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稅
」少子化、高齡化夾擊!國內財政受衝擊 專家籲「資源分配須檢討」
高齡化、少子化社會趨勢形同「財政殺手」!財政部委外研究尋求解方。研究計畫主持人、政大財政學系名譽教授曾巨威表示,將以專業預測高齡化社會財政收支的變化、如耽擱10年或20年對財政失衡的嚴重性,以及對於地方政府的影響。計畫時程將逾1年,預計明年出爐。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18.67%,推估年底會超過19.2%,預期明年台灣將邁入老年人口逾20%的超高齡社會。就縣巿分析,嘉義縣、台北市、南投縣、雲林縣、基隆市、屏東縣及花蓮縣已提前進入超高齡社會。面對少子化、高齡化夾擊,衝擊國內財政,曾巨威表示,這項計畫將藉由未來幾十年政府財政收支變化進行預估,以專業的方法提供數據讓財政部了解,年齡結構改變對財政收支影響,更清楚知道面臨的衝擊與趨勢,並進一步知道如果問題延宕,財政惡化的程度,如拖延10年、20年對於中央與地方財政失衡情況,具有示警和預作準備功能,才能提出改革措施及方向。曾巨威直言,國內財政永續面臨3大挑戰,首先是人口的改變,對財政收支有很大的影響,應進行前瞻性規畫,少子化、高齡化是要面對的社會問題,惟目前為止其財政面向未被注意、詳細研究。財政問題重複專注於老議題上,難以直面基本架構,例如2025年總預算出爐,歲出超過3兆元,就要擔心是否舉債,難跳脫固有的框架。其次,隨著國際情勢變化,貿易障礙越來越高、衝突越來越多、自由度遭到弱化,台灣的國防壓力也就越重。2025年度國防一般與特別預算超過6000多億元,占GDP2.5%,如今美方壓力下,未來恐提高到5%,意即國防支出倍增,屆時占政府支出40、50%,台灣恐會重回「國防為重」年代,惟目前社會需求和資源分配,無法再回到國防占比這麼高的年代,政府資源分配必須重新檢討。而氣候變遷是新挑戰,台灣配合國際趨勢宣示2050淨零碳排。曾巨威認為,現在是重新檢討環境稅制的時機,針對能源稅建立制度,雖政府已將問題丟給環境部課徵碳費,但遠遠不夠。是否涉及勞保基金?曾巨威表示,這項研究期以更宏觀角度來探討高齡化財政問題,非局部聚焦於社會保險、長照財務問題。
工商團體提4大稅制改革 財政部「全打槍」
工商團體提4大稅制改革與財政部回應工商團體提4大稅制改革多觸礁,其中產業界最關心的修正《產創條例》10之1,延長至2029年,且擴大中小企業租稅優惠部分,財政部直言,數位轉型、智慧製造及節能減碳,除《產創條例》,未分配盈餘也列入減除項目,另對中小企業而言亦符合產業需求,抵減率不宜再擴大。近期各部會陸續回復各大公會2023年的建言,工商界提出《產創條例》10之1稅制優惠延長到2029年,增加數位轉型等項目、擴大抵減率;廢除未分配盈餘課稅;金融營業稅降至2%,以及廢除貨物稅、印花稅等4大稅制改革方案,財政部不是需評估,就是直接表達反對立場。業界最關心的《產創條例》10之1部分,財政部官員雖強調仍在審研,惟據財政部回復公會內容指出,企業投資智慧機械、5G等,不僅適用10之1,支出的5%可抵減當年度應納所得稅額或分3年抵減3%;同法規的23之3,享未分配盈餘實質投資免徵營所稅5%,相當於整體抵減率最高達到10%,不宜再擴大抵減率。廢除保留盈餘課徵5%上,財政部表示,將影響租稅公平與國家財政,對分配盈餘股東不利。工商團體多次爭取廢除貨物稅改課能源稅、印花稅,財政部認為,貨物稅具有環保與社會政策功能,需整體通盤考量並配合政策滾動式檢討,至於改課能源稅,政府政策以推動碳費與碳交易制度優先,各界認為不宜重複課稅,財政部將視碳費徵收情形,再評估能源稅或碳稅可行性。財政部另表示,2022年印花稅已高達157.22億元,屬推動地方建設重要財源,各地方政府均不同意廢除。
高物價幫凶1/貨物稅涉及重覆課稅 節能電器退稅優惠還被吹捧成德政
為鼓勵國人購買節能減碳電器,政府推出獎勵措施,國人購買節能家電最高可退稅2000元的貨物稅,這項政策原本期限到今年6月14日,行政院推出草案將再延期到2025年。朝野立委指出,其實國人購買電器,已經被以加值營業稅的名義課徵了「消費稅」,還要再繳貨物稅,不僅有重複課稅之虞,也加重了民眾負擔,墊高民生物價;在野黨立委進一步提出修法,要求刪除電器、飲料等商品的貨物稅。「貨物稅」課徵的對象,除了電器以外,還包括汽車、機車、輪胎、飲料、玻璃等,最早在1946年制定時,主要是為了抑制消費,也就是所謂的「奢侈稅」,所規定的商品品項經過幾次調整,列入名單的產品不僅在國產出廠時要被課稅,進口時除了關稅之外,也要再繳貨物稅,最後全數轉嫁消費者,提高商品的售價。民眾購買1級能效的冰箱及冷氣可向經濟部申請3000元補助,再加上財政部退還減徵的最高2000元貨物稅,共可省下5000元。(圖/黃威彬攝)「你知道《貨物稅條例》第11條上次修正已是1990年1月18日了嗎?距離現在已經超過30多年!」立委何志偉表示,台灣有很多日本電器、國外用品的代購、代買服務,就民眾角度來講,當然會希望有更好、更新的電器用品,才會出現如此龐大的商機,但核心問題其實是在「稅制」,重點是老舊稅法不動如山。何志偉說,現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iPhone每年都有秋季發表會,我國的貨物稅卻已超過30年不修正,因此到現在買一台錄影機、彩色電視機、電冰箱要加徵貨物稅13%、一台電唱機要10%、冷氣與暖氣機更達20%,這些貨物的售價中含了至少10%以上的貨物稅,經過歷次修正,財政部給的理由都以貨物稅徵收品項是針對「高所得者家庭」、「高級消費品」,繼續徵收。何志偉質疑,家中有彩色電視機跟高所得有甚麼關係?國人到日本扛電器、烤箱等商品回國,就是希望可以有更高品質、更便宜的選項。隨著時代的演進,電冰箱、彩色電視機、冷暖氣機、除濕機、電烤箱已不在是奢侈品,逐漸成為民眾的家庭必需品,呼籲財政部跟上時代,儘快進行研擬修正。民眾黨立委吳欣盈等人共同提出「貨物稅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主張廢除橡膠輪胎、飲料品、平板玻璃、電器類的貨物稅;保留油氣類課徵貨物稅,待能源稅制建立後併入課徵。(圖/黃鵬杰攝)民眾黨立院黨團針對貨物稅提出「貨物稅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認為橡膠輪胎、飲料品、平板玻璃、電器類課徵貨物稅不合時宜,不當影響產品競爭力,且造成產業間租稅不公平爭議,應廢除此四項貨物稅,以平抑物價。民眾黨立委吳欣盈批評,「貨物稅」每年都要立委延長減徵,是「抓小放大」,應進行整體稅制改革。她指出,行政院在2001年成立財政改革委員會,建議配合提高營業稅徵收稅率,同步進行貨物稅改制;行政院2009年賦稅改革委員會,委託研究明確建議課徵「能源及環境稅」,同步取消橡膠輪胎、飲料品、平板玻璃、電器類四大類貨物稅、整併油氣類貨物稅,以簡化稅制。她說,貨物稅正名能源稅、碳稅,才能接軌國際。
能源危機對歐洲衝擊有多大? 智庫:各國政府已掏15.5兆埋單
歐洲知名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公布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歐洲27國政府今年共撥出3140億歐元以緩解能源危機,如果再加上英國掏出的1780億歐元,則歐洲各國等於花費了近5000億歐元(約新台幣15.5兆)的專款,來減輕天然氣和電價飆升對民眾和企業的影響。據《彭博社》的報導,近幾個月來,隨著俄羅斯削減天然氣出口以報復西方對其入侵烏克蘭的制裁,歐洲的能源價格不斷飆升,導致各國政府必須推出措施抑制零售電價、削減能源稅,並提供電價補貼,以防止社會陷入動亂,事實上歐洲各地近期都相繼出現由極左或極右派帶領的大規模「反歐盟、反北約」遊行,而拒繳電費、勞工罷工等混亂更是此起彼落。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的歐洲知名智庫布魯蓋爾公布資料發現,歐盟27個會員國如今總共撥出了3140億歐元用於緩解能源危機,英國則是1780億歐元。「如果把各國政府指定用於國有化、救助、向陷入困境的能源商提供貸款的現金計算在內,歐盟各國政府已經花費近4500億歐元。」布魯蓋爾智庫的研究員Simone Tagliapietra指出,「能源危機有可能加深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分歧。」且隨著歐洲央行還要持續升息,更會導致企業破產、人民住房和借貸成本增加的困境。隨著美國目前還不打算停止在烏克蘭的代理人戰爭,歐洲各國在接下來幾個月可能會發生更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動盪事件。
碳稅版本延宕近20年 立委要求財政部別再裝睡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張其祿今(11)日邀集專家學者與環保團體共同呼籲,財政部雖已提出《能源稅條例》草案,但2026年歐盟課徵碳關稅,台灣碳費卻延至2024才開徵,專款專用的碳費,額度、用途、效益都有限,恐拖延台灣整體減碳時程,要求財政部別再裝睡,應儘速推出延宕近20年的碳稅版本,並納入《氣候變遷因應法》。蔡壁如表示,財政部2006年提出碳稅版本後,碳稅早已成為跨黨派高度共識,但執政黨號稱經濟成長創新高,卻不敢對得利的碳排大戶動刀,一拖就是20年過去。蔡壁如指出,歐美各國及亞洲鄰國都用「碳稅、碳交易」,台灣卻「獨步全球」要用「碳費」,減碳效益有限,未來還要多繳錢給其他國家,財政部藉口「避免重覆課徵」,不推出早已有版本的碳稅、能源稅條例,龜速因應全世界淨零碳排,沒有最慢只有更慢,成為一覺不醒的減碳局外人。張其祿表示,碳稅屬「經濟誘因型」政策工具,透過「排碳多,課徵多」來減少碳排放,當企業和家戶花在減碳費用比碳稅還要便宜時,便有誘因主動減少碳排放量;碳稅也具備經常性、強制性、無償性、財政性和政策性,比起碳費對減碳力道較強,稅收運用也能更彈性,在行政上將原有稅收體制納入碳稅即可,目前也已有29個以上國家已經或計劃實施碳稅。張其祿指出,新加坡政府「低碳未來減緩計畫」即以碳稅為核心進行社會減碳轉型,並提供企業配套機制,目標成為亞太區的碳服務和碳交易中心,相較之下台灣相關進程明顯落後。考量我國各企業碳風險正與日俱增,政府須立即進行碳稅規劃、先行部署,而非停留在評估及想像階段。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表示,自2006年以來,財政部及多位立委都提出能源稅、碳稅條例草案,既有研究成果、版本草案已足夠,不需要再花費數年時間去「審慎評估碳稅推動的必要性」,若考量到「碳稅、碳費有重複課徵情況」,建議氣候變遷法僅明定碳稅與碳邊境稅的條文,不能授權主管機關「另定之」,否則曠日費時,也可能違害人民權利。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鄭楚忻指出,環保署若碳費課徵100元,臺灣2050年將會損失9,937億元的產值,碳排放更會增加17%;反之,若碳定價至少300元底價及每年10%調升幅度,不僅能達成減碳目標,更創造每年1%GDP成長。
全球碳經濟2/台拚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政府民間揪團卡位綠色轉型
為減少碳排全球幾乎總動員。歐盟7月提出2023年起試行國際碳邊境稅(CBAM,碳關稅),將對出口至歐盟的高耗能產品收取碳關稅,2026年全面上路,我國鋼鐵等200項製品約245億元將受影響,為此環保署已修法預計2023年徵收碳費,以減少衝擊。「碳,是有成本、有價的時代已經來臨。」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直言。事實上,環保署早在2009年就制定碳足跡,成為全球第11個有碳足跡制度的國家,2015年訂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溫管法),但遲遲無其他具體配套。隨國際社會開始推動碳交易及碳關稅,台灣迄今仍無動靜。「我們(公司)許多物料都來自海外,歐盟2023年要開徵碳關稅,怎麼辦?我國在碳費、碳排量及碳足跡數據等相關機制上都不足」一家金屬及塑膠的原物料業者告訴CTWANT記者,「究竟碳費多少錢才合理?政府要有給企業經濟誘因,才能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火力發電廠燃煤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會造成溫室效應,有鑑於此,我國正積極發展風電及太陽能等綠能發電,預估2025發電量占整體發電的20%。(圖/報系資料照)台灣在碳定價、產業碳排量與碳足跡數據都付之闕如,與政府及產業界多以「增加成本」的角度看待碳稅、碳費有關。「難道碳費格高、能源稅多的歐盟、瑞典跟日本,經濟發展有落後台灣嗎?」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認為,應該要把此事當成產業升級的助力。直到歐盟7月預告兩年後將試行碳關稅,環保署才在10月21日預告,將修法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針對288家包含鋼鐵、電力、光電半導體、水泥、煉油、石化等產業、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碳排大戶,自2023年開始徵收碳費,目標是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長蔡玲儀指出,碳費收取將分直接排放源與間接排放源,企業在生產過程直接排放溫室氣體會收一筆碳費,另外,製程中的用電屬於「間接排放」,也需繳納碳費,碳費會專款專用,用來推動溫室氣體減量、低碳工作等。據能源局統計,我國2020年的燃煤發電佔比仍近45%,過去5年來並無明顯下降。煤炭消費量則在2017年達到6734萬餘噸高峰,逐年下降到2020年的6,350萬餘噸,減少約384萬噸。除了發電使用外,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水泥業及鋼鐵業是我國進口燃料煤及無煙煤的消費大戶。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表示,台灣碳排放量最大的企業中,前五名有3個是國營事業,分別為台電、中鋼、中油,因此政府必需以身作則,甚至跨部會成立「淨零排放路徑專案工作組」,劃出能源減碳、製程減碳、交通減碳、負碳技術(植物造林、碳捕捉)4 大工作圈,要讓2050年碳中和目標可以達成。合計營收占全國4成的27家民間企業,共同組成「台灣淨零行動聯盟」民間國家隊拚淨零碳排。(圖/本刊資料照、沃旭能源臉書)除了國營企業動起來,民間企業也揪團組隊減碳排。今年9月「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發起,邀集中鋼、中華電信、日月光半導體、遠傳、中鼎、台新金控、台泥、台積電、玉山金控、亞泥、信義房屋、新光金控、鴻海集團、沃旭能源、友達、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台綜院等逾20家,合計營收占2020年我國GDP比值超過四成,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占近兩成的企業,成立「台灣淨零行動聯盟」,承諾以行動、第三方驗證、資訊透明、議合及教育等方式,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並投入資源並進行轉型,達成台灣淨零碳排目標。對於發展淨零碳排,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表示,「隨著全球暖化議題的持續深化,碳稅、碳費及排放交易制度將成為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不可迴避的挑戰,科技業都應該及早做好減少碳足跡的綠色轉型,搶占商機。」就看企業看到的是危機還是轉機。
拜登贏面大 太陽能族群成強勢股
美國總統大選最後一場辯論結束後,多家民調顯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表現較佳的比例,較現任總統川普多10個百分點。拜登贏面上升的影響,台美股市的綠能題材已預先反應。拜登能源政策偏向環保的綠電,在紐約交易所掛牌的大陸太陽能模組廠晶科能源,股價9月中旬才20多美元,近月以來已暴漲四倍,更一度上漲至87.55美元。此外,新能源相關的太陽能源(Sunpower)、阿特斯(Canadian Solar)、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盛齊綠能(Solar Edge)、維斯塔斯風力(Vestas)等股價皆呈上漲。台股部分,太陽能族群聯合再生、安集、元晶、茂迪、碩禾、國碩,或風電相關的上緯投控、永冠-KY、世紀鋼等,股價亦是近期台股盤面上強勢股。瀚亞投資長劉興唐分析,拜登政策受惠股以新能源為首、製藥生技其次,川普政策受惠股則以科技股及消費股為主流,若拜登勝選以及民主黨重拾參議院控制權的情境成立,拜登所提出的2兆美元「綠色新政」,將提供再生能源稅收減免與零碳工業政策等計畫,有望加速再生能源發展。劉興唐認為,雖然市場也擔心拜登加徵資本利得稅,將不利企業,以致於美國科技股出現漲多出脫現象,但拜登主張自由貿易,與大陸的連結及國際關係比川普好,拜登如當選總統,應不會像川普這麼積極,半導體產業有望緩一口氣。施羅德台灣樂活中小基金經理人詹祖光認為,美國總統如果由拜登當選,預期他在第一年任期,將會投選民所好,目前美國民意「反中」比例高於「友中」,且差距懸殊,預料中美對抗趨勢應不會改變,因此,去美化、去中化下的台廠轉單效應將持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