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絲球過濾率
」 洗腎 腎臟 糖尿病 腎功能 腎臟病日常生活毒素超多!醫揭11項常見污染源 「洗澡用沐浴乳」也上榜
男星汪建民去年底檢查出罹患肺腺癌後,歷經9次化療、60多次電療,仍於7日晚間不敵病魔逝世,享年56歲,消息一出不僅震驚演藝圈,也再度引發外界對健康的重視。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透露,生活中的毒素無處不在,平時如何防範成為重要課題,建議民眾多注意以下幾點,相信就可以防毒保命。1、戒菸、限酒、少吃成藥:菸酒無疑增加身體毒素負擔,而愛吃成藥或者是來路不明補品等,更可能傷肝傷腎,反而破壞排毒器官的正常運作。2、養成多喝水的習慣:喝水,尤其喝足量好水,不但促進新陳代謝,也可以將身體內代謝的不好物質藉由尿液排出去,減少毒物與身體細胞接觸時間,自然可以減少腫瘤的發生。成年人請至少每日喝水2000 cc,並減少喝瓶裝水,以免喝進塑化微粒,適得其反。3、減少接觸污染來源:例如少用塑膠袋裝盛熱食,少用沐浴乳洗澡,化妝保養品也不要過度使用,奇怪的香精、或是空氣芳香劑少用,少食加工食品以及大型魚,吃中藥或是保健食品請諮詢專業人員,儘量不用殺蟲劑,防曬請用物理性防曬用品,少吃罐頭食物,手摸過熱感應紙或是黏土玩具後一定要洗手,裝潢家具要用環保無污染材質,家中放置空氣清淨機,外出注意空氣品質app的即時資訊,有污染的話請務必戴上口罩。4、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多吃十字花科蔬菜,例如花椰菜、大小白菜、青江菜、芥蘭、油菜、球芽甘藍、芝麻葉、羽衣甘藍等,可以減少口腔癌、食道癌、大腸癌、乳癌等機率。因為這裡頭含有蘿蔔硫素以及異硫氰酸鹽這類植化素,會經過胃酸的催化,產生吲哚等化合物,可以促進肝臟解毒酵素活性,代謝掉環境荷爾蒙等毒素。但是蔬菜本身可能有農藥殘留問題,所以蔬果清洗千萬不能馬虎。其餘包括大蒜、薑黃、酪梨、蘆筍、蘋果、柑橘類水果、芭樂、綠茶、甜菜根等都因為不同的營養素而有協助排毒的效果。5、適度運動以及流汗:流汗有助於毒素排除,研究顯示流汗的汗液當中可以偵測到微量重金屬,運動就是流汗的催化劑,運動流汗搭配喝水就是很好的排毒過程。有人不容易出汗,可以用泡澡或是泡腳的方式來發汗,也是不錯的方法,但如果是運動出汗會比桑拿發汗可以排出較多的鎳、砷、鉛、銅等重金屬。6、充足睡眠:充份的睡眠可以促進肝臟修復,讓肝臟解毒效率更好,睡眠也可以促進大腦廢棄物質的排除,降低大腦損傷以及認知功能退化。7、控制三高疾病以及減糖飲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會影響腎臟腎絲球過濾率功能,降低腎臟排毒機制。血糖以及血脂肪過高也會影響肝功能,導致肝臟解毒力下降。當有脂肪肝時,限制糖分攝取可以減少肝臟脂肪堆積,利於肝臟解毒。
男子泌尿道壁如水泥牆 釀「泌尿道長期發炎」!腎臟也嚴重受損
61歲梁姓男子這半年來反覆發燒及泌尿道感染,住院多達六次,日前再度復發,轉院到衛福部彰化醫院就醫,多科會診發現包括腎臟及輸尿管等泌尿道系統被一層像是水泥、蛋殼的鈣化物覆蓋,被稱為Encrusted uropathy(結殼性泌尿系統病變),因此造成泌尿道長期發炎,急性腎臟功能惡化。泌尿道發炎非典型腎結石 起因於結殼性泌尿系統病變彰化醫院腎臟科主任蔡旻叡表示,泌尿道結石通常會有頻尿、血尿、疼痛、甚至尿失禁等情形,但這起個案病人並不太會疼痛,而是一再地發炎感染。從超音波發現梁男的腎臟有類似鈣化的強回音反射,卻又不是典型腎臟結石,在腎臟科、泌尿科及感染科一起會診下,進一步從腹部電腦斷層發現鈣的沈積物覆蓋在泌尿道系統的內部表面,包括腎臟髓質及輸尿管,像是一層蛋殼一樣,也可以看成內璧有如敷上一層厚厚的水泥,輸尿管因此阻塞擴大,造成水腎及慢性發炎現象。罕見棒狀桿菌也是原因之一 結石不結塊但如水泥般覆蓋蔡旻叡表示,病人尿液進一步培養出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urealyticum),這種細菌致病力很弱,毒性低,培養不易,在臨床上經常被忽略,然而在少數病人(10%)身上會引起類似結石的沈積病變,產生俗稱鳥糞石的磷酸銨鎂及磷酸鈣混合結石沈積。不同於一般結石的是,石頭不會結成塊狀,而是如本起個案,像水泥般地覆蓋住泌尿道。此病症比較可能發生於免疫力不足、臥床或是長期置放尿管的病人身上。多喝水、不憋尿 一有症狀需積極找出病因蔡旻叡說,釐清病因後,為梁先生使用抗生素及進行多次的輸尿管內視鏡手術去除石片,已經不再發燒,但其腎絲球過濾率(eGFR)僅剩20,顯見半年的持續性泌尿道發炎已損害腎臟功能。蔡旻叡強調,泌尿道結石可能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不管是哪種形狀,要預防結晶成石,最重要的是多喝水、不要憋尿、適度運動,營造出較為不易結石的環境。
35歲OL頻尿不敢喝水「腎功能惡化」 醫建議多吃「1蔬果」3個月就改善
都說「多喝水有益身體健康」,然而一名35歲的OL卻因為患有膀胱過動症,一喝水就想上廁所,導致她不敢多喝水,進而影響腎功能。而OL在求診後,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建議她可以多吃洋蔥,以及其他五顏六色的蔬果,果然改變飲食3個月後就改善OL膀胱慢性發炎的狀況。洪永祥近期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分享自己經手的個案,表示有一名35歲的OL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的困擾,但因為患有膀胱過動症,一喝水就想上廁所,導致她不敢喝太多水,結果造成泌尿道感染。洪永祥解釋,一般人的膀胱蓄尿約300至400毫升時開始收縮,會感到想尿尿,但膀胱過動症患者因泌尿系統老化,蓄尿量可能只達到100毫升就想尿,但如果因此不敢多喝水,腎功能會進一步惡化。雖然OL泌尿道感染的情況在吃了抗生素後有所好轉,但頻尿的問題變得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腎功能也因此提前老化,OL來就診時,腎功能已經變得相當差,洪永祥形容她的腎功能像是60歲的婦人一樣非常糟糕,腎絲球過濾率只有65ml/min(正常的腎絲球過濾率大約是100ml/min)。對此,洪永祥也建議OL可以多吃洋蔥,以及其他五顏六色的蔬果。洪永祥指出,膀胱過動症和泌尿道感染患者常與身體慢性發炎有關,多吃富含花青素、茄紅素、兒茶素、植化素的蔬果,這些成分都有抗發炎作用。洪永祥也說明,洋蔥富含維生素B、C和膳食纖維,水分含量豐富,還含有硫化物、槲皮素和一些抗氧化劑,其中硫化物可以改善膀胱慢性發炎,進而提升腎功能,長期食用對腎功能有很大幫助。最終OL在改善飲食三個月後,回診時發現腎功能從65ml/min上升到8065ml/min,且頻尿情況也改善了。
微波剩菜「這動作」害全家掛急診 6旬婦慘釀急性腎損傷
用微波爐加熱剩菜也要小心!一名60多歲婦人長期追蹤糖尿病,日前她加熱番茄炒蛋時,不介意加熱不均勻、菜的中間還是涼的就食用,導致全家人腸胃炎掛急診,就連自己也出現急性腎損傷的症狀。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節目《健康好生活》中分享,這名婦人在他的門診追蹤健康狀況,原本糖尿病一直控制得不錯,在上一次回診時卻發現,她的腎絲球過濾率掉了30分,「這是很嚴重的一件事,通常代表有急性腎損傷,而最常見原因就是感染」。洪永祥隨即詢問對方是否有感冒,或是出現泌尿道感染、急性腸胃炎,婦人這才坦承,她一個星期前掛了急診,且是全家都中招,係因她將放隔夜的番茄炒蛋拿去微波爐加熱,食物表面已經是溫熱狀態,中間還是涼的,但想著正值夏季炎熱,涼涼的也蠻好吃,一家人就跟著吃下肚。後來,全家人在飯後開始上吐下瀉,甚至只能到急診打點滴,而婦人則因患有糖尿病又腎衰竭,造成腎功能急速下降。對此,洪永祥解釋,微波爐加熱時,可能會有受熱會不均勻的狀況,如果時間不夠,建議要再加熱一次,至少加熱至70度以上。至於要如何保存剩菜,洪永祥提出「6重點」提醒民眾:避免將剩菜擺在室溫下超過2小時;食物要裝在乾燥、密封的容器裡,如保鮮盒、密封袋以阻絕空氣;大份量料理要分裝保存,避免細菌汙染;剩菜「趁熱」就要放進冰箱,低於60度就可能引起細菌汙染;隔餐菜要加熱至70度以上;剩菜最好一次食用完畢,避免反覆加熱。
六旬女多年糖尿病逼近洗腎邊緣! 中西醫合併治療遠離危機
一位68歲的李姓婦人罹患糖尿病已20年,某次回診時,抽血報告竟發現腎絲球過濾率剩8分,屬慢性腎臟病第五期臨近洗腎邊緣。李姓婦人至醫院進行中西醫合療,在1年內腎絲球過濾率提升,血鉀穩定4.0,免於洗腎帶來的生活困擾與痛苦。糖尿病恐引發腎病 死亡風險大增中醫大附醫中醫部醫師廖元敬指出,由李女士病例可見,長期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更需格外注意腎臟病變的風險。除了腎臟病外,糖尿病也是腎臟病人接受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若腎絲球過濾率下降,死亡率有增加趨勢。中醫部醫師吳美瑤強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包括性別、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隨著年紀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也會隨之上升,其中慢性腎臟病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獨立因子,隨著慢性腎臟病嚴重度增加,腎絲球過濾率下降,心血管事件風險大幅增加。中西醫合併療法加強照護 降低心血管死亡率李女士血壓169/80偏高,食慾差,低血鈉132,高血鉀5.4。經由廖元敬與吳美瑤使用「全民健康保險中醫慢性腎臟病門診加強照護計畫」,並合併腎臟科醫師張育瑞門診的西醫療法,為患者進行治療。西醫療法: 張育瑞說明,西醫常規治療包含降血糖、降膽固醇等藥物,配合飲食及中醫治療,李姓患者這2年來血糖、血脂、電解質越來越進步,精神及體力也越來越好。中醫療法: 根據中醫大附醫2007至2016年在「中醫藥國際學術電子期刊Journal of 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JTCM)」發表的研究資料,除了西醫的常規治療,中醫使用活血化瘀的丹參、川七抗發炎、抗氧化、改善腎臟微循環,合併濟生腎氣丸或是知柏地黃丸,能使早期糖尿病腎病變患者腎功能、蛋白尿穩定改善。中西醫合療,除穩定腎功能外,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總死亡率7成,以及長期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的發生率。
台灣洗腎王國!醫揭「5大常見症狀」 3情況持續3個月恐是腎壞了
台灣是「洗腎王國」,一般民眾對腎臟病是否上身感到擔憂,但對於腎病卻一知半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提供腎臟病常見5大症狀「泡、水、高、貧、倦」,可作為民眾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依據。泡:泡泡尿,尿蛋白增加,造成小便容易有泡泡而且久久不散。水:水腫,主要出現在下肢,按壓後會產生凹痕、無法馬上回彈。高:高血壓,慢性腎臟病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原本就有高血壓的人,如果合併腎臟病,會讓血壓控制更困難。貧:貧血,腎臟有促進紅血球生成的功能,慢性腎臟病會造成貧血及血紅素下降。倦:倦怠,容易感到疲勞。謝至同表示,若出現上述臨床症狀,可以透過基本的抽血及驗尿檢查瞭解腎臟受損情形。抽血檢查主要看的是腎臟過濾體內毒素能力,以檢測血液中肌酸酐(creatinine)的方式推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腎絲球過濾率至少要有60 ml/min以上才算正常,在健康年輕人甚至可以到90-100 ml/min。此外,若腎臟過濾功能出問題,尿液檢查也會出現蛋白尿和血尿現象,但血尿可能受到泌尿道出血(包含:泌尿道感染、結石、腫瘤等)影響,因此需要排除才能確認是腎臟問題。謝至同提醒,若是持續有蛋白尿、血尿,或者是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 ml/min持續3個月以上,就代表腎臟功能異常,需要儘早就醫,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以前常常是沒有症狀的,建議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提早發現腎臟病才能及早介入治療、延緩腎臟功能退化、遠離洗腎。
國內累計11起小林紅麴通報「9人腎受損」 患者症狀曝
日本發生消費者服用小林製藥含紅麴保健食品後陸續罹患腎臟疾病,甚至有5人死亡,而台灣有業者曾輸入相關原料,且陸續有民眾通報食用後,身體出現不適症狀。據食藥署2日統計,目前收到11件通報,11例通報年齡皆超過40歲,另有2人未確定,其通報症狀,包含全身疲勞、腎絲球過濾率有異常、腎功能受損、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臟病等。據食藥署2日統計,截至1日,全國健康食品、特殊營養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已收到與小林製藥有關紅麴產品案件通報共11件,包括3件健康食品,分別為1件「諾寶紅麴膠囊」及2件「大醫生技紅麴膠囊」,保健功效皆為「調節血脂」。另8件通報的一般食品產品,分別為3件「大研納豆紅麴Q10膠囊」、2件「達摩本草納豆紅麴素食膠囊」、1件「御熹堂日本專利紅麴納豆Q10」、1件「紅景天納豆紅麴膠囊」、1件「小林製薬紅麴膠囊(日本購入)」;至於國內業者主動通報預防性下架資訊方面,目前維持226件主動下架。至於個案通報狀況,目前有11例通報,其患者年齡都大於40歲,其中2人未確定,目前則知年齡最高為73歲,服用最長時間為3至4年、最短6個月。症狀方面,包括感到疲累、腰痠、腰痛、腎絲球過濾率異常、腎功能受損、腎臟些微萎縮、頭暈、血壓高、噁心、想吐、腎功能異常、腎指數下降並合併有蛋白尿、急性腎衰竭和慢性腎臟病等。是否有同時服用其他藥品部分,仍有待確認。
公司主管「渾身尿騷味」無奈求診 醫檢查嘆「腎功能剩20%」當天就洗腎
台灣美食因經常伴隨高油高鹽高糖的副作用,成為了除美食王國之外,也是洗腎大國,根據統計,台灣每9人就有一人患有腎臟問題,然而許多人對腎臟病沒有太多的認知,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提到曾有一名50多歲的男子來求診,臉色蒼白,就來走路都會喘,甚至「靠近身邊就會聞到尿騷味」,經檢查發現腎功能只剩20%,當天就被轉到急診洗腎了。洪永祥在YouTube《健康晚點名》節目中提到,許多病人神經很大條,都要等到病況嚴重才就醫,他舉例,曾有一名年約50歲的公司主管來就診,整個人面部蒼白,連走進診間時都有點微喘,更嚴重的是「一靠近就能聞到尿騷味」陪同男子前來看病的太太提到,先生3年前腎絲球過濾率只剩下40分,人也出現很明顯的疲憊,甚至還出現腳抽筋、麻痺等嚴重併發症狀,不過先生一直試圖合理化症狀,例如「只是自己水喝太少」、「上班坐太久」等理由敷衍。在經照X光檢查後發現,男子已經出現出現肋膜積水、肺水腫現象,體內的水根本排不出去,尿素高到必須要洗腎的程度,隨後洪永祥也立即將該男子轉至急診處理洗腎。洪永祥提醒,腎臟問題千萬不能拖延,務必好好配合醫師指示,以治療腎絲球炎而言,「類固醇」是第一線用藥,良好的抗發炎效果下也伴隨許多副作用,例如月亮臉、水牛肩等,有女患者曾服用不到3個月臉就腫得像「麵包超人」一樣圓,便擅自停藥,結果蛋白尿又跑出來。洪永祥表示,如有用藥上的問題,可先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例如類固醇劑量少一點,搭配小劑量的環孢靈、其他免疫抑制藥物以控制病情,等到病況有漸漸好轉後才一顆一顆減少,才有機會從控制到停藥。
洗腎20年!102歲人瑞開心慶生 7大照顧重點一次看
台北長庚醫院在3月6日舉辦了一場特別的慶生會,為一位持續血液透析治療將近20年,今年高齡102歲的長壽病人唐先生獻上祝福。台北長庚醫院透析室主任張智翔教授表示,唐先生自2005年起便在台北長庚醫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病人總是用正面積極的心態,克服每一次透析,並且在透析照護團隊悉心照護下,保持了良好的營養狀態,更擁有穩定的心情和樂觀的生活態度,其家人的陪伴也給了他很大的信心及鼓勵。張智翔教授說,90歲以上高齡透析長者,可以活到百歲非常難得,展現了在優質的醫療照護下,即使面對慢性疾病,生活品質和透析治療一樣可以共存。張智翔指出,腎功能主要為藉著尿液排出水分、毒素、進行酸鹼及電解質平衡,成年後隨著年紀增長,腎絲球過濾率每年下降一,隨著年紀增長,腎功能緩慢下降,一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其他疾病,加上不良用藥習慣,可能導致慢性腎病。目前台灣約有11%民眾患有慢性腎病、其中超過9萬人接受透析治療,盛行率為全球之冠。由於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為了增進腎友的健康與生活品質,張智翔教授也提供一些重要的生活重點給腎友參考:第一、按時接受透析至關重要:定期透析能幫助清除體內積累的廢物和多餘的水分,是維持腎友生命的基礎。第二、控制體重和血壓相當重要:維持適當的飲食和運動,避免過多的鉀、磷和鈉攝入,並保持穩定的體重和血壓,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相關併發症都很重要。第三、保持瘻管暢通及清潔:瘻管是第二條生命線,因為瘻管是透析過程中血液進出體內的通道,必須保持暢通及清潔,及時處理狹窄,減少感染和其他併發症。第四、正確服用藥物:能助控制血壓、維持鈣磷平衡,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第五、預防受到感染:因為腎友的免疫系統可能會比一般人更脆弱,勤洗手及配戴口罩,定期接受疫苗,注意下肢是否受傷,是防範感染的關鍵。第六、預防跌倒:家中應該移除可能導致跌倒的障礙物,並確保足夠的照明來預防跌倒。第七、充足規律的睡眠、維持快樂心情:對於維持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是必需的,它有助於減少壓力,對於腎友來說是一個強有力的支持。張智翔教授強調,由於慢性腎臟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因此疾病的早期檢測及預防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並且從血糖血壓到飲食生活調控,協助患者延緩腎臟病惡化。若透析治療無法避免,也期望藉由唐先生的故事,給其他病人鼓勵,讓他們也勇於面對疾病,積極治療,人生一樣可以活出美好。
女子為瘦身狂服用減重咖啡瘦20KG! 竟才30歲就面臨洗腎
一名營養師日前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中發文,表示她有一名30歲患者為了減肥,服用了許多標榜可以瘦身的咖啡產品。沒想到,最終雖然該名患者成功瘦下近20公斤,但卻因為服用這些產品,導致嚴重腎衰,未來都需要到醫院進行洗腎。根據《星洲網》報導,一名營養師嘉姬拉祖萊妮日前在自己的Twitter中發文,表示她有一名患者,為了想要減肥,自2022年開始,便開始服用許多標榜可以瘦身的咖啡產品。而患者在服用一段時間後,體重也成功地減掉了近20公斤。不過在2年後,該名患者的身體卻開始出現問題,總是感到全身無力,不過卻始終不認為是減肥產品惹禍,因此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直到某次,患者因為昏倒被送往急診室,才發現腎絲球過濾率(eGFR)每分鐘僅剩3ML,未來都必需面臨洗腎。對此,嘉姬拉祖萊妮也呼籲大家,健康的減肥方法是需要時間的,請保持一點耐心「很多減肥產品只是獲得衛生部的產品註冊,並非獲得認可,我不想責怪任何人,如果想要嘗試的話可以嘗試,但要記得,出現任何問題時,還是要向專家尋求專業建議。」
28歲女健檢腎臟猶如「80歲」! 竟是這款常見藥惹禍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日前在節目上分享,表示他有一名28歲的女病患,健檢發現腎絲球過濾率只有50分,意味著她的腎臟已經猶如「80歲」。洪永祥表示,後來經過他的問診才發現,原來該名女子為了身材,長期吃利尿劑,最終導致利尿劑成癮,腎功能下滑。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日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表示他有一名28歲的女病患,健康檢查時發現自己的腎絲球過濾率只有50分,意味著她的腎功能已經猶如「80歲」。而因為該名女病患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因此讓洪永祥相當困惑為何會有這議的情況發生,沒想到經過問診才發現,原來該名女病患吃了多年的「利尿劑」。洪永祥指出,該名女病患因為朋友介紹利尿劑給她,吃下去效果驚人,能立即消除水腫變美,馬上瘦3公斤。自此之後,女病患便依賴上利尿劑,每次有需要盛裝出席的場合,就會先吃一顆排尿,已經連續吃好幾年。最終洪永祥為了救回女病患的腎功能,禁止對方再食用利尿劑,並開立保護腎臟的藥物,3個月後腎功能順利恢復到70分。而洪永祥也提醒常見的傷腎藥物有4種,除了利尿劑外,還有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止痛藥、抗生素,以及做電腦斷層、心導管時施打的顯影劑,服用前都要和醫師仔細討論。
全台23萬人罹糖尿病不自知 陷心腎多重共病危機
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統計,全台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1%,推估目前糖尿病患者已突破250萬。然而近期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台灣2012到2020年人體生物資料庫及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數據的研究,發現未診斷糖尿病的標準化盛行率平均約落在1%,意即每年平均約有1%未確診的潛在糖尿病患者,照此比例推算,以現年截至9月底、全國2340萬的人口數預估,恐約有23萬人實際未察覺自己已罹患糖尿病。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提醒,糖尿病事實上為一全身性疾病,容易引發心衰竭及腎臟病等多重共病!據統計,台灣每3位糖友就有1位衍生慢性腎臟病;每5位就有1位合併心衰竭問題,這三者疾病不但名列國人前十大死因,更是全民健保醫療支出的前20大疾病,糖尿病及相關共病已然成為全民健康最大危機。健康識能在慢性疾病照護與預防上有舉足輕重的關係,然而,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過去兩年針對全台近7000位糖尿病患者的調查發現,其中約76%糖友雖已可列為慢性腎臟病的中高風險族群,但卻有高達51.1%的糖友從未認知自身風險7,顯見糖尿病患者的共病認知明顯不足!有鑑於此,今年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提出「Goal 50+超越50」升級計畫,將提升疾病識能率,列入糖腎共病照護指標之一。蔡世澤指出,防治共病需要醫病及各界共同努力,然而,每位糖尿病患者的共病風險、病況嚴重程度各不相同,血糖控制目標、用藥、自我健康管理方式都須量身打造,加上在糖友自身認知不足的情況下,醫事人員在診間往往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來回溝通,自我管理及支持的成效也就因而大打折扣。若能提早建立患者對於疾病的完整認知,就有機會縮短醫病間資訊落差、大幅提升溝通效率,讓防治措施發揮最好的效果。為了提醒糖友控制血糖之餘、也要及早預防腎心併發症發生的風險,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近年推動「今天你有控嗎?請問糖三臟」宣導運動,鼓勵糖友於回診時主動與醫護人員詢問三臟狀況,確實追蹤共病風險及照護績效:第一問「胰臟」:血糖控制狀況?第二問「腎臟」:腎臟功能如何?蛋白尿與腎絲球過濾率落在哪個分級?第三問「心臟」:如何預防心臟衰竭?平常是否有出現喘、累、腫等症狀?適逢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為了響應今年由國際糖尿病聯盟訂定的「知所風險,知所應對(KNOW YOUR RISK, KNOW YOUR RESPONSE)」主題,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特別推出「快向糖三臟取經」升級版衛教網站,除了可自我檢測共病風險外,糖友亦可透過「周遊糖腎心照護地圖」的問答方式,一步步掌握飲食、運動、治療等面向的錦囊妙計,知曉適合自己風險的照護方法,並進一步與醫護團隊討論出最適治療選擇,及早建立控糖、顧腎、護心的全方位照護實力!
別忽略健檢報告「2數值」 及早挽救可避免洗腎
67歲的楊女士長期有三高問題,起初在健康檢查時發現有蛋白尿卻沒有放在心上,不料隨後腎功能跟著三高控制狀況不佳而急速惡化,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第3期,確診8年以來頻繁出入急診、住院治療,今年因血尿及劇烈腹痛住院,經醫師評估因為腎功能嚴重受損,必須接受洗腎治療。另一位飽受洗腎之苦的85歲汪奶奶,同時有糖尿病及心血管共病,確診兩年內因腎功能惡化而反覆住院,今年再度住院時,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第5期,需要接受洗腎治療,反覆住院的生活讓她的身體機能日益衰退,多數時間只能臥病在床,仰賴家人照料,心理也因為自責成為子女負擔而終日鬱鬱寡歡。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慢性腎臟病因初期症狀不明顯,近6成被診斷時已是晚期(3-5期),此時腎功能已受損且不可逆;腎功能下降恐讓病人加速面臨住院、洗腎、死亡等問題。過去用於治療慢性腎臟病的藥物,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張力素第二型受體阻斷劑或配妥西菲林等藥物,對於延緩腎功能下降仍有侷限,值得慶幸的是,目前SGLT2抑制劑可以幫助延緩腎功能下降,進一步降低住院、洗腎或死亡的風險。全台灣慢性腎臟病人口已突破200萬,換算約平均每8位成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病,而末期腎臟病發生率與盛行率多年以來也高居全球之冠,在這個背景下,台灣每年新發生的洗腎人數更是超過12,000人,足足可以坐滿一座小巨蛋。當腎臟因為疾病受損,導致腎功能出現超過3個月以上的持續損傷,就稱為慢性腎臟病,此時腎功能已不可逆。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說明,慢性腎臟病帶來的腎功能下降與住院、洗腎、死亡三大危機息息相關,不但容易引發心衰竭、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等高危險性的心血管疾病,隨著腎功能越差,將大幅增加住院與死亡的風險,根據統計顯示,慢性腎臟病患者可能因為腎功能惡化而面臨每年平均掛2次急診、每次住院天數長達10天,且每5位患者就有1人在住院後一個月內會面對再次住院,甚至死亡的威脅。台大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趙家德指出,延緩腎功能惡化,以進一步減少未來住院、洗腎與死亡風險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目標,為此,臨床上十分重視及早診斷、定期追蹤、積極治療、危險因子控管的治療策略。舉例來說,腎臟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三者密不可分,約有5成心衰竭患者、4成糖尿病患者會同時患有慢性腎臟病,所以應安排多專科團隊模式以顧及腎糖心的共病照護。在藥物治療方面,除了過往常用的藥物,國際腎臟醫學會也於2023臨床指引中,將SGLT2抑制劑列為慢性腎臟病治療建議使用藥物,趙家德醫師提醒,讓腎功能惡化的因素非常複雜,已知具有腎臟病危險因子病人接受篩檢比率卻只有兩成,呼籲本身具有三高、肥胖、吸菸、長期服用未經醫師處方藥物、高齡(65歲以上)、腎臟病家族史等高風險因素的民眾,應定期安排腎功能檢查,若出現「泡(泡泡尿)、水(下肢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疲倦)」典型症狀時,則建議儘快就醫。此外,健康檢查中抽血與尿液報告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與「尿中白蛋白尿/肌酸酐比值(UACR) 」容易被民眾所忽略,卻是評估腎功能的2項關鍵指標,建議民眾可以對照國際腎臟醫學會推出的慢性腎臟病風險分級表,依據低風險的綠燈到非常高風險的紅燈,到腎臟科門診就醫並安排對應的腎功能追蹤與治療方案。
25歲女子解開鈕扣露出「大肌肌」!嘆腎功能老化至50歲 醫師震驚揭真相
一名25歲的年輕女子日前就醫,表示她的腎絲球過濾率只有75分,類似老化到50歲!並在診間解開衣服胸口釦子,露出手臂右側的「大肌肌」,詢問醫師如果肌肉太大塊會不會影響腎功能?對此,三軍總醫院腎臟科兼任主治醫師洪永祥指出,結實的肌肉應該就是腎絲球過濾率偏低的原因,但這只是假性偏低不是真的偏低。醫師洪永祥在臉書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指出,日前門診出現一名有點害羞的25歲女性,帶著公司的體檢報告來看診,「她公司體檢抽血的腎絲球過濾率竟然只有82分,她不信邪又去另外一家驗了一次,這一次更低只有75分,他上網去查了一下,這個分數就類似老化到50歲的腎功能,他真的非常擔心。」洪永祥表示,該名女子沒有任何慢性病,也沒有家族遺傳病史,平常非常重視養身,也不太會長期吃中草藥止痛藥或含糖飲料加工食品等,「我幫她作了一系列檢查抽血驗尿超音波,等她回來看報告,除了腎絲球過濾率偏低,並沒有驗出任何的蛋白尿尿潛血或其他的腎臟異常,也沒有任何腎水腫、囊泡、結石腫瘤等,是一個健康的年輕腎臟。」正當洪永祥百思不得其解時,女子小小聲地問「如果肌肉太大塊會不會影響腎功能?」接著她解開長袖襯衫胸口上面3顆鈕扣,把長袖襯衫解開一半,拉下襯衫領口露出右側上臂肌肉,洪永祥坦言心裡震了一下,「哇好強壯的女生…。」但她隨即表示,肌肉應該就是腎絲球過濾率偏低原因,但這是「假性偏低不是真正偏低。」洪永祥向她解釋,一般抽血看腎功能,會抽血看血液中尿素氮跟肌酸酐的濃度,所謂的「腎絲球過濾率」是從血液中的肌酸酐濃度去回推腎絲球過濾率,肌酸酐是我們腎臟排出的,當你腎功能過濾率下降,你的血液中肌酸酐濃度就會累積越高,換算來的腎絲球過濾率就越低。既然肌酸酐來自肌肉,當然男生女生肌肉量不一樣,所以肌酸酐標準值男女也不同,女生標準值是0.9男生是1.3,一對男女若抽血出現同樣的肌酸酐數值,換算成腎絲球過濾率,男生是高的女生是低的,「但因為她的肌肉很大塊,比較像是男生的肌肉量,那我試著把他帶入男生的數據好了,果然換算出來是109.28分(這數據就好看多了),但她病歷基本資料寫的性別就是女生,當然換算出來就是偏低的女生數據。」此外,洪永祥也提醒,肌酸酐是肌肉內肌酸的分解產物,人體產生的速率大致是固定的,但有些常見因素會干擾肌酸酐檢驗值,包括:全身肌肉量大,如健美重訓者。某類的蛋白質攝取過多,如大量補充乳清蛋白與肌酸、動物性肉蛋白。服用某些會抑制腎小管分泌肌酸酐的藥物,有一些抗生素、胃藥會抑制腎小管分泌肌酸酐。上述原因都會使測得之肌酸酐數值「假性偏高」,造成腎功能被低估,無法真實反應出腎功能。「想當然耳這位強壯的女生符合了前面2個因子,因此她的血液中肌酸肝會偏高,用偏高的肌酸酐去估計腎功能,腎功能就被『低估了』。」洪永祥還補充,這類肌肉重訓者還是帶有腎衰竭的風險,如長期攝取太多的加工類高蛋白食品、過多高蛋白含高油脂高尿酸高磷酸鹽等、或是運動受傷橫紋肌溶解、痛風發作、水分攝取過少等…的確也會造成腎功能惡化,還是要請腎臟科醫師評估。因此他也建議最好做到下列幾件事,可以兼顧練肌肉又保護到腎功能:一定要攝取足夠的飲水(每天喝足體重的4%水量,運動每30分鐘多增加250ml)。降低所有傷腎的習慣,如熬夜、抽菸、含糖飲料等。多增加的蛋白質來源以植物性蛋白為主。增加腸道排毒(多攝取腎性益生菌與膳食纖維),不能便祕,每天固定時間排1至2次大便。每年至少一次驗血驗尿評估腎功能,若跟自己去年比明顯腎功能降低,就要減少蛋白質攝取量了。
三高患者留意「肥胖、易喘、下肢水腫」警訊 可能是心腎在求救
日前一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58歲王先生,因為走路感到氣喘吁吁,下肢還會水腫,體重也逐漸增加,轉介至腎臟科就診,發現王先生尿液泡沫多,腎功能變差造成水分滯留,心臟也有衰竭現象,即使使用利尿劑治療症狀改善不明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張志宗醫師改用排鈉排糖藥物,王先生症狀改善許多,血糖控制良好並改善蛋白尿情況,之後也不再需要服用利尿劑。心臟不好、腎臟也有危機! 心腎症候群相互影響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是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病,張志宗醫師表示,大多民眾知道血壓、血糖、血脂等三高控制不好會影響心臟健康,但許多民眾卻不知道,心臟不健康也會影響腎臟,腎臟不好又會連帶讓心臟功能惡化,稱為「心腎症候群」。張志宗醫師進一步解釋,心臟、腎臟之間會互相影響,心臟不健康,打出去血量不足會使流向腎臟的血液不足、進而促使腎素、血管張力素及發炎物質分泌造成腎臟受損;而腎臟功能差,會使水份、鹽份滯留在體內,造成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負擔。高血壓,水份滯留久了會導致心臟衰竭,造成惡性循環。三高患者應定期抽血驗尿三高患者除了注意自己的血壓、血糖、血脂數值之外,張志宗醫師提醒,一定要定期抽血驗尿,注意腎功能(尿蛋白、肌酐酸、尿素氮、腎絲球過濾率),避免出現腎功能異常情況。腎臟病初期較少明顯症狀,若出現下肢水腫、貧血、夜尿、尿液有泡泡等症狀、很可能腎臟功能已受損,進而影響到心臟功能。張志宗醫師進一步提醒,大多患者一開始沒有感覺心臟功能在惡化,若出現走一下就喘,甚至於連坐著不動都很喘、無法躺平、咳痰有血絲,要當心可能是心臟衰竭!當患者心腎功能下降、出現水腫情況,以往治療會使用利尿劑加速排出水分,不過這種方式僅能緩解症狀,無法治療疾病延緩心腎惡化;近期研究發現原用於治療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對於心腎功能受損者也有療效,能同時排鈉排糖,改善水分滯留、減低蛋白尿,除了改善症狀還能延緩腎功能惡化、減少死亡率。有無糖尿病都能使用,還可減少利尿劑使用。遠離心腎衰竭這樣做 多動、戒菸、不吃太鹹三高患者除了規律用藥,也應留意自身狀況、調整生活習慣,張志宗醫師分享六點保命招數:1.血壓應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建議每天在家量測、早晚各一次,量測前30分鐘不要運動也不要飲酒抽菸或喝含咖啡因飲料2. 糖尿病人及慢性腎臟疾病患者,低密度膽固醇應保持在100mg/dl內,有些國家甚至認為糖尿病患者心血疾病風險高建議保持在70mg/dl內,曾發生心肌梗塞或急性冠狀動疾病患者可以控制在50mg/dl內3.糖尿病患糖化血色素建議控制在6.5-7之間,年紀較大患者標準可以比較寬鬆需注意避免低血糖狀況4.飲食不要吃太鹹,容易造成水分滯留(水腫)5.勿抽菸6.多運動,量力而為,散步也可,若有喜愛登山者,要留意溫差變化會造成血管收縮,務必做好保暖張志宗醫師呼籲,台灣民眾特別喜歡未經核可的藥物、保健食品來維持健康,殊不知這些都可能加重腎臟負擔,若發現自身容易水腫、有泡泡尿、夜尿、喘、貧血無力、食慾不振,建議一定要就診找出原因,才能遠離猝死危機。
每天喝2杯「這果汁」!中年男突水腫就醫 醫一查嘆:要洗腎了
大家都知道多吃蔬果有益身體健康,但攝取過量恐成負擔,就有一名中年男子因不明水腫求診,怎料醫師一查才發現,男子的腎絲球過濾率嚴重降低,必須洗腎治療,而造成男子患病的原因竟是,他每天都要喝2杯冰涼的西瓜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在節目《小宇宙大爆發》分享診間病例,該名中年男子是一家公司老闆,每天忙於打拼事業,從來不做身體健康檢查,某天他突然發現自己莫名水腫,就醫檢查才發現,腎絲球過濾率僅剩6、7分,正常值應為15~29之間,因此須進行洗腎治療。劉博仁表示,追問病患的飲食習慣才得知,原來他家裡平時都會儲放大量的西瓜,每天都要喝上2杯西瓜汁,且早在10年前男子就已經罹患糖尿病,加上長期攝取高糖份水果,導致病情惡化腎功能受損。劉博仁提醒,吃水果固然是件好事,但太甜的水果反而會造成身體負擔,須適量攝取。對此,「無毒教母」譚敦慈也建議,民眾每日的水果攝取量約為2顆拳頭大小,且盡量避免晚間食用,以免血糖、脂肪肝升高難控管。
慢性腎病成因6大項「病況進展分5期」 醫曝護腎8原則:減輕負擔
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在世界居高不下,腎臟科醫師陳佑丞表示,慢性腎病變的原因大概可分成六大項,病況進展則依腎絲球過濾率(eGFR)分成5期,若進入第三期就要留意,一旦發展至第五期就要洗腎。他提醒,可藉由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避免不當藥物、足量飲水等舉動減輕腎臟負擔,此外,定期赴門診追蹤也很重要。陳佑丞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慢性腎病變可依腎絲球過濾率(eGFR)分成5期,首先把eGFR看成是一個時鐘,eGFR 90以上為第一期、60-90為第二期、30-60為第三期、15-30為第四期、15以下為第五期,「第一期、第二期在臨床上意義較不大,此階段重點在於治療相關疾病、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一般來說只要腎臟沒有結構上的問題,沒有蛋白尿,通常不太用處理。」陳佑丞舉例,「我們可以把腎臟比喻成一個工廠,當工廠裡有120位員工時,工廠可以順利運作;當工廠只剩60位員工(第三期),而還要做一樣多的工作時,這時員工就會開始過勞;當工廠剩下30位員工(第四期)、15位員工(第五期)時,這間工廠運作起來就會非常吃力,員工開始吃不消。」他也提醒,一般來說慢性腎臟病進入第三期以後就要留意,開始限制蛋白質攝取、評估及治療併發症;進入第四期後,就要更密切追蹤,此時更需注意腎臟保養,以減緩進入第五期的時間;當腎功能逐漸惡化、進入第五期後,已經完全不可逆,就要準備透析了。對此,陳佑丞呼籲,謹記護腎黃金8守則,分別是三高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健康飲食(少吃加工食品、紅肉、重鹹食物、含糖飲料)、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避免不當藥物(止痛消炎藥、中草藥、偏方、電台藥、來路不明的藥物)、足量飲水、戒除抽菸、定期門診追蹤,基本上就是在幫腎臟大忙。(圖/翻攝自臉書/陳佑丞醫師・腎臟專科)此外,談及慢性腎病變的原因,陳佑丞指出,大概可分成六大項,分別是腎臟實質疾病、系統性疾病、阻塞性腎病變、腎血管病變、遺傳性疾病。他表示,長期服用中藥也會造成腎臟損傷,主要表現為慢性腎間質發炎,而腎臟實質疾病講白了就是腎臟本身的問題,其中最大宗是慢性腎絲球腎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佔了所有洗腎原因的第二名(僅次於糖尿病),診斷上又可分成臨床診斷與切片診斷。陳佑丞列舉,切片診斷則分成A型免疫球蛋白腎炎(IgA nephropathy,IgAN,又名Berger’s disease)、局部腎絲球硬化症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膜性腎病變(Membranous nephropathy,MN)、膜性增生性腎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間質增生性腎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微小變化型腎病變 (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半月狀腎絲球腎炎(Cresentic glomerulonephritis)、鏈球菌感染後腎絲球腎炎(Post-streptococcal glomerulonephritis,PSGN)、腎小管組織腎炎(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TIN)、止痛藥腎病變 (Analgesic nephropathy)、其他型腎絲球腎炎。陳佑丞說,其他型腎絲球腎炎包括快速進行性腎絲球腎炎(Rapid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慢性腎間質腎炎(Chronic interstitial nephritis,CIN)、中藥引起之慢性間質性腎炎(Chinese herb nephropathy,CHN)、慢性腎盂腎炎(Chronic pyelonephritis,CPN)、急性腎衰竭(未恢復)(Acute renal failure,ARF)、其他腎實質疾病。提到系統性疾病,陳佑丞透露,會影響腎功能的全身性疾病很多,最常見的就是糖尿病跟高血壓,在台灣分別佔所有洗腎原因的第一名及第三名,其中糖尿病佔約45%將近一半,其他的系統性疾病包括缺血性腎病變(Ischemic nephropathy)、類澱粉腎病變(Amyloidosis)、紅斑性狼瘡(SLE)、多發性骨髓病(Multiple myeloma)、痛風性腎病變(Gouty nephropathy)、硬皮症(Scleroderma)、肝硬化(Liver cirrhosis)、心衰竭(Heart failure)、敗血症(Sepsis)、妊娠毒血症(子癲前症)(Toxemia/Pre-eclampsia)、其他代謝異常、其他系統性疾病。陳佑丞指出,肝硬化會造成肝腎症候群(Hepatorenal syndrome);心衰竭會造成心腎症候群(Cardiorenal syndrome),兩者都是臨床上造成急性腎損傷的原因之一,若不處理,腎功能持續受損超過三個月,定義上就是慢性腎衰竭。此外,他表示,敗血症也是住院病人常見急性腎損傷的原因,必要時會要用到血液透析治療,而臨床上比較嚴重的敗血症病人,或稱敗血性休克,可能需要用到24小時連續透析(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敗血症對腎臟的影響,大多是急性腎臟損傷,大部分病人在治療完成後,腎功能可恢復原本的基準(或接近原本的基準)。至於阻塞性腎病變,陳佑丞透露,其可分為結石(Urolithiasis)、惡性腫瘤(Malignancy)、逆流性腎病變(Reflux nephropathy)、腎結核(Nephrophthisis)、其他原因引起之阻塞性腎病變。他說,尿路阻塞臨床上最常見的原因是結石,用超音波即可診斷;另一個阻塞的原因是泌尿道的惡性腫瘤,在處置上急性期可先做經皮造口引流術(Percutaneous nephrostomy,PCN)緩解積水,避免腎功能持續惡化,但最終還是得找泌尿外科拿掉腫瘤。陳佑丞說明,腎血管病變細分成腎梗塞(Renal infarction)、腎動脈栓塞(Renal artery thrombosis)、腎靜脈血栓(Renal vein embolism)、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其他腎血管疾病。陳佑丞指出,遺傳性疾病分為多囊腎(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其他腎囊腫性疾病、遺傳性腎炎(Hereditary nephritis)、腎形成不全(Renal aplasia)、其他遺傳性疾病。最後,他說,中毒分為一般藥物中毒、化學製劑中毒、農藥中毒、其他中毒。(圖/翻攝自臉書/陳佑丞醫師・腎臟專科)
30歲男常感疲倦「尿尿有泡」 醫一問「抓2壞習慣」:腎臟恐受損
腎臟是人體相當重要的器官,主要功能是透過過濾血液並製造尿液來排除體內代謝廢物,若是損恐對健康造成極大危害。一名30歲男子因經常疲倦,且覺得尿尿有泡泡前往就醫,經醫師詢問發現男子經常因工作大量排汗,但都喝飲料解渴,且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醬料加非常多,經醫師建議改變飲食習慣,先前狀況都已解決。營養功能醫學家劉博仁在臉書發文,指出一名30歲的男子,因經常疲倦,且覺得尿尿會有泡泡,姐姐帶著他前來就醫,「我看了他的尿液當中,蛋白尿沒有問題,白蛋白是有一些些,但是他的肌酸酣以及腎絲球過濾率都非常好。」經詢問得知,男子的工作是容易出汗的,但他喜歡喝飲料解渴,白開水喝得非常少,且工作一天下來,又喜歡吃重口味且很辣的食物,例如麻辣湯麵、麻辣牛肉麵,「醬料加得非常多。」劉博仁建議男子改變一些飲食習慣,「請他務必每天喝水到2500CC,請他盡量將一些不是很好的飲料戒掉,請他在享受豐盛晚餐的時候,醬料不要加太多,也就這樣子而已」,男子一個月後回診,泡泡尿及尿中的白蛋白都消失了,情況相當良好。劉博仁也提醒,「我們不希望看到患者突然很嚴重,面臨洗腎的窘境,希望大家對於自己身上為你辛苦排出廢物的腎臟多注意一些,多保護他們一些。」一名30歲男子因經常疲倦,且覺得尿尿有泡泡前往就醫。(圖/翻攝臉書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
新療法問世 肝腎疾病患者福音
一位88歲陳姓老太太患有糖尿病和B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雖然有這些慢性病,但是好在兒女照顧得不錯,不至於影響日常生活,但是後來老太太的外形漸漸有了變化,肚子越來越鼓起,腳越來越腫脹,人也越來越喘,整個人很不舒服。從肝硬化造成 腎臟功能惡化經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門診,發現老太太的腎臟功能逐漸惡化,已從第四期的腎臟病進展到第五期,肌酣酸從2.5上升到4.4,腎絲球過濾率從18惡化到9。這已經接近需要洗腎的程度,於是安排住院治療,後續檢查排除一些會引起腎功能急性惡化的因素,像是腸胃道出血、感染、藥物等,判定是肝硬化惡化而造成的「肝腎症候群」。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王家良主任說明,腎臟是生命的活水源泉,與其他內臟器官息息相關,很多疾病,例如三高、痛風、藥物濫用等,都會引起慢性腎病。又例如心衰竭也會造成腎衰竭,稱為心腎症候群;肝衰竭也會造成腎衰竭,稱為「肝腎症候群」。以往只能移植 現有注射藥物王家良主任進一步指出,「肝腎症候群」以往一直沒有特別的治療方式,只能等待是否能夠肝臟移植。但現在臨床治療有了新曙光,一種過去用以治療食道靜脈瘤出血的藥物名為《terlipressin》,配合白蛋白一起注射治療,可以顯著減低肝腎症候群引起的相關症狀。依病況一般約需3-7天療程,老太太經過5天治療,肌酣酸降回2.4,喘和水腫也明顯改善,脫離了需要洗腎的危險,也可恢復以往的日常生活,兒女們也放心下來。腎臟是人體最重要器官之一,腎臟若有任何的改變,都會對其他的器官系統及生理活動有某種影響。慢性腎病常是冰山一角,其實有許多人患有腎臟病而不自知!」王家良主任呼籲,要積極認識自身腎臟健康狀況,維持健康飲食、乾淨飲水,運動並戒煙,以維護腎臟健康,如患有腎病要及早治療,以延續既有腎功能。
十大死因高居第9!確診新冠「腎臟老化恐飆3倍」 醫籲:注意「四高五狀」
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隨著人口老化、國人飲食西化以及三高慢性疾病增加等因素,腎臟病已是重大健康議題,在110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居第9名,且呈現上升趨勢。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腎臟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逐漸老化,若曾感染新冠病毒,老化速度恐飆3倍,意即每年下降3至4%,確診過後多留意身體變化、慎防「四高五狀」。國外研究指出,感染新冠病毒後會加速人體器官衰老,尤其腎臟、腦部、心臟等三大器官最嚴重。吳麥斯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腎臟會逐漸老化,以平均一年1%的速度下降,但感染新冠病毒的話,腎臟老化速度可能將飆至3倍,意即在一年內就下降3至4%。吳麥斯提醒,確診過的民眾也應留意身體變化、慎防「四高五狀」,三高患者也應定期篩檢,留意「黃橙紅」風險燈號,如有出現「泡(泡泡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倦怠)」等五症狀,應盡早就醫篩檢、早期介入。台灣腎臟醫學會指出,國內每8位成人中,就有1人可能有腎臟病,盛行率長期高居全球第一。吳麥斯表示,腎臟是沉默的器官,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民眾更對於慢性腎臟病存在迷思或誤解,察覺有異時則多已演變成中重症。據統計,台灣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逾12%,卻有超過9成(96%)的腎臟病患者罹病而不自知。吳麥斯呼籲,平時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切記勿濫用藥物或誤信偏方,40歲以上民眾可善用政府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高風險族群更應定期抽血及尿液檢測,透過腎絲球過濾率指數及蛋白尿分級計算自己的腎壓風險,若顯示為「黃橙紅」燈號應立即就醫治療,勿錯失早期延緩腎臟惡化的黃金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