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鱗癌
」 肺癌 肺腺癌汪建民病逝/不是感冒!肺腺癌7大警訊要當心 死亡率最高!免疫治療是救命解方
藝人汪建民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至頸椎、腦內,他的妹妹今(8)日午間證實,汪建民已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肺癌連續19年居國內死亡人數第一名,資料顯示,每5位癌症死者中就有1名肺癌患者,不只如此,肺癌也超越大腸癌、肺癌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不只癮君子,更多生活健康的人也罹患肺腺癌,甚至誤以為是感冒而延誤治療。65歲的黃女士愛運動、生活也規律,沒想到8年前竟確診肺腺癌第三期,她以為只是感冒咳嗽,沒想到卻是癌症,確診當天就立即決定動手術,接著再進行化療,2年後以為已經沒事時,卻又發現復發,而且已經轉移到腦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與確診時的期別有關,由於多數患者確診都是晚期,由110年癌登觀察,首次治療為手術者僅佔4成左右,可見大多患者發現時已是無法手術的病況。隨著肺癌備受重視,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從3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這也是台灣首度於肺癌領域獲得健保給付。黃女士接受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至今已近5年,目前病況良好。台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表示,高風險族群如吸菸、二手菸、家族史應定期檢查,如果出現肺癌常見症狀如久咳不癒、呼吸急促,如果發生持續2周以上咳嗽且未見好轉、咳血、呼吸急促、持續胸悶胸痛、聲音沙啞、莫名的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等症狀,若有以上7大警訊便要有所警惕,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國內想要實現「晚期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倍增」,首先要擴大免疫藥物的給付和應用。健保署去年12月將肺鱗癌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醫界呼籲應將給付擴及患者更廣大的肺腺癌,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受訪表示,肺癌免疫藥物費用高昂,是否擴大給付還有待相關評估,和廠商議價也持續進行,他透露「應該很快會有好消息」。
健康不平等!同是肺腺癌「健保資源差10倍」 患者陷要錢、要命的抉擇
藝人汪建民不菸不酒竟罹患肺腺癌第四期,震驚不少民眾。事實上,肺癌已20年蟬聯國內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目前也是唯一發生人數、死亡人數皆破萬的頭號奪命腫瘤,肺癌可怕在於有逾半數的病人為晚期確診,其中又以肺腺癌為大宗,但其中佔3成的「晚期無腫瘤基因突變肺腺癌」,健保治療選擇卻仍停留於傳統化療,進一步依人數占比推算,健保資源更差了將近10倍。2024「世界肺癌日」前,國內兩大醫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攜手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和朝野立法委員王正旭、陳菁徽和羅廷瑋,今(19日)共同替這群處在治療缺口上的肺腺癌病人請命。一名肩負養家重擔的55歲父親,去年因背痛許久,尋遍中西醫均無法改善後,輾轉到胸腔科就醫竟確診第四期肺腺癌,背痛原因是腫瘤已轉移至脊椎,進一步檢測後確定是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且PD-L1屬低表現量,不適用標靶藥物,這名父親沒有商保可支援。為了能繼續賺錢養家,他和醫師討論後,還是勉強擠出有限的存款,調整劑量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搭配健保給付的傳統化療,目前病情控制良好、暫不影響工作,但龐大的自費治療壓力,已讓他不得不思考是否要中斷自費治療,陷入「要錢」還是「要命」的抉擇,這位父親的無奈也映照出眾多晚期肺腺癌病人正遭遇的困境。擁有治療癌症多年經驗的立委王正旭指出,要實現賴清德總統「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三分之一」的目標,肺癌當然是頭號打擊對象,晚期肺腺癌的治療應加速趕上國際趨勢。同具醫師背景的立委陳菁徽也強調,肺癌對民眾健康的威脅最大已無庸置疑,在擴大推動早期篩檢之餘,也應顧及晚期病人的治療需求,畢竟生命無價,勿漠視晚期病人的健康權。健保署去年底(2023)已陸續給付肺鱗癌、小細胞肺癌的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但面對肺癌當中佔約8成的肺腺癌,健保資源挹注在標靶治療相對豐沛,病人第一線就有標靶藥物可用,預後較佳;反觀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人仍以健保化療為主、預後不佳,形成晚期肺癌的治療缺口,也是降低肺癌死亡率、實現總統政見的絆腳石。面對晚期肺腺癌病人仍停在化療的困境,健保署長石崇良今年以來已陸續在公開場合透露,精進免疫藥物應用、接軌國際指引是該署的政策方向,繼肺鱗癌、小細胞肺癌後,肺腺癌的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給付,「應該很快陸續有好消息!」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賴俊良理事長表示,以肺癌最大宗的肺腺癌為例,健保接軌國際標準治療對降低死亡至關重要,目前健保在標靶治療挹注資源較多,臨床治療武器相對充裕,唯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尚未給付,多數病人仍停留在傳統化療、影響預後,是降低肺癌死亡的阻礙。「健保給付要加速跟上日、韓等國!」他強調,包括國內五大醫學會共同編撰的晚期肺癌治療指引,及國際治療指引均建議第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為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患者治療首選,目前除日、韓外,包括健保署審核藥品給付的重要參考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等,都已公費給付,如要落實總統政見,健保應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否則肺癌治療離降低死亡的目標將愈來愈遠。「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治療資源少,像是被健保遺忘的一群病人!」收治該名55歲父親的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徐培菘坦言,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的建議,有腫瘤基因突變的藥物,健保給付現已涵蓋72%,反觀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藥物,健保給付的涵蓋率僅17%;如進一步以人數占比推估,前者可使用健保給付的國際指引藥物達75%,後者僅8%,落差將近10倍,顯示同是晚期肺腺癌病人,在健保下的治療命運和預後都有天壤之別,衍生健康不平等。「我們不希望病人看得到藥,卻用不到!」他指出,根據各項大型臨床研究指出,如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病人只用化療,半數活不過一年,有腫瘤基因突變者因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相對完整,預後較佳,徐強調,晚期肺腺癌患者若於一線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不僅中位數存活期可提升逾2倍、死亡風險更可降低4成。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肺癌演錯了3/蟬聯19年癌症死亡冠軍 免疫治療給付有望擴及肺腺癌
肺癌連續19年居國內死亡人數第一名,資料顯示,每5位癌症死者中就有1名肺癌患者,原因在於國人確診時多數已是肺腺癌晚期,健保署去年12月將肺鱗癌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醫界呼籲應將給付擴及患者更廣大的肺腺癌,健保署長石崇良透露「很快有好消息」,但也坦言肺癌需篩檢、治療並行,才能降低死亡率。肺癌依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佔約92%,國人最常罹患的肺腺癌就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何肇基表示,肺麟癌同樣屬於非小細胞癌,根據國外研究發現,肺鱗癌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的五年存活率達18.4%,相較於傳統化療只有9.6%,癌症免疫藥物有助提升晚期肺鱗癌存活率近2倍。因此國內外的癌症治療指引皆建議將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作為晚期肺鱗癌的第一線治療,健保去年12月起也將肺鱗癌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可望延長晚期肺麟癌存活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健保挹注許多資源引進肺癌標靶藥物,讓有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可在第一線就接受標靶治療,但本土研究顯示,肺腺癌患者中,約1/3不適用標靶藥物。這群癌友在健保體系下,多須歷經化療失敗後再次化療失敗,第三線治療才有機會使用免疫藥物,不少癌友撐不過連續化療而離世,因此呼籲肺腺癌治療應盡速跟進肺鱗癌,第一線給付免疫合併化療。肺癌是發生人數、年增加案例數、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健保署坦言投入大量照顧成本,但存活率卻不盡理想。(圖/報系資料照)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國內想要實現「晚期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倍增」,首先要擴大免疫藥物的給付和應用。余忠仁說,肺癌已從化療、標靶藥物進入到目前的免疫治療時代,肺腺癌佔了新診斷病人的75%,有基因突變者可使用標靶藥品,沒有基因突變的肺鱗癌病人目前仍以化療為主,大概1/10病人在符合健保條件下可單用免疫,加上肺鱗癌也不過增加5%,但仍有治療缺口,免疫相較於標靶藥品的給付落後很多。石崇良回應,肺癌免疫藥物費用高昂,是否擴大給付還有待相關評估,和廠商議價也持續進行,他透露「應該很快會有好消息」。不過,石崇良坦言,肺癌、大腸癌的照顧負荷逐年增加,但肺癌的存活率遠比其他癌症差,主要是第四期肺癌存活率大約僅13.3%,因此早期篩檢、治療與精進晚期治療雙項並行,才能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
台灣「肺鱗癌」健保治療落後國際 各界籲放寬給付條件避免「同癌不同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晚期肺癌中有一群「肺鱗癌」患者,不像肺腺癌患者有基因突變可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而健保給付的第1線治療仍為化療,若要用上免疫療法健保給付條件相當嚴苛。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指出,癌症化療合併免疫是晚期肺鱗癌的一線標準治療,現在日本、韓國已全面給付,但台灣仍落後國際。因此,8月1日「世界肺癌日」,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及立法院厚生會榮譽會長劉建國委員,共同呼籲希望放寬肺鱗癌健保給付條件,跟上國際治療指引,讓更多肺鱗癌患者能接受更好的治療。晚期肺鱗癌治療選擇少 免疫藥物給付條件嚴苛肺癌是各癌別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病人診斷後多為晚期肺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肺腫瘤委員會副召集人何肇基醫師表示,對於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目前同步化放療(CCRT)合併免疫療法是最新治療指引,但已經轉移的晚期肺癌則須用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治療。不過,傳統化療有抗藥性、效果不佳、副作用大等問題,使用標靶藥需先做基因檢測,若驅動基因突變為「陽性」健保才有給付;若為「陰性者」則須進一步檢測PD-L1(免疫治療標的)作為使用免疫療法的評估指標,當PD-L1≧50%健保才會有條件給付單用免疫藥物,若是PD-L1≦50%則需自費使用免疫藥物。何肇基醫師提到,肺鱗癌(鱗狀上皮細胞肺癌)大多數都沒有基因突變,而且有8成患者PD-L1≦50%完全無法使用健保給付的免疫藥物,而PD-L1≧50%的患者若第一線化療無法使用或是化療失敗才可第二線「單用」免疫藥物。健保治療未進步 病友盼放寬條件台灣肺鱗癌健保給付治療仍以化療為主,而且僅給付單用免疫藥物。但美國癌症治療指引已將免疫藥物列為一線治療建議,而且化療搭配免疫的治療效果比單用免疫或化療好,英國、加拿大、澳洲、日本、韓國等國都已全面給付化療合併免疫。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表示,現在肺鱗癌已經有更好的治療選擇,希望健保可以放寬讓更多病人能接受免疫治療。而身為肺鱗癌病友的48歲賴先生也提到,自己一開始用化療副作用大,在醫師建議下使用免疫療法,但這是因為自己剛好有商業保險可以負擔費用,不然免疫治療2週就要打1次,1次就要15萬根本不可能用,很多病友也都因經濟問題而放棄,使用化療又常有抗藥,治療過程就是反覆抗藥換藥,最後沒藥可用。「同病不同命」是晚期肺癌的治療窘境,尤其晚期肺鱗癌治療選擇又更加受限有如治療孤兒。賴先生表示,肺鱗癌的治療選擇不多,健保應盡早放寬癌症免疫藥物的給付,幫助經濟弱勢的患者有活下去的機會。
半數晚期肺鱗癌「存活期不到一年」 醫界呼籲放寬免疫藥物健保
48歲的賴先生,2020年因背痛而就醫,診斷為肺鱗癌。一開始,賴先生與多數肺鱗癌病友一樣,選擇電療、放療與化療等傳統療法。然而,傳統治療的治療頻率與副作用,讓身為家中唯一經濟支柱的賴先生不得不中斷工作,在與醫師討論後,考量到尚有商業保險可負擔,賴先生開始自費使用癌症免疫藥物,迄今已治療50多次,副作用對生活幾乎沒有影響,且隨時可以繼續工作。賴先生嘆:「晚期肺鱗癌免疫藥物沒有健保,如果沒有保險,要不化療化到死;要不換藥換到沒藥送安寧病房。」根據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患者中,以肺腺癌、肺鱗癌最常見9,這兩種型別的肺癌在目前的健保給付下,有著截然不同的治療命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肺腫瘤委員會副召集人何肇基醫師表示,相較於肺腺癌的治療資源豐沛,肺鱗癌第一線創新治療較匱乏,一半的患者存活期不到一年,可謂非小細胞肺癌當中的「癌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表示,國內每年肺癌確診及死亡人數已破萬人,蟬聯19年的頭號奪命腫瘤,逾半數癌友發現時已晚期,如何提升治療成效一直為醫界所關注的課題。即使近年來因癌症免疫藥物的問世,為肺癌治療帶來極大改變,但我國卻始終受限健保給付,癌症免疫藥物在肺癌的應用上仍與台灣晚期肺癌藥物治療共識、國際標準治療指引有落差,以肺鱗癌為例,一旦患者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則只剩20多年前的傳統老藥可選,甚至約半數患者活不過一年。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指出,台灣和韓國同為健保國家,但在癌症免疫藥物的支出上,韓國卻比台灣高出近4倍1,且韓國去年初已將癌症免疫藥物搭配化療全面納入健保一線給付,不論是藥物支出、給付條件,台灣均不如韓國1。他進一步說明,根據健保署109年健保藥費統計,肺癌癌症藥費支出為83億元,其中癌症免疫藥物僅占5%,但本土研究顯示,有近37%的肺癌患者適用癌症免疫藥物或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換言之,使用健保給付的癌症免疫藥物對癌友而言就像「中樂透」,每8人約只有1名幸運兒能用到,顯示健保在癌症免疫藥物的投資上明顯不足。在健保體制下,外界很難想像肺癌當中,竟有一群肺鱗癌患者,欠缺標靶治療可用,健保給付的第一線治療仍為20年前的化療。立法院厚生會榮譽會長劉建國委員表示,台灣健保設立的初衷為提升國民健康、減少貧富間的健康差距,然目前健保的成本控制思維反而加大貧富健康差距,呼籲健保應加速給付肺鱗癌的免疫癌症藥物合併化療,幫助經濟弱勢的患者有活下去的機會。
「全台首次」肺癌治療滿意度調查 患者嘆:只能在錢跟命之間做選擇!
國內肺癌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已破萬人,蟬聯12年的頭號奪命腫瘤1,近6成癌友確診時已晚期,如何提升肺癌治療成效是對抗新國病的重要課題!社團法人肺長壽協會完成國內首份的「肺癌治療滿意度大調查」,獲得近2000名癌友的響應,調查發現,癌友的治療是否有健保給付為治療滿意度關鍵,9成以上的晚期癌友支持健保能跟上國際治療指引,盼放寬及加速健保給付免疫合併化療,作為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此外,調查也發現晚期肺癌癌友中,半數以上扮演家中的經濟支柱,抗癌同時還得維持工作收入,才能撐起家計,其中,9成癌友表達現行治療已直接影響工作和收入,進一步以每月收入減少的金額分析,發現6成癌友月收減少1萬以上,其中每4名癌友當中,就有1人因罹癌失去工作、收入中斷。肺長壽協會理事長Alan表示,調查發現健保給付與否與癌友的治療滿意度高度相關,且適合使用免疫治療或免疫合併治療者,相較於適合標靶藥物者,前者因健保給予的支持較少,自費治療的經濟負擔較重,導致其不滿意度高於後者。根據健保署最新資料,去年在癌症治療給付的健保資源分配上,免疫治療僅占4%,但本土研究顯示,有近37%的肺癌患者適合使用免疫治療或免疫合併治療,顯示健保在免疫治療的資源投注上,應更貼近實際需要。王先生2019年在健康檢查中發現3公分的肺部腫瘤,診斷為肺鱗狀細胞癌(肺鱗癌),手術治療後卻在去年癌症復發,癌細胞轉移至氣管已是晚期,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墜入谷底,且因沒有腫瘤基因突變,加上PD-L1低表現量、不符合健保給付免疫治療門檻,初期以傳統化療為主,但副作用卻如猛獸般一步步侵蝕著他的體力,「每次化療後,長達半個月的時間吃不下、持續嘔吐,體重最多狂掉10公斤。」他心有餘悸地說:「要是再繼續化療,我大概會因副作用先死掉!」因此,在與主治醫師討論後,雖然經濟負擔較大,王先生仍決定把退休金拿來自費免疫治療,他吐露心聲:「抗癌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看是要錢還是要命!」歷經第一次免疫治療後,王先生恢復體力,又可以到處走動、恢復正常生活。回想飽受化療副作用折磨的日子,需要家人照顧,他感嘆:「既然肺癌患者這麼多,健保就應該給癌友更多支持,放寬免疫療法的給付,幫助患者不會拖累家人!」根據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患者中,約9成是罹患非小細胞肺癌,其中又以肺腺癌、肺鱗癌最常見3,這兩種型別的肺癌在目前的健保給付下,有著截然不同的治療命運。發起肺肺揚揚台大雲林肺癌病友會的台大雲林分院胸腔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崇裕表示,相較於肺腺癌的治療資源豐沛,肺鱗癌不易早篩且第一線創新治療較匱乏,即使近期政府積極推動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期能找到更多的早期肺癌患者及早治療,不過研究發現,LDCT揪出的早期患者絕大多數是肺腺癌,肺鱗癌不易由LDCT被早期發現。陳崇裕強調,肺癌患者近6成確診時已晚期,第一線治療對延長存活期非常重要,但目前健保給付的晚期肺鱗癌第一線治療仍以傳統化療為主,雖然三年前開始給付免疫治療,但受限健保條件嚴苛,多數癌友可說是看得到卻用不到,導致肺鱗癌預後差、多數患者的存活期僅1年左右,堪稱是非小細胞肺癌當中的「癌王」。陳崇裕說,根據國際治療指引,針對沒有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鱗癌患者,首選治療建議為免疫合併化療,國外研究顯示,其中位數存活期可達30.1個月,相較於傳統化療只有12.7個月,免疫合併化療的存活期約為化療的2.3倍,不過目前的健保給付仍僅限單用免疫治療,盼能盡速趕上國際趨勢,以改善晚期肺鱗癌患者的臨床治療。肺癌癌友無法選擇腫瘤基因和型別,一旦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若不符合免疫治療的健保給付條件,就只剩傳統化療可用。陳崇裕坦言,並非所有癌友都能撐到前線治療失敗,再來嘗試免疫治療,多數都跟王先生一樣,只能無奈在金錢跟生命之間做選擇。Alan也強調,癌友亟需健保給付的支持,調查顯示超過90%的癌友都支持健保跟上國際治療指引,給付免疫合併化療作為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這是大家共同的願望。
這種肺癌藏在「支氣管」裡 多是末期!婦人咳血已轉移到骨頭
一位78歲婆婆因為喘、咳血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胸腔科主任莊子儀,經過診斷為右中葉肺鱗癌合併骨轉移第4期,經過化療與免疫治療,加上雙免疫藥物,病況改善,目前穩定治療中,肺鱗癌腫瘤由原本3.8公分已縮小至幾乎無法看到,且原先明顯的肋膜積水,電腦斷層影像已經消除,白血球也恢復,原先因喘、需坐輪椅,經過治療後,已經恢復日常生活。莊子儀表示,肺鱗癌就是鱗狀上皮細胞異常所引起的癌症,這是肺部呼吸道的表皮細胞,因為薄而扁平就使用「鱗狀」來加以形容。這類型的癌症主要從支氣管開始成長,不易發現,發現的時候往往已是中、末期。在肺癌的分類中,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族群約占16%,好發於抽菸男性。肺鱗癌第4期大多僅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為主,少數病人可以申請健保付免疫治療。由於婆婆的肺鱗癌的病灶頗大,一開始先在本院進行放射線治療,待症狀比較穩定之後,再與病人和家屬討論後,給予化療加自費的免疫治療,依照病人身體狀況及避免後續化療的副作用,改為施打目前最新的雙免疫藥物。因病患年紀較大,擔心在治療過程副作用難耐,且子女因工作關係需輪流交接照顧,對治療過程容易混淆,期間莊子儀主任密切關懷病人副作用反應,透過個管師定期電話追蹤病人治療後身體狀況,隨時掌握病人治療副作用情況。而個管師定期關懷,幫助即時回饋病人情況給主治醫師及團隊,使病人治療不中斷,也幫助照顧者共同瞭解當前團隊治療計畫進度。肺癌成因包含抽菸(含二手菸)、空氣汙染、家族史、職業環境致癌因素(如:石綿、鎘、砷等)。近年來,臨床發現肺癌已越來越年輕化,且多無症狀,當因咳嗽、喘等症狀發現時,已多診斷為第3、4期。而肺癌女性患者大多不抽菸,家中若母親、姊妹為肺癌患者,其罹癌機會更是高達4倍,因此即早診斷治療更形重要。建議家中若有肺癌家族史民眾,可定期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揪出早期肺癌,即使0.3公分的病灶也能發現追蹤,針對肺部結節或是毛玻璃病變做定期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