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風險
」 肝癌 脂肪肝 癌症 C型肝炎受潮發霉食材吃下肚超可怕!夫妻倆雙雙罹肝癌 營養師:小心一級致癌物
中國一對夫妻一起在上海工作打拼,丈夫卻發現妻子出現全身無力、食慾不振吃不下等症狀,原本以為只是工作身體太勞累導致,不料一週過後症狀未改善,甚至連丈夫自己也出現類似症狀,夫妻倆去看醫生後才發現兩人皆罹患了肝癌,經過檢查後才得知是因為吃了受潮發霉的「花椒」才可能導致肝癌的發生。該妻子以為食材雖然受潮發霉,但是只要經過沖洗和高溫烹著就可以安心吃下肚,不過其實長期食用儲存不當而受潮發霉的食物其實非常危險,而且確實有可能提高罹患肝癌的機率。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陳冠蓉表示,黴菌經過代謝後會產生「黃麴毒素」,而黃麴毒素早被國際癌症研就中心列為一級致癌物,它有高度的肝臟毒性、致癌性、免疫抑制性等等,身體在長期累積黃麴毒素的狀況下,非常容易增加罹患肝癌風險。不少人會覺得,把肉眼可見的黴菌洗乾淨,煮一煮就好,但其實陳冠蓉提到,黴菌的菌絲生長力很強,可以穿透進植物性食材裡,所以難以完全清洗乾淨;而且黃麴毒素要高達260度以上的高溫才有可能去除,但一般烹煮溫度也頂多100度上下,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不要將受潮發霉的食材、食物吃下肚。那要如何好好保存乾貨、穀物、調味料、豆類、中藥材呢?陳冠蓉表示,這些材料本身水分含量超過15%以上就容易產生黴菌,建議購買時選擇品質優良的產品,購買適量就好。如果不小心買太多就要放冷凍,若放在台灣這種高濕、高溫的常溫環境,非常容易孳生細菌及黴菌。陳冠蓉說明,男性賀爾蒙跟肝癌發生率提升有相關性,多吃全穀雜糧、多樣化蔬果、黃豆、毛豆、黑豆等,不僅可以有效調理男性賀爾蒙,其中也富含抗癌植化素。若想護肝、防止肝臟發炎,可以多喝開水,少喝含糖飲料;多補充核桃、亞麻仁籽、奇亞籽、鮭魚、鯖魚、秋刀語等富含Omega3的食材。
B肝口服治療給付放寬 醫籲:即時回診追蹤、治療很簡單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台灣38歲以上成人有1至2成B型肝炎病毒帶原率,B肝病毒可能在肝臟緩慢侵襲,造成肝細胞慢性發炎、結痂並逐漸纖維化,若沒有即時診斷、治療,會陷入肝功能失常、嚴重纖維化甚至肝癌的處境。B肝帶原者陳先生說道,「雖然知道自己有B肝,但因為沒有明顯症狀,再加上沒有達到健保給付用藥的標準,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好好治療…」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楊宏志說,治療B肝可降低肝癌風險,且須要定期追蹤,口服藥治療相當方便,現在健保放寬給付,e抗原陰性不用再等到重度肝纖維化就能用藥,呼籲B肝病友即時回診追蹤、用藥治療,不再「肝」苦。染肝炎病毒 小心肝炎、肝硬化、肝癌威脅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持續名列死因之首,其中肝癌造成的死亡率名列第二。感染肝炎病毒是導致肝病、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原因,B肝和C肝防治是台灣消除肝病的重中之重。C肝可以治癒,B肝則需長期抗戰。楊宏志醫師說,以往很多B肝病人可能因不知道自己帶原,疏於追蹤或治療,等到嚴重纖維化、肝硬化了才知道嚴重性。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肝硬化後產生肝癌、肝臟衰竭的風險會大幅提高,應避免等到肝硬化才治療。民眾平常健檢就要檢查有沒有感染病毒、是否帶原;若有感染就需定期追蹤。楊宏志醫師說,臨床觀察,約有4成的B肝帶原者需要治療、6成雖然不需要治療,但仍需要定期追蹤。需要治療者,其肝臟發炎、肝纖維化指數和血中病毒量較高,即時治療有助降低肝臟細胞持續被破壞的威脅。但6成需要定期追蹤者也不能輕忽,雖然不用馬上治療,但只要帶有病毒、風險就不是零,必須每半年定期追蹤、確認病程有沒有變化,有變化就要即時治療。用藥門檻降低 健保放寬B肝治療給付為了讓更多B肝病友儘早接受治療,健保署於112年10月起放寬B肝用藥的給付規定。楊宏志醫師解釋,雖然透過治療,可以減少肝臟發炎,改善肝纖維化嚴重度。但是以前B肝病友要達到重度纖維化(第三級) 或半年內2次肝指數大於正常值2倍才能給付,此時肝癌的風險已經明顯提高,用藥稍嫌晚了一些;但現在針對e抗原陰性患者放寬為只要肝指數異常大於正常值2倍且血清B肝病毒量大於2,000 IU/mL或肝臟中度纖維化(第二級)、半年有兩次肝指數異常大於正常值、且血清B肝病毒量大於20,000 IU/mL就能用藥,讓更多B肝病人可以即早用藥,不必為了等健保給付而讓肝持續受苦。楊宏志醫師說,目前B肝治療以口服藥為主,一天只需吃一顆,服藥很方便,且副作用都很低、治療效果也不錯,發生抗藥性的風險也低。以往病人可能會擔心長期吃藥會有腎毒性問題,但現在藥物設計精良,不會增加對腎臟及骨密度的影響。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口服藥有用藥時間限制,必須飯前或飯後2小時才能吃;有的藥物則沒有時間限制,病友可依據自身生活習慣和醫師討論。B肝治療停藥要謹慎 當心猛爆性肝炎找上門楊宏志醫師提醒,B肝口服藥治療雖然很有效且方便,但缺點是停藥後復發率很高,且臨床發現,有1至3%停藥病人可能出現猛爆性肝炎,若未及時發現治療,會產生肝臟衰竭、需要換肝或死亡,所以病友一定要遵循醫囑用藥、不可自己貿然停藥。若是醫師建議可停藥,也一定要配合醫囑小心追蹤。此外,現代人飲食習慣西化,體重過重、脂肪肝者,若同時合併B肝也會加重併發症風險,病友們要記得控制體重、適度運動、充足睡眠,且若有服用保健食品或中草藥,務必和醫師討論。
可口毒藥2/「研發胃藥卻做出代糖」阿斯巴甜就此誕生 恐影響胎盤發育致性早熟
阿斯巴甜是一種低熱量高甜度的代糖,讓吃糖人無罪惡感,被WHO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可能致癌物,再成話題。「成人每天喝下17罐無糖可樂才會超過建議攝量,但小孩不可超過3罐」,同樣隸屬世衛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委員會」(JECFA)雖不認同IARC,但也提醒民眾需適量,尤其是孩童。阿斯巴甜是六零年代化學家研發胃潰瘍藥物時無意發現的,當時把天門冬氨酸加入苯丙氨酸後產生一股甜味,而且甜度是相同熱量的蔗糖200倍,這種成分被命名為「阿斯巴甜」,後來成為低卡可樂的關鍵成分,是現在最廣泛使用的代糖,不過,近來不少研究陸續認為其具有致癌性,同時會影響胎盤發育,也會導致女孩性早熟。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7月14日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致癌物,主要來自於一份法國針對10萬人的觀察性研究結果,結果顯示攝取阿斯巴甜較多的人其罹癌風險較高。營養師程涵宇表示,IARC將致癌風險分為1~3級,1級是確定致癌,如香菸、黃麴毒素;2A級是極有可能致癌,如紅肉;2B級是可能致癌,如醃漬蔬菜;3級是無法歸類為致癌因子,如咖啡因。而阿斯巴甜目前被歸類為2B級,雖然已有動物實驗,但結果尚不能印證在人體上。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歐弘毅表示,除了可能致癌,2021年國內也有另一項動物研究顯示阿斯巴甜會影響胎盤發育。營養師程涵宇解釋,這是因為阿斯巴甜的分解產物可以穿過胎盤,而且從小鼠實驗上發現,母鼠在哺乳期和妊娠期攝入阿斯巴甜,會使得生下的雄屬肥胖且血糖偏高。而從觀察性研究來看,阿斯巴甜與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荷爾蒙相關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而且也會使9~10歲女孩的月經初潮提前,增加性早熟的風險。炎炎夏日,讓人忍不住想喝一杯手搖飲料,專家提醒,光是一杯飲料的含糖量就已超過每日上限,建議要適量飲用。(示意圖/報系資料庫)阿斯巴甜每公克含4大卡的熱量,可是甜度是蔗糖的200倍,相較之下所含的熱量幾乎可視為0,再加上吃起來的口感較好,因此相當受減肥人士與糖尿病患的喜愛,或是讓人吃糖比較沒有罪惡感。因此當IARC公告可能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致癌」等級時,部分專家認為若能完全不吃糖,當然是最棒的選擇,但如果阿斯巴甜能降低肥胖或血糖飆升的風險,那只需注意不要過量即可。營養師林世航就在自己的部落格發文指出,「癌症是需要考慮『時間』與『接觸劑量』,攝取量是真正的關鍵,即便是已經被確立為致癌物的酒精,偶爾才喝一杯,也不會導致肝癌,但若長期喝酒或每次都大量飲用,那肝癌風險才會提高。」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所公布的代糖攝取標準,阿斯巴甜的每日攝取上限為50毫克,以60公斤的成年人來說,每天攝取不得超過3000毫克,市售一罐355毫升無卡可樂,約含有180毫克的阿斯巴甜,相當於每天要喝下約17罐無糖可樂,才會超過建議攝取量。林世航說,攝取代糖進而減少熱量,確實能幫助減肥,但建議偶爾吃這類代糖食品即可,不宜過量,想要減肥還是必須改善整體飲食習慣、增加運動量。另外,阿斯巴甜含有胺基酸中的苯丙胺酸,罕病如苯丙酮尿患者因先天性無法代謝成酪胺酸,所以不能食用,否則可能會造成腦部傷害及嚴重的智力障礙,要格外當心。
小心吃成重度脂肪肝!醫揪1飲食是元兇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估計,國內脂肪肝人口可能高達600萬人,台灣成人脂肪肝盛行率為三成,就是每3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若脂肪肝持續惡化,易轉成肝炎、肝纖維化,甚至是肝硬化、肝癌的嚴重病症,千萬不可輕忽。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炳諴分享個案,一名30歲工程師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患有重度脂肪肝,經詢問對方飲食細節才知道,原來他愛吃麵食類,過量攝取澱粉成致病主因。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除了新冠疫情的死亡外,以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及糖尿病(7.3%)等三項疾病的死亡漲幅最多,而這三項疾病都與肥胖關係密切。台灣成人脂肪肝盛行率為三成,若脂肪肝持續惡化,易轉成肝炎、肝纖維化,甚至是肝硬化、肝癌的嚴重病症(示意圖/Unsplash)醫師提醒,想護肝有3地雷不要踩,包括高糖與高油脂,尤其是高糖、精緻類澱粉都要盡量避免。再來是酒精,不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風險,還會導致代謝症候群,若真的交際有需求,他建議可額外補充B群,能提供肝臟一定程度保護。最後是加工食品或醃漬類食物,尤其是製作過程中沒妥善處理,導致黃麴毒素增加,更會提高罹患肝癌風險。同時民眾可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自己是否已罹患肥胖相關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妨找家庭醫學科醫師或營養師諮詢減重細部飲食指引與運動處方。
五毒月解方3/吃對食物自帶排毒武功 4大飲食秘訣保護肝臟
五毒月養生的重點在於排濕熱,也就是排毒,以科學觀點來看,肝臟是人體重要的排毒器官,營養師建議掌握4大飲食秘訣提升解毒力,包括「多吃菜降低肝癌風險」、「薑黃護肝抗發炎」、「豆類調整肝指數」、「好油抗脂肪肝」,只要吃對好食物,就能自帶排毒武功!台灣近年時常在進口食品中查驗出一級致癌物「環氧乙烷」,包含冰淇淋、農心泡麵、東南亞泡麵、甚至胡椒粉都有驗出,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身處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除了避免攝取有毒物質之外,日常飲食若能顧好肝臟健康,就能防範於未然。「肝臟是身體最大的解毒工廠,也負責調節新陳代謝和分泌,肝臟能夠把藥物、致癌物、食品添加物、環境汙染物等原來不屬於身體組成成分的外來物質轉化為無毒。」程涵宇建議掌握4大飲食原則,第一是「多吃菜,降低肝癌風險」。「研究顯示,每天多吃100公克的蔬菜,肝癌風險就降低8%;另外,抗氧化也是一大重點,包括生大蒜、咖啡、綠茶也都具有預防肝癌的作用。」不過,若有胃食道逆流則要特別當心,上述食物可能會讓病況更惡化,食用需適量或先諮詢醫師。好油脂可降低脂肪肝風險,例如鮭魚就含有豐富的Omega-3,能降低三酸甘油酯、保護心血管。(圖/CTWANT資料照)第二是「薑黃護肝抗發炎」,程涵宇說,薑黃可降低脂肪肝風險,同時預防肝臟發炎;其他如人蔘具有抗氧化特性,所以能減少病毒、毒素和酒精造成的肝臟損害;另外巧克力中的可可多酚能夠減少自由基,所以有助脂肪肝患者增加抗氧化活性,但胃食道逆流者不適合多吃。第三是「豆類調整肝指數」,豆類食物例如黃豆、鷹嘴豆,含有複合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和礦物質,多吃豆類搭配低熱量飲食幫助降肝指數,只要每天喝一杯無糖豆漿就能做到;其他如生薑、益生元也可調降肝指數,程涵宇補充,益生元纖維是一組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大多存在於大蒜、蘆筍、韭菜、菊苣根和洋蔥中。第四是「好油抗脂肪肝」,程涵宇解釋,例如特級初榨橄欖油(EVOO)可減少脂肪肝、肝細胞腫脹、纖維化和防止脂肪過氧化;而魚類如鮭魚中所含的Omega-3也能改善脂肪肝。「除了要多吃上述4大類飲食,也要避免喝含糖飲料,以免增加脂肪肝風險;同時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如肥肉、奶油、紅肉與香腸等加工肉、反式脂肪,才能降低脂肪肝風險。」程涵宇還提醒,不管是哪種酒都要少喝,因為90%的酒精要經過肝臟代謝,所以戒酒才是健康之道。
花生製品易生黃麴毒素、赭麴毒素A 嚴重恐致癌
花生製品中的污染物質花生及其製品如花生粉、花生醬、花生貢糖、花生酥糖、花生軟糖等,皆是國人常食用的食品,然因臺灣氣候高溫潮溼,若未妥善保存,花生易孳生黴菌,進而可能產生黃麴毒素或赭麴毒素A污染。黃麴毒素及赭麴毒素A的危險性目前,黃麴毒素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致癌物質,其具肝毒素,不僅會傷肝,也會增加肝癌風險;赭麴毒素A會影響腎臟功能,可能引發急性腎衰竭以及腎小管壞死等病變,也有傷肝、致癌的危險性。製造業者須加強儲運管理食藥署提醒花生及其製品業者,應加強原料及成品之倉儲運輸管理。除避免貯存於潮濕的環境下,應保持乾燥及通風,或存放於冷藏處維持低溫,以降低黴菌生長。建議花生原料儲運溫度爲5~10℃,而花生製品則建議以完整包裝,且冷藏流通販售。此外,花生及其製品業者應落實執行我國「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下稱GHP)」規定,強化品質管制,確保原料與成品符合規定,並可參考「食品製造業者GHP紀錄表單範本集」(https://www.fda.gov.tw>業務專區>食品>食品製造業>02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建立表單,確實執行記錄,以維護民眾食用衛生安全。購買注意事項民眾購買花生及其製品時,要特別注意包裝的完整性,應置於密封罐、袋內免於受潮,開封後應儘早食用完畢,或存放於冰箱維持低溫,以降低黴菌生長,亦可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如果產品已超過有效日期或有發黴等異狀,應該避免食用。文章連結:https://ssur.cc/MJXp3Bz (文章來源/食藥署)
愛吃高油高熱量食物 小心脂肪肝上身
新北市一位國中生熱愛炸物、手搖飲料、有點小肚肚,因學校進行體檢發現BMI約30且肝功能異常,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就醫,抽血發現血脂肪過高、肝功能指數高達80 U/L,是正常值的2倍,經超音波檢查後確定小朋友已罹患輕度脂肪肝。不良生活習慣 導致有脂肪肝肝膽腸胃科張琮承醫師表示,脂肪肝通常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內臟脂肪囤積過多,並且與肥胖有關,通常會透過量腰圍、測BMI進行健康評估,簡單來說:「肥胖是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最常見的原因,脂肪肝與體重增加有直接關係,久坐不動、飲食過度的肥胖患者發生的機率比瘦子高很多」。初期脂肪肝沒有立即危害,但隨著時間與病程進展,可能演變為肝臟發炎、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有肝癌風險,併發產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內分泌失調、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風險,臨床上發現疾病常常已經很嚴重。兒童肥胖問題 先從飲食控制近年兒童及青少年罹患脂肪肝的比率持續上升,且兒童肥胖也可能造成青少年高血壓、哮喘、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頭骨骺滑脫症、脛骨內翻等疾病,影響健康發展。張琮承醫師指出,有肥胖家族史、無其他遺傳性疾病,也沒有服用藥物,因此詳細問診排除藥物造成肥胖的可能後,建議改善飲食均衡和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但若是減重成效不彰,就需考慮透過藥物方式減重,成人的話可以考慮內視鏡或是手術方式減重,進而改善肝臟發炎、變性的狀況。飲食的部份,張琮承醫師建議挑選增加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及血糖指數較低且營養豐富的食物,如全穀類、單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植物蛋白、益生元纖維,少吃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精緻甜點、高糖飲料,並留意肥肝兒童常見缺乏的營養素,如鐵、鈣、維生素 D、葉酸、其他維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等。建立運動習慣 幫助減重燃脂有關運動則建議逐步建立運動習慣,評估身體的負荷安排漸近式的運動,以步行進展至快走、跑步、中強度、高強度的運動,燃燒體脂肪、增加代謝率,有助於降低脂肪在肝臟中的堆積,並幫助減重、維持肝臟健康。張琮承醫師提醒,脂肪肝是目前社會常見的文明病,及早進行治療,若學校有安排兒童健康檢查,請父母要留意健康檢查結果,尤其是被標注紅字或學校提醒要回門診詳細檢查的項目,以幫助及時發現孩子的健康問題,防止進一步惡化。
不沾鍋、洗髮精含「永久化學物質」 研究揭長期接觸「肝癌風險增4倍」
美國南加州大學(USC)日前發表一項研究報告,存在於不沾鍋塗層、清潔劑、洗髮精、防水用品,甚至海鮮與自來水中的「永久化學物質」(forever chemicals),可能增加長期接觸該物質者的罹癌風險,其中罹患肝癌風險更高達4倍。據《每日郵報》報導,該項通稱為永久化學物質的「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前者多作為去汙劑關鍵成分,後者則因具防水、防油、摩擦力小等特性,被用於產品表面塗層。研究團隊從醫療數據庫中的20萬人中選出50名肝癌患者,再與未罹患肝癌的另50位受試者做比對,發現肝癌患者的血液樣本中含有多種化學物質,這讓團隊認為找到關鍵,因為「癌症發展需要時間」,越常接觸化學物質致病風險就越高,其中最常接觸化學物質者的罹癌風險高出其他人達4.5倍。研究團隊指出,人體一旦攝入這些化學物質,「它們就會永久性嵌入肝臟」並對肝臟造成影響,其中全氟辛烷磺酸會改變肝臟的葡萄糖代謝、膽汁酸代謝和胺基酸,讓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風險增加,進而提高得到肝癌的機率。這項新發現也讓全球性肝癌病例激增找到肥胖以外的關鍵因素,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在今年6月祭出嚴厲新規,要求多氟烷基物質的可接受含量標準降低99%。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則警告,永久化學物質可能「已無處不在」,另有研究預估美國在2030年將有三分之一人口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
每天喝超過355ml含糖飲料 肝癌風險高達78%
記得自己每月平均喝了多少含糖飲料嗎?根據109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肝癌是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773人。據外媒《太陽報》日前一篇報導,每天喝一份(約355ml)或以上的含糖飲料得肝癌的機率高達78%。一份由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引領的研究,持續追踪觀察9萬名停經後婦女的健康平均長達18年,並對她們進行飲食問卷調查,據統計大約7%的女性是每天飲用一份12盎司或以上的含糖飲料,當中有205名女性患上肝癌,其症狀包括疲勞、食慾不振、感覺噁心、肋骨下緣疼痛和皮膚發癢。與那些每月最多只喝3份或完全沒喝含糖飲料的人對比數據顯示,每天狂喝一份或以上含糖飲料的女性罹患肝癌的機率高達78%,那些每天至少喝一份飲料的人患肝癌的機率為73%。這項研究主要負責人趙龍剛(Long-Gang Zhao)表示,研究結果表明,飲用含糖飲料有罹患肝癌的潛在風險。衛福部曾表示最大宗的肝癌來源,是大家容易忽略的「脂肪肝」,而肥胖是罹患脂肪肝重要因素之一,為保障肝臟健康,國民健康署建議,透過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做好體重控制減少肥胖,以降低脂肪肝的發生。
B肝病毒突變!可寄生導致肝臟發炎 醫示警:健康帶原者仍會罹癌
慢性B型肝炎健康帶原者的觀念要改變了。最新研究證實突變的B型肝炎病毒可以躲避免疫細胞,也較少釋放至血液中,讓抽血檢驗的病毒濃度及肝指數偏低,不過病毒其實大量堆積在肝細胞造成肝癌。慢性肝炎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正常就是所謂的健康帶原者。但最新發表在《Hepatology》(肝臟學)由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梁毓津所做的研究卻發現,帶有PreS/S基因突變的B肝病毒株,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可躲避B細胞與T細胞免疫辨識,病毒也無法有效釋放至血液中反而堆積在肝細胞內質網,引發內質網壓力,鈣離子內流異常,影響粒線體功能,肝細胞凋亡後最終演變成肝癌三部曲。這項研究提醒,感染B肝病毒突變株的患者,抽血檢查可能有病毒低估的情況。主持研究的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同時也是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特約主治醫師吳肇卿表示,「這項研究修正健康帶原的觀念,部分以往被認為健康帶原的人,仍有發生肝癌的風險。」他說,過去認為病毒不會破壞肝細胞,而是免疫系統為了殺死病毒才導致肝臟發炎,其實B肝病毒是寄生在肝臟中慢慢破壞肝臟,不太可能完全相安無事。現行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標準,肝功能ALT大於每升80單位(>80 U/L)、病毒量大於每毫升2000國際單位(>2000 IU/ml)。依據這項研究,將有部分病患可能是肝癌高危險群卻非抗病毒藥物治療對象,恐怕存有很大的治療灰色地帶。吳肇卿表示,亞太地區約有64%慢性B肝炎導致肝癌的病患在現行治療準則之外,這個數字比根據歐美三到四成來得多,可能是標準相對嚴格所致。國際醫學專家的大多傾向及早治療,並持續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對象。才能進一步降低肝硬化或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據此,吳肇卿也與博士班研究生,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滕威發展出預測肝癌的危險量表,只要大於或等於9分,也就是年齡大於50歲、男性、家族有肝癌病史、體內可偵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這個簡易不需高貴儀器的量表,可以預測目前不符合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的B肝病人發生肝癌的危險機率,與抗病毒藥物對降低肝癌風險的效益。估計約有三成在治療灰色地帶的患者也應該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這個有實證研究基礎的量表,適合醫師評估病人發生肝癌的危險機率與抗病毒藥物的效益,並幫助健保署在較符合成本效益的條件下,擴大B肝病人的抗病毒藥物給付,以達到政府在2025年前,降低肝病死亡率65%的目標。
苦苓親揭「肝臟14.5公分腫瘤」真相 名醫警告:這類族群罹肝癌風險最高
許多名人曾飽受肝癌所苦,中華職棒前兄弟象總教頭王光輝因肝癌病逝,資深藝人菜頭也因肝癌住院治療,作家苦苓今年元旦自爆,肝臟有14.5公分腫瘤,以及超過400萬個B肝病毒,並伴隨耳鳴,嘴巴也會冒出鹹味。雖然妻子澄清是誤傳,「其實就是一個很大的肝腫瘤,而且是水瘤」,不過醫師也呼籲,肝臟是沉默器官,尤其高風險族群更是要注意。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8年罹患肝和肝內膽管惡性腫瘤者共有11342人,惡性腫瘤(癌症)在國人十大死因中位居第一,肝和肝內膽管癌則排第2,不過有8成的肝癌患者是B肝或C肝帶原者,及早發現就有愈高治癒的可能。醫師警告肝臟是沉默殺手。(示意圖/翻攝自pexels)根據《蘋果新聞網》報導,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盧勝男指出,苦苓的病況,若沒有擴散可以開刀切除,但如果旁邊還附有多顆小腫瘤,且腫瘤擴散到血管、淋巴結等處,就沒有這麼樂觀。他透露,B肝、C肝是肝癌的高危險族群,建議半年追蹤檢查肝功能指標。至於肝癌的治療方式,要視患者的期別而定,極早期指的是癌細胞小於2公分、早期是指數量在3顆以下且小於3公分的,兩者均能以開刀切除或電燒等方式治療,病程若到中期就比較難根除,局部治療可採開刀、電燒、栓塞等療法,全身性治療的話則需要打針、吃標靶藥等。不過,假如患者情況再不樂觀,也可以同時使用標靶藥物加免疫治療藥物,但標靶藥物不一定有健保給付、免疫治療藥物則都沒有,價格相對高昂,且存活中位數約30個月左右,也就是只有一半的患者活超過30個月。據悉,苦苓遭外界誤以為罹患肝癌,所屬出版社今(4日)發布新聞稿指出,苦苓的B肝病毒從400萬的數量到現在幾乎消失無蹤,肝腫瘤也在去年9月底開刀移除,而臉書上的文章是他過去一年來的「餘生日記」。他本人稍早也在臉書表示,新年得知一位好友熬過2個癌症卻因車禍亡故,另一位好友驚傳癌症末期,心情低落的他手機2、3天沒開,結果發現變成自己「罹癌」了,讓他覺得很諷刺。
C肝索命1/肝癌風險暴增21倍 5種人應積極篩檢
每年7月28日為「世界肝炎日」,而B型肝炎、C型肝炎正是肝癌的關鍵原因,其中C肝已經有藥可醫,卻估計有15萬患者罹病而不自知,若能及早治療,就能擺脫肝癌威脅。根據台灣本土的大型臨床研究顯示,,若是罹患C肝,肝硬化、肝癌死亡風險倍數將提升至5倍、21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暨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理事簡榮南教授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國人十大主要死亡原因排行中有6疾病(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十大癌症排名中有3大癌(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都與C型肝炎有間接或直接關係。不只如此,台灣本土大型研究也發現,感染C肝後,體內脂肪代謝改變及血管硬度增加,與未感染C肝民眾相比,患者腦血管病變死亡風險攀升至2倍以上、心血管病變死亡風險倍數提升至1.5倍。C肝病毒也會降低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導致血糖上升,糖尿病罹病率提升至3倍、死亡風險攀升至1.5倍。C肝亦會加速腎臟功能惡化,腎變病死亡風險更是接近3倍。簡榮南教授提醒,若感染C肝,等於身上背著一顆不定時炸彈,呼籲民眾儘快篩檢、治療,治C肝保平安。衛生福利部陳時中部長表示,考量C肝對全體國人健康衝擊甚鉅,衛福部自民國106年起每年編列全口服新藥治療預算,幫助民眾遠離肝病與肝外病變。且政府提供的C肝藥物療程短,只要8或12週,治癒率達98%。政府持續鬆綁政策,讓更多民眾受惠,經歷3年努力,原40萬的C肝患者,今日已有近10萬人(截至7月15日為止,已累積約9萬8千人)透過全口服新藥治療C肝,相信2025年可以達成消除C肝的目標。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蒲若芳主任說,自106年1月全面開放C肝全口服新藥後,每月平均約有4千人接受治療,去年治療了4.5萬人。本年度雖受疫情影響,但截至7月15日前,仍有逾2萬3千人已完成C肝全口服新藥治療,每月約有3千人接受治療。蒲若芳主任說,代謝性症候群、糖尿病、腎臟病也是國人好發的慢性病,若同時合併有C肝病毒感染和肝外病變的人,容易加重這些疾病的嚴重度,因此蒲若芳主任提醒,除了45歲以上、居住在C肝高風險潛勢地區的民眾以外,同時合併代謝性症候群、糖尿病、腎臟病的5種民眾更應積極追蹤、確認自己是否有感染C肝病毒。就算肝是沉默的器官,但是,只要更積極一些,就可以及早發現C肝,儘早去治療。
10年內取代B肝 C肝作亂威脅75萬人
隨著台灣實施B肝疫苗施打後,近幾年C型肝炎開始竄起,目前估計全台約有七十五萬人飽受C肝之苦,其中有五十五萬人處於慢性C肝的威脅。所幸C肝可以「根治」,但統計顯示,竟有近一半的C肝患者渾然不知自己已經「中標」!醫師特別呼籲,C肝同樣會引起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罹癌三部曲,一定要主動篩檢與治療,才能真正與C肝分手。大家一定聽過一句話:「肝癌是台灣的國病!」的確,台灣早年B肝盛行,肝癌人數居高不下,幸好政府在一九八四年實施疫苗施打後,B肝患者大幅減少。只是,近幾年C肝來勢洶洶,而且患者愈來愈多,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過去二十年來的研究發現「台灣是C型肝炎高盛行區」! 抗毒挑戰 就診率太低「國內肝癌病患中,有三○%是C肝患者,比起B肝,很多人對於C肝認識不足!未來十年C肝將會取代B肝,成為國人肝病的主要威脅!」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楊培銘指出。楊培銘表示,急性C肝病毒感染後,約有五至八成的患者,無法在六個月內清除病毒,漸漸演變為慢性C肝。罹患慢性C肝後的二十到三十年,約有五%到二○%會變成肝硬化,而這些肝硬化患者中,高達三成會在十年內演變成肝臟衰竭,甚至每年有一%到四%會產生肝細胞癌。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所進行的調查,「就診率低」是C肝防治最需要克服的挑戰。楊培銘說,大約只有五成C肝患者知道自己罹病,且其中僅有一半的人會去看診,「有持續接受治療的大約只占百分之十五。」血液傳染 盛行率低估在台灣,C肝存在很明顯的南北差異。長期在南部關注肝病的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余明隆表示,過去台灣對於C肝的研究並不多,調查範圍多集中在北部與都市,以為盛行率僅○˙九%至一%。實際上全台盛行率平均應為三˙二三%,西南沿海地區為五%,部分偏遠鄉鎮則高達一○%以上。高醫大副校長余明隆表示,C肝存在很明顯的南北差異,在南部偏鄉尤其盛行。(圖/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提供) 余明隆回憶,當年一名高醫同仁隨口向他提起,有許多台南將軍鄉(已改制為將軍區)的鄰居親友沒有罹患B肝,也很少喝酒,卻因為罹患肝癌過世,「我們聽了覺得事有蹊蹺,一九九三年高醫組成醫療團隊到當地篩檢七百名居民,發現C肝盛行率高達六成,當下還不敢發表,反覆驗證後才證實,這數字可說是全世界第一高。」由於C肝是經由血液傳染,因此包括不安全性行為、以不潔針具刺青或穿耳洞、共用針頭或牙刷、刮鬍刀、刮痧板等器具,都是造成感染C肝的重要關鍵。穿舌環或紋眉等可能見血的行為,都可能因共用器具感染C肝。(圖/肝基會提供) 除了會引起肝癌三部曲,C肝還會帶來慢性疲倦和肝外病變(包括神經、心血管、皮膚、免疫系統、內分泌等病變)。歐洲肝病研究學會研究發現,C肝患者不只罹患肝癌風險高,其他癌症風險也會增加;另有研究指出,C肝患者不只罹患糖尿病機率大,嚴重度也較高。遵守醫囑 有機會痊癒雖然C肝影響範圍大,所幸這幾年的醫藥發展已能明顯打擊C肝,特別是在二○一二年首款新藥上市後,讓原本棘手的C肝治療可以進入「治癒」階段。楊培銘解釋,C肝是RNA病毒,只存在細胞質裡,所以比較容易控制,靠著藥物就能發揮作用,「反觀B肝病毒是DNA病毒,會進入細胞核及染色體,藥物不易控制,只能把病毒量壓下,難以消滅。」楊培銘說,傳統以長效型干擾素加雷巴威林治療C肝,但療程較長,副作用較大。新的口服藥具有治癒率高、副作用小且少、療程短(八周到十二周)等優勢,目前台灣已有九種C肝藥物可使用。超音波掃描是目前最常見的肝病檢查。(圖/肝基會提供) 「藥物的治癒率是最讓人感到振奮的,一般來說都有九成五以上,而且如果有定時回診、沒有提早停藥,治癒率更可高達九成九。」楊培銘進一步指出,因為藥物的有效性,衛福部也訂出了二○二五年根除台灣C肝的旗艦型計畫;不過,即使藥物這麼有效,目前還是碰到一些治療的瓶頸,包括像是病人病識感低、不主動篩檢、就醫不方便等等。肝基會執行長楊培銘教授強調,主動篩檢、積極就醫、早期治療可以瓦解C肝威脅。 楊培銘最後提醒,C肝是經由血液傳染,目前尚無疫苗可以使用。C肝盛行區的高危險群,三十歲以上要接受一次C肝篩檢;若為一般民眾,四十五歲以上也應每兩、三年接受一次C肝篩檢,「主動篩檢、積極就醫、早期治療,就一定可以瓦解C肝的威脅。」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9期《周刊王》和2165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8/14起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
【C肝來襲3】新藥效果好 主動篩檢治癒率9成9
除了引起肝癌三部曲外,感染C肝可怕的是,除了會有慢性疲倦,也有其他肝外病變,包括神經、心血管、皮膚、免疫、內分泌等病變。根據歐洲肝病研究學會發表的研究,C肝患者不只肝癌風險高,全身其他的癌症風險也增加。另外有研究也發現,C肝患者除了糖尿病罹病機會高外,嚴重度也較高。雖然C肝影響範圍大,所幸2012年第一個新藥上市後,讓原本棘手的C肝治療甚至可以進入到「治癒」階段。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楊培銘解釋,C肝是RNA病毒,只存在細胞質裡比較容易控制,藥物就能發揮作用,反觀B肝病毒是DNA病毒會進入細胞核及染色體,藥物不易控制,只能把病毒量壓下,難以消滅。 楊培銘說,傳統治療C肝的就是長效型干擾素+雷巴威林的組合,但療程長、副作用大。新的口服藥出現後,具有:治癒率高、副作用小且少、療程短(8到12周)等優勢。目前台灣已經有9種C肝藥物可以使用。「藥物的治癒率是最讓人感到振奮的,一般來說都有9成5以上,而且如果有定時回診沒有提早停藥,治癒率更可高達9成9。」也因為藥物的有效性,衛福部也訂出了2025年根除台灣C肝的旗艦型計畫。楊培銘說,即使藥物這麼有效,但目前還是碰到一些治療的瓶頸,包括像是病人病識感低、不主動篩檢、就醫不方便等等。楊培銘最後提醒,C肝是經由血液傳染,目前尚無疫苗可使用。於高盛行區中之高危險群者30歲以上要接受過一次C肝篩檢,若為一般民眾,則45歲以上也應每2、3年接受一次C肝篩檢,主動篩檢、積極就醫、早期治療,就一定可以打敗C肝的威脅。肝基會歷年均會舉辦B、C肝炎及肝癌篩檢活動。(圖/肝基會提供)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80期《周刊王》和2166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僅需「旺透價39元」,2019/08/21起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