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患者
」 癱瘓從5公尺邁向500公尺 新復健法「Keeogo」重拾患者希望
林伯伯是一位70多歲的頸椎脊髓損傷患者,曾經歷長達一年的傳統復健療程。儘管他能夠在助行器的幫助下站立並步行約5公尺,但由於肌力不足,膝關節經常疼痛,影響了復健的進展。在亞東醫院復健師的評估與建議下,林伯伯決定嘗試使用最新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Keeogo」配合復健課程。在首次使用「Keeogo」進行訓練時,林伯伯就能使用前臂式助行器行走超過60公尺,並且當天走了四趟。他興奮地表示:「好久沒有走那麼遠了!」這次體驗讓他重新燃起希望,甚至萌生了出國旅遊的念頭。亞東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團隊總治療師周世逢解釋說,下肢外骨骼機器人是一種新興的復健方法,通過支撐無力的下肢來訓練動作,最常見的應用是步態訓練。與其他下肢外骨骼機器人不同的是,Keeogo能感應病患在主動動作過程中髖關節和膝關節的角度變化,並即時調整機器的支撐力度,幫助病患更輕鬆地完成每個動作。周世逢比喻說,這就像開車時如果不動方向盤,車輛不會轉彎;但當我們操控方向盤時,動力方向盤的協助會讓轉動變得更輕鬆。Keeogo的設計原理亦然,通過協助病患主動運動,提升復健效果,使病患在過程中獲得更大的自主性和舒適感。周世逢進一步解釋,Keeogo的適用對象包括腦中風、腦傷、脊髓損傷及長期臥床等病患,即下肢有一定動作但肌力不足的對象,並且臨床發現,無論病患的發病時間長短,只要經過專業評估適當使用Keeogo,訓練後均能獲得顯著改善,包括軀幹穩定度、下肢肌力、心肺耐力以及步態矯正等方面,從而大幅提升病患的日常生活品質。林伯伯在第一次使用Keeogo訓練時,膝關節完全沒有疼痛感,隔天也沒有出現不適。經過6個月的密集訓練,他現在能在使用Keeogo時輕鬆行走超過500公尺,且不再需要拐杖;即使脫下機器人,使用單拐也能步行超過200公尺。這讓他對自己的進步感到非常滿意,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與希望。周世逢強調,病患在使用Keeogo進行訓練時獲得顯著進步,不僅有賴於Keeogo的性能,更需要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能力和經驗協助,才能有最好的副教效果。
醫療新躍進2/「幹細胞治療」癱瘓5年再次行走 患者嘆:終於不必望著天花板
「行走」曾是脊髓損傷病人遙不可及的夢想,現在透過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從患者體內抽取骨髓萃取、培養後,再回輸到患者病灶處,藉由該部位的神經串聯,讓細胞有機會修復。這樣的新技術,讓分別癱瘓2年、5年的阿翰與簡先生再次能夠行走,終於找回人生希望。 2021年9月一場工作意外,讓32歲的阿翰胸椎第12節脊髓損傷,當下肚臍以下立刻失去知覺,後來阿翰得知花蓮慈濟醫院能進行「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於是抱著一絲希望前去治療。2023年9月底,阿翰完成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回輸手術,1個多月後,原本已失去知覺的下半身,漸漸感受到腳底、大小腿麻感。像是他想讓右腳大拇指翹起來,右腳大拇指就會感覺到特別麻,或是藉由助行器行走時,以前都要用腰部甩動腿甚至不會動,但術後明顯感受到大腿肌肉麻麻的,而且可以用大腿根部或骨盆的力量嘗試跨出步伐。2023年11月30日阿翰來到台北參加《台北醫療科技展》,這是他受傷後第一次出遠門,在眾人面前,阿翰不但站了起來、還藉著輔具走路。28歲的簡先生,7年前因車禍造成胸椎第5、6節脊髓損傷,胸部以下癱瘓,沒有知覺,也不會痛,上廁所必須導尿,2021年11月成為花蓮慈濟醫院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申請計畫的第1例,也是台灣脊髓損傷逾5年,經細胞治療後還能重新站起第1人,術後積極復健,再加上簡媽媽細心陪伴,讓他從躺到坐、到站,8個月後已能靠助行器行走。根據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統計,台灣脊髓損傷人數約6萬5000人以上,平均年齡約27歲,而使用輪椅的病友達92%。花蓮慈濟基因暨幹細胞研製中心主任孫立易表示,花蓮慈濟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申請計畫,是台灣第一個取得衛福部核可用在臨床上神經損傷的療法,2022年更成為全台唯一能夠自行幫患者培養幹細胞做脊髓損傷治療的醫院。孫立易指出,目前花蓮慈濟已經累積6例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個案,其中,有5例是藉由花蓮慈濟的基因暨幹細胞研製中心,自產培養的幹細胞進行治療。幹細胞治療讓細胞有機會修復,也讓脊髓損傷患者有了重生的希望。(圖/翻攝自花蓮慈濟醫院臉書)幹細胞治療是從患者體內抽取脊髓,經過萃取、培養後,再回輸到患者脊髓損傷的部位,藉由神經串聯讓細胞有機會修復,進一步重建患者部分感覺神經及運動功能。再搭配復健、脊髓刺激等治療方式,提升幹細胞功能。花蓮慈濟神經外科部物理治療師吳明勇表示,過去在脊髓治療黃金期之後,復健多著重於剩餘功能的訓練,例如脊髓損傷病人的腳不能動,就訓練他的手,如今透過幹細胞療法,使得細胞有了再生的機會,重新提高神經的可塑性,反而能增加病人的腳部訓練,透過大量且正確的復健來誘發動作,讓病人可以重新產生活動及功能。「從沒想過自己可以再站起來,甚至走路!」阿翰說,看到生理上逐漸好轉,自己的心理也跟著開闊,全台灣脊髓損傷患者這麼多,自己卻可以接受幹細胞治療,「真的是狗屎運啦!我真的很開心,這輩子不必天天看著天花板了。」
病痛纏身罹憂鬱症 脊髓刺激術讓她痛感減半
今年23歲的林小姐,在大學時期確診「僵直性脊椎炎」,由於下背不斷反覆出現劇烈疼痛,不得不休學在家養病。經過四年的治療後,雖脊椎炎得到控制,但仍無法有效緩解疼痛,即便服用高劑量的嗎啡類止痛藥物也不見成效,甚至反覆嚴重背痛住院治療罹患憂鬱症。所幸,在接受「脊髓刺激術」後,林小姐的疼痛情形已大幅改善,術後至今一年多,不僅停用九成以上的止痛藥,也不必再服用抗憂鬱藥物,開心恢復正常生活,並於年初順利步入職場工作。疼痛持續超過3個月,可能是「慢性疼痛」?當疼痛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治療後仍反覆發作就會被歸類為「慢性疼痛」。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腦神經外科林宥潤醫師解釋,一旦進入到慢性疼痛,神經系統會從身體接收到錯誤的疼痛訊號,這種痛感腦部無法正確分辨輕重度,經常造成病人極大的困擾,不少患者因此失眠、罹患憂鬱症,甚至喪失工作能力。而當人體長期處於失眠及情緒鬱悶的狀態下,不只會導致身體壓力指數上升,增加未來罹患高血壓、心臟病及糖尿病的風險,還會引起體內慢性發炎,進而增加惡性腫瘤的機會!慢性疼痛治療新利器,「脊髓刺激術」讓痛感減半!針對疼痛長達六個月以上的慢性難治型疼痛,林宥潤醫師表示,患者可以選擇透過「脊髓刺激術」來治療。這是一種神經調控手術,醫師會依照病人疼痛的部位和形態,來選擇植入神經刺激器晶片的部位,例如在頸椎、胸椎、腰椎,透過通電以後產生的電刺激模組來阻斷疼痛訊號傳導,進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以高雄長庚醫院為例,目前脊髓刺激術的治療成效可減痛一半以上,同時還能讓口服止痛藥量砍半。脊髓損傷患者福音,電極刺激+復健有望恢復行走能力此外,此療法也是脊髓損傷患者的一線機會,林宥潤醫師解釋,脊髓損傷會破壞脊髓神經元與終端末稍神經之間的聯繫,損傷節段以下區域的運動、感覺、自主神經功能會發生部分缺陷甚至完全喪失,依照損傷部位,會導致全身或下半身癱瘓,除了因癱瘓無力生活無法自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外,更會有排尿排便困難、呼吸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慢性頑固性神經痛等問題。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腦神經外科石富元醫師補充,目前尚無絕對有效治療慢性脊髓損傷的方法。而近年來,多項國內外人體與動物研究皆證實,脊髓電刺激術可活化神經、增加神經可塑性以利建立新的神經迴路,手術中依照病人脊髓損傷位置且參照病人症狀,在適合的位置植入神經刺激器,透過電極發送微量電流到神經節控制的相關肌肉群,可以增強改善原本癱瘓的肌肉能力,再搭配上積極的復健治療,甚至可以恢復行走的能力,同時也可降低原本因脊髓損傷遺留的神經痛與肌肉僵直緊繃張力過強的後遺症。電池年限最長九年,MRI檢查也不受影響!由於脊髓刺激術必須分兩個階段進行,先植入測試電極導線做短期治療測試,確認療效後,再將永久神經刺激器植入體內,以達長期治療效果;換言之,患者可在第一階段結束後,再決定是否進行第二階段。統計顯示,七至八成的病人在測試治療後可確認療效,最後選擇接受植入永久神經刺激器的病人,滿意度可高達八成。石富元醫師表示,由於神經刺激器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給予電刺激,等於無時無刻在做疼痛抑制治療,因此能夠減少患者服用止痛藥物的頻率與施打嗎啡類藥物的劑量,大幅減輕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加上電池充電速度快,且平均年限可達九年;若病患需進行MRI檢查也不受影響。脊髓刺激術可以大幅減緩疼痛,降低了憂鬱的傾向,且能回復病人原本的生活品質。帶狀疱疹、偏頭痛都有效,但脊髓刺激術非萬靈丹林宥潤醫師常跟病人形容,疼痛就像消防警鈴,儘管不論慢性心絞痛、四肢缺血性疼痛、下背痛、頸椎神經根神經痛、坐骨神經痛,還是帶狀皰疹引起的神經痛,都可以透過脊髓刺激術來改善,但在進行這類治療之前,必須先確認體內沒有其他可能引起疼痛的病灶,才能進行疼痛介入治療。石富元醫師也提醒民眾,預防勝於治療,脊髓刺激術雖然能良好控制疼痛,但防微杜漸,假如有疼痛持續超過兩週,建議盡快就醫診治,別等到惡化成慢性難治型疼痛時才處理!
他車禍癱瘓10多年 憑「此醫療技術」重獲自主行走能力
荷蘭一名40歲男子奧斯卡姆(Gert-Jan Oskam),因為車禍重傷脊髓導致癱瘓12年,如今他卻幸運搭上醫療科技的順風車,在體內植入電子傳導裝置後,重拾平穩行走的能力,就連爬樓梯也沒問題,彷彿重獲新生。綜合《衛報》、《NBC新聞》、《elDiario.es》等外媒報導,該項研究成果最終被刊登在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當時,不到30歲的奧斯卡姆因為一場車禍失去行動能力,近年接受多名專家及研究團隊的治療,並被以「數位橋梁」工程幫助修復受損脊椎。報導指出,「數位橋梁」是在人體植入法國原子能機構開發介面,讓其對大腦和脊椎控制腿部動作區域的神經進行連結與刺激,再用人工智能(AI)的演算法,即刻建構大腦的活動紀錄,從而使癱瘓者的四肢能憑藉個人意念擺動,逐漸恢復自主能力。如今奧斯卡姆的身體被植入該物,讓他無論是一次走100多公尺,或上下樓梯與爬坡,都不再是無法觸及的願望。他對此也說,自己在意外發生10多年後,又能重新站立跟朋友喝酒、拿油漆刷粉刷東西,「真的太好了。」負責主導該項研究的瑞士洛桑大學教授兼神經外科醫生喬斯琳(Prof Jocelyne Bloch)強調,雖然此技術仍處在研發階段,距離普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團隊的目標就是盡快讓其投入臨床應用,不僅限於科學實驗,「而是帶給脊髓損傷患者更多的機會。」
吳淑珍確診身體無法打疫苗 陳水扁曝她現況令人擔憂
前總統夫人吳淑珍也在陳水扁前總統確診後,傳出感染新冠廢言確診的消息,更因為她的身體無法打疫苗,染疫加上藥物副作用,也讓陳水扁透露吳淑珍的身體更加虛弱了。民進黨高雄市議員陳致中10日曾表示,母親吳淑珍的確診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等,已服藥治療但由於是脊髓損傷患者,讓他不禁感到擔心媽媽的身體狀況。而陳水扁12日則表示,太太PCR檢驗為陽性,目前居家照護遵囑按時服藥。她的身體狀況不許可施打疫苗,因此缺乏防護力,加上服用抗病毒和症狀治療藥物,副作用讓原本虛弱體質更加無力,他也擔心太太病況是否可以有效抵抗病毒。
揪緯創當後盾 羅東博愛醫院打造全台最大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
緯創資通集團積極布局機器人在產學研究及臨床應用,與羅東博愛醫院合作,共同推動智慧科技輔具,打造復健醫療產業及模式,其中羅東博愛醫院歷經2年時間布署,正式成立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是神經復健領域的重大突破,目前已是國內醫療院所中最具規模的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透過智慧機器人輔具的協助,病患在復健的功效上大由提升。(圖/胡華勝)羅東博愛醫院近年積極投入成立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找來近年也積極發展智慧輔具的緯創醫學,由緯創醫學提供外骨骼、電動輪椅及輔助設備等。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鄧復旦副院長指出,羅東博愛醫院在神經復健治療達世界水平,未來雙方會持續深化合作項目及發展新智慧輔具,共創新復健醫療模式,強化醫療復健力度,為復健醫療挹注創新技術與新能量。透過穿戴式機器人輔助訓練,幫助病人透過重覆動作練習,進行大腦與脊髓神經重塑,藉此喚回動作的記憶。(圖/胡華勝)緯創醫學早在2015年就與加拿大生醫團隊B-Temia合作開發,協助改良下肢外骨骼機器人Keeogo,並於2020年取得台灣TFDA及美國FDA認證,已在台灣與美國醫療院所正式銷售及使用。緯創醫學持續優化外骨骼機器人操作,進行輕量化,提高其量產性、良率、品質、耐用度,簡化並縮短量產作業時間,同時提高國產零件比例、降低成本,更能滿足市場需求。緯創醫學黃俊東總經理表示,外骨骼產品已逐漸可向個人市場推廣,緯創醫學將整合智慧復健外骨骼機器人產品,同時亦積極評估與醫療新創團隊合作,共同開發有助於復健與復能的醫療產品。羅東博愛醫院表示,智能復健機器人對於腦中風、腦損傷、脊髓損傷患者幫助相當顯著,機器人復健提供病患主動、被動的輔助訓練,比傳統的復健更有文章,若與基礎復健搭配,可以提升復健效率達10倍。羅東博愛醫是國內早期投身復健醫學的單位,羅東博愛醫院認為,機器人復健的優勢在於可直接針對進階動作,讓患肢進行主、被動輔助訓練,較傳統復健更有效率。羅東博愛醫院引進多項智能設備,上、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執行的復健治療,是透過穿戴式機器人輔助訓練,幫助病人透過重覆動作練習,進行大腦與脊髓神經重塑,藉此喚回動作的記憶。
網紅車禍「下半身癱瘓」 「大號無法控制」崩潰:睡一睡死掉好了
一名網紅youtuber「Chairman椅人」因為一場車禍意外,導致下半身癱瘓,他因此經常在頻道中PO出各種挑戰活動的影片,不論是上半身攀岩、坐輪椅爬山、不用腳衝浪等等,毅力堅強令人感到敬佩!近日他也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中透露癱瘓之後的辛酸血淚,坦言曾有過輕生的念頭,許多網友都紛紛為他加油。「椅人」在影片中表示,自己是在5年前的某個星期日,發生一場車禍就變成身障人士,當時自己是要騎車去工作,然而卻遭到變換車道的轎車猛撞,使他胸椎第9、10節和脊髓出現損傷,下半身從此再也沒有知覺,更無法移動。椅人直行時遭到變換車道的轎車衝撞,導致下半身癱瘓,連帶影響排泄系統。(圖/翻攝自「Chairman椅人」YouTube)椅人直行時遭到變換車道的轎車衝撞,導致下半身癱瘓,連帶影響排泄系統。(圖/翻攝自「Chairman椅人」YouTube)剛出車禍時「椅人」真的相當不習慣,常在移動過程中就跌倒,許多看似簡單都必須重新學習,連排泄的生理需求也無法控制,他透露,剛開始復健時還曾多次弄髒褲子,洗完澡回到病床上時,內心不禁出現輕生念頭,覺得連大便都無法控制,還要留在世界上做什麼,乾脆睡一睡死掉吧!雖然身體有殘缺,但他從未在父母面前哭過,都是獨自一人在夜深人靜時,才敢偷偷躲在被子裡宣洩情緒,但他非常感謝父母陪伴,才讓他堅強活下來並努力復健,住院8個月後回到學校,一開始很緊張害怕會被當成異類看待,或受到過多關心感到壓力,慶幸的是他最終還是結交到一群知心好友。最後,他說道,人們應該珍惜目前擁有的人事物,別太在意失去的東西,「這個世界上愛你的人很多,要為愛你的人好好活著。」椅人因此曾經絕望到想輕生。(圖/翻攝自「Chairman椅人」YouTube)椅人希望觀眾能夠珍惜身邊人事物,為愛你的人好好活著。(圖/翻攝自「Chairman椅人」YouTube)網友看完影片後紛紛留言表示「勵志建言,發人深省」、「同為脊髓損傷患者,我們都可以活得更精彩」、「真的很偉大,辛苦了」、「謝謝你讓我們知道你的故事,要加油哦,你真的很棒了」。
【潛進夢想3】「海豚手」缺臂想放棄 教練激:你人生就這樣?
潛水是極限運動之一,要教導身障朋友潛水不是這麼簡單,當初很多人都不看好,甚至想看陳克誠笑話。台灣身心障礙潛水協會招收的學員障礙別很廣,總教頭陳克誠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海豚手」學員,他因為身體缺陷中途想落跑,陳克誠激他「你人生就這樣?」最後「海豚手」重拾動力,抓到訣竅。台灣身心障礙學會每年都會招收一批新的學員,特別的是協會和耳鼻喉科、胸腔科醫師合作,評估身體狀況,過關後才能正式成為學員加入潛水訓練。其中,學員身障類別包括身障、聽障甚至脊髓損傷患者等等。陳克誠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先天沒有手臂的男學員,他從肩膀長出手掌,大家都叫他「海豚手」,「海豚手」鬥志高昂,但下水少了手臂,單靠手掌划動,身體無法平衡,讓他覺得潛水難度太高,才上了2周課就想落跑。陳克誠氣得當場怒斥「不准走!現在就放棄,難道你的人生就這樣嗎?」「海豚手」才又乖乖上課,教練除了幫忙他調整身上的配重帶,一次次練習終於找到重心讓身體平衡,「他(海豚手)一抓到訣竅學會後,在水底下忍不住哭了出來」。陳克誠每每想起總感觸萬千。陳克誠目前已培育出95名身障學員取得初級潛水證照,其中更有14人拿到1星潛水教練資格,值得一提的是,這些1星教練還是奧運唯一承認的潛水組織「世界潛水聯盟CMAS」所認證。學員們彼此經過努力和重重考驗才學會潛水,這群「共患難」的身障潛水協會的成員感情相當融洽。(圖/翻攝身障潛水協會臉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