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進口
」 俄烏戰爭 俄羅斯 日圓貶值紅海危機衝擊能源市場? 外媒:全球化貿易正一分為二
據外媒報導,隨著紅海危機持續發酵和油輪運費的飆升,往日全球化的能源貿易似乎正「一分為二」。以蘇伊士運河為分界點,一個貿易區為美國東部和墨西哥灣沿岸、加勒比海地區、歐洲(涵蓋北海和地中海);另一個則為波斯灣、印度洋和東亞。雖然這兩大貿易區仍有原油流動,但近期購買模式表明,兩者間的聯繫似乎正瀕臨斷裂。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在歐洲的貿易商表示,一些煉油商上個月放棄了購買伊拉克巴士拉原油的計劃,來自歐洲大陸的買家則在搶購來自北海和圭亞那的貨物;而在亞洲,對阿布達比穆爾班原油的需求激增,已導致現貨價格在1月中旬飆升,而從哈薩克港口流向亞洲的原油則大幅減少。同時,貿易數據供應商Kpler的船舶追蹤數據顯示,上個月從美國到亞洲的原油裝載量較12月份也驟降了逾三分之一。儘管人們可預見,全球能源貿易的分化不是永久性,但眼下的情況,正使印度和韓國等極為依賴能源進口的國家,更難實現石油供應來源的多元化。而對於世界各地的煉油商來說,這也限制了他們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動態的靈活性,並可能最終侵蝕利潤。Kpler首席原油分析師卡托納(Viktor Katona)表示,如今轉向物流更便捷的貨物具商業意義,只要紅海的干擾使運費居高不下,情況就會如此。在供應安全和利潤最大化間做出選擇並不容易。他也發布報告指出,去年12月通過蘇伊士運河的油輪運輸量比11月份下降了23%。液化石油氣和液化天然氣的降幅更為明顯,分別下降了65%和73%。紅海襲擊事件的影響也正透過運輸成本的上升傳導至油價,從而促使煉油商盡可能地從本地採購。Kpler指出,自12月中旬以來,從中東到西北歐的蘇伊士型油輪的運費價格已經上漲約50%。全球基準布蘭特原油同期上漲了約8%。同時,貿易商稱,從產量激增的美國運往亞洲的石油交貨成本,在1月份的三周內每桶上漲了逾2美元。瑞銀集團大宗商品分析師陶諾沃(Giovanni Staunovo)表示,儘管進口通路多樣化仍有可能實現,但代價正變得更為高昂。除非能將成本轉嫁給終端消費者,否則煉油廠的利潤料會受到衝擊。
施振榮:台灣科技基礎20年 有望轉型技術出口國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今(22日)表示,相信在台灣的科技基礎與能量上,只要長期持續投入累積,要從能源進口國轉型成為「能源技術出口並在當地生產」,5年的時間可以看到雛形,10年的時間可以初具規模,20年的時間就能成為能源技術輸出大國。施振榮下午以亞洲.矽谷-物聯網產業大聯盟榮譽會長身分,出席「展望台灣新能源應用與發展」論壇,並見證台灣物聯網產業技術發展協會王其國理事長、台灣電池協會楊敏聰理事長、台灣綠能協會李泰安理事長、台灣先進車用技術發展協會陳建斌常務理事、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夥伴聯盟林若蓁執行長等五大協會代表,同台簽署合作備忘錄(MOU),讓新能源能跨域應用,迎接ESG減碳趨勢。施振榮說,「今年我79歲,至今仍持續投入創業,尤其在今年更投入電動車與零碳排船領域,都與新能源有關,希望替大家探礦及試採礦。」他也預言,未來台灣有機會由「能源進口國」轉型成為「能源技術出口並在當地生產」。施振榮強調,尤其隱性價值(無形/間接/未來)往往比顯性價值(有形/直接/現在)重要,但大家往往容易只看到顯性的價值,這需要改變思維。施振榮指出,巿場是創新的龍頭,亞洲未來將是世界最大的巿場,只不過需要時間,台灣也要利用時間來累積新核心能力,短則5年,長則10、20年才能看到初步成果,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在國際巿場取得領先的地位。
俄羅斯恐無限期禁汽柴油出口? 分析師:歐盟將成最大受害者
據外媒報導,俄羅斯政府週四(21日)宣布,對汽油和柴油出口實施臨時限制,以穩定國內市場。克里姆林宮發言人週五(22日)聲稱,只要政府認為有必要,這些限制措施就會無限期地持續下去。這對歐洲多國而言來說是個壞消息,因為此舉有可能在冬季之前擾亂燃料供應,並有可能加劇全球短缺。雖然今年稍早,作為制裁措施的一部分,歐盟已經全面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製品。但歐盟仍需要俄羅斯能源產品源源不絕地流向全球市場,以維持價格穩定。此外,俄羅斯的行動也可能導致通膨上升。能源價格近幾週已經大幅上漲,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誓言將繼續限制原油供應,直到今年年底。數據公司Vortexa的數據顯示,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柴油出口國,今年迄今佔全球柴油供應量的13%以上。自從歐盟發布俄羅斯能源進口禁令以來,俄羅斯只能為其石油產品尋找新的買家,例如亞洲、南美、中東和北非。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地區的買家除了自身需求外,還會將俄羅斯石油產品轉售到歐洲。分析師警告稱,未來幾個月,供應緊張可能加劇全球對柴油的競爭,導致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各地油價上漲。數據顯示,在俄羅斯宣佈限制出口後,週四歐洲柴油批發價格上漲了5%至每噸1020美元。雖然週五下午回落至每噸約990美元,但仍高於消息公佈前的水平。Rystad 能源公司資深副總萊昂(Jorge Leon)表示:「時機真的非常糟糕,歐盟冬季柴油的季節性需求很大。」他補充道,尤其是用於取暖用的柴油,建築、農業和製造業對柴油的需求在今年第四季也會增加。一些分析師懷疑,此舉可能是俄羅斯在報復西方制裁,因出口限制幾乎剛好出現在歐洲暖氣季之前。分析師表示,雖然有證據顯示俄羅斯國內存在燃料短缺問題,但很難相信這是巧合或純粹是國內問題。分析師補充道,隨著冬季的臨近,俄羅斯正在再次努力給西方國家造成經濟痛苦。不過,與先前削減天然氣出口造成的損害相比,禁止柴油出口傷害要小的多。但在柴油價格上漲的同時,原油價格也在上漲,這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歐洲和美國的通膨可能再次飆升。
台海若爆發戰爭 王美花坦言「天然氣安全儲存量只有11天」
中國環台軍演昨日進入第3天,大眾都關心,軍演對我國能源進口供應是否造成衝擊?經濟部長王美花於立院經濟委員會表示,目前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都正常卸收,相關的船舶持續進來、不受軍演影響;不過,若台海真的發生戰爭,王美花坦言,我國天然氣安全儲存量只有11天。我國天然氣只能撐11天,學者認為,儲存量嚴重不足,俄烏戰爭從去年2月爆發後至今還沒結束,能撐這麼久,意味戰備補給源源不絕,台灣是島嶼國家,9成以上能源仰賴進口,安全存量這麼低,這等於告訴民眾,台灣一旦被封鎖超過11天就「Game Over」了。核二廠2號機已經除役,不願具名的分析師指出,燃氣發電占我國整體發電比重大幅提升,當台灣遭到封鎖,天然氣消耗殆盡,台積電等耗電量高的產業,很快就停止生產,這將引起全世界關注;當台灣面臨全島大停電之際,分析師認為,大陸根本不用打台灣,事件可能就落幕了。由於兩岸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王美花指出,目前陸續加速天然氣LNG儲槽建置,包括三接、高雄、協和等,儲槽對台灣來說是很重要的基礎建設。
日本1月貿易逆差3.5兆日圓 創史上最大貿易赤字
全球經濟前景惡化持續打擊日本出口需求,再加上日圓貶值提高進口商品價格,導致日本在今年1月陷入史上最大貿易赤字。日本財務省公布1月商品出口額年增3.5%,雖大於分析師預期的0.8%,但與去年12月的11.5%相比明顯成長減速。去年以來歐美各國接連升息已開始嚇阻商品需求,今年1月底中國農曆新年廠房停工,進一步打擊日本汽車及機械設備出口需求。財務省資料顯示,1月日本對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商品出口額年減17.1%,其中又以汽車、汽車零件及半導體設備出口萎縮最為嚴重。今年1月日本商品進口額年增17.8%,不及分析師預期的18.4%,也小於去年12月的20.7%。資料顯示今年1月日本煤礦、液態天然氣及原油等能源進口額大幅增加,導致1月商品貿易赤字高達3.5兆日圓(約261億美元),是1979年1月財務省開始追蹤數據以來最高紀錄。
日圓急貶引發日企倒閉潮、輸入性通膨危機 貨幣寬鬆政策恐轉向
俄烏戰爭、日圓匯率的歷史性低點,皆導致能源、原材料進口成本大幅上漲,引發日本企業倒閉潮,破產企業數達5年來最高。綜合《產經新聞》、《財聯社》的報導,日本知名市調公司「帝國數據銀行」(Teikoku Databank)分析,光今年4至9月就發生了159起公司因進口成本大幅上漲而破產的案例,超過了2021年136起的歷史紀錄,其中中小企業佔了70%。隨著原材料和能源進口成本的飆升,中小企業又難以將成本轉嫁給客戶,因此掀起一波倒閉潮。「帝國數據銀行」的代表指出:「許多中小企業至今都還沒走出新冠疫情的低迷,現在又出現進口成本大幅上漲的問題,危機正在浮現。」其中影響最大的為食品相關企業,其次是纖維、機械器具、家具建材等產業。日圓匯率因美國聯準會升息緊縮,以及日本央行逆向維持短期利率-0.1%,10年期國債利率為0的貨幣寬鬆政策,導致美日兩國利差擴大,加劇日圓貶勢,日圓兌美元匯率也跌至32年來新低。對此,「帝國數據銀行」7月的數據顯示,上萬家中小企業中有6成反映日圓貶值帶來負面的影響。8月的調查則反應有8成的中小企業切實感受到日圓急貶帶來的成本上漲壓力。市場上批評寬鬆貨幣政策的人士指出,長期寬鬆的成本正在上升,日本央行對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追求已經導致該收益率曲線出現扭曲。此外,還帶來了日圓貶值,輸入性通膨加劇的惡性影響,日本9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也因此飆升至3%,為8年來新高。雖然日本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9位委員中,仍有多數人認為保持超低利率對刺激工資上揚及經濟復甦是十分重要的,並表示工資上漲的幅度可以抵消日本家庭生活成本的上升。但日本央行8日公佈的會議紀要顯示,決策者已在10月就「貨幣寬鬆政策的副作用」、「退出超低利率計劃的影響」進行了辯論。該紀要更指出,一些央行政策制訂者已開始對退出貨幣刺激計劃持開放態度。出於對未來日本經濟情勢的判斷,一些市場人士評估,等黑田東彥在明年4月卸任後,日本央行將出現寬鬆政策的溫和轉向。
德總理舒爾茨訪波灣找替代能源 只有阿聯願提供1艘液化天然氣船
為了應對俄羅斯斷供天然氣的制裁,德國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於當地時間25日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總統穆罕默德(Sheikh Mohamed bin Zayed Al-Nahyan)就天然氣、柴油等能源供應達成協議,德國百年電業巨頭萊茵能源(RWE)的新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將在12月從阿聯進口首批交付的13.7萬立方公尺的液化天然氣(LNG),約等於9.5億度(Kilowatt hour)的電量,產量上仍難以化解當前的危機。據阿聯通訊社(WAM)、德國之聲(DW)的報導,德國總理舒爾茨這兩天出訪海灣國家,包括阿聯、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以找尋替代的能源供應。他在阿聯的簽約儀式會中強調德國能源進口多樣化的重要性,阿聯工業部長阿邁德(Sultan Ahmed Al Jaber)也稱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協議…加強阿聯與德國之間迅速發展的能源夥伴關係」。阿聯元首穆罕默德(Sheikh Mohamed bin Zayed Al-Nahyan)在社群媒體推特(Twitter)上表示,他與舒爾茨討論了「能源安全、減排和氣候行動等領域的合作」。但雙方最後只換來一艘液化天然氣船在12月交付給德國的承諾。德國希望尋求取代俄羅斯天然氣的來源,但又不想承諾付出目前紀錄高位的價錢,成為談判供應合約的最大障礙。據報導,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本月已完成將首批柴油直接交付德國,並且「2023年每個月將供應多達25萬噸柴油」。此外,德國百年電業和天然氣巨頭萊茵能源(RWE)位於漢堡附近的布倫斯比特爾(Brunsbuettel)新漂浮式液化天然氣進口碼頭,也將在12月從阿聯進口首批交付的13.7萬立方公尺的液化天然氣(LNG),約等於9.5億度(Kilowatthour)的電量,產量明顯不足以化解德國的能源危機。在24日訪問沙烏地阿拉伯期間,舒爾茨還刻意提及該國的人權劣跡,也就是沙國王儲被指控在2018年殘忍謀殺本國的異議記者卡舒吉(Jamal Ahmad Khashoggi)的事件。最終德國總理的中東行只換到一艘液化天然氣船和柴油供應,預料舒爾茨還必須做出更多的外交努力,才能尋求更多的「高價」能源來替代俄國低價天然氣供應。
英國慘兮兮!熱浪乾旱恐到10月 政府部門:冬季還有能源危機
英國正在經歷1976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乾旱,7月份的平均降水量已下降至20%,英國最大的「泰晤士水務公司」(Thames Water)也在近期宣布將在未來幾週實施「軟管禁令」,也就是限制民眾使用軟式水管灌溉花園草坪、清洗車輛船隻、填充家中泳池等。據稱,目前已有至少3家水務公司宣布了類似的禁令。同時政府部門也示警,英國在冬季可能面臨能源危機。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南方水務(Southern Water)、東南水務(South East Water)和威爾斯水務(Welsh Water)已經宣布對300萬人實施「軟管禁令」,為1500萬人供水的泰晤士水務公司 (Thames Water)也表示,除非未來幾個月英國的降雨量能夠增加,否則對其700萬客戶的限水令迫在眉睫。糟糕的是已經有專家示警,乾旱狀況可能會從7月開始持續3個月至今年10月。能源諮詢公司Cornwall Insight也在近期公布了一項預測數據,上頭顯示英國家庭平均一年支出的能源費用在2018年只需要1300英鎊(約4.7萬元新台幣)左右,但到了今年10月的冬季,若俄烏戰爭仍持續進行,這個數字可能會來到3359英鎊(約12.2萬元新台幣),而英國今年的CPI年增率也預計來到雙位數的13%。商業、能源和工業戰略部(BEIS)已經對英國今年冬天的能源供應安全提出了擔憂,根據其緊急應變計劃,到時候能源輸送可能會採取定量配給制,這將導致鐵路、圖書館和其他政府大樓定期的在短時間內停止運作。不過BEIS的發言人也向民眾和商界掛保證:「英國不像歐洲一樣依賴俄羅斯的能源進口,我們擁有自己的北海天然氣儲備、其它可靠的能源進口夥伴,以及歐洲第二大液化天然氣港口基礎設施,這意味著家庭和企業可以確信他們將獲得所需的電力和天然氣。」
民眾黨成立國防安全因應小組 促政府對軍演提有效對策
民眾黨立委邱臣遠、蔡壁如與張其祿今(9)日舉行記者會指出,近來中國大陸擴大軍演,並對台灣祭出外交、經貿、網路等「超限戰」施壓,重創產業及經濟發展,凸顯國家安全隱憂,更可能使能源進口受阻,因此宣布成立「民眾國防安全因應小組」,針對交通、金融、經貿、國安與資安五大面向,為受衝擊的產業及民眾發聲,督促政府提出實際且有效的對策。邱臣遠指出,台灣正面臨一場新式混合戰的國安危機,連菲律賓也已備妥撤僑計畫,隨時可將15萬移工從台灣撤回菲國,而圍島演習讓我國海空貨運交通秩序大亂,各式輪船改道,石油、天然氣無法進口,若圍島演習常態化,勢必造成能源危機。邱臣遠表示,兩岸海軍武力不對等,我方艦艇已經落後一個世代,需要盡快檢討補強,呼籲政府應參照美國國民兵制度,改善我後備動員整備制度;國防部應加速做好戰備物資囤儲,並跨部會協調整備防空避難設施及資訊;提升單兵個人戰鬥裝備與國際規格相符,戰術戰法更新換代,加強城鎮作戰訓練;並請國防部加速提升海空軍戰力採購到位。蔡壁如說,政府須嚴密監控、充分掌握相關情資,外交上遵循國際法規、強烈譴責威脅,軍事上要良好訓練、加強備戰,也呼籲民眾堅定決心、相信國軍。她說,面對軍演一再延長,民眾未必了解政府規劃的緊急避難處所,以及防空警報響起時的應對措施。蔡壁如指出,台北市政府已整理各行政區內防空避難位置,並上架至「警政APP」讓民眾查詢,行政院應加強宣導,進一步將相關政策推動至全國各縣市,尤其「全民國防手冊」修正再版不能再拖。她也要求衛福部盤點醫療量能,萬一台海發生衝突時是否足夠,並應進行模擬,確保醫療體系足以負荷,並讓民眾了解可以就近就醫的醫療院所。張其祿指出,2022年上半年對多數投資人來說是一場「大屠殺」,烏俄戰爭與美國升息循環引發世界股災,全球股市蒸發25兆美元;近來台海危機升高,台股8月2日一度重挫318多點,連日來呈現動盪趨勢,政府須進一步思考暫時停止交易的「熔斷機制」,並針對禁止輸陸貿易的上市櫃公司如味全、泰山,建立輔導機制。匯市方面,央行應確保外匯存底足夠因應緊急情況,在必要時進場小幅調節,並且緊盯匯市影響通膨及物價動盪。
共軍3天「環台軍演」模擬海空封鎖!18條國際航線、每日300航班受阻 專家:有意讓導彈飛越台灣本土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的代表團專機於前天(2日)晚間10點多抵台。此舉也引發北京「前所未有」的反應,近日解放軍不但接連在福建、南海、渤海軍演,甚至還完全無視美台單方面劃設的海峽中線、防空識別區(ADIZ),於今天(4日)開始直接在台灣周圍6處海域舉行為期3天的「環台實彈軍演」,模擬「短時間且局部的海空封鎖」情境。對此交通部長王國材指出,軍演區域將影響台灣18條國際航線。軍事專家呂禮詩則認為,解放軍有意讓導彈飛越台北、台中和高雄。中共解放軍軍演緊貼台灣模擬「短時間且局部的海空封鎖」。(圖/翻攝自新華社)近日解放軍不但接連在福建、南海、渤海軍演,甚至還於今天(4日)開始直接在台灣周圍6處海域舉行為期3天的實彈軍演,且演習區域幾乎占滿台北飛航情報區,預估有18條航線、每天離境和入境各150個航班受到影響,據悉桃機也在昨天宣稱因為「疫情」而取消了4日的部分航班。除此之外,台灣部分農漁業出口和進口商品在3日也遭到中國限制;2個基金會和相關捐款企業則受到制裁;便利商店和車站的公播系統,以及外交部和國防部官網都接連被駭。而至今距離裴洛西離台也還不到1天的時間,北京就已經做出這些「前所未有」的行動了。交通部長王國材3日在行政院宣布因應軍演3大陸海空措施,由於中共3天軍演範圍把台北飛航情報區佔滿,18條國際航路受阻,初估每天影響的起降航班共300架次,都需繞道,軍演為期3天就會有900架次。目前交通部與外交部已協調日本、菲律賓借道尋找替代航線,每個航班將依照替代航線的不同,來決定延遲時間的長短,譬如大陸航線將多10分鐘,日韓航班則大約多5到8分鐘,實際影響時間仍要視軍演情況而定,須密切追蹤觀察。此外王國材還表示,是否會取消航班仍然會視4日的軍演情況而定,若民眾擔心軍演自行取消搭機,航空公司也可能考量到載客量太低不符合成本而取消航班。對此長榮航空表示,目前尚未接獲相關單位航班異動資訊,暫時無法回應;華航也低調表示目前尚無法回應。除航路向日菲借道外,交通部航港局也已對全台7大港口示警指出,在6大軍演海域周邊活動的船舶需盡量避開。此外雙鐵和國道等關鍵基礎設施也將加強巡查。經濟部長王美花也表示,關於進口能源的問題。目前國內燃煤還有39天的存量、石油146天,天然氣則為10到11天,且2年前中油就有針對天然氣的問題在疫情時進行沙盤推演,為了因應軍演的情境,也可作相關推演。此外前海軍官校教官、軍事專家呂禮詩也在3日PO文分析共軍8月4日至7日的軍演。他指出,這6個操演區的重點在於「火力展示」,尤其是4號操演區也就是東部海域要特別注意,解放軍可能會從江西樂平發射導彈飛越台北、江西贛州發射導彈穿越台中、海南儋州發射導彈飛過高雄,逼迫我方發布「飛彈空襲警報」簡訊,打擊民心士氣,PHL-191長程火箭砲則會用來干擾國軍在海峽中線附近巡弋的機艦。
韓國貿易赤字近50億美元 連四個月出現貿赤
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1日公布7月貿易赤字將近50億美元,為1月以來最大貿赤金額。主要是能源進口價格飆漲同時,對其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出口下跌,導致其連續第四個月出現貿赤。韓國7月貿赤達46.7億美元,高於市場預估的40.6億美元,較6月貿赤25.8億美元明顯增加,跟去年同期貿易盈餘17.9億美元相較落差相當之大。其7月進口年增21.8%至653.7億美元,為連續18個月呈兩位數增幅,並高於6月的年增19.4%,主要是進口原油與天然氣等能源價格持續走高所致。至於7月出口僅年增9.4%至607億美元,低於市場預估的年增10%。雖然出口年增幅度高於6月的年增5.2%,但仍連續第二個月呈單位數增幅,遠遠跟不上進口的增長幅度。儘管韓國7月在半導體、石化產品、汽車、船隻和電池等各個領域出口維持增長,但對中國出口卻呈年跌狀態,拖累了韓國整體出口表現。外界預期韓國今年可能出現14年來首次全年度貿赤。
北約東擴的最大受害者! 德國今年冬天恐因能源匱乏陷入經濟崩潰
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和隨之而來的相互制裁導致德國的食品和能源價格暴漲,通膨不斷飆升,德媒近日就表示,目前買不起食物的德國人不光只有低收入家庭,連不少中產階級也去救濟中心領免費食物。更糟的是,莫斯克近期因渦輪檢修的問題將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的供給量減到只剩正常氣量的20%,讓外界憂心德國今年下半年恐因能源匱乏而陷入經濟崩潰。據《法蘭克福匯報》的報導,受到俄羅斯減供天然氣的影響,德國經濟學家佛斯特(Clemens Fuest)指出,將有許多依賴便宜俄國能源的德國企業因此倒閉,國內的能源進口成本也將增加2倍,家庭帳單則會成長3倍,且該舉措將進一步推升2%的CPI年增率,更會使德國損失2861億歐元。近幾個月來,德國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瘋狂飆漲,導致德國4、5月的CPI年增率接連突破新高,5月的通脹率更高達7.9%,創下了東西德統一以來的最高紀錄,達到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時期的水平。糟糕的經濟表現和成本上升不只反映在德國政府呼籲民眾減少每天洗澡次數、調暗路燈光線和關閉游泳池等舉措,如今德國有越來越多家庭陷入能源和糧食貧窮。德國《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走訪柏林塔菲爾救濟中心後發現一個極為驚人的現象,那就是新加入排隊行列領取救濟糧的人幾乎都是「中產階級」,還有一些「年輕人」。而英媒《每日郵報》則把德國的經濟崩潰怪罪在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過度依賴俄國能源的頭上。但事實上,沒有俄羅斯的便宜天然氣供應,德國就不可能實行廢核政策,也不可能讓德國製造業保持競爭力,使其呈現過去十多年輝煌的經濟增長。美國國際關係攻勢現實主義大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就認為,西歐在二戰後亟需美國的援助,因此交出了軍事防務等重要主權給予美國,但北約屬於冷戰時期對抗蘇聯的軍事集團,若俄國不再向西方輸出共產革命,歐俄也因為能源貿易的供需關係,變得不像以往一樣彼此對立,那北約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因此為了繼續透過北約支配歐盟的軍事、外交和戰略主權,美國就有必要挑起「歐俄對立」,並將中國與俄羅斯送作堆,使他們受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孤立,導致透過全球化崛起的中國能夠因為「類冷戰時期」的陣營分化而降低其在全球的政經影響力。但美國需要讓「歐俄對立」,歐洲需要嗎?放任美國拉攏東歐以操作「北約東擴」驅逐俄羅斯,可能是歐盟領導國21世紀最致命的地緣戰略失誤。其結果就是導致歐洲與軍力強大的核大國俄羅斯關係惡化,歐洲大陸將永無寧日。且普丁別無選擇的去回頭擁抱中國,形成一個中俄結盟的巨大麻煩。若東歐不隨著美國的北約東擴起舞,不在俄羅斯周圍部署中程導彈和美軍,莫斯科也不會因為國家絕對安全的需求和戰略縱深受到威脅而那麼反西方(北約在巴爾幹半島和中東的軍事介入,已反映出它不再是個以防務為主的軍事集團),那如今中國就不會受到俄羅斯在經濟、軍事和地緣戰略上的援助而如此強大,歐洲也不會受到戰火波及,還能獲得俄國低價的能源供應。但歐盟的窘境就在於缺乏一支「歐洲軍」,沒有軍事防務自主,歐洲就沒有真正的戰略獨立性可言。如今隨著俄烏和談不見進展、歐元區通膨飆升且陷入能源危機、歐元貶到與美元平價,以及德國和南歐國家的國債殖利率利差再度擴大,歐洲可能將再次迎來新一波的歐債危機和經濟崩潰,歐洲文明或將因為美國的地緣戰略安排重新進入「黑暗時代」。
日圓恐續貶!日銀總裁:小幅升息沒意義 有必要將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
日本央行(日銀)於21日下修了經濟增長預期,同時還上調了日本通膨數據的預測。雖然近期不斷飆漲的大宗商品價格和低迷的日圓正在推動日本通膨率突破久違的2%大關,但日銀總裁黑田東彥認為物價上升不會是長期現象,因此將會繼續維持超低利率,而且如果有必要,還會毫不猶豫的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日圓大貶有2個主因,由於日本較沒有歐美國家的高通膨壓力,再加上升息會增加日本國債的主要持有者日本政府和企業的償債壓力,更會使經濟活動放緩而導致衰退,因此日銀不打算跟隨美國聯準會的升息腳步,而是選擇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拉大了美日兩國的利差,導致外資過度流出,其中更有許多外資借貸成本極低的日圓後,再換成外幣投資非日圓市場,加劇了日圓的貶勢。日本經濟基本面轉差也是日圓貶值的主因之一,由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狂飆,高度依賴原物料和能源進口的日本製造業面臨生產成本大幅壓縮獲利空間的難題,雖然日圓貶值有利有出口競爭力,但日圓疲弱加劇了進口成本的飆升,反而吃掉了薄利多銷的出口利潤,日本企業得不償失,例如日本在6月已連續第11個月出現貿易逆差,進口額也較同期成長46.1%。而且日圓若在短時間內狂貶,再配上日本經濟基本面轉差,以及近期由能源和糧食商品帶動的「輸入性通膨」,日本就有可能迎來停滯性通膨的挑戰。雖然日銀總裁黑田東彥也表示,日元大幅貶值是「不可取的」,但他排除了利用升息來減緩日圓跌勢的可能性,「如果我們要透過收緊貨幣政策來阻止日圓下跌,我們將不得不大幅升息,這將對經濟造成巨大損害。」而且黑田東彥還認為,日本的經濟風險在之後就會獲得平衡,甚至日本國內的通膨上升不會是長期現象,因此如果有必要,日銀還會毫不猶豫的再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據《財聯社》、《路透社》的報導,日銀目前仍維持-0.1%的短期利率目標,以及0%左右的10年期債券收益率。此外,日本央行還將截至2023年3月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CCPI)從1.9%的預期數字上調至2.3%。但日銀也將本年度的經濟增長預期從2.9%下調至2.4%,並警告稱,持續的供應鏈限制、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新冠疫情,會讓日本經濟遭受打擊。
斯里蘭卡為何經濟崩潰? 西方媒體不敢公開承認的數據
斯里蘭卡在5日正式宣布國家破產,該國不但外匯存底全數耗盡,而且還拖欠鉅額的美元計價外債,但如BBC等許多西方媒體卻不敢拿出真實數據,故意誤導和誇大中國一帶一路的「債務陷阱」。其實,疫情衝擊、政治腐敗及政策錯誤,以及2月底爆發的俄烏戰爭才是斯里蘭卡經濟崩潰的主因。據斯里蘭卡外部資源部截至2021年4月的數據顯示,斯里蘭卡欠中國的債務佔所有外債中其實只占了10%,而日本的佔比也同樣是10%,亞洲成員國持有7成股份的亞投行則佔了13%的斯里蘭卡外債,印度則是2%,其餘國家和機構的債務則佔了9%,然而以歐美國家為主的國際市場借貸和世界銀行貸款卻佔比56%,但為何西方大外宣媒體卻不敢承認斯里蘭卡的危機是肇因於歐美國家的「債務陷阱」?難道斯里蘭卡會因為一個漢班托塔港租借給中國99年就陷入國家破產的窘境?別忘了中國還為了這個租借協議抵銷了9.74億斯里蘭卡欠下的美元債務,並承諾投資1.46億美元擴建港口。所以斯里蘭卡陷入經濟崩潰的主因為何?首先,斯里蘭卡境內信奉印度教的坦米爾人與信仰佛教的僧伽羅人的內戰持續了數十年之久,導致該國境內恐攻不斷,甚至2019年還有伊斯蘭國發動的恐怖襲擊導致253人喪生,上述原因再加上全球新冠疫情的爆發,導致斯里蘭卡的主要外匯收入之一觀光業受到重創。此外斯里蘭卡政治腐敗,該國的總統、總理、內政、財政、國防等政府要職,全數由拉賈帕克薩家族(Rajapaksa family)壟斷,任人唯親和貪汙案件頻傳。再加上該國政府借入龐大外債卻浪費在沒有生產力的大型基建上,使減少的外匯收入無法抵銷其拖欠的鉅額外債,債務違約的風險就會提高,導致債權人下調斯里蘭卡的信用評級,使其在外匯儲備即將見底時又更難借入資金,陷入惡性循環。更糟的是2021年4月,斯國政府為了節省外匯,還突然禁止進口化肥,導致該國的另一項主要外匯收入來源農業產量大減,也使本該不缺糧的斯里蘭卡竟陷入糧食危機。2月底爆發的俄烏戰爭則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戰爭推升了全球能源價格,導致本就依賴石油進口的斯里蘭卡必須消耗更多的外匯儲備,再加上美元進入升息階段吸引全球資金,新興國家的弱勢貨幣就會更加疲軟促進貶勢,斯里蘭卡的5月通膨率也飆升至40%左右,糧食價格更上漲近60%。目前該國也正在尋求印度、中國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此外其他亞洲開發中國家似乎也正步入斯里蘭卡的後塵,分別為寮國、巴基斯坦、馬爾地夫及孟加拉,而他們都遇到了類似的窘境,包括美元進入升息階段使弱勢貨幣紛紛競貶、全球能源價格飆漲導致上述4個能源進口國的通膨飆升,並加劇外匯存底耗盡的危機,再加上這些國家都積欠大量美元計價債務,無法增發本國貨幣來償還,因此外債違約導致國家破產的風險就會遽增。
亞洲金融風暴後最高通膨率 南韓7月料將升息2碼
南韓政府5日公布的資料顯示,韓國6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同比上漲6%,高於市場預期的5.9%,創下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快增速,同時韓元也持續貶值來到13年新低,更慘的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為主的南韓還在上半年創下史上最高的貿易逆差,糟糕的經濟數據意味著韓國央行7月可能將首度升息2碼(0.5%),以因應通膨飆升、韓元貶值和資本過度流出。南韓經濟目前面臨幾個困境,第一由於美國聯準會加速升息,導致美韓兩國利差擴大,加劇資本外流和韓元貶值,韓元的購買力下降意味著南韓必須付出更多的成本在能源和原物料的進口,再加上俄烏戰爭、極端天氣災害和資源民族主義的抬頭,使得大宗商品通膨飆升,加劇南韓進口壓力,因此韓國在1到6月出口額創同期新高的同時,竟然還陷入史上最高的貿易逆差,能源進口額的大幅增加成為罪魁禍首。最新數據顯示,韓國6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較同期上漲6%,高於上個月的5.4%,也超過路透社公布的市場預期值5.9%。這是自1998年11月亞洲金融風暴以來,韓國最高的CPI年增率數據,已經連續第15個月高於央行2%的目標。不過韓國央行上月就表示,通膨率可能高於之前的預測,或將密切評估債務償還負擔,以確定7月是否要升息2碼。自去年8月以來,韓國央行也跟上美國聯準會和世界主要經濟體央行的腳步,開始貨幣緊縮政策,至今已升息5次且每次1碼(0.25%),使得韓國央行利率達到1.75%,為2019年以來最高水準,若南韓真的在7月升息2碼,這將會是韓國央行史上最高的升息幅度。目前花旗和摩根大通都已預測韓國央行將會在7月升息2碼,這導致市場對利率飆升的預期提高,引發韓國國債價格的暴跌。而大行分析師也示警表示,南韓的家庭債務已創新高,而且該國的出口增長將會因歐美陷入可能的經濟衰退而放緩,意味著韓國央行不應該急於升息。
德國天然氣「拉警報」進入二級警戒 譴責俄羅斯「破壞」歐洲團結
俄烏戰爭持續緊張局勢之祭,德國表態要不計一切地反制俄國,但是德國的能源不能沒有俄國,長久以來,德國一直是俄國天然氣的最大買家,經管線源源不斷輸送的便宜天然氣,也造就了德國首屈一指的化學工業。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表示,俄羅斯把天然氣當作對付德國的「武器」,以報復西方在莫斯科揮軍入侵烏克蘭後向基輔提供支援,目的是要「破壞」歐洲團結。不過,隨著俄軍入侵烏克蘭,各國大幅減少進口俄國能源,德國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從戰爭前的55%降到30%。未料在上週,德國、法國、義大利等歐洲3大國領袖訪問烏克蘭之際,俄羅斯突然以維修為由,大幅減少北溪天然氣1號管線(Nord Stream 1)的輸送量,還透過駐歐盟大使揚言完全斷供,警告意味濃厚。俄羅斯把天然氣當作對付德國的「武器」,對此,德國政府23日宣布天然氣供應狀況進入「警戒」等級,來到「二級警報階段」,且不排除更進一步調升風險並實施能源配給制,以應對俄羅斯供應下降。俄羅斯否認減少天然氣供應是有預謀的,根據國家供應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指責西方制裁導致維修設備的返還延遲。綜合外媒報導,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對此發表聲明譴責,「我們不能自欺欺人,減少天然氣供應,是普丁對我們的經濟攻擊,德國人民將不得不減少消費」。不過據《路透社》指出,俄羅斯否認減少天然氣供應是有預謀的,根據國家供應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MM)指責西方制裁導致維修設備的返還延遲。克里姆林宮23日也表態,表示俄羅斯仍然是可靠的能源供應商,並「嚴格履行其對歐洲的所有義務」。對此,哈貝克表示,俄羅斯把天然氣當作對付德國的「武器」,以報復西方在莫斯科揮軍入侵烏克蘭後向基輔提供支援,目的是要「破壞」歐洲團結。德國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進口,以滿足國內需求。跟許多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德國也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進口,以滿足國內需求,而德國的天然氣緊急計劃分為3階段,第1階段為「預警階段」,政府和能源供應商組成危機小組,但國家並不會強行干預,天然氣供應商、貿易商和運營商仍可以採取市場手段保證供應,但運營商應保證在10月份之前將天然氣儲備達到80%,在11月份之前達到90%。第2階段為「警戒階段」,相關立法將進行修改,天然氣應優先用於儲備而不是發電。最後一階段維「緊急階段」,也就是國家直接干預,能源監管機構聯邦網絡局將進行優先級劃分,優先級較低的行業和設施將被「斷氣」,以保證關鍵工業領域和普通家庭的供氣。為了降低天然氣供應減少的風險,德國政府要求在12月初之前,將天然氣儲存設施的儲量提高到90%。除此之外,德國改向卡達、挪威和美國購買液化天然氣,由於德國沒有自己的接收站,目前須從從荷蘭等濱海鄰國進口,待2、3年內接收站興建完工,目前採用浮動式的接受站救急,最快今年底就能啟用。
政策錯誤執行又遭清零打擊內需 中國經濟內循環成一片死水
中國目前面臨三大難題,導致經濟增長放緩,那就是內需經濟信心不足、出口經濟萎縮、原物料和能源價格飆升帶來的輸入性通膨,後2個因素肇因於全球主要經濟體進入加息周期,以及短期內難以落幕的俄烏戰爭,2者皆為中國政府難以干預和影響的範圍,但中共當局唯一可以調控的內需經濟卻也因多項政策的錯誤執行而被嚴重打擊。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央行都跟隨美國聯準會進入貨幣緊縮週期,全球經濟活動和進口需求勢將放緩,這會打擊中、日、台、韓等主要出口國的出口經濟。再加上俄烏戰爭、氣候變遷,以及全球原物料大國的資源民族主義紛紛抬頭,最容易推高各種商品價格的大宗商品輸入性通膨也讓許多原物料和能源進口國叫苦連天,中國就是其中之一,但中共當局早在多年前就為了應對可預期的極端氣候災害而大量囤積糧食,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也效仿印度的左右逢源,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盡量保持中立,因此獲得了俄國較為低價的能源供應。但擁有龐大內需市場的中國,卻陷入內循環經濟呈現一片死水的窘境,這要歸咎於2個原因,第1是中共當局去年提出的多項重要政策被錯誤執行,第2則是中國的防疫封控打擊了民眾、企業和國內外投資人的信心。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台灣宜蘭人,現居北京(圖/達志/路透社)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中共在去年提出的雙碳目標、打擊補教業、房地產整治、科技監管和共同富裕其實是多項長期和全國範圍的重要政策,目標分別是針對能源汙染、基礎教育資源外流、房地產泡沫、P2P等投機產業過於興盛、資本壟斷和貧富差距過大等國家長期發展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但這些重要政策卻被「短期化、地方化和碎片化」的執行,扼殺了騰訊、阿里巴巴、滴滴等科技企業的創新發展,更打擊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防疫封控更是重創內需經濟的元兇之一,由於民眾預期封城會因新一波的疫情而再度實施,導致工作停擺失去收入,所以就會傾向過度儲蓄不想消費,連帶影響企業收入,而企業也會因為封城的預期心理而取消原本的擴店和擴產計畫,人民不想消費,企業不敢投資,就形成內需經濟疲軟的惡性循環,但動態清零政策也確實讓中國的染疫和死亡人數大幅下降,遠遠低於歐美各國的數據,所以封控政策的執行有好有壞,相當兩難。騰訊馬化騰(左)和阿里巴巴馬雲(右)(圖/達志/路透社)中國內需經濟的「寒冬」反映在中國科技巨頭騰訊的大動作裁員,騰訊底下的兩大部門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與PCG(平台與內容事業群)為上半年的裁員重災區,而下半年,多個部門還是會繼續裁員,其中,PCG旗下各部門的裁員比例甚至會達40%到50%。此前,騰訊也多次預告集團將步入「寒冬期」,營收和成長都會放緩。中共當局目前除了放寬房地產、補教業和科技監管的打擊力道,試圖恢復內需經濟的信心之外,還利用資金充沛的公部門和國有銀行向疲軟的市場注入資金,不只如此,中國政府還計畫推動新能源、新水力和新基建的重大項目投資來刺激內需經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試圖在全球經濟即將陷入衰退時,防止中國經濟增長過度放緩。
日圓大貶日債熔斷 「金磚四國之父」提醒亞洲金融風暴恐重演
日本目前遭遇1980年代泡沫經濟後最危機時刻,面臨日圓大貶、日債遭放空而熔斷的雙重難題,有「金磚四國之父」稱號的著名經濟學家歐尼爾(Jim O'Neill)示警,日圓狂貶恐引發亞洲各國貨幣競貶,重演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雖然日圓貶值有助於日本疫情後的觀光業復甦,但日本爆發金融危機的風險與日俱增,不得不堤防。日圓大貶有兩個主因,由於目前日本國內沒有通膨壓力,甚至還有通縮的力量,再加上升息會增加日本國債的主要持有者日本政府和企業的償債壓力,因此日本央行不打算跟隨美國聯準會的升息腳步,而是選擇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拉大了美日兩國的利差,導致外資過度流出,其中更有許多外資借貸成本極低的日圓後,再換成外幣投資非日圓市場,加劇了日圓的貶勢。日本經濟基本面轉差也是日圓貶值的主因之一,由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狂飆,高度依賴原物料和能源進口的日本製造業面臨生產成本大幅壓縮獲利空間的難題,雖然日圓貶值有利有出口競爭力,但進口成本的飆升反而吃掉了薄利多銷的出口利潤,日本企業得不償失。而且日圓若在短時間內狂貶,再配上日本經濟基本面轉差,以及近期由能源和糧食商品帶動的「成本推動型通膨」,日本就有可能迎來停滯性通膨的挑戰。日圓狂貶也引發專家的擔憂,「金磚四國之父」歐尼爾(JimO'Neill)就示警,日圓若貶至150兌1美元,恐影響其他亞洲國家的出口競爭力,讓這些國家選擇出手干預匯市、促貶本國貨幣,重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貨幣競貶,但他也表示,中國的經濟力量比1997年時更強,且日圓的貶勢可能因日本央行結束貨幣寬鬆政策而告終,因此情況可能不致於惡化。有「金磚四國之父」稱號的著名經濟學家歐尼爾(Jim O'Neill)示警:日圓若貶至150兌1美元恐掀金融風暴。(圖/達志/路透社)但日圓大貶也導致日本國債遭到華爾街禿鷹的空頭攻擊,6月15日,日本10年期公債盤中創下2013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而且還兩度觸發熔斷機制,這也引起投資人對日本國債違約的擔憂,深怕這將導致另一場金融危機。根據台銀牌告價格顯示,日圓今天再度破底下探至0.2217,續創逾25年來新低,且不排除0.22關卡有可能失守。目前1新台幣可兌換4.51日圓,若換算成10萬新台幣,則可以兌換451060日圓左右,相較於今年3月時的高點,3個月下來已現賺近5萬日圓,這也吸引哈日族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去日本旅遊或帶貨回台灣販售,不過日圓大貶導致的金融風險還是值得投資人多加留意。
烏俄戰爭、303大停電 民眾黨籲全面檢討能源政策
民眾黨立院黨團今16)日舉行記者會指出,烏俄戰爭造成全球煤氣供需失衡,303大停電凸顯民進黨能源政策缺乏配套,呼籲民進黨全面檢討能源政策,確保未來穩定供電。立委蔡壁如表示,民進黨能源政策只到2025年,經濟部日前釋出3種能源配比路徑,再生能源佔比從45%到高達80%,國發會原本預計去年12月底端出明確路徑,卻跳票改口今年3月提出,國發會應該儘快確定淨零路徑,讓產業、民眾預為因應、預作準備,不要再跳票。立委高虹安直言,2025年非核家園能源政策大限將至,從台電公布各能源的發電量來看,燃氣42.5%、燃煤35.5%、核能10.8%、再生卻只有6.3%,離原本要達到的20%目標還有一大段落差。在潔淨能源的世界趨勢之下,綠能裝置容量、發電量仍需要逐年提升。高虹安表示,台灣已有不少業者加入RE100,隨著台灣綠能逐漸提升,電網特性改變,需要搭配儲能、智慧電網,才能穩定供電,提升台灣全球競爭力。然而台電每年花費百億元投資電網,電網還是一樣脆弱,應記取教訓,全面思考未來政策,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至是頭痛醫頭髮的表面工程。立委邱臣遠指出,經濟部自2017年起辦理綠電憑證業務,至今已發行超過106萬張憑證,成交張數91萬張。但根據統計,99%的綠電憑證都被護國神山台積電買走。此外,邱臣遠表示,國內至少有19萬家必須完成碳盤查的義務企業,經濟部的目標更是國內170萬家企業都完成碳盤查。然而,國內只有7家查驗機構,即使未來增加到10家,估計每家機構要負責1.9萬至17萬家,量能遠遠不足,經濟部務必要在綠電憑證的購買與碳盤查的驗證等碳管理能力上,給予中小企業最大協助。談及烏俄戰爭的衝擊,立委張其祿質疑,政府已準備好3月底後對能源進口明確的戰略及備案?以德國為例,俄烏戰爭爆發後,德俄合作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已暫停審查及使用,宣布將興建兩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降低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程度,從開源上進行戰略能源佈局;此外德國更加速進行綠色能源轉型,將調整能源政策提前於2035年達標。台灣須以德國為鑑,以確保能源順利轉型、產業發展穩定、民生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