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桿菌素
」 偏頭痛 狐臭 肉毒桿菌 失能一人中風全家瘋?6成照顧者收入受影響 半年內密集復健是關鍵
中風是導致國人失能的主因,對家庭照護與社會經濟帶來巨大負擔。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今(7)日公布最新「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結果,發現僅有37%患者中風後可自行進食、25%能自行洗澡、更衣,生活大小事都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的協助。同時,6成照護者工作與收入受影響。根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患者在中風後一個月內的失能比例達61.2%、三個月是55.58%、半年仍高達51.72%。台灣腦中風學會連立明理事長表示,為了減少中風帶來的沉重負擔,學會多年來持續針對中風的預防以及中風後的復健進行衛教,幫助民眾「遠離中風,減少失能」。台大醫院神經部蔡欣熹醫師表示,約4成患者會在中風後半年出現肢體痙攣,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當腦細胞壞死時,運動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失衡,進而導致肢體張力變強、肌肉緊繃和關節活動度受限,也影響患者復健的意願及成效,照護者也往往要更費力。「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透過網路問卷,調查124名中風患者、與221名中風照護者發現,中風後常出現的肢體痙攣症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僅有37%患者可以獨立進食、25%能獨立洗澡及更衣、僅17%可以獨立搭大眾運輸或開車、也僅有28%可以獨立行走3到5公尺的距離,多數患者中風後的食衣住行皆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的協助。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周中興理事長表示,「一人中風,全家發瘋」,這次調查也發現,超過6成照護者需要調整工作方式,如遠距工作或輪班,甚至無法繼續原本的工作,造成收入減少;另有近5成照護者坦言產生心理疾病或壓力,且因為照護家人影響人生規劃。除了照護的時間成本以外,中風照護的醫療花費也為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4成中風家庭平均每個月花費1-3萬元在聘僱看護、購買輔具、尿布、保健食品上,逾3成家庭每個月花費超過4萬元。2018年1月,鍾先生在上班時,被同事告知有嘴巴歪斜、走路靠左偏等症狀,送醫後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且左半邊身體失去知覺。初期無法自己翻身、上下床、飲食或如廁,除了聘僱24小時看護外,上了年紀的父母、乾媽、妹妹也需輪流照顧他,那時他的妹妹一週至少需請假三天,工作跟照護的壓力猶如蠟燭兩頭燒。也因此,鍾先生立志要早日重拾生活自理能力。在一週6天的密集復健訓練下,經過3個月的努力,鍾先生出院時能自己拄著四角拐走路、獨立搭公車回診復健,雖然原先的工作回不去,他也努力投履歷應徵,在2019年成功重返職場。但是,左手因肢體痙攣,就算以右手用力扳也無法伸直,生活上無法派上用場,鍾先生自嘲是「單手超人」,因為無法伸直的左手就像「裝飾」,五年多來只能單手過日子。幸好在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並搭配規律復健下,現在左手已經能拿起水杯,甚至輔助右手工作。熱心的鍾先生時常在社群上分享經驗鼓勵中風病友,也呼籲病友要調適心態,持續且積極地復健。雖然中風後盡早且持續復健對功能復原有很大的幫助,但此次調查發現不到4成患者持續復健半年以上。蔡欣熹醫師表示,持續的規律復健對於患者來說至關重要,若停止復健,患部攣縮可能更嚴重,甚至永久失去功能,甚至造成永久性的關節攣縮,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導致簡單的清潔、飲食、穿脫衣服等都變得困難。完整的復健計畫應採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並行,非藥物治療是指利用支架、輔具、電敷等常規性的復健運動;藥物治療是口服肌肉鬆弛劑等抗痙攣藥物,但若劑量過低恐效果不足,而增加劑量後可能會嗜睡;手術治療如脊髓神經背根切除術,對全身痙攣治療效果較好,中風後的單側痙攣較不適用此種治療方式。近年新興的肉毒桿菌素治療,為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腦中風後痙攣治療指引」建議優先選擇的治療方式,不過此次調查也發現,僅有2成的患者使用。蔡欣熹醫師表示,肉毒桿菌素治療,是透過抑制神經訊息傳遞物質乙烯膽鹼的釋放,來抑制肌肉活動和收縮。醫師會先評估患者各部位張力及關節活動度,客製化訂定需治療的肌肉與劑量,透過每3-4個月一次的局部注射,對張力過大的上下肢肌肉達到放鬆效果及避免攣縮,且沒有全身性的副作用,待肌肉張力減緩後,患者再搭配積極復健訓練,可以先設定目標,鎖定自己在意的一、兩個動作,慢慢有進步,病人也會有成就感。肉毒桿菌素治療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符合中風發生後經復健、輔具或藥物治療上肢至少6個月以上、下肢至少3個月以上痙攣,影響其日常活動如飲食、衛生、穿衣等的患者即可申請給付,治療約3週就有肌肉鬆弛效果;若中風後初期肌肉張力太大,也可考慮自費使用。蔡欣熹醫師表示,注射肉毒桿菌素除了幫助患者減緩疼痛、改善痙攣和增加行動能力之外,也能讓肢體外觀較恢復正常,提升對身體形象滿意度,有助於伸展痙攣的肌肉並減輕家屬的照護負擔。蔡欣熹醫師呼籲,中風後6個月至1年內是治療的關鍵期,此時的運動能力恢復最快,建議中風半年內可實行高強度的密集復健,待亞急性期結束後,將復健重點回歸職場適應或生活自理上,以免過度依賴照護者或家屬。患者若有肢體痙攣症狀可向神經科、復健科諮詢,降低失能風險,減輕照護者負擔並重拾生活自理能力。
4年來首例肉毒桿菌中毒! 該如何預防?食品應加熱多久才能破壞毒素?
國內出現今(2024)年首例肉毒桿菌素中毒個案,也是自2020年7月以來首例確診。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經過疫調發現,這名個案曾經有食用過期食品的情形,不過目前個案仍在插管治療中,沒辦法詳細詢問過往飲食史,也沒有食品檢體可進行檢驗,所以還無法確認真正導致中毒的可能原因。南部5旬婦人肉毒桿菌中毒 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為南部50多歲女性,林詠青醫師說明,這名個案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7月13日開始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隨後出現眼皮下垂、講話/發音困難、吞嚥困難、全身無力等情形,隔日前往急診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排除腦中風可能性,醫師懷疑這名個案應該是肉毒桿菌中毒,因此通報採檢,於7月19日確診。不過林詠青醫師表示,由於個案症狀持續惡化,因此插管收治加護病房,目前已住院約1個多星期,意識清楚,但還有眼皮下垂、吞嚥困難、肢體無力等症狀,仍在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中。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這名個案為外食族,獨居在家不開伙,根據非同住家人轉述,個案有食用過期食品的習慣,發病當天早上有吃過期包子,但事實上包子不太像是容易引起肉毒桿菌中毒的嫌疑食品,有請醫院幫忙口頭詢問是否食用罐頭、真空包裝食品等,但個案搖頭否認,所以是否跟過期包子有關,還是有吃其他東西,都有待進一步調查了解。如何預防? 勿吃異常食品、應加熱逾「這時間」肉毒桿菌所產生的毒素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神經性中毒症狀,林詠青醫師指出,最常見的肉毒桿菌中毒類型為「食因性肉毒桿菌中毒」,也就是食用含有肉毒桿菌毒素的食物導致中毒,通常在食用後約12-72小時會出現症狀,不過也有可能短至2個小時或長達8天才有症狀出現。若家庭自製醃漬食品或罐頭於製作、包裝過程遭受污染,加上密閉或真空等缺氧保存環境時,都有可能導致肉毒桿菌中毒。林詠青醫師提醒,除了要低溫冷藏妥善儲存食品外,若外觀異常(如:膨脹、生鏽、凹陷的罐頭)或有變質的罐頭或醃製品等一定要避免食用此外,肉毒桿菌的毒素不耐熱,因此林詠青醫師建議,民眾應將食品徹底加熱至100度,維持十分鐘以上的話就可以有效破壞毒素,避免中毒的情形發生。疾管署也提醒,肉毒桿菌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未發展完全,應避免餵食蜂蜜,以降低中毒的機率。
性早熟長腋毛 7成「聞腋青年」恐引起心理社交障礙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21年10歲以下青春期提早報到的孩童就醫突破2.5萬人次,5年內增加近1.5倍以上,迅速攀高。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表示,現在的孩子青春期來的太快太早,第二性徵提早報到,腋毛、腋下的異味恐跟著來!近期皮膚科腋下清新門診中,未成年的青少年就診人數大幅增加,恐讓轉大人開心的喜悅,變成人格自信發展的阻礙。荷爾蒙激發汗腺成熟 腋下問題女多於男不少青少年因腋味問題落入「少年狐臭的煩惱」。廖怡華表示,腋下問題提早到來與「荷爾蒙」激發汗腺有關,女性受荷爾蒙影響又比男性更活躍,就診率也比男性更高,而且會隨著經期而有週期性的變化。近一半有腋下問題者,同時有多汗以及異味困擾。臨床經驗發現,近年皮膚科腋下門診有3成為爸媽陪同看診的青少年,年齡最小的個案為9歲女童,因腋下狐臭困擾求診除味。汗水-小汗腺開口於皮膚表面,皮膚遍佈全身水狀分泌物水狀分泌物並無特殊異味,但與皮膚上細菌作用,加上表皮角質分解,會發出汗臭味主要由乙醯膽鹼支配味道-大汗腺(頂漿汗腺)開口於毛囊,主要分布於腋下及泌尿生殖區 蛋白質分泌物分泌物的豐富蛋白質與表皮上細菌作用後,會發出強烈異味 由腎上腺素支配根據2024年1月一項針對全球社交媒體討論議題統計數據[i]資料顯示,醫美療程中,腋下問題討論度高度成長,腋下止汗居冠高達363%,非侵入式永久性的微波熱能治療方案成長高達280%,顯示Z世代青少年,活在社群媒體世代,於當中展現高度社交與認同需求,腋下多汗、異味問題成為社群媒體中重要的求助議題。7成青少年曾察覺同學有腋下問題廖怡華公布一項波仕特市調公司與教學醫院合作針對「2024年青少年及家長腋下多汗及異味觀念」的線上市調,12至18歲青少年自身或身邊有腋下問題困擾的人比想像中更多。高達7成的青少年曾察覺自身或身邊的同學有腋下問題,然而因為不知如何適當表達,多會選擇與對方保持距離,甚至用開玩笑甚至嘲笑的方式來讓對方知道,恐造成孩子潛在社交障礙及心裡焦慮憂鬱。狐臭4大警訊腋下是否有特殊異味。腋下衣服上是否留下濕黃汗漬。家族中是否有狐臭遺傳史。是否有濕耳垢。青少年腋下問題忽略不得,廖怡華表示,高達8成家長曾擔心孩子腋下問題影響在校交友狀況,但多數家長不了解腋下問題在青春期就有可能會出現,且腋下問題會遺傳,檢測濕耳垢與提前發現孩子狐臭問題有著高度的關聯性。父母親中有一人有腋下問題,子女有50%機率會遺傳到,若父母親雙方皆有腋下問題,則子女有高達7至8成機率會遺傳到。5大攻略擺脫「聞腋青年」香水止汗劑、除臭劑肉毒桿菌素手術清新微波面對腋下問題,多數家長僅幫孩子準備替換衣服、用毛巾或濕紙巾擦拭,或是使用止汗劑與體香膏,但治標不治本,僅少數人帶會孩子就醫,原因多為擔心恆久改善需要接受手術,且術後會有汗水代償、效果不佳,也不希望孩子承受手術恢復期,可能留下永久疤痕造成的內心陰影。廖怡華解說,現今有微波熱能新科技免動刀,利用微波技術精準破壞汗腺,不會讓皮膚表面留疤。即使異味嚴重,術後半年至1年也可再次治療。至於不少民眾擔心汗水代償的副作用,主要是在神經外科針對多汗症進行交感神經切除術,但現已很少人在做這項手術,家長不用過度擔心。術後保養只要注意少吃蔥、薑、蒜與咖哩等味道濃厚的食材,並注重日常清潔,便能保養清爽腋下環境。[i] Meltwater media report January 2024
年輕族群失能原因首位! 全台逾200萬人被「這病」折磨
偏頭痛不只是頭痛,還可能造成失能跟生產力損失!在勞動節前夕,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發表最新的「偏頭痛認知研究大調查」,結果發現,逾七成受訪者表示會不定時頭痛;其中更有15%每個月頭痛超過十五天,可能是慢性偏頭痛。在有頭痛經驗的受訪者中,近七成每月平均需請假或在家休息3天,若以最新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推估,患者平均每年約減少六萬元收入。台灣頭痛學會統計指出,國內約200萬人深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為9.1%,且以女性為大宗,女性盛行率高達14.4%,是男性的3倍,其中20~40歲女性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位患偏頭痛。一般人常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但其實偏頭痛是需要治療的慢性「疾病」。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今(30)日公佈113年「偏頭痛認知研究大調查」,對全台22縣市、年滿20歲以上的1,012位民眾進行調查,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指出,73%受訪者表示會不定時頭痛,同時有67.5%頭痛患者須請假在家休息,平均每人一個月會請3.22天病假。若以主計總處統計112年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8,043元推估,患者平均每月因頭痛導致的經濟損失為5,156.6元,每年約減少61,879元,少了1.3個月月收入;即使頭痛發作時沒有請假,勉強上班上學、處理家務,仍有近九成表示過去三十天至少有一天無法持續專注或體力降低,日常表現不如平時,顯見因偏頭痛導致生產力下降、個人的經濟損失不容小覷。調查也發現,90.2%受訪者認為偏頭痛可能會嚴重影響個人生活,甚至可能導致失能,卻仍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偏頭痛只是身體不適的症狀,未必需要就醫。另外,儘管預防性治療可降低偏頭痛發作頻率,卻仍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不知情。在調查中也發現,20-29歲的年輕族群對偏頭痛的就醫認知、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以及對偏頭痛會導致失能的警覺性都較年長族群低。林新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豪說明,年輕人很容易忍痛,但如果頭痛發作需要休息、伴隨噁心、嘔吐等症狀、會畏光,三個症狀中符合兩個,就很可能是偏頭痛,偏頭痛除了單側頭痛,也可能是雙側或整個頭都痛。若不妥善控制,容易演變成每月頭痛超過十五天的「慢性偏頭痛」,不僅發作頻率更高、疼痛更嚴重,治療上也會變得更加棘手。林志豪醫師指出,偏頭痛被權威醫學期刊《頭痛與疼痛》列為全年齡層引起失能疾病的第二位,更是50歲以下年輕族群失能原因的第一名。不僅是工作及生產力受偏頭痛影響,調查中也發現,頭痛患者中逾八成過去三十天內,至少有一天以上痛到沒有辦法參加家庭、社交或休閒活動。林志豪醫師也曾收治過一名患有嚴重偏頭痛的五十多歲婦女,二十多年來幾乎每天一睡醒後就頭痛,吃三、四種止痛藥,包括嗎啡類止痛藥也不見成效,必須到診所打止痛針。也因為偏頭痛發作時很怕吵,只要小孩哭鬧就容易情緒失控,導致常和家人發生摩擦,夫妻間也難好好相處。後來經醫師建議注射肉毒桿菌素,才終於不用再吃止痛藥度日,也把頭痛從天天發作減少到十天以下,再度和老公約會喝下午茶,重新彌補夫妻關係。儘管偏頭痛無法根治,但是透過適當治療,還是可以改善生活品質。一般民眾遇到頭痛時常未諮詢醫師就自行服用止痛藥,往往過量而不自知。過於頻繁服用止痛藥,不僅容易造成肝、腎、胃的負擔,甚至可能產生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林志豪醫師呼籲,有頭痛症狀應尋求專業科別診治,切勿自行依靠止痛藥。整體而言,偏頭痛治療可分為「急性止痛治療」及「預防性治療」。當每月發作頻率超過四天(頭痛1週超過一次),或頭痛明顯影響生活及日常活動、急性治療藥物療效不佳時,就建議使用預防性藥物減少頭痛發作,近年已有許多新型預防性治療,療效及副作用相較傳統藥物更佳。林志豪醫師說明,臨床上常以口服藥做為第一線預防性治療用藥,包括血清素促動劑、抗癲癇藥、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抗憂鬱藥等。儘管多數患者在預防性投藥後都有不錯的療效,平均可減少一半以上的頭痛發作天數,但仍有超過一成的人服藥後反應不佳,甚至出現嗜睡、疲憊、體重增加、反應力變弱等副作用,需要尋求其他的預防性治療,像是針劑型的肉毒桿菌素、CGRP單株抗體或口服的CGRP拮抗劑藥物來緩解偏頭痛。林志豪醫師進一步表示,相較於每日服用口服藥,肉毒桿菌素三個月打一次,方便性高,尤其是對吃藥效果不佳、副作用無法耐受的慢性偏頭痛病人,肉毒桿菌素治療效果不錯,可以有效減少發作頻率和止痛藥的攝取量。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治療慢性偏頭痛,給付最長可達18個月,目標是減少頭痛發作的嚴重程度,逆轉頭痛慢性化的過程。
11歲少女患狐臭遭排擠霸凌! 5大治療攻略一次看
購物專家「張維尼」是4寶媽,大女兒體育課下課後總飄出濃厚異味,不僅同學敬而遠之,還被哥哥取笑,讓壓抑已久的大女兒生氣大哭:「可以不要再這樣罷凌我了嗎?腋下問題不會自己好,也不是我願意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副部長黃耀立分析目前台灣「止汗除臭」有5大方式,並為維尼家大女兒進行微波熱能止汗術治療,讓少女順利擺脫腋下問題,重拾自信,站上C位熱舞青春。狐臭會遺傳 家中一半人有腋下問題維尼家大女兒坦言,自己在學校不僅沒朋友,而且因為害怕異樣眼光,不想去上學。張維尼嘆:「感覺大女兒自信的光芒正在消失,連最愛的舞蹈課都要放棄!」曾嘗試噴香水、止汗劑卻發現味道更難聞,又因手術需要開刀,擔心造成孩子內心陰影,更不願意孩子需承受攏長恢復期以及可能留下疤痕而卻步,「沒有想到青春期孩子身上特殊的味道竟是狐臭!」。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21年10歲以下青春期提早報到的孩童就醫突破2.5萬人次,5年內增加近1.5倍以上,迅速攀高。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表示,現在的孩子因青春期來的太快太早,第二性徵提早報到,腋毛、腋下的異味恐跟著來。女性受荷爾蒙影響又比男性更活躍,就診率也比男性更高,而且會隨著經期而有週期性的變化。黃耀立表示,在台灣,每10人就有4人有腋下多汗與異味問題。想提前覺察腋下問題可透過「聞、望、問、切(check)」口訣,若出現下述情況,就應及早就診。狐臭4大警訊聞:腋下是否有特殊異味。望:腋下衣服上是否留下濕黃汗漬。問:家族中是否有狐臭遺傳史。切(check):檢查是否有濕耳垢。用「微波」免動刀擺脫異味目前市面上針對腋下問題的處理方式分為暫時與永久性兩種。黃耀立表示,暫時性如止汗劑,利用鋁鹽擦劑滲入以減少汗腺排出;肉毒桿菌素作用原理僅針對多汗,處理味道效果有限,且需要4到6個月再重新注射。永久性方案傳統做法為手術一,若需解決多汗及異味問題,需兩種不同的手術;針對多汗為交感神經切除術,普遍認為會有汗水代償不可逆的副作用,因此已很少人在做這項手術。針對味道為旋轉刀手術,需鑽孔將皮瓣與肌肉組織剝離,用旋轉刮刀刮除大汗腺,效果恆久,但術後會有血腫及感染風險,且術後恢復期較長。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現在已有無須手術開刀的方案,透過微波熱能科技讓水分子自旋產生熱能的原理,能量可精準聚集於真皮與皮下脂肪交界處,一次性的破壞大小汗腺,達到除汗、除臭以及附帶除毛三合一的效果。清新微波經長庚醫院臨床實驗,證實效果可以媲美手術,對於改善多汗以及異味,平均皆有8成左右的效果。經美國雷射醫學會官方A級的國際醫學期刊證實,24名有腋下多汗困擾的青少年,在接受一次微波熱能治療,顯著改善出汗嚴重程度,及心理廣泛性焦慮、社交迴避症狀。黃耀立呼籲,腋下問題雖不是病,但父母需協助孩子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及早發現問題。清新微波能解決家長擔憂疑慮,不需動刀,經美國FDA及衛福部安全有效功效認證,可以放心讓孩子接受治療!現在全台已經有專業的清新門診,民眾可直接上網搜尋查詢就近院所,接受專業醫師諮詢及協助。
左眼皮狂跳以為發財…樂透全槓龜「雙眼跳到張不開」 竟是疾病找上門
俗話說「左跳財右跳災」,許多人左眼皮不自覺跳動時,都認為是好運降臨的徵兆,然而也有可能是疾病找上門。1名50多歲的男性電腦工程師近期發現左眼皮常自行跳動,以為是發財的預兆,於是買了好幾張彩券盼望一夕致富,不料樂透沒中就算了,眼皮還越跳越嚴重,甚至蔓延到右眼,最後雙眼幾乎張不開。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分享收治個案,該名男姓工程師數月前發現左眼皮不時跳動,心想「左跳財右跳災」,並沒有太在意,還在農曆春節期間買了好幾張樂透,希望一夕致富,誰知彩券完全沒中獎,眼皮還越跳越嚴重,就連右眼皮也開始狂跳,最後雙眼幾乎張不開,就醫後才得知罹患「眼瞼痙攣症」。醫師說明,眼瞼痙攣是指全眼輪匝肌發生痙攣性收縮,造成上下眼瞼閉合,以致無法張開眼睛的狀態。眼瞼痙攣依有無眼部或三叉神經疾病存在,分為自發性及病發性眼瞼痙攣;自發性眼瞼痙攣,經常兩眼都有,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女性較多(女男之比約三比一)。症狀開始時可能只是久久才一次眼輪匝肌的痙攣性收縮,並不影響視力及日常生活;但隨著病情加重,眼輪匝肌收縮的力道及頻率逐漸增加,到最後可能導致眼瞼閉合,面部的表情扭曲,視力嚴重受損,影響日常生活。醫師提到,自發性眼瞼痙攣的致病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但精神的壓力及倦怠可能會使症狀更加重,在休息睡覺時眼瞼痙攣會消失。有少部份患者的痙攣,是腦內基底核發生病變所造成,而有些病人是因為長期服用神經內科或精神科的藥物,引起錐體外神經傳導路徑有障礙,因而發生類似症狀,稱為遲發性運動困難,這時只要減藥就可以恢復。至於治療自發性眼瞼痙攣的方法,首先是藥物治療,雖然很多藥物被報導可以減輕症狀,不過藥效並不是很顯著;或以肉毒桿菌素局部注射痙攣的肌肉,可以達到暫時緩解的功效,但是大多數患者需要3至4個月就重複注射一次,副作用包括眼瞼閉合不全、眼瞼內外翻、眼瞼下垂、複視等。若以上治療皆無效,則可考慮用手術的方式將眼輪匝肌摘除。
穿耳洞竟引發蟹足腫!如何找回平滑肌膚?
日前有新聞報導,一名女性穿了耳洞後覺得又癢又痛,皮膚表面產生了暗紅色腫塊,又迅速長到覆蓋耳洞,嚴重到讓她不得不求診於皮膚科,才知道耳朵上的腫塊肇因於疤痕向外擴張增生,引發了「蟹足腫」。什麼是「蟹足腫」?好發於哪些族群?又該如何治療呢?這些問題,讓專業皮膚科醫師為你解惑!穿耳洞竟引發蟹足腫!傷口感染又受摩擦刺激容易引發蟹足腫「蟹足腫」是一種在皮膚癒合過程中因過度癒合而形成的疤痕,通常在受傷數週、數月,甚至更長時間後才會出現。相較於一般疤痕,蟹足腫的外觀較為肥厚,整體面積會超出原傷口範圍,宛如螃蟹腳往外延伸,同時伴隨著搔癢、疼痛等不適感,因而得名。根據2014年台灣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分析,台灣的蟹足腫年發生率為0.15%,其中又以女性稍多於男性,比例為1.33%。放眼全球,蟹足腫常見於亞洲人、黑人族群,成因可能與家族遺傳、體質、外傷有關,尤其好發於上臂、肩膀、前胸、後背這些皮膚張力較大的區域。王修含醫師指出,蟹足腫的形成與傷口感染有一定關係,以新聞報導中的案例來說,穿了耳洞之後若發生傷口感染,又在尚未癒合的情況下受到摩擦刺激,就容易引發蟹足腫。▲圖片為王修含醫師提供 •門診治療:類固醇施打、冷凍治療、手術切除搭配放射線治療等•自費治療:肉毒桿菌素注射、雷射光電治療(染料雷射、脈衝光)等治療蟹足腫有許多方式,最常見的是健保給付門診治療,包含類固醇注射、冷凍治療,或是利用手術來切除肥厚疤痕。「不過,如果只是單獨進行切除手術,復發的機率會比較高。」王修含醫師建議,切除手術可搭配放射線治療,防止蟹足腫再度形成,降低復發的機率。在自費療程方面,主要有肉毒桿菌素注射、雷射光電治療兩種。在患部注射肉毒桿菌素可抑制纖維母細胞的移行與增生,同時促進纖維母細胞的細胞凋亡,進而抑制其活性,達到減少病灶張力的效果;雷射光電治療則推薦染料雷射、脈衝光,其原理都是破壞疤痕組織的血管架構,藉由阻斷血流供應來讓疤痕組織萎縮。門診治療?自費治療?可依病況和需求選擇這麼多的治療方式,患者該如何選擇才好呢?王修含醫師指出,治療蟹足腫是一場長期抗戰,治療方案取決於蟹足腫的嚴重程度,以及患者本身是否願意接受長期治療。若能接受長期治療,可考慮類固醇、冷凍治療、肉毒桿菌素、染料雷射,建議每個月治療一次,直到患部症狀穩定為止;若希望短期內快速處理,則建議以手術切除搭配放射線治療,術後追蹤觀察至少半年。值得留意的是,放射線治療可能增加罹癌風險,僅管全球統計的致癌機率相當低,仍必須審慎施打部位,以及最適合的施打劑量。除此之外,患者也能利用「矽膠凝膠」或「矽膠貼片」輔助加壓患部。矽膠貼片可透過局部壓迫來減少膠原蛋白合成,同時具有保濕、軟化疤痕等效果,對於抑制疤痕增生相當有效,特別適合小面積、一年內形成的疤痕。蟹足腫千萬別輕忽避免外傷、早期治療是預防關鍵王修含醫師分享,曾有一位年長的蟹足腫男性患者,年輕時忙於工作和照顧家庭,對於前胸的蟹足腫總是有一搭、沒一搭地接受治療,於是患部非但沒有痊癒,疤痕持續擴張的結果更令他苦不堪言。「當時他來到我的診間敘述病情,一邊說一邊哭,實在讓人心疼!」王修含醫師強調,這位老伯伯正是因為長期輕忽而未能及時就醫,讓蟹足腫變得相對難以治療,可見早期診治、長期規律的就醫絕對至關重要。「對於具有蟹足腫體質的人來說,避免外傷、早期治療就是最直接有效的預防方法!」王修含醫師提醒,治療蟹足腫尤其需要耐心和長期努力,日常生活中的預防遠勝於治療,因此千萬別輕忽而延遲就醫,若等到患部開始搔癢、腫痛才接受治療,不僅效果有限,甚至可能打回原形,讓診治必須重新回到原點。此外,蟹足腫患者的皮膚表面一旦受傷,就要留意傷口清潔和防止感染,包含刺青、穿耳洞都可能引發蟹足腫,有相關體質的患者更應格外小心。若發現有蟹足腫症狀出現,就應儘速求診於皮膚科,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避免疤痕持續擴大,並且搭配適當的保養,就有機會找回平滑肌膚,重獲自信!(文章授權提供/醫美時尚)更多有關《醫美時尚》:www.dr-beauty.net
金馬影帝被判殘廢險輕生! 頸部歪痛、顫抖恐是「斜頸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脖子一轉就痛、只能歪頭駝背,小心斜頸症纏身!金馬影帝李康生20歲時發現罹患斜頸症,後來雖症狀好轉,卻在45歲時中風後舊疾復發,10年來飽受疾病之苦,不僅工作深受影響,更患有憂鬱症,前後看了至少50位國內外醫師、遠赴國外求醫未果,還被醫師宣判「終生殘廢」,一度想放棄生命。幸好近年經過積極復健及肉毒桿菌素治療,症狀好轉、頸部疼痛也獲得緩解。脖子歪歪的不正常? 40歲後女性當心斜頸風險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陳智光說明,斜頸症好發於40歲後,除了脖子「歪歪的」,還會伴隨痙攣、顫抖、及中重度疼痛,日常行動因而受阻,對於情緒、社交能力亦有嚴重影響。陳智光指出,斜頸症是一種肌張力不全症,肌張力不全症僅次於原發性顫抖症、巴金森氏症,是第3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斜頸症是由於頸部肌肉攣縮,導致患者的脖子歪斜、頭部偏移至特定方向。大多數個案屬於特發性、找不到病因,研究顯示患者通常多於40歲後發病,且女性發生斜頸症的機率是男性的2倍之高。疼痛→焦慮→症狀惡化 患者深陷惡性循環然而,許多患者一開始常以為只是落枕或姿勢不對而忽視,反而延誤就醫或被誤診。據統計,斜頸症患者從發作到確診平均竟需花上4至6年,這段期間內症狀恐愈發嚴重、影響生活!陳智光進一步說明,脖子歪歪的、不能任意轉動,可能影響視線跟平衡感,例如無法準確拿捏與物品的距離感、走路容易跌倒,部分患者更因擔心旁人眼光,不願出門與人社交。呼籲民眾一旦發現脖子歪斜、疼痛或顫抖應及早就醫,若確認為斜頸症後盡早接受正確治療。▲斜頸症是由於頸部肌肉攣縮,導致患者的脖子歪斜、頭部偏移至特定方向。(陳智光醫師提供)藥物+復健更有效 減緩疼痛重拾治療希望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吳逸如教授指出,斜頸症通常多伴隨痙攣、顫抖、抽動,且嚴重時可導致中重度疼痛與不適感,患者飽受病痛之下易衍生心理疾病,國外研究顯示,近6成斜頸症患者有焦慮症,逾4成有憂鬱症,然而焦慮、疲憊、壓力過大,又會使斜頸症加劇,形成惡性循環。將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會進展為節段性肌張力不全症, 影響到頸部的相鄰部位。由於斜頸症為終生疾病,目前治療多以緩解症狀為主。吳逸如說明,斜頸症治療藥物選擇多元,肉毒桿菌素可直接作用於神經與肌肉的交接處,精準放鬆受到影響的頸部肌肉。臨床研究顯示,通常注射肉毒桿菌素後6週即可看到明顯改善,能矯正頭部歪斜位置、大幅減少患者的疼痛程度,現在健保已有條件給付,鼓勵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計畫。口服藥物多為肌肉鬆弛劑,作用於全身,劑量調整不易,也無法精準放鬆受影響肌肉,易造成全身無力等副作用。手術侵入性治療,破壞性較高,多應用於其他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 且效果不長。肉毒桿菌素肉毒桿菌素為神經肌肉阻斷劑,直接作用於神經與肌肉的交接處,抑制肌肉收縮。腦深層刺激術藉電流來調節腦內不正常活動,而達到症狀的控制,通常建議作為肉毒桿菌素治療無效的替代療法影帝李康生分享抗病經歷 鼓勵病友穩定治療深受斜頸症所苦的李康生分享,自己曾求助過至少50名醫師,試過各式中、西醫療法、甚至偏方,卻還是無法緩解頸部的緊繃疼痛感,有次治療時痛到崩潰痛哭,一度想放棄生命。直到求診於復健診所的王薏茜院長,嘗試注射肉毒桿菌素後,總算感受到症狀明顯改善。王薏茜醫師分享,許多斜頸症患者一開始找不到病因時,會自行嘗試針灸、拔罐、推拿或民俗療法,但效果都不彰,鼓勵患者有疑似症狀,要至復健科、或神經內科求診進行鑑別診斷,確認為斜頸症後,則建議應同時採用藥物及復健方式,才能讓治療效果最大化。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生命線專線:1995
「脖子一轉就痛」恐罹斜頸症 看遍50位醫師無果!金馬影帝深陷憂鬱症
脖子一轉就痛、只能歪頭,小心是斜頸症惹禍!金馬影帝李康生在20歲時即發現自己罹患斜頸症,後來雖症狀好轉,卻在45歲時中風後舊疾復發,十年來飽受斜頸症之苦,不僅吃飯、騎車不便,甚至連走路還一度習慣手扶著頭部,希望矯正頸部歪斜,拍戲也深受斜頸影響,更因此而患有憂鬱症,前後看了至少50位醫師、甚至遠赴國外求醫卻未果,幸好近年在經過積極復健及肉毒桿菌素治療後,症狀好轉、脖子也不再像以前一樣緊繃疼痛。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陳智光醫師說明,斜頸症多好發於40歲後,除了脖子「歪歪的」,還會伴隨痙攣、顫抖、及中重度疼痛,日常行動因而受阻,對於情緒、社交能力亦有嚴重影響。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吳逸如教授指出,及早治療可避免症狀惡化至失能,其中注射肉毒桿菌素可矯正頸部歪斜、大幅降低疼痛感。陳智光醫師指出,斜頸症是一種肌張力不全症,肌張力不全症僅次於原發性顫抖症、巴金森氏症,是第三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斜頸症是由於頸部肌肉攣縮,導致患者的脖子歪斜、頭部偏移至特定方向。大多數個案屬於特發性、找不到病因,不過研究顯示,患者通常多於40歲後發病,且女性發生斜頸症的機率是男性的兩倍之高!然而,許多患者一開始常以為只是落枕或姿勢不對而忽視,反而延誤就醫或被誤診,據統計,斜頸症患者從發作到確診平均竟需花上4至6年,這段期間內症狀可能愈發嚴重、影響生活!陳智光醫師進一步說明,脖子歪歪的、不能任意轉動,可能影響到視線跟平衡感,例如無法準確拿捏與物品的距離感、走路容易跌倒,部分患者會因擔心旁人眼光,而不願出門與人社交,日常的一舉一動都受到阻礙。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吳逸如教授指出,斜頸症通常多伴隨痙攣、顫抖、抽動,且嚴重時可導致中重度疼痛與不適感,患者飽受病痛之下易衍生心理疾病,國外研究即顯示,高達半數的斜頸症患者因而患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然而,焦慮、疲憊、壓力過大,反而又會使斜頸症加劇,形成惡性循環。由於斜頸症尚未能治癒,現在治療多以緩解症狀為主,吳逸如教授說明,目前斜頸症的藥物選擇多元,口服肌肉鬆弛劑雖有舒緩效果,因作用於全身,調整劑量困難,易造成全身無力等副作用,肉毒桿菌素則可直接作用於神經與肌肉的交接處,精準放鬆受到影響的頸部肌肉,臨床研究顯示,通常注射肉毒桿菌素後六週即可看到明顯改善,能矯正頭部歪斜位置、大幅減少患者的疼痛程度,現在健保已有條件給付,鼓勵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計畫。曾經深受斜頸症所苦的金馬影帝李康生分享,自己曾求助過至少50名醫師,試過各式中、西醫療法、甚至偏方,卻還是無法緩解頸部的緊繃疼痛感,直到求診於超越復健診所的王薏茜院長、嘗試注射肉毒桿菌素後,才總算感受到症狀明顯改善。王薏茜院長分享,許多斜頸症患者在一開始找不到病因時,會自行嘗試針灸、拔罐、推拿或民俗療法,但效果都不彰,鼓勵患者有疑似症狀,要至復健科、或神經內科求診進行鑑別診斷,確認為斜頸症後,則建議應同時採用藥物及復健方式,才能讓治療效果最大化。
原來狐臭是「它」在搞鬼! 醫教4招輕鬆甩開惱人臭味
台灣氣候潮溼悶熱,動不動就容易滿身大汗,但腋下冒汗時卻聞到濃濃異味,刺鼻的狐臭讓人退避三舍,為生活帶來不少困擾。醫師解釋,身上會有狐臭都是細菌在作怪,由於流汗時分泌的蛋白質,只要遇到皮膚表層的細菌,細菌就會被分解而產生異味,成為惱人的狐臭。不過,想擺脫狐臭其實很簡單,4大妙招輕鬆消滅狐臭。 在炎熱的天氣下,狐臭是不少人的惡夢,無論是透過頻繁地沖澡,或更換衣物都無法掩蓋臭味,雖然沒有生理危害,但也為生活帶來極大困擾。醫師李秉勳說明,當人體流汗時,頂漿腺會分泌蛋白質,一旦接觸到皮膚表層的細菌,細菌便會開始分解,進而排泄產生異味,成為令人困擾的狐臭。 不過別擔心,要和狐臭說再見其實不難,李秉勳分享4種改善狐臭的方法,從日常生活中消滅狐臭。首先要「維持腋下清潔」,這是對抗狐臭的首要關鍵,除了定期刮腋毛減少細菌附著之外,如果對酒精不會過敏的人,也可以用含酒精的濕紙巾輕擦腋下,保持乾爽消滅細菌。再者需「穿著透氣衣物」,由於台灣的夏天較悶熱潮濕,在長期流汗又穿著不透氣衣物的狀況下,容易讓腋下濕透使狐臭加劇,因此建議大家多穿著棉質、透氣的衣物,來緩解流汗悶熱所帶來的狐臭問題。 還有「改變飲食習慣」,要減少食用容易刺激皮膚及汗腺、促進汗腋分泌的食物,像是過於辛辣的洋蔥、大蒜、辣椒,以及活化皮脂腺、頂漿腺的肉類、乳製品等都需要少量攝取。此外,每餐可以多增加蔬菜的比例,防三高還可以改善異味。最後就是「就醫尋求治療」,如果狐臭已經嚴重影響生活,讓社交、自信心受到影響,建議可以透過醫療有效根治問題。目前除了切除頂漿腺外,也可以透過施打肉毒桿菌素、其它非侵入式的止汗治療,幫助患者改善狐臭。 改善狐臭的四種方法。(圖/李秉勳提供)
中風復健手腳仍無力? 「上肢機器輔助訓練」助有效改善
廖女士於去年三月不幸中風,左邊的手腳都變得沒有力氣,經過一段時間復健,力量還是不足,抬高或抓東西都感到困難,而且越來越緊繃,有時活動時也會感到疼痛,家人也越來越不敢協助進行復健運動,故到醫院復健部就診,經治療情況改善許多。肉毒桿菌素紓解緊繃 上肢機器輔助訓練治療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復健部林蕙筠職能治療師解釋,廖女士剛到院就診時,醫師評估覺得應該先處理整個上肢緊繃的問題,於是建議施打肉毒桿菌素,緊繃感亦於注射後消失,也開始能進行一點手臂動作,並進一步建議她,可考慮使用上肢機器輔助訓練治療。廖女士每週接受兩次療程,她表示有機器手臂輔助,比起由別人幫忙活動肢體運動,有比較好的支撐,而且動作速度慢慢進行也比較穩定,也開始願意嘗試配合出力,感覺動作有比較舒適,也沒有疼痛的情況。機器手臂取代人力 智慧化訓練模組對症下藥林蕙筠職能治療師說明,上肢機器輔助訓練可依據病人不同的力氣狀況,提供上肢近端(肩膀、手肘)或遠端(手指)的動作訓練。其中上肢近端訓練是使用機器手臂取代人力,與傳統復健訓練相比,提供病人更加穩定的動作輔助支撐;此外,也能透過先進的肌電訊號感測技術,配合上肢的肌肉動作收縮情形,可設定多種智慧化訓練模組,讓治療師視病人狀況及能力,選擇合適的訓練模式與調整難易程度。醫師專業評估 制定個別化復健訓練計畫近年來,機器輔助訓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應用,除了用於腦中風病人之外,也可以用於其他肌肉骨骼及周邊神經損傷的復健。林蕙筠職能治療師強調,要接受這樣的治療,需要先經過復健科醫師及職能治療師的專業評估,確認病人適合接受訓練,如果肌肉張力過強,會建議先處理張力問題,比如安排肉毒桿菌素注射,再由職能治療師根據病人需求與狀況,制定個別化的復健訓練計畫,幫助病人回復日常生活功能。
半數國人不知偏頭痛可預防 濫用止痛藥恐加重症狀
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報告指出,過去30年以來偏頭痛高居導致失能疾病的第二名,在50歲以下青壯年族群甚至位居第一,影響全球10%-20%的人口。台灣約有高達200萬人患有偏頭痛,男女比例約為1:3,尤其容易出現在20-50歲的女性族群,不僅會造成生活品質下降,頻繁偏頭痛患者更容易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有更高的憂鬱症、精神疾病風險。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陳韋達醫師表示,偏頭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社交等活動,但在頭痛學會2021年的問卷調查中,有7成的台灣人不知道偏頭痛是一種「疾病」,更有半數的人不知道偏頭痛可以主動進行預防性治療。陳韋達醫師分享,一般民眾發生偏頭痛時,多會服用止痛藥緩解疼痛,但有些人偏頭痛發作頻繁,若只使用止痛藥治療,會發現越吃藥效越低,最後要連吞很多顆止痛藥才能把偏頭痛「壓」下來,而這樣處理偏頭痛的後果可能會導致偏頭痛症狀惡化,或甚至引起「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 (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有鑑於台灣偏頭痛病患的「病識感」不足,為了提升對偏頭痛的認識,台灣頭痛學會每年都會舉辦結合偏頭痛主題的徵稿活動。陳韋達理事長表示,今年「123頭痛Free」的主題其實是希望民眾能記住台灣頭痛學會的口訣: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每週止痛藥吃超過「2」次頭痛可能惡化,預防偏頭痛有「3」招: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 除了123口訣,此次徵稿活動也有另一個重點:發生偏頭痛時要尋求專業的神經內科醫師協助。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王嚴鋒醫師表示,神經內科醫師可以依據偏頭痛發作的頻率和嚴重程度,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若偏頭痛發作每周超過一次,就會建議使用預防性的藥物來治療,像是口服的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與抗憂鬱劑等,而較常見的長效預防性注射針劑則有肉毒桿菌素。目前也有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受體拮抗劑,此類藥物能夠單一阻斷引起偏頭痛的神經傳遞,進而減少偏頭痛的發生,台灣目前有注射針劑,未來也期待有口服藥物上市,提供偏頭痛患者治療上的新希望。
多汗狐臭好尷尬! 夏季如何甩開濕腋、異味?醫師分享治療、保養方法
台灣夏季悶熱容易流汗,許多人還會有狐臭、異味的困擾,即使用了身體芳香劑、止汗劑等還是無法抑制流汗、異味,到底該怎麼辦?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說明治療及日常保養方法,幫助民眾揮別汗水、異味造成的總總困擾。狐臭、多汗加重異味 6治療可改善困擾狐臭、多汗分別與大汗腺(又稱「頂漿腺」)、小汗腺有關,陳俊賓醫師表示,雖然狐臭主要是大汗腺分泌物經細菌分解產生的特殊味道,但汗液累積也比較容易有細菌滋生,汗液被細菌分解也會產生味道或是加重大汗腺產生的氣味,臨床上很多狐臭困擾的病人多少,也常合併有多汗的問題。針對狐臭及多和的問題,陳俊賓醫師提到,治療包含藥物、手術等,有些單純只控制一般的小汗腺達到除汗效果,有些則是包含大、小汗腺同時達到除汗除臭,若能減少汗的產出,也可以減少狐臭的嚴重度。目前治療方式主要包含以下6種:外擦止汗劑:主要含有 Aluminium 相關成分,局部抑制小汗腺出汗,通常產品也含有體香劑,遮蓋減低異味。口服藥物:全身性抑制小汗腺出汗,但也會抑制其他腺體分泌,可能有嘴部與眼部乾燥、噁心、心跳加速等副作用,建議短時間使用。肉毒桿菌素注射局部抑制控制汗腺排汗的神經末梢以減少汗液分泌,不過治療效果短暫,一般須在半年或一年時定期施打交感神經阻斷術:透過內視鏡手術切除或電燒破壞局部神經以減少汗液分泌,較容易使其他神經受負向回饋影響,產生代償性出汗等問題開刀手術:手術局部治療同時將腋下處皮膚的大、小汗腺刮除,不易產生代償性出汗。目前主要為內視鏡旋轉刀刮除法,術後傷口(最小約為1-1.5公分),較傳統切開手術(傷口4-5公分)小了不少,但修復期仍屬較長、照顧比較麻煩且疼痛,影響術後活動,大部分患者術後仍需請假休息,且有傷口疤痕的問題。微波熱能除汗除臭術:在局部麻醉後,以微波熱能方式傳導到皮下大、小汗腺進行破壞,不會有外在傷口疤痕,民眾多汗、狐臭困擾通常都可以在術後獲得很好的改善,且修復期短沒有傷口,是目前多數患者選擇的主流治療。日常應注意清潔、換洗 避免易汗環境及刺激除了治療外,日常保養也可以減少多汗、狐臭等問題,陳俊賓醫師表示,日常生活主要應「趨吉避凶」,有些情況下較容易流汗,民眾可以減少這樣的環境暴露、刺激,再來清潔也很重要,出汗較多時要較頻繁的換洗,也可以合併外擦一些止汗劑體香劑,輕度患者有機會以較簡易方式減低困擾。陳俊賓醫師提到,如果從這幾個簡單的日常保養方法著手,都還是沒有獲得很好的控制效果,受到多汗、狐臭嚴重困擾需要做治療的話,建議可以尋求專業醫師評估與治療。
網紅甩開「濕腋」人生 狐臭2大指標、5種解決方式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Youtuber裴薇30年來深受腋下多汗症及異味困擾,使用大量止汗劑東遮西掩也止不住,甚至曾被另一半提醒「裴裴妳衣服常有汗漬,也有味道飄出,要注意一下!」讓她驚訝又尷尬。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副部長黃耀立表示,台灣平均每10人就有4人有腋下問題,提醒民眾可以「濕黏性耳垢與家族史」做為自我檢測指標,並及早尋求協助。腋下異味阻擋愛情!英國臨床心理學家 Linda Blair指出「第一印象的建立,在於初次見面的7秒鐘。」根據最新線上市調顯示,若有心儀對象,當發現對方有腋下問題,好感度立刻打對折!兩性專家許藍方說明,腋下有異味的民眾,因長年習慣聞自身的味道,產生「嗅覺疲勞」,很難察覺自身體味問題。曾遇過因狐臭問題而被公司開除、同事言語、職場霸凌的個案,更有因進行腋下傳統手術留下後遺症,導致汗水轉移的案例,除造成心理傷害外,在社交生活上更是處處受阻。狐臭檢測看2大指標黃耀立表示,狐臭雖然不能說是病,但就像是隱形的社交殺手,無論在兩性關係、學校同儕或職場社交上,腋味問題都是需要面對處理的。對於腋味問題難以覺察,可用濕耳垢與是否有家族史可為自我檢測指標有濕濕黏黏的耳垢是否有家族史消除多汗狐臭5大招黃耀立說明,多汗與狐臭的成因分別在於大小汗腺,同時改善兩種狀況才是解決關鍵。民眾若有多汗或味道問題,可至「清新門診」尋求協助。據統計,全台清新門診2022年共協助超過4千人擺脫腋下困擾。大汗腺:又稱頂漿腺,為狐臭來源。小汗腺:又稱外分泌腺,會造成多汗。目前5大除狐臭方式包括微波療程、傳統手術、肉毒桿菌素、止汗劑與香水。黃耀立說明,微波療程的原理為運用微波熱能聚焦於真皮層與脂肪層交接處大小汗腺最密集區域,可一次性精準破壞造成多汗的小汗腺以及狐臭的大汗腺,非侵入性治療也無疤痕。經FDA及衛福部認證,可永久改善8成腋下多汗以及狐臭問題困擾。裴薇表示,解決「腋下濕態」困擾後,工作不再受限,兩性關係也更親密。微波療程:透過微波加熱原理,精準破壞大、小汗腺,達到止汗、淨味、除毛三合一功效。傳統手術:透過內視鏡截斷或燒除交感神經節/內視鏡旋轉刀刮除頂漿腺。肉毒桿菌素:抑制神經傳導物質,減少小汗腺分泌汗水,但對頂漿大汗腺(臭)無效,且僅能維持4至6個月。止汗劑:利用鋁鹽擦劑滲入以減少汗腺排出。香水:遮蔽異味。▲微波療程的原理為運用微波熱能聚焦於真皮層與脂肪層交接處大小汗腺最密集區域,可一次性精準破壞造成多汗的小汗腺以及狐臭的大汗腺,非侵入性治療也無疤痕。
肉毒有抗藥性 增加劑量或縮短施打施打間隔時間恐成惡性循環
根據調查顯示,施打有雜質的肉毒桿菌3次以上者,有高達8成的消費者反應效果遞減!醫界提醒,民眾若追求效果而增加劑量或縮短施打間隔時間,恐產生抗藥性,造成惡性循環。而且對於肉毒治療尿失禁、偏頭痛、中風等疾病,恐會限制患者治療的選擇。肉毒桿菌適應症越來越多A型肉毒桿菌(BoNT-A)注射自1999 年以來,一直是全球最普遍的醫美療程,應用在臨床治療也相當廣泛。肉毒桿菌素眾所周知的用途是經由放鬆肌肉,減少動態皺紋的效果;另外也擴展到改善膚況等用途;醫療方面則可用於尿失禁、偏頭痛、中風等。減少動態皺紋抬頭紋、皺眉紋、魚尾紋改善膚況臉部控油、膚質改善醫療治療 尿失禁、偏頭痛、中風、痙攣性斜頸、肌肉筋孿、斜視和眼瞼痙肉毒桿菌施作年輕化 隨著愛美女性增加,台灣醫美年齡層逐漸年輕化。然而,根據2018、2021的調查中發現,施打有雜質的肉毒桿菌3次以上者,有高達8成的消費者反應效果遞減。對比這2年的受測者,療效下降的比例從72%提高到75%,其中23%的受測者因功效遞減狀況停止使用肉毒桿菌。而有一部分的消費者為了維持效果,不斷增加劑量與頻率,也反而更容易陷入抗藥性的惡性循環。若肉毒桿菌產生抗藥性,恐影響未來醫療照護。此議題受到國際醫美神經毒素使用倫理委員會(Aesthetic Council for Ethical use of Neurotoxin Delivery ,ASCEND)以及全球免疫學者、神經毒素學者和醫師們的重視。劑量與抗藥性爭議與日俱增高嘉懋醫師說明,肉毒適應症變多,除了改善皺紋,也能夠舒緩偏頭痛血管擴張、肌肉張力的問題;以及改善中風患者神經調控不佳、括約肌不易控制的尿失禁問題。然而,亞太地區消費者數量增加、仿單外應用的擴大,導致A型肉毒桿菌的使用持續增加,而且消費者施打肉毒桿菌的年齡越來越早,使用肉毒的時間拉長,一旦產生抗藥性恐影響未來醫療效果。德國免疫學專家Dr. Michael Martin說明,肉毒桿菌中含有的複合性蛋白或者沒有活性的神經毒素等,都是造成抗藥性的因素。再者,為了追求效果,近年來醫美用途的注射總劑量持續增加,已幾乎接近醫學治療上使用。體內免疫系統不會辨別肉毒桿菌的要解決的個別部位問題,因此總劑量的增加讓其中含有的複合性蛋白也增加,因此造成抗藥性。尤其目前使用者的年齡層降低,若不注意肉毒桿菌抗藥性的潛在風險,未來勢必會成為醫療風險。菲律賓Prof. Pacifico E. Calderon則表示,如果肉毒抗藥性的患者有使用肉毒產品治療慢性內科或神經系統疾病的需求,在臨床醫學治療上的影響可能非常嚴重。因為醫美療程施打肉毒桿菌造成的抗藥性,將可能限制患者治療疾病時的藥物選擇。他期許醫學界提高對免疫耐藥性問題的認識,並呼籲醫美業者進行徹底的臨床評估,告知消費者治療風險,並制定治療計劃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才有助於長期使用或未來治療的選擇。避免抗藥性5項重點累積施打劑量不超過300U(單位)勿頻繁施打,建議間隔時間不短於8周,12-16周為佳。施打不同部位的時間點應錯開,避免一次打過量。施打成份較純淨的肉毒桿菌,可減少抗藥性之產生。若施打已無效,應休息4年再評估能否繼續療程。
偏頭痛是50歲以下失能、殘疾主因! 醫揭「3解方」降低頻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頭痛」,可說是門診最常見的主訴之一,尤其疫情期間因壓力或新冠確診後遺症更是變本加厲。偏頭痛不只會頭痛 怕光、怕吵也是症狀安南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杜宜憲說明,偏頭痛是一種反覆發生的頭痛,疼痛以搏動性為主,疼痛位置不限於頭部單側,後腦或頸部都有機會發作。除了頭痛,患者還可能會併發暈眩、噁心嘔吐、怕光、怕吵、對氣味敏感等症狀;統計發現,偏頭痛患者以女性居多,可能和女性荷爾蒙有關係。失能與殘疾的第 2 大原因 50歲以下族群當心杜宜憲醫師進一步說明,偏頭痛和許多神經傳導物質有關,容易受到外在刺激因素而引起頭痛,比如飲食、天氣變化、飢餓、睡眠不足、酒精、生理期、壓力調適等,而且偏頭痛容易遺傳,惟家人間嚴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偏頭痛是世界衛生組織(WTO)名列十大健康疾病之一,更是導致失能與殘疾的第 2 大原因,在50歲以下族群甚至位居首位;此外,頻繁偏頭痛患者有較高的憂鬱症風險,而慢性偏頭痛患者又更容易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預防用藥降低發作頻率多數人面對頭痛的方法就是「止痛藥」,但過度使用止痛藥,反而可能加劇頭痛,進而造成「藥物過度使用頭痛」!尤其市售的感冒糖漿和止痛成藥,內含成分往往不只一種止痛藥。其實,止痛藥只是偏頭痛療法的其中一環,還需要搭配「預防用藥」才能降低頭痛發作。杜宜憲醫師表示,預防藥物的選擇愈來愈多,包括口服藥物、肉毒桿菌,以及專為偏頭痛設計的CGRP 單株抗體。他以後兩者為例,肉毒桿菌素和CGRP 單株抗體在體內的半衰期較長,施打的間隔比較久,能藉此讓服藥頻率降低許多。他強調,「最重要的是,這些新藥都有健保給付,是患者的福音!」
減肥新革命3/免開刀!經口內視鏡手術成趨勢 「胃摺疊縫合」降食慾效果最好
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2035年肥胖人口將會增加到40億,肥胖也是影響台灣人健康的重要因子,蟬聯40年國人十大死因榜首的惡性腫瘤中,與肥胖相關的消化道癌症,包括食道腺癌、胃癌、大腸直腸癌、肝癌及胰臟癌,肥胖也是心血管疾病、三高的元凶。一般來說,身體質量指數BMI若達30(正常值為18.5-24),就可使用包含瘦瘦針在內的減重藥物,過去若想追求更強的減重效果,許多人會採取外科手術,例如胃局部切除或胃繞道手術。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外科手術能減重20~30%,效果很明顯,但缺點就是會破壞器官,具有侵入性的傷害,現在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研發出更多手術方式。「例如胃鏡袖狀縮胃成形減重術,利用經口胃鏡以內視鏡把胃摺疊縫合,不必破壞切除胃組織,就能縮小胃的容積,進而減少食量及熱量攝取。」亞東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鍾承軒主任表示,曾有一位39歲女性病人,身高154公分,體重77.4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28.8,合併有高血糖、重度脂肪肝及慢性肝炎狀況,因此安排胃鏡袖狀縮胃成形減重術,僅花80分鐘,第3天就能出院,之後再合併減重藥物,不到半年身體質量指數BMI下降至24.7,同時血糖及肝炎指數恢復正常。鍾承軒說,利用經口內視鏡手術減重是近年來的趨勢,除了袖狀縮胃成形術之外,還包括肉毒桿菌注射術、胃內水球置放術。「肉毒桿菌素注射術是利用胃鏡將肉毒桿菌素打到胃壁肌肉,讓胃壁肌肉收縮能力下降,讓人很快產生飽足感。」胃內水球置放術則是在胃內放置400-700c.c.的水球,讓胃部容積減少,但因胃內環境非常酸,水球放置一年半左右需要取出。無論是減重藥物或內視鏡手術,醫師建議還是要調整飲食、定期運動,才能持續維持體重。(示意圖/報系資料庫)以研究報導效果及持久性來說,胃鏡袖狀縮胃成形術的效果最好,研究數據顯示,胃鏡袖狀縮胃成形術可降低約15-20%的總體重,並改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現象,是其中效果最好的選擇,但若曾接受過胃部手術、嚴重胃食道逆流或胃疝氣等相關疾病,就不建議採用。林文元提醒,隨著減重方式推陳出新,民眾也要更仔細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建議選擇減肥專科或設有體重控制中心的醫療院所,會有營養師、內外科醫師身心科醫師等,可提供完整的規劃與照護,對民眾較有保障。
長期使用3C產品 嚴重恐引起偏頭痛
隨著科技的進步,3C用品成為了日常所需,無論是工作、學習、娛樂、交際等都會使用到3C,但你知道嗎?長期使用3C,不僅會用眼過度,還可能因為長時間低頭,使得肩頸肌肉僵硬而壓迫神經,引起慢性發炎,就會導致偏頭痛。偏頭痛的原因?陳信宏醫師說明,偏頭痛的機轉目前還不是很明確,但這幾年發現周邊神經或中樞神經的末端過度敏感,會有較大的機率引發頭痛。偏頭痛的原因有很多,像是飲食、壓力、睡眠、天氣變化、吃到刺激性食物、荷爾蒙改變或肌肉過於緊繃等因素,都有可能會產生偏頭痛。而偏頭痛通常有遺傳性,根據研究顯示,父母一方有偏頭痛,子女遺傳機率約4~5成,若是父母雙方都有偏頭痛,機率則高達2/3。偏頭痛第一次發作的年齡大概落於15~25歲,而好發年齡則是在30~50歲。臨床觀察發現,女性發生偏頭痛的比例是男性的三倍左右,最主要是因為女性賀爾蒙變化(如:青春期、生理期、懷孕或更年期等),有7成的女性偏頭痛的發作時間與經期有相當的關連性。除此之外,過度勞累或是生活作息不定的人,也較容易產生偏頭痛。根據目前新的研究顯示,肥胖的人機率也比較高,可能是因為運動量少,加上肥胖導致體內發炎物質較多有關,才較容易引發篇頭痛。想解決偏頭痛,有哪些治療方式呢?陳信宏醫師表示,目前治療偏頭痛最主流的方式就是藥物,口服藥物以急性止痛藥為主,因為偏頭痛大多都是陣發型,情況不嚴重者(一個月出現1~2次頭痛情形)就可以使用藥物,但若是發生頻率太高,就要搭配使用其他預防性藥物,例如:抗憂鬱劑、乙型阻斷劑、妥泰等。對於口服藥效果不好、嚴重或慢性偏頭痛的人,可以施打神經阻斷針、肉毒桿菌素或CGRP單株抗體注射等方式來改善偏頭痛。若是以上治療效果都不好的人,則是建議可讓專門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接受微創手術治療,去除長期刺激壓迫周邊神經的肌肉血管,使神經恢復健康,能有效改善過度敏感、降低或預防偏頭痛的發生。肉毒桿菌素不僅能用於醫美除皺,還能治療偏頭痛!陳信宏醫師指出,因長期姿勢不良而導致偏頭痛的3C族群,幾乎都會有肌肉過於緊繃的問題,所以要放鬆肩頸區域的肌肉(如:斜方肌、胸鎖乳突肌等)才能改善頭痛問題,將肌肉放鬆後較不會壓迫神經導致發炎而引發頭痛,能定期施打肉毒桿菌素來緩解頭痛,同時也會感覺肩頸比較不會那麼僵硬了。此外,使用3C一定要適時休息、做些舒緩活動,對於肌肉緊繃都能有些微的改善效果,還能透過物理治療或是舒緩按摩等方式,來放鬆肌肉、舒緩頭痛。肉毒桿菌素除了運用在醫美上,經多年研究證實,還能用於治療慢性偏頭痛,肉毒桿菌素治療偏頭痛的原理有兩個,一是肉毒桿菌素能抑制神經末梢的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釋放,進而使緊繃的肌肉放鬆,當肌肉被放鬆後就不會壓迫神經,此外肉毒桿菌素還能抑制發炎傳導物質,而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肉毒桿菌偏頭痛治療時間約10~20分鐘,在術後1~2周就能感受到治療效果,但少數較嚴重的人可能要治療1~2次才會有明顯效果,建議3個月施打一次、連續施打3個周期,標準治療劑量為155單位(實際治療劑量會依個人體質和問題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醫師會根據患者疼痛部位、肌肉緊繃處或壓迫的神經點施打肉毒桿菌素,就能有效減少偏頭痛發作的頻率以及疼痛度。在韓國相當受歡迎的新一代「亞洲肉毒」(韓國俗稱:彩虹肉毒),由韓國知名藥廠經過多年研發,透過與西方接軌的先進HIPURE™專利純化技術,再利用SEC粒徑篩析層法進行過濾,只保留高純度>98%的大分子900KDa的肉毒桿菌素,且經過美國FDA、歐洲EMA和台灣TFDA三重認證,也是目前眾多韓國肉毒品牌中率先獲得多個國際第三方的嚴格認證批准,效果媲美老字號經典肉毒品牌,且價格親民,相當適合需要施打大劑量的人,性價比高且兼具效果與安全。醫師小叮嚀慢性偏頭痛患者應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才能有效預防偏頭痛發生。現代人3C不離手,因此普遍有肩頸痠痛文明病,一定要適當的休息與伸展讓肌肉舒緩,就可以減少偏頭痛發生的機率。陳信宏醫師特別提醒,偏頭痛是一種複雜和反覆發作的一個疾病,建議尋求擅長處理偏頭痛的醫師做診治,才能有效緩解頭痛問題。(文章授權提供/醫美時尚)更多有關《醫美時尚》:www.dr-beauty.net
台灣200萬人有偏頭痛!並非症狀而是疾病 想減緩需這樣做
臺灣15歲以上有偏頭痛的病人約為9.1%,如果再加上孩童,全國約200萬人患有偏頭痛;由於其特殊病理生理機轉,因此被認定是一個疾病,而不只是症狀而已。就病人而言,容易受到環境及心理因素所影響,常面臨頭痛不定時發作、藥物過度依賴使用之困擾,因此目前對於頭痛治療是以個人化且朝向精準為目標。COVID-19也會引發頭痛 人數高達5成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顧問林高章指出,根據國外統計顯示,約有5成的COVID-19(新冠肺炎)確診者會出現頭痛的症狀,其中多數是全頭疼痛,只有少數為局限部位頭痛。若為長期偏頭痛者感染COVID-19(新冠肺炎),偏頭痛的發作頻率會提升、疼痛也會更加劇烈,甚至還有可能轉為慢性偏頭痛;在確診的一兩個月內,偏頭痛的次數可能高達一個月30次。發作次數較多 需考慮使用預防性藥物奇美醫學中心臨床技能中心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楊浚銘說明,偏頭痛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但主要症狀為中等到嚴重的頭痛,經常伴隨著畏光、反胃、嘔吐等情況,治療方式分為口服治療及注射治療,口服治療為偏頭痛發作次數較少者(1週少於1天),則頭痛發作時才用藥,且愈早愈好,如發作次數較多(1週超過1至2天以上),則需考慮使用預防性藥物;若口服治療效果不佳,也可考慮使用注射治療,像是注射肉毒桿菌素(頭部注射31處、阻斷CGRP傳導)、單株抗體(降低CGRP濃度)或是枕後神經局部注射等撰寫頭痛日誌+調整生活步調 減少偏頭痛發作林高章顧問強調,疫情期間,許多民眾害怕染疫而待在家,但長時間緊盯3C產品、攝取刺激性食品、日常壓力及天氣及溫度變化大,再加上運動量不足,更容易誘發偏頭痛。因此建議病人透過重新調整生活步調及作息、規律運動、放鬆心情、減少攝取刺激性飲料及食物,也可撰寫「頭痛日誌」方便醫病雙方了解頭痛規律、誘發因子、發生前兆和藥物使用情形等,以評估偏頭痛是否得到良好控制。
減重新選擇「胃鏡縮胃手術無傷口」 短短半年!39歲女BMI降至24
現代社會多為外食,滿街手搖飲店,肥胖已成為影響台灣人健康的重要因子,肥胖不只影響外觀,內在器官也會因為肥胖導致肝膽胃腸疾病,常見包括脂肪肝造成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膽囊結石、胰臟發炎、胃食道逆流造成食道炎及巴瑞特氏食道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小腸微菌叢改變造成腹瀉、大腸憩室及息肉發生等。蟬聯40年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惡性腫瘤中,消化道癌症與肥胖相關的就包括有食道腺癌、胃癌、大腸直腸癌、肝癌及胰臟癌,我們不能忽略肥胖所造成的相關後遺症,應即早控制並預防疾病發生。肥胖的控制,建議以漸進且天然的方式著手。也就是嘗試改變生活飲食及培養運動習慣來控制體重,然而,現代人工作忙碌且多有應酬,有恆心毅力地控制飲食及運動習慣非常困難,如果無法藉由作息調整控制肥胖,可以考慮藉由減重藥物進行治療。一般來說,身體質量指數BMI 27-32間的患者(正常值為18.5-24),除使用減重藥物控制外,也可以胃鏡減重手術來減重,包括肉毒桿菌注射術、胃內水球置放術以及袖狀縮胃成形術,以研究報導效果及持久性來說,胃鏡袖狀縮胃成形術的效果最好,其手術方法簡單來說是在全身麻醉的狀態下,利用經口胃鏡加裝「內視鏡縫合系統」由口腔進入胃中,將胃像荷包一樣摺疊縫合起來,在不用破壞切除胃組織腺體的前提下,達到像外科手術胃切除一樣將胃的容積縮小,減少食量及熱量攝取。研究數據顯示,胃鏡袖狀縮胃成形術可降低約15-20%的總體重,並改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現象,外科局部胃切除減重術的效果相當,且可達成體表無傷口、住院天數短及恢復快的微創減重目標;然而,曾經接受過胃部手術、嚴重胃食道逆流或胃疝氣、活動性消化性潰瘍、食道靜脈曲張、上消化道結構異常、胃部腫瘤、克隆氏症、肝硬化、凝血功能異常、酒精或藥物濫用、精神疾病等,則不建議利用胃鏡縮胃手術來做肥胖控制的首選治療。亞東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鍾承軒主任表示,曾有一位39歲女性病人,身高154公分,體重77.4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28.8,經過生活型態改變及胃內肉毒桿菌素注射術後,體重仍未明顯下降,但其合併有高血糖、重度脂肪肝及慢性肝炎狀況,因此安排胃鏡袖狀縮胃成形減重術治療。微創手術時間約80分鐘,術後第二天無任何不適後由口進食,第三天順利出院,於門診追蹤過程中合併減重藥物治療,食量明顯下降,不到半年身體質量指數BMI下降至24.7,同時血糖及肝炎指數恢復正常,精神體力變好,工作專注力及效率也因此提升,不僅如此,更讓原本不敢穿緊身衣的她對身材外觀恢復自信。鍾承軒主任提醒,肥胖造成的相關慢性疾病不容忽視,我們應該即早控制體重,預防共病症發生,建議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運動,或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減重藥物;倘若仍無法達成體重下降的目標,建議可與外科或內視鏡醫師討論介入性治療方式,而自費微創經口胃鏡袖狀縮胃成型減重術,也是民眾可以考慮的最佳選項之一。