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疾病
」 陳文茜 肺腺癌 腦部疾病 失智症 癲癇陳文茜自曝癌症檢驗結果「3腫瘤中2顆惡性」 右骨盆腔還有1顆惡性腫瘤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近年健康狀況不時亮紅燈,不僅罹患肺腺癌,還經歷敗血症、急性腎衰竭、腸胃炎等疾病,數度在生死間徘徊。她今(6)日在臉書發文透露,日前到波士頓哈佛大學附屬醫院就醫時,醫師警告她過去三年使用重量類固醇及可體松,可能導致癌症復發,要求她回台後立刻做檢查。如今經過好幾個醫生複診,確認她的肺腺癌已經復發,而且肝臟也有三個腫瘤。她發文時正躺在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的正子中心,準備檢查癌細胞擴散到什麼程度,「和未來下一把賭注,之後就看我和命運,誰賭嬴了?」陳文茜6日下午在臉書以《和未來下一把賭注》為題發文,表示自己正躺在台大癌醫的正子中心,準備檢查「自己的癌細胞擴散到什麼程度」。她稱「許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我常常寫醫療的事,那應該是個人的隱私,我的撰寫,甚至被某些人認為是博取同情。我書寫的對象,不是健康的人,而是罹患重病的患者。我們該用什麼態度,好好活著,與病共存?若病情惡化,該怎麼面對?」陳文茜回憶,之前遠赴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附屬醫院就醫時,她本來以為自己的病情已經穩定,只是要找到攻擊的細胞,是否有藥物可以阻斷攻擊。結果在哈佛大學附屬醫院時,才知道自己這類病人在美國醫療是列管病人,身上要帶手環,帶子裡有100MLHydocortison急救針,隨時急救。陳文茜指出,自己的狀況叫「腎上腺危症」,舉凡骨折、手術、麻醉等都可能休克,必須先做好準備,先打100 ML的藥物預防休克。對於自身的狀況,陳文茜表示,「簡單一句話:我以為的穩定,是活得糊里糊塗,我以為自己去佛羅倫斯是圓夢,其實是冒險。反正我活得不明不白,好過死的明明白白。」她還提到,醫生警告她,過去3年使用重量類固醇及可體松的後遺症,可能導致她的癌症復發,要求她回國後立刻做MRI檢查。而她返台次日便在振興醫院進行健康檢查,結果確認肺腺癌復發,而且肝臟也有三個腫瘤,。陳文茜表示,經過好幾個醫生複診,包括台大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好心肝院長許金川教授等人一一確認後,她即將和未來人生進行一個大賭注:「正子攝影的結會告訴我,我的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三小時後,看我和命運,誰賭嬴了?」陳文茜最後表示,檢查完後,就可以看到她和命運「誰賭嬴了?」並稱去年9月時她的肺部影像顯示還「沒有任何癌細胞」,提醒和她有類似狀況的民眾,如果是長期類固醇使用者,要記得每年固定以MRI追蹤檢查,並表示「希望你們都可以比我更健康。」 =====21:39更新=====陳文茜於6日晚間9點15分左右發文,表示檢驗結果出爐,肝臟3個腫瘤中,2個惡性,1個水泡,不過右側骨盆腔也有1個惡性腫瘤。陳文茜自述,「為這樣的日子,我已經準備很久,對生命的長短,我沒有執著。對於死亡,我早已習慣了,接受了,隨緣自在。捨不得的是那些愛我的人,他們的傷悲;更捨不下的是我的孩子們。」她表示,癌症即使發展至此,也不是絕症,不代表明天就要死了,「還有長長的一條路,除了積極治療之外,它給你足夠的時間,準備好這生命最後的一段旅程,妳要怎麼過?如何好好把握它?」陳文茜還表示,她突然很高興自己的腦部疾病,先把自己摧殘成不能接受化療、免疫治療的患者。這讓她得以直接跳過一些身體的痛苦,接受比較溫和的標靶治療及質子治療,「它使我不必為了延長生命,失去最後旅程的怡然自在。」她還表示,「願老天給我足夠的體力,繼續完成我的未竟之事。尤其《文茜的世界周報》。我會努力工作,直到最後。願上天憐憫,讓我可以陪著我的孩子們到最後。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一個虛弱但很愛他們的媽媽。知道自己比過去更重病後,我看到的世界越來越美。我獨自一人,卻很自在。」還表示:「我別無所求。」
加拿大十多年受「神秘腦部疾病」所苦40人死亡 女現只能吃「冷凍食品」度日
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阿卡迪亞半島的居民一直在與一種導致癡呆症狀和部分癱瘓的疾病作鬥爭,其中1個小社區十多年來一直受到一種「神秘腦部疾病」的困擾,症狀包括出現幻覺、腦霧,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無法行走,還因此導致40人死亡,如今還存活的病人,健康狀況也大不如前,有名女性得病後不能隨意移動雙手,只能吃冷凍食品度日。對此,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管轄下的加拿大公共衛生局也已向該省提供280萬英鎊(約新台幣)幫助調查病例,而該省的新任省長蘇珊霍爾特(Susan Holt)也於最近重新啟動了對該疾病的調查。據《每日星報》報導,新不倫瑞克省衛生部門經過自己的調查後得出的結論為,該地區不存在腦部疾病群,該部門表示,相信患者實際上被誤診為癡呆症和癌症患者,導致官員停止調查這場流行病。不幸的是,疾病和症狀仍在繼續,當局稱目前病例總數為48人,這種疾病被稱為病因不明的神經綜合症,會導致人們出現幻覺、腦霧,且睡眠、注意力、記憶力會出現障礙,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患者無法行走。加拿大政府於2020年底首次透過克雅氏症監測系統(CJDSS)通報了該症候群,當時有40名患者出現了與克雅氏症(CJD)類似的症狀,克雅氏症是種類似瘋牛症的致命性疾病,會導致肌肉問題和嚴重且快速的大腦退化。一年後,48名患者被確定為聚集性感染群的一部分,大多數病例集中在新不倫瑞克省蒙克頓地區,其中一些被確定為該病患者的人年齡在40歲以下,包括39歲的勒布朗(Luc LeBlanc),以前很健康的他,其大腦現在「就像一個80歲的老人」,而波雷爾(Porelle)也曾經是個活躍的人,但她現在也不能隨意移動雙手,只能吃冷凍食品。2022年12月,當局對具有類似神經系統症狀的人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超過90%的人的血液中含有1種名為草甘膦的農業化學物質,儘管官員很快就表示這還沒有定論,但除草劑草甘膦幾十年來一直受到政府科學家的仔細審查。
5年前患嚴重腦部疾病!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女兒李瑋玲逝世 享壽69歲
新加坡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的女兒、李瑋玲,在今(9)日上午逝世,享壽69歲。李瑋玲的弟弟李顯揚9日在臉書貼出訃告,證實姐姐在家中過世的消息,並引述了姐姐在父親私人葬禮上的悼詞:「我不能崩潰,我是個客家女人」,表示自己沒有姐姐堅強。根據《彭博社》、《聯合早報》、《南華早報》報導,前總理、現任國務資政李顯龍的弟弟李顯揚今晨在臉書發文,公布姐姐李瑋玲已經離世,並提到他們將盡速公布喪禮細節,但謝絕花圈,希望各界改向新加坡嘉諾撒傳教會(Canossa Mission Singapore)、帕金森氏症協會(Parkinson Society Singapore),以及Total Well-Being SG等慈善機構捐款,這對李瑋玲來說更有意義。李顯龍形容妹妹會本能地同理弱勢群體,並在看到不公平或懷疑有不當行為時,會積極動員起來採取行動,「我對玲沒有任何怨恨,並繼續盡我所能確保她的福祉……我會深深想念玲。願她安息。」據悉,李瑋玲是一名神經科醫師,也是新加坡國立腦神經醫學院院長。她曾在2020年於臉書公開病情,稱自己患上類似帕金森氏症的進行性核上麻痺(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她說,這是種相當嚴重的腦部疾病,一開始會出現類似帕金森氏症候群的症狀,包括影響肢體行動、快速動眼和平衡,導致患者容易跌倒,接著是吞嚥困難、感到窒息、肺炎和死亡。李顯揚去年3月就曾透露,李瑋玲「情況非常不好」。報導指出,李光耀在2015去世後,其留下的房屋也促成了家庭紛爭;2017年,李顯揚與李瑋玲曾指稱,李顯龍違背父親遺願,想保留故居來爭取政治資本,而當時李顯龍透過律師發表聲明反駁,對父親遺囑的最後版本提出了多個疑點。
中年胖男打呼太吵被老婆踢下床 醫:「這症」多和肥胖有關
你睡覺會打呼嗎?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分享,一名45歲男性患者體重近100公斤,睡覺因為打呼太吵被老婆踢下床,「我建議他睡前戒除酒精,而且必須減重,因為呼吸中止症多數患者都跟肥胖有關。」陳威龍在臉書發文,「我遇到的這名45歲男性患者,他的體重將近100公斤,他太太發現枕邊人怎麼打鼾聲越來越大,把他趕到客廳沙發上睡,隔天起床夫妻兩人都沒睡好,精神狀況也很差,雙方情緒欠佳,影響夫妻感情,險些鬧出中年婚姻危機。這位患者到大醫院看了耳鼻喉科、神經內科、胸腔內科,診斷出睡眠呼吸中止症。除此之外,還合併 高血壓、高血脂 以及 血糖偏高等問題。」陳威龍說,胸腔內科醫師也強烈建議患者減重,不然要做手術,但患者不但不減還愛喝酒,生活習性讓症狀惡化,「他來我的診間跟我聊聊男人的煩惱,從檢查數據和身體數值看來,他患有嚴重肥胖合併代謝症候群,因此除了藥物治療外,我幫他制訂了一套健康計劃,包括飲食調整、運動規劃和生活作息建議。一個月後,他成功瘦了5公斤,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有了明顯改善,暫時免去手術的擔憂,也讓夫妻之間恢復了和諧。」陳威龍解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是一種睡眠中呼吸反覆停止的疾病,會導致睡眠期間反覆缺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通常是由枕邊人先發現的,例如睡覺時發現對方『鼾聲如雷』,甚至有呼吸停止的現象。另外,也有一部分的人是因為睡眠品質不好,常常半夜感覺吸不到氣而驚醒,自己發覺不對勁而就醫,這些都是典型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徵兆。如果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置之不理,長期缺氧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猝死。」陳威龍說,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最常見類型,通常是肥胖、頸部脂肪堆積等情況引起;第二種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較少見,常見於心臟衰竭、腦部疾病等患者。至於如何改善?陳威龍表示。減重能減少頸部脂肪堆積,也要避免喝酒,因為酒精會放鬆喉嚨肌肉,也要避免仰睡,因舌頭和軟顎容易阻塞氣道,側睡阻塞氣道,「中重度患者可以在睡覺時使用正壓呼吸器(CPAP),幫助維持呼吸道暢通。」陳威龍強調,「如果懷疑自己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應儘早找醫師進行檢查和評估。最重要的,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也要適宜控制體重,降低潛在的併發症風險。」
5旬男上廁所後暈倒 心臟科醫師解密:中年人較常見
最近有一名50歲出頭的男子,半年內發生2次上廁所後直接昏倒的狀況,家人們很擔憂,他便就醫檢查,但發現並非心臟相關疾病;醫師研判與迷走神經反射有關,主要是排便或小解時腹部用力或憋氣,使血液回流心臟的量減少,造成血壓下降、心跳變慢導致昏倒。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專科指導醫師、宇平診所院長劉中平在臉書粉絲專頁「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分享他在門診遇到的病例,一名50歲出頭的男病患,主訴半年內發生2次昏倒,都是在他上廁所之後,表示自己頭暈失去意識後就倒在廁所裡面。該名男病患當時被家人送急診後,他醒過來身體也沒有異常狀況,在急診室醫師建議下前往心臟科檢查,但心臟功能完全正常,24小時心臟記錄器也沒有特別變化;男病患因為很怕又發生意外,便找到劉中平醫師診治。劉中平醫師說明,昏倒是心臟科門診常見的症狀,上廁所後暈倒還是重中之重,因為廁所有磁磚和堅硬的洗手台,容易造成外傷和頭部出血,後果不堪設想。針對此病患的狀況,劉中平醫師指出,可能與迷走神經反射有關;在排便或是小解時,肚子需要用力加壓還有憋氣,這種動作過於強烈或持久,會造成回流到心臟的血液量減少,使得血壓下降,腹部壓力增加刺激到頸動脈的壓力受器,就會出現迷走神經反射,導致心跳變慢,綜合各種原因就會讓人頭暈、失神,嚴重會昏倒的情況。劉中平醫師提到,一般昏倒常見於年輕女性或高齡老人,但是上廁所後的暈倒,則是中年人比較常見。除此之外劉中平醫師也補充,要減少上廁所暈倒的風險,應避免便秘和憋尿、多喝水多吃蔬果、給自己充裕時間如廁;而廁所內加裝扶手和地板鋪設軟墊,則能防止昏倒後受傷。最後劉中平醫師也呼籲,民眾在昏倒之前有胸部悶痛或是心跳加速症狀,昏倒後又無法立刻爬起來,甚至出現長施間失去意識,就要請醫師評估是否有潛在的心臟或腦部疾病。
患思覺失調症! 中醫針灸搭配養身茶有效緩解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疾病,會導致患者的思想和感知出現混亂,以及語言和行為表現出現異常,包括有思維混亂、情緒波動、錯覺、記憶問題等,患者通常難以適應日常生活,有時會分不清現實和幻想。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中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狀區分為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兩種類型,正性症狀包括有妄想、幻覺和幻聽等,負性症狀則表現為社交能力下降、自我照顧能力減弱、對工作和清潔無興趣、表情單調和說話少。中醫治療強調整體氣血平衡,對症採相應治療思覺失調症是一種由於神經傳導物質異常而引起的腦部疾病,西醫認為可能與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出現異常有關,目前也有最新研究指出可能是腦皮質麩胺酸(Glutamate)錐體細胞功能降低,進而影響患者的思考和感知能力。賴睿昕中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歸屬於「情志」病類,中醫治療情志疾病通常著重調整五臟六腑的氣血平衡,以恢復生理機能的運作,認為當身體的氣血失衡時,腦部運作及神經傳導也會受到影響,進而加重思覺失調症的症狀。中醫治療思覺失調症通常會根據患者的症狀而定,對於症狀中的正性表現,如妄想和幻覺,中醫會採用平肝潛陽、清心化痰、滋陰降火等方法來緩解,常見藥方包括有天麻鉤藤飲、半夏白朮天麻湯等;對於負性症狀,例如社交能力下降和情緒不穩定,中醫會使用疏肝理氣、化痰散結、滋陰養血等方法來改善病情,常見藥方包括有柴胡疏肝湯、溫膽湯等。透過內服中藥、針灸來調節五臟六腑氣血平衡治療思覺失調症的方式,中醫與西醫有所不同,西醫通常會先使用藥物穩定患者情緒,讓症狀得到迅速緩解;而中醫則注重整體調理,透過內服中藥、針灸等方式調節五臟六腑的氣血平衡,從而影響身體的生理機制和經脈的氣血循環,以達到穩定腦部和神經狀態的目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更可安全、有效地幫助病患。緩解思覺失調症的安神定志穴位及養生茶飲有:內關穴:位於手腕內側,是一個能夠穩定情緒、安撫心神的穴位。每晚睡前按摩穴位約15到20分鐘,可有助於減輕大腦和神經的過度興奮,讓心情平靜下來。神門穴:位於手掌背側,靠近小指旁邊的凹陷處。按摩這個穴位同樣可以有助於安神寧心。每晚睡前按摩15到20分鐘,搭配內關穴同時按壓可以加強寧心安神的效果。大棗養心茶則可幫助調節身體氣血失調、對思覺失調症和情緒平衡都有好處,取浮小麥8克、鬱金3克、茯神3克、合歡皮3克、炙甘草3克,還有6顆剖開的紅棗,放入500cc水中,用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主要透過養心氣及疏肝安神來調節身體的氣血失調狀態,其中浮小麥、茯神可以降低心氣過於亢奮,合歡皮、鬱金則有助於疏通肝氣,搭配紅棗、炙甘草來補充脾胃津液,對於思覺失調症及平日和緩情緒、寧心安神都有良好的效果。除藥物治療外,透過五感舒緩腦部及情緒賴睿昕中醫師指出,除了藥物治療外,改善思覺失調症的生理狀態需從生活及心境改變,放鬆心情、調節情緒和思考,對於病情的改善有很大的幫助;中醫師建議平日可透過「五官感知」來舒緩腦部和情緒,五官感知包括了眼、耳、鼻、口、身體的感知,包括使用視覺感知,欣賞大自然或喜歡的事物,讓眼睛放鬆;聆聽大自然清淨的聲音或自己喜好的音樂讓聽覺放鬆;呼吸森林及植物釋放的芬多精或透過精油的使用舒緩嗅覺;唱歌或找朋友聊天、傾訴心情達到口部放鬆、紓發情緒的效果;最後身體感知主要透過皮膚,可藉由運動啟動身體的氣血循環,透過皮膚出汗來調節生理代謝;當五感同時得到舒緩時,可以有效降低思覺失調症的不穩定狀態。
氣候變遷影響健康? 英研究:全球暖化高溫加重腦疾風險
氣候變遷可能對腦部疾病患者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15日發布研究顯示,極端高溫等環境因素會影響失智症、癲癇和憂鬱症等疾病的患病率,還會增加因這些疾病而入院、殘疾甚至死亡的風險。UCL研究人員審查了332份報告,探討環境對19種神經系統疾病的影響,包括阿茲海默症(老人失智症)及其他形式失智症、偏頭痛、中風、多發性硬化症和腦膜炎。他們還收集了有關憂鬱症、焦慮症和思覺失調症的研究,因為精神疾病常與神經系統疾病並存。研究結果顯示,天氣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每一種疾病,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引發較高的患病率或導致病情惡化。例如,隨著溫度升高,死於中風和失智症的風險會增加,而極熱和極冷都與憂鬱症等許多精神疾病的死亡率上升有關。又如,在極端高溫下,阿茲海默症及其他失智症患者很難做出適應性選擇,如尋求幫助、穿更輕便的衣服或多喝水。此外,夜間高溫往往會影響睡眠質量,而睡眠不足會使癲癇症變得更嚴重。研究人員還發現,隨著氣溫升高,與失智症、偏頭痛、多種精神疾病和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的住院治療也會增加。上述研究發表於《刺胳針神經醫學》(Lancet Neurology)期刊。領導這項研究的UCL神經病學研究所教授西索迪亞(Sanjay Sisodiya)說:「大腦必須維持在相對狹窄的溫度範圍內才可正常運作。如果大腦患有疾病,那大腦的體溫調節能力就會受損。」研究人員提醒,氣候變暖對大腦的損害可能會慢慢發生,等需要進行醫療干預時,可能為時已晚。另外,儘管人們希望新冠病毒致命性最終會弱化到與季節性流感一樣,但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在新冠病毒首次為人所知的4年後,它仍然比流感更致命,因為新冠病毒可能也在肺部外其他部位造成更多損傷。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聖路易斯醫療保健系統的研究人員發現,2023年10月至今年3月期間,新冠患者住院人數幾乎是季節性流感患者住院數量的2倍,而前者在30天內死亡的風險,比後者高出35%。此研究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金智媛《淚之女王》絕症不用去德國 坐2.5小時飛機來台就有救
由金秀賢、金智媛主演的人氣韓劇《淚之女王》,28號迎來大結局,一舉衝出24.85%的高收視率。劇中女主角洪海仁(金智媛飾)因罹患罕病「雲狀細胞瘤」,與夫婿白賢祐(金秀賢飾)遠赴德國進行「聚焦超音波與微泡治療」。然而現實生活中,洪海仁只要坐約2.5小時的飛機抵達台灣,就有可能得救。據《民視新聞網》報導,Netflix熱播劇《淚之女王》中,女主角洪海仁因罹患罕病「雲狀細胞瘤」,生命僅剩3個月,須遠赴德國進行「聚焦超音波與微泡治療」。然而現實世界中,此疾病在世界上僅有三國在做臨床試驗,其中一國就是台灣,而且目前已經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為腦疾患者帶來福音。更有趣的是,在做臨床試驗的三個國家分別是台灣、加拿大與法國,意味著海仁就算去了德國大概也要無功而返。長庚紀念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魏國珍表示,戲劇中腦疾「雲狀細胞瘤」應是架空疾病,這類病症實際名稱為「膠質細胞瘤」,會因腫瘤位置不同產生不同症狀,從記憶力差、手腳麻痺,到喪失語言功能、視力模糊、頭痛皆有可能。每年每10萬人中,就有約6人罹患。魏國珍教授表示,過去膠質細胞瘤患者手術後,還需透過藥物控制腫瘤復發,但現在利用「聚焦超音波治療」,精準定位,讓微氣泡震鬆腦血管壁,打開血腦屏障,化療藥物就能有效進入腦組織來治療。魏國珍教授還表示,其他的腦部疾病,經過聚焦超音波的治療,打開血腦屏障之後,可能也會對神經局部環境有影響,退化性疾病或是失智症可能都有治療的效果。消息經媒體曝光後,引起眾多劇迷討論,有網友表示:「編劇沒有唬爛耶,實際真的是用超音波做手術治療,之前一直以為是編劇瞎掰出來的」、「靠腰,金秀賢都沒有打電話給長庚」、「我有幻想金智媛來林口長庚治療的樣子,後來想想還是算了,感覺智媛走一走就會撞到來醫院的阿公阿嬤。」還有網友表示:「這就跟每天三立8點檔一樣,每次都說要去美國治病,明明台灣醫療就很厲害。」
高金素美視力模糊急動刀 醫列原因:中風、血管阻塞都有可能
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近期因眼睛模糊,上周動眼睛手術,眼科醫師表示,眼睛模糊需要動刀病症不少,不過要注意是否與腦部疾病有關,眼睛所接收的視覺訊號在後腦杓的視覺區處理,此區功能若有問題會導致視力模糊,另外腦部血供應不足、中風、血管阻塞或收縮等,也都會有影響導致視力模糊。根據報導指出,58歲立法委員高金素梅上週出席內政質詢後,立即前往醫院動眼睛手術,並且透過臉書分享,最近感覺自身視力越來越模糊,聽從醫師建議決定接受開刀處理,然而立委並未說明因甚麼病症導致需要動手術。不過因視力模糊導致眼睛需要開刀的病症案例其實不少,眼科醫師林宜鴻指出,例如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及其他疾病。他也表示,雖然並非出現視力模糊就需要立即開刀,建議眼睛有異狀,要盡早就醫治療,延遲治療恐怕會讓原本不需動刀的病症惡化,最終不得不開刀。許多人會眼睛突然模糊,但過一陣子就又好了,他表示,可能與眼睛疲勞與乾眼症有關,當眼睛疲勞時,會影響到對焦功能的睫狀肌,進而導致視力模糊,稍作休息,待眼睛疲勞減輕,視力便恢復。視力模糊除了眼科問題,還有可能與腦部疾病有關,他表示,因為眼睛所接收的視覺訊號在後腦杓的視覺區處理,所以此區功能若有問題會導致視力模糊,另外腦部血供應不足、中風、血管阻塞或收縮等,也都可能影響視覺區,進而引發視力模糊。他提到,所以有時眼前可能出現閃動的光影、甚至眼前一片黑,造成視力模糊,這些都不是眼睛本身的問題。
陳文茜歡慶66歲生日賀重生 訪問救命恩人魏崢談生死
陳文茜將於3月25日歡度66歲大壽,今年生日對她來說格外特別,因為自2019年被診斷出肺腺癌後,陳文茜就開始了與疾病的拉鋸戰。不只是癌症,去年還遇到了致命的敗血症、腦部疾病、以及蜂窩性組織炎等多種病痛。陳文茜坦言2023年是自己和死亡最接近的一年,好幾次都覺得生命已到盡頭,但依舊堅強地告訴自己不要被病痛打敗。因此即使一度病到渾身都在發抖,陳文茜還是靠意志力走出家門,參與Yahoo TV 《茜問》的錄影,5年來從沒請過假。她說:「今年初終於可以停止服用類固醇藥物,身體也逐漸康復,因此今年的生日也是開心慶祝重生的生日。」她也在生日周,特別專訪她多次的救命恩人─振興醫院院長魏崢,感謝他一路以來對自己醫療上的照顧。陳文茜與好友一同慶祝66歲生日。(圖/Yahoo TV《茜問》提供)陳文茜以奉茶的姿勢請院長喝茶,感謝魏院長在病中對她很多醫療上的幫助,她也在節目中透露:「魏崢院長是我多次的救命恩人,很多年前有次不小心腿摔傷,第一時間打電話請他幫忙介紹骨科醫生,沒想到魏院長竟然自己跑來當我的Uber司機送我去醫院。」看出兩人超過四十年的好交情。陳文茜特別專訪救命恩人魏崢,感謝他一路以來對自己醫療上的照顧。(圖/Yahoo TV《茜問》提供)因為生病,陳文茜對生死有很深的體悟,更何況是站在手術檯前看盡更多生離死別的魏崢,74歲的魏崢說:「人一生其實是很短的,生命的意義是你真正快樂的時間有多長。而且我還滿高興被病人找的,因為代表這病人有求生意志,看得起我們才來,雖然體力勞累,但是心情是愉快的。」這段話也當場激勵陳文茜,要好好珍惜不臥床的日子,快樂過好每一天。陳文茜也在生日這天送給粉絲以及自己一份禮物,就是她在病中最重要的著作《消失的愛》正式上架,她說生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即使已經休克三次,身上裝了人工血管,依然持續寫作,為的就是分散對病痛的焦慮,此書版稅也將全部捐贈嚴長壽先生創立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更多詳細內容可鎖定Yahoo TV每周三上架的節目《茜問》。
其實腸子也會中風 醫師警告2種好發族群:嚴重恐致死!
中風是常見於成年人的腦部疾病,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腸子也會中風!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近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在門診時常常會遇到長輩因為肚子悶痛來看診,但是又不知道是哪裡痛。後來檢查發現,有些是「缺血性腸炎」,也就是俗稱的「腸中風。」陳榮堅在臉書專頁「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發文提到,在門診中,常會遇到長輩因肚子悶痛來看診,但又難指出確切悶痛點,檢查才發現有些是缺血性腸炎,也就是俗稱的腸中風。陳榮堅進一步說明,腸中風是缺血性腸炎的俗稱,多與心房顫動有關,就是指心臟不正常跳動,造成血流不順暢、產生血栓後,血管塞住導致整段腸子黑掉,萬一阻塞範圍太大,有時必須切除大量壞死的腸子,就會變成短腸症候群,甚至需要做腸造口(人工肛門),嚴重恐危及生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系鄭幸弘醫師也曾發表文章提及,缺血性腸炎是因為大腸腸壁血流減少,導致腸壁血液灌注不足,進而發生黏膜發炎、潰瘍、出血、壞死甚至腸穿孔,病況嚴重時,可能併發腹膜炎或敗血性休克。至於哪些症狀可能是罹患缺血性腸炎?鄭幸弘醫師表示缺血性腸炎會因為缺血的嚴重程度、發生速度及範圍大小,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這些症狀沒有特異性,起初可能像一般腸胃炎一樣發燒、噁心嘔吐,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便祕或血便,但到了後期,腹痛加劇,甚至一碰肚子就痛到無法忍受,有危及生命的可能。至於那些族群容易高發缺血性腸炎呢?醫師提醒「年長」、「肥胖者」特別容易罹患缺血性腸炎,因為這兩種族群普遍都有三高、心律不整等特徵,尤其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或心肌梗塞病史的人尤其要注意。醫師提醒,平時要注意體重、控制好血壓與血糖,才能有效減少發病機會。
男子性格突變嚇壞親友! 就醫檢查竟是躁鬱症影響
今年最暖心催淚的韓國神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劇中精神科護理長老練又可靠的專業形象深植人心,讓人不禁對護理人員又增添了幾分敬意。而護理長妹妹為思覺失調症患者,每天身陷難以辨別真實與幻想的泥沼中,面對一般民眾的不理解及異樣眼光讓二人搬家時吃盡苦頭,難被社會接納的心情無法言喻。「為什麼偏偏是我(的家人)?精神疾患就是這樣的病,不知會在何時何地,也不知道會發生在誰身上,就是這麼無法預測。」思覺失調症的早期診斷和介入治療至關重要,不僅有助於患者盡早穩定控制病情,更可讓他們重返工作崗位、重拾生活自主權。是真是假難以分清 每次發病都將使腦部受損據統計,台灣約有13.4萬名思覺失調個案,平均每一千人約有3-6個人罹患思覺失調症,其症狀分為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兩種。正性症狀包括妄想、幻覺、幻聽;負性症狀則有無法自我照護、不想工作、不注重清潔、社交能力降低等。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侯伯勳科主任指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疾病,如果沒有接受妥善且持續的治療,症狀反覆出現干擾,每次發病都是對腦部的傷害,將造成認知及社會功能的退化,復發越多次、大腦功能回復機會就相對越低。許多思覺失調症患者原有的穩定工作,因發病關係,情緒不穩定、影響人際關係,沒辦法好好工作,每次復發住院都要向公司請假,動輒兩週、一兩個月,不只工作銜接有困難,無法回到既有的工作及家庭崗位,難以融入社會。藥物治療多元化 控制病情有解方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而言,維持穩定治療、擁有穩定生活與工作是相當重要的。發病時由於大腦內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造成病人對外在的思考知覺判斷出現異常或扭曲,可能產生幻覺、幻聽或是其他異常感覺,而這些感覺在當下對於患者都是很真實的。侯伯勳科主任表示,藥物治療是必須的,藉由藥物介入才能改善症狀,重新整合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狀況,加上其他治療輔助,病人的腦功能才可能慢慢回復。現代精神醫學藥物發展迅速,思覺失調症病人的臨床用藥方式包含口服與注射藥物,但部分不規則就醫、甚至抗拒使用口服藥物的病人,往往因病情控制不佳而有極高機率再次復發及住院。為改善思覺失調症病人之服藥順從性,臨床上常藉由施打長效針劑,減少病人口服藥物次數,不僅可達成長期穩定病情之目標,亦能降低再住院率。長效針劑亦有不同成分的選擇,副作用多寡與藥物成分有關。在意副作用者,建議選擇安全性高,副作用更少的長效針劑成分施打,較不會引起代謝症候群和變胖,也可避免因泌乳激素升高導致月經不來等症狀。長效針劑需就醫評估 健保給付好安心侯醫師坦言,思覺失調症屬於精神科慢性疾病,天天吃藥對於病患來說的確是一大壓力,尤其患者有時無法辨別真假、病識感薄弱,經常覺得自己沒有問題,導致漏藥、忘記吃藥、自行斷藥等情形發生。尤其思覺失調症不像高血壓或糖尿病,停藥之後血壓/血糖會明顯變高,通常在停藥一段時間後症狀才會復發,因此患者短期停藥並不會感受到急迫性,然而其中卻潛藏著極大風險。有鑑於此,施打長效針劑即可有效避免這個狀況,也減少照顧者每天需提醒吃藥、和患者長時間來回溝通交涉的負擔,對照顧者跟病人都是較好的治療模式。台灣近年積極建立社會安全網並推廣長效針劑的施打,對於社會功能的維持以及住院率的下降是非常顯著的。醫師指出,我國政府對精神疾病患者照顧十分周全,只要醫師評估病人施打長效針劑是有其必要性的,目前健保都有提供給付、不須病人自費,因此如果患者有相關需求都可與醫師討論用藥治療,不但能協助患者逐漸養成固定回診追蹤的習慣,亦能達到病情穩定,一步步回到生活的軌道上。
巴金森氏症盛行率飆升! 4大醫院投入新藥臨床試驗
近10年來,台灣巴金森氏症盛行率翻倍!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何應瑞表示,這項疾病不僅需要被重視,更需要盡速開發更好的醫藥,以造福患者。台灣目前正在執行一項巴金森氏症新藥臨床試驗,經過美國FDA與台灣食藥署核准執行,包括台大醫院、台北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高雄長庚,符合條件之「巴金森氏症失智」患者可以參加試驗。11月29日是世界動作障礙日,何應瑞教授提供轉譯「國際巴金森與動作障礙學會」(International Parkinson and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IPMDS)所發表的一系列圖卡,協助說明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症狀與應注意事項,以供患者與家屬了解與注意。巴金森氏症盛行率持續飆升何應瑞表示,巴金森氏症(也稱為帕金森氏症、巴病或帕病)是目前增長最快速的腦部疾病,成長率超出預期。近10年來,台灣巴金森氏症的盛行率快速飆升,從2002年的每10萬人中約有150人患病,飆升到2009年的每10萬人約有300人罹患此疾病。▲近10年來,台灣巴金森氏症盛行率翻倍!(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何應瑞提供)不僅巴金森氏症,還有眾多疾病也會出現動作障礙,包括路易氏體失智症、肌張力不全、亨丁頓氏症、多系統退化、肌陣攣、漸進性上核麻痺、不寧腿症候群、刻板行為、遲發性運動困難、妥瑞氏症、顫抖、威爾森病等。動作障礙疾病是神經功能異常,會干擾身體的運動功能,進一步干擾日常生活。動作障礙疾病多樣化,包含動作緩慢、不自主運動等,病理原因多樣化,有些病理原因還不清楚。當巴金森氏症患者出現身體無法協調與控制平衡,此為「共濟失調」,導致常常跌倒,病理原因多樣化,很難治療;另外還有「舞蹈症」,身體不自主、不規則且不預期地亂動,導致患者看起來很激躁或笨拙。除了動作障礙,巴金森氏症還包含了非運動症狀,例如便祕、睡眠障礙、幻覺,甚至記憶缺陷。需持續監測用藥與治療效果 巴金森氏症治療複雜,大部分情況下僅能減緩症狀及降低惡化的程度,所以需要持續監測用藥與治療效果。由於這項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都非常具有挑戰性,因此一定要找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看診,以便正確診斷與治療這項特殊的疾病。何應瑞深耕巴金森氏症新藥開發,目前正在執行一項巴金森氏症新藥臨床試驗。這項試驗經過美國FDA與台灣食藥署核准執行,要檢測治療併發認知功能退化的巴金森氏症(稱為巴金森氏症失智;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PDD)之效果。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必須符合試驗條件,才可以參加臨床試驗。若患者有意願參加這項臨床試驗,可以就近掛號下列醫院的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直接向醫師表達有意願參加臨床試驗,醫師會為患者進行必要的檢查,若條件符合,就可以參加試驗。臨床試驗中心與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吳瑞美、戴春暉、郭明哲、范恬心、林汝甄台北榮總:蔣漢琳、陳俊宇、劉祐岑中國醫藥大學:蔡崇豪、呂明桂、楊玉婉、黃匯淳、蔡昇達、敖瑀高雄長庚:林祖功、張永義、陳盈發 參考資料:國際帕金森氏症與運動障礙協會
28年來第一次在錄影時嘔吐 陳文茜:咳到掉淚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近年來深受疾病所擾,肺腺癌康復後,又繼續和敗血症、腦部疾病、蜂窩性組織炎搏鬥,還經歷過多次休克。陳文茜26日說,她28年來第一次在錄影現場嘔吐。陳文茜在錄影時身體不適。(圖/翻攝文茜的世界周報臉書)陳文茜在臉書發文,近日她睡到半夜三點多痛醒,心跳110/Min,她因心律不整無法躺下,錄影日當天她突然想到『久病厭世』4字,「加上我知道我的腦下垂體使我喪失壓力荷爾蒙。比正常狀況沮喪。」陳文茜說,「清晨六時,服藥的劑量加重,就好了。我是病的肉體,也是疾病的半個醫生。千萬不要隨著那個疾病的感覺往下走,它是異常的。下午四時三十分左右。開始抱著不舒服的身體狀況錄影,由於鼻塞,頭昏,以為自己會犯錯。」陳文茜指出,「但人正是因為以為自己必須全神灌注。反而主持的很順利。不料進入第三小時,肺裡的痰及水全吐,在錄影台上,又喰到呼吸道,咳到眼淚掉下來。同仁都叫我上樓休息,我想不必。過了二十分,沒有口誤,沒有年代錯誤的,錄完了。」陳文茜強調,「那一刻,我覺得人的毅力真的很重要。也想起了瓦爾澤在《散步》這本書中的一段話:不夠堅強的人若陷入沮喪的時刻,可以試著去愛。相信這句話:沮喪會以毀滅性的方式摧毀人類身體的靈魂。要乾脆地愛一切。即使浪費一些愛,也不會有什麼害處。」
毒防中心協助回歸社會 「脫離用毒迴圈」藥癮者感謝信訴心情
「今天能來到山莊生活,重新改變自己都是您們的用心和關懷,才有今天所改變的自我。」這是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茄荖山莊居民阿文寫給南投毒防中心的一封感謝信。40歲的阿文,曾是社會上載浮載沉的一名藥癮者,國中時期因同儕的關係,好奇之下誤觸毒品,國中畢業未繼續升學,加入幫派,透過非法管道賺快錢,曾經為了妻小金盆洗手,但鮮少從事正當工作的他,早已與社會脫節,只能接些臨時性的工作,加上十年前婚姻失敗,喪志的阿文因此罹患了憂鬱症,再次接觸毒品,複雜的交友圈,使阿文再次跌進毒品的深淵裡。所幸,南投毒防中心、地檢署及草屯療養院合作下,阿文在毒防中心個管員積極鼓勵下進入治療性社區戒癮,並定時到醫院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成功戒癮 重新回歸社會。陪伴個案走過這段煎熬時期的毒防中心佟個管員表示,剛輔導時阿文思緒混亂、自我價值感低落,無穩定工作又被許多生活瑣事困擾,導致無法穩定接受治療,與家人間的關係時常產生衝突,在毒防中心耐心陪伴下,慢慢解決阿文生活中的困難,並提供家庭支持服務,協助修復與家人之間的關係,漸漸地阿文願意敞開自己的心,分享他的生活,也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主動提出想至治療性社區戒癮居住,學習一技之長。收到阿文寫的感謝信,看見他改變回到社會,真的很感動。衛生局陳南松局長表示,藥癮造成的傷害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到成癮治療性社區治療後讓他們學習如何過沒有毒品的規律生活,學習一技之長,並且有更多思考的機會,其實戒癮治療,就藏在這些生活的細節裡。協助藥癮者們脫離用藥的迴圈中,需要你我持續的支持與鼓勵,藉由理解與關懷陪伴,協助他們在脆弱時能看見另 一種選擇,脫離毒品的戕害。
精明老翁變的溝通困難 AI僅1分鐘就揪出腦齡比實際老5歲!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81歲的張伯伯原本精明開朗,今年卻經常忘記事情,也不願意與家人交流,且說話邏輯不易理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許凱程,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AI檢測,發現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罹患早期失智症,建議及早進行後續治療。患者腦部灰質大幅退化、腦脊髓液增加張伯伯先進行常規傳統檢查,由專業人員進行抽血檢查、心理量表測驗,以及腦部MRI影像檢查,檢查結果發現心理量表(MMSE)分數低於同齡人平均值,另MRI發現為腦部腦萎縮,因此並非中風或腫瘤;醫師接著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系統,藉由醫學影像以及腦部灰質大幅退化以及腦脊髓液增加的異常比例,預測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同步推估罹患早期失智症。全台失智人口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許凱程表示,失智症好發於中老年族群,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有96%為65歲以上長者。此外,罹病者有年輕化現象,推估失智人口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失智症屬於腦部疾病,主要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思考與記憶能力退化,甚至產生情緒問題、語言表達力喪失、行動能力降低等症狀。失智症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通常又可以依照發病區域或病徵分為下列分型: 退化型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 血管型失智症 由巴金森氏症引發之失智症等▲許凱程表示,等候失智症檢查曠日費時,利AI系統可幫助醫師快速判別患者嚴重程度。(圖/中醫大附醫提供)AI幫助醫師快速診斷失智患者嚴重程度許凱程指出,臨床上神經科醫師通常會以多種方法及工具來評估失智症,包含疾病史、血液檢查、認知量表測驗、心理評估、影像學檢查、生理訊號檢查等,不過每位病人往往需要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確認。而且以院內為例,排隊等候檢測的人潮更常要預約1個月之後。為了幫助病人、讓醫師更快且更精準掌握失智症嚴重度,中醫大附醫設計以AI腦齡預測系統、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建構了「智憶康」,運用AI協助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腦齡預測系統,收取院內近3千例正常人做磁振造影檢查,利用AI模型將腦部各區域(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佈曲線,後續輸入約5百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發現在同齡群體中,失智症病人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而明顯增加。許凱程進一步分析,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理論上腦齡與實際身體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族群,運用腦齡預測系統判斷出的腦部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程度,可幫助臨床醫師藉此快速診斷患者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則利用無神經相關疾病之老年族群以及失智症病人的腦電波訊號和基因資料,經過特徵萃取和特徵選擇技術,計算出重要之腦波特徵以及基因特徵,透過AI模型判別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結果顯示失智症病人在特定頻帶及腦區位置的腦波強度、複雜度以及腦區間的功能性連結皆顯著小於非失智症組。而AI模型在測試資料集上的判斷表現AUC(曲線下面積)達到87%,且敏感度達到91.7%。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預防與治療早期失智疾病刻不容緩,許凱程呼籲,民眾如有疑慮自己或家人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視神經不知不覺間越來越少 等到看不見就不可逆了!
雖然多數人擔憂的是視力衰退,但更恐怖的其實是「視野缺損」。視野缺損可能因為腦部疾病而突然發生,也會因為青光眼而漸漸缺損。發現時常常為時已晚,因此要特別小心。當視野越來越狹窄,察覺到的時候就一定要特別注意,等到看不見的時候就太遲了,沒辦法恢復眼睛健康,希望民眾多注意自己的狀況。近九成青光眼患者 沒有接受治療雙眼對人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但要注意的地方並不僅止於視力。如果上下左右的視野出現缺損,日常生活就會受到限制,甚至走路也難以判斷道路狀況。而視野缺損的問題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視野缺損的起因當中,青光眼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四十歲以上每十七人就有一人;七十歲以上每七點五人就有一人罹病,因此絕對不是罕見的疾病。然而約90%的病患,對此疾病是置之不理,並未接受治療。青光眼是眼睛(視網膜)與腦部連結的視神經斷裂,造成視野變窄的疾病。不僅如此,視野一旦缺損就無法復原,可能就此失明。在日本,青光眼是最常造成中途失明(後天性)的原因。」這麼恐怖的疾病,為什麼接受治療的人卻那麼少呢?「簡單來說就是不易察覺。上方視野缺損的病例,比下方缺損的多,而一般上方視野缺損不容易察覺,再加上即使缺損,只要有一眼正常,就不會發現問題,就算兩眼缺損,隨著視野重疊,缺損的部分也會變小。除此之外,看不見的地方大腦還會自動「腦補」修正,因此在患者很難在罹病初期就發現自己有青光眼。」視野缺損的範圍會鯨吞蠶食地慢慢擴大。初期真的很難察覺。即使感覺到異常,也只會覺得視力開始衰退模糊,導致未接受治療的病患增加。年過四十之後,建議一年至少接受一次眼科檢查。視野缺損也可能是腦部疾病作祟然而,青光眼並不是唯一會導致視野缺損的疾病。「只要光線傳導至大腦的路徑某處出現異常,就會引起視野缺損。例如大部分視覺皮層所位於的枕葉若發生腦中風(腦梗塞、腦出血等),就會導致雙眼左側看不見,稱為『同側半盲』。此外,如果腦下垂體長了腫瘤壓迫到神經,就會出現雙眼外側看不見的問題,稱為『雙外側半盲』。好發於年輕族群,有時是因為視野缺損了才發現腫瘤的存在。其他還有接受光線的視網膜脫落,造成視網膜剝離;原本應該保護自己的免疫功能卻攻擊眼睛,造成視神經發炎等問題,都會導致視野缺損。」眼睛看不清楚的原因,除了眼睛本身之外,也有可能是腦部或神經纖維的緣故。如果放任視線繼續模糊,可能將導致無法挽回。無論原因為何,至少在症狀出現後,就立即前往醫院就診吧!【解說】東京大學醫學院眼科視覺矯正科學特別講師朝岡亮醫學博士。曾於東京醫大、濱松醫大、英國Mooelds Eye Hospital及City University London(日本學術振興特定國派遣研究員)等任職。曾獲國際視野學會學術獎金獎、Glaucoma Summer Camp,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等獎項。本文出自ALBA阿路巴高爾夫雜誌第45期
幫7月大嬰兒洗澡「癲癇突發作」 深圳媽昏迷15分鐘…醒來目睹心碎一幕
意外總是來得快又突然!中國廣東省深圳市一名媽媽日前在幫寶寶洗澡,突然間癲癇發作倒地昏迷,過了15分鐘後才醒來,發現寶寶已經溺水,躺在澡盆中動也不動,緊急打電話叫救護車,在救護人員抵達之前,不停為寶寶做CPR,遺憾的是最後仍救不回這條小生命。根據《星視頻》報導,阿玲(化名)本身是癲癇患者,當天丈夫還沒回家,她獨自一個人在家帶娃,給7個月大的寶寶洗澡,洗到一半突然倒地、不省人事,直到15分鐘後自行醒來。阿玲恢復意識後,趕緊尋找孩子,卻在澡盆中的寶寶已經溺水,抱起來也毫無反應,連忙打救護車,在等待的同時,她在救護人員的指導下,不斷幫寶寶做CPR,希望可以有奇蹟發生,無奈最後仍回天乏術。這名媽媽醒來後,發現寶寶躺在澡盆中動也不動。(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據了解,癲癇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主要原因是腦細胞在短時間內過度放電,導致反覆性、發作性及短暫性的腦功能障礙,可能症狀包括意識障礙、肢體抽搐、陣攣或口吐泡沫等,發作過後甚至會大小便失禁。不過,患者若能在醫師的指導下服藥2~4年,有75~80%的病患可以獲得有效控制並痊癒,其他的可能要做外科手術才有明顯療效。
系上近半數學生都在吸麻! 醫授「8點注意項」助順利脫離毒癮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近日新聞出現「大麻警報敲響校園 」一名20多歲的女大生語出驚人,表示系上約有一半的學生都在吸大麻。現今社會青少年上癮行為非常嚴重,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科技、交通、資訊的發達,讓青少年隨時面臨上癮的誘惑,加上對成癮物質的認知不足,隨時落入成為下一個成癮者。多數因好奇而接觸 以為可控制卻反步入深淵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成癮治療科孔靖淇護理師表示,大部分的成癮者接觸到毒品的歷程,幾乎都是因為好奇及受同儕的影響下,開始接觸它。在無知的情形下,認為毒品是可以控制的,隨時想用就用,想戒就戒的心態驅使,而輕忽了毒品的可怕,讓吸毒者一步一步走上成癮之路。4大型為特徵 恐是毒品傷害所致因為毒品基本上是一種中樞神經麻醉劑,使用後對大腦前額葉會產生一定的傷害,毒品的濫用改變他的想法、情緒及思考判斷能力,會出現下列的行為特徵:1、情緒起伏大,衝動控制力差,無法預期的憤怒及憎恨,負向想法多。2、自閉、孤立,對他人的關心多不理會。3、濫用後情緒漸漸低落。(因渴求毒品,又想要戒的矛盾心理)4、支出多、無法工作開始出現說謊及偷竊的行為,最後吸毒者會因為(1)身體戒斷不適(不用毒品身體產生的煩躁、不安、忽冷忽熱骨頭痠痛、失眠)等身體症狀無法度過而再度使用毒品。(2)長期受毒品的侵害人格及想法,生活、調適能力已瓦解,加上心理渴求 而無法停止使用毒品。家人幫助戒毒 牢記8點注意事項孔靖淇護理師表示,根據上述的特徵,家屬要了解一個成癮的真相,我們要將吸毒者當成是「慢性」、「復發」的腦部疾病,並多支持戒毒的行為,適時給予幫助與鼓勵,但是在幫助的態度上需注意以下的事項:1.藥物成癮是一個很複雜的行為,不能只靠親情的力量處理,還需要更多理性的行動,一起來幫助吸毒者,包括尋求專業輔導及醫療。2.家屬及成癮者需誠實的面對問題,不要過度的保護和掩護吸毒行為。家屬攬下一切責任,就會剝奪成癮者負責任的機會,讓成癮者明白戒毒是他自己個人的責任。3.鼓勵吸毒者求助,承認自己處在困境中,需要被幫忙。讓資源、援助都能進入這個原本黑暗的家庭。4.家屬給予的「愛」剛剛好就好,所以照顧者要學習適度的拿捏,才不會讓吸毒者產生依賴性。5.與吸毒者溝通,建議多用一些建設性及理性的溝通模式,避免相互指責或用否認及合理化的理由做藉口。6.家屬也要學習不要將吸毒者的問題變成是自己的問題,也不要讓毒品濫用的問題轉移家屬去面對解決家庭的問題,讓吸毒者成為代罪羔羊,應誠實的去面對省思處理,不然成癮者戒了毒,還是無法掙脫原生家庭的緊張關係,這樣就註定一切又陷入惡性循環中。7.避免對於戒毒者過度嚴苛或過於保護,管教不一致,這都是造成吸毒的高危險因子。8.家屬要適度的照顧自己,不要將生活重心都放在吸毒者的身上,不要過度的犧牲及掏空自己,戒毒的路很長,家屬應該適時的釋放壓力。
逾300萬人染疫後「思考障礙」 失智或腦霧?專注力測驗可分辨
台灣感染新冠肺炎患者超過1000萬人,根據網路社群統計,「腦霧」排名新冠後遺症第5名,另外約有1/3的新冠患者在康復後仍然會感到腦霧症狀,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能力下降及疲勞等。精神科醫師更推算,全台腦霧後遺症的人數超過300萬人!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月或更長的時間,並且對生活、工作和家庭產生負面影響。40多歲公務員王先生,去年新冠確診治療後身體逐漸康復,但最近卻明顯感覺思考出現障礙、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偶而因「斷片」遺漏重要的工作,與同事溝通還出現雞同鴨講,最後被主管約談及告誡,差點工作不保!由於症狀愈來愈嚴重,最後到精神科診所檢查,醫師先幫他施作「專注力測驗」CPT(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發現短期注意力值出現異常(指數大於70),顯示他在短時間的專注力出現嚴重障礙,而衝動值與警覺值(長期注意力)準確度都高於正常人均值(小於30),需要進一步接受藥物治療,經過調整生活作息及搭配藥物治療後,症狀大幅減輕,也找回工作自信。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腦霧」是一種常見的長新冠後遺症,與常見的精神疾病,如失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等,皆屬於神經系統認知障礙。腦霧若短期沒有改善,除了生活品質大幅下降,還可能演變成焦慮症。目前針對腦霧已有許多自我評測表,但這些都是主觀認知,還是需要依靠「專注力測驗CPT」,也稱「知覺測驗」,用科學的方式去佐證才能真正對症下藥。楊聰財醫師說明,「專注力測驗CPT」是一種透過電腦軟體技術測試,用於評估患者的注意力、反應時間、反應正確率等指標,並且可以檢測出腦霧的存在,該測試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診斷和監測腦部疾病,包括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及腦損傷等,CPT可以在診所或醫院等地方進行,測試時間通常在15分鐘到30分鐘之間。楊聰財醫師說,對於CPT測驗出現異常的患者,若檢測結果為「不穩定」等級者(指數30-69),可以建議先調整生活作息,並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減少壓力和焦慮來源,有助提高注意力和認知能力。若比較嚴重的異常(指數大於70)患者,就會建議進行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及心理諮商,幫助患者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為模式,必要時可以搭配藥物和營養補充品,增加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從而提高患者的注意力和認知能力。楊聰財醫師提醒,不管是否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平常都應該多留意自己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因為腦霧也可能是失智前兆。如果您感到腦袋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注等症狀持續數周,應及時就醫並接受相關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