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學會
」 腦中風 鄭建興 腦中風協會 中風 腦出血一人中風全家瘋?6成照顧者收入受影響 半年內密集復健是關鍵
中風是導致國人失能的主因,對家庭照護與社會經濟帶來巨大負擔。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今(7)日公布最新「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結果,發現僅有37%患者中風後可自行進食、25%能自行洗澡、更衣,生活大小事都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的協助。同時,6成照護者工作與收入受影響。根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患者在中風後一個月內的失能比例達61.2%、三個月是55.58%、半年仍高達51.72%。台灣腦中風學會連立明理事長表示,為了減少中風帶來的沉重負擔,學會多年來持續針對中風的預防以及中風後的復健進行衛教,幫助民眾「遠離中風,減少失能」。台大醫院神經部蔡欣熹醫師表示,約4成患者會在中風後半年出現肢體痙攣,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當腦細胞壞死時,運動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失衡,進而導致肢體張力變強、肌肉緊繃和關節活動度受限,也影響患者復健的意願及成效,照護者也往往要更費力。「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透過網路問卷,調查124名中風患者、與221名中風照護者發現,中風後常出現的肢體痙攣症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僅有37%患者可以獨立進食、25%能獨立洗澡及更衣、僅17%可以獨立搭大眾運輸或開車、也僅有28%可以獨立行走3到5公尺的距離,多數患者中風後的食衣住行皆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的協助。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周中興理事長表示,「一人中風,全家發瘋」,這次調查也發現,超過6成照護者需要調整工作方式,如遠距工作或輪班,甚至無法繼續原本的工作,造成收入減少;另有近5成照護者坦言產生心理疾病或壓力,且因為照護家人影響人生規劃。除了照護的時間成本以外,中風照護的醫療花費也為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4成中風家庭平均每個月花費1-3萬元在聘僱看護、購買輔具、尿布、保健食品上,逾3成家庭每個月花費超過4萬元。2018年1月,鍾先生在上班時,被同事告知有嘴巴歪斜、走路靠左偏等症狀,送醫後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且左半邊身體失去知覺。初期無法自己翻身、上下床、飲食或如廁,除了聘僱24小時看護外,上了年紀的父母、乾媽、妹妹也需輪流照顧他,那時他的妹妹一週至少需請假三天,工作跟照護的壓力猶如蠟燭兩頭燒。也因此,鍾先生立志要早日重拾生活自理能力。在一週6天的密集復健訓練下,經過3個月的努力,鍾先生出院時能自己拄著四角拐走路、獨立搭公車回診復健,雖然原先的工作回不去,他也努力投履歷應徵,在2019年成功重返職場。但是,左手因肢體痙攣,就算以右手用力扳也無法伸直,生活上無法派上用場,鍾先生自嘲是「單手超人」,因為無法伸直的左手就像「裝飾」,五年多來只能單手過日子。幸好在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並搭配規律復健下,現在左手已經能拿起水杯,甚至輔助右手工作。熱心的鍾先生時常在社群上分享經驗鼓勵中風病友,也呼籲病友要調適心態,持續且積極地復健。雖然中風後盡早且持續復健對功能復原有很大的幫助,但此次調查發現不到4成患者持續復健半年以上。蔡欣熹醫師表示,持續的規律復健對於患者來說至關重要,若停止復健,患部攣縮可能更嚴重,甚至永久失去功能,甚至造成永久性的關節攣縮,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導致簡單的清潔、飲食、穿脫衣服等都變得困難。完整的復健計畫應採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並行,非藥物治療是指利用支架、輔具、電敷等常規性的復健運動;藥物治療是口服肌肉鬆弛劑等抗痙攣藥物,但若劑量過低恐效果不足,而增加劑量後可能會嗜睡;手術治療如脊髓神經背根切除術,對全身痙攣治療效果較好,中風後的單側痙攣較不適用此種治療方式。近年新興的肉毒桿菌素治療,為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腦中風後痙攣治療指引」建議優先選擇的治療方式,不過此次調查也發現,僅有2成的患者使用。蔡欣熹醫師表示,肉毒桿菌素治療,是透過抑制神經訊息傳遞物質乙烯膽鹼的釋放,來抑制肌肉活動和收縮。醫師會先評估患者各部位張力及關節活動度,客製化訂定需治療的肌肉與劑量,透過每3-4個月一次的局部注射,對張力過大的上下肢肌肉達到放鬆效果及避免攣縮,且沒有全身性的副作用,待肌肉張力減緩後,患者再搭配積極復健訓練,可以先設定目標,鎖定自己在意的一、兩個動作,慢慢有進步,病人也會有成就感。肉毒桿菌素治療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符合中風發生後經復健、輔具或藥物治療上肢至少6個月以上、下肢至少3個月以上痙攣,影響其日常活動如飲食、衛生、穿衣等的患者即可申請給付,治療約3週就有肌肉鬆弛效果;若中風後初期肌肉張力太大,也可考慮自費使用。蔡欣熹醫師表示,注射肉毒桿菌素除了幫助患者減緩疼痛、改善痙攣和增加行動能力之外,也能讓肢體外觀較恢復正常,提升對身體形象滿意度,有助於伸展痙攣的肌肉並減輕家屬的照護負擔。蔡欣熹醫師呼籲,中風後6個月至1年內是治療的關鍵期,此時的運動能力恢復最快,建議中風半年內可實行高強度的密集復健,待亞急性期結束後,將復健重點回歸職場適應或生活自理上,以免過度依賴照護者或家屬。患者若有肢體痙攣症狀可向神經科、復健科諮詢,降低失能風險,減輕照護者負擔並重拾生活自理能力。
溫差猝死潮2/腦中風「45歲以下」患者增3倍 原因出爐!專家點名4惡習
根據健保署統計,過去5年腦中風就醫人數從43.5萬人成長至47.1萬人,儘管61~80歲仍佔53.19%最高,但60歲以下佔25.36%、50歲以下佔10.1%,出現明顯年輕化趨勢。專家更指出,相較於過去,45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增加3倍,推測原因是壓力、長期久坐、外食、吸菸,因此導致血管提早老化。台中一名56歲計程車駕駛,11月6日開車先是擦撞對向轎車,又差點撞進路邊店家,且下車時突然癱軟在地,他想起身又再次跌倒,經過救護人員到場檢查,原來駕駛爆發急性腦中風、左半身癱瘓,才因此肇事。「過去腦中風患者大多是60~70歲的銀髮族,但近來卻發現有明顯年輕化的情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祥銘說,如今50多歲的患者已經相當普遍,更發現40歲以下患者也愈來愈多,推測原因與生活壓力大、長時間久坐,再加上外食、飲食油膩,所以讓血管老化速度加快,所以年紀輕輕就爆發許多血管問題。高醫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志隆曾指出,近年由於國人生活飲食習慣改變,45歲以下的年輕腦中風患者,已從原來的6%提升到18%,增加約3倍。其中吸菸也可能是關鍵之一,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的研究發現,吸菸者的中風平均年齡比非抽菸者小11.4歲,且中風後死亡率大約增加2倍。研究顯示,相較於非吸菸者,癮君子中風的年齡普遍較為年輕,專家表示與菸品中的化學物質有關,電子菸、加熱菸等新興菸品也不例外。(示意圖/周志龍攝)台灣腦中風學會常務理事陳龍表示,抽菸會造成血管動脈硬化、血液濃度提升,且菸品中的化學物質會刺激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因此容易血管狹窄,發生腦血管或心血管疾病,進而提高腦中風機率。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則認為,國內整體抽菸人口雖然下降,但年輕人、女性似乎沒有顯著減少,年齡層反而拉更廣,或許與電子煙、加熱菸等形式的新興菸品有關,這些也可能是原因之一。黃祥銘表示,年輕的腦中風患者若治療得宜,神經恢復能力與速度都比年長者較好,但由於腦中風的再度復發機率相當高,估計5年內可達3成,而且恐讓神經受損程度更嚴重,因此後遺症會更加嚴重,而年輕患者的人生旅程尚長、再加上可能是家庭經濟支柱,因此建議積極預防,除了戒菸、調整飲食、也要養成運動習慣,同時要監測三高數值,若有異常要盡快就醫。◎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降低中風失能風險!把握黃金時間溶栓、取栓 健保給付放寬為4.5小時
腦中風分為出血型、缺血型腦中風,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一年約有4萬人缺血型腦中風。為減少中風後失能風險,健保署射出雙箭,在今(112)年10月1日、11月1日起分別將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的給付條件放寬至4.5小時、取栓術執行時間延長至24小時。在10月29日世界腦中風日前,台灣腦中風學會於新光醫院舉辦記者會,與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專家們一同呼籲民眾,中風應把握24小時黃金治療時間,及早發現中風跡象、及早至急診治療,並說明健保給付提案原由。溶栓、取栓有風險 但實證「這時間」治療利大於弊溶栓、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最重要的2項治療,但治療上都有出血風險,過去認為中風後3小時內使用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溶栓、8小時內執行取栓術,雖然仍有風險存在,但對病人來說是「利大於弊」,因此健保便依此條件進行給付。不過,三總副院長李俊泰表示,在溶栓治療上不論是國際、本土研究都證實3小時、4.5小時內使用都有明顯療效而且是利大於弊。此外,在取栓治療上,北榮神經內科主任李怡慧提到,2018年國際便證實24小時內執行都有療效,不過當時並不知道該如何讓治療的利大於弊,因此證據等級被列為第二等級,但現在證實能用進階腦影像篩選病人、了解每個病人在治療後是否會利大於弊,所以證據等級被列為第一等級,建議在24小時內進行取栓。射出雙箭對抗中風、失能 放寬溶栓、取栓健保給付因此,健保署自112年10月1日起放寬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之給付條件,由原先限急性缺血性腦中風「3小時內」使用,延長至「4.5小時內」,預估一年約新增加1600人受惠、每年可減少80位中風失能病人,預算約6900萬點。另外,自112年11月1日也將放寬「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機械取栓術」執行時間,參考台灣腦中風學會等專家所提之國際實證和臨床指引建議,由原先「前循環在發作內8小時內使用」,延長至「24小時內」,預估一年約新增565人次受惠、每年可減少188位中風失能病人,預算約1.13億點。而41歲的葉小姐就是健保給付放寬的受惠對象之一,葉小姐表示自己本身是新光醫院員工,在10月13日發現有口齒不清、手腳無力、無法打字等中風跡象,到新光醫院急診已是中風後4小時左右。由於健保放寬讓她施打rt-PA藥品可獲健保給付,不須自費4-5萬元才能接受治療,葉小姐也成為新光醫院第一例健保放寬給付的適用者。她表示,在當下接受治療便以改善6成以上,隔天就已恢復到十分,相當感謝健保放寬和醫師的治療。中風把握24小時黃金治療期 控制危險因子遠離危害除了給付條件的時間放寬外,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暨新光醫院神經科主任特別提醒,急性缺血性腦中風之黃金治療時間將從3小時改為24小時,民眾應把握24小時黃金治療時間前往急診治療。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則表示,健保給付放寬相信能讓中風恢復機會有翻倍增加,但事實上不論是溶栓、取栓執行率都只有10-15%,應該可以更好,而預防腦中風也是防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因此呼籲:注意早期中風跡象、及早就醫,提升執行率、降低失能機會民眾若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等,應戒菸、控制危險因子遠離中風危害
搶救腦中風! 11月1日起健保放寬「溶栓、取栓時間」
中風嚴重者的家庭經濟負擔,平均一年增加50至100萬元,只要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就有機會恢復至能正常上班。健保署繼10月放寬中風溶栓,從「3小時內」使用,延長至「4.5小時內」,自11月1日起,將再放寬給付對象,經動脈機械取栓從發生中風8小時內,延長到24小時內,溶栓和取栓放寬給付對象,兩者相加,預估1年多2165人受惠,預算約增1.83億元。台灣腦中風學會統計,國內109年至111年,每年約有4萬人因急性缺血性腦中風住院,且高達6成5病人無法回復原有工作,嚴重者終生臥床。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連立明說,腦中風可簡分兩大類,缺血性(腦梗塞、腦缺血)中風及出血性(腦出血)中風,其中缺血性腦中風為國內最常見的型態。他形容,中風就像馬桶阻塞要把阻塞拿掉,若經由靜脈溶栓,自費價格約4至5萬元,健保10月給放寬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從3小時內使用延長到「4.5小時內」。其次,若經由動脈機械取栓,原本規定發生8小時內可給付,超過時間,自費價格約30至35萬元,但不少獨居、甚至偏鄉地區,可能因此錯過。健保署長石崇良26日宣布,11月1日起,針對「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患,由原先「限前循環在發作內8小時內使用」,延長至「24小時內」,預估一年約新增565人次受惠,預算約1.13億元。石崇良說,若在加上10月放寬的對象,預估1年約新增加1600人受惠,預算約6900萬元,「兩者相加,一年可多2165人受惠,預算共增加近1.83億元,評估1年至少能減少268位中風後失能病人」。
健保署放寬腦中風藥給付條件 發病4.5小時內都可免費用
腦血管疾病是僅次於癌症、心臟疾病及肺炎的第四大死因,為掌握搶救黃金期,健保署今宣布放寬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及「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處置費」的給付條件,原僅給付發病3小時內,10月起擴大為4.5小時內。以50毫克的藥品為例,每支1萬7815元,成年男性每次使用2支,女性則每次使用1支,預計1年將新增1600人受惠,增加6900萬點預算。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腦中風主要可分為3種,包含缺血性中風(腦梗塞、腦缺血)、出血性中風(腦出血)及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其中,缺血性中風為腦血管本身病變造成血管狹窄,或因心臟或其他部位血管內的血栓,進而形成腦血管栓塞,導致腦組織壞死和功能失調。根據健保統計,2020年至2022年因急性缺血性腦中風住院人數每年約4萬人,中風後的部分病人無法回復原有工作,或需輪椅代步,嚴重者則可能終生臥床,仰賴他人照護,造成病人與家屬極大的經濟、照護負擔。若在腦中風初期及早介入,可大幅改善預後,減少失能造成的家庭壓力,提高回歸社會的機會。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表示,現行用於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的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如Actilyse),限病人發作後3小時內使用,台灣腦中風學會經參考國際實證和臨床指引,為了把握腦部再灌流的黃金時間,改善病人的預後,向健保署提出放寬給付規定的建議。劉林義表示,經過今年8、9月召開的藥物給付項目共同擬訂會議、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共同擬訂會議,健保署修訂「rt-PA藥品」及「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處置費」,由「3小時內注射」延長至「4.5小時內注射」,今年10月1日起生效,預計1年新增1600人受惠,增加6900萬點預算。「rt-PA藥品」共有2種劑型,20毫克的劑型每支8041元,50毫克則是1萬7815元。劉林義表示,以成年男性為例,每次需使用2支50毫克的劑型,而成年女性則每次使用1支。健保給付後,每名成年患者可省下1萬7815元~3萬5630元藥費。石崇良表示,感謝台灣腦中風學會及其相關學會提供專業的意見及協助,健保署基於增進全體國民健康的宗旨,期透過不同政策導入,提升慢病的醫療照護,降低腦中風及失能之發生,減少病家照護負荷與成本,以增進社會健康福祉。
蔡炳坤疑腦出血 「3動作」做不到快打119…醫示警:患者二度中風機率高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11日)與市長柯文哲餐敘時,疑似因腦出血中風緊急送醫開刀,目前手術已完成,轉往加護病房觀察中。外科醫師白映俞提醒,患者一旦中風過,日後二度中風的機會很高,一定要持續服藥控制。台灣腦中風學會名譽理事、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鄭建興表示,腦出血常見症狀包括手腳無力、無法講話等症狀,民眾可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3招判別。外科醫師白映俞在粉專指出,中風是相當嚴重的疾病,患者一旦中風過,日後二度中風的機會很高,務必持續服藥控制;而部分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一段時間後,可能出現一些副作用,例如腸胃不適、黑便或出血等,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有需要調整藥物,切莫擅自停藥。白映俞提醒,患者一定要持續服藥控制。(圖/翻攝自臉書/白映俞)此外,白映俞提醒,除了按時服用藥物,日常保養也要注意,多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勿任意按壓頸部,也不要泡溫泉或泡熱水澡。台灣腦中風學會名譽理事、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鄭建興則向《中央社》表示,臨床觀察,腦出血患者大多介於60歲至65歲,通常不是突然發生,而是長期累積下來的,根據腦出血位置不同,症狀也會不同,常見症狀包括手腳無力、無法講話、漸漸站不穩,最後倒下,嚴重一點可能連意識都有影響。 民眾可以透過以上3招判別腦中風。(圖/翻攝自台灣腦中風學會網站)檢視台灣腦中風學會衛教資訊,民眾可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3招判別腦中風,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請患者抬高手平舉雙手,觀察單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並請患者說話,觀察是否清晰完整,當3症狀出現一種時,請儘快就醫,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副市長蔡炳坤加護病房觀察中…柯文哲「急問1句話」秒判中風 深夜暖喊:等你回來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11日)與市長柯文哲餐敘時,疑似因腦出血中風緊急送醫開刀,目前手術已完成,轉往加護病房觀察中。柯文哲深夜在臉書喊話,「蔡副加油,我們等你回來。」醫療小組預計今(12日)上午10時做說明。此外,民眾可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3招判別腦中風。柯文哲說明,台中議會來台北考察,晚上在飯店有一個餐敘,而蔡炳坤是台中來的,所以跟議員都很熟,也特別盡地主之誼;柯文哲提及,吃飯的時候和蔡炳坤坐在旁邊,沒想到蔡炳坤突然倒下,「我們是醫生嘛……第一瞬間我就知道是中風。」柯文哲透露,第一時間緊急聯絡救護車,時間上沒有什麼延遲,經過電腦斷層檢查後就送進去開刀,由於攸關病人的隱私權,要等蔡炳坤太太來以後,看可以講到什麼程度,加上開刀完要再觀察一個晚上,12日上午10時看如何,醫療小組會說明狀況。到了深夜,柯文哲在臉書發文,「副市長是我非常重要的左右手,今晚他突然倒下,目前經過手術,已經送到加護病房,但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蔡副加油,我們等你回來!」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副院長林志陵則說明,副市長蔡炳坤是晚間7時49分送達醫院,到院時意識不清,緊急替他做了電腦斷層之後,有手術需求,隨即做完相關檢查送入開刀房手術。根據《健康2.0》報導,據了解,蔡炳坤突往坐在左邊的柯文哲身上倒,而柯文哲第一時間詢問,「你左手舉得起來嗎?」結果發現蔡炳坤手無法舉起、講話有困難,但尚有意識,隨即打電話聯絡救護車。民眾可以透過以上3招判別腦中風。(圖/翻攝自台灣腦中風學會網站)台灣腦中風學會衛教資訊指出,民眾可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3招判別腦中風,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請患者抬高手平舉雙手,觀察單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並請患者說話,觀察是否清晰完整,當3症狀出現一種時,請儘快就醫,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每4人中就有1人血脂超標 死亡風險增2.13倍
你的血脂治療達標了嗎?研究發現,冠心症患者有近6成會合併發生中風、近七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卻僅5成曾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100 mg/dL以內。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臺灣腦中風學會、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聯合公布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更新高風險族群的治療目標,建議將LDL-C指數降至70mg/dL或更低(小於55 mg/dL),藉此降低併發心、腦、周邊血管之嚴重疾病的機會。醫師亦提醒疫情期間,許多民眾因害怕染疫而減少或自行取消回診;然而國外研究指出,高血脂患者的死亡風險較正常人增加2.13 倍,醫師呼籲患者應積極治療切勿自行停藥。根據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5.6%,即每4人就有1人血脂指數超標,相較於102-105年的調查上升了近14%。而根據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與高血脂相關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居第2及第4名;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黃柏勳教授指出,同時合併有「缺血性腦中風」、「冠心症」、「周邊動脈疾病」等三類型疾病者,是高血脂族群中的高風險族群,更應嚴加控管血脂。研究顯示,LDL-C每增加39mg/dL,將增加25%的缺血性腦中風風險、40%的冠心症風險,除中風外,也會增加心肌梗塞、心絞痛等發生機率;而當LDL-C增加10mg/dL,則會提升10%的周邊動脈疾病風險,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黃柏勳理事長解釋道,中風、冠心症、周邊動脈疾病並非個別獨立,而是互相牽引、有著環環相扣的緊密關聯性,例如近6成冠心症患者會同時合併中風、近7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有鑑於此,高風險患者應積極降低LDL-C指數,才能避免陷入嚴重心血管疾病的負循環中。「兩位做心導管手術的病人,第一位術後穩定服用降血脂藥物,血脂控制良好病情穩定,第二位病人不按時服用藥物且擅自停藥,一年多後又再次發生嚴重的心血管事件……」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秘書長暨台北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部主任兼介入性心血管科主任黃啟宏醫師強調,曾罹患心、腦、周邊血管疾病的高血脂患者應該嚴加控制血脂;若隨意停藥,再次發生心、腦血管事件機率就越高!成大醫院內科部主任李貽恒教授強調,高風險患者應盡早使用中高強度的Statin史他汀類降血脂藥物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續發風險,建議患者應與醫師詳加討論、穩定服藥,降低高血脂及其相關的心血管併發症對健康帶來的危機。
驚爆腦中風!教授演講一半突然臉歪 快看8大危險因子及早預防
一名教授雖然沒有三高或吸菸習慣,但有心律不整、家族中風病史,因忙於工作缺乏運動且忽略定期回診,某天演講時突然發現左臉歪斜、說話不清,症狀發生不到1分鐘就恢復正常,但有位觀眾擔心是腦中風症狀,立即撥打119緊急送醫。經診斷確認為右側中大腦動脈阻塞,造成急性缺血性腦梗塞中風,治療出院後也持續追蹤,4年來不曾再發生中風情形。腦血管疾病自2016年起於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為第四名,雖較前一年下降一名,但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平均每年仍奪走1萬多條寶貴的性命。台灣腦中風學會周中興秘書長說明,成功救治腦中風的關鍵在於「及早辨識出腦中風症狀」,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國民健康署與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呼籲國人參考美國國家中風協會(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的中風風險量表(Stroke Risk Scorecard),推廣「腦中風紅色警報」評估表,民眾可自行評估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血壓、膽固醇、糖尿病史、心房顫動、吸菸史、體重、運動習慣、腦中風家族病史」,只要任何3項有異常情形,即表示屬於「腦中風高危險族」,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此外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控制,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定期健康檢查,降低腦中風的風險。依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每4人有1人為高血壓(26.76%)、每4人有1人為高血脂(25.6%)、每10人有1人為高血糖(11.05%)。根據臺灣地區三高追蹤調查分析計畫結果顯示,2002-2017年有三高的民眾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正常人的1.4~1.7倍。國外研究顯示,有三高且合併不健康生活行為(如:吸菸、肥胖)的人,罹患腦中風的風險倍增,其中有高血壓且同時有吸菸習慣的人,腦中風機率高達一般人的6倍!台灣腦中風學會李俊泰理事長指出,國人中風後失能所需照顧費用一年恐超過100萬元,對家庭經濟是一大負擔,呼籲民眾應積極改善危險因子來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治療寄生蟲藥物「伊維菌素」可望結束新冠肺炎大流行 陳昌明教授:呼籲政府召開專家會議討論
在台灣因為疫情嚴峻,又陷入疫苗嚴重短缺的困境下,台北市立關渡醫院前院長陳昌明教授在大量閱讀全球使用伊維菌素治療新冠肺炎的報告,以及最近一期的《美國治療學雜誌》期刊報告指出,「全球立即使用伊維菌素(ivermectin)將結束新冠肺炎大流行」,他建議政府應該儘速推動臨床試驗或召開專家會議,評估這個藥物對新冠肺炎的預防與治療效果。台北市立關渡醫院前院長陳昌明、陽明交通大學腦科所兼任副教授為此,發表文章闡述一種治療寄生蟲藥物的「伊維菌素」,陸續用於印度、巴西與秘魯的治療情況,並將期刊題為《Review of the Emerging Evidence Demonstrating the Efficacy ofIvermectin in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的評審報告,發現接受伊維菌素治療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恢復時間和病毒清除率大幅改善,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介紹給本刊讀者。台北市立關渡醫院前院長陳昌明、陽明交通大學腦科所兼任副教授。(圖/陳昌明提供)以下為陳昌明教授說明的全文。新冠病毒(COVID 19)自2020年起肆虐全球,各國政府無不想盡辦法控制新冠肺炎疫情。許多科學家也全力投入研究,研發對抗新冠病毒的藥物。自從2003年SARS疫災發生後,國際對於抗冠狀病毒的藥物研究一直持續著。其中有一個藥物伊維菌素(ivermectin)得到特別的關注。這是一種治療寄生蟲的藥物,過去在治療許多惡名昭彰的疾病(例如河盲症、眼絲蟲症等等)獲得重大的醫學成就,兩位藥物發明者也於2015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科學家發現這個藥物也可以殺滅SARS等冠狀病毒。新冠肺炎爆發後,澳洲的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證實伊維菌素可以有效滅除新冠病毒,但是它的臨床療效則尚未被證實。當新冠肺炎疫情波及許多貧窮國家時,面對資源嚴重匱乏的情況,這些國家別無選擇的直接將伊維菌素用於預防與治療新冠肺炎。富有的國家則因為種種法規的限制,無法隨意使用這個尚未經過臨床試驗證實抗病毒療效的藥物。伊維菌素對抗新冠肺炎的臨床運用就從南美洲與中東地區開始。漸漸的,許多臨床個案報告,小型到中型的臨床試驗,小型到中型的預防性給藥,到大規模的預防性給藥的研究報告逐一被發表。許多學者與民間團體開始注意到伊維菌素在這場抗疫戰爭中的角色,並且要求各國政府與WHO開放伊維菌素在新冠肺炎的預防與治療上。這些發表的文獻作者集中在第三世界的國家,可信度難免受到西方進步國家的質疑,伊維菌素在新冠肺炎的防治上一直沒有得到美國、歐盟與WHO的背書同意。然而,今年四月起印度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竟為伊維菌素的臨床價值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舞台。印度正持續進行一場大規模的自然實驗,不同的邦(省)對於是否大規模發放伊維菌素給所有成年(18歲以上)民眾作為防疫的重要措施,持不同看法。印度醫學科學家學院強烈支持這種做法,並提出建議的臨床劑量與服用日數;然而持反對意見的人也不少,其中包括一位印度的WHO首席科學家。這導致各邦各自為政,疫情也隨之發生極為不同的變動。從四月中旬至五月中旬,大規模施用伊維菌素的邦,疫情呈現大幅度的改善,德里的感染個案在這期間內銳減9成以上。在禁止推動伊維菌素政策的泰米爾納德邦,疫情則呈現持續擴散,甚至染疫個案成長超過三倍。這極大的差異除了使用伊維菌素以外,無法用任何其他的因素來解釋。類似的情況去年也發生在南美洲的巴西與秘魯,一些地方政府推動廣發伊維菌素來控制疫情後,個案發生率與死亡率快速下降,沒有推動這項政策的地區則是疫情持續擴散。這已經被紀錄並且發表在國際期刊。雙盲、隨機分組、控制研究條件的臨床試驗(double blind RCT)一直是被科學家們認為是檢驗真理的最佳(或是唯一)方法。但是我相信,這場在印度發生的自然實驗在未來將會帶給我們全新的智慧與理解。最近一期的《美國治療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Therapeutics)期刊上,有一份經過包括三名美國政府高級科學家在內的醫學專家評審(peer review)過的報告指出,全球立即使用伊維菌素將結束新冠肺炎大流行。題為《Review of the Emerging Evidence Demonstrating the Efficacy ofIvermectin in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的評審報告,全面審查來自臨床、體外、動物和全球相關研究的可用數據,並且將專家評審過的臨床資料進行彙萃分析。他們發現接受伊維菌素治療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恢復時間和病毒清除率大幅改善,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在藥理上,這個藥物有許多抑制新冠病毒的機轉。例如,新冠病毒表面的棘蛋白可以和人體的ACE2受體結合(這好比是病毒入侵細胞的大門)藉此侵入人體,而伊維菌素可以和病毒的S1棘蛋白受體結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結合,改變「病毒打開細胞的鑰匙」讓新冠病毒不得其門而入,如此可以產生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作用。其次,新冠肺炎病毒是透過特定的核糖核酸聚合酶進行複製,而伊維菌素可以抑制這個酶,進而阻止病毒複製,如此即可產生治療效果。雖然美國、歐盟和世衛組織都尚未核准伊維菌素用於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但是《美國治療學雜誌》這篇論文發表以後,情況可能會改變;然而,有了這款已在1996年失去專利的學名藥後,損失慘重的將是其他抗病毒治療藥廠與疫苗製造廠商。同時也令人擔心,這些廠商背後龐大的商業與政治利益很可能會反對或設法拖延伊維菌素的臨床與公共衛生使用,因此呼籲媒體與正直的政治家應該出聲協助,加速推動。該論文最後提到,「英國實證醫學諮詢團體」與「伊維菌素推薦發展委員會」於近期審查依維菌素相關研究文獻與臨床證據後,確認此藥物增加新冠肺患者存活的證據強烈,並且建議無條件開放使用,以預防與治療新冠肺炎。此外,也有許多伊維菌素用於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研究。在疫情嚴重的地區,每個月服用兩天至四天的伊維菌素,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效果竟然與注射疫苗的效果相當,而且是立即有效,這在目前疫苗極度短缺的台灣,無疑是大好消息。因此,呼籲政府應該考慮儘快召開專家會議,將伊維菌素列入治療指引,並且考慮導入疫情熱區作為預防感染的處方,藉以解決我國疫苗嚴重不足的困境,降低個案死亡率,並使我國疫情獲得迅速與有效的控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疫情爆發至今,國內因感染新冠肺炎死亡有411人病逝。這也是今天說明此案的原因,希望政府能夠儘快撥出一點時間,來討論與評估伊維菌素是否能夠在台灣成為預防與治療新冠肺炎的用藥。希望在有足夠疫苗供給前,有機會拯救更多寶貴的生命。陳昌明部定教授小檔案現職:陽明交通大學腦科所兼任副教授台北城市科技大學兼任教授臺北榮總特約研究主治醫師台灣腦中風學會常務監事經歷: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臺北榮總經營)院長、副院長臺北榮總腦血管科主任臺北榮總腦中風暨腦血管疾病中心主任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總醫師、住院醫師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中心住院醫師、研究員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 醫學士美國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衛碩士
腦中風死亡每44分就爆發 全台600萬人有風險
一名49歲男性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平常就是血壓、血糖控制的模範生。但某天早起外出時,感到身體左側癱軟無力跌倒在地,原以為是日前運動導致無力,心想稍作休息就好,但與家人聊天講話卻無法講清楚,家人才緊急打119送醫,發現竟是缺血性中風,到院前即啟動腦中風救護系統,隨即以靜脈血栓溶解治療,並搭配動脈血栓移除手術,1個星期後便能展開正常的復健,現已能正常生活。腦中風為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因之一,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新增3萬名腦中風患者,逾3成患者為此送命,平均每44分鐘即有1人死於腦中風,更有超過半數因而失能。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腦中風病人當中,每3人就有1人為糖尿病患,近8成患有高血壓,將影響全台超過600萬慢性病患者。依據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合併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更遠超過癌症死亡人數。台灣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黃瑞仁表示,長期高血壓使得血管壁承受較大的壓力,造成動脈硬化狹窄、血管阻塞,更增加腦中風的發生率。根據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高血壓患者5年內發生中風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8倍。而高血壓患者往往也會伴隨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因心臟無法正常且有效的收縮,導致血液無法正常流程而產生血栓,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更是正常人的四倍以上。因此,提醒高血壓患者,就算平常血壓控制得當,不能掉以輕心。腦中風對於糖尿病患者的危害亦不容小覷,以2007~2017年全球57篇文獻的系統性回顧顯示,全球糖尿病患5成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其中腦中風和冠狀動脈的影響更勝於其他疾病,最新糖尿病年鑑統計,台灣糖尿病患約有2成死因是心臟病與腦血管疾病。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到40歲糖尿病患併發腦中風的盛行率較10年前上升3成,提醒年輕糖友也應提高警覺。腦中風搶救分秒必爭,「及時送醫、送對醫」直接影響患者日後復原狀況。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代表鍾芷萍醫師指出,腦中風治療並非所有醫療院所都能執行,僅有中重度級醫院方可進行處置。台灣急診醫學會黃集仁理事長表示,以國際及台灣治療指引建議,出現腦中風症狀最慢應於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但據統計台灣平均送醫時間超出標準1倍,更有8成患者無法在2小時內到院。然而,全台可執行腦中風治療、施打的責任醫院達100家以上,若患者能透過打119報案送醫,將可大幅縮短送醫、檢傷時間,患者便能接受最妥善的治療。
玉山金控科技長猝逝! 醫師:青壯年腦出血的關鍵是它
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周末運動後爆發腦出血,緊急送醫搶救後仍不幸辭世,享年僅44歲,陳昇瑋身為引導AI技術進入玉山金控的主要靈魂人物,驚傳去世,震驚整個金融圈。腦出血是腦中風的一種,根據統計,每年逾3萬人發生腦中風,近1/3患者為此喪命,相當於全台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而幸運存活的患者逾半數失能,成為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暨台大神經內科醫師鄭建興表示,腦中風雖然好發於60~70歲的熟齡族,但其中仍有2成患者是年輕人,再加上飲食、生活型態改變,三高患者年輕患者增加,所以年輕人也不可掉以輕心。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高血壓。「血壓高很容易造成腦部的小血管破裂,也會使血管硬化造成阻塞,所以比心臟疾病更容易造成腦中風。」鄭建興說,腦中風分為出血性與阻塞性兩種,其中阻塞型患者佔比高達8成,但出血性更為致命。鄭建興說,腦中風的個人差異化相當大,國人十大死因中,腦中風就排名第四,但也有人緊急治療得當,再加上勤於復健,幾乎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最重要的是積極控制血壓,要定期規律服藥,避免血管收縮過於劇烈,才能預防腦出血。
【搶救腦中風6】家屬心慌急放血 患者滿手鮮血超驚人
爆發腦中風的名人不少,包括前行政院長孫運璿、現任總統府祕書長陳菊,還有前英業達副董溫世仁、藝人陳松勇、廖峻,甚至年紀輕輕的知名健身教練筋肉爸爸也罹患此病,讓人驚覺「腦中風不分年齡」。根據統計,每年逾3萬人發生腦中風,近1/3患者為此喪命,相當於全台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而幸運存活的患者逾半數失能,成為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因此許多民眾對於腦中風都相當恐懼,急於緊急治療。許多民眾口耳相傳,認為中風時應該趕緊在手指尖扎一針放血,如此有助於病況。台北市消防局永吉分隊隊員李旻倫說,曾經救治一位腦中風患者滿手都是鮮血,一位之下才知道是家屬扎破患者指尖來放血。鄒瑋倫中醫師表示,中風急性發作時,這樣的放血動作並無助於血管減壓,大概只能幫助患者恢復神智。李旻倫則說,急性期放血有害無益,反而會增加傷口感染風險,奉勸民眾不要嘗試。對於「放血救中風」,鄒瑋倫中醫師認為,放血雖可用於平時保健,但急性腦中風時,應趕緊就醫。(圖/鄒瑋倫中醫師提供)鄒瑋倫說,若在一般健康狀況,中醫的放血則是作為保健用途,可以將身體內舊的血液帶走,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但也只是輔助作用,建議還是要從基本的生活習慣做起,例如多運動、積極控制三高等等,比起放血效果更大。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暨台大神經內科醫師鄭建興提醒,比起亡羊補牢,腦中風的事前預防更加重要。「除了三高患者之外,心臟病史、家族病史都是危險因子,而良好的生活習慣也相當重要。」
【搶救腦中風5】4.5小時黃金治療時機 錯過只剩醫學中心可選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3萬人發生腦中風,其中約1/3患者因此喪命,超過5成患者從此失能,成為台灣成人殘障的主因,不只如此,計算因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民國107年與97年相較,10年間增加1成,相當於全台平均每47分鐘即有1人死於腦中風。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建議,腦中風發生後最慢應於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只要及時治療,患者恢復正常率高達4成。「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馬上打119!」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暨台大神經內科醫師鄭建興說,台灣腦中風學會今年與各縣市政府、局處合作,推廣腦中風衛教,制定送醫評估指標,從救護車抵達後即展開救治流程。賴資賢醫師提醒,掌握黃金4.5小時,就能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及時治療。(圖/台灣腦中風協會提供)如果預估能在黃金4.5小時內抵達醫院,便能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藉此打通血管,是目前臨床上具即時性和可行性高的阻塞性腦中風治療選擇,全台灣可執行施打之責任醫院達100家以上。若是錯過黃金時間就要改採動脈取栓術,以類似心導管的方式將腦血管中的血栓移除。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賴資賢說,這項手術需要特定專業醫師與器材,所以只有醫學中心可以治療,換句話說,患者的就醫選擇將大幅減少。
【搶救腦中風4】遲1分大腦老化3周 救護車設備超進化
研究顯示,腦中風患者每晚1分鐘送醫就加速腦部老化3.1周,一旦晚1小時送醫,大腦則老化3.6歲,所以分秒必爭相當關鍵,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建議,腦中風發生後最慢應於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只要及時治療,患者恢復正常率高達4成。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暨台大神經內科醫師鄭建興表示,「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馬上打119!」鄭建興說,台灣腦中風學會今年與各縣市政府、局處合作,推廣腦中風衛教,制定送醫評估指標,從救護車抵達後即展開救治流程。「消防局人員首先會透過臉部、手臂及語言測試,初判是否為腦中風患者,並確認患者最後清醒時間。」台北市消防局永吉分隊隊員李旻倫說,以台北市來說,若確認為腦中風患者就會送至就近且適當的醫院,以確定患者能獲得完善治療。消防局人員會初步進行醫療處置,並透過即時影像連線設備,讓醫師遠端監看患者狀況。(圖/台灣腦中風協會提供)鄭建興說,部分縣市的救護車上也有即時影像傳輸連線至醫院,讓醫師遠端監看患者狀況,等於同步在進行醫院的檢傷流程,救護車到院後,醫院便能立刻啟動腦中風醫療小組,及時治療患者。腦中風到院前評估指標
【搶救腦中風3】健檢才知自己中風?頭暈、健忘、大舌頭都得注意
氣溫每降2.9度,腦中風風險就增加3成,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暨台大神經內科醫師鄭建興表示,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高血壓。「血壓高很容易造成腦部的小血管破裂,也會使血管硬化造成阻塞,所以比心臟疾病更容易造成腦中風。」鄭建興說,腦中風分為出血性與阻塞性兩種,其中阻塞型患者佔比高達8成。阻塞型腦中風是指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血管阻塞,使得腦部對應部位的細胞突然短暫缺氧,隨著腦細胞缺氧時間愈長,大腦功能也會破壞得更嚴重。筋肉爸爸爆發腦中風時,身體像蝦子一樣彈來彈去,後來才知道是因為側邊肢體失去控制,導致想起身又起不來,所以全身不協調抖動。賴資賢醫師提醒,掌握黃金4.5小時,就能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及時治療。(圖/台灣腦中風協會提供)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賴資賢說,「這正是典型腦中風症狀,因為多數血管阻塞會在大腦其中一側,所以通常會是單側發生症狀。」其實腦部幾乎掌管全身所有部位,所以腦中風症狀相當多。「曾有人腦中風渾然不知,直到事後健檢才意外發現。」賴資賢說,包括頭暈、頭痛、走路不穩、講話大舌頭、健忘等等,都可能是腦中風症狀,所以民眾難以分辨。「現在有個簡單的口訣幫助民眾辨別腦中風,叫做FAST。」鄭建興說,F是指Face臉、A指Arms手臂、S指Speech說話、T指Time時間,如果一側的臉與手臂都無法動,講話不清楚、答非所問,就有極高機率罹患腦中風,此時就要掌握時間。
【搶救腦中風2】年輕不一定有本錢 吸菸猶如在玩火
一名30多歲男性患者,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問題、更有腦中風的家族病史。某一天他突然很嗜睡,也不太講話,起初家人只覺得是工作太累所致。但,不一會兒,叫他卻都沒有反應,更發現他左邊手腳沒辦法動,因而打119送醫。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暨台大神經內科醫師鄭建興表示,腦中風雖然好發於60~70歲的熟齡族,但其中仍有2成患者是年輕人,再加上飲食、生活型態改變,三高患者年輕患者增加,所以年輕人也不可掉以輕心。知名健身教練筋肉爸爸年紀輕輕,卻突發腦中風,幸好緊急送醫,才撿回一條命,如今他正積極復健中。(圖/翻攝自筋肉媽媽臉書)知名網紅筋肉媽媽曾在臉書分享老公筋肉爸爸爆發腦中風的過程。「那天早上筋肉爸爸送兒子上學後睡回籠覺,我在房內一邊化妝一邊跟他說話,卻發現爸爸的回答變得很奇怪。」筋肉爸爸彷彿中邪一般,講話含糊不清、問A回答BCD、眼睛沒有睜開、身體像蝦子一樣彈來彈去,後來才知道是因為側邊肢體失去控制,導致想起身又起不來,所以全身不協調抖動。筋肉媽媽發覺老公不對勁後,便立即打了119,救護車10分鐘後迅速抵達將筋肉爸爸送至醫院,醫師確定為阻塞性腦中風,此時發病還不到三小時,醫師評估許可便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終於緊急打通血管,阻止腦細胞繼續壞死。雖說如此,筋肉爸爸的右側肢體還是些微受到影響,如今積極復健,希望能恢復原本的神經功能。鄭建興醫師表示,氣溫變化易使血管收縮劇烈,而造成腦部血管破裂。(圖/報系資料庫)鄭建興提醒,比起亡羊補牢,腦中風的事前預防更加重要。「除了三高患者之外,心臟病史、家族病史都是危險因子,而生活習慣也很重要,又以吸菸最要不得。」他說,「香菸對血管的傷害很大,也別以為吸電子菸就躲得過,電子菸含有那麼多化學物質,也容易導致血管硬化。」(《時周》提醒您,抽菸影響口腔衛生,戒菸專線:0800-636363)
【搶救腦中風1】爆血管結局大不同 最怕殘廢影響全家
季節交替,早晚已經有明顯涼意,研究顯示,氣溫每降2.9度,腦中風風險就增加3成。根據統計,每年逾3萬人發生腦中風,近1/3患者為此喪命,相當於全台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爆發腦中風的名人不少,包括前行政院長孫運璿、現任總統府祕書長陳菊,還有前英業達副董溫世仁、藝人陳松勇、廖峻,甚至年紀輕輕的知名健身教練筋肉爸爸也罹患此病,讓人驚覺「腦中風不分年齡」。知名健身教練筋肉爸爸年紀輕輕,卻突發腦中風,幸好緊急送醫,才撿回一條命,如今他正積極復健中。(圖/翻攝自筋肉媽媽臉書)總統府祕書長陳菊曾爆發腦中風,但緊急處理得當,因此恢復良好。(圖/報系資料庫)不只如此,在這些名人身上,民眾也可以發現爆發腦中風之後的結果大不相同,例如溫世仁因此英年辭世、陳松勇影響說話與行動,但陳菊健康恢復良好,筋肉爸爸急救得當,目前積極復健,希望能盡量恢復正常功能。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暨台大神經內科醫師鄭建興說,腦中風的個人差異化相當大,「國人十大死因中,腦中風就排名第四,但也有人緊急治療得當,再加上勤於復健,幾乎可以恢復正常生活。」鄭建興醫師表示,氣溫變化易使血管收縮劇烈,而造成腦部血管破裂。(圖/台灣腦中風協會提供)資料顯示,幸運存活的腦中風患者逾半數失能,成為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也會造成整個家庭的沉重負擔。鄭建興提醒,比起亡羊補牢,腦中風的事前預防更加重要。「除了三高患者之外,心臟病史、家族病史都是危險因子,除了要積極控制病況,並定期追蹤之外,一有症狀就要有所警覺,才能搶救得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