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數
」外媒:美肝臟疾病盛行 NASH藥物市場2035年將超過480億美元
國外媒體報導,國際調查機構Research Nester發布報告稱,到2035年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治療市場預計將超過480億美元。該機構稱,這代表2023年至2035年間,NASH治療領域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到18%,2022年NASH治療領域的收入達到52億美元。Research Nester的報告中指出,到2035年底,NASH治療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483億美元,2023年至2035年間年複合成長率為18%。2022年NASH治療領域的費用車過52億美元。市場的成長歸因於肥胖人數的增加,肥胖是脂肪肝問題的主要原因,因他會增加肝臟中脂肪組織的累積,在美國,約42%的人處於肥胖區間。該報告發布幾天後,Madrigal製藥公司獲得了美國FDA批准的首個NASH治療藥物。,而這款名為Rezdiffra的口服甲狀腺激素受體(THR)激動劑,將以4.7萬美元的標價在美國上市。在美國,包含NASH在內的肝臟疾病的盛行率正在迅速上升,NASH目前被稱為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ASH),是一種較晚期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也是美國肝臟移植的主要原因。Madrigal製藥預計,150萬美國人被診斷為NASH,肥胖和糖尿病是導致疾病流行的因素。據Research Nester稱,在NASH治療支出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北美將產生最大占比的收入。隨著對此疾病的認知提高,加上NAFLD病例數的增加,預計將推動對治療方案的需求。然而,受地區肥胖率上升的推動,預計歐洲NASH治療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最高,為18.6%。醫療保健分析公司IQVIA今年1月表示,NASH治療的全球市場規模到2030年將超過1,000億美元。IQV稱,目前有六種針對NASH的實驗性療法處於後期研究階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由諾和諾開發的減肥療法semaglutide。此外,這家丹麥藥廠也與吉利德科學(Gilead)的兩種實驗性NASH藥物合作測試GLP-1受體激動劑。
高盛:減肥藥市場2030年將達440億美元
肥胖人數的增加正對全球經濟產生巨大影響,而升糖素類似胜肽(GLP-1,屬於一種腸泌素)減肥藥有可能改變這種狀況;高盛預計,減肥藥市場將從今年的50多億美元擴大到2030年的440億美元;減肥藥物將改善人們的整體健康狀況,未來或將有助於醫療保健系統節省大量資金。據外媒報導,高盛指出,肥胖在美國很普遍,而此類疾病的增加會對經濟產生巨大影響。該行估計,肥胖每年給美國醫療保健系統造成1700億美元的損失,並且到2035年,慢性疾病的後果將使全球GDP減少4兆美元,相當於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2022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不過,一類新的GLP-1減肥藥有可能改變這種狀況,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GLP-1是腸道中產生的一種激素,升糖素類似胜肽-1,此類藥物的原理是,模仿該激素來抑制人的食慾。目前流行的減肥藥物包括諾和諾德公司的Ozempic和Wegovy,以及禮來公司的Mounjaro。它們通過產生刺激飽腹感的蛋白質,減少患者的食慾,從而幫助肥胖患者減輕了20%以上的體重。通常,一個月的GLP-1注射費用超過1000美元,保險行業也不願為這種藥物提供保險。但這種情況可能很快就會改變。最近有研究表明,這些藥物將改善人們的整體健康狀況,隨著時間的推移,該藥物將有助於醫療保健系統節省大量資金。諾和諾德上個月的一項臨床試驗顯示,通過對抗肥胖,這些藥物似乎可以對抗心臟病。其藥物Wegovy將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機率降低了20%,如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心血管疾病死亡。 日前還有報導稱,該藥物或許在治療成癮和癡呆方面有一定效果,不過這些潛在的好處尚未在臨床試驗中得到證實。基於種種好處,高盛分析師認為,減肥藥市場將從今年的50多億美元擴大到2030年的440億美元,將有助於諾和諾德和禮來公司的藥物銷售。
她體重破百多年膝下無子 決心減15公斤隨即「中獎」
許多民眾都知道肥胖對身體不健康,但你知道肥胖也會影響懷孕機率嗎?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醫師表示,曾有一位婦人求子8年無果,無奈從婦產科轉診至減肥門診,經過飲食與運動控制,體重半年內就從100公斤降至85公斤,果然一舉得子!台灣蟬聯「亞洲最胖」世界肥胖聯盟估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10億肥胖症患者,等於每5位女性、每7位男性就有一人患有肥胖症。台灣肥胖人數蟬聯亞洲國家之冠,根據統計,平均每4個國小學童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成人更有一半過重或肥胖,其中18-44歲的中壯年人上升率最高。尤其疫情居家防疫、遠距上課,兒童肥胖人數也快速攀升。肥胖恐導致壽命縮短林文元說明,肥胖症是許多疾病的根源,包括心血管疾病、痛風、癌症、不孕、糖尿病、肺病、氣喘、失禁、慢性背部疼痛、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壽命減短,國人十大死因就有八項跟肥胖有關,甚至「出車禍死亡也可能肇因於肥胖,如果卡在車內拉不出來,就會影響救援!」台灣肥胖醫學會今年11月進行全台20歲以上成年者對於肥胖認知的調查,竟有將近五成民眾不清楚肥胖定義(BMI≧27),正在減肥的民眾僅1.5成尋求專業協助。林文元說明,減重不僅是少吃多動,基因、荷爾蒙、藥物影響、大腦的愉悅感機制、心理因素等都需要完整評估。早年就有病患偏激減肥,不僅心悸、嘔吐,甚至中風死亡,他強調減肥不該僅是追求體態好看,健康減重最重要:「不健康的減肥會減掉壽命!」都市肥胖人口比例高根據調查顯示,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肥胖人口比例更高。台灣健康城市聯盟秘書長郭憲文提醒,2世紀以來人類對於延長壽命的成果顯著,卻可能敗在肥胖。他呼籲地方政府與中央密切合作,共同防治肥胖,可參考美國「健康費城人」計畫,多元切入,包括健康食物推廣、學校周圍2公里內禁止開設速食店、要求廠商限制糖分、包裝標示高熱量成分、提升戶外運動安全性等,將兒童肥胖比例降低6.5%。林文元呼籲,只要將體重減掉5-10%,就能降低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等疾病的機率,也能改善血壓與血脂,甚至延長壽命,民眾應尋求專業醫療找出肥胖問題根源並積極減重。
害你肥胖罪魁禍首找到了! 研究點名50種化學物質:生活中無所不在
減肥成為現代許多人的困擾,控制飲食、規律運動,不少人試盡各種方式還是瘦不下來,不過原因很可能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潛藏在食品包裝、衛生用品、電子產品、水等生活周遭的「肥胖因子」(obesogens)。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自1975年以來,全球肥胖人數增加了2倍,現在有大約20億人體重過重或肥胖,約4000萬五歲以下兒童有超重或肥胖問題,肥胖儼然成為文明病,不過國際醫學期刊《生化藥理學》刊登3份評論論文,超過40位科學家引用了1400項研究,指稱生活中周遭到處潛藏著肥胖因子,包括水、灰塵、食品包裝、個人衛生用品、家用清潔用品、電子產品等。專家一共點名約50種有害化學物質,並指出這些化學物質又被稱為「環境賀爾蒙」,譬如被用於包裝、鍋具、兒童汽車座椅的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或是用在塑膠製品上的雙酚A等物質,這些物質會造成人體代謝混亂、改變脂肪細胞、提高熱量吸收效率,並且導致人們吃得更多,從而導致肥胖。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內分泌系兒科榮譽教授魯斯提(Robert Lustig)指出,論文發現曾有5歲幼童出現肥胖問題,後來經過研究才發現,很可能是該名用兒用的沐浴乳內,含有植物雌激素。研究主要作者、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前僱員韓德爾(Jerrold Heindel)則表示相關研究已經指出,幼兒肥胖與空氣污染有關係,因為幼兒會藉此接觸到環境因子;魯斯提也說明「事實證明,傾倒在環境中的化學物質會產生這些副作用(肥胖),因為他們會讓細胞做一些原本不會做的事情」。此外研究還指出,在這些會導致肥胖的環境因子中,約有5種物質會「隔代遺傳」讓肥胖透過遺傳持續發生,因此研究指出肥胖治療的重點應該轉向「預防」,應該試圖透過減少這些化學物質來避免肥胖。
台灣近半數民眾體重超標 十大死因中「八項恐中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16年全球肥胖人數已達1975 年的近三倍,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人,其中肥胖者超過 6.5 億人,表示肥胖已成全球重要的公衛議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定義,18歲以上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 ≧24時為「過重」,BMI≧27時則為「肥胖」。2016-2019年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的比率高達47.9%,有近一半的成人有體重的問題,而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的盛行率也高達11.21%,以上數據皆顯示台灣過重與肥胖盛行率仍有改善空間。除了BMI,腰圍也是健康體態重要的一項指標,根據國健署的定義,腹部肥胖的定義為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這間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上升。林小弟(化名)從國中起,因為愛喝含糖飲料,體重飆破一百公斤,肝功能指數也跟著體重飆高,多年來歷經數次的減重、復胖,體重如溜溜球般上上下下。在上了大學後,林小弟因為開始重視外表,終於認真配合醫療團隊進行體重控制,透過飲食調控、規律運動,一年內體重降至80公斤且成功維持減重成果,肝功能指數也恢復正常,一併找回自信跟健康。另一位40歲左右的上班族女性,生產後體重持續失控飆至88公斤,因為健康檢查發現高血糖因而前來求診,在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半年健康減重6公斤、糖化血色素大幅改善降至正常範圍。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表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代謝、婦科方面的疾病。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還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臺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導致醫療費用與社會成本的提升。不僅如此,肥胖還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的重症風險,住院率更是正常體重者的三倍,且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張皓翔醫師表示,減重固然困難,但更大的挑戰是要長久維持減重成果,這需要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才能事半功倍。醫師也提醒,減重不需要貪快、貪多,循序漸進地減輕5-10%的體重,對健康已可帶來許多好處,肥胖治療除了飲食、運動之外,還有藥物跟手術等其他醫療選項,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需要專業的醫療團隊的協助及指導,才能達到健康減重、維持體態的目標。
新國民肥病3/幾乎人人都有胃食道逆流 醫示警「這狀況」恐惡化成食道癌
伴隨著肥胖的病症之一,就是胃食道逆流。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腸胃肝膽內科醫師陳炳憲表示,「所有容易肥胖的生活習慣,都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例如愛吃高油高糖的食物、喜歡吃宵夜、或是吃完喜歡躺下休息等,一旦腹圍變大,更容易增加腹壓,導致胃酸更容易逆流到食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資料,2016年全球肥胖人數已是1975年的近3倍,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肥胖者超過6.5 億人,台灣也不例外,據國健署資料,每5位成人就有1人肥胖,影響健康的除了脂肪肝,再來就是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以健檢數據來看,高達74.1%民眾都有此毛病,幾乎人人都有,只是症狀輕重不一,很多人甚至完全沒有感覺,可能只會覺得飯後較有飽脹感、喉頭卡卡、慢性咳嗽。」陳炳憲說,大約只有一半的患者會出現「火燒心」的典型症狀,而這將近5成的患者也要格外當心,透過胃鏡檢查,通常會發現這些患者的食道已經出現比較嚴重的灼傷。陳炳憲提醒,這類患者一定要追蹤治療,否則容易造成「巴瑞特氏食道」。「食道上皮黏膜長期被胃酸逆流刺激,就會形成柱狀上皮,這就是所謂的『巴瑞特氏食道』,長期發炎可能會惡化成食道腺癌。」歐美國家因肥胖人口眾多,胃食道逆流患者有明顯增加,更進一步拉高食道腺癌的比例,陳炳憲說,台灣目前尚未觀察到此現象,多數食道癌的原因仍與吸菸、喝酒、嚼檳榔較為相關,但若要避免相關風險,還是應該積極治療胃食道逆流,相較於藥物、飲食控制,減重尤其更加重要,只要體重減下來,胃食道逆流就會大為改善。隨著健檢愈來愈普及,民眾發現患有幽門螺旋桿菌時便會積極治療,也大幅降低胃癌風險。(示意圖/翻攝自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臉書)胃部的相關疾病中,除了胃食道逆流,許多人也相當關心胃癌,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胃癌患者中有9成皆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糞、口傳染,民眾因不小心吃下遭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多數人感染後並無症狀。陳炳憲說,過去台灣衛生條件較差,幽門螺旋桿菌不易消滅,因此導致胃癌患者激增,如今隨著幽門螺旋桿菌控制良好,愈來愈少人罹患胃潰瘍、胃炎,也讓胃癌發生率跟著降低。「這與健檢愈來愈普遍有關,一旦醫師發現民眾有幽門螺旋桿菌,就會給予藥物積極治療,再加上衛生環境改善,所以幽門螺旋桿菌大幅降低,以永越為例,近5年就降低5%。」陳炳憲說。不過,就算沒有幽門螺旋桿菌作亂,亂吃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也容易引發胃潰瘍,常見症狀是上腹部悶痛,甚至會有血便、黑便,此時建議要進一步檢查,並積極治療,否則還是可能引發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