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科主任
」 脂肪肝沒用公筷吃火鍋…女子重複感染「幽門桿菌」 醫示警:罹胃癌風險高
為了保持衛生,用餐最好準備公筷母匙。一名30多歲陳女有胃癌家族史,多年前接受幽門桿菌根除治療,但最近1個月常常胃痛不適,檢查發現有胃炎,且幽門桿菌檢查又呈陽性。才發現原來是家裡常吃火鍋,推測是沒落實公筷母匙,造成重複感染。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說明,幽門桿菌並非治療後就能一勞永逸,沒注意仍可能重複感染,目前已知幽門桿菌是多種胃部疾病的致病因子,包括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胃部疾病,都被證實和幽門桿菌有關,且被感染的時間越長,之後罹患胃癌的風險就更高。幽門桿菌除了存在人的胃黏膜外,唾液、糞便中也可以發現菌種的蹤跡,傳染途徑主要經由嘴巴,因此用餐若沒使用公筷母匙,同桌的人可能因唾液而感染,如廁後沒確實清潔手部,也會有糞便經口傳染的風險,當家中有人感染時,會建議同住家人一併檢測。康本初提醒,日常生活注意環境衛生及飲食安全,可降低幽門桿菌感染機會,與他人同桌用餐時,須採用公筷母匙。由於感染幽門桿菌可能增加胃癌的發生,若有胃癌家族史,或家中有人感染幽門桿菌,應考慮接受幽門桿菌檢測;如果感染需接受滅菌治療,減少反覆感染及同住家人一起染菌的可能。
徐少強、方文琳都中標!她「後悔喝高粱」 醫示警:不菸不酒也可能食道癌
1992年周星馳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飾演大反派「趙無忌」的香港男演員及武術指導徐少強,於這個月1日因食道癌病逝,享年73歲。接著台灣女歌手及演員方文琳今(26日)凌晨又自曝,因愛喝高粱導致食道癌零期,所幸目前已成功手術,只要定期追蹤。對此,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王文倫也曾分享1名病患的案例,提醒「不菸不酒依然會得食道癌。」王文倫曾在臉書粉專發文透露,食道癌常因不在乎而延誤治療,約9成的食道癌,發現時已是3、4期,「以4期而言,5年存活率不到2成。」王文倫也分享1名居住在高雄的年輕患者,他不抽菸也不喝酒,雖然胃食道逆流多年,且不時有火燒心等逆流症狀,但總是靠著吃胃藥來抑制胃酸,以此達到舒緩不適的效果。「但我們知道,胃裡除胃酸還有膽汁,膽汁逆流也會引起食道損傷與發炎,反覆刺激下,還是有可能造成食道癌。」王文倫續稱,這位年輕患者在1次例行性的健康檢查中,內視鏡檢查發現男子食道與胃交界有一個突起物,之後透過內視鏡下黏膜剝離術,像削蘋果皮般,把此突出物切掉,病理證實1期食道癌,且沒有淋巴侵犯,因此不用做化療。王文倫也表示,這位年輕患者算是不幸中大幸,在還沒出現吞嚥困難等食道癌症狀下,因健檢於病程1期即發現食道癌,預估手術後5年存活率,可超過9成。
吃飯配手機成烏龜頸!竟還是胃食道逆流、便秘元兇
現代人吃飯少不了配手機的環節,不論追劇、傳訊息、打遊戲都能邊吃邊做,專心吃飯似乎成了極大的挑戰。一名30多歲的女性即便吃藥都無法改善胃食道逆流及便秘問題,經醫生問診發現元兇竟是她吃飯時習慣低頭滑手機,造成腹壓增加,調整姿勢過後,症狀明顯改善。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表示,這名病患飯後即便沒有躺下,但仍持續滑手機,頭部、脖子到肩膀整前傾,造成頸部肌肉緊繃,從旁看就像烏龜一樣,這就是所謂的上交叉症候群(烏龜頸),時間一長,則可能造成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便秘等問題。胃食道逆流越來越常見,康本初提到,這和吃什麼和吃東西的習慣息息相關,上述不良姿勢造成的腹腔壓力大也是原因之一。此外,像是體重過重、穿著緊身衣物、懷孕等等,都可能造成胃食道逆流。康本初醫師提醒,想要根治胃食道逆流,除了口服藥外,日常飲食上少吃甜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避免快速進食;避免吃太飽;睡前間隔2-3小時避免進食,生活上最好戒煙戒酒;體重過重者適度減重;避免穿著過度緊身衣物;避免不良的姿勢,特別是在用餐後。當發現有胃食道逆流症狀時,應及早接受治療,否則還可能引起罹患食道癌。事實上,根據《生理與行為(Physiology And Behavior)期刊》的研究發現,邊吃飯邊看手機,會分散注意力,常會不知不覺吃下高脂的食物,一頓飯下來就會多吃15%的熱量,長期下來則會造成肥胖問題,現代人雖離不開手機,但仍應養成良好用餐習慣,疾病、肥胖才不會找上門。
深圳女喝粥頸部爆痛 檢查驚覺「排骨卡食道」刺破黏膜出血
吃東西一定要細嚼慢嚥,更要注意魚刺和骨頭,以免不小心吞下肚。中國深圳寶安區有一名周姓女子,近日在喝粥時,因為吃太快,結果誤吞排骨,送醫檢查發現排骨卡在食道,小心翼翼花了40分鐘才成功取出。據《澎湃新聞》報導,周女當天早餐吃排骨粥,因為喝得比較急,一次就喝了一大口,沒想到感覺頸部出現嚴重疼痛,緊急到醫院就診,結果照了胸部的電腦斷層掃描,發現頸部有異物,於是又照了胃鏡,赫然察覺骨頭卡在食道入口,「兩邊比較鋒利,已經刺破黏膜扎進食道裡,這是異物導致的黏膜出血」。排骨卡在食道,刺破黏膜。(圖/翻攝自澎湃新聞)醫師在取出異物時,為了盡量不傷害到周女的食道,一舉一動都很小心,花了40分鐘左右,終於將排骨拿出來,隨後對食道黏膜出血的傷口進行治療,目前已經出院回家休養。胃腸肝膽科主任李傑哲醫師曾說明,假如誤食異物,千萬不要聽信偏方吞飯或喝醋,否則只會讓異物越卡越深,唯一的辦法就是到醫院就醫,由專業醫師協助處理。假如卡在較淺的地方,可到耳鼻喉科;但如果卡在較深的位置,甚至影響食道,必須盡快到胃腸肝膽科,經醫師判斷處置,以防異物越卡越深,造成組織和器官的嚴重傷害。
民眾大啖吃到飽「吃回本」 醫曝最佳進食攻略:別超過7分飽
台灣人愛吃吃到飽 ,但怎麼吃才划算甚至是成功回本,看在醫生眼中,吃到飽盡量別超過「7分飽」,根據腸胃科醫師提醒,若想每項都吃,夾菜順序就十分重要,建議先吃熟食再吃生食,炒飯等油膩澱粉類和湯品則放在最後,才能讓肚子有「空位」。根據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表示,吃到飽品項琳瑯滿目,從水產生鮮到甜點都有。民眾要享用吃到飽前,若有胃痛、胃潰瘍病史者,太鹹、刺激或酸性食物都要忌口;有膽結石病史者,也要避開太油的食物,並要注意不要吃太撐,否則容易使膽囊收縮卡住結石,造成膽管或胰臟發炎。另外,夏天不太容易保存食物,王志堂建議民眾是從熟食吃起,先幫腸胃開機,之後再吃魚蝦貝類等水產品,以免腸胃過度刺激。此外,享用生魚片、生蠔時,要注意食材是否新鮮,若過去曾有吃生食腸胃不適經驗,也不應勉強食用。若要選擇炒飯或義大利麵等,由於胃排空時間較長,建議放在後段食用,包括湯品也是,若增加飽足感,後面就吃不下。王志堂最後提醒,到吃到飽自助餐廳,不要一次拿太多,應該少量多次拿取,總之「應先評估自己的能力」每樣東西淺嚐為止,才不會讓腸胃負擔過重。
「長庚跨院研究」脂肪肝恐罹慢性腎病 及時治療可逆轉!近7成患者痊癒
長庚醫療體系在北台灣執行一個跨院區跨團隊的長期的世代醫學研究,此研究追蹤1,628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5年平均有9.3%的機率從腎功能正常進展到慢性腎病;但一旦發現慢性腎病透過腎臟科醫師的介入治療,5年內平均有69%的機率從慢性腎病回到腎功能正常。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腎病病人5年平均有17.6%的機率會從慢性腎病進展到晚期腎病。這項研究的成員包括一般外科黃挺碩醫師(現任大里仁愛醫院副院長,前基隆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胃腸肝膽科簡榮南醫師(前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志郎醫師(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腎臟科陳永昌醫師(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吳逸文醫師(基隆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黃挺碩醫師表示,全球約有25%成年人有脂肪肝,除了運動、體重控制及飲食控制外,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之前有研究追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人發現,與沒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人相比,會增加約40%的風險得到慢性腎病,若有肝纖維化或肝硬化,更會增加到50%。根據長庚醫療體系跨院區跨團隊的的研究,顯示脂肪肝雖會進展為慢性腎病,但若及時治療,有機會恢復正常的腎功能。黃挺碩醫師指出,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脂肪肝並不只是一種局限在肝臟的疾病,而是一種系統性的代謝性疾病,根據國健署民國102-105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男性年紀19歲以上有25%的肥胖(BMI≥25)盛行率,38%有腰圍過大(≥90公分)的盛行率。女性年紀19歲以上有19.4%的肥胖(BMI≥25)盛行率,46.6%有腰圍過大(≥80公分)的盛行率。而肥胖及腰圍過大只要超音波或生化指標顯示有脂肪肝,就會被診斷為代謝功能障礙相關性脂肪肝疾病(MAFLD)。脂肪肝患者應保持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充足、適度運動、避免菸酒及高熱量、高膽固醇飲食,並注意體重控制,將有助於控制脂肪肝病情及延緩腎功能惡化。若是有重度肥(BMI≥32.5)合併代謝性疾病,建議轉診至減重及代謝手術門診做進一步的評估,因為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減重及代謝手術不僅可以減重,更可以治療代謝性疾病。
健身網紅「騙罹胰臟癌」 醫痛批:如此瘋魔!揭「癌王」奪命威力
健身網紅「麵包包」3年前自曝罹患胰臟癌第4期,後來靠運動改善病況,而她透過社群屢屢分享自己的抗癌故事,十足激勵人心。但她本人卻在昨天(1日)發文對外坦承,自己所位罹患胰臟癌,「全是假的」,讓所有粉絲超傻眼。對此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書華痛批,胰臟癌預後不佳是常識,麵包包居然選了「癌王」來編故事,「令人如此瘋魔」;而專家也提醒,胰臟癌之所以被視為「癌王」,就是因為它「不易察覺」,等到發現時,通常已經無力回天。麵包包在3年前,因自爆胰臟癌第4期,但她依舊不放棄運動,常透過IG等社群平台,貼出自己的健身照片及影片,以正面抗癌形象鼓勵癌友。但近日她陸續被網友踢爆,她所PO的落髮、治療等照片,疑似是網路抓的圖,不是真的自己拍的。麵包包這才對外坦承,「我做了最不應該做的事,我謊稱自己罹癌,欺騙了所有的人長達3年。」對於麵包包說謊裝罹癌,醫師許書華透過臉書發文,表示對於麵包包的行為感到瞠目結舌,並直言麵包包最不該的,就是挑了「癌王」胰臟癌這項癌症來亂編故事,「我認真感到瞠目結舌,居然連生病罹癌這般大事也能拿來編故事造人設,網路世界的『成名15分鐘』竟能令人如此瘋魔。」她提到,一般民眾大概都知道,胰臟癌的預後普遍不佳,轉移後的平均存活期,大約僅有1年,5年整體存活率只有3%,「如果本質是天大謊言,怎麼可能不翻車?」而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曾提到,胰臟癌好發於60歲以上的族群,發生率相較於其他國人十大主要死亡癌症,其實不算高,但胰臟癌之所以被稱為「癌王」,那是因為它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不易察覺」,通常等到有明顯不適症狀時,病程多已發展到中晚期,存活已經不容易。台中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李傑哲也指出,胰臟癌在臨床上診斷困難度較高,80%以上的胰臟癌,確診時多已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加上胰臟癌5年存活率連5%都不到,才會讓這項癌症如此致命。
四旬男肝臟八成都被脂肪堆積 超音波檢查看起來泛油光
炸物配甜點讓人愛不釋手,但當心合併糖尿病會導致肝指數飆高。一位四旬男子有脂肪肝、糖尿病合併肝功能異常,肝指數最高飆到2百多,照超音波檢查看起來泛油光,「肝臟八成都被脂肪堆積!」即使服用護肝藥也無明顯成效。男子最後下定決心減重,每天夜跑瘦下20公斤,終於不用再吃血糖藥,重度脂肪肝也回歸正常。國外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BMI)數值越高,罹患脂肪肝的機率也越高。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張瑞旻說明,脂肪肝常見的成因包括酗酒、糖尿病、血脂過高、基因遺傳、體重過重或代謝異常、減重過快、飲食不正常及服用類固醇等藥物所引起,會造成脂肪代謝異常,堆積成脂肪肝。94%脂肪肝患者 有高血糖風險脂肪肝與糖尿病互為因果關係,94%脂肪肝患者有高血糖風險,脂肪代謝異常會造成胰島抗性增加,胰島被迫加班久了就會變成糖尿病,糖尿病又會造成身體代謝異常加重脂肪肝,形成惡性循環。皮膚變黃、容易疲倦 恐是肝硬化根據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4.3%肝癌與脂肪性肝炎有關。醫師提醒,BMI大於25(過重)之民眾,若合併肝功能異常、慢性肝炎,就屬於肝硬化之高風險族群,一旦等到皮膚泛黃出現黃疸、易疲勞倦怠時,恐為時已晚,容易罹患嚴重肝病。建議有脂肪肝之民眾,每半年應做肝功能超音波檢查,檢查肝臟表面是否有粗糙或硬化。「肝」緊運動減重 幫脂肪肝瘦身所幸脂肪肝可逆轉,包括控制體重、戒酒、減肥、少吃油膩食物、控制糖尿病等。每周運動3天,每次運動30分鐘,如慢跑和游泳都有助燃燒脂肪,將BMI維持在18-25之間;飲食方面少吃油炸類食物,多攝取蔬果與奶蛋魚雞等優質蛋白質,都可控制三高數值。最後,病急切勿亂投醫,有民眾曾誤食藥物導致急性肝炎送醫!醫師呼籲避免吃來路不明的藥品與藥草,以免造成肝臟發炎;另根據統計,大夜班從業人員肝指數平均偏高,因此維持健康作息也很重要;加上台灣B、C肝盛行,民眾一旦發現有肝炎,及早配合醫師治療,都可降低未來發生肝硬化與肝癌的機會。
應酬酗酒不自覺 當心「酒精性脂肪肝」惡化變肝癌
台灣的喝酒文化經常會勸酒,許多人為了事業應酬,或年輕人仗著身體好,黃湯一杯又一杯灌下肚。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張瑞旻提醒,酒精成分會破壞肝細胞,長期酗酒會導致明顯肝硬化甚至肝癌,而且酒精性脂肪肝發展成肝癌的速度更甚於一般脂肪肝,不可不慎。當5%以上的肝細胞有脂肪空泡堆積,就是所謂的脂肪肝。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酒精性脂肪肝是造成脂肪肝的主因。酗酒者約九成有脂肪肝喝酒傷肝!臨床上常見的酒精性肝病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癌。根據統計,長期喝酒的人中有80%至90%的人會出現脂肪肝。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10位,肝癌則高居癌症死因第2位,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或肝癌死亡的人數約有1萬2,000人。酗酒者肝臟恐腫至2倍大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喝酒除了會導致胃潰瘍、肝硬化、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失智等200多種疾病,也會提高食道癌、肝癌等罹癌風險。而且即使少量飲酒也會有致癌風險,健康風險會隨著飲酒量的增加而上升。張瑞旻指出,一天喝40克以上的酒精,連續喝5到10天,就會產生酒精性脂肪肝;連續喝5-10年就會有酒精性肝硬化。40克酒精相當於330毫升易開罐啤酒2罐/紅酒2杯/100C.C.烈酒1杯。民眾可從此標準檢視自己是否喝過量。由於酒精會破壞肝細胞,導致代謝出狀況,脂肪堆積久了就會形成脂肪肝,甚至腫至兩倍大,宛如肥肥胖胖的鵝肝。但腫大的組織卻沒有任何功能,因此酒精性脂肪肝發生肝癌機率比一般脂肪肝更高、發生時間也更快!比一般脂肪肝更容易有肝癌肝臟脂肪化程度大致與酗酒程度成正比,目前醫學上並沒有特定藥物可以治療酒精性脂肪肝。好在初期的酒精性脂肪肝是可逆的,醫師呼籲民眾只要徹底戒酒,加上正常飲食與運動減重,都有機會恢復正常,降低未來發生肝癌的機會。
破解脂肪肝三大迷思! 醫指「這舉動」也會肝包油
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加上攝取大魚大肉、運動量不足,恐養出脂肪肝。我國脂肪肝盛行率約33.3%,體重過重者更高達70%有此疾患,若不及早發現,恐引起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甚至肝癌。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張瑞旻提醒,不是只有肥胖才會引起脂肪肝,飲酒過量、快速減重、吃素飲食不均衡,都有可能形成脂肪肝。當5%以上的肝細胞有脂肪空泡堆積,就是所謂的脂肪肝。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酒精性脂肪肝是造成脂肪肝的主因;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因眾多,包括糖尿病、高血脂、基因遺傳、體重過重、減重過快、飲食失衡或服用類固醇等藥物,皆會造成肝臟代謝脂肪異常,累積成脂肪肝。脂肪肝迷思一:我有在減肥,不會有脂肪肝吧「我又不胖,應該不會有脂肪肝吧?」醫師指出,有些民眾減重過快,反而會形成脂肪肝。例如「生酮飲食」攝取高脂肪卻減少蛋白質,當飲食不均衡,蛋白質不足,身體為了維持運作而燃燒體內正常蛋白質,代償作用就會造成肝細胞運轉障礙,脂肪堆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想要減重,最佳的飲食方式是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可避免進入人體轉變為糖分與脂肪。脂肪肝迷思二:吃素就不會有脂肪肝?根據臨床統計,素食者其實兩成有脂肪肝!當嚴格控制肉類攝取、蛋白質攝取不足時,會造成血液中的脂蛋白不足,肝臟中的脂肪運送出去時容易發生障礙,一樣會累積成脂肪肝。吃素陷阱就藏在「高油脂素料」,例如炸豆包、百頁豆腐等,為了增加口感而添加過多油類,油脂量比一般食物還要高,吃進的不是蛋白質而是油脂!脂肪肝迷思三:懶得動、靠保健食品可以養肝?不少民眾懶的運動,依賴一顆又一顆的保健食品來養肝。醫師提醒,坊間不少健康食品標榜可減低血脂,但目前僅在動物實驗上有效,在人體上尚無明確效果。光吃保健食品但又懶得動,熱量無法消耗,肝臟脂肪還是排不出去。想要消除脂肪肝,控制飲食與減重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推薦攝取高纖蔬果、魚蛋奶等優質蛋白質,當轉變為優質脂蛋白,有助於把肝臟中的脂肪運送出去,幫脂肪肝瘦身。
糞便立大功!可預測肝癌治療效果 榮陽交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糞便總給人汙穢、不潔的印象,甚至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糞便中的細菌可以有效預測免疫療法對肝癌的治療效果。腸道中有好菌相的病患,不僅免疫治療反應較佳,存活率也明顯較高。免疫療法是近年治療癌症的新選擇,特別是對於那些無法透過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更具有重要性。然而,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生物指標來預測免疫療法對肝癌的治療效果。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同時也是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領導的肝癌團隊,自2018年起,對於在臺北榮總接受免疫治療的41位肝癌患者,在其治療前收集糞便檢體,並與17位健康民眾的糞便檢體,進行腸道微菌叢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比較分析,後續另以33位肝癌患者的檢體做分析驗證。一般而言,肝癌患者糞便以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的細菌為主。在那些腫瘤惡化患者的糞便中,研究團隊觀察到有較多的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9,擬桿菌門);相反地,對於免疫療法有良好反應的患者糞便中,則是以毛梭菌(Lachnoclostridium,厚壁菌門)、韋榮氏球菌(Veillonella,厚壁菌門)占大宗,同時毛梭菌的豐富程度也與患者糞便中的次級膽酸濃度有顯著的相關性。整體而言,腸道內有好菌相的病患,其肝腫瘤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以及存活率皆明顯較佳。根據統計預測:糞便中有較多毛梭菌但較少普雷沃氏菌的患者,其存活率的中位數可達22.8個月,是最佳情況。黃怡翔教授表示,人類的腸道系統內共生著數以兆計的腸道細菌,與人體的營養、代謝、免疫等機能息息相關。不只是肝癌,也有研究指出腸道微菌叢能調節黑色素瘤、部分肺癌和腎臟癌對於免疫治療的反應。腸道菌叢對於腫瘤治療仍未臻明確,但有一些研究發現毛梭菌具有抗發炎的潛力,而普雷沃氏菌則與發炎失衡有關,這些可能都是腸道細菌影響免疫療法的原因。研究團隊成員,同時也是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沛璋表示,臺灣乃至於整個亞太地區皆為肝癌的盛行區,這項研究成果有助於臨床醫師以非侵入性的方式預測肝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療後的腫瘤反應及存活預後,進而提供病患更適切的治療模式以對抗肝癌,降低肝癌的死亡率。雖然科學界並不是首次發現腸道細菌與癌症治療有關,例如先前的動物與人體試驗都曾發現雙岐桿菌(Bifidobacterium)與瘤胃菌(Ruminococcaceae)會影響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療效果,但本次發表的成果是首次針對肝癌免疫療法與腸道細菌的研究。這項研究榮獲今年歐洲肝病醫學會年會肝癌類別的最佳研究,並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癌症免疫治療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醫師娘宣宣拚生子 「想吐、腰酸」假孕空歡喜
37歲的女星陳伶宣(宣宣),去年5月嫁給聯合醫院肝膽科主任醫師林暘朝,夫妻倆至今尚未有愛的結晶。3月31日本刊讀者在台北市萬華區的聯合醫院巧遇宣宣,只見穿著輕便、小腹平坦的她到中醫內科看診,事後本刊致電宣宣,她坦言的確是為了「受孕」求診,更自爆因為求子心切,一度出現「假性懷孕」的烏龍。因親切形象被粉絲封為「最親民醫師娘」的宣宣,被讀者直擊看中醫內科,她也大方表示,和老公積極做人已經十一個月,期間試過許多方法,除了吃三個月的健康食品照顧卵巢,今年二月也開始吃排卵藥、打了一次排卵針,之後再打破卵針,可惜「大姨媽」還是來報到,「原本我一直在東區的知名婦產科看診,最近想換中醫調理試試。」求子心切的宣宣,試過多種方法助孕仍未成功。(圖/讀者提供)這次陪宣宣看診的除了助理,還有一位同樣戴著口罩的大眼美女,原來是宣宣的姊妹淘何璦芸。由於何璦芸很希望好友能早日當媽,甚至早就向宣宣承諾,會好好照顧懷孕的她,看得出身邊友人都替宣宣的生子進度著急不已。看診結束後,宣宣的神情明顯輕鬆許多。(圖/讀者提供)宣宣的另一位好友、半導體千金張喬菲,則是向宣宣推薦「排卵試紙試驗法」,她說:「每天早上用試紙驗第一泡尿,如果顏色很深就可以行房,這樣比較容易『中』。」張喬菲還送給宣宣「好孕棉」,並叮囑她「一片放在枕頭下,一片放包包內隨身攜帶,還有一片要在經期第一天使用」,但神經大條的宣宣覺得用法太複雜,笑說:「我都亂丟一通,沒有正確使用。」宣宣和醫師老公林暘朝婚後積極求子,貼心的老公從未給她壓力。(圖/翻攝自宣宣臉書)在積極求孕的過程中,宣宣一度出現「假性懷孕」的狀況,她無奈地表示,有次參加節目遇到育有兩子一女的廖家儀,她向對方透露自己近期有想吐、腰酸、食量變大等跡象,著急地問過來人:「是不是懷孕了?」廖家儀卻告訴她,這可能是因為急於當媽而出現的「假性懷孕」,讓宣宣難過地說:「原來是心理影響到生理,買驗孕棒來驗,果然沒有成功。」婚姻生活十分甜蜜的宣宣,經常和老公一起騎車運動。(圖/翻攝自宣宣臉書)「每次經期來的時候,都會很失望很沮喪」,比起宣宣的心急如焚,宣宣的老公則相當淡定,要老婆保持平常心。但宣宣苦笑著說:「有時候我們去拜拜,還是會不經意看到老公站在註生娘娘前講話講很久。」或許宣宣老公的鎮定,是不想給老婆壓力,實在相當暖心。受疫情影響,近來宣宣參與的多部連續劇都延期拍攝。(圖/翻攝自宣宣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