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 胃癌 癌症 唐玲 抗癌 營養師最新十大癌症排行出爐!「肺癌」連2年蟬聯癌王 新發癌症年增逾8000人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國人罹癌人數增加,肺癌連續2年為首位,大腸癌則排第2位。由於癌症初期無明顯症狀,容易讓人忽略,政府目前提供5項免費癌症篩檢服務,國民健康署提醒符合條件的國人應積極參加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較110年增加8531人,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23.3人,較110年增加16.8人。111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10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肺癌、皮膚癌及子宮體癌提早1歲,其餘與110年相同。部分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早的癌別,口腔癌為59歲、子宮體癌為56歲、乳癌為57歲、甲狀腺癌為50歲。十大癌症新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肺癌(2)大腸癌(3)女性乳癌(4)肝癌(5)攝護腺癌(6)口腔癌(含口咽、下咽)(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子宮體癌,與110年相比,除了(5)攝護腺癌(6)口腔癌(含口咽、下咽)序位互換、(10)子宮體癌與(11)胰臟癌序位互換(110年胰臟癌第10名),其餘排序與110年相同。111年十大癌症排序,男性口腔癌及肝癌各往後1個名次、攝護腺癌前移2個名次,女性胃癌往後1個名次、子宮頸癌前移2個名次,其餘與110年序位相同。 111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7,29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2.3人,較110年增加11.5人,男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10年相比較,原為第5位之攝護腺癌前移2個名次至第3位,口腔癌及肝癌各往後1個名次,其餘序位與110年相同,111年依序為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肝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111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2994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311.2人,較110年增加22.8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10年相比較,原為第11位之子宮頸癌前移2個名次,胃癌下降1個名次 (110年胃癌第9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第10名、子宮頸癌第11名),其餘序位與110年相同,111年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 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男性食道癌與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2.5倍與9.9倍,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吸菸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吸菸者的18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
肉食主義者要當心!他才35歲就大腸癌3期 醫曝罹癌關鍵
肉食主義者要當心!1名35歲年輕工程師罹患大腸癌第3期,手術後又併發肝臟轉移。對此,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指出,這名病患的罹癌原因,可能與他愛吃紅肉及加工肉品有密切相關。劉博仁昨(13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他記得10年前1位科技公司35歲年輕工程師,因為罹患大腸癌第三期,手術後,又併發肝臟轉移,心灰意冷的來到他的門診討論營養療法,因為他是典型的肉食主義者,無肉不歡的他在罹患大腸癌後開始吃素,「他告訴我說,他罹患大腸癌應該跟他喜歡吃肉有關,尤其是牛排、牛肉麵都是他的最愛,其實他也喜歡吃培根、香腸等加工肉品,我想這些都跟他的大腸癌脫不了關係。」劉博仁也強調,當總蛋白質量攝取不足時,可能就不要太強調動物性蛋白或是植物性蛋白了,「因為當你的攝取量不足,身體許多功能是維持不下去了。當總蛋白質攝取量無虞的時候,就值得探討動物性蛋白及植物性蛋白的分別了。」他續稱,大家對於動物性蛋白最大的疑慮是來自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品,像是培根、香腸、臘肉、熱狗、火腿等列為一級致癌物,而未加工紅肉,例如牛肉、豬肉、羊肉、馬肉等被列為二A級可能致癌物。所謂的一級致癌物是證據確定對人體顯著致癌,而二A級是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但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一些流行病學調查認為紅肉與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甚至是乳癌有關。劉博仁也解釋,紅肉之所以跟腫瘤有關,可能是因為裡頭的血紅素(heme)、亞硝胺(nitrosamine)、多環芳香烴(polycyst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或是異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HCAs)等,其中血紅素的鐵因為會產生較高的自由基反應,可能跟細胞的癌變有關,另外,紅肉過量油脂會刺激消化脂肪的膽酸分泌,而膽酸會被腸道壞菌轉變成致癌的次級膽酸,這也是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之一。姑且不論這些流行病學調查的準確性如何,劉博仁認為,這些肉類能少吃就少吃,最起碼,加工肉品能不碰就不碰,而紅肉總量不要超過每星期500克,如果平均下來每天不要超過1個手掌大小的量。劉博仁也提醒,大家記得每日一定要吃至少5份蔬菜以及至多2份水果,因為蔬菜包含了可溶性及非可溶性纖維,這些纖維的好處是可以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內容物快速移動,降低紅肉裡頭致癌物質與大腸黏膜接觸時間,還可增加腸內良好菌相,幫助代謝致癌物質。至於有癌友疑問,在接受化放療時,醫師及營養師一直建議患者大量吃紅肉來補血補體力,尤其是牛肉,因為裡頭的蛋白質、鐵、鋅、鎂、維生素B6、B12、飽和脂肪高,可是流行病學又告訴他們少吃紅肉,那怎麼辦?對此,劉博仁也建議,癌友可以先補充雞蛋及白肉優先,也就是去皮雞肉、中小型深海魚、蝦肉等,加上足量的豆類穀類植物蛋白,如果此時血紅素以及白血球仍然維持的不錯,那當然就不必吃紅肉了,「除非化療結束後,血紅素降到10以下或是白血球降到3000以下,那再吃一些紅肉來補充也是OK的,這時候的紅肉就算是必要之惡吧!」
「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 專業醫點名「6大飲食惡習」
許多人都知道,身體的健康維持,其實與日常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發文表示,有6種飲食惡習如果不多加改善的話「你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許多民眾喜歡吃加工食品,這類食品含有大量鹽分、糖分及人工添加劑,長期食用會引發體內發炎反應,並增加自由基,進而提高癌症風險。特別是加工肉類,像是香腸、培根等,與大腸癌的關聯已被多項研究證實。根據研究,每日攝取超過50克加工肉類,大腸癌風險會增加18%。黃軒醫師也提到,過量食用紅肉也需注意。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類列為致癌物,未加工的紅肉被列為可能致癌物,每天攝取紅肉超過100克,會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提高17%。黃軒醫師解釋,紅肉在高溫烹調時,容易產生多環芳烴(PAHs),這類物質會損害DNA,引發基因突變。此外,紅肉中常含有亞硝酸鹽,經胃酸或高溫烹調後,可能轉化為致癌物亞硝胺(Nitrosamines)。纖維攝取不足也是一大隱憂。長期缺乏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的飲食模式,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降低腸道防禦功能,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一項韓國研究發現,男性若每日攝取大量植物性食物,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可降低23%。而美國癌症研究所則指出,每天攝取80克全穀類食物,大腸癌風險可減少17%。高糖飲食習慣也是危險因子。長期食用高糖食品容易導致肥胖及胰島素抵抗,這與乳癌及胰臟癌的發病密切相關。研究顯示,乳癌患者若攝取過多糖分,死亡風險也會增加。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提醒,不規律的飲食模式和暴飲暴食,也會引發代謝紊亂和肥胖,進而提高罹患乳癌、大腸癌和胰臟癌的機率。飲酒過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根據2019年數據,美國有5.4%的癌症病例與飲酒相關,尤其是頭頸癌、肝癌和胃癌。若成年早期就大量飲酒,5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會提高150%。因此,黃軒醫師建議,女性每日飲酒量應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為了降低罹癌風險,黃軒醫師表示,根據多項研究,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有效降低罹癌風險。1. 多吃蔬菜、水果和全穀類a. 高纖維飲食:蔬果和全穀類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促進有益菌群的生長,降低大腸癌風險。• 建議:每天至少攝取5份不同種類的蔬菜和水果,並選擇全穀類如糙米、燕麥等。b. 抗氧化劑和植化素:蔬果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E、多酚類和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有助於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 推薦食物:西蘭花、菠菜、莓果類、番茄等。2. 減少加工肉類與紅肉的攝取a. 針對 加工肉類: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列為致癌物,特別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建議:每周加工肉類攝入量應低於50克。b. 針對 紅肉:過量攝取紅肉可能增加大腸癌風險,烹調方式(如燒烤)也會產生致癌物如多環芳烴(PAHs)。•建議:每周紅肉攝入量不超過500克,並以蒸、煮方式取代燒烤和煎炸。3. 限制糖和高熱量食品a. 高糖飲食:長期攝取高糖食品會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抵抗,這是乳癌、胰臟癌等癌症的風險因素。• 建議:避免含糖飲料和甜點,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全穀類和豆類。b. 高熱量食物:過量攝取高熱量食品,會增加肥胖風險,而肥胖是多種癌症的高危因素。• 建議:控制份量,注意總熱量攝入。4. 增加健康脂肪的攝取a. 健康脂肪: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有助於降低某些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深海魚(如鮭魚)、亞麻籽、核桃。b. 避免反式脂肪:反式脂肪與慢性炎症和癌症相關。• 建議:避免油炸食品和含人造奶油的產品。5. 控制飲食時間與規律性a. 規律飲食:生理時鐘的紊亂可能影響代謝,增加癌症風險。• 建議:定時進餐,避免夜間進食。6. 避免過量飲酒a. 酒精的致癌性:酒精被列為1類致癌物,與口腔癌、食道癌、乳癌等多種癌症相關。• 建議:女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7. 多喝水,減少含糖飲料a. 水的作用:多喝水有助於促進代謝,降低尿路癌症的風險。• 建議:每日飲用2-3升水,避免含糖飲料。8. 增加益生菌和發酵食品的攝取a. 腸道健康:優質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減少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優酪乳、味噌、泡菜等發酵食品。9. 減少高鹽食品的攝取a. 高鹽飲食與胃癌:高鹽飲食會損害胃黏膜,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胃癌風險。• 建議:每日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內。10. 維持健康體重a. 肥胖與癌症:肥胖與乳腺癌、結腸癌、腎癌等多種癌症密切相關。• 建議:透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將BMI維持在18.5-24之間。黃軒醫師最後也提醒,健康飲食,仍是降低罹癌風險的重要策略。選擇天然、未加工的食品,控制熱量和鹽分的攝取,同時保持飲食規律和均衡,能顯著改善身體健康並降低癌症風險。你們做好嗎?
藥王谷事件已30死 首位「報喜病友」也命危…創辦人怪患者太樂觀
大陸湖北省武當山「藥王谷中醫館」利用抗癌大師、治癌秘方、抗癌治癒率超80%等字眼做宣傳,吸引大批患者前去就診,然而多名癌症病患服藥後不僅沒有好轉,病情反而突然加重,引發社會關注。據悉,在藥王谷治療後死亡的患者人數目前已達到30人,另有20餘人病情惡化,目前當地多部門正對患者提供的材料進行調查核實。《封面新聞》報導,根據統計,在藥王谷治療後死亡的患者人數目前已達到30人,另有20餘人病情惡化。其中18位死者的家屬受訪時表示,藥王谷以「神醫」侯元祥的秘方藥作為噱頭,並透過千萬網紅吳鵬飛宣傳,鼓動患者前往藥王谷就診,要求患者服藥期間不去醫院複診和治療,耽誤了正常治療時間。報導指出,藥王谷中醫館開診滿月時,抗癌中心發起人吳鵬飛連續發布多條「匯報」視頻,稱69歲的胃癌晚期患者董永壽,服用藥王谷秘方藥20多天,到醫院檢測發現癌症已經好了70%,願意實名為藥王谷的療效作證。不過,董永壽的老伴張海英本月7日表示,董永壽已經病危,她正在實名投訴。死亡事件出現後,吳鵬飛連續發布視頻,否認宣傳過藥王谷秘方藥來自侯元祥;他強調,中醫館總體沒問題,只是宣傳和風險告知不到位,導致患者對癌症治癒率過於樂觀,「願賭服輸聽起來不好聽,但現實就是這回事。癌症比較特殊,沒有誰敢說百分之百治癒。」在患者及家屬的持續舉報中,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市場監管局、衛健局展開聯合調查。市場監管部門經調查,發現藥王谷中醫館存在虛假宣傳,以及未依照規定對藥品購進、調配環節進行記錄保存的違法行為,作出責令停止違法行為,罰款人民幣29萬6000元(約新台幣132萬元)的行政處罰。衛健局調查發現,該中醫館存在醫生開展診療活動未依照規定填寫處方、門診病歷等資料,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的違法行為,作出警告並罰款人民幣12萬1000元(約新台幣54萬元)的行政處罰。市場監管局認為,涉事中醫館涉嫌刑事犯罪,目前案件已移送公安部門。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公安局證實,藥王谷中醫館已被立案偵查。
劉家昌病逝/章立衡公開告別式資訊 家屬切割「他跟劉家沒直接關係」
劉家昌日前因胃癌病逝,享壽83歲,家屬先前發布聲明,表示遵照劉家昌生前的意願,不會辦公開告別式。但劉家昌的兒子今在臉書發文,透過私人管道打聽到劉家昌的出殯安排,還公開時間地點。對此劉家昌的家屬再度發表聲明,稱章立衡與劉家沒有直接關係,因此無法回應他的問題。章立衡在臉書表示,透過私人管道打聽到劉家昌的出殯地點在台灣,但無法得到正確答案,「作為兒子,我只是想送父親最後一程,都得不到回應,我尊重在台灣的家屬說要尊重老人家希望低調簡樸,我才未有公布我所查得的資料。」並說因為得不到完整的回覆,只能被迫公佈時間地點,透過媒體去幫助查證。對於章立衡的說法,劉家昌其他家屬強調:「家父生前已交代後事從簡,我們遵照他的遺願,選擇不舉辦告別式,讓他安靜地離開,請大家尊重這一決定。」並說章立衡跟劉家沒直接關係,請各界理解並分辨相關訊息的真實性。劉家昌家屬再次發布聲明打臉章立衡。(圖/翻攝自劉家昌臉書)聲明稿近日有關家父劉家昌先生後事的相關報導,我們感謝各界對家父的關懷與追思,但有必要澄清以下幾點:家父生前已交代後事從簡,我們遵照他的遺願,選擇不舉辦告別式,讓他安靜地離開,請大家尊重這一決定。家父一生重視親情,他生前最需要的是家人的陪伴與支持,而非逝後的紛擾。我們希望能以家父的精神為念,不因個別言行讓家父的離別變成矛盾與糾葛的舞台。關於章姓男子關心家父後事的言論,由於其與劉家無直接關係,我們無法回應,敬請各界理解並分辨相關訊息的真實性。我們對於媒體朋友的關注深表感謝,但也懇請各位能給予家父和我們一個寧靜的空間。生者已逝,入土為安,這是對家父最好的尊重,也希望不要再因不實訊息耗費社會資源。再次感謝各界對家父的愛戴與懷念,願他在另一個世界安然長眠。劉家昌先生家屬 敬啟
長期依賴胃藥恐罹癌! 醫教「3招」改善胃食道逆流
胃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許多人會依賴胃藥或止痛藥緩解胃痛。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指出,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可能帶來多重健康風險,反而加重身體負擔。他強調,真正改善胃痛及胃食道逆流的關鍵在於調整生活與飲食習慣,如少喝酒抽菸、多運動、減重等。李思賢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不少人認為胃酸過多是導致胃痛與胃食道逆流的主因,但胃酸其實是人體消化與防禦系統的重要角色,負責分解食物、吸收營養,還有殺菌的功能,幫助我們對抗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但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多數器官功能會逐漸退化,胃酸分泌亦可能減少。李思賢指出,許多胃痛與胃食道逆流的案例其實源於胃酸分泌不足。他解釋,胃酸分泌不足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影響碘、甜菜鹼、鋅和維生素B群的吸收,導致營養不良、骨質疏鬆、免疫力下降,甚至提高胃癌風險。有研究指出,60歲以上人群中,約有30%患有萎縮性胃炎,胃酸幾乎無法分泌。胃酸不足還可能導致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干擾消化功能,出現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狀,還可能在糞便中發現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李思賢提醒,常用的胃藥酸阻滯劑(如質子泵抑制劑,PPIs)雖然短期能緩解症狀,但長期依賴可能會引發貧血、維生素B12缺乏、胃內和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甚至增加食物過敏的風險。胃酸不足還可能導致胃內食物長時間停滯,發酵後產生酸氣,加重胃食道逆流,讓人感覺喉嚨「酸酸的」。至於如何改善胃酸逆流的症狀,李思賢建議用以下方法改善:1.調整飲食:調整飲食與習慣:避免可能引發敏感的食物,尤其是睡前不要吃大餐。同時,嘗試抗發炎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VLCD),這對緩解胃食道逆流非常有幫助。減少飲酒、吸煙,並避免過量攝取會放鬆食道括約肌的物質(如咖啡因和巧克力)。對於一些人來說,添加少量蘋果醋(無糖,稀釋20倍)有助於改善消化。2.支持消化功能:可以考慮補充鹽酸(HCL)、甜菜鹼和消化酶,幫助胃部有效分解食物;鋅(如鋅胺基酸螯合物)和益生菌則有助於修復消化道健康。此外,像洋甘菊茶、生薑和鎂這類天然補充品也能緩解消化不良的症狀。3.生活方式調整:減重(如果有輕中度肥胖)、增加日常運動,並在睡覺時將床頭稍微抬高,都可以有效減少夜間胃酸逆流的情況。胃藥主要用來解決急性問題。李思賢呼籲,要改善胃痛和胃食道逆流,應從根本改變生活習慣,維持健康的消化功能,才是長遠之道。
曾寶儀攜手導演男友推新作 訪問罹癌親友受衝擊
曾寶儀與導演男友林明謙愛情長跑19年,兩人耗時4年走訪全球探訪多位病友、醫生、專業團隊,完成2024話題紀錄片《交換禮物》,透過各種關於癌症治療的不同議題、討論,呈現不同人在不同處境裡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導演林明謙曾以《看不見的台灣》讓觀眾對於「日常生活」有了不同的觀點,最新作品《交換禮物》找來女友曾寶儀出鏡、擔任旁白。片中從曾寶儀的提問出發,與受訪者們聊起「癌症」這個在傳統裡會忌諱避談的問題。曾寶儀感性表示:「如果我能早幾年開始拍這個片子,開始學會這些面對身體的態度,或許在面對家人生病的時候,我可以處理得更好。」《交換禮物》曾寶儀訪問乳癌病友Olga。(圖/台北双喜提供)在預告片中,罹患骨肉瘤的中醫師廖新喜手臂上有一個巨大的「腫瘤本人」,對於現場見證的曾寶儀更是劇烈,他是她的表姨丈,也是他守護家族成員的健康。預告片裡,也有2022年被診斷出乳癌四期的Olga,當時癌細胞已遠端擴散深入骨頭。她告訴曾寶儀,醫生建議開始化療,她做完決定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先預約繡眉,爽朗樂觀的Olga:「因為化療不是會掉眉毛跟頭髮……」引發曾寶儀大笑。導演林明謙的鏡頭裡,也有資深的胃癌病友周邦伯伯說「不要怕癌症」;也在5年存活率不到5%的癌末女孩王琦雰身上,看見「將生命進行到底,老娘跟你拚了」的生命力。在紀錄片中,可以看見不同人面對疾病時不同的態度:脆弱、無助、勇敢、堅強;曾寶儀想藉由這部片,讓大眾在癌症面前,能夠試著擁抱希望,而非只有恐懼。《交換禮物》將於12月25日上映。
常吃冰箱剩飯罹患胃癌 專業醫示警:3種食物不能久放
中國北京一名36歲的常姓女子,因長年習慣吃冰箱中的剩飯剩菜,結果後續被確診患胃癌。消息曝光後,引起不少網友討論。而也有醫師解釋,冰箱只有低溫功能,並不具備殺菌功能,而有3種食物其實是不能放冰箱太久的,免得對健康造成威脅。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常女由於工作忙碌,每週只買一次菜,買來的菜大部分存放在冰箱裡。由於他不願浪費食物,即使有些菜已放置許久,他也捨不得扔掉。有時甚至擔心沒時間做飯,便一次性煮很多,剩下的部分隔天再微波加熱來吃。而近期常女頻繁出現腹脹、胃痛等不適症狀,原以為只是普通的胃病,於是自行購買胃藥服用,但症狀不僅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最終他為此前往醫院檢查,沒想到診斷結果竟是胃癌。醫生推測,常女長期食用存放過久的剩飯剩菜,這些食物中的致病菌可能是她患上胃癌的原因。鄭州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生高建凱、宣傳部的董麗琪表示,冰箱的低溫雖然可以延長食物保存時間,但卻無法徹底滅菌。除此之外,冰箱可能藏有沙門氏菌、杆菌性痢疾、志賀氏菌和李斯特菌等致病菌,這些病菌感染後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嚴重的情況甚至可能導致敗血症等並發症。醫生也特別提醒,有三類食物不宜長期存放在冰箱中,以免對健康造成威脅:第一類是主食類,包括糕點、小麥、花生、大米、玉米和高粱等食材。這些主食類食物容易發霉,長期放在冰箱中可能滋生黃曲毒素,這種毒素不僅有中毒風險,還可能致癌。第二類是海鮮和河鮮類,例如魚、蝦、螺、蟹和蚬等。這類食物放置過久,其中的鹽溶性蛋白質會流失,導致人體中毒,還有可能滋生李斯特菌,引發中毒、腹瀉、甚至是腦膜炎等嚴重後果。第三類是堅果類食物,包括開心果、花生、核桃、杏仁、瓜子和腰果等。這些堅果類食品在冰箱中長期保存容易發霉,同樣可能產生黃曲毒素,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醫生也強調,冰箱並不是萬能的保鮮工具,低溫只能延緩細菌生長,但無法殺菌,長期食用存放過久的食物會對健康產生潛在風險,民眾對食物的保存仍需謹慎。為了自身健康,民眾也要避免長期食用剩飯剩菜及過久存放的食物。
36歲OL常吃剩飯剩菜「竟罹患胃癌」 醫示警:冰箱3類食物是幫兇
冰箱可以保存食物,但也不能放太久。中國有一名36歲常女士,由於工作忙碌,大概1周才買一次菜,吃不完就冰著,沒想到近來出現腹脹、胃痛等症狀,原本以為是單純的胃病,卻竟檢查出罹患胃癌。根據《新浪新聞》報導,常女士把買來的菜都放到冰箱,雖然有些放比較久,但依舊捨不得扔掉,有時候擔心沒時間煮飯,就會一次煮多一點,下班回來再微波來吃,可以說經常吃剩菜剩飯。然而,常女士前些時候頻繁腹脹、反胃、腹痛,一開始以為是胃病,就自己購買胃藥服用,但症狀沒有好轉,反而變得更嚴重,只好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是胃癌。醫師問診後,推測是經常食用剩菜剩飯、冰箱放置過久的食物有關。醫師提醒小心冰箱中的4種致病菌。(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鄭州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高建凱,以及宣傳部董麗琪說明,冰箱雖然溫度低,但沒有滅菌效果,要小心冰箱中的沙門氏桿菌、桿菌性痢疾、志賀氏桿菌和李斯特菌4種致病菌,感染後可能會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出現敗血症等併發症。有3類食物不宜長期存放在冰箱中:1.糕點、小麥、花生、大米、玉米、高粱等主食類2.魚、蝦、螺、蟹、蜆等海鮮、河鮮類3.開心果、花生、核桃、杏仁、瓜子、腰果等堅果類由於堅果類和主食類食物容易發霉,長期放在冰箱可能孳生黃麴毒素,吃下可能會中毒或致癌;海鮮類食物放置過久,裡面的鹽溶性蛋白質會流失,導致人體中毒,還可能孳生李斯特菌,引發中毒、腹瀉、腦膜炎等嚴重後果。
年輕正妹胃痛喝熱水 半年過去竟成胃癌
一名大陸20多歲年輕正妹小賈(化名)每次胃痛就喝熱水,怎料拖成胃癌,2次手術花20多萬人民幣(約新台幣90多萬元),這讓她雪上加霜,幸好有健保和保險報銷。醫師表示,胃痛一定要及時就醫。據長春城市生活報導,小賈說,網路上說胃痛多喝熱水就好,她就喝了半年的熱水,因身體狀況沒緩解去照胃鏡,怎料竟是胃癌。深圳市羅湖醫院集團副主任醫師趙毅表示,很多年輕人都主張喝熱水,他要強調,喝熱水會刺激胃黏膜。據悉,小賈2次手術要付20多萬人民幣(約新台幣90多萬元),還好健保報銷一部分,而她也有保醫療險,又報銷了12萬元(約新台幣54萬元),涵蓋所有支出。趙毅指出,喝熱水會加重胃痛,但不會導致胃癌,胃癌成因有很多,飲食、環境和家族遺傳也是可能原因,現在也有研究證實,胃幽門菌感染和胃癌有關。
方文琳罹癌拒前夫負擔醫藥費 她曝于冠華「做了男人不該做的事」
方文琳先前罹患食道癌零期,手術後已經逐漸恢復健康,當時手術連雙親都沒講,騙說去南部拍戲,因大弟胃癌過世,怕他們再次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打擊;近日她在節目上提到前夫于冠華憂心,說要幫忙出手術費,不過她婉拒對方;對於過往的一段情,方文琳坦言,「他做了男人不該做的事」。方文琳提到前夫于冠華不忘強調,「做了男人不該做的事」。(圖/翻攝自新聞挖挖哇!YT)方文琳在節目《新聞挖挖哇》上還原當時過程,「一開始事情發生時,小孩子也不敢跟爸爸說,她們知道可以趕快做手術的時候,才跟爸爸傳訊息」,于冠華表示願意一起負擔手術費用,不過被方文琳婉拒,「我都有保險,OK的」。對此,主持人笑虧,「你怎麼那麼老實,真的不適合演壞人」。對此,方文琳表示,「我贍養費一毛錢都不拿了,我跟他拿這個幹嘛」。她接著提到前夫的為人,「除了做了男人不該做的事,在責任方面,他是一個很負責的人,然後也很孝順這樣子」,可見即便當不成夫妻,還是給予前夫高度肯定。方文琳是在今年6月健檢時,驗血報告顯示癌指數高達9.8,經過切片後,發現是癌前病變徵兆。她表示,由於家族史有胃癌、大腸癌等,加上自己又有便秘體質,因此很注重健康檢查。方文琳和于冠華仍維繫友好關係。(圖/報系資料照)不過健檢報告出爐後,方文琳原先沒有特別理會紅字部分,直到女兒發現上頭標註「疑似食道癌」,才意識到事態嚴重,要求她再次去檢查,當方文琳做內視鏡檢查時,發現腫瘤面積達10公分,為此動了近5小時的內視鏡ESD手術方文琳坦言,罹癌後內心相當煎熬,提到女兒反應,她更是面露不捨,指出女兒一見到她就淚崩,「不行這樣,我們都長大了,你才剛要好命」,慶幸的是,方文琳發現時還在零期階段,術後不用接受化療,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雖然復原期間連吞嚥都相當困難,不過經過努力調養後,目前逐漸恢復健康。
快訊/日本恐怖漫畫《漂流教室》作者爆噩耗!楳圖一雄「不敵胃癌」享壽88歲
以代表作《漂流教室》打開知名度、日本漫畫家楳圖一雄驚傳逝世,享壽88歲,消息曝光震驚外界。對此,日本出版社小學館今(5日)也發聲證實,楳圖一雄因不敵胃癌,已於10月28日不幸病逝。綜合日媒報導,漫畫家楳圖一雄擅長以恐怖、科幻作為創作風格,包括知名漫畫《漂流教室》、《蛇少女》、《貓目小僧》等都是出自他之手,也因此奠定了他恐怖漫畫家的地位,其中《漂流教室》更於2002年被翻拍成日劇,獲得無數好評。知名恐怖漫畫《漂流教室》作者楳圖一雄,因不敵胃癌不幸病逝。(圖/翻攝自楳図かずお大美術展)事實上,楳圖一雄今年9月剛過完88歲大壽生日,怎料才經過短短2個多月便傳出驟逝消息,讓大批粉絲哀痛不已。出版社小學館今(5日)發出聲明表示,楳圖一雄已於10月28日因胃癌病逝,享壽88歲,家屬已低調舉行完喪禮。對此,楳圖一雄的官方社群也發文悼念,「楳圖一雄窮其一生希望他的作品能夠傳遍全世界,且被永遠流傳下去,他深信自己作品的藝術價值,期盼這份信念持續留在每個人的心中」,並感謝廣大讀者們一直以來的支持。
沒用公筷吃火鍋…女子重複感染「幽門桿菌」 醫示警:罹胃癌風險高
為了保持衛生,用餐最好準備公筷母匙。一名30多歲陳女有胃癌家族史,多年前接受幽門桿菌根除治療,但最近1個月常常胃痛不適,檢查發現有胃炎,且幽門桿菌檢查又呈陽性。才發現原來是家裡常吃火鍋,推測是沒落實公筷母匙,造成重複感染。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說明,幽門桿菌並非治療後就能一勞永逸,沒注意仍可能重複感染,目前已知幽門桿菌是多種胃部疾病的致病因子,包括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胃部疾病,都被證實和幽門桿菌有關,且被感染的時間越長,之後罹患胃癌的風險就更高。幽門桿菌除了存在人的胃黏膜外,唾液、糞便中也可以發現菌種的蹤跡,傳染途徑主要經由嘴巴,因此用餐若沒使用公筷母匙,同桌的人可能因唾液而感染,如廁後沒確實清潔手部,也會有糞便經口傳染的風險,當家中有人感染時,會建議同住家人一併檢測。康本初提醒,日常生活注意環境衛生及飲食安全,可降低幽門桿菌感染機會,與他人同桌用餐時,須採用公筷母匙。由於感染幽門桿菌可能增加胃癌的發生,若有胃癌家族史,或家中有人感染幽門桿菌,應考慮接受幽門桿菌檢測;如果感染需接受滅菌治療,減少反覆感染及同住家人一起染菌的可能。
她「忽略1警訊」再求診已是胃癌第4期!醫嘆:當時有聽話也許能避免悲劇
2023十大癌症死亡人數中,胃癌位在第8名,死亡率為10.0(每十萬人口),共奪走2327人性命,其中有高達80~90%是由胃幽門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就透露,曾有一名40歲出頭的女子,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胃幽門桿菌感染,當時建議她服用2周抗生素以清除胃幽門桿菌,但對方自覺胃沒有不適而忽略,再次求診時已是胃癌第4期,這使他不禁感嘆「如果她當時有聽我的話……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這悲劇的發生?」劉博仁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該名女子2年前曾因患有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就診,當時已用到生物製劑,係針對發炎因子來抑制免疫發炎的藥物,「不過也有報告指出,使用這類藥物,可能會增加感染、結核菌感染或是少數腫瘤案例的發生」。劉博仁說,當年檢查發現她體重偏輕,且有胃幽門桿菌感染,是為國際癌症研究署列的一級致癌物,便建議她可以考慮以2周抗生素清除幽門桿菌,「我擔心她免疫力低下後,會導致胃部病變……可是後來她就沒回診了」。劉博仁表示,女子此次回診,帶來的病理報告及腹部斷層光碟顯示,她已經是胃癌第4期,對方才坦言,雖然當時醫生建議將胃幽門桿菌先清除,是因擔心使用生物製劑會讓免疫力變差,「可是我當時胃也沒有不舒服,所以也就不當一回事。可是1個月前,我因為食慾不佳,體重下降,後來做了胃鏡,醫師告訴我得了胃癌,電腦斷層檢查出來居然已經是第4期,現在只有化療……我當初怎麼沒有聽你的建議先把這該死的幽門桿菌殺掉」。對此,劉博仁無奈道,眼前面對一位當初曾提醒要注意的患者,居然一語成真,免疫失衡加上身上帶的細菌導致胃癌,而且一發現就很嚴重,「如果她當時有聽我的話清除胃幽門桿菌,或是更謹慎使用免疫生物製劑,或是持續以營養醫學調理免疫力,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這悲劇的發生?」
長胃息肉就該切除嗎? 專業醫解釋「1狀況」才要快切
許多民眾都是在進行健康檢查的時候,透過胃鏡檢查才發現自己有胃息肉,後續就陷入「是否要切除」的判斷中。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表示,胃息肉是由器官黏膜層的細胞增生所形成的突起物,與大腸息肉類似,膽囊和胃部也可能會出現息肉。胃息肉可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胃底腺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了解這些類型及其成因,對於判斷是否需要切除非常重要。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徐兆甸主任解釋,胃底腺性息肉是最常見的,約佔所有胃息肉的九成,通常屬於良性息肉,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或影響,尤其當息肉小於1公分且非生長在特定位置時,無需過度擔心。這類息肉在內視鏡中呈現偏白色且均質規則的粘膜狀,對於1公分以下的胃底腺性息肉,醫師通常建議只需定期觀察即可,但若超過1公分,則建議切除以預防未來可能的病變風險。第二種類型是增生性息肉,這類息肉多是由於刺激性飲食引發的胃部炎症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特別是在慢性胃炎患者中較為常見。增生性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並屬於良性息肉,雖然大部分情況下無需切除,但如果息肉超過1公分,醫師同樣也會建議進行切除,以免日後變化。第三種類型則是腺瘤性息肉,也被稱為胃腺瘤,雖然所佔比例非常低,但這類息肉被視為胃癌前病變,因其內部可能含有惡性胃癌細胞。約有30%的腺瘤性息肉已含有惡性細胞,因此無論大小,一旦發現醫生都會建議立即切除,以防止癌變風險升高。報導中也提到,腺瘤性息肉的成因包括幽門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及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特別是當腺瘤性息肉超過2公分時,惡化的風險更高。至於胃息肉的處理方式,徐兆甸主任建議從30歲開始,就要開始進行完整的腸胃道篩檢,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大腸鏡及胃鏡檢查,並且養成每1至2年定期檢查的習慣。尤其對於發現腺瘤性息肉的民眾,除了及早切除外,還應進行幽門桿菌的檢測與殺菌治療,以確保根除幽門桿菌,減少未來癌變的風險。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逝世!醫示警「把握3個月治療黃金期」:未吸菸者小心了
男星汪建民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至頸椎、腦內,前後歷經多次化療後,身體狀況一度好轉,他便努力復出工作。怎料,他的妹妹在今(8)日午間證實,汪建民已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對此,醫師就指出,台灣的女性和未吸菸者的肺腺癌發生率仍顯著上升,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且診斷後3至4個月為治療的黃金期,因此呼籲高危險族群應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據國健署2023年公告最新十大癌症排名,依序為肺癌、大腸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胰臟癌,不論台灣和世界,肺部惡性腫瘤都比其它的惡性腫瘤更容易造成病人死亡。高雄長庚胸腔內科醫師王金洲醫師表示,台灣的肺癌在流行病學上有些特徵與西方國家不同,像是女性肺癌發生率特別高,西方國家男性肺癌的死亡率為女性的7至8倍,台灣僅1.8倍,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國家肺癌患者中,有85%是吸菸者,在台灣則不及50%。王金洲接著說到,肺癌病變初期毫無症狀,腫瘤體積太小也難以發現,要大到可以被看出來,可能要花費10年以上時間。因此就算早或晚幾周、幾個月,可能並不會影響整個疾病的癒後,但仍建議患者要把握診斷後3至4個月左右的黃金治療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明,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等,台灣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主,佔近9成;非小細胞肺癌又有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等,其中肺腺癌約佔8成,台灣的肺癌患者超過6成都是肺腺癌,以女性居多。陳育民解釋,肺腺癌本來就是很容易產生腦轉移的癌症之1,具EGFR突變的患者又有更高的比例有腦轉移,依據文獻,約有20至30%的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更有50至60%的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 陳育民補充,如今的肺腺癌已走向採用精準治療,不同的驅動基因突變有不同的標靶藥物,患者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哪個基因突變,再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可以延長生命。他說,晚期或復發的肺腺癌患者,可先進行基因檢測,有驅動基因突變時,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驅動基因突變,可以檢測癌細胞的PD-L1,表現量高可以進行免疫治療,表現量低則採取化療或是合併免疫治療等。衛福部過去曾於官網衛教,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9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成大醫院胸腔內科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也提醒,若出現胸悶、胸痛或咳嗽不止等症狀時,很有可能是潛在的肺癌患者;而LDCT便是早期發現肺癌的有力篩檢工具,能有效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據了解,目前國健署已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族群,提供2年1次之免費LDCT篩檢。
胃痛吃成藥止痛仍無法緩解? 當心是「幽門螺旋桿菌」惹禍
40歲的忙碌工程師吳先生,經常胃痛且靠吃成藥止痛及緩解,近期服藥已無法改善症狀,甚至開始解黑便,直至胃痛冒冷汗求診,發現胃部已有多處潰瘍,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併發胃出血。染幽門桿菌 吃止痛緩解恐更嚴重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肝膽腸胃科葛齊醫師表示,止痛藥非萬用藥,因為吳先生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只吃止痛藥不僅無法治癒,潰瘍還會重覆發作且惡化。而胃潰瘍的危險因子包含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抽菸喝酒、飲食習慣不良、壓力過大、內分泌失調,以及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殺菌藥物治療 加速胃潰瘍癒合速度葛齊醫師說明,胃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通常容易產生長期胃部不適、胃潰瘍,透過質子幫浦抑制劑抑制胃酸搭配幽門螺旋桿菌的殺菌藥物治療,以達到根治幽門螺旋桿菌及加快潰瘍癒合的目標。此外,醫師向吳先生強調要配合調整生活型態及按時服藥勿自行停藥,否則可能造成治療效果不佳及幽門螺旋桿菌抗藥性增加,使先前治療前功盡棄,所幸服用藥物治療後,吳先生胃鏡追蹤狀況得到改善,不僅潰瘍癒合,且成功去除頑固難治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避免演變為胃癌的風險。調整生活型態 按時正確服藥葛齊醫師提醒,長期胃部不適、胃潰瘍,應尋求醫療協助以確定診斷並給予適當的建議與治療,且要搭配生活型態的調整,包含戒菸、戒酒,及避免慣性使用止痛藥物,多數病人在適當治療後都會明顯改善,甚至不需長期服藥。曾有病人慣性吃止痛藥,拖到解黑便、劇烈腹痛、發燒等症狀才就醫,檢查發現已是胃出血、胃穿孔的腹部急症,未即時處理有可能併發嚴重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平民人參登場!42歲乳癌患者吃「這一物」19年沒再復發 專業醫:可抑制多種癌症
在癌症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的現代,要如何防癌、抗癌成為當代的飲食顯學。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日前就曾分享一個案例,一名42歲罹患位三陰性乳癌第3期的患者,在接受常規治療後,每天食用白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至今已19年未見癌症復發。而江守山也提到,白蘿蔔對多種固體腫瘤如肺癌、胃癌、結腸癌、膀胱癌和前列腺腫瘤等都有抑制作用。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江守山醫師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詳細分享這起案例,他回憶表示,該名女患者在完成乳房切除、化療和電療後來到診所,表示擔心自己無法陪伴年幼的孩子長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江守山醫師建議該名患者必須要長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晚上關燈睡覺,避免接觸塑膠等有害物質,並且每天至少食用一次白蘿蔔或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江守山醫師解釋,白蘿蔔富含維生素C、葉酸、鉀和膳食纖維,是個十分營養的食材,除此之外,其中最大的價值在於白蘿蔔含有琉代葡萄糖苷,該物質在人體內會轉化為吲哚類和蘿蔔琉素等抗癌物質。而為了能最大化白蘿蔔內的抗癌成分,江守山醫師建議民眾在烹飪白蘿蔔時,可以先將白蘿蔔切塊「靜置10分鐘」後再下鍋。此舉雖然會讓白蘿蔔口感稍微變辣一些,但能讓白蘿蔔產生更多的抗癌物質,顯著提升其健康效益。江守山醫師也提到,白蘿蔔的抗癌效果不僅限於乳癌,除了血癌和白血病外,白蘿蔔對多種固體腫瘤如肺癌、胃癌、結腸癌、膀胱癌和前列腺腫瘤等都有抑制作用。此外,白蘿蔔還含有維生素E、多酚和類胡蘿蔔素等營養物質,能降低胰島素阻抗,並具有保護心臟的功效。再加上其價格低廉且容易獲得,江守山醫師將其譽為「平民人參」。
基隆礦工醫院院長黎慶福猝逝! 他才救回加護病房患者「竟因心肌梗塞突倒地」
基隆八堵礦工醫院院長黎慶福26日驚傳猝逝消息,據了解,黎慶福當時在加護病房內搶救患者,休息時疑因心肌梗塞倒地不起,醫護人員搶救2小時仍宣告不治,享壽70歲。根據院方說法,黎慶福26日下午2點30分到加護病房為一名患者插管急救,結束後,黎慶福因頭暈在病房空床休息,未料在3點15分食,黎慶福出現抽搐現象,急診室醫師連忙將他送往加護病房插管急救,經過電擊、打強心針等救治,仍然回天乏術,於傍晚5點20分宣告不治。據了解,畢業於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的黎慶福,專長項目為外傷、皮下腫瘤、乳房腫瘤、甲狀腺疾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膽道結石症、胰臟炎、腸阻塞、闌尾炎、痔瘡、肛門瘻管、腹部急診、植皮手術、癌症手術(胃癌、大腸直腸癌)、疝氣。黎慶福在民國69年從台大醫院來到基隆八堵礦工醫院服務44載,雖然講話有一口濃厚僑生口音,但仍不減對基隆及瑞芳、平溪、雙溪、貢寮鄉親熱情。常以醫院為家的黎慶福,有時半夜醫院需要協助,他也會從新店特地趕回醫院,日前還獲得基隆市好人好事代表的榮譽,原先他將代表基隆參加全國好人好事代表活動,如今發生憾事,礦地方鄉親也大感震驚,難過的是他順利搶救病患,卻犧牲自己生命。院方表示,黎慶福的家人長年住在澳洲,目前已和家屬聯絡上,將由家屬處理後續的相關事宜。
抗癌3寶不可不知 營養師曝光大蒜2吃法「增加抗癌效果」
先前衛福部公布2023年國人的10大死因,癌症依舊高居榜首,多年以來,民間也流傳著許多抗癌的秘方。而營養師劉怡里也提出辛香料中的「抗癌3寶」,分別是青蔥、薑與大蒜,其中劉怡里還分享大蒜的兩種食用方式,更能增加抗癌的效果。營養師劉怡里在FB粉絲專頁發文提到了辛香料中的「抗癌3寶」,其中青蔥中含有豐富的硒元素,這種物質可以有效降低胃液內的亞硝酸鹽濃度,達到預防胃癌的作用。此外,青蔥中的麩胱甘肽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有助於身體合成麩胱甘肽,進一步降低氧化壓力,幫助排除體內的有害物質。青蔥的氣味也具有多種健康益處,例如抗菌、抗發炎、舒張血管,並且能夠維持腸道的健康菌群。接下來是薑,劉怡里提到薑含有薑辣素和薑醇,這些成分對健康有極大好處。薑辣素具有抗發炎和抗氧化功能,對抑制腫瘤生成十分有效,而薑醇則被一些研究發現能抑制癌細胞的轉移。市場上常見的薑有三種,分別是嫩薑、老薑和甘薑,其中老薑的薑辣素含量高於嫩薑,而甘薑則常與中藥材一起煎煮使用。最後,劉怡里強調大蒜的抗癌作用。大蒜中含有蒜素和類黃酮,這些成分能有效防止腫瘤增生,並且抑制致癌物質的生成。此外,大蒜還含有亞硝胺,這種物質能增強免疫力,對預防胃癌和大腸癌等癌症有明顯作用。大蒜最有效的食用方式是生吃或將大蒜泡在橄欖油裡,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增強其植化素的功效。在食用前,將大蒜切開並靜置10至15分鐘,讓蒜素有足夠的時間生成,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