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介面
」馬斯克「大腦晶片」破千人排隊等植入 志願者須讓外科醫師切除一塊頭骨
美國億萬富豪馬斯克(Elon Musk)旗下大腦晶片新創公司Neuralinky在9月表示,公司已獲獨立審查委員會批准,可以開始招募自願者參與晶片植入大腦的首次人體臨床試驗,如今有數千人等待植入大腦晶片,根據外媒報導,Neuralink計畫在2024年為11人進行手術。馬斯克的傳記作者萬斯透露,Neuralink現階段尚未將大腦晶片植入人體,但計畫在明年開始這項計畫,並要在2030年之前擴及超過2.2萬人。綜合《商業內幕、彭博》引述馬斯克的傳記作者萬斯(Ashlee Vance)的說法,Neuralink現階段尚未將大腦晶片植入人體,但計畫在明年開始這項計畫,並要在2030年之前擴及超過2.2萬人,按照萬斯的說法,這次臨床試驗的理想候選者為40歲以下、四肢癱瘓的成年人,這樣的患者可把裝置植入前運動皮層的手旋鈕區域,也就是控制手掌、手腕和前臂,目的是證明裝置能夠安全從患者大腦的哪個部位收集有用數據,這是Neuralink把人的思維轉化為電腦可理解一系列指令的關鍵一步。Neuralink已在豬、猴等各種動物實驗對象上進行155次植入手術,但目前仍在尋找願意讓外科醫師切除一塊頭骨的人。不過報導也指出,儘管有大批潛在患者表達相當大的意願,但Neuralink仍在尋找第一名志願者。據萬斯指出,醫師需要數個小時進行顱骨切除術,接著由機器人花費約25分鐘植入設備以及超薄陣列,裝置將取代被切除的部分顱骨。萬斯也說,Neuralink已在豬、猴等各種動物實驗對象上進行155次植入手術,但目前仍在尋找願意讓外科醫師切除一塊頭骨的人,這樣才能夠把一系列電極與極細電線植入大腦中。Neuralink是蒐集及分析大腦訊號的「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開發商之一,而目前正在尋找因垂直脊椎傷害或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導致四肢癱瘓的患者,將使用專用機器人將BCI植入大腦控制運動的區域,目的是使他們能夠僅靠思想控制游標或鍵盤,研究將評估該技術安全性及功能。稍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進行大腦晶片人體臨床試驗之後,Neuralink已於9月宣布招募癱瘓患者進行人體試驗。馬斯克旗下大腦晶片新創公司招募自願者參與晶片植入大腦的首次人體臨床試驗。 (圖/翻攝自推特)
癱瘓患者腦部植入晶片 全球第一條「靠意念撰寫」推特發文問世
美國一家生技公司於23日宣布,一名62歲的癱瘓患者憑藉著腦機介面(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成功發出全球第一條「憑藉意念」撰寫的推特文章。根據《unilad》報導指出,美國神經血管生物電子醫學公司Synchron於23日宣布,62歲的腦機介面(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Stentrode」的用戶奧基夫(Philip O'Keefe),在Synchron執行長奧克斯利(Thomas Oxley)的推特帳號上,發出全球第一條「憑藉意念」撰寫的推特文章。奧基夫其實並非只有發表一篇文章,而是連續發表了7篇推文,他在這些文章中介紹了Synchron的腦機介面「Stentrode」,更表示自己是如何使用「Stentrode」來打字。他在文章中表示「不需按鍵或發聲,我以思想創作這推文」。Synchron研發的腦機介面「Stentrode」,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讓用戶透過思考來對電子設備發出控制指令,而「Stentrode」的安裝僅需插入頸動脈,而不用鑽入頭骨中。目前此項技術還在等待美國FDA的批准許可,Synchron也計畫在2022年進行大規模的人體研究,更進一步的拓展腦機介面「Stentrode」的未來發展。
IDC:數位轉型貢獻全球GDP52% 台灣資通訊迎10大挑戰
市調研究機構國際數據資訊(IDC)指出,過去一年企業在疫情挑戰下進行數位轉型,已經創造出一個「數位優先(Digital First)的世界,擴大了數位技術對產品、服務、生產及消費各層面的影響,預估全球超過52%、亞洲至少65%的GDP都來自數位技術相關貢獻。IDC分析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邁向數位優先,預計數位轉型及相關技術支出的成長速度將是整體IT的2倍,企業為了從這些投資中獲得最大價值,必需學習如何在新的宏觀/微觀經濟和技術潮流中定位組織的位置。IDC台灣總經理江芳韻認為未來三年的經濟和商業前景仍處高度不穩定,企業必須有能力因應三大變化才有機會隨著數位化轉型曲線加速而成長。這三大變化包括不斷變化的技術,社會和環境對可持續性的需求及系統性的產業變革,從其中建立適應和業務加速的能力。對此,IDC公布2022年台灣資通訊(ICT)將出現以下10大趨勢發:(1)新世代人工智慧將朝無所不有(Omnipresent)AI發展。IDC分析,當前人工智慧面臨大量人為介入導致偏差與效率及類神經網絡演算法帶來的信任問題,技術多半只能應用在單一領域。預計下一代AI將朝無所不在(Omnipresent)AI發展。預測2022年台灣企業相關技術支出在將達3.65億美元(約新台幣102.2億元),又以金融服務跟零售流通占比超過60%最多。國際數據資訊(IDC)認為目前的AI技術多半屬於弱AI,只能應用在單一領域,預計下一代AI才能真正做到演算法融合、流程自動化、及虛實整合。(圖/IDC)(2)節能與永續將驅動新一波雲市場發展。IDC研究顯示,未來四年資料中心上雲可幫助全球碳排放量減少至少10億公噸,因此目前超大型用戶(Hyperscaler)正積極透過再生能源和各項降低碳排放措施來達到環境永續的目的;各國政府推動永續大型公有雲發展下,將促動新一波雲市場發展。(3)數據主權戰略興起(Digital Sovereignty)。有鑑數據經濟已成為全球各國重要的獲益來源,基於以國家數據安全為前提,建立數據隱私與存取權限的數據主權漸漸興起。IDC預估2024年將有20%的企業將佈署主權雲,以強化數據自主的能力;全球也將有50%的企業將應用程序部署在容器化的多雲環境。(4)分散式完整性模型實現以應用為核心的資安防護。IDC觀察到疫情後企業的IT環境通常具備三大特性:應用分散、資安部署缺乏整合、服務對象多元,這三大特性讓資安的管理與部署變得更加困難。意味著企業的資安防護將以應用為核心,從平台思維出發,在2023年將有55%的企業把一半的資安預算放在跨技術或生態平台上,以實現完整的資安防護。(5)群體智慧(Swarm Intelligence)發展可期。IDC認為這些多樣態的智慧終端,將經由中心化、去中心化、與異質化群體學習等方法,讓學習,預測,與行動更加快速有效。預期製造業、零售業、醫療產業將在未來最有機會導入群體智慧發展,逐步邁向全自動化,並創造更多產業發展機會。元宇宙全球前5大熱搜地區。(圖/IDC)(6)互操作性將是未來工作發展關鍵。IDC認為影響未來工作能否真正虛實整合的關鍵在於「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因此預期企業將優先實現辦公環境內系統整合串接,以達成實體與虛擬環境運作均具同等工作效率,也讓虛擬空間使用者能夠在共享的資訊平台上即時反饋與執行實體環境任務。(7)從擴增實境到擴增人性(Augmented Humanity)。IDC預期隨著技術的成熟,更多腦機介面、情感計算及植入式微型裝置技術將逐步展開應用,帶動醫療、運輸及製造等產業的發展。(8)混合用戶需求催生數位生態體系,催生新興產業應運。IDC認為。隨著許多服務與體驗都轉往線上發展,長時間下來線上活動已使部分用戶產生數位疲勞,希望重返實體環境,因此如何透過與生態夥伴的鏈結,打造全新的用戶體驗已是企業未來數位轉型的重要方向。(9)元宇宙(Metaverse)部分產業應用正起步。要實現元宇宙打造的一個可以跟真實世界精準且無縫串連的虛實整合場域,預估至少要5到10年的時間才能真正開始落實相關應用,其中,混合辦公、遊戲娛樂、文化策展、智慧製造與時尚服飾等是可期待的發展領域。(10)零信任架構(網路安全保護)驅動列印產業轉型。隨著列印環境走向以雲端及混合辦公環境,列印裝置已成為物聯網的重要一環,IDC預估,2022年全球將有50%的企業將零信任安全架構導入列印設備,此將成為列印產業在轉型上重要的投資與發展方向。
小豬「葛楚」腦內有晶片 穆斯克力推腦機介面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創辦人穆斯克(Elon Musk)經常呼籲人工智慧(AI)暗藏風險,但他運用AI發展長壽科技卻不遺餘力。穆斯克創辦的神經科學新創公司Neuralink近日發表全新腦機介面,成功在豬腦內植入晶片,期望將來讓麻痺患者重獲感知。穆斯克在今年8月舉行的發表會上重申,Neuralink的企業宗旨是透過腦機介面來協助記憶受損、聽覺受損、憂鬱症及失眠等腦部疾病患者重拾日常生活。他表示:「植入性裝置將能解決這些問題。」Neuralink自2016年創立以來便投入腦機介面研發,終於在8月底發表兩大突破性技術,其一是新一代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這台白色圓滑曲線造型的全自動手術機器人每分鐘能在大腦內縫入六條線,每條線含有數十個電極,在大腦內編織成腦機介面,將腦波傳輸到外部電腦。發表會上的另一個亮點是一隻名叫葛楚(Gertrude)的小豬,因為兩個月前Neuralink成功在葛楚腦內植入公司最新研發的晶片,並持續透過晶片收集大腦數據,甚至能利用這些數據準確預測葛楚在跑步機上的四肢動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創辦人穆斯克(Elon Musk)。(圖/達志/美聯社)除了葛楚之外,發表會上還出現另外兩隻小豬,分別是從未植入晶片及曾經植入晶片又取出的對照組,但三隻小豬從外觀看來沒有明顯差異。穆斯克表示:「牠們和一般小豬一樣健康快樂。」雖然現場觀眾無從得知三隻小豬是否真的快樂,但從小豬在台上四處走動吃飼料的情形來看,Neuralink的晶片植入技術確實令人驚艷。穆斯克表示新一代晶片直徑僅23公厘,就像「在頭骨內裝一台線路很多的Fitbit運動手環」一樣。他表示:「說不定我的大腦也植入了晶片,你們永遠不會知道。」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史塔維斯基(Sergey Stavisky)表示,Neuralink自去年7月發表上一代晶片至今才過短短一年,無論晶片尺寸、電力管理及無線通訊技術都有驚人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