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
」 中風 腦中風 心血管疾病 高血壓 寒流漱口水爭議1/酒精濫殺好菌「恐影響血壓升降」 換季防爆發心血管疾病
在商業廣告多年的宣傳下,許多人都認為漱口水是必備的口腔清潔用品,事實上並非如此,甚至有醫師警告,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可能會影響血壓,甚至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秋冬換季溫差變化大,三高族群需特別當心。 秋天氣溫瞬息萬變,正是心血管疾病發季節,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3年資料,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於癌症,每年超過5.6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尤其最常發生在季節交替時。 林口長庚腦中風中心主任張庭瑜表示,血壓是最大關鍵,幾乎8~9成的腦出血都跟血壓有關。「每到冬天腦出血患者就增加約3成,除了溫差大會刺激血管收縮,天氣冷也容易讓血壓上升,增加腦出血風險,所以首先要定時服用血壓藥,同時做好保暖工作,再來就要注意症狀。」 但血壓無聲無息,很多人血壓高也不自知,萬一無意中刺激血壓上升,可能就會引爆心血管疾病,而日常生活常見的漱口水,竟然可能是肇禍兇手? 美國心臟外科醫生Jeremy Londonb日前在社交平台PO文表示,為了心臟健康,他不會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因為這類漱口水會殺死口腔內所有細菌,其中包括好的細菌,這些好菌有助人體產生一氧化氮,能幫忙血管壁擴張,有助於調節血壓,當這些好菌都被殺死之後,自然就會影響血壓,尤其對患有高血壓的人更不好。 「英國也有這樣的相關研究,關鍵就在於一氧化氮。」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一氧化氮可刺激血管的內皮細胞擴張舒張血管,使血壓下降,同時增加血流量,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此外,一氧化氮也可避免血管內壁形成斑塊、血栓阻塞,減少中風和心肌梗塞的機率。 多數民眾依賴漱口水緩解口腔不適症狀,醫師建議度過急性期後,還是要根本治療病因才是解決之道。(圖/報系資料照)國際期刊《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2022年時曾進行研究,找來19名健康民眾開始每天用2次含酒精漱口水,並測量血壓。結果發現,24小時內,血壓上升了2到3.5毫米汞柱,而血壓每升高2毫米汞柱,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分別升高7%和10%。 「除了殺光好菌,含酒精漱口水也會影響唾液分泌!」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唾液中含有許多免疫球蛋白與酵素,含酒精漱口水因為容易揮發,所以會進一步影響唾液腺分泌,導致口腔唾液變少,也可能影響血壓升降。 黃斌洋提醒,只要好好刷牙、使用牙線,其實可將漱口水作為選擇性輔助用品,除非是雙手較不靈活的長輩或中風患者、或剛動完口腔手術者才需要。大多數民眾可能是因為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原因使用漱口水,建議先治療好口腔疾病才是根本之道,而非依賴漱口水。
北市去年「新冠死亡人數流感5倍」 醫籲這4族群當心:接種降重症風險
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而現在流感和新冠疫苗都已開放接種,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去年感染新冠死亡共221人,流感死亡43人,新冠死亡人數為流感的5倍。醫師提醒,高風險族群及出生滿6個月的民眾,都需再追加接種新冠JN.1疫苗。北市去年新冠死亡人數為流感的5倍。(圖/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112年10月至113年9月,北市感染新冠死亡共221人,流感死亡43人,新冠死亡人數為流感的5倍。113年10月1至31日北市已新增2例新冠併發重症死亡病例,2例皆為90歲以上長者,具有心血管及腦血管慢性病史,且均未接種新冠JN.1疫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呼籲,65歲以上長者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共病患者,如感染新冠或流感病毒,均會加重原本疾病之嚴重度,研究顯示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均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重症風險。因此高風險族群及出生滿6個月的民眾,都需再追加接種新冠JN.1疫苗。北市衛生局說明,感染新冠與流感症狀相似,這兩類疾病較容易出現全身性症狀,對於青壯年仍有可能影響上班、上課,有肥胖及慢性病患者也有可能引起重症及死亡的風險。雖然多數民眾已接種4至6劑新冠疫苗,但因新冠病毒持續變異,過去接種新冠疫苗對其變異株已不具保護力。自11月1日起,出生滿6個月以上民眾,可接種新冠JN.1疫苗,50歲以上可接種流感疫苗。符合公費接種資格者,建議「左流右新」同時接種雙疫苗以提升保護力。北市衛生局表示,今年10月1日至11月4日,北市已接種流感疫苗44萬劑,佔採購流感疫苗使用率6成,新冠疫苗接種5.1萬劑。為提供可近性服務,北市11月起再設置免費疫苗接種站,包含北市捷運站50場、社區290場提供公費新冠及流感疫苗接種,亦可洽北市379家合約醫療院所接種。
不僅預防病毒感染! 新冠、流感疫苗有助減少「中風」機會
公費流感、新冠疫苗在10月同步開打,並在11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接種對象施打。接種疫苗能夠預防流感、新冠感染,不過有研究顯示,施打疫苗後不只能預防這些呼吸道傳染病,還有助於減少中風的機率。預防中風要小心新冠、流感 「這些」會加重發生機會天氣漸漸變冷,受到溫度影響,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因此增加。亞東醫院中風中心唐志威主任提醒,若要預防腦中風,除了要控制本身的慢性疾病外,這個秋冬也要特別注意新冠、流感,一旦感染會加重腦中風發生的機會。唐志威主任說明,這主要是因為在腦中風血管硬化的過程中,發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致病機轉,一旦感染、發炎造成血管嚴重硬化後,就容易造成血管栓塞,導致腦中風的發生,而流感、新冠感染後會造成一個全新的發炎反應,這樣的發炎反應會導致血管硬化加速。另外,流感、新冠感染後可能會造成發燒、心跳加快、呼吸喘等症狀,唐志威主任指出,這些也會加重心血管系統的負擔,一旦超過負荷,就會導致心血管系統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研究證實打疫苗除了能預防感染 還能降低中風風險不過,接種疫苗可以降低流感、新冠感染,減少發炎、血管損傷的機會,國外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接種流感、新冠疫苗確實可以減少中風的發生。唐志威主任指出,加拿大有一篇大型研究顯示,在2020年的時候發現打流感疫苗可以降低22.5%中風發生的機會。唐志威主任表示,另外在英國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打新冠疫苗可以降低中風及腦動脈相關併發症的機會達2-3成,這些研究皆顯示民眾確實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來降低中風產生的機會。接種疫苗除了可以預防感染之外,還可以保護大腦、心臟功能,因此唐志威主任呼籲,符合疫苗接種資格的民眾應打疫苗降低風險,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這個時候記得要去施打流感及新冠疫苗,減少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15歲少年背包搜出電子菸 尼古丁含量驚人!醫嘆:毒害青少年大腦
台北市內湖區15歲曾姓少年昨(17)日傍晚6點無照偷開外公的車,不料才離開停車場10分鐘左右,便在東湖市場附近發生重大車禍,連人帶車高速直衝臭豆腐攤位,造成3死2傷。少年今(18)日中午12點已被移送至士林地院少年法庭。15歲曾姓少年肇禍後表示因會車緊張「分不清煞車和油門」,因而失控高速撞進路旁臭豆腐攤,導致3人喪命。調查時,警方在少年的背包中發現電子煙彈。根據食藥署抽驗結果,市售1瓶電子煙油補充液的尼古丁含量,竟等同100包紙菸,尼古丁含量相當驚人。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上表示,發育中的青少年若過早接觸尼古丁,會影響腦部的發育,「尼古丁毒害青少年的腦子,造成衝動的人格,認知思考能力也會因為尼古丁而下降…」最後還hashtag「#青少年提早使用尼古丁」、「#電子煙真的不是好東西」。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已成國際性問題,以美國為例,2011年僅1.5%高中生使用電子煙,2018年暴增至20.8%,引起官方震驚。緊接著,美國便在2019年爆發多起疑似電子煙導致的嚴重肺部疾病。除了肺部疾病,更可怕的還有尼古丁! 與傳統紙煙相比,電子煙雖不含焦油,但其中的尼古丁仍有強烈的成癮性,並造成大腦永久性的傷害。不只如此,尼古丁也是一種興奮劑,會使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心臟血管收縮,造成心肌缺氧。尼古丁也會促進血小板凝集,造成血栓,若發生在心臟造成心肌梗塞,發生在腦血管造成中風。
求歡頻遭拒…人妻懷疑尪出軌「不到7天送急診」 竟是健康出問題
老公沒「性趣」,不一定是外遇,也可能是健康亮紅燈。有一名人妻向閨蜜訴苦,向老公求歡都被拒絕,原本懷疑是外面有女人,怎料一周後竟心肌梗塞,醫生更警告「差3分鐘可能就去了」,檢查赫然發現血脂與膽固醇都超標。營養師方慈聲在節目《哈囉 你有事嗎?》分享,某次和閨蜜喝下午茶時,對方抱怨老公疑似外遇,讓她難以相信,因為2人感情很好,才知道閨蜜每次暗示的時候,老公總是拒絕:「不要啦」、「好累」,不是完全沒有興致,就是進行到一半馬上舉白旗投降。豈料過不到一周,閨蜜的老公被送到急診室,方慈聲進一步詢問,得知閨蜜的老公工作到一半突然胸悶,直接倒下去,被同事送到急診室,檢驗出來是心肌梗塞,醫師更表示若再晚3分鐘,人可能就過世了。方慈聲指出,閨蜜的老公後來在心臟血管裝支架,狀況才比較穩定。經過抽血檢查,顯示血脂和膽固醇都超標,有輕度的脂肪肝。假如血脂太多的時候,血管彈性就會變差,下體需要血液才能通順,要能夠完整地充血,因此如果血脂肪很高,血管就容易塞住、充不了血,像是充不了氣的氣球、東倒西歪,「小弟弟先塞住後,再來可能就塞腦血管、中風,就很嚴重」。
山陀兒來勢洶洶!全台明日停班課 基隆各設施、公車、醫院異動一次看
因應強烈颱風山陀兒可能造成損害,基隆市政府今(1)日晚間8時宣布明日停止上班上課一天,明日市公車部分路線減班或停駛、觀光景點閉館、環保局上午定點清運垃圾暫停;醫院部分,衛福部基隆醫院急診照常服務,上午開設部分特別門診,其餘服務停止或改期;基隆長庚醫院(含情人湖院區)之門診與檢查全面暫停服務,住院、手術、急診及透析服務均照常服務。基市府公車處指出,因應颱風停班停課,101、103、104、201、202、203、204、301、302、303、402、501、502、505、601、602、605等路線減班行駛;其餘路線均停止行駛,遇風雨影響班車安全行駛時,將另公告全面停駛,有關公車行駛可洽公車處網站(https://www.klcba.gov.tw/)。交通處表示,考量民眾風雨移車困難,為確保民眾安全,開放部分路段紅黃線停車及暫停路邊停車收費,自10月1日晚間8時起,除忠一路、孝二路、忠四路、仁五路、愛三路、成功二路不開放外,其餘路段開放紅黃線停車,同時暫停全市路邊停車收費。交通處提醒,民眾於開放紅黃線停車路段,應順向靠邊停車,道路應維持車輛雙向會車功能,禁止併排停車,以提供搶災車輛通行。法定禁停區域如路口、公車站、消防栓、消防通道、隧道、橋梁、圓環、人行道、行人穿越道、快車道、車行地下道、高架快速道路及顯有妨礙他人、車通行處所均禁止臨時停車。因應強烈颱風山陀兒來襲,基隆市政府開設一級風災應變中心。(圖/中國時報記者徐佑昇攝)計程車招呼站維持原規定使用,專用停車格位仍依規定停車,時段性管制停車格禁止臨時停車時段開放停車,車主停放車輛時務必留下緊急聯絡電話以利聯繫。恢復紅黃線禁止停車管制之時間,交通處將另行發布新聞稿通知。文化觀光局指出,全日閉館設施包含基隆塔、遠見人文中心、信二防空洞、基隆表演藝術中心、基隆美術館、客家文化會館、市長官邸、校官眷舍、鷄籠中元文化館、舊公車處ヽ漁會正濱大樓、黃蠟石文化館、舊正濱派出所、本市公共圖書館及各區圖等場所。至於景點預防性封閉部分,包含泰安瀑布、海興步道、情人湖登山步道、大武崙砲台步道、淡蘭古道(暖東舊道)、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等景點。活動部分,七堵鐵道紀念公園展覽休館一日,社造推動委員會則延期。環保局表示,星期三早上垃圾定點收運暫停一次,若民眾有大型家俱清運需求,請於恢復上班日時,致電環保局或透過APP「基隆垃圾車來了」登記。強烈颱風山陀兒持續北上,基隆市長謝國樑1日晚間8時宣布,基隆市政府針對防災整備因應,明日基隆市停止上班上課一天。(圖/中國時報記者徐佑昇攝)醫療院所部分,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表示,急診24小時照常服務,上午開設內科系(肝膽腸胃科)、內科系(腎臟科)、外科系(外科)、外科系(神經外科)、兒科、皮膚科、精神科等門診。至於預排住院者改期以個別電話通知;預排血液透析者全天照常服務;預排手術者僅提供病房急症與急診服務,其他改期;預排無痛大腸鏡者、預排胃鏡檢查者、預排心導管、腹部超音波、腦波、腦血管超音波、肌電圖、碎石檢查及其他檢查項目者,均改期受檢。其餘健檢服務均暫停。長庚醫院表示,基隆長庚(含情人湖院區)之門診與檢查全面暫停服務,住院、手術、急診及透析服務均照常服務。
每3人就有1人皮蛇上身 神經痛達數月「嚴重恐中風失明」
公費流感疫苗今日正式開打,為預防病毒引發嚴重併發症,政府每年也積極呼籲50歲以上、特別是慢性病患等族群及早接種流感疫苗。然而,對於免疫力較弱的高風險族群,如患有慢性腎病、糖尿病、癌症病史等,單單預防流感是不夠的,另一個常被忽略但同樣具威脅性的疾病~帶狀疱疹(俗稱皮蛇)也需格外留意。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吳至行主任指出,50歲以上、尤其免疫功能不佳的患者,不僅是流感的高風險族群,也是帶狀疱疹的高風險對象,隨著年齡增加,帶狀疱疹的感染風險會顯著提高,最高可達一般人的3.8倍,因此更應及早預防。帶狀疱疹的重症高風險族群輪廓與流感類似,皆為50歲以上、慢性病患等免疫力不佳者;吳至行指出,慢性病(如慢性腎病、糖尿病等)會影響患者免疫功能,也因此更容易罹患帶狀疱疹、流感等感染性疾病,尤其帶狀疱疹病毒平時潛伏在脊髓神經節,身體免疫力下降時易誘發。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發生帶狀疱疹機率比一般人高2倍,其他像是曾接受免疫抑制劑的腫瘤癌症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相對風險更為一般人的10倍。不只如此,即便帶狀疱疹痊癒,病毒也仍會在神經節潛伏,更可能併發嚴重後遺症。舉例來說,糖尿病患者痊癒後,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了將近50%,痛楚可能持續數天至數年,還可能提高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風險;血液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則可能容易出現瀰漫性帶狀疱疹、疱疹性腦炎等嚴重後果。許多中壯年容易覺得帶狀疱疹離自己很遙遠,然而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高達99.5%的40歲以上成人體內存在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疾管署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民眾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機率約為32.2%,等於每三人就有一人可能皮蛇上身,免疫力下降如熬夜、壓力大或換季,均可能引發帶狀疱疹發作。且根據2024最新研究,曾感染COVID-19的患者相比未感染者,帶狀疱疹風險恐增加2.16倍。吳至行提醒,帶狀疱診即使痊癒,病毒仍會潛藏在民眾體內,約一成的民眾會經歷帶狀疱疹復發,且最快兩個月內就可能再次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此外,帶狀疱疹還可能造成不同器官的功能性損傷,以眼部為例;眼部周圍帶狀疱疹約占所有帶狀疱疹病例的10-15%,若未及時治療,恐導致嚴重視力受損,甚至中風與心臟病機率大增,因此及早採取預防措施格外重要。吳醫師呼籲,除了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適當紓壓外,對於中壯年及高風險族群而言,及早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是預防嚴重後遺症的關鍵措施。因此,鼓勵高風險族群可把握公費流感疫苗施打時機,與專業醫師討論適時的帶狀疱疹預防措施;也同時提醒,特定人群(如免疫抑制者或慢性病患者)應在接種前與醫師討論,以確保疫苗接種的適當時機。
7生活習慣「超傷心臟」!不吃早餐「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22%
現代人在繁忙生活中經常忽視一些日常行為,這些行為看似無關緊要,卻可能對心臟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就指出,長期不吃早餐、有壓力、過胖、過勞、久坐、打呼、熬夜,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心因性猝死。黃軒今晨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我們的生活方式常常成為推動其風險的關鍵因素,「因此了解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對保護心臟極為重要。」為此他也列出下列7種不好的生活習慣,長期下來不僅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心因性猝死。一直不吃早餐:會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22%,死亡風險增加25%。根據研究發現,規律吃早餐有助於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一直在打呼:你的收縮壓會上升3mmHg,舒張壓上升4mmHg。如果打呼是由阻塞性睡眠中止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引發的,更加危險!長期的OSA會使心臟衰竭的風險增加至140%。一直有壓力:生活壓力使我們的身體長期受到壓力荷爾蒙(cortisol)的影響。這些反覆長期的刺激會導致血壓升高,膽固醇和血糖也會隨之升高。在長期生活壓力下,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增加近2倍。一直久坐不動:如果你一直坐著不動,心血管風險會增加30%。每小時久坐會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5%。一直過勞: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每周工作35至40小時的人,每周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7%。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5%。一直過胖:體重過重和腰圍過寬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體重指數(BMI)超過27.6,心血管疾病風險提升3倍以上(3.3至5.3)。男性腰圍超過99公分、女性腰圍超過93公分,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4倍以上(3.8至4.8)。一直在熬夜:熬夜使睡眠品質變差,長期睡眠不足會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67%。尤其是那些睡眠不足5小時的人,研究顯示這些人的冠狀動脈鈣化程度會增加200%至300%。黃軒也補充,透過對這7種常見的日常習慣進行分析,我們發現許多看似平常的行為實際上可能對心臟健康構成巨大威脅。無論是忽視早餐、久坐不動,還是熬夜和過度勞累,這些習慣的累積效應都會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合理安排飲食、管理壓力、保持適當運動和充足的睡眠,將有助於維護心臟健康,降低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我們可以大幅改善心臟健康,延長壽命,並擁有更健康的生活品質。」
週日迎秋分「1杯水開運」!命理師揭4大禁忌 1生肖注意腦血管
今年秋分在9月22日(週日),秋分與春分是一年裡白天與夜晚等長的日子,秋分又稱為平分秋天,因為當天晝夜等長,秋分後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氣溫逐漸降低。塔羅牌專家小孟老師透露,秋分以下幾個禁忌與生肖要當心。1、不宜穿露背裝:秋分開始天氣轉涼,穿露背裝容易著涼感冒。2、諸事不宜:秋分諸事不宜,不宜搬家、入厝、結婚、宴客。3、注意用火:秋分有火字,火災容易頻傳也容易火燒,務必檢視家中用火之地,老舊電器宜丟棄。4、不宜吃冰冷食材:秋分陽氣衰退、陰氣漸強,因此不宜吃過涼食物,以免體質太寒導致睡眠較差、腸胃不適。四生肖須注意健康1、屬豬:注意腦血管。2、屬猴:注意跌倒與筋骨。3、屬羊:注意腸胃不順。4、屬馬:注意感冒與身體轉寒。另外,小孟老師也分享秋分開財方法,古人說秋分祭月,因此可選在9月21日跨9月22日的晚上12點,用一杯水朝天禱告自己的財運願望,再喝下即可。
連3天通宵打牌!37歲男頭劇痛昏迷「嚴重腦出血」 醫嘆:只能長期臥床
衛福部統計,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裡,就有3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而急診醫師林忠慶就提到,一名37歲男子連續3天通宵打牌,到最後一晚時,因頭部劇烈疼痛失去意識,送醫檢查才發現是嚴重腦出血。後來,經過手術治療,該男子雖然成功救回一命,卻也被迫長期臥床,需要有人照顧。林忠慶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一個腦血管破裂的案例,曾遇到個案與朋友連續打了3天牌,到第3天晚上時,他突然向朋友抱怨「頭超級痛」,痛到想標眼淚,朋友起初以為他是輸錢想落跑,繼續調侃男子。怎料,不到30秒時間,男子就趴在桌上,完全昏迷。林忠慶表示,男子的友人將他送至急診後,經過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是嚴重的腦出血,已經壓迫到腦波,影響到他的意識,甚至是呼吸心跳。醫護人員緊急安排腦神經外科進行開刀手術,進行顱內減壓,並由影像科醫師做血管栓塞,才將男子的命搶救回來。林忠慶說到,男子住院1、2個月後,意識還未完全恢復,也留下很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後期只能長期臥床,需要有人照顧。對此,林忠慶提醒,如果有腦動脈瘤的情形,務必要定期回診追蹤,同時也要注意生活、飲食、壓力、作息等問題。另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重症醫學中心衛教指出,腦動脈瘤其實不是腫瘤,而是一種腦血管的退化性疾病,在腦血管分支處血管壁,因為承受強大的血流直接衝擊逐漸變薄脆弱,時間久了形成不正常的凸起,雖然該病變在平常很少產生症狀,但只要破裂,往往造成嚴重腦出血,也是一種最嚴重的腦出血性中風,有將近5分之1的患者在到院前就死亡,到院者也有3分之1因為其他合併症死亡。
秋分3生肖最旺「4生肖需注意健康」 白開水迎財運方法曝
9月22日即將迎來24節氣的秋分。對此,清水孟國際塔羅小孟老師提醒,秋分4生肖需避災,準備白開水迎財運。而清水孟國際塔羅雲蔚老師則指出,有3個生肖在秋分節氣財運最旺。清水孟國際塔羅小孟老師解釋,今年秋分在9月22日,秋分與春分是一年裡白天與夜晚等長的日子,秋分又稱為平分秋天,因為當天晝夜等長,秋分後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氣溫逐漸降低。這時有以下幾個禁忌要當心:不宜穿露背裝:秋分開始天氣轉涼,穿露背裝容易著涼感冒。諸事不宜:秋分諸事不宜,不宜搬家、入厝、結婚、宴客。注意用火:秋分有火字,火災容易頻傳也容易火燒,務必檢視家中用火之地,老舊電器宜丟棄。不宜吃冰冷食材:秋分陽氣衰退、陰氣漸強,因此不宜吃過涼食物,以免體質太寒睡眠較差,腸胃不適。小孟老師還提醒,以下4生肖需注意健康:屬豬:注意腦血管。屬猴:注意跌倒與筋骨。屬羊:注意腸胃不順。屬馬:注意感冒與身體轉寒。此外,小孟老師還公布秋分開財方法:「古人說秋分祭月,因此可選在9月21日跨9月22日晚上12:00,用一杯水朝天禱告自己的財運願望,再喝下即可。」而清水孟國際塔羅雲蔚老師則指出,有3個生肖在秋分節氣財運最旺:第3名:虎秋分期間,水氣漸盛,生肖屬虎者的行動力和決斷力顯著提升,工作上充滿幹勁,容易開拓新機會,迎來突破;事業上,屬虎者容易得到上司肯定及同事支持,升職、加薪機會增加,財運自然跟著上升;此外,這個月的社交運不錯,有機會結識到對自己事業有幫助的人士,進一步擴大財源;投資方面,屬虎者能果斷出擊,把握短期盈利機會,從而提升整體財富。第2名:雞秋分期間,生肖屬雞者的工作效率提升,頭腦清晰,決策果斷,有利於推動新計劃或拓展事業版圖;財運方面,屬雞者的投資眼光獨到,能夠把握市場脈動,適時調整資金配置,從而獲得可觀的收益;職場上也容易得到貴人支持,事業發展順利,帶來穩定的收入來源;此外,良好的人際關係促進了合作機會,財源廣進,這段時間建議積極參與業務洽談與合作,財富將有所累積。第1名:牛進入秋分,生肖屬牛者在事業上表現出色,容易得到上司和同事的肯定,工作上的機會增多;此時,適合進行理財規劃和投資,收益穩定且逐漸增長;貴人相助,容易遇到良好的合作夥伴,合作項目進展順利,收入提升,加上自身踏實穩健的作風,財務狀況顯著改善。宜抓住機會積極拓展財源,不僅能累積財富,更有機會達成目標。以此來看,秋分時期的財運旺盛,是屬牛者一個大好時機。
北車遊民衝突挨刀倒地不治 醫:「嚇死人」不是開玩笑
台北車站日前驚傳離奇命案!5日晚間一名男子與遊民發生爭執,遭遊民在額頭與下巴砍傷,傷勢雖不致命,男子卻因此倒地送命。對此,醫師研判可能是「被嚇死」。台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指出,「嚇死人」確實是有可能發生的,當人在急性壓力下,受到驚嚇或情緒急劇波動,就容易有意外事件。台北市警方5日晚間接獲通報,45歲王姓遊民日前酒醉後於台北車站Z區地下街閒晃,出腳踢倒廣告箱,遭到一旁負責看管店鋪的65歲蔡姓男子制止。王男不滿被制止,竟持麵包刀返回與蔡男理論,造成蔡男的額頭與下巴受傷,未料蔡男竟因此倒地不起,緊急送醫後仍宣告不治。由於蔡男的傷勢輕微,並非致命傷,但其緊急送醫後卻仍不幸不治,醫師研判蔡男疑似是被「嚇死」。據《Ttoday新聞雲》報導,林謂文對於「驚嚇過度而死亡」的情況表示「當然有可能!」並指出包括慢性疾病、心臟、心血管疾病史等,都可能是驚嚇致死的原因。他提到,當人在急性壓力下,受到驚嚇或情緒急劇波動,如大喜、大悲、大怒等,會刺激交感神經,讓血壓突然上升、心跳變快,此時就容易發生意外事件,像是腦中風或腦出血等。林謂文分析,當蔡姓男子被砍傷時,可能就是在極大壓力的狀態下,瞬間心跳血壓急遽升高,如蔡男本身有心臟血管方面疾病,就容易誘發意外。就此案的結果推論,確實有可能是因為急性壓力或急劇的情緒導致猝死。林謂文說明,若是遇到因為受到極大驚嚇而昏迷、休克的狀況,對方一旦倒下,會以一般急救方式盡速處理,包括查看生命徵象、有無反應,確認呼吸心跳,若必要時要進行CPR急救,並盡速送醫。「就如同在路上看到有人猝倒的急救處置。」但林謂文同時提醒,若患者因驚嚇而就醫,後續要避免受到同樣刺激,此時留意不要大聲叫他、抓他或搖他,必須讓病患保持絕對安靜。林謂文指出,其實不管是誰都不太經得起急劇的驚嚇,因為很難斷定是否會誘發心腦血管意外,有些心律不整就可能是刺激造成。因此要提醒長者、慢性疾病史、曾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身體有不適等不穩定的情況,要避免受到驚嚇。林謂文也說,平時就盡量不要開嚇人的玩笑,國外曾有過案例是因為受到驚嚇惡作劇而猝死,「嚇死人」是真的有可能發生的。
學走路摔跤!1歲寶寶竟然「腦中風」專家分析原因
不小心摔了一跤後,大陸1名1歲2個月的男嬰竟半身偏癱,送醫檢查後發現,小小年紀的他罹患了中風。所幸經武漢兒童醫院的救治,孩子病情很快好轉,術後第2天,手臂、腿能抬起來;術後3週,肢體運動協調能力恢復正常。住在大陸湖北省宜昌市的1歲2個月大男嬰言言(化名),出生後一直很健康。3週前,言言學走路時沒站穩,不小心摔到了頭,家長見言言沒有外傷,精神也不錯,以為沒什麼問題。沒想到,幾個小時後,言言突然變得不想動,也不開口「說話」了;喝奶時,奶還會從右側嘴角流出,右邊的手臂和腿也都失去力氣,抬不起來。對此,家長急忙將他送到當地醫院就診。醫生檢查發現,言言右下肢和右上肢肌力很差,完全不能活動,評級僅為1級,正常情況為5級,且伴有語言減少。根據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醫師懷疑言言腦部有梗塞,可能是中風了。這麼小的年紀中風實屬少見,因病情危急,當地醫院建議將言言轉至武漢兒童醫院救治。結合病情資料,武漢兒童醫院專家們考慮言言是「急性腦梗塞—缺血性腦血管病」,也就是孩子大腦血管出現梗阻,導致了腦部缺血,必須儘早行介入手術疏通血管。該院介入放射科/血管瘤科副主任醫師劉新獻表示,一旦錯失時機,腦組織將很難恢復,可能留下偏癱等後遺症。因為孩子年紀小、血管細、腦部組織本身複雜,介入放射科/血管瘤科專家操作導管「前進」十分謹慎。幸運的是,因手術及時,言言腦血管的「堵塞點」被打通,沒有出現後遺症。術後隔天,寶寶已能抬起手臂、腿,術後第5天,癱瘓的右手已能抓物,並能在地上簡單活動。腦中風是中老人常見疾病,這麼年幼的孩子,怎麼會得「老年病」?雖然與成人相比,兒童腦梗人數相對較少,但每年醫師也會遇到幾個案例。成年人和兒童不同,成人可能因為一些潛在疾病例如高血脂、高血壓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血管阻塞導致腦中風。專家分析,言言發生中風,與先前摔角撞到頭部有一定的關係,但背後具體的發病機制仍不清楚。醫師也提醒,兒童不會像成年人一樣主動訴說自己的病情,不會主動就醫,因此,家長要多留心觀察孩子,及早辨識中風徵兆。部分中風兒童早期會出現抽筋、一側肢體的活動減少、失語、口角歪斜、眼裂不等大、意識水平改變、共濟失調(ataxia)、頭痛、噁心嘔吐等,一定要引起家長的重視,並及早就醫,盡快把患童送到有救治能力的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2024年「白露」食衣住行育樂開運養生與禁忌
2024年9月7日11點12分節氣進入「白露」,「白露」諺語:「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草上露水凝,天氣一定晴;草上露水大,當日准不下;夜晚露水狂,來日毒太陽。」「白露」節氣因天氣轉涼,白晝陽光尚熱,然太陽下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氣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附著在金屬、枝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小水滴,尤其是經晨光照射,更加潔白無瑕,因而得「白露」美名,實際是天氣已轉涼。白露是一年中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到了白露,人們容易出現口唇咽喉乾燥及皮膚乾燥等症狀,這就是典型的「秋燥」。中醫認為,「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肺是人體最「嬌嫩」的器官,而立秋後天氣逐漸變得乾燥,很容易傷肺,特別是老年人,如果因秋燥而傷肺,到冬季就容易感染許多肺部疾病。秋天是養肺潤肺的最佳時機,只有養好肺,到了冬天才能腎氣充足少生病。2024年「白露」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兔、蛇、雞、狗,身體健康狀況不好,小感冒、小病痛會特別明顯,慎防脾胃、腸道、消化系統方面的疾病,極易引起腸胃急性病症。需防暗疾,小有病痛安全起見找醫生檢查診治爲宜,切勿拖延,需要提高警惕。以下依照食衣住行育樂來建議「白露」開運養生與禁忌:一、 食的養生與禁忌1.白露時節的飲食應當以健脾潤燥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2.滋陰潤肺有梨、銀耳、蓮子、蓮藕、蜂蜜、百合、枸杞、蘿蔔、豆製品等。3.多吃橙黃色蔬菜,例如南瓜、玉米等。4.綠葉蔬菜補足維生素C很重要,例如菠菜、芥藍、菠菜等;上班族中的電腦族們如果多吃一些深色蔬菜,對保護視力有很好的作用。5.水果有香蕉、桔子、蘋果等是不錯的選擇。6.糧穀類食物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成份,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和能量,一半以上來自糧穀類食物。此外,它還提供了部分維生素和礦物質。雜糧粥、紅棗粥、紫薯粥、蓮子銀耳粥、瘦肉粥等,都是不錯的營養粥。7.少吃魚蝦海鮮、生冷食物、醃製菜品和過於甘肥油膩的食物。如果這時候貪食寒涼,更容易把脾胃的機能變得不正常,損傷脾胃陽氣,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禁忌。8.少吃辣椒等,以免影響肺、大便和皮膚。9.進食不宜過飽,以免增加我們腸胃的負擔,導致胃腸疾病。二、 衣的養生與禁忌古人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中醫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說法,說明白露節氣一到,穿衣服就不宜赤膊露體,不能袒胸露背。另外,白露之後天氣冷暖多變,尤其是早晚溫差較大,很容易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復發,早晚要及時添加衣物。三、 住的養生與禁忌白露是一個天氣轉涼的節氣,雖然白天的氣溫仍可達三十多度,但夜晚仍會較涼,日夜氣溫差較大,若下雨則氣溫下降更為明顯,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睡臥不可貪涼。夜裡睡覺也要注意適當開啟窗戶,不可開太大,以免著涼;睡覺的時候,要用被子蓋住肚子和膝蓋,以免受涼。四、 行的養生與禁忌1.早起早睡,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舒達陽氣。2.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適當多躺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幫助。這類疾病在秋末冬初發病率極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這是因為在睡眠時血液在腦血管的流動速度變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3.古云:「春困秋乏。」,在這個時節,人們依然會感覺的疲乏,所以應該睡好子午覺(子時:晚上23至01點,午時:中午11至13點),注意多喝水,保護好皮膚。五、 育的養生與禁忌1.白露節氣的養生重點是加強身體鍛鍊,雖然秋天比較適合戶外運動,但白露季節選擇運動項目應因人而異,量力而為,並持之以恆。白露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尤其應重視耐寒鍛煉,如早操、慢跑、快走等,以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2. 華佗云:「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意思要注意運動量不要過大,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六、 樂的養生與禁忌秋高氣爽,最好到戶外走走散散心,也順便鍛煉身體,保持愉快的心情,多與朋友進行交流、聊天,以免心情抑鬱。
史上第2暖年!今夏全台2667人次熱傷害 醫師提醒長者、孕婦、嬰幼兒要當心
時序入秋,但全台仍籠罩在高溫炎熱之下,今年1到8月平均氣溫,創下全台73年以來史上第2暖。衛福部統計,今年夏季全台就有高達2667人次,因為熱傷害就醫,比去年同期增加4成;光是今年8月就有716人次,比去年同期高出6成。腎臟科醫師提醒,長時間暴露在戶外者都是高風險族群,務必注意補水,肥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的身體調節能力較慢,也須留意熱傷害風險。根據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統計,今年盛夏(7、8月)平均氣溫29.4度,大於1991至2020年氣候平均值的28.8度,是1951年以來第4暖。若以今年1至8月來看,平均氣溫24.8度,大於氣候平均值的24.0度,是1951年以來第2暖。氣象署指出,反聖嬰現象有機會於秋季發展,水氣偏多,台灣南部及東部有偏濕的特徵,氣溫正常至偏高、雨量正常至偏多,中南部10月逐漸進入枯水期。衛福部統計,今年6到8月全台共有2667人次因熱傷害就醫,相較於去年同期的1846人次,成長逾4成。以今年8月來說就有716人次,相較於去年8月的442人次,足足高出6成。馬偕醫院腎臟科教授吳志仁指出,疾病症狀通常是循序漸進的,但熱傷害的疾病模式完全不同,就像是電燈的開關,到了一定程度就直接斷電,快得讓人措手不及,非常危險。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表示,腎臟是負責維持人體液體平衡的器官,對極端高溫特別敏感,熱傷害還可能產生併發症橫紋肌溶解,若沒有及時治療,肌肉破壞得太嚴重,會導致腎臟機能損傷,甚至急性腎衰竭。吳志仁指出,熱傷害的影響遍及全身器官,腎臟只是其中之一,更可怕的是心腦血管的傷害,可能讓患者走向死亡。若周遭有人發生熱傷害,務必想盡辦法讓皮膚表面降溫,無論是用電風扇、扇子,甚至潑水、撒冰塊等,都有助於減緩急性傷害。謝至同提醒,戶外工作者、肥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面對高溫時,身體調節能力較慢,是熱傷害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
運動後喝冰水傷身體? 營養師揭4大好處
天氣炎熱,時常聽到運動後,若要補充水分,不能喝冰水。對此,好食課Oliver楊哲雄營養師表示,不少人運動完怕喝冰水會傷身體,只喝溫開水,其實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能說喝冰水會傷身,相反地,運動喝冰水可是有不少好處。運動喝冰水好處:1提升運動耐力:幫助身體冷卻,減輕過熱疲勞。2延緩核心溫度升高:長時間處於高溫下,運動量過大,容易導致核心溫度升高,而有中暑風險,因此運動後適度喝冰水,反而可避免體內溫度升高造成身體「當機」。3降低心臟負擔:降低心率,減少心肌收縮次數。4增加補水意願:冰水適口性佳,可增加補水次數。楊哲雄也說若擔心不適或嗆到,有3個飲水建議:1提前退冰。2慢慢喝,不要過急或太大口以避免嗆到。3少量多次補充。若為心臟或腦血管疾病患者,切記不可一次大量飲用冰水,需分多次適量補充。
今迎處暑!4生肖注意健康和安全 開運養生與禁忌一次報你知
2024年8月22日22點56分節氣來到「處暑」,「處暑」其實是炎熱離開的意思,這個節氣到了以後,秋意就漸濃,氣溫會逐漸降低。處暑之後陽氣開始減弱、陰氣增長,開放轉為收斂,成長變為成熟。濕氣下降,燥氣上升。“處暑,秋老虎猖狂,天氣炎熱。”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處暑也是“熱燥”的開始,比夏天的乾燥還要明顯,因此常會感到既熱又乾燥,容易出現皮膚乾燥,口鼻喉嚨乾燥,乾咳無痰,發熱等症狀。天高氣爽中,也含有秋殺之氣,天氣逐漸轉成「晝熱夜涼」型態,養生聚焦於「留意晝熱夜涼」與「持續抗秋躁」。《易經》中講天人合一,人的氣是天地所賜,養生要根據天地陰陽之氣的變化來進行,四時之中,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氣候變遷,是自然界變化的一個規律,順應自然則養生成功,違背自然則百病迭起。養生就跟做事情一樣,一定要順勢而為,方能成功。2024年「處暑」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虎、蛇、猴、豬,不宜參加刺激性或危險性的運動,多主意外之災,出差或外出旅行必須注意安全第一,不要作危險性的運動,以免樂極生悲,提高警惕,有備無患。小感冒、小病痛會特別明顯,一些病痛在所難免。以下從食衣住行育樂探討「處暑」開運養生與禁忌:一、食這個季節仍有暑氣,脾胃功能還是比較弱,不適合吃過於油膩的食物,由於處暑也有“燥”的特點,過食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會傷及肺氣,肺氣旺則會傷肝,所以處暑時節的飲食應該“少辛多酸”,酸味有潤肺收斂的作用。中醫理論裡,處暑需益腎養肝,潤肺養胃,清熱交神,食材的運用如下:枸杞、紅棗、甲魚,能益腎養肝;梨、蜂蜜、海帶、海蜇、黃瓜,可潤肺養胃;蓮子、百合、銀耳、芹菜,助清熱安神。除了以上的食物外,還需要多喝溫開水,少喝寒冷的水,防止寒冷傷肺,多吃當令水果防燥邪,比如哈密瓜,梨,葡萄等。二、衣處暑到了以後,天氣就會逐漸變涼,要從防暑降溫慢慢轉向防寒保暖;最需要注重肚臍的保暖,因為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又沒有脂肪組織,更容易被寒氣入侵。不管男女,都要保護好肚臍,尤其是女人們,別再穿露臍裝了。三、住寒氣一旦從肚臍侵入到身體裡面以後,如果寒氣直衝腸胃,則可能發生腹痛、腹瀉等問題,甚至還會出現嘔吐,如果寒氣大量積累在小腹部位的話,則會導致泌尿生殖系統出現問題,在晚上氣溫比較低的時候,要記得給自己的腰腹部蓋上被子或小毯子。溫差大易感冒,家裡的冷氣溫度設定不能太低,應適時調整,進出室內外溫差過大,忽冷忽熱,易引發感冒,而過敏性鼻炎、咳嗽及哮喘者也易發作,身體體質偏燥熱的人,容易出現肌膚、鼻腔、口舌乾燥、便祕等症狀。四、行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作息,讓身體得到完整的睡眠,自然避免陰虛火旺,能強健益氣。早睡可以收斂陰氣,早起可以舒展陽氣。若經常熬夜,體內的陽氣損耗就變多,秋季是需要收斂陽氣的。另外,除了不要熬夜之外,還應該堅持午休,讓睡眠更加充足一些。古人在睡眠養生法中還強調了子午覺的重要性(子時:晚上23至01點,午時:中午11至13點),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必欲靜臥,以侯氣復。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即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這才符合養生學的觀點。五、育進行輕緩運動,適量運動本是好事,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但如果過量運動,尤其是劇烈運動,反而是傷身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天本該收斂陽氣了,過量運動卻會消耗陽氣。六、樂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情緒容易起伏,要保持快樂心情,這樣精神心緒都穩定,得以開心、用心,神清氣爽好運自然來。
高血壓不治療恐「增加這風險」 研究證實:失智症緊接而來
高血壓不治療恐引發失智症!醫師指出,許多高血壓的研究顯示,如果好好控制血壓,上了年紀之後發生失智症情況會明顯減少,據研究顯示,40歲以前就有高血壓,50歲之後有可能發生認知功能障礙。根據《福斯新聞網》等外媒引述一項研究顯示,未經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除了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外,還會有失智症及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會顯著增加。這項發表在《神經學期刊》的研究,透過研究人員對3萬1千名年齡平均為72歲的人進行了4年追蹤研究後發現,未經治療的高血壓者,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血壓正常的人高36%,這數據包括服用藥物的患者。根據這項研究作者、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倫農醫生(Matthew J.Lennon, M.D., PhD)指出,高血壓是「中風和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可以透過藥物控制,從而降低個人罹患這些疾病的風險」,倫農醫生更補充,「我們的綜合分析研究了年長者,發現未治療高血壓確實可能增加的風險」。透過這項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年齡增長,治療高血壓仍然是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的重要因素,另外,美國稍早也有一項追蹤 30 年的研究顯示,若在 40 歲前就有高血壓的患者,來到50歲後,就有可能發生認知功能障礙,而且可以從醫學影像上面看到腦部的退化。據了解,失智症主要分為血管性的腦部退化、阿茲海默症,而高血壓確實會引發血管硬化、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部缺氧和認知障礙的情況,另據美國心臟協會表示,50%的高血壓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而降低血壓的兩種自然方法是定期運動,不食用含過多鈉的食物。放任高血壓不治療?最新研究指出,高血壓導致老人失智症風險。(圖/翻攝自X)
26歲女「1天喝6杯珍奶」 胸部流出綠膿醫看傻:飄陣陣惡臭味
手搖飲料喝太多,身體恐無法負荷!急診科醫師柯世祐曾遇過一起驚人病例,一名26歲體態豐腴的女子稱發燒掛急診,但檢查後沒異狀,直到她表示胸口會痛,衣服掀開秒竄出惡臭味,還發現右胸下流出黃綠色膿汁,確診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而柯世祐一問之下,發現她不愛喝水、愛喝奶茶,一天還能喝到6杯,才知道病因是病態性肥胖。日前柯世祐醫師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一起和肥胖相關的驚悚病例,他說病患是一名26歲女子,身高160公分、體重卻有120公斤,她到醫院就診時發燒到39度,但沒有其他症狀,也確認過沒有遭蚊蟲叮咬。但病患表示她胸口會痛,掀開衣服發現胸部下緣因為她過胖、常常摩擦,大面積皮膚都紅紅的還「皮都破破爛爛的」。令柯世祐醫師驚訝的是,女病患右胸下緣還不斷流出黃綠色膿汁,惡臭陣陣撲鼻,他當下推斷女病患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對此,女病患不好意思地說,她胸部摩擦狀況有段時間了,最近才出現感染的症狀。柯世祐醫師告知女病患,傷口需要好好換藥,並服用抗生素,但最大關鍵是她已經是病態性肥胖,得到減重門診減肥才行。柯世祐醫師詢問她平日飲食是否過量,女病患自稱自己吃不多,但從小到大都不喜歡喝水,偏好喝奶茶解渴,出社會後特愛珍珠奶茶,1天喝6杯都不是問題,讓柯世祐聽了很震驚。據悉,衛福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癌症、心臟相關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下呼吸道慢性疾病、腎臟相關疾病、肝臟相關疾病」這8種,都與肥胖有關,尤其現代民眾常常喝手搖飲料,過度攝取糖分就容易造成肥胖。
台灣每30分鐘多1名「失智者」! 中藥、針灸治療有效改善輕、中度症狀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每30分鐘就會增加1名失智者,另在衛生福利部112年全國社區失智症調查報告中,年齡層越高失智症盛行率則越高,65歲以上盛行率為7.99%,但到85歲以上時盛行率已高達20.04%。中醫治療失智症 針灸明顯改善輕中度症狀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俞生表示,中醫歷代對失智症(痴呆)的認識及治療,已發展出多樣的治療方式,其中可透過中藥補氣化痰特性來改善腦部海馬迴神經損傷,亦可藉由減少細胞氧化和改善神經退化達到改善認知,以及透過抑制鐵誘導細胞死亡來改善學習及記憶力。目前已知能夠有拮抗壞死過程的中藥萃取物,如連翹酯苷A(Forsythoside A)有抗鐵引發細胞死亡效果、紅景天苷(Salidroside)透過抑制神經性的鐵誘發細胞凋亡改善失智症狀。另外,針灸穴道也能達到改善失智症狀的效果,特別是在輕度及中度失智症的階段,其療效較明顯。失智症分為四種類型 對症下藥方式一次看李俞生進一步說明,臨床上失智症可分為下列四種類型,「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性失智症,為腦部神經微纖維糾結及老年性斑塊形成,在唐朝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藥方》中記載的開心散,其組成包括人參、遠志、石菖蒲、茯苓等,經動物實驗行為觀察評估以及顯微鏡觀察腦神經組織,發現服用開心散後腦神經纖維糾結的數量和斑塊有效減少,能達到緩解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會出現漸進性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異常,合併語言障礙,透過針灸穴道,百會穴、四神聰穴、太衝穴、神庭穴、本神穴,改善腦部血流治療症狀。「路易氏體失智症」:是由於路易氏體沉積,出現認知功能波動、視幻覺和運動障礙,帕金森氏症、情緒不穩或妄想等,治療方式以開心散加上疏肝解鬱、醒腦開竅中藥加減,並搭配每週2~3次針灸,能夠緩解症狀。「血管性失智症」:因腦部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部細胞損害,使認知功能減退,常見症狀如情緒及人格改變、尿失禁、吞嚥困難、構音困難和步態不穩(失足跌倒),治療方式透過針灸為主,服用中藥為輔,讓前期及中期患者可以持續恢復至正常狀況,後期患者能夠維持原先狀況減緩退化。失智症早即診斷治療 以利延緩病程李俞生表示,中醫依循病人不同體質與病理條件而處方用藥及針灸外,尚有按摩、導引(八段錦)、吐納、氣功、太極拳等治療方法,都是治療失智症病人的利器。另外,失智症若能早期診斷及治療,將能有助於延緩病程,因此當家中長輩有出現失智的症狀(可透過AD-8量表或SPMSQ量表檢測),千萬別輕忽,應盡速就醫,以利後續病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