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隧道症候群
」 腕隧道症候群 手麻 滑鼠手女子腕隧道症候群連續吃1個月止痛藥! 止痛不成還發生胃穿孔
一名61歲女性持續腹痛、發燒就醫,醫師發現她出現腹膜炎症狀,追問下才發現婦人因腕隧道症候群服用止痛消炎藥已經超過一個月,疑似因藥物副作用造成胃潰瘍合併穿孔。不僅菸、酒、茶、咖啡 非類固醇止痛藥也會引起胃潰瘍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消化外科醫師徐天佑表示,臨床上常見胃潰瘍病因,包含一些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或降低黏膜保護的因素:如進食菸、酒、濃茶、咖啡或刺激性食物,抑或是服用損傷胃粘膜的藥物(如Asprin、非類固醇止痛藥等),以及情緒過度激動或過度疲勞等。止痛藥連吃一個月 胃穿孔引起發炎、敗血症徐天佑醫師表示,患者沒有三高病史,今年四月就醫時自述二月下旬左手曾因手腕隧道症候群開刀,一個月後換右手疼痛,因症狀較輕微醫師開立止痛藥物治療,未料連吃一個月藥物後卻因發燒、肚子持續悶痛被家人送急診,抽血一檢查發現發炎指數偏高,白血球過高併敗血症。醫師幫她進行腹部X光檢查,發現胃部有大量空氣,疑似腸氣外漏,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掃描後,證實腸胃道穿孔,經緊急進行腹腔鏡診斷,果然發現在胃幽門前區有個0.5公分破洞。幸好發現得早,緊急進行腹腔鏡胃縫合手術,一周後確定患者穿孔癒合,可以開始進食,患者也順利出院。止痛藥使用安全守則:搭配胃藥 一到兩周更換止痛藥徐天佑醫師叮嚀,由於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藥、止痛藥傷胃,長時間使用容易造成胃潰瘍等副作用,使用該類止痛消炎藥物最好搭配胃藥使用,超過兩周以上長期使用患者則建議每一到兩周就更換不同類型止痛消炎藥物,降低長期使用造成胃潰瘍、胃穿孔風險。
她手麻、無力「睡覺還會被麻醒」,確診腕隧道症候群! 醫點名高風險群
46歲林小姐任職於餐飲業,常需備料、清洗盤子、擰抹布等大量使用手部,林小姐漸漸發現手掌和手指有發麻的情形,並從原本一隻手變為雙手,尤其在騎機車時麻痛的感覺特別明顯,晚上睡覺時有時還會被麻醒,早上起床也會覺得雙手有腫脹的感覺,甚至拿碗、拿筷子時,手有無力感。就醫透過理學及神經傳導檢查,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 這些人容易發生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復健科董怡君醫師說明,腕隧道症候群是由於正中神經在經過手腕處受到壓迫,造成手指及手掌麻痛,此外,大拇指也可能會感到無力,導致抓不穩東西,較容易發生的族群為女性、糖尿病患者、需要高重複、高強度用到手的工作者等。口服+注射治療緩解症狀 需搭配復健助恢復治療腕隧道症候群,董怡君醫師表示,除了使用口服消炎止痛的藥物,還可接受超音波導引注射,將藥劑(如類固醇、低濃度葡萄糖水、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精準注射至正中神經的周圍,促進症狀緩解;此外,尚需配合復健治療,除了透過儀器治療減緩神經發炎,學習神經滑動運動等也有助恢復;另外,可於晚上配戴手架,減輕腕隧道中的壓力,使夜間麻痛狀況改善;最後,日常生活的習慣必須調整改善,以避免復發。手麻原因多 盡快就醫對症下藥為上策董怡君醫師提醒,手麻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頸椎神經受到壓迫、腕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等,藉由神經傳導檢查可正確診斷,並配合不同治療方式,才能有效緩解症狀,並改善生活品質。
冷到不想動!血液循環差恐致手腳麻 醫曝:「這些異狀」速就醫
近期氣溫驟降,讓人只想蜷曲在被窩裡,不過,在這種熱脹冷縮的情況下,常會導致代謝變慢或血液循環不佳,因此許多人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甚至手麻腳麻的狀況,對此,根據《TVBS新聞網》報導,竹山秀傳神經內科醫師黃楷茹提醒,無論什麼原因造成手麻腳麻,只要察覺到講話開始有大舌頭、一手一腳會無力、極度暈眩或走路偏一邊等異狀就要儘速就醫,讓急診醫師即時判斷。事實上,造成手麻腳麻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心臟循環不良、糖尿病控制不佳、頸椎的椎間盤突出,還有許多民眾最擔心的急性腦中風所致,高醫岡山醫院籌設處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蔡政宇表示,這些病症出現時,務必要記得一口訣「FAST」4步驟,「F」主要是會請患者微笑,觀察是否有一邊不對稱,「A」是會請患者雙手平舉10秒,觀察是否有一邊下降,「S」是會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T」則是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除了大眾熟知的血液循環不良,腕隧道症候群也是導致手腳麻的原因之一,彰化秀傳骨科部主任胡名賢提到,通常手部麻的地方會在前3指,主要原因是平常手部使用過度,像是常打電腦、用手機、做粗重的工作或做家事等,造成腕隧道的橫韌帶遭受壓迫,會讓人睡到一半經常被麻醒。冬季嚴冷的天氣下,出現手麻腳麻的情況,讓許多人常無法分辨是因為天氣寒冷所致還是中風的前兆,胡名賢指出,中風通常具有其他的全身症狀,例如無法控制口水、眼睛看不清楚或一些單邊功能上的協調問題等,不會只出現單手一直麻的症狀;針對此問題,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欣熹則表示,天氣寒冷時,末梢的血液容易有血管收縮的情況,所以會容易出現手腳冰冷及麻木的狀況,但的確也有可能是腦中風的徵兆。無論造成手麻腳麻的原因為何,醫師群皆呼籲民眾,若發生症狀或觀察到身體的異常時,應提高警覺並儘速就醫,才得以讓醫師做出最精確的判斷,切勿輕忽手腳冰冷、容易手麻腳抽筋的情況。
針灸不怕痛!低能量雷射治療舒緩疼痛 過敏性鼻炎、失眠也有效
針灸治療流傳至今已數千年,其原理為藉由針刺工具刺激經絡氣血,來達到陰陽調和、補虛瀉實之效。針灸工具多樣 雷射應用新利器安南醫院中醫部部主任黃千甄提及,從古至今衍生出許多針灸的方法與工具,如電針、火針、浮針、小針刀等針具及針刺輔助治療;目前最新穎的療法當屬「雷射」。2018年,在第 12 屆國際世界光生物調節療法協會(World Association for PhotobiomoduLation Therapy, WALT)大會上,就雷射針灸的定義達成了共識:「以光子刺激穴位和區域,以啟動與針灸和相關療法類似的治療效果,同時具有光生物調節(PBM)的益處。」雷射針灸適應症廣泛 6種病況皆有助改善黃千甄部主任進一步解釋,雷射針灸能量設定以單位面積的焦耳數論定,並依據Arndt-Schulz規則,劑量窗口在「0.1至10焦耳/每平方公分」能誘發光化學反應。此外,雷射針灸的適應症多樣,對於下列症狀皆有正面效果:一、激痛點:對激痛點進行刺激,可緩解肌筋膜疼痛患者的疼痛強度;二、肌肉骨骼疾患:有降低疼痛、促進功能恢復的療效;三、小兒術後噁心、嘔吐:可藉由刺激內關穴減緩其症狀;四、慢性緊張性頭痛:在風池、陽白、合谷、列缺穴等,維持每週治療三次頻率,可降低疼痛強度、疼痛持續時間和次數;五、慢性失眠:近兩年臨床試驗指出,一週兩次雷射針灸,維持五週有助於降低焦慮、減少睡著驚醒次數,進而提高睡眠品質;六、過敏性鼻炎:適用害怕疼痛的小兒,選擇相對穴位施以一週兩次、持續六週的治療,具有改善過敏性症狀及降低發炎的療效。此外,黃千甄部主任補充,雷射運用在神經學治療上,對於顏面神經麻痺、小兒腦麻、腕隧道症候群等症狀,都有臨床試驗與報導彰顯其療效。非人人適合 治療前應與醫生充分溝通黃千甄部主任表示,多數患者接受雷射針灸治療後無不適反應,僅有輕觸的感覺,非常少數患者才會出現刺痛、疲累、疼痛加劇等副作用,但反應都很輕微,且會在24小時內自行緩解。然而,畢竟是以雷射作為治療媒介,黃千甄部主任強調,仍須注意勿直射眼睛,避免眼睛損傷;因此,治療期間患者不宜直視、探頭,必要時須配戴護目鏡。另外,因雷射不宜照射腹內胎兒,她亦不建議孕婦接受此項治療,至於心臟病或癌症患者,則留意避開心臟、癌細胞區域,方可接受治療。
上班族「4大職業傷害」曝! 醫示警:久坐恐會罹癌
現代上班族整天久坐緊盯電腦,導致身體累積許多職業傷害。對此,復健科醫師王竣平也列舉了上班族的4大職業傷害,指出所有久坐的問題其實都一樣,就算上班再累,也要定期休息跟起來走動!此外,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也提醒,久坐會讓癌症風險提升,千萬不要小看久坐帶來的傷害!(圖/翻攝自Facebook/疼痛科&復健科-王竣平 專科醫師)王竣平近日在臉書粉專《疼痛科&復健科-王竣平 專科醫師》發文指出,許多會來找他看診的病人都是「上班族」 ,這些人可能一天坐在電腦前長達8小時,加上工作壓力大,不少人都有職業傷害。他也列出久坐最常遇到的4大問題,提醒上班族平時就要多加留意。腰背痛:長時間的坐姿和不舒服的辦公椅,都可能導致腰背痛,不適當的坐姿和缺乏活動,可能對脊椎和背部肌肉造成壓力,因此上班族一定要定期的休息,偶爾站起來伸展一下,或是換個椅子,都有助於改善腰背痛。頸部緊張:長時間低頭看電腦螢幕,可能導致頸部緊張和僵硬,常見症狀是頸部疼痛和肩部緊張。此困擾的改善方法也是維持良好的坐姿、適度頸部伸展和頸椎按摩。手腕問題:長時間使用鍵盤和滑鼠可能導致手腕問題,例如腕隧道症候群即為相當常見的職業病。因此,適當的手部伸展運動,可以減輕症狀並預防進一步損傷。肩膀疼痛: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或長時間撐著,都可能導致肩膀緊張、僵硬和疼痛,可能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因此,上班族務必要定期休息跟起來動一動,都是必要的。此外,陳威佑醫師也曾在臉書粉專《大腸直腸外科 陳威佑醫師》發文表示,久坐潛在的可怕危機是「大腸癌」!根據研究,每天增加2小時坐著的時間,會讓大腸癌風險增加8%、子宮內膜癌增加10%、肺癌增加6%。另外久坐影響健康的因素則包括:腸道不健康、肥胖、缺乏維生素D,因此上班族盡量每個小時都要起身走動一下,減少持續坐著的時間,也可以順便去補充水分。
滑鼠手、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新利器 +RF超高脈衝射頻治療疼痛問題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潘昱僑報導】現在人生活幾乎離不開電腦、手機,長期使用下來可能會產生俗稱的「滑鼠手」,也就是所謂的「腕隧道症候群」。此外,它也常好發在需做重覆性手腕活動的職業上(如:廚師、家庭主婦等)可說是一種職業病,而孕婦也可能在懷孕後期因為水腫的關係造成手腕神經壓迫。腕隧道症候群除了傳統的藥物、手術治療外,現在也有+RF超高脈衝射頻可以幫助舒緩疼痛。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系林啟萬教授表示,透過研究發現超高頻電刺激,能穿透較厚的脂肪組織像髓鞘、細胞膜,電場會影響細胞內疼痛的感受、分子(如:發炎的生物分子)表達等,進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腕隧道症候群如何治療? 疼痛只能使用止痛藥嗎?手麻、手痛可能是因為神經壓迫導致的「腕隧道症候群」症狀。中國附醫麻醉部疼痛科主任溫永銳醫師表示,手腕的「正中神經」可能會因為水腫,或是工作導致手腕中間的「橫韌帶」肥厚而被壓迫,進而產生手麻的症狀,嚴重可能會持續性疼痛,甚至影響到工作、生活,這時可能就需開刀治療。不過,如果只是初期輕微麻痛的話,可以先用消炎止痛藥、護具、習慣改變等方式進行治療。但是有些人怕吃止痛藥會傷腎、傷胃,這時或許可以使用+RF超高脈衝射頻舒緩麻痛問題。溫永銳主任說明,+RF超高脈衝射頻是50萬赫茲的超高頻率,遠高於傳統幾百或幾千頻率的電刺激治療,研究發現它有神經阻斷的效果,使用時病人不會有麻的感覺,肌肉也不會因此有跳動的現象,目前建議1天使用1次,每次15分鐘,幾分鐘的刺激就可以產生幾小時到幾個禮拜的止痛效果。+RF超高脈衝射頻舒緩疼痛 未來有望多元發展+RF超高脈衝射頻疼痛舒緩系統透過經皮式電刺激器,以非侵入方式針對體表淺層神經進行治療,目前設定腕隧道症候群為第一適應症。溫永銳主任表示,腕隧道症候群的病人經過刺激後, 2個禮拜麻的感覺仍可減少三分之一,這跟傳統藥物不一樣,因為傳統藥物對麻的治療效果是非常差的。目前超高脈衝射頻經皮刺激器已通過食藥署(TFDA)核准,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未來有望更多元發展。國內生技公司張季衡總經理表示,這項治療去年就拿到FDA的許可,今年7月正好拿到臺灣TFDA,接著又拿到馬來西亞上市許可,目前用在神經外科、骨科、復健科等,未來預計往中醫診所去提供一些新的刺激技術等應用。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系林啟萬教授也提到,其實包括巴金森氏症的震顫、膀胱過動症、皮蛇的疼痛等都可以有治療效果,但是這些在臨床上都需要再進一步的驗證。疼痛小心越拖越嚴重 應盡早就醫獲正確診斷、治療隨著科技進步疼痛治療方式也日新月異,溫永銳主任表示,希望藉由超高脈衝射頻等神經調控方式,讓患者不用吃藥,採用非侵入性的方式,就可以獲得有效的治療,而神經調控也是目前疼痛治療在推展的一個方向。而溫永銳主任也提醒,疼痛和其他疾病一樣應盡早治療,若早期沒有好好處理,後續處理、控制會越加困難,此外手麻、痛除了腕隧道症候群外,也有可能是頸椎問題導致,民眾應就醫透過檢查、診斷再獲得正確的治療。
腕隧道症候群福音! +RF超高脈衝射頻治療新趨勢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C產品用不停 夜半失眠手麻痛醒30歲上班族小敏,是3C重度使用者,除了上班手機、筆電不離身外,下班也喜歡打手遊紓壓。直到連續幾日,睡到半夜總是突然被手指傳來的麻木、疼痛感驚醒,再加上白天抓握東西時,手掌總是傳來陣陣刺痛感且力不從心,才察覺異狀就醫,診斷罹患「腕隧道症候群」。諮詢醫師建議後,使用+RF超高脈衝射頻疼痛舒緩系統,大幅緩解手麻疼痛症狀,睡眠品質獲得改善。平日也減少使用3C時間,搭配夜間配戴護具及適度的伸展操放鬆肌肉,症狀明顯逐漸好轉。腕隧道症候群福音 +RF超高頻脈衝射頻提供治療新選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疼痛科主任溫永銳醫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 俗稱「滑鼠手」,常見好發於需做重覆性腕部活動的職業,如:長時間使用鍵盤、滑鼠的上班族、家庭主婦、職業司機、餐飲業等,因過度使用手腕,導致正中神經被腕橫韌帶長期壓迫,讓手指與手掌產生麻木無力與疼痛感,嚴重時疼痛還可能延伸到手臂、肩頸。過往臨床治療可透過復健、穿戴護具、藥物治療或低頻電刺激等來暫時舒緩疼痛症狀。溫永銳醫師說明,最新研究顯示「+RF超高脈衝射頻」因具備高穿透率特色,針對感覺神經進行痛覺訊號阻斷。根據臨床58位患者,將刺激器貼於病變手腕上治療15分鐘後的測試結果,疼痛不僅明顯減輕,且依病人症狀,效果最長可達14天,有別於傳統低頻電刺激,只有數小時止痛效果。此外,+RF超高頻脈衝射頻的無感刺激,除了提升治療舒適度,也能減少止痛藥物攝取,避免成癮等副作用,提供患者治療新選擇。+RF專利獲國際認證 有望延伸適應症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系林啟萬教授表示,+RF超高脈衝射頻是與台灣生技業者共同研發的全球獨家專利技術,應用其技術的疼痛舒緩系統裝置,近日也通過衛福部TFDA認證,並於美國取得FDA上市許可,目前設定以「腕隧道症候群」為第一適應症,後續適應症預期可擴大至體表周邊神經相關疼痛,如:肋間神經痛、帶狀皰疹神經痛、手術傷口疼痛、足底筋膜炎等,期望造福更多飽受慢性疼痛之苦患者,提升生活品質。遠離滑鼠手! 預防勝於治療溫永銳醫師指出,過往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40至50歲,又以女性發病機率較高,但近年臨床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多為3C重度使用者或電腦族群。呼籲民眾一旦出現手部刺麻、疼痛感,或是抓握東西無法使力,應儘速就醫檢查,避免罹患腕隧道症候群不自知,嚴重還可能導致肌肉萎縮,需接受手術治療。另外,也建議高風險族群平日可配戴護腕保護關節,多按摩手部改善血液循環,並減少工作量多休息,才能遠離「滑鼠手」。
50歲女運動傷害「開車腳無力」 超磁場治療緩解痠痛
一名約50歲的女性病患,最近因為運動挑戰高難度,竟出現腳麻疼痛,甚至連開車腳都無力的感覺,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何宇淳,臨床經驗診斷為梨狀肌復發,經過醫病溝通,何宇淳醫師建議執行超磁場治療,大約五次的治療,病患的症狀逐漸獲得緩解,同時也提醒病患,曾經運動傷害過,在執行高難度動作時,要更小心,量力而為,否則又是運動二次傷害。何宇淳醫師表示,超磁場治療沒有侵入性,和皮膚是沒有接觸的,所以治療的過程當中不會產生疼痛,不需要打針或吃藥。他是用電磁感應的方法產生一個電磁場,在身體產生感應電流,來治療身體組織,最大的特點就是治療的深度比較深,例如腰椎比較深層的地方,可以達到8-10公分以上的治療深度,以及一般常見的肩頸痠痛、五十肩、網球肘、腕隧道症候群、腳踝扭傷,還有老人家最常見的膝關節退化,都可以透過超磁場治療。何宇淳醫師指出,依照疾病的不同,治療次數不太一樣,建議一個禮拜治療一次到兩次,每次治療時間是二十分鐘,一般像筋骨疼痛的問題經過三次治療後,大概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疼痛是可以明顯改善緩解,不需要打針跟吃藥。何宇淳醫師提醒,運動要適度,尤其曾經運動傷害的人要更加注意,不要過度運動。在復健醫學裡有所謂的運動治療學,就是藉由運動來改善身體的機能,但是到底要達到甚麼樣的運動強度才不會受傷?打個比方,假設在受傷之前,可以執行100分的運動強度,但是受傷之後變成只有執行60分運動強度的本錢,如果說身體沒有去調整,還是去做到70、80、90分的運動強度,就非常可能會再產生第二次的運動傷害。運動選手第二次、第三次的運動傷害之後,他的身體的素質反而會下降,所以在做復健的運動治療,都是循序漸進的,例如受傷之後只有60分,那就只做40、50分,每一小段時間之後再慢慢微調,一旦身體有什麼反應,不太一樣的話,就回來做檢查確認,很多職業選手就是靠循序漸進的復健,才能讓身體機能達到最好態樣。
手麻別再甩手恐「壓迫更嚴重」 復健科醫師教一招就能快速緩解
不少人久坐久躺不運動,不時腳麻、手麻、半身麻亂吃藥又不會好,甚至還懷疑自己中風,復健科醫師就透露,大部分的手麻跟中風無關,建議要就醫來找到手麻的原因,有可能是脊椎壓迫,或者是「腕隧道症候群」。他也表示手麻在門診相當常見,患者不要怕就醫。(圖/翻攝自健康2.0YT)主播鄭凱云主持的網路節目《如果云知道》找來復健科醫師陳相宏談手麻原因,他透露手麻是門診常見的病狀,不少病患來時都擔心手麻是不是要中風了,他表示大部分的手麻都不是中風,如果是中風會伴隨口齒不清或手腳無力的症狀,一般的手麻都是周邊神經壓迫或是頸椎壓迫。他表示手麻有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因為正中神經受壓迫造成。如上班族打電腦、過度做家事、擰毛巾、刷盤子的媽媽們,都可能過度使用手指造成神經發炎,形成手指感覺到麻麻的。隧道症候群的患者常抱怨早上起床、凌晨會手麻到醒來,也會不自覺甩手,這種就可能高度懷疑是腕隧道症候群。另外,騎腳踏車、騎摩托車在停紅綠燈時,一刹車就覺得手開始麻,也要高度懷疑是腕隧道症候群。陳相宏指出,一般人會覺得甩手有止麻的效果,但他不建議甩手,因為腕隧道症候群通常血液循環不好,越甩手可能壓迫會越嚴重,神經的缺氧也會越明顯。手麻也可能是頸椎受到壓迫。(圖/翻攝自健康2.0YT)另外他表示手麻也可能是頸椎受到壓迫,當椎間盤突出或頸椎有骨刺,就會壓迫到神經,一旦壓迫到脖子的神經,手就會發麻。現代人使用電腦容易低頭,頸椎大概有10幾公斤,如果壓到頸椎第五、六節,也會造成拇指前3指發麻。若長時間姿勢不良、過度使用手指,最嚴重的狀況就可能變成「雙重壓迫症候群」,也就是頸椎和腕隧道都受到壓迫。陳相宏醫師透露,如果突然手麻,可以把手舉高,或是把手放後腦勺,就會不麻,因為手放下時神經張力很大,把手舉高症狀就會改善。另外常發生也要就醫,找到真正的病因最重要。
謝震廷開唱倒數左手無知覺 緊急就醫每天針灸搶救
金曲新人謝震廷的「與」Live演唱會高雄場將在10月9日登場,近日進入密集排練期,但他卻因左手臂疼痛如影隨形,手腕酸麻難耐,初期不以為意,用貼藥布、噴劑等方法都沒效,直到整個左手痠麻到無知覺時才緊急求醫,原來是「腕隧道症候群」,只能求助中醫以每日針灸方式來緩解疼痛麻痺現象。謝震廷為了確保演出品質,每日按時報到求針,經過兩星期的治療,即便是彩排當下左手仍舊痠麻,依舊堅持不間斷練團彩排力求演出完美,打趣說:「有灸有保佑,且把針灸當成補法,才不會影響練團。」突來的急症除了讓樂手團員們及工作人員都覺得很心疼,團員們也要求主唱兼任吉他手的謝震廷優先顧好「金手臂」。謝震廷預告會在高雄場加入特別巧思。(圖/寬宏藝術X種子音樂提供)對於暌違5年又將站上高雄個唱舞台,謝震廷的歌單包括自己的創作〈燈光〉、〈你的行李〉、〈濕了分寸〉等,為了有別於在台北的演唱會,與音樂總監簡道生討論並召回老戰友,經過樂手團員們幾天的排練,決定在高雄場演出加入特別編曲巧思,希望透過不同的音樂層次,讓Live現場演出的聽覺更飽滿。演唱會購票請洽寬宏售票系統。
婦人「最近累累的」 醫一見手「2特殊徵兆」揪出肺腺癌
很多人一聽到肺腺癌,多半會把這項疾病與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狀聯想在一起,但你可能不知道,手指頭的細微變化,也能揪出疾病。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日前在節目分享,他收治過一名中年婦人,來診間問醫師「最近累累的」,但找不到原因,後來醫師撇見婦人的手掌大拇指下方的大魚際肌,出現不明凹陷;手指也出現外型像鼓棒的「杵狀指」,建議她照X光及心電圖,後來診斷出罹患肺腺癌。醫師洪永祥近日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案例提到,他收治過一名50多歲婦人,平常不菸不酒,但近期感覺身體微微疲倦,擔心是腎臟出問題而跑來就診。但經過檢查,都找不到異狀,後來醫師在婦人的手部,發現2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婦人的手掌位於大拇指下方的大魚際肌,呈現凹陷狀態,按下去之後,皮膚無法回彈回來。洪永祥解釋,大魚際肌凹陷,常常跟心肺功能很有關係,「她沒有壓迫症狀(如腕隧道症候群)可是是凹陷的。」另外,洪永祥也觀察到,婦人明顯有「杵狀指」,也就是她的5根手指頭,指頭尖端像鼓棒一樣。他解釋,健康的人若將兩根手指指甲對靠,應該多少會有縫隙,但杵狀指因指頭圓滾滾,因此會緊密貼合,而當出現杵狀指,臨床判斷有可能是缺氧現象。洪永祥說,後來依據上述2個手部的異狀,他建議婦人照X光及心電圖檢查,「結果診斷出來是肺腺癌」,還好揪出這個癌症還只是早期,目前婦人開完刀後,持續追蹤中。
全台疫情升溫居家辦公普遍化 8成上班族使用6.8小時成「滑鼠手」
全台疫情升溫,混合辦公模式將成為常態。根據最新「2022上班族辦公行為大調查」,疫情期間混合辦公之下,上班族對工時感受平均增加2小時,每日平均使用鍵盤滑鼠6.8小時,95%上班族有感身體痠痛與疲憊感,近8成上班族以手部不適最明顯,已成「滑鼠手」高風險群。復健科醫師侯鐘堡表示,腕隧道症候群俗稱「滑鼠手」,常見症狀包括手痠、手痛、手麻、僵硬及無力,如果輕忽症狀未積極治療,可能導致頸椎神經加速退化,手指手腕持續麻木疼痛,嚴重者甚至出現手部肌肉萎縮,治療上更加困難。一名30歲女性從事設計工作,需要長時間使用滑鼠,長期導致手痠麻痛,且不只發生在工作時,連晚上睡覺也被痛醒,但她因為工作繁忙而遲遲未就醫,直到發現手掌肌肉漸漸萎縮、手腕放射性疼痛,甚至往上延伸至手肘、肩膀及頸部,才驚覺不對趕緊就診。經檢查後發現,這位年輕女性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合併頸椎退化,雙重壓迫神經,導致肌肉快速萎縮,稱為「頸椎神經雙重壓迫症」(Double Crush Syndrome)。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電腦使用者。侯鐘堡提醒,應注意減少電腦使用時間、適時休息,並調整電腦螢幕與座椅高度,減緩姿勢不當造成的身體壓力。他也建議每30分鐘起身進行簡易伸展,舒展手部與身體負擔。侯鐘堡也提供挑選鍵盤和滑鼠3大原則,首先是尺寸,市面上有些滑鼠尺寸對亞洲人或女性來說太大,建議挑選適合自己手型的滑鼠;其次要符合自然姿勢,使用時手要自然擺放在桌面上,讓肩頸、手掌和手腕呈現放鬆狀態,保持舒適度與高專注度;最後是搭配其他輔助配件,如手托、可調整角度支架,幫助減少壓力、提升手腕支撐,增加手部舒適性。
網友分享「NG單手滑手機姿勢」 英國物理治療師證實正確性
現代人在單手滑手機的時候,都會習慣使用小指支撐手機的重量,用拇指來滑動手機螢幕。但現在有網友認為這並非是正確的姿勢,反而會影響到手腕的健康程度。而同時也有一名英國的物理治療師證實了網友的言論「是正確的」。美國一名網友於10月中時,在推特上發文,內容中表示「我不知道誰需要聽到這個,當你使用手機時,請停止使用小指作為支撐點。因為這樣會破壞你的手腕,同時加重尺神經的負擔」。而他也在底下的留言中貼出相關報導,只見報導中的示意圖可以看到,畫面中的使用者用小拇指來頂住手機的下緣,食指、中指、無名指在手機的背面,然後用大拇指來滑動手機。而根據《赫芬頓郵報》報導指出,英國物理治療師倫巴德(Ben Lombard)在受訪時證實了這名網友的論點,倫巴德表示,如果使用小指來支撐手機的重量,經年累月下來,是很容易導致尺神經因為長時間的壓迫而受損。報導中指出,尺神經是手臂的三個主要神經之,它從手肘內部沿著前臂內側延伸到手掌小指側,主要是控制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先前約翰霍普金斯醫學中心(John Hopkins Medicine)就曾表示,人類的神經會因為長時間的拉伸與壓力而受到壓迫,比如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出力。香港理工大學在2017年就有研究團隊表示,長時間握持手持式電子裝置與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有直接相關。在該團隊的研究中,發現長時間使用行動裝置的人,手腕與手部的不適感較為明顯,而且使用時間越長的人、疼痛感與不適感越發明顯。
醫師不舉!打羽球炫技傷右肩 超音波精準導引注射解除疼痛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長林圀宏醫師平常喜歡打羽毛球和慢跑,在網路學了幾招高難度動作,和朋友打羽球,沒有熱身,展現新學的招數,沒想到隔日起床後發現右肩疼痛發炎,右手無法平舉,開車無法觸及方向盤,無法正常活動,嚴重影響隔天看診與執行手術,求診復健科主任賴宇亮醫師,經超音波精準定位及疼痛注射後,林圀宏醫師於受傷24小時後,疼痛完全解除,三天後完全恢復可正常看診。經過復健科醫師賴宇亮以超音波精準定位及疼痛注射後,林圀宏醫師於受傷24小時後,疼痛完全解除,三天後完全恢復可正常看診。(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賴宇亮也提到,一名年約50歲的吳姓患者,因發生意外,造成左膝前十字韌帶部份撕裂,經過至少三個月的民俗和藥物治療,疼痛與酸軟無力的情況,絲毫沒有改善。經評估診斷,以高濃度葡萄糖增生療法治療。患者表示:「經過兩次治療,已經改善約八成,明顯好轉。」。賴宇亮表示,運動傷害是指直接造成的肌肉及骨骼系統傷害。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常見的運動傷害,包括抽筋、扭傷、拉傷、挫傷、骨折等。建議運動前一定要熱身,適度放鬆緊繃的肌肉,增加柔軟度及張力。另外,動作避免太猛、太急,運動後也要適度地冰敷與休息。賴宇亮指出,超音波導引注射應用廣泛,舉凡上肢肩、肘、腕與指關節,下肢髖、膝、與踝關節,軀幹部分的脊椎與全身軟組織皆有明顯的幫助,例如肌腱發炎、肩關節沾黏(五十肩)、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肌肉或肌腱與韌帶撕裂傷、腕隧道症候群、板機指、足與踝扭挫傷、足底筋膜炎、下背痛,梨狀肌症候群等,在超音波精準定位輔助下,以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或再生療法治療 (Prolotherapy and Regenerative Injection Therapy)之疼痛注射,皆能迎「針」而解。
深陷負面風波難自拔! 貝嫂遭前員工告「欺壓」
英國足球明星貝克漢的愛妻,維多莉亞貝克漢(Victoria Beckhan)近日負面傳聞不斷。日前她才因替員工申請政府補助遭受民眾批評,這次又遭控逼迫員工在時裝週期間超時工作,使該員工的手因長期過度使用而受傷必須動手術,因而告上法院。提告者為貝嫂公司Victoria Beckham 倫敦工作室的前員工Kristina Kubiliene,曾擔任裁縫師8年,每年為了在時裝周之前交出成品,都要不間斷的工作,1日工時更高達15小時以上。此外,Kristina Kubiliene又因工作性質常接觸布料以及工具等重量不輕的工具而過度使用手腕、手指造成嚴重受損,貝嫂公司卻不見任何措施來照顧已54 歲的 Kristina,使她為了防止這樣的壓榨狀況再度發生而告上法院,希望法院能給一個公道。律師Natasha Moyeed表示,Kristina十分熱愛自己的工作,因為縫製技巧優良常年被指派工作,但工作內容需自行搬運沉重的布料,長久下來引發腕隧道症候群,需要開刀才能改善手部受損問題,目前她的手已惡化到無法自己打開手提包,但公司卻沒有任何彌補措施才提告。此外,貝克漢夫妻2人還被爆料用聯名有限公司(Beckham Brand Limited)名義向銀行貸款 1,000 萬英鎊(約台幣 3 億 8千萬元),在美國邁阿密購買價值 1,800 萬英鎊(約台幣 6億 8500 萬元)的豪宅,才付不出員工薪水,只能讓員工放無薪假的傳聞,再加上現在又傳出欺壓員工的消息,讓憤怒的網友發出拒買「Victoria Beckham」任何產品的聲浪。
30年習慣把髮圈套手上 居然造成永久性傷害
【編輯/洪健皓】如果你為求方便,習慣把髮圈戴在手腕上,這個習慣可能要改一改了,一名加拿大一名47歲婦人就因此受到永久性傷害,被診斷患有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讓她長時間深受麻木、疼痛所苦。身為4個孩子的媽47歲婦人麥克倫南(Lisa McLennan)過去30年,為了方便習慣把髮圈套在自己的手腕上。起初,她以為只是罹患關節炎,後來求診才發現是腕隧道症候群。過幾天後,麥克倫南和一名在店裡工作的女士聊天講到這個話題,結果對方指著她的髮帶說「不要再做這件事」,並解釋曾有一名醫師告訴她把髮帶套在手腕上會導致一些問題。她表示,「這只是一個小習慣而已,髮圈若沒綁在頭上,就會一直在我的手上,但我現在知道原來不可以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