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腫瘤
」 腦瘤 兒童 腫瘤 病逝 腦腫瘤清大生14萬獎金全捐出 驚吐:女友得腦癌!背後故事感動全場
綜藝天王胡瓜與網紅Sandra主持的益智節目《拜託ATM》收視亮眼,話題也不斷,近日一名就讀清華大學的男學生江庭熠憑著豐富學識,拿到總獎金14萬元中的13萬元,他決定將獎金全數捐給腦癌基金會,震驚眾人;原來江庭熠的女友曾受腦腫瘤所苦,他希望能用這筆錢造福更多人,而女友也是當天參賽者之一,背後故事讓Sandra感到到落淚,胡瓜還加碼1萬元給他做善事。清大男學生江庭熠挑戰《拜託ATM》,原本有望拿下全部獎金14萬元,最後卻失誤寫錯字,只獲得獎金13萬元;江庭熠也當場分享要如何運用這筆獎金,他希望可以救助有需要的人,決定要將獎金捐給腦癌相關單位,令在場主持人和來賓都感動不已。清大男學生江庭熠捐出14萬獎金,背後故事非常感人。(圖/翻攝自YouTube/拜託ATM)江庭熠也透露,因為他的女友之前飽受腦癌所苦,才讓他決定要為腦癌患者做出貢獻,「她很幸運是良性的腫瘤,看著病床上的她我很心疼。」並喊話女友,「就算妳術後已經成功康復了,但我知道妳一直飽受不舒服所苦」很高興上天給他機會,可以將獎金捐出去,造福更多腦腫瘤及腦癌患者,「希望他們可以不要受那麼多的苦」。身旁的女主持人Sandra聽完江庭熠的一席告白忍不住落淚,直言「好感人,真的很棒。」不過驚喜的是,江庭熠女友其實也是參賽者之一,連製作單位都不知情,她也哽咽感謝男友的付出,「最後謝謝這個節目讓我有這個機會分享這件事,還有謝謝庭熠,我真的沒想過他會這樣。」而胡瓜最後自掏腰包1萬元,讓江庭熠可以捐出總獎金14萬元,「這算小錢但意義重大。」
《七龍珠》作者鳥山明病逝 友曝「2月才動腦部手術」…無緣見證改編新作
創作《七龍珠》、《怪博士與機器娃娃》等作品的日本漫畫家鳥山明,今(8)日傳出他在3月1日因患急性硬腦膜下血腫過世,享壽68歲,隨後死訊獲得證實,震驚外界。友人透露,鳥山明2月才動腦部手術,生前致力完成改編動漫影集《Sand Land: The Series》,未料1個月後病逝,無緣見證新作播出。鳥山明的作品《SAND LAND》(沙漠大冒險),2023年3月被才被改編動畫,並於同年確定2024年3月20日將在Disney+獨家播映改編影集《Sand Land: The Series》。根據《體育日本》報導,友人透露,鳥山明2月接受腦腫瘤手術,本想親眼見證改編新作開播,卻於1個月後病逝,讓人感到相當遺憾。鳥山明工作室今日發出聲明證實死訊,稱他生前努力創作許多作品,還有許多尚未完成的目標,能以漫畫家的身分留下膾炙人口的作品、受到全球粉絲的支持,是他過往持續創作45年的動力。鳥山明工作室透露,他的葬禮舉行完畢,僅有邀請親戚、好友,另一方面也是尊重遺願,謝絕弔唁、奠儀、供品、獻花,也請媒體不要採訪家屬,至於告別式則待確定時間後再對外公布
10歲女童被誤診 罹「罕見腦癌」無法治癒…只剩幾個月生命
比悲傷更悲傷的真相!澳洲一名10歲女童今年初因為眼睛問題就醫檢查,但醫生診斷認為是常見的兒童視力障礙,怎料病情急轉直下,才發現罹患的是具侵襲性的腦腫瘤,被宣告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女童伊薇(Evie Whipps)在家人眼中非常善良,富有愛心和同情心,今年2月因為眼睛從左向右快速移動,到醫院檢查,診斷為眼球震顫,是兒童視力障礙常見的類型,隨後便回家休養。萬萬沒想到醫師誤診,1周後對大腦做了磁振造影,驚覺是「瀰漫性內生性腦幹膠質瘤」(DIPG)。醫師遺憾表示,位於伊薇大腦底部的腫瘤無法動手術,存活機率接近0%,即使不能治癒,仍進行為期6周的放射治療,試圖縮小腫瘤並緩解症狀。不幸的是,腫瘤會導致健康狀況和恢復功能衰退,8月份時侵襲小腦,使得她失去說話的能力。媽媽皮雅(Pia Whipps)向《每日郵報》透露,家人試圖在伊薇情緒低落、努力面對日益衰退的能力時,和她一起活在當下,享受珍貴的快樂童年,雖然接下來的幾個月,可能是伊薇生命的最後時刻,但友人幫忙建立募款活動,希望能籌到資金,讓一家人待在一起,度過每一刻,不錯過任何事情。
時常頭痛、頭暈就是腦瘤? 醫授腦瘤症狀、診斷、治療過程
一般認為腦瘤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因此民眾若常有頭痛、頭暈問題,便會懷疑自己可能有腦瘤。但事實上腦瘤症狀並非如此單純,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醫師莊銘榮表示,病人若有2大類情況,醫師才會懷疑有腦瘤生成。腦瘤引起頭痛比例不高 下列兩種情況才可能懷疑是腦瘤莊銘榮醫師說,病患頭痛是由腦瘤直接引起的比例不高,大部分的頭痛是頭皮血管或是筋膜所引起的。醫療上反覆「清晨性的頭痛」會被醫師懷疑有慢性腦高壓,會被醫師懷疑有腦瘤發生的可能。若是還伴隨著非腸胃道不適引起的「非預期性嘔吐」,不論是不是腦瘤引起的腦高壓,都是需要盡速就醫。腦瘤若是發生會直接影響腦部功能,因此除了慢性腦高壓引起的清晨性頭痛外,平常腦瘤症狀最常見的事「漸進性的神經功能變化」,例如:手漸漸無力、走路不穩、智能漸進式衰退、無表情、說話困難等。這種神經功能變化暗示腦部病變或是腦部腫瘤的正在發生,也是需要就醫進行相關檢查。腦部病灶先評估良or惡性 再決定下一步治療民眾若有腦瘤疑似症狀,應盡早就醫診斷,醫師會先進行影像學檢查,確定是否有腦部病灶,再評估病灶是良性或惡性變異,並進行下一步治療、追蹤。莊銘榮醫師指出,大部分的病灶都是良性的,如果是惡性腫瘤,目前最有可能是轉移性腫瘤,再來才有可能是原發性的腦部惡性腫瘤。其中,最常見的原發性腦部惡性腫瘤就是「惡性腦膠質瘤(glioblastoma,縮寫:GBM)」。莊銘榮醫師表示,通常這類腫瘤會建議手術切除,之後接受標準的放療加口服化療,並再進入第二階段治療,使用高劑量的口服化療藥。整個療程結束後,還需要進行影像追蹤。莊銘榮醫師提到,如果在影像追蹤的過程中,發現腫瘤復發了,醫生會再與病患討論後續的治療選擇。治療方式多如何選擇? 了解治療「黃金準則」回歸實證現在有許多新的腦瘤治療方式出現,民眾該如何選擇治療方法呢?莊銘榮醫師強調,所有的腫瘤治療都應該要回歸專業與實證,事實上目前每項腫瘤的治療都有它的現行最佳治療策略,也就是所謂的「準則(guideline)」,這代表的是目前科學實證支持的最佳治療手段。莊銘榮醫師提醒,與其追尋需要高昂花費、科學實證又未必足夠的新式治療,不如聽聽專業團隊建議,了解標準治療以及額外能夠增添的治療選擇。 腦瘤手術危險? 科技進步治療走向「精準治療」然而,現在惡性腦瘤,很高比例都需要先手術切除,後面再搭配輔助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結果。面對這樣的標準治療,民眾常常會擔心腦部手術後自己會昏迷不醒,或因此終生殘疾。莊銘榮醫師指出,隨著治療技術的進步,其實神經外科手術也一日千里,可以在手術中做各種功能性的神經電氣監測,或執行清醒手術等,保護病患的正常腦區,並把腫瘤做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而事實上也並非所有的腦部病灶都必須要用手術治療。莊銘榮醫師提醒,腦瘤應「精準治療」依每人不同的狀況、疾病型態,整合科學實證與醫療團隊的建議得到適當治療,而在這過程中,醫師不只擔任治療角色,也會提供陪伴與支持。此外,同時也是臺灣神經腫瘤學會秘書長的莊銘榮醫師提到,近年來神經腫瘤分類、標準有很大的變化,但疾病跟藥物的健保給付仍停留在十幾、二十年前,很多病患得到新的疾病診斷,卻無法得到健保署合理的對待,近期學會也會再跟衛生主管機關協商,為病患爭取更好的權益。
眼皮長時間狂跳要小心!醫示警:恐用眼過度、缺乏營養素
雖然有民間說法指出「左眼跳財、右眼跳災」,但眼皮一直跳其實有可能是身體出狀況的凶兆。對此,眼科醫師陳瑩山也表示,眼皮跳動的大部分原因都是生理性影響,例如眼部肌肉在壓力下受到刺激抽動,或是用眼過度導致眼睛周圍的小神經發炎,都會導致眼皮跳個幾小時甚至數天。此外,身體鈣鎂濃度不足也會引起眼瞼抽搐的症狀。據《三立新聞網》援引《良醫健康網》的報導,陳瑩山醫師指出,現代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常會導致眼部肌肉在壓力之下不停抽動,也就是學名被稱為眼瞼抽搐(eyelid twitching)的症狀。他指出,眼皮跳動可能持續幾小時甚至數天,尤其在睡眠不足、熬夜、用眼過度的狀況下更容易發生。至於另一個眼皮狂跳的主因,則跟眼睛周圍的小神經發炎有關,這會導致無法控制眼皮反應。再者,乾眼症、眼睛睫毛倒插、結膜炎、配鏡不良等因素都會引發眼瞼抽搐。而其中由病理性引起的眼皮跳動會持續較久,頻率也較多,嚴重的話甚至連眉毛、額頭、嘴角都會跟著跳動。陳瑩山醫師補充,眼皮頻繁跳動,也有可能是身體缺乏鈣鎂等營養素所發出的警訊,因為鈣是神經傳導物質,攝取不足不僅會導致眼皮狂跳,還會合併嘴角抽動;鎂的作用則是調節神經系統,緩解情緒,因此攝取不足會造成眼瞼抽慉,也會影響睡眠。醫師也建議,若有上述困擾,可到醫院檢查治療,並透過補充維生素B群,鈣片等來緩解周邊小神經的不適。另根據統計,約有1%的眼瞼抽搐是因眼睛重症肌無力、腦腫瘤或蜘蛛網膜沾粘等狀況,造成顏面神經刺激。對此,醫師也強調,如果眼皮狂跳的時間不是持續很久,就不需要過分擔心,可透過熱敷和適當休息來避免用眼過度,並多攝取抗氧化的深海魚、魚油、蔬菜水果,或補充維他命B群等。但陳瑩山也提醒,若是出現長時間且大幅度的眼瞼抽搐,就要小心是否為疾病前兆,應盡速就醫檢查。
詹雅雯在高鐵站被撞飛肋骨裂開 于美人貼文尋找「善心暖男」
詹雅雯日前搭乘台北高鐵站的手扶梯時,遭前方大型行李箱滾落砸中,導致肋骨裂開腳踝扭傷,還在行進中的手扶梯被熱心民眾緊急按停,避免掉重大傷害,于美人於3日在臉書上發文尋找當時伸出援手的善心人,並說明「我們想要當面跟這位善心暖男說聲感謝。」于美人曬出日前詹雅雯受傷被人攙扶的照片,並指出這篇貼文是要尋找善心人,除了表達對他得感謝,並且想在臉書上公開表揚他的義舉,也強調「本篇發文絕非要大家肉搜肇事者。」對此,有網友表示自己在現場,並說明「是一個年輕人,我就站在他的後面,他反應很好,大家也很有秩序的幫忙。」網友們熱情關心詹雅雯,並說出調監視器尋找肇事者,不過詹雅雯表態只想找到那位善心人士,並謝謝他的作為。近年詹雅雯的身體狀況不太理想,罹患帕金森氏症以及腦內的腫瘤在侵噬著詹雅雯,不過在五月底時,醫院告知詹雅雯右腦腫瘤消失,左腦剩一點點,因此,不用再動腦內手術,詹雅雯表示「當時好想大聲唱歌。」承諾今後用歌聲以及行善公益來做回報。
他時常頭暈還聞「怪異硫磺味」 就醫竟患腦瘤
一個神秘惡臭,竟然改變了他的人生。英國一位男子時常感到頭暈目眩,還會聞到怪異的硫磺味,沒想到他就診後,還發現他竟然得了腦瘤,所幸大小不到1.2公分,手術切除後目前狀況穩定。據《紐約郵報》報導,47歲的但齊格(Neil Danziger)在2020年12月開始感到頭暈目眩,他還聞到火柴或煙火味,這些味道據他形容就像硫磺。但齊格說,通常他如果一直在做事,當他坐下來時,硫磺味就會隨之而來。為此,齊格感到有點擔憂,於是他去看了醫師,他以為自己的奇怪症狀可能跟血液阻塞有關,因為他過去有高血壓和膽固醇,阿公也曾在60歲時死於心髒病。怎料,檢驗結果出爐,但齊格罹患了一種侵襲性腦瘤。不過醫師很樂觀,因為腫瘤很小。但齊格說,「我聽說過有人患有李子或蘋果大小的腫瘤,而我是一顆豌豆。」在隔年2月8日,齊格感手術切除腫瘤。但齊格回憶,他們對他的康復很滿意,手術隔天感覺還好,只有腦袋一側有點痠痛,那是他們做過手術的地方。但齊格手術後,他開始進行為期半年的化療,現在也會定期追蹤病況。此外,在但齊格做完第5輪化療的幾天後,他和老婆維多利亞參加了2022年腦腫瘤研究希望之行募款活動,為腦腫瘤研究籌集了1.9萬美元(約新台幣58萬元)。而他們認識了很多朋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慈善卓越中心更邀請夫妻和研究膠質母細胞瘤的科學家交談。
紀寶如親曝袁惟仁病況 憶如認與潘若迪母子仍斷聯「想包紅包給孫女 」
潘若迪母親憶如今(4)日現身優質生命協會所舉辦的「2023愛傳承關懷演唱會」吃辦桌,被問過年是否有和失聯多年的兒子碰面,她低調回應:「過年沒有跟家人過。」也透露想包紅包給孫女「有看到就給」。憶如先前有乳癌與心臟舊疾,直言現在身體雖然不太好,但還算OK,「我化療到現在都是『優質』在照顧,到現在頭髮都長出來了,只有嗓子不像以前那麼好」。林松義(右)近年雖飽受帕金森氏症所苦,但他透露目前身體狀況非常好,舞棍阿伯(左)今年就滿76歲的他,他也大方傳授自己保養秘訣。(圖/方萬民攝)林松義近年飽受帕金森氏症所苦,今在活動現場他透露自己身體狀況非常好,「我有固定運動、睡覺、吃飯,也會在新店家附近跑步」。他表示在協會秘書長紀寶如的幫助之下,生活與醫藥費方面開銷都沒有困難,紀寶如則表示:「我覺得(林松義)哥哥雖然經濟上不是很豐裕,但心靈很富足。」舞棍阿伯除了擔任表演嘉賓,也透露今年持續會有新作品推出,今年就滿76歲的他,大方傳授保養秘訣,「我長齋40年,三餐都吃素。我沒抽煙、沒喝酒、沒有不良習慣,我很喜歡運動,健康檢查都OK」。他說現在1周固定跳舞三次,每次時間2小時,雖然身體硬朗,身邊也有不少女粉絲示愛,但他現在仍是單身。音樂人袁惟仁2018年在上海跌倒導致腦溢血昏迷,診斷出腦腫瘤,2020年又因跌倒住進加護病房,去年則傳出已被判定為植物人,好友紀寶如聊到袁惟仁近況,「小胖老師就是維持,他的媽媽、姊姊都很辛苦,也很偉大,都待在醫院幾乎都沒有停過」,也透露很多音樂人在經濟等方面上都不吝幫助袁惟仁。
歌仔戲國寶連明月病逝享壽70歲 才動換肝經歷過腦瘤手術死因出爐
70歲歌仔戲資深女星連明月,今年10月份在節目上透露曾在廁所昏倒40分鐘,緊急送醫後檢查是肝硬化,上週則傳出她陷入昏迷,不過事後兒子透過臉書代為發文報平安,也提到原訂要做的換肝移植手術,沒想到,16日傳出過世消息,同是歌仔戲演員的林秀芳在臉書透露連明月已經離世,「阿姐 妳一路好走,無痛無煩惱了」,而連明月乾弟也證實在早上離開,死因是因為心臟積水。連明月過世。(圖/報系資料照)連明月驚傳因肝病逝世的消息,根據友人李朝永和周遊稍早透露,「連明月姐姐剛剛凌晨04點15分急救一小時無效,去做天使了」,他們表示,連明月心臟不好,實在撐不過了,醫療團隊都真的很盡力了。連明月自3歲開始演歌仔戲,16歲隨劇團北上發展,先後加入「小明明歌劇團」、「葉青歌仔戲團」等在歌仔戲圈具有極高輩分。淡出歌仔戲圈的連明月,其實感情路相當坎坷,她曾在2年前在節目中分享起起伏伏的人生路,由於遇人不俗,導致最後散盡家財。演藝事業一帆風順的她,卻遇人不淑認識了流氓男友,剛開始男友很斯文,之後竟逐漸露出本性,不僅愛賭博,還會對她動粗,連明月因為和他生了3個小孩,為了孩子一直努力維持這段關係,不斷開支票幫他擦屁股,最後連明月散盡家財,房子全部變賣,上億身家變成「連廁所都買不起」!連明月之後得到腦腫瘤,在開刀動手術後才看清男友,將這段感情劃上句點。之後連明月恢復單身,和姊姊過著租屋相依為命的日子,沒想到人生最終仍沒有幸福歸宿,如今因肝病逝世消息一出,讓戲迷粉絲們不勝唏噓。林秀芳在臉書透露連明月已經離世。(圖/翻攝自臉書)
16歲少女一寫作業就狂睡…醒來「臉歪嘴斜」 竟是腦腫瘤在作怪
英國曼徹斯特16歲少女艾蜜利(Emily)因入選《BBC》「年度青年藝術家」候選名單,被認為前途一片光明,怎知不久後竟罹患會莫名昏睡的怪病,讓她常常寫作業到一半睡著,甚至「臉歪嘴斜」,最後被檢查出罹患腦瘤,讓艾蜜利的母親難以接受。綜合外媒報導,艾蜜利在2年前疫情大流行期間經常出現寫作業到一半,莫名趴在桌上睡覺情形,她母親凱倫(KarenKinsella)起初以為女兒只是太累睡著,未料艾蜜利數天後發生頭痛與一側臉頰異常下垂症狀,嚇得她趕緊拍照並傳給家醫科醫師,隨後在醫師建議下立刻帶女兒掛急診。怎知,檢查結果顯示艾蜜利「腦部長了腫瘤」,且在轉院化療1年後,又出現感染帶狀皰疹與腦部出血,讓病情一度好轉的艾蜜莉多次中斷療程,進而在去年聖誕節前夕因吞嚥問題,檢驗出「腫瘤復發且長在腦幹上」,接著因無法呼吸被送進加護病房。但即使化療相當痛苦、生命也隨時可能結束,艾蜜利依然沒有放棄,讓凱倫心疼又驕傲表示:「她是整個曼徹斯特唯一完成化療,卻沒有痛苦呻吟的孩子。」最後發生奇蹟。凱倫透露,就在醫師宣布束手無策,所有親友都圍繞在病床旁等待悲劇發生時,原本肺衰竭的艾蜜莉突然能自主呼吸,最後奇蹟般脫離險境,讓所有人看見生命的韌性。因此就算賣掉房子來應付每月3900英鎊(約新台幣14萬)的新藥費、每次開12小時的車載女兒到法國治療,凱倫依然甘之如飴,「只要她能活下去就值得」。
團團病重申請陸2專家來台 動物園曝主要目的「情感層面」為主
來台多年的公大貓熊團團,近期腦部病變擴大,出現後肢無力的狀況,動物園已向市政府申請陸委會讓大陸專家來台會診,今(28)日動物園也感謝大家關心,透露將有2位貓熊專家來台,主要以「情感層面」為主。團團看上去精神相當不好,腦部病變恐讓他生命倒數。(圖/北市動物園提供)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動物組組長王怡敏表示,團團生病以來動物園和大陸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有密切線上討論,陸方專家相當關心,2度提出想來探望團團的需求,動物園方於是協助幫忙申請,強調沒有政治壓力。過去有關貓熊繁殖問題也會和臥龍連繫,貓熊每年一次的發情期都會請到大陸專家,此次是因疫情,需要有專案許可申請,目前已得到陸委會幫助,函請農委會得到專案許可。大陸專家將來探望團團。(圖/北市動物園提供)園方表示團團罹患腦腫瘤機率大幅增加,目前以舒緩照護為原則,因此這次活動主軸是讓陸方專家來探視團團整體狀況,應該不會介入診療,預計會來2人並待7天,有關單位也表示會加速作業,趕快讓大陸專家來探望團團。而台北市長柯文哲也表示,「不是我們需要他(大陸專家)來看那隻貓熊啦,醫療上我們沒有問題,但是送出單位會覺得,牠好像嫁出去的媳婦,快要掛掉了他要來看,我說好吧那隨便。」
壯男常半夜驚醒「醫誤診焦慮症」 拖1年查出是癌症:只剩1年壽命
身體若有不舒服,一般人都會選擇看醫生,沒想到發生誤診的情況。美國阿克斯布里(Uxbridge)有一名45歲男子羅賓(Robin Hendley),常常在半夜醒來,感覺心臟病發作,但醫生診斷是焦慮症,結果最後檢查發現是癌症,只剩下一年壽命。根據《鏡報》報導,羅賓是一名駕訓班教練,身體一向健康,每個禮拜會上健身房6次,但就在2年前,他突然會在半夜醒來,伴隨耳鳴、視力模糊和頭部劇烈疼痛等症狀,而且喘不過氣,像是要心臟病發作一樣,「我感覺有人打了我的臉,像是被打了一巴掌,或是被板球拍擊中」,雖然看過醫生,但醫生認為是他太過焦慮導致的心理毛病,但他內心知道,不只是單純的焦慮,直到做了磁振造影檢查,才總算查出病因。羅賓去年10月得知,他的大腦左側顳葉長了約5公分的腫瘤,診斷是4級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最具侵襲性的腦腫瘤。根據統計,正常人壽命大約只能活12個月,這個消息讓他難以接受,難過表示自己早預料到壞消息,「我知道這不僅僅是焦慮症狀,但醫生一直告訴我,不可能是癌症,因為我身體健康」。羅賓做了磁振造影檢查,才查出真正病因。(圖/翻攝自Robin Hendley臉書)羅賓接受一連串手術,只能盡可能切除腫瘤,為此還要接受6周的放療和化療,而且要放棄12年的駕訓班教練的工作,「我熱愛工作,從來沒有不想去上班,那是感到最舒服、最快樂的地方」,他甚至開始思考,葬禮會是什麼樣子,「有誰會來參加呢?」經過廣泛的研究,羅賓找到新的治療方法,是透過訓練身體讓身體的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目前為止已經花費了4萬英鎊(約143萬新台幣),甚至必須貸款才有錢付手術費用,預估他還要接受3次治療,每月至少花費2.5萬英鎊(約90萬新台幣)。因此,友人發起了募款活動,到現在已經累積超過2萬英鎊(約72萬新台幣),目標是20萬英鎊(約717萬新台幣)。羅賓感謝這些善心人士,讓他可以盡可能活著,「沒有他們,腫瘤會很快帶走我的生命」,對於任何人的捐款,他都無比感激。
兒童重症0至5歲佔67% 近9成未接種疫苗
今天新增本土21761例、境外移入228例,另增死亡個案31起,中重症89例,中症62例、重症27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重症中有3件MIS-C(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其中一位1歲男童,6/27確診,8/4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四肢出疹,8/7到急診,診斷為MIS-C住院,使用類固醇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另一例為2歲女童,6/18確診,8/6發燒、皮疹、右頸腫痛、嘔吐、胃口變差,8/8住院檢查有頸部淋巴結腫、結膜炎、草莓舌、發炎指數升高,診斷MIS-C,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另一名5歲男童,打過一劑新冠疫苗,6/23確診,8/4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8/6到急診,懷疑細支氣管炎住院,住院後持續高燒、頭痛,又出現腹痛、結膜炎、全身紅疹、血壓偏低,診斷MIS-C,使用類固醇和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近來每日新增兒童確診案例約5000人,一半以上是10歲以下孩子,也是較容易出現併發症的族群,包括哮吼、肺炎、腦炎等,其中以MIS-C最多,多發生在確診後2到6周,可能在復原一陣子後才出現腸胃道症狀、皮膚疹等情況,腦部也可能受影響,產生頭暈或暫時性意識改變。邱政洵說,研究證實,疫苗可減少MIS-C發生率,具有9成以上保護力,根據丹麥研究,Delta時期接種疫苗者,9900人中只有一例MIS-C,但沒打疫苗者則是3400人中有一例MIS-C;Omicron疫情下,有打疫苗的孩子,每100萬人只有3.7例MIS-C,未打疫苗則是每100萬人中有35例。此外,10歲以上間隔中位數為34天、5-10為26天,5歲以下為29天,且有些個案的症狀會更久後才出現MIS-C,甚至長達50幾天到2個月。指揮中心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62例,包括27例腦炎、21例肺炎、3例敗血症、8例哮吼、93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及6例到院前死亡;兒童病逝則已有27人,其中10例腦炎、5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6例到院前死亡。羅一鈞說明,目前162例兒童重症,其中67%、108位為0~5歲,是最近才剛開始打疫苗的年齡層,反觀6~12歲年齡層,佔重症比例僅3分之1。162例兒童重症中,87%、141人沒打過新冠疫苗,而重症中最多是MIS-C,93例MIS-C有76人、超過8成沒打疫苗,所以還是建議儘快接種疫苗。
早上頭痛要當心…可能是「腦瘤警訊」 醫:目前無法預防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易產生頭痛等相關症狀,而有時莫名頭痛的現象,也讓民眾懷疑,自己是否得了「腦瘤」。針對腦瘤和頭痛之間的關聯,醫師魏國珍透露,人的腦部在頭骨的保護下形成一個密閉空間,當腦組織有顆逐漸長大的腫瘤時,就會造成腦壓增高而造成頭痛。他呼籲,目前腦瘤無法預防,若出現長期頭痛的情況,務必及時赴醫檢查。新北市土城醫院副院長、長庚大學神經外科教授魏國珍日前在YouTube「健康2.0」頻道中分享,人的腦部在頭骨的保護下形成一個密閉空間,當腦組織有顆逐漸長大的腫瘤時,就會造成腦壓增高而造成頭痛。他透露,若在早上起床或半夜時因頭痛醒來就要當心,因為人在睡覺時呼吸速率減慢,身體自然反應會將腦部血管擴張,讓多點血液流進腦組織裡以防缺氧,若此時人的腦部長有腫瘤,就有可能在睡到一半時,因腦壓突然增加造成頭痛而在半夜甦醒,或是在清晨時因頭痛醒來。魏國珍說,腦瘤的症狀與腫瘤在腦中的位置、大小、特性有關,腦中不同位置的腫瘤給身體造成的症狀大不相同,例如運動或感覺異常、空間感不靈敏、走路搖搖晃晃、語言或是認知功能喪失、健忘或個性改變,以上都可能是腦腫瘤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同時,腦瘤還可能導致癲癇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另外若患有「腦下垂體腺瘤」,可能導致荷爾蒙異常而出現不孕症、巨人症等症狀。醫師魏國珍說明,腦瘤可能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圖/翻攝自YouTube/健康2.0)魏國珍透露,目前並無科學證據證明造成腦瘤的原因,因此無法預防。他呼籲,若民眾有頭痛的症狀,建議尋求專科醫師協助,進行詳細的身體或神經學檢查,一旦檢查發現異狀,醫師就會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掃描,並給予相關指示,供有頭痛困擾的民眾參考。
再增5例MIS-C!幸好病況皆好轉 醫提醒「這個併發症也要注意」
今日新增79663例病例,其中79598為本土病例,211例死亡,比起昨日案例數增多,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解釋,昨天晚間10時後轉檔異常,因此將今天接近中午前的所有資料也一起轉檔進來,因此79663例是包含今早的通報,比昨日個案多。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增211死,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到90多歲,其中一名30多歲男性慢性腎病,死因急性心肌梗塞、心律不整、肺炎。此外,今增中重症446例,重症中有5例MIS-C,為1女4男,年齡分布從2歲到10歲。羅一鈞說明,第一例2歲女童於5月12日確診,6月3日出現持續發燒、頭痛、耳痛、腹瀉、嘔吐、腹痛、大腿疼痛、結膜發紅、草莓舌、嘴唇乾裂發紅,診斷MIS-C,6月6日收住院,病況改善治療中。第二例4歲男童5月5日確診,6月6日出現持續發燒、嘔吐、頸部淋巴結腫大、腹痛、嘴唇發紅、喉嚨發紅等,當天收治住院,病況改善。第三例6歲男童5月5日確診新冠,6月2日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持續發燒、四肢紅疹、嘴唇腫脹、結膜發紅、喉嚨發紅等,6月6日收治住院,診斷MIS-C併休克,經治療病況已改善。第四例8歲男童於4月20日確診新冠,5月19日出現持續發燒、胸痛、腹痛、活力及食慾下降口腔粘膜乾燥、結膜發紅、扁桃腺紅腫、頸部淋巴結種大等,5月22日住院診斷MIS-C合併闌尾炎,病況好轉,5月31日已經出院。第五例為10歲男童,5月1日確診新冠,5月31日出現持續發燒、頸部淋巴結腫痛、胸痛、腹痛、腹瀉、手腳出疹及四肢水腫、結膜發紅,6月4日收治住院,診斷MIS-C併休克,病況改善治療中。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兒童重症累計49例,包括腦炎18(7出院),肺炎9,敗血症3,哮吼4(3出院),家中死亡5,共病2(腦腫瘤、癲癇重積)例,MIS-C則累計8例。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王志堯則提醒家長,兒童確診後4到6周除了有可能引發MIS-C,確診後1周也可能併發「橫紋肌溶解症」,因為新冠病毒會使肌肉發炎,造成四肢疼痛,感染確診後1周,患者常發生手腳疼痛,是病毒感染後的反應性發炎,可多補充水分及熱敷緩解症狀,但若孩童肌肉疼痛,尿液由類似綠茶色轉變為紅茶色、可樂色,代表肌球蛋白進入腎臟導致出血性發炎,家長務必特別留意,盡早就醫診治。
5至11歲間隔12周縮短 兒童疫苗第2劑6月下旬開打
國內10日新增6萬8311例本土個案,雖連日下降,但高達213人染疫死亡,死亡人數連續3天創新高,且是連2天均破200例。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不排除數字往上增加,不過這都是短期現象,會加以注意。另為降低兒童重症死亡數,指揮中心宣布兒童疫苗兩劑間隔縮短為4周,最快6月下旬開打,醫事人員第4劑也拍板定案,最快下周開放接種。致死率千分之1.1 90歲長者5.31%根據指揮中心統計,今年1月以來,國內累計266萬5809例本土個案,其中2944人死亡,目前全年齡層致死率為千分之1.1。陳時中上月20日曾表示「希望致死率不超過千分之1」,如今已經突破當時所設定的防線,引發外界擔憂。陳時中說,當時也認為致死率到達千分之1是警戒值,現在的數字是相對高的情況,會多加注意,並鼓勵醫院盡量把病人照顧得更好。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分析說明,今年1月以來新增死亡病例當中,70歲以上長者致死率較高,尤其90歲以上致死率達5.31%;0到9歲兒童累計15例死亡,致死率為0.005%。另昨天新增553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一名6歲女童,確診後25天突然發燒,經診斷為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指揮中心亦證實,此為高雄長庚醫院日前收治個案,為國內第3例MIS-C個案。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44例,其中17人死亡;重症個案包括18例腦炎、9例肺炎、3例敗血症、4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2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3例MIS-C。全台感染11.69% 中南部處高原期至於新增確診病例部分,陳時中指出,全台本土個案累積感染百分比平均為11.69%,而台北、新北、桃園都在下降,分別為12.14%、17.67%、15.24%;台中、台南、高雄的累積感染百分比仍低,分別是9.73%、8.67%、10.09%,北部已度過高峰稍微在往下降,中南部還在高原期。民進黨籍高雄市議員陳致中昨晚在臉書發文指出,媽媽吳淑珍採檢PCR確診,祈求老天保佑平安,這是5月31日陳水扁確診隔離後扁家再次有人染疫。繼陳水扁隔離 吳淑珍PCR確診近來兒童MIS-C引發家長關注,新冠肺炎對兒童的威脅不容小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疫苗確實對突破性感染的MIS-C具有保護作用,如果要敞開國門,BA.4、BA.5一定有進來的風險,必須考慮對4歲以下兒童施打疫苗。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昨召開會議,決議5到11歲兒童兩劑疫苗接種間隔由12周縮短為4到8周,並開放醫事人員接種第4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接種作業需要準備時間,兒童第2劑最快2周後開打,醫事人員第4劑最快1周後開放接種。ACIP委員、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謝育嘉表示,5到11歲兒童接種後的心肌炎發生率不如青少年高,目前澳洲、加拿大兒童莫德納接種建議間隔為8周,但疫情嚴重時可縮短至4周,美國建議輝瑞兒童版疫苗間隔3周可接種第2劑;為統一施打間隔,ACIP建議將莫德納及輝瑞疫苗間隔一併縮短為4周。
染疫兒童突破50萬人 醫:MIS-C將陸續出現
今天新增中重症553起,包含中症344、重症209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重症中有1位高雄6歲女童MIS-C(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無慢性病史,5/5採檢PCR確診,解隔後僅輕微咳嗽,但5/30再度發燒至38.5度,至6/2已連續發燒3天、嘔吐3次,送急診收住院治療,發現發炎指數上升。女童住院後持續發燒,直到6/6已發燒超過5天,腹痛、腹瀉、噁心、嘔吐,頭暈,結膜紅、草莓舌,四肢末端浮腫,脖子出紅疹、血壓偏低。該童後轉入兒科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和類固醇治療後,當天迅速退燒,血壓也轉穩定,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輕微擴大,目前恢復良好,仍在加護病房中。另一位新竹男童也罹患MIS-C,出現休克合併視覺幻覺,閉眼後甚至會看到招財貓。根據指揮中心資料,目前兒童重症累計44起,包括腦炎18位(7位出院)、肺炎9位、敗血症3位、哮吼4位(3位出院)、家中死亡5位,共病2位(腦腫瘤、癲癇重積),而MIS-C截至目前有3例。小兒感染科醫師陳文發表示,近2年在國外已陸續報導兒童MIS-C重症個案,在10萬名確診孩童約有3.8人的發病率,台灣目前染疫孩童個案數量已突破50萬人,相關個案近期應會持續發生,請家長要多加留意可能的症狀,染疫孩童如有不明原因持續發燒超過3日,都需提高警覺。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說,截至2022年2月,日本MIS-C有報告的僅有8例。前七位9~16歲,第八位4歲,沒有一例MIS-C後死亡。而美國截至今年5/31,MIS-C總確診人數8,525例。美國兒童確診分母抓13,366,135人,發生率是萬分之6.4。
醫師分享兒童打BNT的5種副作用 最緊張的是家長
目前國內累計20例兒童重症、10例兒童死亡,引發家長擔憂,帶孩子搶打兒童BNT疫苗。兒科醫師徐嘉賢近日分享目前看到兒童接種完的5種副作用;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也呼籲「孩童趕快打疫苗吧!」徐嘉賢28日在臉書發文說「『目前』看到的副作用:手酸、肌肉酸痛、疲倦一兩天、體溫稍微升高、少數施打處紅腫皮膚癢。」他指出,打疫苗最緊張的是父母,「父母的表徵:在旁坐立難安,一直搓手,通常最緊張的不是被打針的那一位孩子,是陪他來的那一位家長。」徐嘉賢表示,期待兒童BNT能有更大的供貨量,希望網友們能分享孩子施打後的反應。網友紛紛留言,「我兒子剛滿6歲,打的是莫德納,只有第一天手痛,後面一切正常,已經滿一週」、「打完之後,精神更好了」、「我兒打完精神很好,反而是媽媽覺得累。」、「9歲的姐姐打完後,認真的臉跟我說:媽媽我不能拿重物,你幫我拿書」蘇一峰也在同一天發文說「國內累計20例兒童重症病例,其中9腦炎、6肺炎、2敗血症、1哮吼、1家中死亡、1共病(腦腫瘤)」,他呼籲家長能盡快帶孩童去接種疫苗。
再添2死!兒童死亡人數累計10名 中重症408例創新高
指揮中心宣布今天新增127死亡案例,其中有2例兒童,一位是5歲男童,是5/21曾公布的重症個案,本身有先天性肌肉系統疾病,5/17腿痛、在家中昏厥,送急診檢查發現肺炎和腦水腫,緊急插管轉送到兒童專責醫院到加護病房收治,因肺炎併呼吸衰竭病逝,於5/19過世。另一例6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因5/8嘔吐、腹痛和低燒到急診,檢出陽性,5/9意識改變,抽搐、缺氧插管入住加護病房,原本懷疑腦炎,5/10經電腦斷層發現腦部有腫瘤壓迫腦幹,導致腦水腫,為惡性腫瘤,因嚴重神經性休克,5/21死亡,新冠肺炎非主要死因。另外,今天新增中重症408例,創下紀錄,包括重症115例、中症293例,重症中有一起兒童個案,是台中昨天公布的7歲男童病例,5/24發燒、間歇性抽搐15分鐘、步態不穩、無法言語等,到急診檢出陽性,意識昏迷,懷疑為腦炎,插管入住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5/27移除呼吸器,病況改善。目前累計20例兒童重症、10名兒童死亡,包括5腦炎、2肺炎、1敗血症、1家中死亡、1共病(腦腫瘤)。10名兒童死亡,到底算不算多呢?無論如何,對於所有父母來說,都不願自己的孩子受苦,各地都出現家長爭搶兒童輝瑞疫苗的名額,屏東火車站施打兒童輝瑞疫苗今天邁入第2天,因逢周休假日,人潮湧現,上午8時半不到就大排長龍的,排第一名的婦人表示,孩子的爺爺凌晨3點多就排了,她是凌晨4時許來接手,孩子則等到快要打的時間才會送來。隨著兒童死亡案例傳出,許多家長爭搶幫孩子安排接種兒童輝瑞疫苗。示意圖 非新聞當事人 黃耀徵攝
用手機講電話到底會不會致癌 牛津大學給答案:不會引發腦瘤
手機到底是不是個致癌物?這個說法已經隨著1990年手機的發明而爭論長達32年,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民眾是否常用手機,與腦腫瘤之間並沒有關聯。講手機到底會不會致癌?(圖/Pixabay)根據《每日鏡報》報導,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針對2001至2011這10年間,超過40萬名年紀從50到80歲的英國女性健康數據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罹患腦瘤風險的增加,和使用手機之間沒有絲毫關聯。這項發表於《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的研究報告指出,受試者在這段期間內的使用手機的方式和頻率都會被詳細記錄,目的是用來比對她們的健康記錄,研究團隊進一步追蹤了受試者後續是否罹患腦膜瘤、垂體腺瘤和聽神經瘤等3種不同類型的腦腫瘤。英國牛津大學最新一項大規模研究結果顯示,人們是否常用手機,與腦腫瘤之間沒有絲毫關聯。(圖/翻攝自每日鏡報)研究人員除了會計入上述的數據,還另外排除了可能導致罹癌的其他因素,例如個人年齡、BMI、酒精攝入量以及是否吸菸和運動的頻率。此外,在超過40萬筆數據中,部分受試者完全未曾使用過手機,也有重度用戶,結果顯示,使用手機和罹患腦瘤之間並沒有任何具統計意義的關聯。過去,世界衛生組織(WHO)隸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2011年把手機列為「2B級致癌物」,直指手機電磁波是導致人類罹機率增加的原因,甚至還出現「使用手機10年以上的人,在腦部罹患神經膠質瘤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的論點,針對IARC將手機列為2B級致癌物的作法,國內癌症專科醫師認為一般人不需擔心,因為2B級致癌物定義是指「在動物實驗有證據,但在人體沒有足夠證據會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