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健康
」 肺癌 癌症 肺纖維化 新冠肺炎 病毒劉家昌病逝/友人曝劉家昌「腦跟肺部有腫瘤」不願積極治療 醫揭預防4重點
「流行音樂教父」劉家昌今(3)日驚傳病逝,據劉家昌的香港友人透露,「他的腦和肺部有腫瘤,但不願積極治療」,引發外界揣測劉家昌是否為「罹患肺癌病轉移至腦部」;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肺癌初期毫無症狀,「一旦出現病徵都是晚期」。根據《NOWnews 今日新聞》引述賴基銘說法,肺癌「抽煙」是主要的因素,其實國人常會忽略其它風險因子,包括廚房油煙,尤其女性在家庭角色裡的關係,常常身處廚房油煙、焚香、室內二手菸等致癌因子的環境,造成許多女性和非吸菸者近年來肺癌發生率攀高。除此之外,包括路上的廢氣、PM2.5和致癌工作環境等,讓人防不勝防。賴基銘也提醒,若早期發現肺癌,早期治療最重要,肺癌在1公分內透過手術切除,治癒率高達95%,因此必須定期做肺部篩檢,此外,平時不吸菸、遠離二手菸,並養成規律運動,其中,有氧運動最有助於維持肺部健康,像是快跑、快速騎自行車、拿重物爬樓梯和登山等,至於飲食部分則要「少紅肉、高纖、低脂」的原則。另外,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則指出,肺癌病患很容易伴隨「顱內轉移」,癌細胞若影響到腦部功能,後果非常嚴重。蔡俊明表示,肺癌是最容易發生腦部轉移的癌症之一,每3位晚期肺癌患者「一確診就有腦轉移」,原本追蹤穩定的病人,突然發生頭暈、嘔吐、吞嚥困難、意識錯亂、甚至抽搐、癲癇或中風症狀,代表可能有腦轉移。據《壹蘋新聞網》報導,1962年出道的劉家昌年初就得知自己腦部和肺部有腫瘤,不過因沒有積極治療,友人證實他已經在2日離世,但目前劉家昌經紀人、家人皆尚未證實死因,詳細情況還有待釐清。
一油用到底超毋湯!譚敦慈「不喜歡橄欖油」原因曝 家中必備3食用油大公開
比起減少油脂攝取,慎選吃下肚的好油更加關鍵!有「無毒教母」之稱的毒物專家譚敦慈建議,煎、煮、炒、炸千萬不能夠一油用到底,她也分享像是芥花油、葡萄籽油、麻油等3種油品,都是她的家中常備食用油。譚敦慈日前在節目《生活智多星》中分享飲食相關知識,她表示若想吃油炸食物最好自己在家動手做,且應挑選「發煙點高於200度」的油品,不過雖然苦茶油是發煙點最高的料理油,但由於苦茶油帶有特殊味道,並非人人都能接受,因此在煎、炸食物時她會選用「葡萄籽油」替代。譚敦慈指出,不少人在家中料理時都會「一油用到底」,但每種食用油在烹煮時能承受的溫度不同,因此應根據烹煮方式來選用不同發煙點的油類,像是炒菜時可使用橄欖油、芥花油,煎、炸食物則可選用「葡萄籽油」替代。另外,譚敦慈透露,炒青菜不建議先爆香,除了油煙容易傷害肺部健康外,發煙點也會瞬間飆高,如此一來油便會產生有害物質,建議民眾炒菜先放油再加水,接著才開火烹煮,最後起鍋前再灑鹽,她強調高溫加上高鹽分易對心血管造成損害,起鍋前調味不僅可以確保鹽巴不會與食用油相容,且只需灑點鹽吃起來就足夠鹹了。對此,譚敦慈也分享,包括芥花油、葡萄籽油及麻油等3種油品,都是她的家中必備食用油,至於大家愛用的橄欖油因為有一個味道,她比較不喜歡,而雖然芥花油的單元不飽合脂肪酸沒有橄欖油來得高,但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相對豐富,且沒有味道,因此是她的常用油,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少家庭常備的麻油因起煙點相當低,最好不要拿來煸香薑片。
眼乾口乾爆瘦12公斤!就醫檢查竟肺纖維化 醫籲定期檢查把握治療時機
一名58歲的男子在今年6月中旬出現發燒症狀,隨即前往醫院就診,醫師發現他的肺部積水情況嚴重,且已有超過三成的肺纖維化現象。經住院檢查後,男子確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乾燥症」,且已併發肺纖維化。男子才回想起自己過去時常有眼乾、口乾的情況,這才驚覺原來早已患上乾燥症。確診至今已超過兩個月,男子體重驟降了12公斤,肺纖維化的範圍更快速擴展至五成,住院期間還經常因劇烈咳嗽與呼吸困難而感到體力不支,體能狀況迅速惡化到如同85歲的老年人。幸運的是,經由跨專科醫療團隊的討論後,確認他的病情符合乾燥症併發肺纖維化及漸進性肺纖維化的臨床定義,並申請抗纖維化藥物治療,期望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並延緩肺部惡化的速度。漸進性肺纖維化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影響非常大,包括呼吸困難、急性惡化以及肺功能下降,不僅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威脅生命。因此,過敏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醫師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即便沒有明顯的喘息、咳嗽或疲倦症狀,也應該與醫師討論安排肺功能檢查,以掌握自己的肺部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問題。自體免疫疾病併發肺纖維化 死亡率恐比癌症還高!自體免疫疾病不僅會對病友的免疫系統產生影響,還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其中肺部纖維化是一種常見且嚴重的共病,由於症狀不具特異性,病友日常容易輕忽,也是自體免疫族群死亡主因之一。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鄭添財理事長指出,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每10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中,就有1位會併發肺纖維化,而這類纖維化會造成不可逆的肺部損傷,最終導致呼吸衰竭,死亡風險甚至比許多癌症還要高。收治上述案例的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盧俊吉秘書長表示肺纖維化是乾燥症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併發症,加上病友最初並不知道自己罹患乾燥症,導致確診時已相當嚴重,一旦併發肺纖維化,除了肺功能可能受損,也會提高併發感染或呼吸衰竭的風險,甚至可能在短短一至兩個月內急性惡化,這也突顯了輕忽肺纖維化的嚴重後果。同時強調,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該建立定期肺功能檢查的習慣,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就能透過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掃描(HRCT)來進行進一步的評估與診斷,進而介入治療。抗肺纖維化藥物助延緩肺功能惡化 病友卻因缺少肺功能檢測記錄恐錯失治療黃金期抗纖維化藥物已被證實可有效延緩57%的肺功能受損速度,並大幅降低74%急性惡化及死亡的風險。然而,許多患者由於缺乏肺功能檢測紀錄,在需要申請藥物時可能無法及時獲得治療。盧俊吉秘書長呼籲,肺功能檢測紀錄對申請藥物治療相當重要,患者應及早與醫師安排檢查,以備日後的治療需求。最新調查:高達六成病友尚未有肺功能檢測記錄 逾七成仰賴醫師安排為深入了解自體免疫疾病族群對於肺功能健康的認知程度,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與病友協會聯合發起的「肺功能檢測行為」最新調查顯示,有高達六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從未進行過肺功能檢查,即便有檢查紀錄的患者,也有超過五成超過一年未檢查,進一步觀察病友接受肺功能檢測原因發現,有超過七成病友仰賴過敏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醫師安排。可見許多患者對於肺部健康的警覺性不足。盧俊吉秘書長強調,患者常將咳嗽等初期症狀誤以為是一般呼吸系統疾病,因此錯失了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機會。只有透過定期檢測,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並採取對應的治療方案,阻止肺部功能的進一步惡化。隨著9月國際肺纖維化月的到來,鄭添財理事長呼籲,所有高風險族群都應該密切關注自己的肺部健康,若出現呼吸急促、咳嗽或極度疲倦的症狀,應立即與醫師討論並安排影像檢查,以便及早發現並治療肺纖維化,減少病情惡化的風險。
肺癌蟬聯43年死亡率最高癌症 醫示警「打掃習慣要改」
肺癌是一種生長於支氣管或肺泡的惡性腫瘤,是全球癌症死因首位,同樣也是我國國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已蟬聯43年,原因就在於其早期病症並不明顯,在台灣有一半的個案發現、就醫時已經是第4期。國內肺癌權威醫師陳晉興表示,民眾除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外(LDCT)來篩檢外,平常應減少吸入空污,像是避免蹲下來擦地板,讓口鼻盡量遠離地面。根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陳晉興表示,國內肺癌患者中肺腺癌佔比最高,比例高達80%,其中不吸菸者多於吸菸者,且女性比例極高,而研究證實,空氣污染和極微小粒子PM2.5是肺癌的致病因子,再加上有檢測顯示,使用掃地機器人會使PM2.5濃度急速飆升,使用吸塵器也會讓後方氣旋形成的揚塵急速上升。因此陳晉興建議,使用掃地機器人時,不要與其同處一個空間,且使用吸塵器時,也別站在排氣口後方。此外,由於懸浮微粒因地心引力下沉,下層空氣相對上層更髒,因此清掃時應盡量讓口鼻遠離地面。如果需要大清掃且需使用吸塵器,可以戴口罩保護自己,除此之外,若是平常地面有些許髒污,建議快速清掃即可,盡量減少環境中揚塵的機會和時間。事實上,根據衛福部官網上刊載,我國每年新增肺癌個案人數約有1萬3千人,肺癌成因中「吸菸」是影響最大的危險因子,其他包括環境因素(如二手菸、空氣污染、油煙、氡氣、石綿、砷)、疾病史(結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或肺癌家族史)等,也會增加得到肺癌的機會,提醒民眾應時時注意自身肺部健康。國民健康署為協助高風險族群能早期偵測出肺癌,也開辦肺癌篩檢服務,目前國民健康署推動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篩檢,所補助的對象包含了具肺癌家族史的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以及50至74歲的重度吸菸者,吸菸史達30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以上),戒菸未達15年者。凡是符合上述資格參加篩檢的民眾,皆可至肺癌篩檢合約醫院進行篩檢諮詢及預約排檢。
年輕護理師不菸酒無家族史卻患肺癌 醫示警「早期常無症狀」:死亡率第1名
一名年僅30歲的護理師從不菸酒、也無其他家族病史,卻在某次健檢中發現了「毛玻璃結節」,隔年還長至2倍大,最後確診為肺癌,更可怕的是,在發現病灶至確認罹癌期間,她毫無不適症狀發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提到,「肺癌」是國人健康頭號殺手,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不論是發生率及死亡率皆為排名第一,而其明顯症狀為久咳不癒、呼吸困難、局限性哮喘、咳血、阻塞性肺炎等等,不過若發現有上述明顯症狀才去就醫檢查,並確診為肺癌時,多半已經是進入到晚期階段。在最近,就有網路傳言指出,發現「杵狀指」可能代表罹患肺癌,而沈彥君醫師則解釋,「杵狀指」是肢端末梢肥大的現象,常造成甲床跟指節的角度變形,其發生原因目前主要認為與「心肺」相關疾病造成之身體缺氧、「消化系統」疾病有關,所以並非出現「杵狀指」就一定是罹患肺癌,而是當出現「杵狀指」時,需多加留意背後原因之一可能就與肺癌有關。沈彥君醫師進一步表示,早期肺癌的症狀幾乎不明顯,常常是沒有症狀,僅少數因腫瘤發生位置緊靠氣管或支氣管,因病灶壓迫產生咳嗽,才有機率因久咳不癒而發現早期肺癌。對此,沈彥君醫師也提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作為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且自民國111年7月1日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針對規定年齡階層中,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史之兩大高風險族群,提供2年1次的免費LDCT肺癌篩檢。另外,沈彥君醫師強調,曾經罹患肺結核或其他肺部慢性發炎性疾病者,抑或是長期位處易致癌環境如通風不良油煙廚房、金屬業、冶礦業、石棉業或曝露於放射線下環境的人,也可能提高罹患肺癌機率,若有任何肺部健康的疑慮,請務必主動安排LDCT檢查,也不需太過於恐慌偽陽性,只要聽從醫師建議定期安排後續追蹤,才能有爭取黃金治療的時間。
菜瓜布肺比癌症致命? 確診急性惡化一年內身亡
你常忽略咳嗽、喘不過氣等肺部症狀嗎?近年國人對於「肺纖維化」這個名詞已不陌生,但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甚至誤當成小感冒而不以為意,導致延誤治療。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首度攜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於919台灣肺纖維化日前夕9/17(日)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活動。呼籲國人應建立正確肺部健康觀念,留意「咳、喘、累」三大症狀外,也應定期檢測肺功能。比許多癌症更致命 醫授護肺三招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成因非常多元,較為大眾所熟知的有發病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醫師表示:「特發性肺纖維化不可逆,病友容易因外部因素刺激導致肺功能急速下降,嚴重者走幾步路就覺得氣喘吁吁,甚至感到呼吸困難,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五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鄭添財醫師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病友也是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提醒病友對於呼吸道症狀或身體異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為提高大眾對於肺部健康的警覺,健走日當天活動現場醫師更傳授護肺三招,教大家為自己的肺部健康把關!第一招:出現「咳喘累」可能是肺正發出求救訊號肺纖維化常見症狀為「咳、喘、累」,臨床觀察到,民眾往往都要咳到無法入睡,或是打擾到別人時才願意就醫諮詢,一旦確診為肺纖維化,此時肺功能早已嚴重下降,不僅要透過補充氧氣來維持日常活動外,嚴重者還需住院插管治療;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嚴重呼吸道疾病,民眾如出現「濕咳、多痰、易喘」症狀且持續達三周以上,也請儘快到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療。▲「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齊走畫面第二招:高危險群應落實「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肺纖維化的發展過程是由肺底往肺尖方向移動、周邊往中心方向蔓延,「就像溫水煮青蛙一般!」王鶴健醫師分享曾收治一名企業高階主管,平時就有咳、喘症狀,自認身體還很硬朗仍能負荷這些小問題就不以為意,也沒有「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觀念,在一次健康檢查時發現CA19-9指數偏高,誤以為是惡性腫瘤,轉診至胸腔內科才發現肺部已嚴重纖維化,並確診特發性肺纖維化,很快地病情發生急性惡化,不到一年即病逝。目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成因尚不清楚,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工作者,都是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王鶴健醫師指出,當肺部開始有纖維化的跡象,醫師在聽診後背下肺葉時,就可聽到有如魔鬼氈撕開的聲音,若有出現「咳、喘、累」三大症狀且已經持續八週以上,儘快到胸腔內科檢查,當醫師懷疑是特發性肺纖維化者,則會進一步安排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以判斷是否確診與疾病侵犯的範圍。第三招:自體免疫疾病者 應定期肺功能檢查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因免疫系統錯亂而導致敵我不分地攻擊全身器官,侵犯到肺部就可能發生肺纖維化。鄭添財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燥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病友,無論是否出現「咳、喘、累」症狀,都建議在醫師的專業評估下,每3-6個月定期安排肺功能檢查,追蹤觀察是否有肺纖維化的狀況。鄭添財醫師也感嘆地提起過去曾有一名硬皮症病友,在類固醇等傳統藥物治療下,硬皮症狀得到控制,但肺部纖維化卻持續進展,肺功能如自由落體般的快速下降,隨著身體衰退、病情惡化,還來不及得到有效治療即抱憾離世。雖然肺纖維化無法根治,對肺功能的傷害亦不可逆,所幸近年已有抗肺纖維化藥物可協助病友改善症狀,恢復生活品質外,更能延緩肺功能下降程度,避免疾病持續惡化,鄭添財醫師強調,病友也要配合醫囑,若有症狀都要即時向醫師反應,切勿自我診斷,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6高危險群自我檢視 早發現早治療
即使不菸不酒、作息規律也有可能會罹患肺癌。台灣癌症基金會第15屆抗癌鬥士-蔡勝進,服務教職29年,退休後從事志願服務工作15年,常常從事晨泳、爬山等活動,作息規律、不菸不酒,但一直沒有做肺部篩檢,在幾年前例行門診檢查後竟確診「肺腺癌」,切除左肺下葉並積極治療後,目前已恢復穩定。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表示,要遠離肺癌威脅,除了避免致癌因子、遵守正確飲食、規律運動等預防外,定期篩檢、精準治療等2步驟也要同時遵守,唯有這三級預防同時強化,才能有效降低肺癌發生率、增加患者存活率。定期LDCT肺癌篩檢 6高危險群自我檢視響應8月1日世界肺癌日,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全民正視肺癌的威脅。賴基銘教授指出,肺癌初期無任何症狀,因此晚期發現比例高,導致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因此除了生活預防之外,特別強調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一般認為吸菸會增加肺癌風險,但賴基銘教授表示,廚房油煙、路上的廢氣、PM2.5、致癌工作環境等,也漸漸成為肺癌罹患的主因,讓人防不勝防,尤其女性因為家庭角色的關係,常常身處於充斥致癌因子的環境,如:廚房油煙、焚香、室內二手菸等,也是許多女性、非吸菸者近年來肺癌發生率增加的主因。因此,高危險群應盡早進行篩檢,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民眾可依以下6項目檢視自己是否為肺癌高風險族群,包含:抽菸史超過30包年 (含戒菸時間未超過15年的民眾)包年計算:每天抽菸___包×抽___年= ______包年具有肺癌家族史者(一等親或是家族內有一位以上的肺癌病患)有肺部病史者(如:肺部慢性發炎疾病、肺結核、慢性肺阻塞症等)暴露於氡氣環境,或特定職場環境工作者(如:金屬業、冶礦業、石油化學工業、石綿接觸者或長期暴露在有粉塵、油煙、棉絮、化學物質、放射環境下等)長期暴露於PM2.5區域者長期需煮食且無抽油煙機設備者賴基銘教授提到,台灣癌症基金會特別推動「女性弱勢家庭肺癌篩檢支持計畫」,只要年滿40(含)以上之具有低收、中低收入戶證明或清寒證明的女性,且符合上述 「肺癌高危險族群」6項指標中任一指標之高風險族群者皆可申請,名額僅限100名,希望民眾把握機會自主篩檢,守護肺部健康。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補助基因檢測治療更精準除了定期篩檢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也很重要,尤其治療應精準治療。賴基銘教授表示,肺癌的治療早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臨床醫師可依腫瘤特性、大小以及基因檢測,擬定最適切的治療計畫,早期肺癌治療選項多元化,病友可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術後無論是免疫或標靶的輔助治療,都能夠幫助降低復發風險。而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到,研究指出I到III期肺癌患者若是有EGFR基因突變,在術後仍有45%~76%之復發風險,且期別越高,復發風險就越高,有鑒於此,基金會提供100名早期肺癌患者補助EGFR基因檢測,以讓病友掌握肺癌基因突變,做出正確治療選擇,幫助早期治療策略擬定之評估,相關資訊可上官網查詢。
別再錯怪長新冠 中年男喘吁吁就醫發現是「菜瓜布肺」
為強化50歲以上男性、吸菸、有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高危職業人員、自體免疫疾病等高風險族群肺部健康的認知,今年9月17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與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攜手於大安森林公園舉辦「2023 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活動資訊請參考https://bao-ming.com/eb/content/5747#27405,活動名額有限,千萬別錯過!一名60歲男性,長年吸菸且又在粉塵多的環境中生活及工作,確診新冠肺炎後,常常感到疲累、呼吸急促,懷疑自己是罹患長新冠而就醫檢查,醫師觀察到他的肺功能下降僅剩50%,越看越不像是新冠後遺症,進一步聽診後背下肺葉,出現如撕開魔鬼氈似的連續性爆裂音,再經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是罹患了存活率比癌症還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也就是俗稱的「菜瓜布肺」。錯把「咳、喘、累」當新冠後遺症 小心罹患菜瓜布肺在長新冠的外表下,其實可能隱藏著更致命的疾病!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指出,菜瓜布肺和新冠肺炎所引起的肺纖維化並不相同,臨床上不到5%的新冠肺炎確診者會引發肺纖維化,但症狀約6-9個月就會消失,而菜瓜布肺與病毒、結核菌等感染及發炎反應後所引起的肺纖維化不同,罹患菜瓜布肺的病友,肺部的肺泡會漸漸形成結締組織,使得肺臟逐漸失去彈性、越來越硬,並形成一個一個空洞,進而影響氣體交換的功能,導致呼吸困難甚至衰竭。雖然菜瓜布肺的成因不明,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中的工作者,例如美容美髮、農業、畜牧、石化工業、警消人員、木材森林業、建築工程業、採礦業等都是罹患菜瓜布肺的高危險族群,黃俊耀醫師提醒,若有「咳、喘、累」三大症狀且持續八週以上,就應當心是菜瓜布肺的警訊,建議儘速至胸腔內科就醫。菜瓜布肺比癌症更致命! 存活期不到一年菜瓜布肺一般診斷以胸部X光、肺功能檢查以及聽診後背下肺葉,判斷罹患菜瓜布肺的可能性;若懷疑是特發性肺纖維化,會再進行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以判斷病灶位置在下肺葉的哪個部位,有無造成支氣管擴張、蜂巢狀肺破壞等,並依嚴重程度給藥。菜瓜布肺病友確診後整體存活期僅0.9年,且只要急性發作一次,肺部功能將迅速惡化折損3-4成,並危及生命,黃俊耀醫師說,約有半數病友會在3-4個月內死亡,如果沒有接受治療,死亡率甚至比一般常見的癌症還高。尤其冬天更要特別注意,當出現高燒、走路走不動、呼吸喘等類似肺炎的狀況,需提高警覺儘快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致命菜瓜布肺比照癌症規格治療 ! 多團隊合作照護助維持肺功能所幸,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已有健保給付抗肺纖維化藥物,有助於延緩約五成肺功能的惡化,減少約七成急性惡化的風險,並能改善病患症狀、延長存活期。黃俊耀醫師特別提醒,菜瓜布肺是不可逆的,因此提醒民眾切誤輕忽日常症狀拖延就醫,能及早發現、及早接受專業診治,把握黃金治療期,絕對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在診斷及治療的概念上,目前菜瓜布肺在病友用藥後狀況能獲得改善,再透過營養師、社工、呼吸治療師、個管師等多團隊合作照護,接力協助病患加強肺部復健、呼吸治療,幫助病患維持肺功能,並且戒除不良習慣,就有機會延長壽命,維持生活品質。
廣告誇大不實 加護靈被罰6億日圓破紀錄!【事件懶人包】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噴了到底有沒有用!?」疫情帶動許多除菌用品熱銷,以「空間除菌」概念熱銷的日本產品「加護靈」,因廣告誇大不實,被日本消費者廳處以6億744萬日幣罰金,打破違反「景品表示法」之最高罰金!台灣也有不少媽媽團購加護靈,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提醒,二氧化氯使用方式不對,恐效果不實。宣稱放在空間中 能夠去除99.9%病毒加護靈來自於日本大幸藥品,也就是家喻戶曉的「正露丸」公司。該商品2018年9月上市,共有置放型、筆型、噴霧型等5種規格,主要成分為二氧化氯,宣稱可抑制病菌、過敏原、臭味、甲醛,流感病毒、諾羅病毒、塵螨過敏原。例如「置放型」加護靈,放在3坪左右的密閉空間180分鐘,能夠去除99.9%病毒,而且每天使用也安全無虞,0-99歲皆適用,新生兒及孕婦都可以使用。疫情期間,加護靈不僅賣到斷貨,黃牛價飆漲數倍仍有人買,銷售額達到日幣202.48億,打破大幸藥品銷售紀錄,股票一度漲停,甚至銷售至世界各地。被認定違法 加護靈改包裝繼續販售日本消費者廳2022年4月15日對該系列商品提出警告與質疑,並引用WHO的資料,指出全世界並沒有二氧化氯商業產品針對「空間除菌、空間病毒消除」之有效證明,認定廣告誇大不實且毫無根據。大幸藥品5月提出資料回應,僅更變產品包裝與廣告標示,並無召回或退貨,仍然繼續販售。此外,加護靈在疫情中不斷以「寄贈」來維持品牌形象,引發「大炎上」爭議。6億日幣罰金 打破景品表示法紀錄日本消費者廳2023年4月11日確認加護靈違法,指出廠商所提出之資料並無合理有效的根據,即使產品包裝跟廣告標示變更,依然讓消費者混淆不清,因此發出行政罰款命令,要求日本大幸藥品在2023年11月13日之前,支付6億744萬日幣罰金,此超高金額也成了至今違反景品表示法不當表示之最高罰款金額。《HNK》報導,大幸藥品在官網致歉,「對於造成所有人員重大麻煩和擔憂,我們深表歉意。我們將徹底告知政府官員和員工,我們對於不合理的溢價和誤導性陳述的處理方法,並加強廣告篩選系統,努力防止再次發生。」噴於密閉空間影響人體 噴於開放空間沒用針對所謂的「空間除菌法」,日本厚生勞動省官網指出,在空間內以噴霧的方式消毒或是除菌,有可能會附著在眼睛或皮膚,甚至吸進肺部,對人體造成影響,因此並不建議使用。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提醒,二氧化氯具有殺菌效果,通常是直接噴於物體表面。若噴於開放式空間,恐起不到作用;若噴滿密閉空間,吸進肺部恐影響肺部健康,造成肺部發炎與病變。至於如何殺菌才有效?顏宗海表示,針對新冠病毒,使用70%酒精擦拭桌面、電腦等物品表面最有效;針對諾羅病毒,可參考疾管署建議,使用1,000ppm漂白水,以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才能確實消毒,維護健康。加護靈非醫藥品 在日本僅是「雜貨」網紅「聽日本人妻講生活」表示,疫情以來,很多日本民眾把加護靈當守護神。不過,加護靈在日本僅屬於雜貨。在日本的醫藥法上,醫藥關聯產品有醫藥品、醫藥部外品等分類。醫藥品指的是有治療作用的藥品,醫藥部外品是指對人體的作用,比醫藥品溫和。這兩類產品以外的商品,不能在商品包裝或廣告文宣上,提及商品本身或對於人體的效果或效能,否則即是違法。網友紛紛回應,台灣之前也有水神與白因子爭議,「為了健康與不要被利用,真的要仔細查證」。
推廣肺癌LDCT篩檢 盡早發現治療杜絕病根
肺癌人數一直以來都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的前三名,為了提高肺癌的治癒率,衛福部近幾年積極推廣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以下簡稱LDCT)檢測,希望民眾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LDCT檢測 早期發現肺癌衛福部臺中醫院院長侯承伯為照顧員工身心健康,特別將LDCT檢測納入員工健檢項目,有多名員工在檢測後發現肺部異狀,幸虧都在初期,經開刀治療皆已無大礙,而他們一方面慶幸自己揪出早期病灶避免惡化,一方面也感謝醫院將LDCT納入健檢項目,讓接受檢測更加便利。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在十大癌症死亡率的排名中,肺癌高居第一。由於肺癌早期多數不會有症狀,等到身體出現不適時,往往為時已晚,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是對抗肺癌的不二法門。健檢中心主任翁茂中醫師解釋,LDCT是目前最主流的胸部電腦斷層掃瞄,由於它能發現小於1CM的肺部節結,對於檢測肺癌等疾病有很好的效果。不過翁茂中主任也提醒民眾,LDCT是非常敏銳的檢測,對於肺部是「寧錯殺不放過」,若結果出現異常也不需過於恐慌,只要持續追踪,多留意自己的肺部健康,就可及早防範未然。檢測出現異常 需定期追蹤林小姐在接受LDCT檢測時發現檢測有異常,化驗後為肺癌第一期。林小姐提到自己並未有家族病史,也沒有抽煙習慣,一直以來生活都相當正常,因此當時被醫院通知檢測有異常時,也相當震驚。不過轉念一想,也幸好及早發現,經過診治以及胸腔外科葉周明副院長的手術治療後,現在定期追蹤即可。吳先生在接受LDCT檢測時,發現肺部原位癌。他表示自己算是高危險族群,母親也曾罹患肺部相關疾病,且菸齡有二十年,但在發現癌症後,開始積極面對自己的健康,在開刀休養後,也開始戒菸,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他同時也感謝醫院將LDCT納入健檢中,才能及早發現,避免肺部原位癌持續惡化。在病變初期 切除病灶處胸腔內科黃丞正主任解釋,此次檢測,林小姐在左下肺的部分看到純毛玻璃樣結節,大小約0.9CM,由於擔心有惡性的可能,因此安排手術切除,約住院一周就返家休養;而吳先生則是在右下肺部有毛玻璃樣結節,大小約0.4公分,經化驗是原位癌,等於是在剛病變的初期就將病兆切除,在經過開刀休養後,也已順利回到工作崗位。胸腔外科主任葉周明副院長則提醒民眾,肺癌、肺腺癌等癌症的治癒率,與發現時間息息相關,若早期發現,治癒率都可在7成以上。
全明星家眷1/許得瑋上「戀愛巴士」不暈車 女友盯場團練相陪到底
《全明星運動會》將在本周迎來第四季總冠軍賽,最後將由紅隊對上資格賽勝出的黃隊、或是藍隊?一切仍是未知數。時報周刊CTWANT在11月29日下午直擊藍隊成員正在室內羽球場加緊練習,不放棄最後進入準決賽的機會。而即使是團練,許得瑋都特別帶上女友Lynn一起,兩人穩交感情甜蜜令人羨慕。藍隊隊員上月底聚集在一起練羽球。(圖/本刊攝影組)練習的空檔許得瑋竟然拿出電子菸來解菸癮。(圖/本刊攝影組)11月29日下午1點多,本刊在台北市網球中心的室內羽球場,巧遇正在練習中藍隊「Thunder Blue」全體成員許得瑋、林家佑、黃宏軒、游子賢、涂善存、潘君侖、賴KI、陳妤、謝予容、翁滋蔓,當日大家分別上場練打,而在休息時間,有女友相伴的許得瑋,則先是和剛剛搭檔練習的賴KI聊了起來,似乎是在討論彼此還有哪些需要改進與補強的地方。許得瑋與藍隊練習的時候,女友Lynn就在一旁愛相隨等候。(圖/本刊攝影組)當許得瑋在講話的時候,女友都會專注地看著他。(圖/本刊攝影組)討論結束後,許得瑋相當放鬆地繼續在場邊坐著,竟然原地抽起了電子煙。他這樣的行為除了無視室內場所禁菸規定、更是不顧整場藍隊隊員與自己的肺部健康;而根據菸害防制法的規定,包含電子煙在內,在3人以上的室內工作場所,如體育、運動或健身場所吸菸者,可罰2千至1萬元罰鍰。時間快轉至下午2點30分,結束羽球練習的藍隊全體成員一起走出球場,相互道別之後,就各自轉往停車場的繳費機準備繳費取車離去,而許得瑋則是和一路相陪到底的女友Lynn,以及友人轉往場館內的餐廳續攤,填飽運動後的空腹並聊天。上周許得瑋與女友也被本刊讀者直擊準備進影城看電影。(圖/讀者提供)許得瑋與女友打扮登對,互動也十分親暱熟稔。(圖/讀者提供)此外,12月9日晚間7點左右,本刊讀者也在台北市中山區的影城巧遇許得瑋和女友Lynn約會看電影《智齒》,等待電影開演前,戴著帽子的兩人對坐分別低著頭專心地滑手機,運動風的情侶裝扮非常登對。對於女友,許得瑋曾透露兩人常會去野營約會,培養感情。而本刊連日直擊到這對情侶出雙入對,看來許得瑋就算是搭上了被戲稱是「戀愛巴士」的《全明星運動會》,在人擠人的情況之下,和女友的感情依然保鮮不變。去年本刊就曾目擊許得瑋與女友浪漫約會。(圖/本刊攝影組)在2020年許得瑋曾與《全明星》學姐梁凱莉甜蜜約會。(圖/本刊攝影組)(《CTWANT》提醒您,抽菸影響口腔衛生且有礙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
肺癌一年死亡人數首度破萬 女性患者9成未吸菸
肺癌為全球公敵!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數字,2020年世界癌症死亡數的第一就是肺癌,且全球有高達180萬的人口死於肺癌。而美國癌症協會估計,2022年美國肺癌的新發病數約為236,740人(男性117,910人,女性11,830人),死亡數約130,180人(男性68,820人,女性61,360人),肺癌對全球民眾健康的威脅絲毫未減。觀之台灣,肺癌已連續18年高居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根據衛福部最新2021年癌症資料統計,死亡人數首度破萬人,達10,040人(男性6,335人,女性3,705人)。同時肺癌也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排行第二,僅次於大腸癌,根據2019年最新統計,肺癌發生人數為16,233人,相當於一天有近45人被宣告罹患肺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指出,肺癌最大的問題在於初期無任何症狀,一旦出現病徵通常已是晚期,要降低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一定要拒菸及避免二手菸、遠離空污環境、特殊職場污染,尤其最重要的是定期篩檢,才能遠離肺癌威脅。肺癌有許多危險因子,包括吸菸的生活習慣,或暴露在二手菸的情境,以及基因型態變異、無形的空氣污染、特殊職場污染、個人健康病史等。雖然因素多元,但是不脫兩大重要面向,個體的基因是否穩定,以及外在環境致癌物的侵襲。賴基銘教授說,在台灣,尤其是女性,肺癌罹患者中有九成沒有吸菸的行為,即便是男性,近年來不吸菸的肺癌比例也逐漸增加四成左右,而女性的肺腺癌發生率已經超越男性。以國人的女性而言,肺腺癌的女性約有五成到六成左右為EGFR基因的突變(其餘者有KRAS約10%,ALK約5%);這一些基因的突變,再加上外部因素,例如二手菸、居家室內空污、外部環境以及特殊職場致癌物的侵襲等,肺癌的發生率即很難避免。賴教授特別強調,大家常常忽略「PM2.5」的危害,它可以穿透肺部,通過血流,影響人類的重要器官,而肺部就是第一個受影響的器官。空氣污染為固體顆粒、液滴與氣體的混合物,其來源來自家庭燃燒、工業燃燒煙囪與煙塵、交通廢氣、粉塵等,這一些懸浮粒子,漂浮在空氣中,其微粒粒徑或≦2.5,故稱之。而在引發肺癌的問題如此複雜之下,如何減少暴露在致癌物下,是預防肺癌必須具備的認知。例如避免接觸污染源(包括二手菸、致癌重金屬、焦煤、工作揚塵、寺廟或是家庭的燒香祭拜、汽機車燃燒廢氣等),以及烹調務必要使用抽煙機,進入空污地區必須戴上口罩等。這一些防杜措施,是日常必須注意、不可忽略的生活常識。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屈臣氏共同響應11月世界肺癌月,製作「愛妳不肺力 一起不肺話行動」公益宣傳影片,邀請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及知名抗癌作家星希亞參與拍攝,呼籲高風險女性應定期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即早關注肺部健康。賴基銘教授指出,國人女性肺腺癌的發生率已超越男性,這是因為長期累積外部的致癌物環境,再加上基因變異所致,因此女性們更應加強關注自己肺部健康,在日常生活中遠離環境空污因子並自主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是目前唯一具科學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一般而言,第一期(含0期)經過手術治療,五年存活率為九成,第二期接近六成以上,第三期則下降到三成,若是第四期才發現,五年的存活率僅一成,期別之間的存活率差距非常之大。賴教授說,大口呼吸對每個人來說非常簡單,前提是肺部要是健康的,雖然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但是人類尚沒有「洗肺機」,或是「切除整個肺部」仍能夠生存的技術,因此面對全球公敵的肺癌,「守護肺部健康,人人有責」,定期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遠離肺癌威脅。
一天就有45人罹患肺癌 「5招預防」拚存活率倍增
肺癌連續15年高居國人十大癌死因症之首,每年有近萬人死於肺癌;而發生人數亦高居第二,僅次於大腸癌。根據國健署最新2019年統計資料顯示,肺癌新發生人數為16,233人,相當於一天有近45人被宣告罹患肺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說,台灣肺癌發生人數20年來大幅躍升約3倍,且在十大癌症中有三高特性:「晚期發現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以及「健保花費最高」,肺癌來勢洶洶可說是新國病。而會導致此三高特性的原因,則在於肺癌初期無任何症狀,一旦出現病徵通常已是晚期,所以力拼「肺癌存活率倍增」的關鍵,就是要把握早期發現的機會。為響應8月1日世界肺癌日,台灣癌症基金會邀請全民一起來當「愛肺一族」,提醒民眾日常生活中落實愛妳不肺力5招,守護肺部健康。即日起台灣癌症基金會邀請全民一起呼吸體驗,發起「愛肺登階美拍」線上社群活動,從簡單的登階測驗,就可以測測你的肺部健康,邀請大家公開分享自己或與親朋好友一起的愛肺登階運動照。50歲的譚小姐是一個生活單純的家庭主婦,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打理孩子、先生的三餐及煮飯、打掃等家裡瑣事。前陣子因為父親肺結核住院治療,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肺部健康,申請了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屈臣氏共同舉辦的「愛妳不肺力」之肺癌高風險經濟弱勢女性免費篩檢補助計畫,在接受了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第一次檢查有慢性發炎反應,2年繼續追蹤後,卻惡化成左上肺有近0.6公分的實質性小結節,需要在一年內持續追蹤胸部電腦斷層,無預期會收到這樣的檢測結果,也讓譚小姐開始注意到自己每天可能接觸到的空氣污源。賴基銘醫師指出,在台灣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9成是不吸菸者,因此常常會忽略其他罹患肺癌風險因子。譚小姐雖然看似生活單純,頂多是每天早上騎機車出門買菜,大多時間都是在家,家中其實也隱藏肺癌危險因子,譚小姐回想結婚幾十年,家裡每天早晚地基主加祖先三炷香外,還有初一、十五拜拜,經常會吸入到熏香物質。加上幾乎每天都在家煮飯,家裡還是使用舊式抽油煙機,以及居住在老式的公寓房子,原本鄰近廚房的通風巷近年來陸續被封住,也沒有對外窗,因此每次煮完菜就會吸入大量炒菜油煙,長年下來默默生活在空污集中地,影響肺部健康而不自知。賴基銘執行長指出,雖然國內吸菸率逐漸下降,然而廚房的油煙、路上的廢氣、PM2.5和致癌工作環境等,也漸漸成為肺癌罹患的主因,讓人防不勝防。尤其女性因為家庭角色的關係,常常身處於充斥致癌因子的環境,如:廚房油煙、焚香、室內二手菸等,也造成許多女性和非吸菸者在近年來肺癌發生率增加的主因。針對肺癌危險因子的防不勝防,賴基銘執行長特別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肺癌在1公分內手術切除,其治癒率高達95%,因此,定期篩檢非常重要,尤其針對肺癌高危險族群。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是臨床證實最有效之早期肺癌檢測工具。賴基銘執行長提醒,一定要落實愛肺5招,遠離致癌環境、建立規律運動和自主篩檢的習慣,且均衡飲食多吃蔬果,生活健康,身體也會跟著健康。第1招:不吸菸、遠離二手菸吸菸容易導致肺癌及其他癌症、心血管疾病,雖然臨床發現罹患肺癌的女性患者中,高達9成沒有抽菸的習慣,但長期暴露在二手菸或廚房油煙的環境中,也會增加肺癌的風險。因此,遠離菸害和油煙,是保障身體健康的首要步驟。第2招: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報告發現,每天運動15分鐘,可使平均壽命延長3年、癌症死亡風險減少10%。需注意的是,在各種運動種類中,有氧運動最有助增進且維持肺部健康,快跑、快速騎自行車、蛙式游泳、拿重物爬樓梯、登山等都是不錯的訓練方式,運動強度建議應達「運動時感覺會喘、無法持續聊天」的狀態。第3招:定期肺部有效篩檢定期做肺部篩檢,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測是國民健康署認為最有效的肺部檢測工具。肺癌也成為台灣第五癌篩檢,國民健康署針對有肺癌家族史與重度吸菸者等肺癌高風險族群,免費提供每兩年一次的LDCT檢測。凡是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或是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第4招:避免長期接觸職場環境的污染長期暴露在特殊職場環境中,例如金屬及化學類工業、放射線、石綿、油漆業者及特殊建築石材的接觸者,需特別注意自身肺部狀況,且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第5招:健康飲食指南養成「少紅肉、高纖、低脂、蔬果彩虹579」的飲食原則。蔬果中的植化素具有多重防癌抗癌效果,可抑制細胞從正常狀態轉變成癌細胞。
20年老菸槍罹「這種肺病」 每年死300萬人!比新冠肺炎更索命
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全民肺部健康意識抬頭,其中肺阻塞(COPD)對於肺部的威脅不容忽視!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十秒鐘就有一人死於肺阻塞,每年死亡人數高達300萬人,遠超過新冠肺炎一年內近200萬人的死亡人數。一名66歲退休病患,過去為了應酬每天2包菸,菸齡超過20年。剛退休時原本希望可以享受運動休閒時光,但卻開始持續出現咳、痰、喘症狀近一個月,尤其遇到天氣變化時呼吸更急促,不僅難以運動,連日常生活都受影響。起初認為是老化正常現象不以為意,甚至還當成一般感冒,直到症狀持續近一個月,才就醫接受肺功能檢查安排,最後診斷為肺阻塞合併過敏體質。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表示,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甚至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的症狀並不會持續出現;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王鶴健理事長表示,肺阻塞疾病照護在政府及學會推廣疾病衛教及肺阻塞之整合型照護計劃下,已從十大死因排行中下降至第八位;然而根據統計,台灣四十歲以上國人肺阻塞盛行率約6.1%-9.5%,但就診率僅2.1%,顯示仍有許多潛在患者流連在外。彰化基督教醫院林慶雄副院長指出,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當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兩個月內死亡率高達20%。現行肺阻塞診斷主要以肺功能機器進行檢測,較耗時且需專業人員操作,為了幫助肺功能篩檢能更為普及,學會目前正積極發展肺阻塞簡易篩檢方式,希望找出更多早期患者,及早介入治療。王鶴健理事長也提到,為落實肺阻塞篩檢生活化,呼籲常暴露於菸害、廢氣、空汙、粉塵等危險因子的族群更應提高警覺,鼓勵平時透過「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檢測,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持續三週以上的咳、痰、喘症狀,則可能有肺阻塞風險。 此外,因應疫情期間配戴口罩,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相對較差,配戴口罩時較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導致難以長期配戴口罩。調查也發現,曾出現持續三週以上咳、痰、喘症狀者,有超過九成(98%)戴口罩時特別感到無法呼吸、喘不過氣,相較未曾出現症狀者,「罩」不住比例高出2成,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接受醫療診治,確保肺部健康。
陳時中坦承「菸很難戒」 國健署一句話回部長
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自曝有多年抽菸習慣,坦言「想戒很久」,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今天被問及是否會協助部長戒菸,他表示目前國內提供3000多家戒菸服務機構,「如果他願意我們就會協助」。吳昭軍表示,國內每年有近5000人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死亡,而9成以上患者都有吸菸習慣;被問到是否會協助陳時中部長戒菸,他表示國內提供3000多家戒菸服務機構,當然可以借助一些心理諮商或藥物幫忙,「他願意的話我們就會協助」,至於是否有考慮請部長擔任戒菸大使,他表示要問部長意見,更笑說「戒菸單位也不一定要邀請他啊!」國健署及胸腔科醫師今天齊聲呼籲「戒菸保肺護健康」,尤其40歲以上男性為慢性肺阻塞好發族群。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醫師古世基分享,一名66歲退休經理過去應酬多,每天抽2包菸,且菸齡長達20年,退休後本以為可以好好享受人生,卻被突如其來的咳、痰、喘症狀打亂計畫,經診斷為慢性肺阻塞,目前持續接受藥物及運動等整合治療中。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天發表2021年咳痰喘現況調查,近6成受訪者曾出現持續3周的咳痰喘症狀,其中近5成未尋求醫療資源。為何有咳痰喘症狀卻不就醫?多數受訪者認為症狀不影響日常生活,也有不少人認為「年紀大了很正常」,甚至自覺「抽菸本來就會有這些症狀」,卻忽略了背後潛藏疾病。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肺阻塞病人的呼吸狀況,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建形容,就像是身處在汽機車廢氣之中,喘不過氣的感覺。古世基也提到,疫情期間大家戴口罩出門,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較差,戴口罩時更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症狀;該調查也發現,曾出現3周以上咳痰喘症狀者當中,高達9成戴口罩時曾感到無法呼吸。王鶴建提醒,當出現咳、痰、喘症狀持續3周以上,且自我檢測1分鐘登階無法達80個階梯(約4層樓),可能就是潛藏的肺阻塞病人,建議就醫進一步安排肺功能檢查。吳昭軍署長也提醒民眾盡速戒菸,及早保護肺部健康。
保氣打秋虎1/輕忽「秋老虎」恐傷元氣 吃「3水果」守住第一線抗病毒
中秋節過後,隨著東北季風到來,時序也已經進入秋天,但由於白天天氣依舊炎熱,許多人因此輕忽「秋老虎」的殺傷力,反而導致自身免疫力下降,除了傷健康,更錯失秋天補肺氣對抗新冠病毒的好時機。「台灣沒有真正的秋天,只有秋老虎!」鄒瑋倫中醫師表示,秋天時日間溫度依舊可以飆升到攝氏36~37度左右,會讓很多民眾因此被「秋老虎」蒙騙,依舊喝冷飲、或吃生食消暑氣等等,卻沒料到太陽一下山之後,氣溫便驟降到攝氏21度左右,一下子調節不過來就容易因此感冒、生病。莊雅惠中醫師表示,中醫觀點認為,入秋之後,人體陽氣會逐漸衰微,而秋天與肺臟互相對應,所以古書記載:「形寒飲冷最傷肺」,這代表無論是外來的寒氣,或食入過多寒冷的食物,都會損傷肺部元氣。莊雅惠中醫師建議秋天可多吃「潤肺」食物,例如白木耳、梨子,也不可貪涼飲冷,尤其是小兒、老人及體虛多病者更應注意。(圖/馬景平攝)莊雅惠解釋,一年四季中,秋主燥氣,而燥氣最易傷人體的滋潤液,所以會感到口乾舌燥、乾咳少痰、皮膚搔癢、或便秘不順暢,若想緩解這些症狀,日常飲食就要少吃辛辣油炸、燻烤過度或菸酒等刺激品,以免再耗氣傷陰。鄒瑋倫則認為,秋天養生的首要原則就是「保護元氣」、「藏精氣」,才能有足夠的本錢對抗秋冬疾病,尤其今年新冠疫情襲來,各國都預估秋冬將會再起波瀾,除了接種疫苗之後,當然也要提升免疫力,才能預防「突破性感染」。「秋天是入肺、補肺的好時機!」中醫認為,因為五臟中的「肺」對應五色中的「白色」,所以鄒瑋倫建議多吃「白色食物」,例如白木耳、蓮藕、梨子、杏仁等等,具有滋潤肺氣的功效。蘋果含有豐富維生素A、C,除了平時當水果食用,也可入菜、入湯,更有潤肺之效。(圖/黃威彬攝)除此之外,鄒瑋倫也很推薦蘋果、番茄、香蕉等3種水果。「西醫營養學中,將這3種水果稱為『3大肺果』,意指能夠增強肺部健康。」鄒瑋倫解釋,這是因為蘋果、番茄、香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C,除了能夠提升免疫力之外,也能修復黏膜組織,而新冠病毒正是透過眼鼻口的黏膜進入體之中,所以只要補強黏膜組織,就能在第一線阻擋病毒攻擊。
保氣打秋虎3/季節交替!中醫每年必做這件事 點燃「艾條」去邪又防疫
新冠肺炎已經爆發2年多,隨著病毒持續變異、突破性感染一再發生,似乎都代表人類需要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尤其到了秋冬,除了新冠病毒之外,還要面對流感、肺炎鏈球菌、諾羅病毒等,最好的預防方法還是多洗手、戴口罩。」鄒瑋倫中醫師說。鄒瑋倫自己的防疫之道,除了利用飲食調理身體之外,疫情爆發以來就幾乎不去公共場所,也會避開人潮較多的地區。不過,除了上述的病毒之外,鄒瑋倫近期也在門診時發現許多其他疾病,包括眩暈、皰疹、睡眠不佳等,還有許多人因為嚴重脹氣而求診。「最近就有一位20歲的男大生來求診,看似高大強壯的他,每次一吃完飯就會脹氣,晚上還因此痛得睡不著!」鄒瑋倫說,這是因為秋燥導致胃中的消化液不足所導致,平時可以吃一些陳皮,或是將柳橙果乾泡水喝下,都能改善脹氣情形。秋天的確非常容易生病,「古話說『春睏夏乏秋打盹』,每到季節交替的時候,身體就特別睏倦不安,也因此容易生病。」鄒瑋倫說,自己有一個每逢季節交替時的防病秘招,就是使用「艾條」,也就是艾草壓製而成的條狀物。鄒瑋倫舉例,「孟子曾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由此可見艾草常被古人用來治病。」就好像許多人會利用香草植物防疫,將薄荷、迷迭香精油滴在口罩一樣,鄒瑋倫則是將艾草用於環境消毒之中。艾草經常被古人用於治病,現在為了方便使用則壓製成艾條,許多中醫診所、甚至網路上都有販售。(圖/翻攝自露天拍賣)「每年秋冬季節交換的時候,我會戴上口罩,然後將家中房間裡的門窗都關上,在房間中央焚燒艾條,要特別當心附近不要放置易燃物,然後趕緊離開房間。」鄒瑋倫說,一根艾條大約20分鐘燒完,此時再戴上口罩進入房間,打開門窗讓空氣流通,此時就完成房間的消毒。鄒瑋倫提醒,艾條燃燒前後一定要戴上口罩,才不會因此吸入過多煙霧,反而影響肺部健康,環境消毒之後也可以先遠離房間,或乾脆外出一陣子,就能避免吸入煙霧。「從進入秋天開始,我就會燃燒艾條消毒環境,大約持續1~2周,這樣除了能去邪、提升正氣,也能殺菌除病毒。」除了消毒環境之外,中醫也會使用艾條於治療上,例如薰臍或搭配針灸等,達到更深層的溫暖身體效果,也能預防疾病。
新冠患者求見命危雙親 懊悔痛哭「是我帶回病毒,害了全家!」
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今早在臉書連發兩篇文,讓人看了深感疫情的無情與無奈,同時又從中看到人性的良善。一位新冠肺炎女患者肺部發炎,雖然肺炎改善,但由於肺部已經纖維化,所以只要一下床,血氧濃度就會立刻下降至80%,所以還是時常覺得呼吸困難、容易喘。蘇一峰醫師查房時遇到這位女患者,她哭著跟蘇一峰說:「我現在還是很喘,希望您能幫幫我!我想要出院去看看插管的父母!」女患者懊悔又痛哭的接著說:「是我把病毒帶回家,害了全家…」原來她的父母也同樣染疫,目前還在其他醫院的加護病房插管搶救中……另一個案例故事則讓蘇一峰非常感動,一位中年女性確診感染新冠肺炎,檢查之後發現肺部已經纖維化,當下便決定捐出3萬元用來購買抗纖維化藥物,讓更多患者能夠共同治療。這位女患者表示,自己的經濟能力尚可,所以想幫助更多其他人,蘇一峰透露,抗纖維化藥物一個月自費約需2~5萬元,對一些經濟狀況不好的人,的確是個沉重負擔,但如果能及早介入藥物治療,肺纖維化能及早改善,才比較不容易對未來肺部健康造成影響。這位女患者的先生也同樣染疫,目前在其他醫院加護病房治療,已經氣切,現在每天正努力自主呼吸,希望能早日脫離呼吸器,女患者流淚跟蘇一峰說:「最慶幸是家中兩個孩子沒被感染!」蘇一峰也感嘆這場疫情雖然無情,卻也因此看到許多台灣人的良善,真的令人相當感動,他也呼籲接種疫苗是最好的方法,不只能保護自己與家人,同時也能預防重症。
癮君子害人!每周二手菸環境待10小時 死亡風險增1.42倍
明天是世界肺阻塞日,肺阻塞(COP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為全球十大死因第三名,名列台灣國人十大死因第七名已是第 11 年,尤其40歲以上民眾為高危險族群,平均每十六人就有一人罹患肺阻塞!2020年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引起國人對肺部健康的高度重視,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肺阻塞為不可逆的呼吸道阻塞疾病,而「菸害」更是導致肺阻塞重要危險因子,研究證實,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較非吸菸者高出 6.3倍、而未吸菸的成年人每周暴露於二手菸的環境下超過10小時,更有1.42 倍的肺阻塞死亡風險,王英偉提醒全民從「戒菸」開始遠離肺阻塞。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林孟志理事長表示,在108年就有6301人因肺阻塞離世,推估全台有超過40萬人已罹患中重度肺阻塞,卻尚未就醫治療,林孟志理事長表示,相較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民眾對於肺阻塞疾病較不熟悉,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最新的「國人肺阻塞現況及認知調查」,40 歲以上的民眾有高達50%不清楚肺阻塞疾病,更有70%不知「咳、痰、喘」為肺阻塞症狀。67歲患者賴女士因工作關係常處於二手菸環境中,大約40 歲時出現嚴重咳嗽、喘症狀,一開始以為只是感冒,但嚴重時竟爬不到2樓就喘不過氣、甚至有快窒息的感覺,至胸腔內科檢查後才發現是肺阻塞,在遵循醫師的建議用藥及肺復原運動後,穩定肺部狀況,現在走三層樓已不是問題,如今賴女士也建議親朋好友每天走樓梯、觀察自己爬樓梯的狀況,注意肺部健康。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表示,為提升肺阻塞的早篩與治療率,醫學會積極推動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若爬不到30階就喘到無法繼續,就是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建議至胸腔內科檢查;一分鐘爬30至50階,屬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若有吸菸史仍需多留意;若一分鐘內可爬超過50階,則表示肺功能相當不錯。◎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健康情報】肺纖維化竟與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息息相關?!
黃女士6年前因手部皮膚不明發炎潰爛而求助皮膚科,長期下來症狀不僅未獲緩解,甚至出現大腿肌肉無力的症狀,直到一次因持續低燒至診所就醫,醫師驚覺她的肺部呼吸音有異狀,綜合其他症狀考量,建議轉介到風濕免疫科進一步檢查後,才確診為皮肌炎且已引發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造成肺功能持續下降,起身下床、行走就會感到氣喘吁吁,對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收治此名案例的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明翰醫師表示,由於肺纖維化疾病不可逆,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除了疾病本身的治療外,也應同步進行肺功能檢查。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是肺纖維化高危險群 一旦發生十年存活率僅剩一半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教授表示,許多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及皮肌炎等好發於30~60歲、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的族群,即便在本身疾病獲得良好控制的情況下,仍可能因免疫系統攻擊肺部引發肺纖維化,嚴重甚至造成死亡,其威脅性不容小覷。蔡長祐教授表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常因源於疾病本身所帶來的諸多不適,而忽略了其他器官也可能因免疫失調遭受攻擊,甚至釀成致命風險。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疾病一旦侵犯至肺部引發間質性肺病,約有近三成患者會發展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影響肺部正常功能,無法順暢進行氧氣交換,導致患者長期咳嗽,活動時會感到喘不過氣,也較容易感到疲累,對健康及生活品質都造成嚴重影響,嚴重甚至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十年存活率僅剩一半。除了肺功能下降外,據日本研究統計,約17%的患者會發生急性惡化,且有高達93% 患者在1.5月內死亡,可見一旦出現肺纖維化併發症後,除了延緩肺功能下降,減少急性惡化發生也是治療的重要指標。蔡長祐教授強調,患者肺部一旦纖維化就會造成無法復原的肺功能損傷,因此應做好預防管理,及早發現積極介入治療,遠離死亡風險。抗肺纖維化藥物核准用於治療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之肺纖維化 定期關注肺功能成治療決勝點有別於自體免疫疾病顯而易見的關節及皮膚症狀,肺纖維化的早期症狀較難以察覺,通常等到狀況加劇而就醫時,疾病已相當嚴重。陳明翰醫師表示,過往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肺纖維化的患者僅能透過免疫調節藥物與抗發炎藥物減少本身疾病惡化,卻無法有效延緩肺纖維化進展。所幸,今年(2020)抗肺纖維化藥物已獲核准,除了治療過去已取得適應症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外,不論造成肺部纖維化的原因為何,只要其纖維化是持續進展的,都可以使用該藥物為長年無藥可醫的自體免疫疾病或其他成因引發的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患者帶來一線曙光。經臨床試驗證明,可減少57%的肺功能下降;而該試驗亞洲族群次分析結果中更顯示,可降低74%的急性惡化發生與死亡風險。 陳明翰醫師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患者,可透過聽診後背下肺葉及肺功能檢測,檢查是否有肺部纖維化的異常呼吸音或肺功能下降情形;除了肺功能檢測外,必要時可搭配影像檢查,透過影像斷層掃描提早對於尚未出現症狀的疾病確診、評估與疾病分級。陳明翰醫師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須留意自身肺部健康狀況,若出現乾咳、喘、疲累,且症狀持續超過兩個月仍未改善,就應向主治醫師反映,把握治療良機。肺纖維化家族成員「菜瓜布肺」廣為人知 致命疾病因抗纖維化藥物問世有解自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來,全球民眾開始關注「肺纖維化」疾病,然而肺部纖維化並非只發生在新冠肺炎病患,其常見於間質性肺病,目前已知有高達200多種以上的間質性肺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間質性肺病學術委員、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教授表示,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病因不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fibrosis, IPF),俗稱菜瓜布肺,自抗纖維化藥物問世後,患者如同重獲新生,可減緩肺功能下降及預防急性惡化,患者存活率顯著提升50%,現今藥物也全面適用相同病程的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對存在高風險的自體免疫患者來說,可望帶來更好的效果與生活品質,呼籲患者定期檢測、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