小貓熊「美可(母)」於2024年5月1日離世後,另一隻小貓熊「YaYa(母)」也於12日在獸醫師及保育員的陪伴下離世。這對同父異母的姐妹與公貓熊「歡歡(17歲)」於2014年由海峽(福州)大貓熊中心來到臺北市立動物園,進行域外繁殖計畫。根據媒體報導指出,「YaYa(14歲)」和「美可(15歲)」曾於2015年分別產下了「可可、美美、奇奇、妙妙」等小貓熊寶寶,在當時掀起了一股風潮。不少人會將熊貓與小熊貓搞混,小貓熊(Red Panda或Lesser Panda)和大貓熊(Giant Panda)雖然名稱相似,但其實是完全不同的物種。小貓熊在演化分類上與浣熊科動物較近,而大貓熊則與熊科動物較為親近。而在飲食方面兩者也不大相同,小貓熊喜食竹葉,而大貓熊則以竹子為主食。報導中提到,小熊貓「YaYa」的性情較為緊張,育幼行為也較謹慎小心。牠的幼崽們當年都非常黏著媽媽。隨著時間的推移,「YaYa」也邁入老齡期,經常性的健康檢查中發現她有心臟及關節問題,在當時就開始接受團隊得照護。在2024年7月3日傍晚,「YaYa」開始出現精神不佳、甚至突發昏厥的情況。6日經麻醉進行斷層檢查後,透過藥物治療暫時穩定了病情,同時計畫在12日進行MRI檢查。但在10日下午,「YaYa」的狀況明顯惡化,先是左後肢癱軟,到後面是全身無法站立。「YaYa」後於12日進行MRI檢查,結果顯示「YaYa」雙側大腦及左側腦幹有多處水腫病變,導致嚴重的腦組織腫脹,腦幹病變也延伸至頸部脊髓。病況十分嚴重,在獸醫師及保育員的陪伴下,「YaYa」最終12日離世。目前,臺北市立動物園的老齡小貓熊還有「歡歡」,以及來自日本多摩動物園的「小堇」和「阿暢」,目前這些小熊貓都正接受團隊的照護中。
她餐餐吃吐司配豆腐乳 缺乏「1維生素」!竟誘發腦部病變
60歲的陳姓婦人近一個月來突然變得神智昏沈、動作遲緩、無力及吃不下東西,家人以為老化或失智,但就醫檢查發現低血鈉,再進一步檢查竟是維生素B1缺乏,引起腦部病變「魏尼凱氏腦病」。低血鈉非病 是許多疾病的表徵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張淑鈺表示,低血鈉不是一種病,而是許多不同疾病的表徵,要找出隱藏在電解質異常下的病因,經過電腦斷層等檢測,排除腦中風、水腦等各種病因及心理因素後,確診為維生素B1缺乏。維生素B1不足 恐致神智不清、影響腸胃消化 張淑鈺醫師指出,維生素B1是一種輔酶,促成葡萄糖轉換成脂肪與周圍神經的傳導運作,是能量代謝的重要角色,一旦嚴重缺乏常導致能量利用受阻,而大腦是身體最需要能量的器官,因此常以神智不清、疲累等腦病變表現狀態,其他還有造成末稍神經炎,也可能影響腸胃,導致食慾喪失、消化不良等。張淑鈺醫師補充,陳婦喜歡每餐吃吐司配豆腐乳,家人順從她,長期營養不均衡,可能是造成維生素B1缺乏的原因,找出病因後,施以高劑量維生素B1的針劑注射,慢慢回復正常,但部分腦細胞受損後無法恢復,反應有比較遲鈍一點,如果再延遲就醫,腦細胞受損越多,就越難回復了。均衡飲食為主 減少精製糖類張淑鈺醫師表示,在臨床上,酒癮者最易患上維生素B1缺乏,因為酒精會降低維生素B1的吸收,營養吸收障礙或偏食導致營養不均者也可能發生。此外,營養師施璐筠說,為避免維生素B1缺乏,每日應均衡攝食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油脂類),減少精緻食物,三餐以全穀雜糧為主食,並養成天天攝取5蔬果的飲食習慣,即可免於維生素B1缺乏。
阿扁特赦無望有差嗎?9年38次延展保外就醫「頻踩5不紅線」 13年刑期恐不用服了
外界關注蔡英文總統是否會在520前特赦前總統陳水扁,但總統府發言人林聿禪昨(16日)正式回應,相關程序都必須依法進行,並且也無此決定。回顧歷史,陳水扁卸任後因龍潭購地案、南港展覽館及元大併復華等弊案,被依貪污、洗錢等罪合併判刑20年定讞,2010年底入獄,2015年1月因身體狀況不佳,獲法務部核准暫時出獄,保外就醫至今。當時台中監獄曾命他要遵守「不進會場、不上台、不演講、不談政治、不接受採訪」等規定,但他離開監獄9年多來頻踩保外就醫紅線,不僅剪綵、演說、站台助選、主持廣播節目,2022年還開國際記者會為自己纏訟的國務機要費弊案喊冤,去年甚至上凱道為洗錢罪被判刑1年的兒子陳致中請願,仍未遭命令回監。對此,法務部屢屢都以「將依事證判斷有無違反相關規定」含糊帶過。陳水扁卸任後,因龍潭購地、南港展覽館、二次金改等案,在2008年11月12日遭羈押,事後被依貪污、洗錢等罪判刑20年確定,2010年12月入監,接著2013年4月19日又轉到台中監獄附設培德監獄服刑,然而執行至2015年1月5日時,他因精神疾病與腦部病變,獲准保外醫治出監,前提是必須遵守台中監獄函令「不進競選會場、不上台、不演講、不談政治、不接受媒體採訪」的5不原則。然而直至今年5月5日通過第38次延長保外就醫、已9年多未入獄服刑的阿扁,顯然擁有特權,多次無視5不原則,遊走法令模糊地帶,但仍未被命令回監,例如2016年起,他多次出席凱達格蘭基金會餐會,雖然事前向監獄報備獲准,但他仍於2019年5月在餐會現場站上「肥皂箱」規避「上台」,高歌《愛拼才會贏》。直至去年5月凱達格蘭基金會慶祝成立17週年之際,阿扁也還是充滿活力地主持募款拍賣會,跟當初獄中悲慘的情況判若兩人。不僅如此,2018年3月,阿扁還現身兒子陳致中參選高雄市議員的造勢晚會,雖然過程中阿扁都沒有開口發言,但仍上台送菜頭給兒子象徵好彩頭,父子相擁營造晚會高潮。同年9月5日,日本《產經新聞》刊登陳水扁的專訪,內容是阿扁呼籲台灣應該發動獨立公投,對抗中國,這次外界質疑阿扁怎麼可以接受媒體訪問,但台中監獄表示阿扁不是主動受訪,只是與旅日台灣人團體談話的內容被媒體報導出去,沒有違規。同月8日阿扁出席台灣國感恩餐會,不僅上台演說還幫「一邊一國行動黨」拉票,對於外界質疑他「上台、演講、談政治」明顯踩紅線,阿扁在臉書直接不演了,公然反嗆「關扁、保外就醫」都是違法違憲的政治決定,甚至揚言:「不要逼我選總統。」經過多次踩線爭議,阿扁越戰越勇,2021年起在《微微笑廣播網》主持「有夢上水」節目,曾邀請桃園市長鄭文燦、高雄市長陳其邁等政治人物當來賓,節目開播一週年時,阿扁還說最想邀請的人是總統蔡英文。2022年4月7日,阿扁甚至召開「國務機要費案國際記者會」喊冤,鉅細彌遺公布21項國務機要費的流向,身為此案被告的阿扁雖以健康因素聲請停審獲法院准許,但卻在記者會上侃侃而談案情,完全看不出身體有任何異樣。他在去年5月甚至上凱道為洗錢罪被判刑1年、遭解除議員資格的兒子陳致中請願,當時他拄著拐杖,但看起來精神抖擻、步伐穩健,也沒有監獄中出現的「手抖症狀」,說話音量還特別大聲,更有力氣與媒體的攝影記者吵架。同月18日,陳水扁更受邀東吳大學進行演說,以「站在時代風口浪尖,陳水扁對於民主的見解」主題發表見解。且查找阿扁的社群媒體後就會發現,發文、拍影片、做梗圖、直播大談政治,儼然已成為他保外就醫後的日常,不僅沒有絲毫病懨懨的跡象,更儼然成為新一代的「政治網紅」。如今他在2015年1月保外就醫後,台中監獄每3個月要評估是否准許展延,至今已形同「無限期」展延38次,等於已在外「賴賴趖」9年多也沒人管,剩下約13年刑期幾乎等於不用執行,要不要特赦其實也沒差了。不過針對「為什麼阿扁能一直保外就醫並猛踩紅線」的議題,台中監獄、法務部屢屢都給出「已派員觀察蒐證、列入檢討」又或是「將依事證判斷有無違反相關規定」等模稜兩可、含糊不清的回應。知情人士也透露,由於「監獄行刑法」2020年修正後,矯正署調整子法「保外醫治受刑人管理規則」,並更名為「受刑人保外醫治審核基準及管理辦法」。新法刪除「保持善良品行」等文字,改為「不得有違反法令之行為」,等同部分解除阿扁身上的封印,「5不原則」可能早已失去約束力,且阿扁根本也無須回籠。
寶林4重症「3人恢復意識」1疑腦損傷 33個案「吃粿條」邦克列酸全陽性
衛福部今(7日)公布寶林茶室中毒案最新進度,個案維持34例但新增1例邦克列酸陽性,目前食用粿條共33案全數陽性,另有1起炒麵陰性,顯示問題集中在粿條。加護病房4例有3人恢復意識、1人仍深度昏迷,其腦部或中樞神經可能受損。衛福部表示,34個案中有2人死亡、4人重症加護病房治療、2人一般病房,其餘全數返家休養。目前邦克列酸檢驗結果為粿條製造廠「大粄城」食材、環境陰性;廚師手部檢體與糞便陽性,正著手廚師相關環境採檢的細菌培養。另針對4加護患者情況,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受訪時表示,經血漿置換術持續治療,個案體內毒素濃度均有下降,其中3人意識恢復,顯示腦部損傷程度較低,後續可能評估換肝;使用葉克膜1人評估是否移除;1人仍處於深度昏迷,雖然毒素下降程度與別人差不多,但可能中毒較深或中樞神經或腦部有狀況。陳彥元指出,重症者可能因肝衰竭引起的腦部病變導致意識受影響,出現所謂「肝腦病變」,血漿置換術能減輕肝引起的腦部問題,但患者肝臟膽紅素仍高,肝有可能損壞,另患者腎臟情況也不佳,可能需洗腎。衛福部也表示,由於4月5日、4月6日連續2天沒有新增通報個案,故從明天開始不再每日公布通報個案數,改有新增個案時再宣布。
從源頭避免米酵菌酸生成 毒物醫:政府可培養「唐菖蒲伯克氏菌」
寶林茶室食中毒案,台北市已累計21名案例,其中2例死亡,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毒物專家顏宗海31日認為,政府除了要釐清污染源,也應培養引發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除能了解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否存在於台灣環境中,也能從源頭避免米酵菌酸生成。顏宗海表示,台灣首度碰到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件,造成2人死亡、4人在加護病房救治中,首先必須釐清污染源,可針對餐廳環境、食材、醬料檢驗,每個細節都不要放過。顏宗海指出,米酵菌酸耐高溫,無法透過烹飪消除,其引起的食物中毒將導致人們出現多重器官衰竭、肝腎臟衰竭、休克及腦部病變,卻沒有解毒劑能使用。但他點出,米酵菌酸的病原菌是「唐菖蒲伯克氏菌」,該菌在22至23度、PH值7.0環境下產生,該菌必須透過特殊培養方式在實驗室養出,才能了解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否存在於台灣環境中,國內目前未有相關技術,建議政府未來研發培養「唐菖蒲伯克氏菌」的技術。顏宗海強調,如果能在實驗室培養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將可掌握哪些維生素能殺死唐菖蒲伯克氏菌,避免米酵菌酸生成。
發炎反應是百病之源 抗氧化關鍵「食療」最簡單但最容易被忽略
我們常說要追求健康,但是人類不健康怎麼來的?事實上,人體細胞目前已知有4到5個入口的傷害因子的入口,稱為傷害認知接受器,例如COVID-19經由血管上皮細胞的ACE2入口,至於經由呼吸道或鼻腔的另一上皮細胞的入口是有關神經系統的傷害,不論是內源的因子如各種酶類,或是外源因子如各項污染,放射線、電磁波、食物、藥物的傷害,都經由認知接受器啟動免疫突發反應產生自由基,如此造成的氧化還原過程如最後的結局是平衡,則人體健康;如氧化還原不平衡,則殘存發炎經年累月的造成不健康。在這次SARS-2疫情有個名稱叫做無症兆發炎反應,要如何及早預防?事實上,現代醫學是1920年William Osler發起的,是症狀診斷、症狀治療,到目前為止,我們面對的慢性病,不但治不好(僅只控制)且愈治愈多,造成的不健康老化愈來愈多,但真正的預防醫學是什麼?那就要認識能量醫學,因整個宇宙(目前地球存在的宇宙並不是第一個宇宙),看不見的能占99.99999%之多,看得見的質只占0.00001%,所以,從普朗克1900年的能量公式E(能量)等於hv(普朗克常數乘以頻率),和愛因斯坦的E(能量)等於MC2(M是質量,C是速度,2是平方),人體某部分的細胞液或包圍的液體如其能量下降則表示熵值上升(亂序或Entropy),亂序到一定量後產生症狀,故預防不健康必須從能量不知不覺下降開始。如何測知,則必須利用能量機或經絡學的技術,測定人體某部位能量下降。自1968年德國富爾醫師開始,到目前為止,微電流刺激(tDCS)用於巴金森式症的治療或腦部病變啟動備份腦部的功能已有許多研究報告。至於已被人類忘掉的地氣(負電荷),因生活的進步,在時髦的食衣住行下被斷絕來往,例如電器產品的使用,不知不覺受到電磁波的傷害,接地球或接地氣(Earthing/Grounding)的研究應用自2007年開始到2020年後已有成熟可應用的產品,而基本原理就是消除過多的免疫發炎反應使之維持平衡。調節氧化還原平衡,食療是最簡單的方式,但也最容易被忽略。(圖/TPG)空污是燃燒後的廢氣經太陽照射後產生懸浮微粒,顆粒大小超過PM10,雖不會被吸入肺部(被鼻毛攔截),但可附著在皮膚而啟動免疫發炎反應,造成氧化還原不平衡的傷害,所以要護膚,而護膚的化妝品如血橙萃取複方內含抗發炎、抗氧化物質,但人體皮膚內也特別富含酵素和非酵素系統用來調節氧游離基和氮自由基,防止不平衡的傷害。至於PM2.5到10大小的微粒子經吸入而沈澱於大呼吸道表面致發免疫發炎反應,但呼吸道表皮之下含有抗發炎氧化物質(由飲食中提供)使維持氧化還原平衡,至於小於PM2.5以下的懸浮微粒則可到達肺泡穿越進入血管,產生肺的氧化壓力發炎、心臟血管系統造成全身的氧化壓力加發炎反應、自律神經系統的氧化還原不平衡,導致失智、阿茲海默等疾病。科技進步、生活改善但環境改變、廢棄物等的危害人體健康,光靠改善空氣品質並不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人體自有其應對之道,只不過從食物的分類中,抗氧化的觀念必須牢記、應用,有如食療聖經、藍色寶地(解開長壽真相,延續美好人生),打造藍區飲食法,吃出不老人生;但最基本的認知是:免疫發炎反應是百病之源,調節氧化還原的平衡,食療應該是最簡單容易但被忽略了。
讓大腦返老還童!醫師提點「2關鍵妙招」 促進大腦健康防老化
根據衛生福利部委託辦理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推估,臺灣失智症人口至今已超過30萬人,且好發年齡有年輕化的現象,事實上失智症屬於腦部病變的疾病,而非正常老化,因此如何促進大腦健康、避免大腦退化甚至返老還童,一直是大眾關注的議題之一。根據《TVBS新聞網》報導,專家及醫師群皆表示,除了有氧運動,飲食控制也成為防老的關鍵因素。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研究醫師廖誼佳指出,大腦的老化分成內在及外在,其中外在的風險因子包含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壓力事件等都會容易造成大腦的血腦屏障變得不穩定,一旦這個維持大腦恆定及安全的結構出現異常,就可能導致神經發炎的膠細胞開始增加,甚至會出現異常的蛋白質堆積或代謝不穩定,最後當幹細胞逐漸死亡,就會因為神經元的突觸產生病變,促進大腦老化的風險。東京大學新創科學博士候選人暨營養師廖誼青提到,除了藉由運動促進大腦血管新生,誘發腦部分泌滋養因子BDNF避免大腦老化外,飲食的類型是影響腸道微生物菌群和腸腦互動的主要因素,她也說,地中海飲食已被證明是有效增進腦部健康的吃法,以全穀類為主食,橄欖油、堅果作為油脂來源,搭配魚類及海鮮,並限制紅肉及加工肉的攝取。東京大學新創科學博士候選人暨營養師廖誼青提到,除了運動外,飲食的類型也是預防大腦老化的關鍵。(示意圖/Pexels)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總醫師凌郁翔表示,限制及加工肉攝取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肉類經由腸道共生菌代謝後會產生氧化三甲胺,這些不好的代謝物將會增加腦內的類澱粉及淘蛋白的堆積。對此,廖誼青補充,大腦跟腸道會互相影響,因此可以多攝取一些菌腦腸軸的關鍵營養素,像是omega3脂肪酸、維生素ADE、鋅和鐵都可以調節腸道免疫和腸道微生物群。事實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曾針對此議題提出預防老化的「護腦5招」,包含「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重」,另外,坊間許多專家學者也呼籲,民眾可多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及堅果成分等食物,藉由抗發炎及抗氧化特性,促進大腦整體健康及功能。
知名導演侯孝賢也難逃阿茲海默症 醫師曝聽損未矯正失智找上門
76歲的國際名導侯孝賢25日傳出正在跟失智症抗爭,其子發聲明證實侯孝賢罹患阿茲海默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陳光超表示,認知功能急速下降的患者,有近4成都與聽損有關係。一旦聽力受損,失智的風險也隨之提升,呼籲年長者增進社交活動增加腦部刺激,並配戴助聽輔具已減少腦部疲勞,獲得更好的聲音訊號。外媒「IndieWire」報導,侯孝賢的友人兼影評人湯尼雷恩斯(Tony Rayns)日前指出侯孝賢將退休,且侯孝賢在台北的辦公室已經關閉,員工也都已經離開。侯孝賢的兒子發布聲明表示,侯孝賢診斷出阿茲海默症,雖然籌備中的電影無法繼續執行,但過往作品已在國內外獲得許多肯定,公司持續運行中,也希望各界能給予空間。耳蝸毛細胞 到50歲僅剩一半陳光超指出,人出生時共有35,000個聽覺毛細胞,每10年會死掉3,500個,等到50歲只剩下一半,聽力越來越差。根據統計,每多10歲,聽損盛行率就增加1倍;70歲以上的長者,2/3有聽損問題。聽力損失無聲無息,聽損者常常不自覺地將電視音量調高、或是「雞同鴨講、答非所問」,除了影響聆聽清晰度與溝通效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更會影響到大腦對環境聲音的感知與耐受性。聽損未矯正 失智找上門然而,長時間的聽損讓大腦忘記曾經熟悉的環境聲音如冷氣運作聲、鍵盤敲擊聲、切菜聲、高跟鞋走路聲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Frank Lin博士研究指出,聽損者的失智風險會隨程度而增加,使用助聽器的年長族群,認知能力的下降速度可以減緩一半。輕度聽力損失者(26至40分貝),失智症風險增加1倍。中度聽損者(41至55分貝),失智風險增加3倍。聽力嚴重受損者患(56分貝以上),失智症風險高出一般人5倍。據臨床觀察,認知功能急速下降的患者,有近4成都與聽損有關係。陳光超進一步說明,主要因為腦部功能及結構改變,聽損使得腦部負荷過重與腦部代謝廢物堆積,加速腦部萎縮。聽力一旦受損,大腦得花更多力氣釐清聽到的聲音,造成大腦灰質變薄,負責記憶的前額葉也需要分擔聽覺的任務,腦部負荷不斷加重,就增加了失智的風險,腦部病變就可能導致人與社會脫節。「腦神經聽力學」聽力問題恐演變大腦問題聆聽費力度增加認知負荷增加社交孤立認知退化加速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指出,人每天會接收多達50萬個不同的聲音。然而,初次配戴助聽器的民眾中有7成難以適應既有的環境音,進而縮短配戴時間甚至排斥配戴,使得聽損者的失智潛在風險日益增加。4大困擾包括:瞬發大聲聲音、風躁聲、摩擦噪音、短促輕柔聲音。台積電AI晶片翻轉聽損失智風險隨著醫療進入智慧時代,台積電與外國合作,以AI晶片結合腦神經聽力學,運用深度神經元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 DNN)晶片處理/分析聲音技術,偵測過濾風聲或摩擦聲等細微聲響,幫助聽障與聽損人士體現無礙人生。陳光超最後呼籲民眾每年進行聽力檢查,也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觀察,像是講話需不需要更大聲、電視機聲量有沒有調高、增加社交活動與腦部刺激。與聽損長輩溝通時,語速放慢一點、靠近一點說話,必要時可帶長輩進行聽力檢查,配戴助聽器減少腦部疲勞與失智風險。
南港車站打造高齡失智友善環境 4大優化1次看
台北市老年人口占比高達21.46%,已邁入超高齡社區。其中南港車站為四體共構的交通樞紐,腹地廣大猶如迷宮。台北市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今年特別與台鐵南港站、捷運南港站、國光客運南港轉運站西站及環球購物中心南港車站店合作,邀請高齡長者、失智症長者及專家學者蒐集意見,優化導引標示、無障礙扶手等措施,打造高齡失智友善場域。捷運南港站:加大出口資訊圖主地標。台鐵南港站:於避難疏散圖加大民眾目前所在位置標示,新增貼心服務,於廁所增加扶手設施。國光客運南港轉運站西站:新增無障礙廁所引導指示。環球購物中心南港車站店:於商場重要交叉路口,更新引導指標圖,新增樓層標示及離重要地標距離等,讓長者閱讀起來更清晰明瞭、利於辨識方向。台h北市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駱貞妃主任表示,截至2023年6月底,台北市老年人口占比高達21.46%,已邁入超高齡社區,南港區達19.38%,為高齡社區。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以內政部民國2022年12月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以此估算,台北市南港區約有1,630位失智症者,然目前領有失智症身心障礙手冊僅349人,僅占21%。失智友善四部曲「看、問、留、撥」由此可見,失智症者多數潛藏於社區中,且失智症非正常老化,係因腦部病變退化等原因,造成大腦認知功能障礙,而影響日常生活,讓照顧者常感到無助。因此,提升社區民眾對失智症正確識能,願以友善態度提供失智症者適當的協助,運用失智友善四部曲「看、問、留、撥」技巧,以同理心、包容與尊重關懷失智長者,以營造高齡失智友善社區。看:發現異狀問:關心需求留:適當協助播:聯絡110或失智症關懷關線0800-474-580等單位台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藍橘線運務中心主任林俊旭表示,高齡社會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積極推動高齡失智友善環境更是必要的。今年2月份某一晚間,南港站同仁突接獲來電表示,有家屬求助希望緊急協尋失智症長者,同仁當下運用「看、問、留、撥」等技巧,機警地於捷運站內手扶梯發現走失之失智症長者,立即回報家屬帶回失智長者。有鑒於此,北捷今年除加大出口資訊圖主地標及轉乘公車資訊標示外,捷運南港站更進一步加入高齡資源整合服務團隊,與台北市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密切合作,共同守護長者的健康與安全。台北市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呼籲家中有長者的民眾,應鼓勵長者走入社區,增加社會互動,將有助於活躍老化,故提供高齡失智友善之交通、購物、用餐環境等,讓高齡及失智長者勇於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多與社會接觸是很重要且有意義的事。都會區交通便利的共構站,腹地廣大,充斥著各類指標、過多資訊、人來人往等原因,易造成長者或失智症者負擔和心理的恐懼。期許藉由此次活動,讓各行各業更重視高齡及失智長者服務的需求,提升大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及友善態度,消除歧視與偏見,共同營造高齡失智友善社區。
時常頭痛、頭暈就是腦瘤? 醫授腦瘤症狀、診斷、治療過程
一般認為腦瘤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因此民眾若常有頭痛、頭暈問題,便會懷疑自己可能有腦瘤。但事實上腦瘤症狀並非如此單純,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醫師莊銘榮表示,病人若有2大類情況,醫師才會懷疑有腦瘤生成。腦瘤引起頭痛比例不高 下列兩種情況才可能懷疑是腦瘤莊銘榮醫師說,病患頭痛是由腦瘤直接引起的比例不高,大部分的頭痛是頭皮血管或是筋膜所引起的。醫療上反覆「清晨性的頭痛」會被醫師懷疑有慢性腦高壓,會被醫師懷疑有腦瘤發生的可能。若是還伴隨著非腸胃道不適引起的「非預期性嘔吐」,不論是不是腦瘤引起的腦高壓,都是需要盡速就醫。腦瘤若是發生會直接影響腦部功能,因此除了慢性腦高壓引起的清晨性頭痛外,平常腦瘤症狀最常見的事「漸進性的神經功能變化」,例如:手漸漸無力、走路不穩、智能漸進式衰退、無表情、說話困難等。這種神經功能變化暗示腦部病變或是腦部腫瘤的正在發生,也是需要就醫進行相關檢查。腦部病灶先評估良or惡性 再決定下一步治療民眾若有腦瘤疑似症狀,應盡早就醫診斷,醫師會先進行影像學檢查,確定是否有腦部病灶,再評估病灶是良性或惡性變異,並進行下一步治療、追蹤。莊銘榮醫師指出,大部分的病灶都是良性的,如果是惡性腫瘤,目前最有可能是轉移性腫瘤,再來才有可能是原發性的腦部惡性腫瘤。其中,最常見的原發性腦部惡性腫瘤就是「惡性腦膠質瘤(glioblastoma,縮寫:GBM)」。莊銘榮醫師表示,通常這類腫瘤會建議手術切除,之後接受標準的放療加口服化療,並再進入第二階段治療,使用高劑量的口服化療藥。整個療程結束後,還需要進行影像追蹤。莊銘榮醫師提到,如果在影像追蹤的過程中,發現腫瘤復發了,醫生會再與病患討論後續的治療選擇。治療方式多如何選擇? 了解治療「黃金準則」回歸實證現在有許多新的腦瘤治療方式出現,民眾該如何選擇治療方法呢?莊銘榮醫師強調,所有的腫瘤治療都應該要回歸專業與實證,事實上目前每項腫瘤的治療都有它的現行最佳治療策略,也就是所謂的「準則(guideline)」,這代表的是目前科學實證支持的最佳治療手段。莊銘榮醫師提醒,與其追尋需要高昂花費、科學實證又未必足夠的新式治療,不如聽聽專業團隊建議,了解標準治療以及額外能夠增添的治療選擇。 腦瘤手術危險? 科技進步治療走向「精準治療」然而,現在惡性腦瘤,很高比例都需要先手術切除,後面再搭配輔助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結果。面對這樣的標準治療,民眾常常會擔心腦部手術後自己會昏迷不醒,或因此終生殘疾。莊銘榮醫師指出,隨著治療技術的進步,其實神經外科手術也一日千里,可以在手術中做各種功能性的神經電氣監測,或執行清醒手術等,保護病患的正常腦區,並把腫瘤做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而事實上也並非所有的腦部病灶都必須要用手術治療。莊銘榮醫師提醒,腦瘤應「精準治療」依每人不同的狀況、疾病型態,整合科學實證與醫療團隊的建議得到適當治療,而在這過程中,醫師不只擔任治療角色,也會提供陪伴與支持。此外,同時也是臺灣神經腫瘤學會秘書長的莊銘榮醫師提到,近年來神經腫瘤分類、標準有很大的變化,但疾病跟藥物的健保給付仍停留在十幾、二十年前,很多病患得到新的疾病診斷,卻無法得到健保署合理的對待,近期學會也會再跟衛生主管機關協商,為病患爭取更好的權益。
陳水扁踩爛「保外就醫」紅線!站台、主持、受訪樣樣來 法務部展延34次在外「賴賴趖」8年
前總統陳水扁因龍潭購地案、南港展覽館及元大併復華等弊案,被依貪污、洗錢等罪合併判刑20年定讞,2010年底入獄,2015年1月因身體狀況不佳,獲法務部核准保外就醫至今,不過當時台中監獄曾命他要遵守「不進會場、不上台、不演講、不談政治、不接受採訪」等規定,但他離開監獄7年多來頻踩保外就醫紅線,不僅剪綵、演說、站台助選、主持廣播節目,去年還開國際記者會為自己纏訟的國務機要費弊案喊冤,今天下午又要上凱道為洗錢罪判刑1年、遭解除議員資格的兒子陳致中請願。對此,知情人士也分析,「受刑人保外醫治審核基準及管理辦法」2020年修正後,陳水扁的「五不」禁令可能已部分解封。而法務部的回應也跟以往差不多,僅表示「將依事證判斷有無違反相關規定」。陳水扁因龍潭購地、南港展覽館、二次金改等案,被依貪污、洗錢等罪判刑20年確定,2010年12月入監,執行至2015年1月5日,因精神疾病與腦部病變獲准保外醫治出監,前提是必須遵守台中監獄函令「不進競選會場、不上台、不演講、不談政治、不接受媒體採訪」的5不原則。但阿扁勇於爭取曝光機會,2016年起多次出席凱達格蘭基金會餐會,雖然事前向監獄報備獲准,但他仍於2019年5月在餐會現場站上「肥皂箱」規避「上台」,高歌《愛拼才會贏》。直至去年5月凱達格蘭基金會慶祝成立17週年之際,阿扁也還是充滿活力地主持募款拍賣會,一點也沒有生病的跡象。不只如此,2018年3月,阿扁還現身兒子陳致中參選高雄市議員的造勢晚會,雖然過程中阿扁都沒發言,但仍上台送菜頭給兒子象徵好彩頭,父子相擁營造晚會高潮。同年9月5日,日本《產經新聞》刊登陳水扁的專訪,內容是阿扁呼籲台灣應該發動公投,對抗中國,這次外界質疑阿扁怎麼可以接受媒體訪問,但台中監獄表示阿扁不是主動受訪,只是與旅日台灣人團體談話的內容被媒體報導出去,沒有違規。同月8日阿扁出席台灣國感恩餐會,不僅上台演說還幫「一邊一國行動黨」拉票,對於外界質疑他「上台、演講、談政治」明顯踩紅線,阿扁在臉書直接不演了,公然反嗆「關扁、保外就醫」都是違法違憲的政治決定,甚至揚言:「不要逼我選總統。」經過多次踩線爭議,阿扁越戰越勇,2021年起在《微微笑廣播網》主持「有夢上水」節目,曾邀請桃園市長鄭文燦、高雄市長陳其邁等政治人物當來賓,節目開播一週年時,阿扁還說最想邀請的人是總統蔡英文。2022年4月7日,阿扁甚至召開「國務機要費案國際記者會」喊冤,鉅細彌遺公布21項國務機要費的流向,身為此案被告的阿扁雖以健康因素聲請停審獲法院准許,但卻在記者會上侃侃而談案情,完全看不出身體有任何異樣。據統計,阿扁2015年1月保外就醫後,台中監獄每3個月要評估是否准許展延,至今已展延約34次,至於被判刑20年定讞的阿扁還有多少刑期要執行,記者今詢問矯正署,但矯正署回覆不便透露受刑人的個資。扣除阿扁2008年11月12日開始被檢方、院方一路羈押到入獄服刑的時間,他還剩下約13年的刑期要執行。如今他已在外「賴賴趖」8年也沒人管。對此,知情人士透露,由於「監獄行刑法」2020年修正後,矯正署調整子法「保外醫治受刑人管理規則」,並更名為「受刑人保外醫治審核基準及管理辦法」。新法刪除「保持善良品行」等文字,改為「不得有違反法令之行為」,等同部分解除阿扁身上的封印,「五不」可能已失去約束力。依照新法,除非阿扁日後「觸法」,「情節重大」或「書面命其改善,屆期未改善」,才有可能會被廢除保外醫治。換言之,只要阿扁替愛子請願或是其他行為,均未違反法令,並持續出具醫療團隊開出的「在監無法為適當之醫治」診斷證明書,可繼續延展接受監外治療,無須回籠。
女星「思覺失調症」流落街頭、喪失記憶 4大症狀要當心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48歲歌手許美靜驚傳罹患思覺失調症,大鬧飯店、流落街頭,甚至喪失局部記憶!另一名男子「阿正」每天被喊殺喊打的幻聽「追殺」,嚇到夜夜外宿!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醫師說明,「思覺失調症」過去常被稱為精神分裂症,約每100人就有1人罹病,且因患者與家屬沒有病識感,容易耽誤搶救大腦功能的時機,但只要配合醫囑治療仍能穩控疾病。患者「被幻聽追殺」「阿正」大學時出現幻聽,初期以為自己有神通,但當腦中聲音越來越激進,每天喊打喊殺,嚇得他不敢睡,每天晚上跑到速食店或公園待整夜,天亮才回家。狀況持續半年後,阿正在父親的堅持下就醫治療,經過醫護人員的長期照護,他不但可以幫忙照護癌母走路復健、餵食,也終於可以就業,回歸正常人生。阿正開心地表示:「希望未來可以越來越健康,腦袋越來越靈活!」過去許多人對思覺失調症有「中邪、無法治療」的迷思。楊蕙年指出,不同於身體其他器官生病如骨折、肚子痛容易察覺,思覺失調症起因於大腦生病,病友常常不知道自己生病,缺乏「病識感」,加上家屬常不曉得如何求助,通常耽誤及早診斷與治療的時機。思覺失調症四大症狀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陳泰宇醫師說明,思覺失調症過去常被稱為精神分裂症,肇因於基因遺傳、腦部病變、心理和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是一種嚴重、慢性,會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根據統計,大約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首次發病年齡多在15-20歲,男女比例相當。研究顯示,病友因缺乏病識感,首次發病後平均將近1年半才就醫,耽誤搶救大腦功能的時機。當民眾出現工作和社交能力減退、思考、記憶、專注力變差、失眠、多疑、甚至幻覺、妄想時,需盡早就醫診斷。正性症狀:幻覺、妄想、語無倫次、躁動不安、思想紊亂負性症狀:情感淡漠、動機缺乏、社交退縮認知症狀:注意力低、記憶力差、執行力低、判斷力差情感症狀:莫名焦慮、莫名緊張、莫名恐懼、情緒穩定度差思覺失調症如何治療?治療方式目前有口服與針劑等多種藥物可選擇,國際趨勢也建議在醫師評估下優先使用長效針劑治療,有助長時間維持血液中藥物濃度、提升用藥規律性、降低復發風險,也能減少照護者提醒按期吃藥可能引發的衝突與壓力,甚至減少患者復發與再住院的機率。為了照護像阿正這樣的患者,三總北投分院強化精神醫療照護的社區網絡,提供諮詢專線、家訪、電訪與緊急送醫等醫療照護,服務範圍涵蓋雙北。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表示,三總北投分院從國軍醫院擴及社區健康,發展出獎勵規律就醫「溫泉代幣」機制、古蹟精神療癒、觀光庇護工場協助病友就業、社區居家服務等多元特色醫療,提供精神科病友完善的照護。
知名戰略學者 淡江前副校長王高成驚傳在校園內墜樓身亡
國內知名戰略學者、淡江大學前副校長王高成今天驚傳在淡江大學校園內墜樓身亡,享年62歲。淡江大學已證實王高成過世訊息,由於王高成近期常在媒體上出現評論時政,他的過世噩耗讓學生、友人故舊十分震驚。王高成從台大政治系、政治研究所畢業後,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取得政治系博士返國,是國內知名戰略學者,曾擔任新黨的國大代表。王高成給人的印象是溫文儒雅、待人客氣,相當有理想、常會據理力爭。他近期常應邀在媒體上評論國際與兩岸關係相關議題,如今卻傳出噩耗,讓外界相當意外。一位曾與王高成共事的前新黨民代回憶,王高成擔任國大代表時很少對人疾言令色,但當年前總統李登輝推動廢省,王高成時任新黨國大代表,對於權謀廢省、未多方考慮行政組織精簡及台灣整體發展,相當不滿,因此在國民大會討論廢省時上台常慷慨發言、強烈抗議。民國八十六年七月一日,國大正式通過修憲廢省,隔天在陽明山中山樓即爆發嚴重的全武行,朝野國大代表打成一團,王高成當時也參戰,而且是第一位遭執政黨國大代表攻擊、被架離議場者。後來,王高成即逐步淡出政壇,並未以高知名度尋求競選議員或立委,專心教學,近年才又開始應媒體之要評論世局及兩岸關係發展,上週才出現在媒體上評論前總統馬英九訪問大陸,沒想到本週即驚傳噩耗,讓該人士十分唏噓與哀痛。針對淡大前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清晨在校內墜樓身亡,淡大校方表示,學校深感震驚、遺憾,將會協助家屬妥善處理王前副校長料理後事。淡水警分局今天上午8時獲報有人在淡大校園墜樓死亡,初步調查後發現墜樓原因可能與久病厭世有關。淡大也證實死者是62歲的前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校方透露,王高成過世前留下遺書,內容提及他因腦部病變智能已失,無法進行教學與研究,但確實死因,仍須警方及司法單位進一步調查釐清。◎《週刊王》提醒您,給自己一個機會,勇敢求救並非弱者,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淡江教授受腦部病變所苦而輕生 醫師提醒「這幾類人」恐是高危險族群
今天(12日)早上淡江大學王姓教授墜樓,校方表示,王高成教授墜樓前留有一封遺書,稱「自己久病纏身之苦,且腦部病變,智能喪失,無法在進行教學及研究工作。」據腦神經外科醫師透露,腦部病變常會造成智力退化,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等,也可能會出現腦中風、阿茲海默症等疾病。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常見的腦部病變因素分為4類,分別為可逆性、退化性、器質性以及血管性。腦部病變患者的高危險群主要包含肥胖、高血壓、年長、運動少、教育程度低以及社交活動較少的人,還有腦部曾經中風或是受傷都是腦部病變的高危險族群。退化性腦部病變最常見也占最大宗的就是阿茲海默症,占了腦部病變患者6成以上,其次是巴金森氏症。血管性指的是大血管的破裂或是梗塞造成中風,不只是大血管,小血管的慢性阻塞也會導致腦部病變。器質性是因為腦部曾經受過傷,或者因為有腫瘤的出現所引起。至於可逆性則是其他疾病沒有治癒完全所導致的,像是憂鬱症、肝腎功能指數異常等,但可逆性腦部病變是唯一有機會逆轉痊癒。腦神經外科醫師也強調,腦部病變可能是「瞬間」發生,或是「漸進」發生,如果是因為腫瘤和中風是屬於「瞬間」發生,患者都會智力退化,接著可能手腳無力,最終可能導致生活無法自理。「漸進」發生腦部病變發生,會出現自我照顧能力以及記憶力嚴重衰退。
久病教授留遺書 淡江大學校園內驚傳墜樓事件
今天(12日)早上8點左右,淡江大學的驚聲樓傳出1名男子從12樓墜下,意外發生後,新北消防局接到報案,立刻前往現場,當趕抵現場時發現1名男子已經墜落到地面,且沒有了呼吸心跳,呈現OHCA。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該名男子是校內教授王高成,也是前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副校長」,現任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一職,目前不知道王姓教授為何會從12樓墜落,新北市淡水分局已封鎖現場,並通知鑑識人員到場進行採證,要釐清王姓教授的墜樓身亡原因。根據《ETtoday新聞雲 》報導,墜樓者為王高成教授,留下遺書一封,表示因為腦部病變,以致於智能喪失,也無法繼續教學工作及相關研究,相當沮喪。校方也表示王高成教授對學校貢獻良多,發生此等事情校方深感遺憾悲痛,也非常震驚,往後會協助教授家屬處理相關後事。據瞭解王高成教授曾到美國留學,並取得美國賓夕尼亞大學政治博士學位,在淡江大學曾任職國際事務副校長、國際研究學院院長、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國民大會代表。王教授研究的專長及方向,包含國際關係、兩岸關係、美中台關係、美國外交政策、亞太區域安全等。◎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睡著時才會頭痛」要小心! 50歲後恐為腦部病變徵兆
年約70多歲的陳伯伯,十多年來時常無法一覺到天亮,直到至醫院就診,經醫師評估陳伯伯過去健康狀況、檢查結果、服用的藥物及神經學檢查後,診斷為睡眠頭痛;經過藥物治療,睡眠終於可以不再被頭痛中斷,重拾一覺到天亮後神清氣爽、神采奕奕的快樂。睡眠頭痛是罕病 影響睡眠品質新竹臺大分院李怡蓁醫師說明,睡眠頭痛是一種罕見的頭痛,根據過去文獻及病例報告,睡眠頭痛僅佔所有頭痛病人的千分之一,且平均需要七年多才會得到正確的診斷。此病症最大的特點是病人只有於「睡著」時才會頭痛,而且幾乎都在同一時間痛醒,疼痛程度從中到大,最常見的發作時間為凌晨兩點到四點,痛醒後會無法繼續入睡,一定要起來走一走或坐一坐,直到一到兩個小時後,頭痛情形才會漸漸消失;九成以上的病人一個月會發作十天以上,因此對於睡眠及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服用咖啡因緩解 預防睡眠頭痛這些有效果李怡蓁醫師表示,有些病人會反映這種頭痛服用一般的止痛藥並無效果,要服用「加強錠」才會有效,主要因為「加強錠」的劑型通常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對於睡眠頭痛特別有效,除了可以解除疼痛外,有的人睡前喝一杯咖啡,也能有預防的效果。預防的藥物除了咖啡因外,鋰鹽也有一定的效果,目前文獻上也有使用褪黑激素、三環抗憂鬱劑、或是抗癲癇藥來預防睡眠頭痛的研究報告。排除腦部病變 才能對症下藥李怡蓁醫師解釋,大部分病人是從五十多歲開始有這種頭痛,而不論是「會痛醒的頭痛」或是「五十歲以上新發生的頭痛」,由於有比較高的機會與腦部病變有關,都是須特別警覺的頭痛特徵,神經科醫師因此在診斷上需特別小心,除了透過影像檢查,例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先排除腦部病變的可能外,其他常發生在睡覺中的頭痛,包括偏頭痛、緊縮型頭痛、叢發性頭痛、頸因性頭痛,或是夜間高血壓、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引起的頭痛,由於治療方式迥然不同,診斷上亦需全盤考慮,才能對症下藥。
圓圓老公配對原本「另有其熊」 團團當年順利勝出…陸專家揭選尪秘辛
台北市立動物園18歲大貓熊「團團」因為腦部病變,11月19日下午1時48分麻醉後離世,讓台灣許多看著團團、圓圓一路相愛、生育的民眾們難過不已。透過長壽旅遊節目《大陸尋奇》在YouTube分享,回顧了團團、圓圓當年是如何被挑選來台的秘辛,原來當年圓圓本來是要跟另一隻公貓熊配對,結果卻殺出了團團這位,總愛逗弄圓圓的「程咬金」,最後團團突破重圍,獲選跟圓圓配對,來到台灣開花結果。回顧大貓熊「團團」的一生,牠是在2004年9月1日在四川臥龍出生,2008年12月23日被送來台灣。透過《大陸尋奇》在YouTube的影片,回顧當年團團、圓圓小時候的經典畫面,團團跟圓圓小時候,就被大陸專門飼養熊貓的中心,被安置在園區的最深處照料,每天除了接受保育人員的細心照護,還有公安24小時保護,受到官方的嚴密保護,其重視度不言可喻。而回顧團團圓圓過往的生活,可發現被譽為「大貓熊之花」的圓圓,從小就很愛欺負團團,相比之下比較貪吃的圓圓,常常會把嘴裡的食物吃光後,隨即轉頭改搶團團的紅蘿蔔;而團團平常也很愛故意逗弄圓圓,很像兩小無猜,感情非常好。當年時任中國保護大貓熊研究中心管理局(後更名為中國大貓熊保護研究中心)副局長李德生,透過先前採訪的影片透露,當年大陸官方之所以會挑中團團、圓圓來台,其實是經過嚴密的挑選,當時他們是從親緣關係、身心健康狀況與遺傳標準等幾個角度去篩選評估,最後從園內的23隻大貓熊中,選出11隻。最終經過性格及對陌生環境適應的測試,篩出3對大貓熊進入最後決選。李德生透露,其中3組大貓熊配對中,本來16號圓圓和19號團團是一個組合、圓圓和另一隻21號帥氣貓熊也是一個組合、還有11號和13號也是一個組合。他們在3對組合中,又進行更仔細的交叉性格測試,本來專家們都看好16號圓圓,會跟21號的貓熊帥哥配對,但沒想到最終審核,發現16號的圓圓和19號團團,除了血緣和遺傳關係皆符合標準,牠們在一起時也非常「來電」,也就譜出了團團圓圓貓熊姻緣。
團團曾「看報紙」驚見自己死訊 呆萌模樣如今成追憶
大貓熊「團團」不敵腦部病變於今(19日)下午1點48分病逝,得年18歲(相當於人類68歲),噩耗公開後掀起各地粉絲哀悼。其實,團團曾在2016年被中國大陸知名媒體誤傳病死,迫使台北市立動物園曬出「團團與各大報頭版合照」照片澄清的奇景,可惜團團的萌樣如今已成追憶。《環球網》在2016年5月16日報導:「據台灣媒體5月16日報導,台北市政府公關組於今天9:50早上正式宣佈,台北市立動物園圈養的大熊貓團團目前已確診發生犬瘟熱死亡。」還附上照片強調「這是大貓熊在台第一起感染犬瘟熱的病例。在確診病情的當天(5月12日),動物園就啟動了緊急因應方案,除了對患病的大貓熊進行隔離,並對園區實施大面積高強度消毒處理」。(圖/翻攝自環球網)該報導刊出後立刻驚動兩岸民眾,造成台北市立動物園不得不在官網和粉專,曬出團團一臉萌樣抓著欄杆,與欄杆前各大報頭版以及「自己死訊」合照的照片,才終於止住輿論猜疑與假消息的進一步傳播。(圖/翻攝自台北市立動物園官網)而《環球網》事後則緊急下架該報導與發表道歉聲明,表示未盡仔細查核網路謠言,已於第一時間對誤報新聞進行刪除,並盡最大努力減小誤報帶來的負面影響,「我網站未經核實就做出相應報導,造成不良影響,網站在此向台北動物園和廣大網友作出真誠致歉,歡迎廣大受眾繼續監督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