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無力
」 嬰兒 後遺症 陳俊翰 SMA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12歲男童患「甲亢症」!脖子腫大難呼吸 「微創無痕手術」不需長期服藥
12歲謝姓小弟因長期頸部甲狀腺腫大,導致呼吸困難無法運動跑步,經電腦斷層可見呼吸道氣管受到壓迫只剩一點點縫隙,再經抽血診斷為「葛雷夫氏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於是開始給予藥物治療。但謝小弟經常無法按時服用藥物,且考量藥物副作用,趁暑假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評估,使用獨創組合式的微創無痕手術切除方式,術後不僅呼吸改善還能運動跑步,不到一個月還長高10公分。甲亢症7-14歲是好發期 脖子粗、眼睛凸留意常見症狀一般外科巫奕儒主任表示,葛雷夫氏病Graves’Disease「甲狀腺機能亢進」,簡稱甲亢症,係指因自體免疫性抗體刺激甲狀腺,導致分泌過多荷爾蒙的內分泌疾病。一般兒童甲亢症的發病率較低,只占全部病人的5%左右,其中7~14歲是好發年齡,女孩多於男孩,比例約5:1。巫奕儒主任指出,臨床上可看見甲狀腺腫大、脖子變粗、有些人眼球外突成凸眼症影響視力、掉髮、肌肉無力、週期性癱瘓等症狀。另外,新陳代謝會增快、並導致焦慮、心悸、顫抖怕熱、多汗、食慾增加但體重減輕、排便次數增加或腹瀉、情緒不穩定、行為異常活躍、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下降和學習成績退步,亦會影響成長和發育,如青春期第二性徵發育緩慢、女孩並有月經紊亂,閉經及月經過少問題。若沒有控制更嚴重將導致甲狀腺亢進風暴,如發燒、心跳過速而造成心臟衰竭,昏迷和休克等。治療以口服藥物為主 3種常見方式一次看 巫奕儒主任表示,一般傳統治療首選為口服藥物治療即抗甲狀腺藥物,總療程一般為2~3 年,有的則需5~6年,甚至更久。第二種治療是放射碘治療,青少年和成人都可以接受放射碘治療,但此療法不可使用於五歲以下,懷孕者絕對不可使用,治療後6個月內不可懷孕,且治療後有可能永久性甲狀腺低下症。第三治療是手術治療即甲狀腺切除手術,過去傳統手術常在頸部開一道長長疤痕。無痕微創切除 依需求量身治療巫奕儒主任說,經過多年長期研究獨創組合式無痕微創甲狀腺切除手術,經國際期刊認證,已應用於多位臨床患者,都獲得良好結果。選擇此種微創治療也可量身訂作選擇,包括:雙側全部切除、雙側次全切除、一側全切與對側次全切除等;兒童青少年須配合生長發育需求,成人選擇有效和最不會復發的方式。
男嬰長期溢吐奶!檢查竟是「肥厚性幽門狹窄症」 緊急開腹手術脫險
一名剛滿月的男嬰因溢吐奶超過一周就醫,經診斷是罹患「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而男嬰也反覆溢吐奶導致嚴重的電解質不平衡與代謝性鹼血症,引發心肺功能抑制,經醫院團隊緊急手術後脫離險境。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 常見症狀一次看收治病人的北醫附醫兒科部簡睦旼醫師表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主要是影響嬰兒胃部出口(幽門)的疾病,因幽門的肌肉異常增厚,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小腸,反覆出現溢吐奶。一般從嬰兒3週大左右開始,有些是出生後第1週即出現症狀,有些則晚至5個月大時出現。主要症狀是非膽汁性嘔吐,也就是嘔吐物中沒有黃綠色的膽汁,通常在餵奶後立即發生;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嘔吐之後,嬰兒可能想要繼續吃奶,表現得很餓。另外,嬰兒體重可能增加緩慢,甚至下降,這些都是家長可以觀察的重點。傳統開腹或微創腹腔鏡 需視患者狀況而定負責手術的北醫附醫小兒外科主任黃富煥表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主要以幽門肌肉切開手術治療,可依病人狀況選擇傳統開腹或微創腹腔鏡方式。以該名男嬰為例,考量腹腔鏡手術充氣過程可能讓男嬰受影響的心肺功能再次惡化,因此採取傳統開腹方式,男嬰術後6小時即開始進食,逐步恢復到原先進食量,術後第四天出院,門診追蹤狀況良好,家長也終於可以放心。持續性噴射狀嘔吐 應儘速就醫診治簡睦旼表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患者因長期反覆嘔吐可能造成電解質異常及血液酸鹼不平衡,出現低血鈉、低血鉀;低血鈉可能造成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嗜睡,甚至抽搐、昏迷,低血鉀較常見的是肌肉無力及抽筋,嚴重時可能會肢體麻痺,呼吸肌也受到影響,需要呼吸器輔助。另外,在伴隨鹼血症的情況下,嬰兒甚至可能有心律不整的風險。簡睦旼提醒,雖然嬰幼兒溢吐奶是成長過程常見狀況,但若出現持續性噴射狀嘔吐、夜間吐奶或膽汁性的嘔吐,腹部顯著鼓脹,務必盡速就醫。
6旬婦急性中風!上肢無力、走不穩 「靜脈雷射治療」改善後遺症
60歲林小姐是家庭主婦,因急性梗塞性腦中風導致右上肢嚴重無力約兩週,仍然步態不穩、右側上肢嚴重偏癱無力、右手手指無法出力抓或握,擔心日常生活受影響。傳統復健治療輔以靜脈雷射 改善中風後遺症透過腦中風復健計畫轉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神經內科楊昭男醫師建議除了傳統的復健治療之外,可以選擇靜脈雷射治療。經過一週3次(每次一小時)初期(住院後一週)的靜脈雷射治療及後續、每次一小時的靜脈雷射治療療程搭配一般復健後,觀察經3次靜脈雷射後,力量已明顯改善,目前講話明顯清晰,比較不大舌頭、右手已經可以正常抓握、穩定的使用湯匙筷子。而步態也較穩定,中風失能程度從4分(行走需他人攙扶)到目前mRS 2分(獨立生活)。這半年來仍固定回醫院住院復健2次,目前僅需一般復健治療已無靜脈雷射治療。靜脈雷射治療改善神經功能 增加復健助力楊昭男醫師表示,靜脈雷射治療 (ILIB)是利用光纖導管針將低能量的紅色雷射光從手臂靜脈導入,每次治療1小時,10次為一療程,一般可治療3個療程。靜脈雷射治療可增加血球攜氧量、增強免疫系統,抗發炎,增強細胞粒線體功能,促進微循環血流及組織血流,間接促進細胞組織修復、改善神經功能,疼痛及睡眠。楊昭男醫師說明,有時在常規中風復建過程中,常常會有令人氣餒,進步不明顯的狀況,經評估病人病情後可選擇加入靜脈雷射治療,對於中風復健有推一把的助力。急性血管阻塞恐造成生活失能 把過黃金治療6個月中風後復建計畫(PAC),是由健保署與承接計畫醫院共同推動。透過積極的復健改善病患肢體肌肉無力,肢體不協調,語言,吞嚥,步行及其他神經功能不良。藉由6個月內黃金治療期,神經重塑,讓受傷附近正常腦細胞達成整合。楊昭男醫師提醒,如中風後復健成效不佳的病人,可諮詢相關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適用靜脈雷射輔助治療,改善中風後遺症及恢復正常生活。
歐洲旅遊要小心!除登革熱、茲卡病毒爆發 病媒蚊再攜致命「西尼羅病毒」出現
今年上半年登革熱、茲卡病毒在歐洲爆發,導致觀光客處在紅色警戒狀態,而另一種可能致命、經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可能再度出現了。西班牙和義大利各有1人檢測出「西尼羅病毒」(WNV),而這種病毒有20%機率發展為「西尼羅熱」症狀,使人出現高燒、頭痛,甚至癲癇、肌肉無力和癱瘓等症狀。根據外媒《歐洲新聞台》(Euro News)的報導,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表示,西班牙塞維亞(Seville)於今年3月通報了1例「西尼羅病毒」個案,義大利北部城市摩德納(Modena)也出現1例,這2例均是在當地被感染,而非前往熱帶地區旅行時才受到影響。「西尼羅病毒」以鳥類為天然宿主,但通常透過蚊子傳播,少數情況下會經由輸血、器官捐贈或懷孕途徑感染。其中,80%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但有20%患者將發展為「西尼羅熱」,症狀包括高燒、頭痛、頸部僵硬、皮疹等,更嚴重者會造成癲癇、肌肉無力和癱瘓。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警告,50歲以上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者為高危險族群,不到1%會在後續罹患腦炎、腦膜炎等神經系統感染,並有10%機率致命;症狀通常在感染後2至6天出現,也可能需要14天或更長時間,一旦開始發病,通常會在3到6天之內痊癒。報導指出,「西尼羅病毒」於1937年在非洲烏干達西尼羅地區被首次發現,後來影響到非洲其他地區、中東、西亞、中亞、北美、南歐、東歐等地帶,由於目前還沒有相關疫苗出現,保護自己的最佳方法便是防止蚊蟲叮咬。另外,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主任安德里亞(Andrea Ammon)提到,2022年至2023年間,歐洲本土感染的登革熱病例幾乎翻倍成長,氣候變遷使得病媒蚊入侵到過去從未被影響過的地區,而今年3月西班牙病例出現得太早,可能就是異常溫暖天氣所造成。
台北驚傳「9隻貓疑吃同飼料亡」 動保處開罰代工廠6萬元
台北市傳出9隻貓咪食用同款貓咪飼料出現低血鉀症死亡,新北市動保處日前也接獲相同舉報,經查該家位於新北的飼料品牌廠商,與北市查驗的業者都是向同一家代工廠取得飼料,由於該廠商未能完整提供相關資料及成分標示不符,動保處已開罰6萬元。為維護寵物健康與寵物飼主權益,農業部將設寵物食品專法,增訂有害物質項目,讓寵物食品規範更完善。動保處日前接獲舉報,寵物貓因食用貓咪飼料,造成低血鉀死亡或就醫情形,經查問題飼料商有1家設立於新北市,經連日稽查,要求該公司提供民眾所疑批號產品、總生產數量、各銷售通路銷售及庫存數量,該公司迄今無法提供,已違反《動保法》第29條第1項第11款規定。另將問題產品送至中央畜產會檢驗中心進行檢驗,發現水分、omega-3及omega-6含量與商品外包裝袋標示不符,外包裝標示與實際檢驗結果誤差值最高已達3倍,超出誤差或偏差值範圍,違反《動保法》第22條之5第2項規定。據了解,動保處針對該廠商兩項缺失裁罰完畢後,於追蹤廠商缺失改善情形時,發現該公司已於5月底搬離新北市。此外,飼料代工廠因位在台南縣,新北市亦已發文請台南縣追查。據農業部日前召開專家學者會議,造成低血鉀症狀因素多重且複雜,針對此次案例的血檢報告及臨床症狀,未能歸納出單一導致低血鉀的原因,雖無法直接證實,但也不排除任何可能。動保處表示,飼養寵物風氣盛行,依據農業部去年統計家貓數量暴增,較前年大幅增加50%;寵物食品安全應有全國一致性標準,俾利業者有所依循。為維護寵物健康與寵物飼主權益,農業部將設寵物食品專法,增訂有害物質項目,讓寵物食品相關規範更加完善。動保處提醒,家中毛寶貝食用飼料後出現身體不適,如食慾下降、精神不濟、肌肉無力、多渴多尿等低血鉀症狀,應停止使用該飼料並盡速就醫,保留完整產品包裝、購買資訊及就診資料等,並將寵物相關資訊通報動保處。
突然大小眼、吞嚥困難! 小心恐是「重症肌無力」
有一位17歲少女單側眼皮莫名下垂,變成大小眼,以為只是疲累,一年後症狀變嚴重,吞嚥困難,嚴重時一粒米飯也無法嚥下,從眼科追查原因後,轉到神經內科,確診為「重症肌無力」。重症肌無力≠肌少症雖然都有個「肌」字,但重症肌無力發病的原因卻是完全不同。肌少症主要是因年齡增長或活動不足,造成肌肉快速流失的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重症肌無力則是肌肉無法正常收縮的疾病,會影響全身肌肉,且依發病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圖片來源: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重症肌無力」早年致死率高達4成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邱浩彰教授說明,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等疾病相同,都是因為免疫系統不當攻擊正常器官所導致。重症肌無力發病年齡以20-30歲女性為主,50歲以上則以男性為主,且早年致死率竟高達4成,在台灣,平均每十萬人有22人罹患重症肌無力,現在領有重大傷病卡者約6千人,其中約2成屬於頑固型重症肌無力,傳統治療效果有限。「重症肌無力」有哪些症狀?發病初期主要影響眼睛肌肉,9成病友會出現明顯的眼皮下垂、大小眼、複視或視力模糊等「眼肌型」症狀。患者常在早晨起床時肌肉力量正常、活動自如,到了下午或傍晚就斷電,出現肌肉無力的症狀,雖然休息或睡眠後能改善,但就像是一顆健康度不佳的電池,「充電量」往往不到滿電量的20%,甚至只有5-10%。嚴重的情況,約5-8成病友會在2-3年內惡化為「全身型」重症肌無力,出現無力咀嚼、吞嚥困難、口齒不清、聲音沙啞、四肢無力、頸部無力而難以抬頭、走路爬梯困難、呼吸困難等症狀。這些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導致疾病急遽惡化,嚴重時恐會導致呼吸衰竭,有高度致死風險,且病情反反覆覆,讓病友身心俱疲。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分享:「重症肌無力發展到後期全身型、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發病風險會變得難以掌握,病友常常反覆進出加護病房,所以早期診斷出來能夠幫助到更多病友,這個也是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努力推廣的方向,希望醫師們對這個疾病症狀能更敏銳辨識出來,減少誤診斷、誤治療機率」重症肌無力治療選擇葉建宏理事長表示,台灣重症肌無力的現行治療方式,包括:俗稱「大力丸」的抗乙醯膽鹼酵素劑、類固醇、快速調節免疫機能的血漿置換術(俗稱「換血」)與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胸腺切除手術等。大部分重症肌無力病友可在這些傳統治療、心靈與生活照護之下,穩定控制病況,預防復發與延緩惡化,不過,目前仍有2成左右的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病友因無法使用傳統免疫藥物,效果不如預期,治療陷入困境。研究顯示,頑固型病友因吞嚥困難而使用鼻胃管的比例高達85倍,在住院方面,一年內急診與住院治療的比率超過5成,嚴重需進加護病房醫治的比例甚至高達3.5倍。值得期待的是,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繼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與發炎性腸道疾病等自體免疫疾病陸續有標靶藥物問世,重症肌無力也邁向生物製劑輔助個人化精準治療的時代。葉建宏理事長說明,生物製劑依作用機轉,主要分為抑制補體、減少抗體、打壓T細胞、打壓B細胞等4種,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病友,有機會幫助病友快速且長期穩定病情,從而達到長期緩解的目標。期待未來台灣能加速引進相關的生物製劑,比照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納入健保給付,幫助重症肌無力病友穩控病況。籲民眾有大小眼、吞嚥困難症狀,先別急!邱浩彰教授表示,門診曾有不少重症肌無力病友因眼皮下垂、大小眼,優先尋求眼科與醫美診所的協助,甚至接受提眼瞼肌手術,但一陣子後復發才驚覺有異。此外,也有不少病友因吞嚥困難求診耳鼻喉科,檢查結果卻顯示一切正常、查無病因;因四肢無力求助骨科或復健科,勤做運動,病症依然反覆發作,影響工作效率。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梁采葳理事長就是重症肌無力病友,確診迄今40年,從發病到確診共花了2年時間,歷經眼皮睜不開、無法吞嚥、呼吸困難、兩年內住院7-8次與2次加護病房命危、插管、急救等過程,沮喪到一度想輕生,直到後來接受胸腺瘤切除手術與心靈轉念,才逐漸走出陰霾,並且投身協會志工行列,與病友相互交流與鼓勵。重症肌無力雖然無法根治,只能持續用藥長期控制病況,且罕病藥費高昂,但對於傳統治療無效的患者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身為病友的她非常理解健康的可貴,也期盼政府能看見患者的需要,給予治療的希望。
小便完內褲濕臭! 醫曝6大原因:2招尿乾淨
小便「尿不乾淨」是許多男性的惡夢!對此,泌尿科醫師蘇信豪分析常見「6大原因」,也提醒若有出現類似情況,建議就醫檢查、改善。蘇信豪醫師近日在臉書粉專《泌尿科蘇信豪醫師 - 鳳山李嘉文泌尿科診所》發文分享,泌尿科門診很常見的主訴,就是許多人尿完之後穿上褲子又流一些出來,「內褲就會濕濕臭臭的,很困擾。」蘇信豪也笑稱,有網友分享說,尿完都會用抖一抖、壓蛋蛋及會陰等。他解釋,其實在醫學上,發生的原因有很多:老化(萬用)攝護腺肥大(流不順)勃起功能障礙(尿道不直)慢性攝護腺炎輕微尿道狹窄球狀尿道肌肉無力(可練凱格爾運動)蘇信豪也提醒,若有類似情形,其實可以找泌尿科看一下,「有改善的機會喔。」此外,開業泌尿科診所院長陳昭安也曾傳授「2招尿乾淨」,首先就是在排尿時,就是在排尿時將兩顆睪丸連同陰莖一起掏出來,並將褲襠口放至它們的後面,這樣就不會卡到尿道;再來是,排尿後隨手在陰囊後稍微壓一下,將尿道裡的水壓出來就行了。
了解維生素B!為什麼吃B群可以提神? 睡前吃B群真的會影響睡眠嗎?
B群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維生素之一,許多人會在早上吃B群保健食品,覺得這樣可以提振精神,好面對接下來的日程。也因為如此,B群保健食品常有睡前不可以吃的說法,不過真的是這樣嗎?食藥署在臉書「藥博士 正藥說」上為民眾解答。缺B會有能量枯竭感 補B群可改善但仍要適度休息疲勞可分為「生理疲勞」與「心理疲勞」。食藥署表示,「生理疲勞」指的是運動或勞動後的肌肉無力或疲勞感;「心理疲勞」則包含記憶力衰退、易怒、憂鬱、嗜睡等,不過事實上2者很難區分,也常常會同時一起伴隨出現。許多人想吃B群來改善疲勞的問題,但它真的有提神的效果嗎?食藥署說明,B群是幫助人體正常運作的重要維生素,可協助糖類、蛋白質與脂質轉化為生活所需的能量,同時也是維持神經結構與傳導的重要成分。因此,若缺乏維生素B可能會導致能量無法滿足大腦、肌肉的持續需求,就會感到「能量枯竭感」。這時補充維生素B可以維持人體的能量轉換效率,進而有精力充沛的感覺。不過,食藥署強調,若民眾感到疲勞的話,適度的休息仍是很重要的。睡前吃B群會影響睡眠? 食藥署:可改善睡眠障礙而許多人也相當好奇,B群可以在睡前補充嗎?會不會因此影響到睡眠呢?對此,食藥署表示,由於維生素B並非透過刺激中樞來提神,因此理論上並不會影響睡眠,而且它甚至還可以改善因維生素B缺乏所造成的睡眠障礙。維生素B有「這些」幫助 巴金森藥交互作用也減少另外,食藥署提到,有研究指出,補充部分維生素B可改善運動後的疲勞感,也可降低酒精濫用者的失智風險、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睡眠結構紊亂、改善一般人的注意力和情緒等。不過,許多B群保健食品有較高劑量的維他命B6。過去研究發現,巴金森氏症病人所使用的左多巴藥品會與維生素B6產生交互作用,減少左多巴在體內的濃度。但食藥署表示,現今的左多巴大多會與多巴去羧酶抑制劑併用,多巴去羧酶抑制劑可以減少左多巴在身體周邊組織的代謝,增加進入到神經系統的左多巴劑量,同時多巴去羧酶抑制劑也可以抑制維他命B6與左多巴的交互作用,因此這類交互作用目前已很少影響到實際的藥品治療。
醫師教你慧眼挑香蕉「功效有差」 推這款:強大的免疫增強劑!
香蕉是不少人都喜愛的水果,但你知道隨著香蕉顏色不同,營養價值也是不同的嗎?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指出,不同熟度的香蕉營養好處也略有不同,適合不一樣的族群食用。其中他就提到,成熟香蕉是補充能量、保護眼睛健康的好選擇,雖變熟後會失去一些營養價值,但仍是強大的免疫增強劑,值得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攝入。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江守山醫師日前在個人粉專發文講述3種顏色香蕉的營養特色,首先是青色(未成熟)香蕉,他說明,這類香蕉「低糖且富含抗性澱粉」,不會分解成糖,可以滋養好菌,非常有益於腸道健康,除了舒緩腹瀉及便秘,對於預防消化道相關癌症,也能發揮正面影響。很適合糖尿病患者族群食用,但要注意的是,若有消化問題,未成熟香蕉可能會抵消任何好處效果。再來是黃色(成熟)香蕉,江守山指出,成熟的香蕉含更高得糖分和維生素A、C等天然抗氧化劑,是快速補充能量的最佳選擇。此外,成熟香蕉還能保護視力,亦可成為抗癌飲食清單中的好夥伴。此外,他提到,成熟的香蕉也是強大的免疫增強劑,雖失去一些營養價值,但「已達到作為免疫增強劑的頂峰」。最後是棕色(過熟)香蕉,江守山說,過熟階段的香蕉幾乎完全是糖分,澱粉含量偏少,但可視作健康的天然甜味劑,用來調味食物,也可製作優質、健康的霜淇淋。此階段的香蕉已發酵轉化成酒精,但仍富含礦物質鉀、維生素B6和葉酸等營養素,是一種健康天然的甜味劑。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食用香蕉有許多好處,但營養師李婉萍提醒,由於香蕉含有較多鉀離子,若是飲食必須限鉀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應適量食用,以免腎臟無法有效將鉀排出體外,造成身體負擔。另外,雖適當攝取含有豐富鉀離子的香蕉,有助血壓防治,但高血壓病友在服用保鉀利尿劑期間,應避免食用此類高鉀水果,不然恐引發肌肉無力、心律不整等高血鉀症狀。這類朋友食用香蕉後若有任何不適,都應向醫師或藥師諮詢。
產後骨盆肌肉鬆弛害尿失禁! 醫曝「4大」解決方法
不知道妳有沒有這種困擾,在經歷10個月辛苦的負重前行後,好不容易卸貨了,卻總是在不經意的咳嗽、漏尿、跑步追回失控的幼獸時,感到內褲濕濕的嗎?甚至覺得產後身體彷彿不是自己的,總感到骨盆下墜、腹部肌肉無力,容易腰痠背痛。產後漏尿發生率高 三個月內會逐漸改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張懿芬表示,其實產後漏尿比妳想的好發許多,根據統計,在懷孕過程中約有4-6成孕婦曾有尿失禁,而在產後三個月仍有將近3成的人有殘餘症狀。通常漏尿情形在產後三個月內會慢慢改善,如果在產後6個月症狀仍持續,要自行恢復的機會就比較小了。治療產後漏尿 4大方式一次看張懿芬解釋,女性的骨盆底肌就像一個吊床,上面承載著膀胱、尿道、子宮,當吊床負重過度或時間久了(例:懷孕、體重過重、產道傷害、年紀增長),就容易造成吊床支撐力減弱,進而產生漏尿,這也是為什麼剖腹產媽媽仍然有可能發生產後漏尿的狀況。隨著時代進步,也發展出許多治療利器,因每人嚴重程度不一,建議病人在門診跟醫師討論,目前就該院可提供的治療依序介紹:一、凱格爾運動(Kegel exercise)生理回饋訓練:主動發力收縮骨盆底肌肉,強化排尿排便相關肌肉強度。優點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且不須花費額外金錢;缺點是跟重訓一樣,要每日持之以恆鍛鍊,且骨盆底肌無法透過肉眼直接觀察,生理回饋訓練便是將貼片黏在身上相對應位置,可在螢幕上偵測發力是否正確。二、磁波椅:利用電磁脈衝波刺激骨盆底肌肉,增強其強度與耐力。非侵入性,無須麻醉更衣,安全性高,僅需輕鬆坐在椅子上。每次療程20分鐘,每週兩次,六次為一個完整療程。需注意體內有金屬植入物者(心臟節律器、藥物幫浦)為療程禁忌症。三、陰道雷射:雷射光的能量經由陰道探頭,作用在上皮組織造成溫度的變化,使膠原蛋白活化,再經由血管新生,達到組織重塑(remodeling)作用。過程中無痛、僅有微溫熱感,無需麻醉,建議3次為一個完整療程。目前健保無給付。四、中段尿道懸吊手術:藉由手術,經陰道放置一個支撐尿道中段的懸吊帶,與周圍組織產生纖維化,當腹壓增加時,提供有效支撐。提供保守性治療失敗、漏尿較嚴重之個案選擇。
衛福部:國內65歲以上長者近8%失智 國外專家曝「喉嚨危險訊號」
根據衛福部最新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達7.99%,人數飆破35萬人,然而英國專家提醒,吞嚥困難也是失智症的徵狀,建議均衡飲食、定期運動、避免吸煙、限制飲酒,定期體檢及認知障礙篩檢對於預防相當重要。根據英國《快報》(Express)及《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吞嚥困難是失智症不尋常的徵狀之一,英格蘭東北部提賽德大學(Teesside University)生物醫學資深講師昆達卡(Ahmad Khundakar)博士說,原因是負責運動與協調的大腦區域受損,然而控制吞嚥反射也包括其中。英國阿茲海默症學會(Alzheimer's Society)指出,隨著失智症病情變化,吞嚥困難問題會更嚴重,不過情況仍因人而異,症狀包括不斷咀嚼或者把食物含在嘴裡。吞嚥困難會導致體重減輕、營養不良、脫水、吸入性肺炎。根據阿茲海默症協會報告,超過 600 萬美國人(各個年齡層)患有阿茲海默症,其中 65 歲及以上的美國人到 2023 年將有 670 萬人患有此病。生物醫學資深講師昆達卡解釋,失智者患者可能會出現肌肉無力、協調問題、喉嚨知覺減弱,因而導致吞嚥困難,處理不當將會有嚴重的併發症,可能會營養不良甚至會窒息。他也提醒,降低失智症的風險不僅需要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飲食、定期運動、避免吸煙、限制飲酒,還需要保持精神刺激和社會聯繫,定期體檢與認知障礙篩檢對失智症的早期發現與預防至關重要。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 (NHS)表示,失智症症狀可能包括以下問題,包括:記憶喪失、思維速度、用詞不當或說話困難、理解、判斷、情緒、移動、進行日常活動有困難。
佳娜生完大讚坐月子 直呼:「在歐洲根本沒有聽過」
烏克蘭女星佳娜與馬來西亞男星祖雄在去年6月結婚之後,在今年1月下女兒「內內」,成為一家三口。身為歐洲人的佳娜表示,來台後才知道有坐月子的習俗,一開始還不能理解,直到生完寶寶後才感到坐月子的好處,甚至推薦給其他歐洲朋友。祖雄和佳娜成為一家三口,用心照顧出生的女兒。(圖/取自佳娜IG)佳娜6日在IG發文分開心分享,自己剛從月子中心畢業並提到,「其實在歐洲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生完小孩要坐月子」,對於烏克蘭的女生來說,在生完小孩後3天就出院,之後在家跟長輩學習如何照顧小孩,不過佳娜自從懷孕之後,就被許多台灣朋友建議「生完小孩一定要坐月子,這是最重要的事」。直到佳娜生完小孩後她才坦言,「我一開始真的不明白為什麼要坐月子,直到我生完小孩的隔天,感覺到全身都好痛,需要很多時間恢復,這個時候如果還要照顧小孩,真的不敢想像有多困難!」而且在入住月子中心後,不但有專業的醫療團隊且態度體貼,還有護理人員幫你24小時照顧寶寶,定期檢查寶寶狀況等,一系列的專業服務可以讓媽媽在產後好好休養。除了外在享受之外,佳娜還提到,很多產後媽媽都有骨盆肌鬆弛導致漏尿或肌肉無力的情況,因此月子中心還有針對媽媽提供骨盆肌修復療程,且設有照顧新生兒的全方位課程,幫助她解決育兒等難題。就連祖雄也透露成為新手奶爸後,就一直忙著照顧寶寶,加上還要陪佳娜坐月子,運動量也從每天縮減剩三天,吃飯也是跟太太一起吃月子餐,沒想到直接瘦了4公斤,所幸肌肉線條還在。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女星「皮肌炎」得年19歲 醫:1類型最快6周奪命
印度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中飾演二女兒「芭碧塔」的童星蘇哈尼巴特納加(Suhani Bhatnagar),因罹患罕病「皮肌炎」,於16日不幸病逝,得年19歲。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陳得源指出,「皮肌炎」易被當作單純的皮膚病或關節疼痛,若屬於快速進展型,發病6至12周就有可能攻擊肺部奪命,因此及早診斷並介入治療是關鍵。陳得源表示,皮肌炎是種自體免疫疾病,這種疾病屬全身性,全身都有可能被侵犯,在台灣其實並非罕病,國內約有2千多名患者,該病也被健保認定為「重大傷病」。該病初期會有「皮疹」、「關節痛」或「肌肉發炎」,有患者可能會出現「近端肌肉無力」,爬樓梯或穿衣服都會受影響,所以很容易被當作皮膚病或關節疼痛。但也有部分患者,屬於僅有皮疹或關節炎,沒有肌肉症狀的特殊型,這種患者發病很可能會直往內臟攻擊。陳得源指出,若侵犯到肺部,很可能直接造成肺部用於交換氧氣與二氧化碳的肺間質出現損傷,進而導致可能致死的肺間質病變。另外,「皮肌炎」也容易和其他腫瘤合併存在,包括乳癌、大腸癌、肺癌患者,可能同時會有皮肌炎,一般來說,只要透過抽血檢查,就可從對應的肌病變特異型抗體,進而釐清是否罹患皮肌炎。陳得源也說,部分患者是屬於來勢洶洶型的皮肌炎,一旦罹病,就會直接攻擊肺臟,在6至12周就有可能攻擊肺部奪命。醫師呼籲,若有「皮疹」、「關節痛」、「肌肉發炎」、「近端肌肉無力」等症狀者,可做抽血檢查,能夠及早發現,就有助控制病情。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要角罹患罕見疾病不幸逝世 年僅19歲
印度知名勵志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於2016年上映,這部由印度男星阿米爾罕領銜主演的電影在全球爆紅,甚至締造全球3億美元的票房紀錄。而如今有消息指出,其中飾演次女芭碧塔的演員巴特納加爾(Suhani Bhatnagar)因罹患罕見疾病猝逝,享年19歲。根據印度媒體報導指出,巴特納加爾是在2023年底突然發生手部腫脹的情況,後來逐漸蔓延至全身。中間當地醫生一直檢查,卻查無原因。直到今年2月,巴特納加爾才由德里的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 (AIIMS) 的醫師診斷出是罹患罕見的肌肉炎症皮肌炎。據了解,皮肌炎雖被認為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但目前尚無切確的發病原因,該病會引起皮膚、肌肉發炎,同時也會導致皮疹、腫脹和肌肉無力。除了骨骼肌之外,心臟、胃腸道、肺部和關節亦可能受到疾病的侵犯。報導中指出,巴特納加爾在確診肌肉炎症皮肌炎之後,有接受類固醇的治療,但自身免疫系統受到嚴重影響,後續又疑似因為腿部摔傷骨折的因素,結果進而引發嚴重的併發症。雖然醫師有想辦法治療,但最終仍不敵病情,病逝於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享年19歲。
台版「非常律師」陳俊翰過世 曾因SMA失去求生意志…棄高薪工作回台原因曝
位列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的律師陳俊翰,兒時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致使行動不便,而他先前因被脫口秀節目《賀瓏夜夜秀》的來賓、前中國大陸央視記者王志安於節目中談論,受到外界更多關注,怎料今(15)日傳出過世的消息,隨後民進黨證實,陳俊翰已於11日凌晨逝世,享年40歲。其實陳俊翰的病情一度讓他失去求生意志,好在母親謝季珍的陪伴在側,讓他決定堅持下去,後來更是放棄原本的美國高薪工作機會,回台推動罕見疾病及身心障礙相關政策,幫助弱勢群體發聲,勵志的生命經驗也讓他被外界封為台版「非常律師」。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陳俊翰早在1歲左右發現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此病終將造成運動神經元喪失功能,進而肌肉無力、萎縮;在他就讀小六年級病情急轉直下,後來還被送進加護病房急救長達2個月,期間一度喪失求生意志,告訴母親「不要救我,我真的撐不下去了」,後來也因母親的長久陪伴,讓他及時轉念,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儘管陳俊翰失去雙腿,身體僅剩頭部、幾根手指頭還能自主活動,還遭告知若不用藥,存活時間僅剩3年至4年,但他高中畢業後仍考上台灣大學,雙主修會計系與法律系的課程,之後2度赴美取得法學博士學位,順利通過考試取得律師執照。不過陳俊翰選擇放棄原本的美國高薪工作機會、較為優越的治療環境回台,進入進入中研院法研所,也在政府部門推動罕見疾病及身心障礙相關政策,今年更是第11屆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不分區名單中的身障提名人。他說,美國保險的機制強調「無差別、無歧視」,待在美國可以得到更為妥善的照顧與治療,反觀台灣卻有多達數十種罕病用藥尚未給付,因此盼能透過自身力量推動相關權益,「每一條生命都該被珍惜。」陳俊翰並稱,他覺得自己能有機會實現個人理想已經非常幸運,希望未來的台灣,所有的障礙者都不必受到先天條件的限制,「哪怕讓多一點人有機會接受用藥,也會比我自己在國外獲得治療更有價值。」後來長期鑽研人權、身心障礙政策與法律的他,更被譽為台版「非常律師」、「生命鬥士」。如今陳俊翰過世的消息一出,民進黨也以聲明回應,「陳俊翰律師因疑似感冒引起併發症,2/10前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雖經醫護人員極力搶救,仍於2/11凌晨不幸逝世。我們聞訊感到無比震驚與悲傷,俊翰的家人低調辦理後事,年節期間未對外公布,今日委由民進黨黨中央代為發布消息。感謝各界關心,也請給家屬空間處理相關事宜。」
陳俊翰猝逝!台大證實「肺部遭感染」 賀瓏發45字文哀悼:令人敬佩
民進黨不分區被提名人陳俊翰今(15日)離世,享年40歲。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證實,陳俊翰因肺部感染病逝。日前才因來賓王志安發表歧視身障言論,而遭到輿論的《賀瓏夜夜秀》主持人賀瓏,也在晚間透過社群哀悼陳俊翰。民進黨表示,陳俊翰疑似因感冒引起併發症,於10日至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但仍不幸於11日凌晨逝世,家人低調處理後事,年節期間未對外公布,並委由黨中央代為發布消息,民進黨除感到無比震驚、悲傷,也請外界給家屬空間。台大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則證實,陳俊翰入院急救後因肺部感染離世,但詳細內容需徵詢家屬是否同意說明。另《賀瓏夜夜秀》主持人賀瓏,在其所屬的的薩泰爾娛樂作出出「還在瞭解狀況中」簡短回應,於社群表示哀悼。賀瓏表示「對於陳俊翰律師的離世深感遺憾,陳律師面對生命堅韌的態度令人敬佩。感謝他對於臺灣的貢獻與付出」。此外,引爆歧視風暴的來賓、前央視記者王志安,也在推特刊出來不及傳達給陳俊翰的道歉信,表示「我的歉意再也無法抵達,真是令人無限的懊悔和遺憾」。《賀瓏夜夜秀》日前因王志安的言論被炎上。(圖/翻攝自YouTube/STR Network)陳俊翰為台灣首位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律師,前年取得美國密西根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生前任中研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獲民進黨提名為排名第16位的不分區立委。與大眾熟知的漸凍症不同,SMA主要是在嬰兒及兒童發病的隱性遺傳疾病,患者會因運動神經元喪失功能而肌肉無力、萎縮,進而造成運動功能下降。陳俊翰生前除有「人權律師」美譽,更放棄國外治療機會,回台為罕病病友爭取平等醫療。
陳俊翰籲各界關注罕病SMA用藥困境 盼政府重視病友權益
中國《央視》前記者王志安日前上《賀瓏夜夜秀》嘲諷罹患罕病的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陳俊翰,引起輿論撻伐,節目團隊與主持人賀瓏對此道歉。陳俊翰律師30日出席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記者會時表示,對於賀瓏致歉已有完整回應,希望各界關注SMA患者的用藥困境,目前國內仍有300多位SMA患者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他也是屬於「望藥興嘆」的一人,盼政府重視病友權益。陳俊翰自幼罹患罕見疾病SMA,用比別人加倍的努力,靠全身唯一能動的嘴巴控制輪椅和寫字,取得美國法學博士與律師執照,卻捨棄國外治療的機會,毅然返台為罕病病友爭取平等醫療。他坦言身體功能退化已是患者日常,但生命意義遠超出身體功能限制,靠著母親、旁人協助,自己還能從事人權倡議工作,努力完成夢想。陳俊翰表示,台灣罕見疾病患者有1萬7千多人,生活中面臨很多不同的困難,但在健保給付限制下,許多患者仍無藥可用。SMA藥物開放健保給付後,目前國內仍有300多人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真正能使用藥物的患者大概僅有3分之1。他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僅接受症狀治療,無法阻止全身肌肉退化,只能望藥興嘆。不是漸凍症! SMA嬰兒死亡率最高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因運動神經元退化,導致肌肉無力及萎縮的隱性遺傳性疾病。「台灣SMA之父」鐘育志教授表示,SMA與「漸凍症(ALS)」容易混淆,兩者雖然都與運動神經元退化有關,但漸凍症好發年齡介於50至75歲,SMA病友在18歲之內發病者高達99%。根據統計,台灣目前約有420名SMA病友,大人小孩皆有。SMA症狀包括肌肉張力低下、四肢與軀幹肌肉無力與肌肉萎縮,且運動功能隨著年齡增長而持續退化。鐘育志表示,坐輪椅的病友幾乎都是極重度肢體障礙者,最嚴重者除了肌肉沒力量,而且全身肌肉鬆軟到連自己的頭部垂倒時都無力撐起,不但照顧者難以抱起,病友可能連自己移位、如廁、刷牙、洗臉、拿碗、舉筷、咀嚼、吞嚥都有困難,甚至睡覺時翻身或呼吸的力氣也沒有,晚上還需使用呼吸器。SMA依發病年齡與最佳運動功能將疾病分為4種類型,其中約6成SMA病友在出生6個月以內發病,是最嚴重的第一型,陳俊翰便屬此型,若未能及早治療,2歲前死亡率高達8成,是全世界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病程踩煞車 SMA治療有望讓運動功能進步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蔡力凱表示,SMA過去無藥可醫,主要依據病人的需求提供營養與呼吸照護,幫助預防肌肉無力產生的併發症。直到2016年開始,SMA陸續出現俗稱的背針、基因治療與口服藥等3種新興治療藥物,透過影響特定基因表現,不但有助減緩惡化,「幫病程踩煞車」,真實世界的臨床觀察更發現及早治療有機會讓運動功能進步。SMA病友盼健保鬆綁年齡與門檻蔡力凱表示,全台約有420名SMA病友,健保給付治療已約百人受惠,但與時間賽跑的病友仍有近300人,這群病人主要因RULM(上肢運動功能)低於15分、目前功能狀態較嚴重,抑或是3歲以後發病,病程惡化速度相對較慢,而被健保拒於門外。根據文獻,即使目前功能狀態較嚴重,治療也有機會翻轉命運,且全球與國內數據也皆看到類似成果,呼籲政府給予每位SMA病友治療的機會。台灣首位SMA律師 盼病友享有平等醫療權益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法律顧問陳俊翰律師,不僅是現任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更是台灣第一位前往美國取得法學博士與律師執照的SMA病友。雖然在美國擁有較好的治療機會與高薪,但他卻選擇回國,與SMA病友一同等待。陳俊翰認為,每一個生命都有與生俱來的意義,在海外求學時深刻體會到國際上對待人權的最基本尊重,就是珍惜他的生命價值,全球許多國家也對SMA治療採取全給付政策。至於台灣SMA病友須符合特定條件才能獲給付,陳俊翰坦言,從滿心希望藥物給付,到「有藥可用,但不包括我」的沮喪,這個等待過程與結果對病人來說是殘忍與煎熬的。每一位罕病病友都在跟時間賽跑,他們迫切需要藥物來阻止疾病惡化,這些藥不僅代表病友們是否可以活動,更代表生命的延續,每一條生命都有存在的意義,也都值得被救。台灣自詡人權立國,期待政府多關愛SMA與其他罕見疾病病友,享有應有的、平等的醫療權益,有機會發揮自我價值。
國中生聽到上課就腿軟!不是裝病 醫:功能性神經疾患讓「腦部當機」
近日有國中生出現莫名腿軟、四肢無力,症狀已影響到學習和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只要提到返校、上課等關鍵字,症狀就會再度出現。經醫生診斷,這名學生被確診患有「功能性神經疾患」,所幸接受安排的療程後,情況已逐漸改善。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周正哲表示,這名國中生被診斷為「功能性神經疾患」,過去這類症狀的孩童常被認為是「裝病」逃避課業或學習,或遭疑心理素質不夠堅強、挫折忍受力低如「玻璃心」,但其實這類症狀的根本原因在於其腦部相對脆弱,容易被外界環境影響進而導致身體出現問題。功能性神經疾患常見的症狀包括肌肉無力、手抖、感覺異常、暈厥伴隨著類似癲癇的動作,周正哲解釋這症狀常被診斷為癲癇,但腦波檢查顯示無明顯異常。他舉例,就像腦部的「軟體」出現問題而非「硬體」有缺陷,影響到肢體的動作與感覺等,目前該症狀機轉未明,有研究傾向與跟腦部控制肌肉以及感知功能的部分相關。周正哲提到,常見觸發因子為壓力,如課業、考試、社交及關係經營等,或過去曾發生過的心理創傷、身體創傷,甚至是病毒感染,都可能導致本來運作正常的腦袋突然「當機」。當家長發現孩童出現類似情況,周正哲建議,先以同理心來面對問題,並前往小兒神經科進行檢查,來排除其他疾病影響的可能性。此外,除安排職能、物理復健課程或心理諮商,也希望與家庭、學校一同建立正確的觀念與支持系統,幫助孩童在治療的路上更順遂。
懷孕期間罹罕見髖關節壞死 經「微創正前開髖關節置換手術」疼痛和長短腳不見了
34歲黃小姐懷上第一個寶寶,懷孕6個月左右發現左邊髖關節有疼痛感,來以為是懷孕體重變重關係,沒想到症狀越來越嚴重,走路開始感覺到長短腳一跛一跛的,在小孩快要出生時已經痛到舉步為艱,在家不是坐著就是躺著。因為擔心肚子裡的小孩既不敢照X光檢查,又不敢吃止痛藥,想到自己以後沒辦法照顧自己的小孩,常常讓她崩潰大哭,讓她幾乎快得了憂鬱症。罕見「懷孕期間髖關節壞死」 應與賀爾蒙及凝血功能異常有關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部部長黃贊文表示,髖關節壞死是台灣年輕人及中年人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原因,主要是過量飲酒、服用類固醇和外傷導致。然而,黃小姐罹患的是相當罕見的「懷孕期間髖關節壞死」,在目前的文獻中全世界僅約100例左右,原因目前仍不清楚,但推測是在懷孕期間賀爾蒙及凝血功能異常導致股骨頭血液供應不足而發生。黃贊文指出,髖關節壞死非常疼痛而且症狀進展的速度很快,病人常常痛到寸步難行,既使是服用大量的止痛藥仍往往舉步維艱,而且因為服用很多止痛藥,還常造成胃潰瘍和腎功能異常的情況。在髖關節壞死初期可進行股骨頭核心減壓手術和震波治療來延緩置換人工關節的時間;但若已進展到末期,治療的方式則是直接安排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微創正前開髖關節置換手術」 對肌肉無破壞、術後疼痛減輕恢復快黃贊文說明,黃小姐在外院順利生下小寶貝後,來到他的門診,X光檢查發現是左側髖關節壞死,在安排「微創正前開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疼痛和長短腳不見了,手術當天下午麻醉藥效一退,就迫不及待下床練習走路,現在不但可以蹲著幫心肝寶貝洗香香,還能像以前一樣跟老公一起去公園散步。黃小姐因為懷孕關係忍受了4個月的疼痛,也造成肌肉萎縮,黃贊文表示,如果使用傳統手術方式,在肌肉縫合後仍然需要6-8週時間癒合,蹲跪等活動限制多,要照顧小孩不易。此外,走路的步態較不穩定,需要助行器和拐杖輔助日常生活,以避免因肌肉無力跌倒而造成脫臼和骨折。「微創正前開髖關節置換手術」因為對周圍的肌肉幾乎沒有破壞,術後恢復快、疼痛減輕,可以減少止痛藥使用也不用擔心哺乳問題。另外,行走步態也較穩定,通常病人在術後當天下午即可持助行器走路。由於不需要等待6-8週肌肉癒合時間,大部分的病患僅需要2-4週使用助行器和拐杖。有髖關節疼痛症狀 應儘早尋求醫師診斷治療黃贊文提醒,若有髖關節疼痛的症狀時,應儘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斷及治療,與醫師討論最佳的治療方案,早日解除疼痛。
10歲兒不斷跌倒 媽以為只是笨拙「診斷結果超心碎」
孩子的行為異於常人,竟是罹患罕見疾病。英國有一名10歲男童,因為暑假期間不斷跌倒,並向媽媽抱怨雙腿疼痛,媽媽以為只是孩子笨手笨腳,怎料到醫院檢查,得到了令人心碎的診斷結果。據《鏡報》報導,10歲男童迪倫(DylanGray)告訴媽媽貝森(Bethan),她覺得雙腿痛到難以忍受,就醫後診斷出罹患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DMD),是一種相當嚴重的X染色體性聯遺傳疾病,臨床表現為逐漸的肌肉無力,通常症狀在5歲前發生,在15歲前會喪失行走的能力。報導提到,罹患這種疾病的人,可以活到30多歲,但迪倫的病情迅速惡化,貝森很擔心,不知道還能活多久,「夏天的時候,他開始摔倒,我原本以為他只是笨拙,而且他沒有感覺任何疼痛,似乎也沒什麼不對勁,直到他開始告訴我,他的腿不舒服」。迪倫必須靠輪椅行動。(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晴天霹靂的是,迪倫看了醫生後,血液檢測結果非常不妙,貝森坦言:「我知道情況很糟,我倒在地板上開始尖叫」,第1個禮拜時,家人和朋友必須隨時在他身邊,確保他不會跌倒。由於行走困難,後來不得不頻繁使用輪椅,而現在迪倫正在努力回復正常生活。貝森表示,迪倫是他一生中遇到最積極的孩子,「他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但知道會坐在輪椅上,他告訴我沒關係,因為他仍然可以坐在上面比賽和打籃球」,兒子看到她落淚,就會前來給予擁抱,讓她不再難過,「他真是個天使」。現在貝森和家人正在研究,可以改善迪倫生活的治療方法,如果有效可能活到40多歲,為了讓兒子可以盡情享受生活,她建立了一個捐款頁面,用來幫助支付旅行費用,「幫助我的兒子留下回憶,帶他去他夢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