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
」 洗腎 小林製藥 糖尿病 紅麴 腎臟病83歲糖友染皮蛇「右手肌肉竟萎縮」 醫籲接種4大疫苗預防
83歲的陳爺爺罹患糖尿病多年,某天洗澡時他感覺右側胸部皮膚又紅又癢,隔天起床就發現大片皮疹從右前胸蔓延到後背,還起了水泡。起初他並不以為意,以為是困擾已久的濕疹又發作了,經塗抹治療濕疹藥膏仍不見好轉,患部還會又刺又痛,只要抬起右手拉扯到患部就會感到劇烈疼痛,忍了快一個禮拜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經醫師診斷是感染帶狀疱疹惹的禍!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醫師說明,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的表現,此種病毒初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並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中,直到再度活化引發帶狀疱疹。根據台灣研究統計,每個人終其一生會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高達32%,即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病。發病後不只皮疹、發癢、起水泡,引發的神經痛更是讓人痛不欲生。研究指出,即使皮膚表面的急性症狀消失,疱疹後的神經疼痛仍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常令患者痛不欲生。值得注意的是,曾得過帶狀疱疹者,仍可能再度復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更被許多患者形容「比生產痛還要痛」。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包括50歲以上成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者、生活壓力大或作息不正常、曾感染過帶狀疱疹。李淳權秘書長指出,一般來說,帶狀疱疹只要好好處理,在皮疹發作後72小時內投予抗病毒藥物,就能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疼痛,通常可在五週內痊癒,但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所需時間會比較久。像本身是糖尿病友的陳爺爺就因延誤治療,儘管確診後馬上投藥,皮膚症狀仍持續了一個多月、疱疹後引起的神經疼痛更是拖了超過半年才逐漸好轉,因為老年人易患肌少症,即便藥物治療後皮膚症狀恢復,仍留下右手肌肉萎縮無力的後遺症,握力至今仍無法完全恢復,症狀就像中風過的病人一樣,連握筷子都顯得吃力。李淳權秘書長說明,根據患者自述,發病後不僅身體又刺又痛,奇癢難耐,還會因為身上的紅疹、水泡,連穿衣服都感到無比劇痛,半夜也經常因為壓到患部而痛醒、無法翻身、睡都睡不好、無時無刻都像是被火燒般疼痛,連帶導致爺爺食慾不振、鬱鬱寡歡,治療期間使用了各種不同強度的止痛藥還是無法改善。李淳權秘書長強調,發疹期間,愈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愈有效,提醒民眾,若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免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國內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帶狀疱疹患者為糖尿病患。對此,李淳權秘書長解釋,糖尿病患者因慢性高血糖的關係,會使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變差,除了容易受到其他病毒、細菌感染,且隨著免疫力降低,若體內有潛伏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也容易再度激活,進而引起帶狀疱疹。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比例是一般人的2倍,且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也增加50%,若不幸感染,可能導致血糖控制惡化,並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視力問題等併發症。此外,罹患帶狀疱疹容易造成血糖急速升高,惡性循環下去,也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根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住院率比一般人高出超過六成,顯示帶狀疱疹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威脅不可小覷。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24年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健康(Diabetes and well-being)」,提醒糖友關注身體、心理及社會健康。李淳權秘書長表示,響應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持續推動「健康生活」,呼籲糖友保持良好健康作息及運動習慣、均衡飲食、積極接種四大疫苗(流感及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透過日常保健及接種疫苗,提升防禦力。
「用藥常見10問」你也有嗎? 醫籲:千萬別自行增減藥或停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台灣腎臟病盛行率達12%,相當於成年國人每8人就有1人發生腎臟病變。有感腎移植和慢性腎臟病患者藥品眾多,易混淆或出現藥品交互作用,影響健康,臺中榮總提醒病友,遵循醫囑用藥,有問題就問藥師,避免自行增減藥或停藥,才能妥善控制慢性腎臟病。腎移植病人 一天需服用多種藥物臺中榮總藥學部陳秀美主任指出,中重程度的慢性腎臟病常與心血管或代謝疾病伴隨出現,而腎移植病人則有免疫抑制劑、預防感染藥物等需服用,這些病友一天得吃10種以上的藥物,而腎病藥師門診就是協助病友處理用藥的疑難雜症,統計110年12月至113年8月已服務2479人,共5955人次;其中逾6成是65歲以上長輩。自行減藥或停藥原因多 影響用藥成效依據「歐洲藥事照護網之藥物相關問題分類系統」分析門診服務,病人曾發生之藥物相關問題共有917件,其中「治療效果不佳」有424件(佔46.2%)最多,其次是「(可能)發生藥物不良事件」有235件(佔25.6%)。進一步分析這917件的原因,以病人「故意使用/服用少於醫囑的藥物」有249件(佔27.2%)最多。臺中榮總藥學部鄭景耀藥師說明,病友自行減藥或停藥的原因五花八門,舉凡藥太多,少吃幾顆沒關係,或自認沒症狀就不用吃藥,也有擔心藥太多會傷腎,甚至有病友減肥縮減一日三餐變兩餐,隨餐後藥物也自動縮減成2次,影響療效。其次原因為「服藥時間或服藥間隔不適當」,有123件(佔13.4%)。鄭景耀解釋,曾有病友看病吃藥覺得好像沒效果,誤以為是個人體質問題,但經過藥師如偵探般抽絲剝繭,揪出癥結是服藥時間錯誤造成。腎臟病友服用止痛藥當心 避免造成腎損傷另一方面,門診統計也發覺有1成的腎臟病友曾使用可能危害腎功能的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鄭景耀提醒,止痛藥是家庭常備藥物,但腎臟病友要特別留心使用,常見病友去看牙醫疏忽說明有腎臟病而誤用,或以為止痛藥都一樣,服用他人藥品造成腎損傷而不自知。腎友常見用藥十問 別害怕開口問醫生臺中榮總腎病藥師門診也整理出病友常見用藥十大問題,並呼籲病友不要因為擔心或害羞而不問。 服藥問題1腎移植手術後服用的免疫抑制劑,是否可併用其他藥物?2我的藥物和食物是否有交互作用?3藥物忘記吃該如何處理?4藥物數量少吃該如何處理?5藥物數量多吃該如何處理?6吃藥時間複雜該如何安排?7抽血/檢查/手術前禁止喝水服藥,之後該如何補吃藥?8不知道處方藥品更改/外觀改變?9藥物副作用如何處理?10移植手術後需要用的抗生素漱口水該如何泡製?以上問題考量每位病人之藥物、服藥頻次與時間、藥物交互作用情況,以及病人生活作息而需個別規劃回覆,請務必與專業藥師討論,以有效解決藥物相關問題。
末期腎病的無聲危機!九成患者有「腎性貧血」 疲倦、頭暈別輕忽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慢性腎臟病是國人常被忽略的疾病之一,往往等到症狀出現時才發現已惡化至疾病中後期。對於末期腎病患者而言,腎性貧血是一個常見的挑戰。疲倦、頭暈、呼吸困難等貧血症狀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品質,長期下來還會增加心臟負擔,並影響其他器官功能。腎臟與造血息息相關 無法感測缺氧訊號造成腎性貧血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醫師解釋,腎臟是人體造血的重要器官之一,它會感測血液中的氧氣量,當含氧量過低時,腎臟會釋放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來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然而一旦腎功能受損,腎臟無法有效感測到缺氧訊號,骨髓就無法正常製血,形成「腎性貧血」。患者可能會感到疲倦、頭暈、呼吸困難等症狀,這些都是貧血的表徵,應及早留意,避免進一步惡化。腎性貧血治療選項:從傳統注射到HIF療法的革新過去,腎性貧血的治療主要依賴注射紅血球生成刺激劑(ESA)輔以鐵劑來提高紅血球生成,但效果易受慢性發炎影響。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現已有模擬體內低氧環境的口服藥物,透過藥物穩定HIF(缺氧誘導因子),能夠促進身體自然生成紅血球,為患者提供更多元的治療選擇。吳麥斯醫師表示,自1980年代以來,腎性貧血的治療主要是透過ESA注射直接補充紅血球生成素,但有時當ESA濃度過高,骨髓接收到的訊息可能不足以增加造血量。此外,腎病患者常伴隨鐵質缺乏問題,透析過程也會使鐵質流失,導致造血困難。隨著 HIF 療法的出現,這類藥物通過穩定細胞在低氧環境下的HIF反應,促使紅血球生成素的自然生成,使體內鐵質與其他營養物質更高效地被應用,並因為是口服藥物,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便利性,較不受慢性發炎影響,是腎性貧血治療的一大突破。隨著藥物技術進步,現行的腎性貧血治療已包括ESA注射、口服鐵劑、靜脈鐵劑及新型HIF療法等多種選擇。這些治療選項各具特點,醫師可以根據患者的需求靈活搭配使用,提供更適合個別患者的療程。吳麥斯醫師指出,腎性貧血對慢性腎病患者是長期課題,治療選擇的多樣化不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品質,也讓醫師在面對患者個別需求時有了更多選擇。隨著藥物科技不斷演進,腎病患者在抗貧血治療上將擁有更佳的支持,持續改善生活品質。
北市去年「新冠死亡人數流感5倍」 醫籲這4族群當心:接種降重症風險
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而現在流感和新冠疫苗都已開放接種,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去年感染新冠死亡共221人,流感死亡43人,新冠死亡人數為流感的5倍。醫師提醒,高風險族群及出生滿6個月的民眾,都需再追加接種新冠JN.1疫苗。北市去年新冠死亡人數為流感的5倍。(圖/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112年10月至113年9月,北市感染新冠死亡共221人,流感死亡43人,新冠死亡人數為流感的5倍。113年10月1至31日北市已新增2例新冠併發重症死亡病例,2例皆為90歲以上長者,具有心血管及腦血管慢性病史,且均未接種新冠JN.1疫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呼籲,65歲以上長者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共病患者,如感染新冠或流感病毒,均會加重原本疾病之嚴重度,研究顯示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均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重症風險。因此高風險族群及出生滿6個月的民眾,都需再追加接種新冠JN.1疫苗。北市衛生局說明,感染新冠與流感症狀相似,這兩類疾病較容易出現全身性症狀,對於青壯年仍有可能影響上班、上課,有肥胖及慢性病患者也有可能引起重症及死亡的風險。雖然多數民眾已接種4至6劑新冠疫苗,但因新冠病毒持續變異,過去接種新冠疫苗對其變異株已不具保護力。自11月1日起,出生滿6個月以上民眾,可接種新冠JN.1疫苗,50歲以上可接種流感疫苗。符合公費接種資格者,建議「左流右新」同時接種雙疫苗以提升保護力。北市衛生局表示,今年10月1日至11月4日,北市已接種流感疫苗44萬劑,佔採購流感疫苗使用率6成,新冠疫苗接種5.1萬劑。為提供可近性服務,北市11月起再設置免費疫苗接種站,包含北市捷運站50場、社區290場提供公費新冠及流感疫苗接種,亦可洽北市379家合約醫療院所接種。
上周新增4例類鼻疽個案 颱風後恐陷吸入性感染
疾管署今(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4例本土類鼻疽個案,3例居住於高雄市,1例居住於臺南市,年齡介於6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10月4日至29日,具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史,高雄市其中1例住家附近於山陀兒颱風期間有淹水的情形,其餘個案均無汙水汙泥接觸史,多數個案在室內外皆無佩戴口罩。上述個案因發燒、呼吸喘或頭痛等症狀就醫,目前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其中1例曾入住加護病房,目前已轉至一般病房;同住者共計8人均無疑似症狀。疾管署指出,今年國內已累計105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1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62例)和50-64歲(32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80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1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10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提醒,康芮颱風過境帶來大量降雨及驚人風力,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有增加趨勢,且近期東北季風增強易有較強陣風出現。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洗腎患者毒素、營養皆會流失! 醫曝腎友們補身體重點
血液透析治療就是俗稱的洗腎、洗血,當腎臟功能無法正常運轉時可作為腎臟的替代療法,幫助末期腎臟病病人清除體內的尿毒素以及多餘的水分、電解質等。不過,洗腎不只會洗掉體內的廢物,也會洗掉身體所需的營養。洗腎病友們該如何補身體呢?台南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姜林文祺提供營養補充建議,並帶民眾了解營養針的使用時機。洗腎會洗掉胺基酸並產生慢性發炎 可能致1特殊營養不良洗腎可分為「暫時性洗腎」、「規則性洗腎」,姜林文祺醫師說明,二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有沒有急性的腎臟問題存在,如果是慢性腎臟病病人通常是採規則性洗腎,建立適當的洗腎通路後,將腎友的血液經由此通路帶入洗腎機內,透過洗腎液將血液淨化再送回腎友體內,每次洗腎時間約需4個小時,每週需接受3次洗腎治療。洗腎主要是幫助腎友清除體內的尿毒素,不過在這過程中也會造成某些營養的流失。姜林文祺醫師指出,每次洗腎約會流失6-8公克胺基酸,換算下來一年約會損失1公斤的胺基酸,同時也會洗掉少量的微量元素、水溶性維生素等。醫師分享營養不良評估方法 注意2大重點補充目前腎友可以透過各項指標評估、了解自己是否有營養不良的問題。姜林文祺醫師表示,像洗腎後的乾體重變化,如果3個月下降5%或半年內下降10%,這就代表有營養不良的情形,也可以注意身體質量指數(BMI)、瘦肉組織指數(LTI)、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標準化蛋白質異化代謝率、洗腎前後血清尿素氮和肌酸酐等,或透過飲食訪談跟紀錄評估營養不良的狀況。除了注意自己有無營養不良外,腎友平時也要注意營養補充,姜林文祺醫師表示,在營養上主要可針對2大部分進行補充,包含:熱量: 當身體熱量不足時,蛋白質就有可能會被當作熱量消耗掉,因此足夠的熱量攝取是非常重要的。熱量來源包括醣類、脂質、蛋白質,建議腎友以理想體重為原則攝取,每天熱量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25-35大卡。蛋白質: 洗腎後蛋白質流失會開始增加,為維持肌肉量,建議腎友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1-1.2公克。不過要提醒腎友,雖然豆魚蛋肉類、奶類是屬於較高生物價值的蛋白質來源,但市售的鮮奶、奶製品,磷含量較高,較不適合腎友攝取,而蛋肉類又有卵磷脂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須注意攝取量。建議蛋白質的攝取來源可以選擇豆類,包含黃豆、黑豆、毛豆、豆製品(如:豆腐、豆干、豆漿)等植物性高生物價蛋白質,它對磷的吸收偏低,可以適當取代肉類,素食者也可以食用。也可用洗腎營養針改善 三合一營養針能滿足較大需求另外,洗腎病友也可以透過「洗腎營養針」來改善營養狀況,姜林文祺醫師說明,洗腎營養針就是在洗腎過程中,將營養液透過洗腎通路補充到腎友體內,如果有厭食、腹瀉、口服營養液耐受不良等狀況,造成胃腸道無法完整吸收營養,或是階段性需要補充營養(如:需禁食去做檢查、開刀等),都可以使用洗腎營養針來補充營養。目前洗腎營養針有包含醣類、脂肪、胺基酸的三合一營養針,能滿足較大的營養需求。姜林文祺醫師表示,有些三合一營養針在脂肪的部分,會特別添加魚油含-3脂肪酸,研究顯示它能保護心臟血管、降低發炎反應、改善皮膚搔癢,另外在胺基酸的部分,有些會加入牛磺酸,補充後可能有提神的效果,而且有些會額外添加微量元素-鋅,研究指出它能降低體內發炎反應、有抗氧化的效果。姜林文祺醫師分享,曾有男性洗腎病友,出院後回到門診洗腎發現他胃口不好、營養狀況偏低,使用口服營養液又有耐受不良情形,改使用三合一營養針後1個月,營養狀況就有改善。
減肥狂吃牛排「沒用還差點腎衰竭」 專業醫分享9大甩肉食材
許多人都相信,減重時除了要少吃外,也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結果有人因此極端行事,大量食用牛排等紅肉。這看在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眼裡是件十分危險的事情,因為這樣不僅無法有效甩肉,甚至有可能因此出現高膽固醇與高三酸甘油酯的情況。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過量攝取紅肉,如牛排或豬排,確實會導致腎臟健康問題,甚至可能引發腎衰竭。蕭捷健提到先前一個學員的案例,該名學員原先為了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過度依賴牛排等紅肉。結果不但沒能達到減重效果,自己的身體反而出現高膽固醇和高三酸甘油脂問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後經蕭捷健醫師協助進行調整飲食,減少紅肉攝取、改為豆腐等植物性蛋白後,該名學員的腎功能和尿酸指數都獲得改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也降回正常值。蕭捷健醫師也引用2016年《美國腎臟病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的一項超過6萬名參與者的研究《Red Meat Intake and Risk of ESRD》(紅肉攝取與末期腎病風險),該項研究結果顯示,紅肉攝取量高的人,腎功能惡化的風險比低攝取紅肉者高出40%。蕭捷健醫師建議,以植物性蛋白取代紅肉,不僅能夠稍微減重,還可顯著改善心血管風險和腎功能,提醒人們蛋白質固然重要,但選擇合適的蛋白質來源更加關鍵,以免紅肉對腎臟健康造成傷害。至於植物性蛋白要如何攝取,蕭捷健醫師提到,除了日常的豆漿外,也可以選用以下9種食材:南瓜籽:每100克含有33克蛋白質。黑豆:每100克含有28克蛋白質。花生:每100克含有20.5克蛋白質。豆腐:每100克含有17克蛋白質。毛豆:每100克含有8.5克蛋白質。豌豆:每100克含有4克蛋白質。綠花椰菜:每100克含有4克蛋白質。蘑菇:每100克含有3克蛋白質。菠菜:每100克含有3克蛋白質。
小心!這種「蛋白質」吃多會出事 醫師警告:腎功能惡化風險高40%
想要減重增肌,蛋白質必須要吃夠。不過減重醫師蕭捷健提醒,別吃太多牛排、豬排等紅肉,可能會給腎臟帶來額外的負擔,還強調「真的不是危言聳聽」。蕭醫師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紅肉吃多的人,腎功能惡化的風險比少吃紅肉的人高出40%」。他建議可選擇植物性蛋白、白肉、乳製品等其他蛋白質來源替代。減重醫師蕭捷健近日在臉書上分享案例,表示有一名學員之前為了「吃夠蛋白質」,狂吃紅肉,特別是牛排,結果不僅體重沒降,還出現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等狀況,讓他提醒「這些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蕭捷健指出,根據國外科學期刊2016年發表的研究報告,經過追蹤了超過60000名參與者,發現吃紅肉多的人,腎功能惡化的風險比少吃紅肉的人「高出40%」。對此,蕭捷健給出建議,可以將紅肉換成豆腐等植物性蛋白,雖然體重只減一點點,但整體的心血管風險、腎功能都能大幅改善。蕭捷健還透露,後續該名學員減重6公斤,回診時抽血檢測,結果腎功能、高尿酸的問題都已改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也降回了正常值。此外,蕭醫師還在另外一則發文中指出,又想要吃蛋白質,又想要保護腎臟,可以選擇白肉、乳製品來補充蛋白質,對腎臟的負擔比較小,甚至蔬菜與水果的蛋白質還可能有保護腎臟的功用。 蕭捷健表示,「當我們吃含有蛋白質的食物,特別是紅肉,會產生較多的酸性代謝物質,這些代謝物質需要由腎臟過濾和排出體外,過量攝入紅肉,會增加腎臟的工作負擔,進而導致腎功能逐漸下降,進而導致慢性腎臟病的發生。還有,紅肉可能會讓尿酸變多,導致痛風和腎結石的問題, 會進一步影響腎功能。至於水果、豆類、蔬菜等,則是相對偏鹼性食物。」蕭醫師還提醒:「怕有些人不知道,還是介紹一下。『紅肉』指的不是紅色的肉,而是『四隻腳動物的肉』,『白肉』指的是雞,鴨,魚和海鮮。雖然豬肉煮熟呈白色,還是算紅肉。而鮭魚雖然是紅色,卻算是白肉。堅果、干豆和扁豆,含有高蛋白質。肉類、魚類、牛奶和雞蛋含有大量優質蛋白質。」圖說
網傳用鋁鍋會失智…無毒教母點名「1類食材」要避免 名醫揭真相
電視劇中常看到,用鋁鍋煮泡麵的橋段,不過網路流傳使用鋁鍋可能會導致失智。對此,無毒教母譚敦慈提醒,鋁鍋碰到酸性食物,鋁就容易釋出,食藥署也警告不要使用鋁鍋烹調酸性類食物,以免鋁離子溶出。譚敦慈在節目《生活智多星》透露,鋁鍋煮水是安全的,不會有什麼有毒物質,但碰到酸性物質,就容易釋出鋁,吃進肚子很容易讓身體吸收,因此酸辣湯、番茄鍋等,不建議用鋁鍋。一般來說,正常人可以排出鋁,唯獨腎臟病人無法代謝鋁,要特別注意。毒物專家招名威說明,會造成失智的鋁是「三氧化二鋁」,平常貯水、一般烹飪不會合成出來,不過若鋁鍋已經被刮花,就可能從縫隙跑出來,但也不至於產生三氧化二鋁,除非是特殊性食材,尤其是非常酸性的食物,就可能形成。招名威指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鋁元素和阿茲海默症患者之間有直接關聯,要吃到阿茲海默症,劑量換算至少要吃10分之1個鋁鍋才行。國外研究顯示鋁鍋烹煮酸性食材,鋁鍋會溶出3至5毫克的鋁,以美國環保署規定每公斤成人每天1毫克的限量來說,60公斤的成人1天要吃60毫克才會超標,而且溶出的也不是三氧化二鋁,。另外,食藥署也在官網表示,目前沒有研究證據證明鋁離子與失智症的關聯性,但民眾在購買時仍應注意該產品是否符合「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若符合並在正常情況下使用時,不用過度擔心,同時建議不要使用鋁鍋烹調酸性類食物,以避免增加溶出鋁離子的機會。
白麵線吃1搓「鈉攝取」直接爆表 營養師:每週別超過4餐
麵食控小心鈉攝取過量,恐容易發胖,並引發高血壓及腎臟病。營養師陳嫚羚指出,大家常吃的「麥製麵」與米飯相比,相同重量下會多吃進300至900mg的鈉,她也列出「高鹽值麵」排行,其中白麵線吃1搓100g,鈉含量就高達2874mg,已超越國人飲食指南建議1天不超過2400mg的量,因此想吃麵又想減鈉,陳嫚羚建議,可以選擇「減鈉麵體」。營養師陳嫚羚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民眾平時常吃的麥製麵,包括泡麵、意麵、油麵、拉麵、麵線等白麵條,基礎原料為「麵粉+鹽+水」,而1g的鹽含有400mg的鈉,「與同為主食的飯相比,相同重量下,會多吃進300至900mg的鈉。」陳嫚羚也列出鈉攝取過量導致的許多健康問題,例如:容易胖:通常鈉攝取量多的族群,也伴隨有熱量攝取多的狀況,再加上飲食習慣上會偏好重口味食物 ,過去的研究也發現,鈉攝取量高的族群,BMI會顯著增加1.24 kg/m2 ,腰圍則顯著增加4.75 cm。 高血壓:鈉攝取量高身體容易蓄積更多水分,再加上過多的鈉可能也會刺激交感神經,打亂正常的血壓調節,而進一步造成血壓升高。長期的高血壓狀態,則會增加中風、冠心病等疾病風險。腎臟病:鈉攝取量高會伴隨增加尿鈣排出,提高腎結石或泌尿道結石的機會 ,再加上血壓升高,也容易對充滿細小血管的腎臟造成傷害,進一步增加腎臟疾病的風險。陳嫚羚補充,根據2014至2017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發現,全體國人的鈉攝取量平均為3500mg,「7歲以上國人都呈現在超標的狀態」。WHO建議成人鈉的攝取1天小於2000mg,國人的飲食指南建議是1天小於2400mg,「2400mg鈉,約等於6g鹽,約一茶匙量。」陳嫚羚進一步分析鈉攝取的食物來源,結果顯示,佔比第1的竟是進食或烹調中添加的鹽或調味料,第2才是加工或調味食品,「在這個大類中又以麥製麵條為國人鈉攝取量最高的食物,所以愛吃麵真的容易造成鈉攝取過高!」營養師更盤點國人常吃的高「鹽」值麵,位居冠軍的是白麵線(壽麵線),每100g中鈉含量約2874mg,再來依序是雞絲麵2450mg、鍋燒意麵990mg、紅麵線(蚵仔麵線)752mg、油麵712mg、意麵572mg、拉麵429mg。想吃麵又想減鈉?陳嫚羚建議,可以選擇「減鈉麵體」,像是減鈉又低熱量組的「蒟蒻麵、豆腐麵」,或是義大利麵、通心麵、貝殼麵;米製麵組的米粉、粄條、米苔目、糙米麵;豆製麵組的冬粉、粉絲。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烹調方式」也需要一併調整,除了要降低鹽、醬料和調味料的使用,並改用蔥、薑、蒜、番茄等氣味重的食物調味,也別忘了看清楚營養標示,鈉含量每100g超過600mg即為高鈉食物。陳嫚羚強調,每週吃麵更是不要超過4次,「尤其是外食的麵食,通常鈉含量都非常高!不建議太常吃,主食的選擇建議以未精製全榖雜糧為主,而且通常吃米飯會搭配菜和肉,也會比較均衡。」而吃麵食也可以搭配新鮮蔬菜吃,因為新鮮蔬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鉀,可幫助體內過多的鈉排出。
「這些服藥方式」都危害腎健康! 藥師警示:不要自己當醫師
常常在發藥窗口聽到民眾詢問:「聽說藥都會傷腎 ,這些藥能不能不要吃?」 也曾經聽到民眾問:「上次我肌肉痛,去買消炎止痛藥吃,效果很好。我牙痛1星期了,可以再去買來吃嗎?」擅自決定停藥或減量 恐加劇腎臟負擔國泰綜合醫院藥劑科藥師范思驊指出,以上是民眾常有的用藥迷思,以為所有藥品都會傷腎,於是自己決定停藥或是減量,此舉可能延誤病情;當身體不適時,又自行買藥或調高劑量,自己當起醫師,反而造成腎臟的負擔。謹慎使用消炎止痛藥 避免損害腎功能范思驊說明,一般常聽到的Ibuprofen(依普芬)、Diclofenac(克他服寧、服他寧)、 Indomethacin(炎達益、炎得效),屬於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透過「抑制前列腺素」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而長期服用此類消炎止痛藥,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會造成腎臟血流量不足,因此損害腎功能。范思驊表示,若您已患有慢性腎臟病,應避免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如您為腎臟病後期的腎友,應完全避免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而一般民眾到藥局購買藥品,也要特別注意成分。常見的綜合感冒藥或是止痛加強錠等,可能含有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成分,務必諮詢藥師正確的服用劑量。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 應遵循專業醫藥人員指示范思驊強調,拒絕遊覽車上、地下電台、夜市販賣的藥品以及來路不明的中草藥 ,絕對是愛腎顧健康的法則。藥品並非一般商品,來源不明的藥品或偏方可能摻雜有害身體健康的成分,不只症狀無法獲得改善、拖延治療, 也可能造成身體其他損傷,得不償失。如有用藥需求,務必就醫或到合格藥局詢問藥師,並依照專業醫藥人員的指示服用。愛腎顧健康 控制三高為首要而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主因之一。血壓過高影響腎臟排除廢物以及調節水分的機制。高血脂可能造成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慢性發炎。高血糖會增加腎臟過濾廢物的負擔,長期下來使腎臟逐漸失去過濾廢物的能力,無法清除身體代謝的有害物質,引起蛋白尿、腎衰竭、尿毒症,最終需要洗腎。因此,范思驊提醒,三高的病友務必遵照醫師指示按時服用藥物,不要自行增減藥量,採行健康的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定時回診,才能有效控制三高。
中年男子心臟「腫大如文旦」 心衰竭難察覺 「5類人」要注意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供給器官,一旦罹患心衰竭,宛如失去核心馬達的機器人般,無法正常運作。然而心臟功能衰退或疼痛的感覺,往往容易與胸痛或其他器官不適混淆,使多數民眾難以察覺而延誤就醫。一位50歲中年男子長期出現明顯水腫與氣喘吁吁的症狀,後期甚至無法躺平睡覺,緊急就醫後安排X光檢測,才發現應為自己拳頭大小的心臟已腫大到一顆文旦般大,這位患者檢測心臟超音波時射出分率(EF)竟僅10%!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趙書平醫師提醒,心衰竭不僅會造成頭暈目眩、認知功能失調等症狀,嚴重更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並且常與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互相影響,危險性不容小覷。 研究預估,2050年時台灣心衰竭患者將高達80多萬人,屆時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生產力。趙書平醫師指出,能否早期篩檢並確診才是左右治療成效的關鍵因素。近年心衰竭已有多種治療藥物問世、更有能兼顧心糖腎的藥物加入治療行列,若能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患者仍有機會穩定症狀、逆轉心臟功能。衛福部資料指出,台灣心衰竭患者死亡率比「國病」癌症更高,5年死亡率高達50%,可說是我國最危險的疾病之一!心衰竭主要是由於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受損,導致無法有效泵出足夠血液滿足身體需求,趙書平醫師說明:「心衰竭常見症狀為累、喘、腫,尤其患者躺下時感覺更喘,這時更應及早就診,避免延誤治療。」醫師提醒,患者時常將累喘症狀與工作勞動所造成的疲勞混淆,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期,隨心臟功能不斷衰竭,最終引發患者失能或死亡,因此,建立民眾對於心衰竭的正確認知更加重要。 趙醫師亦強調,若民眾有吸煙、飲酒等習慣,或符合以下5大高風險族群類別,更需積極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衰竭風險,5大族群包括:中高齡者、有心臟疾病或心衰竭家族病史者、三高患者、腎臟病患與糖尿病患,都應定期篩檢以利早期發現心衰竭。 心衰竭早期並無特異性症狀,民眾感知度不高,往往是造成錯失黃金治療期的主要關鍵,所以,從共病著手預防心衰竭,逐漸成為近年來國際治療上趨勢。數據指出,急性心衰竭患者併發腎功能惡化比例達45%、並有約40%心衰竭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證實心衰竭、糖尿病與腎臟病三者息息相關,因此包括美國與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中皆建議,評估心衰竭治療時,應注意是否合併其他共病,顯見「共病共管」成為當今心衰竭治療重點。 有鑑於此,近年醫師們也會針對高風險族群患者提供更多共病衛教與管理方針,以降低心衰竭對台灣社會可能帶來的影響性。趙書平醫師表示,過去曾遇過患者雖為高風險族群、但因對心衰竭症狀不了解,且未有定期篩檢習慣,最終就醫時心臟已十分腫大,導致治療更加困難。所以除了對患者建立基礎衛教認知,高風險族群患者更應注重定期健檢,並可加做心電圖、胸部X光及心臟超音波,及早阻險護心。 心衰竭治療多以藥物治療為優先,常見藥物包括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SGLT2抑制劑、利尿劑等。近年隨共病共管成為評估標準。原本用於治療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因同時具有保護心臟、預防腎病變的效益,目前也成為國內外指引推薦的心衰竭患者標準治療藥物。趙書平醫師説:「這樣的藥物在心、糖、腎共病管理中具扮演重要作用,研究指出,患者治療後可減少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7,糖化血紅素顯著降低,也能有效降低腎衰竭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期,足見目前藥物發展對心衰竭患者疾病管理的全面性。」 近期適逢9/29世界心臟日,趙醫師提醒,民眾除了應認識心衰竭基本症狀,日常也可以透過穩定運動習慣與均衡飲食來維持心臟健康,最重要的是要搭配定期健檢與心臟超音波等,檢測自身心臟功能是否正常,而對共病或心衰竭患者來說,呼應共病共管概念,若想穩定控管心衰竭,則應同步監測糖化血紅素、腎功能、尿蛋白等數值,定期服藥、禁菸禁酒,以利共同管理心、糖、腎風險,守護心健康。
中秋節將近!腎不好「這5款月餅」少吃 醫曝:恐致高血磷
中秋節將近,大家不免俗一定都會吃月餅。不過,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提醒,若是腎臟功能不正常的患者,在食用月餅上一定要多加注意,若是月餅內有過多高磷量,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江守山也特別點名5款月餅,包括桂圓、棗泥、蓮蓉蛋黃、伍仁火腿、素香菇魯肉,磷含量都超過220毫克,不宜多吃。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近日在自己的Facebook上發文,分享了腎臟病患者,吃月餅要注意的事項。江守山指出,腎功能不正常的患者,食用過多含有高磷量的月餅時,極有可能造成血液中磷含量突然的增加,導致高血磷症發生。另外,尿毒症患者因為代謝障礙等因素,容易造成鈣的吸收發生問題。在鈣與磷長期不平衡的狀況下,可能引發嚴重的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進而導致嚴重骨骼發生病變。而這類病人容易出現骨痛、腰酸背痛、四肢無力和易骨折的情況,嚴重的話還有可能造成心血管方面的問題和失明。江守山也點出磷含量超過220毫克5款月餅,其中包括桂圓,棗泥,蓮蓉蛋黃,伍仁火腿,素香菇魯肉,提醒有腎臟病的患者不宜多吃。並建議如果患者真的想吃,可以購買烏豆沙及金桔,含磷量都在20毫克以下的月餅。
熱危害恐造成腎臟受傷! 醫曝「三多三少」預防方法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天氣一年比一年更熱,很難想像原來氣溫跟內臟健康也有關係,炎熱氣候所導致的熱危害可能對戶外工作者,甚至中年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病患者造成危險。這些人都是熱危害高危險族群 應特別留意熱危害泛指大家熟悉的一些狀況,包括像是熱衰竭、熱中暑等因外界溫度上升,導致身體調節失衡的狀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指出,一般而言長時間暴露在戶外的工作類別,例如:軍人、戶外勞動者、農林漁牧、建築工程等或一些密閉空間者、運動選手等都是危險族群,其他像是過度肥胖、年長者、孕婦甚至嬰幼兒也都具有風險,面對炎熱高溫,身體調節能力較慢都要特別注意。另外,有一些慢性病患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患者或罹患呼吸道疾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及慢性腎臟病都屬於高風險族群。高溫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 嚴重恐造成腎損傷謝至同說,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主要是透過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來進行調節,因此無論哪個族群一但出現熱傷害,症狀大多相似,例如:全身無力、頭痛頭暈、口乾想吐甚至肌肉抽筋等,嚴重的還可能出現中樞神經異常,甚至意識不清或昏迷,這就比較危險了。謝至同補充,炎熱高溫可能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若再加上水分補充不足(缺水、脫水)是兩大造成腎臟損傷的主因。日常「三多三少」 降低熱傷害對健康危害因此,為能降低熱危害帶來對身體的負擔與影響,溫度、濕度以及暴露的時間都是關鍵,高溫悶熱或烈日曝曬的環境,容易導致體溫調節失衡,而溼度太高的環境,也會讓人體代謝蒸發的效率變差,都儘量不要待太久,另外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也助於舒緩。謝至同提醒,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之外,透過平日的飲食管理「三多三少: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也可降低對腎臟的負擔,提升對抗環境變化的能力。
榴槤「熱量、鉀含量」不容小覷! 營養師:3大族群要適量食用
被譽為「水果之王」的榴槤,有些人很受不了其特殊味道,但也有人愛得不得了。對此,張佩蓉營養師表示,榴槤熱量也不容小覷,每100克的熱量就有132大卡,且榴槤的熱量與鉀含量算相當高,若是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及肥胖者應該要適量食用。張佩蓉在臉書粉專「Q老師的營養教室-張佩蓉營養師」發文指出,榴槤營養成份相當高,因此也被譽為水果之王,富含鈣、鎂、鉀、維生素C、B群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而榴槤雖然屬於水果,但熱量也不容小覷,每100克熱量就有132大卡,一不小心就相當於一碗飯的熱量,其中要注意的是榴槤的熱量與鉀含量算相當高,若是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及肥胖者應該要適量食用。張佩蓉表示,此外榴槤也屬於熱性水果,若容易長痘痘、便秘、口乾舌燥等熱性體質的人也建議應適量食用。此外,營養師程涵宇指出,台灣的國民飲食指南建議一般人每天吃2份水果,總熱量需求較高的人可以每天吃到4份,程涵宇也說明,1份水果是指有15g醣類的水果份量,糖多的水果,1份的可攝取量較少,約45至115g,像是榴槤1份45g,一天吃2份就是90g。
毛孩富養時代來臨! 340萬份寵物健康大調查「腎臟病最受關注」
2023年台灣犬貓數已達23萬隻,同年新生兒數卻僅13萬人。毛孩數以驚人趨勢成長,「寵物」升格為「寵物伴侶」,國際趨勢間寵物醫療在專業機構面或治療面,都不同以為經濟動物思考,走向更細緻、個別化。《2024年寵物健康大調查》,針對2023年7月~2024年7月約三百四十萬筆資料分析發現,討論度最高的寵物三大常見病為腎臟病、癌症和心臟病。(圖/精英集團提供)精英公關集團旗下精萃公關、精準數位行銷與媒體數據監測平台《Q Search》合作發布《2024年寵物健康大調查》,針對2023年7月~2024年7月約三百四十萬筆資料分析發現「寵物醫療照護」躍升成飼主關注焦點,不僅毛家長願意投入更多資源照顧寵物健康,政府在環境、法規等也紛紛取得重要進展。寵物健康問題不僅是醫療挑戰,也深深牽動主人情感。當毛小孩生病時,飼主往往感到極度焦慮和不安,加上治療過程可能漫長且艱難,複雜照護需求也可能對飼主日常生活造成顯著影響。調查顯示社群討論度最高的寵物三大常見病為腎臟病、癌症和心臟病。其中腎臟病佔留言數17%,被視為無聲的威脅,由於初期幾乎沒有徵兆,當毛小孩出現症狀時往往已經非常嚴重,對飼主而言更是一大心理負擔。嘉慶動物醫院院長黃泓康指出,相較於人類,毛孩更需要關注腎臟問題,由於負責處理代謝廢物的「腎元」,相較於人類約莫一百萬之多,犬貓僅有約二十萬至六十萬個腎元。與人類相似的是,寵物腎病也可能有多重因子影響,除了因食用有害物質導致腎損傷等,其他包含基因、先天性心臟功能障礙、血壓控制不佳等都可能導致寵物罹患腎病,其中貓咪更容易緊張導致血壓升高,因此連帶提升貓腎病風險。有鑑於寵物醫療照護可能對毛孩與家長都帶來龐大經濟壓力、照護問題與心理衝擊,「預防保健」仍是寵物醫療項目中最熱門議題,共有超過兩萬五千則。然而,隨著飼主對寵物健康關注提升,專科醫療、寵物心理健康的討論也十分熱門,足見飼主對寵物治療的關注。另值得關注的是「寵物保姆等照護服務」討論超過5千多筆討論,足見隨著預防保健意識與毛孩健康投資增加,寵物平均壽命延長,高齡化發展下照護需求也因此攀升,「寵物照護」的便利、安全、專業,甚至照護環境的幸福感營造,或許將是下一個熱門議題。黃泓康院長特別提醒,寵物無法為自己發聲,也不一定能理解並配合治療,因此除了一個懂毛孩的家庭醫師十分重要外,飼主更應提前干預照護,並能遵守寵物照護三大守則:1.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遠離有害物質,補充營養劑,減少寵物身體危害,增強保護力。2.基礎追蹤:每週測量體重、觀察食量。尤其在多貓家庭,應規劃貓砂區域和區分飲食地域。3.定期專業健檢:由於毛孩的衰老速度較人類更快,建議定期健檢,大型犬8~10歲每年一次,貓咪6、7歲每年一次,10~12歲後每半年一次,以便及早發現健康問題,及早介入處理。整體而言,隨著飼主與寵物關係的日益緊密,政府也已將寵物醫療福利列為發展重點,例如農業部動植物防檢署制定的《人用藥品用於犬貓及非經濟動物之使用管理辦法》將於兩年後生效,開放獸醫師可使用人用藥品治療動物,以保障動物健康福祉。然而這些討論在社群上卻相對較少,足見飼主未取得資訊。雖然,寵物醫療環境仍面臨多重挑戰,例如高昂醫療成本、專業人才短缺,以及需進一步規範和監管來保障寵物的健康和用藥安全等,都仍將是接下來要面對的挑戰。綜合而言,隨著毛孩地位改變,台灣寵物產業與政策都將往全方位醫療照護和預防性保健方面持續發展,創造寵物友善且幸福的環境。
男病患爬山「對空氣傻笑」 家人以為中邪…就醫檢查超嚇人
不是中邪!有一名男腎臟病患平常肌酸酐指數偏高,但一直抗拒洗腎,某次和友人相約爬山,途中常常發呆,說話牛頭不對馬嘴,家人以為卡到帶去收驚,但情況沒有好轉,送醫檢查才發現是尿毒素過高引發的「失神型癲癇」。這名男子尿毒指數長期偏高,偶爾會出現噁心嘔吐,但認為洗腎後腎功能會更差,所以一直抗拒,某次去爬山,家人發現他出門前就不說話,爬山途中也很沉默,還時常對空氣傻笑,雖然可以說出自己名字,但牛頭不對馬嘴,整個人像傻掉一樣。家人第一反應以為男子中邪,立刻帶去宮廟收驚,但結果反而更糟,於是緊急送醫,經腦波檢查發現有癲癇波,才發現不是中邪,而是尿毒素太高,為尿毒性腦病變引起的癲癇發作。腎臟科醫師林軒任指出,腎臟病常見的症狀,除了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之外,當尿毒素逐漸累積,進而會影響身體其他系統,可能出現皮膚癢、消化功能變差、食慾減退、口臭等症狀。據了解,尿毒症就是所謂的末期腎臟病,也被稱為慢性腎衰竭或第5期腎臟病。而尿毒性腦病變症狀包括認知功能下降、記憶力減退、智力減退、嗜睡、癲癇。一般人對尿毒症和洗腎都有迷思,認為洗腎就是被判死刑,但這樣的觀念完全錯誤。尿毒症雖然無法痊癒,但只要妥善控制和治療,病患仍然可以過著與正常人相近的生活。
七旬男坐下就犯睏「竟罹腎病第五期」 居家血液透析提升生活品質
隨著人口老化,腎臟病患者逐年增加。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的「台灣腎病年報」,去年洗腎病友累積達9萬6千多人,若未能妥善控制,恐突破10萬人大關。彰化伸港的70歲柯先生已洗腎十餘年,回憶年輕時曾患腎絲球腎炎,但因忙於生意未加注意,直至體力下降,甚至坐著會睡著,才在女兒提醒下前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腎臟醫學中心就診。經黃秋錦顧問診斷後,確診為慢性腎病第五期,需立即洗腎!初期,柯先生每周往返醫院進行血液透析,透析後體力虛弱,無法進行日常活動,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對生活造成困擾。後來在黃秋錦顧問推薦下,接受居家血液透析訓練,至今在家中進行透析已有九年,病情穩定,精神狀況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黃秋錦顧問表示,一般血液透析需耗時4小時,快速脫水以移除多餘水分和尿毒素,導致體內滲透壓劇變,病人透析後感到極度疲憊,需長時間休息。而居家血液透析則以較慢速度、更長時間來移除代謝物,減少心臟負擔,透析後無疲憊感,病人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居家血液透析需病人及家屬接受3個月的訓練,合格後可自行在家操作。數據顯示,居家血液透析病人5年存活率較一般到院透析患者高出30%。為解決病人及家屬對居家自我透析安全性的擔憂,中醫大附醫研發了一套智能監控和預警系統,能即時監測生理數據,確保病人安全。中醫大附醫血液透析科郭慧亮主任補充,目前已有29位病人完成居家血液透析訓練,安全完成超過10,000次透析。病人及家屬每年減少約90天的往返醫院時間。這套系統已推廣至全台八個縣市,並與澎湖縣政府合作,將居家血液透析導入離島衛生所,服務偏鄉腎友。
10種國民美食超傷腎 醫揭恐怖後果:不要輕易吃
台灣是美食王國,各種小吃五花八門,讓人食指大動。不過有些吃太多對健康有害,不能吃太多。醫生就提醒,生活中有10種食物會緩慢傷害腎臟,必須少吃為妙。洪永祥醫師在臉書指出,人類出生約有200萬顆腎絲球,要使用一輩子,腎絲球不會再生,死掉1顆就少1顆,由於壽命不斷延長,腎臟的「存款」一訂要省著點用,才能避開洗腎危機。洪永祥醫師點名10個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食物,在不知不覺中緩慢傷害腎臟,應該要少吃。10.早餐穀物包含玉米片、小麥片等,主要成分是裹糖的碳水化合物,主打健康的穀片,宣稱低脂肪、低膽固醇、高纖,很容易讓人誤以為跟天然的糙米、燕麥、五穀米等富含高纖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是一樣健康的穀物,但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曾發現,半數市售早餐榖片,每100公克含鈉量達500毫克以上,高糖、高鹽、高飽和脂肪。9.蔥花肉鬆捲與奶酥麵包台式蔥花肉鬆捲麵包鬆軟的口感,是因為含有豐富油脂,並且抹上了美乃滋讓質地更加柔軟,加入了美味肉鬆,整體扎實的重量直接奪得麵包界熱量冠軍。蔥花肉鬆捲麵包熱量高達565大卡,約2碗飯的熱量,另外日式麵包無論奶酥、紅豆、芋頭、克林姆都是超高油鹽糖的食物,一個麵包下肚,不但吃進去高熱量,其內餡更含有較多的反式脂肪、飽和脂肪酸,吃多也是會讓身體造成腎臟極大負擔。8.燒餅油條製作過程會加入油脂,它是將麵粉先揉成麵糰,再丟入油鍋中炸。油溫越高,風險也就越高,除了一份燒餅油條的卡路里為500到600大卡,吃掉一份熱量大約是3分之2杯珍珠奶茶的熱量。高溫油炸更產生了丙烯醯胺與多環芳香烴的傷腎致癌風險。另外,很多業者為了增加酥脆口感,多會使用含有重金屬「鋁」的膨脹劑,人體若攝取過多,可能會影響腦部腎臟,誘發失智與腎衰竭。7.鍋貼包餡食物像是鍋貼、水餃、小籠包,都是澱粉包著五花肉,澱粉高熱量,五花肉含飽和脂肪酸與高熱量,當澱粉緊緊包著五花肉,一點油脂都不漏掉,完全吃進肚會超級傷腎,吃著就吃出肥胖、高血壓、高血脂與糖尿病,腎功能就一日一日流失。6.肉鬆肉乾與香腸肉鬆事實上有很多營養加工食品,會用大量的油、醬油、糖與鹽調味,加工過程中幾乎胺基酸、維生素營養耗盡,只剩下高油鹽糖調味,尤其糖尿病人及腎臟病人,就不宜吃肉鬆。肉乾與香腸也是高油鹽糖,加上高溫加工的紅肉,除了會有致癌風險,也會引發身體慢性發炎。珍珠奶茶榮登冠軍。(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5.鐵板麵高油鹽糖全包了,除了高熱量每100公克的油麵熱量就有361卡,鈉含量更是高達712毫克,調味包通常是預先做好的,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調味成分跟勾芡,不僅很油也很鹹,熱量驚人,且經過鐵板上高溫烹煮的鐵板麵,容易卡上陳年焦炭,異環胺、丙烯醯胺與多環芳香烴增加罹癌風險。4.三寶飯一份三寶飯960大卡,加上配菜後熱量大約在1330大卡,比炸雞腿便當熱量還高,一餐就吃掉了一天2餐的熱量。烤鴨、烤雞的脆皮是因為醃料中含糖,經過烘烤後雖然香氣十足,但熱量也是驚人。叉燒是由五花肉製成,本身為高脂肉類,還有高鹽高糖的醬汁,超級傷腎,吃的時候要避開肥肉、雞皮、鴨皮。3.炸雞排裹著澱粉經過油炸的雞排,一片熱量平均可達630大卡,比吃2碗白飯還要多。可怕的不單是熱量,雞排的獨家調味都是有甜又鹹的高鹽糖,油品若不按時更換,回鍋油更是很多的致癌物與重金屬,經常吃不單單是發胖,更是傷肝傷腎身心傷血管提升致癌率。2.日式拉麵一碗拉麵含鈉量高達2000~4000毫克,有些專業吃貨一周7天,很多人吃著吃著就習慣拉麵的鹹度,導致血液中的鈉離子飆高,高血鈉除了造成腎臟負荷、超級傷血管,更造成水腫、高血壓與痛風的發作,絕對是傷腎的高危險。1.珍珠奶茶:不僅僅本身是傷腎的邪惡成分,更是台灣人攝取頻率最高的傷腎食物。一杯的熱量高達783.2大卡,奶茶當中的「奶」是以奶精製作,不論是粉狀還是液狀都屬於油脂類。高果糖也是傷腎的另一大原因,一天攝取過多的精緻糖,會增加三酸甘油酯堆積胰島素阻抗的增加,提高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痛風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這些慢性病症是傷腎的最大元兇。洪永祥醫師呼籲,為了腎臟的健康,這些超級好吃但傷腎的食物,務必放在心中,不要輕易放進口中,偶爾嘴饞吃了要多喝水運動,增加代謝,任何一種都不要變成常規飲食,那是非常恐怖的。
50歲女喝「綠拿鐵搭配優格」出現泡泡尿 她3個月後竟慘要洗腎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節目中表示,綠拿鐵搭配優格是很好的促排便組合,然而,他也提醒,有些族群真的不宜飲用,過去就曾遇過一名長期飽受便秘所苦的女患者,後來,她發現喝綠拿鐵加優格能使排便更順暢,於是天天飲用;不料3個月後,整個人變得很疲倦,經檢查發現,她的腎功能嚴重衰退,需要洗腎。腎臟科醫師洪永祥過去就曾遇過一名50歲女子,長期飽受便秘所苦,後來,她發現喝綠拿鐵加優格能使排便更順暢,不料整個人變得很疲勞還有泡泡尿。(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T)洪永祥在《醫師好辣》節目中表示,這名50歲女子長期飽受便秘所苦,經常得靠軟便劑才能排便,但他進去系統後卻發現無法開藥,原因在於對方已在腸胃科拿過同樣的藥物,有重複用藥的問題。洪永祥表示,醫師一般會建議晚上服用兩顆軟便劑,但女子透露,自己需要吃到5顆才有效。洪醫師就勸她,服用如此高劑量,除了會對心理、生理產生依賴外,腸黏膜也會受傷,若仍想服用,只能自費。腎臟科醫師洪永祥過去就曾遇過一名50歲女子,長期飽受便秘所苦,後來,她發現喝綠拿鐵加優格能使排便更順暢,不料整個人變得很疲勞還有泡泡尿。(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T)不過這名女子3個月後再回診時向洪永祥表示,可以不用再開立軟便劑,原因是她找到更好的方法,就是綠拿鐵加優格,這段時間她每天飲用,排便順暢無比;但奇怪的是,她整個人變得極度疲倦,小便也出現泡泡尿。據洪永祥解釋,綠拿鐵搭配優格是很好的促排便組合,同時含深綠色蔬菜、堅果、橄欖油等健康食材,能攝取到豐富的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益生菌及水分,可說聚集了許多保衛腸胃的元素。腎臟科醫師洪永祥過去就曾遇過一名50歲女子,長期飽受便秘所苦,後來,她發現喝綠拿鐵加優格能使排便更順暢,不料整個人變得很疲勞還有泡泡尿。(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T)由於這名女患者因為有腎臟病,在飲食上需限蛋白、限磷和限鉀,而綠拿鐵的蔬菜含高鉀,堅果含高磷,等同攝入大量高磷、高鉀食物,導致腎功能衰退,最後女子必須洗腎治療,他也呼籲,腎友務必遵守腎臟病的飲食原則,應避免飲用綠拿鐵增加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