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短缺
」 能源短缺 能源 經濟尊重《核管法》修法拚核三延役 彭啟明喊現在仍是非核家園
環境部長彭啟明5日表示,尊重立法院將排審的《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修正草案,不過目前仍須遵守《環境基本法》中的非核家園政策。《核管法》第六條修正草案由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與黃健豪在2月提出,當月交付審查後,已列入本月10日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排審。彭啟明對此表示,自己對核能並不反對,賴清德總統的態度也相當開放,並沒有說能源政策要往哪個方向走,但是現況確實是非核家園,環境部必須依現行法律行政。彭啟明強調,如果核電要延役,一定要考慮核廢料處理和周邊居民的溝通,為了台灣好,新世代能源都可以考慮。提案委員王鴻薇則表示,修法主要因應台灣自主能源嚴重缺乏,在評估核能安全條件下,為了滿足國內用電需求,現況核能發電仍為相對經濟、穩定且潔淨的重要電力來源。王鴻薇說,在加強檢視核能廠安全及確保安全無虞後,核能發電可彌補國內未來的電力可能不足的問題,是解套能源缺乏的務實作法。另一提案委員黃健豪則說,依美國經驗來看,縱使美國能源資源豐富,而為穩定電力提供及避免未來能源短缺,以利有效減少碳排放,進一步達成緩和全球暖化效果,美國都還維持興建新的核能電廠,也核准了近 7 成運轉中的核能電廠延役到 60 年的申請,台灣可以借鏡。行政院長卓榮泰則重申,目前依《核管法》規定,核電機組至少必須在執照屆滿五年前申請換照,目前核三廠五年期限已過,不可能回溯,必須依法除役,至於未來怎麼做,行政院必須依法行政,會依照修法辦理。
美《外交家》雜誌苦勸賴清德「不可廢核」 點名台灣「能源最不安全經濟體之一」
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在1月底撰文點名台灣「是已開發國家中,能源最不安全的經濟體之一」,且台灣恐無法承受核電退役的代價,直言此舉不但會損害國家安全利益,還無法實現減碳的氣候目標。 《外交家》1月31日以《台灣選舉對能源安全有重大影響》為題、〈台灣新當選的總統,有機會扭轉政府自我毀滅性的逐步廢核路線〉為副標撰文指出,「台灣下一任總統是民進黨(DPP)的賴清德,該黨計劃在2025年之前退役所有核電廠。台灣是已開發國家中能源最不安全的經濟體之一,無法承受核電退役的代價,廢核必會損害其國家安全利益,以及氣候目標。 」報導續稱,在現任總統蔡英文的執政時期,台灣關閉了3座核電廠中的其中2座,這也讓2017年以來已發生3次嚴重大停電的電網承受更大的壓力。而且台灣最後一座運行的核電廠將於明年夏天退役。因此,當選新任總統的賴清德迫切需要製定一項計劃,來確保台灣的能源未來。」《外交家》也點出關鍵,核能其實長期以來都是台灣基載電力的基礎,但是由於政治反彈,其供電量變得不再穩定。民進黨自成立以來,一直選擇與反核的環保團體結盟,使得他們一直主張反對核能。比如民進黨第一位總統陳水扁,就率先提出「非核家園」,並提到2025年結束台灣的所有核電,這個政策至今仍是民進黨的主張,沒有看到試圖修正的痕跡。此外,2011年日本福島電廠發生核外洩災難,也增強了民進黨的反核立場,並因此得到廣泛支持,大量的群眾在往後幾年發動多次大規模反核抗議,衝擊當時的國民黨馬英九政府,迫使他們停止核四廠的建設。然而,近年來發生數場大規模停電,造成數百萬美元損失以及民眾的死亡後,台灣島內主張保留核能發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2018年,1000萬選民中的60%在公投中否決了全面淘汰核電的提議,但2021年有400萬選民否決了關於完成四號核電廠建設的另一次公投。2024年總統競選期間,台灣主要反對黨發起競選活動,要求重啟台灣退役核電廠的運作。就連賴也表示,他將考慮讓一座反應爐繼續運作以應對緊急情況。然而,要做到這一點,賴清德需要延長台灣最後一座發電廠的營運許可證,儘管在法規上,更新的最後期限幾年前就該申請了。報導認為,雖然偏離民進黨的核心價值和反核政策,會疏遠賴清德原先的支持者,但逐步淘汰核能也會帶來政治後果。尤其在兩岸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之際,逐步淘汰核能將嚴重損害台灣的能源安全,「截至2022年,台灣97%的能源依賴進口。蔡英文政府用天然氣取代煤炭和核電的策略,使得發電容易受到外部干擾。北京可以透過海上封鎖扼殺該島的發電能力,完全無需採取全面入侵。而且台灣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很少,其天然氣庫存只能維持11天。相較之下,核電廠無需補充燃料即可連續運轉長達18個月。」雖然台灣的反核團體,一再認為地震可能導致核電廠事故,甚至核電廠可能在軍事衝突期間,被中共視為攻擊目標,且核反應留下的永久廢棄物沒有解決方案。然而,《外交家》卻認為「這些擔憂被誇大了!因為核電廠有強大的安全設計,使核設施能夠承受嚴重的地震活動。像是1999年發生致命的「921大地震」時,所有反應爐均安全關閉並在2天後重新啟動。至於核電廠是否會遭到共軍攻擊?報導認為,北京武力犯台的最終目標是要統治該島嶼,而非徹底摧毀它,攻擊核電廠造成的長期污染不符合該目標,也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要是台北與北京發生戰爭,北京幾乎可能攻擊核電廠。至於核廢料的問題,芬蘭和瑞典等國,目前也正在建造乏燃料和核廢料的永久儲存設施,並非無解。另外,如果台灣完全淘汰核能,也將面臨能源短缺的風險。核能可以幫助解決電力吃緊問題,因為它可以為台灣耗電的高科技產業提供充足且廉價的電力。2023年核電平均成本為每度電新台幣1.41元。這低於再生能源(新台幣2.27元)和化石燃料(新台幣3.57元)的價格。 《外交家》還警告,要是沒有核電,必將危及台灣走向碳中和的路程。政府的目標是在2025年,將再生能源佔能源生產的比例擴大到20%,但目前僅有10%,顯然不可能在接下來的1、2年內完成剩餘的目標,「核電的生命週期排放量低於太陽能,因此可以在能源生產脫碳方面補充再生能源。並且,多數再生能源都會面臨天氣和季節轉換時產生的「間歇性」問題,因此核能才是提供基載電力的最理想選擇。」報導最後也建議賴政府,應該先完成核四廠,並重新運轉,因為該電廠電力非常強大,可滿足台灣5%以上的電力需求,其他3座核電廠也不該放棄,應在檢查和維修後,延長其使用壽命,「不然就連鄰國韓國和日本,都在逆轉福島核事故後逐步淘汰核電的政策了。」《外交家》在文末也苦勸賴清德,若台灣島內的政治反對聲浪仍無法克服,那麼賴政府至少應該保留台灣的核工專業人才與知識。否則若失去那些維護與運轉核能的工業能力、安全措施和監管框架,要再重建就必須耗費數年的時間才有可能,「要是不喜歡現有的核電廠,那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也該列為選項,保留其核子專業的基礎能力,將使台灣能夠在新技術成熟後部署它們。」
台塑汽電共生未納中央減煤進程 監察院促經濟部、環保署檢討
台灣設定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但六輕工業區台塑公司汽電共生設備仍以煤炭為主要燃料,中央政府尚未將其納入減煤轉型進程,且經濟部所屬台電公司仍持續向其收購餘電;對此,監察院今(15)日提出「六輕工業區汽電共生設備未納減煤轉型案」調查報告,並要求行政院督促經濟部及環境保護署檢討改進。監委紀惠容、葉大華表示,汽電共生為工業製程能源再利用技術,透過燃料產生蒸汽帶動渦輪發電機組發電,除供業者製程使用外,並得依「能源管理法」第10條明定將餘電賣回台電公司。調查報告指出,針對台塑六輕工業區汽電共生設備究應使用何種燃料產生蒸汽,各方立場多有爭議,包括民間環團指出雲林居民長期忍受燃煤空污,亟待改善;汽電共生業者則認爲是因70年代政府要求設置,使用何種燃料自是考量其生產製程、能源來源穩定、成本、技術等因素所為的自我決策。此外,地方政府則支持燃煤轉燃氣,但因能源政策是否由中央主導、地方政府是否適宜制定自治法規,要求企業採取較嚴格限制或禁止使用生煤作為燃料,尚有法律甚至憲政爭議(目前有地方提起憲法訴訟中);現階段是以溝通方式協調企業為獨立電廠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時,一併保留汽電共生設備未來轉型使用天然氣空間。調查報告也指出,中央既已立法宣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政策目標,且天然氣現階段確為碳排量低於煤炭的燃料,中央政府也未因國際情勢,如俄烏戰爭爆發,能源短缺局勢下,改變現有立場,仍朝向減煤增氣、能源轉型之方向前進。紀惠容、葉大華指出,中央主管機關允宜在考量環境保護、經濟發展、業者社會責任與期待可能性等面向下,與時俱進推動具可行性作法,持續促進民間汽電共生業者採用低碳排的燃料,才能落實國家能源轉型、淨零排放的目標。紀惠容、葉大華也指出,汽電共生系統業者因屬自用發電,排碳下降與否仍取決於燃料,即使經濟部提出「經濟部製造部門2030淨零轉型路徑」採行先大後小、以大帶小的模式,期推動汽電鍋爐使用天然氣,但台塑透露石化汽電共生設備欲推動燃料轉換為天然氣,仍有待克服諸多困境。監委建議,經濟部應研謀對策,協同指標性台塑等企業積極推動減煤增氣,並參照《奧爾胡斯公約》賦予人民取得資訊、參與環境决策及司法近用的權利,共同達成推動淨零轉型的國家目標。紀惠容、葉大華也表示,「能源管理法」第10條明定當地綜合電業(如台電公司)除有正當理由,並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外,不得拒絕收購合格汽電共生業者餘電,經濟部並訂定「汽電共生系統實施辦法」,規定公用售電業(如台電公司)收購餘電方式、費率及電力系統供電緊澀時間進行緊急增購。經監委調查,台電公司依法令規範收購(增購)台塑麥寮工業區、台化彰化廠的汽電共生設備餘電,雖非無據,然而彰化縣政府於2016年時駁回台化彰化廠汽電共生系統的固定污染源操作許可證展延,事後卻遭台灣彰化地方法院於2022年7月15日判決彰化縣政府須賠償高達4.7億餘元。另外,經濟部提供台化彰化廠關廠前汽電共生設備產銷資料,顯示該廠汽電共生設備發電即售電,卻又因「空氣污染防制法」於2018年8月1日修法增訂展延有效時間下限為3年,許可證期限屆滿且未完成准駁前,仍可繼續操作而不必停工,這與斯時台化彰化廠汽電共生系統的運作、設置目的有悖,經濟部及環保署應偕同正視並檢討改進。
對俄制裁自斷手腳!歐洲經濟火車頭崩潰 企業破產數增幅創20年新高
據德國企業信用評級機構Creditreform於6月30日提出的報告指出,俄烏戰爭及隨之而來的相互制裁,已使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陷入能源短缺、通膨和利率飆升3重危機,今年上半年聲請破產的德國企業數也以20多年來最快的步伐持續增加中。據《路透社》的報導,Creditreform表示,今年1月至6月期間,共有8400家德國企業聲請破產,與去年上半年相比大幅增加16.2%,創下20多年最大百分比增幅。Creditreform首席經濟學家漢茨許(Patrik-Ludwig Hantzsch)指出:「能源價格以及原物料成本的飆升,正在嚴重損害德國企業的獲利空間。如今,這些負面因素又在利率上升的環境下被無限放大,導致經濟陷入死胡同。」Creditreform的報告也點出其他導致破產企業數增加的因素,包括國內消費疲弱,以及政府在過往的經濟危機中積極紓困,使企業過於依賴政府補貼,並因此未能及時調整業務模式。漢茨許也悲觀預估,隨著高通膨、高利率環境持續,德國企業在下半年可能加速破產。
特斯拉宣布在上海設超大型商用電池工廠 業界人士:馬斯克籌畫下一代車型
繼5年前在上海建設超級工廠後,電動車巨頭特斯拉(Tesla)昨(9日)宣佈,將在上海建設一座專門生產超大型商用儲能電池(Megapack)的超級工廠,預計2024第二季投產。中國業內人士推測,馬斯克訪中或許與特斯拉正在籌備的下一代車型有關。據外媒報導,當日下午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項目簽約儀式在上海正式舉行。簽約儀式由上海常務副市長吳清、特斯拉高級副總裁朱曉彤、上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主任陳金山、上海市副市長李政出席見證。但根據官方公布的照片,現場並未看見馬斯克身影。據瞭解,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將規劃生產特斯拉Megapack,初期規劃年產商用儲能電池1萬台、儲能規模近40GWh,產品將在全球銷售。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項目計劃於今年第三季開工,2024年第二季投產。特斯拉早前在投資者日活動中正式公佈的「Master Plan 3宏偉計畫三部曲」第三篇章中,曾將目標設定爲全面轉向可持續能源,2050年前實現能源100%可持續,而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項目也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舉措之一。目前,特斯拉Megapack電池正持續爲美國、英國、澳洲等全球各國發展新能源助力,並逐漸成爲世界範圍內最受歡迎的儲能產品,幫助各國應對傳統化石能源短缺問題。例如在澳洲維多利亞,特斯拉建設了一套名爲Victoria Big Battery,包含212台機組的350 MW系統。這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存儲園之一,建成以來持續爲維多利亞區提供備用電能保護。特斯拉方面表示,不斷豐富的能源整合解決方案與全球佈局,是特斯拉對能源使命的堅守,也是對更多人綠色生活方式的承諾。據介紹,可再生能源的未來有賴於大規模儲能。特斯拉Megapack電池可以支持千兆瓦時規模的低成本、高密度公用事業項目,靈活性是Megapack電池的一大特點。它隨時能與電池模塊、逆變器和溫度系統集成安裝,幫助電網更加穩定、可持續。
烏克蘭難民紛湧「摩爾多瓦」!歐洲最窮國之一不堪負荷 人民要求政府「補貼能源帳單」
歐洲最窮國之一摩爾多瓦(Republica Moldova)即使在俄烏戰爭爆發前,就已陷入自身危機,包括能源短缺、人口外移嚴重、經濟調控失當,以及俄羅斯的軍事佔領區「聶斯特里亞」(Transnistria)的分裂問題,但摩爾多瓦如今卻成了人均收容烏克蘭難民最多的國家之一。據《法新社》(AFP)的報導,目前大約有10萬烏克蘭難民入境這個人口僅有260萬人的國家,導致多重危機纏身的摩爾多瓦重新受到西方的關注,以提供更多資源支撐該國經濟。前蘇聯衛星國之一的摩爾多瓦目前有20%的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通貨膨脹率徘迴在27%上下,去年8月更是高達34%。此外,該國還有非常嚴重的人口外移問題,過去10年更是如此。甚至在俄烏戰爭之前,摩爾多瓦就飽受能源危機、新冠疫情,以及連年乾旱所苦。除此之外,自1990年摩爾多瓦工業區聶斯特河沿岸宣佈從摩爾多瓦獨立以來,俄羅斯在「聶斯特里亞」地區的駐軍就從未撤離。該地區也在沒有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情況下一直保持事實獨立至今。對此,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駐摩爾多瓦代表波奈里(FrancescaBonelli)也表示:「如今當務之急是協助這個國家在經濟上站穩腳步,因為該國在1年前就已陷入脆弱的經濟危機。」波奈里補充,隨著時間推移,「情況將更加艱難,摩爾多瓦人民自覺被西方遺忘,並開始將烏克蘭難民視為燙手山芋。」她指出,「唯有獲得人道救助以維持該國在醫療、邊境防衛和政府部會的運轉,進而讓難民及當地民眾同時受惠,雙方的團結才會持久。」摩爾多瓦世界醫生組織協調員迪瓦恩(Liz Devine)也表示,成千上萬的難民入境一個「公共衛生系統本就不發達」的國家,如同有300萬難民同時抵達法國要求醫療服務,「我們需要更多資源。」報導稱,目前除了5個聯合國機構外,摩爾多瓦還有大約40個非政府組織派駐當地。持歐盟懷疑主義立場的摩爾多瓦政黨ȘOR Party的猶太裔副主席陶柏(Marina Tauber)對此也在首都基希涅夫(Chișinău)率領民眾發起示威,成千上萬的抗議者要求該國的親西方政府在通膨率飆升的情況下,補貼人民在寒冬中高漲的能源帳單。
「非洲巨人」奈及利亞大選 3總統候選人膠著!結果預計27日出爐
非洲人口第一的民主國家奈及利亞25日舉行總統及國會大選,將選出總統布哈里(Muhammadu Buhari)的繼任人選。目前有3人聲勢領先,選情膠著,投票結果預計27日出爐。據BBC的報導,外媒形容這是奈及利亞自1999年結束軍政府統治以來最激烈的民主選舉。本次選舉共有8700萬人有資格投票,且有18人角逐總統職位,聲勢領先的則有3人,人氣不分軒輊,分別是代表執政黨「全民進步黨」(APC)出馬的前拉戈斯州州長蒂努布(Bola Ahmed Tinubu),代表最大反對黨「人民民主黨」(PDP)參選的前副總統阿布貝卡(Atiku Abubakar),以及小黨「勞工黨」候選人歐必(Peter Obi)。自24年前恢復多黨民主制以來,奈及利亞政府一直由目前執政的「全民進步黨」和 在野的「人民民主黨」輪流把持,71歲的蒂努布和76歲的阿布貝卡是奈及利亞重量級的穆斯林政治人物,背後都有雄厚的政治勢力支持。但本次選舉,出身東南部伊博族(Igbos)的「勞工黨」61歲候選人歐必強勢挑戰政壇,擅長操作社交媒體,深受年輕人支持。報導稱,全國共有17.6萬個投票所,預定8點半開放,下午2點半結束。但是根據路透社和美聯社記者目擊,有些地方因為選務人員遲到,導致投票延遲,另有些投票所外大排長龍,但沒有官員在場。各界擔心,北部的伊斯蘭武裝團體和南部的分離主義派團體會趁這次總統和國會大選發動攻擊,但是政府官員表示,今年的大選不會像前2次總統大選延後。奈及利亞過去的選舉常有舞弊和暴力事件,負責監督的「獨立全國選委會」(IndependentNational Electoral Commission)表示,已引進新技術和程序,確保選舉自由且公平,不過本次投票還是驚傳在拉各斯(Lagos)發生暴力事件和投票箱被搶走的報導。一些選民則抱怨自己遭到襲擊,並被趕出投票所。新總統必須處理多項艱困的內政問題,包括高通貨膨脹、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崩潰、能源短缺、伊斯蘭武裝份子在東北部的叛亂、南部尼日河三角洲(Niger Delta)猖獗的武裝集團和海盜,以及全國嚴重的治安問題,其中首要之務就是解決近日的貨幣危機。奈及利亞國內以現金交易為主,政府去年11月推出新鈔,但是新鈔尚未廣大流通,舊鈔就已經停用,導致鈔票大缺,各地銀行和自動櫃員機也出現混亂和暴力事件。
北韓糧食危機!22年來罕見「削減軍糧」 敦促民眾上繳「愛國米」
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2月5日召開會議,決定將於2月下旬召開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討論當前農業問題及農業發展目標。對此,《韓聯社》報導稱,北韓通常每年召開1到2次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而此次決定繼去年底之後時隔2個月再次召開該會議,實屬罕見。分析指出,這從側面印證了朝鮮的糧食短缺問題十分嚴峻。綜合南韓《東亞日報》、《德國之聲》的報導,北韓近期將軍人每天的糧食配給量從原來的620克減少到580克。對此,南韓政府高層於14日接受《東亞日報》的電話采訪時表示:「這是2000年以來北韓首次減少向軍隊提供的正式配給量,連軍隊這種優先配給對象的糧食都減少了,意味著北韓的糧食危機已十分嚴峻。」據悉,北韓地方政府正以儲備軍糧等名義敦促平民每2至3天上繳「愛國米」。報導稱,平壤當局通常把平民每天的糧食配給量定在550克至600克之間。軍人的配給量則是580克,這意味著軍隊配給量也減少到了普通平民的水準。據悉,北韓的糧食分配體系分為1到9級(等級越高,分配量就越多),通常軍人會進入3級以內。北韓農業問題專家、GS&J經濟學家權泰鎮便分析:「如果減少軍隊的供應量,意味著朝鮮100萬噸以上的戰時儲備糧也有可能處於低谷。」據韓國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北韓去年實施的軍事演習與2021年相比減少了10%至20%。原因是能源短缺,導致幾乎無法進行空軍夜間訓練。上個月,總部設在美國的朝鮮事務分析智庫「北緯38度」(38 North)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朝鮮的糧食供應很可能已經降到無法滿足人類最低需求的水準,是繼20世紀90年代數十萬人罹難的大饑荒以來最嚴峻的糧食危機。」報告補充:「解決朝鮮長期的糧食不安全問題需要加強產業競爭力,開放和振興工業及服務部門,並採用出口導向經濟模式,但平壤當局擔心內部鬥爭和自己的滅亡,迄今為止不願意進行改革。」但事實上,北韓因其核武器和彈道導彈計畫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嚴厲的制裁,導致能源商品和民生物資難以進入該國,再加上北韓與中俄兩國的邊境貿易又因防疫政策進一步受到抑制。雖然近幾個月來,防疫措施有放寬跡象,北韓也恢復了部分與俄羅斯及中國的貿易往來,但貿易量遠遠不及疫前水準。《韓聯社》報導,去年12月底,北韓開始從中國進口大量大米,以緩解新冠疫情和自然災害導致的糧食危機。當時,咸鏡北道地區已出現大量民眾被餓死的情況。
不想選邊站!上市櫃老闆最迫切議題是「這項」勝過能源短缺
台灣上市櫃公司協會今(8)日發表2023上市櫃企業老闆最關心議題,其中經濟、地緣政治問題最為迫切。協會表示,備戰無法避戰,應配合其他方面的努力,也呼籲上市櫃企業會員發揮自身影響力,找到和平共榮的雙贏,甚至美、中、台三贏的方案。台灣上市櫃公司協會是台灣最主要的上市上櫃企業家協會,協會會員目前有260位,總市值占台灣證券市場的20%。為了解企業家關心議題,台灣上市櫃公司協會委由前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擔任計畫主持人,請會員建議台灣最重要、必須面對的10大議題做調查,結果發現,經濟議題與地緣政治議題旗鼓相當,環境與能源議題次之,其他議題則零星。「今年全球經濟不景氣幾已成定局,這種國際總體經濟趨勢對台灣的負面影響,不是大家可以掌握的,但是對於消除地緣政治風險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絕對是可以操之在我。」因此台灣上市櫃公司協會總結認為,目前消除台灣的地緣政治風險應該是最迫切的議題。台灣上市櫃公司協會表示,我們認同為了台灣的安全,必須要增強國防,但是更要提醒政府與台灣民眾,「僅以備戰的方法並無法消除戰爭的風險,歷史經驗顯示,如果僅以備戰作為保護自己的方式,只會增加台灣應戰的決心,從而惡化戰爭的風險,大家必須配合其它方面的努力,才可以真正的避戰。」「台商不想選邊站!」陽明海運董事長鄭貞茂短短一句話道出所有上市櫃老闆的心聲。佳世達科技董事長陳其宏也說,做生意不方便談政治,有身家性命在兩岸之間,站哪邊都不對,「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希望政府高層聽見我們的聲音,大家共存共榮,相信是大部分人意見。周行一認為,雖然中美鬥爭越來越激烈,但兩岸都希望和平的訊息是越來越多,像是以前都講「抗中保台」,現在比較多用「和平保台」,這是很大轉變,近期小三通漸漸正常化,大陸也正式提出開放直航點,都是善意舉動,兩邊都希望和平不希望戰爭,現在是非常好消彌兩岸地緣風險的時機。他也呼籲,台灣企業家一定要團結,因為是最有資源、力量做這件事的人,地緣政治風險降低,經濟也會較好,況且也沒辦法承受戰爭帶來的損害。 大聯大投控董事長、上市櫃協會理事長黃偉祥表示,希望藉此調查結合各方資源產生正面影響力,進而改善社會、貢獻社會,透過會員聲音聚焦議題,發揮影響力,參與公共事務,同時也給予政府建議,「我們願意與政府及台灣各界共謀解決方案,全力避免戰爭,因為戰爭的後果不是任何台灣人民可以承擔的!」
天冷開暖氣電費竟是「這金額」 艾莉絲:平常的10倍
女星艾莉絲2017年跟外交官馬培迪結婚,隔年育有一子威廉,她也常在臉書分享家庭日常生活。近日艾莉絲說,她在倫敦的電費竟要2.1萬,「幾乎是平常電費的10倍,嚇得我再也不敢開暖氣了。」艾莉絲曬在倫敦的電費,高達2.1萬元。艾莉絲在臉書發文說,「我這個月在倫敦的電費,換算成台幣大概$21000塊,而且這還是扣除了政府減免的200英鎊(約新台幣7232元),幾乎是平常電費的10倍,嚇得我再也不敢開暖氣了。」艾莉絲表示,因戰爭、通膨、能源短缺等原因,讓英國電費大漲。老公表示,「這就是我把屋子搞成跟台灣室溫一樣的下場。」艾莉絲回,「可是親愛的你知道嗎?半夜被零下-5度的低溫給冷醒的感覺,真的很厭世,真的會很想立馬買機票回台灣,我冷死對你有什麼好處呢?」現在她把暖氣都關掉,只有睡覺才開,她還去買了一條電毯,「我現在無時無刻都躺在鋪著電毯的床上,寸步不移。你自己選,你到底要人、還是要錢?」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我買煤炭跟烤爐,寄過去給你」、「穿發熱衣和羽絨衣也沒有用嗎」、「可以問問鄰居都怎麼過日子的,大家都會冷吧,總不可能英國人不怕冷呀」、「我想,電毯耗電量應該跟暖氣也差不多吧」、「日本也是,漲了3成,這麼冷的天不開暖氣怎麼活。」
經部擬調降太陽能躉購費率 中美晶:成本高漲不利產業韌性
日前經濟部預告明年躉購費率草案將光電躉購費率調降1至3%,太陽能材料領導廠商中美晶認為此政策將對國內太陽能產業造成很大衝擊。中美晶指出,太陽能產業面臨從源頭多晶矽、各種工程材料成本、人工費用以及銀行融資成本等一連串的成本上漲,然躉購費率不僅未能反映建置成本上升之趨勢,反而調降,對於業者而言是沉重負擔。中美晶指出,依據台灣政府規劃的淨零排放路徑,2050年可再生能源比重將達70%,日照量充足是台灣最大的優勢,太陽能亦是再生能源主力,台灣的製造實力與國際競爭力仰賴穩定以及充足的綠色能源,期盼政府能夠考量產業情勢與國家戰略目標,制定合宜的太陽能躉購費率,使再生能源成為維持台灣能源韌性的最大助力。時序即將進入冬季,穩定能源供給成為各國關注焦點,今年能源短缺的情況使石化燃料電廠重啟,氣候異常情況加劇。面對環境永續經營與能源供給穩定課題,再生能源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地化之建置除可使能源供給自給自足外,乾淨的能源亦可減緩日漸嚴重的氣候變遷問題。今年隨著太陽能建置量逐步攀升,太陽能原料多晶矽面臨供不應求,致使價格上揚,但近期隨著更多產能的投入,供需已逐漸呈現平衡,歐美等國推行的補助和獎勵政策,亦將有助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價格穩定,推升太陽能建置量。中美晶在太陽能領域耕耘多年,為單晶高效電池產品的領先者,於今年完成尺寸產品規格提升,M6電池產線已全面量產,M10高效電池產線也完成建置,將持續開發新製程並提升太陽能產品的性價比,透過技術與產品尺寸差異化戰略,建立鞏固的競爭地位。
黃珊珊暗酸陳時中、蔣萬安政見不切實際 籲市民勇敢選擇
藍綠白台北市長候選人電視辯論會於今(5)日登場,辯論會環節分為政見申論、交叉詰問、媒體提問以及候選人進行結論。首位現身辯論會的是無黨籍黃珊珊,身穿全白套裝,受訪時提到因為白色是此次選舉的主視覺,而這也是她參選的主要訴求,至於被問到辯論的準備,表示平時對市政已相當熟悉,因此沒特別緊張,就像去議會一樣表現就好。台北市長、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也為黃珊珊加油,表示自己送給黃珊珊甘蔗,象徵倒吃甘蔗、漸入佳境,並誇黃珊珊24年的公職歷練,如何領導台北市持續進步,應該早就了然於胸,對黃珊珊相當有信心。黃珊珊在辯論會的第一環節政見申論,首先就攻擊對手們的政見,表示自己在台北已經服務了24年,非常清楚城市治理的邏輯,批評陳時中提出的公廁全面換裝免治馬桶不切實際,以及蔣萬安所提的深蹲換搭公車在實務上根本不可能做到,無上限的大撒幣政策更將破壞財政紀律,導致債留子孫。「下任市長要有即戰力,台北市無法等實習市長成長」,黃珊珊也提到,台北是國際的宜居城市,但同時也承擔高房價、高物價以及激烈的商業競爭,居住正義、人口老化、能源短缺、極端氣候等問題需要具備即戰力的市長來解決,台北市沒有時間再磨合。黃珊珊呼籲,台北市民必須勇敢做出選擇,是要繼續往前走,還是走回藍綠惡鬥的舊時代?並強調,自己若當選即是向藍綠證明,投票不只是為了黃珊珊,更是為了下一代,希望首都出現首位女市長。
巴黎3萬人為民生抗議 法國政府:和平的代價
16日法國政黨不屈法國領袖梅蘭雄動員發起抗議遊行,主要訴求包括環保發展投資、調漲最低薪資、凍漲能源價格等。先前煉油廠員工為爭取調薪,已由法國總工會帶頭罷工數日,但針對這次梅蘭雄發起的抗議,法國總工會卻未動員參與。總工會秘書長宣稱,各大工會18日將發動跨產業聯合大罷工。此次遊行據獨立計算業者估計,參與人數應該高達2萬9500人,不料對於人民的訴求,法國政府竟表示:俄烏戰爭造成能源短缺與通膨,是「和平必須付出的代價」。
普丁背後搞鬼?北溪2條天然氣管線突爆炸 丹麥、瑞典同聲曝:人為破壞
烏俄戰火未歇,歐美各國紛紛對俄羅斯展開制裁,俄羅斯也不甘示弱祭出能源反制,就在歐洲即將迎來能源短缺的第一個冬季,俄國向西歐輸送天然氣的兩條「北溪」管線卻突然爆炸。經過調查,丹麥與瑞典政府表示,漏氣是受到「人為破壞」所引起,而烏克蘭則將矛頭全指向俄羅斯。據《每日郵報》報導,位於波羅的海海底、俄羅斯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的「北溪1號」與「北溪2號」管線傳出爆炸聲響,同時3處出現漏氣情況,位置就在丹麥跟瑞典之間海域。丹麥與瑞典政府昨(27日)晚間皆召開記者會表示,經初步調查發現,這起漏氣事故並非意外,而是受到「人為破壞」所導致。瑞典總理安德森(Magdalena Andersson)指出,「基於我國和丹麥提供的資訊顯示,我們的結論認為這可能是蓄意的行動。」然而,烏克蘭總統顧問米哈伊洛波多利亞克(Mikhaylo Podolyak)在推特上表示,大規模天然氣外洩是俄羅斯一手策劃的恐怖襲擊,也是對歐盟的侵略行為,目的在於破壞歐洲經濟並掀起冬季能源恐慌。不過這起看似意外的外洩事故,似乎早就有跡可循,據《路透社》報導,德國政府數週前便已經收到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情資報告,示警兩條「北溪管線」可能會遭到針對性的攻擊。
氣候變遷+能源短缺雙催化 全球核電大有復辟之勢
俄烏戰爭掀起的能源短缺危機籠罩全球,加上實現碳中和以對抗氣候變遷的壓力,歐美日過去追求「去核」的政策出現轉彎,從美國《通膨削減法案》補助核電,到德國核電廠延後除役、日本重新發展核電,全球核能發電大有復辟之勢。德國國內僅剩的3座核電廠,原本預計年底全數除役,但俄羅斯宣布無限期關閉通往德國的天然氣管線「北溪一號」後,德國政府5日宣布,其中2座核電廠延後除役繼續營運,以緩和供電吃緊壓力。這是德國聯合政府內的擁核派與反核綠黨相互妥協後的決定,綠黨本就是從反核運動起家成立。蕭茲政府此舉象徵能源政策大轉彎,德國數十年來致力落實逐步汰除核電、煤炭、天然氣政策,朝全面使用再生能源轉型。至於美國,其旨在透過投資獎勵乾淨能源、降低處方藥價及對大企業加稅等措施對抗通膨的《通膨削減法案》,8月中旬經總統拜登簽署後正式立法。其中投資乾淨能源部分,有一項聯邦資助建置小型核電的提案。標榜新一代核電的先進反應爐(advanced reactors)近年來逐漸發展茁壯,此小型核能反應爐,具備比前代成本更低、建置速度更快的優點。分析師及業界主管指出,拜登簽署《通膨削減法案》後,補助先進反應爐有了法源依據,可望將此建置小型核電提案往前推進。該法案同時提供舊有核電廠稅額減免,協助其維持運作。但有公用事業主管及項目開發商呼籲,應同時蓋新核電廠,才能滿足不斷擴張的能源需求,達成企業和拜登的氣候目標。但美至今一座都未興建完成,因此其經濟效益仍有待驗證。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日前出席印尼G20部長會議接受美媒訪問時提到,核電是日本追求能源安全及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核能發電常常被列為脫碳(decarbonization)的重要選項,今年5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宣布,為了穩定能源供給及價格,打算重啟閒置的核電設施。日本的能源供應高達94%依賴進口。西村康稔透露,日本今年已經重啟10座核電廠,明年計畫再重啟7座。
加州能源短缺 ISO發布節能警訊呼籲民減少用電
極端高溫影響全球,導致能源需求爆增,加州因高溫推高能源需求,導致能源短缺,加州獨立系統運營商 (ISO) 已發布全州的節能警訊,呼籲各戶節約用電,否則情況惡化將會出現能源短缺的情況。綜合外電報導,熱浪侵襲美國西部,加州獨立系統運營商 (ISO)呼籲各戶要節約用電,同時警告,如果情況惡化,可能會出現能源短缺的慘況,高溫警告擴大到整個南加州,並向北延伸到中央山谷,預計在週末將擴大到北加州。 ISO表示,他們正在採取相關措施,將能源最大化,包括限電。加州的電力需求超出負荷,超過約48000瓦,是今年最高的數據,因此他們發布節能警訊,又稱Flex Alerts,督促民眾在下午4點至下午9點的期間減少用電,提高恆溫器溫度,避免使用電器和電動汽車充電器,以及盡量不要開燈。如果天氣或能源狀況惡化,ISO指出,他們可能會發布一系列緊急通知,以獲取更多能源,並讓商家和民眾為潛在的能源短缺和節約能源的需要做好準備。
歐洲能源危機超乎預期!麻煩的還不是價格飆漲 這些最糟糕情境恐接踵而至
俄烏戰爭已不知不覺打了半年以上,雖然美國近期才剛加碼一批價值30億美元的軍援給予烏克蘭以延長戰事,但隨著北半球冬季即將來臨,歐洲的能源危機漸漸浮上檯面,甚至危機可能比預期的還要嚴重,然而價格飆漲已不再是關鍵問題,歐盟能源市場機制失靈恐將引發一連串更大的危機,屆時各國的強制配給、價格管控,甚至能源市場暫停和工業部門關閉等一系列最糟的景像都有可能上演。據《華爾街見聞》的報導,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Tatiana Mitrova表示,隨著歐洲能源價格突破天際,價格本身已不再是關鍵,部分地區將缺乏能源供給才是最核心的問題,因為一旦面對能源短缺問題,歐洲國家過去賴以生存的市場機制將難以揮發作用,必須依靠各國政府介入來分配資源,屆時強制配給、能源樞紐國限制出口,甚至能源市場暫停和工業部門關閉等一系列外界最不願見到的情景都有可能上演。長期從事氣候變遷研究的專欄作家David Wallace-Wells則從多個角度分析他對歐洲能源危機的擔憂之處。他認位,目前的危機可能是197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全球能源危機,且將持續數年之久。他表示,近期歐洲國家因擔憂冬季降臨的能源危機,不斷竭盡所能、不計代價的以令人震驚的價格在全球掃貨,迫使亞洲的液化天然氣(LNG)船隻轉向歐洲。然而若亞洲也在今年冬季出現罕見低溫,屆時LNG價格定會再創新高,歐洲不一定能搶到足夠的天然氣供應,尤其近期傳出俄羅斯將與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以30%的折扣價簽訂長期天然氣合約,這將使得亞洲有更充沛的資金搶到全球的天然氣供應。David Wallace-Wells認為,歐洲各國目前仍缺乏危機意識,在擴大供給的同時必須努力抑制需求,並為冬季可能出現的強制能源配給做好準備。他補充說,即使歐盟成功將會員國的天然氣用量削減15%,也難以確保歐洲度過一個安穩的冬天。尤其在削減15%得目標提出之前,歐盟執委會還發布了一項計畫,要求歐盟在今年底之前要減少2/3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然而計畫在技術上可行,但實際上卻幾乎不可能實現,因為LNG基礎設施,以及再生能源產業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發展才能真正取代俄羅斯的天然氣,且化石燃料發電又不受歐盟歡迎。因此David Wallace-Wells指出,如果今年冬季的能源形勢真的異常嚴峻,他擔心歐洲國家將更加關注自己而不是其他夥伴。這意味著,各國將反對能源跨境輸出,例如德國這樣的天然氣消費大國,本身又是能源樞紐國家,若該國冬季來臨後真的面臨能源危機,其政府怎麼可能在能源密集型產業被迫關閉、人民生活備受煎熬之際,允許這些通過自己國家的天然氣輸往別國,屆時人們很可能看到這類的政府表態限制能源出口,以確保自己的國家度過難關,但其他歐盟成員國恐將面臨更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因此David Wallace-Wells認為,這場可能持續數年之久的能源危機,將會嚴重分裂歐盟的內部團結。此外,David Wallace-Wells認為,能源市場機制將遭到嚴重破壞,如同上述提及,如果斷氣風波發酵,歐洲天然氣價格將飆升至無法控制的程度,隨之而來的會是一場更嚴峻的問題,就是市場機制失去調節作用。歐洲天然氣交易市場可能在今年冬季被迫關閉,市場再也無能力對能源價格進行調控,天然氣價格只會脫離束縛繼續飆升。屆時歐洲各國政府將依照緊急計畫,對不同用途、不同行業進行排列順序,規定能源在民生及工業領域的使用情況,以及哪些行業有權利獲得稀缺能源,因為國家不可能放任一般家庭缺乏暖氣供給,或是因為高昂的能源帳單而破產,部分工業能源需求將被犧牲,這樣大量以天然氣為燃料,且無法及時轉換成替代能源的工廠可能被迫關閉。David Wallace-Wells還指出,除了歐洲國家會遭受打擊之外,此次能源危機可能對全球多國造成嚴重衝擊,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及發展中國家。他舉例,當歐洲國家競相以高價購買LNG時,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低收入國家將難以與之抗衡,遙不可及的能源價格將他們拒之於市場之外,之前孟加拉國的能源部長已承認,在未來數年該國將面臨電力困境,因為他們再也買不起能源了。
全球股市瑟瑟發抖 歐洲央行將跟進美國聯準會「鷹姿」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Jerome Powell在26日的鷹派發言,使美股重挫,而歐洲央行近日也坦言,如果不採取強而有力的行動,物價可能會失控,因此歐洲的貨幣政策將在「一段時間內」維持緊縮。聯準會主席Jerome Powell在全球央行年會上表示,聯準會將維持一段時間的貨幣緊縮政策,短短8分鐘的發言就讓道指下跌1000點,標普、那指也有將近4%的跌幅, 讓美國富豪身家大縮水。而歐洲近日也承受能源短缺,成本倍數成長的情形,歐洲央行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家Isabel Schnabel指出,當前的高通膨情形以及控制通膨的成本都高到令人不安,央行必須採用有力行動,如果低估通膨的持續性,未來控制的成本可能會無法承受。法國央行行長François Villeroy de Galhau表示,央行願意把利率提高到中性水準之上,預估利率會在年底達到1至2%之間,希望不會抑制經濟增長也不會過度刺激經濟。
能源危機罩頂 德日韓核能政策轉彎
能源危機罩頂,德日韓核能政策轉彎!外媒引述德國官員說法指出,俄羅斯減少天然氣供應,導致德國今冬恐面臨能源短缺危機,已規劃延後關閉該國最後三座核電廠,這也意味德國將首度違背20年來奉為圭臬的廢核政策。此外,前國際能源總署(IEA)高層表示,日本對重啟核電廠的民意支持度已突破6成,為2011年福島核災以來最高。韓國尹錫悅政府也決定提高核電比重至3成。德國在2000年代初期推動逐步淘汱核能發電廠的計畫,並且一直以來在德國政界奉為圭臬。這項決定目前尚未獲得總理蕭茲(Olaf Scholz)正式採納,並且可能需要國會通過。3位官員透露,目前細節也仍在討論中,內閣決議必須等待數周後出爐的能源需求評估,但官員認為結果早已揭曉。政府官員認為,要讓3座仍在運作的核電廠無須依照預訂12月31日關閉的兩項關鍵條件已經達成,一是德國面臨天然氣短缺的可能,二是核能反應爐延長運作沒有安全疑慮。該名官員說:「反應爐到12月31日都安全,這天之後應該也可以安全運作。」此規劃凸顯俄國攻打烏克蘭使歐洲政界亂了陣腳,尤其是長久以來與俄羅斯擁有密切經濟關係的德國,後者經濟高度仰賴俄天然氣供應。在俄侵烏不久後,蕭茲旋即提高軍事經費,向烏克蘭提供軍備,打破多年來的反戰主義與向衝突區提供進攻性武器的禁令。如今擬延後核電廠除役時間,再度挑戰德國政界長久以來的禁忌。蕭茲上周首度提到讓德國最後3座核能反應爐持續運作,應是合理的決定。不過,延長核電廠使用年限並非解決冬季能源短缺的萬靈丹,但若核電廠持續供電,就可讓柏林當局減少對天然氣或燃煤供電的倚賴。核電大約供應德國發電量的6%。亞洲方面,曾任職IEA、現擔任地球降溫創新論壇(ICEF)主席的田中伸男表示,考量到能源短缺以及寒冷冬季,使得日本重啟核能的民意支持度已逾60%。他提及民眾已更加認同「日本若沒有核電,今年底將面臨嚴重問題」的可能性。南韓政府也從反核改為挺核,尹錫悅新政府7月初在國務會議上通過「新政府能源政策方案」,一改前任文在寅政府反核電的立場,決定在安全的前提下,2030年前南韓的核電發電占比要提高到30%,以確保南韓供電穩定無虞。同時,要將化石燃料進口依賴度,降低到60%以下。
北溪1號又發生「技術問題」 標普副董:普丁真的懂能源
俄羅斯能源公司25日宣布,運送天然氣往歐洲的「北溪1號」(Nord Stream 1)發生技術性問題,因此天然氣再度減供,讓標普全球副董事長直言,普丁是真的懂能源市場的人,此舉將堆高能源價格。俄羅斯能源公司Gazprom日前先是宣布例行性維修,宣布停供透過北溪1號運送的天然氣,25日再度宣布因為技術性問題,天然氣的運輸量將降至每日3300萬立方米,相比最大供應量1.6億立方米僅20%。對此標普全球副董事長同時也是石油專家的Dan Yergin,在接受《CNBC》採訪時,直言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是真正懂能源市場的人,藉著減少供應量造成市場價格混亂。歐洲能源業者也警告,受到天然氣減供影響,歐洲將會提早面臨因能源短缺而停電的情形,到現在都還沒為冬季能源市場混亂進行準備;在能源價格部分自2022年初以來天然氣已經上漲140%,原油則是上漲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