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窩
」 猴痘 疾管署 腋窩 疫苗 本土15歲少女身體癢到睡不著 醫稱過敏治療3個月沒好轉…驗出淋巴癌
身體有異樣都是健康出問題的前兆,英國蘇格蘭有一名15歲少女費雪(Niamh Fisher)自今年6月起,睡覺時身體發癢,起初就醫被推判是皮膚過敏反應,但吃藥治療3個月沒好轉;經過進一步檢查後,竟驗出她已經罹患淋巴癌二期,目前正在接受化療。根據外媒《每日郵報》、《蘇格蘭太陽報》報導,蘇格蘭北拉納克郡的一名15歲少女費雪在今年6月開始,每晚身體都癢到快睡不著,她的家人迅速帶她就醫治療,醫師起初認為費雪是過敏反應,開藥給她吃還有外敷的藥,並請她遠離貓狗等有可能的過敏原。費雪接受治療近3個月都不見好轉,8月更發現脖子上出現一個大腫塊,家人火速帶她到大醫院掛急診,終於在電腦斷層、超音波和抹片檢查後,找到費雪身體癢和長腫塊的真正原因,她罹患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種淋巴細胞的癌變,目前是癌症二期。在確診淋巴癌二期後,費雪馬上接受4個為期28天的化療,目前已經完成2個,費雪也用自身經驗呼籲其他人,身體無緣無故有強烈搔癢症狀,就該盡早就醫檢查,再小的狀況都不該忽略。報導中指出,淋巴結無痛腫脹是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見的病徵,最常出現在頸部、腋窩或腹股溝。除此之外,霍奇金淋巴瘤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身體發癢,主因是免疫系統會釋放一種細胞激素的化學物質來對抗癌症,細胞激素會刺激皮膚神經末梢,就會有持續性搔癢;特別在夜間,發癢頻率會特別嚴重,而常見於手、腳和小腿。
M痘成「國際關注公衛緊急事件」 疾管署急發醫界通函示警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全球M痘疫情緩升,其中非洲區自5月起疫情明顯上升。鑑於此波疫情已出現跨國傳播且致死率高達3%以上,疾管署決議宣告此次疫情成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同時急發醫界通函提醒醫師提高警覺。WHO於8月14日針對此波疫情召開緊急委員會,並於會後表示,非洲疫情以剛果民主共和國為主,今年報告病例數已逾15,600例,537例死亡,主因為開始流行能快速傳播之Ib型病毒,並陸續透過人際接觸擴散至周邊國家,目前已知Ib型病毒可能主要透過性行為和家庭接觸傳播,感染者多為年輕成人和兒童。疾管署已於8月15日提升非洲7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將剛果民主共和國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並將該國鄰近已有疫情、或已出現Ib型病毒之國家,包括:中非共和國、剛果、蒲隆地、肯亞、盧安達、烏干達等六國,提升至「第一級:注意(Watch)」。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8月14日累計確診399例病例(37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目前國內雖尚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Ib型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且國內本土IIb型M痘疫情仍持續。疾管署提醒醫界朋友診療病人時若發現符合「M痘」通報定義,如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及病人出現有發燒(≥38°C)、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症狀,臨床醫師無法以其他已知病因解釋,請於24小時內至「傳染病通報系統(NIDRS)」進行通報,並採集檢體(如:水疱液、膿疱內容物及咽喉擦拭液等)送驗。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M痘疫苗接種,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另接種疫苗為目前預防M痘最有效的方式,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醫界朋友於診療時遇有符合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與不特定對象發生性行為、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請協助或轉介前揭民眾及早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僅接種1劑者,亦請儘速完成第2劑,以獲得完整保護力。
身體6部位黑黑的不是髒!醫師示警:恐是糖尿病 高危險族群曝光
現代人飲食習慣偏好重口味,長期攝取高油、高鹽、高糖食物,導致台灣每年罹患糖尿病的人數居高不下,長年位居國人10大死因之一。皮膚科醫師透露,有些人脖子、腋下特別暗沉、粗糙,常誤以為是身體沒洗乾淨,很可能是患有「黑色棘皮症」,原因和內分泌異常、惡性腫瘤等有關,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尤其常見。皮膚科醫師王佑鑫在臉書表示,有些人脖子、腋下特別暗沉、粗糙,常誤以為是沒洗乾淨,當心很可能患有「黑色棘皮症」。黑色棘皮症會在皮膚的屈側部位,如頸部、腋窩、腹股溝等處,出現棕色至灰黑色的增厚和粗糙感,在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的人群中較為常見,特別是2型糖尿病患者,家族遺傳、內分泌異常、藥物、惡性腫瘤也可能是原因。醫師說明,黑色棘皮症的患處皮膚摸起來觸感粗糙,以及呈現深色,嚴重時還夾帶異味,很容易被他人誤以為沒洗乾淨,常出現在特定部位的皮膚皺摺處,像是頸部、腋下與大腿內側,甚至手肘、膝蓋、指關節也是好發處。皮膚科醫師透露,有些人脖子、腋下特別暗沉、粗糙,常誤以為是身體沒洗乾淨,很可能是患有「黑色棘皮症」。(圖/翻攝自皮膚專科 王佑鑫醫師臉書)王佑鑫指出,「黑色棘皮症」多半是胰島素濃度過高或內分泌異常,引起肌膚的角質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異常增生,導致局部皮膚變得粗糙與深黑色樣,也可能與遺傳因素或特定藥物的使用相關,常見成因包括多囊性卵巢、體重過重、藥物誘發、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糖、異常膽固醇等)。治療方面,醫師建議,體重過重、代謝症候群等患者,應認真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內分泌異常患者首先要治療疾病,才能改善肌膚;若是藥物誘發,必須與主治醫師討論調整配方,切記不能擅自停藥、減藥或改藥;排除上述原因,水楊酸、果酸換膚、雷射等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症狀,有需要時可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診斷,透過藥物或醫美治療改善。
堅持不開冷氣!7旬翁體溫「飆破43°C」中暑倒地 醫1招成功救命
台灣正式進入夏季後,不少民眾哀號今年似乎比往年還要炎熱,中暑意外也紛紛傳出,近日一名7旬老翁突暈倒送醫,一量體溫飆破43度,所幸經緊急救治後幸運搶回一命,而老翁病倒的原因竟是「沒開冷氣」熱到中暑。三總醫院近日收治一名中暑個案,一名本身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的70多歲老翁,疑因在家天熱沒開冷氣,幾天前開始出現虛弱、食欲不振等症狀,直至倒地失去意識後才被緊急送急診。經測量體溫,發現老翁的肛溫竟高達43.1度,立即採用傳導、對流、蒸發「三合一降溫法」急救後,老翁的體溫在1小時內快速降至38.5度,最終順利恢復意識,幸運從鬼門關死裡逃生。對此,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曾提醒,中暑患者若處在高溫環境下越久,所產生的併發症就會越嚴重,死亡率也會大大增加,第一要務便是幫患者立即「降溫」,可將患者浸泡在10至15度的冰水中,或是在鼠蹊部、腋窩、頸部敷冰毛巾降溫,旁人越早介入急救,越能幫患者爭取活命機會。
M痘潛伏期可達21天 疾管署籲「打滿2劑疫苗」:最有效預防方式
國際上M痘疫情持續,國際旅遊頻繁,端午連假及暑假假期將至,社交活動機會大增,疾管署提醒,民眾注意個人防護,除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符合疫苗接種條件之民眾,也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提升自我防護力,也保護他人。疾管署指出,M痘的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可傳播M痘予他人,所以接種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疾管署表示,依WHO及各國監測資料,全球M痘疫情仍持續流行,每月平均新增近8百餘例,其中美洲區約4百餘例,歐洲、西太平洋及非洲區平均1百餘例、東南亞區30餘例;鄰近國家中,中國、泰國及越南等疫情持續,澳洲及香港近期疫情有上升趨勢,日本、新加坡及印尼亦有零星病例。另近期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疫情較去年同期上升,且多屬I型病毒,與全球流行型別(IIb型)不同,需多加留意。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6月2日累計確診369例病例(34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新增10例(7例本土及3例境外),於北、中、南及東部均有本土M痘病例,顯示社區仍有M痘傳播風險。疾管署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的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2日已有7萬8520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萬1280人,仍有約2萬7240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目前全國共167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國內外之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搜救犬「木蘭」5歲癌逝 領犬員淚崩:何其有幸與你相遇
新北市消防局搜救犬「木蘭」曾參與多次救援任務,而最後卻不敵病魔,28日癌逝,而領犬員賴冠潔也難過的表示,「何其有幸,與你相遇,永遠爲你感動驕傲。」冠潔在IG粉專《Ntfd新北搜救犬隊》發文,「去年底發現右腋窩下長出一顆不速之客,短短一個月內急速長大成橄欖球,化驗下來是惡性肥大細胞瘤MCT,接下來便被它惡整了好幾個月,慢慢的無法站立,慢慢的無法行走,慢慢的無法抬頭。」冠潔表示,「上週回診健檢中,被告知接下可能的病程後,其實極為擔憂,深怕老天給你的課題,太過激烈,而你選擇在我們連假的第一天,緩緩安詳地離去了,沒有發生任何恐怖的病徵,但卻非常突然,感到欣慰的同時眼淚就變成了瀑布」。冠潔說,木蘭不是一隻幸運的搜救犬,卻是最幸福的,「妳用短短不到六年的時間,重新 定義了 『木蘭』這兩個字,認真、果敢、不屈不擾、非常厲害的搜救犬、真實的英雄、生命鬥士何其有幸,與你相遇,永遠爲你感動驕傲。」此文一出,不少人紛紛留言「祝福木蘭去天上無憂無慮的開心奔跑,那邊有很多輕乳酪蛋糕喔」、「木蘭沒有病痛,去當快樂的小天使了」、「祝福木蘭,最棒的搜救犬」。
東京電視台攜手台灣合製BL劇《25時,赤坂見》 4男星親揭凌晨1點私下模樣
全球最大同志影音串流平台GagaOOLala攜手曾推出《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的日本東京電視台,帶來銷售超過120萬冊的全新同名漫畫改編國際合製真人BL影集《25時,赤坂見》,今於日本東京電視台總部舉行記者會,除了最受矚目的兩位男主角駒木根葵汰、新原泰佑,以及配角宇佐卓真、南雲獎馬首次同台公開亮相,更邀請到東京電視台國際事業室長齊木裕明、杰德影音GagaOOLala執行長Jay林志杰出席。四位帥氣主演駒木根葵汰、新原泰佑、宇佐卓真、南雲獎馬首次同台亮相,由於該劇創意設計的「25:00」即為現實世界的凌晨1點,主持人請他們分享自己凌晨1點的私人照片。駒木根葵汰帶來電台錄音上班時對著麥克風放送迷人嗓音的工作照;新原泰佑也因凌晨1點通常正躺在床上瘋狂打手遊,大膽釋出難得的床照引人遐想;宇佐卓真最近埋首電腦前做音樂,器材豐富又專業,派頭十足;然而輪到南雲獎馬時,他秀出了一張單手撐著脖子敞開腋窩、雙眼微開配上微濕長瀏海的性感健身照,彷彿時尚擺拍,同劇演員紛紛直呼「這照片太危險了吧!有發攝影師吧!」引起全場哄堂大笑。東京電視台國際事業室長齊木裕明(左)、杰德影音GagaOOLala執行長Jay林志杰(右)一同出席記者會。(圖/GagaOOLala提供)被同劇演員公認為片場開心果的新原泰佑,還爆料常被南雲獎馬在飯店地上突然狂做起伏地挺身的畫面嚇到,總讓他忍不住大笑。南雲獎馬接著分享他當下立刻邀新原泰佑說「一起做阿」,卻被無情拒絕。新原泰佑害羞辯解「因為我已經做好妝髮了啦」。談到拍攝中的難忘插曲,駒木根葵汰、新原泰佑表示由於故事「劇中劇」的設定,為此必須熟背2套腳本,因此吃盡苦頭,確實是相當大的挑戰。兩人也對於吻戲最印象深刻,除了請教親密指導,還特別詢問了很多身邊的女生朋友,田調一下大家覺得怎麼樣的親吻角度最好看,兩人更特別一起鑽研嘗試「各種下巴角度」來讓吻戲夠夢幻,希望重現漫畫風格,只為了要帶給粉絲浪漫悸動。《25時,赤坂見》故事描述沒沒無聞的舞台劇演員白崎由岐(新原泰佑 飾演)獲得與大學學長羽山麻水(駒木根葵汰 飾演)合拍BL劇的絕佳機會,為了尋找靈感,他前往同志場所,卻恰巧被羽山發現,也漸漸地發現自己對羽山抱持著特殊的情感。GagaOOLala與日本東京電視台同步,全球(除日本)獨家跟播,4月18日起每週四晚上11點30分準時上線。
快訊/才撐1周就破功!國內爆2起本土M痘「現蹤地點曝」 急匡7名接觸者
我國連續3個月未出現猴痘病例,上周才宣布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疫情消除條件,怎料只撐了短短1周就破功,疾管署今(27日)公布,本周新增2起本土猴痘確定病例,2人均為30多歲男性,分別居住在中部及南部,已匡列7名密切接觸者。疾病管制署今(27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本土M痘(先前稱猴痘)確定病例,均為30多歲之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分別為中部及南部,2月中旬因身體陸續出現紅疹、水泡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2月23日、26日確診陽性,由於2名個案近期均無出國旅遊史,故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返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指出,經疫調共匡列7名相關接觸者,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經查2人皆未完整接種2劑M痘疫苗,其中一人完全沒施打,另一人僅接種1劑,提醒符合接種條件的民眾儘速接種疫苗,並完成2劑施打提升保護力。疾管署提醒,民眾若出現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濕疹飲食禁忌多,誤食更癢更難受? 中醫師利濕止癢處方大公開
天氣溫差大,容易誘發免疫失調,濕疹跟著大爆發。邱先生是一位54歲男性,平日裡常覺背部搔癢難耐,若是不小心吃到蝦子、螃蟹等海鮮更是癢得受不了。皮膚起紅疹,搔癢難耐令人痛苦,尤其需要注意很多飲食禁忌。海鮮尤其是貝類在中醫被認為是容易引發發炎反應的發物,所以若本身體質有過敏的人較不適合碰到海鮮。平時可以喝綠豆薏苡仁湯清熱解毒,祛溼止癢,緩解濕疹症狀。濕疹反覆發作因素多 脾無法代謝食物成濕邪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中醫師認為濕疹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的皮膚病,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常見於背部、腿部、腋窩、肘窩、膝後關節處、頸部等都是好發部位。濕疹又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濕疹。急性期時,皮膚搔癢較厲害,出現丘疹、膿液,皮膚常因搔抓而破皮流膿;亞急性期則症狀較為減輕,但依然還是會起疹;而慢性期則是濕疹反覆發作後,皮膚增厚、乾燥、苔癬化,但依然有搔癢感。濕疹的發生受到季節、環境、飲食、及個人體質有關,其中飲食習慣是個人較可以控制的因素。賴睿昕中醫師解釋,以中醫觀點來說,脾主運化,我們吃進來的食物和水都需要經過脾的運化功能將食物代謝為精微物質,才能讓人體吸收。而有些人的體質無法代謝吃進去的食物,就會在身體內變成代謝廢物累積,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濕氣。若是脾無法代謝吃進去的食物,就會產生濕邪,進而引起濕疹。而濕邪主要好發於以下幾種體質:濕熱型:好發於急性期濕疹,主要發於夏季,皮膚會出現丘疹、皰疹,以及搔抓後流膿、糜爛,常伴隨心煩、口渴、夜晚較睡不著,搔癢較劇烈。治療:以清熱祛溼為主,如三仁湯。脾虛型:多發生於亞急性濕疹,通常由於急性期濕疹反覆發作遷延,症狀為起紅疹、水皰,但症狀較為減輕,常伴有腹瀉、食欲差、腹脹,通常搔癢比急性期較為緩解。治療:以健脾去濕止癢為主,如茵陳五苓散。血需風燥型:多見於濕疹慢性期,因久病耗傷陰血,形成血虛體質,症狀為皮膚肥厚、乾燥、脫屑、出現苔癬樣,但仍有搔癢感,多見於老人。治療:以祛風癢血為主,如當歸飲子。濕疹有哪些飲食禁忌呢?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例如貝殼類海鮮、香菇、鵝、鴨、雞等飛禽類容易引發發炎反應的食物,例如堅果、啤酒、炸物、烤物、辣物寒涼性的水果會造成脾的運化功能下降,例如火龍果、奇異果、西瓜容易造成發炎反應的飲品,例如含糖類飲料、咖啡、啤酒,盡量多喝白開水綠豆薏苡仁湯緩解搔癢綠豆薏苡仁蓮子湯材料:薏苡仁500克、綠豆50克、蓮子20g做法:將上述食材洗淨加入1000CC水中煮沸後即可食用功效:薏苡仁清熱祛溼可緩解皮膚症狀;綠豆清熱解毒可緩解搔癢症狀;蓮子健脾祛濕緩解搔癢不適症狀
燒腫癢汗咳瘦 別輕忽淋巴癌初期六大徵兆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淋巴癌被譽為「沉默殺手」,是從淋巴結長出來的腫瘤,初期症狀可能有頭頸部、腋窩等的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發燒、夜間盜汗、皮膚發癢、咳嗽、體重減輕等六大徵兆出現,「整體來說,還是以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游介宇提醒,如果發現淋巴結有變大、變硬,且固定不動時,就要小心可能是惡性腫瘤,要儘早做切片檢驗,以及早接受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 惡性度高淋巴癌包括兩種類型,分別是何杰金氏淋巴癌以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從國健署的癌登資料顯示,國內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每年發生人數約3000人左右,死亡率不低,但卻是少數能治癒的癌症之一,如能及早診斷接受治療,治癒率可達7成以上。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中,有將近5成屬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是所有淋巴癌中,比例最高的類型。游介宇指出,DLBCL惡性度高、病程進展快速,即使是早期,癌細胞也可能已經擴散出去,且因屬全身性,是無法靠手術根治的,目前治療方式仍以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為主。新機轉藥物問世 為治療找到新契機過去治療DLBCL都以化療為主,自從上世紀末開始有對抗CD20的單株抗體藥物問世後,才有了突破,成功提高了治癒反應率。這二十多年來,陸續也有標靶藥物及化療藥物問世,臨床會以不同的排列組合試圖再提高治癒率,但都失敗;「直到最近,有新的標靶藥物出現,為DLBCL的治療找到新的契機。」游介宇進一步說明,過去使用的標靶藥物是對抗CD20單株抗體為主,新的標靶藥物是靶向CD79b的抗體藥物複合體,是將單株抗體與化學治療藥物透過連結物質結合在一起,在安全性一致下,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根據2021年美國血液病年會,POLARIX試驗結果發現,對於DLBCL預後程度相對比較差的患者,在兩年追蹤後發現,使用新的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與抗CD20單株抗體及化療的雙標靶組合,比起傳統的標準治療,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顯著有將近7%的差距,「整體來看,使用雙標靶組合的病患,其復發及死亡風險降低27%。」游介宇強調,從臨床試驗數據上來看,新的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與抗CD20單株抗體及化療的雙標靶組合有其優勢,「當然,即使是以傳統的單株抗體合併化療藥物也有不錯的成績,關鍵在於不要輕忽可疑的症狀。」目前衛福部已於2022年12月通過可用於DLBCL的起始治療,礙於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規範,並非所有病人適用,詳細資訊建議與主治醫師做討論。醫師再次提醒,如果發現淋巴結有腫大、變硬、又固定不動時,且合併有前述六大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務必要進一步就醫,以切片檢驗是否為惡性淋巴癌,以及早發現早期治療。
新手媽請月嫂幫擠 婆婆竟驚吐:我也分泌了
身體可能要去檢查一下了!近日一位新手媽媽說,她坐月子婆婆不幫忙,而她請月嫂幫忙按胸部擠奶,婆婆語出驚人,說她也分泌了。網友驚呼,「叫你婆婆去檢查,可能是乳癌了。」原PO在臉書社團《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發文,「我坐月子的時候,婆婆不幫忙就算了,自己請月嫂幫忙按胸部擠奶時。」婆婆表示,她的胸也分泌了。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叫你婆婆去檢查,可能是乳癌了」、「有病」、「妳婆婆是在講什麼」、「分泌角質膩」、「她擠出來可能出膿哦!有些老人,就是會這樣明身體健康,就嚇自己,搞得大家都注意她」、「過期奶」、「如果婆婆真的有分秘物要快幫她掛號,這可能不妙了」、「趕快去問妳先生至今還是不是還在喝婆婆的奶」、「有服用精神安定劑這類的藥物嗎?如果沒有,要去就醫安排檢查」、「這是我聽過最奇葩的。大喊妳老公叫他過來喝他媽媽奶啊!問婆婆要親餵還是瓶餵」。原PO補充,「謝謝各位好媳婦關心我婆婆身體,感恩感恩。但其實我擔心的是她去餵小孩,就是你們懂的那樣,翻白眼。」據了解,乳房腫瘤多見於乳房的外側上方,而隨癌細胞擴散,腋窩的淋巴結會變硬,乳頭下陷,或是有血狀分泌物等,但不是所有乳癌患者都會出現這些正裝,有些可能是濕疹或皮膚紅腫。
「這蔬菜」恐讓汗味更重! 營養師曝「6方法」減少體味產生
濕熱的天氣總讓會人汗流浹背,不少人也擔心自己是否會出現難聞的體味。營養師李立慈就分享到,影響體味的原因有荷爾蒙、情緒、氣候等等,可以藉由保持環境乾燥、加強個人衛生和健康飲食,以及減少肉類、十字花科食物的攝取,來降低異味的產生。營養師李立慈在臉書粉專「Liz營養師飲食日常」介紹,體味是由大汗腺、小汗腺及皮脂腺的分泌物綜合而成,其中小汗腺分布於全身,大汗腺則分布於腋窩、外耳道、乳頭、生殖器等部位。不過,汗腺的分泌物其實是沒有任何氣味的,是由於汗腺分泌物中,固醇類物質和胺基酸經過皮膚表面細菌作用,產生了短鏈脂肪酸、硫化物等,才會出現異味。關於飲食是否能改善汗味的問題,李立慈提到,有實驗把一些可能影響汗味的食物拿出來做比較,如大蒜、洋蔥、發酵乳製品等等,卻發現與體味之間並沒有關聯性,反而是多食用了肉類、含硫化物的食物(十字花科家族),其代謝產物可能會影響到體味。不過,李立慈也表示,蒜科家族和十字科花家族雖然可能使人產生異味,但由於食物內含大蒜素、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U等營養素,有助於免疫力提升、抗發炎、抗病毒及保護細胞黏膜等作用,並不建議直接完全戒除。另外,李立慈指出,相較於飲食,包括性別、荷爾蒙、年齡、基因、情緒、性格、疾病、衛生習慣和氣候等等,更是會影響體味的的原因,僅依靠飲食是不容易改變體味的。對此,她也建議可以藉由加強個人衛生、保持環境乾淨與乾燥、適度除毛與更衣等方法,來減少體味的產生。
腋下多汗手術造成汗水代償 醫:副作用恐終生無法逆轉!
今年是10萬年來最熱的暑假,一般民眾已難以忍受,更不用說對於多汗症患者更是煎熬。近期就有多位多汗症自救會患者至衛福部陳情抗議,因為接受交感神經切除手術出現不可逆的嚴重汗水代償。紅孩兒第一帥男星王海輪也是手術代償受害者之一。此次抗議的召集人,原想解決腋下多汗,術後卻成全身性出汗,身體反而味道更重,希望衛福部能廢止此項手術,不要再讓更多的人受害!傳統交感神經阻斷術止汗 轉代償性多汗不可逆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副部長黃耀立醫師表示,傳統交感神經阻斷術是從腋下開孔進去,讓肺塌陷找到中膈腔裡面的交感神經叢後燒掉,一旦神經被破壞,上半身雖不會排汗,但汗水可能轉移到下半身,變成代償性多汗是不可逆的!若想永久處理多汗問題,以腋下問題來說,不動刀的新治療趨勢如微波熱能止汗術,通過美國FDA及衛福部「腋窩多汗症」治療功效認證,透過高強度的微波熱能直接精準破壞腋下小(多汗)汗腺以及大(味道)汗腺,只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的療程,就可以一次同時解決多汗、味道問題。經過長庚醫院臨床證實,效果可以媲美手術,且不用擔心傳統手術造成汗水轉移的問題,也不會留下永久性疤痕。真的「汗如雨下」 一小時解決30年多汗困擾典型家族遺傳多汗症的洪小姐,家中四個姊妹就有三個人有腋下多汗及異味問題,嚴重時汗水更會直接滴到地上,因此有「挑衣達人」的稱號。近期因Y2K穿搭熱潮興起,嶄露曲線、鮮豔色彩的亮色系服裝成主流,電影《芭比》更帶起粉色風潮,洪小姐無奈表示亮色系是多汗症的地雷款式!自己就曾被拍到粉色無袖上衣留下明顯汗漬的照片,下定決心要永久解決腋下問題,經皮膚科醫師諮詢後,進行微波熱能止汗術療程,約一個小時就解決三十年來的困擾,當天施作完療程即正常上班工作不影響生活。黃耀立副部長提醒,若有腋下多汗或是異味問題困擾之民眾,不要聽信偏方,需尋求專業醫師諮詢協助,並可上網搜尋就近的全省皮膚科下設立之清新門診預約諮詢,審慎評估為自己的就診的安全及有效權益把關,輕鬆重返清新自信人生。
年過40歲飄出老人味!醫師分享「除臭7招」解決異味:2部位最濃郁
不少年長者身上會飄出一股特殊的「老人味」,聞起來宛如發酵味道,包括皮膚腺體改變、排尿困難、降低洗澡次數等,都是造成老人味的主要原因。對此,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分享7大改善方法,幫助熟齡族解決異味困擾、重拾自信。顧芳瑜醫師在個人網站發文表示,「老人味」好發於40歲以上,由於皮膚老化導致皮脂腺分泌物中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7含量增加,加上皮膚衰老後的抗氧化能力下降,造成這些脂肪酸容易被氧化,並分解成揮發性物質「2-壬烯醛」(2-nonenal)。顧芳瑜指出,造成老人味的主要原因還包括皮膚腺體活動改變、排尿困擾及洗澡頻率降低等3因素,常見的異味除了發生在腋窩或足底外,如果年長者有排尿、漏尿的困擾,有時候也會合併尿騷味,造成社交或行為上的困擾與不便。對此,顧芳瑜分享「7大擺脫老人味」方法:1.治療排尿困擾:對於由攝護腺肥大或更年期等問題引起的排尿困擾,可以尋求泌尿科醫師的協助,有助於減少老人味的產生。2.年輕時處理包皮問題:雖然很多人認為割包皮是年輕人的權利,但近期也有越來越多中年人來諮詢割包皮,原因是擔心隨著年紀增長,未來包皮的清潔無法親力親為,希望手術後方便清洗,減少包皮垢造成的困擾氣味或發炎情況。3.衛生習慣的改善:除了治療排尿困擾外,改善個人衛生習慣也是解決老人味問題的重要一環,像是浴室可裝置扶手或是可坐式浴缸,減少洗澡的不便因素,增加年長者沐浴的意願。4.選擇合適的衣物:選擇透氣性良好的衣物,減少汗臭的產生。5.注意飲食:飲食習慣對身體氣味有著重要的影響,適當攝取營養均衡的食物,避免食用過多的辛辣、刺激性或攝取過多的肉類食物。6.增加水分攝取:多喝水有助於排除體內的毒素,減少體味問題。7.使用適當的衛生產品:選擇適合自己的衛生產品,也建議避免使用過度清潔的產品,反而容易造成發炎的情況。
一量肛溫高達41.4度!國中生爬山中暑「胡言亂語」急送醫
盛夏來臨高溫難耐,近來中暑患者暴增,三軍總醫院日前收治一名中暑的國中生患者,病患被送醫時出現「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等症狀,甚至肛溫一度飆破41度,經治療後病情已有好轉,但目前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該名國中生8日與友人相約爬山,下午4點左右曾向友人反應「很累」,直至6點多開始神智不清、胡言亂語,甚至出現怪異舉動,友人立即通知對方家長,緊急將國中生送往醫院。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該名患者送院時一量肛溫竟高達41.4度,趕緊採取降溫處置後,體溫逐漸降低並恢復意識,但進一步檢查發現,國中生還出現急性腎衰竭、代謝性酸中毒、橫紋肌溶解症,以及異常升高的肝指數,經治療後狀況已穩定,目前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預計1、2天後就可轉至普通病房。對此,朱柏齡透露,中暑患者若處在高溫環境下越久,所產生的併發症就越嚴重,死亡率也會大大增加,第一要務便是幫患者立即「降溫」,可將患者浸泡在10至15度的冰水中,或是在鼠蹊部、腋窩、頸部敷冰毛巾降溫,旁人越早介入急救,越能幫患者爭取活命機會。
太熱了!國中生傍晚爬山「橫紋肌溶解送加護」 醫:緊急降溫才能救命
一名國中生7月8日傍晚4點和朋友相約爬山,傍晚6點多突然意識混亂、胡言亂語,就醫檢查肛溫已經41.4度,爆發急性腎衰竭、代謝性酸中毒以及橫紋肌溶解症,且肝指數也上升,立即降溫處理,目前國中生雖仍在加護病房,但狀況已好轉。雖然這名國中生已避開最熱的中午時段,選擇在下午4點爬山,但仍因中暑導致併發問題。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一起爬山的同學說患者在4點多就一直反應很累,一直到6點多開始行為怪異、手腳亂揮,就趕快通知父母,而且後來還只認識父母,不認識其他人。朱柏齡特別提到,雖然國中生爬山時是下午4點,但當時氣溫仍有36.3度,再以相對濕度50%和體感溫度42度來算,熱指數其實已經達到41.3度,一般超過40度就有中暑風險,而該國中生的背包也比較重,所以可能因此增加體力負荷。朱柏齡提醒,若遇到戶外型運動或運動型中暑的患者,可將患者泡在10~15度冰水中,每分鐘可降0.2度,若冰桶或帆布做成的水池僅足以容納軀幹,則可在四肢特別是鼠蹊部、腋窩、頸部敷冰毛巾,並透過不斷替換幫忙降溫。若手邊剛好沒有上述工具,也可先向患者噴水,再透過搧風、吹電扇等模擬排汗方法,讓水氣帶走體表溫度,旁人越早介入,患者活命機率就越大。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今年1月到6月已有956例熱傷害,創下3年來新高。截至今年6月30日,18歲以下族群因熱傷害就診89人次約為近3年就醫人次2.3倍。容易發生熱傷害的環境包括高溫悶熱的戶外,空氣不流通的室內,以及密閉的車廂裡。衛福部提醒,尤其幼兒因為身形小、新陳代謝速度快、體表水分蒸發速度較快,無形之間排汗量較大,再加上受限於語言能力與自理能力的關係,無法適時的攝取水分與休息擦汗;而較大的孩童則是在活動過程中,容易太投入而忽略高溫和身體缺水產生的不適,一旦發現身體或意識怪怪的,就可能出現熱傷害的症狀。除了儘量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時段外出,穿著上以淺色與透氣材質的衣服為主;不論在室內或室外,適時適量的補充水分,避免瞬間大量的補充水分或冰水,且不以含糖飲料取代,保持人體所需的水分,避免脫水等症狀。
清涼劑可助降溫? 中暑急救5步驟一次看
炎炎夏日即將來臨,對熱愛從事戶外活動的民眾而言,是個期待已久的季節,但隨著氣溫上升,中暑的風險也隨之增加。食藥署提醒,使用清涼劑可以幫助降溫,但並不是中暑時的首要處理方法,及時透過冷水擦拭皮膚等急救5步驟,才能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食藥署在臉書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說明,中暑是由於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人體無法正常散熱,再加上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所導致的狀況。面對中暑患者,掌握以下急救5步驟能夠降低中暑帶來的死亡風險:1、陰涼:將患者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2、脫衣:鬆開衣物以幫助通風3、散熱:於皮膚灑水、扇風幫助降溫,可使用冰袋至於頸部、腋窩或鼠蹊部4、喝水:補充含鹽分或含電解質的冷開水,不要使用純水。若患者意識不清,則應避免飲水5、送醫:盡快送醫使用特定藥物副作用 可能增加中暑風險!部分治療偏頭痛及過敏的藥物會促進血管收縮,進而影響流汗的散熱作用。而一些藥物具有抗膽鹼作用,會抑制腺體分泌、減少流汗,例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組織胺。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和心臟疾病的乙型受體阻斷劑會影響皮膚血流,降低散熱功能利尿劑的使用可能增加脫水的風險甲狀腺補充劑則可能刺激新陳代謝,增加身體熱量產生食藥署提醒,民眾若有在使用上述可能增加中暑風險的藥物,可以諮詢醫師或藥師,並進行相應的預防措施,例如保持足夠的水分補充、維持室內通風以及做好防曬等,切勿自行調整或停用藥物。使用清涼劑是否可以幫助降溫呢?市售清涼劑多是添加冬綠油、薄荷醇或樟腦等成分,這些成分能夠刺激人體感覺受器,將訊號傳遞至大腦,進而產生涼爽的感覺。不過這些成分對皮膚血管的影響略有不同:冬綠油及薄荷醇能夠促使局部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量,有助於降低皮膚溫度。樟腦用於皮膚則會使血管收縮,減少血流量,通常用於緩解皮膚紅腫、灼熱。因此,若希望透過清涼劑來幫助降溫,食藥署建議選擇含冬綠油或薄荷醇成分的產品較為合適。不過使用清涼劑並不是中暑時的首要處理方法。及時透過冷水擦拭皮膚、留意水分補充,以及選擇在一天之中較涼爽的時間外出,其實就能夠有效幫助降低體溫。
猴痘疫情延燒!花蓮出現首例 單周狂加18例創新高
本土猴痘病例再創新高,東部也首度淪陷!疾管署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18例猴痘(Mpox)本土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再寫下單周新高紀錄。其中花蓮也首度出現個案。新增本土猴痘個案縣市分布分別為:新北市4例,高雄市、南投縣、桃園市、台中市各2例,彰化縣、雲林縣、花蓮縣、台北市、宜蘭縣以及新竹縣各1例。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18例猴痘(Mpox)本土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9例、中部5例、南部3例、東部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5日至6月1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30日至6月4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23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46例病例(134例本土及12例境外移入),其中83例已康復,9例仍住院治療中、54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表示,為提供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之民眾,以及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更具方便性及可近性之接種服務,統計截至6月5日止,全國共96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且為增加民眾接種時間安排之彈性,其中10縣市、19家合作醫療院所有提供夜間或假日門診服務。符合前揭條件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並逕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5日共計完成44,680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267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44,413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42,217人次。另,已接種1劑者35,269人,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9,411人(約為滿4週應接種第2劑的37%)。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確診個案中9成無接種疫苗,有16人曾接種過猴痘疫苗,但大多(11人,約7成)是在接種第1劑疫苗前或接種後14天內暴露。該署提醒,有關暴露後預防接種,需於無症狀時接種,方可具保護效果,民眾如已出現猴痘症狀,如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則不建議接種。另,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以具保護效果,因此提醒在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打工少年智齒痛 50多歲餐廳老闆竟變態咬他耳垂「轉移疼痛」
韓國近日一起法律事件受到關注,一名50多歲的餐廳老闆騷擾多名兼職少年,當中一名10幾歲的打工少年當時表示自己智齒痛,沒想到老闆竟然就用嘴咬住他的耳垂,更用手銬將被害人舉起來又放下,恐怖說出「讓我們平衡一下(痛感)」,當下讓這名工讀生嚇壞,如今判決也出爐,更發現在之後還陸續犯案,包含摸其他工讀生胸部、趁工讀生洗碗時把手臂放在對方腋下等等。綜合韓國媒體報導,一名餐廳老闆在2020年3月摸了自稱智齒痛的打工少年臉頰後,竟用嘴咬住他的耳垂,隨後更用手銬銬上對方,並將少年舉起來又放下,他表示這樣來平衡一下痛感。隨後在2021年3月與4月也曾騷擾其他兼職少年,包括接觸男學生胸肌、受害人在廚房洗碗時將手臂放在對方的腋窩等行為。2021年2月,在車上載著另一名工讀生時,也撫摸對方大腿,所有罪名都被列入起訴。一審宣判受害人當中有位成年人,影響受害人心理狀況很大,但考慮到餐廳老闆已和當中兩名被害人和解,因此判處有期徒刑後緩刑處理,不過檢方再提上訴,認為這樣判太輕了,不過二審法官仍維持原判,判處他有期徒刑2年,緩刑3年,另外還要參加120小時性暴力治療講座,以及在兒少機構監督下三年的就業安全措施。
單周新增20例猴痘「創新高」 疾管署提醒「打疫苗14天後才具保護力」
疾管署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0例猴痘病例,其中17例為本土、3例為境外移入個案,分別自泰國(2例)及日本(1例)移入,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16例、中部1例、南部3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15日至5月19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16日至5月21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10國報告逾8.7萬例病例,分布以美洲及歐洲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惟亞太國家略升,其中韓國自4月起疫情上升明顯,迄今新增達80例且多為本土病例,基於當地具感染風險,該署已自5月15日起提升韓國猴痘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目前全球共計38國列為第一級。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11例病例(98例本土及13例境外移入),其中53例已康復,10例仍住院治療中、48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22日共計完成32,608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198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32,410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31,047人次。另,已接種1劑者29,942人,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2,666人。疾管署表示,為提供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之民眾,包括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更具方便性及可近性之接種服務,統計截至5月22日止,全國共82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符合前揭條件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並逕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或於性病就診時轉介接種。疾管署提醒,根據文獻顯示,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也提醒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以達保護力,因此提醒在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