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腫瘤
」 腫瘤 肝癌 癌症 C型肝炎肝癌不開刀、不吃藥!8旬嬤吃1食物7個月 竟發現腫瘤消失、癌症指數恢復正常
沒開刀、不吃藥,僅靠天然飲食,身體也能慢慢回歸正常?就有一位80多歲的阿嬤,3年前被診斷出肝臟上有顆1.9公分,癌症指數更一路狂飆至4925 ng/ml,但她不願接受手術,決定自行調養身體,而在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的建議下,阿嬤7個月以來每天都吃一碗汆燙地瓜葉,沒想到癌症指數竟降至5.3 ng/ml,就連核磁共振時也發現「腫瘤真的消失掉」。錢政弘在節目中分享到,這位阿嬤本身有C型肝炎,5年前曾將肝癌治療完,並沒有復發,但近幾年卻在一次例行追蹤檢查中,發現了1.4公分的肝臟腫瘤,當下雖然建議她應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阿嬤認為自己年事已高,加上正處疫情期間,家屬無法到院照顧陪伴而作罷,也決定自行調養身體。錢政弘說,後來陸續幫阿嬤進行定期抽血檢查,卻發現她的AFP胎兒蛋白一直在上升,而胎兒蛋白即為肝癌的癌症指數,一旦超過20以上就懷疑有肝癌,但阿嬤已從原本的7.5 ng/ml,一路往上至859、2350 ng/ml,去年甚至飆高到4925 ng/ml,讓他忍不住感嘆「我覺得說,這腫瘤不曉得已經大到什麼程度去了」。錢政弘也提到,期間阿嬤一直有在追蹤檢查,但核磁共振發現,腫瘤其實沒有想像中長得那麼快,僅從一開始發現的1.4公分,在2年後到達2公分。接著,錢政弘問阿嬤「平常都是怎麼保養?怎麼吃?」,阿嬤則回答說,她平常都會吃地瓜,將地瓜煮熟後加上蘋果、牛奶打成汁,每天當早餐食用,也認為這樣排便更加順暢,同時能有排毒的效果。此時,錢政弘就想起過往有個案是藉由吃地瓜葉改善狀況,因此建議她可以嘗試看看。後來,阿嬤開始每天吃汆燙過的地瓜葉,4個月後回診追蹤時,發現癌症指數竟降至365 ng/ml,再隔3個月照超音波檢查時就沒發現腫瘤,另安排核磁共振更證實「腫瘤真的消失」,後續進行抽血檢驗時,癌症指數已恢復正常的5.3 ng/ml。對此,錢政弘提醒到,這位阿嬤只是他個人的臨床個案,目前並無大規模研究證實,吃地瓜葉對消除肝臟腫瘤能有實質幫助,雖然建議民眾日常可以多攝取地瓜葉等蔬菜,但切勿以此取代正規的醫學治療。
60歲男「大便出現2症狀」!檢查竟是腸癌第四期擴散 複合式治療成功救命
60歲經商有成的張先生,發現自己大便習慣改變並且偶有出血,由於當時於診所檢查時發現有痔瘡病灶,因此由診所醫師治療後並未再進一步檢查。但此後長達5到6個月,糞便皆有鮮紅血色,進而接受大腸鏡檢查,豈料僅短短不到一年時間,病理報告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腫瘤從直腸轉移到肝臟、肺臟,最大顆肝臟腫瘤甚至有6.5公分。三管齊下複合式治療 癌細胞穩定控制收治張先生的彰基血液腫瘤科暨細胞治療中心主任賴冠銘醫師表示,張先生雖然病程進展快速,但其當機立斷,接受細胞治療等複合式治療,因此看起來生活品質維持的不錯。賴冠銘主任為張先生規劃的第一階段治療,先接受自體免疫細胞_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治療強化張先生免疫力與體力,並接受西醫標靶與化學治療破壞癌細胞生長、與中醫輔助治療減緩身體不適,三管齊下。張先生的細胞治療最後的第六劑回輸後,同年3月追蹤正子攝影,發現肝臟及肺臟轉移部份已完全消失。接著由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醫師,針對原發部位進行直腸切除術,並自同年6月開始第二次細胞治療_樹突細胞(DC)、9月完成五劑注射,10月追蹤磁振造影,癌細胞穩定控制中。腫瘤擴散多部位手術難度高 跨科別討論採TaTME張譽耀醫師表示,張先生一開始由於腫瘤擴散到許多部位無法手術,彰基針對這種病情複雜的大腸直腸癌病人,皆會舉辦多專科團隊會議,邀請血液腫瘤科、大腸直腸外科、肝膽外科、胸腔外科、放射科、病理科、放射腫瘤科、核子醫學科等專家,一起開會討論,怎麼做才是對病人最好的。在開會討論後,決定先讓張先生到血液腫瘤科治療,治療過後,後續的檢查也證實了絕佳的治療效果。張譽耀主任採用的是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手術(TaTME),這個手術的優點,就是可以經由肛門內視鏡,在手術當下定位出腫瘤的位置,即時決定需要切除的腸道,確保腫瘤有被醫師拿乾淨,又能盡可能保留病人的腸道,以減少術後頻便、滲便對病人造成的影響。合併中醫治療 減輕放化療副作用中醫部主任陳稼洺醫師指出,在癌症治療中,患者往往需要接受手術併放射、化學及標靶療法等,常伴隨著強烈的副作用和不適感,而在合併中醫治療的經驗中發現,中醫確實能幫助患者減輕放、化療及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也能加快手術後之康復,並提高存活率及降低癌症復發和轉移,維持長期療效。
73歲男罹患腎癌! 這1治療「凍死」癌細胞成功保住腎
臺北榮總將「放射線部」更名為影像診療部,並在2023年新成立「先進微創介入診療中心」,特別整合多專科團隊,提供客制化腫瘤微創介入性治療服務。其中在「氬氦刀冷凍消融術」腫瘤微創介入性治療,北榮介入性診療放射科主任沈書慧表示,北榮是國內最早開始做的,2009開始就有第一個治療案例。至今北榮已施行冷凍消融術超過600例,而73歲郭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在61歲時因膽結石意外發現腎臟有3公分的腫瘤相當靠近腎中心,不想手術切除腎的他在各大醫院輾轉,最後決定在北榮接受冷凍消融術。郭先生表示,做完隔天就能出院,出院後不用吃藥打針,讓他在當天還開心地大肆慶祝了一番。什麼是冷凍消融術? 哪些癌症患者適用?「氬氦刀冷凍消融術」是一種局部腫瘤治療方式,沈書慧主任說明,它是在電腦斷層導引下,將冷凍探針經皮膚插入腫瘤組織中,而針會有氬氣、氦氣通過,透過氬氣在針體內腔急速壓縮,瞬間使局部溫度降低到零下160℃,腫瘤會完整被冰球包覆,細胞內外迅速形成冰晶,導致腫瘤細胞破裂。醫師可透過針數調配,來控制冰球大小,而且整個治療過程都在影像監控下完成,沈書慧主任表示,在電腦斷層下冰球範圍清晰可見,不易損傷其他組織,而且治療傷口只有幾個針孔,沒有傳統開刀傷口,疼痛也較輕微,治療後恢復時間快,治療後隔天就可以出院,較適合以下3種病人使用:局限性腫瘤:腎臟腫瘤、轉移性淋巴結、肝臟腫瘤、肺臟腫瘤、骨骼系統腫瘤等。不適合手術,麻醉高風險,或因其他原因無法接受手術者;或手術後局部復發。不適合接受局部放射線治療(如:已達放射治療局部治療劑量限制或其他原因),或放射線治療後復發。沈書慧主任表示,冷凍消融術和手術、放療相輔相成,有互補的作用,能作為替代療法,最常用在腎臟腫瘤治療,以初次診斷的腎細胞癌為例,在近300例個案中,初次治療控制率約為95%,其中有15位局部復發,但經過重複治療後局部控制率可達99%,而冷凍消融術在美國、歐洲也已被列入治療準則之中。「這些」患者不建議使用 癌症治療需個別化評估不過,冷凍消融術也並非所有病人都能使用,沈書慧主任提到,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不建議使用,而已經侵犯腸道的腫瘤,可能會有腸道破裂的風險也同樣不建議使用,另外如果已經侵犯至血管腔內,治療效果可能會不佳。因此,針對個別病灶,醫師會在門診評估效果與風險,建議最適合的局部治療方式並解釋可能的風險,針對不同部位的腫瘤設計最好的治療策略。
紅到中毒 你不可不知的蘇丹紅食安事件
含不得檢出的致癌成分「蘇丹紅」辣椒粉流竄全台,人人自危,引發民眾恐慌,食安問題連環爆,近期地方衛生局公布,在辣椒粉中檢出有致癌風險的「蘇丹紅色素三號」,衛福部食藥署今公布,7家下游業者遍及雙北市、台中、台南與高雄等5縣市,目前持續追蹤中。營養師林柏辰指出,致癌成分 蘇丹紅為工業用染料,常見蘇丹紅色素有蘇丹紅色素一號、二號、三號、四號等,皆不得添加於食品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WHO/IARC)的評估,蘇丹紅一號對小鼠皮下(皮膚下)給藥具有致癌性,產生肝臟腫瘤,而目前的多項實驗或報告程度的不足,無法評估透過皮下和口服給藥對蘇丹紅二號和三號進行的研究結果,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蘇丹紅1號、2號和3號視為「不可歸類為人類致癌性」(第3 組分類)。營養師林柏辰進一步說明,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歐盟(EU)等國家已禁止在食品中進行添加,且在2018年6月,美國環保署也宣布蘇丹紅這項具有食品安全風險的物質公佈為有毒化學品。從2022年至今,食藥署與地方衛生局驗出蘇丹紅色素的違規案例,多為辣椒粉及其相關產品,如本次事件中,高雄市衛生局查獲以蘇丹紅辣椒粉為原料製成的「麻辣藥膳湯粉」、「韓式泡菜湯粉」、「紐奧良烤雞香料粉」等,請民眾要特別注意跟堤防。林柏辰說明因為蘇丹紅屬於脂溶性毒物,在脂溶性物質在代謝過程會需要經過肝臟的代謝、腸道的排除,脂溶性毒素透過肝臟排毒解毒的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多種化學反應,透過 P450 酵素協助, 將脂溶性毒素與脂肪分開。第二階段則是一種酵素結合反應,也就是把毒素包覆起來,第三階段再把他們「排出體外」。因此,把握肝臟排毒及腸道排除的關鍵營養素就格外重要了,營養師林柏辰建議,若有不小心誤食的民眾,請多多補充來自食物中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C、E、及蔬果中的抗氧化物質,甚至是茶飲中的兒茶素,都能夠強化肝臟代謝機能,降低解毒過程對細胞的傷害,此外,建議要補充足夠水分,將這些廢物再透過尿液與糞便順利排出。如果有腸道壞菌太多而導致便秘的族群,可以再額外搭配優酪乳、添加益生菌等食物選擇,減少毒素再次吸收回體內。
80歲阿嬤罹肝癌沒開刀!竟靠喝1飲品「腫瘤神奇消失」 醫也直呼神奇
肝病及肝癌仍是國人生命相當大的威脅,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透露,有名80多歲的老婦就醫時,被診斷出有3.5公分的肝臟腫瘤,因為年事已高,所以也沒有選擇積極治療,然而她後來竟靠著每日喝「果菜汁」,腫瘤竟奇蹟般的完全消失,讓醫師也直呼「神奇」。錢政弘於近日在《下班經濟學》頻道中分享一樁特別的病例,他說大約在3年前,有名80多歲的老婦因為C型肝炎及肝硬化到醫院就醫,C型肝炎治療好後,經追蹤發現老婦有3.5公分肝臟腫瘤,錢政弘那時跟家屬討論是否要做抗癌治療,但家屬因為考慮到老婦年事已高,所以決定不接受任何治療。過了半年,老婦因為急性腸胃炎掛急診,住院發現她有急性腎衰竭,錢政弘推斷,可能是肝癌惡化才前往就醫,未料做了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發現腫瘤縮小到只有1.8公分。錢政弘好奇詢問,是否有做什麼抗癌治療,或吃中藥、西藥,但老婦並沒有接受任何治療,不過老婦的兒子透露,媽媽會將地瓜葉燙熟後,加入1/4顆洋蔥、1/4顆蘋果,每天早晚空腹各飲用1杯果菜汁。但疑似量喝太多,只不過喝了1個月,就導致腎衰竭的嚴重副作用,後來錢政弘建議,應該先暫停飲用,過了半年至一年再追蹤,竟發現腫瘤奇蹟般的完全消失。不過錢政弘也呼籲,如果病患想要嘗試蔬果飲食療法,還是應該詢問醫師或營養師,評估身體是否合適。
這癌奪十大癌症死因第2位 醫籲:高危族群定期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根據109年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新增肝癌患者約為1.1萬人,為國內十大癌症第5位,但卻位居10大癌症死因第2位,由此可見,肝癌相對其他癌症預後差。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種類包含肝細胞癌、膽管癌等,其中肝細胞癌(以下簡稱肝癌)約佔成人肝臟惡性腫瘤的85%,為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類型。B、C肝炎患者占肝癌總人口逾5成肝癌是肝臟腫瘤的其中一種,有肝腫瘤並不一定代表是肝癌,台大癌醫中心吳耀銘副院長說明,肝腫瘤可分為「良性」與「惡性」,良性腫瘤包含血管瘤、局部增生性結節、腺瘤等;而惡性腫瘤包含原發性肝癌、膽管癌、轉移性肝癌。吳耀銘副院長指出,肝癌是由肝炎到肝硬化演變而來,並非單一因素造成,B、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者、肝硬化、或是有長期酗酒習慣者皆為肝癌的高風險族群,其中,B、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為高度危險群,約占肝癌總人口50-60%。三項診斷工具 幫助確診肝癌肝癌的診斷方式包含抽血、影像學檢查與組織病理學檢查。抽血與超音波檢查是初步篩檢肝癌的工具之一,透過抽血檢驗血清中的「胎兒蛋白」(AFP)是否超標來初步懷疑是否有肝癌,但並非每位肝癌患者的AFP都會升高,因此即便數值正常也不能斷定沒有肝癌,而肝癌的另一個腫瘤指標-異常凝血酶原 (PIVKA-II),敏感性較AFP高,也被應用於臨床檢測,政府有對符合條件的民眾提供健保給付。影像學檢查則包括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當超音波掃描發現疑似肝腫瘤,則須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來確認。若檢查出腫瘤是否需切片?吳耀銘副院長指出,因肝腫瘤穿刺切片過程多少會出血,也有機率增加癌細胞擴散風險,因此若評估後高度懷疑為肝癌,就建議直接治療。術前評估很重要 這群肝癌患者可手術吳耀銘副院長表示,目前肝癌的完全性治療包括手術切除、電燒與肝臟移植。根據經驗,僅有約20%的肝癌患者適合手術切除,而除了腫瘤數量、大小之外,醫師還會根據腫瘤位置、肝臟殘餘功能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手術治療。肝臟殘餘功能被視為重要的評估條件,手術前可以透過綠靛基質氯化物(ICG)檢查,透過藥物注射後抽血檢驗藥物在肝臟代謝後於血中殘留的濃度,了解肝臟代謝功能是否適合手術切除治療。肝癌手術難度高 新式器械助操作更順利吳耀銘副院長指出,肝臟內部的血液循環相當豐富,因此手術困難度高,如何在精準切除的同時也要妥善控制出血,就是一大挑戰。近年來,隨著手術器械的大幅改良,有效降低了手術的意外狀況和出血量,同時也縮短了手術時間,現在約95%的肝癌手術個案已不須輸血。吳耀銘副院長舉例,像是腹腔鏡手術搭配超音波刀可以有效震碎肝細胞並清楚看到血管、膽管的管狀結構,若管狀結構直徑小於0.5公分,還可以在完成切割的同時一併止血,但過往超音波刀都有連接線材,需要在手術中邊操作邊整理,影響醫師視線與操作靈活度,所幸目前已有無線超音波刀,幫助手術過程更加順利。若屬於肝功能不好、有肝硬化、反覆性癌症復發者,根據「美國舊金山大學準則」,沒有轉移或血管侵犯、單一腫瘤6.5公分以下、腫瘤顆數小於等於3顆,加起來直徑小於8公分,則可以考慮肝臟移植。若被評估手術、電燒都不適合,則可考慮肝動脈栓塞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質子治療等;若癌細胞已經轉移,則考慮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全身性治療。高危險群須定期追蹤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肝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就醫時往往已是末期,吳耀銘副院長呼籲,目前並沒有完全避免癌症發生與復發的方法,高危險族群,特別是B、C型肝炎患者,須定期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洪榮宏健檢超標險洗腎 愛妻肝臟冒腫瘤結果曝光
金曲歌王洪榮宏推出新專輯《你愛聽的彼首歌》,今(18日)舉辦記者會,愛妻張瀞云也到場,兩人深情對唱新歌〈我的寶貝〉,先前夫妻倆做健康檢查,同樣都有高血脂及高血糖問題,其中洪榮宏的血糖指數已經在糖尿病邊緣,再多一點就會超標,若嚴重需要洗腎,因此現在相當注重飲食及生活作息,並按時服藥。洪榮宏推出新專輯《你愛聽的彼首歌》。(圖/焦正德攝)張瀞云則是肝檢查出有3公分的腫瘤,由於醫生說超過兩公分就有可能是惡性腫瘤,因此報告出來之前張瀞云相當緊張,問及若真的是惡性腫瘤該怎麼辦?她表示不會選擇化療,想要快樂過生活,幸好報告出爐後是良性腫瘤,才讓夫妻倆鬆一口氣。談到健康檢查出現紅字的原因,洪榮宏認為是前段時間胃食道逆流,因為需要多吃蛋白質,因此他吃了很多肉,導致膽固醇攝取過量,張瀞云則說疫情期間兩人在家看電影愛配零食,可能也是讓健康亮紅燈的原因之一。洪榮宏及張瀞云現在相當注重健康。(圖/焦正德攝)金曲獎日前公布入圍名單,洪榮宏在幾年前他就宣布不會報名金曲獎,至於想要唱到幾歲?他表示:「沒有限定年齡,可以唱就唱,現在覺得唱歌很開心!」喜歡種菜養雞的夫妻倆打算之後買百坪的牧場,過接近大自然的生活。記者會上警察歌手林宏銘也現身祝賀,並合作新歌〈永遠的兄弟〉,難得與男歌手飆歌,洪榮宏笑說兩人很有緣,希望大家會喜歡這首友情之歌。
他按摩後「右上腹變悶」 去醫院檢查嚇傻:肝臟腫瘤破掉了
一名病患日前因為身體疲倦去按摩,之後發現右上腹變悶、不適感加重,驚覺有異的他去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肝臟腫瘤破裂。對此,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指出,肝臟通常是沉默的器官,患者察覺罹癌當下,多半是病況到了很嚴重的地步,而肝癌的腫瘤長大後,若愈靠近肝臟表面,就越有可能受到外力影響破裂。柳朋馳在節目《健康2.0》表示,肝臟通常是沉默的器官,在於其若出現異狀基本上很難立刻察覺,所以多數的病患在發現自己罹癌,又伴隨一系列不適的症狀產生之時,多半是病況到了很嚴重的地步。他也指出,一般患上肝癌的「三部曲」是從慢性肝炎,再到肝硬化,最後才是肝癌,但有的患者會跳過肝硬化或肝纖維化,直接惡化成肝癌。柳朋馳表示,肝臟若出現異狀基本上很難立刻察覺。(圖/翻攝自YouTube/健康2.0)柳朋馳說明,肝臟的腫瘤過大,造成器官血管異常增生,而再生的血管對組織的保護效果不佳,此時若腹壓增加或腫瘤自發性破裂,就會產生右上腹悶痛的情況。他也透露,當腫瘤越靠近肝臟表面,進而將肝臟包膜撐大就會產生不適,但有部分民眾會誤以為是肌肉疼痛,直到外力影響而導致腫瘤破裂,才發現自己罹癌。柳朋馳分享,有一名病患因為身體疲倦去按摩,後來覺得上腹變悶,還以為是按摩師用力過猛導致他骨折;不料,隨著該名病患的不適感越發加重,急忙去醫院急診照X光和超音波,才發現是肝臟有約5公分至6公分的腫瘤自發性破裂所致,但他此前卻對自己罹癌絲毫未覺。對此,主持人兼外科醫師江坤俊補充,由於肝癌的腫瘤血管沒有那麼成熟,所以比較容易破裂出血,而一旦肝臟腫瘤流血,組織內部就會脹大,從而刺激肝臟包膜,可能會出現悶痛的症狀;若出血的區域較為表淺,就有機率直接破開,導致血液流滿整個腹腔,最後產生劇痛。他也提醒,因為血液對腹膜來說是非常大的刺激,因此若肚子莫名其妙疼痛,不要以為是腸胃發炎,搞不好是肝癌找上門。
89歲老翁挺過「高強度放療」 成功消滅肝臟腫瘤
臺中一名89歲的黃老先生,因胃漲氣不適而就醫,原本以為是腸胃不適,但經由腸胃內科的檢查後,發現老先生肝臟竟有一顆7.64公分大的腫瘤,雖然老翁年紀較高,家屬曾猶豫是否接受易出現副作用的放射治療。因黃老先生健康狀況佳,家屬最後決定積極治療,結果僅短短治療不到一個月,腫瘤就已縮小,且也未因放射治療而出現過多副作用,放射腫瘤科醫師建議,若家中有長者罹癌,在健康許可的狀況下,放射治療效果又快又好,可以搭配標靶藥物一起進行。黃老先生的女兒黃小姐表示,父親一直以來健康狀況都不錯,不但不菸不酒,每天規律飲食且正常睡眠。所以在黃老先生發現肝臟有腫瘤後,仍堅持讓父親積極抗癌。爾後黃老先生被轉至放射腫瘤科接受放治療。臺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林伯儒醫師談起這名患者,也覺得相當特別,並解釋雖然老先生因C型肝炎引起肝癌,且年紀較大,但治療後的成效卻相當不錯。林伯儒醫師表示,許多人都會擔心放射治療會出現不適的副作用,然而是否出現副作用,其實因人而異。像黃老先生僅接受15次低分次、高強度的放射治療(一般正常次數約在20至30次左右),其劑量比一般患者還強,但目前並未因放射治療而出現嚴重不適,生活幾乎一切正常。林伯儒主任特別提到,現在的放射治療,已經都可以做到個人化、專屬化,只要能精準定位好癌症的位置與大小,都可縮減腫瘤,卻又不會過度破壞周邊的組織。像黃老先生在接受放射治療後,癌細胞組織從7.64公分降至5.6公分,癌症指數也從1310降至600多,效果十分顯著。黃小姐則表示,父親一直以來都十分樂觀,而且就醫時配合度也非常高。她也提到照顧老人家,有時也要用點「心機」。「我特別請醫師配合,盡量不跟父親提到『癌症』二個字,只是跟父親解釋他肝臟長了東西,所以要去醫院做治療。」黃小姐觀察到父親因此用平常心去面對疾病,乖乖的服用標靶藥物,且與放射治療雙管齊下,目前她和父親都很滿意這樣的治療效果。林伯儒主任也特別提醒,當高齡長者罹癌,建議還是積極控制,勿輕易放棄治療的可能性。「其實在臨床上,高齡長者在治療癌症後,也有不少預後良好的案例。」因此他鼓勵家屬先做好評估,再依長者的身體狀況給予適當的治療方式,才是上策。
孝子法官出手2/捐肝折壽救母終不悔 「孤高手術刀」陳肇隆露絕技
士林地院民事庭的邱光吾法官,曾任庭長兼民事庭發言人,卸下行政工作後,每天加班辦案寫判決成為他的日常,連假日也不例外。脫下口罩後,他的外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看起來活脫是走出電視螢幕的8點檔男星,但在他俊秀挺拔的外表下卻讓人想不到20年前,曾為了挽救罹患肝癌病危的母親,冒著生命危險捐出2/3肝臟,還到龍山寺許願,自願折壽12年迴向救母。邱光吾的媽媽是C型肝炎的長期患者,換肝前有超過20年的病史,雖然一直定期到台大醫院就醫,但病情仍然持續惡化,逐漸從肝炎變成肝硬化,再轉變成肝腫瘤,也就是肝癌!這樣的結果讓全家人宛如晴天霹靂,經常帶媽媽去看病的邱光吾,看著親愛的母親日益憔悴變黃的臉色和孱弱的身體,心中十分不捨,盼望能有奇蹟出現。台大醫師告訴邱光吾,雖然他的血型和媽媽不一樣,但是親子間移植器官不一定血型要相同。台大醫師這段話讓邱光吾心中燃起了一絲的希望,偶然的機會下,邱光吾得知高雄長庚醫院有位陳肇隆醫師是換肝權威,他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陪媽媽從台北南下到高雄找陳肇隆看診。不料陳肇隆醫療團隊評估邱媽媽病情期間,邱媽媽肝臟腫瘤數量竟從原來2個驟增為4個,且腫瘤體積變得更大,這讓陳肇隆十分猶豫是否要動刀,勉強開刀會不會徒增母子兩人生命風險?法官工作負擔沉重,開完庭還要回辦公室加班整理資料寫判決書。(圖/士林地院提供)此刻邱光吾更是忐忑不安,他忘了捐肝也會讓自己承受高風險,心中只掛記媽媽的安危,非常擔心無法移植肝臟給媽媽,因此他特地跑到萬華龍山寺向菩薩許願,祈求萬一移植過程處理不好,過錯全歸給他自己就好,但若他當法官期間能有一絲功德,希望能一併折壽12年,全部迴向給媽媽。他去龍山寺求菩薩這件事,至今沒告訴媽媽,只因怕她心裡難過。或許神明也被邱光吾的孝心所感動,2002年10月間,預定開刀日期的前一天晚上6點半,醫師通知評估過關,隔天可以進入手術室。一群慈濟的師兄姐齊聚病房替邱光吾打氣,此時的他才真正覺得害怕起來。經過漫長10幾個小時的手術,陳肇隆將他2/3的肝臟切除後移植給邱媽媽,母子各自送進加護病房觀察,手術結果大大的成功。邱光吾對陳肇隆和醫療團隊的仁心仁術,心懷滿滿的感激,雖然肝臟移植手術時,膽囊被一併割除,影響了一些消化功能,有時還要常跑廁所,但可以透過注意飲食而改進。此外,當時醫學上一般認為,肝臟移植後病人可延續5年到7年壽命,不過邱媽媽接受寶貝兒子的捐肝後,到現在超過20年,身體依然十分硬朗,還能自行從台北搭車到高雄長庚讓陳肇隆回診,不得不讓人敬佩陳肇隆精湛的醫術。陳肇隆醫師在高雄長庚的肝臟移植團隊,已完2200多個肝臟移植病例,存活率全球數一數二。(圖/翻攝陳肇隆臉書)替邱光吾媽媽移植肝臟的陳肇隆醫師,不但是世界肝臟移植權威,也是亞洲換肝之父,他在1984年完成亞洲第一例肝臟移植手術,1994年完成首例活體肝臟移植,還在1987年推動完成亞洲第一個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比日本早10年、比南韓早12年。南韓1987年準備進入肝臟移植領域時,曾邀請陳肇隆到首爾大學分享經驗,而南韓換肝之父金洙泰教授完成首例肝移植病例時,也曾向陳肇隆取經。值得一提的是,日劇《孤高的手術刀》是日本知名藝人瀧澤秀明的告別作,他在劇中飾演換肝神醫的原型,其實就是陳肇隆。陳肇隆在高雄長庚的醫療團隊每星期執行2、3例,目前已完2200多個肝臟移植病例,其中活體肝移植佔88%,3年存活率達90%,存活率全球數一數二,難怪連自認「脫亞入歐」的日本人也大嘆不如,為陳肇隆而傾倒。
早期沒追蹤發現已是15公分肝腫瘤 有這些症狀快去看醫生
台中黃姓男子4年前因爆瘦、腹痛且易感疲倦就醫,意外發現竟有1顆15公分大巨型肝臟腫瘤,輾轉多家醫院都評估「生命僅剩2個月」,經與亞大醫院醫療團隊討論後,採取「三箭齊發」策略,不僅恢復健康,癌指數更降到10以下,找回彩色人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王博民指出,肝癌末期或腫瘤過大的患者常因腫瘤侵犯到肝門靜脈,肝臟無法拴塞治療伴隨肝臟損傷,加重肝臟衰竭的風險;黃男到院時體重僅40公斤,血液中的黃疸指數高到5,癌症指數(胎兒蛋白)更飆高至599,左、右肝門靜脈都被腫瘤塞住,無法執行栓塞治療,他也一度交代後事,準備向家人告別。台中黃姓男子4年前因爆瘦、腹痛且易感疲倦就醫,意外發現竟有1顆15公分大巨型肝臟腫瘤,經三合一療法治療順利恢復。(圖/亞大附醫提供)經與癌症中心團隊討論後採用「標靶藥物」、「光子刀放射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三合一療法治療,不但3個月後黃疸指數及癌症指數恢復正常,腫瘤也僅剩疤痕痕跡,近年來他穩定回診追蹤,無復發跡象。王博民說明,採用標靶藥物可避免腫瘤擴張,免疫療法則藉由活化免疫系統,結合光子刀局部放射治療合併產生「遠隔效應」,人體內放出更多抗原,強化體內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不僅副作用低,也可縮小腫瘤有利手術切除,大幅延長存活率。王博民說,黃男早期罹患C肝,但他沒有持續追蹤,多年後癌細胞已經快速成長,演變成巨型肝臟腫瘤,幾乎難以挽回;提醒民眾若有B肝、C肝病史,且出現爆瘦、腹脹、莫名容易覺得累等症狀,就得提高警覺,盡快就醫。王博民也呼籲,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也令治療方法愈來愈多,民眾若不幸罹患晚期肝癌,只要保持信心與體力,配合醫師建議,都有機會突破困境。
丁金聰被訴醫療過失 逆轉無罪確定
捲入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聚餐風波的知名的消化外科權威丁金聰,2012年擔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主治醫師時,被檢方起訴為周姓病患進行肝臟腫瘤切除手術後,未將周男送加護病房致死,台北地院依業務過失致死罪將丁男判刑10月,但台灣高等法院依據衛福部醫審會的鑑定報告結果,認為無法證明周男死亡與他有因果關係,逆轉改判無罪,檢方也未上訴,全案確定。本案曾經送交醫審會進行3次鑑定,第1次及第2次結果對丁男不利,不過,2017年間作成的第3次醫審會鑑定結果卻超逆轉,認為病人經施行心肺復甦術,故檢出之心肌酵素酶數值可能因此一按壓心臟動作而較正常值高,鑑定結果對丁男相當有利。這起案件是因檢方起訴指控,丁男在2012年7月13日上午替周男進行手術,術後送回一般病房,當晚周男發生術後出血、呼吸困難與疼痛,之後失去意識休克,經急救後16日凌晨死亡,丁男涉犯過失致死罪。一審台北地方法院認定丁男嚴重偏離醫療常規,逾越合理臨床裁量,違反應注意的義務,情節重大,且周男死亡有因果關係將他判刑10月,丁男不服提上訴。二審台灣高等法院,改採衛福部的醫審會在2017年的鑑定報告,認為未將周男送加護病房並沒有違合理的醫療專業裁量,且沒有證據證明丁的醫療行為導致周男死亡而有過失的犯行,因此在2019年7月逆轉改判無罪,檢方未上訴,丁男無罪確定。
余苑綺病逝/8年抗癌路余苑綺「肺、肝動刀剩一小部分」 化療70次崩潰怕進醫院
余天愛女余苑綺18日傳出病危消息並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今(21日)稍早傳出癌逝,享年39歲。余苑綺自2014年發現罹患直腸癌第3期以來,經歷70次化療仍回天乏術,而她在抗癌過程中,身體早已傷痕累累,肺臟、肝臟被切到剩一小部分,無法再動手術,卻仍無法阻止癌細胞擴散。生活習慣健康、愛吃蔬果的余苑綺2014年驚傳罹患直腸癌,經歷手術成功取出3公分腫瘤,卻發現癌細胞已經擴散到淋巴,必須接受化療,雖首先經歷12次化療後,一度「健康重生」,卻又在2019年產下二女兒後,發現癌症復發,癌細胞再次轉移。當時父親余天心疼表示,余苑綺原本經歷漫長的抗癌路復原,沒想到因為懷孕關係,中斷追蹤病情2年,在懷二胎期間出現持續咳嗽症狀,直到生產完後請醫生檢查,才發現癌症復發。余苑綺因此於2019年進入榮總化療,當時她經檢查被發現已經長出8顆腫瘤,除裝上人工血管,還必須承受更高的化療藥劑量,2020年初手術切除肺部腫瘤與部分肺葉,同年6月動刀切除肝臟腫瘤、7月又發現肝臟出現陰影,第3度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儘管如此,余苑綺的病情仍不受控制,去年7月底她又住院緊急接受手術,經歷17小時切除3顆淋巴腫瘤,當時她的肺葉只剩下一個,但裡面卻藏有數10個小點,即使動手術也難以清除,而父親余天曾於同年底出席公投說明會時,失控淚崩,事後透露女兒曾經崩潰打電話給他,說她一進醫院就怕,不想再繼續做化療,讓父親心疼。回首抗癌路,余苑綺的身體早已不堪傷害,母親李亞萍近日曾經透露,女兒經歷過5年抗癌、9次手術和70次化療,癌指數還是升高,肝臟、肺臟都切了,淋巴也拿了,直腸也動了手術,「身體已經不堪再動手術」,因此日前大腸又被發現出現陰影,只能依靠外界集氣祈禱,無奈她最終仍於今日不敵病魔逝世。
女子不菸酒愛運動「做瑜伽突腹痛」 檢查竟是肝腫瘤破裂
肝是沉默的器官,常常被人們忽略,等到有症狀時,都已經是末期了。先前就有一名不菸不酒的女病患,因為上腹疼痛就診,原以為是胃出問題,檢查結果竟是肝臟腫瘤破裂導致的疼痛,所幸經過開刀後痊癒。肝癌位居世界最常見癌症的第5位,更是台灣人癌症死因第2位。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在節目《健康2.0》透露,曾有一名50多歲的婦人,疫情期間都在家中做瑜伽,某次在伸展的時候,突然覺得上腹部一陣抽痛,當下以為是胃痛,便先吃藥觀察3、4個小時,但情況不太對勁,還有點冒冷汗,決定去掛急診,醫師聽完病患的描述,開了胃藥讓女子回去吃,隔天再到腸胃科門診做進一步檢查。女子不菸不酒,竟罹患肝癌。(圖/翻攝自健康2.0 YouTube)錢政弘表示,女子來看診時,自述已經沒有疼痛和不適,猜想可能是吃壞肚子,但他仍覺得不對勁,因為很少胃痛在休息過程中突然劇痛,於是安排了腹部超音波,結果在肝臟左葉找到腫瘤,形狀不太妙,繼續用電腦斷層掃描,一看發現5公分的腫瘤已經破裂,進而壓迫到胃。女子因為劇烈的疼痛才發現腫瘤,但還好順利開刀後治癒,如果再繼續拖下去的話,腫瘤若變成10幾公分,還不見得可以動手術。肝癌有三部曲。(圖/翻攝自健康2.0 YouTube)錢政弘解釋,肝癌有所謂的三部曲,第一個是慢性肝炎,再來是肝硬化和肝癌,這三部曲都沒有感覺,因為第一期到第三期,腫瘤都還是在肝臟裡面,所以不會有感覺,要到非常嚴重,才會有一些症狀出現,但通常都已經沒有救了。
蔡頭傳病逝/醫師揭「肝癌10大病徵」 籲勤做檢查:初期治癒率近100%
資深藝人蔡頭驚傳肝癌病逝,震驚演藝圈好友與無數觀眾,也讓肝癌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其實,肝癌長期位居國內致命癌症第2名,早已是威脅國人生命的嚴重病症。聯安診所肝膽腸胃科醫師謝清睿就指出,大部分的肝病都無明顯症狀,等民眾發現時通常已治療效果不佳,甚至已經為時已晚,而除最典型的疲倦、身體消瘦外,還有其他常見症狀。謝清睿表示,被稱為「沉默癌症」的肝癌,在早期最明顯的感受為「身體疲勞」,且由肝癌引起的疲勞感,即使患者靜臥休養也無法消除,但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很難從單一的疲憊感確認是否出現肝癌症狀,這時可從以下10點來協助判斷:1.體重下降:體重減輕主因除飲食控制外,長期腹瀉、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或癌症,都是常見成因,不可輕忽。2.疲憊、食慾不振:無法緩解的疲勞感是身體最直接信號。3.噁心或嘔吐:此為晚期肝癌常見症狀,可能是治療不良反應,或癌細胞侵犯消化、神經系統導致。4.右側肋骨下肝臟變大:腫瘤導致肝臟變大。5.左側肋骨下脾臟變大:除肝癌外,肝硬化也會導致脾臟腫大。6.腹部腫脹或腹積水:肝腹水通常在肝病晚期或病情極嚴重時才會出現,若肝硬化出現肝腹水即表示已經進入肝硬化晚期,特別是男性常出現腹水問題,尤要注意,並應不分性別定期檢查積水。7.黃疸:黃疸是中晚期肝癌的常見體徵,瀰漫性肝癌及膽管細胞癌最易出現黃疸,導致肌膚和眼睛變黃。8.發燒:肝癌的發熱多為癌性熱,起因為腫瘤組織壞死後釋放致熱原進入血液循環。9.出血:肝癌患者常有牙齦出血、皮下淤斑等出血情形,此外,消化道出血也相對常見。10.右肩與右上腹部疼痛:當肝臟腫瘤逐漸增大,可能壓迫附近橫膈膜,或壓到肺部以下的肌肉神經,導致連接右肩和右上腹部的神經發出疼痛訊號。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文倫也建議,B肝和C肝患者應至少每半年追蹤一次,若發現有肝硬化則縮短為3個月一次,而有家族病史者,50歲後可做抽血和超音波檢查,只要及早發現,基本上初期肝癌治癒率幾乎是100%。
企業家只覺腹悶不適 一檢查突見11公分肝臟大腫瘤
64歲的黃先生是位經商有成的企業家,近日來覺得上腹部悶漲不舒服,但是一直沒有去看醫生。最近才被太太拖著來到消化內科門診。第一眼看到病人時,就覺得臉色蠟黃,手腳瘦小卻肚子脹大透著古怪。黃先生表示,30年前曾經被醫師診斷過B型肝炎,這麼多年以來都沒有任何不舒服,也從不放在心上。立即幫忙安排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竟發現黃先生的肝臟有一個約11公分腫瘤。全家都很驚訝,當初以為只是普通的肚子不適,沒想到結果是肝長了一顆大腫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醫師謝文斌表示,肝臟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就算長了什麼腫瘤,只要不大到一定程度,通常是不會感到有不舒服的症狀發生。肝臟功能複雜且重要,它主要有代謝、解毒、熱量儲存、分泌等功能,只要遭受傷害,生命也將會受到嚴重威脅。其中很特別的一點,肝臟非常厲害,能自行修復損傷,即使切除部份也仍然能夠正常地運作。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萬人左右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感染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之後,有一部份人會變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能會演變為肝硬化,最後再罹患肝癌,這就是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謝文斌說明,肝臟腫瘤一般可分為良性及惡性腫瘤,是國人容易罹患的癌症之一。然而,一般肝臟腫瘤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大家所忽略,因而失去接受治療的最好機會。肝臟的良性腫瘤通常不需要特別處理,除非長得太大而引發問題,經外科手術就能治癒;肝臟的惡性腫瘤有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轉移性肝惡性腫瘤及肉瘤和血管肉瘤等,需要依病人不同情形而接受不同程度治療。現在社會資訊流通快速,大眾對健康意識的注重也大幅提升。門診民眾常常會問自己是不是肝癌的高危險群。回顧主要文獻,危險因子可以歸納以下幾個主要:(一) B型及C型肝炎。臺灣的統計資料顯示出有80%~90%的肝腫瘤病人是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二) 病毒性或非病毒性慢性肝臟疾病,主要就是肝纖維化及肝硬化。一般民眾常常以為要先有肝硬化才會產生肝癌,其實不然,肝纖維化就有變成肝癌的風險。(三) 食用受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發霉的花生、大豆等。(四) 使用不當藥物,如未經醫師處方之成藥及草藥。(五) 從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而來的癌症,通常腸胃道、肺臟及乳房部位的癌症較容易轉移至肝臟。(六) 家族性遺傳因子。(七) 酒精也是一個重要因子,臺灣人在許多聚會場合都有喝酒應酬習慣,許多男性同胞常常為了生活也把自已的肝給賠掉。最後提醒民眾,如果發現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腹脹肚子痛、皮膚搔癢、噁心、嘔吐、食慾降低及觸摸到腫大上腹部的這些徵狀,就應該盡快到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就診。對於有肝癌高危風險而有肝硬化的病患,大部分都會建議每6個月做抽血和腹部超音波檢查。預防肝癌最有效的措施便是規律回診,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並且遠離誘發因子。謝文斌建議民眾,臺灣相對國外是一個醫療可近性很高的地方,若是有肝(或肚子不適)的問題,還是要好好的找一位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醫師看診做檢查,若是醫師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回診追蹤,就要好好遵照醫囑,以免可以早期處理的問題,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醉男闖鄰居家逗狗被咬持鋁棒報復爆頭 飼主返家送醫來不及
自稱喜愛毛小孩的謝姓男子,酒後闖進葉姓鄰居家逗弄撫玩寵物狗「粉圓」,離去後意猶未盡再返回,逗狗玩,沒想到竟遭咬傷,謝男憤持鋁製球棒朝「粉圓」頭部揮擊數下逃逸,飼主回家發現愛犬受傷,經調閱監視影像發現是數度進出的謝男狠下毒手,怒而報警,「粉圓」送醫1周後死亡。台中檢方依違反《動物保護法》將他起訴。起訴書指出,44歲謝男在去年9月14日中午喝酒返家,途經葉姓鄰居家,發現大門未關,竟擅自闖進葉家,到客廳逗玩撫摸黑色混種母狗「粉圓」,離去後又再度返回,與「粉圓」玩耍,卻因不慎被狗咬傷,謝男憤而離去。不久,趁葉男外出購買便當,謝男再度闖入葉家,從隨身包包內拿出藏放的小支鋁製球棒,朝「粉圓」頭部猛力揮擊多下後逃離。葉男返家後,發現「粉圓」竟頭破血流,頭部出現多處撕裂傷,連忙將「粉圓」送醫治療、縫合傷口。「粉圓」在同年9月21日死亡,謝男到案,否認侵入住宅及虐待動物等行為,他自稱很喜歡毛小孩,只是拿球棒嚇狗,並沒有打狗。案經中華民國獸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動物診斷證明,「粉圓」頭部有遭攻擊的撕裂傷;且動物法醫解剖報告初步研判,「粉圓」因慢性心臟病、肝臟腫瘤及腎上腺腫瘤致死,但不排除謝男的攻擊行為引發疾病加劇而死亡。
挺過28次放療!《麻辣鮮師》女星嘆「該來還是要來」病情疑生變 本人吐近況
女星彭曉彤靠著校園劇《麻辣鮮師》打開知名度,和老公結婚後育有一對子女,不料2017年卻被確診罹患子宮頸癌,熬過28次放療、10次化療的艱苦歷程,好不容易控制住病情,誰知她日前突然發文「該來的還是要來」,健康疑似出現變化。對此,彭曉彤透露,自己目前除了腹水外沒有大礙,但經濟情況很不樂觀。彭曉彤2017被年診斷出罹患子宮頸癌,她為了對抗病魔努力接受治療,前後熬過28次放療、10次化療,甚至一度被迫把頭髮剃光;幸運的是,彭曉彤2018年上節目時表示,她已經做完全部的化療療程,雖然留下些許後遺症,但醫生說病情已穩定,之後只要定期追蹤腫瘤指數即可,孰料如今病情再傳變數。據了解,彭曉彤去年拍攝大愛電視台的《江秀芬師姐的故事》,為了演戲常常南北奔波,殺青後身體出現異狀,就醫檢查後被告知相關指數異常;而她上月底也在臉書PO出廟宇照片,並寫下「該來的還是要來」,雖然沒有明確表示遇到什麼狀況,仍讓大批粉絲憂心不已,深怕她的健康再亮紅燈。《蘋果新聞網》報導,彭曉彤農曆年前到醫院做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腹水情形,雖然醫生說可以安心過年,但她還是自行上網爬文,得知腹水有2種可能,其一是肝臟腫瘤,不過她2月才做健檢,當時沒有異狀;另一種可能則是癌症轉移或復發,無奈彭曉彤財務狀況不佳,病情一旦復發,無疑是雪上加霜。報導指出,彭曉彤目前除了腹水問題和腳麻外,身體尚無其他不適,只是老公收入不多,自己拍戲的片酬又不穩定,孩子們讀書又要花錢,經濟狀況已經火燒屁股;彭曉彤透露,有朋友得知困難後伸出援手,卻在自己最拮据時要求還錢,否則就要提告,讓她十分無奈,現在只能想盡辦法賺錢,打算和友人合作網拍。
新技術切除胃癌腫瘤 隔天就下床成功保命
66歲的黎姓病患半年前開始食慾不振,體重暴跌,健康檢查後發現胃有異狀,經胃鏡檢查確診為胃底部惡性腫瘤,病理檢查確定為第三期胃癌,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一般外科李博彰主任,李博彰施以3D腹腔鏡次全胃切除合併淋巴結切除及胃腸道重建手術,切除約四公分的惡性腫瘤。病患隔天就可下床,在手術後第七天即出院,恢復狀況良好。另一名80歲的B姓病患,罹患B型肝炎,也是透過定期檢查發現有左側肝臟腫瘤,經李博彰主任確診,發現罹患肝癌第二期,施以3D腹腔鏡切除手術,切除大約4公分* 3公分肝癌細胞,病患在術後第四天出院,恢復良好!66歲的黎姓病患半年前開始食慾不振,體重暴跌,健康檢查後發現胃有異狀,經胃鏡檢查確診為胃底部惡性腫瘤。(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李博彰主任指出,3D腹腔鏡手術優於傳統剖腹手術,傷口大約只有2至4公分 手術器械從肚臍進入,因為是3D手術,醫師在手術過程,腹腔器官結構立體成像,包含淋巴等,都看得非常清楚,增加手術安全性。同時,因為傷口小,術後疼痛較小,很快就能恢復正常活動也可以縮短住院時程,相較於傳統手術,傷口大約15公分以上,至少一個禮拜以上才能出院。李博彰表示,傳統腹腔鏡只能顯示平面影像,無法呈現腹腔內的深度感,3D腹腔鏡技術,手術醫生戴上3D眼鏡後,通過特殊的鏡頭和監視器真實呈現器官樣貌,能夠清晰辨認組織、器官的周圍立體結構,層次更加清晰,定位更加精準。醫生不僅可以更精準地解剖、分離、縫合以及識別關鍵部位,而且減少術中出血、手術併發症的出現,節約手術時間李博彰主任提醒,肝臟沒有神經知覺,一旦出現明顯徵兆,通常已經是肝癌末期,因此,發現小型肝癌是提高病人存活率的關鍵因素,定期的健檢,及早發現身體健康產生變化的方式。肝癌保健主要就是不要加重肝臟的負擔,像是少喝酒、抽煙、不濫用藥物等等。另外,一旦發現食慾不振,上腹痛或血便,一定要儘速就醫,有可能是罹患胃癌的前兆。而預防胃癌建議少吃醃製、煙燻食物,多吃蔬果,尤其柑橘類水果,規律地運動,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能降低胃癌罹患率。戒菸、少飲酒,不要空腹飲酒。
【甲狀腺解套1】一針刺進脖子 半小時燒完就搞定
甲狀腺結節患者逐年增多,過去僅能以傳統手術切除,開刀的恐懼感再加上疤痕往往讓患者怯步,甚至有患者的結節大到掉進胸腔內影響呼吸,現在多了射頻消融術的選擇,利用熱能燒掉結節,不僅免開刀,只要短短半小時就搞定。受到遺傳、環境荷爾蒙影響,甲狀腺結節成為相當普遍的疾病。根據醫院臨床資料顯示,在一群沒有任何症狀的民眾中進行檢查,竟有4~5成的民眾其實已經有甲狀腺結節,由此可見罹患率相當高,若非經由健檢或觸診,可能要等到脖子變粗才會發現罹病。甲狀腺結節的罹患率相當高,需經由醫師專業的健檢或觸診較易發覺。(圖/本刊攝影組)「大多數的甲狀腺結節與亢進、低下無關,而是和家族遺傳、荷爾蒙相關。」國泰醫院耳鼻喉科王文弘醫師說,許多患者與甲狀腺結節共存十多年,大多數都是因為結節體積大到壓迫氣管,逼不得已才想切除。「就是害怕啊!」王文弘說,直到近兩年將射頻消融術運用在甲狀腺結節上,才終於解開這個緊箍咒。「射頻消融術是將消融針頭插入結節中,利用熱能燒掉細胞組織。」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孫強說,射頻消融術過去大多運用在肝臟腫瘤上,直到韓國運用到甲狀腺結節上,台灣才陸續跟進。甲狀腺結節現在可用射頻消融術治療,不需再挨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