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損傷
」 肝損傷沈錦豐「猛爆性肝炎」過世 醫曝「2地方變黃」快就醫
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沈錦豐因「猛爆性肝炎」離世,讓不少生態界人士感到相當不捨。家醫科醫師陳敬睿日前在粉專表示,在醫學上其實沒有所謂爆肝的病名,比較接近的應該是急性肝衰竭,亦可稱為猛爆性肝炎,而急性肝衰竭不單單只是熬夜覺得累而已,是一種高危險性、高致死率的肝臟疾病,造成急性肝衰竭的常見原因有5大原因。●病毒性肝炎最常見的原因就是B型肝炎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感染B型肝炎有1%的機率會引起猛爆性肝炎;A型肝炎則有約0.1%的機率,C型肝炎則較為罕見。病毒性肝炎患者應特別注意規律生活、均衡飲食,以避免誘發猛爆性肝炎。●藥物誘發過量服用特定種類藥物也可能引起猛爆性肝炎,最常見的是主要成份為乙醯胺酚的鎮痛解熱藥物(俗稱為普拿疼)。若沒有聽從醫師建議而過量使用藥物,當藥物的毒性代謝物無法被排出時,就會造成大量肝細胞壞死而引起肝功能異常,另外降尿酸藥物、某些治療肺結核藥物等也可能誘發肝損傷。服藥應聽從醫師建議,並密切追蹤肝臟功能。●亂服草藥、偏方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中藥和補品,也可能因含有肝毒性成分而引起急性肝衰竭。●過量飲酒若酒精性肝病的患者長期大量飲酒,當身體免疫反應被誘發時,大量肝細胞發炎甚至壞死,便會造成急性肝衰竭。●代謝異常疾病引起急性肝衰竭的代謝疾病有雷氏症候群、威爾遜氏症、妊娠性脂肪肝等,並不常見。陳敬睿提醒,急性肝衰竭因病程發展很快,在出現皮膚或眼白變黃的黃疸時就應立刻就醫;急性肝衰竭是高危險、高致死率的肝臟疾病,不一定和長期熬夜太累有關,在台灣有超過6成的急性肝衰竭與B型肝炎感染直接相關,因此感染病毒性肝炎(A、B、C型肝炎)的患者,即使沒有症狀也要定期回診檢查肝機能,平時要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防止肝指數飆高。
5旬男找到愛情第二春「狂吞壯陽藥」 1個月後竟更累…醫診斷搖頭
藥不能亂吃!中國杭州有一名50多歲王姓大叔,因為老伴很早就過世,孩子也長大成人,他開啟了第二春,但身體總感覺疲憊,因此網購各種「十全大補丸」壯陽藥,1個月過去情況卻沒有好轉,反而愈來愈糟。據《星視頻》報導,王大叔的妻子走得早,孩子們如今都成家立業,而他也順利找到新的對象,女友對他照顧有加,只是他總感覺很累,白天頭昏眼花、晚上腰膝酸軟,有時還伴隨耳鳴,心想是因為一邊工作、一邊陪女友導致,讓身體有些吃不消。於是,王大叔打開購物軟體,訂購許多「十全大補丸」,從銷售量最好的補腎養腎丸,到鹿茸鹿血酒等10多種補品,全部買回家。然而經過1個月,他的生活沒有如虎添翼,整個人反而愈來愈疲憊,連起床的力氣都沒有,甚至出現噁心、食慾減退的症狀。王大叔診斷出「藥物性肝損傷」。(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女友察覺不對勁,立刻帶王大叔去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轉胺酶飆到1000以上,是正常人的20多倍,配合醫生做各項檢查,確診「藥物性肝損傷」。對此,醫生提醒,沒有在醫生指導下自行使用藥物,比藥物本身可導致的危害更嚴重、更危險。消息一出,網友紛紛留言感嘆:「吃太多了」、「何必呢」、「揠苗助長,急於求成」、「不去檢查身體對症下藥,而是亂吃藥,很危險」、「快趕上肝炎了」。
天天應酬喝酒…深圳男罹4病有生命危險 血液變「綠色牛奶」急換血
喝酒過量,對身體健康只有壞處。中國深圳一名36歲陳姓男子,近年幾乎天天應酬喝酒,直到半個月前,發現精力下降,吃不下飯且眼睛發黃,撐到後來皮膚也變黃,甚至出現嘔吐、呼吸急促的症狀,血液還變成綠色,確診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隨時有生命危險。據《深圳特區報》報導,陳男就醫後,醫生發現他不同於一般黃疸性肝炎患者,除了常見的噁心嘔吐、眼睛發黃、吃不下飯外,還有呼吸急促的表現,尿液化驗結果顯示酮體強陽性。雖然陳男沒有糖尿病史,但醫師憑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敏銳的洞察力,懷疑是糖尿病酮酸血症,檢查也證實了這個推測,抽血時血液呈綠色牛奶樣,肝功能顯示總膽紅素高達227umol/L,甘油三酯17.8mmol/L,均比正常高10倍,最後診斷為急性黃疸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糖尿病酮酸血症、高脂血症。陳男換血後,再也不敢喝酒了。(圖/翻攝自深圳特區報)據了解,血液之所以變成綠色牛奶,是長期酗酒引起嚴重的肝損傷,以及無節制的大吃大喝導致高脂血症,更可怕的是糖尿病一直沒有被發現,嚴重恐引起心肌梗塞、腦梗死,還可能出現急性胰腺炎。醫師決定用雙重血漿過濾術(DFPP)為陳男「換血」,只見過濾機器沒多久,就出現一小袋的黃色油脂,陳男見狀震驚不已,「以後再也不敢大吃大喝糟蹋自己的身體了」,經過2周治療終於康復出院,在出院前還當著醫師的面寫下保證:「再也不喝酒了!」
60多歲翁打嗝1周停不了 就醫才知「這東西」大到壓迫胃
打嗝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有時候吃太多或吃下容易脹氣的食物就會打嗝,不過胃腸科醫師錢政弘就分享了一個特殊案例,一名60多歲男子因整天打嗝,持續一週後決定求診,沒想到發現肝臟內有20公分大的腫瘤,而打嗝正是因為肝癌腫瘤已經大到壓迫胃部,並刺激橫膈膜。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下班經濟學」節目中指出,2023年十大癌症死因中,與消化道相關的癌症包括肝癌、大腸癌、胃癌、胰臟癌和食道癌,可以看出消化道癌症對健康的影響。錢政弘也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案例,當中提到一名男子就醫時,主訴一喝水就打嗝,除了睡覺時,其餘時間都不停打嗝,且持續整整一週,讓他不堪其擾,決定求助醫師。錢政弘在觸診時發現男子上腹部有如手掌大的硬塊,經電腦斷層掃描後確認肝臟內有20公分大的腫瘤,因腫瘤壓迫胃和橫膈膜而誘發打嗝反應。錢政弘也進一步說明,肝臟本身沒有神經,因此癌細胞生長時不會引起疼痛,但當肝腫瘤破裂出血或過大壓迫其他器官組織時,才會導致疼痛和不適。事實上,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1萬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主要死因的第9位,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據調查,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而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B型肝炎帶原者如持續有肝炎的發作,有15至20%會發生肝硬化,大大增加肝癌的發生率;而C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20%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至5%會變成肝癌。根據衛福部公告指出,脂肪性肝炎是肝癌的致病因子之一,當肝臟內的脂肪占肝臟總重5%以上,即稱為脂肪肝。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曾指出肥胖與脂肪肝相關,並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會導致肝發炎或肝損傷,且體內過多的脂肪也是造成許多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提醒民眾若發現自己罹患脂肪肝,要先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著手,並接受正規治療,遵從醫囑、規律就醫、定期追蹤肝指數及腹部超音波。
「私釀假酒」流竄市場 印度南部54人身亡「破百人住院」
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近期爆發大規模假酒事件,當地有接近200人因為飲用摻有甲醇的假酒而送醫治療,其中有54人死亡,另外有超過百人目前還在醫院接受治療中。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指出,整起事件是於19日爆發,截至22日為止,已經有54人因為飲用假酒的關係身亡,其中有48名男性、6名女性。其他人則是因為嘔吐、胃痛、腹瀉等症狀接受醫院治療。報導中提到,當地因為民眾貧困的關係,所以無力負擔正規的酒品,就有不良釀酒商盯上這個市場,使用甲醇添加至自釀的酒品中,以此來增加民眾求醉的效果。但甲醇屬於工業劇毒化學物質,即便只有攝取少量,也可能導致民眾失明、肝損傷或是死亡。而也因為這起大規模假酒中毒事件的關係,泰米爾納德邦政府表示,已經逮捕7名私釀假酒的酒商,同時也查扣了200公升非法假酒。除此之外,也對10名負責酒類飲品管制的官員祭出處分。泰米爾納德邦首席部長史達林也表示,目前已經下令徹查整起事件,因為假酒而受到影響的罹難者家屬與住院患者,將可以獲得政府的經濟賠償。
86歲乳癌阿嬤心臟衰竭病危 鬼門關前走一回
86歲乳癌阿嬤,因為呼吸喘,陷入昏迷狀態,家人緊急送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檢測診斷為心臟衰竭導致肺積水,多重器官衰竭,肺炎等,經過血液腫瘤科蔡明宏醫師,內科副院長劉俊廷和加護病房吳宣鋒醫師緊急搶救,透過藥物治療和照護,已經出院和家人過著健康生活。阿嬤出院前感謝醫護團隊將她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阿嬤的兒子林玉龍更說醫師是母親的救命恩人。林玉龍分享媽媽可以成功度過挑戰有三個原因,首先是聽從醫生的建議,幫病患做插管,病患兒子在焦慮緊張緊急的心態下選擇相信醫師,加上母親的求生意願強,以及病患家人的陪伴。血液腫瘤科蔡明宏醫師表示,阿嬤送醫時,多重器官衰竭,包含心肺腎肝都受到影響,甚至因為無咳痰能力導致肺炎,透過抗生素治療,經過插管抽痰改善肺部,也因為心臟衰竭,會診內科副院長劉俊廷。內科副院長劉俊廷表示,病患心衰竭初期,合併急性腎衰竭,肝損傷,呼吸衰竭,心衰竭指數極高,心肌梗塞指數也升高,意識模糊不清,瀕臨昏迷及病危。醫療團隊與家屬進行醫病共享決策,討論決定先以新型藥物積極治療,氣管內插管,呼吸器支持,抗生素治療肺炎,肺部肋膜積水引流放液,心臟收縮功能慢慢恢復,也一併改善肝和腎。在狀況穩定,也為病患進行心導管檢查,排除冠狀動脈疾病或缺血性心肌病變的診斷。血液腫瘤科蔡明宏醫師表示,阿嬤在病房積極使用電動拍痰機,進行復健活動,求生意志堅強配合良好,脫離氧氣依賴,也慢慢練習站立,經過團隊血液腫瘤科,心臟血管科,加護病房,復健科團隊治療,阿嬤已經出院,肺部轉移性腫瘤持續接受治療,從3.7公分縮小到2.5公分。內科副院長劉俊廷提醒,腫瘤病人可能因為化療和標靶治療藥物,也許體質關係,對心臟產生影響,腫瘤縮小,但對心臟造成傷害或是引發免疫力降低的副作用,所以,遇到癌病患必須透過團隊照護介入,延長病患生命期和改善生活品質。
不止酒傷肝!他長期喝「這飲品」提神 「肝指數爆表」慘掛急診
都說酒精傷肝,但其實不只酒精會損害肝功能,提神飲料也可能造成嚴重的肝損傷。近期急診醫師賈蔚就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個案,表示有一名中年男子因長期感到疲倦無力,前往醫院急診求助,經檢查後確診「急性肝炎併黃疸」,但他卻沒有B型或C型肝炎,也表示自己不喝酒,進一步詢問後才發現是因為長期飲用提神飲料。聯新國際醫院副院長、急診科醫師賈蔚在《醫師好辣》節目中表示,有一名中年男子因長期感到疲倦無力,某天來掛急診。男子經檢查後,發現肝發炎指數極高,確診為「急性肝炎併黃疸」,但男子自述無家族病史,也沒有亂服用藥物,檢查結果確定並沒有感染B型或C型肝炎,病患也說明自己沒有飲酒習慣。賈蔚醫師進一步詢問後才得知,該病患在工地工作,每當感到疲勞時,就會飲用提神飲料,且頻率還不低,近20年來每天都喝一瓶,近期因體力下降已增加到每天兩瓶,然而因為這些飲料含有高濃度的酒精,長期飲用下來,最終導致男子肝功能受損。賈蔚醫師也解釋,很多人誤以為提神飲料不含酒精,但實際上這些「酒精性機能飲料」含有8%到10%的酒精濃度,比啤酒還高。賈醫師也感嘆,男子並不知道提神飲料含有酒精成分,加上本身工作勞累,長期大量飲用這些飲料,最終導致肝臟無法承受,肝指數爆表。他提醒大家,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解毒器官,任何含酒精的飲品都會增加肝臟負擔,長期飲用會嚴重危害肝功能。衛福部也曾指出,市面上常被民眾當作提神飲料分為兩種:一為不含酒精,或酒精含量低於0.05%的機能飲料,內含咖啡因及綜合維他命等成份,如活力旺、蠻牛、康貝特等,因其被歸列為食品,可在一般商店販售;另一種為酒精濃度高於8%(V/V)以上,內含生藥抽取液及維他命類營養劑,如保力達B、維士比等,為衛福部核准的「含酒精之西藥內服液劑」,是「指示藥品」,不是提神飲料,依法規規定僅能在藥房或藥局販,且須經藥師、藥劑生指示使用。衛福部解釋,「含酒精之西藥內服液劑」其酒精濃度高,攝取過量會抑制人體中樞神經,造成精神肢體不協調等現象;長期大量服用也會傷害肝臟機能。正在服用鎮靜類藥物(如安眠藥)、感冒藥(如抗組織胺)也要避免飲用這類飲品,以避免酒精造成鎮靜效果過份增強。需高度專注力工作者,疲勞時應作適度休息,千萬不要於工作前或工作中使用「含酒精之西藥內服液劑」,別把「藥」當「酒」喝!身體健康工作安全才有保障。衛福部提醒民眾,不含酒精,或酒精含量低於0.05%的機能飲料,含有高濃度的咖啡因(300mg/600 ml),提神飲料能發揮提神的關鍵,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咖啡因的刺激,這種預支精神和體力的方式,只是短暫性的,且長期飲用提神飲料,可能造成咖啡因成癮現象,導致平常容易出現情緒躁動,不喝情緒就差,反而感覺愈喝愈累,注意力無法集中。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藥劑科鄭淑文主任也表示,含酒精類提神飲品是一種藥品,工作期間盡量不要飲用,以免危害安全,如果真的要喝也是在工作結束後飲用。購買「含酒精之西藥內服液劑」應前往具有藥事人員駐店管理的藥局、藥商購買,並由現場執業的藥師或藥劑生提供專業諮詢說明用法用量後,依指示服用,否則飲用過量,不但無益健康,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用藥當心肝損傷 身體出現11症狀盡速就醫檢查
吃藥治百病,仍有一定機率導致身體負擔。1999年至2024年1月的藥品不良反應通報數據顯示,肝膽疾患就佔當中的204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主任謝右文指出,一旦出現「全身疲乏」、「食欲減退」、「噁心嘔吐」、「茶色尿」、「灰便」在內等11個症狀,恐是藥物性肝損傷狀況,建議儘速就醫檢查。根據1999年至2024年1月統計的藥品不良反應通報,肝膽疾患就有204件,比例達到全部案件的8.59%。謝右文提醒,一旦出現「全身疲乏」、「食欲減退」、「噁心嘔吐」、「右上腹疼痛不適(肝區疼痛)」、「茶色尿」、「灰便」、「黃膽」、「搔癢症狀」、「淋巴腺病」、「脾臟腫大」、「關節炎」等症狀,就需留意恐有藥物性肝損傷狀況。謝右文說明,造成藥物性肝損傷成因分為體質性因素、藥物因素,其中體質性因素包括人體藥品過敏、藥品代謝異常、酒精影響藥物代謝等關鍵因素;藥物因素包括藥品特性,或者藥品代謝的產物對肝具有毒性,而且服用的藥品劑量、常見的止痛藥如普拿疼成分的乙醯胺酚,都有相關風險。民眾若為「高齡」、「長時間常服用多種藥品」、「肝功能不佳者」、「慢性B型、C型肝炎帶原者」、「慢性酗酒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6類族群,用藥也需特別留意藥物性肝損傷。藥害救濟統計資料指出,常見造成肝損傷的藥品包括「抗結核藥(如Rifampin、Isoniazid、Pyrazinamide、Ethambutol、Rifabutin、Rifapentine)」、「抗黴菌藥(如Terbinafine)」、「抗生素(如Co-trimoxazole)」、「抗癲癇藥(如Valproate)」、「降尿酸藥(如Allopurinol)」、「降血脂藥(如Atorvastatin、Fenofibrate)」、「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 (如Etoricoxib)」、「抗甲狀腺藥(如Methimazole)」、「抗發炎和抗風濕藥(如Sulfasalazine)」等,且有超過6成肝膽疾患救濟案例年齡在50歲以上,大多罹患多重慢性疾病,服用藥品繁雜,用藥容易發生藥品交互作用,造成肝損傷。食藥署提醒,民眾用藥期間若有食慾不振、全身虛弱、疲倦、噁心及茶色尿等症狀,可能是肝損傷警訊,應當儘速就醫檢查。
揭開解酒產品神秘面紗!10常見成分用途大公開 真能速解酒精、千杯不醉?
飲酒過度會傷身,但有時工作應酬不得不喝酒,歲末年終尾牙、聚餐歡慶氛圍下也會不知不覺一杯一杯黃湯下肚,現在市面上出現不少產品,聲稱能夠「解酒」讓人千杯不醉、代謝酒精加速恢復,但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嗎?藥師廖偉呈分析解酒相關保健食品的常見成分,帶民眾探究各成分的實際用途。產品宣稱「解酒」已觸法 揭開常見10成分用途韓劇中常會看到主角喝醉後飲用「解酒液」,現在也有很多產品宣稱有解酒效果,但藥師廖偉呈在臉書、部落格上PO文表示,產品若有「解酒」二字,或宣稱有解酒功效,事實上都已觸法,若仔細探究內容成分,就會發現許多成分其實不具解酒效果,甚至不少會誤用保肝於解酒用途。市面上解酒相關的保健食品,到底都添加了哪些成分?分別又有哪些用途呢?藥師廖偉呈整理出10種常見成分及其用途:葛根:主要用途是降低酒精吸收、延緩喝醉,但無法增加酒量。葛根裏的大豆苷、異黃酮能降低胃腸道黏膜通透性,延緩胃排空,從而延緩酒精的吸收。而葛根素可以減輕酒精對肝臟的損傷,不過效果有限。葛花:葛花能幫助乙醛的代謝,主要用途加速酒精代謝,但缺乏足夠的人體研究佐證解酒效力。牛樟芝:可以增加酒精脫氫酶及乙醛脫氫酶,從而降低體內酒精濃度,主要用途加速酒精代謝,不過目前沒有明確且嚴謹的人體研究佐證牛樟芝解酒的效力。穀胱甘肽:穀胱甘肽是強力的抗氧化劑,也是肝臟解毒過程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主要用途是降低酒精對肝臟的傷害。不過,穀胱甘肽雖然能維護肝臟解毒機能,但至多是讓肝臟正常代謝酒精,無法加速代謝,並不能幫助解酒。北枳椇:北枳椇含二氫楊梅素(DHM),可提高乙醇脫氫酶活性,協助代謝酒精並減少酒精對肝臟的毒性傷害,不過解酒效果有限,主要用途比較屬於降低酒精對肝臟的傷害。余甘子萃取物:能透過提高乙醇代謝酶活性、加速乙醇代謝,並藉由脂代謝調控、抗氧化等,減輕因急性攝入過量酒精導致的肝損傷,主要用途也是降低酒精對肝臟的傷害。薑黃:幫助酒精代謝的效果有限,但具有抗氧化及抗發炎的效果,能減少乙醛的傷害,因此對於宿醉會有部分幫助,主要用途在於改善宿醉。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是肝臟代謝酒精所需的輔酶,也有提神的效果,可以降低飲酒後產生的疲憊感,主要用途為營養補充、降低疲勞,解酒效果有限。牛磺酸:有提神效果,主要用途為降低疲勞,解酒效果有限。胺基酸:胺基酸是肝臟修復過程中所需的營養素,能維持肝臟正常解酒的機能,但無法加強解酒能力,主要用途也是營養補充。3字眼皆為無效指標 最好的解酒妙招就是「不喝」藥師廖偉呈表示,解酒產品是否真有解酒效益,要看的其實是能否加速乙醛的代謝,如果有「主打肝臟保健作用」、「添加B群牛磺酸」、「速效解酒」等字眼,大多都是無效的保健食品。另外,藥師廖偉呈強調,解酒方法並沒有捷徑,就算成分有助於解酒,也不可能像魔法一樣,立刻將酒測值降至安全範圍,而且長期仰賴外來物質促進肝臟代謝酒精,其實有可能會損害肝臟,最好的解酒妙招還是「躲酒」、「不喝酒」。資料來源:廖偉呈藥師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85746983518168&set=a.133952408697632&locale=zh_TW)、部落格(https://www.smilerx.com.tw/hangoverxphmarsmile/)健康醫療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這3類抗性澱粉不僅能減肥 還能改善脂肪肝
一說起澱粉,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熱量較高、升血糖,還會變胖,但其實有一類澱粉,不但吃了不會變胖,甚至還有減少脂肪肝的功效。據《中國婦女網》的報導,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和德國漢斯諾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近日發現,吃一些富含抗性澱粉的食物,可以減少脂肪肝,並降低肝損傷。研究共招募了200名脂肪肝志願者,(145例男性,55例女性,平均年齡為39.1±9.1歲),並隨機分為2組,分別接受抗性澱粉干預和等量的對照澱粉干預。2組志願者每次飯前用20克澱粉與300毫升水混合食用,每天2次。4個月後發現,接受抗性澱粉干預組:脂肪肝減輕,肝損傷程度改善:與對照組相比,抗性澱粉干預組肝內三酸甘油酯含量,絕對降幅為9.08%,相對降幅39.42%。校正體重變化後,這2個數字別為5.89%和24.3%,效果依然顯著。此外,抗性澱粉組志願者肝功能指標得到改善。體重減低,血脂水平改善:抗性澱粉組志願者體重降低了,胰島素抗性狀況、全身發炎程度、血脂指標等都有顯著改善。至於什麼是「抗性澱粉」?抗性澱粉其實是屬於膳食纖維的一種,它不能被人體直接消化,但卻可以被結腸中的微生物菌叢發酵,對代謝有正面的影響。總的來說,抗性澱粉可以分為4類:包埋澱粉:澱粉顆粒被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包裹,影響消化酵素的接觸,所以消化比較慢,例如全穀粒、種子、豆子都屬於這種情況。天然澱粉顆粒:只有加熱糊化後才能被機體消化,馬鈴薯、地瓜、青香蕉中的澱粉屬於這種情況。回生澱粉:蒸煮後的食物冷卻、貯存過程中產生的澱粉,例如,冷卻的米飯和馬鈴薯等食物抗性澱粉含量增加。如生馬鈴薯含抗性澱粉75%,而新煮熟的馬鈴薯僅含3%,但冷卻後增加到12%;變性澱粉:工業上用一些方法作用於澱粉,從而拓寬其使用途徑和性能。其中,我們可以加以利用的是前3種。吃富含抗性澱粉的食物,能滿足食慾,因為它會在胃裡佔空間,較易產生飽足感。同時,由於抗性澱粉幾乎不會被消化吸收,所以吃富含抗性澱粉的食物,更有利於體重的維持。身體肥胖、有脂肪肝的朋友不妨有意識增加抗性澱粉的攝取。
蜂螫旺季到!戶外避穿鮮豔服飾噴香水 超過20處傷口恐中毒身亡
蜂類螫傷可分為蜜蜂和胡蜂(俗稱虎頭蜂)螫傷。根據衛福部暨臺北榮總臨床毒藥物諮詢中心(簡稱毒物中心)的最新研究報告,於2001至2021年期間,共有611名因蜂螫傷通報至毒物中心的病人資料可以分析,其中441名患者更有詳細的臨床資料可供探討與中毒嚴重度有關的預測因子。研究結果顯示,蜜蜂和胡蜂螫傷主要發生在夏季和秋季,特別是9月份通報螫傷的人數達到最高峰。另外蜂螫通報至毒物中心的611位病人中,46人(7.5%)產生嚴重的中毒症狀(29人、4.7%)或甚至因中毒而致死(17人、2.8%)。研究結果進一步發現同時被愈多隻蜂螫傷、被胡蜂螫傷、年齡較大者及身體多處部位被螫傷的病人,與蜂螫後是否產生嚴重中毒具有顯著的相關性。蜜蜂和胡蜂螫傷後可能引起全身性的毒性反應,包括過敏反應、凝血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症、急性腎損傷和肝損傷等;而螫傷數目越多,直接的毒性反應(如急性腎損傷、橫紋肌溶解症和急性肝損傷)就越嚴重。此外,產生嚴重中毒症狀之病人,進行血漿交換術可能有助於增加存活率。對於胡蜂螫傷,若螫傷數超過20處時,則可能產生嚴重的中毒症狀甚至死亡。在蜂螫的治療處置上,毒物中心建議在被螫傷後應盡速遠離蜂螫現場及取出螫針;對於輕微的螫傷,可以使用冰敷以緩解症狀;局部症狀持續未緩解時,則可使用消炎止痛藥膏塗抹局部,且應避免搓揉局部以免併發蜂窩性組織炎。若產生過敏性反應,可給予抗組織胺及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症狀更嚴重時(如過敏性休克),應立即使用腎上腺素,並給予氧氣且於必要時予以氣管插管。針對產生全身性毒性反應者,除應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電解質外,亦應於必要時(譬如產生急性腎衰竭、肺水腫或嚴重溶血)安排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術,以矯正嚴重的腎衰竭及溶血。一般情況下,蜂螫病人如未產生過敏性休克或嚴重全身性毒性,其預後應該都相當良好。鑒於目前正值蜂螫的高峰季節,衛福部暨臺北榮總臨床毒藥物諮詢中心提醒民眾應保持警惕並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特別是在戶外活動時,建議避免穿著鮮豔衣物或塗抹香水;遇見蜜蜂和胡蜂在附近盤旋時,應迅速且安靜離開,以免驚擾蜂隻導致被蜂螫傷,或甚至引來蜜蜂或胡蜂群起而攻。如不幸遭受蜂螫時,建議產生過敏症狀或被多隻蜂螫傷者,應盡快就醫接受治療,以免產生嚴重的中毒症狀,或甚至危及生命。
紙吸管暗藏傷身化學物質 專家提醒:會在人體內殘存多年
近年來由於環保意識抬頭,不少店家都將原本的塑膠吸管更換成紙吸管。但近來卻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其實紙吸管內暗藏對環境、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多氟烷基物質」 (PFAS) ,而且這個物質會在人體內殘存多年。根據外媒報導指出,比利時研究人員測試市面上39個品牌的紙吸管,同時在其中發現大多含有化學物質「多氟烷基物質」 (PFAS) 。其中紙製吸管、竹製吸管、塑膠吸管與玻璃吸管的含量分別為90%、80%、75%與40%,而不鏽鋼吸管則不含化學物質。研究報告中也表示,PFAS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可以在環境中保留數千年,除了危害環境外,人體如攝入後也難以排出,更會在人體內殘存多年,同時也會引發人類甲狀腺疾病、膽固醇升高、肝損傷、腎癌和睾丸癌等疾病。研究報告作者、安特衛普大學環境科學家研究員格羅芬(Thimo Groffen)表示,雖然市場上常以紙、竹子等植物原料製成的吸管來宣傳環保觀念,但這類型的吸管中大多含有PFAS,是否真的「環保」還有待商榷。
少女高燒1周未見好轉 竟患上「接吻病」恐引發肝臟損傷
蘇州一名少女日前連續發燒了一星期,儘管入院吊了點滴治療仍不見任何改善,後來深入診治後才發現,原來她感染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即為俗稱的「接吻病」,導致頸部、腋下等處淋巴腫大,喉嚨痛、高燒不退,而經過醫院感染科對症治療,患者恢復狀況良好。根據陸媒《現代快報》的報導,一名少女原先因高燒、喉嚨腫痛而到醫院吊點滴,但持續將近一周都未見好轉,之後轉至蘇州市第五人民醫院感染科就診,醫生檢查發現少女頸部、腋下等淋巴明顯腫大,白血球異常增多,肝功能也異常。報導指出,經由感染科主任張文勇醫師判斷,少女可能患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而再深入檢測後,證實醫師的猜測,目前也藉由專業治療,讓患者良好地恢復。張文勇表示,這種疾病主要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傳播途徑為口部接觸,因此也被俗稱為「接吻病」;通常大部分病人就醫後便可恢復,但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肝損傷、心肌炎、雷氏症候群(症狀包括精神混亂、癲癇發作等,會影響腦部)等併發症,因此當出現發熱、淋巴腫大等感染性疾病時,建議及時就醫,若超過一周仍無緩解,或找不到發熱原因,應當轉往感染科就診,切勿當作普通發燒來對待。
合庫金董座傳猛爆性肝炎病逝 醫揭「致病5原因」:2症狀快就醫
合庫金董事長林謙浩剛到任不到2週,竟於今(2日)上午傳出病逝消息,享壽64歲,死因疑為猛爆性肝炎。合庫金發言人表示,林謙浩過世後,其所擔任的合庫金及合庫銀董座職務,將由2公司的總經理暫代職務。醫師曾提到,猛爆性肝炎的病程發展快,一旦發現皮膚或眼白發黃,應立即就醫,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根據合庫金官方網站資料顯示,林謙浩過去曾任台企銀董事長外,同時也曾擔任第一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稽核、副總經理兼策略規劃處處長、代理董事長、董事兼總經理。過去還曾擔任第一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策略行政處協理、經營管理處處長、世貿分行經理、香港分行經理、董事等職務。家醫科醫師陳敬睿曾在臉書粉專分析造成急性肝衰竭5大原因:病毒性肝炎:最常見的原因就是B型肝炎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感染B型肝炎有1%的機率會引起猛爆性肝炎;A型肝炎則有約0.1%的機率;C型肝炎則較為罕見。病毒性肝炎患者應特別注意規律生活、均衡飲食,以避免誘發猛爆性肝炎。藥物誘發:過量服用特定種類藥物也可能引起猛爆性肝炎,最常見的是主要成份為乙醯胺酚的鎮痛解熱藥物(俗稱為普拿疼)。若沒有聽從醫師建議而過量使用藥物,當藥物的毒性代謝物無法被排出時,就會造成大量肝細胞壞死而引起肝功能異常,另外降尿酸藥物、某些治療肺結核藥物等也可能誘發肝損傷。服藥應聽從醫師建議,並密切追蹤肝臟功能。亂服草藥、偏方: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中藥和補品,也可能因含有肝毒性成分而引起急性肝衰竭。過量飲酒:若酒精性肝病的患者長期大量飲酒,當身體免疫反應被誘發時,大量肝細胞發炎甚至壞死,便會造成急性肝衰竭。代謝異常疾病:引起急性肝衰竭的代謝疾病有雷氏症候群、威爾遜氏症、妊娠性脂肪肝等,並不常見。醫師提醒,急性肝衰竭大多來得又快又急,一開始的症狀包括容易疲倦、噁心嘔吐等,接著出現黃疸、茶色尿,最明顯的是眼白變黃;隨著肝組織損傷越來越多,肝臟失去製造蛋白質和白蛋白的功能後,體內水份會積聚在下肢或腹腔,造成腹水和腳腫,最後引發肝性腦病變,造成感覺異常、情緒改變、嗜睡等症狀,嚴重會發生肝昏迷,是急性肝衰竭常見的死因。陳敬睿提醒,急性肝衰竭因病程發展很快,在出現皮膚或眼白變黃的黃疸時就應立刻就醫;另一方面,在台灣有超過六成的急性肝衰竭與B型肝炎感染直接相關,因此感染病毒性肝炎(A、B、C型肝炎)的患者,即使沒有症狀也要定期回診檢查肝機能,平時要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防止肝指數飆高。
「牛奶針」治療失眠當心成癮 不光觸法還致命
藥品指的是用來預防、診斷、治療或減輕疾病症狀的化學物質,但如果不好好按照醫囑用藥,隨意自行服用或增加劑量,就有可能讓這些對健康有益的「藥」變成傷害身體的「毒」!「牛奶針」治療失眠 成癮造成昏迷及死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藥劑科藥師顧苡平表示,近年來有一藥品因為被許多藝人濫用而數次登上媒體版面,此藥品就是俗稱「牛奶針」的異丙酚(Propofol)。異丙酚為一種短效性麻醉藥,醫療上使用於手術時的全身麻醉、進行檢查或使用呼吸器病人的鎮靜作用,是醫院非常普遍使用的藥品,因為其乳白色的液體外觀而有了「牛奶針」這個別稱,在台灣被列為第四級管制藥。然而,因為異丙酚快速且有效的鎮靜催眠效果,被許多有心人士非法用於治療失眠,更有些人沉溺於注射後降低焦慮而產生的欣快感,造成異丙酚成癮,不斷重複注射、過量注射,甚至搭配其他毒品服用,在沒有醫護人員監控下,恐怕會造成呼吸與循環系統抑制、昏迷、死亡。常備止痛藥勿濫用 恐造成肝臟、腎臟損傷除了異丙酚這種較難取得的管制藥有濫用的問題,一般家庭常備的止痛藥也是容易被濫用的藥品,民眾常因為想快速且有效的達到止痛的效果,而在短時間內服用過多的止痛藥。過量退燒止痛用的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會造成肝損傷、猛爆性肝炎、肝衰竭,最嚴重可能造成死亡;過量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Ibuprofen、Diclofenac等)則是會傷害腎臟,最終可能導致須洗腎。安全用藥把關 謹守四原則顧苡平提醒,為了身體的健康,並為自己的用藥安全把關,應謹記以下4個用藥安全原則:1.服用處方藥與指示藥需照醫師醫囑或藥師指示用法。2.自行購買成藥須注意標示的使用劑量與服藥間隔時間。3.不買來路不明的藥品。4.不吃別人贈送的藥品,避免治病不成反傷身。
6種飲食超傷肝…醫曝「這種維他命」也NG 1成分損害不輸酒精
近年因健康意識抬頭,不少人為了有更好的身體,紛紛開始注重飲食。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黃軒透露,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很容易傷肝,包括甜食、碳酸飲料、高油食物、草藥、止痛藥,甚至是維他命A,都可能對肝臟造成損害,其中糖對肝臟的損害不亞於酒精,建議平時注意飲食、多運動,這些皆可阻止肝病的發生。黃軒在臉書粉專表示,「太多的糖不只是對你的牙齒有害。其實,會傷害你的肝臟。太多的精製的糖、高果糖的食品,會導致脂肪易堆積在肝細胞,這可能導致肝臟疾病。一些研究發現,即使你體重沒有超重,糖對肝臟的損害,也不亞於酒精。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限制添加糖食物的另一個原因」。醫師提到,研究人員發現,喝大量碳酸飲料的人,更容易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台灣發生率約 15至45%,嚴重者會導致最後肝硬化,因此少喝一些碳酸飲料,也可以算是一種「保肝行為」。黃軒指出,如果吃太多油的食物,脂肪會在肝細胞中堆積,並導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就是俗稱的「肝包油」,可能引發肝臟腫脹,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脂肪堆積會使肝臟組織硬化和疤痕,如果是超重或肥胖、中年或患有糖尿病,更有可能已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醫師進一步說明,高劑量的維他命A會給肝帶來負擔,建議從紅色、橙色和黃色的新鮮水果或蔬菜中獲取即可;不僅如此,部分草藥和止痛藥也會造成肝損傷,所以在服用任何藥物前,最好先向醫師諮詢,避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圖/翻攝自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今除夕「守歲」 營養師曝「9大傷肝壞習慣」⋯睡太少入列
今除夕全家人吃團圓飯,到了晚上,大多數人都會依循傳統「守歲」,因此熬夜。不過營養師呼籲,護肝保肝最好辦法,就是避免9大傷肝壞習慣,其中一項就是睡眠時間一天少於5小時。營養師程涵宇在粉專《程涵宇營養師》表示,護肝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傷害它,大部分肝病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當有症狀時通常是很嚴重了,把肝顧好好,人生過彩色,而護肝、保肝最好辦法,就是避免9大傷肝壞習慣。●喝酒肝臟負責代謝酒精,喝酒會提高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肥胖肥胖導致肝臟脂肪累積,造成肝臟發炎及肝臟損傷。●亂吃藥亂吃藥指的是亂吃來路不明的藥,跟沒有照劑量在吃藥,像是來路不明的中藥、西藥,或是超量吃藥,甚至吃藥時跟酒精一起吃,就非常容易造成肝臟傷害。●高油飲食習慣特別是飽和脂肪(雞皮、肥肉)、紅肉(香腸、火腿)、反式脂肪會造成肝臟穀胱甘肽代謝受損,身體發炎氧化造成脂肪肝,導致肥胖和肝損傷。●含糖食物飲料高糖食物像是蛋糕、含糖氣泡飲料、含糖零食與脂肪肝有關,增加肝臟發炎反應。●發霉食物吃下肚食物放好久,來回加熱也無法消滅毒素,像是黃麴毒素加熱到高溫280℃才開始分解,一般加熱不易破壞其結構,黃麴毒素具超強致癌性,通常存在於保存不良的花生、穀類、堅果或豆類,長期大量食用被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發生肝癌的風險大幅增加,建議上述食物只要開封就要放進冰箱保存,並且早早吃完不要買過量。●纖維吃太少益生元膳食纖維是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存在於大蒜、蘆筍、韭菜、菊苣根和洋蔥中,能夠作為好菌的食物進而幫助抗發炎。當攝取不足及壞菌增加微生物代謝失調,在失調腸道環境中產生的乙醇和其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C)也可能對肝臟產生毒性作用。●血脂血糖沒控制血脂高、胰島素阻抗增加了肝臟脂肪堆積,造成身體發炎反應、肝細胞受損。●睡眠≤ 5 小時/天研究發現天睡眠時間≤ 5 小時的人,發生脂肪肝風險的機率比每天睡眠時間≥ 7 小時的人高 43%。(Predictors of 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 in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Northeastern Iran)●久坐少動《肝病學雜誌》研究針對140,000名韓國中年男性與女性,近35%的人為脂肪肝。研究發現,久坐與少動都與脂肪肝有關。
感冒自行吃藥5天 女「肝腎損傷」多臟器衰竭…送醫搶救2個月
大陸寧波一名女子日前感冒,在沒有詢問醫生的情況下,連續五天吃感冒藥,不過症狀卻沒有緩解,反而導致肝腎功能被藥物損傷,被送醫時已是多臟器衰竭,經過醫護人員搶救才順利恢復出院。綜合陸媒報導,浙江寧波一名56歲女患者因為感冒,自己吃了5天感冒藥,沒想到症狀沒有緩解,還出現肝、腎功能損傷,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時已是多臟器衰竭,經過歷時兩個多月的搶救,才順利恢復出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教授表示,每年都會遇到藥物性肝損的患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導火線就是含有對乙醯氨基酚成分的感冒藥。盛吉芳教授指出,過量服用對乙醯氨基酚感冒藥會導致肝衰竭,對乙醯氨基酚在體內生物轉化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有毒的代謝物質,在治療劑量之內,人體肝臟可對其進行解毒,但過量服用,則會導致嚴重的肝損傷甚至急性肝衰竭。盛吉芳也提醒,一般情況下,感冒後遵照醫囑吃了感冒藥,症狀會隨之減輕;但是如果吃了感冒藥反而症狀加重的話,就不能再吃藥了,要儘快前往醫院進行就診。
嫌沒效維生素每天1顆變8顆 53歲男不到1個月肝衰竭
大陸有位53的陳先生因常生病的緣故,親友推薦他吃保健品,最後選擇吃一款進口維生素,由於服用一段時間感覺沒效果,因此從每天1顆增加至每天服用8顆維生素,不久有小便發黃、皮膚發黃等藥物肝損傷症狀,再過10天後出現肝功能損傷,被醫生診斷已嚴重至肝衰竭的程度。綜合陸媒報導,陳先生經常抱病,家人朋友因此推薦各種保健品給他,陳先生最終選擇一款進口複合型維生素,複合型維生素是一種膳食補充劑,含有維他命及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陳先生食用維生素一陣子覺得效果不彰,因此加大服用劑量從每天1顆增至每天8顆,不足1星期就出現乏力、胃口不佳,再過10天小便發黃、皮膚發黃,到醫院就診檢查結果顯示,黃疸高、肝功能不好,醫生評估已嚴重到肝衰竭的程度。經醫生詳細問診,排除病毒性及免疫性肝炎,並確定是藥物性肝炎,元兇是陳先生服用的進口復合型維生素。這起事件因此讓少部分網友害怕吃維生素,同時也起到警惕民眾不要服用過量維生素的作用,有理智的網友留言說「這跟維生素有啥關係?他自己亂吃藥還怪藥嗎?」、「這明顯是亂吃藥還怪藥」,有網友分享醫學常識說「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日常代謝所產生的毒物及服用的藥物都是經過肝臟進行解毒。所以當食用的藥物有毒副作用或服用量過多時,就會增加肝臟負擔」。由於這事讓一些民眾不解造成恐慌,有節目邀請醫生對此事件進行講解,專家在節目中分析這起事件是食物膳食補充劑導致的藥物性肝損傷,吃的藥量越多產生肝損傷的機率越大、越嚴重。並提醒民眾「吃保健品時如果出現乏力、腹脹、食慾不振、尿液顏色異常要警惕」,這可能是藥物肝損傷前兆。
通報超過240件…這3類降血脂藥「恐害肝胰功能不良」 疑有2例引發胰臟炎
食藥署今天指出,含有choline fenofibrate、fenofibrate及statin類成分的降血脂藥物可能引起胰臟炎或肝臟功能不良,將修訂藥品中文仿單的禁忌症與警語,目前國內也已接獲2件疑似用藥導致的胰臟炎,以及240件的肝臟不良反應通報,提醒醫師開藥前應審慎評估。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潘香櫻表示,由於choline fenofibrate、fenofibrate及statin類成分日前被美國FDA與歐盟指出,恐引起胰臟炎與肝臟相關不良反應,國內在進行臨床效益及風險再評估後,決定修訂仿單。新版仿單中,針對choline fenofibrate、fenofibrate兩款成分增列「膽結石」、「嚴重肝功能不良(包括不明原因的持續性肝功能異常)」,以及胰臟炎風險等警語;statin類藥品則建議應於出現肝損傷臨床症狀、提高劑量、更換藥品品項,以及臨床醫師認為有必要時加強肝功能監測。潘香櫻說明,到今年六月二十四日為止,國內共接獲兩件疑似用藥後導致的胰臟炎不良反應通報,另外也有兩百四十件疑似用藥後發生肝臟相關不良反應的通報,症狀包含肝指數異常,膽汁淤積引起的肝損傷或肝細胞損傷等,但目前都還沒有出現死亡以及命危的個案。潘香櫻強調,目前已告知各個醫學會,提醒醫師處方前應審慎評估相關風險,並注意病患在用藥期間是否有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症狀或前兆,病人如有出現用藥後的不適,則應盡速回診就醫,但不建議病患任意停藥,應先與醫師進行溝通,由醫師評估後做出最適當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